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典型的职业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多的是作为教学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主持者。
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项目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另一方面,情境教学成为以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情境教学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学习情境的创建要尽可能与工作的应用情境相接近,使二者可能地在高度上达成一致。它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缘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咨询者或指导者,但这并不影响教师的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2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2.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首先,学习领域的设计必须基于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的开发步骤设计的活动领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校校园网初期建设、建成后应用管理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其次,学习领域的确定,必须能将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又能运用它去解决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对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重庆罡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九方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走访调研,确定了学校校园网的初期建设到建成后使用所涉及的行动领域如下:局域网组建、应用与维护;不同的网络互联;网络服务器搭建;网络安全;校园网接入;综合布线;网络管理。根据知识的形成规律,可以确定网络管理员的培养需要进行学习领域如下:认识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布线施工、组建Windows对等网、校园网服务器搭建、校园网安全及网络管理这五个学习领域。
2.2如何在学习领域中实施项目教学
正对某个学习领域,师生共同确定该学习领域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项目实施过程的具体步骤);然后演示项目结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实验结果)进行评估。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项目教学法的步骤一般为选定项目设定目标并分组计划实施成果展示评价。下面用一个具体例子来介绍行动导向法的项目实施,比如选择学习领域 1 认识计算机网络。
(1)学习情境。参观学校校园网,通过查阅资料或咨询网络中心管理员,了解校园网硬件构成,绘制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
(2)教师分组进行项目实施,分组过程中要兼顾不同类型的学生,每个组都应该有善于收集资料的人、善于表达的人、组织能力较强的人,男女搭配得当。
(3)分析讨论,编写项目实施计划书。教师引导学生对校园网有一个总体认识及了解,分发引导文资料。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要以问题探索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自行完成任务,通过自主探索或者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完成任务计划书。
篇2
共120子的《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是最具权威性的解读。因为它总结了我国图书馆活动的实践经验,吸收了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真知灼见是中国图书馆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被中国图书馆界权威们称之为“填补了我国图书馆界的一项空白”的“令中国图书馆界为之振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这120字条文的内容是:
①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责任。
②适应时代需要,勇于开拓创新。
③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
④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
⑤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
⑥爱护文献资源,规范执业行为。
⑦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素养。
⑧发扬团队精神,树立职业形象。
⑨实践馆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
⑩拓展社会协作,共建社会文明。①
这十条,120字,不仅句式工整,易读易记,言简意赅,而且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业界讨论中所提及的人本理念、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知识理念、学习理念、竞争意识、法治意识、管理意识、经营意识……等等均已包含其中。
应当怎样来认识和解读《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准则)
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我认为:
第一,它的制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应景之作,而是有其坚实基础的。
首先,它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持久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现代意义上图书馆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它的发展虽然历经曲折,但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各方面的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图书馆的职业素质、维护图书馆员的职业声誉、体现图书馆员的职业尊敬,进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维护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地位,在加入物力财力的同时,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急需图书馆界做出一个回应,向全社会宣示自身的职业理念和行为准则,并以实际行动去争取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其次,它吸收和参考了国际经验符合时代潮流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书馆联合会共同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事业有了长足进展,《宣言》所表述的图书馆基本理念,日益为广大图书馆从业人员所接受,并应用于图书馆职业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至2002年7月已有27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和颁布了图书馆员职业伦理规范。这表明,图书馆界,较普遍地意识到职业伦理道德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具体行为约束到价值观念引导,被看作是一种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我国图书馆当然不能拒绝、不能回避,必须积极融入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走上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以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准则》的制订十分明确的实现了这一要求。
再次,它有法治环境建设的战略考虑。中国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培育与树立,实质上是图书馆法治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把眼光仅停留在制定一个《图书馆法》就实现了图书馆的法治建设上。随着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国外法律保障体系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认识到专门的《图书馆法》功能有限,只有营造社会性的图书馆法治环境,构筑配套的图书馆法律体系,才能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就成为图书馆法治环境建设和图书馆法律体系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突出了制订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最后,它是中国图书馆界对落实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的回应。2001年10月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职业道德建设确定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着力点”之一,要求它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成为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公布,促进和推动了《准则》的制订,也为《准则》的制订奠定了社会基础,营造了政府重视、公众关注的社会氛围。
第二,《准则》确定了当代图书馆员的职业观念体系。《准则》的制定者之一,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在解读《准则》时指出它是建立在图书馆社会责任基础上确立图书馆员的职业观念;它是从图书馆员履行社会责任的实现方式角度,强调了图 书馆服务态度和水准;它明确了图书馆服务中的平等原则、亲密原则和公德原则;它明确了图书馆员基本职业纪律;它强调了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明确了图书馆员个体与集体、社会的关系。②总之,它已经勾画出现阶段中国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建设应有的观念体系。 第三,《准则》有较强的时代感,符合国际潮流,笔者认为,李国新教授提出的
