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面临的水问题
目前我国主要存在水资源的问题,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流域缺乏统一管理、地下水开采过度、水资源浪费且污染严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好的措施和办法去解决,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还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从而引发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以针对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我们对水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今后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起到了很有效的参考意义。
二、水资源管理总体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都是在遵循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的,这项原则要求我们:1、人类必须把利用水资源的行为当做是一个行为的整体和一个连续的过程;2、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任何时期水资源的利用,都要保证在水资源承载范围内;3、开发水资源,必须保证完成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统一,同时实现人类和自然社会的共同发展。当然水资源的利用要求整体的环境优异,虽然水自身就具备净化污染的作用,但是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这个承载污染的能力得到破坏,那么这部分水就失去了再利用的价值,变成了不可利用资源,也就会使可以使用的淡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影响了这一地区或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防治水污染的同时, 我们要始终遵循用水和治理污染相结合的原则,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建立起完整的水资源核算体系,让水资源的使用得到合理的调配,让水资源得到合理优化,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总体上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水资源的规划模式
1.从整个宏观领域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
在整个宏观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必须以需求为前提,加强指导性、调节宏观水资源、增强环境利用率和保护水资源的基本战略手段,制定一个合理政策或是意见。在整个规划的重点上,应以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两者的协调为基础,大力发挥政府干预和社会调节作用,通过整个宏观领域的调控,合理利用水资源,适应整个经济社会的需水量,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步,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从基础入手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
尽量满足地区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从整个环境的角度出发,在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的根本上,参考以往的规划步骤,制定相关的战略方案和措施,做到水资源的整体发展平衡。并且对附近领域的水资源引起重视,对可能造成的污染尽快的进行分散处理,避免造成污染长期累积或是难以治理等问题,做到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共同发展。
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水资源是自然环境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资源的发展带动着整个环境的发展,也带动着整个人类的发展。人类和水资源的关系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让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不断帮助水资源开发再利用,以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一项能够保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则,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用最科学的方法做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成可持续发展的而目标。
为了帮助人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意识,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办法来束缚或是制约人们的不环保行为,建立健全相关水资源的条例,帮助人们建立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意识。我们要认识到水资源的大力开发,很有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这种破坏要有尺度,只要不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合理的手段。
结束语
水是人类发展的起源,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资源的分布不均,矛盾突出,因此我们要大力支持国家政策,建立起节水型的社会和国家,做好可持续发展,大力治理水污染,建立相关水资源管理办法的条例和法律法规,适当增加一些地区的水费,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要做到时刻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呼应,逐步提升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水平,解决我国目前在水资源上面遇到的问题,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在不断实行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帮助政府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建立节能环保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和实现国家环境和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严鹏.灌区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3):285-285.
篇2
论文摘要: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订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
洪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滞、蓄、调、引、灌等工程设施,综合采用规划、预报、调度、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对特定规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综合、风险、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洪水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河湖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种行为.需要调整多重利益关系,亟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一、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洪水资源利用趋势的内在需要
我阚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胁将进一步加剧,适度利用洪水资源将成为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洪水资源利用在规模和总量上都将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存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包括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江河湖泊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及其补偿、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这些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单纯依靠政策难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化、法制化.
2.协调洪水资源利用复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各级防总、各级政府部门、水工程管理单位、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而多元。在我国.虽然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个别时候针对具体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效地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活动
3.解决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的关键举措
尽管目前我同已确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资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缺位状态: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以及各种涉水部门规章均未规定洪水资源利用问题。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瓶颈,严重制约着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开展。为此.在推进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二、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1.确立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利害两重性.其“利”体现在洪水一旦资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资源一样进行兴利:其“害”体现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还可能因为洪水资源化措施的实施带来各种附加风险.如洪水预报误差风险、调度操作误差风险等。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需要适度承受洪水风险,并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安全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必须结合实时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学决策、审慎操作.保证度汛安全。
