工业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03 23:4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文化因素。企业管理者及员工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既从这种文化中吸取养分,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和束缚,其主导意识、价值观、行为模式,无不透出这种特定文化的底蕴,其创新目标、创新行为也必然受到这种特定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创新成果也受其约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抑制现代创新意识的理念。
2.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有比较规范健全的基础管理是管理创新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要么规模太小,老板包揽一切;或者是民营企业,管理比较灵活,但家族制特征明显;要么是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总公司到子公司、生产厂、车间、班组,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科室主任、科员,至少都有四五层组织机构,其严重的官僚化倾向,不仅迟滞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速度,而且容易造成信息流动过程中的严重流失与失真,给企业决策与管理带来严重的隐患。
3.员工的阻力。由于创新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因而也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员工的阻力。因为他们担心失去现有的地位、收入、权势、个人便利或其他看重的福利。
4.企业外部因素。管理创新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首先,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样的管理需要,然后才谈得上管理创新。其次,生产力水平状况对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素质、能力的发挥也有约束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约束着创新条件的具备程度。
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1.建立优秀的工业企业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融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管理创新,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新模式。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含量和职工的整体素质。
2.强化基础管理。企业管理创新是对现有管理基础的继承和发展。要把握企业明天发展的主动权,首先要抓住今天。事实上,建立和完善以前应该完善而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如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企业本身来说,也是管理创新。
3.建设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客观要求企业和个人持续不断地及时更新知识。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把企业建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内外部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要营造出一种适合创新的氛围,激活企业上下的创新意识,而且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创新趋势;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战略部署,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信息化建设面临新机遇。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工业化融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最优选择。
1.工业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与市场不匹配或脱节,企业管理信息沟通不畅,命令难以准确完全执行,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严重,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管理方式落后,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工作效率低,经营管理漏洞多,办公成本高,运营费用大;企业工作重心处于事后“核算型”,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管理的后果,而不能实现事前“管理型”,主动预调,迎接瞬息万变的市场化需求。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企业创新管理方式,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信息化应用于企业管理成为新趋势。
2.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架构和应用平台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要建立“三大平台”,即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以MES(生产执行系统)为核心的生产运营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与运营维护支持平台,三大平台的建成和有效运转,标志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正式建立和管理能力的大幅提高。
2.1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所以,ERP首先是一个软件,同时是一个管理工具。它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电脑,来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ERP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管理整个供应链资源、精益生产同步工程、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它可以实现:(1)优化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加速货款回收效率。(2)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管理,解决了内部信息不畅通及管理困难等弊端。(3)业务数据实时处理,决策命令准确下达。(4)库存下降30%~50%。(5)延期交货减少46%。(6)采购提前期缩短55%。(7)停工待料减少45%。(8)制造成本降低12%。(9)产品物料结构管理规范,确保业务部门严格执行,提高产品质量。(10)生产能力提高30%。(11)成本核算自动化,随时掌握资金动态。
2.2 MES系统,MES就是制造执行管理系统,它是企业CIMS信息集成的纽带,是实施企业敏捷制造战略和实现车间生产敏捷化的基本技术手段
MES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反应、有弹性、精细化的制造业环境,帮助企业减低成本、按期交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高服务质量。适用于不同行业,能够对单一的大批量生产和既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又有大批量生产的混合型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企业信息管理。主要负责车间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一个设计良好的MES系统可以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强调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帮助企业实施完整的闭环生产,协助企业建立一体化和实时化的ERP/ MES信息体系。
2.3信息基础设施与运营维护支持平台,它是企业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共享信息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
它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新的开发应用。
3.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企业决策的进一步科学化。
(2)能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3)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4)能给企业提供一个的强大、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我们紧紧跟踪一些先进经验和成果,从而有助企业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不断提高,会计逐渐从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财务会计通过编制报表的形式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的数据,主要是对外的,而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内部的,但是目前关于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因此,构建一套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将试着从经营决策报告、业绩评价报告和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三方面建立适合于工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关键词:
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决策;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财务会计理念正在逐渐转变。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会计正在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2013-2015年财政部连续发文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管理会计是什么?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发文《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进一步说明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尚无统一的认识,更有人误以为财务会计报告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一种。很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同的,基于财务会计所形成的财务报表不能称为管理会计报告,只有基于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所做的报告才能称之为管理会计报告。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与原则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
