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面对着全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意识呈多元化趋势,给我们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悟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缺失,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如何把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当前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有德育功能。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有智育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功能、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还有美育功能。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只有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才能打造出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前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二、职业核心能力

能力多种多样,人的生命有限,我们最需要获得的能力是什么?选准方向,事半功倍;选错道路,一无所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先是学历文凭热,后是资格证书热。但现在人们发现,文凭和证书固然重要,但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竟然不是那些文凭和证书最高最多的人。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我国香港地区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职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

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人一生的课程,每个人都有其先天的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潜质。事实上,从小开始,每个人都在学习、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每个人学习的场所。但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历练过程,不同的人对核心能力的认识与所获得的职业核心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目的就在于着力提升学习者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核心能力的水平,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发展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适应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还可以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的教学要体现的原则

1.教学目标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要强调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动手能力训练,以能力点为重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2.教学形式的拓展性。要能在各种工作场景或环境中开展教学。除专题讲授外,核心能力培训还应贯穿在各种课程模块之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生产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3.教学组织的多样性。要实现专题性教学和渗透性教学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培训。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 高职院校 职业性 人文性 母语性

身处于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一直以来都有着这样一种困惑: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红头文件”,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的直接约束力,现在的高职教育留给大学语文的空间微乎其微并且不断缩小。课时的缩减、考核方式的随意使得语文教师连同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也有当前的就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随着当前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的改革的推行、各类人文类课程的兴起以及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设,作为人文类课程中最基础的大学语文课程却始终难以定位和革新,从而成为制约整体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学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目标、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广泛争议,迫切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其中课程的定位是对课程价值、目标的本质揭示;是研究与探讨、改革与完善我国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了这点,才能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1.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职业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提出了与普通高等教育明显不同的要求。高职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大学语文同样面临着这一改革要求。大学语文要想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适应高职教育课程的要求,服务于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职业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而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当下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学生的就业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具备的是良好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其中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提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其核心都集中于人与人的沟通合作,也就是运用符号处理人与自身、自然、社会交融的能力。而在所有符号中,语文培养的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符号运用能力的强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手段,以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高职学生由于入学时高考分数较低,因此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较弱的情况,这直接制约或影响其对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经常有老师有着这样的无奈,当专业课教师在讲台上大讲难点重点时,学生却连课本上基本的文字部分的含义都没有理解,自然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当外语老师分析语法难点时,学生却连基本的主、谓、宾都不清楚;当就业指导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做自我介绍时,发现很多学生连几句通顺的句子都表达不出来……诸如此类,都说明了一个现实,就是人文类课程尤其是语文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语文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基础性、工具性、社会性,课程内容覆盖面的广泛性以及丰富的文学知识、文化常识,还可以结合当代流行文学、当下的社会生活、年轻人关心的新闻时事、热门话题等,通过案例、课堂讨论、职场情景模拟训练、演讲等多种形式延伸课堂空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鉴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无形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人文性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包括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语文教育家徐中玉先生在他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到了人文性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徐老先生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可以起到文理渗透、科技与文化交融作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

中华民族的教育本是极富人文精神的,自古以来人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的轴心。但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严重冲击,从学校到学生都以是否“实用”、对择业是否有直接效用为尺度,对专业和课程做了目光短浅的取舍,这无疑使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逐步削减人文类课程,大学语文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比例少之又少。然而文化基础课、人文类课程逐步让位于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关于高校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低下、学习能力不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匮乏,班级学风普遍较差,考试过关率逐年降低等等让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感到头疼的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得不思考人文素养课程中占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职业教育将教学的重心适当地向职业能力和就业前景倾斜是无可厚非的,但就青年学生个体的整体发展和将来面对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言,如果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没有很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知识面狭窄,即使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也很难真正成为一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应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是职业性与伦理性兼顾,技术性与人文性携手,学术氛围与企业气氛相容的融合性文化。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校园文化的培育中,大学语文无疑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3.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大学语文――母语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力。母语教育意在通过内涵丰富、资源深广的母语教材,使年轻学子们能吸取母语文化的精髓,同时掌握语言技能,进而认同母语文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普通话学习,普通话基础薄弱,语言文字功底缺乏,因而在大一的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汉语基础,通过听说读写加强普通话的练习,与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培训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恰恰是大学阶段众多课程中把母语教育作为专攻目标的专门课程。只有学好母语,才谈得上英语三级、四级,也才能为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针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大学语文课程文化传承和语言传承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类型定位

课程的类型定位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门课程的覆盖面以及稳定性。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是公共基础课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也远并没有达到全院基础课程的地位,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很多系部根本就不开设大学语文,课时相对而言还是偏少。因此,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确定下来,并适当扩大课程的开设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2.大学语文课程也可以采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

随着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大量开设,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大学语文以全院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可以直接设置公选课大学语文,也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进行细化或拓展,开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现当代小说赏析、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等公选课程,这样既可以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覆盖面,又可以满足对语文或人文类课程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不至于产生与专业课程或总体课时冲突的大范围的调整,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小结

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的定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当首先思考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它应当承担其职业教育的任务,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职业伦理、职业理想、职业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弥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工具化不足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再次,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母语文化的重要平台。最后,在现有条件下适当丰富和延伸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也是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一种完善和对高校大学语文现状的革新和尝试之举。

