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篇1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自教自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以往以报纸、电视、广播和通信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媒体向以网络、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转变,以交互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新媒体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新媒体环境给我们青少年带来众多影响的复杂性以及新时期环境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以青少年为基础的自教自律方法,以增强在新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新媒体背景下培养青少年自教自律能力何以必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概念,它具有时代的特征性,就当下社会背景而言,新媒体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以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客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①就目前来说所具有的形态包括电子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以及网络平台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交互性,它改变了过去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个人与媒体之间能够产生信息的互动。此外,新媒体还以超越任何以往形式的巨大的信息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更为迅速的传播速度和更为便捷的传播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发展呈现新的特点。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易导致青少年丧失自我

与过去相对闭塞单一的环境相比,现在的青少年身处于一个开放多元化的社会,相对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平台,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一方面加速了社会文明的进程,提高了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同时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更自由的话语权,青少年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信息,参与社会的发展,并主动追求道德权利履行道德义务。

但是随着道德主体意识的增强也可能会出现另一个极端,就是在强调主体性的同时迷失了自我。过分强调自主性而忽略了对社会的依赖性就会造成个人思想的混乱,从而在盲目追求自我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的主体性。

(二)新媒体的自由性易导致青少年道德判断困难

新媒体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高速化传播,信息交流变得十分频繁,各种文化也在交流碰撞中发展,新媒体的流行更是加速了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当代社会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拥有单一信仰和理想的社会,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人们不再有统一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自身价值判断能力的缺乏,他们往往尚未形成系统稳定的价值标准,因此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思想难以辨别,从而面对各种文化思想无所适从。

(三)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引发青少年的人格障碍

新媒体的出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但是以网络世界为代表,新媒体所创造的世界又具有虚拟性。青少年若过多沉溺于这样的虚拟世界,往往就会出现虚拟和现实不分或者对现实世界的漠视。同时,因为在虚拟世界社会对人的控制力有限,在缺少监管的环境下,青少年会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而放任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道德人格的发展,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新媒体的流行一方面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产生了负面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新特点迫切要求我们改变以往被动的教育方法,发展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自教自律的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新媒体也为自教自律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自教自律有着现实可行性。

二、青少年自教自律能力的培养何以可能?

(一)自教自律能够满足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教自律成为青少年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少年的本质在于其发展性,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于自己未来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实现自我价值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教自律的能力是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也可以说自教自律符合青少年自我发展的规律。

另一方面,自教自律也是大学生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加速,信息科技发展的周期日益缩短,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成为当代青少年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础。要坚持与时俱进,迎合主流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就必须具备自教自律的能力。在新的条件下,青少年只有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身的清醒,不断提高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新媒体的发展利于青少年自教自律能力的发展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增强了自教自律的自主性。新媒体包括了电子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以及网络平台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并以一点对多点的方式传播全球范围内的各种信息,多样的形式以及丰富的信息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青少年处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空间、学习的形式以及学习的内容,以青少年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加强自我修养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更好的发挥青少年自教自律的主动性。

篇2

【关键词】公共管理;媒体作用;政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需要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公共政策的传播,民众可以通过媒体获取想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给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实践依据。①因此,新时期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媒体的作用,并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予以应对。

1.媒体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1.1可以实现主动传播。主动传播指的是管理人员主动将政策和方针等进行传播、推广的传播方式,例如当政府制定了某项公共管理措施之后,为了让民众了解政策的主要内容,管理部门和人员可以与相关的媒体联系,或者在网络平台有关信息,向民众全面解析该项公共管理政策,以便实现政策的有效传播。②2017年长沙政府就2016年的黄渤工作报告进行了披露,并提出未来2017年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思路、方针、政策等,希望广大市民加强对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的监督,获得了热烈反响。1.2可以实现客观传播。客观传播指的是媒体在管理者意愿之外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不具有稳定性,属于媒体的自发行为。媒体对公共管理的客观传播有可能出现积极正面的社会反响,也有可能出现消极反面的负面影响,需要根据情况而定。③例如,当公共管理部门颁发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时,部分媒体就该政策的积极意义进行了解析和阐述,这对于肯定党和政府的领导、宣传政府政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如果媒体对此进行了错误的解读,那么就有可能误导民众对政府产生错误的理解。1.3可以进行逆向传播。逆向传播指的是当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并且出现了公共管理事件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产生了逆向传播。逆向传播实际上是不以管理者的意愿为转移的传播形式,因此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可能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积极影响指的是新闻媒体对公共管理事件或者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是能够稳定民众情绪的新闻报道,带给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而消极影响则完全相反,指的是媒体故意夸大、扭曲事实的报道,会引起社会恐慌,加大公共管理的难度。当然,逆向传播中还存在一种媒体态度,即沉默态度,也就是说,在公共事件发生和管理中,媒体对此事不进行任何报道,也不发表任何评论,以给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④例如,2015年天津大爆炸事件,对于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时网络媒体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呈现两边倒的情况,一部分媒体认为公共管理及时,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也有部分媒体表示这些事件的发生说明政府的公共管理存在较多不足,应该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媒体的出现带动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环境下,民众公共管理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逆向传播的事情会经常发生,政府必须客观看待媒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公共管理中的媒体作用和政府政策

媒体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基本作用即为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加强对危机公关的应对,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就成为关键。2.1危机管理初期的政策。危机公关出现的初期,民众的第一反应是希望通过媒体渠道获得更多有关公共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公共事件的发展情况、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等。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出现在中国大陆,引起社会的极大恐慌,⑤民众迫切想知道H7N9禽流感的具体病症和发病来由,目前哪些城市发生感染,怎样对H7N9禽流感进行预防和治疗,国家是否已经研发出疫苗进行对抗,当前各大城市的病情控制情况如何,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如果不借助媒体的力量信息、安定社会的情绪,就会激发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因此政府迅速利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了H7N9禽流感病毒相关内容和信息的,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指明了方向。2.2危机管理中期工作。危机管理开始之后,政府需要做到的是进行有效的公共事件管理和控制,加强各部门的配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保持与媒体的联系,及时将管理的进度给民众,让民众了解到最新消息,稳定人们的紧张情绪。2.3危机管理后期工作。公共事件管理后期,政府需要做到的是对此次公共事件的总结,先联系各大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等,报道公关事件的处理结果和成绩,消除人们的紧张情绪和顾虑,然后针对此次公共管理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以掌握更多的传播规律,为以后的公共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公共管理中的媒体应用对策

