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通过分析ERP和供应链国内外现状,提出如何实现ERP在供应链中的延伸管理的方法,分析了ERP与供应链综合管理的优势所在,并对这种方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ERP 供应链管理 国际化
一、前言
20世纪60年代,企业开始了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从MRP到ERP,逐步实现了对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和人力资源等业务的管理,使内部业务流程和处理实现了自动化,为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ERP在供应链的跨企业横向一体化管理方面力不从心。全球500强企业在经过若干年的ERP应用后纷纷引入SCM(供应链管理),将ERP拓展到整个行业的所有物流环节。
二、ERP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在经济发达国家,ERP的应用几乎已涉及到所有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零售业、通信业、高科技产业等。ERP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而是拓展到整个行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配送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最终消费者,即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我国在流通领域中的ERP管理尚很欠缺,为数不多的一些ERP管理也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环节的企业内部,这就限制了企业,特别是流通环节上的企业更好地利用全行业中的资源来实现优化经营和管理。
三、ERP在供应链中的延伸管理
首先,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众多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ERP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把这些企业的分散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该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之间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来获得成本优势。在供应链统一的ERP计划下,上下游企业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使所有上游企业的产品能够准确、及时地到达下游企业,这样既加快了供应链上的物流速度,又减少了各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通过这种整体供应链ERP管理的优化作用,来到达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其次,在市场、加工、组装环节与流通环节之间,建立协调相关业务的动态企业联盟(又称虚拟公司)。通过信息技术把这些企业连成一个网络,以便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完成单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这不仅使每个企业保持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也扩大了其资源利用的范围,使单个企业可以享用联盟中其他企业的资源。使供应链上的产品可实现及时生产、及时交付、及时配送、及时地交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基本上实现了零库存管理。
最后,先进的IT技术已为这种全面供应链的管理提供了底层的技术手段,如网络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EDI技术、条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使得各企业在业务往来和数据传递过程实现电子方式连接;在管理技术上,ERP也为企业提供了从内部到外部各环节上的管理工具,特别上当今的ERP系统,已将上述先进的IT技术融入了自己的系统。 转贴于
四、ERP与供应链综合管理的优势
实践证明,这种供应链的管理可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使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因此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
当前市场经济趋向国际化,地域经济趋向全球化,生产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消费者的需求瞬息万变,多样化趋势更加强烈,企业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纷纷求助ERP管理。据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报告,1996年全球企业资源计划和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年销售额超过了50亿美元,而且将持续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国外的应用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后,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成本。例如,美国的惠普公司在多个相关项目中应用了供应链管理,每个项目每年为公司节约1-4万美元。
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调控逐步到位,已从短缺经济初步转向剩余经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资源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也逐渐成为明显的趋势。培育消费者的新需求、适应其多样化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企业解困的强大推动力。在管理上实行全行业、跨地区的供应链ERP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产品市场提供完整的产品组合,大大缩短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周期,使产品供应环节进一步向流通环节靠拢,极大地缩短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我国虽有一部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中实现了ERP管理,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尚未在任何行业中形成上下游集成的供应链中实现ERP管理。我国的产品转移成本和流通成本较高、流通环节过多、市场信息的传递滞后和不透明,造成产品供给落后于市场和消费的需求,导致了产品大量积压。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供应链上ERP管理的范围和水平,实现全行业跨地区的供应链管理已不失为企业摆脱困境、增强实力的一种良策。
将ERP管理整合在供应链管理中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作为现代企业应抓住机遇,认识到其重要性。市场给我国企业的时间并不多,企业应首先从分析自身的现状入手,逐步开展和应用ERP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总体规则、分步实施,为应对国际化的竞争和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扬王沁:如何让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83~84
[2]路成志:论ERP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06):311~312
[3]孙江莉:浅析企业ERP管理系统的实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6~37
篇2
关键词:摄影;训练;观察力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85-01
观察能力的训练,其最终目的是拍好的照片。如果摄影人的观察能力不强,不能有所发现,以至视而不见,上述训练也就失去了实用意义。实践证明,人的观察能力通过训练可以有所提高,但其成绩也因人而异。因为人的观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训练,还与个人的文化修养、经历、习俗、气质、个性以及所接受的政治、道德、美学和社会的影响有关。因此也就产生了人的知觉指向性。视而不见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城市的十字路口多设有红绿灯,行人每天不止一次地注视着它。但当有人问起,红黄绿灯是怎样排列的时,多数人则不能马上回答;再如人们每天还要不止一次地看自己腕上的手表,然而能够准确说出表盘上的12个时间标记是数字、图形或是兼而有之,也只有个别人。这种现象的原因,说复杂也简单,至少人们认为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不具备意义。然而摄影人的功夫主要体现在发现上,发现意味着克服原有的视觉习惯,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之所以在同一场景有人拍出好照片,有人则一无所获,原因之一在于看得见和看不见。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作为一个摄影人只有具备高度敏锐、深刻的观察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客观事物中,把握某事物的全貌,并迅速的抓住它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因此,有人说:摄影是瞬间艺术。培养观察能力,就是要做到迅速发现主要的东西,把握住对象的特征。目无所见则胸无所见,而胸无所见则必手底空空。