二是统一规划原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时需要注意结合各个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利用措施,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综合利用原则.即从全流域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河库洪水错峰调度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调度增加水库容纳水量及调蓄滞洪水量来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综合增加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2.确立政府主导的洪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洪水资源利用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赋予洪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较强的行政权力,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主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追究滥用职权者的法律责任.以避免无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发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与驱动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编制专业规划,结合具体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学决策,相机实施。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编制主体、决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关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规定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督等。
4.结合洪水资源利用方式设计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水库调度.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以及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通过工程措施主动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设重点存在很大区别:
①对于水库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调度及风险责任承担。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等工程的调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水库调度模式。建立动态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动态的汛限水位、调整具体的水库汛期调度方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洪水风险的增加,需要确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和承担方式。
②对于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在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配置、调度以及不同区域、流域之间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利益平衡。为了尽可能滞留洪水,可以利用联网的河系或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将本流域、本区域的汛期“弃水”调度到其他流域或区域加以储存或利用,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水量调度制度建设。由于洪水往往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资源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与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灾害在地区间转移,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3)对于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蓄滞洪区的功能调整和受损者的利益补偿为了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必要将蓄滞洪区的运用从单一的被动防洪调度转变为主动的蓄洪兴利和错峰防洪等多种形式.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蓄滞洪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当根据各流域防洪规划、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要求.结合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间为参数.划分蓄滞洪区的启用级别.确定相应级别的启用决策机构。实现蓄滞洪区分级运用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立法.依法界定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运作、资金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补偿金的发放、使用和监督等。
(4)对于主动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以及洪水水质的管理问题。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坝、拦水闸,开挖深井、渗沟等工程.为此需要对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专门的法规标准。此外,洪水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水质难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需要明确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体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洪水水质检测、报告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利用决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的决策机制。对无视洪水水质,强行决策致使地下水体污染的,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为控制或减轻洪水资源利用过程巾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水灾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各级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措施、应急决策后的评估制度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实上述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建立洪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跨区纠纷解决机制、水质监测与控制制度等各种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议
1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在今后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可通过修订防洪法,增加有关洪水资源利用的条款。如将防洪规划扩展为洪水管理规划,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地位;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洪水资源利用行动中的沟通与协调,扩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能;将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由洪泛区、蓄滞洪区向整个防洪区推广.由建设项目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推广;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洪水资源利用投人原则,明确洪水资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及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合理确定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制度、科学利用制度和损害补偿制度,以促进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需要在将来出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在部门规章层面,为了具体指导我国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可以在有关水部门规章的制定、修改时加入洪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已纳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响评价分级管理规定”“雨洪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尼尔基水利枢纽库区管理办法”“东平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规定与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及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结合本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将国家确定的洪水资源利用制度予以具体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一方面,洪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汀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通过地方性立法先行.不仅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从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引进洪水管理理念并对防洪法进行修改,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真正建立。
3.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没过程中.可以考虑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前为政策先导与框架确定阶段,重点是由地方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尽快推进已经列人水法规体系总体规划的蓄滞洪区管理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2015-2020年为主要法律制度完善阶段.重点是将防洪法修改完善为洪水管理法:2020年之后为制度进一步健全阶段.重点是进一一步修改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篇3