1、有助于公司战略的实现。在日常管理会计的活动中,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刘瑞温继锦需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将此融入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中,并进一步将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从下而上的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公司的总战略目标。2、提升组织运营效率。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同才能进展,所以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各部门的有限沟通、配合,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又可以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重新实现资源的有限配置,正如中国中医所讲,通则不痛,提升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效率,可以有效提升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3、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管理会计正在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编制,可以使更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组织好管理会计工作将有助于公司提高效益的目标,并且在管理会计工作中通过对先进思想的运用,比如平衡计分卡等,让企业不仅仅注重财务业绩的提升,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非财务业绩,事实上非财务指标对企业来说是非常至关重要的。4、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提供参考。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划分责任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责任中心的划分,责任中心可将分配过来的任务指标继续向下分解,直至最小执行单元,这样,形成了各个层级的绩效考核依据。再加上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可以提高工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原则
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内部的报告,在企业战略目标、绩效评价实现的总目标下,工业企业在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时,应坚持以下3个原则:1、相关性原则。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服务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因此在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制时,应该做到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管理者的经营决策等。由于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因此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并且会计准则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实现管理会计的编制的初衷。2、及时性原则。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在经济中的介入,商业信息瞬息万变,企业管理者有效的管理依赖于迅速的决策,所以支持决策的信息也必须是快速及时的,失去时效性的决策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不仅无法支持公司的管理需求,有时候更是一种误导。3、明晰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虽然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但是为了实现其报告的目标,在编制报告时应该做到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进行理解和应用。在内容上、格式上、书写上都应该符合这些要求,否则就失去了报告的意义。
三、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框架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工业企业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应当包括经营决策报告、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如表1所示。
(一)经营决策报告体系
1、生产决策信息。企业进行生产时,不是盲目的进行生产,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在进行决策时,肯定会用到财务会计的数据,但绝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进行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决策主要包括品种决策,生产组织决策等。品种决策又包括生产何种新产品决策,亏损产品决策等。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何种新产品决策是指当企业有剩余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又是有限的,如果企业同时又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那么企业不能随意的进行生产,要选择使得企业贡献毛益最大的产品安排生产。亏损产品决策就是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来决策对于财务会计认为亏损的产品是否应该停产或者是转产其他产品等。2、产品价格决策信息。对于工业企业来讲,要想持续经营,利润的获取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当企业安排生产之后,如何获取最大的利润,定价成为企业一个很重的决策。可以参考市场上的一些定价方法,但又不能完全效仿,因此管理者应该在工作中利用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定价,可以使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法,有成本加成定价法、损溢平衡定价法、特殊订货定价,也可使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如利用价格弹性定价法。3、投资决策信息。经营决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投资决策,投资又分为内部和外部投资,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投资,也就是长期资产的投资。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投资就是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固定资产经济寿命决策。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也就是固定资产是否需要更新的决策,也就是说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采用新设备呢,站在企业角度,是一个成本的考虑,因此就需要核算不同的方法下成本的多少。固定资产经济寿命决策也就是决策最佳的使用年限,因为在后期,随着设备的陈旧,维修费、燃油费等随之会增加,因此要找到一个最合理的淘汰旧设备的时间。最终的目标是在使用期最佳的年份内设备总成本最低,也就是经济寿命。
(二)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体系
所谓全面预算是对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各项经济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所作的总体预测。全面预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经营预算,进一步又细分为销售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等。第二方面是财务预算,进一步展开为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全面预算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通过定量化的计划安排,最终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管理者的目标,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在目前条件下,企业要实现利润,必须进行“以销定产”,因此,全面预算首先要做的是销售预算,其次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与管理费用预算。最后再进行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这样就会对企业的整体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三)业绩评价报告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活动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是企业的生存之道。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指标对员工进行评价,已经过时,企业应该结合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业绩考核,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励员工,从而让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业绩评价报告体系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财务业绩评价主要可以通过净资产回报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来实现;非财务业绩评价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供应商管理改善等保障。确定各项具体指标之后,再分别设置不同的权重,使之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指标体系。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应用
工业企业必须做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且明确自身优势,进一步应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报告方法实现内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的较晚,加上管理者意识的淡薄,管理会计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会计机构不健全。工业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会计各方面的建设,加强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并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使管理会计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
[2]肖红,刘三红.基于“元素流-价值流”分析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4(3).
[3]董红晔.基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体系建设[J].财会月刊,2011(5).