因此,在摄影基本功训练中,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视知觉的敏感度,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观察是从对物体形象的基本状态即“轮廓”开始的。轮廓是图形与背景的分界线,是作品体现形体特征的主要方式,在摄影作品中它是由影调与线条构成的。对轮廓的认知依赖于以往的知觉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由于人们的感觉不同,对图形的结论也不同。这说明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着人的观察。在多种多样的事物面前,人只能有选择地知觉其中少数某些事物。当注意力集中在被知觉对象时,其他对象就会处于知觉边缘,成模糊状态。而模糊的哪些事物就作为背景而存在。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轮廓就越清晰,对象也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反之,这种区分就或变得很困难。实践证明,活跃的思维会使观察步步深入;而僵化的思维会使观察困难重重。思维也是观察中的理解过程。具体到摄影的观察则应是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和统一的对比的观察方法。从观察轮廓进而到具体的细节;从光比、影调比、形体对比再到整体布局。而且摄影人的观察还要按照摄影的自身特点去对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这种审美把握是在一定审美修养和艺术修养基础上的观察;是在人的情感活动、想象力、意志力以及个性等心理特征左右下的观察。不然的话,同样的场景,为什么有的人选择这一角度,有的却要另找别的位置;有的人在这一瞬间按下快门,而有的在另一刹那进行曝光呢?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各自依据个人的审美感受和认知水平去观察事物,选择镜头,并把自己的情丝意境灌注在作品里。只有这样,作品才会“传神”,才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黑格尔《美学》)。所谓“常在注意”,就是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进行长时间的观察。集中注意力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标的、需要一定意志力的观察活动。这是一种稳定有意注意。有意注意首先要明确观察目标和观察目的;同时要求克服影响观察的各种干扰,做到不分散注意力;再就是需要对观察对象保持比较稳定的间接兴趣。在拍摄一场体育比赛时,促使你进行观察的并不一定是体育活动本身引起你的兴趣,你的目的是要拍摄出一幅精彩的体育照片。这种对活动最后结果的兴趣就是间接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对于集中注意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篇3
关键词:柔性能力;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随机能力规划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127-04
Abstract: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s: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First, relevant definitions of flexibility are reviewed. The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s are analyzed. Finally,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researching capacity flexibility from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pplying robust optimization; adjusting objective functi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ility i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Key words: capacity flexibility;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1引言
随着供应链长度和复杂度的增加,供应链面对突发事件更加脆弱[1]。事实也表明供应链越来越多地受到突发事件干扰:1997年,丰田的一个刹车供应商工厂发生火灾,直接导致丰田在日本的18家工厂关闭两周;2012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众多企业停止运营数周甚至数月,致使这些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订单锐减,下游制造商的生产也受到干扰。
突发事件给供应链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Hendricks和Singhal基于827个中断公告分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股票收益低于行业基准33%~40%[2]。巨大的损失激发了对此类风险的管理,即应急管理。吴军等指出近些年,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供应链应急管理引起了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应急管理研究涵盖多个视角,有些研究构建综合的应急管理概念框架及管理机制,有些研究关注鲁棒供应链结构设计,有些研究则侧重于具体的应急管理战略。
在众多应急管理战略中,柔性能力是减缓和控制供应链中断风险的一项重要战略[1]。Sheffi和Rice指出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中断风险,需要弹性供应链,而柔性是构建弹性供应链的方式之一[4]。虽然柔性能力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极其重要,但相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的丰富程度而言,从柔性能力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的研究比较缺乏和分散。本文的目的是对基于柔性能力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分析,理清该问题的研究和相关文献的关系,并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柔性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2.1制造柔性
在运营管理领域中,柔性的概念始于制造柔性。Slack较早对制造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将柔性定义为系统拥有多种状态的能力。这里的状态具体指产品种类、产量水平、质量水平、产品交付时间等。从而将柔性分为5类:新产品柔性、产品组合柔性、质量柔性、数量柔性和交付柔性[5]。Sethi和Sethi进一步将柔性定义为系统通过改变自身状态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将柔性种类扩展到三个层级(组件级、制造系统级、综合级)共11个种类[6]。
制造柔性将柔性的概念局限在企业内部及生产环境中,关注的是运作层面的柔性。随着企业外包的发展,管理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必要性越来越显著,关于柔性的研究随之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运作层面扩展到战略层面。
2.2供应链柔性
关于供应链柔性,最初的研究是基于制造柔性,将企业层面的柔性元素扩展到供应链层面。比如将制造柔性中的路径柔性扩展到供应链中,相当于双源或多源采购的概念。而有些研究脱离制造柔性,将重点放在合作关系耐久性上。例如Das和Abdel-Malek将供应链柔性定义为买卖双方关系在供应条件变化情况下所具有的弹性[7]。这类概念主要基于现有的供应链结构而言,不考虑条件发生变化时供应链重组问题。而实际上,面对环境变化时,供应链是可以通过重组来应对的,比如,诺基亚公司在供应商Philips发生火灾后,迅速寻找其他供应商来替代,这就是重组供应链的一个实例,于是Lummus等提出了一个供应链柔性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5个元素:运作系统柔性、物流过程柔性、供应网络柔性、组织设计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其中供应网络柔性就是指重组供应链的能力[8]。
2.3柔性能力
供应链柔性内涵丰富且所含要素众多,本文将聚焦于能力方面的柔性,即供应链基于能力的灵活运作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里的能力不单单指狭隘意义上的生产能力,而是泛指供应链为最终顾客提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供应链环境下,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柔性: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不具备柔性,但是可以通过供应链运作战略(如采购战略、库存战略)赋予柔性;另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的柔性。本文关注的主要是能力本身的柔性。能力本身的柔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数量柔性(volume flexibility)和组合柔性(mix flexibility)。如果一种能力可以用来生产或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将这种能力在多种产品和服务间进行分配,这样的能力具有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不同于组合柔性,具有数量柔性的能力只能用来生产或提供一种产品和服务,但是它生产或提品和服务的数量可以超过或低于本身的能力水平[9]。
3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相关研究的关系
