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学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向

篇1

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基本模式的构建

按专业方向开展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培训是一种新的培训理念,也是读者培训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与探索,需要在吸收以往各类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创新,主要是由各专业的学科馆员根据专业需求分别设计符合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培训内容和方案,针对相应专业的读者进行培训,并最后给予效果的评价和进一步改进。而培训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将对培训项目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为此,笔者在参考了一些相关培训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专业需求分析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及电子资源的需求情况往往是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前,图书馆员必须首先对本校所有学科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在研究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最好能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找准专业定位,把握本专业的资源需求状况。总之,明确专业研究方向是开展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础,在培训时最好能使读者带着研究课题查找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内容的设计要结合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来展开。一方面需要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精选和推介,重点介绍与专业有关的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及其利用技巧,将图书馆现有的电子资源中与本专业研究方向联系紧密或者相关度高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统一抽取并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此外可着重挑选几个专业性强的数据库进行重点推介,这也是体现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特点的最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为了使读者更深入了解电子资源应如何与自身专业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可以选取几个本专业方向的利用电子资源进行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穿插一些专业领域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数据库操作技巧和统计功能等为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或跨学科的研究中提供一些启发思考与创新思路,进而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训效果评价在对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从前来参加培训讲座的人数以及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反应等来评价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子资源使用量的统计数据来观察和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开展

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图书馆的读者培训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包括本科生的新生入馆教育、面向全校的文献检索公选课,以及相关数据库专业人员作的电子资源系列培训讲座等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的推广力度和利用效率,面向更高层次和需求的读者进行更有专业针对性的电子资源使用培训,根据以上培训设计思路,“上外”图书馆开展了由学科馆员按专业方向分专题讲解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系列培训讲座,并陆续推出了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经济管理及其他人文社科等方向的专题图书馆资源利用培训。这些讲座主要由图书馆相关专业的资深学科馆员担任主讲,除介绍图书馆文献和服务之外,重点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开展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培训和现场演示,指导读者更为有效地查找和利用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以下结合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及“上外”开展的实践,以“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尝试结合其学科特色和相关资源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探索专业方向电子资源培训的新思路,以期为此类培训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培训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新闻传播学专业需求分析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需求,即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材料,这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的中外文报纸和相关网站上;二是对学术文献的需求,包括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文献,这主要可以从图书馆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图书和学位论文中获得。同时,由于电子资源具有比纸质资源内容更丰富、更新更迅速、检索更便捷等诸多优势,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应当主要从报纸、期刊、图书以及学位论文这四种类型的资源展开介绍。

新闻传播学专业培训设计培训的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求和文献类型等展开,一方面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推介,重点介绍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和演示其利用技巧;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研究案例来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相关资源介绍及其利用学科馆员在对专业定位和学科方向有了明确的把握之后,就需要对图书馆现有的相关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找出与之相关度最高的各类文献,并有重点地将其推介给该专业的学生加以利用。由于图书馆文献种类繁多,笔者主要从资源类型入手加以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新闻传播学联系紧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及相关功能。报纸。报纸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其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因此,在进行该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时,报纸这一类型的资源应作为首选的推介对象。就中文报纸而言,培训主要推介了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对于检索和利用国内主流的报纸媒体资源十分方便和全面。就外文报纸而言,则首推Lex-isNexis学术大全,可深入搜索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报纸内容,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必备数据库之一。另外,Factiva新闻数据库也可一站式访问大量的新闻资讯,时效性强,检索方便。由于这两个数据库的使用技巧性较高,培训时应重点介绍和演示其检索利用的具体操作流程。

期刊。鉴于电子期刊的学术性和便捷性,培训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善加利用电子期刊资源。就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而言,重点推介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EBSCO的传播学与大众媒体数据库,基本涵盖了中文和外文的重要新闻传播学类期刊资源,对于利用中外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具有很大作用。此外,人文社科类的期刊资源对于新闻传播的学习和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由于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它的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因此,要搞好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还必须注意相关人文社会学科文献资源的利用。培训时可适当推介如SAGE人文社科库(包含有Commu-nication&MediaStudies学科专题)、ProQuestRe-searchLibrary等相关资源。对于外文期刊数据库的快速查找和定位,培训中需强调图书馆的“外文期刊导航”功能。利用该导航读者可以按照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查找和定位所需电子期刊资源,从而极大地节省读者的检索时间,并使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p#分页标题#e#

图书。与报纸和期刊相比,图书类文献资源在数据库中的收录并不十分全面,利用方式上也较之前两者存在一定的不便,而纸本书籍或更能满足读者需求。因此,在进行图书文献介绍和利用的培训过程中,应协调纸本和电子的平衡,建议读者从馆藏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此两种类型的图书资源。对于中文图书的利用,可以突出强调“读秀学术搜索”功能对于查找纸本和电子图书的重要作用,其能一站式检索超星数字图书馆的电子书以及该馆馆藏的纸本书,对于读者而言资源获取率大大提高,是目前查找中文图书的首选方式。对于外文电子书而言,主要介绍Ebrary电子书和MyiLibrary电子书这两个数据库。在这两个库中虽然没有新闻传播学类的专题分类,但其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源相当丰富,且学术质量也很高,适合读者进行扩展性阅读,开阔视野和研究思路,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帮助。这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对于专业学习和研究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NKI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库可下载全国各大高校历届硕博士的学位论文,尤其是本校相同研究方向或相同导师的论文更是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思路、写作方法、格式等各方面起到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对于“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除了参考中文的学位论文外,英文的学位论文资源也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了欧美1000余所著名大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是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外文学位论文信息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们及时了解国外该学科领域的硕博士研究生的最新研究动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将其引进或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来。因此,这两大学位论文库也是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不可忽视的内容。新闻传播与文献研究案例举要培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新闻传播学相关研究案例,结合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和统计功能等剖析在研究方法上的拓展与创新,为学生的学术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上的启发与指导,展示电子资源在检索和利用上的便捷性和科学性。以下通过两种类型的案例加以分析。

新闻传播学文献的计量统计研究。该类型的研究主要通过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相关专业期刊或学术论文等的文献引证频次或下载数量等信息的计量统计和汇总分析,研究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学术发展状况。如“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CNKI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一文,分析了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CSSCI、CNKI两个数据库被引证的现状,找出了新闻传播学自1978-2007年30年以来的高被引论文,比较两个数据库的引证特点,并对发现的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的领域分布、年代分布、期刊分布等数据进行了分析〔2〕。从该实际研究案例中,重点引出对于CNKI数据库引文统计功能的介绍,演示新闻传播学领域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统计和排序功能,从而可以进一步对高被引论文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又如“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一文,选取了中美两国各两份新闻传播学的主流学术期刊(分别为美国《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和《Jour-nalofCommunication》以及中国的《新闻与传播研究》和《新闻大学》),通过对其6年间(2000-2005年)所有论文的内容分析,描绘出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概貌并比较其异同〔3〕。

对于此研究案例而言,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就能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其检索和统计远比纸本期刊方便快捷得多。结合专业领域与相关案例的分析,介绍数据库的功能特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并深入发掘其对实际研究有意义的功能。新闻媒体信息源检索搜集与统计分析。该类型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如报纸、期刊、图书等)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报道、阐述、论证等的文献资源,通过专业数据库全面搜集,对其信息源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从而得出该领域的某些结论。如“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一文,以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为切入点,通过对2004-2008年间LexisNexis数据库中新闻文本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解读,探索了当代中国外交话语在西方舆论中的角色问题〔4〕。本案例值得借鉴之处是其对于数据库中检索条件的设定,其以LexisNexis学术大全数据库为资料源,选取其新闻库中世界主流报纸库(MajorWorldNews-papers)里的英语报纸为样本范围,对近5年的新闻设置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这样的实际检索案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数据库的检索限定技巧和研究使用方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培训方式探讨