篇4
关键词:工业企业 成本管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58-01
成本管理是对经济活动过程所发生的成本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企业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谁能有效地降低成本 ,谁就能在市场中获得足够的利润,谁能够持续降低成本,谁就能够获取长期的价值。成本管理工作是降低产品本,增加企业盈利的需要,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
1 工业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成本管理是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工业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1.1 成本控制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基石
企业利润的取得在于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差额,只有严格控制好成本费用,才能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因此,成本控制是工业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保证。
1.2 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是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其特点在于一方面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另一方面流动资金又分散积压在各生产环节。节约生产成本,强化企业的投资效益分析,注重投入产出,强调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加快工业企业生产的进度,确保生产产品的质量,提高投资回报率,是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1.3 成本管理是降低工业企业产品价格,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
成本是工业企业定价的基础。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质量、性能相同的情况下,谁的产品价格低,谁就能取胜。但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成本,如果成本高而定价低势必导致亏损。因此,工业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赢得低成本竞争优势。
2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管理内容片面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工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制造成本管理,忽视了对设计成本、市场成本等的管理,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
场经济环境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因此,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规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
2.2 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因而常常为了减少支出,孤立地降低成本,且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节约,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未能应用成本—— 效益权衡原则;同时,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竞争战略的实现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使得企业的战略无法获得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支持,因而难以适应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
2.3 强调产品数量,忽视建立车间成本责任控制
在一些生产企业,管理者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经济意识,认为只有提高产品数量才是企业增加财富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在市场销路畅通、产品供不应求时更是强化了这种观点。毫无疑问,增加产量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增值机会,可以减少产品单位成本中的固定费用,但是未建立成本责任中心,缺乏自下而上的日常成本控制手段则为成本管理工作埋下隐患,出现产量增加成本升高的情况。
2.4 缺少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
目前有些工业企业适应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要求,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但只是模仿和替代手工核算方式,并没有真正实现电子化的技术应用,也没有实现对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进行精确核算与综合分析功能。
3 强化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3.1 完善成本管理的内容与范围
工业企业的成本按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原则可分解为设计成本、工艺选择成本、物资进货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资金使用成本、质量成本、市场成本。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产品设计、工艺选择环节的成本管理;(2)加强物资进货成本管理;(3)生产过程的控制;(4)加强市场成本管理。只有对成本全过程都加以严格的控制,以细致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3.2 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推行成本责任制度
首先,企业领导在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管理首要目标的同时,必须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使所有部门、车间重视生产成本、人人关心成本,发挥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生产车间推行成本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充分调动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自觉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共同努力。
3.3 加强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专业化
要提高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就要加强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专业化。首先,加强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指工业企业应重视电子系统的应用,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工业企业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不仅能够降低财务成本管理的人工成本,还能够提高整体工作的效率。其次,加强成本管理手段的专业化。一方面,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和工具,用来处理相关财务信息,提供相关市场预测和成本控制的数据,最终形成专业化的分析结果,为经营管理层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性依据。
3.4 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
高素质人才是决定企业成本的一项重要资源,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本。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工业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应鼓励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可采用激励制度,对取得会计职称等资格的会计人员进行奖励,这样才会激发会计人员自主学习的激情。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企业只有实施低成本,才能真正做到基业长青,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最终获取长远价值和利益。成本管理不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 宋常.成本会计[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1.
[2] 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
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应用
经济体制的改革,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管理经营理念不断提升,管理会计理念也逐渐衍生发展。管理会计理论在工业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为工业企业的经营运作提供了动力,在改善管理形式和管理理念的同时降低了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让现代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的经济条件下更好的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依旧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在对管理会计的探索道路中,这项理念并没有得到显著的应用成果,我们将从下文来详细介绍如何更好的将管理会计应用到实际管理经营中。
一、管理理念运用的不足之处
(一)管理会计不完善的运行理念
管理会计理念的运行重点在于对会计成本的准确运算,但如今的许多企业还停留大成本的运算。工业企业的产品运行较为复杂,产业结构较多,所对应的生产方式也多种多样。所以,不一样的产品在管理会计核算的要求也大相径庭,企业应该针对相应的产业做出相应的管理,在明细管理信息的同时,将小成本的核算进行全面的考量,通过成本分析进行控制成本预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自身管理会计核算的认识,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成本的预算、控制认识不足就无法对企业管理作出及时的判断,便会产生错失时机影响经济收益等问题,应该加强完善经营理念的分析运用。
(二)管理职权做到权责分明
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体制较为复杂,在众多的岗位中如何明细职员的权利与职责的相制约。如果在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职权不明确,成本管理体系将会更加紊乱,经营体系将会崩溃,所产生的责任也无人承担,权利与职责关系淡化,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另外,我国的一部分企业还无法做到做经营的全面估算运营,对于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编制安排,没有设立专门的企业内部条文法例,造成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运营管理形同虚设。此外,部门之间的职位划分也尤其重要,工作相互推脱,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提高,部门员工缺少大局观,部门之间恶性竞争,影响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管理会计的核算运营