《准则》制定的四点突破,较为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世界各国图书馆以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人民主权”原则为理论基础来阐述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准则》同样以此来认识和理解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起点和基础来构建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不仅与国际接轨,而且表明我国图书馆界理念的提升: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完善和觉悟的提高,而且是关系一个职业集团在社会系统中合理存在、发挥应有作用的必然要求。
其次,目前图书馆界形成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图书馆本质上是一个通过文献信息资源的传播来保障“认知权利”实现的机构;图书馆从事的工作本质上为保障公众的文献信息资源获得权所提供的服务。“准则”明确了“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的理念,系统引进了图书馆服务中的平等原则、守密原则和公德原则,表明我国图书馆界接受了上述现代图书馆界形成的基本理念。
再次,《准则》确立了图书馆员应有的知识保护观念。这表明,我国图书馆界接受并吸收了国际图书馆界的的观念即:多元化社会中不同职业集团有不同的职业分工和社会责任,图书馆员职业集团的职业活动首先就是促进知识和信息的畅通、有效、合法的传播。 最后,《准则》强调了图书馆员应具备将自身的专业职务活动融入到广泛的社会文化创造中的理念。这也是当代世界图书馆界的一个重要理念。《准则》已明确意识到必须突破职业的封闭性,应从现代社会职业分工和职业联系的结合上来定位图书馆职业活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贡献。③
第四,《准则》并没有终结对中国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阐述,尚留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图书馆是一个获取知识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场所,图书馆员理应在职务活动中扞卫知识自由的行为准则。但是,在我国由于对知识自由在图书馆业务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实现方式认识的局限、研究的薄弱,也由于社会环境提供的空间还有限,这一理念的阐述以及纳入职业道德规范的任务,只能留待以后来完成。
还有信息伦理的研讨与建设问题,也是一个急需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各个领域。产生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超越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即承认有全球人类的共同利害,共同的价值判断已经提上日程。超越性的全球价值观是建立全球伦理的基础。全球伦理包括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等,也包括信息文化的发展,探索建立全球信息伦理便成为时代的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信息伦理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有:
⑴信息价值观念的权力与信息利益分配机制
⑵信息商品观念与理性的信息交易行为
⑶知识产权的侵犯与保护
⑷信息独占、垄断与信息共享
⑸信息自由与社会责任
⑹信息监督与审查制度的合法性
⑺个人隐私的保护
⑻信息的开放性与安全性
⑼信息资源的正当使用与不正当使用
⑽不良信息及其控制
⑾信息犯罪及法律控制
⑿文化霸权与民族文化的地位、价值和保护
⒀文化一体化与多元化文化冲突
⒁网络社区自治与国家安全
⒂国与国之间的信息关系
⒃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问题与欺诈行为④
与此同时,也有的学者探讨和提出了处理信息道德问题的三个重要原则:一是自立原则,即人之为人的要素之一便是自决的能力;二是无害原则,即人应当尽可能避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三是知情同意原则,即某人对某事自愿表示出意见一致同意时,前提必须是某人对某事的知情,即他知道即将发生的事件的准确信息并了解其后果。还有,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提出“十诫”:
①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
②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
③你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
④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
⑤你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
⑥你不应使用或拷贝你没有付钱的软件。
⑦你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
篇3
关键词:思考;计算机网络;学生;道德
“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当前首要的是通过学校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处于阶段的学生,是一个容易受到诱惑、容易受伤的群体。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明日社会的栋梁,负有在不远的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网络社会的兴起,使传统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一、对网络社会的思考
首先,网络社会是离散结构,没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组织机构控制。其次,与现实社会交往主客体不同,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藏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可相逢不相识,人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现实中人们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可能会做,故非常自由和难于控制。
二、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
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提高针对性,必须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对计算机与网络的兴趣浓厚,有较好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知识服务与创造的技能 (二)不沉迷于虚拟社会,提高自控能力。沉溺于游戏、聊天,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等。.追逐不良信息,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情感孤独、道德冷漠等,对现实的社会、集体漠不关心,对网友则“一网情深”。因此,要有良好的上网心态,能自我控制,不逃离现实,做个有理想、健康、理智的网民
三、教育工作者要有网络技术意识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
网络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不明确是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最直接原因。教育工作者要有网络教育意识并强化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网络道德认识是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的理解与评价;网络道德情感是网络主体在一定网络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和他人的网络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如憎恨感、愉悦感、责任感等;网络道德意志则是不受网络诱惑因素的影响,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网络行为,包括自主、自律、自觉等。强化学生上网的尊重意识、诚实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提升其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境界。
(四)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修正计划,通过分析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修正计划,完善自己,引导学生做自已清绪、情感、行为的主人,从小事来培养自已坚强的意志,从而达到网络道德行为的自律。他律则是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对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技术上的监控,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实名上网,签定文明上网公约等,建立起同学、朋友之间的监督和约束的道德屏障。
四、渗透教学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规范教育
在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也应采取这一重要途径。在具体的渗透教学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规范教育,可通过操作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诚信教育,可通过计算机信息安全、数据库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对学生进行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可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网络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理解到网络从物理设备到信息服务都是技术人员为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为人提供便利,并进一步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提高警惕,防止伤害,预防犯罪。
