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科学素养 拓展性 探究

正文:

目前科学界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因此提升科学素养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

小学科学而言,《课程标准》也把小学科学定位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其基本理念之一是“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我想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科学素养是一项大工程,这个工程中必须有科学课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科学拓展性课程的辅助。拓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它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深广度等方面加以拓展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方法训练等方面加以强化,同时可以满足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本学科的真正需求。

一、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在学校的现状

在小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现阶段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结合课程安排,拓展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1、整合专题型探究:如四下《食物》单元教学的尾声可以安排与饮食健康或养生有关的知识,既拓展了生活经验,又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做了一个提升,让学生能学有所用,真正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2、课外延伸型探究:有些探究活动,受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而学生又有很大兴趣,教师就可顺势布置为课外延伸探究内容。如对凤仙花的种植、养蚕等需要较长时间的动植物观察饲养活动及天象观察活动。对于这些活动只能安排在课余时间,或者集体种植养殖,摆放在班级生物角,以供师生可以实时交流。

3、科技制作类探究: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学有所得又有所创新,五六年级每学期都有一个科学小制作、学生往往跃跃欲试,可在课堂上讲清原理要点后,作为课外作业,小发明探究活动,如五上《光》单元的制作潜望镜,除了学具中提供的材料,提倡学生其他材料如牙膏盒,PP管等做出别具一格的潜望镜。五下《沉浮》单元的制作一艘船,可以用多种材料制作帆船,气垫船,货轮甚至航母。六上《简单机械》单元制作小杆秤。

(二)、拓展学生的视野。

1、组建生物角。核心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有限的课堂无法完成目标,因此必须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中段学生来说,班级的“生物角”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与教材内容配套的小饲养(养一些金鱼、小乌龟、蚕等)、小种植(比如凤仙花等)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有力地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完成课堂上不能完成的任务。

2、参观科技馆和博物馆。《标准》中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博物馆、科技馆应该成为学生拓展科学知识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教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核心科学素养的培养仅仅靠40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40分钟很快过去,还有那么多的疑问,争议,针对这种情况,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回家后继续探索。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还要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二、拓展性课程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1、课程教师专职比例低。各地学校的科学教师专职比例较低,尤其是农村小学,而城区小学虽有专职教师,但课务较多,对开展拓展性课程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课程设置不连续性。有些学校对拓展性课程设置安排没有连续性,时而设置,时而取消,这样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积累。

3、拓展性课程不够系统化。由于大多拓展性课程都零散,相对独立,而省教育厅出台文件要求课程化,对课程的编写和实施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

三、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展的建议

1、精心准备,有效指导拓展性课程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体现指导性,学生的拓展性活动更是如此,切记“放羊式”的随意收放。教师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可采用“积分”奖励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活动能坚持下去。在拓展性活动前,提供可行的方法或计划,为学生的观察、探究搭好框架,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整理。

2、结合各区当地的比赛项目,设置课程内容。

趣味实验,科技制作,船模航模,Diy机器人,电子科技等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趣味实验的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可以是个人的,小组合作的,甚至是大型项目。例如《小学生神奇实验》《77*2个经典科学游戏》都可以作为参考书籍,大型项目如大型多米诺骨牌,多米诺雪糕棍等都曾在我区开展过,内容不错,很受学生欢迎。

3、学科前沿知识的传递。

教师要适合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不学习就会落后,更不上别人的步伐,小学生也需要不断接触尖端科学领域发生着的变化,例如2015年流行的3D打印,高科技发展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用意念或脑电波控制机器人等。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各有所长,其思维、智力和才能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而传统课程设置面较窄,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校必须通过个别化、多元化的拓展性课程,来培养学生肯定自我、创新思维、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学生合作、动手、探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我们也相信通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开启另一扇窗。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建模思维

一、数学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指的是人在长期训练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多表现为一个人平时的品行和气质。PISA认为,将素养这一概念代入数学学科,即是指学习者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拥有从事数学活动的一种基本能力。具体而言,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用数学视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和品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眼光审视生活

数学是基于现实生活需要而诞生的一门学科,生活当中产生了比较、分配、归纳等数学问题,自然就需要研究数学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接触100以内的加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等知识,在讲解这些运算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小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寒假期间,二年级学生集体去香山欣赏红叶,每班各有3位带队教师,已知一班去了31人,二班去了39人,请问租借车辆时,一班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车?二年级一共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车?依据所提出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可用以下问题贯穿:

(1)在以上问题情境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依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计算问题?