媒体对于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实现公共管理的必要渠道和必经渠道,它要求政府在公共管理时加强对媒体的利用,积极联合媒体公共管理信息,让民众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⑥近年来,新兴媒体的发展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日益深远,政府不仅要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信息的单向传播,还要和普通民众进行实时互动,这对于推动管理者掌握第一手公共管理资料、了解普通民众的公共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地指导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和措施,提高公共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政府必须主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协调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要善于开辟自己的网络媒体平台,与民众进行更加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倾听民意、尊重民意。例如,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管理部门已经利用新浪微博注册了官方微博账号,网友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及时了解到当地的公共管理政策,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多有用的资料和信息。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兴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民主性、隐私性等特征,网友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有可能出现网友反对公共管理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形,管理者应该以虚心接受批评、客观看待问题的态度予以应对,提高公共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充分尊重民众意愿、反对虚构事实的前提和基础上,切实做好公共管理工作,为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篇3

关键词 自媒体 就业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G206-4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自媒体因其鲜明的“草根”、“大众”特性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助长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多元化。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的观念系统,是大学生对与个人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自媒体时代下,如何培育就业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2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偏差

2.1就业评价标准模糊

就业评价标准是就业价值观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意向。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就业的相关信息途径较狭窄。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快捷、畅通。但海量的信息内容让部分阅历浅、信息辨识能力低的大学生不知所措,多元化的价值选择让他们面临着抉择的困惑,容易导致他们评价标准不明确和模糊。此外,自媒体环境下,人人可以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交流思想看法,但不少负面观点不乏在自媒体网络平台中放大,一些譬如“我爸是李刚”、“富二代”等负面消极信息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认知偏颇,过于依赖学校和家庭,缺乏就业自信。

2.2就业去向功利化

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加快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这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中得到了体现。很多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过于注重自我价值与自我发展的实现,忽视了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薪酬高低、工作环境成为求职的首要考虑因素,甚至有部分毕业生没有从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放弃所学专业,努力拼挤高收入、高地位工作。多数毕业生还是向往在大中城市就业,忽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这种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就业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使大学生忽视了对自身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不利于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

2.3职业道德素质缺失

由于自媒体的“低门槛”、“无把关”特性,各种信息可以随意编写,因而,有部分大学生通过自媒体编造虚假实习经历、制作虚假简历、伪造证书等等,信息的可信度低,这些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诚信现象的产生,也反映出大学生道德观念的缺失和扭曲。还有,因自媒体的海量信息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麻木,缺乏友善之心,甚至肆意辱毁谤竞争者。职业道德素质的缺失,既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也制约了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形成。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价值观内容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针对自媒体时代高校培育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和教育功能,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3.1以课程育人为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内在信仰和动力,就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这就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当前的就业指导联系起来,构建以“两课”为主结合专业课程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合力。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深入挖掘“两课”和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其次,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学规律,紧跟社会形势变化,确保课程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最后,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

3.2以实践育人为依托,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就业价值观,社会实践也很关键。注重实践教育,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强化教育实习实训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就业价值观的升华。校企合作,不仅符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也能让大学生直观体验职场世界,更能将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予以检验,有效缩短大学生步入职场的适应过程,在真实的环境中切身体会职业责任、形成职业道德等,提高就业竞争力。对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破除关系心理、自卑心理的负面影响都有积极作用。大学生只有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理想与现实的价值统一。

3.3以自媒体育人为载体,营造健康的就业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打造自媒体环境下的就业指导网络平台也成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搭建了沟通的桥梁。通过就业网络平台,传送相关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及时推送就业服务,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客观认知自我,正确就业定位,鼓励创业精神,培养创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最终通过自媒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达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4结语

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内心灯塔,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在自媒体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局引领就业价值观,既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目标,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统一,也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从业意识,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极大规避自媒体引发的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2015党建课题《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参考文献

篇4

一、媒介社会化研究的两条路径和问题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检索关键词“媒介化社会”,可以搜集到的相关论文达两百多篇。其中,发表于2006年的《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一文已经被引用两百多次,在学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媒介化社会”在学界的研究热度。但是这篇论文重点介绍的是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介融合浪潮,媒介社会化只是作为媒介融合的一个结果被简单提及,并未对其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不过其中关于“媒介人”和“拟态环境”的理论阐释,开拓了媒介化社会研究的理论视野,成为许多后续研究的起点。不过,学界早在2004年举行的“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上已经把“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作为论坛主题,积聚了一批颇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李双龙、王婷婷对论坛所做的综述中可以看到,在“媒介社会化”这一主题之下,大会研讨的内容涉及到了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传播学研究的各个领域。12]这也显示了“媒介化社会”这一概念对新闻传播学研究问题的包容性和概括力。国内对于媒介化社会的研究文章从2006年开始大量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媒介融合的推进切实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体验。有学者提出社会的媒介化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同步的,只不过“其突破性进展却是在电视普及之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使这一过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过一些研究者仍然习惯将媒介视为媒介化社会研究的中心,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当前我国社会的媒介化程度,即受众的媒介依赖程度、受众对媒体的角色认知等。有的则将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如少数民族、“农民工”等)身上,从媒体的“赋权”功能分析社会媒介化所带来的权力格局变化。[51有学者从舆论学的角度关注媒介化社会中的舆论表达特点,实际上是阐述网络自媒体的出现所带来舆论生成过程的变化。这些研究大多以媒介建构社会的功能为出发点,遵循行政研究的路径,旨在通过研究媒介建构社会的特点,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以媒介为中心和出发点研究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已经不足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如有学者提出的,传统想象空间已经不能解释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媒介、理解社会并进而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个必要的前提就是重新思考媒介的定位。[71应该看到,在社会媒介化的过程当中,媒介自身也在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从传统媒体的中心辐射式大众传播到社会化媒体的病毒裂变式传播,媒体已经不是天然地站在社会信息流通的中心。位置结构的改变也必然要求学术研究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有一些不多的研究在关注社会的媒介化有可能带来诸多弊端。这种研究批判的路径其实也是“媒介化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技术的过度发展和对人类的技术控制一直是潜伏于现代社会的深层忧虑。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就描绘了一个统治者依靠大众媒介重写历史、改造语言、清理思想、重构社会的恐怖场景。因此有学者认为,“媒介化社会”的概念“越过了和比较中性的信息化与国家发展的关联,而进入到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李普曼的‘伪环境’(即拟态环境)、甚至所谓媒介‘妖魔化’的关联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警醒和反思基础上,有研究者指出在媒介化社会中语境进行媒介素养的研究有了更加显著的意义,即使人们对现代传媒拥有一种批判的能力(即素养),帮助人们解构媒介的“编码”,避免沦为媒介的奴隶。对媒介化社会的批判、对“媒介经验”的不信任,在逻辑上也必然走向对人类“直接经验”的强调。有学者就认为,“人类只能靠自己与生俱来的沟通本能,去诉说,去倾听,去建立并实施新的关系或交往规则,帮助自己和自己关心的人找回人生在世的立足之地”。[101总的来看,媒介化社会的行政研究路径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媒介化社会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从社会建构、话语抗争、舆论生成等方面揭示了社会媒介化所带来的具体变化,其缺点则在于对媒介社会化的意识形态色彩缺乏必要的警觉,对媒介技术带给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过于乐观,容易陷入媒介控制社会的倾向之中。媒介化社会的批评研究路径对上述问题有着高度的警觉,但如何从此路径进一步增加人们对于媒介化社会的认识和洞见,当前的研究似乎还缺乏有力的回应。实际上,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媒介化社会研究路径,它既应该是有经验的支撑、实证的力度,也应该拥有批判的视野、思辨的深度。

