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以人为本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应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要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1.2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住户需求的住宅类型,如别墅、小高层、高层、多层洋房、公寓住宅;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人口结构,最大限度的满足住户使用需求。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可以使建筑造型做到更丰富,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1.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地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绿化率指空地和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2案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惠州大亚湾新园华府居住区,位于惠州大亚湾是一个美丽迷人的海湾,她濒临南海,与深圳接壤,与香港隔海相望。规划建筑面积约13万余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逾2万平方米.容积率3.99,共计六栋,层数分18-30层不等。
2.2设计理念
根据项目的区位及环境条件,我们提出了该工程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
1)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化弊为利,使江岸、干线与周边大型开发这三大特点均能为项目带来效益。①充分利用地块地块及周边片区环境品质的提升,充分体现海滨城市的风情气韵。②充分利用地块处于城市主要交通干线的区位,发挥临街商业效益并强化配套;③在靠近干线的中区发展开放型的商业中心辐射小区内外大片区域,利用周边企业的人气造旺商业,提升小区物业价值和区域地位。
2)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环境氛围与单体设计各方面营造亲和感和人情味。强调个性化的情感空间,与景观有机结合,体现其休闲、康居等多重功能。景观环境尊崇时尚、自然、简约的设计思想,紧扣生态化、人性化、科技化等主题,注意整体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交融一体,体现建筑的环境美与环境的建筑美。景观紧密配合建筑布置,并作局部屋顶绿化,使景观融合建筑并成为建筑延伸的一部分。庭院内部通过底层部分架空绿化,强化住宅区内视觉上的通透性即可达性,做到内外空间的自然交融。
2.3设计特点
1)动静分明的功能分区。总体规划一方面注重对内部景观的打造,将规划分为两个围合的组团,住宅与商业完全脱离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保证住宅组团内部安静、安全,临街发挥交通便利地段的商业功能;另方面利用功能分区的应变把繁忙交通干线对住宅区干扰的不利方面转化为增加社区商业价值的有利方面。使商住各区功能明确,闹静区分,各尽其用。
2)打破常规的自由布局。根据地区市场倾向,规划在传统南北座向布局的格局上,塔楼与商业裙楼还以围合形式布局,将中心大景观设计于小区内部中央;以景观为主导布局建筑物,创新的自然村落式布局使尽量多的单元享有内部空间景观,并基本保证户户有景,取得较好的景观均好性。灵活错落的布局使多数住户有较大的景深视野并因对视少而享有较好的私密性。
3)流动交融的景观体系。在环境与景观方面,该工程的总体规划强调连绵不断的绿化体系和流动的景观空间,强调区内外环境的交融渗透、园林与建筑的和谐、步移景异的人景互动总体规划、美化和利用景观统一,同时注重内庭景观空间的营造。
4)人车分流的流线设计。组团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使组团内部成为完全的休闲园区,住户在车库停车后即可直接从各栋连通车库层的电梯直达住所。区内车道的数量、尺度与形态充分考虑安全性、休闲性、景观性与经济性。
5)开敞对流的房型设计。住宅单体设计为一梯六户,南北朝向。户型设计充分满足功能要求,住宅厅房流线分明,干扰少,各功能分区明确,通风采光良好,明厨明卫,经济合理。电梯厅自然采光通风,提高公共空间品质。每栋楼的电梯间设计成开敞通透的阳光中厅,达到较高的使用率同时给人舒适的感觉。
6)丰富精致的“建筑风景”。在设计上,一方面,我们强调小区建筑对外区景观的利用,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小区建筑本身应成为外部大环境中的一处亮丽景点。建筑外立面造型设计以简洁明快为主调,采用欧式建筑风格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创造具有识别性、统一性的丰富立面造型。其具体表现在空间尺度、造型、外墙建筑材料和色彩上。尺度上主要通过阳台、门窗、屋顶等打破大片墙面所造成的沉闷感,创造怡人的亲切尺度。住宅造型丰富,单体造型不仅考虑本身的完整及独立性,同时也满足组合成排后的整体效果,做到高低错落,丰富有序,拼合效果统一而有变化,形成富有韵律的波浪形天际线。
7)亲和温馨的家园气氛。设计从总体到单体、从建筑到环境、从室内到室外、从主体到细节,处处刻意营造亲切宜人的社区氛围,通过规划布局、空间形式、流线设计、建筑形象、园林风格、物业配套与管理系统等各方面配合,真正给住户一种“家的感觉”
3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低碳理念
0.引言
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地球的温度也在慢慢的升高,全球气温变暖为主要的气候变化。于是在2003年英国提出了一个低碳的理念,并在后来广为大家所知。居住区作为承载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温室气体来源之一,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那么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引入低碳理念在源头上进行一定的控制,这样既减少气体的排放也贯彻了国家的政策。对居住区进行一系列的改变继而影响居民的行为模式,尽量减少居住区规划过程的排放。
1.居住区规划中低碳理念的初步探索
1.1低碳理念的定义
低碳理念来源于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低碳经济”概念中,其中指出低碳的核心是用较少的能源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的英文形式是Low carbon,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人类生活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理念的就是人们对生产生活,减少碳排放的认识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
1.2居住区的定义
一般人们认为的居住区就是人们所居住的地方,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情况上,是有着不同的类型和规模的聚集地,它相对于其他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有着不同,居住区是可以为人们提供的居住,日常生活以及休息的地方。
1.3低碳理念的探索
在低碳的大背景下,社会居住区的规划都是有着一种理念在里面的,如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方式,以及低碳环保。以此为基础概念设计的居住区是符合现如今的发展现状的。目前大家都知道,在生活方面,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如买东西尽量不用塑料袋,用自己的布袋子,不乱丢和焚烧垃圾等。
2.居住区规划中低碳理念演进及发展
2.1居住区规划住宅建设的低碳性
在居住区规划的过程中,除了开始的地址的选择,方位,区位优势。那么接下来落址的建设也是离不开低碳理念的结合的。居住区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低碳的兴起和发展后,深刻影响了它的规划,因为要考虑到基于原有的功能外,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在环境建设上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建筑材料上,建材材料和结构制造,住宅设施施工的期间内,要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2居住区规划中的交通的低碳性
这里指的是居民在出行的时候选择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来减少排放量。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缓解能源不足的危机。伴随着工作压力的俱增,距离工作的地点特别远,人们倾向于选择开车去上班,这样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通的状况的恶化。在出行上规划采用一种开放式布局,设置人行车道,自行车车道,控制小区的路灯的明灭。减少环境的污染,节能环保还能有利于交通的运行。
2.3居住区规划的自然绿化的低碳性
在规划建设一个居住区时,绿化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要体现低碳的理念。营造出更好的居住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的发展。比如,在建造花坛上,就地取材利用现有的环境,减少土方的运输和植物的搬运,减少了能源消耗还有减低了污染。再比如根据小区所在的区域进行适宜的植被来进行绿化,绿被面积的扩大,也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3.居住区规划中低碳理念面临问题及解决办法
3.1政府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相关的政策上很缺少法律的支持,居民区规划的低碳理念被忽视。由于目前这块属于一个较为创新的领域,所以,因为技术的种种原因,房屋建筑的低碳材料价格还是比较昂贵。当然政府也是有解决的办法:一可以投入一定的财政预算,大力研发可以实现低碳理念的相关和手段。二是对与已经实行了低碳理念的居民区进行一定数额的补贴,正如家电下乡一样。在还没有实行低碳理念的居住区,也可以采取鼓励的政策。总之,政府在面对此类为题需要做的是及时的作出反应,并给予一定的保护措施,还比如加强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对此类人才的培养等等。想要有更深层的保证,政府还需要一定的法律和条文来强制执行。
3.2公众自我参与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目前的状态来看,低碳的理念在居民区规划里面没有明显地看出,大多数人们都还没有接受和实践低碳生活的方式,也许听说过但却没有亲身实践。基于此,居民在生活方式上可以选择倾向一种较为简单舒适的一种生活方式,要避免过度的能源消耗和浪费,比如上班乘公共汽车,出门随手关灯等,其实这是非常需要公众的参与的,得靠自己自发的践行。通过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养成节俭和适度的消费观念,提高普通市民的低碳环保的意思理念,让他们深刻了解低碳居住区的内涵以及建设低碳居住的重要性。自觉地从身边做起,积极的参与建设,对于新的理念要学会接受,并试着践行。
3.3开发商的盈利炒作与解决措施
在目前,居民区的规划建设,基本都被开发商垄断了,他们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转区噱头,便在低碳环保理念上花心思,为的就是吸引对低碳理念有兴趣的人群,打“绿色小区”、“生态文明小区”的旗号进行楼盘销售,但始终未涉及低碳理念的核心和本质,仅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只求盈利。有人上当受骗,对此有了抵触心理,反而阻碍了低碳理念的传播和发展。所以,开发商要遵守基本底线,尽量做到做到不坑害居民,不能为利益而去损害可能造福世界的活动,既要赚良心钱,也做低碳的活儿。
3.4专业人员对此欠缺了解与解决措施
许多的居住区规划人员对低碳居住区的认知却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殊不知低碳理念渗透在居民规划区中的各个方面。盲目强调社区连片建设,突出物质环境的营造。低碳居住区的需要采用整体化的思想建造,从整体上看居住区的规划,对于单体的建筑设计到环境的控制系统可以在多方面对很多的细节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比如居住区规划设计,住宅环境里面的声、光、电、热、风等诸多的要素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此外,低碳居住区不仅仅在物质层面是要求“低碳”的,而且在深层面上也应该是“低碳”的。专业人员对此的局限认识当然会导致居住区规划中低碳理念建设的不利,大家应该想到的是,低碳居住区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场所,同时也应该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居住区。
4.结语
居住区中规划的低碳理念,是人们在新的生活方式刺激下的一种新探索。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这样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向。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和自然和谐相处很好的转变。理念的具体应用有利于在居民心理产生作用,可以增加居住区的整体水平,节能,高效,舒适,低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规划者的目标了,其实低碳理念也符合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促进作用。也为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孟瑾,陈良. 低碳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 山东林业科技,2013,05:75-77.