五、开发建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充实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不仅包括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还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发挥教育对象的道德主体作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学生道德思维,自主构建正确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网上道德行为。加强学校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营造文明理性用网的氛围。
净化社会环境,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网络文明的提升有赖于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
参考文献:
[1]浅析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
[2]网络社会・人・教育 鲁洁 江苏高教,
篇4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安排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赖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允许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安排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儒家伦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会计教育的新方向;新模式;会计人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F235.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208-02
一、 新会计环境下高校会计人本教育的方向与模式
会计是环境的产物,处于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之中。环境不同,会计原则、会计惯例也会存在差异。新世纪的会计人面临着从业必备技能复杂化的巨大挑战,他们必须具有全新的知识结构,从原来的核算型被动管理人员向管理型的主动管理人员方向发展。
简单的说,高校会计人本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会计人才。为实现此目标,笔者认为高校会计教育,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二要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要拓宽培养途径,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发;四要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践,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可归类为以下三方面:
1.专业判断能力培养:作为会计人本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会计人的职业判断能力,使会计人能根据实际情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从而适应日益变化的现实社会。专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面对不确定的、复杂的或新出现的情况,能够以所掌握的知识、本领作出判断,应付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及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使会计人熟知以下知识:财务会计、金融学 、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知识等。
2.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会计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对会计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专业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企业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实体,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了解,进行顶岗实习等。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包括在手工和计算机环境下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应注重以下几方面技能的培养:计算机操作、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分析能力、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能、语言交流能力等。
3.诚实守信品质:现在高校会计专业的会计人是未来会计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应该德才兼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对财会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会计人本教育在向会计人传授会计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会计人的职业道德责任,陶冶会计人的职业情操。做到诚实守信,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开设法律法规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等。
二、高校会计人本教育培养规划的建议
教育只有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拓展会计人本教育目标,实现从专业教育向综合教育转变
会计人本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多元化,不仅应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品质能力的培养,贯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改革中,淘汰过时教材、开设新课程、优化双语课程、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等。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社会,应拓展会计人本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专业技术教育向综合教育转变。
2.调整会计教育的学科体系,教育的重心转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目前,从高校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看,专业课比重过大、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等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需要根据培养综合性能力的会计人才的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切实改变目前的重理论轻能力、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使教育的重心转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具体包括:一要加强公共基础教学,包括数学、外语、语文、计算机科学等;二是要拓宽专业相关和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包括税收、经济法规、贸易、投资、统计、市场营销等;三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内容应覆盖与会计专业工作及日常生活有关的高新技术内容;四是要重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
3.更新会计教育教学方式,培养会计人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高校会计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会计人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会计人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引导学生入门,强调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合作解决问题、演讲等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提高教学效果,努力更新教学手段,实现个别化教学,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投影、幻灯、录像、碟片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4.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会计立体式实战演练室
为了调动会计人在学习会计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应减少课堂讲授时间,主要讲授重点、难点、热点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操作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分配大体为1∶1。应该建立立体式实战演练室,进行仿真模拟实习操作,并分别与该学科理论授课时间穿行。同时,学校应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使会计专业的会计人能在实习财务环境中,去接触、感受和从事会计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改革高校会计教育的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会计人职业能力为主的人本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采用德智体量化综合测评的方式考评会计人,这种制度尽管比较直接,透明性和公平性也较高,但也不能忽视其反面导向作用――唯“分”是图。再加上现行考试制度主要考查会计人知识量的多少。因此,从总体上讲,这种教育评价制度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相适应的,必须改革到以考核会计人职业能力为主的人本教育轨道上来。人本教育能力考核可以事先公开考核题目和内容,以实验方式考核会计人的创造能力。能力考核的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反映会计人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创新能力、业务素质及其他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金武.谈新会计准则在会计理念上的变化[J].财会月刊,2007,(1).
