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篇1

文 董亚兴 李峰

项目群管理整合了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资源配置管理,成为当前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建筑企业项目群管理的关键是在相同或相似的项目之间进行有效地配置资源,以避免项目间资源冲突并且提高资源利用率。

建设项目群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部与企业管理层目标利益不一致,企业管理者对于项目部的了解程度不深。项目部管理者追求的是项目目标利益最大化,在项目建设过程就希望拥有最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和最优质的资源,然而企业管理层追求的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综合效果最优。二者之间的矛盾突出。

项目与项目之间的横向竞争大,信息不能共享,资源造成浪费。在企业管理层面,项目部与项目部之间是同级、并行的关系。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项目部与项目部之间有着直接的竞争关系。且项目部负责人之间的竞争也是造成项目部之间沟通少的间接原因。

资源配置的冲突问题。多个项目同时实施就面临着各个项目为资源的获取而竞争。企业中多个项目同时进行工作时,由于这些项目在工作上的类似性等原因可能会在某一时间内对某一资源的需求特别大而不需要其他的资源,这样就会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或过剩。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不能准确评价其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为了有效实施项目群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评价其资源在各个项目上利用效率和资源整合的方法。

企业资源效用不能实现最大化。资源是 切项目群实施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力的各种要素,需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的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用。

企业组织结构太过扁平化,管理者的管理跨幅太大,管理难度大。在很多企业的组织架构中,项目部跟职能部门都是并行关系,直接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最高管理层在有限的人员、精力下,对项目部的管理更疏忽,信息回流量少,无法统筹项目现有资源,影响决策效果,造成资源浪费。项目群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

项目群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思路就是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依据项目群的分类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分类,然后组成资源调配机构,搭建资源统配系统,进行系统资源优化和配置。(如图1)

项目群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项目群及其项目资源配置、优化需要通过项目群管理办公室( PMO)的建立来实现。(如图2)

制定项目群资源调配制度。资源调配制度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资源配置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项目资源配置优先级确定的办法、项目群资源配置协调会议的召开等事项,保证项目群资源分配有理可依,避免不必要的组织管理不协调等现象。

资源调配制度的制定,通常由项目群管理办公室在考虑各单项工程资源的需求和各资源部门的资源能力状况的条件下,保障各项目经理和职能部门经理充分协商沟通并恰当地运用PERT、数学规划方法,甚至动态的多项目资源配置方法,来确定各项目的资源分配情况。

构建项目群资源管理信息平台(PRMIP)。项目群资源配置必须掌握项目群下各个项目的进度、现有资源、所有资源、资源种类等信息。而这些信息的集成管理就要求有数据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此库,项目群管理层可以详细地掌握各项目动态,保证资源配置过程的高效及资源使用的高效。目前,有许多项目信息管理系统(PIMS)软件可以提供项目群中各项目信息的集成管理。

项目群资源管理信息平台(PRMIP)的建设也将推进项目群管理,项目群数据信息平台为工程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信息沟通与协同工作环境。通过构建项目数据信息库,可以为企业战略管理层提供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改善企业内部项目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实现项目管理数据和经验的积累。

项目群项目重要性级别评定。项目重要性级别评定的重点在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目标上.这就使管理人员建立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使命和目标,保证每个人对企业目标的关注。而建立优先级的主要价值在于识别意见不一致的领域并获得方向上的一致意见,有效分配各种资源,使得该类项目资源能够明确加以分配。

项目重要性级别评定还须对项目变动做出快速反应,为企业提供一种较为全面、客观的定量化的方法,来选择最优的项目组合,以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项目重要性评定的指标主要是项目指标和经济指标,项目指标主要包括工期、成本、造价、质量、安全等;经济指标包括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资本回收期等,依据企业计划以及利益最大化原则,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评定项目重要性级别。

项目群资源动态优化配置。资源的动态配置包含两层含义: 是动态的资源:二是动态的配置过程。有的资源是可再生的,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的资源是可更新的,而有的不是。一旦项目群组织成立,项目群组织领导需要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并评价项目资源配置成果,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项目的执行和控制过程,此过程是动态的。

项目群的动态性不仅表现在现有项目之间的资源动态配置,还应包括项目群中原有项目终止或交付、新项目加入这类项目组成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其它项目群的资源动态交互。

董亚兴

篇2

一、钢铁企业内部组织实施经济的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在质量管理的发展史上,企业实施质量管理最初是作为事后把关的一种检验手段,防止不合格品非预期流入市场,是一种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而对企业自身而言,这种方式并非一种增值的过程,不但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反而要增加大量的检验成本的投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的质量损失也越来越巨大,有报道我国每年的质量损失约为3000亿元,特别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参差不齐,在当前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企业十分需要借助经济的质量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消耗。

二、当前部分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影响经济质量的表现

1、部分企业中员工的质量意识不强,对质量与经济的之间关系认识不够,影响到企业开展经济的质量管理。

由于质量管理在80年代初期才由国外引入我国,部分企业没有及时深入的组织好员工培训工作,积极跟踪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出现了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企业中对现代质量管理思想、理念认识和理解不够,对科学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缺乏了解,开展经济的质量管理就不可能实现;在有的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仅为少数人的专利,这与“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思想背道相离,难于有效开展经济的质量管理。

2、传统的管理方式的落后,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钢铁企业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钢和钢材是以“批”或“炉”为单位进行管理,管理的重点是每炉或每批钢的成分、性能等质量特性,而随着钢铁产业的升级换代,炼钢工序连铸化的实现,“批”与“批”、“炉”与“炉”之间没有了明显的分界线,如何保证铸坯尤其是连浇部分铸坯的质量,成了质量管理工作值得研究的题,也成为影响产品质量和减少产生质量异议,质量损失的关键。

3、生产经营中管理方式的粗放性,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伴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部分企业管理方式没有太多的创新,现有生产经营管理中的粗放手段,对企业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多面成本产生影响,不能实现经济的生产和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对建筑钢材而言,用户使用时所关心的是产品的力学性能,而钢铁企业调整力学性能的主要手段是控制钢中碳元素和合金元素的含量,而合金的增加必然使成本上升。通过对大量基础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建筑钢材力学性能除受钢中碳和合金元素影响外,还与所生产的规格有很大关系。同样的成分,小规格钢材的强度比大规格的高。为此,建立了按生产规格对应安排钢坯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优化钢坯资源配置,达到确保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因此,只要通过认真分析,细化生产经营中管理方式,对于组织经济的生产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可行的。通过改变传统的共性化管理为针对性很强的个性化管理,有机解决了产品质量特殊与普遍的问题,不仅对影响产品质量的系统因素实施了管理,而且对偶然的因素也进行了管理,保证了产品质量。