(3)如何对这些问题列式计算?

(4)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能否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以上问题情境涉及进位加和不进位加内容,通过对算式的分析,学生学会从生活情境当中概括数学问题,同时养成分类、归纳的良好习惯,这对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建构数学模型,洞察数学本质规律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应当学会从整体角度构建纷繁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从模型角度洞察数学本质规律。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加法与乘法可以构建合的模型,减法与除法可以构建分的模型。基于小学生学习水平和认识经验有限这一现实,在单个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将相关联的各个数学模块衔接成一个模型。

以加法与乘法合的模型建构为例,小学二年级第四课“表内乘法”是在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学习之后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对“表内乘法”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知识建构合的模型。上课伊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教材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小问:一共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小飞机内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可知,“一共”代表整体,因此,需要将所有飞机上的人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求出“3+3+3+3+3=15”的算式之后,教师继续引导:除了使用加法求取全部人数之外,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使用乘法进行表示。

3.提高推理能力,参与运算法则建构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方式叫做推理,这也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推理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整理数学知识,“数的运算”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运算法则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的建构过程,在推算过程中提高推理能力。

以“10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的教学为例,探究问题情境中“39+3”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39名学生加上3位老师,大概会有多少人?这样不太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必然有所接触,结合生活经验可知,大概有40多人。进一步进行分析,列式计算为42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算式:39到42,个位发生什么变化,十位发生哪些变化?想一想,个位的“2”可能是怎么得来的,问题情境当中哪两个数字相加会出现“2”?在这些问题的解释当中,学生探究进位加的竖式计算,从而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运算法则。

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记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这些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使人受益终身。”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学生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从静态和动态上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素养形成做出科学分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围绕核心素养对学校进行定位分析,可以发现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知识本位,知识教学过度;固有的课程文化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终身学习所需素养的提升,导致各种教与学的冲突日益凸显。面对发展中的严峻挑战,如果学校不能谋求新的内涵发展之路,不能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再建中取得突破,不能在教育行为上有所转变,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那么学校将失去品质生存的基础,失去家门口百姓的信任。

二、变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再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和愿景,加强课程领导,从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努力再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文化。

1.确立课程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文化反思与再建的基点。学校坚定赏识育人办学理念,以“人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核心素养确定培养目标,以育人价值主导课程建设,研究“赏识育人再架构”策略。通过全校师生大讨论,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创设有意义的教育空间”的课程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为“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张扬、和谐发展的阳光少年”。让各层级的目标引领可持续发展。

2.规划课程内容,丰富学习经历

(1)课程计划的科学编制

学校以课程计划的制订与完善为切入点,以“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示范课程”建设工程为抓手,启动学校课程规划行动研究。将学生在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视为课程,运用SWOT方法进行背景分析,研制了符合校情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和年度课程计划,架构了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两翼齐飞”的 “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全力打造充满生机、可持续发展、尊重差异和能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绿色课程”。

(2)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学校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让教师意识到自己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校赏识并肯定教师的课程理解视角,基于教师的课程视域将学科作为宏观、将单元作为中观、将课时作为微观,引导教师将国家课程总目标逐级分解、分类编码,把每一个学科划分为若干单元或专题,以单元或专题为基本单位,以整体为核心,以“统整”为基本思路,用课程诸要素来构建每个小单元,从而构建起一个个完整而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如数学组研究专题、语文组研究文体的重点篇目、英语组进行专题与课题研究、理化组进行单元设计等,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加丰满和立体。

(3)校本课程的个性设置

在充分考虑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评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与特长培养相结合;以教师研发为主体,用赏识的力量丰富课程的“两翼”,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

一是学科限定拓展课程。如语文的《一十百千万》、数学的《思维训练》、英语的《牛津之歌》、美术的《西林版画》、体育的《校园排球》等。

二是自选超市课程。共开设了三个板块、七个系列的74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通过网上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立了涵盖艺术、文学、技能、体育等领域的学生社团23个,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使学生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