基于柔性能力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即通过供应链成员相互合作对柔性能力进行获取和分配,从而减缓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中断风险。它与三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柔性能力应急问题是这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
3.1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笼统地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包括事前中断风险管理和事后应急恢复两个部分。Kleinforfer和Saad给出了中断风险管理的SAM分析框架,即:识别风险源及脆弱点、评估风险、减缓风险[10]。基于该框架,本文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分为4个部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如图2所示)。
柔性能力应急问题属于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范畴。风险减缓,即降低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减弱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应急恢复,即对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中断进行积极应对,减少损害并尽快恢复[11]。
Tang和Tomlin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减弱风险负面影响两个角度提出风险减缓策略。在减弱风险负面影响方面,提出增加供应链柔性的策略:多供应商策略、柔性合同策略、柔性流程策略、柔性产品策略、柔性定价策略。其中的柔性流程策略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1]。Goyal和Netessine关注需求风险的减缓,分析能力组合柔性和数量柔性对减缓需求风险的作用,并研究如何在不同柔性种类间进行选择[9]。Sheffi和Rice将供应链迅速从中断风险恢复的能力视作供应链弹性,而柔性是构建供应链弹性的方式之一,考虑到供应链必要元素,主要柔性种类有供应及采购柔性、转换柔性、分配及面向顾客柔性、控制系统柔性、企业文化柔性。其中的转换柔性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4]。Tomlin分析了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两种应急管理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何种应急管理战略,受到成本、供应商特点以及企业风险态度的影响。其中,供应商能力起到最重要作用,能力数量柔性使得采用应急采购策略成为可能[12]。
柔性已被视作供应链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重要元素。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经对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尤其是定性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具体到柔性能力,相关研究并不丰富,现有的研究也大都从企业视角出发,从供应链角度分析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则相对较少。
3.2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柔性
柔性能力是供应链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柔性能力应急的研究与供应链柔性研究也密切相关。Jack和Raturi研究了数量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的数量柔性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如冗余能力、缓冲库存、劳工柔性等,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而外部来源就是指企业利用供应链战略来获取数量柔性,如外包、供应和配送网络、战略联盟等[13]。Sánchez和Pérez进一步研究了供应链柔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他们将供应链柔性分为三个层面:车间层面、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供应链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14]。Graves和Tomlin研究了供应链中的工艺流程柔性。工艺流程柔性是指一个生产设施可以生产多种产品的能力,与本文中的组合柔性概念是一致的。研究指出当工艺流程柔性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供应链时,会产生两种低效性,即流动性低效和阶段跨越性低效,为了克服两种低效,并不需要完全柔性结构,链式柔性结构可以实现与完全柔性结构近似的效果[15]。
上述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对于研究柔性能力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如何将柔性能力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研究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3.3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
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考虑不确定条件下能力投资及分配问题。随机能力规划文献中有一部分仅研究专用能力,也有一部分考虑到柔性能力。考虑柔性能力的随机能力规划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4总结与展望
柔性能力作为供应链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虽逐渐受到企业和研究人员的重视,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基于柔性能力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是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通过对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上述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柔性能力应急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从供应链视角出发的柔性能力应急研究。目前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大部分是从企业视角出发,而供应链应急管理需要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因而需要将柔性能力问题的研究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相应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柔性能力构建在供应链哪些节点上,不同节点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如何受到供应链参数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在供应链范围内是否依然成立等。
(2)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研究中的应用。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概率小危害性大,不同于日常风险。关于柔性能力应对日常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优化方法主要是随机规划方法,这种方法在处理日常风险时是适用的。但当考虑突发事件风险时,随机规划的优化结果波动会较大,这种情况下,鲁棒优化方法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因此可尝试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中的应用。
(3)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优化目标的调整。目前关于柔性能力在风险应对中的应用,大部分针对的是日常风险,常以成本或利润作为优化目标。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成本和利润将不再是首要考虑目标,首要考虑的因素可能是中断损失、恢复时间、偏离成本、缺货率等,可以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柔性能力应急问题的优化目标进行调整。
(4)不同类型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和关系研究。关于柔性能力的研究中,组合柔性占据大部分。而除了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也是柔性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数量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也应得到重视。此外,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已经将供应链柔性维度做了较全面的划分,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柔性能力与这些不同类型柔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ang C,Tomlin B.The Power of Flexibility for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6(1):12-27.
