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

篇1

1 农机档案管理的含义

伴随着我国的农业机械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每年的农业机械量不断的增长,因此各式各样的农机监理档案也是不断增长。所谓农机监理的档案管理是指农业监管部门对农业机动车辆和相关的驾驶人员的档案资料的管理,是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用相对比较科学的方法对农业机械进行合理的管理。是指各级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关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形成的一些作?樵?始资料保存的文字、图像、或者录音等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数据及第一手资料的管理系统。农机档案管理是农业机械活动的产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农业机械档案管理信息化也成为必然的趋势。农机监理档案资料中记录了大量以前的数据与事件,能为预测日后的发展提供数据上的支持,这些数据是极好的一手资料。

2 农机档案管理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对农机监理档案进行合理科学的使用,能有效的提高对农业机械的监管力度和效率。当发生相关的农业机械行政案件时,农机档案也是十分重要的判断审理依据,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能够作为一手资料对案件进行合理的处理。同时通过对发生过的农机事故档案的整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从而有利于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发生几率。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更好的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农机监理档案能做作为农机安全宣传非常好的教材。在农机监理档案里记载了大量的农机相关的案例。把这些案例通过整理与汇编,无疑将是安全宣传鲜活的教材。对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农机档案管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信息需求,这就使农机监理档案信息化成为了迫切要求。

3 农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农机监管档案信息化的进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极分化的现象及其严重,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基本已经完成了农机监理档案的信息化转型。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有的甚至仍然使用传统的纸质农机监理档案。很多的农机监理档案的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农机档案信息化管理对农业发展的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新的专业技能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有的员工对此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于此同时,由于农机监理档案管理在农村,因此很多乡村对于这种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专业素养比较高的技能型人才是极其缺乏的。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大多数有没有什么专业技能,面对农机监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能适应。除此之外,农机监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资金成为了阻碍农机信息化管理的一大阻碍。

4 农机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引进和培养现代化农机档案管理的技术性人才

信息档案的管理是一个极富技术性的工作,他有别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的整理。经过信息化、网络化后的农机监理档案管理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而目前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有十分的稀少,这十分不利于农机档案的管理。因此这就需要农机管理部门加大对农机档案监理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极富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以保证农机监理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别于以前的纸质农机监理档案管理,这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这些管理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同时也需要他们对农业机械十分熟悉。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可以采取引进专门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水平的办法,来为农机监理档案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智力支持。

(二)建立建全农机档案管理制度

要想农机监理档案充分发挥作用,首先就得实行规范化的操作管理,任用熟悉计算机,同时对农业机械十分熟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的人单人农机监理档案的管理人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建立农机管理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自己情况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加强对农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农机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落实好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让农机档案的管理有序合理的进行。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己农机监理档案相应的管理办法。

(三)加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面对新一轮信息化的背景下,农机监理档案管理也应抓住这一机遇,完成由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过渡,让农机档案管理更好的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就目前来看,农机档案的信息并不完整,由于有些基层地区交通不发达,信息滞后或者地方管理人员的不重视到只有些农机档案信息的丢失。因此加强农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目前十分重要的工作。完善农机监理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尽量做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统一。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管理的手段来推进农机监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促进农机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加大资金的引进力度

农机监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然而正是因为这些硬件设施成为阻碍农机监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因素。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尽量向上级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可以通过向社会群体引进资金,来拓宽资金的引进渠道,用以购置相应的机械设备。从容提高硬件设施水平促进农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小城镇;原生态;景观规划;保护性发展

1 引言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对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城市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地方特色与文化特征正逐渐弱化,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丧失,这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的景观规划着眼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弊病,旨在以恢复场地原始生境的思路与手法修复城市景观“疮疤”,并力求使采用该方法的新城市景观设计相较于之前的设计更加自然、生态,维护成本更低,能够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在小城镇景观规划中提倡原生态理念就是要探寻新时期小城镇景观规划的新方法,指导小城镇景观规划实践。

2 小城镇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是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城乡的过渡体,是城市的缓冲带,乡村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它具有相当于景观边缘的效应[1]。小城镇既是城镇体系的最基本单元同城市有着很大的关联同时又是周围乡村地域的中心比城市保留更多的乡村性,因此小城镇尤其具有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景观特性。

原生自然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个性,并构成了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下一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把原来水草丛生的城市河道整治成为光洁照人的水泥驳岸,花巨资动拆迁建设物种单一的城市大草坪,式地把非本土化的异地大树“搬进城”。充满野趣的湿地变成了光鲜的池塘和喷泉;自由生长的灌木被连根拔起,转而被换成修剪整齐的装饰植物;乡土的野草则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常绿外来草坪所替代……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景色最后只能变成回忆。

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日渐重视,而对于城市中的原生态景观却少有保护,政府往往是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营建人工景观,却对自然存在的生态机制视而不见。城市中这些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最终土地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变成了没有生命的土地。我们总是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试图靠人工系统来调节城市生态,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实际上是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系统。

3 原生态在小城镇景观规划中的价值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与众多追求新奇、爆炸效应或气派、辉煌效果的风格截然不同,更多的是让我们感觉到质朴、亲切。它基于对纷繁现状的批判、审视和思考,从解决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环境、自然和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将之介入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之中。

3.1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美学价值

原生态之所以是美的,其根本在于由自然物构成的景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则是超越物质的。它的美学意义,可以用李白的两句诗说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相较于其他景观形态,亲切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更容易获得使用者的共鸣与认同,从而达到超越物质的浪漫境界[2]。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之美”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在王向荣的“济南园博园的设计师园——快乐田园”项目中,诠释了花园并非展示和观赏的对象,而是空间的花园、过程的花园和诗意的花园的思想。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枯荣都是花园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每个生命阶段具有不同的魅力。在这里,人们建造、梳理、采摘、播种,体验春华秋实、四季之美,回归已经忽视、遗忘的花园的朴素的本质,原生态的乡村农事的乐趣带给人们快乐的田园感受[3]。

3.2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价值

“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主张“原生态”的景观设计师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人与地、环境、资源的一系列危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生态的日益破坏与恶化。原生态的设计理念正是致力于保护现存自然要素,和积极的生态重建。

原生态景观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演替且地带性特征明晰,利用“自然潜在植被”,即在所有的演替系列中没有人为干扰,而在现有气候与土壤条件下(包括那些人为创造的条件下)能够建立起来的植被类型[4],强调植被建设中以群落为单位,尽可能把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群落之中,达到种群间的相互协调和群落与环境的协调,使植物群落结构合理。

3.3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社会价值

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在景观规划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景观规划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超越了传统的校园景观,其核心理念为回归乡土,并让自然做工,王澍将之诗意地描述为“返乡之路”,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体现了乡土景观和地方文脉的保留与延续,王澍利用的江南旧瓦片就是一个典型的符号,在这个项目中,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的建造传统[5]。

3.4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经济价值

原生态对于城市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降低管养成本、增值城市资产、提升城市形象这几个方面。一些移植或进口的异国植物或热带植物除价格不菲之外,还消耗大量的养护成本与水资源,而一棵古树动辄上万几十万,存活率却只有50 %。原生态绿化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自我维护的特性,减少了人们对于系统的外力影响需要,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的维护管养费用。