[2]王猛. 低碳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今日科苑,2013,24:78-80.
篇3
以沈阳市为例,本文在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阐述日照分析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从设计角度出发,对日照分析充分考虑到位,并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此作为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时的参考内容,避免规划方案和建筑设计的调整,缩短开发周期,在土地利用率不断的提高的同时,稳妥的协调建设单位与建设用地周边居住区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关键词:日照分析;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探讨
一.背景
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居住与活动环境,以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延续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使命,展望城市发展的未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高,高层及超高层的居住小区大量涌现,因日照退缩间距而引起的“阳光”维权的事件也越来越多,有的是向部门,规划主管部门投诉,有的是在媒体上曝光,有的甚至向法院。在沈阳,日照分析已成为制约规划方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是“一票否决”,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须充分考虑日照的影响,避免规划方案和建筑设计的反复调整。下面就以沈阳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日照分析在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二.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
城市承担着众多职能,其中居住是最重要的一种,而居住区是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所,其内涵是居民日常生活、居住、栖息等。居住区规划对建筑设计实施中起关键指导性作用,主要解决居住区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居住区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单位的设计任务要求和建筑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不同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主要解决的居住区规划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居住区规划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等手段来实现。
三.日照分析
日照分析须由规划设计甲、乙级资质或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技术部门采用计算机正版分析软件,根据国家标准和各地方法规对有日照要求的拟建、在建、改建或已建的建筑模拟其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大寒日或冬至日)的日照情况,分析计算其相关的量化指标。通俗地讲,是建设单位为了确定拟建建筑对自身和对相邻居住区建筑可能产生的日照影响进行分析,编制《日照分析报告》。
日照分析是为了保障居民享受到最低限度的“阳光”的科学工具。决定居住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所处地理纬度及其气候特征,二是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不同纬度的地区,对日照要求不同,高纬度地区需要更长的日照时间。以沈阳为例,沈阳属高纬度严寒气候地区,住宅主采光面居室的日照时数,在有效日照时间带不低于大寒日2 小时。
四.日照分析报告在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问题探讨
当前,应用现有先进的计算机日照分析科学手段,对居住区日照进行分析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与建筑设计工作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享受“阳光”的多少备受广大居民关注,也是衡量居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4.1 日照分析为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提供科学直观的数据,在政府出让地块前,通过日照分析预评估可合理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保证新项目对周边在居住小区建筑的影响降到最低。
案例:沈阳南塔某居住小区项目,规划设计要点是不大于4.0 的容积率,不大于35%建筑密度。毫无疑问,满足这样的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方案应是33 层或以上的高层住宅。由于整个地块呈东西带状型,用地红线的东西向长约1000 米,地块的东面最窄处为55 米,无论怎样的规划设计方案都会对周边居住小区有影响。使得原有规划在满足建筑间距和日照间距退让的前提下,采用一字排开的规划布局。虽然规划方案形成满足规划设计要点和《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但对于周边居住小区的影响考虑,它并不是最合理的方案,即使是按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日照挡光补偿,也得不到周边居住小区广大群众的认可。日照成为此项目的难点,被挡光的居民或是向部门、规划主管部门投诉,或是通过媒体上曝光,为自身“阳光权”展开拉锯战,形成群众、政府、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的博弈局面,因此,政府在出让土地前应作一个日照分析预评估,给出一个“日照满足”的合理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4.2 在日照分析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分析,不断论证,得出一个合理的“日照满足”的优选规划设计方案。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地块的规划设计要点后,建设单位委托设计院按规划设计要点编制规划设计方案;而在规划方案设计阶段,对拟建的居住区有可能产生的日照影响,邀请专家,规划局和设计院等多方进行论证,选择最优最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形成满足日照要求,并作为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案例:沈阳南塔某居住小区项目受地块的限制,由于日照问题未能解决,项目处于停工状态,群众,政府,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经历2 年多的漫长协商。经过反复分析和论证,政府同意降低容积率,把容积率调整为3.3。将原有规划设计方案中33 层的高层住宅调整为5 层、15 层、20 层、28 层和32 层的建筑组合,重新选型建筑单体,尽可能做小标准层面积,通过日照分析报告,给周边居住小区广大群众一个最优最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经过多方的沟通协调,日照挡光赔偿标准在《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基础上提高几个档次给挡光户的群众,并对有损光户的群众给予一定的一次性采暖补贴,由此,得到周边的居住小区的广大群众较高满意度,规划设计方案也得到群众、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的认可。
4.3 相关部门的职责
4.3.1 规划主管部门
在制定相关规划设计要点,和审批规划设计方案时,日照分析作为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直观的报告数据,优先判断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3.2 群众、法院
日照维权过程中,被挡光的群众往往会提出日照分析报告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但又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大多数情况需要借助于第三方 法院,通过实测来判定,唯一的判定方法是大寒日(冬至日)的有效日照时间,但这又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了时效性。而科学的先进计算机日照分析可以高效、客观、公正得出结论,同时也平衡了群众、政府和开发商等多方利益。
4.3.3 房地产开发商
房地产开发商一直扮演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推动引擎,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都希望利益最大化,缩短开发周期,大多数拿地半年开工,一年内销售。在这种条件下只有通过日照分析和论证得出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而不是在没有论证前,凭丰富的经验来主观判断。进行日照分析论证,既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保障了开发商利益的最大化。
五.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有利于日照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实例,在居住区规划布局中,改变单纯按日照间距和规划退让,选择南北向行列式(并列式)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太阳的方位角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组合方式,既丰富了建筑空间,又提高了日照质量。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建筑单体选型上尽可能选择板式住宅,比较优的建筑体形系型系数,减少建筑自身遮挡;
(2)建筑单体上下或左右错开布置;
(3)规划布局采用条式住宅与点式住宅相结合;
(4)南偏东的最佳日照角度的规划布局布置建筑单体;
(5)在同栋建筑中将对其他建筑有遮挡部分,局部考虑经济性减少层数;
(6)在同一居住区里规划几种不同层高的建筑,如南低北高规划布局,周边围合式规划布局,混合式规划布局等。
六.结语
随着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发展,建筑的高层及超高层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居住区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日照关系越发复杂,居民对“阳光”需求越高。规划主管部门在处理各种“非典型”的日照影响问题时更要严谨,结合地域特征,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地方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政府出让土地前,用现有最先进的日照分析科学技术手段,给出一个合理可控制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让土地利用率最大化,有效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阳光。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
[3]《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2012 年版)
篇4
关键词:居住区;建筑规划设计;概念变革,设计原则,存在问题,设计理念
一、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居住区的概念。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五十年代苏联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2、居住区设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临里单位”内部穿越。它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与“邻里单位”等概念。
二、建筑规划设计原则。现代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满足多元化要求。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三、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1、第一,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第二,绿化用地量不达标。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第三,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