摘要:根据煤矿矿区水资源贫乏及水资源种类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共性,打破常规水资源规划范围与内容,重点规划利用好矿区有限的清水与污水及其资源化,结合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技术,提出合理开发、有效治理、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并举的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一、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三、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职称论文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四、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五、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篇4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规划理念更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没有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在城市中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航运等涉水规划往往分属水利、环境、市政、交通、园林等多部门的管理,涉水规划内容往往各自为政、相互矛盾,降低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带来了争水、乱排、洪灾、水生态恶化等水问题,造成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的局面。因此,随着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综合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规划是龙头,制定一个好的规划,是实现城市水资源有效管理的前提。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规划呢?
1.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内容
传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包括基本情况、现状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水资源保护、污水再生利用、需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和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这种规划表面上看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实际上范围狭窄,内涵单一,容易造成与其他规划的脱节甚至矛盾。
一个好的水资源综合规划,不仅要包括水资源如何配置,还要包括水资源如何保护、水生态如何保护、水环境怎么建设,如何促进当地水文化的发展。这与目前提倡的水务一体化思想是一脉相通的,水资源配置解决水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包括水源、水厂、排水再利用等,水资源保护解决水环境保护和治污问题,水生态解决水的永续利用问题,水景观和水文化不仅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水的重视。
水资源综合规划包括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生态、水景观规划三个方面,其核心是理念更新。
水资源规划包括水域管理及保护规划、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保护规划包括排污口整合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水景观规划包括河湖水生态保护、水生态水景观建设。
2.理念更新
理念更新涵盖了新时期水科学特征、治水理念更新和重视水生态、水景观建设三个方面,这也是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1新时期水科学的特征
(1)水科学内涵的扩展:从最初我们学习水文分析、洪水计算到水资源配置、供需平衡分析,再到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直至水文化、水旅游,并提升到水安全,步步深刻,层层拓宽。
(2)水科学的多学科性:水科学博大精深,涉及到水文学、气象学、水力学、泥沙运动、海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3)水科学的多部门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多,诸如污水排放、河道淤积、水系破坏、河道设障、破坏水的自然景观、水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等现象越来越常见,但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能控制解决的,需要加强各涉水部门的通力合作,系统的进行水资源科学研究。
2.2治水理念的更新
(1)加强流域管理的理念,克服“就水论水”的管理模式。水体本身就存在于城市水系之中,水系本身就是流域的一部分。治水不能仅仅从水体出发,要以大流域为出发点,要上下游、左右岸协调考虑。譬如河道的治污,仅仅一段排污达标是不行的,纳污能力必须考虑上游的污染物排放量。
(2)提升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流域管理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脱离区域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区域管理有着流域管理所不具备的行政优越性,一个措施可以成为一项决议,甚至于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因此,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原则。
(3)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理念。水生态是叠加于区域生态空间基础上的,水生态系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建设水利工程,如不加强生态的意识,极易破坏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建设中应保护河湖水网,保持河道的自然性,提倡生态护坡,重视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的结合。
2.3重视水资源工作中水生态、水景观及水文化建设
(1)符合人水和谐的建设理念。在自然形象中很少有像水体这样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过“亲水性”设计,让人真正享受到清新宜人的景观和亲身戏水的乐趣,即人水和谐。
(2)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水景观、水文化建设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要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定位为景观的部位进行建设。
(3)与城市水系布局相适应。要以水系为中心布置水环境、水文化景观,水环境建设要以水系规划为核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4)城市滨水区建设要反映城市文明,特别要体现水景观水文化的特色。作为城市边缘地段的滨水空间,被认为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特殊场所,是城市的“窗口”和“门户”的象征。
2.4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水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包括供水安全保证体系、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1)推进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配合,还需要依靠水利信息化来实现。水利信息化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应用需求为向导,有针对性地建设各级应用系统。可针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三大保障体系建设,开发不同功能的管理系统。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中,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限批控制管理,建立协调、高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水权制度,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节水管理制度。
(3)确立涉水事务中水资源管理的主体地位:①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升管理水平,主动迎接挑战;②提升社会服务面。
一个好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应该包括以上所述各项内容,应该将理念更新贯穿规划的始终,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参与的工作模式。
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框架详见下图。
3.对政府主导模式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为主导,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由“九龙治水”变为“联合治水”。
2.制定严格适当的政策、法律和规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杜绝“规划规划,墙上一挂”的现象。
3.注重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管理。一个规划的制定,涉及到各方各部门的利益,要多多听取各方的意见,举行听证会、规划公示等。
4.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并行。要加强执法监督,规划制定部门要实施后续技术跟踪等方式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城市水源管理保护
On Strategies of Urban Water-SupplySource Field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Jining City
GUO De-wei1WANG Wei-dong2TIAN Xiu-li3LI Meng1
(1.Jining city office of water resources,2. Jining city water conservancy machinery company,
3. Jining city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company, Jining,Shandong 272019;)
Abstract:Water resource is lifeline of a city.due to rapid delevelopmengt of economy in recent years,urbanization level isenhancing,population is condensing,water demand is rapidly increasing,and thus the conflict betwee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s getting worse.Water crisis caused by shortage of urban water resource and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trict condintio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o ease the water resource crisis depends on scientific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enhanced managemengt and regulation of urban water resource,and it is an important priority and guarantee of citizens’drinking water security,as well as foundation of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y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Urba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gt; protection
一、全市水资源状况
1、全市水资源状况