三、企业实施经济的质量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为实施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基础的经济质量管理创造条件。

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对一些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造成冲击,对内部生产控制水平的要求提高了,对生产管理部门在资源的调配、平衡上的难度增加了,对产品判定和产品质量跟踪的管理加强了,各种粗放的管理模式逐步被精细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但换来的是产品在市场上的畅销,是社会对企业的认可,是企业的长远效益。因此,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基础的经济质量管理的做法真正体现了管理出效益的思想,需要在企业中牢固树立。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案。

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要明确“优化” 的具体要求,即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案。

对钢材产品而言,就是要找出不同的成分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工艺控制管理要求,才能使钢材性能达到规定或最佳的使用要求。为此,技术部门通过收集、汇总、整理热轧带肋钢筋一定样本量的各种规格、成分、性能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钢坯成分与性能和压缩比之间的回归方程式,通过显著性检验,证明了钢筋性能与钢坯成分和钢筋压缩比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据此回归方程制定出不同成分范围的钢坯所对应的工艺控制(如确定成分与轧制规格的对应要求等)和管理要求,明确钢坯资源“优化”的具体内容。

(三)、组织实施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基础的经济质量管理。

1、实施钢坯定向使用制度。

根据不同成分范围的钢坯所对应的工艺控制和管理要求,因轧制小规格钢材产品所需的碳、硅、锰含量比轧制大规格的相对低一些,因此,当生产用于轧制小规格钢材的钢坯时,炼钢在进行钢水脱氧和合金化操作时,就可以适当减少合金的加入量,生产出碳、硅、锰含量相对低一些的钢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满足了相应规格带肋钢筋性能达到规定要求。对此,质量管理部门对每一“批”或“炉”钢坯的轧制规格都作了规定,按要求将钢坯组织到下工序定向使用。

2、实施个性化管理制度。

众所周知,连铸生产客观上存在同钢种混浇的情况,连浇前后炉钢坯成分不可能完全一致,混浇部分钢坯的成分总会有交叉。如果连浇前一炉钢水的成分偏高而后一炉成分偏低,则前一炉中存在少量成分偏低的钢坯,而后一炉中则存在部分成分偏高的钢坯。同时,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发生,如发生设备事故、原料质量波动等,尽管是偶然发生,但对钢的质量总会有影响,如造成连浇前后炉成分波动大等。过去的做法是,不考虑这些特殊情况对钢质量的影响,只要成分在标准范围内,都只对本炉钢的成分进行判定。为保证连浇部分钢坯的质量,有关部门制定了专门针对特殊情况的质量管理制度。比如,当前后炉碳含量差异大于或等于0.03%时(绝对值),前后炉钢坯均采用大压缩比进行轧制。

3、实行产品定向供应制度,实现个性化服务。

就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而言,产品的交货技术标准只有一个,而顾客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特别是西南地区,地质情况和经济发达程度在不同地区都有很大差异,产品实施定向供应制后,我们将符合标准的产品又分为若干级别,根据用户对抗震级别以及其他特殊要求,针对性很强地提供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的钢筋。

4、做好信息的反馈工作,为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指导。

篇3

一、加强财务管理对资源配置方案的预算、决策作用

(一)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奠定资源配置方案的编制基础。健全的会计核算系统,通过各项会计要素核算,能够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盈利能力;企业各项资源的数量、价值及其分布;各项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会计信息,为企业提供拟订资源配置方案基础资料,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资源配置结果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正确提供会计信息。

(二)强化财务预算功能,提供资源配置方案的决策依据。运用管理会计的有关方法和技术,根据企业的资产关系,通过全面的预算和差异分析,提供资源配置方式、配置成本、筹资和投资方式、预期效益等预算资料;模拟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资源配置前后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从财务的角度对资源配置方案的优劣作出初步的判断。

(三)增强会计咨询作用,为企业的作用配置方案的决策提供专业服务。资源配置工作涉及到国资管理、中介评估审计、财税金融、证券监管、工商法律等各个部门,涉及到各方面的规定、规章、政策,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工作。财务部门在其中应该发挥特长,做好专业咨询和政策咨询,分析利弊,使各项工作合规合法。

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项目的质量

企业资源配置行为就是通过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以尽量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尽量大的增量资源。换言之,是一种追求资本增值的行为。降低成本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资源配置成本组成包括:前期的准备成本,如信息成本、决策咨询成本、资产评估及审计成本、对外项目的谈判成本;期间的直接成本,如取得成本、交易成本、人工安置成本、增量投入项目的投入成本、盘活项目的盘活成本;后期的整合运营成本以及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途径有许多,笔者认为,以下途径具有实用性。

(一)妥善安置职工,降低人工成本。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合理使用原有在职职工;对于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宜采取集中管理办法,统一企业内部管理和费用支出标准,既符合安置政策又达到降低费用效果。

(二)合理选择融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一是企业的内部挖潜,如存量资产盘活变现、合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使用客户结算资金等;二是间接融资方式,即银行信贷融资,发展银企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降低融资成本;三是直接融资方式,利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债券、配股、增发等形式募集资金。目前更多采用先间接融资再直接融资的办法,解决增资控股要有好项目,而好项目需有大资金的矛盾。但必须加强新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确保经营收益以获取直接融资资格,降低资金成本。

(三)合理设计业务和管理流程,降低营运成本。统一商品采购、配销系统,通过提升采购、营销、信息和物流配送核心业务技术,降低经营成本;整合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

(四)化解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在企业对外的购并项目中,由于各种管理上的原因,或有负债风险是增加企业重组成本的重要因素。对外一要完备各项法律手续;二要加强银行的查询、函证工作,如通过银行贷款证查询系统发现是否存在或有负债;对内要及时清理档案、核查资料、人员征询等办法,努力化解和规避风险,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加强财务整合,健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功能

企业整合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配置效应和整体经营状况的好坏,甚至决定一个企业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失败。企业的整合工作是全方位的,包括经营整合、财务整合、组织人事管理的整合,乃至企业的机制、精神和文化的整合。财务整合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与环节。必须着力于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企业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衔接企业的会计制度和政策;整合内部单证流转、会计核算流程、核算方法、财务管理办法;并科学整合会计电算化的支持系统。

(二)整合企业会计组织机构和管理理念。根据重组后的企业规模,设置会计组织机构;贯彻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配备财会人员;组织专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导人先进高效的管理机制、企业精神,融合企业文化。

