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及应用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及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资源概述
教学资源是指用来帮助教与学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即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资源。
教学资源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何克抗与钟志贤老师讲教学资源分为:设计型学习资源和利用型资源两种,分别是由教学者自行设计开发的教学资源和在原有状态下已经存在的、可谓学习所利用的学习资源。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资源将两种资源特点结合的教学资源形势,教师常从网络中下载资源,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度加工以便为课程所用。可以将这种资源定义为加工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资源是保证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
21世纪教育将基于信息技术进行发展,只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而且这并不是一系列外在的变化,而是真正地推进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前进。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支持,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或者为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各种教和学的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多个优点,信息化资源可以直接在网络中获取,而且在获取和传输方面有很大的弹性;多数信息化资源都是非线性化、多元化和超媒体化,有助于人们只是结构的感知和建构;资源以这种形式存在利于在网际间实现互动和共享。优秀资源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上次,提高资源的时效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范围过广,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存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一定的误解。
1.对网络资源的过分依赖,忽视传统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时至今日,不存在万能的媒体,统一也不存在万能的多媒体资源,这种观点也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进行了多次争论,但是也是也早有了这样的定论。那么网络也不会例外,但是我们要肯定,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但是作为教学资源来讲,网络资源并不是唯一指定的万能教学资源,生活中还有很多已有的资源可以方便利用,这样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自然和社会。
2.资源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在信息时代的教学中,资源的重要性得到很多教师和专家的赞同。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能对所学的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行高效地学习,但是在很多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开发现象严重,真正优秀教学资源因为竞争观念影响出现的保护,无法实现校际共享。
3.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教室教学条件下,经常将大量搜索到的网络资源在一起罗列给学生,学生在此环境下就会出现信息涨满,而由于缺少辨别和判断能力,降低了学习效果。这样的资源由于穿上了信息技术的外衣,就变成了传统的教学辅导书,无法补偿传统教学资源缺陷,不符合教学改革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应用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因此,在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要使用适当的策略,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1.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源
学习目标是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影响着学习过程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不同的学习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行为要求也不同,对应需要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应用也有很大不同。目标的差异决定了所使用教学资源的种类、内容、呈现形式等不同。对于同一学习内容的不同目标,教学资源自身的深度和广度也要有所调节。按学习目标程度划分,属于识记、理解方面的目标,教学资源就应该确定的范围小,资源的复杂程度和所包含的意义要浅显些。属于分析、综合和评价类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应该选择内容丰富并且有一定开发性的资源,资源的认知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资源本身所体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2.根据学生需要分析选取教学资源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普遍的学习风格、身心特征和认知特征,而且每个学生作为个体也有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这就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资源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物质基础,尽全力根据学生的个人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对教学资源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以认知水平划分为例,对于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应提供结构良好的教学资源,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应提供内容丰富,结构网络化的多途径识读的教学资源。
3.根据学习情境选取教学资源
情境影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相关的迁移能力,那么高效率的学习环境需要相关教学资源相匹配,从而充分利用情境化的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资源依据情境来划分分为高情境资源和低情境资源,对高情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需要相当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对于低情境资源,易于用语言和文字直接描述,并且容易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应用高情境化的教学资源入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逐渐分解低情境化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
4.根据教学活动选取教学资源
接受式学习是将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初直接呈现给学生,抛锚式是提供部分教学资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其他教学资源。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全通过自主查询并探究获取资源,可见这些方式下的教学资源选取和使用都不尽相同。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选用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活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结合活动内容考虑教学资源的加工深度、物理分布、结构形态等。
5.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使用支持
为教学资源提供使用支持,能够促进学生获取和使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高效率学习能力。使用资源支持可以使学习更加结构化定位,并从一开始就尽量减少学生在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因此,学生在开始时可能在完成学习任务上所需时间有所增加,但是在中期就会得心应手,总学习效率就会随之提高。通过学习支持所提供的帮助,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从一般繁杂的资源任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自身知识建构中。
提供资源使用支持可以用以下方式:
(1)提供资源使用指导语,这些“适时”的指导将能够减少他们的犹豫和困惑,推动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提供优选资源的获取方式,防止学生信息迷航。
(3)提供评价教学资源的模板,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或者简化评价任务,进一步提高获取与处理资源的效率。
(4)提供获取资源的帮助工具,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资源分析上。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拥有关系,造成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就像JOHN NAISBITT 说的那样“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一样,对于已有的教学资源如何高效应用,我们在认识和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因此,通过运用相关的策略,使学生保持对资源的热情和兴趣,实现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学生认识与教学资源良好的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2
1 云计算技术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特点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具有很强的计算编辑能力,实现了对数据的分布式处理,提高了对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能力。在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中,云计算技术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通过云计算技术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实现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共享。高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使用的需要。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下,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云计算技术在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不同的教学资源在云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使用,并且解决了在云环境下教学资源的虚拟化存储的问题。
2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满足用户需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教学资源共享的动态管理平台系统。系统的设计是为教师教学服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系统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功能的设计要简化,方便用户对系统进行使用,并提高用户对教学资源库系统的使用效率。系统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安全性是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基础和保障,系统的设计要加强安全机制的建设,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3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研究
3.1 总体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体系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在系统的3层体系结构设计中,显示层功能是显示用户客户端页面的;业务层功能是主要对系统业务进行计算和处理,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等操作;数据层功能主要是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简单的数据操作。系统3层体系结构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基本需要,采用3层结构对系统进行开发,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各层功能的基本需要。系统总体结构采用3层结构设计,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和管理,并且减少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本,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系统的3层体系结构,在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上比较灵活,在每一层都可以选择不同的硬件。本文在设计上根据每一层对数据处理的能力的需要来选择计算机硬件,系统扩展性强。系统3层结构在维护上比较方便,系统中每一层都是单独开发的,我们可以根据每一层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开发环境和编程语言,系统整体上具有很好的维护性。3层结构的系统在安全性上比较好,层与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每一层的安全管理都很容易实现,对关键的应用可以设置高级的安全机制。
3.2 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在功能上的设计主要是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共享的需要。本文在对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方便的进行自主学习的服务,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管理的服务,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共享。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系统通过功能模块完成对教学资源的管理,更加方便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服务。
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结构图中,用户信息模块是对用户的信息进行修改等操作的,并且为用户分配使用功能权限。院系信息模块是对高校院系信息进行修改等操作的。教师信息模块是对教师信息进行基本操作和管理的。课程信息模块是对教学资源中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等信息进行管理的。教学资源模块是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并为用户分配教学资源的使用权限。统计信息模块功能是对课程访问的信息进行统计,对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访问记录进行统计等。
篇3
【关键词】教学资源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47—0