全市河流众多,有流域面积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3条,其中大中型河道8条,除黄河、大汶河外均流入南四湖。东部山区有5座大中型水库和246座小型水库,总库容5.83亿立方米。南四湖多年平均径流量29.6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9.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3.7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2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08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30亿立方米。
2、城区水资源状况
城区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1.78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多年平均为1.26亿立方米。经调查核实市区(梁济运河、光府河之间,南外环以北,金宇路以南)共有自备井184眼,平均日开采量为4.3万立方米。城区公共供水日开采量为11万立方米,自备井取水量占市区总取水量的39%。
二、目前城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城区水资源管理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中心任务,结合民生水利,服务民生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加强了城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济宁市城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上满足了城区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的要求。加强了城区水资源管理力度,统一了城区自备井管理,实施了取水许可登记、计划节约用水、计量征收水资源费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完善了城区水环境监测等保护措施。
1、完善了全市城区水环境监测,及时城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信息
每年从市及县市区水资源费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水环境监测工作。从1998年开始完善了我市水环境监测网络,每年完成四个季度的水质监测及 “济宁市水功能区水资源状况通报”(47期)。其中城区水环境监测点地表水有30个,地下水监测点45个,水质监测点覆盖了济宁市城区和郊区。加大对城区地下水源地地下水水位观测信息化建设,城区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井60眼,对城区水位实行预警管理机制,为及时掌握水位动态提供一手资料。
2、积极开展关闭封停自备井工作,严格城区取水许可审批,规范城区水资源管理,保护地下水环境
针对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污染和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多部门联合开展了对城区无证取水和涉及生活用水水质不合格自备井的封填工作,封停违法自备水井290眼。经封停自备井后,取水量减少加之受连年丰水年的影响,近年城区地下水位出现回升趋势,据实测数据,2008年底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0.38m,比2003年底平均埋深26.08m上升了15.5m,缓解了城区地下水超采。
3、加强城区周边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防治水资源污染
加强城区周边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城区周边梁济运河和光府河分别属于省水功能区一级区划梁济运河济宁调水水源保护区和光府河泰安济宁开发利用区,城区南面是南四湖上级湖调水水源保护区。对水功能区的入河排污口严格按照水功能区要求的水质目标及《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进行监督管理,严格审批设置。加强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及水质评价。全市设立水功能区标志牌31个,向社会宣传水功能区,增强全民关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市城区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是城市的生命线。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口集中,需水量增长较快,城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我市城区水资源管理存在职能交叉、利益各异、各自为政等问题,水资源难以优化配置、科学开发,水污染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理,节水工作不能有效开展,水资源浪费现象也就得不到有效遏制。这些问题给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带来了严重危害,影响我市供水安全。
1、城区用水集中,地下水资源问题日渐突出
城区地域狭窄,工业集中,人口密集,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加大。而我市城区用水依赖单一的地下水资源,造成我市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环境逐渐恶化,不但影响了工农业的生产,而且严重制约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城市供水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我市城市供水管网老化、锈蚀,导致供水漏失率在30%以上,大大增加了供水成本,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加快地表水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解决地下水资源的矛盾已成当务之急。
2、城区水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由于我市历史上城区工业以化工、造纸、酿酒、制药为主,都是高耗水、高排污的行业,工业结构性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水渗透严重,使地表水体的水质污染不断加重,而地下水的超采加剧了地表水污水的下渗。第四系孔隙潜水水质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深层承压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水质正逐年恶化。目前,城区潜水已不能作为饮用水使用。
3、当前城区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水资源现状不相适应
当前我市城区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需要加强我市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目前我市水资源管理 “多龙管水,政出多门”。如管水资源,但不管饮用水规划;管饮用水水源地的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等问题比较多,难以对水资源的统一的科学规划和调度。
四、加强我市城区水资源管理下步打算
针对我市水资源管理当中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科学规划、管理与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真正做到民生水利,服务民生。加强我市城区水资源管理的下步打算:
1、依法科学规划城区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力度
按照《水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城区范围内实行最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取水井的档案管理,做到一井一档案,加强对水源井量与质的管理,逐步把城市水资源管理纳入专业化、法制化轨道。组织对城市水资源状况开展全面调查和评价,编制规划,出台城市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设立保护区,严格取水许可审批
积极开展济宁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划及应急供水预案研究工作,对市城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价,摸清我市城区水资源状况,预测城区未来水资源供需状况,提出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表水、地下水、中水联合调度,当地水、外来水、再生水资源多水源并举的供水方案,实现城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居民饮水安全。该规划将对城区水资源的科学开发、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完善地下水监测,定期济宁市地下水状况通报
为科学合理地掌握全市地下水水位动态,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在已设全市水质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加密城区及周边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点数量,对不同地下水含水层的水质分别进行监测,将济宁市地下水状况纳入济宁市水功能区水资源状况通报,每季度向社会;每年年初对上年度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形成年度地下水评价报告,以便详细系统的掌握我市地下水环境动态变化规律,更有效地对地下水进行监控保护。
3、逐步封停城区自备井,合理布局水源井建设
规范自备井的管理,实施计划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一是城市公共供水与单位自备井供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应对供水突发事件,对社会民生是有利的;二是可以均衡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供水成本。对富余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避免长途输水造成的浪费;三是水源地建设应依法开展水源地勘探及论证工作,科学合理调度供水水源,防止局部开采强度过大,产生掉泵及越流补给造成浅层水对深层水的污染。严格城区自备井加强管理,逐步封停水质不达标和管理不善的自备井
4、加强对城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为合理开发利用城区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目前地下水资源作为城市单一水源现状,须尽早规划替代水源,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积极开展我市城区地表水源规划和中水利用规划。首先,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地表水资源,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引黄、引汶工程,建设地表水水厂已成为当务之急。其次,加快中水回用管网建设,积极开展中水回用工程。
按照用水户对水质的要求做好分质供水。公共供水的水源来至于城区深层优质地下水,经消毒处理后通过管网远距离输送,应主要供居民生活用水。对景观、建筑、部分工业等用水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采用地表水、中水,或经批准可由自备井供水,避免了优质水源的浪费,有利于节约保护地下优质地下水资源,确保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的安全。
5、加快我市水务一体化改革,全面理顺城区水资源管理体制
加快我市水务一体化改革,加强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不仅包括持续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也包括抵御突变破坏――防洪,还包括水环境与生态的维护。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三个补偿机制: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即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求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为什么要以水务局管理城市水资源[J].江苏水利,2000,(4):4-6.