4 小城镇原生态景观规划的保护性发展

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性发展一方面是要尊重场地本身的特点,遵循其自然的生态格局和生长形态,另一方面是要对其进行有机的更新,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现实价值。“原生态”设计师立足于“足下文化”与自然之美,主张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并通过新的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

4.1 尊重场地与地域性

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首先是要尊重场地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尊重是对它原本自然面貌的尊重,一方面是尽量依照原始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另一方面是对原始植被和生物群进行完整保留[6]。一方面也要注意保留场地上的历史遗迹,将新时代的印记与历史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再利用和再生场地中的一切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他们发挥新的实用与审美功能,像茂盛的野草和生锈的机器,都代表着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特征,是新设计产生的基础。

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同时,让场地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计师用一条“绿荫里的红飘带”——一条顺着汤河河流廊道而建的红色玻璃钢“长凳”,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的同时,用最节约的方式,把城乡结合部一处河岸变成了美丽的城市休憩地,使公园成为一个受人工干预最少的城市公共空间,尊重场地现状即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四周植物都是原有的,野草与场地的自然过程的保留,使公园的维护达到最少。

4.2 对生态与环境的照应

当前城市建设出路只有一条: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在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判别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底线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应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前提和城市建设不可逾越的刚性界限。将自然请回城市,是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生态城市逐渐成为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目标,其内涵就是让自然回归城市。兼顾城市中树木花草的生态多样性,不仅在视觉上更加美观,更能营造美的意境,而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利[7]。

4.3 体现对人的关怀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意在构建一个亲切宜人的环境,满足每个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而摈弃对纪念性、展示性的追求,是日常的、寻常的景观。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层次上能主动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小城镇的建设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对人愉悦的程度。因此小城镇景观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的出发点,注重保护和发掘当地的人文景观及风土人情,将人的活动融入到设计中,营造舒适、充满人情味的小城镇景观[8]。

国外一些城市如土耳其安卡拉、韩国汉城、美国伊萨卡(Ithaca)等,均与荒野或原生态的森林相连。伊萨卡周边湖泊碧波荡漾,野鸭成群,孩子们在湖边轻松游戏,是国内城市难以见到的。香港有令全球城市羡慕的郊野公园。香港的土地利用中百分之四十用于郊野公园,百分之二十四用于建设。香港郊野公园建筑风格朴实,设施非常简单。公园道路除一两条车行道外,其他主要是简单原生态的石阶路。郊野公园的桌椅、烧烤炉、凉亭、露营地和远足小径帮助香港市民享受了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并且享受这些游憩活动都是免费的。

目前国内城市周边已经很难找到原生态的荒野,但一些尚不发达的地区、有待于开发的边远城市,可尽量避免重蹈现有城市建设的覆辙,或尽量保留现有荒野与城市相连,或通过退耕还林等手段修复城市周边自然,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4.4 现代艺术的融入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加以提炼。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将原有场地与现代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结合,使新景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在自然与乡土的本色上,跳动着当代人的舞步。

依然是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在这里,低碳设计与低碳美学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

上述四个方面的结合,使小城镇新景观彰显出其现代中国的特色和“原生态之美”,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维持了最优的城市景观风貌,使小城镇景观风貌不仅是视觉“美”的,同时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

5 结语

城市化发展,城镇建设这场风暴打破了小城镇昔日的宁静、悠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营建的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原生态是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之一,也是解决现有城市景观设计中种种问题的方法之一。原生态注重以“恢复”、“再现”原始自然状态的思路,来优化小城镇景观,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景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认识到实现原生态的小城镇景观规划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紧密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用发展的眼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指导景观规划,确保小城镇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联侦.小城镇发展规划中景观规划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3(12),20-21.

[2] 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慧.中国当代“原生态”景观设计美学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3.

[4] 赵奕.原生态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07.

[5] 孔祥伟.论过去十年中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J].景观设计学,2008,(2).

[6] 袁也.对于城市中原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篇3

关键词:生态景观;保护与开发;综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起源于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从最初的皇家园林渐渐到私家园林的出现,这些园林都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的扩大,对空间审美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于是,形式多样的现代景观渐渐的进入我们不同的活动空间。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环境污染,水体、空气、土壤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环境的污染都是由于有害物质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后对原有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为了缓解工作与学习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人们开始注重精神需求,崇尚自然和回归自然,寻找没有机器轰鸣的净土。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现代景观设计开始注重实用性、大众参与性、人性化等,提倡绿色、环保和低碳等方面。而生态景观设计更是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实现科学和理想设计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美好。

1 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

景观设计学这一门学科建立的基础是人文与艺术学科、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师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土地的规划者,在进行景观设计中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应该需要重点考虑,要尽量运用生态的设计手法打造出舒适的环境。只有融入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景观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生态景观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1景观设计的发展概况

景观从最初泛指自然景色,到后来被描述为自然、人文以及整体景象的总称,再经历了引入地理学,引入生态学等一系列的演变,后来有了景观生态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景观生态规划也随之发展起来,景观设计开始向生态化、空间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为此,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有了清晰的概述:即在允许各种相互冲突的十地利用开发的前提条件下,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景观生态规划会充分考虑到生态和社会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知识与原理经营管理景观资源以达到既为此景观生态功能,是持续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景观是从最初主要关注景观的视觉特性和文化价值,拓展到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又将被赋予新的概念。

1.2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生态学”这一术语是188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的,生态学从此做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生态学这个概念被提及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不断的对生态学进行研究。尤其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开始加重生态危机,我们人类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现了土地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大气臭氧层变薄、森林面积减小、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迅速的发展起来。如今,生态学已经伸展到了各个领域,且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对我们人类来说保护环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高度重视。

1.3生态景观设计的必然性

人类生活的环境是由一个一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最有想象力,最具创造性。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才有能力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调节和改变我们的生态系统。景观设计是改变人类环境的主要方式。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集合,从艺术的角度来评判生态景观美的感受,生态景观设计是符合人们对美的定义的。如果一个事物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带来益处的同时达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这个事物肯定是正价值的体现。持续发展的设计,科学的生态的设计,是可以让人类生活得更加健康的设计。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正价值,是适合人类向前不断发展的的设计,因此生态的设计是美的。

2 国内外生态景观设计的现状

2.1国外生态景观设计现状

目前,国外最新的生态规划理论研究是生态城市规划。经过无数规划设计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发展至今,生态规划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景观规划的伦理基础、工作理论、理念、技术等构成的框架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从景观规划设计师如何对景观进行生态规划、从什么方面入手等,总结规划技术与规划应用的经验,更将当前的规划实践与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较好的结合。

近年来,国外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很快,对于生态景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现在国外生态景观规划十分注重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注重具体的技术和设计特征,用具体的可操作性办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理论与实践高度的紧密联系起来。澳大利亚皇家湿地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将工程设计、生态和社区环境以完美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个集独特景观和水务管理与一体的高质量城市公园。

2.2国内生态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的发展,我国经历了空气、水体、自然环境被污染的过程。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我国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当前我国生态规划研究方式是生态基本理论研究、生态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受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设计并不是照搬国外的理论研究和案例,而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更加注重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浙江黄岩永宁公园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恢复的案例,在环境的规划中,重点突出自然中的水,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和这个环境想适应协调的植物、建筑、雕塑、桥廊等。在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给人们以各种美的享受,也给食物链有一个非常自然和谐的环境。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生态规划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科技发达的阶段,生态景观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生态景观发展比国外晚,发展不够成熟,还没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还处于探索萌芽的阶段,所以一些试探性的尝试无法估量其结果。其次,生态景观规划缺乏具体生态工程的支撑,工程技术不完善,整个体系不能支撑起来。再次,缺乏权威的研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为生态景观规划做一个综合的评估,导致生态景观的规划得不到完整的促进和发展。