引言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与图书馆、成人教育学院一样,成为现代高校标准配置的三大教学辅助机构之一。通过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实现高校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和专业化管理,对教学技术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调配与管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为高校各项工作提供保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然而,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音视频制作的不断成熟,使得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程度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许多职能开始分化或者削弱,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与发挥,正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智慧化校园的大力兴建,又引发了高校如何有效实施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与资源平台统筹建设等各种问题。
因此,适应新的教学形势要求,针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职能定位的探讨,对于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机制设计、现代教育技术高效服务教学等的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大多数还是单一教学支持的功能,具体职责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配合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院系进行专业授课或教学;
(2)管理公共教学资源(一般包括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公共语音实验室等)的技术规划、日常维护与管理;
(3)专业视频录播,如精品课程等:
(4)宣传短片的专业拍摄与编辑;
(5)网络教学的设备管理与维护,同步录播的系统控制与操作:
(6)管理校园网络、数据服务器或者中心机房等。
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挑战
从表1中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众多的传统职能中有相当一部分职能与其他职能机构出现重叠。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改变。当计算机、网络和数码技术不断应用于许多现代教育的传统职能领域中时,新技术实现方法替代了原有的专业技术和器材的使用,原本专业的领域逐步被计算机和数码产品的使用技术替代,于是出现了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胜任部分原来只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
与此同时,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大环境下,建设和管理公共教学资源等职能因为管理技术的提升而受到削弱。由于管理方式的集中化、网络化和自动化,需要人工干预的服务模式不断降低比例,管理幅度与效率也极大地得到提升。例如: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职能因为网络集控的大量使用与成熟,原有的专人现场管理多间教室设备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集中管理模式所替代,部门人员职能中的技术性成分已经极大弱化并逐步退化为服务职能,甚至在部分高校已将该项职能划归物业服务部门。
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出现模糊、弱化和越来越不清晰的问题,许多职能因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弱化甚至淘汰,不再满足和适应“制高点”的要求。在教育全面信息化的新形势下,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定位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定位呢?这既是每个现教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更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职能定位,更关系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适应性建设。
3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及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生许多管理与服务上的新需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破传统定位,不断提高与创新自身的职能定位,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克东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高校内部产生的电子化教学信息越来越多,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社会对于高校知识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随之带来一项新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如何将这些信息规划整理为统一有效的教学资源,并由此提升教学效率,直至服务社会大众?
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同时并存多种资源平台,各个平台或系统之间缺乏关联性和共享机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具有多方面原因的:既有建设者本身的出发点带来的局限性,也有打破部门壁垒相互合作的实际操作性困难。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长期服务教学的经验以及因此获得的对教学需求的了解,对于担当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任,具有明显的先决优势条件。
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担当高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管理的主导,建设好高校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平台,一方面可以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身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数字化、网络化教学环境变革中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效率,创新性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能以专业的视角和宏观的高度对教学资源建设给予有效解决与支持,使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师生,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教学效率与效益,同时有效地拓展高校外延,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以知识服务社会、启迪大众。
在面对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现代化的新形势时,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果能够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的各项优势,集合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规划,针对资源信息完成适用、实用的平台管理,面向师生提供细致、全面的服务支持,将不仅可以有效突破目前遇到的发展挑战,更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为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发展新型职能定位的优势分析
高校信息化数字教学资源的构建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工程,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技术能力与驾驭能力,才能从整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需求角度进行宏观的规划与设计,才能保证建设出来的资源平台具有更高的适应性、更大的应用范围,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直至极致。
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首先需要有一个综合团队支撑,负责系统规划、功能设计和项目组织,从全局出发构建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全校性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对已有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其次还需要一支资源库研发团队,保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很显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其他职能部门相比,更具有技术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在信息化工作的服务、组织、管理和协调方面的能力较强,在资源平台的建设、管理与组织方面比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具有更多的优势。
1 综合性专业技术优势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主要面向公共教学资源及相应设备的采购、管理和维护,管理范围涉及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录播实验室、音视频编辑室等。因此,对于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录播技术等主要的信息化教学技术都具备丰富的实践积累,具有无可比拟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优势。
2 长期服务经验优势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在教学服务的第一线,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知识获取者对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和获取习惯,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属性与特点等,都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与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操作习惯与思维方式,这样设计出来的系统和平台,才会具有更加切实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才能得到方便、快速的使用和推广。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一线设置的技术支持服务岗位,十分有利于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同时也是最方便获取教学资源维护与更新信息的途径。
3 具有广泛的部门沟通优势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技术和数据都具有较强横向性要求的工程,需要众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在建设方面需要教务处、网络中心、软件研发单位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在信息制作与维护方面,更需要作为教学单位的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他们是教学素材与资源的内容源头,也是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日常的工作中就需要和教学单位、网络中心、教务处、资产处、宣传处、学生代表等众多的部门进行直接的沟通,提供直接的服务,具有广泛的部门沟通渠道与经验。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管理时具有先天的沟通与协调优势,可以快速、有效地协调多个部门,方便地完成沟通和联络的工作。
三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新型职能定位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为优化教学资源,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设立的重要教学辅助机构,也是综合性的大型专业化教学服务中心。总体上说,为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新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应从传统的教学媒体技术服务机构向媒体教学机构转变,在思想上向教育技术转换,在工作上向教育技术跨越,在学术上向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迈进,增加教育技术在技术上的科学性和战略性论证,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化,使中心的专业性权威与服务性特长得到发挥,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和高度来统筹规划教学资源的建设、分配与共享。
根据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创新职能定位的具体建议如图1所示:
1 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1)最新教学方式的追踪与研究
针对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方式收集信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研究与革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方式创新性地提出教学改进与提升的具体建议,协助教学部门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
(2)针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研发
在充分收集教学师生的需求前提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配合,研发对课程教学最具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和设计。
(3)针对学习方式的提升研究
从学生学习视角出发,探索具备实用性、适用性、合用性的创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断开发随时、随地、随景的学习途径与手段,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发展出更多适应新形势、新条件的交互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平台,从教、学双向促进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
2 公共教学资源技术规划
(1)公共教学资源的策划与建议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公共教学服务部门,在针对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可以会同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从全校的需求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以全局性的视角进行宏观把握,能对教学资源的平台架构、内容来源、使用方式、服务对象、更新周期等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设计与规划。
(2)公共教学设备规划与预算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负责公共教学设备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在公共教学设备方面具有专业性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依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资金等条件,制定公共教学设备的规划与预算,将具有较高的技术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3)公共教学设备建设技术方案
根据多媒体、计算机、语音设备等各类教学设备的专业参数要求和日常维护服务的经验,设计教学设备建设的技术方案,可以为全校各个院系的建设提供参考性的权威技术依据,并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审核的参考。
(4)制定编写校级技术规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果将长期服务教学的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设备,按照技术规范、采购指标、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教学服务指南等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技术文献并面向全校共享,将对全校的教学设备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规范。