(三)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财务整合。围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从市场占有率、生产经营能力、营销技术、专业合作和多元化经营等方面进行整合,保留原有的竞争优势,形成互补关系,发挥协同和规模效应,实现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四)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资产效率的财务整合。围绕企业的各个会计要素的内部控制,包括业务流程控制、现金控制、成本费用控制、预算控制、内部稽核审计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国资管理的要求,整合企业内部授权资产经营、管理、监督,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国资保值增值。

(五)重视企业外部关系的整合。包括获取企业主管和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良好关系;发展稳定的供应商、客户网络关系;培养战略合作伙伴的银企关系;建立协调的工商、财税关系等。

四、提高资源配置质量的有关外部环境问题的会计分析

企业要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目标;发挥资源最大效应,提高配置质量,从财务角度分析,同样要不断优化外部环境,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坚持市场化原则,淡化政府行为的作用。资源配置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达到资本扩张的目的。市场化的原则,能够为企业的资源配置在提供合理的交易成本、广泛选择的交易范围、风险相当的交易机会和灵活多样的交易工具等方面带来益处。诚然,国企的资源配置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作用,但行政方式的划拨重组、兼并将给企业以后的经营带来种种弊端,增加了企业的重组成本,甚至导致经营的失败。因此,优化资源配置走市场化的道路是必然之路。

(二)理顺财税体制,改变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实体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现状。

(三)强化金融服务功能。银行应把企业集团作为资金投入重点和服务重点,在信息咨询、会计核算、信贷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国有企业走集约化道路;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资源配置工作灵活发展。应予指出的是,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在有关兼并、破产方面的政策应是一致的,因为对同一企业而言,兼并重组的政策待遇是相同的,不应有区别。

(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改善国有资产经营,推进国有产权交易发展。对于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值、有利于吸收社会法人资本、个人资本的重组优化行为,在国资管理政策上应给予支持鼓励,尤其在目前国家不可能拿出更多财力投资国企的时候,引资合作既利于解决国企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利于国有资本的扩张。实践中利用国家股吸引社会资本难的问题必须通过明确的政策引导才能得以解决。

篇4

关键词:市场 资源配置 经济权力 信息对称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45-01

1总体概述

从经济学被人们认知的那一天起,市场就已经开始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然效率和公平是一个百年的经济学难题,答案至今也只停留在如何把“经济蛋糕”做的更大的层面上,那对于如何做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便是经济学者们共同所关注的问题,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到底起到何种程度的作用呢?它自身存在着哪些优缺点呢?首先我们还是要对市场这个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认识。

2市场的概念及对其认知的历程

所谓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之分。狭义上的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上的市场是指为了买和卖某些商品而与其他厂商和个人相联系的一群厂商和个人。市场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四个基本特征。从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第一阶段是以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个人满足私欲的活动将促进社会福利”为逻辑起点,推演出市场就是“自由放任”秩序。在这种最初的认知里,人们完全不用担心这种自由放任将制造混乱,“一只看不见的手”将把自由放任的个人经济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

第二阶段是被称为新古典的“完美”价格机制论,新古典在引入边际概念和数学论证的基础上,为新古典的“自由放任秩序”建立了形式上“完美”的数学模型:一般均衡。在这个模型中价格是最重要的自变量,这一模型也可以叫价格机制。达到一般均衡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资源在价格的指引流动的过程,所以,价格机制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新古典的市场概念除了增加形式上“完美”以外,实质上并没有给古典理论增加新的思想内涵。也就是说,新古典“完美”的数学模型下的表皮下,依然是古典的自由放任秩序,“新”更是“新”在形式上。

第三阶段是凯恩斯提出的“完全的自由放任是不行的,看不见的手有时并不存在”的观点,他认为市场会失灵,如在垄断行业中。因此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修正。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我国正是合理有效的利用了这些政策,才让我国经济依然得到平稳有序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科斯的产权明确论,同样面对的问题是市场失灵,科斯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外部性效用问题是可以通过明确相关产权利用市场来解决的。而张五常更绝对,他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外部效用,只存在不明确的产权状态。无论如何,科斯给市场概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他让人们意识到,市场的关键并不在于非人格化的机械的“价格机制”,而是在于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权力。

3市场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分析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波动比较及时、准确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优化资源配置。市场要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保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否则,价格信号就会失真。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市场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竞争性市场才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2)面对市场竞争,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企业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必然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以外部的强制力,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励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促使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活力。

(4)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企业作为市场调节信号的接受者,主要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安排和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品种、数量和规模,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意味着该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就会自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反之,若某种商品价格下跌,表明该种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企业则会缩小生产规模,转而生产其他商品。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和企业的发展。所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5)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在竞争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此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另外,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哪个企业的生产条件好,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生产成本低,哪个企业就获利较多。因此,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资金、技术、劳动力必然向经营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样,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便会自动地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必要提醒的是,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的前提条件是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要对称;否则,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劣胜优汰。

总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仍然存在不足。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可通过财政政策来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使经济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Adam 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Chapter,1776,3(1).

篇5

关键词:物流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303-01

一、物流资源整合的实质

物流本身是一个包含整体观念的概念。物流不是指包装、保管、运输、仓储等单个活动。物流是物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这一过程的“结构”,物流是这些相关活动的集成。包装、保管、仓储、运输等都只是该“结构”的构成要素。因此,整合物流资源是物流的内涵所决定的。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在战术选择的层面上,资源整合就是优化配置的决策。目前在物流服务市场上受到普遍推崇的所谓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经营模式,实际上既是物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物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再造企业的物流流程,实现传统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运作向现代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中心的管理运作的转变,是企业一种全面彻底的管理变革。

二、物流资源及其整合

广义的物流资源是指所有可用于现代物流活动之中的后备手段或支持系统,包括运作资源.客户资源、人力资源、系统资源和供应商资源、分销商资源等。狭义的物流资源则主要指物流运作资源,包括仓储资源、运输资源等.也是本文意义上的物流资源。

物流资源整合就是指在现代物流的营运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将物流运作赖以依靠的内部和外部资源集中在一个系统中,统一设计和运用。在保持资源有效衔接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成本的最低化和系统效益的最大化。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外部资源,传统的做法或者是纯粹依靠市场购买这些资源所有者提供的服务,或者是通过收购、兼并将外部资源变成内部资源。前者会产生寻找交易对象的搜寻、谈判及监督合同履行等交易成本,并会遇到市场波动的诸多风险;后者则受企业资金及生产经营活动的非均衡性等到因素的制约。因此,整合外部物流资源,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业务规模,还可以减少投资风险。