篇6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应该把学习新知识及新技能放在第一位,对图书馆馆员不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继续教育中应该把专业知识教育及思想教育也列入其中。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继续教育应着重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新学科知识的教育、计算机知识的培训。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应遵循超前性和针对性原则。对图书馆进行补充性教育;对业务骨干进行提高性教育;对早期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对新馆员进行适应性辅导教育。四、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内容在新形式下,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图书馆馆员如何处理读者较复杂的信息网络知识,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及专业知识。还要对计算机的运行、维护、程序、编制深入了解。通过以上的继续教育内容,图书馆馆员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
三、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途径与方法
鉴于高校图书馆员存在的年龄、学历等各方面因素,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图书馆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要求也不相同。让他们通过在职进修、业余学习、开学术交流会及参观考察等方式,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进行继续教育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四、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意义及作用
1.继续教育的实施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模式及工作内容在信息技术高科技的今天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质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工作形式上,对各类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求补充、更新。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成为图书馆能否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关键性问题。
2.继续教育学习对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自身素质有了整体提高。专业从事图书馆工作的馆员结构组成分四部分:(1)没有学历的普通工作人员;(2)拥有各专业成人教育学历的人员;(3)普通高等院校非图书馆专业学历人员;(4)专业图书情报知识学历毕业人员。非图书情报专业学历的工作人员,由于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和系统学习图书情报的综合知识,所以不能胜任技术、学术性较高的各项专业工作,对这部分人员来说,通过继续教育对它们今后的工作有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但要系统地接受图书馆知识的学习,还要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进行不断的知识补充。拥有专业图书情报知识学历毕业人员,不要将自己局限在所学专业领域中,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掌握更先进的理念及高新技术知识,使自己更好为图书馆服务,更好适应图书馆的发展。如何让高校图书馆馆员树立继续教育的意识,成为有综合素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需要高校图书馆领导将继续教育放在图书馆工作的首要位置,对高校图书馆馆员提出新的目标及要求,让她们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达到目标,为图书馆事业贡献力量。
五、小结
篇7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外贸企业的调研,从社会和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从职业伦理道德,外语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相关行业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以能力为本位;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模式
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如此,职业教育的观状仍不容乐观,很多地方还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近两年来,职业院校某些专业出观了一定程度的滑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作为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认为,下个世纪最重要的品质将是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在职业教育中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对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内中小型外贸企业、甚至世界跨国公司都纷纷前往高职院校招聘人才。新形势下对商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为确实了解外向型企业对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作者专门对数十家义乌外向型企业进行了调研。这些企业中有外贸公司、国际货运、外向型生产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各种不同性质的单位,调研单位具有行业代表意义。
一、企业对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具体要求
1.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有较高要求
在实际外贸工作中,离不开电子商务和大量的文件图片处理和单证处理,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熟悉电子商务,能处理各种往来函电,制作单证,甚至进行经营核算是外贸单位对聘用人员的期望。
调查资料显示,由于外贸商务活动必须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使用外语处理Email 和各种繁杂的单证。因此,能熟练地运用某一种外语进行工作成为所有外贸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显然只拿着英语四、六级证书却对着国外客户哑口无言,不能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应聘者,用人单位是不会相信你的英语能力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制作、质检报检等工作,因此大多数企业对受聘者的学历无严格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对有一定实务操作经验,并持有相关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综合能力较强的应聘者相当欢迎。
2.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鉴于国际贸易业务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都遇到过员工离职后带走客户资源、泄露商业机密的情况。浙江某厨具制造集团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外销员有意将发往欧盟的10多个集装箱发往美国;至于通过很多程序才进入公司仅工作几天的新员工带着公司重要资料不辞而别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外贸企业非常强调毕业生的对企业的忠诚度、个人诚信度、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道德和伦理修养,大部分企业都将对企业的忠诚度和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作为选聘员工的首要因素。
3.具有相关行业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