一门课程的准确定位、适时变革、成长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如今这个注重实效、讲求效率的年代,广大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该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尤其对于正处于课程改革浪潮中的高职院校来说,对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的准确定位是整个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改革取向的一种体现。随着职业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逐步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也将呈现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彭书雄.基于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汪念明.高职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 全新变革 职业能力

引言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针对性,侧重于帮学生引导和把握社会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环境下,高职语文教学正处于转型、创新阶段,语文属于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教育学科,体现出人文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如今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市场就业环境下,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不能给学生提高良好的职业竞争优势,同时也制约着高职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如此迫切的形势下进行高职语文教学的全新改革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全新变革高职语文教学侧重于帮学生引导和把握社会就业市场,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当下高职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一,缺乏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如今有很多学校和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上,认为语文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文化课程,有的院校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完全没有给予重视,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甚至就没有开设语文课程,这些都是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表现。实际上,语文不单单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同时语文也是一门技能型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是满足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的重要途径。

第二,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形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方式古板老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学生缺乏语文应用能力。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现实当中有很多走出校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市场存在很大的矛盾。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结构方面,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参与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就当下的实际情况分析,有很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招聘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距离,尤其是学生在接人待物、面试技巧等方面都表现得不是很理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写自荐信和求职简历仍然有难度。

第四,高职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资源都是最基本的保障,它直接影响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语文教学的师资结构不够健全,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和时代的前进步伐相一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高职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需求下的全新变革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对大学语文课程还没有正确的定位,普遍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想法。虽然近年来通过专业教师和相关学者的不断努力,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建议和实践方案,但从实际的教学成果来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没有表现出很大成效。

大学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教育和文化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国民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其实大学语文更多注重的是人文教育,主要是对审美性和人文性的体现。人文教育的形成和提出是因为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并存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谓人文教育是指以文为手段,以人为目的,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主要包括内容,其人文精神为教育核心,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主题,以意义追求为导向,以文化建构为底蕴的生命体现、确立和发展法则。在传统的语言教学当中,语文一直被当作一种工具,使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教学当中往往比较重视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写作方法、写作特点以及字词讲解等等,而忽略了对作品的整体解读,体现不出文章的整体意境,这种情况下对所谓的语文审美性和人文性也就无从谈起。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利用自然科学以及地理科学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联想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追求生命意义中掌握为人处事的原则,这是语文教学自身具备的不可替代的优点。

(二)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语文实际上不仅是一种文化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在大学的语文教学中,语文仍然被划分到基础课程范围当中,虽然这体现了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但太过注重语文的基础性往往会淡化和忽略语文的技能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要把语文当作一门同时具备基础性和技能性的综合学科,并注重其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习作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职业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分析和应用能力,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与就业竞争的基本技能。高职语文教学要实现语文的技能性教学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摒弃以往的语文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语文教学体系。

第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大学语文为核心基础进行延伸,培养学生读文字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筛选能力。通过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化的内涵和精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和文学品味,促进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在语文听说教学中,可以开设英语口语、商务口语以及演讲口才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言听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每个公民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对人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以及智慧的综合体现,是获得成功事业的必要条件。

第三,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适当开设一些文学写作、应用写作以及商务写作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可以不是文学人才,可以不会写文学作品,但一定要有写作生活和工作当中实用性文章的能力。

(三)实施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语文评价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语文评价考核模式中,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是主要考核内容,只是侧重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的评价和考核,没有对听说读写方面引起重视,这种陈旧的语文评价考核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职业能力需求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更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转变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考核模式,结合社会上的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帮助学生打好职业技能基础,加强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训,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第一,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考核模式。把以往以知识考核为主的语文考核模式转化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考核模式。以往的语文考核模式,语文知识是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没有意识到评价学生听说写能力的重要性,进而使整个语文教学和学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价和考核要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考核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社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是以学校考核为主,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自己的习惯爱好以书面形式进行考核命题,这种形式的考核存在一定主观性,整体上缺乏准确性,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学校考核和社会考核相结合的实施语文教学的评价考核,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在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同时,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不仅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能让学生获取多方面能力的技能性课程。尤其是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高职院校一定要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从根本意义上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职业能力需求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和探讨对高职语文教学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山.以就业为导向理念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职业,2010(03).

[2]吴洁菲.高职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探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9(02).

[3]林鹏,曲华君.从职业倾向看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J].中国培训,2008(02).

[4]谢祁,林慧.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倾向分析及开展就业指导的对策[J].职教通讯,2005(09).

[5]陈硕.高职生所学专业、职业选择与职业倾向一致性研究报告[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

篇4

[关键词]权重 指标体系 发展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11-03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1]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许多高职院校纷纷缩减高职母语的课程课时,忽略高职母语课程长远的价值导向与文化意义。高职母语水平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而轻视母语学习,会制约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一、现状调查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有三类:一是经过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二是经过对口考试的职高学生,三是经过高考的职业中专的学生。其中第一类学生占了总人数的90%以上,他们的高考分数一般在200分到400分之间(总分750分)。这些学生有一定的母语知识基础,但学习缺少自主性,竞争意识淡薄,对人生的认识不够明确。

