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转型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0年以来,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0-2015年间,德国一次能源中可再生能源份额从2.9%增加到12.5%,电力总消费中可再生能源份额从6.2%增加到32.6%,分别增加了3.3倍和4.3倍。德国也因此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模范生”。同时,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与启示”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话题。
然而,当跟随者在积极“借鉴”和“推进”时,作为“先行者”的德国已开始面临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对跟随者来说,总结经验固然重要,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将面临何种挑战研究更为重要。遗憾的是,混淆“问题”与“挑战”已经成为当前德国能源转型研究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德国能源转型的阶段:从1.0到4.0
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终目标是2050年实现总发电中可再生能源占80%以上。因此,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初期阶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并不一定是影响可再生能源未来高比例发展目标的“挑战”。因此,研究能源转型“挑战”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区分“问题”与“挑战”。也就是说,按照什么样的逻辑来区分“问题”与“挑战”。
通常情况下,我们讨论某个研究主题时,不一定需要对“问题”和“挑战”作细致的区分: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多数也是继续发展将面对的“挑战”。这里之所以需要对“问题”和“挑战”作细致分区,从中识别出德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面对的真实挑战,是由于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这一主题的特殊性使然。
可再生能源是与化石能源截然不同的能源品种,两者之间差异远远大于它们同作为能源的共性。这种差异性,绝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可再生”,一个“不可再生”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源自特性差异所导致的开发、利用和服务模式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是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能源与现有能源系统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和问题。
根德国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规划,全国总发电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2020年达到35%,2030年达到50%,2040年达到65%,2050年达到80%以上。根据这四个发展目标,笔者把德国能源转型分为1.0、2.0、3.0和4.0四个阶段(图1)。201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在电力总消费比重为32.6%。因此,目前德国处于能源转型1.0阶段。
在能源转型的四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只存在于1.0或2.0阶段,并随着应对措施的出台而消失;有的则可能是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提升而新出现的。比如,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高在能源转型1.0阶段可能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但到了能源转型3.0阶段随着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可能就不成问题了。因此,识别德国能源转型的“真实挑战”,就是从能源转型1.0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问题的背后,找出真正妨碍和影响未来转型推进的真实因素。
当前德国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四大问题
在德国政府已经坚定继续走可再生能源转型之路的背景下,有些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措施有望解决的问题,不应归为能源转型的“问题”。比如德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政府不仅已经意识到,而且从2011年以来一直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德国能源转型带来的问题主要有四个:转型成本高,煤电和碳排放量不降反增,可再生能源导致电力批发价格持续下降的负面影响,以及能源转型所导致的财富不公平转移和能源贫困问题。
1. 可再生能源转型成本高且不断增加
能源转型的成本高且不断增加可能是德国当前能源转型面临最主要的问题。能源转型的成本如何度量并无统一标准,但其最直接的成本首先是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成本。德国零售电价包含批发价格、电网并网费、增值税、碳税、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等要素。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是用来补偿可再生能源电力的FIT超过市场批发电价的差额,这一差额主要由德国居民用户分摊。在2000年前后,德国开始征收附加费,由每千瓦时不足1欧分,到2015年增至6.3欧分/千瓦时。
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发电量的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不断上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德国电价持续上涨。据德国联邦能源和水资源协会(BDEW)的统计数据,2000-2015年,德国平均居民电价从13.64欧分/千瓦时上升到29.46欧分/千瓦时,上涨幅度高达116%;同期企业用电价格从6.04 欧分/千瓦时上涨到13欧分/千瓦时,涨幅为194%。
随着各类可再生能源电力规模的继续扩张,未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所累积的这一笔成本相当惊人!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SE)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为实现2050年德国相比1990年减碳80%的能源转型目标的累计总成本,在零碳价和化石燃料价格稳定的假定下为5.34万亿欧元,考虑到未来实际碳价不可能为零,则实际成本将更高。
2. 煤电和碳排放随着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推进而增加
2014年,有关德国能源转型存在问题的焦点话题之一是,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壮大,煤炭发电和CO2排放本应减少,但德国近几年出现了褐煤发电和CO2排放不降反升的情况,只是到了2014年才又比前几年有所下降。对此,德国专家的解释是:一是因为2011年德国关闭17座核电站,导致煤电上升以填补核电关闭所缺失的电力供应;二是因为过去几年温室气体增长主要是由于天气特别冷,供暖需求增大,所以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但2014年是历史上最温暖的一年,所以排放有所下降。
上述解释有一定道理,但未必就是事实的全部。考察1990-2015年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褐煤发电、核能发电和CO2排放变化就可以发现,上述几个因素在阶段变化趋势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变化拐点出现的时间结点并不一致(见图2)。
首先,2011年关闭核电不是褐煤发电增加的重要原因。因为1990年以来,褐煤发电虽然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171TW・h到2015年的155TW・h),但期间出现过两次反弹:第一次是1999~2007年,第二次是2009~2013年。而核电是2011年才开始大幅下降的。而且,伴随着2011年核电的关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出现了加速增长,增速远远超过褐煤发电。