培训讲座主要采取PPT课件演示和网上数据库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同时设置现场提问和互动环节来解答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多种方式的相互配合与穿插可以使培训效果得到最优化的呈现。PPT课件讲授作为一种多媒体演示工具,PPT已被普遍应用于各类教学培训,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和资源利用培训也不例外,其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PPT的页面导航层次和内在逻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逻辑”是PPT的灵魂,的确如此。PPT也要讲究谋篇布局和创意策划,应能体现培训内容的层次结构和表达出教师的脉络思路〔5〕。如本培训设计分别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需求、图书馆相关电子资源的利用(资源又进一步按照类型进行分类介绍),以及结合有关研究案例对数据库使用和研究思路等进行深入探讨等几个方面展开,层层深入,结构清晰,导航明确,对于培训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网络平台演示由于网络数据库的操作步骤连续性等特性,如果仅凭PPT的图表和截屏等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还无法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必须同时结合网上现场操作演示的方式来进一步呈现。有调查显示,有将近80%的图书馆文献资源检索类课程运用了截屏来讲述教学内容,有的截屏页面数量占了PPT总页数的绝大部分〔6〕。这与网络数据库的应用性特点有一定关系,但并非所有的操作过程和步骤都适合用PPT来展示。一般而言,在重点介绍某一数据库(如本培训中的LexisNexis学术大全)的利用方法和检索技巧时,可以选择在线演示的方式来进行,其操作过程的连续性和动态性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整个流程。当然,在线操作可能会受到网速条件影响和培训时间制约,因此,应选择几个与培训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重点电子资源数据库加以演示。#p#分页标题#e#

现场互动问答除了PPT课件和在线数据库演示以外,还应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和老师进行现场提问,这样可以弥补讲座培训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也可以了解相关专业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文献尤其是电子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和现场解答。此外,在培训中还应准备一份专业方向读者利用电子资源的需求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读者的身份、专业和研究方向、最常使用的数据库类型、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电子资源的实际需求和目的,以及对于本次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和意见建议等,以便于回收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项培训工作的内容安排和组织形式。

培训效果评价

篇2

在经历保研过程之前,我一心认为只要能拿到校内的推免资格,凭借知名大学的头衔,再加上不低的绩点,应该很容易就会有学校接收我,结局竟然是全部败北。

第一道拦路虎

保研大家都知道,但仍有很多同学不了解保研的含义和整个流程,我也是经过了这个过程才对“保研”有了大致了解。保研,现在通常叫推免(推荐免试)。免试指不用经过全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些学校也不用复试(通常是专业笔试),直接进入面试阶段。保送的学生因为已经经过保送学校考核,综合实力较强,保研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推免的大致过程是学校系内评估是否具有自己学校的推免资格―获得资格后递交材料申请学校(本校或外校均可,要求可以接收推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校的复试和面试―学校是否录取你为硕士研究生。

每个学校、每个学院、每个系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以我们系为例,对学习成绩排名前40%有意申请推免的同学采取综合评分制,绩点*80%+学院内部面试成绩*15%+课外活动加分*5%,如果连续两年获得校级优秀三好学生或者班干部的话综合名次前进一名。按照综合名次排列分配学校下达的推免名额。虽然此处规定各校不同,但优异的学习成绩是根本。

我当时绩点处在前40%,面试成绩比较好,排第三名,也有一定课外活动加分,所以综合名次下来前进到前十名。然而我没想到排在我后面的几位同学都是优秀三好学生的连续获得者,每个人都可以前进一名。我直接落到了保研名额的最后,也是比较悲催的事情。

关于可以申请多少学校,虽然学信网的全国报名系统只能同时申请三所学校,但是保研可以申请的学校是没有数量限制的。这是因为全国报名系统开放时间比较晚,很多学校会在本校的教务系统上开放预报名,比如南开大学,如果通过预报名的复试,表明这所学校录取你了,在全国系统开放后也要选择这所学校,通过全国系统的流程进行录取。如果预报名时没有通过复试,那全国系统开放后就可以排除这所学校,不再占用三所学校的报名名额。但也有学校是不开放预报名的,只能通过全国报名系统进行申请,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在全国报名系统中选择的学校如果没有通过你的申请,那在48小时后可以更改为其他学校。

虽然申请学校没有数量限制,但保研面试经过确实是一个劳心劳力还费钱的过程,可能需要在几天内跑几座城市。抛开最基本的路费问题不谈,每所学校的准备时间、身体状况能否支撑长途奔波,以及有学校面试时间相同的取舍,都是需要考虑的。保研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我的同学就曾经在一周内跑了广州、上海、南京还有北京的学校的面试,面完之后整个人瘦了5斤还病了一场,不过为了争取更好的前程,大家都会全力以赴。

忽视夏令营,错失先机

拿到校内推免名额后,我开始选择申报的学校。因为比较喜欢南方,我初步确定申请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当我查阅两所学校的官方网站后吃惊地发现还没开始我就失去了机会――它们的申请早就结束了!我赶紧询问其他同学,才知道原来浙大新闻专业在暑假举办了夏令营,招收了足够的优秀学生。

我这时才了解到保研夏令营是近几年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招收优质生源的一种方式,利用暑假一周左右的时间,与学生较长时间地接触,介绍各导师研究方向,学术交流等,通过多种方式(例如笔试、面试、实验测试等)来考核学生。

因为我们学校内部的面试以及排名进行较晚,我当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获得资格,再加上周围的同学没有过多交流夏令营的信息,我想当然地以为只有确定有保研资格后才能申请夏令营。

不可只知己,不知彼

错过夏令营以及提前报名的我经过综合考量之后,申请了南开大学的新闻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传播学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国际新闻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新闻学方向,收到了除交大之外的三所学校的面试通知,但因为北师范和中传面试时间冲突,我只能放弃中传的复试参加了另两所学校面试。

南开大学的复试较早,是笔试加面试形式。南开的新闻学是文学院下面的系支,和传播系关系非常紧密,所以笔试和面试与文学方面、传播学方向结合较多。笔试试卷100份,有50分是考察文学功底改正错别字,另50分是有关新闻传播方向的专业知识,考察课题涉及研究流程等。笔试完我的感觉还不错,因为平时的阅读以及课业训练都有积累。

南开的面试老师较多,有数十位老师坐在长桌对面与我交流。这是第一次面试,我虽然重视,但还没意识到保研竞争的激烈,心里还是抱着“应该会接受我的吧”的心态,之前大略复习了《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概论》两本教材。新闻学按照我们学校老师考试的内容着重复习了名词解释、重要理论、简答等,准备了一些通用题目,比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冲突、实习经历、为什么选择南开大学等。我当时狭隘地以为既然我选择了新闻学方向,老师问的问题应该也会限于新闻学,涉及传播学不会太多,传播学就走马观花地复习了几个重点概念,这直接导致了我面试的失败。

面试时老师确实询问了一些新闻专业知识,但他们更结合传播学方向问了专业问题、文学方向问了发散性问题。在聊完我比较擅长的新闻写作方向后,我刚想松一口气,没想到对面的老师话锋一转:“我问你几个传播学问题,第三人效应怎么解释?”