三是德育微型课程。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晨间故事会”等德育微型课程,探索家校联动课程,开发午间阳光课程,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

四是校本活动课程。学校有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节、学科文化周、文化日、班级文化秀活动,每年举行“达人秀”、校本课程建设阶段成果展示。校园阳光电视台倡导“人人是明星,天天有直播”,鼓励更多学生走进直播间,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4)特色课程的精品培育

一所学校的优势往往也是学校的特色,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学校精心打造“三六”特色课程项目。“三”指的是三项课程:基础型课程(快乐英语)、拓展型课程(西林版画)和探究型课程(绿色环保)。“六”指的是六个体艺项目:排球、围棋、硬笔书法、版画、合唱、轮滑。特别是将融传统文化与美术技艺为一体的版画特色课程作为龙头重点打造,积极推进“人人会版画、班班有作品”项目,采用螺旋式培养模式,使版画特色课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交流建设的名片。

3.优化课程实施,提升教学品质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学校引导教师以“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为教学理念,以“让课堂预见学生未来的学习”为目标,推出“绿色课堂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为课程文化的再塑找到平台。围绕“和谐、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三维标准,实施环环相扣的“六招”,追求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持续创新型课堂。

第一招是推行二次备课,把握教学预设。研究个体、集体备课策略,采取“个人独立备课提出问题、团队讨论分享、最后个体再完善”的方式,开展主题备课、备课答辩、说课等系列活动,研讨预设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二次备课要求。

第二招是研究微环节,转变教学方式。建构“4S学程模型”,以学习方式的变化反过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S”是学习(study)的缩写,“4S”代表“想学、学会、会学、再学”,既可以是一堂课的四个环节,也可以是某个环节中的四个小环节。学校以“赏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一个个微小环节的质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实现课堂的和谐、高效和可持续。

第三招是项目引领研究思维品质。针对绿色指标中“高层次思维”短板,与金卫中学、兴塔中学、松隐中学等伙伴学校联合成立研究共同体,确立了“以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绿色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以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微环节为突破,聚焦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习品质。

第四招是基于标准改进校本作业。考试学科以双向细目表的编制为引领,设计基础、拓展、探究等分层次校本作业,提高作业针对性;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探究类作业,以丰富作业的类型。班研组控制每日作业量,拒绝无效重复作业。实施作业绿色批阅。教师批改作业不打“×”,而用“”或“\”代替,表示对学生错误的接纳和对改正的期待,学生纠正以后再打上“√”;练习本上呈现谈话交流式的评价,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美好评语,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在赏识中进步,使师生关系更和谐。

第五招是构建多元学习共同体。一是教研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主题一日研修活动。二是班研体,由班级任课教师组成,研究因材施教、关注差异教学。三是学研体,在班级中成立同伴互助型学习小组,以强带弱,共同提高。四是师生共同体,党员干部“认领”需要爱心辅导的学生。五是家校共同体,成立校级、年级家长管委会,整合家长资源,进行学习探究。六是亲子共同体,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今年,“西林之星”爱心助老亲子团队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所有的学习共同体都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合作成为常态。

第六招是教学评优,人人获奖。参赛前,教师从微环节入手为自己设计一个单项奖,上课之前出示自己设计的奖项以及获奖的条件,课后由学科组进行评奖。每一次评奖都要持续三四个小时,获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教学中获得启发。于是,评奖活动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教师在赏识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和专业自信。

4.尝试评价转型,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评价先行。应该以评促教、以评促建,以评价转型促进课堂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学校认真研究《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努力开发校本绿色指标评价体系,探索和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标准,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努力改变以知识掌握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优劣的局面。

(1)实施多元开放的评价

对学生学期成绩采用“3+3+4”综合评价。改变教师主宰、分数唯一的评价方式,开辟师生互评、学校测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等渠道。建立《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详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学生最佳作品评选、社会实践记录、体艺活动记录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每年开展“西林之星”评选活动,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价值,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2)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巧用赏识妙语,每堂课至少对半数以上学生说一句表扬鼓励的话,实施赏识性课堂评价。针对一年一度的“推优生”“优秀生”评选,学校更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实践以及学业的发展过程,采用活动记录、日常表现记录等方式,建立学生档案以跟踪学生发展。