3 教学资源平台的规划与管理
自高校广泛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以来,迅速形成大批的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随着教学资源的大量增加,重复建设严重、服务与更新不及时、跨平台检索难、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已被一线教师广为诟病。在学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明显,很多部门之间的信息没有实现互联,导致部门信息资源无法进行交换和利用,有的学校甚至在同类信息的使用上,差异性都很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究其原因,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积,而是要以一种或多种组织形式有规律有计划地去组织资源。在考虑资源教育性、系统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分类的科学性,达到资源检索的方便、快捷和高效。因此,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要遵循教育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三大原则,对已有的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建立一套数字化、交互式的学习系统与平台,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促进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一般而言,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于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
(1)构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平台
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师备课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实验教学的仿真化以及各类考试的无纸化,就需要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加强资源共享。这也是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信息化的需要,是响应我国教育质量工程和推进教学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2)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建设
精品课程与视频公开课都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或公众得到更好的教育,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都是以授课教师为主导,进行规划和建设,各个课程相对分散,制作效果良莠不齐,难以形成集中的教学优势。如果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来统筹规划,以学校为单位或者配合国家级平台进行建设,将使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更为规范化、专业化,从而整体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3)建设公共教学网络课程
随着网络化、社会化教学的发展,公共教学网络课程己成为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网上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等,这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在和今后的重要职能之一。
(4)公益性讲座与社会大学资源
随着高校社会化服务呼声的高涨,各大高校纷纷推出视频公开课、社会化教学等项目,将校内组织的讲座、部分的精华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供全校师生甚至社会公众浏览观看,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与自我提升的途径。比如网易视频公开课、北大讲座网等,都已在全国范围掀起一场社会化教育的热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积极直接参与制作或收集相关音视频文件和资料,制作成适合网络学习的文件格式,不仅可以有效扩充教学资源平台的内容,还可以扩大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影响。
4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作为学校教育技术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全校教育技术培训、宣传和推广的任务,分阶段、分批次、分层次地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普及、推广与提高工作。
(1)教育技术日常培训
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教育技术水平的教学骨干队伍将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项重要而持久的工作。开展教育技术日常培训,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使教师能够广泛利用教育技术及各类网络教学资源,更深层、更广泛、更快捷地在课堂内外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法,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教育技术网络培训与支持
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上培训平台,提供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方便师生自助学习相关教学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可以链接公共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3)新技术的推广与宣传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师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进而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篇4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教学模式
从狭义上讲,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以及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出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另外,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其他类型的资源,如电子图书、工具软件、认知工具和影片等。
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如果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性
1)处理数字化。数字信号远比模拟信号优越。把媒体类型文件,例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这样,除了增加了清晰度外,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除了图形和文本之外,还有大量的视频和音频文件,这就需要大容量的存储设备。这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把有些抽象的知识可以简单直观地演示出来,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3)显示多媒体化,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这比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要丰富得多。媒体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是连接教育学的桥梁和纽带。媒体可通过将事物由小化大、化快为慢、由远及近、化动为静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规律。如电影是通过蒙太奇镜头组接手法,将并不连贯的镜头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组合的影片,并通过画面、明暗、色彩、音响“强迫”观众的视觉、听觉器官接受这种“完整的有机组合”。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良好的交互性。这个特点是信息化教学资源最突出的特点,信息化教学资源尤其是对自主学习的资源提供形式多样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关学习内容,打破了过去学生只能被动服从的单一学习体系,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新特点
1)组织的非线性化。传统的教学信息,其组织结构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的思维、记忆却成网状结构,可以通过联想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加工信息。因此,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
2)传输的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特别是各级教育网络的建立,使教学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有了巨大的提升,从而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等新的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教育过程的智能化。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系统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来自主地进行学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并能够实时地反馈,实现交互,从而为探究型学习创设条件。
4)资源的系列化。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得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程,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手段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但在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上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各种教学软件、网站质量不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中运用发展不平衡等,是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3 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不仅规定了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指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选择和吸收,而且还控制资源类型和资源内容的选择。
2)内容符合原则。学科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资源也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各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不一样。对教学资源的选用和设计应符合教学内容为原则。
3)对象适应原则。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结构有很大差别,教学资源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
4)最小代价原则。人们总是根据最小代价来选择信息。这就是说,接受者对信息的预期选择率=可能得到的好处÷需要付出的努力。设计的教学资源应该包含较多的信息量,使学生能够利用较少的时间就获得这些知识。
学习生活中,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只要是正在受教育者,都在不知不觉中应用着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资源信息化已经成了必然的结果。正是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含量大,范围广,而且应用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更方便快捷等这一系列优点,才使得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要说明的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确能够给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但并不是说其他形态的教学资源就一无是处,更不能说信息技术可以替代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真实实验环境、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等仍然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挥各种形态资源的优势。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特别是各级教育网络的建立,使教学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等新的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像普通教学资源那样,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则。所以说,教学资源信息化并不是说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源,而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以信息平台为媒介,改变了资源传播方式。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应脱离普通教学资源,要与其结合起来对比来看。
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得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新课改如洪水般汹涌澎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信息化教学必将成为改革的利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时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的教育基础设施,为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及应用,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005-02
1 引言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恿私逃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发展,使教育信息化正逐渐从以建设驱动向以应用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重点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实现,不仅需要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环境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丰富的满足教学需求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明确指出: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教与学变革的基础”,“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当前,“在线教学”、“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正在各院校试点应用,这将引发传统教学理念、模式、资源和方法等的全面变革,其中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永远是基础和核心,这已成为当前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课题。