物流资源整合的内容。

尽管不同的物流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所采取的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如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协议联盟,租赁托管,建立信息共享或交易平台等),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范畴需要纳入物流企业的视野。

1、客户资源整合

做好客户资源整合应充分意识到:(1)服务――物流企业的产品;(2)客户――物流企业的重要资产;(3)老客户――物流企业客户资源整合的重点;(4)全方位的服务――客户资源整合的最佳途径。

2、能力资源整合

目前我国在物流企业能力资源方面出现偏差,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服务创新。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能力资源整合方式,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并购方法外,更多地表现在通过推出新的服务产品和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来建立和完善物流服务网络。以物流服务创新来整合能力资源将有效地避免仅仅是为了“做大”所进行的整合和整合以后的貌合神离。

3、信息资源整合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资源整合的捷径,是物流业务运作的神经中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2)决策机制的变革;(3)物流服务知识管理;(4)IT系统的支持;(5)电子商务的应用。

4、仓储资源整合

相对于运输资源而言,目前物流企业更倾向于自己拥有仓储资源。因为仓储资源的持有成本相对较低,且投资仓储资源还会带来土地增值等附加收益。因此整合仓储资源,提高仓库利用率成为物流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物流企业整合仓储资源的方式或途径有:

(1)建立仓储资源数据库。仓储资源一般没有像运输资源那样的交易市场,主要靠物流公司与仓库业主直接联系。因此建立仓储资源数据库十分重要。仓储资源数据库应包含仓库的业主信息、库容信息、仓库结构信息、仓库设施设备与安全性能、仓库位置及周边交通信息等。

(2)建立仓储资源协作网。由于各物流公司的业务性质、客户类型不尽相同,某些公司仓储资源紧缺之时可能另一些公司正好闲置,相互调剂仓储资源,可以使各家公司都得到好处,实现共赢。

(3)不断开拓仓储资源。仓储资源主要是仓库,但不限于仓库。货场、工厂车间、车船等都可以成为仓储资源。我国许多城市的地下防空工程也兼做仓库。仓储资源越丰富,越能按照服务最优化、成本最小化的原则整合仓储资源。

(4)重视仓库的动态功能。仓库的静态功能以库容、货位数等表示,而动态功能以仓库的装卸、分装、配货等能力表示。现代仓库的功能正从传统的储存、保养等静态功能转向物流流量与流向的转换与衔接等动态功能。因此,我们在选择和评价仓储资源时应注重这些动态功能。

篇6

【关键词】呼叫中心;运营管理;实证分析

随着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呼叫中心作为客户服务的直接承担者,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金融、保险、电信等行业领域,呼叫中心更成为7*24小时直接面对客户的第一线窗口。呼叫中心面对的共同挑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资金预算和人力规模限制下,尽量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接通率是呼叫中心的核心指标,而人力成本又是呼叫中心的核心成本,两者本身是互相矛盾的,本文旨在通过大量经验数据,分别对接通率和人力成本控制进行研究,一是探讨重复来电率如何对接通率造成马太效应,二是分析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水平。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呼叫中心的最优化运营策略。

一、接通率分析

接通率衡量了客户与座席代表进行交流的便利程度,是呼叫中心行业惯用的KPI之一,也是影响客户满意的重要指标。接通率不仅会取决于业务量、呼叫中心服务能力等常量,也会由于重复来电因素,产生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高的愈高,低的愈低。

在服务客户量C、来电应答量A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接通率越高时,客户重复来电的可能性越低,即RCF越低,根据该公式,接通率TSF又会因为重复来电率RCF的降低而提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反之亦然。可见,接通率与重复来电率之间,存在马太效应,即高的愈高,低的愈低。

可见,接通率与重复来电率呈负相关,且重复来电率的变化率随着接通率的降低而增大,与上文马太效应的分析相符。

接通率较高时,重复来电率的变动幅度较大,表明此时的重复来电是客户随机拨打为主因,显示出随机性的特征,接通率降至80%以下时,此时重复来电主要是客户无法拨通,挂断后重拨造成,随机性因素降为次要因素,表现出来就是重复来电率显著增加,变动幅度缩小。

二、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一)座席工作率分析

根据散点图分析,接通率在90%左右时,工作率出现拐点,高于90%接通率时,工作率显著降低,此时人员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呼叫中心成本控制。

按照饱和状态的工作率区间(70%-90%),合理接通率水平在65%-95%之间。工作饱和度处于饱和状态的中位数,即80%时,则接通率正好处于90%的成本拐点。

因此,接通率在65%-90%时,呼叫中心运营处于座席工作比较饱和,员工人力成本控制较好的状态。

(二)平均电话接通速度

由图示可见,在约83%的接通率时,20秒接通率出现拐点,此时如要再提高20秒接通率,需要人力资源投入的快速增加。

接通率到达90%时,20秒接通率趋近100%,即所有电话基本都能在20秒内接起,人力资源已经出现明显浪费。

三、最优化资源配置分析

从呼叫中心最优化运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呼叫中心追求的是在投入尽可能少的人力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整体接通率,并改善客户体验。

如果一家呼叫中心提高接通率时,必须以大幅度增加人力成本,或者显著增加员工的工作饱和度,从而引起员工抱怨为代价时,可以认为该呼叫中心已经达到了最优的运营状态。

综合本文的分析成果,维持一家呼叫中心最优的运营状态,可通过监控接通率水平,采取响应的应对措施:

(一)接通率在80%以下时,重复来电率会加速上升,为避免产生重复来电率的马太效应,应持续投入人力资源,提高接通率,降低员工工作饱和度。

(二)接通率达到83%后,可以根据呼叫中心所在地的人力资源价格,考虑停留在这一接通率水平;人力资源充足且人力成本不高的地区,接通率还可以适当的进一步提高,此时20秒接通率会较快增长,客户体验能够不断改善。

(三)达到90%以上的接通率后,20秒接通率基本不变,员工工作变得不饱满。此时应考虑适当降低接通率,维持不超过90%的接通率,以免浪费人力。

参考文献

[1]秋科军.新型呼叫中心绩效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3):63-64.