我心里咯噔一声,在传播学课本上根本没看到过这个理论。老师看我回答不出来也是一脸诧异:“你们没学过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我摇摇头,我们专业的传播学课本是学校老师自己编写的,其他高校课本也不尽相同,而最经典的教科书却是郭教授编写的。我解释完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经典教科书还是要多读,这时候我有点慌乱了,剩下的几个问题也回答得差强人意。面试完没多久,在回家的路上我就接到了教学秘书的拒绝电话。

我没有太悲伤,窝在家里准备北师大的面试。中间有十一长假,还有中秋节,我拒绝了所有小伙伴的旅游邀请,放弃了香喷喷的月饼和精彩的中秋晚会,一个人在房间里狂背郭庆光教授编写的《传播学概论》,上网查阅北师大新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教学方向、教授著作等。这时我已经拒绝了中传的面试,我把希望完全压在了北师大上,希望能二战告捷。

临时抱佛脚,我对这所学校的新闻学研究方向了解得还不够透彻。我当时选择方向的时候大概有传播学、新闻传播史、出版学、网络新媒体四个方向。回想起来我真的是傻,没注意到这四大方向其实就预示着北师大新闻学老师们的研究方向。我在网上搜索了以前的笔试题,按照套路准备了新闻评论题目,结果今年的笔试完全革新,考了出版以及印刷术方面的许多知识。我在学校的时候根本没学习过这个方向,只能硬着头皮凭着感觉写,结果之差可想而知。

下午面试是抽取题目二选一回答,我赶紧恶补了一下出版的知识,生怕面试抽中这方面的题目。结果我抽中的居然是互联网以及数字印刷方向,是我平常不太感冒的网络以及大数据。我再次傻眼,磕磕绊绊地组织完答案,看看老师的表情,就感觉真的没什么希望了。

面试结束后与一同面试的北师范的同学聊天我才知道,出版知识以及大数据两个方向他们平时上课内容都有涉及,也有专门的老师研究,成果丰硕。我忽略了这两大方向,虽然面试抽题有一部分运气,但主要还是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对面试学校了解不够透彻。

准备笔试、面试时,不要只限于自己所学的方向和教材,要充分了解申报学校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因为他们的问题更侧重于本校的研究重点。在面试之前对这些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再有的放矢针对性复习,复试成绩以及面试结果都不会差,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至此我的保研可以算是彻底败北。

看学长,释了怀

保研之前,我的人生算是顺风顺水。刚知道自己没被任何一所学校录取的那几天,感觉天都塌了,我难过得晚上一个人躲在被子里整宿整宿地哭,在饭桌上吃着饭都能掉泪。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 地方院校 新闻传播教育 地方优势

[作者简介]姚建惠(1984-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吴海涛(1965- ),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传播学;张文婷(1985-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分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水平提升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0327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12-02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技术也在进一步地革新,这不仅推进了媒介发展的步伐,还加强了媒介间界限的进一步模糊,网络、内容、终端的融合,促发了新闻传播的新形态,这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的地方院校,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有助于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所以地方院校在新媒介形式下,更要认清形势,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媒介环境的变化,深化改革,提升新闻传播教育水平。

一、加宽培养路径,更新专业方向

地方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特点,所以应该实时了解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也要实时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在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方面,应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加宽培养的路径,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更新,结合媒介的发展,设置更能与行业、市场接轨的专业方向,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同时,还应该以短小的课程或独立的项目的方式,补充专业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设置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甚至以媒介融合为背景,设置相关的专业方向,让学生能够精专于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地方院校也不能仅是就媒介环境进行闭门造车,而应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传媒行业及社会的互动,打造开放式的平台,进行传媒方面的教育。

但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空间毕竟有限,更新专业方向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改进。首先,强化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内容和实操业务流程之间的逻辑关联,整合部分课程,尤其是相似相仿的课程尽可能地合并,比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告策划、广告创意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合并,同时相关的课程还可以进行重组。其次,适当删减不适于本科教育的研究性强、层次过高的课程,去除课程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冲突。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媒介应用类的课程,尽量减少媒介研究等课程的比例。再次,结合媒介融合的现状,开设一些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和技术应用等业务课程,加强与行业的对接。最后,从本地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单位中汲取意见、搜集资料,了解地方的媒介技术应用和发展情况,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让企业走进学校,让学生走进企业。总之,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地方院校要清楚认识媒介发展的现状,及时转变观念,胆大心细地改革,从自身已有的教育模式出发,结合地方资源展开全方位的改革。

二、结合区域资源,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在新媒介形式下,地方院校欲提升教育水平,首先要形成自身的个性特色,这不仅需要在学科方面有精准的定位,还要避免简单复制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教育模式,一味追求大、全的教学方式。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社会与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有了变化,尤其是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变强,这便要求地方院校充分分析市场需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改变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出有差异竞争力的人才。

地方院校应及时发掘和搜集本地区的现有及潜在资源,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单位,一方面寻求合作教育的方式,培养订单式的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发现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前,地方院校应该根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以体现自身人才培养的差异性的目标,进行精准定位,而不是照搬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在充分分析自身发展形势之后,地方院校需要做适当的调研,发掘当地可以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开设专业的情况,进行分类分级;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和运行情况,发掘合作的方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既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予以就业推荐。地方院校可以订单的方式,根据地方相关单位提出的明确的规格需求,培养定向的人才。比如与各类媒体、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沟通,确定他们紧缺的人才类型,在现有培养方案允许的基础上,调整培养的重点,以小班、精优班为单位,培养专门人才。此类人才不仅能适应当地的企业,还能在同类城市中相似企业进行就业。同时,邀请当地经验丰富的传媒行业从业人员走进学校和课堂,将市场的变化、需求以及从业技能及时地带给学生。地方院校与传媒单位合作,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还应从实践中总结分析工作经验,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突出地域性的差异,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就业率高,较之其他同等院校的学生也更有竞争力,院校的培养模式也将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成自身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类人才应在理论知识体系完善的基础上,还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向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强,多方向、宽口径的方向发展。而媒介融合的推进,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转化到教学中,各院校则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加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创新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很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财政、师资、生源以及设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局限了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设备方面的欠缺,使得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的开展遇到很多阻碍。这便要求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的创新,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校内的实验实训课程更应该进行革新。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首先促发了观念的变化,所以在进行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时,不仅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还要先传输给学生在新闻、传播、媒体方面的全新理念,让学生对自己学、做的事情有全新的认识,再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创新。在以往的实验实训教学中,也已经在使用项目式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做专练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项目式教学应该更多地结合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的变化展开,采用模拟式与实操式相结合的方式,渐进式地推进,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到创造,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训练。在实验实训的内容方面,还应根据地方院校的地域特色,适当结合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模拟演练及深度创造。比如,可以根据当地媒体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其设计并制作相关的产品,并进行相关的数据调研和可行性调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2.充分发挥实习、见习基地的作用。高校的人才培养一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毕业生很少能迅速地接手业务工作,并做出良好的成绩,这不仅仅是学校培养的责任,还需要与社会沟通互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习、见习基地的开发,不仅能补充在校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行业一线工作的深入了解。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媒介环境的快速转型期,媒介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实习、见习基地的建设和应用,一方面能解决地方院校由于经济等原因而面临的硬件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中体验学习,有助于日后就业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习、见习基地,定期定量地向实习、见习基地输送学生。初期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技术、理解行业的经营理念为主,下一阶段则应由学校牵头,以专业资深的教师带队,配合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的合作,将实习、见习转化为行业生产力,真正地为企事业单位做出产品,体现成效,这样才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四、提升教研转化力,服务地方经济