3景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

可持续性和生态将会成为中国景观设计者的优先考虑因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精辟地道出可持续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而现代美国生态景观的先行者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更是以科学的分析和实际的检验引领了生态景观运动在全世界的高涨。

篇4

近些年来,GIS作为一项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在景观规划、景观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是基于手工技术的分析,过程十分复杂。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GIS得到了空前发展。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宏观尺度为例,分为景观表述、景观过程分析、景观评价、景观改变、影响评估、景观决策等六个步骤,具体介绍了GIS在景观设计学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关键词:GIS,景观设计,景观过程,数据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GIS和景观设计学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凡是与空间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借用其进行分析,因此,在环境管理、资源管理、资源配置、城市规划等众多领域都有所应用。

景观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就是要对有关土地的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俞孔坚,李迪华,2003)在景观设计学中,有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大尺度区域空间的研究,后者则重于小尺度场地的设计。GIS技术主要应用于景观规划中,目前凭借这一技术,可以帮助景观规划师准确而便捷的对于空间区域进行分析和模拟,并最终绘制成图。对于景观设计来说,GIS也很大程度上为设计师的前期场地分析提供了便利。

2.GIS在景观规划中的发展历程

追溯GIS在景观设计学中的应用历程,不能不提到美国生态规划的先驱――麦克哈格(I. L. McHarg),他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成为了当时景观规划的规范。他所强调的任何规划应该充分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通过充分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来制定规划。(俞孔坚,2003)这一分析过程是依靠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来完成的,也就是“千层饼模式”。当时进行这种适宜性分析的技术还停留在手工地图分层叠加上,在《设计结合自然》中,麦克哈格介绍了方法:首先讲景观的单一因子逐一制图,用灰白两色区分其对某一土地利用方式(如居住)的适宜性或有害性,然后再将单一因子的评价图层叠加,通过感光摄影技术得到综合的土地适宜性分布图,再根据灰度来区别不同程度的适宜性。

实际上,这一技术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景观分析研究和实践的带头人Warren Manning最早使用了地图叠加技术来对马省的量土壤、地表水资源状况、森林覆盖等大量信息进行制图和整理。而这一繁杂的手工作业一直到1950年才为Jacqueline Tyrwhitt在《城乡规划教材》中系统的进行了介绍。20世纪60年代,北美大规模的景观资源调查广泛的应用地图分层叠加技术,到麦克哈格时代,基于透明纸的手工地图分层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但是,这一手工技术相当繁杂,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景观规划的技术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发展。当时作为景观设计学摇篮的哈佛大学和作为计算机发祥地的麻省理工学院相结合,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规划连接起来,推动了景观规划方向的发展。这场革命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1965年,哈佛大学作设计学院获得福特基金的赞助,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成立计算机图象实验室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Graphics), 由H. Fisher主持,汇聚一批富于创新和智慧的年轻人,并在很短时间内研制出数字计算机地图绘制方法和技术,并发展了SYMAP软件和在它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机数字地图,同时,对区域规划、景观规划、建筑设计等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基础研究,除此以外,在理论地理学方面也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俞孔坚,2003)

1966年,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z)在哈佛大学作设计学院开设了一门区域尺度的规划课程,并应用SYMAP在得拉维尔,马里兰和佛及尼亚半岛(DELMARVA)开展景观规划研究。这被认为是大规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规划的第一个实例(Steinitz,1993)。即使在这一个GIS应用的最初步尝试中,已经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分析工作,包括引力模型、地图叠加分析、加权评价以分析土地单元对植被或农业种植的适宜性,等等。这一最早的GIS与景观规划的结合课程对哈佛乃至世界的GIS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另外一位景观规划大师是菲利普.路易斯(Philips .H. Lewis)在他的工作中也运用GIS来进行分析。他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环境廊道”概念(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Ecological, Esthetic, Exercise Way),并指出如果想为子孙后代保留一分自然及文化遗产“就必须尽快对一些敏感的环境构成进行确认”,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那些区域实施必要的保护”以使其免遭未来开发的不利影响(宋力 等,2002)。路易斯把一些被认为是“决定因素”的类型(水体、湿地、地形坡度等)分别绘制成图后叠加起来,类似于McHarg的千层饼模型,然后划分出“环境廊道”。这些工作也都依托于GIS来进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z)1993年提出了GIS在景观规划中应用的五阶段说,俞孔坚教授在其基础上发展化分为六个阶段。它们是: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来处理比较简单的工作,如景观分类。这一工作是手工可以完成的,但比手工要简便许多。

第二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应用GIS进行更为复杂的分析,包括将统计分析与地图绘制相结合,引入更为复杂的空间分析技术,发展不限于二维图像的直观表现方法。

第三阶段,70年代中期,GIS与其他学科专业开始相互作用,使规划师认识到信息对于影响决策的意义,强调规划的作用在于组织和利用信息为决策服务,而不是决策本身。

第四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微型机算计引入GIS,操作简单化。使规划师可以较快掌握计算机技术,并使用GIS技术来进行大量的分析工作。

第五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功能不断增加,数字化日益普遍,GIS逐渐成为景观规划的必须,它能够使规划变得更高效,并能够直观的展示规划成果。

第六阶段,90年代末到可预计的未来,GIS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不断提高,GIS的分析功能更加强大,对于规划的辅助作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功能已无法替代。

GIS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学领域特别是大尺度规划方面不可或缺的助手,为景观规划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便利。麦克哈格1993年时就曾感叹,当年复杂的系统分析过程“千层饼”模式今天竟可以如此方便地通过GIS来完成(俞孔坚,2003)。

同时,通过对于城镇扩张的多解研究,不同标准等级下的格局,

(1)低安全水平,城市形态结构接近大组团形城市,可以理解为各个组团摊大饼式发展;

(2)中安全水平,城市形态结构显现为组团和带状相结合;

(3)高安全水平,城市形态为星群形,即分散组团式,从某种意义上接近于田园城市的模式;

(4)通过城镇扩张分析可以看出,未考虑EI的城市形态最易于导致环形城市的形成,大环线的建成无疑对这种趋势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模式会有经济上和交通上的优势,但对区域生态格局有很大的破坏,使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第六步,景观决策

基于上述多种EI建设方案和评估结果,决策者可以选择合适的实施方案,并将其作为城市或区域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刚性控制条件。通过蓝线、绿线、紫线等划定为不建设区,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落实下来。台州案例中这阶段的工作不作为主要内容。

4.结语

景观设计学中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有赖于对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并使之建立在更科学的数据库和分析方法基础上,而场地尺度设计的发展则需要基于空间分析的更为理性的研究方法。在规划的技术方面,随着各门具体自然地理科学及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逐渐发展和完善了了从手工的地图分层叠加技术,到GIS和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在社会需求、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三种力量的推动下,景观生态规划逐渐走向成熟,并在未来可持续人地关系的建立方面,发挥独特而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景观设计学与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Steinitz C. GIS: A person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arts 1-3. GIS Europe (June, July and September). 1993