二、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不过,让我们暂时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媒介化社会”本身来,因为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理解诸多新闻传播学命题和理论的路径。19世纪30年代,大众媒体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媒介化进程的开始。随着电视这种更加直观化、娱乐化、大众化的媒介的普及,人们对于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大大地提高了,大众媒介对于社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在提供方便快捷的资讯服务的同时,也大大地加重了人们的媒介依赖症。社会的媒介化过程实质上是媒介不断获得建构现实的能力和权力的过程,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始终是与社会的媒介化过程同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的媒介化是开展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客观对象,而媒介化社会可以看作是众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厦门大学陈贼如教授在其专著《心传——传播学理论的新探索》中曾对许多传播学理论作过类似的总结。她认为,如学术前沿“框架”、“议程设置”、“把关人”等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很多红火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预设,即“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有选择地反映。”而“那么多的框架分析、把关研究、议程设置,其目的都是为了推断这些隐藏在传媒内容背后的(选择的)‘标准’。”而在陈教授所未论及的许多新闻学理论的背后,也同样是以社会的媒介化为逻辑起点的。对新闻所作的定义“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已经将新闻的事实属性和建构属藏其中。社会媒介化所带来的现实与镜像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一切新闻学研究的学术起点,所有的新闻理论无不指向于如何让媒体更好地反映现实。现代媒体以向读者提供信息,帮助读者观察外部世界为基本职能,这也是公众对于大众媒体的最低期待。这种功能和期待也是随着现代新闻业职业伦理的发展而形成的。包括新闻专业主义、精确新闻学、新新闻主义等在内的西方众多关注新闻实践活动的新闻学理论,从根本上都是希望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拉近“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的距离。网络媒体的巨大繁荣对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新的媒体环境极大地改变了作为逻辑起点的媒介化社会的内涵:大众媒体的传播中心地位被极大地削弱。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作为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仍然有着顽强的学术生命力。例如,以大众媒体为中心的传统研究需要应对网络媒体对媒体建构新闻事实的挑战,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媒体采写、传播新闻。另一方面,更多的研究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中心,跟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新内涵,转向更加广阔的传播领域。而这种转向将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社会实践、大量的研究课题、广阔的学术空间,还有来自理论刨新和研究方法的挑战。现在,我们可以把上一节结束时所希望探寻的全新的研究路径拿来一起思考了。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曾经说过,“学术上的事往往起点决定终点”。因此,我们探寻新的研究路径,也必须要对研究的逻辑起点(即媒介化社会)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改造。而凯瑞所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上面引用的这个判断。他提出的仪式传播理论,对我们完成研究起点的重建有很多启发。

三、凯瑞的传播仪式观

詹姆斯•w•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传播观,即传播的传递观(atransmissionviewofcommunication)和传播的仪式观(aritualviewofcommu—nication),开拓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推动了美国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或仪式传播理论,来源于杜威对传播的洞见。他提出传播“是人类共处的基础所在”,“由于分享信息的凝聚力在一个有机的系统内循环,社会便成为可能”。他以充满宗教色彩的“仪式”一词来指称人们分享意义、传播共识的行为,并将它所涵盖的范围扩大到了大众媒体的传播活动。人们被邀约进入新闻的阅读仪式或收看仪式,目的就在于通过某种戏剧性的行为改变读者作为旁观者的身份,进而卷入到权力纷争的媒介世界之中,而非仅仅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司詹姆斯•W.凯瑞的仪式传播理论是对人类所有传播活动的整体性反思,远远超越了新闻传播学的传统范畴。但是他对于社会的媒介化过程所引发的深刻变化,却有着非常卓越的洞见和描述。他曾以电报为例阐释了技术的出现对日常观念的影响,包括新闻客观性观念的产生和简约文风的形成、全球时区的划分和标准时间的确定、空间套利模式的衰落和期货交易的出现等。;或许,类似这样的对媒介化社会的研究才符合我们的学术期待,而这就要求我们把整个媒介化社会纳入到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视野之中,而不再仅仅盯着新闻报道做文章。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或许也可以借用文化转向来称呼。