新闻传播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还要求教师以及学校都具有前卫的实践意识。作为教学单位,高校要做好教学和科研,更要重视教研的转化。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实现科研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更能体现其本身的应用型特征。在教研转化的实践中,地方院校可以结合研究所的方式展开。首先,研究所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科及专业科研队伍的完善,形成科研梯队,从而有助于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研究;其次,研究所形成科研效益之后,不仅能够服务于地方企业的发展,还有助于学校的品牌推广,让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最后,研究所可以切实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传媒行业相关的新闻传播方面的科研项目和应用型研究课题,以研从用,以用养研,从而充分地结合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做到产学研的良性发展。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可以根据本地的自然、文化、历史资源,展开品牌传播、宣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地方的传媒、广告行业的具体运作需求,打造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具体方案等。地方院校的研究所不仅能够搭建起学校、企业和传媒的桥梁,还能为本地经济的品牌化发展做出贡献。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更需要充分运用其自身的地方优势和机遇,紧抓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从应用型本科教育出发,形成更具合理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出更多适应时展,具有更强专业思维、技能和实践力的专门型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操慧.从“大教育观”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走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2]单波,陆阳.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J].新闻记者,2010(3).

[3]高山冰.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贾菁.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J].中国报业,2012(3).

篇4

在师资团队上尚未有机融合。各学院往往试图以本学科为基础,稍微涵盖一点交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导师组”指导流于形式。有学者指出,仅有9.6%的硕士生实行“双导师制(正副导师)”,“指导小组制”更是低至6.2%。

二、国外培养模式借鉴

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先后形成四种培养模式,即培养纯理论型科学研究者的德国“学徒式”、具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美国“专业式”、应用型和开发型并重的“协作式”以及博百家之长的“教学式”。从模式的演变可看出,研究生培养愈加重视综合能力及导师组的作用。此外,国外一些专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调查提出了很多具体模式。如Hasenfeld教授提出了交叉学科培养的六种模式,John-Steiner分析了水资源管理学科交叉培养案例。而在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方面。美国JamesW.Carey教授强调体现新闻学的专业性;英国GezimAlpion教授指出:“新闻教育者应当致力于创建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选择。”这两种观点基本代表了英美国家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两种模式:行业取向和研究取向,体现了分类培养的思想。研究生交叉培养模式扬弃了协作式和教学式的优缺点,借鉴国外院校交叉培养的实践经验。进而结合我国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实际,开拓一条具有财经类院校特色办学的交叉培养之路。三、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交叉培养“3-3-3”模式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交叉培养3-3-3模式主要包括管理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三个要素。该模式各要素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一)第一个“3”——构建校交叉培养管理委员会、院交叉培养管理处、系交叉培养导师组的“三级管理模式”

“三级管理模式”是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交叉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解决研究生管理部门与各学院之间在交叉培养中的分工与合作问题。校交叉培养管理委员会,作为一级机构负责交叉学科建设及运行中的宏观规划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作。校院两级机构下设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各项具体工作部署,进行综合管理及考核与评估。制定《交叉培养方案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有章可循。院交叉培养管理处,负责交叉培养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综合管理。一是在招生中注意有交叉学科之一背景的考生。二是与交叉学科涉及学院深入沟通,确保指定的培养计划、导师组成员编排以及实验设施使用到位。三是对项目经费管理和监督,组织学术交流及教师深造、挂职。系交叉培养导师组,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交叉学科培养导师组是具体实施部门。一是申报各级交叉学科项目,指导学生交叉项目研究,构建交叉学科资源共享平台等。二是制定详实的研究生交叉培养方案,并集体指导研究生交叉课程学习。三是组织学生去报社、电视台等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交叉研究选题。

(二)第二个“3”——深化课程、师资、项目三项改革

建立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交叉培养机制

1、切实设置好交叉型课程体系

首先,逐渐实行完全学分制,不区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跨学科专业自由选课。一是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建立以大学科群为主,多专业方向的新的专业分布格局。二是逐步打通学科课程,实现完全学分制。加强对学生交叉选修课程的引导。采用辅修专业、先行课程的方式,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经济类知识积累,提高选修课比重。三是实施弹性学制,宽口径培养新闻传播类研究生,引导选修校内外相关学科的课程,且互认学分。其次,建立示范性学科交叉课程。减少与本科重叠的经典理论教学,增加对科研实践指导性较强的课程。一是新闻传播类和经济类基础课程。前者需注重学科前沿性及实践性。在新闻实务方面多下功夫。而后者要将经济学知识糅合进新闻传播学里。二是选修课。应整合各学科师资资源,提倡鼓励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为新闻传播学开设跨专业公共选修课,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课程。此外,整合现有各种讲座论坛,打造品牌,定期举行各种学术前沿论坛。

2、成立高水准交叉培养师资团队

首先,以跨专业公共选修课为依托,实施名师工程。一是,校内组建各科基础课与交叉课程两类授课团队。对基础课程团队而言,有针对性地培养新闻传播专业精英团队是交叉学科发展的基础。对交叉课程团队来说,建设两者皆通的交叉学科的师资队伍是交叉学科发展的动力。亟需通过增加进修名额、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手段,大力培养交叉学科师资。二是,聘请业界、学界资深人士拓展“名师”团队。就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强实践性而言,扩大流动编制比例以有针对性的聘请名校相关学科带头人、有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等是构建“名师”工程的必要环节。亦可采取送博士挂职锻炼与请一线从业人员开讲座结合的方式,优化专业师资队伍。三是积极建立高校联盟,导师互聘互认。财经类院校可与省内外高校优势学科交流,推进课程、导师、实践基地等资源共享。其次,实施双导师工程。一是,设立交叉学科联合导师组。应结合科研需要、本专业研究特色以及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合理配置跨学科联合指导老师小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个导师在指导上的优势。二是,聘请第二导师,优化“专、兼、聘”比例。新闻传播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应与社会媒体建立广泛联系,聘请既有丰富从业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业内媒体人作为第二导师。再次,依托项目,建设交叉学科师资团队。以科研方向和科研项目为依托,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科研小组。依托学术交流平台,合作申请交叉项目以扩展交叉学科导师研究领域。3、大力扶持交叉培养项目。首先,发挥交叉学科优势,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充分认清交叉学科的优缺点,建立多样化科研团队,有组织的研究科研立项。其次,学校重视交叉培养项目,扶持新闻传播学科。交叉科研成果认定上应出台相应文件,将交叉科研成果单列为科研创新成果予以鼓励。再次,凝炼交叉培养方向,建立专业技能训练库与科研资料库。将新闻传播学科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划分为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建立科研资料库。

(三)第三个“3”——深化科研、课程、就业评价改革

篇5

关键词 网络;新闻传播理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12-02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人类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的常态形式。新闻理论研究是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真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究社会新闻现象以及新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1 主要新闻理论体系模式

1.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新闻理论体系是指由美国的传播学家和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中提出的“5W”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其中一种,因而用大众传播的理念方法指导其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理论体系能够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闻学也有自己特定的话语方式、传统、研究对象以及问题领域,如何借鉴传播学研究成果,构建新闻学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1.2离散性四元结构模式