工业企业的管理成本运算极其复杂,要在如今的会计核算模式下提高核算效率,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合理的控制,更好的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适应,提高行业竞争的能力。因此,企业自身不能因为处于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就不改善和发展自身的管理体系,这样停滞不前的运行方式,不利于顺应时代潮流、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无法顺应时展的浪潮。
二、工业企业对管理会计理念的具体运用
(一)完善运行机构,合理运用人才
一个成熟的管理经营企业需要有自己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把该部门单独设立出来,将该部门的操作运行进行分工合理化,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及时的帮助,这样不仅仅为企业内部的成本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同时,企业也要加强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引进具有专业素质的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定期组织在岗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从各方面提高这些在职人员的素养,在学习经济学之外,也学习包括管理运筹学、制造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适用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二)企业管理成本预算
预算工作是所有经营企业工作的重要一环,结合各部门的信息汇总进行全面的工作预算,避免单一独断的经营决策,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运行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应加强对其的重视,调动各部门的资源,对预算工作进行全面的投入。
(三)实事求是,达到目标和标准相
统一管理会计的经营理念,要充分发挥其在管理企业成本的积极作用,实现成本的合理优化。从基础来看,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从顾客订单开始,生产各式各样的产品,再到产品的交易完成,资金流通,形成了一条条的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涵盖了产品交易的开始与结束。通过对产业链的不断优化精简,减少浪费和投入不必要的生产环节。相对的,对于增值的经营环节也要提高其效率和质量,降低前期投入,从而降低总体成本。企业各环节,设计与预算的互相配合,两者相互促进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生产的精准化。
(四)结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优化管理体系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都受到了网络时代的影响。对于企业经营,也应顺应时代,对行业要求进行事实分析,把互联网运用到企业的工业制造、销售当中来,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中高效便捷的作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会对工业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生产还是经营管理都将迎来改革。利用好新的技术,更好的加快我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脚步,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发展技术,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化信息管理方式。
(五)制定管理会计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制度还不太完善,制定相应的管理会计管理制度,不仅对于大企业或是小企业,或是民间组织企业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建立出适合我国国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要与国际接轨,建立出适合我国经济体系的人才选拔体系,更好的进行人才的筛选。在我国的信息现代化设计中,引进外来人才或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信息技术化的快速实现。
(六)相应的奖励机制
企业内部进行相应的奖励设置,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创造性,更能把这些受到奖励的员工作为企业的先进带头模范,带动员工共同努力工作氛围,增加管理会计在企业实施的动力。企业也要对相关管理会计部门设置奖励,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也可以对其他部门起到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学习其他企业对管理会计理念的运用,对企业的决策管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能提高企业实力和企业形象,作为先进企业的代表。
(七)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监察机制
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监察机构能够更有效完成管理会计理念的实施。生产活动是一个企业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环节,这就涉及到成本的管理。管理会计的处理就会变得比较繁琐,设立专门的会计监察机制,加强了对成本会计的专业性。成本管理是工业企业的管理核心,精确的管理监察机制,有利于管理会计理念的有效和长久实施。
(八)管理会计的长期性
管理会计理念的实施并非一朝一夕,企业的也要立足于长远的发展,管理会计理念也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观。在企业的战略成本中,分析企业竞争与内部环境的形势,再将长期的目标融合到管理会计中,保持企业的长久竞争优势,不断为企业竞争增添活力。
三、结语
当前经济形式变化多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工业企业想要提升竞争能力,在大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深入的对管理会计理念进行学习和使用。虽然现在我国工业企业对管理会计理念的运用并不乐观,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工业企业不断的自主创新发展,对管理会计理念的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理念会越来越好的运用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来。
参考文献:
[1]许万樟.浅析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3(4).
[2]张春红.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
[3]张春洋.浅析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6(2).
篇6
关键词: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对策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在提升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越加明显,得到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在各行各业迅速普及。我国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经验来源于国外的财务管理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预算管理范围广、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导致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目标松弛、考评低效的问题,对工业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优化是当前工业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预测企业的销售量为起点,以实现企业理想利润为目标,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活动进行计量分析,完成企业现金收支、成本等指标的预测,从而制定企业未来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工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资料、资本运行、财务收支等各个方面,还与资源状况、市场环境等密切相关。工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进行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的协调企业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公司未来发展的设想来指导当前实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具体来说,工业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平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协调工业企业内各部门的经营,发挥工业企业内部资源的最高效功能,实现1+1>2的综合效益。同时,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可以避免盲目发展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降低工业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利于实现工业企业经营目标。
二、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世界强国纷纷掀起再工业化的浪潮,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中国制造2025”等应运而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对工业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有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我国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随着工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工业企业预算管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渠道创造收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但是由于很多工业企业预算观念陈旧,管理意识不强,对全面预算认识不全面,将全面预算管理简单的理解为编制预算,认为只需要编制一套完整的预算就完成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加上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性不够,对预算的制定情况和进度也没有进行及时跟踪,造成全面预算管理与执行两张皮现象。此外,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预算管理意识淡薄,不但员工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甚至企业管理层对预算也缺乏全局观念,没有从工业企业的总收入情况和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加以考虑,阻碍了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部分工业企业在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奖惩机制,无法对全面预算执行较好的部门进行激励,对预算执行较差的部门也无法进行惩处,导致工业企业各部门用钱没有计划,盲目申请资金。而工业企业管理层为了企业发展,一般都会批准,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造成预算控制疲软化、随意性。
(三)预算控制作用难以发挥
准确的预算编制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否有效实施起着直接性的作用。而现阶段预算编制在工业企业中已经逐渐偏离了实践活动。同时,预算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即是对工业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采取有效的内部管控,然而碍于预算目标的核算体系不够明确,甚至很多工业企业都未曾设置预算控制环节,所谓的预算管理仅仅停留在数据统计方面。即使有些企业在EPR系统中对该项功能进行了预先设计,但是对EPR的流程设计不够完善,直接导致了在业务模块和全面预算模块之间的脱节,导致刚性控制超过事前预警,不利于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