四、对文化转向的思考

文化研究学派是西方新闻传播学界中的重要组成。但因为西方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巨大影响,国内文化研究学派理论的引介不多,在国内的影响力也比较有限。实证的定量研究把论得非常精致,但也使我们的学术“匠气”十足,缺少思想的灵动;研究的问题具体而微,得出的结论也经得起科学的证实和证伪,但是许多问题的解决既不能拓展我们的认识,也缺乏理论的纵深。倡导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焕发学科发展的新活力。这种倡导,还源自于网络媒体的发展所带来的传播革命。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出现导致了媒体环境的重新洗牌,大众媒介的中心地位正在日渐丧失,以大众媒体的新闻生产为主要对象的传统研究尽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但它的中心位置也正在逐渐削弱。另一方面,社会在媒介化的同时,媒介也在朝着社会化方向大步迈进。社会化媒体的出现重新结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途径、思维习惯,重新定义了什么是交往、什么是传播,而新闻传播学目前却一直没能从理论上系统地解答这些问题,只是在某些细节上有所突破。

事实上,一种更加宽广的研究视野正在学界形成。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提出了‘’小新闻”走向“‘大传播”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的新取向,既要突破以采写编评、媒介经营管理为主的传统教学与研究,也突破以“受众为重点、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学领域,走向以互动、沟通为重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这种设想和提倡,与凯瑞的文化转向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在着力避免“‘传播’把我们引向某个孤立的生存片段”的倾向,试图“把我们引向生活总体方式的研究”。这也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的主要内涵。深圳大学丁未教授即将出版的新著(流动的家园:“饮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即是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湖南依县籍在深圳开出租车司机群体的传播行为所进行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丁未正是《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的译者。

篇5

关键词:媒体 社会责任 传播责任 监督责任 法律责任 道德责任 文化责任

一、媒体社会责任内涵

媒体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必须履行的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心智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等公共责任和社会义务。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就是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导向正确、遵纪守法、正确监督、诚信服务, 树立媒体的公众形象, 提高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作为一个影响公众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机构,媒体的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自身的利益,不应该仅仅是几个数字所涵盖的商业价值,而是应该更深层地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民生的内在需求,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促进整个社会的稳步向前,去做一份对历史向前发展真正有力的推动。

二、媒体社会责任范畴

媒体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责任。媒体的传播责任, 体现在“传什么”和“怎么传”两个方面。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要对传播的新闻信息负责、对受众负责、对传播效果负责,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要讲求客观原则、真实原则、时效原则、公开原则与受众原则。新闻媒体受商业化影响的“误传”。“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都是媒体不履行自身传播责任的表现。

2.监督责任。新闻媒体通过掌握公众话语权形成社会舆论的过程, 决定了新闻媒体具有特殊的社会监督权力。舆论监督是媒体公信力的表现, 也是新闻媒体必须认真履行的职责。媒体放弃和滥用舆论监督都是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3.法律责任。新闻媒体履行法律责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一切报道不能逾越法律的规定,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话语权,维护社会公正;二是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接受法律的处罚,承担法律后果。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时,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4.道德责任。新闻媒体承担道德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媒体要维护社会公德,成为社会的守望者; 二是媒体从业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5.文化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媒体还承担有文化责任。具体表现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抵制歪理邪说,弘扬社会正气;客观真实全面反映社会现实,抵制虚假报道,树立媒体公信力;传递与传承先进文化,抵制网络低俗、媚俗、庸俗之风,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等。

三、媒体社会责任的弱化――媒体“越位”现象

部分媒体组织盲目扩大自身职权范围,超越媒体基本权利而行事,甚至妨碍和干扰国家人权建设和法制化进程的现象,这就是“媒体越位”现象。主要表现在:

1.知情权“越位”,过度披露个人隐私。在当今的大众传媒活动中,部分媒体组织为了提高收视率或发行量,片面追逐经济利益,常常通过个人隐私的过度披露来迎合某些观众的猎奇心理。

2.监督权“越位”,干预司法和行政。在当前的传媒实践中,有些媒体往往不考虑自己的报道形式、不考虑报道用于的轻重分寸,甚至假借专家口吻对事件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问题发表片面的看法见解。

3.话语权“越位”,进行非爱性掠夺。大众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在享有知情权、监督权的同时,也拥有超乎其他任何机构的话语权。但媒体的话语权也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超过了度,变会对当事人造成“非爱性掠夺”。

四、媒体社会责任弱化的成因剖析

造成媒体越位的社会责任弱化有多种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

1.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落。

(1)道德良知的缺失。

(2)责任意识的淡化。

(3)人文精神的匮乏。

(4)社会公德的淡漠。

(5)职业精神的缺位。

2.媒体组织的市场迷失。

(1)传媒组织转制加剧市场竞争。随着大众传媒从事业单位性质转向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媒体组织之间为了争夺经济利益,提升收视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发生了冲突。

(2)传媒业的混战。恶性竞争迫使有些媒体组织为了塑造影响力和公信力而不择手段。

3.媒体监管机制的不力。我国目前在传媒立法上仍有缺口,监督意识仍很淡薄,故传媒道德失范不能很好抑制。

当前大众传媒道德示范的根本原因是在选择社会责任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时发生了偏颇,传媒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其培养与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如何净化媒体道德生态环境,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意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机制协调和配合。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传媒伦理的经验,采取个人、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多维互动模式,强化、完善传媒道德精神和责任意识,并深入到媒体组织和媒体从业人员行动指南中,才能最终推动我国大众传媒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英)伯顿著.史安斌主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新媒体;医院文化;公益性文化;融媒体

医院宣传工作的目的是对内传递医院的核心价值,对外塑造形象。公益性文化,是指以中国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为指导思想,为社会成员无偿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它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1]。开展公益性活动凝练提升的医院精神是践行医院文化推动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2]。新媒体的出现无疑有利于医院文化建设突破空间、时间等限制,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条件和机遇[3]。当医院的公益通过新媒体传播,不仅服务了百姓,还塑造了医院自身的良好形象及品牌,推动医院的文化建设。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简称苏大附儿院)的医院精神是:博学求精协进仁爱感恩。感恩是医院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医院长期坚持做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比如项目化地做儿童科普知识普及、急救技能的培训以及各类社会服务举措等等。笔者通过三年的工作实践做了有益的探索。