[2]Hendricks K B,Singhal V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on Long-Run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and Equity Risk of the Firm[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14(1):35-52.
[3]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1-12.
[4]Sheffi Y,Rice J B.A Supply Chain View of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41-48.
[5]Slack N.Flexibility as a Manufacturing Obj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83,3(3):4-13.
[6]Sethi A,Sethi S.Flexibility in Manufacturing: A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0,2(4):289-328.
[7]Das S K,Abdel-Malek L.Modeling the Flexibility of Order Quantities and Lead-times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2):171-181.
[8]Lummus R R,Duclos L K,Vokurka R J.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Building a New Model[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3,4(4):1-14.
[9]Goyal M,Netessine S.Volume Flexibility, Product Flexibility, or Both: The Role of Demand Correlation and Product Substitution[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13(2):180-193.
[10]Kleindorfer P R,Saad G H.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 in Supply Chain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14(1):53-68.
[11]Sodhi M S,Son B G,Tang C S.Researchers’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21(1):1-13.
[12]Tomlin B.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5):639-657.
[13]Jack E P,Raturi A.Sources of Volume Flexi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5):519-548.
[14]Sánchez A M,Pérez M P.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nceptu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7):681-700.
[15]Graves S C,Tomlin B T.Process Flexibility in Supply Chain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7):907-919.
[16]Netessine S,Dobson G,Shumsky R A.Flexible Service Capacity: Optimal Investment and the Impact of Demand Correlation[J].Operations Research,2002,50(2):375-388.
[17]Bish E K,Wang Q.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Resources: Considering Pricing and Correlated Demands[J].Operations Research,2004,52(6):954-964.
[18]Anupindi R,Jiang L.Capacity Investment under Postponement Strategie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Demand Uncertainty[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876-1890.
篇4
关键词:自我学习;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89
1 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课程开展与建设情况
《供应链管理》属于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从2011年开设至今,已经有6年的时间。在开设的6年中,任课教师基本稳定,但考核方式、课程课时和课程内容方面在不断变化。具体情况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供链管理》的考核方式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上变来变去,课时量也在13级发生较大的变化。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改进中。
1.2 课程教学中学生情况分析
当前在校大学生已经全面进入“95后”,甚至“00后”,他们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我校物流管理学生的观察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2.1 生源复杂,文化基础薄弱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在2015级及其以前,生源基本是以高考为主。高职院校在高考招生中属于第三批招生单位,所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较于前两批要差很多,但有高考这一个门槛,学生的基础还有一定的保障。从2016级单招开始,生源更加复杂,共103人,高考只占37人,三校生6人,单招占60人(见图1),学生的文化基础就更薄弱。
图1 16级物流学生入校方式统计图
1.2.2 自卑迷茫,规划意识不强
高职学生存在一定自卑心理,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在高中学习期间,老师大多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只能考入高职的学生,老师一般不关心,只要他们在课堂上不讲话,不影响其他人的学习就行,因此学生极度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和打算,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因此也没有太大的学习动力,延续着高中的学习态度。
1.2.3 自我至死、娱乐至死
当前大学生已经全面进入“95后”,“95后”学生作为信息网络原住民的一代,对于网络和娱乐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太多的关注和认可,就更想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认同感,另外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学生生活压力较小,他们更愿意用网络游戏和娱乐综艺节目来填满自己的课余时间。因此逐渐形成在面对面交流时习惯沉默,在网络等虚拟平台发言积极的特点。
1.3 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理论性偏重的学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要想在高职开设这一门课程必须对内容进行重构,不能照搬本科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必须从高职学生能力和就业岗位出发选择合适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然而当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实践能力”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满堂灌注入式教学,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角色中处于次要地位,学习动力没能得到充分释放,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调动。在“实践能力”上,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训内容与实际的岗位职业能力契合度不高,另外实习实训设施建设不足,校外的校企合作单位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较少。
2 基于“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供应链课程重构
2.1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我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95”后学生的特点以及供应链岗位职责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具体内容如表2。
2.2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2.2.1 小组互动学习法
小组互动学习法是指教师把全班学生按一定的方式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小组,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尝试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以及全体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培养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2.2.2 竞赛激励法
竞赛激励法是进行教学激励的方法之一,指以学生的好胜心与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不同的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表达和参与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2.3 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指教师借用或自己编写健康益智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游戏用于教学的模式。这种游戏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将课程内容融入其中的特殊游戏方式,它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最终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上的几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同时使用。
2.3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2.3.1 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采用三方评价的模式,即学生自评(30%)、学生互评(30%)和教师评价(40%),各方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见表4。
2.3.2 课程表现展示
综合三方评价结果,将学生每次课的得分和表现通过“课程看板”实时公布,以此激励学生,课程看板如表5所示。
3 结论
自我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时刻注意监控教学各个环节,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希,汤海萍.浅谈“95后”高职学生特点―以浙江某高职为例[J].科技视界,2014:214215.