上世纪的90年代初由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提出。即所构架的理论体系由新闻、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四个实质性单元组成。而所谓的离散性是指这四元在结构方式上所具有的外在的特征,也就是其在相互集中的基础上也会出现的分离和交叉。此种理论体系具有明显自觉意识,提出新闻学理论是展示理念化和演绎原理体系的知识系统。

除了这些理论体系之外,还有板块结构模式、一分为二体系的结构模式、以新闻活动范畴作为红线的理论结构模式和不大追求体系结构模式等,因为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我就不赘述了。

2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模式的方式转变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拉斯韦尔模式,新闻传播的过程主要由5个基本要素组成,依次分为5个传播阶段。即传播者―信息―媒介一接收者―传播效果。那么在网络时代里,每一个传播规律都可以通过这5个要素表现出来。

2.1传播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在传播者这个要素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是一个开放,人人参与的媒体,网络新闻三大主传播者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经营者、新闻单位和个人。虚拟世界中真实多元化的媒体环境,挑战了传统的新闻宣传部门执行的对新闻信息流向、流通以及新闻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2.2信息

网络传播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及时等特点使广大的新闻受众获得信息的途径更为方便和迅速,内容也更为海量,置身于信息海洋中,体验知识爆炸的新时代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媒体不仅仅为其广大受众提供了大容量、超文本、跨时空的海量信息,而且它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具有强大的互动性。网络时代里,人人都是新闻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空间。

2.3传播媒介

互联网的特征是广容、实时、交互、多媒体化。那么网络作为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媒介,其特点也会影响新闻传播的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采用多样化的技术,营造强烈新闻视觉听觉冲击,充分运用FLASH动画音频视频等多角度的多媒体技术,激起受众参与意识;双向流动性和互动性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众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孤立状态,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新闻时间及时、实时、全时,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新闻本身的特征;突破地域局限,全球化、全方位、多角度直接全球热点时事新闻动态。

2.4 接收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的接收者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大众传播有向小众传播的趋势转变。新闻接收者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者,它同时也可是新闻的传播者。现在各种个性小众网站也应运而生,人们在某一个特定的兴趣点上达到共识,组成一个小的社会团体,相互交流观点和提出意见,产生一场信息化的革命。

2.5传播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人们的民主观念产生改变之后,对于舆论的引导方式也需要得到改进。网络新闻给广大受众提供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和宣传,它同时也给广大受众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方式,采用人性化的特色定制。在此种情况下限制和堵并不能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时候的新闻传播就要善于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抓住广大网民的心进行有效宣传。

3 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内容

从网络的角度单独来考量的话,我国的网络新闻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的阶段:1994年~1999年的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发生期、2000年~2003年的发展期以及2004至今的繁荣期。每一个时期下的网络新闻理论研究都各有其特点,在这里,主要探究当今的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内容,以便为之后的发展趋势预测做基础。

3.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

首先是对外国学者学术研究进行翻译,我国研究人员进行相应的吸收和融会贯通。2003年,克里斯廷・L・博格曼的《从古腾堡到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保罗莱文森(美)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罗兰・德・沃尔克的《网络新闻导论》等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作为网络时代下传播理论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开阔了我国学术研究的视野,对国内的学术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其次是国内相关专家对自身领域的拓展研究。钟瑛的《网络传播伦理》、巢乃鹏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和秦州的《网络客文化》等都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论文著作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结合了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理论,对于解读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3.2 新闻理论研究的舆情监测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网络时代,要研究新闻传播理论,就必定离不开对于网络舆情的检测和管理分析。刘毅说网络舆情是指人的态度情绪以及意见交错总和体现。王来华则认为所谓的网络舆情既网民对于社会的政治态度。当然各自的观点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总之,认识和充分利用广大受众的接收心理,把握好网络舆情的实质问题,是网络时代下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4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的趋势

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要追溯到最早的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欣欣向荣的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广泛被运用于各种领域。学术领域也与时俱进。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有了更大的知识传导空间,在接收的途径、方式方法和范围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扩展。那么,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4.1 新闻来源渠道向多样化扩展

传统的新闻传播都是来源于专门的新闻记者等专业人士,大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很难或者无法为大众所知,而新闻的来源也比较局限。如今,网络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各类新闻娱乐网站的兴起,随时随地的新闻动态,只要连接网络,在任何地方登陆都可看到。拿前段时间的温州动车事故做例子,官方的新闻来源和结果统计毕竟有限,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由于距离和空间的局限,事故在发生的一瞬间也不可能全程直击。而网上点击量非常高的一位由当地居民在事故发生的一瞬间用手机拍摄的短片则还原了新闻瞬间。

4.2 理论研究以中国为根基

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导致了学术领域文化的多样化,作为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就需要以中国为根基,以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引导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新闻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首先要把立场站坚定,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走的更远。科学原则和基本的精神要求实事求是,紧靠“中国”这个实事,才能创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新闻理论体系。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要善于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想要的典型事例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把握好研究方向。

4.3 具备世界眼光时代特色人文胸怀和原创精神

既然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那我们就只能积极的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问题,研究问题。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要有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我国虽然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的阶段,但是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新闻传播学的领域里,进入“后新闻业”的时代。这个宏观层面的大背景下,对于理论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而文化作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意识的总结和反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理论关注的焦点应该同时也具有人文的胸怀和原创精神的理念意识。

5 结论

新闻传播理论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讲它也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在新的网络时代下,它将具有更多的时代特色,更加与时俱进的来有效指引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简析当前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的主要结构模式[J].今传媒,2009(4).

[2]尹韵公.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迈出新步伐[J].当代传播,2007(5).

[3]杨保军.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宏观走向[J].当代传播,2011(2).

[4]李芳.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改革――试探中国的新闻理论沿革[J].才智,2009(28).

篇6

一、打破传统媒介研究思维僵化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 / 消费和再生产

传统的媒介研究方法是以“主体”对“客体”的两元对抗思维模式,简而言之,主体是作为创造者的传播者,客体是接受信息的受众者,信息从主体到客体之间过程是中间的传播过程,这种传统的媒介研究思维方式僵化了受众者的地位,被直接物化或对象化。传播者以直线传播的方式将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给受众者,传统的媒介研究将媒介作为传播者,把其看成是国家权力机构的传播工具,受众者缺少自和话语权。霍尔打破传统媒介研究的思维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 / 消费和再生产,这四个环节概括了信息传播的循环过程,彼此既联系又保持独立性,同时提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播主体的目的和传播内容,技术、物质工具也在制约着信息的传播,传播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对立意义上直线性,具有间接性。传播过程还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众者双方的社会关系、差异性和多元性。

霍尔引入了符号学的观点,信息以符号为载体,组合成语义链进行传播,这个符号载体是以“语言”的规则构成,在符合和意义或者图像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保证了信息的正常流通。传播过程看成是意义能指和所指双重、复杂的符号建构过程,从而展现出传播活动复杂维度。霍尔的理论打开了受众者研究的开端,恢复受众者在传播过程中的本位,他们是有主体意识的个人,不单单是被动接受、被信息制造者操纵的客体。

二、将意识形态编码的文化形式和受众的解码战略联系起来的编码/解码模式

一般认为,大众传播与媒体研究有着两种范式:其一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实证主义流派,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施拉姆、拉扎斯菲尔德等。拉斯韦尔在 《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和取得什么效果。另一条是由法兰克福学派所开创的批判范式,强调对传媒进行意识形态效果批评。在霍尔之前,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尽管不认同这一学派对于媒体社会功能的一味贬低,但却继承了这一学派的意识形态批评路径。