(3)引导学生学会赏识

在赏识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引导学生既能悦纳自己,又能欣赏同伴,从赏到识,不断创新赏识形式,使评价成为学生发现自我、赏识别人的过程。

三、反思中的收获与展望

1.反思中的收获

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实践证明,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在2012年和2014年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中,上海西林中学的学生各项指数均达到或超过区域平均水平,特别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学习动机指数、自信心指数进一步提高,其中对学校的认同指数达到9级最高水平,2014年自信心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学习动机指数等增长2级,学生学业综合水平进步显著,学习品质得到提升。

篇4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 培养能力

当今社会是科技社会、信息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所需信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懂得如何获取、筛选和利用信息,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也是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一、有关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在美国提出,目前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比较多,美国图书馆协会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找到、评价及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可以说信息素养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技能。说信息素养是一门艺术因为它包括了社会﹑哲学﹑文化等内容;说信息素养是一种技术因为他包括了各种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技能。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部分构成。此外,还有很多专家从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给信息素养下定义。 

二、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养,重视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边缘学科,长时间以来不被信息技术老师重视,由于既没有考试的压力也没有学校的检测评估,因此信息技术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规范的教学活动,极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老师都是应付了事,从而造成了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局面。所以说信息技术老师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体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老师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就是学生对待信息技术课堂的态度。假如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不断地及时的更新新的信息技术知识,那么就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教师要跟紧时代的步伐,主动提高自身素养,不断进步。 

三、立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传统的图书资料利用方法已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信息课堂上要以强烈的信息意识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把它们综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素养的重要。

首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新,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一些落后的观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我们要添加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元素。例如,在讲课时可以让学生实践操作,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展示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比赛,使学生们感受到信息带给我们的乐趣。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信息技术教育要与其他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迁移到其他方面的教学活动,以便于更好地培养信息素养。最后,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将信息素养灵活应用于生活实践。学校之所以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四、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应用感知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再好的理论技能如果不能合理恰当的应用于生活实践,那么它都只是一纸空文,是没用的“废品”。因此,要把信息素养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就需要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各个领域中应用信息素养,锻炼学生应用信息素养的能力。在一些实践中也可以有意识的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例如,现在普及的互联网,可以从互联网的功能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效益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的重要性。还有一些高科技产品带给我们的便捷,例如,电话的发明,试想如果没有电话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竞技类的比赛,自己动手发明创造。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可陶冶情操,锻炼实践能力及探究能力,更好的感知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长久坚持。要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更要利用各种方法,各种

资源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这是当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生存的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向永.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 

[2] 朱玺.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 

篇5

摘 要: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的阶段,也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主要是从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方面来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并采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要不断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一、D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是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还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实物的形状是圆形的,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进行循序渐进的提问,让学生思考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那么圆的对称轴有几条,然后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形,分别画出圆心、圆的半径和直径,进而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就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老师进行适时的引导,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有关圆的基本知识内容,还能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积极互动,教师多给予学生耐心和信心。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老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帮助其改正的同时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学习“测量长度”时,老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教学导入,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然后老师可以利用数学教具测量课桌的长度等,这样调动起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进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以及单位之间应该如何换算。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就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不论在教学中运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在教学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联想生活中水桶、油漆桶等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然后在学生积极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平面图,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鼓励学生把用纸围成的圆柱体沿着圆柱的高进行动手操作,探究剪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为学习侧面积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和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学生要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对有疑问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探讨或者认真听老师讲解;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自主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最后,自主进行课后预习,通过复习课堂所讲或者查阅相关书籍来不断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学生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李健丽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了这个学习机会,让我有幸参加了第17届全国小学“聚焦核心素养·推进课堂转型”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为期两天半天的学习,共观摩了13位名师的13节优质课和专家的2场专题报告。本次研讨会以绘本教学和戏剧教学为主题,各位名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惊叹;刘兆义老师点评戏剧教学更是精彩,让我为之折服。我向往着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如鱼得水.