为真实了解高职学生母语水平的现状,笔者对工商系、国贸系、英语系等专业的学生展开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高职学生母语知识水平:对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核心知识基本掌握,但是湖南籍学生在语音方面的鼻音与边音混淆、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分的情况较为突出。在功利的市场经济模式环境下,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品读文学经典,对于文学基础知识、国学经典、西方文学经典缺少了解。2.高职母语能力:聆听、说话、阅读、写作核心能力。在一次关于“青春与生命”的演讲活动中,以动漫室内装饰1101班为例,一个班只有4-5位学生的演讲稿是原创的,其他学生的演讲稿至少一半的内容是来自于网络,有的学生更是一字不漏地抄袭。所有学生都是在念演讲稿,而不是在演讲,演讲中的无声语言基本没有采用。在《春江花月夜》的开放性问答中,学生的文本想象力贫乏、审美感受不够深刻,不能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形于笔端。3.高职母语素养:高职学生只想学到一门专业技能,认为母语的学习并不能提升专业技能,许多学生认为高职母语课程的开设没有必要。学生较少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或者自修,没有定时阅读的习惯,缺少一种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表现得更多的是追求时尚的盲目心理。

二、评价困境

传统的高职学生语文水平考核功能单一,重甄别而非导向;考核内容单一,重知识而非人文;高职学生语文水平考核重总结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传统的高职语文水平考核,考试结束即意味着课程的终结,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改进的方向无法提供有利指导。国内有关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的成果颇多,主要有两大方面:1.综合研究。唐晓玲、胡欣育、蒋红梅、李红心、杨升菊等认为当前大学语文的地位在高职院校呈下滑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语文只有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师资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在兼顾应用性的同时凸现人文性特色,这样高职语文教学才会具有生命力。 2.单项研究。罗燕论述了建立考核体系的必要性及具体做法;谭泽媛认为应结合语文学科和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课程考试改革;沈星怡对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评分标准的定性与定量标准提出了看法;徐贞同所在课题组则引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作为基本技能测试项目之一。目前教育界对大学语文改革中的考核方法研究理论颇多,但由于理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大学语文改革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针对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测试有普通话测试(国家语委)、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考试(ZHC)(国家劳动人事部),这三种国家级的汉语水平考试具有很大的权威和价值,“但都属于单项能力测试,或侧重语音,或侧重汉字读写规范,或侧重语言运用能力,不能综合的检测或全面反映高职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2]

截至目前,大学语文没有统一的、适用于全国或某一地区、某一类型学校的考试大纲。至于高等教育的另一层次,即高职学生的语文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衡量这门课程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在理论上缺少深入研究。在高职语文日益边缘化的境况下,应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水平进行发展性评价,改变目前高职语文的尴尬地位,促进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为学生的毕业、就业及终身学习提供参照标准。

三、评价原则

高职学生母语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高职学生母语水平评价是“对高职学生在专门语文学习过程中和生活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评判,目的在于促进高职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全面发展”。[3]制定高职学生母语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要实行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的统一,即要着眼长远,继承和发扬民族悠久文化,又要以职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高职学生母语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以高职学生专门的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语文为基准,设置指标、权重、分值、评价内容、标准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定量或者是定性的评判。

(一)坚持开放性原则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氛围中,高职语文考核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而言的,指的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4]在实践操作中,形成性评价指平时成绩的给定,包括出勤、作业、课堂问答,这占总成绩的40%。总结性评价指的是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这占总成绩的60%。高职语文课程的开设一般只有一个学期,周课时为四节或者两节,一位教师至少要上四个班,学生人数在200人以上。教师如何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相对公平的评价呢?出勤、作业、课堂问答,只是课堂内的一种表现,课堂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建立高职学生母语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知识指标评价体系中,分为核心知识、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知中国的名家、名作,而且要对西方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影视经典有所了解,如《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廊桥遗梦》、《简・爱》、《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假日》、《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等。

其次,在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中,分为核心能力、基础能力、拓展能力,它不仅要求学生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感受力,能准确把握对象美的感人细节,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从而激发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即能用文学指引生活。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应将学生每周上图书馆的次数、借书量以及所做的摘抄、读书笔记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第三,在高职学生母语素养指标体系中,分为核心素养、基础素养、拓展素养,它不仅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且能规范使用,而且要求学生能自觉维护民族语言的尊严,有甄别地使用新语文中的词汇,如对“拍砖”、“呕像”、“天屎”、“杯具”等能有所扬弃。

(二)坚持系统性原则

科学设置各项评价指标,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权衡它们各自对整体的作用,合理分配其权重、分值,并设计好评价标准。1.知识性指标的研究:核心知识、基础知识、拓展知识。知识性指标的权重占全部指标体系的30%,要求学生在现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对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进行系统性学习,更加广泛、深入地欣赏名家、名作,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2.能力性指标的研究:核心能力、基本能力、拓展能力。能力性指标的权重占全部指标体系的50%,要求学生学会聆听与交流,勤于阅读与写作,能够欣赏出文字所描绘的美,感受文本中所营造的感人情愫,对文本中的故事有自己的看法,能用笔书写心中的所感所虑。3.素养性指标的研究:核心修养、基本修养、拓展修养。素养性指标的权重占全部指标体系的20%,要求学生学习母语时形成一定的文化认同感,情感立场坚定,具有开放的、多元的语文观和良好的语文习惯,拓展自身的人文修养,形成一定的人格魅力。二级、三级指标及其权重具体见篇未《高职学生母语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样表),各个指标体系之间权重的分配,以整体优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中也考虑了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特点。