2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及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社会特征。 第一,需求层次变化。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质是人的需求由简单的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不断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居民对空间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区内部的中心集中绿地,而是要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层次空间获得精神感受。因此,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对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及不同层次交往空间的需求。第二,居民居住行为的变化。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居民的日常行为轨迹,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的这种生活规律性往往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是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则有很多变化,比如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活闲暇时间增多、小汽车时代的来临等都会对居民的居住行为产生影响,大型超市开始增多,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集中趋势,小汽车、出租车开始增多,人们上班不再完全依赖公交车等。
第三,家庭结构和社会成员的变化。 现代家庭平均人口数量呈减小的趋势,“核心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在同一居住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会发生变化,家庭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生活观念和方式都发生~定的变化,家庭劳务也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社会成员在同一住宅区内也呈异质化的倾向,社会成员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生活居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居住习惯的居民集聚给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规划建筑设计理念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住宅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对现有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问题,使居住区改善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维护居住区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样性发展。
(2)“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居住区规划不仅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时要满足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健身、邻里交往等多种精神需要,要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创造条件,对居民未来的需求也要作相应考虑,规划要有弹性。
篇5
关键词:大型居住区;设计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快速城市化推动城市新区和近郊地区的土地开发。在此背景下一批大型居住区悄然出现。大型居住区目前一般指占地面积大于5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规模,今天的大型居住区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区范畴。大型居住区的出现对解决快速发展的城市居民的住房要求起了重大作用,但从建设实践看,大型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也是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将大型居住区设计成为城市的新亮点,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继而带动城市更加合理快速的发展,就成为建筑师、规划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新密东城半岛'居住区规划”为例,针对城市新区中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提出一些看法。
2项目背景
项目地处新密东城区,距郑州市区约30分钟车程。与青屏山公园山水相连,风景优美。西邻3个主题公园,东接云蒙山水库。规划用地 51.3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为90.4万平方米。
3设计理念与实践
3.1以市场为目标的策划思想注入到规划设计中
大型居住区具有开发实施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投资风险大的劣势,这决定了大型居住区开发不仅需要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还应加强策划。通过对市场的正确把握、预测、明确产品定位;通过对人口细分、行为解析确定目标客户;通过细心选择产品类型、精心规划布局,使居住区结合效益最大化。
本项目前期根据克尔瑞集团、盛励机构对市场的多轮市调及分析,发现当地购买力不足以消化本项目所有产品,因此客户定位不能局限于当地人群,必须考虑外来购买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高端人群更加关注项目产品的本身和区域未来发展潜力,而中低端人群更加关注一般生活问题,购买成本和生活成本。由于项目距离远,配套缺的劣势无法回避。我们决定将该项目的潜在客户放在中高端。充分考虑中原居民习惯及特性,利用自然条件打造生态绿化景观。在智能化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全面提升,引入高端物业管理模式,将本项目建设成中原地区稀有的生态坡地综合性高端社区。
3.2将绿色生态设计理论注入到规划设计中
绿色生态设计理论,主张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对社区科学布局,对区内的自然资源实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将社区建成湖光山色,为居住者提供健康、清爽宜人的居住环境,体现以“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主义追求。
本项目设计范围内现状用地以丘陵地为主,北侧靠战鼓山。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尽可能地尊重现状地形地貌,保持场地山水呼应的风水格局。首先对该设计范围内场地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利用GIS技术对现状地形进行高程分析、坡度分析。通过科学分析,现场勘查,充分利用南北的高差,顺势就势,让建筑从坡地里生长出来,营造北高南低自然起伏与参差错落的视觉美学感。结合地形,尽量做到土石方平衡,解决好场地的排水设计。将绿意由中央绿带,绿化次轴、绿化公园、组团绿化乃至宅间绿化渗透到居住环境的每个角落,达到“均好性”与“参与性”的统一,使人居绿意有机交融、营造生态背景下的良好的人居环境。
3.3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ovelopment)模式”注入到规划中
一般城市干道间距是700-120M左右,再加上次干路和支路形成的路网,限定了城市的各种用地规模。大型住区使得城市道路不能穿越其中,对城市交通的通畅和便捷起到阻碍作用,降低了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所以大型局住区规模化的内部经济性正是以城市的外部不经济为代价。此外,城郊住区与中心区的大量通勤人流也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压力。TOD模式的最根本目标是创造出一个社区能够支持的公共交通,为了能有效地减少汽车出行,社区必须位于公共交通的步行距离之内,在本次规划设计中,将区内的主要干道与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有效衔接,积极引入城市公共交通。并以公共交通站点的间距尺度划分居住组团。保证每个组团出入口步行尺度内即有公交站点。同时道路细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步行者的使用要求:减小街道的转变半径,强制汽车减速,以利于行人安全穿越马路;开发道路景观减少街道的宽度;完善道路上的缓速和分流装置。
3.4将“大混居,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注入到规划中
所谓“混合居住”,就是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以自己实际购买力为前提,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居住型房地产产品的混合功能区内,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共同生活生存的一种居住模式。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简·雅名布斯在其代表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城市的活力也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就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能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在快速城市化加速各种矛盾的今天,更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次规划设计中在用地布局上考虑居住、商业、娱乐等功能进行混合布局,从而创造出多样化的居住生活和富有活力的社区节点。在居住组团规划上形成“大混居,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这种居住模式的优点在于:高层、花园洋房、公寓、联排别墅等不同类型住宅独立成块,保持了各群体的相对独立空间,又在较大区域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分布,有效地促进了不同特性居民间的接触和交往,为打造和谐,活力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5将“复合开发设计理论”注入规划中
地处新区的居住区,周边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一般较滞后,居住区的配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内部自行解决。复合开发设计理论的提出,是将房地产开发与居住者生活中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整合的高水平综合规划。本次规划中除了设计类型丰富的住宅产品外,还规划建造各类商业设施,休闲设施,健身设施,超市等,成为一个集居住、休闲、健身、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社区,可实现居住、休闲、购物、运动、上学、交友等多种功能。同时生活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步建设,社区功能不再只是商与住的简单分化和拼凑,而是成为居住与工作、商务与娱乐的复合互动。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中大中型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我们希望以建筑师的探索和努力给我们的城市、社区与生活带来活力和生机,赋予城市系统以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Z].
[2]田野,粟德祥,毕向阳.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J].建筑学报,2006(05).
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环境质量、生活质量、江南水都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planning and large residential quarters and the estimation methods,standar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pth and extent.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idential plannign and the variety of the multi-profession and mulit-consideration.