2 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开放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学模式正在从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逐步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以“学”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模式转化,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由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教学资源为主的课程。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 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溉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教学过程有教师的一般讲解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构建等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教学媒体的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信息化教学对数字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从过去更加注重资源的技术属性转变为更加注重资源的教育属性,同时,资源的技术属性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们的学习需求,具体要求为:
1)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为中心和学教并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传统教学中数字教学资源主要以助教型为主,用于辅助教师授课,一般不包括教学活动,不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强调以学为中心,数字教学资源必须以助学型为主,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需要。助学型数字资源必须有详细的学习策略,完整的教学活动,具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练习测评等功能。
2)适应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满足个体需要的,因此必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数字教学资源适应不同教学方式的需要,根据不同个体需求,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层层递进,分类考核。
3)满足知识体系组成结构要求。学习是以课程知识为主线,围绕某个真实问题或主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必须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开发建设一些“短小的”、“情境化”、“案例型”、“便于应用”的资源类型来满足多方面的应用需求,打破传统自上而下、单一化、大而全的资源建设方式,突出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便于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灵活组合与定制。提高易用性。
4)适应快节奏、片段化学习需要。随着与快节奏、网络化的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微”理念及“微”教学模式的出现。必须从以“学”为本的理念出发,提高对“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认识,将“微课”作为网络课程共享资源的主要建设内容,以“微课”的应用来推动向以“学”为中心的混合。
5)体现教与学的交互与交流。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以学为中心的数字教学资源应涵盖教与学的完整过程,必须既体现教学内容,又包含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其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与理解,这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往数字教学资源更加重视教学内容的展示,缺乏教学活动,或者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脱节,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的要求。
6)适应动态生长的规律。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数字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充实完善的。由于增加了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和多种形式的互动、评论反馈等活动环节,在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境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中,师生会产生许多生成性、智慧性的教与学资源。除原有的“微视频”和相应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外,还会产生“微反思”(教师本人的)及“微点评”(用户大众的评论与留言)、“微反馈”(用户学习后的反馈意见等,并参与对原有教案课件甚至视频等资源的替换、完善)等生成性和扩展性资源。
总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主线,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注重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适应数字教学资源组合定制和更新拓展等需求,便于网络传输、运行和多媒体展示,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要求。
3 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几点考虑
3.1研究制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规范
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涉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的有机整合,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与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数字资源互联、互通与共享。近年来,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方面,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其主要目的是统一各学校开发资源的行为,使得各学校的资源能够在大范围内共享。但这些标准都属于上层的较为宽泛的技术规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通用性,因而只规定了各类资源的最低技术要求和核心标准,内容不够具体,不便于操作。在实施教学资源建设时,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更加具体的资源建设与评价标准,需根据学校的特点完成规范的本地化工作,需将国家标准具体到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目前,各院校在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已根据国家和部门标准制定了一些规范,如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规范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教学需求,需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同时,随着新的教学形态的出现,新的教学资源,如微课、慕课等,虽有一些示范可以参考,但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规范仍缺乏,需要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制定。
3.2开展现有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
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慕课就是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而出现的一种资源形式,其不是对传统教学资源的全盘否定,而是传统教学资源的传承、变革与发展。传统教学资源中的热菟夭摹案例、微教学单元、试题、常见问题等仍然是组成微课、慕课的基本素材。因此,根据教学需要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是新的教学形态下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
在信息化进程中,各院校开发建设了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这些数字教学资源覆盖院校主干学科专业课程,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可以在这些资源基础上,按照资源建设的规范标准,发动教员对其进行整合改造,建设成为微课、慕课等,这不仅是一条新型资源建设的捷径,更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延伸和拓展。这样既保存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又节省了开发经费,无疑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建设的重要工作。
3.3 组织进行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
在开发模式上,立足校本,依靠学科教员,采用立项研制与普及开发相结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员相结合,精品教材和实用型素材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形成开发规模,又要确保教学资源的开发质量。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投入多,涉及教学、教育技术、计算机和美工等专业,需要多方面人员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教学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为此,对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要求较高的教学资源,可采用立项的方式,由学校下达开发任务,提供开发经费,按项目形式进行管理,人员由学科教员和教育技术人员等组成,教员负责进行教学总体设计,编制脚本,提供收集必要的素材等,教育技术人员负责进行软件的总体设计、素材制作与集成等,最后由学科专家和相关人员对软件进行审校。建立学科教员和教育技术中心专职人员的合作开发,不仅可以保证高水平教学资源的开发,同时便于形成从课程教学设计到课程制作的完善的制作规范和审查规范,有利于保证精品资源的教学和技术质量。对教学中所需的各类实用型素材资源,包括各种电子教案、电子讲稿、微型课件、题库、试卷库等,采用普及开发的形式,发动教员结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以便为精品课程和资源的建设奠定基础。
3.4 开展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环境配套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离不开相应的开发与应用环境,它包括多媒体制作中心、音视频制作中心、教学资源存储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室等。这些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基本环境,建设中应根据教学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推进的需要,分期分批有步骤地进行。建设中要突出教学功能要求,从教学实用出发,加强规划与论证,注重设备与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要考虑管理与维护要求,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设备的维护管理要求,一方面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实现集中控制与智能化管理,另一方面,各单元之间相对独立,便于维护。
下一步院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着重应开展以下内容的建设:
1)进一步扩展学员的网络环境,改善学员的上网条件,确保学员都能方便地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
2)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中心的集中存储环境,将各学院的资源存储设备与设施集中到信管中心,这样不仅便于维护与管理,而且有利于统一建设,降低运维成本。
3)完善建立开发环境,建立相对集中、设备齐全的开发制作中心,以满足全校人员的开发需求;在各校区建立3-5个精品录播教室,满足课程录制需求。
4)整合改造应用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建立集中管控系统,确保应用环境的建设、维护与管理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
5)整合建设网络教学应用平台,一方面对现有教学平台进行整合,发挥其教学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论证建设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平台,以满足数字资源大规模建设与应用需求。
3.5 完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的管理保障体系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既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考虑综合效益,又要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以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应建立“一个目标,两个需求,三个结合,四个建设,五个保障”的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来推动学校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两个需求”一是指教师主体要提高教的效率和质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二是满足学生主体为提高学的效率和质量及信息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将统一到教与学的同一目的和过程中。“三个结合”是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工作必须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相结合,必须与教育和教学改革工作相结合,必须与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四个建设”是指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这“四个建设”是院校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五个保障”是指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机构保障和政策保障,这五个保障是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工作步入正轨、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标志。
应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结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与实际,制定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长期发展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推进与建设。应完善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一系列管理办法,使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教学改革中常抓不懈,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健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服务保障体系,理顺关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服务保障队伍,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强化管理。要开展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培训工作,确保教员会建会用。其次要深入教学一线,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工作,为教员和学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再者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运维保障工作,确保系统运行完好。另外,要加强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2] 胡铁生,黄明燕.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 李曼.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4] 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篇6