四、评价方法

传统的高职语文考核侧重于对显性知识进行定量评价,或者直接将语文测试等同于语文评价,效度、信度不高。高职学生母语水平的评价方法是真正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取课堂与课外、互评与师评、平时考查与集中测试的方式,对高职学生的母语知识、母语能力、母语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习惯、品格等)作出发展性评价。宫春换指出:“语文测试,是按照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通过具体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对语文教学效果进行检测、衡量、评判的教育活动。语文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语文测试,语文测试是语文教育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1.在知识性指标体系中,对于语言与文学知识,我们主要采用传统的笔试与网络自助测试结合的方式。学生进入试题库,通过个人自助式的测试,了解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考试的时间由两个小时变成了一个学期,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考试也成了一种探索、历练的过程。题型有辨音、找错别字、选词填空、改病句、仿写句子、文学常识的考查等。2.在能力性指标体系中,将传统的笔试与口试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播放一段10分钟左右的录音,根据要求作出选择、判断、概括、评判,表达时要求语音标准、逻辑清晰、评析准确。口语能力的评价,也可以采用即兴演讲、辩论演讲、命题演讲的方式,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高职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参考职业汉语考试(ZHC)中的题型。目前职业汉语中的阅读主要是考查语言,还可以补充一些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 朗读能力的评价,可参考普通话测试,对学生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等进行量化测试。对于文本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评论能力,主要是通过文本赏析来进行评定,可适当参考学生平时所做的读书笔记。创作能力,将学生平时所写的作文、所参加的写作比赛,尤其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作品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数。3.在素养性指标体系中,将互评与师评的结合起来。对于高职学生的母语情结、文化认同、母语观念、母语习惯、母语气质、母语语感、人文素养七项指标,主要通过日常行为的观察、记录、判断,由所在班级较为优秀的10名学生与教师进行评定。

附:高职学生母语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样 表 )

[ 参 考 文 献 ]

[1]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2] 陈洪,李瑞山.母语-文章-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杨文.形成性评估理念及其实施[J].广州大学学报,2004,(3).

[4] 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5

一、教师提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要有职教的特色,专业的风味,而学校的专业设置又随着形势的变化在重组、分化、创新,语文教师要适应这一变化的格局,没有一定的知识、能力、素养是不能胜任的。在温总理提出的教师要有广博的见识的同时,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向“双师型”发展,向“博学家”靠拢,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广采博览,兼容并蓄,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要求教师去了解专业,了解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和要求,知已知彼,才能更好的结合,使学生受益。社会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行业的不断进步,专业的需求动态及发展前景也必然在变,所以更要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此外,基础学科的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实习就业的岗位,在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与交流中,我们可能得到学生岗位的第一手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教学中应该注重哪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的巩固和加强。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抓住有利时机和最佳契合点来实施教学。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二、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学校在强化了文化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更重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恰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语文教学足可以成为渗透德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可以发挥其独有内容优势以实现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的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技能的教育,更是强大的德育教育的载体。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找到适合学生德育教育的对应点,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讲授《合欢树》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体会母爱,继而升华为自己的感恩之心,让大家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走入社会。在讲授《路漫漫其修远》时,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引申为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再联系学生将来的实习就业继而升华到工作生活中应该具有持之以恒的求索精神。因为学生终有一天脱下校服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很快的进行角色的转变,而我们教师就应及时的为学生将来的实习就业做好思想教育,确保学生能够稳定积极的完成实习工作。

三、加强语文素养,提高职业应用性

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口才,而口才的培养恰是我们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重点培养语文素养为职业的应用作好准备。具体要求: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比如课前训练,就是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在新生刚入学时可以让学生去读,继而去复述,再后来去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一个递进的模式,加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会再出现人前讲话脸红、声小、不流畅的紧张表现。中职学生还应掌握基本文的写作,以及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能写出来,首先要让学生有体验、有感受,更要是有目。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大家去观察、体会生活,搜集信息以随笔的方式记录生活,养成写作的兴趣和习惯。对于应用文的写作,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在进行写作时可以于专业相联系,让学生有目的的主动去接受知识。

四、适合学生需要,调整语文教学

对于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专业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特征,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要发挥其工具性的功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所以,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授课时合理调整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职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将来都要进行实习就业,所以过多的繁杂的语文知识点并不适合他们,我认为我们应该适当的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按需授课。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把真正有用的适合的知识或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有所用。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上也应有所改变,现在用人单位的要求都有所改革,那我们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要相应调整,以往的答卷的模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体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语文的特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对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掌握与应用。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有所用,我认为我们应该寻找相关专业的,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测试内容及测试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

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人文素养;学科定位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

大学语文是全日制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曾经在上个世纪20-50年代初期具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如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等等。50年代因种种原因被迫中断。1978年,随着高考的恢复以及众多知名学者的呼吁,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的倡导下,为了达到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传承中国文化精髓、提升大学生精神文明水平、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世界的目的,全国高等院校重新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并且十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除了个别专业性很强的高职院校未开设该课程外,大部分高职都将大学语文作为全校性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

1.学科地位的弱化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和“两课”一样属于公共基础学科。我国应试教育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强化,使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脱离,这种强化倾向让有“重实效”心态的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厌倦。学习兴趣专注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学生对于公共学科的轻视以及大部分院校学时安排的不平衡,引起高职语文学科地位边缘化。