篇7

关键词:期货市场;国民经济;价格发现;风险转移

一、引言

我国期货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历了不平常的发展道路。经过数年的整顿规范,我国期货市场的市场环境、内部结构、市场规模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期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近来出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

值此期货市场蓬勃发展之机,我们更应该在反思中国期货市场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人地探讨,客观认识我国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揭示期货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这样才能够为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

二、文献综述

关于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即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据其对期货市场经济功能强调重点的不同,研究可分为三大观点:首先是传统的观点,即认为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风险转移,如Samuelson(1965)首先将商品期货界定为“票据”,然后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的两种形式的分析,指出商品期货市场具有稳定价格(价格熨平)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风险分摊(套期保值)的功能。其次是期货市场的流动性理论,Working(1962)和Telser(1981,1986)认为,就风险转移而言远期比期货更有效。所以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风险转移,而在于为市场参与者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而Williams(1986)则提出了隐性借贷理论。他认为套期保值实质上是一隐性借贷行为,所以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综合上述观点,Hieronymus(1993)指出,最接近自由竞争的期货市场,其主要功能在于确定投机价格,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建立公平的融资渠道等几方面。

在国内,由于期货市场长期处于试点、整顿阶段,故而关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一直都未停止,但这些探讨大都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实践总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常清(1999)提出,应在反思10年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对诸如经济发展与期货市场建设;期货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改革;期货市场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期货市场会否制造泡沫经济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陈述云(2001)指出期货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者改善内部经营管理,避免价格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供价格决策信息;(3)有利于完善市场体系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4)有利于建立各种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均衡关系。姜洋(2005)认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有助于确立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并且有助于健全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田源(2005)亦指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决定了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能够帮助国家化解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而马文胜(2005)则将新形势下期货市场的功能归结为:(1)宏观功能,包括保护国民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对产业调整起宏观调控作用和联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三方面;(2)微观功能,包括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和形成良好投资渠道两方面。曹和平(2005)也提出:期货行业是一个能够直接为GDP带来增长的实物性产业。期货市场不仅能够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而且由于它自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比其它的银证期保类产业要快,这就使它能够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剂。

综述国内外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具有形成价格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故而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就在于:(1)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能够有效的转移价格风险,其实质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形成合理的风险价格(套保费用),将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在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之间进行有效转移。(2)价格发现功能,也就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公开性、预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期货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供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在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期货市场可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派生功能。首先是期货市场的宏观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2)平稳经济波动;(3)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其次是期货市场的微观功能,主要是帮助企业转移价格风险,锁定生产成本,保障经营收益。事实上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也就在于此。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但前期文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前期文献的理论探讨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或简单经验判断,尚未发现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运用金融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进行规范分析的成果;同时全面系统地理论研究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状况的具体文献也几近于无。这就说明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尚未展开,而这种状况既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高速增长的现状不相适应,更会阻碍未来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所以,下面我们即对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经济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

三、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优化资源配置

这部分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微观角度人手,讨论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期货市场没有出现以前,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承担来自于季节性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的全部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期货市场出现以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将价格波动的风险有偿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就是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

我们认为,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局部均衡分析来证明。

不确定的价格会影响到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行为。对于这一点,理论界早有研究。早在1971年,AgnarSandmo就在模型中严格证明了,风险厌恶的厂商在面对不确定的价格的时候会减小自己的产出(Sandmo1971)。但是一旦存在远期市场、期货市场及期权市场等这些可以进行套期保值的金融市场的时候,厂商可以将自己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买方和其他投机。Holthausen(1979)及Lapan等人(Lapanet.a1.1991)也证明了当期货价格与未来现货价格的期望相等时,也就是所谓的期货价格是无偏的时候.厂商的产量与它面对一个等于未来现货价格期望的确定的价格下所选择的产量一样。这也就是说。通过包括期货市场这些金融市场的引入,可以提高厂商的产量(相对没有这些市场时而言)。

在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主要对不存在期货市场和存在期货市场两种情况下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决策研究,以此发现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功能对市场参与者的福利的影响情况,从而证明期货市场的确能够通过风险转移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1.无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在这部分中,我们遵循Sandmo(1971)的框架,分析没有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我们假设:

(1)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2)厂商从其利润中获得效用。

2.存在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此处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期货市场,并研究这一市场的引入对厂商生产的影响。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这里借用Hohhausen的假设,即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像现实中那样在期货合约到期之前平仓,而是持有期货合约一直到期并履行合约。因此,实际上这里讨论的更像是远期市场。但是只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无套利关系能够始终成立,这里的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真实期货市场的状况。

假设厂商在期货市场上有总量为h的套期保值头寸。期货合约的当期价格为f,未来价格为b。则厂商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写为

由(10)式可以得出结论:当存在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只受期货价格b的影响。当期货的价格等于未来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期望时(b=E[P]=μ),厂商的行为与完全竞争条件下面对确定价格时的行为一样,即而厂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仅仅影响厂商在期货市场的头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的情况,期货市场的引入能提高厂商的产量(),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产量。

进一步,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低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此时期货市场的引入是否会增加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而价格又是不确定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具体要依期货价格而定。而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高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这就说明,如果期货市场非有效,则其对现货市场乃至资源配置的作用很可能是负面的。

基于微观角度,我们发现在不确定的情形下,有效率的期货市场确实能够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即其通过转移厂商面对的价格风险,促使风险厌恶的厂商做出有效率的产量决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作为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谓价格发现是指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公平竞争、高度透明和集中交易的方式所形成的,最接近市场真实需要,能够反映当前和未来供求关系,指导现实生产和经营的价格水平。

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更重要的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其作为市场信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由于规则公平,买家和卖家众多,期货市场积聚了各方面广泛信息。由此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必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这样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就显著地降低了相关商品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乃至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根本作用就是显著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Williams(1986)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期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作用。他指出原则上任何一种商品和服务都应有一个市场,但为了降低整个交易成本,市场的数目应在满易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有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必要在有形的市场中交易,而可以在隐性市场上进行交易。两个有形的市场交易一般就可以衍生出一个隐性(市场)交易。事实上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借贷市场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所谓套期保值,就是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的结合,其实质包含着一种隐性的商品借贷交易。所以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

下面我们采用Yang和Borland(1991)建立的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期货市场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由上可见,交易条件越好,交易成本越低,则分工的演进就越快,专业化经济优势就越强,从而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而期货市场恰恰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我们可以延续上述思路具体分析一下:

在t=O时,分工水平很低,每种贸易品均有多个生产者。因而购买者可以选择其中任一,即使购买者在这一生产领域已停止人力资本积累。所以此时存在一个瓦尔拉斯机制。然而可以证明,由于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经济可能演进到极端分工的状态:每种产品只有极少生产者,每个人作为他的专业产品的出售者就是一个垄断者,而作为其它产品的购买者,相对其中的生产者而言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此人已停止在此领域的人力资本积累)。所以在t很大时,存在一个对称的多边垄断机制,垄断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阻止专业化经济优势被充分利用的内生交易成本,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而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长期合约制度安排,可用于限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内生交易成本。如前假设,所有交易都是通过一个合约系统和一个期货市场来进行谈判。在t=O时期的一个瓦尔拉斯机制决定所有的长期合约。这些长期合约不能在以后重新谈判。t=-O时期任何人都没有生产活动的经验,因而人们事前完全相同并无“专家”与“外行”之分。因为所有的交易通过合约系统被在t=O时期运作的期货市场完全决定,因此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者会从熟能生巧中获得垄断权力,但在合约签订之时还没有垄断权力存在。与所有人的理性预期假设结合,t=O期的瓦尔拉斯机制是可行的。因此期货市场的功能就是消除由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内生交易成本。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由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根据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我们发现期货市场能够降低经济体系的内生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篇8

说到民勤,无论如何,教育都有着不得不说的故事。因为与它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不相称的是,作为我省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它却创造出了令人称赞、甚至名盛全国的教育成绩。

近年以来,民勤高考录取屡创佳绩,“每年清华、北大不走空”,2011年高考综合录取率达90.94%,比全省平均录取率高出23个百分点。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2%,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达99.5%。

2009年,民勤县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

这一切成绩,都得益于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近年来强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一举措,也是民勤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

“环境对教育的挑战,使民勤必须立足实际,在最有限的空间里办最优质的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集约型办学的必然选择。”民勤教育局局长李忠民这样说。

建“教育城”: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奠基

为了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全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集约化办学。2011年6月,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县城东、西各建设一个示范性、现代化的东城区教育苑区和西城区教育苑区。

在规划中,西城区教育苑区以民勤四中、民勤五中、西关小学和规划新建的西关初级中学、南关小学、西关幼儿园和民勤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而东城区教育苑区则以民勤一中、民勤六中、新河中学、东关小学、北街小学、新民小学、县幼儿园和民勤职专为主。

“教育城”建成后,可以进一步解决民勤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的问题,实现农村初中学生全部进城读书的目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全面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消息一出,全县沸腾了。农村的老百姓心里都盘算着,自己的孩子终于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优质的教育了。

但是规划制订好了,问题也摆在了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头上,土地哪里来?项目建设资金哪里来?

位于县城西北角的民勤县园艺场,占地180亩,长期以来,树木品种退化,林地范围收缩,已经失去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各地开发商眼中,这是一块 “肥肉”。如果进行商业开发,县财政将收入近2亿元。但经过多次调研,为了给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奠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民勤县毅然决定将将这块土地划作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中新教育苑区的建设用地,并估算投资约2.8亿元用于新建教育苑区的学校建设。

从舍弃收入2亿到选择投入2亿,这是民勤县委县政府为了民勤教育做出的重大决定。 对此民勤县教育局局长李忠民说:“县委、县政府看重的不是眼前的经济利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我们这样的贫苦地区,教育办好了,老百姓的日子才会更好!”

8月28日,记者来到民勤县城西城区教育城建设现场,在施工现场吊架林立,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加紧施工。一幢幢造型独特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工程迅速推进,没有看到丝毫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的工程停滞和延缓。据了解,为了保证“教育城”顺利建成,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多渠道筹措、多角度整合教育项目资金,落实工作责任,严明工作纪律,全力保障教育城新建学校项目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目前,西城区教育苑新建四所学校累计完成投资1亿多元,其中2012年上半年完成投资5417万元。

南关小学是教育城项目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施工点。南关小学的校长在采访中说:“项目开工以来,我就日夜守在项目工地上,亲眼看着教学楼和宿舍楼从这片洼地上建起来,心里踏实,为孩子们能有一个好的上学环境,我们苦点、累点都是应该的。”截至目前,南关小学已完成各主体框架、封顶、墙面粉刷、门窗安装等工程,预计今年下半年就能彻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其实,在县城打造教育苑区,只是民勤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举措之一,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努力将民勤县打造成省内外闻名的“教育县”、“教育城。”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送支帮扶”: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速

师资力量均衡和教育资源均衡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实现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和一体化。

民勤县委书记费生云曾经在第27个教师节上说:“实现‘十二五’时期民勤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最关键的在于师资队伍的公平”。

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严重不均衡,是民勤教育产生县城对农村磁铁效应的最根本原因。为此,民勤县把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作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政策、项目、师资、设备等方面积极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把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赢在起跑线上,作为民勤义务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民勤县从政策上建立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各级领导定期深入农村薄弱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农村薄弱学校优先安排师资,优先安排项目,优先安排教师培训,落实乡镇教师岗位补贴政策,对薄弱学校免除教师培训费、项目审批费等各类管理费用。

建立城区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城区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开展教学支持活动,加强教学研讨交流,培训教师2100多人次,并为南湖希望小学、红沙岗镇小学等薄弱学校赠送了5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帮助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从师资力量上,把深化教师人事改革作为促进师资均衡发展的根本,切实强化队伍建设,积极促进城乡交流,不断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管理机制。

围绕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工作,每学期分两次组织城区学校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通过城乡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交流教学经验,传递教改信息,送教下乡。

教育局每年从城区教师中选拔20名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到全县20所农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支持活动,先后有180多名城区教师选派到农村学校,下乡轮教,帮助学校培训师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城区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通过讲座、座谈、网络培训等活动,加强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组织城区学校和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开展教学研讨,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开展学教活动。同时,城区学校还在教学信息、课件设计、图书设备等方面大力支持薄弱学校,从而整体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均衡了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和城区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民勤城乡教育一体化进入了快车道。

花“大力气”: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护航

走遍沙乡大地,无论县城还是乡下,“最好的房子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校园”。为了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顺利进行,近年来,民勤县不论政府,社会,民众都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强化薄弱环节和农村地区,力求均衡发展,推动教育整体提升。

“举万民之力,尽全县之财”,是民勤县加大教育投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2006年开始,民勤就设立了“县长教育基金”,每年由县财政按上年度一般预算总收入的百分之一列入预算;全县财政供给的在职人员每月捐出一元钱;向社会各界、企业、单位、团体和个人募集资金。截止2011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县长教育基金办公室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757.74598万元,累计为6632名贫困教师、中小学生和考入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发放救助、奖励金470.2789万元。其中救助家庭贫困大学生518名、中小学生5472名、教师172名;奖励优秀大学生94名、农村“两户”子女大学生376人;支付希望小学修建费60万元;根据捐款人意向,支付红沙梁乡两所贫困小学课桌购置费1万元,东湖镇红英学校建设费1万元,泉山镇完全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费4740元。为民勤贫困学生和困难学校的教育解决了很多问题,进一步实现了教育公平。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县委、政府筹措资金,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每人每月增加50元交通补助,鼓励教师安心乐教。2008年冬季,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向农村“微型”小学紧急拨款20万元,解决学校取暖的燃眉之急。2009年,一座投资170多万元的天桥横跨县城西大街,成为连接四中两个校区的安全通道。2010年,教育部门筹资90多万元为全县48所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为全县城区12所中小学、幼儿园统一派驻保安17名,试点推行农村寄宿学生校车接送制度……