Keywords:city planning.residential planning,environment quality,life quality,Jiangnanwater-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8537(2002)05-0048-08
城市设计理论与手法在大型居住规划中的作用
1.研究问题的目的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中,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居住区的规划都局限在短期开发设计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上,没有综合考虑小区与居住区在城市中的作用与发展,设计是静态的,不是发展的。
在大型居住区规划中,从程序上,规划部门在提出控制性规划后,有时进行详细规划,有时直接进行居住区规划,中间缺少一个城市设计的过程,或者说详细规划缺少一个论证和深化的过程,因此所得到的结果是静态的,不是发展的,不是城市的,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对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如果只用一种方法去研究解决,则显得单调,只有发挥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能力与作用,才可以开阔思路,得出一个发展、变化的多思维的、动态的结论,也才有生命力,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2.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指城市社会的空间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造成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的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以改善人们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现代城市设计应是发展的、变化的、动态的、多学科的。
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例如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两者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有共同之处,如都要综合安排好各项城市功能和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各类工程设施,研究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和文脉等等。方法上都要做深入调查研究,综合评价,定量分析等。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各类专业人员参加的工作,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园林学、城市规划学、心理学、系统工程学等等。而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以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作为它的学科基础,也就是说它必须是建筑师与规划师共同承担起来。
还有一种误解,就是把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混同起来。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程序中的一个阶段。当然在详细规划阶段,有更多的城市设计方面的问题。但在总体规划阶段同样有城市设计,而且是最高层次的城市设计。因此,也可以说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部分,是为了提高物质环境的质量而进行的有关体形空间方面的设计。
⑵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比较
首先二者的评价标准就存在很大的不同,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分两部分。
不可度量的评价标准:
1977年美国城市系统研究和工程公司提出了一套评价城市设计的标准:
①与环境相适应(Fit with setting),涉及城市设计与城市或居住处境的协调性的评价(包括基地位置、密度、色彩、形式和材料等),适应的另一面则是历史(Diachronic)或文化要素的协调性。
②可识别性的表达(Expression of identity),一种由使用者和社区评价的个性的视觉和状态方面的社会和功能的作用。这就需要强调色彩、建筑材料以及使其更具个性,以使城市在视觉上能够被认识。
③出路和方位(Access and orientation),涉及入口、路径和重要基地的设计中的清晰和安全问题。设计要素包括公共空间的布局和照明,以及目标的方位;它们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④功能的支持(Activity support),涉及空间上限定行为的领域。环境提供了领域的“可视建造物”(Visible structure),并用各种记号提示相应的适当的性能。设计包括与该空间提供的设施相关的空间划分位置和尺寸。
⑤视景(Views),它鼓励城市设计去加强或减小“现存有价值的景”的影响,并提供从建筑物和公共空间能得到新的视景的可能性。
⑥自然要素(Natural elements),通过地貌、植被、阳光、水和天空景色所赋予的感受,保护、结合并创造富有意义的自然表现。
⑦视觉舒适(Visual comfort),保护观众的视域,使之免受有害要素的干扰。这些干扰、损坏城市环境视觉愉的有害要素包括:眩光、烟、灰尘、混乱的或过分引人注目的招牌或线、快速移动的各种交通往来及其他讨厌的东西。
⑧维持和管理(Maintenance and Care),涉及那些能促进保护和管理的设计要素,特别是对于使用团体。
可度量的评价标准:
①环境与自然的评价标准。
②建筑形式、体量和密度等。
其中①组标准已超出了城市设计的范围,除非具有特殊专门知识,城市设计者一般都需要与有关专家交流、接受指导。
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的质量评价标准用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项目表来确定。
从上述情况看,城市设计以定性评价为主,城市规划以定量评价为主,二者有相同的内容,但有量上的区别。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将显得意义重大,特别是对居住区规划更为重要,因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房地产业正在迅猛发展,市场的需求,造就了发展的速度,同时也为城市发展留下了遗憾,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或者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按程序再返过来采用一些城市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这样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及设计深度与广度更有利,使规划更具合理性、科学性,符合发展的要求,使城市空间更加完整。
3.上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⑴居住区规划的成果应有中间论证的过程与居住区空间的设计。
⑵应有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设计与调整说明。
⑶论证过程应通过多学科调查研究确定综合评价的依据,使成果更具实效性。
⑷居住区空间设计应包含城市设计中的内容:高度的控制和天际线、视觉走廊的街道对景,文物自然保护和利用,绿化水系景观的设计,重要节点的空间设计等。
⑸规划过程中的互动设计,建筑师要为业主完成一定量的前期工作与市场策划。为业主提供建筑师对市场的认识和预测。
“江南水都”规划设计
“江南水都”位于福州市南台岛金山新区,北临闽江,南接建新分区,西临聚龙路,东接福州市林产品交易市场。用地为新修的闽江大堤与旧江堤之间的滩涂地,长向约2 500m,短向约800m,总用地面积169.31hm2。扣除“温泉别墅区”33.14hm2,规划设计用地136.17hm2,实际可用地117.45hm2。规划总建筑面积225.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93.32万平方米。
1.场地条件分析
⑴有利条件
①交通便利。
该地区北临闽江北港,与江滨公园隔江相望,与福州老城仅一江之隔。三县洲大桥与金山大桥将“江南水都”与鼓楼政治文化区、台江商贸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聚龙路目前是旧江堤的巡堤路,也是新规划的一条主干道。二环路经五桥跨过闽江,将用地一切为二,与聚龙路相交处已规划了一座立交桥,由此向西,则是金山区东西向的主干道-浦上路。
②周围的社会公用设施齐备。
用地的西侧和南侧有两个在建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金山居住区和金港居住区。这两个小区将与“江南水都”一起改善金山区在市民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在金山居住区和金港居住区之间,有一大型体育设施群-金山体育中心。这些设施将为“江南水都”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③可资利用的自然条件优越。
“江南水都”用地原为闽江内的滩涂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可用作水都之“水源”。其次,新江堤在横江洲外侧建好以后,将闽江河道的一条支流,隔成一个内湖,由于长年的河水浸润,河底土质稳定,是形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有利条件。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做好江南“水”都这个题目。
④景观资源丰富。
福州东、北、西三面环山,闽江在南台岛北侧一分为二,从旧城西南侧绕城而过。“江南水都”用地内地势平坦,小河道穿流其中,自然景观优美。此地,远可观山,近看树木、湖水,中览闽江、大桥(闽江五桥、三县洲大桥)、福州市容。这样就形成了远、中、近,多层次的三维立体景观。
⑵不利条件
用地的不利条件主要是工程地质差、填方量大、地势低洼,防涝排洪问题突出。后二者应在场地竖向设计时特别注意。
2.规划结构及功能布局
⑴规划结构
利用天然河道和居住区干道,将整个用地沿纵向分为三个区域,分别规划成不同的组团型式和空间高度。
①以横江洲为基础形成的沿江带状用地。此用地北临闽江,南瞰内湖,远可观城东诸山,近可看旧城临江之气象;溯流而上,大江涛涛;顺舟而下,桥之巍巍。这是此区域内景观最好的地段,应当留作未来高档住宅的开发,并应当提高开发的强度。
②利用天然河道和自然地形,设计成“江南水都”的“内湖”。 有利于组织汇水排水,又有利于形成“江南水都”的景色,是居住区的“灵魂”。
③在内湖的两侧做自然坡地,坡向内湖,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在这自然的草地和林木的环抱中,点缀着颗颗明珠-住宅围合而成的圆形组团自坡顶缓缓伸出,悬浮在湖水之上,就像飘浮在水上的荷叶。
④居住区内南部主路与聚龙路中间,则规划了以多层和中高层为主的板式住宅。此地基础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可以作为先期开发的地段,以此由南而北,逐步提高住宅的档次和标准,为充分发掘土地的价值打好基础。
这样就形成了四种组团形式,这四种不同型式的住宅组合,适合大型的居住区内多层次的不同需求,有利于分期开发。
⑵配套设施及公建布局
由于用地规模很大,不可能将配套公建集中布置,将配套公建分散布置在居住区的两条主路两侧。文化设施包括: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六所、会所三栋,文化活动中心与会所结合。在组团临街处布置了多处商业。其它所需的配套服务设施结合住宅底商进行设置。在居住区的主要入口附近,集中设置了大型的商业、文化设施,并结合市场需求,做成商住两用的高层建筑。这样的布局既保证了居民生活的方便,又可辐射附近地区。
由于在用地西侧规划了一个金山体育中心和一所大型中学,因此,该区域内不再设大型的文化体育设施。
3.道路系统规划和交通组织
大型居住区的道路等级与路网形式均不同于传统的居住小区,主要道路的级别应属于居住区级道路,与城市支路同级,道路红线为24m,道路间距应在300m~500m之间。
⑴路网设置
平行于聚龙路和南江滨路设两条主要道路,与自然水系平行。两条主路与南二环路的辅路和芦浜路在西区形成环路;在东区与南江滨路和南二环路辅路形成环路。整个区域的的路网既可相通,又能自成系统。西区的主要出入口在芦浜路和南江滨路上,东区的主要出入口在聚龙路以及南江滨路上。这样,由区域内任何一点到周围道路的直线距离不超过250m。
以主路为“干”,以组团路为“枝”,居住区内的道路系统呈树状结构。机动车进入组团后,不能直接进入宅间,而是进入地下车库,停好车后,经电梯直接回家或经疏散楼梯出地面,进入宅间,然后经地面中心绿地回家。这样在组团内实现了人车分流。由于组团的规模均不超过300m,兼顾了人、车交通的方便。
⑵停车场的设置和紧急疏散、服务交通
根据目前汽车市场发展的状况和居住区发展的经验来看,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停车位。
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是两种常用的停车方式。地下停车投资大,但环境效益好;地面停车投资少,但易造成人车混杂,安全性下降,景观效果也不好。在“江南水都”,由于设计标高高出现状地面达一层楼高以上,填方不可避免,所以,将车库全部设成地下车库,这样同时兼顾了经济、环境和景观等多方面的效益。在组团入口附近设置了部分临时地面停车位。
在地面组团外和组团内设置消防通道,供消防车和救护车辆使用,也可作为搬家及其它服务车辆的通道。平时禁止其它车辆通行。
4.景观规划设计