    2.忽略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全国有几十种大学语文教材,每年还不断出现新的版本。但不管是那一本教材基本都沿袭了高中语文教育的特色:以文学作品为主、偏重于中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突出思想教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视野狭窄,文化陶冶不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浅薄,纯粹追逐功利性和技术性。

    3.考试方法陈旧

继续沿用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让学生失去自由放飞思想的余地,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荡然无存。考试结果也无法体现学生在人文学科方面的能力。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新思考

1.从人文性出发,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目前学者、教育界对高职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有很多种看法。有的主张语言基础知识的教育,有的认为应强调文学的欣赏,还有的认为应注重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哪一种看法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位。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已经具备厚实的言语、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基础。那么高校大学语文就不应该再侧重于学生单纯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能的培养,即语文“工具性”的培养。如果用大学有限的学时来讲授这些基础知识,试问相比高中三年来讲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无非是让学生对大学语文产生“高四语文”的误会。所以,要对当下已有的教育理念进行更新。从社会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大学语文的作用,注重于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熏陶。任何学科的教育都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仅仅为了能找到一个工作,而是为了能成为一个不止拥有专业知识的优秀的和谐完整的人。

2.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需求的再认识

高职学生跟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同。他们经过应试教育的筛选,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但并不意味着高职的学生就只能接受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在本质上要求高职同本科院校一样都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的。面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形势,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同样的就业压力。作为高职的教育者,应该消除语文在学生心中无实际效用的看法,并积极地提升学生的修养和能力。让学生在具有感染力、多元化的语文教育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使优秀的高职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有能力和本科院校的学生一争高下。

3.从语文教育性质上看

语文研究界曾明确提出过语文学科性质的综合性,认为语文学科同时具备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社会性等等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具有双重性目的,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但人文教育绝非仅仅只存在于语言文字、文学的教育中,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它渗透在各个学科领域里,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所谓人文,《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理解为:与自然科学相对的以人的生存、意愿、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社会精神生活最有力的表现形态。

综合上述观点,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想文化品质、人文精神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应该具有能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的功能,使学生真正获得人文素养的熏陶。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提升精神文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泽建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探析  天中学刊  2008年4月

篇7

【关键词】职业人文素养 养成教育 酒店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93-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高职学校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出现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不良现象。不少学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看重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严重偏差,一些职业人文素养课程课时少而且还被当作选修课来对待,甚至有时被专业实践课所取代。教学内容走过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这种弊端势必使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被社会淘汰的畸形儿。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当今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成功的职业人除了有出色的职业技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尤为重要。很多社会矛盾产生并不是我们的设备、技术、制度或职业人专业技能出了问题,而是长期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缺失造成的,工作没有责任心、缺乏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差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内容,也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

那么什么是职业人文素养呢?所谓职业人文素养是指针对于某一个特定职业所需要的修养或涵养。具体可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可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它涉及到的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和精神修养,是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集中显现。具体分开来说,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例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真诚礼貌、不卑不亢、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每个酒店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酒店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直接的影响。职业情感是指一个人从事特定职业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试想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工作缺乏热情与兴趣,那么苦练业务基本功、钻研业务技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职业习惯是指职业人在职业信念的支配下把良好的职业意识变成自己自觉地行动。一个好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人,我们可以从他不经意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习惯细节中感受到特定的职业风范。职业习惯是在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并形成的。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养成教育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务必要避免形式上的僵化和脱离实际,不能形而上,不能仅仅依赖于大学语文和“两课”教育来进行。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应该多渠道、多方式立体式进行,要以形象性和生动性为特点。可以说探索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已经成为现在迫切而重要的话题。具体来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

由于受传统认知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专业教师认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是自己的责任,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

知识的传授才是重中之重,从专业本位考虑先天就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比较轻视。有的教师更是认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可能有明显效果而且也无从下手,在他们的脑子里职业人文素养只是一个轻描淡写、抽象的概念。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问卷调查看,84%的教师将自己的职责定位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认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职业人文素养内容属于思想政治等课程的任务。基于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只有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才能提上日程。也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强化自己的基本道德素养和业务素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渗透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教育年限短,技能实训任务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课课时远远少于专业课。例如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语言与交际、思想道德与法律、大学语文等周课时限两课时,且仅限其中一二门。从与学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这些人文素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教学内容枯燥空洞,缺乏与特定职业情景的真实性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设置意义不明,大多认为与本专业无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这些单独设置的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中加强引导,把课程内容和职业人文素养融合起来,可利用一些真实有效的职场案例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而对于一些专业课我们也应该适时融入一些文化元素,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使其成为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在专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一些选修课,进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可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要、中国民俗等选修课。这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的对本专业产生热爱之情。

三、严格执行实训考核规范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环节

实践出真知。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技能训练环节,既是教学重心又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环节。严师出高徒。能力高,素质也要高。作为高职院校可通过详细的社会调研,结合企业相关生产工艺规程的要求,制定出实训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在学生实训时,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务必让学生亲自体验,切不可因为学生人数多而敷衍了事。教师严把实训质量关可以实行操作环节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细节决定全部。只有教师认真做好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学生才能养成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无论客房部、前厅部还是餐饮部实训,首先,肯定要明确不同部门相关工作操作标准,要求学生养成不懈怠、有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习惯。其次,可以对学生进行岗位编制,结合不同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实训可按不同的酒店管理技能单元循序渐进的进行考核,实行实训带队教师和酒店综合考评的考核机制。最后要规范学生的酒店实训报告写作,并将其纳入实训考评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是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必备补充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丰富的校园文化在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可结合专业特色及利用一些社会上的人际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可以搞一些酒店项目调查、酒店科技文化服务、酒店勤工助学、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酒店管理人员专题讲座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校园文化的载体异常丰富,可以寓教于乐,避免了理论教育的枯燥、乏味,同时职业人文素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栗延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就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