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社会捐助、自筹、借贷、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等途径,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近年来,先后争取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寄宿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等重大项目,完成项目投资6100多万元,修建校舍7.9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5.2万平方米,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民勤对教育的投资不是仅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民众对教育的热情和投入也是不容忽视的。

东湖镇的聂学成多年在外地打工,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为了让两个孩子安心学习,他让妻子到县城租房照管孩子上学。当问到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可惜不可惜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惜。孩子学习比什么都重要,钱没了可以再挣,耽误了娃娃们的学习永远也补不回来”,他们把有限的收入主要用在了供孩子上学方面,这样的家庭和家长在民勤早已是普遍的了。陪孩子来县城读书的家长在县城买房、租房,一切都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服务教育。教育事业支撑、拉动着民勤县城第三产业发展。

一件件,一桩桩,都在为民勤教育实现城乡均衡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持和有力的资金保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办“大教育”: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冕

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民勤提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核心目标。

“我们要办‘大教育’”民勤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的‘大教育’不光是要让人人参与教育,人人重视教育,更要把教育的质量提上来,建“教育城”是从硬件上解决民勤教育的困难,师资均衡是从软件上提升民勤教育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把城乡纳入到一个体系,同步提高,才是真正的一体化”。

为此,民勤县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与管理、经费保障、人事制度改革等,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把优化教育结构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因势而变,适时调整学校布局,主动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切实强化队伍建设,积极促进城乡交流,不断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管理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帮贫助困,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救助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了“人人上得起学、上好学”的目标。

民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举动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使民勤县各类教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民勤一中、民勤四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分别进入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民勤职专在校学生达到4900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之一。幼儿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各乡镇积极利用中小学撤并后的闲置教育教学资源,创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农村,设立农村寄宿制高级小学、寄宿制完全小学,实行初级小学、高级小学“4+2”分段式办学模式,将一个乡镇的五、六年级学生和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办学,尝试初级小学和幼儿园寄宿制办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的浪费问题,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扩大了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质量

一、加强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加强财务管理对资源配置方案的预算、决策作用

1、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奠定资源配置方案的编制基础。健全的会计核算系统,通过各项会计要素核算,能够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盈利能力;企业各项资源的数量、价值及其分布;各项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会计信息,为企业提供拟订资源配置方案基础资料,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资源配置结果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正确提供会计信息。

2、强化财务预算功能,提供资源配置方案的决策依据。运用管理会计的有关方法和技术,根据企业的资产关系,通过全面的预算和差异分析,提供资源配置方式、配置成本、筹资和投资方式、预期效益等预算资料;模拟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资源配置前后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从财务的角度对资源配置方案的优劣作出初步的判断。

3、增强会计咨询作用,为企业的作用配置方案的决策提供专业服务。资源配置工作涉及到国资管理、中介评估审计、财税金融、证券监管、工商法律等各个部门,涉及到各方面的规定、规章、政策,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工作。财务部门在其中应该发挥特长,做好专业咨询和政策咨询,分析利弊,使各项工作合规合法。

(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项目的质量

企业资源配置行为就是通过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以尽量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尽量大的增量资源。换言之,是一种追求资本增值的行为。降低成本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资源配置成本组成包括:前期的准备成本,如信息成本、决策咨询成本、资产评估及审计成本、对外项目的谈判成本;期间的直接成本,如取得成本、交易成本、人工安置成本、增量投入项目的投入成本、盘活项目的盘活成本;后期的整合运营成本以及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途径有许多,笔者认为,以下途径具有实用性。

1、妥善安置职工,降低人工成本。

2、合理选择融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一是企业的内部挖潜;二是间接融资方式;三是直接融资方式,利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债券、配股、增发等形式募集资金。目前更多采用先间接融资再直接融资的办法,解决增资控股要有好项目,而好项目需有大资金的矛盾。但必须加强新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确保经营收益以获取直接融资资格,降低资金成本。

3、合理设计业务和管理流程,降低营运成本。统一商品采购、配销系统,通过提升采购、营销、信息和物流配送核心业务技术,降低经营成本;整合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

4、化解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在企业对外的购并项目中,由于各种管理上的原因,或有负债风险是增加企业重组成本的重要因素。对外一要完备各项法律手续;二要加强银行的查询、函证工作,如通过银行贷款证查询系统发现是否存在或有负债;对内要及时清理档案、核查资料、人员征询等办法,努力化解和规避风险,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加强财务整合,健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功能

企业整合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配置效应和整体经营状况的好坏,甚至决定一个企业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失败。企业的整合工作是全方位的,包括经营整合、财务整合、组织人事管理的整合,乃至企业的机制、精神和文化的整合。财务整合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与环节。必须着力于以下方面的工作。

1、整合企业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衔接企业的会计制度和政策;整合内部单证流转、会计核算流程、核算方法、财务管理办法;并科学整合会计电算化的支持系统。

2、整合企业会计组织机构和管理理念。根据重组后的企业规模,设置会计组织机构;贯彻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配备财会人员等。

3、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财务整合。围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从市场占有率、生产经营能力、营销技术、专业合作和多元化经营等方面进行整合,保留原有的竞争优势,形成互补关系,发挥协同和规模效应,实现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4、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资产效率的财务整合。围绕企业的各个会计要素的内部控制,包括业务流程控制、现金控制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国资管理的要求,整合企业内部授权资产经营、管理、监督,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国资保值增值。

5、重视企业外部关系的整合。包括获取企业主管和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良好关系;发展稳定的供应商、客户网络关系等。

二、加强财务管理对运营质量的影响

(一)加强资金管理,实现五个相结合

1、资金运用相结合

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企业是根据资金运用的需要来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是筹来的资金要确保有效地运用,投入要有产出,确保企业资金的抗风险能力。资金的筹集运用与权益必须相配比,超越了配比的比例,必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较大的风险,影响企业资金的有序运作。

2、费用成本和收益补偿相结合

为确保资产增值,公司应提出费用成本与收益相结合的观点,要求每一笔收益必须抵补成本费用,每一笔成本费用必须带来收益。我们学习邯钢市场成本否决法的经验,将费用成本与收益相配比,促进企业发展。