1善用直播平台做科普视频直播

儿科医疗资源是社会的短缺资源,最近几年儿科医生慌,儿科看病半夜排队的新闻层出不穷。仔细总结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儿科资源确实还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其次是群众医学知识素养不高。苏州市从去年开始实施健康531工程,目标是“不生病、少生病和晚生病”,这也是健康中国的目标之一。作为苏州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和儿科公立医院,我院承担起公立医院的职责,与苏州当地“看苏州”APP合作做科普讲座视频直播。从2017年3月份以来做了8场直播,平均每月至少举行一次,内容涵盖春季常见传染病、小儿慢性咳嗽、儿童意外伤害的防治、急救知识培训、小儿包茎的相关知识、孩子注意力缺失等内容。这些讲座的内容非常受老百姓喜欢,总点击量将近50万。科普视频讲座的选题非常关键,因此事先组织者要做调研,要经常向临床医生了解常见病和常见症状,往往这些也是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另外,在讲课人选上也是非常讲究。学术高、技术好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人选,他们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他们面对直播镜头的表现能力不一定最佳,所以一定要兼顾两面。第三,视频直播属于比较热门的一种传播方式,所以课堂上一定要注重互动,特别是线上的互动,让观众体会医生与观众的零距离。

2灵活有效使用医院微信公众号

大部分医院都有自己的微信号,无论是订阅号还是服务号,都是医院服务社会、自我宣传的自媒体。随着中国医院自媒体联盟的建立,国内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都蓬勃发展,势头锐不可当。我院宣传处工作人员经过多种途径的培训,认真研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调研服务号关注人群的需求,以科普知识、警示案例和医院服务举措作为主要作品内容,同时推送一些和谐医患关系的案例和医院的好人好事。例如《2岁男孩玩气钉枪将5公分钉子射入心脏》《肺部长出人参?它有多可怕》《苏大附儿院2016年大数据分析》等文章一经,就被多家媒体转载,微信后台评论也很积极正面,点击量也非常可观。每到三伏天前,各类五花八门的贴敷信息让老百姓看花眼,所以在2017年夏季医院和中医科精心组织撰写了《给孩子冬病夏治三伏贴前,先听听儿科专家怎么说》的微文,除了将近两万的点击量,中医科的贴敷受到了热捧,这三伏贴贴敷的门诊量是上一年度的10倍。通过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增加医患互动途径,能够进一步保障医患沟通的顺畅性,增加员工社会责任感,增加病人同理心,强化“人本性”理念,为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架起了一座金色桥梁。[4]医院公益性文化的宣传不仅能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更能积累医院无形资产,创造社会效益。微信属于医院自己的媒体,具有发声主动性、内容灵活性和使用低成本性。在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微信的传播特点和方式。微信是一种碎片化的知识传播,所以一定要符合观众快速阅读习惯。创作编辑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图文结合,最好有动图或者是短视频。第二,微信的潜在对象因更多的设定为社会群众,所以应多推一些和社会群众相关的信息,特别是科普信息;第三,在标题和正文应更多地注重表达得轻松活泼和有代入感,以新媒体的形式和方式来表达。

3融媒体传播医院的优质服务和社会责任

在2016年圣诞节前夕,医院宣传部门了解到医院的血液科有150名左右的患儿,他们每个人都有小小的愿望,因此策划了一个“帮血液病孩子实现圣诞愿望的活动”。活动一经在医院的微信上推出,就有多家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联系报道,其中苏州一家主流新闻栏目连续报道了七次。通过采访孩子和家长,让社会知道了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孩子们最简单最朴素的愿望,也在苏城掀起了一股圣诞节慈善的正能量。2017年暑假,一名12岁的女孩在苏大附儿院血液科做骨髓移植,而该供体来自台湾。经过事先的预热,当天苏州报业集团的融媒体《引力播》从上午10:00开始直播,中间以图文的形式报道了赴台取骨髓干细胞的行程,干细胞移植的相关知识,动情地描述了苏台两地的髓缘,以及干细胞移植现场的情况。整个直播持续将近14个小时,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直播,光单个媒体产品24小时点击量超过13万。在整个活动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占半壁江山,基本覆盖到所有宣传途径,影响力可见一斑。2016年和2017年儿童节,为更好地执行“感恩社会服务儿童”这一医院的精神和理念,医院与本地的“无线苏州”App合作,开展网络义诊。网络义诊省去了很多家长来回奔波的辛苦,为年轻家长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活动非常受欢迎。而这样的公益活动,医院和合作的新媒体实现了双赢,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公益形象。公益性的文化展现的同时,让职工也多参与公益能更好地实现员工的社会价值,凡是参与过这类公益服务的职工均表示下次会继续参与。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社会文化,并且其自身作为后现代文化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足够反作用于文化,使得文化传播能够拥有强大的动力。[5]医院自身的宣传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以医院新媒体的力量来撬动传统媒体的力量,甚至是社会的媒体资源,拓宽宣传的渠道,才能以医院有限的宣传资源来做大力宣传。利用新媒体传播医院公益性文化的宣传是最直接最快捷的品牌塑造途径。

参考文献

[1]杨茜.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基本内涵[J].中国市场,2008(52):146-147.

[2]赵鸿.中医医院开展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2):17-18.

[3]程豪,周雨花,等.新媒体在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途径探索.现代医院管理,2016,14(3):89-90.

[4]纪伟伟,王耀刚,等.新媒体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探讨.中国医院管理,2015,35(9):77-78.

篇7

微博在当下席卷中国大陆,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自媒体特性。每个人终于可以拥有自己的发声平台,于此实现与世界的无缝链接,“我向世界发言”,似乎有了言论平等的舞台。你是谁?别人并不知道,也未必有兴趣知道。所以,在这个看似平等自由的舞台上,不平等才是真理。

那些暴得大名的各路人物,才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借助博客扬名的房地产商人潘石屹,把微博做成了个人和公司广告平台,他专注于饲养粉丝,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随拍随写,弄得人人紧张,跟他吃饭都得预先警告:这句话可别写,写了我也不认账啊。煽情导演冯小刚称,每发一条消息就有数千人转发评论,直接读者高达上千万人。他半撒娇地说:现在写微博可累,得写了删,删了再写,因为影响在那儿呢。愤怒博主李承鹏组建自己的粉丝团,两万人的名额迅疾爆满……只有在他们手里,微博才真正成为自媒体,他们貌似独立地对世界发言,好像谁也无法篡改。