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较之学历更注重聘用人员的行业操作技能,以及行业工作经验。笔者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私营企业普遍反映不太在乎所聘用人员学历高低和理论知识功底,更关注是否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和操作的能力,尤其是一些人才缺乏的岗位,更是需要受聘者上岗就能胜任工作。
4.要求具备沟通协调和开拓创新的综合能力
外贸业务涉及商检、海关、物流货运等许多方面,需要协调和沟通的环节众多,因而需要聘用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外贸企业要求所聘用的人员必须灵敏捕捉市场信息,善于思考、分析、解决国际商务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开拓创新业务的能力。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非常希望所聘用的人员不仅具有开拓、把握商机、进行商务谈判等综合能力,还能够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从而可以迅速地为企业创造利润。
二、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对企业的调研结果的分析,现就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提出以下的建议: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的设计是技能培养的关键.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模式,北美地区的“社区学院”模式,英国的“新学徒制”模式等等,都已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体制和机制,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都各有特色。对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篇8
一、正确定位教育目标,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
会计教育目标直接决定着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目标定位必须由单一型的专才教育目标向多元化的通才教育目标转变。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时展和国际市场为导向,建立多样化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具有强烈的竟争意识、风险意识,熟悉国际商务知识和精通国际会计业务的国际会计人才;又培养具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具有独特创新能力和未来环境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合理设计会计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国际会计理论和国际商务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和了解贸易交往国的会计环境和各国之间的贸易状况,增加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国际会计、国际财务报表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WTO法律规范、跨国公司经营、世界经济地理以及主要贸易交往国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知识及计算机技术,还应熟悉企业所在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具备税收、金融、保险、法律、外语等相关知识。同时要学习世贸组织制定的有关规则、知识产权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等知识,对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等必须熟练掌握,便于日后在国际贸易中为企业争取主动。
二、加强职业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
在会计人才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上,应当实行一种全程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为适应实际会计工作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作好准备。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德育教育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重视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职业界各成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美国的K?D?拉尔森教授在其《基本会计原理》中,就曾以“道德:最基本的会计原理”为题讨论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意识的灌输,使学生明白会计职业道德有哪些要求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2、端正学生对会计职业性质的认识。在我国大学会计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校时选择了会计专业而对这一职业的特点不了解。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职业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进行不断地灌输,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认识自已将要从事的职业及社会责任。同时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聘请社会上卓有成就的人员到学校现身说法,通过他们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3、会计专业教师应注重自已的社会伦理责任,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的引导。“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教师这一职业上的集中体现,因而,教师对学生成才负有很大的伦理责任,这一点在会计专业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上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对会计职业要求的深刻理解,会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的好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树立国际化和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借鉴国际先进的会计教育模式,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课程、会计教材和教学方法,鼓励高校教师采用双语教学。课堂教学应积极引用国际流行的会计原版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国际领先的课程内容和前沿理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现代化的会计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软件和会计教学软件进行会计理论、实务教学,有条件的高校可采用网上教学,发展远程教育,实现会计教学手段现代化。
2、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会计具有社会属性,会计准则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在校学生所学知识在毕业以后也许会被淘汰,必须通过自学等途径来获取新知识;同时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会计专业学生要适应不同企业的特殊情况,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建立在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只有具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高校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习独立性、责任感和求知欲的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分更多地进入教学,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对教学的质量所起的作用也相应增强。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自学,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本来可以由学生自己学习或思考的,如果完全由教师讲授了,不仅占用了教学时间,而且还使学生失去了独立钻研的锻炼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应由简单地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由教“书”向教“学”转变,适当降低课堂讲授时数,增加课堂讨论、质疑、练习、实验等课时。