篇5
【关键词】连续护理模式 慢性心功能不全 生存质量
慢性心功能不全被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1】。在临床上代偿期心功能不全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会进一步加重转变为失代偿,产生胸闷、心慌、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加强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2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连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42-82岁;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41-8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上经统计学比较 (P>O.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①在患者出院前,我们护理人员要制定患者的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饮食、生活、运动等习惯、服药的医嘱情况、疾病的症状等,同时要确定责任护士、医生,并注明医、护、患者的联系电话及患者的详细住址。②在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要在健康档案上注明连续护理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和随访时间、随访方式,以避免患者在应随访的时间出现不在位的现象,影响护理效果。③在患者回家后,我们护理人员要利用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的形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主要包括对患者的心理引导,多与患者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和压力,减少不良情绪;日常生活指导,鼓励患者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并在日常护理中避免患者观看对情感过度刺激的影视书刊;适当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耐心介绍心功能不全常见病因及相关防范知识,帮助患者失常进行有氧运动,关注患者的睡眠休息等内容。在家庭访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求患者的家属一同参加,以保证护理效果。④在连续护理1月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1.3、疗效观察指标:生存质量评定指标:对两组患者通过SF-36量评表中的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活力(VT)、社会功能(SF)方面进行测评,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2】。
2、结果:两组患者在出院前与出院后1月QOL指标结果(见表一):两组在出院前QOL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出院后1月,观察组各项生存质量指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P
表一:两组患者QOL指标结果比较
组别 时间 PF BP RE MH VT SF
观察组 出院前 62±2.34 60±2.18 59±2.16 50±1.64 43±2.13 55±3.13
出院后1月 84±2.18 86±2.23 85±2.14 83±1.33 75±2.57 82±3.75
对照组 出院前 61±3.58 60±4.37 59±4.33 50±1.35 43±2.69 55±3.51
出院后1月 65±2.54 62±2.51 60±2.41 51±1.55 46±2.53 56±3.42
3、讨论:
连续护理模式指的是不同医疗服务之间成功实现无缝隙链接,其护理服务理念首先由美国Vonh和Bien教授提出,旨在为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提供连贯的健康照顾,形成患者于医学专业结构的持续联系。美国老年病协会将连续护理定义为一系列紧密相关的护理活动。这些相关的护理活动能够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场所转移时依然能够接受连贯持续的服务。与非连续护理活动相比,连续护理模式能够显著预防和减少患者健康恶化的状况发生【3】。显然,这样的护理模式更有助于患者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其引起的相关问题及危害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也逐渐开始了引入和推广连续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现其能够有效改善了慢性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4、5】。目前,国内评价QOL指标是以中文版的SF-36为标准,它是在1988年Sterartse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的基础上,由美国波斯顿研究所开发的一种对患者生存质量的量化表,具有适用广泛、内容简短、可信度高的特点。我们通过对2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连续护理模式分析认为:①连续护理模式能够将院内护理延伸至院外,使得患者不仅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正规的护理服务,同时在家庭中也能够享受到医疗服务,使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注意生活细节,减少诱发因素;②连续护理模式能够正确的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别是生理功能、活力和社会功能,使得患者能够融入社会,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复信心;③连续护理模式能够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够融洽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感情,讲解用药、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提升其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慢性心功能不全应用连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能够将医院与患者的家庭紧密连接在了一起,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诊断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龙霖,护理学基础【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241.
2、杨广涛,生活质量评定简表SF-36国内外应用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367-2368。
3、程淑玲.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连续护理模式的研究[J],天津医科学,2012。5(1):125―128.