研究霍尔就不得不提到霍尔在媒介文化研究创立的编码 /解码模式。霍尔以广播为例来说明”信息来源”和 “接收者”之间符码的不对称,“广播员往往关注的是观众未能按他们(广播员)的意愿理解意义。他们真正想说的是电视观众没有在‘主导的’或‘所选的’符码范围内活动,他们期待‘完全清晰的传播’,然而,却不得不面对’‘系统地被扭曲的传播’ ”霍尔认为编码与解码之间符码的不对称,根源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文化关系、社会背景和地位利益等结构性差异,传播者按照某种意识形态进行编码之后进入流通环节的信息,在面对负杂的、有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社会时,信息便摆脱了传播者编码时的真正意图,受众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不断变化、对信息积极接受、解构和再生产的过程。霍尔的解码、编码模式的意义在于超越了实证主义流派的媒介传播模式,批判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极受众论,开启了文化研究模式的新纪元。

三、霍尔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传播学研究新范式带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霍尔开创的这一研究范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虽然存在诸多理论疑点,但对媒介和文化研究产生了迄今犹在的巨大影响,值得中国学界继续深入研究”。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过程分析”方法引入到传播研究中,反对僵化、概念化、封闭化的研究,这对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为在我国文化多元化、民主化的今天,传播学研究的意识形态是绝对不能够忽视的。如果忽略了社会日益被划分为多个话语领地的事实,忽略观众的话语权,传播就可能遭遇失败。因此新闻事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话语实践对于信息建构的重要作用,才可能意识到只有观众认同主导社会的文化秩序才能实现传播的真正目的。霍尔的这种暗含文化多元化、民主化的意识形态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之下的,更加符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

在我国,文化生产的主导权在于国家权力机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文化主导最为核心的部分。文化受众主体主要是大众群体。价值观是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体现着我国现阶段的意识形态,需要的到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同。根据霍尔传播学的理论,新闻工作者不能仅仅解读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在编码时考虑到受众的利益、以及以观众信服的民主的形式展现出来,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属性上来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并不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对立关系。因此,由国家权力机构生产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大众之间并没有利益的冲突。我国的新闻工作的重点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主流意识形态之中,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新闻事业将原先处于精英位置的文化传播视点转向大众生活,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形式通俗、易于接受,正逐渐成为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向,新闻工作者应该考虑如何承担起新闻时代的社会责任,真正发挥建构主导意识话语权的功能,霍尔的“文化主义”范式强调文化贯穿于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认为文化建立在传统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霍尔的这一理论启示我国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以新鲜活泼、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风格来传达严肃、深刻的新闻主题,以走入大众平常生活的报道方式完成对于新闻的传播。

在新闻媒介现代化的今天,信息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在再生产中进行建构,所以需要新闻工作者有意识、有计划的报道事实和发表言论。对于深入民心的舆论现象加以直接的影响,从而促使舆论向着新闻传播者所期望的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注意,斯图亚特・霍尔的传媒理论作为西方文化研究的代表,带有浓厚的阶级观点和意识形态色彩,我们在吸收和运用时应有所选择和保留,抛弃其中的阶级对立的因素,发展其中传播学的合理要素,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第二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社,2007.

[2]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篇7

罗以澄院长很忙,几次相约,终于盼到他有空。阳春三月,武昌珞珈山上,樱花绽放。在书香味十足的院长办公室,睿智、健谈的罗教授侃侃而谈,不知不觉间,墙上的时钟从9点指向了12时。以下是记者同罗老师的“对话”实录。

教材不宜太多太滥

记者: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始于改革开放之初,1983年就有了新闻系,屈指一算,已经24年了。请您介绍一下新闻学院在教材、师资方面的建设情况。

罗以澄:先说师资。我院现有专职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4人。新闻系创办的时候,只有一个新闻学专业,教师仅10多人,主要由武大中文系的老师组成,同时也从新闻业界引进一些资深记者、编辑加盟。1985年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又有几位广电系统的从业人员加入教师队伍。上世纪90年代开办广告学专业,其主要师资从校内调剂,原来学文学、学经济等的老师转行从事广告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新世纪我们新增了“网络传播”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又从媒体和兄弟院校引进了一批教师。目前正在物色新人,筹备开设媒介经营管理和动漫艺术两个新专业。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所在。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对老师的培养、提高工作。一是抓好“师德”教育,帮助老师牢固树立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二是抓好“师才”教育,创造条件帮助老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现在我院50岁以下的中青年老师大多拥有博士学位、有出国访问或留学的经历。

关于教材建设,我院老师编写过一些教材,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颇受业界的认可和学界的欢迎。但是有些课程,我们就没有自编教科书,而是使用兄弟院校编写的教材。教材并非专著,专著强调个人的思想和创造,教材主要讲授通用规则、规律。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还有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材编得很好,我们就没有必要再搞“重复建设”了。现在好多学校都在编教材,仿佛人家有我没有就是落后。为了“集大成”,著名高校联合起来一起编撰才是上策。否则,各个学校各自为政,对新闻教育资源是一种浪费。新时期的精品教材,应该是既能正确提示学科自身规律,又能够适合社会转型及面向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既有中国特色,又被国际学术界业界认可。

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

记者: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后,重组成新武大,由您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目前全国新闻院校越办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您带领的团队打算怎么办?

罗以澄:在各方的支持、关爱下,武大新闻的发展之路已步入“快车道”。1999年,我院获得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又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继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之后,全国第四所获得此项资格的学校。2005年武大各个学院的领导班子换届,比我年纪小的数位院长纷纷离职,但本人作为“特例”连任,任期至2008年底。这是组织还有同事“双向决定”的结果,我除了“遵命”,别无选择。作为一个六旬老人,尽管管理和教学科研任务相当繁重,十分忙碌,但本人却没有精力不济、力不从心的感觉,因为在我身后,站着一支特优秀、实力强的团队。这支团队是我精神的支柱,是我有勇气承接院长重担的力量所在。

当下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在校生有12-13万人。面对如此激烈的新闻教育市场竞争,我认为一方面要在制度安排上,对新闻教育进行规划,以避免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各个高校之间一定要实行差异化竞争,就是要实行正确的市场定位,走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我们武汉大学作为重点大学,定位应该和一般地方院校不一样,武大新闻主打的是高端市场。也就是说,我院办学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而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辅以本科生教育。有段时间,因种种原因,本院的成人教育呈萎缩之势,部分老师有些担心,我却挥了挥手,让它去吧,因为这并非我们打品牌的拳头产品。

培养有思想的传媒人

记者:作为院长,您治院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传媒人?

罗以澄:一言以蔽之,武大新闻出的“产品”当为“有思想的传媒人”。至于治院思想,本人以为,新闻传播教育要合乎人类实践理性而存在,即不仅要符合新闻传播业发展的理性,而且要合乎社会文化发展的理性,维护新闻传播教育本应具有的人文品质。这一抽象的道理,蕴含着我们的具体实践,即承续现代大学精神,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新闻院校担负着为媒体培养记者的重任。能够应付一般报道的“跑街记者”,媒体当然需要。但本院的定位是:培养传媒需要的高端新闻人才,即能做精品新闻、能斩获新闻奖的记者编辑,他们应该是今日媒介的骨干、顶梁柱,明天主流媒体的领军人物。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仅给学生传授一般的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锤炼他们的专业思想、专业道德、专业能力,激活学子们的创新力以增长才干。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目标基本实现了。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我院已有60多名毕业生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广播电视“金话筒奖”等国内新闻从业人员的最高奖项。另有近百位毕业生担任各类媒体的老总、部主任或首席的职务。一年前,清华大学的范敬宜老先生在武大吟诗赞曰:“春风桃李廿三年,辛苦赢得喜满园,试看神州舆坛上,几多出自珞珈山。”

实习单位要精挑细选

记者:武大新闻的学生实习,不少被安排进了北京的中央级媒体。学院是如何开辟、建立和巩固实习基地的呢?