微博图书《有权懦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微博的真理:“害怕假想敌的做矜持状,遮遮掩掩说着半神半人的哲语,率性地交出了更多的自己。”而这部汇聚熊培云、于建嵘、陈志武、刘苏里、徐文兵、吴晓波、姚晨、蒋方舟、封新城、北村、冯唐等15位各路微博英雄的语录,属于后者。在坦诚之外,他们睿智的思想让人如沐春风,这也是他们阅世阅己的阶段性总结。妙语连珠,智慧可人。其人其语,其言其行,构成了这个时代“微博公民”的微缩景观。

但却没有人想过,你可以选择做“微博公民”,但微博却日渐成为“生活公敌”。

书名《有权懦弱》出自学者熊培云:“铡刀永远是在别人脖子上最轻,在自己脖子上最重。当政府、学校号召孩子‘见义勇为’,不过是以道德说教拉别人孩子的夫,让他们上战场、做童子军。而且我认为,即使是成年人也有保持懦弱的权利的。”

这仅是中国微博英雄榜的第一本,有人置疑他们是否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与其说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微博公民”,不如说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独语者”。

微博是面对假想听众的独语,看起来热闹非凡,实则自说自话。一开始还有游泳和冲浪的兴趣,后来随着“海水”的“增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疲于应付之感。

这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弊病,人们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写了。“生活”(LIFE)变成了“直播”(LIVE)。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和哲学家伯林都对“现实”与“现实感”做过深刻地阐释,但是这挽救不了什么,人们通过手机上的微博客户端自动接入“楚门的世界”,窥伺和暴露结成同盟,八卦和正义互相交织。在这里,生活退场了,而“拟态生活”却登场了,生活的轴心从日常性中抽离出来,变成了一场围着微博旋转的盛大的围观。

假如没有微博的刷新,这一天会不会必然过得恐慌呢?科技的革命性成果带来了科技的恐惧体验。而对于职业人而言,商人看到了微博营销、媒体人看到了信息源、改革家看到了信息民主、行动派看到了网络与现实的互动。

这真是一个让人致幻而沉溺的世界。

《有权懦弱》是微博引导图书潮流的一个风向标。有人说,谁掌握了微博,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在身边,涌动着一股由微博主导和推动的阅读潮流。

“有权懦弱”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保全生命价值最大化”的宣言,也是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反对。“人命大如天”,健康、生命是最宝贵的。一切以丧失生命为代价、凌驾于生命之上的煽动都是有目的性的。这是一种很深刻的生存智慧。早年,易中天去支疆,抱着“牺牲我一个,解放全人类”的壮志。面壁十年,想通了,“我连自己还没解放,怎么解放全人类?”于是,回到武汉读研究生、留校。都骂周作人当汉奸,我要在民国,说不定也是汉奸,保全自我、保全生命,并非罪过。有权懦弱者,更懂生存唯艰,故不避忍辱偷生。

作为书名,《有权懦弱》和《不曾苟且》(中国文字英雄榜)对仗,个中深意,一望便知。清醒者的存在,是这个时代未让人绝望的慰籍。

也许,“中国微博英雄”,首先是“真心英雄”,他必须是“真诚而真知”的,也就是“说真话、说人话”;其次,他或许可以是“体态英雄”,是“有趣而有益”的,你能体会到“活生生、活泼泼”的生命的自由态、丰富态,这就是“生趣”。没有生趣,人生该多无趣啊。而姚晨正是“生趣”的代表。这本书中圈定的15位微博英雄,正是“真心英雄”和“体态英雄”的“趣味共同体”、“思想共同体”。不以名气、粉丝数量论成败,而你能收获真话和趣味。

微博是个宇宙,在日夜膨胀;微博是个黑洞,在不停吞噬你的能量;微博是个理念世界,交流想法,交流情绪;微博是个现实世界,关照现实、改写现实。微博是小趋势,140个字,微小循环;微博是大趋势,1亿以上用户,宏大合唱。而我的忠告是:善用微博、善待微博,千万别成了“微博控”。培养自控力,微博是个试金石。

“要控制微博而不能让微博控制你”,假如你驾驶一辆汽车,你会让汽车漫无目的地乱跑吗?还有,你会让汽车控制你,整天疯跑吗?这种情况是很少的。所以,你驾驶微博也是这样。或说,在微博上冲浪也是这样。是你冲浪而不是浪冲你。它应该是垃圾时间的应用,而不是工作时间的应用。若整天在微博上,不停刷新,以致于影响工作和休息,那肯定是“微博控”了。“微博控”就“微博控”,反正不影响别人,这是你的自我选择。要是“微博控”加“微博控诉”,不停向别人抱怨,反而不好。

目前微博是最理想的自媒体。机会平等的自媒体。几乎成为传统媒体的消息源了。但微博风潮能持续多久,并不容乐观。因为互联网的应用日新月异:论坛、博客、MSN、SNS社区、微博客……一路走来,人还是那些人,工具则随用随扔,并不留恋。

人像一条被科技逼疯的狗。

我很担心,大家一窝蜂地去弄微博。得不偿失。

一哄而上,送上云端,一哄而散,跌下尘埃。个人还好,拍拍手当作游戏。而运营微博的公司,则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可谓绞尽脑汁、调整策略,务求争先保优。他们沉浸在“每天都在创造历史”的快慰与纷扰中。

海德格尔提出“历史的终结”,丹托提出“艺术的终结”――难道,微博这个新鲜事物,也将是“传媒的终结”吗?140个字,电报体、论语调、信息流,蔚为大观,自成宇宙。裂变,膨胀,日以继夜。众音也嘈嘈,众生也杂杂。喧哗与骚动之间,“微博控”控上瘾了,粉丝与转发量、评论数挑动微博主的神经与心火。