宋力 等!"#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园林,2002,6

俞孔坚,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第19卷第1期,1999年1月,生态学报,Vol.19,No.1Jan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园林景观;设计风格;设计意境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它也是对一个城市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园林景观设计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和时展的步伐,同时还体现出了人们对理想空间的一种渴望心理,都希望可以生活在令人身心放松的美好环境中。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促使着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不断提高,城市园林建设中对城市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优化城市功能。

一、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园林景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人们的居住水平的高低。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种植树木、花草、摆雕塑、设置桌椅,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空间布局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从而体现生态功能性。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又舒适的人文生态城市奠定基础。那么就需要将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观赏性与功能性充分结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才能打造出居住舒适性城市,保证休闲运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健康建设。

二、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分析

1.围绕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风格设计。城市规划建设是对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进行规划和设计,它必须围绕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当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会过于管着景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外来植物的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设计所带来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还要注重景观设计中所选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选用本土植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本土生态环境的作用,还可以大量的节省开支。同时,通过大力引用本土植物,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和苗木,以大苗为主,进行适当密植,选择既具有观赏价值,又有较强抗逆性,便于管理的树种,保证园林植物由是以的还说呢国泰环境和植物配置,必须要适应植物生长的生态习性,保证高度适应和适应近期、远期景观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还起到了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的作用。大力应用本土植物还可以在一定出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的景观或是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促进城市总格文化氛围的建设。比如长沙市滨江公园水景区,就是以垂柳为骨架,辅以花桃种植,形成桃红柳绿的水岸风情,水面种植荷花、睡莲等,使得本土植物可以得到长久的发展,推动城市绿化和经济文化的共同建设发展。

2.围绕园林文化进行园林风格设计。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规划中经常会出现多种表现方式来突出园林主要发展方向。一般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主要有两种建设方式,一种是对原有场地进行改建,另一种就是选择新的场地进行建设。无论是哪一种建设方式都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在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划建设中,因为原有的基础建筑风格已经决定了园林设计整体风格,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设计人员要做好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了解原有建筑物的历史,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怎样添加新的元素,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最后再来开展合理的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工作;而对于新建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要根据园林主题,对场地地形、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本土植物的生长特点等进行评估后,再来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路,从而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划建设工作。

3.开展互动性的园林风格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应该以互动性的景观为基础,从而开展景观的规划设计,通过互动性的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很多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都是单纯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只是为了满足欣赏需要,而忽视了人们与景观的互动性,比如在很多园林景观规划中,就有很多假山、雕塑等单一的景观。但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更多的是要将观赏和娱乐结合起来,通过景观设计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比如可以设计秋千、围棋台等让人们在进行观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娱乐活动,让城市园林拥有良好的氛围。所以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时候,要提高后才能是园林景观的休闲娱乐性,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性。

4.园林风格设计与立体绿化的结合。我国虽然地大物博,都是人口繁多,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节省用地的原则。可以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以中小型园林建设为主,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打造出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进行泥地散铺石,在路的两百米范围内打造郊外野生环境的自然景观,通过泥地与石头缝隙来增加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通过大面积的立体绿化景观还可以吸附灰尘净化城市空气,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三、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意境分析

1.园林景观植物与园林意境。园林植物本身就结合了自然美和人工美,而植物美是通过植物本身优美的姿态、丰富的树形、绚丽的色彩以及芳香的气味为园林营造出来的美,让大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使园林意境更为丰富。所以,首先要充分认识植物本身的美,才能发挥应有植物美的特性,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

2.园林植物的生态特点与园林意境。运用植物不同的生态学提点,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悟和想象,从而丰富园林的意境。我们都知道,古人常用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以菊象征不畏风霜。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以牡丹象征富贵。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根据景观效果的需要,选择以生态学特性的植物进行搭配,可以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

3.园林植物的独立景观与园林意境。通过采用孤植、丛植以及群植等方式,构建园林植物的独立景观,将园林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展现出来,同时赋予园林植物丰富的内涵,让人感受回味无穷的园林意境。第一,孤植体现植物的个体美,选择个体美的园林植物景行孤植,创造园林意境,比如园林中庇荫和构图艺术相结合的孤植树。孤植树应选择具有枝条开展、姿态优美、轮廓鲜明、生长旺盛、成荫效果好、寿命长等特点的树种,如银杏、槐树、榕树、香樟等。第二,丛、群植既展现植物群体美,又体现植物个体美,选择适宜的丛植更可以丰富园林意境美。例如油松在幼龄时全株团簇似球,壮龄时亭亭如华盖,老年时则枝干盘虬而有飞舞之姿。将植物通过孤植群植等不同设计手法组合在一起,则能体现植物的群体美。乔木层位于植物群落的最上层,增加群落的层次感,并且色彩丰富、景色宜人。植物群落的地表用草坪、低矮的花灌木或地被植物覆盖,避免了黄土,使地表绿荫覆地,鲜花盛开,观赏效果明显提高。不同的植物群落能够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乔木、灌木、草本均衡搭配形成的群落层次分明,比例协调,错落有致。

4.其他景观与园林意境的结合。第一,与建筑物等的结合,园林植物丰富了建筑色彩,赋予了建筑物时间感和空间感,通过协调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凸显出建筑主体意境;第二,与水体的结合,通过园林植物与谁提的结合,既丰富了水景,还为水景增添了生动的内容,比如在笔者的故乡洪湖,主要是盛产荷花的,在园林景观中通过荷花的种植,可以体现“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还凸显除了夏日的景象;第三,与山体的结合,不但可以起到保护山体的作用,还可以为山体装点华丽的衣裳,使园林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与园路的结合,利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构成具有特色的园路景观,创造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境。

四、小结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要充分根据现有的环境,结合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从而通过植物特性以及个性美和群体美的结合,为人们打造生态和谐的居住环境,以及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美。所以当下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既要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也要充分体现园林的艺术精华所在,打造现代化园林意境,从而营造符合人们追求的现代园林。

作者:王佳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宁.青岛新天地景观长廊色彩设计分析[J].北方园艺,2016,(1):68-71.

篇6

Keywords:landscapeplanning;multi-value;spatialsolution;ecosustainablelandscape

景观(landscape)一词在英、德、俄语中颇为相似,都是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近代作为科学名词被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它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统一的外貌,可辩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是其主要特征。无论在城市和乡村的区域规划中都经常面对景观的管理与设计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给予景观以如下的新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与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景观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景观规划涉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方面,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始终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尽管景观规划脱胎于早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但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多种多样的景观类型。

景观规划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模型,从景观分化到景观综合,从局部分析到整体优化,从传统美学到生态美学,从常规方法到现代化技术的过程,在景观开发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针对四种人类活动方式、强度不同的景观类型,探讨景观规划的特点及其应用。

1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的开拓者F.L.Olmsted于1863年提出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概念,将生态思想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使自然与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他所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至今仍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典范。其后D.S.Crowe将景观规划定义为从事创造性保护的工作,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美景度和丰厚度。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与C.A.Smyser所著的《自然的设计》两书曾广为流传,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在书中详细讨论和介绍了将生态规划应用于城市环境空间设计的案例[2]。

目前在美国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内容更加拓宽,包括了景观设计、小区规划、土地发展规划、城市设计、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和设计以及景观人文设计等内容。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注重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