篇6
水资源论证工作是依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以及水资源专项规划,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的合理性以及对水环境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其本质是寻求人的活动与自然水系统耦合的平衡点,实现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良性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红线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论证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加强水资源论证,有利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源头控制水资源论证工作涉及水资源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是贯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的基础性、前置性工作。规划水资源论证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环节,从宏观布局上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总体控制,预防把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水资源问题。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在具体项目建设决策方面,从微观层面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要求,预防把关建设项目上马后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其他取用水户的不利影响。水资源论证关口直接关系着后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充分体现了水资源管理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是水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前置环节。
1.2加强水资源论证,有利于保障水生态文明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不断利用和重新分配,必将改变现状水资源情势,进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面对今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水资源有限和已经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文明安全发展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水资源论证工作,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规划等为依据,检验规划及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的要求,是否符合节约用水的要求,以及是否符合水功能区的管理要求;并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出发,充分保障规划及建设项目的合理需水,分析对其他相关用水户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建设项目取水和规划布局与当地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管理要求相适应,改变了以往我国被动的“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合理调整了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布局优化调整,促进了经济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的,保障了水生态文明安全建设。
2对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新思考
水资源论证工作从源头上加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管理,提升了取水许可审批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促进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中要求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全面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等管理制度,面对新形势,水资源论证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1)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知识面相对狭窄,技术基础不扎实,论证报告编写质量有待提高。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新态势的要求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写规范也愈加严格。水资源论证涉及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生态、管理及取用水工艺等多专业,目前从业人员专业相对单一,对相对复杂的取用水工艺分析不够深入,造成项目取用水分析不够科学合理,水资源论证成果不准确。(2)水资源论证法规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不健全。面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相对落后,论证范围、管理环节和管理内容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设计不够严密;论证报告书编写收费标准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和各级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价格,竞相压价会导致论证工作无法保证成果质量和论证工作所应持的公正立场。(3)水资源论证后评估与后续管理相对薄弱。水资源论证后评估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对于水资源论证成果的实效发挥以及建设项目的取用水约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的水资源后评估和后续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3着力改进水资源论证工作,切实服务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资源论证的目的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针对当前水资源论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进。(1)加强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规范管理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上岗培训,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全面掌握论证制度的精髓,领会技术路线和基本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决策能力,从而提高报告书编制质量,促进水资源论证总体工作健康发展。(2)强化水资源论证制度建设,完善立法。水资源论证制度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水资源论证制度,但较为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需加紧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立法,制定有关水资源论证制度的专门的行政法规,并以此为统领,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体系,从而彻底扫清制约水资源论证制度发展的障碍,为进一步促进水资源论证制度功能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3)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后评估与后续管理工作。水资源论证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初始环节,要想取得实效,将论证成果切实落实,还需要扎实、长效的后续管理保障。要加强对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结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结合取水许可审批、竣工验收和取水许可监督管理等工作,对论证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论证报告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通过后评估,强化企业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全面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查找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审查、审批及取水许可审批、发证和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完善水资源论证审查制度与实践的统一。
4结语
篇7
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从酒泉市现实水情,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水患防御能力依然有限。全市既受到洪涝的威胁,又存在水少为忧、水脏为患的威胁;既有资源型缺水,又有水质型缺水。水资源将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要紧紧把握全局,搞好统筹兼顾,必须正确处理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几个重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水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自然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规律。虽然,我们在治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严重存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问题,如在瓜州、肃北、阿克塞县都大量放牧,过度开垦土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江河淤积、生态恶化。归根到底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人水相亲、人水两利,科学开发利用的重大问题如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利用、城市水务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超前研究,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正确处理好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水资源是有承载能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内,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生存环境恶化。如地下水过量开发超过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大量植被枯死、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危害。为此,我们要科学分析每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认真分析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制约区域发展的问题和原因,以利研究对策,确保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对我市来说,要做好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摸清我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全面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规划方案。特别是对建设项目来说,必须要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三、正确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中国的水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程度,今后我们将为此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建设蓄、引、提等工程来开发利用资源,而忽视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趋严重,使水资源供需失衡。事实上,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目的是追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为此,必须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同时抓。在节约用水方面,要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用水定额管理、用水者协会、节水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保障贫困人口的用水需求。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开展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工作,强化对饮用水源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的管理,逐步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必须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加强水质监测。目前各大水库、河流上游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缺少观察设施,只能用肉眼观察能见度,这样的问题也难以解决。