3、推行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法,是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在会计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会计案例应当尽量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典型性,会计案例应具有普遍的范例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针对性,使学生不仅能胜任解决当前问题,而且能激发其开拓创新能力。三是现实性,会计案例一般都是来自于经济活动,新的、有争议的、可以讨论的现象,从而使会计教学贴近现实生活,给学生建构了知识的可用性。
4、重视会计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会计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因此,会计的实践性教学不容忽视。具体包括会计模拟实验阶段和毕业前到实习单位实习阶段。学校应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教学所用的资料,还是模拟实验的过程,都应加以充分重视,通过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能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在校外公司或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为满足新会计准则下国际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教师队伍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会计教师担负着培养会计人才的使命责任,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会计教学质量和会计人才素质。我国高校会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为迎接全方位的挑战应从以下二方面努力:
篇9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
1.强化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数字技术强化了新闻摄影对时效性的要求。①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由于新闻记者所拍摄的胶片必须进行冲洗、放大,进而再进行挑选、编辑,新闻图片的发稿时间常常多达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而在数字时代,新闻图片完全可以做到即摄、即传、即编。当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新闻照片就已经发回了记者所在媒体的编辑部,这对于每一个摄影记者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
2.简化拍摄难度,方便后期处理
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令新闻摄影的操作难度降低。在胶片时代,摄影记者不仅要专注于用镜头捕捉某一特定时刻,将光线、新闻事件、画面主体等所有视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决定性瞬间”,同时还要兼顾一般摄影的技术标准――曝光、对焦、色温、明暗对比度、构图。一旦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也就意味着一张新闻图片的拍摄已经完成,新闻图片在后期所能做的修饰仅限于裁剪。而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仅仅意味着获取这张新闻图片的开始,图片的曝光、色温、明暗对比度、裁剪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调整。虽然过度地依赖计算机的后期调整可能会引发某些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工作的后期编辑与前期摄影变得几乎同等重要。
3.降低拍摄成本,扩大稿源
一套完整的数码摄影和数字传输系统建立以后,新闻摄影的成本消耗已经降到最低。如果不考虑对器材本身的耗损,拍摄制作费用已经几乎等于零。随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像素品质的数码影像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扩大展示、交易平台
数字技术为摄影记者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的新闻摄影工作中,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闻图片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见报。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为摄影记者发表大量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摄影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主页展示所拍摄的新闻图片,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上的新闻图片机构售卖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这样既能够更好地调动摄影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也在更大程度上尊重了摄影记者的劳动价值。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仍然处于高速发展变化之中,而数字摄影、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对新闻摄影和影像传播的影响使新闻摄影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是数字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传播和“流媒体”等影像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传媒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整合在同一数字平台上的“网络媒体”将最终导致传统媒体的形态和差别逐渐消失于无形,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对视觉传播和影像传播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二是传统的“决定性瞬间”的理论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决定性瞬间”过分强调“选择”,而所有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选择次数越多,就意味着主观性越强,离影像现实和事实越远,其真实性或可靠性也就越低。随着连续拍摄功能的相机和DV拍摄的普及,拍摄设备视频和静止摄影功能的整合,大容量、高画质存储卡的使用,海量网站和大容量、高画质传送和接收设备的进步,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看到“决定性瞬间”,还希望看到“决定性瞬间”前前后后的那些“非决定性瞬间”。
三是随着拍摄影像人群的剧增和网络传递速度、质量和容量的日益提高,影像传播将进入“影像流时代”。具体表现为网络传播中成组照片、系列照片、专题照片的大量涌现;幻灯图集、影像动画、视频等不断增多,使视频影像成为“影像流”的主体;影像技术与数据库(图片库、影像库)技术融合使影像不仅可以即时更新,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影像理所当然地成为“富媒体”的主要内容。
四是随着手机摄影、家庭DV、普通数码相机等影像拍摄手段的普及,摄影的技术门槛一再降低,摄影技术技法已经越来越成为计算机和网络传播技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行业面临的挑战
1.专业摄影记者受到新闻摄影平民化趋势的挑战
虽然专业的摄影记者训练有素,但是,因为人力、能力有限,他们还是受到了自由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和其他摄影者无处不在的挑战。网络媒体给了所有摄影者以同样的“发稿”机会,谁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图片和新闻,职业摄影记者的“专利权”被剥夺了。
首先,随着数码相机和手机摄影功能的普及、DV拍摄和公共空间中监视系统的普遍设置,摄影人和影像记录者随处可见,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采访拍摄、记录有传播价值的摄影图片,并通过网络等多种技术平台出来。