“江南水都”地理位置优越,景观资源丰富。此区域内的景观可归纳云天、远山、城市、大江、桥、湖水、树木等为要素。我们认为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应是多层次的立体景观,要创造远、中、近不同的景观层次。
规划中充分利用了“借景”的手法,将现有的自然景观,如云天、远山、城市、江河引入场地内。沿用地长方向,在组团之间,设计了较宽的开敞面,形成由内向外看旧城、看远山的视廊,充分地“借”用了自然所赐景观。
同时,要在场地内创造多层次、多形式的景观,将围江而成的内湖加以整葺,成为“水都”的中心水体。沿区域内两条主路两侧,充分绿化,成为绿化轴。以绿化轴和内湖为主线,形成两条线状景观。在这两条主轴之间,加强景观的交流和渗透。在内湖两侧,既强调圆形组团之间的绿化分隔,又充分利用近水的有利条件,将组团中心绿地与内湖相互交融。在组团内部,强调中心景观,又要在宅间的景观和绿化上下工夫。“创造可以使用的景观”,是“江南水都”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重点强调入口地段的景观设计,创造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西区入口,顺畅自然,以广场为主,引导人们进入区内。东区从南二环路上入口,开辟一条道路进入区内,与主路相交,呈一“丁”字路口;路口正北,布置了东区的中心会所,会所为一圆形建筑,内设一方院,一条长廊穿过建筑,直达内湖码头。越过水面继续向前,则到达圆形组团的南侧,轴线在此稍作转折,与圆组团的轴线相合,穿过北侧的过街楼,到达沿江高层组团。这样用一条“暗轴”将东区的空间序列组织起来,从而强调了主入口。
内湖两岸是水都内景观层次最丰富的地区。两岸草坡缓缓而下,直到水边。繁密的绿林拥着团团住宅。这些住宅坐落在一个个圆形的平台上,平台从草坡伸出,悬在湖面上,宛如团团“荷叶”飘在水上。组团内中央绿地,绿树成林,林下做草地和铺装,至坡处顺坡而下,直达水边。在平台下面与水相平的地方,可做成居民活动的场所,如咖啡厅、健身广场、小酒吧、小卖部等,为居民的生活提供方便。沿湖北岸向阳坡上,规划了三处低层联排住宅,西区岸边做成沙洲,中区部分做成草地,东区部分做成台地。由于内湖两岸均做成坡地,圆形组团凌空架于水上,因此,湖岸仍是连续的,景观也是连续的。
沿江组团为高层塔楼与板楼相结合,形成梭形布局。组团间相互错动,形成宽阔的视觉通廊。塔楼沿江而立,盘旋升腾,形成从江对岸观看的壮观景象。而塔楼之间的空间,为板楼观江景留下了通路。
5.绿化系统规划设计
在传统居住小区的绿化系统设计中,一块中心绿地带几块组团绿地的模式是最常见的。由于中心绿地可达性往往不好,而规模又过大,结果就是大而无当,好看不好用。所以,弱化中心绿地的几何形态,将它分散在组团之间,与湖、主路绿化带形成一个绿化网络。而住宅则成为绿海中的“岛屿”。
组团内部的绿化与组团之间的绿化相比,形态更几何化,更强调居民使用的方便,因此以小面积的草地与硬质铺装相结合,多种树木,形成荫凉。
宅间绿化以草地、灌木为主。
6.水体景观设计
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创造大型的水体景观并尽可能减少填方量是“江南水都”规划面临的首要问题。
⑴有关“水景”规划的研究
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引入“水”作为环境设计的主题,近几年日益成为一种风尚。但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如何做、做好后如何维护、运行费用如何都是要慎重研究的课题。
①利用自然水体的可行性
在建筑/居住区创造水景不外乎利用自然水体和建造人工水系。在当前所有带有“水景”称谓的楼盘中,利用自然水体的项目很少。大多是在楼前屋后做一些人工浅水,利用水泵推动水的流动。人工浅水有很多问题,如需不断补充新水;不能做得太大;否则渗漏问题难以解决;需要人工的推动,否则成为死水一潭,很快便腐臭;能源消耗大,难以长年维持等等。
在“江南水都”这样大型的居住区内做“水”,面积不可能太小。否则,既失去了“水都”的意义,又不能充分利用原滩涂地的优势,难以形成有气势的大地景观。
由于用地紧邻闽江,现状又是滩涂地,那么,利用原有河道在新旧江堤之间形成的内湖,做成“水都”之天然水源,应是一举多得的方法。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减少了填土的土方量,节约了投资,又保护了原来的自然环境,符合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思:利用地下水,作为内湖的水源,以自然的力量,创造因时而异的自然景观。也就是说,只要合理地确定内湖的水面设计标高,使之与地下水位大致相平,这样,由于自然水的不断补充,内湖的水位就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
②水体净化和消毒
根据循环水处理思路,将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湖水水域分成2个环形水循环系统。循环的中枢是一种自动化高效曝气滤机,驱动水循环流动,并加以净化。保证所有水域的水都能流起来,保持新旧水不掺和。
每个环形水循环系统按5天一个循环周期。将每个环形水循环系统水量平分成5等分,在每个等分点位置上设置一套加氯消毒系统,对湖水进行持续消毒,保持水质稳定。
③运行维护费用
标 由于曝气滤机设计为无维护运行,因此系统的主要费用为电费。两个循环系统加上消毒设备年用电费用估算不超过20万元。
⑵合理竖向设计,减少填方量
由于城市规划道路比现状地面高3m~4m,如果完全填平,填方量高达400~500万立方米。按当地15元/方计算,填方一项估算约6 000~7 500万元。因此,合理地确定地面标高,尽可能地减少土方量,对工程投资意义重大。减少土方的措施主要有:
①所有停车设计在地下,可减少土方170万立方米。
②利用原闽江河道围成的“内湖”作为“江南水都”的水景中心,内湖两侧土地做成缓坡,加上主路以南的人工浅水,可减少土方约40万立方米。
③合理地进行竖向设计,在满足雨水排放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地面高程,可减少大量土方。
主持人:刘晓钟
设计人:赵 钿 刘心一 吴 静
阮洪涛 马建业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2年2月
现场照片
圆形组团之间水景
圆形组团平视
沿江组团鸟瞰图
圆形组团构思二
圆形组团构思一
建设位置图
圆形组团纵剖面图
沿江组团首层平面
总平面图
圆形组团首层平面
配套公建规划图
交通系统规划图
景观系统分析图
绿化系统分析图
景观的四个层次
沿江整体景观
湖水处理系统图
篇7
【关键词】高职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57-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目前全国城镇化水平为49.68%,广西为40.01%并今后5年力争每年达2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发展,广西城市住宅建设量处于空前高涨的状态,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发展与变化急需大量规划、建筑类建设人才,社会行业岗位的需求对于各建设高校中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如何区别于本科凸显高职特色,发挥建筑与规划相结合优势,培养岗位所需高等技能型人才?继建筑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正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如何凸显高职特色的教学改革?如何做好各阶段各教学内容顺利衔接?一系列问题都是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居住小区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及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特点
居住小区规划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通过对湖南某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后期就业情况跟踪,学生毕业3~4年后,80%的学生主要从事居住小区住宅建筑设计及施工的工作(见图1),居住小区规划所涉及的设计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同时,规划设计从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的设计方法对转入三年级整体入手的毕业综合技能训练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见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教育,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已逐步掌握建筑制图、工程测量、建筑设计、美术和cad绘图等专业知识,开始逐步扩展向规划专业知识的课程学习,进一步训练和巩固建筑设计基本技能,从深度和广度强化规划与建筑设计、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核心技能,使其具备三年级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建筑方案综合技能。不同于以往“建筑设计”注重建筑形体、构图、表现手法的思维模式,也不同于本科需要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更多如社会学、 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因素,高职教育需要学生掌握规范及技术经济指标,解决一定范围内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
因此,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中学生面临着从建筑单体设计角度到区域性建筑群学习的转换,由于对一些前期基本的城市规划知识背景、内容、规范还不了解,很多学生反映在进入学习该课程时很难适应。需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和反思,结合具体实践改革措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传统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教学往往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无相关规划知识入门学习。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不了解城市规划概念、规划与建筑的关系与区别,以及各处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容易忽视规划学习的重要性,对大尺度群体布局的控制难以把握,并影响今后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综合能力。
(二)对前期的调研分析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案例小区参观调研的组织,如果前期缺乏小区相关资料收集及参观要点,忽视小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使学生缺乏整体与区域意识,导致现场参观不能深入,往往是走马观花,没有收获,更无益于学生对规划理论、规范知识的理解并进行规划设计。
(三)图纸成果的相似性和表面性。学生图纸成果的相似性显示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范例收集及学习;设计成果表面性体现在照搬规范,设计呆板,典型的“四菜一汤”模式是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改革措施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结合高职教学特点及学生情况,其课程建设以“因岗施教,因材施教,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相应的尝试与改进。
(一)导入城市规划背景相关知识。在开始课程学习之前,通过图例简单向学生介绍城市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到修建性强制规划等内容范围,明确居住小区规划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并强调其重要性以及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影响作用,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逐步过渡到规划设计学习的角度转变。
(二)加强规划设计前期调研工作。进入设计任务前期,结合教学模块指导学生完成课外实地调研报告,分两个实施阶段控制。
第一阶段: 自主调研。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选的本地的附近的3种不同类型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和居住综合体)的周边环境及现状中所涉及的规划基本内容进行认识、分析、比较,形成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并在班上以PPT形式集中展示和汇报,同时培养学生演讲、讨论、自由交流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参观深化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第二阶段:集体参观调研。结合已有调研经验,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优秀居住小区,现场参观实际居住小区楼盘场景、沙盘、规划图,进行教学讲解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调查表收集相关小区资料,并在现场勘探中对居住小区的区位、场地分析、道路交通流线分析、空间形态结构分析、环境景观分析、住宅建筑风格形式和公建布局的分析等,结合该小区总平面图纸进行现场测绘,深入了解其案例,发掘个案的优点和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的途径。