②保护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

③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生态多样性;

④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增加生态多样性;

⑤发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

⑥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城市文化的相互促进;

⑦以绿色空间体系为中心的绿化、美化与净化;

⑧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景观规划是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城市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规划制定城市布局形态,从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进行远景规划,规定“不许建设用地”。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在居住环境的优化设计中有以下一些注意要点:①通过生态调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限定应保全的地区,指定需保护地段,勾画开发区的轮廓;②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③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城镇内部有均匀的绿地或旷地分布;④使城市具有紧凑的空间结构,在城市核心之间分隔以有自然风景的活动区;⑤尽可能把市区的文化娱乐设施转移至城郊或卫星城;⑥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如工厂和住宅商业楼的混杂;⑦使住宅离开交通干道,至少使建筑正面离开街道,以减少噪声干扰;⑧在道路终端周围或庭院设计住宅群,将住宅从面向热闹的街道转向面对安静的庭院或休闲活动空间;⑨居住小区应避免单调划一,努力提供方便舒适、多种多样和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所[24,26~30]。

J.O.Simonds总结了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经验,如道路选线要考虑人的视觉、感觉,展现主要的远景并形成框景,建立和美化城市的交通大门,美化公路走廊,建立一系列了望点,消除视觉污染,限制路旁招牌,通过道路断面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与造林绿化,调整和创造新的景观,打开朝向河流和山峦的视窗。

在城市规划中通常要进行景观控制,包括主要景观的特殊控制,主要道路和街景控制,中心广场和步行林萌道的控制等,重点控制建筑物的体量、轮廓、色彩和绿化、小品等内容。近年来钱学森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设想,可以认为这是景观规划理论中东西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发展。他提出城市应与园林山水相结合,可以考虑把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以发扬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他还提出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要重视城市环境质量,环境景观多样性与多层次选择的可能性。

2农村景观规划

农业景观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业前景观、原始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从根本上讲,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的内稳定系统,人地矛盾尚不突出,人们未意识到农村合理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农村景观规划更无从谈起。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巨大的人口压力,大量人工辅助能流的导入,使现代农业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导致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

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使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景观异质性,土地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同时又通过土壤流失、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及盐碱化对农业景观变化产生影响。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兴起,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条件下,各业相互竞争,物质、能量、信息在各景观要素间流动和传递,不断改变区域内农业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得小尺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不能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想的农村景观规划应能体现出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个层次的功能。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第一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第一个层次功能外,将越来越强调后两个层次功能。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状况的差异,农村景观规划的目的也各有侧重。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高,自然资源条件也相对优越,其农业景观规划较注重生态保护及美学观光价值,如高强度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与陆地表面覆盖物空间异质性关系,农田树篱结构变化对鸟类多样性影响,促进哺乳类和鸟类自由运动与水土流失调节的景观设计[3,4]。对应于旅游业中人们“重返乡村”和“亲近自然”的情结,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等构成相应的观光农业和农业示范观光的资源基础。

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一种最佳生态土地组合的乡村景观规划模型,包括以下七种景观生态属性--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植被斑块与廊道;通过集中使用土地以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或碎部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控制的建筑地段或农耕地段;沿自然植被斑块和农田斑块的边缘,按距离建筑区的远近布设若干分散的居住处所;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和建筑斑块之间可增加些农业小斑块。显然,这种规划原则的出发点是管理景观中存在着多种组分,包含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块,可以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持和视觉多样性的扩展[5]。

这种景观模式是根据美国和欧洲的农村情况,融合生态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一种创新,有人称之为可能景观设计(possiblelandscapedesigning)。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在长时期高度利用土地之下,农村景观中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人口承载力又要维护生存环境。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31]。从空间布局而言,这类地区的景观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

①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②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

③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④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

3园林风景区的景观规划

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是风景园林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与理论基础。一个优美的、吸引力强的风景区通常都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由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风景资源景观要素,通过适当的安排与组合,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以发挥其旅游价值,可供人们进行游览、探险、康体休闲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自然的文化概念有别于生态功能的科学概念,景观外貌可反映其文化价值,而文化习俗也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人类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评价直接作用于景观,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关于景观美学质量的量度,人类行为过程模式研究认为,人类偏爱含有植被覆盖和水域特征,并具有视野穿透性的景观[32]。

信息处理理论则认为,人类偏爱可供探索复杂性和神秘性的景观,有秩序的、连贯的、可理解的和易辨别的景观[6]。美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以使用简洁明快的乔木-草坪搭配为特色,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的绿草坪(Greensward)方案是其代表作。为了满足各方面游人的娱乐需要,提供度周末和节假日的优美环境,以及方便周到的道路和设计配置,充分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各项活动和服务设施尽可能溶化在自然环境中。城市森林的规划则以生态学为基础,并有景观构图;树木以当地树种为主,有教育意义,为群众所喜爱。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历史悠久,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以下这些命题既是生态美学的要义,同时渗透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思考:

①多样性与独特性,千姿百态与独领;

②开阔度与纵深感,一览无余与曲径通幽;

③观赏主体与时空变换,有时万绿丛中一点红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④观赏客体(游客)的环境感应,所谓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环境氛围作用于人体的综合感受;

⑤造型与景观,包括形态、线条、色彩、质感;

⑥层次与系列,规整与随意,井然有序与别有洞天;

⑦生机与活力,万物钟灵秀,生生不己;

⑧节奏与变幻,流畅与含蓄;

⑨逻辑和意境,采取象征方法突出生境、画境和意境;

⑩景观季相变化的时序美,草木催春与秋色斑斓。

在具体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机--少盖房子多留绿地,以使景物充满生机,景点应以绿色生态系统为主,而不要以亭、台、楼、廊为主;②野趣--设计要有野趣,力求接近自然。自然景观的韵味往往比雕琢的几何图案更具魅力;③和谐--要使人工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协调;④格调--注意发挥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包括建筑物的格调、材料和应用于造园的生物种;⑤容量--精心设计以增加景观的容量;以小见大。近年来,一些原本以科学原则为指导的植物园、树木园也考虑扩大其功能,从而提出建立生态景观园的构想。这类园林应注意以生态仿真作为设计基础,即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外貌和结构、功能关系,并取得高于自然的观赏效果;以植物工程为主要手段,在植物配置方式上务必与环境相协调;在景观的规模与尺度上创造出有代表性的自然风物,有别于一般的风景园林。

4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然而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原理、方法仍很不完善。70年代中期,Diamond依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提出了一套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据此形成的自然保护区圈层结构(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或实验区)的功能区划模式成为现代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基础[7、8]。

与群落生态学途径(岛屿生物地理方法)并行的种群生态途径,如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viableanalysis,PVA)和碎裂种群(Metapopulation)理论80年展起来[9],由于PVA技术研究小种群的随机绝灭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最小可成活种群(MVP),使其成为目前自然保护区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10~13]。同时,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使不少物种都以碎裂种群的形式存在,因此碎裂种群理论成为近年来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4]。