2 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 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篇8

关键词:国际合作办学;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1国际合作办学形式的出现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发展愈来愈明显,这成为经济领域、教育领域、政治领域等人们热议的一个现象。经济全球化引起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愈来愈深,表现在市场、生活和社会发展等很多方面,引起劳动力、资金、各种商品、各项服务、各领域知识和技术等资源的跨国流动加快,推进生产资源等的配置渐趋优化。经济的全球化能够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使各国教育资源相互交流融合,令很多国家把教育市场打开,这样形成世界各国可以共享的全球性教育市场。教育国际化简言之是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开放本国的教育市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这个大市场,这样培养的学生会具有国际化观念与意识,能够改变闭塞狭隘的状态,思想上形成全球服务,对世界开放的观点,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有更博大与开放的格局,他们学习了更多国际化的知识,因而能够促进全球化更高程度的发展。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当拥有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市场时,国内人才市场却面临着一次考验。现有人才数量和质量能否满足国际化市场需要是教育要思考的一个课题。因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我国教育结构,革新教育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办学经验与理念,可以使我国的教育更好地与国际教育接轨,赶上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办学要求教育发展一方面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数量重视,另一方面对国际化的办学标准要注重。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使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从而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差距。目前,我国教育逐步走向国际社会,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的大舞台上越来越闪亮,这一切和国际合作办学密不可分。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使我国教育真正走向世界,在国际教育大舞台上,更多中国的声音与形象得到世界的瞩目和肯定,这使我国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合作办学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要跟上时代步伐,要满足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2中职语文发展及现状分析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顺应时代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中职语文课程。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成为中职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语文是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中职语文教学应结合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学习互动、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使中职语文教学更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更适应国际合作办学的需要,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人文修养。中职语文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中职学生过于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一成不变的教学让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逐渐产生倦怠情绪,甚至部分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大量增加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令中职语文教学难以得到重视,进而被划分为要删减的文化基础课程。但是,从学生未来个人发展来看,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其自身挖掘潜能,在适应社会发展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态下,尤其在国际合作办学的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职语文教师长期受到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语文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或者只是流于基本语文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不明确,使语文教育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国际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眼光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对现行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3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遵循的准则

(1)把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放在首位,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以“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且包容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2)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在国际合作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创新型教学模式来实现教育形式的转变。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模式,营造开放课堂,增强课堂的活跃度。(3)发扬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进行探究合作性学习,发展学习小组。在自主钻研、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建设,让语文学习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实现生生互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标。

4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变革语文培养目标

在国际合作办学的背景下,使语文教学的目标由过去应试教育真正向职业教育转变。之前语文课堂基本和普通教育一样,过于注重分数的考量,标准比较单一,而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太重视。改革后中职语文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具有国际化理念。这样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可以很好参与社会竞争,更好实现自身价值。贯彻素质教育宗旨,同时为以后到合作办学国家留学打下文化基础,做好思想上和学识上的准备工作。

4.2改变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被动听课。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后在语文课堂开设模块化课程和合作国文化等课程,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由老师一个人讲,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这样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施展其聪明才智,激发其潜能,促进其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合乎国际合作办学的需要,适应科技化信息化的时展。

4.3改变语文答案唯一性

语文教学改革对教材进行革新后,改变过去语文答案的唯一性。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得其问题答案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传统语文教学中答案唯一性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影响其创新思维的产生,所以要改变答案唯一性。这样才能适应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语文教学改革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激发学生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的精神,促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合理化,同时尊重其多元化的思维。对教师设置的问题,只要学生能讲出合理化的理由就通过,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在模块课程中,也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特长的机会和舞台。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张,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在和国际化接轨的道路上,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这个变革先从改变语文课答案唯一性入手。

4.4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眼光

国际合作办学对国际化教育,教师首先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格局,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更多国际化情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让学生养成考虑问题的方向的目标从小我走向大我,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中很快适应变化,迎接挑战。教师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运用到自己教学中,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国际化的氛围和气息,从而慢慢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眼光。

4.5语文教学实施课程思政

语文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革,而且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国家职教改革指导思想中把课程思政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因为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思想认识正确才能有正确的行动。语文课作为一门文化课程,不仅有着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有重要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借助课本上典籍、文章,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变革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接班人,这也是语文教学使命所在,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4.6语文教材要紧密联系生活

随着大语文观念逐渐被更多人认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曾经的语文教学囿于校园这个狭小领域,加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使得学生对语文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所以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把学生熟悉的影视作品和歌词等当成教学材料应用到教学中,这样让学生重视课堂,并且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要引导学生把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检验所学,深化所学,学以致用。