篇6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功能锻炼
目前临床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手术方法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通过人工关节改善患者膝功能,若在术后不予以患者有效、合理地护理,未注意其膝关节伸屈功能早期的康复锻炼指导,则不利于患者预后[1]。本文探讨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膝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所用不同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男女比例24∶30,年龄45~78岁,平均(56.9±10.3)岁,1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6骨性关节炎,20例创伤性关节炎;对照组44例,男女比例24∶20,年龄46~79岁,平均(57.2±11.0)岁,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7骨性关节炎,14例创伤性关节炎。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士为患者介绍手术方法,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术后指导患者用药,告知其有关功能锻炼事项等。观察组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具体包括如下。
1.2.1建立临床护理小组,根据患者术后病情实况,制定针对性术后功能锻炼护理方案:①术后6 h,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训练,伸直双腿,足后跟蹬腿练习,15~20 min/次,4~5组/次。②术后第1 d,行高抬腿练习,取仰卧位,伸直两腿,双手垂于两侧,腿上举,抬高15~30 cm,空中停留10 s,两替练习,3~6组/d,5~10次/组。③术后第2 d,指导患者行CPM机锻炼,起始角度30°,增加5~10°/d,持续2 w,1个动作伸屈45 s,30~40组/次,4次/d。④术后第3 d,训练地下行走运动,患者双腿着地,双手扶床站立,护士予以指导,家属协助患者。1.2.2临床护理路径实施 术前1 d,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路径表,说明路径表内容及作用,告知其功能锻炼重要性,提高患者护理配合度,术后责任护士按路径表实行康复计划,督促患者锻炼,及时检查、评价锻炼结果。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参照《膝关节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定两组功能锻炼优良情况,优:膝关节无疼痛感,可步行>500 m,运动无阻碍,膝关节伸屈达120°;良:基本无疼痛,步行>500 m,基本无运动阻碍,膝关节伸屈达110°;合格:偶尔有疼痛感,步行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功能锻炼优良比较 观察组功能锻炼优良率90.7%比对照组72.7%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38例,较满意12例,不满意4例,总满意度92.6%(50/54);对照组满意22例,较满意12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度77.3%(34/44),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2.6%比对照组77.3%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型具计划性、目的性的护理模式,其按每日护理标准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加快患者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功能锻炼优良率90.7%比对照组72.7%高,且护理总满意度92.6%比对照组77.3%高,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在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加强功能锻炼,提高膝关节功能,改善预后,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分析原因可能为:临床护理路径具计划性、预见性等特点,根据患者具体病况制定功能锻炼方案,加之由护士每日指导、督促患者练习,在患者术后6 h,指导其进行股四头肌训练,伸直双腿,行足后跟蹬腿练习,可缓解患者术后双腿麻木感;术后第1 d,指导患者行高抬腿练习,取仰卧位,伸直两腿,双手垂于两侧,腿上举,抬高15~30 cm,空中停留数十秒,再交替两腿练习,可慢慢提高患者膝盖的屈弯程度,改善膝盖的灵活度。在此基础上,护士指导患者行CPM机锻炼,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膝盖状态。护士定时查看锻炼情况,从而提高锻炼优良率,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加快愈合,避免患者出现自行护理不良事件[4]。此外,临床护理路径以患者为中心,患者及其家属均为健康教育对象,根据其文化水平、需求予以针对性健康宣教,按膝关节恢复阶段施教,护患共同参与,加强双方沟通,从而满足患者健康需求,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5]。
综上所述,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锻炼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护理,其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功能锻炼,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黄玉妞,冯雁玲.临床护理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27):6164-6165.
[2]刘淑华,王伟,孙光亚,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9):2342-2343.
[3]曲雅丽,黄东红.临床护理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317-318.
篇7
移动供应链管理是移动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平台,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各种移动设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围绕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特定关键信息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管理,从而帮助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种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移动供应链管理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将成为供应链管理新的发展趋势。
移动供应链管理的功能
在移动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用户通过手持无线设备(如手机、PDA等)、车辆上安装的无线扫描设备等,在采购、制造、配货、销售到逆向物流的全过程中,都能随时随地收发数据、处理业务、查询各种信息、访问网络系统,最终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加快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从而增强竞争优势。移动供应链管理集成了移动技术、lT技术、网络技术,取代过去的有线信息系统,可以让客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移动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功能如下:
1 移动数据采集和传输服务 利用信息通讯终端、增值服务平台和客户端软件,如二代通信技术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SMS(收发短息)和传真业务,还有接近三代通信技术的基于宽带技术的CDMA、GPRS通信网络,为企业生产和管理提供相关信息的采集、生产管理信息的下达和查询等功能。信业平台和专用终端可支持采集和传送客户签名、工作场景等图片信息。
2 移动定位服务 过去,货运过程一般是暗箱操作,只要货物已经发出,在途发生什么情况、其结果如何,只有等货物到达目的地才能知道。移动供应链可以通过集成的GPS、GIS和移动LBS接收器,为客户提供定位、轨迹跟踪服务。客户可以准确掌握货物情况,并针对发生的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发、收货双方都能及时了解和录制货物的情况,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及时明确事故责任,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 短信查询服务 在移动供应链平台的支持下,移动信息平台可以通过短信形式与移动终端的用户实现准时信息交互,甚至可以使用PDA直接收发邮件。由于现在手机短信收发的实时性、低成本及手机应用的普及,手机将成为移动供应链系统主要的客户端移动设备。
4 语音通话服务 当事务比较复杂,无法用简单的短信进行表达时,专用移动通信终端可以为客户提供语音通话服务。目前已有语音VPN和短号码服务等基础语音服务和增值服务。随着互联网和无线移动网络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服务范围越来越广、通信费用大幅下降,此项功能将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推动移动供应链的发展。
5 其他功能 移动供应链可实现的功能还有信息服务、调度服务、大客户个性化管理服务、集群电话服务和统计功能服务等。
移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模式
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随时随地收发、存储、处理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关键信息,实现跨企业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效率,还可以提高双方交易的反应速度,使客户真正体会到增值服务所带来的超值感受。此外,移动供应链还能够建立和客户的交互活动,提供服务信息的实时查询、浏览、在线货物的跟踪、联机实现配送路线的规划、物流资源调度、货物检查等。
移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主要有移动物流管理、移动供销管理、移动生产制造管理和移动库存管理四大应用领域(见图1)。