3、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动态是绝对的,静态是相对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有动态的一面,也有静态的一面,企业的发展有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的阶段,这也就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及企业本身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决策调整。财会管理不能仅限于记账、算账等静态管理,也不能停留在一种期间的决策中,而应适应各个阶段的管理需求,通过市场信息、预测分析、参与决策,通过动态管理来实现财务控制,促进经营持续发展。

4、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其运营前的决策管理,运营过程中的控制管理,运营结束后的分析管理,因此必须通过全过程的控制来保证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保证效益最大化。

5、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相结合

投资决策需要权衡风险和回报。一个投资项目要有好的回报,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投资方向适当;其次要投资时机适当;再次要适合环境变化。项目建成后还须管理科学,经营良好。因此,企业在决策时要识别风险,判断风险,决策后进行风险管理,规避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二)强化管理,讲求实效

1、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和内部监控工作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公司编制财务预算,对财务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将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责任人。明确各部门各责任人应完成的奋斗目标,并通过财务预算来约束和控制企业的财务行为,保证企业各项计划的完成。

企业财务总监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组织财务部门在充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财务预算,提交董事会审议。董事会对财务预算审议通过后形成的决议,作为企业工作的法定依据和目标。董事会通过的财务预算由企业经营层组织实施,财务总监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并将半年度、全年度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向董事会报告。

(二)实施财务总监制度;推行财务主管委派制

1.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强化财务监督力度。为加强财务控制力度,通过运用人才市场机制,完成配置财务总监的工作,并制定及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

2.完善财务主管管理,健全主管考核办法。公司可实行对财务主管进行委派。坚持管资产、管事、管人相统一的原则,制定企业财务主管管理办法,确定委派人员的任职条件,进一步明确其职责、考核办法、奖惩依据,财务主管的收入报酬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发放。通过财务总监和总经理的联签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专业例会制度、财务评比检查制度、财务主管培训制度,完善对财务主管的使用、考核、奖惩。

此外,还应加强培训,提高财务骨干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并购资源配置上市公司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远未充分发挥。如何进一步规范、引导证券市场,发挥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

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和方式

在经济生活中,证券市场主要有筹资、定价、资源配置、财富再分配等四种基本功能。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就是通过股权的流动及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等,引导资金、人员、物资设备等资源流向更有效率的公司和行业,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增量资源配置(IPO上市)和存量资源配置(并购重组)。目前,我国企业并购涉及的金额和上市公司数量已远远超过IPO,成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并购促进存量资源优化配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第一,行业间的资源流动。新兴行业和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其投资回报率一般较高,从而吸引更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例如,百隆股份涉足地理信息系统、宁波中百退出百货业等,都体现了这种趋势。

第二,企业间的资源流动。企业通过横向、纵向的并购加速资本聚集,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首先,优势企业对同行业企业的购并,可以产生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其次,关联行业间的企业并购,通过导入产业链,使原本企业外部的交易内部化,促进相关资源的有效联合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后,跨行业的并购借助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资源的有效增值提供保证。可见,上市公司并购可以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资源不断从低效率的劣质企业流向高效率的优质企业,实现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我国股市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

企业并购如果确实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则企业经营业绩就会有所改善,股票价格会相应上扬。因此在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两个方法是会计资料研究和股票市场事件研究。前者以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经营业绩为评价标准,后者以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模型为基础,分析并购前后股东财富的变动。

目前,我国股票价格受人为因素和政策的影响较大,而且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权分置,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与股价无直接联系,所以股价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反映公司整体财富或绩效的变化。因此,本文采用财务分析方法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对于发生并购的公司,分析并购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理论上,并购后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公司业绩应呈增长趋势。国内学者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做过许多研究。严武(2004)选取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并购当年公司业绩增长较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业绩有下降的趋势;袁国良(2001)指出,并购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不明显;张新(2003)研究了1993~2002年22宗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的个案,发现并购后的累计超常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业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以多个财务指标构造出综合评价函数,研究了1994~1998年的并购,认为并购当年公司业绩变化不大,第二年业绩有所提升,然后业绩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所带来的超常收益使公司短期业绩有所提升,但并没有改善公司的长期业绩。

比较上市公司历年的业绩,观察其变化趋势。理论上,在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作用下,上市公司整体资源配置状况不断改善,在长期业绩中应呈现增长态势。但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逐年下降,亏损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可见,并购并未改善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状况,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某些并购行为的短期性和投机性,其目的往往是配合二级市场的炒作,攫取资本利差;或者收购方仅仅是为了获得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收购后并没有加强经营管理,也无意致力于改善经营业绩。源于这些动机的并购自然不会产生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股市资源配置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国家股、法人股股权比例偏高,国有股“一股独大”,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扭曲。在这种特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结构下,并购动因并非公司价值最大化,形成了畸形的并购环境,导致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无法实现。

地方政府过度干预,资源消耗过大。国内很多并购活动是由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壳资源”和提高政绩等考虑,而进行的“拉郎配”式的并购,其结果往往难如人愿,资源多消耗在了绩效差的公司购并黑洞中。

上市公司的并购实质上多是投机行为,并购活动无法实现。在发达国家,并购可以构成对公司管理层的外部市场约束,促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但在国内,不少并购的目的是股票投机和圈钱,因此只注重关联交易与题材,而不重视并购后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整合,投机性质明显,使得并购市场上价格信号混乱,并购活动无法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降低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密切相关,股市需要及时、准确的价格信号和其他公开信息。而我国股市信息失真严重,证券市场内在机制扭曲,广大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降低了并购对资源的引导能力和优化配置能力。

监管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证券监管过于依靠政府,上市公司内部的股东监控机制不健全,企业的经营、并购行为不规范,造成资源配置功能缺失。此外,我国现行《公司法》、《证券法》随着市场的发展,已日渐显现出不适应性,需要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法律建设。

提高我国股市资源配置功能的策略

设置科学而合理的股权结构。资源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优化配置。要实现国有资产流动,应减持国有股,将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分散化,提高独立董事和中小股东的发言权,完善决策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上市公司经营机制,加强规范管理;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市场化、职业化;强化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有效制衡机制。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也就实现了。

打击虚假并购。取消目前对于并购的不合理限制,对合理并购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资源流向效率较高的企业或行业;严防虚假并购,打击投机行为,使企业更加注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当前应尽快建立一套层次清晰、易于操作、满足投资者需要的企业信息披露体系,消除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对违规行为坚决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