4.7把专业特色和语文教育目标相结合

把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结合,可以有所侧重。以酒管专业和汽修专业为例。酒管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重点是要耐心仔细倾听他人说话,用热心和周到服务回馈顾客,要有清晰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汽修专业的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一定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自己掌握技术要有清晰的表达能力。因为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提高了,所以要为学生未来发展着想,在学校为以后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教给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基本文案写作能力,训练学生逻辑清晰的思维能力,适应环境能力。

4.8改变单一评价标准

对学生评价标准由过去以分数成绩论改为多维度、多元化。让学生在自己擅长领域更好发挥自己优势,在社会上立足。因为语文教学肩负着为现代化服务,为国际合作办学服务的使命,所以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较好地完成语文教育的各项任务,为学生成才助力,让学生成为祖国优秀的建设者。语文教育要兼收并蓄,科学合理。汲取中外古今教育的好经验的养料。国际化合作办学在国际化的同时还要彰显民族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各领域的发展速度和成果是令世界瞩目的,所以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东西在国际化进程中是要用心保留的,她不仅是中国的财富,而且属于世界共同的瑰宝。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教育发展也有几千年历史。批判的继承和发扬是应该有的态度。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和我国民族的相辅相成,这样对教育发展更有利,对学生发展更有积极作用。语文教育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始终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国际化合作办学背景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难想象未来的语文教育一定会更加开放、合理和科学。

参考文献

[1]袁翠娥.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0,(29):14-15.

[2]姚英华.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20,(02):67-68.

篇9

【关键词】“2+3”中高职衔接 汽车造型技术专业 课程衔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吉发〔2014〕22号),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吉林省教育厅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之间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在这一背景下,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长春市第一中等专科学校展开校级合作,探索汽车造型技术专业“2+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针对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理论研究和操作经验。

一、在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实施“2+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长汽高专的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属吉林省示范专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开办此专业的学校。该专业特点是精准面向汽车造型行业中的模型师岗位,属于高靶向性的职业教育专业。在汽车造型设计团队中,除了设计师之外,油泥模型师和数字模型师是另外两类关键技术岗位。油泥模型主要用于中后期修改和评审,计算机三维模型主要用于加工制造的数据源。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正是以培养这两类人才为核心目标。在这两个领域,长期校企合作的反馈信息显示出企业对学生素质的着眼点在于形体塑造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强弱。而长汽高专的招生机制是以理科生源为主,这类学生在形体感受和艺术素养方面存在先天弱项。长春市第一中等专科学校是吉林省内唯一一所重点艺术类中专,是国家级重点学校、长春市职业特色校,也是长春职业教育的窗口。长汽高专与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对口衔接,合作目的正是为了解决现有理科生源艺术功底较为薄弱的问题,改善本专业学生生源结构,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在这一合作中,长春一中专工艺美术专业主要负责对学生艺术功底的培养,该校在艺术基础能力方面能很好地提供师资和学习环境;当学生完成两年学习后再升入长汽高专,系统地接受汽车理工知识、汽车产品设计、模型制作和数字建模等方面的课程培养。这样一个培养链条,将为两所学校提供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平台。

二、从中职到高职阶段的能力衔接要求

从国内其他院校之间的中高职衔接经验来看,多数中高职合作往往围绕传统专业来展开,具有专业培养目标相近的问题,导致从中职到高职的能力衔接不明显,大多为相近职业目标的重复和能力递进,而不具有能力互补性,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也难以克服对以前课程的“回炉”教育。而本课题所探讨的中高职衔接,则在这一方面形成鲜明亮点。首先,一中专和长汽高专两个专业的课程相近度非常低,不存在培养目标重复的问题。因为高职阶段的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是确保学生最后就业方向的专业,所以一中专的培养目标是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提供合乎规格的生源,而长汽高专的培养目标才是为企业提供合乎规格的员工,合作机制呈现完全互补的效果。不同于高中生源,在我们的合作中可以做到定制化的基础教育,两校合作的链条呈现一种因需而定的课程体系,全程都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

基于这种从基础到专业的培养链条,从中职到高职必然涉及多种能力的衔接诉求,经过探讨和总结,大体为以下三种能力衔接要求。

(一)知识衔接要求

从知识衔接要求来看,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在高职阶段必须开设职业方向的理论课程,如汽车概论、专业英语及大学生两课等。因此,W生在中职阶段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如数学、语文等,以应对在高职阶段的基本学习所需。

(二)技能衔接要求

汽车造型技术在高职阶段面向职业岗位的核心课程是油泥模型制作和数字模型制作两个方向,都是服务于汽车行业的专门化技能。从技能衔接要求来看,学习这些专门技能的基础在于制作简单雕塑的基础动手能力和操作相似软件的基础能力。因此,中职阶段的课程设计思路就要求体现这种技能衔接要求,并以实操水平来评定成绩。

(三)素养衔接要求

如上文所述,为了弥补长汽高专理科生源在艺术素养方面的先天不足,“2+3”中高职衔接生源的另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在素养方面的自然衔接。在中职阶段,学生应接受专业导论、素描、速写等艺术类基础课程的训练,强化艺术品位和设计科系学生的素养;到了高职阶段,学生要能利用这些素养在汽车设计及表现技法课程中做到突出表现,甚至在整个专业班级中成为能力突出的样板群体,力争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做出模范带头作用。