移动供应链管理模式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用户层,代表实际使用移动供应链管理的用户,包括直接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和使用供应链管理平台的企业;第二层为网络层,是移动供应链信息流动的具体通道,包括移动通信服务商、电信网络、集成运营商和Internet网络;第三层为系统平台层,实现移动供应链的具体功能并管理着整个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因此其建立的业务模型就要从这三层去考虑设计。
在此模型中,集成运营商接收用户的信息后先行存储、转换、整合,然后通过网络到移动供应链管理平台,移动供应链管理平台对接收到来自客户的格式化短信,再次进行信息处理、短信调度管理、函件到达短信通知、提供专用短信查询号码、完成短信查询功能等。有些业务(如短信查询)中,用户也可以直接把需求按照格式直接发送到平台,直接和平台进行数据传输。
移动供应链的应用实例
完整的移动供应链一般由固定设备(即公司总部或移动供应链服务商的有线技术设施和设备等)和移动设备组成。例如,在作业现场,可以使用射频识别技术扫描标签,或手机发送标准短信向公司总部或移动供应链服务商进行存储和查询数据。这样用户可以在移动设备允许范围内各处进行作业,并能够及时获得最新信息以及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移动供应链拓宽了原始供应链的应用能力,由于信息的及时性,增强了各企业的信任度,提高了供应链整体抗风险能力,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为了提高移动供应链的实用性和可靠性,用下面的应用实例进行说明。
建筑行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行业,对建筑工程的控制和管理具有相当难度,需要实时监控系统,并且帮助按时完成工程、进行工程预算。采用移动供应链管理的方式,既可以解决固定、大件设备移动的不方便性,又可以让建筑工地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及时交流信息,使得工程师能即时把图纸、需求报表、每日报告等向总经理报告,从而消除了建筑时空的隔阂,提高了整体作业效率。此外,报表等的电子化节约了大量成本。通过实践,移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实现了如下几个目标:1 继承了原来供应链的优点,并拓展了供应链的功能和范围;2 集成的条形码和PDA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建筑现场信息搜集的效率;3 通过与web的对接,增加了总公司和其他公司、供应商的准时信息获取和无线信息交流;4 提供给建筑工地的工程师以最新数据,也使得总经理能动态处理和控制工程进度。
除了建筑行业,物流配送、货物存储管理、特别是利于环保的回收物流等方面都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又由于其分散性强而难于管理,为移动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篇8
什么是物流管理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管理的定义为:“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可见物流管理的目的是“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其管理对象是“物流活动”,即与物流功能相关的活动,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因此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是保证物流合理化。
什么是供应链
我国国家标准对供应链的定义:“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因此,供应链指的是籍渠道关系把产品和服务导向市场的关联企业的顺序组合。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物品交换产生了渠道关系,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的。为了反应当今的买方市场特征既供应链是由客户驱动而非供应商驱动的趋势,供应链也常常被称为需求链。因为供应链中产品形态变化的过程是其价值不断增加和服务增值的过程,所以也被称为价值链。如图1所示
当然,实际的供应链并不是一条线。由于通常在供应链系统中有众多的供应商,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和众多的客户,包括客户的客户,实际上是一个“供应网络”,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供应链是由涵盖不同活动过程中的上下游企业链接而成的组织化网络,这个网络的功能就是开发双向最终客户交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什么是供应链管理
早在1982年,著名的管理大师Oliver和Webber就应用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术语。其后通过在销售渠道研究、协同与合作、生产与分销、网络中库存的分配与控制、生产计划层次等方面的研究,给予了扩大和完善,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国家标准)。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有: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同时还包括以下内容: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企业内部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等问题),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以实现供应链绩效的最大化。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1、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更高级的形态。从物流管理发展的历史来观察,经历了五个阶段:物流功能个别管理阶段,物流功能系统化管理阶段,物流管理领域扩大化阶段,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阶段,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可见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发展过程中顺应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物流管理进入了更高级的阶段,从作业功能的整合到渠道关系的整合,使物流从战术的层次提升到战略高度,是传统物流管理的逻辑延伸。
为了适应物流的发展,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于1998年修订了物流的定义:“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显然,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涵盖了物流的概念,用系统的观点看,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子系统。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最新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的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认为: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主要功能和基本商业过程、将其转化成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动,也包括了生产运作,它驱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营销,销售、产品设计、财务和信息技术等过程和活动的协调一致。物流管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生成点到消费点的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正向和逆向流动和储存的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部分的供应链过程。显然供应链管理囊括了物流管理在内的各个有关的管理环节和流程。
2、供应链管理是对互动界面的管理。供应链是由通过协同合作来共同制定战略定位和提高运作效率的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管理是对在运作能力、信息、核心竞争力、资金以及人力资源与条件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管理,因此具有互动的特征。
3、供应链管理是协商的机制,物流管理是一个计划的机制。物流管理中,主导企业通常是制造商力图通过一个计划来控制产品和信息的流动,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冲突的买卖关系,常常导致存货向上游企业的转移或成本的转移。供应链管理同样制定计划,但目的是为了谋求在渠道成员之间的联动和协调。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分享需求和当前存货水平的信息来减少或消除所有供应链成员企业所持有的缓冲库存。这就是供应链管理中“共同管理库存”的理念。
4、供应链管理强调组织外部一体化,物流管理主要是关注组织内部物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和供应链一体化基本模式分别见图2和图3。物流一体化管理是指把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交付,对企业物流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即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供应链管理认为只有组织内部的一体化是远远不够的,供应链管理是一高度互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同步考虑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联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成本效益权衡,比如要考虑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存货以什么样的形态放在什么样的地方,在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样的计划,信息共享的深度,实施一体化管理后所获得的整体效益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分配等。
5、供应链管理对共同价值有着更大的依赖。物流管理是通过对存货时间和地点的精确定位来创造价值,通过对订单管理、库存、运输、仓储管理、物料处理以及包装管理等活动的有效控制,以廉价高效的方式来寻求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和客户的价值增值。
篇9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主要有:
1、库存管理。通过实行合理的库存管理策略,可以缩短产品的周转时间,避免缺货,同时也能减少库存资金占用,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2、订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供应商、订单、订购合同的高效管理,减少了供应链中订购环节的失误。
3、配销管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实物库存、运输车队、配销需求等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保证其准确性和高效性。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一项传统的物流管理活动,包括接收货物环节的货物编码、验收、储存等活动和货物分拣、配送、发货等活动。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目前,物流行业仍然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熟悉供应链管理和运作的人才,积极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其次,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的革新,必须彻底打破各企业之间存在的隔阂,从整体的目标出发,对各个子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将组织的物流职能部门和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使用的对等职能的物流部分进行合并或无缝连接,以便将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和外部供应商和顾客,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系统。
2、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调整。传统物流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运输管理混乱、运输成本高昂、客户满意度不高、市场灵活性差等问题,这样的模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的收益微少。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取消多余的层次,实现整个架构的简洁明晰,从而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
篇10
【摘 要】 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物流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随着物流供应链的逐步发展完善,我国物流企业也在快速增长,但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制约下,物流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和人口成本增长的影响,其竞争力正被不断削弱,面对这种形势,物流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走供应链管理的道路。本文阐述了现代物流企业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转变策略。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传统物流;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已逐步向供应链管理的时代迈进。在这种现代化物流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物流模式已不再适应新趋势的发展。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的竞争。但在国外物流企业及其它各方面的共同压力下,我国物流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更好更快的向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变,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当前严峻的发展形势下,有立足之地,并不断壮大物流企业,提高我国物流企业在全球物流行业中的竞争力。
1.现代物流企业向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1.1能减少库存量
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能使各加盟企业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的合作,将加盟企业的不确定性因素减少,从而大大减少企业的库存量,推进一体化集成管理的发展。
1.2加强物流系统的链接
物流企业的运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加强物流系统各环节间的相互链接,是物流运输货物及时送达的有效保障,以让客户满意。而供应链管理正好符合这点,其管理的基础便是协调运作。供应链管理能促进物流运转各环节间的有力合作,加强物流系统的无缝链接。
1.3缩短企业订单周期
在物流的商务环节中,企业订单的处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订单周期的有效缩短能减少整个生产过程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运行的成本。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使处理订单的平均周期缩短2~3天。
1.4提高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
供应链管理有现代化网络技术作为有力支撑,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能使物流企业快速处理相应信息,从而加强各操作环节、流程的重组能力,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速度,提升物流企业管理的能力。
1.5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水平
由于物流企业的运输供应需要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上,因此,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方案要求能够快速掌握客户准确的需求量和真实需求。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快速的为客户提供及时所需的商品,大大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2.企业向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转变策略
2.1逐步向第三方物流转型
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还处在中小规模阶段,且服务水平也有限。因此,要想向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变,必须实现第三方物流模式的转化,逐步扩展自身的服务功能,而不能只将眼光停留在运输、仓储或供应链的某一个环节上。在新的挑战形式下,物流企业可以构建一个大流通的服务体系,努力把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在服务过程中,要不断对服务质量进行审查,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的效率,结合客户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全方位服务方式,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效果。
2.2不断优化内部业务
传统的物流企业通常在统一化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一定的组织和计划;运输线路不合理,成本高;一些货主和客户的要求较难满足,服务质量低。因此,物流企业需要通过集成化的思维方式来优化企业内部的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企业各服务环节的一体化管理,在已有流程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更多服务功能,使企业服务功能更加丰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效率和收益的提高。
2.3构建适合供应链管理操作的支持平台
要想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水平,物流企业必须分析处理和更新大量的信息。当前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就是物流信息间的竞争,因为物流企业到各供应链间的所有环节、节点的基础就是信息的沟通,因此物流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包含物流企业和企业各内部之间的信息处理,但是这些信息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架构平台中,交流起来十分不方便,会影响物流企业商品运输的效率,所以,数据信息的整合在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中非常必要。因此企业建立一个全方位的、适合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支持平台,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优质的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支持平台的建立能使企业整个供应链的所有系统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优质的服务链。
3.结束语
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激烈的企业竞争,传统物流运作方式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整个物流行业也形成全球化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新形势,在这种新的挑战下,只有采取正确的管理优化措施实现物流供应链高质量的管理,使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才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耿桦.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转变[J].中外企业家,2014,01(2):103
[2]姜丽阳.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J].经济视野,2012,01(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