关键词:数字校园;教学资源库;校本教研;后台管理;管理助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73-03
“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题之一,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可以看出,“数字校园”首先是对教学资源的加工和应用数字化,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搭建了一很好的平台。
一、现行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出现的困惑
近年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学校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应用问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大、中小学的重视。在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认识、途径、意义等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也有很多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应用研究。但是,当前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与应用也出现了不少困惑。
(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等同于网上的上传下载,而深入到校本建设与开发制度、机制缺乏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应用与发展,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由于每个教师的能力各不相同,“应试教育”环境下时间也不充裕,在备课上课中需教学资料时,只能从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教学资源上下载素材、试题、课件等。而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建设环境还不完善,致使《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标准规范难以有效推广,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资源自成体系,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是毫无用处的“信息垃圾”,甚至于还有不少错误和有害的信息。所以,下载而来的教学资源大部分不能直接利用,也不符合学校实际,需要再加工才能利用。于是在强大的高考压力下,多媒体教学给教师带来的是一种负担、累赘。
(二)教师各自为阵,协作开发、共建共享意识不强
目前,很多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出现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处在封闭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状态。在开发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时,教师之间基本上是处于独立的、各自为阵的状态,没有统一规范,无法实现合作交流,协作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只被少数人掌握,不能被全校师生共享使用,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工作,这种封闭的开发模式不打破,重复建设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三)素材类资源滞后于课程类资源要求,教学资源的管理被忽视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虽然明确规定了课程类资源与素材资源之间的关系,但现实情况是素材资源建设滞后于课程类资源要求,造成严重脱节、互不关联,导致资源冗余,浪费存储空间,难以实现同步更新造成管理混乱。
二、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平台与后台管理设计
通过分析,利用学校现有的硬软件条件,将教学资源库集成于数字化校园服务平台,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探索促进校本教学资源有效开发与管理的策略。
(一)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与管理模式
参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结合校本教学资源实际,以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平台为依托,搭建全校教师共建共享的网络资源库(如图1),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平台——专家”互动的数字化教研平台,促进校本教研开发与利用。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现有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然后,依托网络资源库,以库促教,以教促库,以库促研,以研促库,建构共享教学资源。
随着资源库优质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一方面,教师只需根据自身的实际“照单抓药”,较快地完成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组织、选取及呈现,大大节约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积极地在资源库里寻找教学资源下载下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添加新的教学元素,进行二次开发或修改,使用再上传加入资源库。如此循环,有的资源使用率高,多次被进行开发与修改,资源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越发适合教材的使用,符合本校教学实际。
(二)制定校本的教学资源规范,构建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模块体系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 2001年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学资源范围的界定,可以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①媒体素材(包括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②试题库;③试卷;④课件与网络课件;⑤案例;⑥文献资料;⑦常见问题解答;⑧资源目录索引;⑨网络课程,等等。基于我校校本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教案、课件(与网络课件)、网络课程、问题解答六类(如表1)。
根据我校校本教研的需求,依据我校制定的校本教学资源规范,围绕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来设计各个内容模块(如图2所示)。
(三)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后台管理设计
1.构建学科组长后台管理模块,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由于学科资源专业性强,管理员不可能有效地管理,而学科组长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避免目前教学资源开发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使学科组教师之间不再独立、各自为阵。由于资源是自己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或将要用到的,教学资源是为教学而创建的,与课程资源同步。为此,我们构建的后台管理模块有:管理员后台、学科组长后台、学科教师后台等管理模块,实现对教学资源库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管理机制(如图3所示)。
2.构建管理助手功能,落实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
由于教师共建共享意识淡薄,各大高校、中小学校耗巨资构建教学资源库,平时几乎无人问津,形同虚设。采用管理助手功能(如图4),如登录QQ后一样,自动弹出后台管理助手,把要做的事情都一一列举出来,如金牌管理者、最新学科资源、热门学科资源等信息展示在管理助手页,让系统提醒教师去关注教学资源的建设,主动管理自己的资源,唤醒教师的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打破教师各自为阵的封闭式开发模式,真正落实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手段。
由于用户权限的不同,后台管理助手页分为管理员助手页、学科组长助手页、学科教师助手页等,按权限(学科)弹出管理助手页,犹如登录QQ后弹出自已好友的留言或群信息一样。当有人上传资源到平台后,也会自动弹出一个提示小窗口和发出铃声,提醒有最新学科资源需要查看。
通过“金牌管理者”,展示上传资源最多、最好、访问量最大等用户。学校对“金牌管理者”给予表彰,与教师职称的评聘、薪金等关联,激励教师登录系统,管理资源。
3.构建合理的操作流程,强化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采用自启动的用户登录功能,用户只要一开机,就会弹出用户登录窗口,提醒用户登录系统,用户登录后随即弹出管理助手页,提醒用户浏览并管理资源,进一步强化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如图5)。
三、结束语
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后台管理助手的应用,使教学资源管理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资源库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将校本教学资源规范化,通过共建、共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带动弱势教师,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破了封闭式的各自为阵的教学局面,强化了全校教师共建共享意识,避免了教学资源建设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建设,提高了校本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效益。
虽然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涉及到教师观念、学校政策、资金、技术及硬件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构建共享型校本教学资源库平台,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加强对教育教学支持服务、规范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提供多样化的跨时空的协同学习与研究空间,为“促进每个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充分发展”服务;有利于素材类资源与课程类资源的同步更新,提升校本教研开发与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S],2000.
篇7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资源 教学策略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要求进入了更高的阶段,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而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传统的相比发生了转变,师生之间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及教与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转变。
课题组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目前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现状进行了调查,从数字化教学资源获取途径及手段、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资源的需求、教学资源的共享及交流状况,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方法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信息化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工具上延伸: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替代传统的粉笔、黑板、传统的幻灯机,甚至可以模拟实验环境,仿真真实的实训。
在空间上的延伸:充分利用各种素材资源的共享,手段将大千世界,古往今来,浓缩于课堂之中,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表现手法上的延伸:可以利用声频、视频,动画等的展现课堂内容,利用动画,影视模拟实验现象等,通过仿真软件虚拟真实工作场景,能够产生声情并茂,神形兼备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在时间上延伸:学习不仅仅是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课下和课外的学习使学生在网络上实现自主学习,增大了信息容量,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大学习的空间。
教学过程可以虚拟化。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和优质资源,设立虚拟环境,在目前不断开发的各种专业仿真软件、仿真教学设备。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到工作现场的真实环境中,从而由被动学为主动学习。而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支持下,学生才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的学习平台。
二、信息化资源对教学组织形式变化
教学资源被教师重新解构成图片、视频、动画及现在的微课等片段,通过资源平台和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内容,并实现开放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学习,运用教学资源,合作或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数字化环境还提供了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平台,指导异质学生异步学习的条件和可能,个别化学习在一个班级内可以顺利地实施,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三、信息化资源下教学关系调整
在数字化的环境中,信息量的巨增与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都在悄然地改变着师生关系。教师能不能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顺利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教师适应数字化环境、接受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性转变。
1.师生之间地位的转变
学习者的角色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构建者。而教师的作用则变成了“协助学生自己承担学习的责任、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建构对概念的全面理解、提出问题并试图自己解决问题”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听讲解,观看动画、视频,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提交作业,信息化教学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是共享的,学生能有效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主体性有了保证。
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适当的评价方式去帮助学生,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的步调、方式、进展、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