一.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不断创新,使英语课堂更加生动,使英语正真成为工具,使学生开口说起来,演起来。

一位教师犹如一位引导者,一名导演,舞台背后需要的是无尽的基本功练习。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标准地道的英语发音的英国友人Ezekiel伊的戏曲教学理论,看到的是生动形象关佩老师的戏剧引入课堂的实践课,使我明白,要让课堂活起来,可以演出来,同时需要在课下多多准备,是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使英语更加生活化。

二. 享受其中的自己也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些许感悟。 

教学中可以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课前热身的小游戏,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输入要超大于学生的语言输出。我们老师设计教学的时候,不能就教材教教材,一定要做到高出教材一点点,挖深一点点,拓宽一点一点点,不要小看每天的一点点,信息量的输出需要大量的输入积累。如果你每天做到多输入一点点,持之以恒,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的孩子的输出能力更强。我们一定要从小让孩子多听、多说,去理解,去实践,演出来,生活化,去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体验真实语言。

篇7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素质发展 策略研究

语文具有工具性,它不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学科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还是一门具有思维性、人文性的学科,语文学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核心素质的好坏。现如今,通过课外阅读发展语文素质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不仅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而且有效地协同语文教学发展语文核心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刻不容缓。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是学校课程教学资源。在开发教学资源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地拓宽思路,树立正确而科学的课程资源观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校实际条件,广开教学思路,使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资源得到科学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利用。例如在阅读《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文章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的小鱼。”这句话,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将收集到的有关浅水洼及小鱼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小鱼的活泼可爱。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文本,教师要做到有机开发。以农村小学为例,其独有的环境就可以成为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例如在阅读《落花生》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去看、去问有关花生的事情。整个活动完成下来,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花生的外表,更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花生的品质。其次是社会课程资源。社会资源具有形象性、实践性等特性,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第一,利用风土民情,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有关风土民情的课外书籍的内容。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识字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汉字,就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错别字,进而推动社会上用字的规范性,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识字数量,提高观察能力。而且当学生识的字多了,其阅读地能力就会随之提高,进而使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二、开展定期的阅读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对于活泼好动、爱玩的小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能切实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及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作用,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落实阅读的书籍。教师可以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订购课外书籍,并将其放置于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等学生触手可得的地方。其次,落实阅读时间。将课外阅读列入语文教学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然后,落实活动,实现活动的多样性。像是开展阅读比赛和评比,其详细内容包括作品解读、文章欣赏、演讲、讲故事大赛、课外知识竞赛,等等。例如,教师在班级中定期开展阅读古诗主题班会,这样的活动会使得班级中掀起一股阅读古诗的热潮,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许多学生在这一学期过完之后,会不经意间积累许多有关古诗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素养。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发展状况,而且能提高学生阅读参与度,激发兴趣,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为了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积极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终身学习。为此,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及在今后学习过程中的需求。读书方法有很多,阅读方法会对阅读的速度及阅读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待不同的书籍,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首先,浏览法。顾名思义,浏览法就是指用极快的速度将书浏览一遍。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要读的书有很多,但是在精力和时间上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阅读大量书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浏览法阅读。那么哪些书籍可以用浏览法阅读呢?第一,资料性的作品,只要求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即可。第二,那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书籍,只要求知道故事的大概和其蕴含的道理即可。其次,摘抄法。这种阅读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对于那些与语文知识相关性高的书籍,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其他的还有精读法、跳读法等。但是有的教师并不这样划分阅读方式,而是将阅读方式划分成了文学作品阅读法、麻醉性阅读法、信息式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总之,无论哪种划分方法,只要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就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极具创造性,因此,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阅读方式,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展现自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小学生 科学课程 学习习惯 主体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自新课改后的一门新的教学课程。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必须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习好科学学科知识,具备科学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是一项新的挑战。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习惯就成为了关键,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科学精神。为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的自身优势,突出对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习惯培养,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科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现的起始,在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科学家不断地观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种观察能力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的。科学中需要培养的观察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1.实事求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他们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不说假话,不篡改结果,不伪造数据,从小养成客观、谨慎地科学态度。

2.耐心持久。很多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若干年或者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地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中得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地科学态度。

3.多角度全面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教会他们把各种零散地、看起来孤立地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综合地观察。

4.明确目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记了要观察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本该观察的是物品所发生的受热变化,但仍然会有些学生被酒精灯的火焰所吸引,忘记了观察物品发生的变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动上。因此,培养学生明确并牢记观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绞尽脑汁”地将知识一股脑地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好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学习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也不愿意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好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去验证预测可能的结果,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以及生活中的电磁。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生活中的电磁锅是怎么工作的?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认真总结,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学习,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本领。

四、培养良好的协调合作习惯

教学中必需依靠多学科知识的协作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科学学科教学可以很好地与物理、生物、数学、化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意识和自觉性,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合作的精神和习惯,让课堂教学更行之有效。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对学生学习知识,包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小芳.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5,(61):185.