(三)项目导向,工学结合。具体如下:
1.项目驱动教学法。与本科教育注重原理的教学方式不同,高职教育重视实地勘探与案例研究,强调工学结合,借助不断完善的教学信息平台,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以例导理”、“企业进课堂”、“互动式教学”、“案例纠错分析”等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其中以一个已完成的项目为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课堂的组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分模块,突出前期已学习的各项知识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起主导作用。在企业技术人员配合下,教师先把企业提供的经典项目分解成不同的工作过程,结合项目的设计工作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再结合成功的项目给予演示。通过项目活动过程来培养学生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实现整个教学内容。其中“案例纠错分析”效果显著,针对案例中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进课堂”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根据项目工作过程和内容边讲解、边操作示范,使学生熟悉项目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技法。让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并感受其中的职业气氛,养成职业素质。
2.强调规范,内容分解,建立模块化知识体系结构。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来组织整个教学模块,充分体现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
通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学习能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地区性、灵活性、初步具备承担详细规划实际工程的能力,因此,以实际项目结合教材和规范,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小区规划的调研与分析、小区规划结构形式与布局设计构思、居住建筑规划布置、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构思、道路结构设计构思、绿地景观设计构思、竖向规划设计构思、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等九大模块,分模块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在每一个阶段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学期总成绩,改变以往教学进度和计分方式。
(四)草图与模型结合的思维教学模式。在电脑图流行的今天,学生阶段手绘图容易被忽略,然而构思草图的绘制,可快速捕捉创造性思维并快速修改草图,进行设计创作。因此,在规划设计前期专门安排针对高职学生的分析图画法技能训练,整个草图过程中注重学生徒手表达规划结构构思,道路流线组织及场地空间布置的能力。
模型对规划空间的布局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但是不同于本科建筑学专业对模型体块细致推敲,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将建筑单体“摆卡片”、“摆体块模型”培养空间感并结合规范要求确定建筑在基地中的位置、朝向,并运用“草图大师”软件建模,快捷并直观完成建筑空间布局调整,了解各不同功能空间对日照、采光、通风、防噪声、防视线干扰,基地内外景观空间的合理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用日照分析软件进行简单的建筑间距分析,等等。在方案可实施的基础上,高职教育强调多种计算机软件技能的熟练操作,灵活运用各种软件将方案可行性和技术经济指标结合起来,不断强化软件和知识技能,达到岗位技能训练要求。
(五)尊重个性,强调交流。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而言,即便是绘图员,也不能完全缺失创新意识。高职教育因材施教应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教师在改图时对学生的方案应该尽量保持原来的布局和构思立意特色的部分,尽可能帮助学生去充实、完善其立意构思,同时辅助修改和纠正各种功能、技术及规范上的不足和错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方案的发展意向。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做出个性方案。
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小组交流能够使学生们之间产生意想不到的启迪效果。在教学评图过程中,应该尽量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草图或模型作品的机会,比如可以采用组织方案公开评析的方式,创造尽可能多的相互交流机会,既可以让学生公开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讲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又可以征求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设计。优胜者方案将作为教学范例留下,这种做法极大促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当今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考虑,还是从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出发,居住小区规划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性的岗位技能训练是高职院校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改革探索中,通过调研汇报和评图过程中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设计构思的能力;通过项目导向把握居住区规划的原理、规范和指标的方案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手绘草图及模型空间体验,加强建筑的空间设计能力;在后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加强了多种软件操作能力等,整个设计流程中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住宅建筑设计及规范、建筑设备、园林景观等进行贯穿与融合以相互促进,强化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本技能并提高综合实践训练,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从该专业学生实习毕业后的反映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训练真实有效,这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加强校企合作,以便更好发挥该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上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能够规划设计出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舒适、怡人、优美的居住区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高度建筑教育,2014(1)
[2]李若.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
[3]丰燕,王操.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篇8
关键词:日照分析;困惑;思考
一、国家规范中的日照标准
建筑日照是建筑物理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份。阳光是人类生存和保障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居室内部环境中能获得充足的日照是保证居室卫生、改善居室小气候、提高舒适度等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日照标准体现在多处国家规范中。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2002年修改版)第5.0.2.1条: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1小时的标准。
2、《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第5.1.1 条: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四个时,其中宜有二个获得日照。第5.1.2条: 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关于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第5.1.3条 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有关规定;2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3 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3h的日照标准;4 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
二、日照分析在省内的应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作为国标,对日照要求内容较为原则,对于地区差异、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可能面面俱到。且由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强制性标准,地方政府无权逾越国标规范的要求而进行改进和创新。为了全面贯彻实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促进城市建设工程及规划设计日照分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力,浙江省特制定了《浙江省城市建设工程日照分析技术规程》。对日照标准、分析范围、技术参数、分析成果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建设项目日照分析提供了技术标准,有效辅助了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特别是规程中规定了日照不足的救济办法,当拟建建筑建设后造成原满足日照标准的现状住户日照不足或原不满足日照标准的现状住户日照时数减少的,经规划管理部门许可并与上述住户协商同意,可以经济补偿作为救济,补偿标准由建设单位与受影响住户商定。
三、日照分析应用中的困惑
瑞安市地处浙江最南端,纬度不高日照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各方面的原因,《浙江省城市建设工程日照分析技术规程》的实施后,在日照分析应用与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困惑。1、旧城中建筑间距小,密度高,日照普遍难以满足规范要求。2、近几年建设的新区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日照不满足的情况。3、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等种种理由促使现在的城市开发建设无度的加大开发强度,畸高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往往超出地块日照资源条件,使日照很难达到要求。4、项目地块普遍偏小,而建筑高度动辄100M,日照分析影响范围大,可调节余地少,很难满足规范要求。5、综上所述,为推进城市开发建设,日照影响补偿在所难免。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拆迂、征地都有公开的赔偿、安置标准,而日照侵权的补偿方法一直没有法律依据。近几年随着人们采光权维权意识的增强,日照官司不断。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被影响者漫天要价,这就造成了曰照补偿混乱的局面,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城市建设活动。
案例一:一房地产项目因增加容积率,使北侧原满足日照标准的现状住户日照不足及原不满足日照标准的现状住户日照时数减少的影响。经官司诉讼,开发商赔偿原告17户共170万元。
案例二:一村安置房项目,对周边一户住宅日照照成达不到日照标准的影响,村里为了项目早日开工,私下与日照被影响户协商补偿,居然达成补偿170万元的协议,周围邻居纷纷仿效,请日照分析专家进行非常精细的日照分析,结果又冒出来7户要求补偿,造成项目搁置。
案例三:一村安置房项目,东南两边临河,西北两边临路,日照条件相当不错。不想其西侧大马路对面一房开已建项目原不满足日照标准,根本拒绝任何遮挡。由于受地块条件的限制,难以避免对周边现状住宅的日照影响,但是害怕对方漫天要价,一时一筹莫展。
四、如何走出困境