罗以澄:实习单位是学生走向新闻工作的第一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影响很大。为此,院里在确定学生的实习单位时,总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非常精心细致。因此,这些年来我们学生实习的地方,一般均为在社会上口碑较好,公信力较高的新闻媒体。为了巩固实习基地,我们每年于专业实习前,都要指定专人到实习基地去联络,在派出学生之前,给每个实习单位发出一份“致实习生单位的函”。实习中后期,院里的老师会到各大实习基地,看望、慰问实习的同学。高起点、高规格的实践教学,使一些特别勤奋、富有天分的学生脱颖而出。

好新闻的标准有三个

记者:罗老师在一线从事过10多年的新闻采编工作,在从记者到学者转型之后,出版过《新闻写作》的专著及发表了数十篇新闻写作学方面的论文,还曾担任各级各类新闻奖的评委,请问好新闻的评判标准有哪些?

罗以澄:我眼中的好新闻,起码包含三大要素:一曰报道不仅要写好,更主要的是新闻事件的选择须到位,题材的社会关注度越大越好;二曰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解读,有独到见解,新鲜深刻,这样才能震撼人心、发人深思和令人回味;三曰要合乎新闻报道的规范,坚持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

有的记者缺少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也就是缺乏辩证法的思想,做报道不懂得“平衡”,导致受众获悉的信息不均衡,以至误导受众。平衡缺失,容易犯片面、跟风和一边倒的毛病。

博士生质量要提高

记者:从1988年开始,您先后指导过16届68名新闻学专业的硕士生和6届18位新闻传播实务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我接触的一些博士生,有的青出于蓝,但也有部分人理论上无创见,同时于新闻实践无益。您怎么看待当今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培养状况?

篇8

河南工业大学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和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学科大学,具有59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现有21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1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双学位专业,25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305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0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1300多人。有长江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特聘教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40余人,省部级优秀教师、优秀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80余人。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多亩,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

河南工业大学连续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2年荣获“全国高校就业50强”称号;2009~2014年荣获“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 、“河南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 、“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 、“河南本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2014值得推荐的20张河南教育名片”称号。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德国、波兰、韩国、台湾等20多所境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招生和校际交流项目,为在校生出国学习、深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二、新闻与传播学院及招生专业简介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拥有一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即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两个二级硕士点研究方向,即新闻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四个本科专业,即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中心,即河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个研究所,即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70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7人,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5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者12人。专任教师中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1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级教学标兵5人,河南省社科百优人才2人。

学院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完备,建有700平方米演播厅、广告图文设计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录播室、多功能媒体传播实验室、训练厅、广告画室等。

学院以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高质量应用型现代传媒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强调文理渗透,学研一体,博专结合,实行人文社科与通讯、计算机等理工科大跨度交叉为办学特色;积极推行模拟,仿真,实践为主的培养模式;以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创新的“四会人才”为培养目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当前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在省内同类专业院校中名列前茅。

专业介绍:

播音与主持艺术(四年制本科),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理论,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并掌握广播电视网络播音和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形成“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强能力”的知识结构。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播音主持业务能力,具有采编播综合能力,能在各类媒体及其他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三、招生专业与计划

序号

专业名称

层 次

拟招生

人数

考试

方式

所属学院

招生

范围

备 注

1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科

90

面试

新闻与传播学院

全国招生(文理兼收)

实际招生人数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式下达计划为准

四、考试内容及办法

满分400分

1、自我介绍,1分钟。(满分50分)

2、即兴评述,当场抽题,准备3分钟后,口头评述,2分钟。(满分200分)

3、考官提问,2分钟。(满分150分)

五、报名办法及要求

1、报名条件:

(1)普通高中或中等专科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身体健康、无色盲。

(2)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口吃、无色盲、无发音器官疾病;嗓音条件良好,普通话标准,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男性身高172厘米以上,女性身高162厘米以上;

(3)符合上述条件的在职人员报考须经所在单位批准。

2、报名办法

(1) 考生在考试前两天到我校设在有关省市的考点报名。

(2)考生报名时须持本人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填写《考生登记表》,交报名费。

(3)经审查符合报名条件者,完成报名手续后发给准考证。

六、成绩查询

1、考生可登陆河南工业大学招生网查询专业考试成绩。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绩 查询:zs.haut.edu.cn/yishu/boyin.htm

成绩查询电话:0371-67756023 67756025

2、查询开始时间:2015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

七、录取办法

1、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信息及成绩由我校上报考生所在省招办,成绩合格的考生在填写全国普通高招志愿时,有资格选报河南工业大学相关艺术专业。

2、在思想政治考核及体检合格、文化课和省统考专业课考试成绩达到各省规定的艺术本科分数线,按照文化课与校考专业课的综合分([文化课成绩 40%]+[校考专业课成绩 60%]),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英语单科成绩优异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新生入学后,我校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新生进行复查,发现弄虚作假或舞弊者将取消入学资格,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5、艺术类专业学费标准为5700元/年。

八、考试地点及日期

序号

省份

考点名称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1

安   徽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合肥市经济开发区大学城,丹霞路8号)

2015年1月20、21日

1月22日

2

江   苏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2015年2月7、8日

2月9日

3

湖   南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二里半)

2015年2月7、8日

2月9、10日

4

山   西

山西传媒学院(晋中市榆次区山西高校新区大学街319号)

2015年3月1、2日

3月3日

5

辽   宁

辽宁大学(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2015年2月25、26日

2月27日

注:以上专业未设考点省份的考生不得跨省、跨考点考试。我校将根据分省计划,未设考点省份的考生录取时使用本省艺术统考成绩。

九、联系方式

学校网址:haut.edu.cn

招生办电话:0371-67756023, 67756025

新闻与传播学院:0371-67756380

篇9

【关键词】拟据理论 文献研究 戈夫曼

一、拟据理论概述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与无产阶级的出现导致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急剧增加,关于研究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社会学应运而生。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后,结构功能主义的提出开创了“帕森斯王朝”统治时期。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发生激烈变动,帕森斯的理论已经不能给予很好的解释,缺陷暴露出来,于是出现了大批反帕森斯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派别之一就是包括戈夫曼拟剧理论在内的符号互动论。①

1956年,戈夫曼的研究成果在其第一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予以提出,并在后续的研究与著作中被不断完善。这种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由于戈夫曼引入了戏剧学上的术语来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而被称作“拟剧理论”。

在戈夫曼的研究中,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上,着重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在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中,他将人生定义为一场表演,社会则是表演的舞台。这样,人际行为发生的过程实际上就转化为了一种表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到表演目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效果的问题。印象管理的提出为表演目的提供了落脚点,他将印象管理分为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表演的最终目的都是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借鉴表演的舞台属性,结合戏剧学的相关概念,戈夫曼将表演框架分为剧本期望、剧情、剧组和表演区域四个环节,这种舞台的隐喻和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表演”行为是一一对应的。这些观点作为戈夫曼思想的核心,在其后续的研究中被不断发展,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