(四)缺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分析和考核
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情况,在编制完企业预算之后,缺乏对执行过程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执行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预算或对跑偏的进行纠正;事后不能对预算情况进行分析,查找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好与坏没有考核,导致全面预算流于形式。
三、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对策
针对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转变观念,提高预算意识
在再工业化浪潮下,工业企业管理层必须转变观念,走出预算管理误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与企业整个发展有关,也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工业企业需要加大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树立长远的预算观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所有员工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来,全面普及预算管理知识,使大家都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为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贡献一己之力。
(二)制定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管理,它需要全员的参与,并且应全方位地涉及企业经营全过程。具体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编制、执行、计量、审计、分析、激励考核、改进等各个环节,因此,工业企业需要对以上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首先,工业企业需要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全面预算总目标,并将目标逐层分解,初步协调各部门的预算,为现金预算的编制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然后,将全面预算考核管理纳入企业管理工作日程,定期将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考核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预算差异及形成原因,并进行激励与惩处;最后,结合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适时对全面预算进行改进,以便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助力。
(三)夯实数据基础,加大管控力度
首先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依靠可行的生产经营计划来制定所有预算数据,同时相关预算部门要在对实际经营了解清楚的前提下进行严格的审核批准;其次要健全原始记录的管理制度。在对预算进行编制和后期执行的过程中,要时刻依据各项经济基础的原始数据的记录为依据,并要求各责任部门统一设立台账制度,以此规避在原始数据环节出现错误。最后,工业企业要严格把控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把过程控制放在首位,切实落实好对预算的监督管理。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要做好对预算的审核工作,弄清楚每一个数字的预算方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产计划,落实预算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对预算方案进行审批时,严格按照相关的编制数字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予通过;针对的确属于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要参考相关流程进行预算调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当及时将具有超额风险的项目在OA办公平台上进行公开公示,并对相关负责人员进行警示工作,做好预算的事中控制;定期召开以月度、季度、年度为节点的预算超支项目分析研讨会,找出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做好对预算的事后控制。结合以上事前、事中、事后一系列的措施,方能真正意义上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管控体系。
(四)完善企业全面预算执行的监督、考核
完善对全面预算执行的监督,一方面,要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完善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预算审批程序,对于超预算、超权限的预算,予以及时反馈。
根据预算的实施情况,对预算确定的指标进行考核,实施合理的奖惩,能够促进预算指标得到更好的执行。
四、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集战略化、人本化、系统化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但是我国工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预算管理意识薄弱,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预算控制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工业企业需要优化全面预算管理,转变观念,提高预算意识,制定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夯实数据基础,加大管控力度,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魏璐.我国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J].北方经贸,2015,12:145-146.
[2]贺永祥.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5,07:211-212.
[3]沈远江.浅析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难题及其对策[J].当代会计,2015,08:39-40.
篇7
1.建立全员参与制度
首先,建立全员参与制度是预算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要实施预算管理,工业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对预算管理有较深刻的认识,这是预算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因为预算管理机制的运行必须要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来具体组织和推动,预算总目标的决策权也属于高层管理者。工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首先也是由高层管理者提出的,工业企业应建设一个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时明确预算管理委员会中各个人的责、权、利。
其次,预算管理机制是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我们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时候,首先强调的就是建立全员参与制度。因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不是说只要有了高层管理者的组织和推动,编制好预算,预算管理就卓见成效,预算只不过是一个管理的载体,预算机制的良好运行需要工业企业全员参与和支持,特别是中层管理者对预算的参与、支持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工业企业管理者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首先要进行预算教育,使企业自上而下都了解预算管理,认识到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主动地参与、支持预算机制的运行,并接受预算机制的限制和约束,为预算机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否则,预算管理就不能良好运行。
2.完善供应商管理制度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供应商管理的内容,对于一些中间产品企业会给供应商一个生产标准,供应商根据工业企业的生产标准生产,同时工业企业也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验收。所以,搞好供应商管理,对于生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工业企业应制定一套完整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以保证外购产品的质量及成本的控制。
3.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是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时我们需要强调的地方之一。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管理,而不局限于财务管理方面,如果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或者一些人为因素而导致质量下降,就会给工业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只有在严格的质量标准控制下,才能进行正常的预算管理。
工业企业可以制定质量问题处理机制,主要是为解决业务人员提供的客户需求不明确及在客户需求明确的情况下由于技术人员的操作或者责任心问题造成的质量问题,同时对于一些由于技术难关造成的质量问题也要求技术有关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处理完毕。为了解决业务人员提供的客户信息不明确的问题,工业企业要采用优化流程的方式来处理的,通过流程的介定,明确相关责任及相关需求,避免发生类似问题。
4.优化工业企业激励制度
制订激励制度是确保预算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往往受到业绩评价和奖励办法的影响,预算的考评应遵循激励的原则。制订明确的激励机制,让预算执行者在预算执行前就明确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样的业绩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使个人目标与工业企业的总目标和经营成果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以此引导员工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增强组织归属感,完成或超额完成预算目标。
“如果将预算的执行和对绩效的考核与一定的激励制度结合起来,这种激励作用就会更大”。因此,优化激励制度也是实现工业企业预算总目标的一种有力手段。
5.健全会计财务制度
预算管理机制的运行,需要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会计基础与健全的会计、财务制度,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精通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这是预算管理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这是因为,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是预测,通过预测来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而这种预测要以大量的准确信息为依据,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其中很多信息属于管理会计范畴或与管理会计有联系,管理会计为企业管理者的预测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支持,使管理者通过预测所确定的预算目标更为合理;在预算执行控制过程中,管理会计对预算执行信息的分析和解释以及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又大大提高了预算机制的运行效率。所以,预算管理“与管理会计始终左右相伴,管理会计信息在预算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ERP;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145-02