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各地城市在实行日照分析过程中,遇到过多方面的困惑和问题,日照分析的做法虽然愈来愈完善,但研究越深,发现其复杂性越甚,如侧向日照影响问题、阴影范围问题、相邻地块的责任划分、日照时间应否连续、满窗界定、旧城现状住宅复杂的布局等等。虽然经过几年的实践,日照分析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照分析的应用已相当普及。但其中涉及日照分析的方式、方法亟待规范,许多技术问题、政策要求有些处在混乱状态,有些尚在争论之中,亟待细化和完善现行的规范、标准。同时,各地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水平,建立起相对统一的日照补偿标准,我认为要把握几点原则:
1、合法性原则
规则的制定不能突破国标规范,也不能与其相违背。否则,其地位得不到法律支持,也难以推行与实施。从有利于土地合理利用出发,日照补偿标准的统一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对住宅日照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增加对有关妨害日照等法律构成的有关规定,以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责任,也是保障公民日照采光权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能兼顾开发单位的利益, 规划管理上也提高了效率,为妥善处理相邻建筑物的日照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
2、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规则的制定既要细致又要便于操作。像日照不足的救济办法,规程中仅规定了当拟建建筑建设后造成原满足日照标准的现状住户日照不足或原不满足日照标准的现状住户日照时数减少的,经规划管理部门许可并与上述住户协商同意,可以经济补偿作为救济,补偿标准由建设单位与受影响住户商定。由于没有具体补偿标准,双方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有的地方在补偿以后把不达标住宅功能改为非住宅,但是非住宅功能混在住宅楼中未必能满足其他规范的要求,还是保留住宅功能,在住宅产权证上注明日照缺陷为好。补偿的标准要参照日照缺陷房与正常房的市场价格差距确定。
3、平衡原则
如只考虑住宅日照,标准制定过高,一点都不能影响,必将走向极端,成为城市建设的阻力;一味考虑城市建设的难度,不顾及居民的权益要求,则违背了城市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保护正常的日照权,同时也要保护项目建设的合理遮挡权。像上述的第三个案例中被影响住宅是一幢独立沿街建筑,在被该安置项目遮挡之前没有被任何建筑遮挡,日照不足完全是因为自身设计造成的。像这种建筑因为日照原因对周边地块的限制是否合理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有的城市控制建筑的日照影响范围半径,超出部分不予考虑,杭州市把有效日照时段原8点至16点,调整为9点至15点,有效日照时间由原8个小时减为6个小时。调整后一方面使日照的效果提高,建设项目达到日照要求的难度加大,同时对减少日照的侧向影响有一定积极作用,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有效日照是连续还是累计的问题一直有争论,各类规范对住宅日照标准的要求常指累计,即由各连续时段累加而成。瑞安市以前的住宅日照标准是两个连续时段累加2小时,在有些情况下,即使累计日照时间达到3小时,但只要没有两个连续时段达到2小时,就不能认为达到日照标准。现实是规范越来越严,开发强度越来越高,日照分析要做到符合规范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必要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4、结合实际、延续历史的原则
各地的城市建设情况,民风习俗,政府管理水平千差万别,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其他城市的做法显然难以解决城市建设中各种问题。以前,在相邻地块的开发建设中,谁先批建谁得益多。先批建的开发商在日照分析时把相邻地块视为空地,根本不考虑相邻地块开发后可能造成的日照遮挡,以致于在相邻地块的开发时,为了满足先建地块的日照而不得不降低开发强度,从而造成对相邻地块经济效益的严重侵占。《规则》已经要求先建项目在周边未建地块布置模拟建筑,进行叠加分析的办法来控制先建地块多占日照资源的问题,以期合理分配不同建设时序地块的开发权益。那么,对于权益已受侵害的项目来说,是否应该一种救济途径,获得经济上的补偿呢?像上述的第二个案例中,该项目的日照资源就受到了极大的侵害,建筑布局作了极大的退让。结果,不但要向侵权方赔偿,还造成项目的搁置。日照分析的做法的实施,从探索走向规范,许多技术问题、政策要求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合理化,公平公正的解决因建设时序先后带来的日照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5、对城市建设开发管理的建议
每一个地块都是存在一定的开发强度极限,包括交通停车,市政设施,市政配套也包括满足最低日照要求的开发极限,罔顾极限限制,一味的突破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建筑高度越高则影响范围越大,单个项目地块越大则优化调整的空间越大。提高开发地块的规模,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的开发强度,可以使建设项目减少日照对界外的影响,更容易达到日照要求。
篇9
关键词: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原则;策略
园林绿化设计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居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需要设计人员结合现代人生活观念,将居住环境和景观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为了给居民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体验,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安全、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
1 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设计人员只有先调查和分析居住区人群结构,才能在设计时准确地把握各类居民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站在居民的角度,考虑居住区内活动场地的分布、空间布局的设置、户外运动设施的布点、景观小品的尺度和数量、道路交通的规划等,让人们在户外交往、交流、娱乐、活动、休闲时可以更加舒适。其次,赋予景观亲切可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居住区的园林绿化,为居民创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要让居民有种生活在花园的感受。
1.2 经济节约、功能合理的原则
设计人员要根据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避免奢侈浮夸的东西,选择一种更加经济和实用的规划方案。将节能、节材的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中,注重合理运用土地资源,采用新设备和新材料达到优良的性价比,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功能需求。
1.3 绿色生态的原则
规划设计前,设计人员首先应深入现场进行勘察,尽量保留原有的环境资源和原始的乡土气息,不破坏已经成熟的生态系统,通过现代的生态技术,将原有的生态景观塑造的更加符合现代居民审美视角。
2 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策略
2.1 注重在环境中融入景观
目前,人们逐渐提高对居住环境品质的关注,买房时会越来越注意小区景观环境的规划,因此,设计人员在规划设计居住区园林绿化时,注重打造一种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取得良好的园林景观效果,注重将自然的景观融入到环境中,例如,选择植被时,不要刻意强求品种的丰富,结合当地的土壤特点和既有植物种类,不过度引进外来植被。另外,小区的空间范围较广,要对整个大空间进行设计,就要注重对每个小领域的划分,使整个小区空间更加富有层次感。
2.2 合理渗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在居住区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也有着广泛应用,在规划设计中渗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增强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尤其是当地优秀的名人事迹和文物,对居住区的品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规划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例如,在居住区的凉亭上刻画名人作品,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创造艺术氛围,陶冶人们的情操和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再如,安徽合肥近期对“南七里”地块的规划,把原有破旧的厂房元素融入到今后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保留老一代工人的气息,记住他们为这个城市所做的贡献。
2.3 体现园林设计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不仅要体现园林设计的功能性,还要具备一定的美观性,在亲近自然和生态文明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互动空间。功能上要满足居民日常出行、车辆出行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优美的交通流线。利用景观分割不同的活动区间,通过种植花草树木减少外部噪音的干扰,体现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价值。规划设计园林绿化时,注重树种、颜色、数量的配置,组合的效果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园林设计的美观性还体现在造景手法上,花坛的形状和花卉的种类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景观的感受,设计时把握花卉的季相变化和层次的丰富性,让园林美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小结
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赋予新的含义与意义,要将时代的气息融入到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的理念提倡绿色、生态和节能。同时,在设计中充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广大的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而又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生活环境,真正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经典住区规划理论;传统街坊模式;弊端;弥补;回归
Abstract:Neighborhood is a traditional mod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increasing.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had been constructed. With the guidance of classical theory,a mass of drawbacks emer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ity green and construc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focus to the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At this time, Neighborhood attracts people’s attention again because of its opened and closed type. The background of classical theory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is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drawbacks in residential district has been analysed.The author proposed a standpoint that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mode could be a compensation to classical theory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emerge our daily life. At the last of the articl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modes has been illustrated.