四、正确处理好依法管理和市场机制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水资源不仅要依法利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遵从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首先,要进一步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同时,要依法管理水资源、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并做好取水后用水、排水的监督工作。其次,要强化水资源费征管,实现资源有偿使用。
篇8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水权;水价;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28-0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凸现,而以往以满足用水需求为目标的供水管理体制非但不能有效解决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反而使得这个矛盾日益严峻。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效率低下的突出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要维持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致力于高效用水管理。通过加强需求管理能够推动节约用水,实现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减少,为维持河道输沙、河口生态等水环境改善需水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空间,同时,水需求的减少也会使污水排放量减少,从而有效地缓解水环境的压力。此外,黄河流域目前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相当高,今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不仅资源条件不够充分,而且工程的技术难度将更大。对于资源性缺水、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的黄河流域而言,通过加强需求管理减少无效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于新水源开发更为迫切。
三、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体制不健全。水务一体化改革进展缓慢,“多龙管水、政出多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未能实现水资源的市场配置、节水意识淡薄。我国虽然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步入市场经济体制,但水资源一直被无偿或低价使用,不仅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1、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科学合理管理水利资源
(一)水资源管理必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这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和水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区域分布又极不平衡,年内和年际变化大,跨省河道等自然特性,水资源的江河流域特性和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不可分割性,城镇的现代化建设对水资源利用需要增长较快,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
只有坚持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才有可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为水资源具有循环可再生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应用上的不可替代性、经济上的利害两重性等特点。而循环可再生性是水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基本自然属性。水资源始终在降水DD径流DD蒸发的自然水文循环中,这就要求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形成一个水源DD供水DD用水DD排水--处理回用的系统循环。
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人类违背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水资源利用的一般规律,导致水生态系统循环的破坏,最终又转化为水对人类的加剧侵害。为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根据水的自然属性,把水的利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好供、用、排各环节的关系,在不违背水的自然规律基础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再生。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地制定管理原则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在遵循合理分配、开发利用与环境协调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患和保护环境一体化。开发水资源是为了满足人民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防灾减灾和保护环境是为了支持和维护资源的持续生成和全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三者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持,缺一不可。
全面管理地表水、地下水和空中水。利用水的流动性和储存条件,联合调度,统一配置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保护水资源、水环境、防治水污染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开源与节流并重。我国人多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而且影响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只有开发与节约、利用与保护并重,才能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用水需要。
(三)必须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
水资源统一管理系统是比较复杂的,涉及面广,管理措施必须采用多种手段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其主要的手段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及宣传教育手段等。
法律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手段。从水资源产权到体制管理,从规划到管理、水环境保护、防汛抗旱调度、工程管理、水行政执法等都要通过立法,规范各部门之间的行为。
采用经济激励手段促进节水。建立水资源需求管理激励机制, 如建立节水基金对节水量大的水经营者给予奖励, 对采用节水措施的用水户给予现金补贴, 对研发节水设备或技术的单位给予奖励等手段。相反, 对于没有制定节水规划、没有实现节水目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或用水量等形式的处罚。
科技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也是搞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手段,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各宣传媒介宣传水法,使全社会人都珍惜水、保护水。
2、确立水资源配置的“两级市场”模式
水资源配置模式的确立,在考虑自身的特性基础上,充分借鉴现有自然资源的市场管理模式。水市场实质上是水权市场,即权力的分配与转让问题。因此,水市场的构建可以按“两级市场”模式进行。
一级市场是水权出让市场。目前东张水库基本上按这一模式操作运行。一级市场由政府垄断,依法组织水权出让。
二级市场是水权转让市场。取得水权的组织或团体,可就其拥有的水权进行转让,但转让必须经出让方批准同意方可进行。水权在二级市场流通,促使水资源从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发展,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二级市场必须遵循如下一些原则,一是转让者必须首先满足自身用水需求。二是受让者保证水资源合理使用,明确水权是使用权,而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三是有偿使用和限期使用。四是向政府部门交纳一定的租金。上述这些原则主要是防止利益的驱动,不顾用水情况,盲目追求效益最大化。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养好水市场
(一)改革管理单位体制,培育成熟的水市场主体
水市场主体必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现有的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经营性质不清、经营责任不明。改制后经营性资产的运行维护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进行。
(二)按经济杠杆操作,促进水价改革
水价背离价值,无法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也就不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同时,水价低于供水成本,也是管理单位亏损的主要原因。进行水价改革,通过水价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全社会节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改革,形成价格补偿机制,保证管理单位正常运行,使供水工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三)确立水权分配,培育水市场
对水权的分配必须按以下几项原则进行:一是优先使用原则,二是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三是用水和排水统筹规划原则,四是有偿使用原则,五是不宜买(卖)断的原则。考虑到我国水资源分配状况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水权分配应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
五、结束语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而水资源供应能力的有限性却决定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必然会越拉越大。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才能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阮本清,张春玲,黄明聪.浅论水资源需求管理中的经济措施[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