全面预算管理自从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制造企业出现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己经成为当今国际上大型企业通用的管理方法,其对工业企业的发展与成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工业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工业企业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活动将其战略目标与日常经营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对资源的充分调用,同时全面预算管理还是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企业通过预算的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2]对工业企业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企业生产营运与管理的全盘性计划,是工业企业将经营活动的计划和目标,以数量形式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用以帮助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有力工具。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效的在工业企业中实施,以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工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工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大型工业企业已经开始使用ERP系统来集成企业的资源,信息化的使用为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总体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工业企业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经过调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目标不清晰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工具,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战略的关键因素,把抽象的企业战略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指标体系。但是,目前许多工业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时却并未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考虑进去,而仅仅是编制出一套勾稽关系比较严密的数据而已,这导致工业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预算完全脱节,战略没有预算计划的实际支撑,变成了一句空的口号。企业由于预算目标定位的不准确,导致预算往往过分强调年度的财务指标,而遗漏了一些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预算体系不明确
我国许多工业企业尝试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但在实现方式上却存在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对如何搭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还没有思路,仅仅是将预算表格在ERP预算管理系统中制定出来,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起什么作用不明确,或是预算管理体系过于理论化,企业现有的ERP模块和技术结构达不到实施要求,预算系统很难在企业中落地执行,最后导致预算管理只是为了预算而编制预算,预算成了一种形式,不能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三)预算编制准确性差
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预算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但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所编制的预算偏离实践活动的现象较为明显。一方面,多数企业缺少预算编制的基础资料和相关的数据,如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没有细分,单位产品生产材料和人工的消耗定额没有确立,这就导致在编制产品生产材料和工资预算时缺乏可靠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各部门没有充分的沟通,往往是各编各的预算,对数据确立的依据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同时,预算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编制的预算修改随意,有的修改信息甚至没有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导致各层级预算编制的协同性差。
(四)预算控制作用难发挥
预算管理的核心职能就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但是由于预算目标的不清晰以及预算体系的不完善,许多工业企业根本不存在预算控制环节,预算管理的作用只限于在事后进行数据分析。有的企业虽然在EPR系统中设计了实时控制功能,但由于ERP流程设计不够合理或是信息软件技术的问题,导致业务模块跟预算模块之间数据传递不够及时,无法达到刚性控制预算及超预算前预警的目的。
二、构建工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要想在工业企业得到充分的发挥,转变理念和思路很重要,管理者的水平和素质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充分思考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合工业企业本身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使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IT技术得以实现,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一)建立适合工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功能框架
完善的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功能体系应由战略规划、业务计划、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分析与考核五个环节结成,这五个环节层层递进,数据传递联系紧密,每一个环节的有效与否都决定着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作用发挥的质量。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也不例外,而企业通常都是通过战略的方式最终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因此,科学的预算管理应从战略规划出发,在对市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制定出适合企业的平衡计分卡。[3]现代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充分借助于平衡计分卡这一管理工具,因为平衡计分卡能够非常有效地把公司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可具体表述的目标和可量化的指标。战略层层分解后,落地成企业可执行的业务计划,并进一步细化平衡计分卡的各项指标,这些具体指标将指导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及预算考核的各个环节。
篇9
[关键词]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067-02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赊销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营销策略,这对于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赊销同样也带来了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一些企业由于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管理不足,造成了企业应收账款额度居高不下,坏账比例较高,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部分企业甚至由于资金链的断裂造成企业的破产。特别是对于工业企业而言,由于产品价值较高,在营销中很容易出现大量的应收账款。因此,结合工业企业的业务特点,创新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款率,已经成为工业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对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风险,确保企业经营运转的正常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不利影响
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虽然在增加企业销售、降低企业产品库存、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具有相对积极的作用,但是前提是应收账款管理妥当,额度比例合适,如果应收账款管理不力,回收困难,对企业将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利于企业现金流的运转。应收账款其实质就是没有现金流入的资金,是企业的债券资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生产、销售这一环节的运作均需要足额的资金作为支持,如果企业产品货款回收不力,应收账款不断增加,企业有限的流动资金就会逐步消耗在生产成本支出上,长期下去会由于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减慢,造成企业出现资金压力,甚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正常运转。
(2)造成工业企业投资机会的流失。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如果进行项目投资或者是扩大生产,都需要资金作为支持,这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应收账款回收不力,企业资金短缺,会造成企业对于一些优质项目或者是改扩建计划有心无力,应收账款占用的大量资金以及资源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利润创造以及战略发展十分不利。
(3)造成工业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同样还会造成与销售业务相关税费的缴纳增加、管理费用以及资产减值损失增加、财务费用增加,造成企业承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还会造成企业由于客户占有应收账款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收入。
2 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于客户的信用管理缺失。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在产品的营销管理上,对于客户的信用情况缺乏有效的评价分析,尤其是对于应收账款金额较大、风险较大的客户,缺乏准确全面的事前分析,没有对客户进行全面的资信评价,造成了与资金实力薄弱、缺乏担保客户的交易后期出现应收账款风险问题。
(2)合同管理不完善。在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上,普遍存在着较为松散的问题,对于一些大额货款的客户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未能充分全面的考虑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在合同中对于债券转让、债券抵消以及项目转让等降低风险的措施运用较少。