Collinge[15]认为岛屿生物地理和碎裂种群理论为生境破碎化研究提供了可资检验的假说。生态学家们据此探究生境碎片的大小、形状、隔离度、周围背景(context)及生境质量或异质性对动植物种群的维持、群落成分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的成熟与发展,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景观规划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优势体现在其规划思想既注重岛屿生物地理理论的格局研究,又重视PVA及碎裂种群的过程研究,致力于两种设计思想的结合。此外,景观规划不仅考虑斑块本身,还注重斑块周围环境(不同类型基质)的作用。另外,景观规划还强调从单个保护区到区域自然保护区网络等不同尺度的规划单元。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目前已提出不少有意义的保护区设计原则和框架。

Noss和Harris认为,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各个层次的受胁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景观群岛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称综合利用模式,它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强,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Forman认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包括:①考虑规划区域外较广阔的空间背景;②考虑保护区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③设计中要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④未来5年、10年或20年内可预料的保护区面积变化是规划关键部分;⑤规划应有选择余地,其中最优方案应基于规划者明智的判断,而不涉及现实政策,这样其他可供选择的交易性(trade-off)方案才能清晰、明确。因此,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有5个要素必不可少: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

据此他还提出了一个土地规划中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的“空间解决途径”(spatialsolution),此方案主要包括如下组成:“必要的格局”(indispensablepatterns)、“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aggregatewith-outlierspattern)及“战略点”(strategicpoints)[5,17~19]。最近,Poiani和Karen[20]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区域规划,提出一个新的自然保护计划框架,这个框架通过设计和保存生态区的一系列立地以保护所有现存的本地种和群落。包括关注所有物种和群落,不仅仅是稀有种,取决于生态因子的大尺度规划单元而非行政边界;生境选择及种群生存力分析等。

在应用新框架时,景观生态学许多基本原理需进一步考虑。当选择立地和分析目标物种存活时,必须考虑诸如大的植被斑块的重要性,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碎裂种群动态及生境斑块连接性等概念,这种广尺度景观生态规划框架将提高自然保护的效率和有效性。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很有创见的规划思想。

吴兆录等[21]认为,要保持足够个体需要最小种群,要保持足够种群需要最小群落,要保持足够群落需要最小景观。据此,针对用种群生存力分析MVP确定保护区面积的局限性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包括空间最小面积、抗性最小面积和繁殖最小面积,最小景观是指能使保护对象(物种、自然遗迹、文化遗产)长久存在,或使要控制的生态过程达到理想状态的地理空间及其各成分的组合,应用生物最小面积概念,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既核心区必须大于保护对象的繁殖最小面积(PVA)或最小景观,缓冲区是维护繁殖最小面积或最小景观的一个外加部分,而缓冲区的宽度(面积)则要根据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外界干扰的类型及强度来确定,保护区的最小面积应不小于最小景观面积。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被动强调现存濒危物种和景观元素的保护,如果把生物对景观的利用作为一个能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对景观竞争性控制过程,情形可能会很不一样。在这种假设下,通过识别关键性的景观局部和空间联系,利用物种自身对空间的探索和侵占能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景观规划途径,我国学者俞孔坚[22,23]新近提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正是这些方向上的一个积极探索。

尽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不同,但一些空间战略普遍被认为有效,这对克服人为干扰有积极作用,包括:①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②建立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③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④增加景观异质性;⑤在关键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⑥建立动物运动的踏脚石(steppingstone),以增强景观的连接性;⑦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以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

5结语

景观规划是景观管理的基本手段,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应用领域也很广泛,景观规划主要特点体现在规划思想上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宏观性及开放性,景观规划原理是对各种设计思想兼收并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学的格局研究与生态学的过程研究相结合作为原理的核心,吸收园林及建筑美学思想,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文化人类学等因素,并强调规划设计的动态调整。景观规划应注重规划客体的价值多重性及空间分异,人地矛盾使这两点更显突出。不少自然景观(森林、湿地等)都具有生态保护、旅游及经济开发等多重价值。同时,不少人类管理景观,如农业景观等除提供农产品外也具有生态保护及旅游观光等多种潜在价值。

但在同一时空条件下,这些价值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如何考虑规划客体的空间分异规律,寻求缓解、协调这些价值冲突的空间解决途径,使景观最大程度发挥其具有多重价值的功能及潜力,这正是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时空结合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即建立生态可持续的景观。因此,景观规划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济规划、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区域开发、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衔接与配合,生产建设、生活建设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这一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永斌,陈涛.景观规划设计透视,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麦克哈格(丙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Brandt,J.andE.Holmes,Spatialheterogeneityinintensivelyusedagriculturallandscapes.IALE95-TheFutureofOurLandscape,ProgrammeandAbstracts,1995.

[4]Dubs,F.andF.Burel.LandscapeandlocallevelsonbirdassemblageinhedgerownetworkinBrittany(France),IALE95-TheFutureofOurLandscape,ProgrammeandAbstracts,1995.

[5]Forman,R.T.T.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andreg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6]Nassauer,J.I.Thecultureprincipleforlandscapeecology.LandscapeEcology,1995,10(4):229-237.

[7]Diamond,J.M.Theislanddilemma:lessonsofbiogeographicstudiesforthedesignofnaturalreserves.BiologicalConservation,1975,7:129-146.

[8]Wilson,E.O.EOWillis.Appliedbiogeography.In:Cody,M.L,J.M.Diamond(eds.).EcologyandEvolutionofCommunities.TheBeckr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1975.522-534.

[9]Soule''''E,M.Introduction.In:M.E.Soule''''(ed).Viablepopulationconserv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1-9.

[10]李义明,李典谟.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进展和趋势.生物多样性,1994,2(1):1-10.

[11]Simberloff,D.S.andL.G.Abele.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conservation:strategyandlimitations.Science,1976,193:1032.

[12]Soule'''',M.E.andD.Simberloff.Whatdogeneticsandecologytellusaboutthedesignofnaturereserve?BiologicalConservation,1986,35:19-40.

[13]Simberloff,D.Thecontributionofpopulationandcommunitybiologytoconservationscience.Ann.Rer.Ecol.Syst.,1988,19:473-511.

[14]张知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理论基础.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5]Collinge,S.K.Ecologicalconsequencesofhabitatfragmentation:implicationsforlandscapearchitectureand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9-77.

[16]Noss,R.H.andL.D.Harris.Nodes,network,andMUMs:Preservingdiversityatallscales.EnviromentalManagement,1986,10(3):299-309.

[17]Forman,R.T.T.Somegeneralprinciplesoflandscapeandregionalecology.LandscapeEcol.,1995,10:133-142.

[18]Forman,R.T.T.andCollinge,S.K.The“spatialsolution”toconservingbiodiversityinlandscapeandregions.In:R.M.DegraafandR.I.Miller(Editions).ConservationofFaunnalDiversityinForestedLandscapes.ChapmanandHall.London,1996.1-22.

[19]Forman,R.T.T.andCollinge,S.K.Natureconservedinchanginglandscapeswithandwithoutspatial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7,37:129-135.

[20]Poiani,H.andKaren.A.RegionalEcologicalPlanning.:Wherelandscapeecologymeetstheground.UnitedStatesRegionalAssociationofIALE,12THAnnualSymposium-ThePaceandPatternofLandscapeChange,1997.

[21]吴兆录,闫海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生物多样性,1996,4(1):26-31.

[22]YuKongji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s,1995,1(2):1-17.

[23]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1-17.

[24]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建筑学报,1995,(8):34-38.

[25]艾定增.景观园林新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6]李敏.生态绿地空间与人居环境规划.生态学报,1995,2:34-38.