2.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变为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设计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时常注重反思自己在学习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了学习个别化和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与学方法的转变
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教与学,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过程。在同等占有信息化设备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小组交流、共享学习成果等活动。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着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化教育资源下的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设计要为学习创造制定恰当教学策略,促进有效学习的广阔空间。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学习方法必须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以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信息化教学绝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加信息化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简单组合,而且是将信息技术贯穿到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变化和改革。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设计贴合学习需要,教学评价更直观合理,教学效果才能更明显。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目前教学通常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景中进行领悟和体验。教师要依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标准进行设计项目任务,设计问题情境的个案、整合课程的材料。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设计以真实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活动实现“收集、探究、发现、利用、讨论、合作、重构、创作、展示、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任务需要,能主动地去寻求知识,学生可以循序渐进的去学习,在学习的渐进过程中任务由易到难,也可以通过闯关或积分的形式进行,在完成过程中学生也不断的获得成就感,激发求知的欲望。通过设计讨论、答疑等公共平台能够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最后将完成任务展示共享,通过个人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来实现互动,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的准备要有针对性。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现在流行的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也强调了如何使学生完成课堂之外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学习都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灵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规划设计教学环节,具有针对性的制作教学资源。
“微课”的流行可以使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把与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或老师的点评、教学反思等等以小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它是有针对性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的教学重要环节而开展精彩教学活动过程的新型教学资源。更有针对性的引导辅助学生做好自主学习。
3.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好预测。教学设计中除了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情境的设计外还有对实际教学课堂中出现中可能会出现的影响预先规划要素的预测,并充分准备应对可能的现象及可以解决的措施。教学准备过程中格外重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目标或者学生需培养的能力,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灵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规划设计教学环节,引导辅助学生用信息化收到课前自主学习。
4.完整的教学设计还要重视学生反馈和教学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疑问必须能够及时解决,关注学生评价,设计过程中适当加入信息化手段真实的反映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辅导的检测也可以延伸到线上课下,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教师线上答疑、讨论,教学检查和辅导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能配合曲线形学生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让教学目的落实。还可以将社交网络应用于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师生互动融为一体。教师通过加入学生的班级建立(QQ群、微信、微博)等各种形式,可以小组讨论、提问、布置作业、作业批改、优秀作业共享等,可以及时通过学生的反馈,随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学生在一种新的适应传播方式和学生心理的沟通模式得到建立和发展。
五、研究信息化资源下教学策略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必须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恰当的教学策略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与教学策略恰当结合的关键是教师。研究在信息化教育资源下的教与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调整和变化,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空间。而学习者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交流工具的平台,自己可以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主题,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者可以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来一起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的教学资源实现同时同地的课堂教学,同时异地的远程教学,以及异时异地的网络课程主动学习,以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为基础,利用优质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来说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适应信息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建设优质高效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各种形态的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更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
2.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充分享受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教学优势的同时,增进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终身学生的意识和能力。
3.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促进师资质量提高以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发展。通过研究设计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改进教学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信息化技术能力的提高,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蓝孝帅,陈晓慧,阮悦芳.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8).
[2]韩锡斌,杨娟,程建钢.如何构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J].中国教育网络,2008,(10):56-57.
篇8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31-02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ll Kinds of Teaching Resource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SUN Li-na
(Shenya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School, Shenyang 110026,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various kinds of teaching resources appli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expanded the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ly, promoted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rich teaching resources, to build an ide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ll kinds of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environment, is to mak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find suitable resources for the teaching service quickly and accurately.
Key words: teaching resources;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environment
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帮助和促进人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这些教学资源的要素可以由学习者单独地使用,也可以合起来使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相应地扩展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合理地开发、利用、管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易于获取的信息资源,创造了最大的知识空间,构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教材与教师有限的知识量,教学手段不断多样化。
1 认识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辅教学素材、媒体、微课、课件等资源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各种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从内容数量、媒体种类到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
随着教学资源概念进一步扩充,其所包含的媒体种类也在增加,成为更加易于获取、易于传播、易于学习的资源。
2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信息化教学环境,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基于WEB的教辅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各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如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开发和建设,并能够有层次,有组织,科学地组织起来,发挥教学资源的长处,成为信息化教学活动服务的重点。
3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途径获得大量信息资源。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克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简陋狭隘的缺陷,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可以使现有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显著地改善和提高。
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重在收集与本校专业相吻合、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及各类资源;同时,要兼顾社会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资源的建设和采集的方向,注意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征的教学知识资源库。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 重视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加强软件环境的建设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其先进性及教学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资金投入,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或添加,改善了教学环境。但硬件设备的作用只有在软件建设的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加强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增加软件工作的投入。在进行硬件环境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软件环境建设。
3.2 加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确定相应发展规划
针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从实效性来讲,并非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一方面是因为各学科教师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不全面,另一方面原因是,如果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开发课件,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反而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应积极鼓励教师去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已有的资源或专业软件开发商已发行的一些教学软件,来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讲,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目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些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比如相关网站数量少;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学软件缺乏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多以部分资金自筹方式办学,在一些现代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上较少,如校园网的建设等相对于普通高中滞后;二是由于软件开发商多着眼于普通初高中教育,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商业软件较少;三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为适应社会需要,专业设置改变较快,不系统,较繁杂,因而导致相应的专业性教学资源建设跟不上专业变化。