篇9
论文摘要:海河流域现有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已经难以适应现今流域 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修编。结合流域当今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阐述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指出了规划修编工作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 政治 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
规划修编要重点把握以下八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坚持人与 自然 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 发展 。三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坚持流域水利发展与区域 经济 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强化流域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流域各方面对水利需求的同时,牢牢抓住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保安要求高的特点,在规划中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和防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六是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妥善协调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水利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的关系。WWW.133229.COM七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现行规划是修订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八是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规划修编力求体现先进性、 科学 性、经济性,并应重视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成果,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的需求,突出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流域综合规划应对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岸线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项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海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突出解决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1.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沟通流域水系,组成海河流域“二纵六横”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配置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引黄水以及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水区和非受水区用水,城市和 农村 用水。
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提出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规划方案.加大农业节水、 工业 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统筹灌溉规划、城乡供水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规划等,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2.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
确立河流生态功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确定基本生态水量,开展北运河等生态修复试点,保障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
以京津等大中城市水源地、省界缓冲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及分阶段目标,提出地下水限采方案,建立完善的水质水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拟定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太行山等重点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3.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沟通水系、相机调度,注重洪水资源利用。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防治、洪水资源利用和岸线利用规划,制定不同标准下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及措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调整意见。
4.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
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完善水利应急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以晋冀豫漳河上游和京津冀晋省界地区为重点的水事纠纷。加强水利信息化.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能力。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系统;水环境质量;风险分析与决策;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42-03
1.问题的提出
人类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的变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环境和生态的变异又引起自然界水资源规律的变化。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及评价管理,成为水资源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可持续发展与水量以及水质统一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总结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一般呈现以下技术路径与模式(图1)。
在水资源的宏观管理中,通常以统一管理、供求管理和优化配置为主要原则。通过对水资源系统和质量的监督与控制,确保水资源的质量达标;通过优化配置和供求管理,实现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最终达到水资源的永续合理开发与利用。对此,水资源系统分析通常贯穿于水资源系统规划、系统设计、系统施工、系统运行和系统管理的各个阶段,它涉及到自然、社会、人文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由于水资源动态变化的多样性和随机性,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水质和水量的相互联系,以及水需求的可行方案必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水资源问题更趋复杂化;而实施对水环境质量的监督与评价,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如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如何加强水资源项目风险分析与决策管理,以及对水资源宏观管理等问题,是当前我国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水资源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2.水资源系统与质量分析
2.1 水资源系统与分析
随着系统工程理论在水资源系统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水资源系统的状态与运行的模型模拟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借助数学模型(包括解析模型、模拟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确定模型、随机模型、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投资模型、运行策略模型等),应用模拟技术和优化技术,求解系统目标函数最优,以帮助决策人应用模拟和优化技术,选择能满足约束条件的优化方案,进而采用矩阵显示法(Matrix Display Techniques)、记录卡片显示法(Scorecard Display Techniques)、计算机图示显像法(Computer Graphic Display)等方法,运用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的多种准则,进行多目标综合分析和评价,从中选出满意方案或选定方案的优劣次序,以最后决策。因此,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过程中更要注重系统分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应用线性规划、系统规划、动态规划和系统分析的理论,寻求目标方程的优化解。
为了适应水资源系统分析与管理的需要,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水资源信息分析与管理系统,主要涉及信息查询系统、数据和图形库系统、水资源状况评价系统、水资源管理与优化调度系统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论的广泛应用,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提高了水资源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加速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进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水资源研究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柱。近些年来,北京市建立了水资源数据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包含两大部分,即具有空间特性的数据库体系和GKS图形库体系,其中空间特性数据库体系是主体部分。该系统包含有社会经济活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城市排水、水污染、水环境质量等各类信息。系统除了对各类信息进行查询、检索、汇总、分析、统计、制表、绘图和输出外,还可进行规划预测,通过向SD系统动力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与模型取得良好的连接和耦合。
2.2 水环境质量与分析
在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和评价中,常采用类比分析法、列表清单法、生态图法、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及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研究。通过对水资源变化规律的研究,寻找这种变化规律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内存关系,以便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使环境质量向着有利于人类当今和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