篇8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传播;模式创新

一、引言

近些年,我国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手机以及相关终端设备搜索到最新的新闻资讯,从而掌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新闻传播路径,不再局限于电视、电脑等传统设备。所以,为了促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工作的稳定、有序、及时进行,就要发挥新媒体的绝对优势,追随社会的发展步伐,有针对性的创新新闻传播的路径,确保新闻传播朝着智能化、多样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时效性非常强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时效性是最重要的要求与特点。在传统的媒体发展背景下,群众只能通过报纸、电视获取新闻信息,导致电视的新闻的时效性受到影响,由于其报道的内容一般会处于过期的状态,很难达到时效性的要求。另外,报纸这种新闻的载体由于受到文字数量以及版面的影响,所以很难在第一时间让群众了解新闻事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在微博、公众号等相关的软件上及时、准确的了解更多的新闻内容,从而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二)新闻的互动性比较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的传播更具有互动性。由于传统媒体发展背景下,人们为了想要全面的掌握新闻事件,都是经过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并且是一种被动地接受方式,因此人们还不能够自己对事件的方法。也不能够提高人们对有新闻事件的阅读兴趣。因此媒体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地降低。而新媒体时代中对新技术的应用,群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逐渐的改变被动的模式,而是可以主动的接受信息,并且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合理的筛选。通过主动的阅读新闻信息还可以加强新闻传播的效率与新闻信息的使用范围。

(三)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在我国新媒体的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风险性系数。由于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共享性、开放性与公开性,因此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就会受到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很多的群众通过搜索之后找到自己喜欢的新闻内容,然后通过网络进行相互的交流。这样就会增强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同时还可以加强人们对实时新闻的了解。另外,因为网络信息具有加高的覆盖率,同时网络的共享性导致一些违法人员就会在网络上一些虚假的、不良的新闻信息,如果人们接收到这些信息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造成违法的行为。为了防止这一问题的发生我国针对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在不断地提高,从而降低了网络信息的不良风险。

三、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方法

(一)注重群众对新闻事件的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接受方式与传播路径逐渐的多样化发展,为了可以及时的看懂新闻内容就需要新闻简短、易懂。同时也由传统的被动接收方式转变为主动的了解新闻信息。为了满足更多群众对新闻事件的使用要求,规范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正确认识,就需要新闻传播行业将新闻的传播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不断地创新传播的方式,将提高新闻内容的简洁性。另外,新闻传播行业还要通过科学的分类与处理整理好新闻事件的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也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喜爱。

(二)发挥新闻的引导作用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新闻的价值,还要提高新闻的真实性与及时性。针对新闻的引导价值主要对新闻的实质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确保新闻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同时还要保证新闻传播的健康、稳定,禁止任何虚假、不良的负面新闻出现。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新闻传播行业通过深入的挖掘找到深层的实质内容,提高新闻事件的深度。另外,还要确保新闻内容与人们的生活与国家的国计民生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从而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正确的引导作用。由此可见,为了保证新闻内容的积极性与准确性,没让群众在浏览以及观看的过程中对新闻进行准确的点评,其引导的作用非常的关键。

(三)注重新闻媒体技术含量的增加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你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新闻的传播质量与速度就需要结合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大众的接受能力,对新闻传播的路径进行不断的创新优化,然后丰富新闻的内容,通过提高新闻信息的影响力与技术含量,增加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近些年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信息技术的创新,新闻传播的载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新型的传播载体主要有: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媒体、网络平台等等,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其中的自媒体具有很强的人性化特点与娱乐性质,所以在市场中受到很多群众的喜爱。然而,结合当前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却发现在很多的领域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技术含量较差,缺乏专业性与创新性。所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下,就需要不断地提高新闻媒体的技术含量。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完善与优化和创新,满足更多使用者的与需求,从而促进新闻传播行业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对新媒体新闻传播的监督管理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发展非常的迅速,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中都离不开新媒体,因此新媒体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多样化的新闻载体也导致信息的传播出现较低的门槛,这也是公众关注的重点。根据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监督管理是促进新闻传播效率的重要措施。对一些负面的不良信息要及时地制止,减少用户对新闻的错误认知,避免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另外,还要完善新媒体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的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不良、虚假、伪造信息的出现,确保新闻传播环境的安全。

篇9

关键词:“网红”时代 个人自媒体 正能量作用

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网络红人”不断进入大家的视线,这些“网络红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明星,在个人自媒体的参与下“网红”变得更加草根化,他们当中不乏一些对正确自我意识的宣传、传递温暖和感动的正能量“网红”。

一、响应政策监管的要求

“2016第一网红”papi酱曾以爆粗口吐槽社会现象吸睛,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但是在收到广电总局的整改要求后,声称:“坚决响应网络视频的整改要求,为大家传递正能量。”曾有人担心不爆粗口的papi酱不会再像原来一样受关注,但是papi酱在整改后推出的几期视频仍然很火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对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宣传不是只有通过极端的方式才能呈现给大家,响应政策监管的要求,通过文明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反而更容易让大家对此网红产生更大的好感,更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

Papi酱整改视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国内20余家从事网络主播的主要企业负责人共同《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从4月18日起,网络直播房间必须标识水印;内容储存时间不少于15天备案;所有主播必须实名认证;对于播出涉政、涉枪、涉毒、涉暴、涉黄内容的主播,情节严重者将列入黑名单;审核人员对平台上的直播内容进行24小时实时监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一些“网红”急功近利,妄想通过整容、穿着暴露、一脱成名,迅速走红,给社会风气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我们应当制止这些行为,积极响应政策监管的要求,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二、弘扬社会正气

近年来,社会上刮起了一股路人见死不救,老人倒了无人敢扶的不正之风,着实刺痛了人们的心,让人心生寒意,纷纷对社会的冷漠义愤填膺,同时自己遇到相似的情况又变得唯唯诺诺,无所适从。作为“网红”,备受社会的关注,就应当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唤起人们的良心。

今年4月21日,杭州一名名叫礼为奇的协警在值勤期间突然发现在杭州市文二路学院门口的路面出现裂缝,他一边用手势指挥过往的车辆绕行,一边设置路障,用锥形桶挡在裂缝前面。不到两分钟的时间,路面出现了一块面积约二十平方米、两米深的塌陷,但是在礼为奇的积极预警下,没有一个人受伤。25日,CNN将拍到的视频冠以“中国英雄交警”之名,在Face book上,引起了全球网友的强烈关注,被老外成为“中国英雄”。