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中,可以在现有网络资源和购买一些商业软件的基础上,加强校与校之间的教学资源交流,打破各校独立建设,同时也要避免相同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资源重复建设,节省人力物力上的花费。
3.3 科学建设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要使教学资源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关键在于对教学资源的科学建设与管理,包括试题、课件等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也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组织、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的长处。
在各个中等职业学校中,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部门负责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维护,要求教学资源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要根据专业地变动而做适当地调整和更新,以保证各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
3.4 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发展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教学资源能否发挥效益。因此,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学校的最终目的,而把教学资源库建设好,才能发挥其长处。建设好教学资源库,要靠学科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和电教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共同合作,分别负责设计、开发和制作。教学资源也必须应用于教学,不断完善,反复实践,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应用大多是以课件、微课的形式展现,对于任课教师来讲,虽然不需要全身心投入到课件制作中去,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专职教师来开发制作课件、微课。应该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编制工具调用教学资源,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只有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才能更好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开发与建设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精品教学资源;信息化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43-03
一、引言
《网页设计》是我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伴随着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特色化课程。在该课程的设计中将“创意设计”的概念引入到传统的仅强调技术的学习中,形成课程特有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双线并行的特色形式,课程融“理论、实践、应用与创意设计”为一体,充分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品为抓手、项目开发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课程同时是信息产业部网页设计师的认证课程。该课程针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岗位专业能力设置学习领域,并与其他主干课程的学习领域一起构建学生在多媒体行业中相关岗位就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课程不以传统技术类教学形式开展,而是分成“技术基础、设计应用和虚拟实训”三大部分,并将“考证训练和虚拟实训中单元项目训练”贯穿始终,分布于各单元中。
二、教学资源及学情分析
1.精品教学资源开发
课程于2008年完成网络课程建设,至今已在6个年级15个班级开展了持续使用;于2010年完成智能多媒体课件,获得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一等奖,至今已为四个年级学生提供趣味性自主学习环境;于2012年完成虚拟实训平台建设,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一等奖,独立开发企业级项目案例教程网站,实现课程单元教学和企业流程教学的同步;并于2014年确立为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历经多年积累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学情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特点,其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亚于本科院校的学习者,但面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学习时显得主动性和耐性不足。针对以上特点,若在教学中采取传统课堂讲解的形式,“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资源,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
3.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为主讲教师自编“电子书”,为学校示范性教材项目;实训指导以虚拟实训系统来开展。针对学情分析,基于“项目化教学、突出信息化技术”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自身教学需要以及生源素质,与专业校企合作企业共同编写了课程电子书。电子书内容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双线并行特色。创新的呈现形式方便师生使用,课程配有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虚拟实训系统等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确保信息化资源的优质高效性。产教结合,精选企业真实案例,无缝对接职业标准,为符合新型岗位需求的特色教材。以“教材选用项目来自企业,开发流程符合行业标准,编写全程有对口企业参与”为原则,力求为学生提供企业运作的新思想和新方案。
三、教学分析
《网页设计》课程整体分为“技术基础、设计应用和虚拟实训”三大部分,内容涉及十二个单元。本文将选取第二部分――设计应用中“网页中按钮设计”部分进行详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分析,并全面呈现精品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力求真实展现教学模式创新的全貌。所选单元为技术基础到设计应用的过渡,是学习者第一次由基础学习阶段进入独立设计阶段,最能体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与要求:了解网页中按钮的功能及设计原则;掌握典型按钮的设计流程与制作方法(“学”);掌握分析页面及制作特定按钮的方法(“用”);掌握不同类型网站色按钮的创意设计方法(“创”)。
技能目标与要求:灵活运用网页设计软件中工具与图层的相关操作;熟悉典型按钮的设计与制作的方法。
方法能力目标与要求:能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按钮进行评价;能用系统化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按钮的设计与制作。
职业素养目标与要求:培养严谨、细致、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培养主动参与、团队协作的集体意识;培养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2.单元定位
本文所列的课程“网页中的按钮设计”处在应用的“第一个环节”,是第一次由软件使用过渡到页面元素的创意设计,为重要的“节点性单元”。课程有“学―用―创”三个学习目标:分别为:
①“学”。学做典型按钮。(重点)
②“用”。设计应用于页面的中按钮。(重点)
③“创”。进行多形态按钮的创意设计。(难点)
三者间形成一个“一”推“二”,生成“多”的完整教学过程。整个课程为四学时,采取四节连堂形式展开。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六个环节”的设计实现“学―用―创”三个主要学习目标,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组自编的智能电子书。
环节一为教学导入
以“用户体验” 的形式呈现两组类似的作品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将学习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主题 “按钮的设计”上,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按钮设计中“个体的美感和整体的协调性”,强调单元的重要性。
环节二为技术基础训练,任务为学做典型按钮
该环节定位为“我教―你学”,属于“基本技能”训练,采取 “抽丝剥茧”的方式。
教师通过动态过程的“形态分解”引导学生在集体讨论、自由发言中进行相应“效果描述”和“技能方法”寻找。一步步加强基础学习,为规范过程,学生可在制作时查看教师录制的操作视频。
环节三为考证训练,任务为一刻钟问答
该环节定位为“理论小测试”,属于前一个环节的“强化技能”训练。特点是全程在信息化系统完成。学生独立测试,系统自动评分,并将错题汇总到各自的“工作室”空间,以形成自己的错题库,方便后续有针对性补充学习。
环节四为设计应用项目,任务是为缺损按钮的网页补充设计效果
该环节定位为“你做―我评”,属于基础之后的“设计应用”训练,采取点到即止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中以“个体制作效果”和“整体协调性”两方面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评判。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项目点评”开始,到“学生作品点评”结束,引导学生“看―听―做―想”实现从“制作”到“应用”的过渡。
环节五为创意思考,任务是进行多形态的按钮设计
真实的网页设计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设计师的创作也要能根据需求产生变化。该教学环节定位为“你思―我导”,属于“创意思维”训练。
教学中,教师提出“五类不同设计需求”,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小组讨论”以寻找到尽可能多的设计变化方法,实现“技能训练到能力提升”的过程。
环节六为单元项目训练,任务是在虚拟实训系统中完成三项要求
①虚拟展示:实现“创意思考”环节的构想,形成作品,在虚拟实训系统中(课堂为主,课后补充)
②自主学习:教师在“单元学习”中提供了另一类按钮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生可在系统中完成自主学习(课后)
③企业项目训练:完成企业设定的项目案例(课后)
考核方式:本单元采用“过程式考核”,学习效果的评价分为理论测试和操作评分两部分。其中理论评分占20%,全程由信息化系统自动完成;而操作评分占80%,由教师、学生和企业三方共同完成,教师评价由教师直接评分,学生则采取自评和互评的形式,企业评价通过虚拟实训系统由企业指导教师在网上形成。
至此我们完成整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教学安排中,学生从无意识的欣赏到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思考;从简单的制作到模仿创作最后学会独立设计思考。
五、创新性教学模式建设
在充分的教学分析之后针对课程开展了全面的信息化设计,该教学设计过程充分依托课程优质的精品教学资源,实现了“精品资源―信息化设计―教学模式”逐一推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其中环节一为教学导入,借助“微课程 ”教学视频吸引学习者的关注,引发学习热情;环节二的技术基础训练,以传统教学课程形式为主,但为了细致化呈现过程,通过课程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课程变化过程,更加形象和生动;环节三的考证训练过程针对课程考证,为头脑风暴式的强化过程,通过课程的信息化系统,自动抽取客观题试题,虚拟呈现真实考证过程;环节四的设计应用项目,通过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案例训练,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用”;环节五为创意思考,是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将所学知识扩展,为后续的提升奠定基础;环节六的单元项目训练,则借助虚拟实训系统,将训练内容工作化、流程化,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在精品资源的基础上形成针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最终形成课程特有的“前堂后室,展赛结合,信息推动”创新型教学模式,产生特色化教学的效果。
前堂为传统课堂和信息化课堂的结合,体现教师和学生间沟通的全过程;后室为自主研发的“网页设计虚拟工作室”,通过横向“工作流程训练”和纵向“课程学习”搭建网状知识结构,实现教师、学生和企业三间之间的沟通;“展”为实体展示和虚拟展示的结合,实体展示源自课程本身的特点需要,通过学生作品的实物展示为其提供直接交流和沟通的空间,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实体展示毕竟只能展示少量优秀作品。而虚拟实践平台中的展示却可以忽略因为经济原因带来的困扰,可以为每位学习者提供自我展现的空间;“赛”为师生竞赛,提倡学生“以赛促学”的同时,也强调教师“以赛促教”,教师在自我提升的同时更易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信息推动是指依托课程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将信息化教学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保障和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六、总结
1.特色与优势
《网页设计》课程经过教学设计思考和实施,形成两项特色和一项优势。
特色一:构建课程特有的双线并行课程体系,并形成一项教学成果
特色二:构建出符合课程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实施方案
优势项目为: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处于领先水平,实现了全程的信息化教学,针对课程开发了一系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其中校企共建的虚拟实训平台教学成效明显:收集学生项目设计方案200多件;三家校企合作企业的项目场所,为他们提供备选设计方案;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成功申报中,该系统作为样例提供。
2.反思与规划
反思一:信息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教学效果如何
回顾此次教学设计中实施的过程,我们发现:信息技术的使用贯穿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通过学生、同行和社会各方的评价,最重要的是结合学生设计作品,发现在实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精品教学资源,形成了创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反思二:“前堂后室,展赛结合,信息推动”的教学模式创新在哪里
依托精品资源推动信息化设计,形成网页设计课程“前堂后室,展赛结合,信息推动”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技术的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在后续的建设中,课程将继续整合优质信息化资源,开展持续信息化教学探索,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并将其应用到本专业其他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中。
参考文献:
[1]胡小勇,郑晓丹,冯智慧.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课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2]张静,杨文正.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案例评析与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5).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篇10
关键词:创业创新教育;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困境与对策