[27]薛兆瑞等.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气象出版社,1993.

[28]罗桂求等.长沙市城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9]罗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35-41.

[30]孟庆民等.大城市区域景观生态.城市规划汇刊,1996,3:41-48.

[31]高建华.边缘效应对农村景观的影响及其调控.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12(4):16-19.

[32]俞孔坚.景观敏感与阈值评价研究.地理研究,1991,10(2):38-51.

[33]Turner,T.LandscapePlanning.HutchinsonEducation.London.1987.

篇7

关键词 现代城市 夜景观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夜景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形象,城市中的夜景布置主要依靠灯光的作用,能够为城市的夜景增添几分姿色,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广泛应用灯光的效果,使得灯光不仅能够为城市增添一丝光明,还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城市夜景将重点放在地标建筑的夜景打造上,能够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反映城市文化的精髓。

1城市夜景照明的作用

(1)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突显其特色。城市夜景景观建设中广泛使用灯光照明,使得灯光照明手段成为城市夜景观建设中必须要采用的手段,灯光以其独特的造型,在白天看来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晚上不仅能够提供照明,形成规模的照明还成了城市中美丽的风景线,让人们生活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

(2)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城市夜景观的优美程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夜景观的建设就更加完善。由于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保证经济稳定了,城市中的人民生活水平才会提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会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对城市夜景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3)增加社会稳定和安全。许多犯罪案例分析发现,许多事件的发生大多在看不清楚的街道或者照明条件不好区域。目前城市夜景观的不断发展,城市照明能够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此外,一些城市中巧妙运用现代照明技术将照明和艺术相结合促使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样就使城市文化和艺术品位得以提升,还能拉动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城市夜景观设计建造的现状

(1)重复单一的内容。大多数城市夜景都是围绕城市人群购物中心对城市夜景进行建设,过度注重商业圈周围的夜景景观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夜景建设应当在人群比较活跃的地段,所以这就造成了城市夜景建设极度不平衡,一些地区夜景十分漂亮而有的夜景就是除了简单照明就没有其他特色了。

(2)夜景观建设工作缺少规范和策划。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工作都要事先进行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事先进行规划和设计就会导致工作状态比较混乱,并且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使得建设工作没有秩序。主要表现为城市照明色彩搭配混乱、灯光照亮强度过高、照明技术落后等,导致了电力资源的大肆浪费。

(3)缺乏空间设计和尺度的把握。大多数城市夜景观照明共同的缺点就是大致上看去好像还不错,但是从细节上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安排不合理将白天本来可以为人们服务的设施到了晚上就变成阻碍交通的障碍,所以城市夜景观的建设要考虑其作用,这种作用就是能够为人们提供引导和指示的功能。

(4)注重大型节日而忽视平常的夜景观。许多城市都是在有一些大型节日或者大型的活动的时候,才将城市中主要的夜景观设施开放。但是一旦过了节假日之后又恢复原状,这样不仅不能发挥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会使夜景观建设不能表现其城市的文化。

(5)城市景观建设过分追求其美观性忽视了其实用性。有些夜景观建设比较关注晚上的照明效果,但是白天的作用和效果都不很明显,并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3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

3.1城市景观建设和规划要遵照城市的总体建设

判断一个城市夜景观设计的好坏主要是看城市照明是否与整个城市的形象相协调。所以在规划城市夜景观的时候,首先要对整个城市的建筑特点和布局进行调查,然后再根据调查的结果,选择一个适合本城市夜景观照明的方案,既要满足整体城市的美观又要为城市照明所用。所以在计划之前要经过全方位的考虑,使计划出来的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和适用性;还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方案,获取比较有利的资料,这就要求要加强相关调查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他们的业务能力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这样收集下来的信息才具有权威性。

3.2城市照明的设计要能够体现城市文明和建筑特点

城市夜景观照明要充分考虑到一个城市的城市特点和建筑物的标志,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为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就要注重城市文化与人文特征。所以在设计照明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建筑物的特点,充分体现城市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底蕴。还要考虑环保以及注重以人为本,尽量要避免城市照明给人们带来的污染,在选择照明设施上也要考虑这两点因素,建议采用局部投光的方式。能够给城市中的居民一种舒适的感觉,还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观以及艺术价值观。

3.3照明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

在一般比较常见的城市照明中都会采用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和白炽灯,这两种灯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有同样的缺点就是有些灯光亮度不是很好,展现出来的效果不佳,并且有些显色性比较差,就会造成不美观的现象,所以在选择照明方式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寿命长短之外还要考虑其展现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一切城市夜景观建设都要以整个城市的建筑物和艺术特点为导向,将照明方式与城市景观艺术相结合,更能够体现城市的艺术蕴含。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0,24(2):56-58+61.

[2] 杜勇.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的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3(22):2335-2336.

[3] 李照凯,申章民.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4).

篇8

关键词: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一、引言

在城市的建设中,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时代的印迹,对城市记忆的保存是城市历史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当前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公园改造、景观设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对经济的过度追求,往往忽略了文脉的传承,在景观设计中,为了追寻“文化”,将目光投向久远(中国古典园林形式)或异域(古希腊、古罗马风格)等等。即使在植被的选择上,也将目光投向奇花异草。在这样背景下建成的公园,当我们行走其间的多数,感受到的往往是一种文化的迷失。

于是我们重新思考关于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概念,以及当代美学、生态设计等等。禁不住思路将我们带到了以景观设计本土化为己任的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为核心的土人团队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一个在国内工业遗址改造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

二、土人团队设计理念及其本案设计宗旨

以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理念的土人团队,在当下的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景观设计之路。也许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言,他的景观规划设计所取名“土人”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是为解决在城市化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遭遇着的两个危机,民族身份危机和人地关系危机…俞孔坚提出的这一带有后现代风格的理念,是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景观的现状,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人理想人居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着他对生活、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1]这种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尽管传统园林景观的形式早已过时,但其积淀的精神文化内涵,却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源泉。

三、关于岐江公园的设计

(一)场地概况: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地处亚热带。原址为粤中造船厂旧址,东临石岐江(岐江),南依人民桥,北距富华酒店近百米。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场地内遗留有数量可观的厂房,以及相关机器设备,其中包括变压器、铁轨等。该厂区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至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的历程中,粤中船厂历经了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共和国工业化的艰辛历程。

(二)设计特点及传达的含义

以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为核心的土人设计团队通过对场所精神的梳理,在珍视那段历史精神的情况下,以当代美学的视角,为经历那段历史的人们营造重温过往岁月的空间,而且也为后代打造一个了解与感知前人工作场景的现代化公园。

第一,设计特点

设计思路上采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

较之中国古典园林,岐江公园在道路设计上摒弃了园无直路,而以直线与环状路线相结合。从当下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对工业化时代线条加以提炼。较之古典园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传统景观演绎形式,岐江公园设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人本身的关照。于是出现了关于铁轨、绿盒子、红盒子的故事等等;与西方古典园林的比对中,岐江公园并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图案美,而是更加尊重地域文化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Richard Hagg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 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Brown,2001),这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2]中山岐江公园设计中,设计师在尊重现有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保留、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思路,采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如西方环境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恢复理念等),在保留与废弃之间寻找平衡点,使得昔日的工业厂址在今日的城市景观中焕发了活力。