(3)应收账款管理流程不完善。一些工业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够重视,管理方式较为简单,对于一些数额较大以及时间较长的应收账款也没有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甚至没有与客户进行及时的对账,造成了应收账款催收力度不足。应收账款管理的不合理还会造成收账成本与坏账损失的增加,造成工业企业经营风险概率的增大。
3 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创新管理措施
(1)强化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实施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为了避免工业企业交易后出现应收账款风险问题,企业在进行销售交易之前,应该对客户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资本构成、财务状况、经营能力等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整体资信评估,明确客户的应收账款还款能力,进而结合市场行情、工业企业的资金压力对企业产品交易与否进行决策,并结合客户资信的评估分析结果细化完善相应的客户信用政策。通过全面的客户信息资料分析,实现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在源头将应收账款的风险降到最低。
(2)完善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在合同的拟定阶段,应该组织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积极地参与合同条款的制定,尤其是对财税条款、税务风险以及账款风险防范等方面,确保合同条款能够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工业企业的营销部门与客户完成合同签订意向后,应该由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对合同金额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并及时地对客户的付款进度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客户能够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付款义务。
(3)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第一,企业应该组织财务部门强化对账管理,通过与客户进行定期、及时的对账,增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同时保存好对账记录以及催款记录作为应收账款回收的法律资料文件备用。第二,应该对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采取全程监控的管理方式,重点是对客户企业资产结构、主营业务等重大事项变化的监督以及对于客户付款进度的监督,及时地掌握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情况。第三,应该强化坏账的管理,由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确认坏账,并尽快采取委托收款或者是法律诉讼等多种措施,加大力度争取回款,以尽可能地减小坏账对工业企业造成的损失。
(4)积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管理效率和质量较高,尤其是在信息的沟通与共享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在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也应当积极地运用信息化的技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及时地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生产、营销、销售等各方面的信息,并及时掌握好企业的客户资信信息、赊销产品市场报告、货款回笼情况、应收账款周转率、坏账损失情况等全面的信息资料,进而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全面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在企业内部形成全过程的、动态应收账款管理流程。
4 结 论
应收账款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侧重的内容。工业企业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市场形势以及工业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在企业内部创新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协同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强化应收账款的监督控制,以提高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降低应收账款风险问题,确保新时期工业企业发展的稳定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敏,刘芳.浅议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9):54-55.
篇10
[摘要]随着WTO保护期结束,汽车工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汽车工业企业必须对所处的内外环境、宏微观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对汽车企业实施危机管理,构建一套既有理论依据又具实践价值的危机管理对策,以保证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危机管理汽车工业SWOT分析对策分析
随着WTO保护期结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加之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危机应对能力十分薄弱,一旦危机出现,汽车工业将难以应对,必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因此,正确分析我国汽车工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劣势,构件一套危机管理对策,对保障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一、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对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进行SWOT分析,可以找出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从而构建出有效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危机管理攻防策略体系。
1.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优势分析首先,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体系完备,基本建立起了包括轿车、载货车、客车、专用车和零部件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成本优势,也是国外跨国公司争先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动因之一。再次,价格上有比较优势。中国生产的某些国产车型与进口车相比价格上有比较优势,如3吨左右的轻型货车的价格水平还不及国外同车型价格的三分之一。最后,熟悉市场。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比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更熟悉中国的国情,更清楚市场和用户的要求,开发的产品更有针对性。2.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劣势分析首先,汽车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整车出口能力较弱。按照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统计,若将零部件行业也计算在内,则中国汽车工业大致是每年人均生产一辆汽车,而日本是40辆~60辆,欧美是20辆~40辆。其次,技术开发投入和投融资来源不足。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费用仅为86.2亿元,占汽车工业销售总额的1.45%。而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比例一般为5%,有的甚至高达10%。最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成本偏高。3.改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机会分析第一,到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须达7.2%,这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加上庞大的人口,使中国成为当代最有吸引力和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第三,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未来10多年,中国汽车市场维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最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制造基地不断转移,中国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热点,从而可能成为世界新的汽车制造基地。4.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威胁分析(1)经济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根据需求理论,汽车消费需求是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需求而产生的次生需求。在经济危机时,由于员工对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由于主要需求大幅度地降低,作为次生需求的汽车消费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减少,汽车工业企业收入也随之急剧减少,出现亏损和财务危机。(2)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其它们引发危机的作用方式、范围及后果不一样,对它们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也不一样。首先,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担,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引发汽车工业危机的首要因素。其次,中国目前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严重不足,成为限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危机因素。最后,随着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对石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石油的短缺,已经构成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瓶颈。以中国5%的人均GDP增长率计算,到2015年交通的能源消耗将是现在的3倍,国内的原油根本无法满足需求。(3)政策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第一,不合理的税费延缓了中国私人汽车消费热潮的到来,成为制约汽车消费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不完善的金融政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的增长、汽车市场的扩大。第三,交通管理政策。长期以来,城市交通管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道路交通的变化,城市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由于中国存在混合交通、城市道路占用严重、停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交叉路口秩序混乱、道路的不合理占用等方面的问题,而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很低、管理手段落后、设施缺乏、交通法规教育及执法力度不够等等弊病,导致了通行能力的下降,也加剧了交通供需失衡的矛盾,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以上分析说明:入世后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多数危机是汽车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入世环境的变化使这些新老危机进一步加剧,如果不加以消除,将直接危及中国汽车工业的生存与发展。