其次,自由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其他摄影者和影像记录装置没有硬性任务、分工和发稿量的压力和限制,他们可以更加自觉、自主、自由地拍摄他们想要拍摄的题材,这有助于确保拍摄图片的自由度和深度。
最后,自由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其他摄影者和影像记录装置也不受媒介立场和其他功利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新闻。
因此,摄影记者应该要多拍、多学、多思考。多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积累,也是培养对各种事件的把握能力。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思考,多方面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数码时代下新闻摄影面临伦理道德的考验
今天,数字摄影已经取代传统的胶片摄影成为新闻摄影领域主要的拍摄方式,数字摄影相对于传统摄影的优势不仅在于前期拍摄,还在于后期制作的方便快捷。数字摄影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有易于剪裁、放大、编辑再加工的优点,这为新闻摄影中的突出照片主题提供了方便,也使后期对照片的再次构图变得非常简单易得。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后期技术的方便、快捷、精确的特点虽然带来了技术性的变革,同时也对于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考验,使得有些摄影师或者图片编辑走到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边缘,甚至有些时候还需要面临相关法律法规的检验。
如何把握调整的分寸和尺度,是摄影者尤其是从事新闻摄影的报道者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在新闻摄影中出现虚构或歪曲事实的情况,则不仅失去新闻摄影本来的意义,而且欺骗了观者,更有悖于摄影者的道德修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新闻职业道德是用于调整新闻行业内外的矛盾关系,规范新闻传播职业行为的一种道德。它是以新闻职业责任为核心的一个综合价值体系,是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摄影记者应该认真核实消息来源,深入现场,杜绝虚假不实报道,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新闻事实准确。
注释:
篇10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一)传统固有思想仍然存在。目前我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其中不少人仍固守着传统的思想观念、业务知识,有相当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的管理意识仍表现出较为淡漠的态度,再加上,认为档案是一门很简单、很普通的工作,不需要什么专业的知识、技术,只是帮忙收集整理、归档,基本上有读点书的都可以做到,所以也无须培养什么档案管理人才。不懂得现代高新管理技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发展,极大制约着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们要把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规划,不断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关心爱护档案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很强,要求档案人员既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又要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专业水平,尤其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给大脑“充电”,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自我觉醒的认识,应积极培养自身工作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态度,深入挖掘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所在,这样才能进一步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对档案的管理意识,促进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研究档案的相关管理知识和技术,进一步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一)应积极倡导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和谐社会的思想教育。培育和谐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认识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以“和”为贵,实现人与社会和自然三者能和睦相处,协调发展。这既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体现,也是伦理道德规范要求,我们就应以此道德规范标准作不懈的努力,加强修养,从而使档案人员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得以实现。其次,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担负着收集、整理、传递科学信息的任务,是一项辛苦、繁琐、枯燥、极其平凡的工作,只有做到爱岗敬业,才能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档案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强化服务意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服务性将永远是最重要的属性,是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职责,因此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尊重读者、理解读者、方便读者,文明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档案资料信息的需求。相信这样必能对图书档案管理人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只是一份工作,或只是个人问题,让图书档案管理人员明白,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及服务意识是关系到全局的、关系到全单位,他们的工作并不是谁都可以替代的。
三、重点提升档案人员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首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是从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每个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对档案管理人员经常进行专业对路的技能培训。我们要严格考核,并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则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创新能力。首先,档案管理工作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汇集着大量的资源,利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整理档案,可按照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打印,这样,对于降低文件归档工作量、发挥计算机管理优势、减少手工操作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单位要改变对档案管理部门的认识,树立“档案管理也能出效益”的理念,将其置于与其他部门同等重要的地位。部门内部要建立以“竞争、激励”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引导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行为。第三,应从相关制度上进行改革,并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考核范围,从而避免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态度的懈怠及意识上的淡薄。第苏,作为领导或部门领导应对档案管理人员给予更多的重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地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养机会,使之能更充分地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