表达方式上采用保留与创新并举。

公园内采用几何形的环状与轴线相结合的道路系统。这种看似凌乱的直步道及其铺装代表着工业化时代的线条肌理。至于铁轨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也是昔日造船厂的重要景观元素。据考证,铁轨是船只下水与上岸的重要助力工具,此刻却成了人们游戏的场所。

场地中原有的大型装置经过特殊的处理和谐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场地中残存的水泥塔,经设计后去除了水泥的外衣,而以粗狂的钢架结构呈现,并饰以单一色彩。这一装置与园内的琥珀水塔及红、绿盒子,可看做是工业时代的装置艺术,同时又不失为红色革命年代的记忆。由此,设计将国内与国外、昨天与今天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传达的含义:

岐江公园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实践向我们传达了三个基本层面的含义:

首先:尊重足下文化,即对一定地域,特定时间段内文化的珍视。通过对大型构筑物、机械等文化载体的保留,力图为历史留下见证。

其次,崇尚自然之美,诠释了乡土植物的本真美。较之以往奇花异草的造园形式,岐江公园在植被设计上采用以乡土植物为主。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为此大量使用野草也成为该公园种植的一大特色。

再次,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处于人类亲水性的考虑,公园多处设置亲水栈桥和涌泉以及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处于人们好奇心,即对冒险性、挑战性游戏的向往,公园中出现了铁轨的铺装,让我们有幸重温儿时穿越铁轨时的,人的天性也在此得以袒露。

(三)启示

岐江公园案例引起人们对“足下文化,平常文化”的空前关注。将人们印象中的文化概念从久远拉回到当下,在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方面乃至景观设计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开创了国内工业旧址保护和利用的先例。相对于中山市的市民来说,昔日的粤中造船厂是一个令人向往,值得自豪的企业,它见证了中山市半个世纪的发展。尽管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中借鉴国外对工业遗迹的保存和再利用的手法,但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中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在借鉴中富有创新精神。在设计中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特定的基地面貌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与此同时,中国特有的园林景观语汇也得到了新的诠释。

四、结语

岐江公园带给我们很多提示,比如工业与自然并不对立,全球化与地域性也并非冲突,重要的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及其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尽管在最终方案的实施上也留有遗憾,诚如《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书中谈及的那样“本项目留有许多遗憾:这些遗憾包括废旧利用不够充分……”但这毕竟是中华大地上景观设计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它将国外的设计理念与地方特色有机地结合,在我们景观渐行渐远的今天,启示我们重新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原则自然生态文脉延续可达性地方性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滨水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单元镶嵌组成的具有明显水域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从规划设计角度来看,评价滨水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景观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解决了功能、氛围等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等。因而,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进行多重价值判断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才能实现城市滨水景观在城市中的作用。

1 自然生态原则

自然生态原则是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城市滨水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由于考虑防洪等因素,滨水区域往往筑起高高的驳岸,水路分隔明显,加上水体污染严重,水质往往较差,因而滨水区的自然和生态无从谈起。滨水区是高度敏感区的同时也是生态脆弱的区域,自然要素构成丰富,现代滨水区所承载的功能又是多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滨水区的原有自然系统就显得极其的重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可以显著减少设计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1)保障水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设计能力的,当它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自然也是具有能动性的,它的自我调节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的山清水秀。因此,设计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自然界自身的能力。

(2)发挥水域边缘效应:水域和陆域的结合处实际处于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物流、物种以及更高的生产力。边缘带能为人类提供最多的生态服务。与自然合作的滨水景观设计就需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创造丰富的景观。

(3)保持生物多样性:尊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深层含义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其根本就在于保护乡土生物与维持生态的多样性。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显露自然作为生态设计和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应该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受到重视。

2 文脉延续原则

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在发掘城市个性魅力时它应该是唱主角的。滨水区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区域,城市的滨水区域总是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遗迹,能够塑造和承载城市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城市个性和地方精神的代表,所以滨水区景观的规划设计应注重历史人文景观的挖掘。所谓的历史人文景观即人类历史社会的各种传统文化景观。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规划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挖掘场地深层次的历史内涵。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历史、环境条件,发掘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同时满足使用功能和观赏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思想内涵深刻,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当今许多规划场地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场景,作为普通人的记忆,在新的城市建设中,也应当得到适当的保留。

当然在遵循文脉延续原则时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互动,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传统的历史人文和现代城市中的人文景观相融会贯通,其二是指在景观设计和改造过程中要将原有的滨水景观改造和利用,对有历史价值的景观要加以延续,景观的表现形式和做法也应该实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脉的延续,让市民在游憩的同时也能享受历史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双重熏陶。

3 可达性原则

滨水区作为城市自然资源丰富、景观形式优美和功能多样的特殊区域,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受到热烈追捧的地方。由于这个区域的综合功能越来越发达,在进行滨水规划时,就应该将所在地区的全体市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共享权益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共享是一种从领地到心灵的全面拥有,而不是特定部门和个人所有。这种共享要从滨水岸线的共享性、交通、绿地、道路、滨水设施、文化娱乐、健身需求的共同体。

由于滨水地区往往是城市交通最为集中,包括水路各种交通方式换乘的地区,所以交通组织比较复杂。为了合理组织复杂的交通系统,将过境交通与滨水地区的内部交通相分离布置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个成功的处理方法。同时作为一个城市里最受欢迎的景观区域,必然吸引大量的人流,停车场的选址与规模大小的确定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组织问题。

4 地方性原则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日益趋同,这种千城一面的状况既在摧毁多样的城市文化,也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发单调,使我们的世界没有了趣味。所以,在滨水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前期,务必要将规划的地域和本土文化有机的融入到项目的所有程序和最终结局中去。

(1)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也就是说,设计应当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景观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人或是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

(2)设计应时应场所自然过程。在同一个场所中,不同时代的人,其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不能仅仅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新的设计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植被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

(3)设计应就地取材。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也较低,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所以,地方性原则也就是依据一种适应性原理。

以往对城市滨水景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功能和形式方面,缺乏自然、生态、人文等多因素的综合探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滨水区的开发具有片段化的趋势,缺少与城市结构的联结,并且往往就事论事,忽略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思考,而我们需要的则是以全面的观点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使城市滨水景观在城市中扮演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维维.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 禹宁暄.城市中滨水景观设计初探[J] .农业与技术,2012(3):69-70

[3] 汪霞.城市理水――水域空间景观规划与建设[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2009

[4] 吴伟.城市特色:历史风貌与滨水景观(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5]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 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 发展 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 科技 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 自然 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 自然 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 历史 使命。 目前 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 经济 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 经济 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 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 理论 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 中国 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 历史 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 影响 。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 影响 。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 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方法 探索

2.1 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 问题 给出答案:

2.1.1 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 历史 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 影响 。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 分析 :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 未来 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 历史 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 发展 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 分析 ,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 内容 。

2.1.2 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 交通 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 未来 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 内容 产生 影响 。通过 交通 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 工业 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 自然 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 工业 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 自然 ,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 自然 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 教育 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 内容 。

2.2 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 历史 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 教育 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 经济 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 未来 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 发展 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b][设计案例] 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场地 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 影响 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 科学 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 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 历史 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 研究 ,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 发展 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b][设计案例] 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 经验 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 总结 出的一些设计 方法 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参考 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