为适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明确了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这是实现高职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或者创业的有效途径。《意见》提出各高校要加快优质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设立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有计划地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多形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担当知识和信息的组织者与创造者,但相当多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足,相应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胜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要。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需求分析
(一)一线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能力
现阶段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是依托高职院校与教学资源开发企业,需要校方总体协调、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所需经费庞大,且耗时较长,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资源的产出量和时效性。为普及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需要提升一线教师的信息素养,激发一线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骨干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使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内容形式新颖、寓意丰富引人思考,教学过程也更清晰,教学效果更好,从而使高职院校教师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素养”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给联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杨红孺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就是指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检索、分析、利用、传播、评价乃至创新的素质与修养;大部分教师虽能对信息与网络保持敏感,却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其转化为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中。高海燕认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往往更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信息技术与教研的结合点,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极大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创新。陆亚丽提出教师只有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扩大和丰富教学资源内容,并应用教学多媒体精心设计及制作精美的视频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软件,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深刻、清晰及高效,进而促进教学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模式
需要教学资源支撑各高职院校要想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及小班化教学,促使教师自如地根据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就必须针对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学生开展差异化分级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是一个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教学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以往表达抽象、理性逻辑知识的常用的单纯文本形式,代之以更加直观、感性的图形、动画、视频等,通过图解的方式探索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也可以实现大容量教学信息的快速传播。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对新信息和技术的敏感度总体不高,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随着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技术、拓展知识领域,直接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这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不同途径,主动接受培训。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培训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教育技术部门已经制作了大量在线视频教程供教师随时点击观看;甚至淘宝等平台也有商家提供教师的在线辅导,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和环境,教师之间可以更方便自如地交流和共同发展。然而目前多数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有限,难以自如地利用这些平台,对自主学习视频教程和操作说明不适应和缺乏耐心,因而难以促进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不少教师还不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新形势,对新信息和技术的敏感度过低,甚至有一些教师对此有抵触情绪,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处在基本的认知阶段,导致教学质量提升十分有限,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新引进高层次人才无力在科研和教学改革间寻找平衡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承担的两大职能,目前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认识到教学科研互动的重要意义,但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学科研两张皮的问题。各高职院校都引进了不少具备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他们非常注重科研,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不适应,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此外,新进青年博士教师所上的课程,很多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导致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做到教研相长,常常游离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热潮之外,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三)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监督和考核是个空白点
教育部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但高职院校在教师教学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培训与应用考核方面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人事、教务、信息中心、教师培训等多个职能部门都与此有关,但都没完全落到实处,教师信息素养相关工作在很多方面还是个空白。
(四)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差异大,需要区别处理
高职院校教师因个性特点不同,有些人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也很容易掌握,有些人即使是理工科专业的中青年教师也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相当抵触,故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差异很大,为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不宜采取统一的模式。如果代之以定位分流、分类分层的方法,由教师认真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精神进行自我评价,拟定其信息素养的提升计划,既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又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个性,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五)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没有充分考虑系统性和全面性
高校信息素养培训重智轻情的失衡倾向一直存在,忽视对教师情感的功能及发生机制的介入引导。在信息化教学中,任何教师都会感受到知识储备和技能的不足,从而陷入焦虑、怀疑等消极情绪中。因此信息素养培训绝不只是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而且应该侧重增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情感适应,侧重与自身专业的整合、信息构建的能力乃至新形势下师生关系等方面内容。
三、高职院校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选择对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编制特征编码、形成有效的模型评价体系
1.多方面考察教师信息素养达到的程度。教师的信息素养多数停留在基础层面(如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中高端信息化教学技能滞后(如利用PPT图形功能自制动画课件、使用小型DV自制视频教学资源、使用电子手写板手绘课件、VideoScribe手绘动画制作工具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欠缺自觉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意识。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较高信息素养可从其是否对信息有内在需求、主动知觉和获取信息,是否了解先进的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是否擅长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创新和生成新信息等方面来判断。
2.选取指标,构建模型评价体系,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及发展潜力作出客观评价。根据职业教育教师“双师型”的路线,从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和实效性出发,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并通过信息重组,共享优质信息资源。教师大多认为需要安排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培训,但是只有少数教师将所学内容应用到了教学实践,培训效果不明显甚至流于形式,甚至有少数青年教师对此有抵触情绪,因此要基于信息化职业实践技能、信息化职业技术知识等因素构建模型评价体系。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及发展潜力有个客观评价,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帮扶和带动。
(二)模型评价体系的应用
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教师选拔。由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更高的信息素养和更多的网络教学实践经验,而模型指标可以体现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教学能力特征和岗位胜任程度,反映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取得成功的内外因素,从而更好地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进行指导和选拔。不符合要求的教师可以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
2.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实训教学由于资源及安全方面的限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虚拟环境、模拟操作、同步异步消息机制、数据分析指导和纠正实践问题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基于信息素养的胜任力模型,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要求,为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确定了目标,其基础、扩展、融合、贯通四个层级的划分提供了教师判断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的依据。以此为基础进行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是“十三五”期间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三)政策支持
信息素养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培训和实践过程,还需要高职院校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及政策支持。
1.跟踪培训效果,完善实践及考核激励办法。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合适对路的培训,更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提高。学校人事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出台职称、考核等方向性激励措施;教务部门推动教师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及信息能力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中,组织参加各类大赛,激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热情;教育技术部门提供相关支持与服务。
2.为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环境。高职院校职能管理部门做好信息环境和平台的完善工作,是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本保障,同时教育技术部门还要和专业教师进行项目合作,不断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及提升信息素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探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信息化教学资源之路。如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如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综合性实验素材),作为高职院校评定职称的一项指标,可以调动广大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以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使高职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的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朱骏军 汪昀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云真,蒋玲,赵呈领,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W市5所职业院校为样本[J].电化教育研究,2016(4):107-112.
[2]左明章,卢强,雷励华.困惑与突破: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04-111.
[3]陆亚丽,张艳.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J].教育理论实践,2015(22):38-40.
- 上一篇:初中数学常用数量关系
- 下一篇:数学建模基本步骤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