Keywords:classical theory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mode;drawbacks;compensation;regress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94-02
1研究引入
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R)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30%-45%,而其中住宅用地(R01)占生活居住用地的45%-75%,处于城市中心区,对城市特征、城市空间、城市道路网、街道生活等多方面有较大影响。受邻里单位理论的影响,我国现今城市住区规划打破了传统街坊式居住模式,多采用“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分的结构,并且由于安全、管理等因素,封闭式小区在城市住区中占主导位置。随着住宅区设施、绿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宜居环境的考量。我们注意到,三级分的住区规划模式不是城市住区的唯一与必然,尺度宜人、生活气息浓郁的街坊式住宅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依据住区规划对城市影响的层次性,对住宅区规划在城市空间特征、住区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城市道路网、街道生活的营造、城市开发五个方面,提出经典住区规划理论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阐述街坊式住宅对其理论缺失的改进之处。
2概念阐述
经典住区规划理论的分级结构是以住宅区的规模作为划定的依据,包括用地规模以及人口规模两方面。形成的特征包括:明确的等级划分,清晰的边界界定,对应的配套设施。依据不同的规模,将住区划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街坊与居住区、小区、组团的概念不同,属于住宅形态上的概念。依据同济大学周俭教授的定义:街坊也称街巷,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规模介于居住组团与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有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3比较要素
3.1 城市空间特征的塑造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然属性,城市住区的空间特征是反映这种天然属性的基调,城市基调也是城市最本质的特征,一个城市的基调应当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城市的空间是城市生活氛围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城市活力的体现。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许多城市的特征在淡化,城市生活由以前的大院文化转变为围墙文化。这与我们采用的住区规划模式有一定的关系。
经典住区规划理论注重住区内部完整性,强调小区自身结构、功能、空间上的独立性与系统性。因此,小区的围合性强,边界清晰,较少考虑周围环境。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城市成了一个小区与一个小区的结合,“拼贴”出的城市基调变得无序,空间特征缺失,从城市新建地区我们很难看出该城市自身的空间特征。
街坊式住宅因其地块小,开放性强,灵活度较高的特点,在城市老城区改造或旧城周边地块扩建时,可以通过调整街坊尺度、建筑密度等措施,延续城市脉络,调整城市肌理,良好完成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3.2 住区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分级式小区围合性强,规定了边界与出入口,这样的方式便于小区的管理以及设施的配备,小区的安全性大大提升。而这条清晰的界线削弱了小区与城市的联系,明确的边界把小区内外分割成城市公共空间与居住私密空间,加大了日常出行的时耗,降低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而住宅区的独立与封闭,孤立了该小区以外的更多群体。这样的分隔,使城市各个部分处于分散的状态,失去了城市应有的紧凑高效的特点。
街坊式住宅内部围合性好,利于院落的形成,与居住区不同,它没有明确的中心指向性,而是以流动空间为主,将一定的居住生活空间对外开放,有助于融入城市生活的元素,在住区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特征。流动的街道空间,减少了人们出行的限定,增加了出行线路的选择性,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以连通的空间为载体,城市生活与居住生活进一步融合,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活气息。
3.3 城市道路网
城市中居住小区规模10~35hm2,边界多为城市道路所界定。为达到地块内部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小区级道路多采用“通而不畅”的线形,限制外来车辆的通过。对于小区内部自身来讲,这样的方式提供了宁静、安全的环境。然而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道路间距增大,道路网密度降低,城市道路系统通行能力差。此外,小区级道路应当主要承担到达通,而小区特定的出入口又降低了通行效率,城市只有主次干道发挥交通作用,支路的效率难以发挥,形成微循环障碍。
在街坊式住区中,小区与组团道路成为城市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区道路变得多样化、公共化、城市化,城市路网进一步深化。通过线形的调整,可以在小区道路上安排公交线路,加大公交线路网密度,减少乘客步行时间,提高公交车服务水平。我国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发展不足,这与城市生活性道路的缺失有一定联系。街坊式道路具有环境良好、尺度宜人、干扰少等特征,是自行车出行的良好选择。基于以上特征,街坊式住区可以合理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供良好的步行、非机动车出行环境,对于实现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4 街道生活的营造
简・雅各布斯说过: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单调乏味,那这个城市看上去也会单调乏味。街道是住区中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通路,通行、景观、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常常在这类通路上发生,是居民日常生活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由于交往的需求,街道的形成依赖沿街两侧适宜的生活服务设施、空地、绿地,并主要为周边的街坊内的居民服务。然而,这些要求是居住小区内道路所无法达到的。
首先,居住小区内道路较为独立,规划设计和管理中使其功能简单化。再则,小区的道路多以满通功能为主,在设计中没有构建多样的以人往为目的的活动场所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这样的通路不具备街道形成的基本条件,街道在居住区中无法形成,街道生活也慢慢从我国传统居民生活中淡去。
街坊住宅规模小,开放度高,使原本在住区内部使用的服务设施为达到较高的使用率而沿街布置,争取更多的使用人群。住区内的生活服务性设施沿“生活次街”布置,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从而在这样的生活性街道中建立良好的邻里交往,形成街道生活的氛围,适宜的社区人文环境也随之建立。城市道路的网络化、系统化的特征,可以将街道生活建立一定的关联性,加强街道上人往的流动性与互动性,形成住区生活街道网络系统,由线状的人文环境扩大至面状的交往环境,把住区交往推广到城市生活中,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5 房地产开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紧缺,土地在向货币转化的过程中价格不断上涨,土地的购买、房屋的建设、配套设施的配备等每一项都耗资不菲。对一个普通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购买居住小区十几公顷的开发地块已经占据了大量的资金,较难再对土地进行一次性整体开发,甚至会出现土地闲置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开发商会采取与其他开发商联合开发或者是地块分期开发的措施。由于开发资金的不足,常常以牺牲一部分住户的利益为代价,楼盘的品质降低,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绿地率减少、建筑密度加大、房屋间距减少等现象屡见不鲜。而街坊式住宅小规模地块的划分,增大市场操作灵活性,房地产开发商可依据市场及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土地开发的目标与策略,紧跟市场的需求,在较短的周期内收回开发成本并获得利润,有利于土地的一次性完整开发。我国土地资源短缺,较小规模地开发土地,对于土地资源的使用会更加的严谨与慎重,增大土地利用率,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一致的。
4两种模式的关系及各自适用的条件
街坊式住区是我国传统居住模式,良好的交往空间对我国传统生活文化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传统街道密集式的住宅无法满足城市的需求,由现代主义邻里单位发展而来的分级模式,以其规整、统一、高密度的特点,解决了大量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取代传统街坊式住区而得到了大力发展。随着大量住区的建设,住区在追逐高层、交通、阳光、空气和绿地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环境的营造,住区建设变得单一化、样板化,城市特征在慢慢缺失,这是现代主义工业化发展极端化的一种表现。应当说明的是,经典分级模式对于解决大量城市居住问题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街坊式住宅只是住宅规划模式的一种补充和丰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然而街坊式的手法、适用范围等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05.
[2]伍学进.城市宜居性短街道与小街区公共空间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0-03.
[3]李兆汝.打破小区围墙 城市住宅向街坊回归.上海住宅,2006(3).
[4]胡莹.古城居住性街坊改造中交通空间设计与交往空间的形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5]刘圻.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变化刍议.现代城市研究,2005-09.
[6]高翔,张楠.封闭式小区的利弊及其对策.山西建筑,2006-10.
[7]王鑫.规划设计浅谈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中国科技博览,2009-10.
- 上一篇:网络安全管控措施
- 下一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