二、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汽车工业企业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活动,制定有效、合理的危机管理对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获取危机中的商机,激发汽车工业企业更大的活力。1.战略创新策略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辅以必要的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以国内大的汽车集团为基础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推进与国外大型汽车集团的合作与重组,向国际大型汽车集团的实力靠近,缩小与外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差距,更好地迎接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挑战和竞争。目前,中国仍要继续扩大和加强与世界领先汽车集团的合资与合作,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尽快地缩小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共同面对加入WTO的压力,更有利于免受国际汽车龙头企业产品的直接冲击。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实力。2.自主发展策略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应当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使中国市场对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中国企业必须作好迎接市场升级的准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迎接市场升级的挑战。首先,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构建起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从而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上形成持续创新力,实现新一代汽车技术的重点突破,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技术研发与科技投入的力度,形成自我设计开发能力,带动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再次,构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研制、开发、生产新车型。3.人才策略汽车工业企业在实施人才战略时,要突出四个重点:首先,培育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优势资源之一,企业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经济转型中汽车工业企业的改革与成长,急需大批企业管理帅才的支撑。其次,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既要留住人才,更要吸引外来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再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良好人才开发运行机制。最后,实行人才资源提升和人才国际化双战略。在人才资源提升战略方面:一是提升汽车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中心高移,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提升现有人才尤其是具有中专以下学历人才的文化技术素质,争取到“十五”末期,现有人才中5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三是吸引高层次学历的海外人才,回国投身中国的汽车现代化建设。四是进一步提高汽车系统的人才管理水平、布局水平、效益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在人才国际化战略方面:一是培养中国自己的,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并能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与国际同行交流密切、有较大影响的汽车科技大师和高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惯例、善经营会管理的国际技术人才和国际商务人才。二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中国工作,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献计献策,同时把大量优秀的汽车人才送到海外工作、学习、进修和交流,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并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三是把握住引进海外人才的关键点,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急需的优秀拔尖人才,并积极扩大人才劳务出口,寻求合作发展,开创广阔的人才空间,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1][2][][]4.加快汽车服务业发展策略加快并提升汽车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既可以应对开放汽车服务贸易所带来的直接冲击,提高中国汽车服务业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减弱服务贸易开放对汽车产品市场的全面影响,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综合竞争力。(1)从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要允许汽车工业企业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鼓励和推动汽车工业企业与金融、保险、租赁行业的合作,以促进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服务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要尽快对非国有经济开放汽车服务业,打破国有企业对汽车服务贸易的垄断地位,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通过加强市场竞争程度推动汽车服务业的资源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各类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2)依赖体制改革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解决汽车制造业与汽车服务业,尤其是汽车金融业和汽车保险业的体制分割和体制障碍,沟通、加强这两个产业的内在联系;二是改革与汽车服务贸易相关的贸易、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体制,形成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三是要加快国有汽车服务企业的体制变革,大力发展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汽车服务公司,尽快加强汽车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汽车服务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5.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有了雄厚资金实力,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也就能更好地抵御危机,降低危机对企业的威胁程度,追求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战略。首先,汽车工业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汽车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汽车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其次,要集中资源从事汽车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第三、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汽车工业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对汽车工业企业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四,在汽车工业企业管理方面,应加快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企业领导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等,为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第五,塑造独特的汽车工业企业文化。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技术、品牌,惟独不能模仿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这个价值观无形中能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6.发展电动汽车策略从治理环境污染和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出发,中国发展电动汽车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1)以创新精神来精心组织电动汽车的研发。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国家应发挥主导作用,由国家统一部署,组织计委、经贸委、科技部、各有关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还可按照市场机制原则,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大型汽车集团为依托,组建电动车辆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在保证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还应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学术团体)的交流,及时掌握国外研究开发动态,为我所用,与国外有关研究开发机构(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和多种形式的合作,甚至引进某项关键技术或联合开发、成果共享,以便在世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领先地位。(2)全社会支持,尽快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国家对发展电动汽车应进行全面规划,统盘考虑,既着眼于当前,又放眼未来。从整个项目工程看,应采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车多项并举的方针。由于中国在纯电动车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已有相当基础,技术较成熟,重点是突破电池技术“瓶颈”,提高电池的性能、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建议在一些城市和风景旅游区开设实施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试验或强制使用纯电动汽车。同时大力开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究,加快产业化的步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相对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近期更具产业化前景。参考文献:[1]《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5》[2]数据来源:《中国经济年鉴》[3]数据来源:《中国软科学》[4]数据来源:《中国软科学》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