三、基于能力衔接要求的课程体系框架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亮点。课程设置一定要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从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出发,结合中职与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在中职阶段学年,在高职阶段学习三年,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则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衔接设置。本课题所研究的中高职“2+3”衔接培养模式,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合理有序地统筹安排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把中高职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取消了两者的重复课程,将汽车造型技术专业能力的培养扩展到了中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时间更加充裕,这对于汽车造型技术这种学科交叉性专业尤其有利。学生在中职阶段打牢基础,到高职阶段重点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中高职课程的安排就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充分实现了知识和技能体系的互补性和定制性。

(一)知识型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文化理论基础课程:《语文》《数学》《物理》《政治》《英语》。课程目标:奠定基本的思想道德及政治素养,建立基础理工科思维和中英文沟通及写作能力。

高职阶段衔接职业理论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专业英语》《汽车概论》。课程目标:培养合格大学生所必备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素养,应对未来职业环境所需的语言沟通、应用能力,建立基本的汽车行业思维,初步掌握汽车设计法规和造型设计概念。

(二)素养型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设计和手绘基础课程:《雕塑作品设计》《专业导论与设计概论》《素描》《三大构成》《产品速写基础》。课程目标:初步了解设计学科思想,进行艺术基本功训练,为后续的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高职阶段衔艺术素养课程:《汽车产品设计》《汽车产品表现技法》。课程目标:虽然汽车设计并不是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但模型技师必备的核心素养却是对设计的理解能力,简而言之,不需能做,必须能懂。所以这两门课的意义是构建一个合格模型师所必须掌握的设计语言、空间理解力、美学素养。

(三)技能型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基础技能课程:《Auto CAD》《Photoshop》《手工造型基础》。课程目标:从学习基础的制图软件和手工制作简单模型开始,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的两大培养方向奠定技能基础。

高职阶段衔接职业核心课程:《Catia1-2》《Alias1-3》《汽车油泥模型制作与技法1-3》《汽车概论》。课程目标:根据分方向培养体系和在中职阶段训练的技能基础,学生在两大方向中选择一个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学习。选择数字模型方向的学生选修《Catia》和《Alias》作为主体课,选择油泥模型方向的学生选修《汽车油泥模型制作与技法》作为主体课。

【参考文献】

[1]肖飞.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探讨[J].艺术科技,2013(10):18,22.

[2]翁倩,刘阔.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95-97.

[3]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31-36.

篇10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反思

中等职业学校在历经由计划向并轨的变革后迎来了又一新的挑战。它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给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对中职学校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怎样才能使中职语文教学走出“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困境,是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中职语文教学应依照中职学校办学方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从教材教法上进行大胆革新,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中职语文教学之路。

一、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理念滞后,语文教学疏离“中职”核心。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教学思想陈旧:死捧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不放,片面强调教学的整齐划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教材、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体现不出中职特色。由于教师不能搭建起语文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容易造成语文教学脱离职教的核心,使之无法体现中职教育的价值。

2.教学内容随意。

没有统一的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就无法确定,学校无法选用合适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感到无法操作,随意性比较大,自然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3.课程理论滞后。

普通中学实行新课标、新教材,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提倡个性化阅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相反,中职语文教育界却显得比较沉闷,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还是课程、教材开发都比较缓慢,严重束缚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

4.教学活动远离“生活”,教学评价弊端突出。

目前的教育模式使语文教学活动基本局限在“讲台”上,教学空间狭窄,教学内容单调,除去课文还是课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融不到一起。学生的意见如何呢?某校曾就当前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结果表明:仅有30%左右的学生认同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讲授和做练习,70%左右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实践中进行。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反思

种种情况表明:中职语文课程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如何改革当前的语文教学呢?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特点,全面改革中职语文课程,切实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服务。

1.改革教学方法,体现职教特色。

首先,教学方法要体现职高的特点。不少职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重视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职高的这一特点,控制自己教学的难易程度,启发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关系。调查发现,所有学生都喜欢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希望在一种游戏般的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所以,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及专业,课堂上尽量少理论说教,多动手动脑,注重与专业的结合和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方法要兼顾个体与全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在充分发展个体的同时顾及全体发展。多采用活动法、讨论法等,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再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利用教师教给的方法自主研究,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提倡开卷有益,引导课外阅读。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就像与智者进行一次谈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那么,在职业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呢?最好的方法是提倡开卷有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在紧张的专业技能训练之余,自由、轻松地阅读课外书,能放飞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仅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而且培养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目的也在课外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

3.开展语文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中职生大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厌学情况比较普遍。(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要的是要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坚持精讲多练,激发学生参与,形成教与学的双向良性互动。特别要让学生动手写和练,动口读和说,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2)开展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职学校的语文实践活动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通过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使语文实践活动起到既锻炼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又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

4.多元评价,改革语文考试评价办法。

(1)改革考试内容,变单一的考教材内容为综合考评,将普通话、课外阅读、书法等纳入语文考评范围。(2)改革考试方法,变单一的卷面考试为笔试、面试相结合,普通话、口语表达可以以面试方式进行。(3)改革考试形式,改变以卷面成绩“一锤定音”的做法,把平时测评与结业考试相结合,把语文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语文能力相结合。

总之,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教学反思,勤于教学实践,体现职教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Z].2009.

[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语文》(必修)[M].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3]刘福根.中学语文教学热点探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黎桃.中职语文教学应考虑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基础教学研究,2006(8).

[5]于宗炫.中职语文教学的定位与实践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