在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实施对水环境的质量监测,判明水体污染现状、程度、过程及污染途径和环境条件等,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组织对水体环境质量作出有效的综合评价,确定水质状况和应用价值,从而为防治水体污染、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水环境质量评价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有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包括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江河湖库水体质量评价、水体底泥环境质量评价、水生生物质量评价、湖泊和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以及由它们形成的整体水环境系统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1]。
目前,对水质评价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法、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法、数理统计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浓度级数模式法,以及Hamming贴近度法。例如,学者文洁取上海某区2007年某月的40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运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该地区地表水进行分析。通过水环境单因子评价法的分析,得出该地区总磷、溶解氧和氨氮这几个指标较差,地表水主要为有机污染的结果;通过水环境综合指数法的分析,进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的组合、综合水质级别评价和综合水质指数的计算,得出其水质达标率最低的是总磷、氨氮;通过水环境模糊数学评价法的分析,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5项代表性较强的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进行模糊关系矩阵的编程,得出部分监测断面水质污染明显。
在水质评价的具体应用中,较为常见的计算分析方法是:单要素污染指数法,可对各种污染组分进行分别评价,是多要素污染指数评价的基础。其优点是直观、简便。缺点是不能反映地下水整体污染情况;内梅罗(N.L.Nemerow)指数法,是一种计算河流水污染指数的方法,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考虑了影响水质的一般水质指标,还考虑了对水质污染影响最严重的水质指标状况;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法,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评价指标,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
3.水资源管理方法与分析
3.1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一方面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实现联合调度,是当前许多国家开发水资源的基本政策。在综合开发和联合调度中,大致有两种情况,实行水库与泉水联合供水和充分利用含水层进行调蓄,通过这种综合开发和调度,才能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另一方面开展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补给,亦称地下水人工回灌、人工引渗或地下水回注,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增加地下淡水补给的措施和方法。它借助某些工程设施,人为地将地表水通过渠系、坑塘、井、重力自流或用压力注入地下含水层中,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再一方面建立地下水源卫生防护带。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水源必须设置卫生防护带,通常设置三带,即带、限制带和监视带,以便防止病原菌的污染。其卫生防护带半径的计算,通常是按荷兰的V•韦根尼(VanWaegeningh)于1985年提出的潜水含水层保护半径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必须考虑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与此同时,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治理的基本方法包括两个方面,消除污染物和利用收容的办法,以阻止污染物扩散并及时消除污染。世界各国不断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法国、美国、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实验检测污染结果并采取对策。目前,较为普遍应用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主要有换土法、生物净化法、物理化学法和人工补给方法,目前在世界各地也广泛推行有抽水――处理系统及水力截获净化技术等[2]。
3.2 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率
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率是克服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我国“十一五”计划纲要提出[3],发展农业节水,推进雨水集蓄,建设节水灌溉饲草基地,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重点推进火电、冶金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抓好城市节水工作,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扩大再生水利用。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矿井水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环节。据资料,日本水的重复利用率为71%,美国、德国的重复利用率为60%以上。我国要实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的目标,需按水资源分布调整工业布局,加快企业节水技术的改造;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统计,灌溉水量的渗漏损失在通过未加衬砌的渠道时可达60%,一般也在30%左右。我国2010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要达到0.5,就必须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目前,许多国家把城市生活污水加以利用。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奇地区对下水道污水进行科学处理后,用来灌溉农田和冲洗盐碱地,已取得良好效果。经专家测算,我国污水年直排量按340亿m3计,相当于黄河年径流量的50%,如对这些污水加以处理,只要重复利用一次,就等于在中国大地上又多了半条黄河。另外,其他城市生活、工矿用水的跑、冒、滴、漏现象如能杜绝一半,一年也可节水1.5亿m3。因此,我国要强化城市节水工作,强制淘汰浪费水的器具和设备,推广节水器具和设备,并加强节水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和节水设施的建设。
3.3 加强水资源项目风险分析与决策管理
由于受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和主观认识的局限,水资源项目的研究是带有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水资源项目的风险。因此,在对每一个水资源项目的决策前,必须注重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不确定性分析。水资源项目决策管理。多方案的决策大体有三种类型:确定型,是指决策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十分确定的把握,以致能迅速对最佳方案作出决策。有单纯选优决策法及模型选优决策两种方法。不确定型,是指决策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无法确定其概率,但又要作出抉择的决策方法。其大体上有悲观决策方法、乐观决策方法、折中决策方法、后悔值决策法和等概决算方法等方法。随机型(或称风险型)决策的方法有好几种,最常用的是决策树分析法,决策树主要包括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等方面的结构。水资源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很多,目前在水资源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通常采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方法。
3.4 加强水资源宏观管理
加强水资源宏观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有两个方面的重点,即流域的管理及行政区域的管理。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根据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灌溉、供水、发电和航运等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的特点,必须以流域为单元,对水的问题进行统筹规划、调度和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和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建立全流域的统一管理模式,流域内各种水污染防治工程,多由独立经营的专业化公司承包建设和运行管理,较为典型的有全长1 300km的莱茵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在治理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河段、工业区的污染以及水资源综合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在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黄河、黑河等调水的成功,为进一步施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积累了经验;在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国内外实践已充分证明,对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且行之有效。它不仅涉及到持续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抵御突变破坏,还涉及到水环境与生态的维护。其二,加强水资源的供求管理。在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需要把水资源的开发、治理、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水资源与水经济、水文明和水环境等水问题,适度抑制总需求,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经济资本的经营效率。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供给管理。由于某一区域的水资源及其可开发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的现有供给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就必须进行科学的供给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调度,保证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其三,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生产和生活、企业和家庭等方面的有效配置,无疑是水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总之,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必需全面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建立水资源管理新型模式,探讨研究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方法,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用水和依法管水的水资源法制。
参考文献:
[1]夏军.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多级关联评估理论与应用[M].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9.
- 上一篇:班主任秋季学期工作计划
- 下一篇:交通执法年度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水资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