二、国外研究现状

1989年Frances Chaput Waksler和George Psathas整理了国外关于戈夫曼及其学术理论研究的文献56篇。同年,二人共同发表了《Erving Goffman’s sociology:An introductory essay》一文,主要从学术的角度对戈夫曼的学术历程、社会学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随着研究的深入,戈夫曼的理论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也使他在社会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拟据理论以现象分析来诠释理论观点的做法,在导致拟据理论理论价值遭受怀疑的同时,也使戈夫曼作为一个理论学家的身份备受争议。对此,Richard L. Lanigan于2002年在《Is Erving Goffman a Phenomenologist》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004年,Leeds-Hurwitz对这种现象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Erving Goffman as a Communication Theorist》一文中,Leeds-

Hurwitz指出:这种理论的提出方法是由于戈夫曼本身在著作中追求淡化理论呈现以及通过详实的事例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所致。此外,在避免出版物中内容的同质性上,戈夫曼的这种淡化理论的做法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②虽然这一争议迄今尚未得到定论,但是戈夫曼拟据理论的学科价值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减。

21世纪,传播领域的革新带来了社会学和传播学领域研究方向的新问题,一些学者开始将戈夫曼的“框架”和“区域”概念引入大众传播领域。2002年,Espen Ytreberg在《Erving Goffman as a Theorist of the Mass Media》通过借用戈夫曼理论中的大众传播理论框架:传播仪式化与戏剧文本,分析了大众传播领域的人际传播行为,拟剧理论已经开始在社交网站(SNS)中的人际交往行为研究中得以运用。2008年,Elizabeth Butler Breese在《Reports from “Backstage” in Entertainment News》通过对比Tiger Woods 和Sandra Bullock两位名人在同时期“前台”和“后台”呈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情况,来分析名人在娱乐新闻中引起舆论效应的原因,以期为美国“serious”新闻寻找出路指明方向。③拟据理论开始以实证主义的形态深入国外大众传播领域,成为传播学研究重要的理论之一。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拟据理论的研究出现的相对较晚,也大致经历了一个解读――实证研究――批判重构的过程。

1986年,许殷宏教授在《高夫曼戏剧论在学校教育上之蕴义》中,对高夫曼戏剧论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统整,以《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为主要参考架构,配合戈夫曼的其它相关论述,深入剖析了戏剧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舞台表演”及“互动仪式”两大范畴,并首次将拟剧理论应用到教育中课堂和师生的角色解读中。指出戏剧论的教育蕴义有二:一、印象管理与学校教育;二、学校教育的互动仪式。是国内早期较为完备的关于介绍戈夫曼“拟剧理论”的著作。④1988年,国内开始出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和《日常接触》的中文译本,戈夫曼及其理论思想开始为国内学者关注。

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研究对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的解读渐次发展起来。1992年,蔡禾主编的《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一书对戏剧舞台的意象、自我表演思想、戏剧分析、印象管理等概念加以分析阐释。⑤周晓虹著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进行了解读,简要介绍了戈夫曼的生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的主题以及“前台”“后台”“剧班”等概念。⑥类似的还有1998年于海的《社会是舞台 人人皆演员――读戈夫曼》,以及项光勤的《戈夫曼的角色距离理论及其意义》。

21世纪初,国内对拟据理论的研究开始转向实证研究阶段,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在这些研究中,有大量关于“师生拟剧”的研究。2008年,张宇慧发表了的《“角色空间”的建构――大学教师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一文,指出现代大学不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它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办学功能。而随着大学教师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角色,“前台”与“后台”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渐扩大。⑦类似的还有,2006年杨杏芳的《大学教师角色扮演的哲学与社会学分析》和2009年章茜的《师生拟剧――社会拟剧理论视角下的课堂师生角色》。在广播电视领域,《论电视民生新闻的拟剧化现象》指出电视民生新闻也具有拟剧化的性质;《名人广告效果的“拟剧理论”解读》则针对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名人广告,尝试引入社会学的拟剧理论,构建了一个由前台印象、后台形象和公众形象组成的分析名人广告效果的三维框架。⑧在互联网领域,《QQ空间中的自我呈现》研究QQ空间中人们自我呈现过程;王君玲的《试析个人博客中的自我呈现》认为博客中的自我呈现有其固有的特点与机制,并源自印象管理以及现实社会空间受到挤压等深层心理动因。⑨吴兴民则从近年来网络犯罪率不断上升出发,在《网络犯罪及其管制措施再认识》指出“无论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对象的犯罪, 还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犯罪, 都带有这种戏剧特征”。⑩呈现了新媒体时代人际交往的“拟剧”特征。

与此同时,对拟剧理论的解读的文章也不少,不过不再仅局限于个别概念的介绍上,开始出现一些思想的解读和总体框架的分析,同时在解读中开始出现批判重构的倾向。主要有:黄建生的《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汪广华的《述评戈夫曼的社会拟剧理论》吴中宇和胡仕勇的《戈夫曼与舒茨的社会情景中个人及个人行动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学思想流派中的主观主义倾向》,芮必峰的《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李启凤和吴广丽的《戈夫曼戏剧思想解读》,周梅和李桂平的《人际互动中的戏剧理论――解读》,孟蔚的《戈夫曼戏剧分析理论述评》,张梅的《从角色表演到角色外活动――对戈夫曼的框架性分析》,宋悦和刘杨的《网络社会与后区的消逝》以及任媛媛的《网络时代“后区”透明化》。对拟剧理论的批判与重构倾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仅用单一的戏剧理论来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很大局限性;二、人为地夸大了人在互动中虚假的一面;三、过分强调人在互动中的主观性,与他谈及社会规范的对人的限制作用相互矛盾;四、对戈夫曼的前台-后台二元对立框架提出质疑,提出应有一个中间地带缓解二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综观国内外关于戈夫曼拟据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拟据理论作为社会学理论之一,在传播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交融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对比来看,二者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在研究思路上,国外更多的显示出对学术的严肃性,批判重构的思想倾向较为突出,而国内则更侧重于拟据理论的实证研究上,研究成果显著。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而国外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突破;在研究效果上,二者则各得其所,拟据理论最终在国外确立了其指导地位,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在国内,拟据理论则推动了互联网领域的研究革新,诞生了“后区透明”的新观念,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说拟据理论已经兼具了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双重内涵,预示着关于拟据理论的研究存在着更多可以拓展和重构的地方留待国内外学者去发现,而这也同样凸显出拟据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①岳敏,《表演:心智与身体中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试析戈夫曼》,《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②Leeds-Hurwitz,Wendy.“Erving Goffman as a Communication Theoris-

t”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New Orleans S-

heraton,New Orleans,LA,May 27,2004

③Elizabeth Butler Breese: Rep-

orts from “Backstage”in Entertain-

ment News,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LLC,2010

④许殷宏,《高夫曼戏剧论在学校教育上之蕴义》,《教育研究集刊》,1986(11)

⑤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⑥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⑦张宇慧,《“角色空间”的建构――大学教师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3月

⑧张淑燕、王波伟,《名人广告效果的“拟剧理论”解读》,《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6)

⑨王君玲,《试析个人博客中的自我呈现》,《新闻界》,2009(2)

⑩吴兴民:《网络犯罪及其管制措施再认识》,《社科纵横》,2008年10月

篇10

二、前 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 文 摘 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 “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 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 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nb sp;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 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 / 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 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

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 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 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 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