礼为奇,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意外成为了“世界网红”,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还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唤起了人们的爱心,让人们对社会充满爱又充满了希望,弘扬了社会正气。时代需要这样正能量的“网红”。

三、传递奋斗精神

现在流行的“网红”经济让很多人眼红,一些网红通过整容改变自己的相貌,获得粉丝的支持,再利用粉丝的关注来接广告获取利益;有的则通过直播不雅视频来吸引观众送礼物谋取暴利。这些“网红”获利的方式真的很轻松,让很多人眼红,但是我们的时代更需要踏踏实实的奋斗精神来鼓励大家勤勤恳恳地获得每一分钱。

前段时间,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在上海虹桥机场独自排队等出租车的照片在网上曝光。任正非一夜爆红,成为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网红”,我想原因很简单,作为世界第一通信设备企业华为的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如此低调行事,大家感受到的是好奇和新鲜。但是细想,却发现没那么简单,与高调的富二代王思聪相比,这样低调的创业者任正非更让我们尊敬。另一名奋斗中的网红罗永浩,2010年他出版的励志自传《我的奋斗》,2014年出版的《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多次演讲过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还有他的锤子手机都在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年p人。

长期以来,科学家、企业家等在网络上的知名度远远没有那些娱乐明星高,但是他们对国家社会的经济贡献却不小,他们低调又肯吃苦的奋斗精神应当受到社会的尊敬和推崇。这些“任正非们”成为网红,激发了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斗志,让艰苦奋斗这股清风吹进了人们的心里,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传递了奋斗精神。

四、结语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都离不开正能量的鼓励作用,时代的发展也必须在一个正确的道路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网红”时代,“网红”完全可以通过个人自媒体发挥其正能量作用,红出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J].江淮论坛,2011,(05).

篇10

【关键词】微博文化;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

一、微博文化的传播

微博是近几年新型的通讯平台,使用者可以通过自己注册的微博号找到微博好友,建立属于自己交友圈的微博通讯平台,微博信息平台的构件更加方便于人们生活的相互交流,人们可以通过微博信息平台了解任何好友发表的信息。与此同时,微博所构件的公共领域也成为了大众发表言行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任意发表自由言论,其公开性非常广泛,很多比较隐私的话题一旦进入微博信息平台就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变成一件公共事件。微博作为人们共同建立的生活信息世界,将众多网民聚集在一起,成为传播大众言论表达的纽带,也为人们在手机上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互动信息平台。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伦特曾经说过:“公共领域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利用行动和人格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建立一个即时互动的信息平台,很难实现多个人对个体事件的互动讨论,微博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为我国广大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平等、公开的话语平台,任何人的任何事都可能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和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公共体系的建立掀起了一阵大众讨论的热潮,广大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语言”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激烈的抨击,文化批判的大众逐渐成为了文化消费的大众。微博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姿态是对传统文化的戏谑和解构,广大博主不再被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社会规则所束缚,而是通过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找到了失去的话语权,在微博文化传播过程中,传统的文化逻辑逐渐被打破,新型的文化传播形式逐渐开始建立[1]。自用平等的话语交流,使人们对社会的“批判”更为真实、可靠,这位微博文化本身增添了不少亲和力,个人言论和官方看点相互交织,相互讨论,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平民化讨论,有效的增加了其文化传播效率,也提高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觉悟。

二、微博文化传播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传播的方式很单一,只是通过报纸和杂志向大众进行单向信息传播,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也逐渐变得多种多样,由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传播,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文化的进步。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传播者大多都是报纸编辑部门,其发表的言论具有社会导向性,符合政府的相关政策,但是不能符合每个个体的思想观念,现代信息文化传播则不同,每个人作为信息传播的个体,可以尽情发表自己所倾向的言论,使其文化传播形式更具中心化、个性化。

微博文化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很多社会新闻的主体已不再是传统的传媒机构,而变成了大众传媒,每个公众都可以作为新闻的者去自己的看法,这种文化传播形式的推动了我国“全民新闻运动”的发展进程,更换了传统新闻主体的地位,使其文化、信息的传播没有节点。当今社会,新闻媒介的存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发生变化的是信息资源配置,微博很好的优化了信息资源配置,将微博文化传播形式向正确、合理的方向引导,有效的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同时,促进了其和谐共同发展[2]。

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国新闻传播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一对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改变,多对多的新闻传播形式正在被广泛应用到人们文化传播的各个领域中,使得广大群众的文化传播主动性大大提升,将每一个公众都变成了大众传媒的主体。媒介社会化的本质是人的媒介化,博客时代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文化的传播,标志着博客时代将向微博时代转化,这种自媒体的传播形式的优势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逐渐显现出来,每个公众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微博文化传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介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及时进行信息交流。

三、微博成为政府推介的重要平台

随着微博用户的不断增加,微博信息平台所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很多政府和部门都纷纷建立了政务微博平台。全国8万多家新浪认证政务微博第86位、政府官方微博全国第25位,江苏省政务微博第4位,这是近期新浪微博、省政务微博群的影响力榜单中“幸福大丰”的“抢眼”表现。目前,“幸福大丰”已经7200多条微博,粉丝量突破32万人。就在去年下半年,“幸福大丰”微博的粉丝还只有1000人。从1000到32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幸福大丰”微博粉丝群发展惊人。今年“幸福大丰”结合“鹿王争霸”等热点,策划开展了以“请到麋鹿故乡来――大丰好玩呢”为主题的微博有奖转发活动。“我们尝试将微博与大丰旅游发展密切配合,展示大丰的美好形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幸福大丰”的负责人这样说。每个星期,“幸福大丰”微博都会发出公告,公布微博达人。据统计,自有奖转发活动开展以来,转发量近百万,评论达25.3万,实际阅读量高达787万。以微博为平台开展的活动,参与面广,影响力大,这已经成为了当地政府宣传大丰、推介大丰的重要平台。

结论:微博虽然是虚拟世界的产品,但它却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延伸,加快了网络实名制的进程。在微博世界,每个人平等地拥有发言权、交流权、分享权,传奇不再神秘,同时,每个人也都可能成为传奇[4]。

参考文献:

[1]李卓澄.探析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J].中国传媒科技,2012,43(23):110-120.

[2]王婷婷.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3(22):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