[2]刘孝龙.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7):95.

[3]姜春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4):31.

[4]夏蓉.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习惯的养成[J].科学咨询,2012,(11):83.

篇9

关键词:科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与养成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工作或者学习中养成的一种素质,对大多数人而言,良好的习惯都是人们学习工作的宝贵财富,它往往不需要人们通过特有的意志来进行控制,人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够自然而然的在适当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完成某件事。而学习习惯则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倾向行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能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所以,科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分析

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良好的习惯往往是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一种优秀品质,所以对学生时代的科学教学而言,保证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于学生本身而言,科学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科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做好科学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在科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其次,科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时代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而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学习基础,所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终身的。

二、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对策分析

(一)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给一定的科学知识,但是从长远分析,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些文科类学科的学习往往以背诵和记忆为主,而科学学科的学习则是以理解和思考为主,同时探究又是学习在科学学科中学习的核心内容,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只有争取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才能够不断增强其科学素养;同时,这也是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中国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依赖性较强;中国学生从小往往就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询问老师和家长,向他们询问正确答案或者事情解决的方法,而家长和老师也往往会毫无保留的告诉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就很难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为此,在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在课上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且积极大胆的发言,如此,才有益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代和中学时代的学习经验较少,所以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有的时候得出的结论甚至与正确答案一点也不沾边;对于这类情况,老师要理解学生,并且及时的与学生沟通,要真正了解他们内心所想,并且给予学生反思的机会;而如果老师直接指责学生的话,那么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还有可能丧失学习的兴趣。为此,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经历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对于学生则应该及时的总结反思,通^不断的反思,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最后,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应该经常进行探讨学习;老师可以定期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解决,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这对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科学学科是一门涵盖面较广的学科,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载体资源,除了教材资源以外,科学学科往往还有许多其他的课程资源,所以要想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就应该在生活中做到科学的引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学习资源值得在学习中引用,所以小学的科学教育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以敏锐的洞察力来不断发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受益匪浅;与此同时,学生在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这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发展条件以及发展空间;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下科学教育的重要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学科是学生时代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所以做好小学和中学的科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未来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冰.实施科学家庭教育 实现学生健康成长[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05).

[2]蒋娟.家庭教育中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24).[3]芦杰.关注家庭教育,有效开展学校思政教育――《爸爸去哪儿》引发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24).

[4]文拥华.关于父母对孩子教育责任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8).

篇10

1.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自己预先设置的问题代替学生的思维,要根据学情而教,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把2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让他们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让他们动手实践,从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科学。有的问题他们可以通过讲出来寻求学习伙伴的帮助解决;有的问题他们可以提出来请求老师的提示或帮助得到答案;有些问题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失败中得到正确答案。还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把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活动中去,起到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知识,感受和体会科学知识。

2.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着眼于“探究”。科学教学应向生活、课外开放,科学的教学内容要求老师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学习实践联系起来,在科学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把课内拓展所有对儿童有兴趣,有意义的题材中,使封闭的小学科学变为开放式的教学,以扩大科学的空间,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1 要立足课堂,开拓创新。在学习科学时,我们应该学会对自然的理性态度,学会辩证的怀疑和批判,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创新点,开拓学生求异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开展求异思维的好机会。如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营养》让学生思知道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糖类和水。人们怎样利用它,让学生放飞想象、分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把握并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2.2 优化科学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教育资源,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拓宽科学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科学,用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注意到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是互相渗透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所选的内容丰富,具有很新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其内容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科学的课堂就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

2.3 大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中,发展各种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让他们在亲身探究中理解科学的含义,体会和感受到科学的奥妙和趣味,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通过学习科学,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2.3.1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3.2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2.3.3 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形成持之以恒的习惯,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