其次,褐煤发电量的增加,以及伴随而来的碳排放反弹是现阶段德国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其作用机制源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是光伏发电的波动性与当前全额上网制度相互作用。德国在夏季白天利用越多的太阳能,则在夜间和冬季需要越多的煤电。
最后,目前看,褐煤发电,从而碳排放不降反增的现象是德国能源转型的一个阶段性特征,还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导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3. 可再生电力大幅降低电力批发价格对传统电力公司负面影响日益明显
大量边际成本为零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参与德国电力市场竞价,使德国电力批发价格一再下降。根据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的数据,自2008年以来,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基荷电力批发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从90欧元/兆瓦时左右下降到2014年年中不到40欧元/兆瓦时。然而,可再生能源电力导致的批发价格大幅下降并没有传递到零售价格,因而不仅没给电力消费者带来好处,反而产生一些负面影。比如,批发价格下跌直接降低了电力公司的盈利,加大化石燃料电厂的经营压力;再比如,风电、光伏发电的大规模上网减少煤炭、天然气等发电厂的运行时间,直接减少其发电收入。
在风能、太阳能发电条件好而用电需求不高的节假日和周末的白天,电力公司不得不根据法律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发出的电,即使已经超出了市场需求;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商也愿意发电,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补贴。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会出现“负电价”――电力公司给用户消费电力提供补贴,因为它为避免电网崩溃做出了贡献。但这些增加的支出最终需要由全体消费者来承担。2014年,德国的万圣节当天的电力交易价格为“-20欧元/万千瓦”。
4. 能源转型所引发的财富转移和公平问题
因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政策所引发的财富在不同主体或阶层之间转移,以及能源贫困也是当前德国能源转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德国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除了投资补贴外,主要采取以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形式的电价补贴方式。这一机制安排来自德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规定各类可再生能源上网的“固定价格”(FIT),并要求电网运营商必须优先收购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可再生能源发电商通过竞价方式产生的上网“市场价格”与“固定价格”之间的价差,由“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来弥补。
同时,为了确保德国工业竞争力,德国法律允许工业用户不承担分摊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义务,高耗能大企业也获得减少缴纳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豁免权”。此外,为加快光伏发电发展,自发自用的屋顶光伏也可以免交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因此,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主要由居民用户来分摊。由于德国能源转型的大部分成本都是由居民用户承担,导致居民用电不断飙升,由此产生了政策所引发的能源贫困和收入再分配问题。
一方面,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不断增加所导致的德国居民电价不断上涨,使数百万德国家庭面临电贫困的威胁;另一方面,政府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却没有相应调整,这使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每次上涨都成为低收入消费者的威胁。
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能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
在科学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一种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知识经济型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运用高科技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技术,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它完全符合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具体的知识经济性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我国的企业要在前行的过程中,积极践行这种管理发展模式,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中进行具体的实践,进行深入的知识经济模式的改革,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一种建立在高科技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新兴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经济模式。在能源公司中发展知识经济模式,可以帮助转变其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能促进能源公司优化其生产经营结构,对其管理方式与管理模式进行完善[1]。传统的能源公司在其发展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属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要求通过不断提升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含量,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开始出现于经济、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构建其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度开放的信息结构以及有序的维护决策。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上升,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二、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现状
在我国上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能源经济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各类能源的总含量在持续减少,而过度的开发自然能源也使得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涌现出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尖锐,这就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反思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由于同一时期内,爆发了科学技术革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这也就使得知识经济逐渐能够取代能源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2]。能源公司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积极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加强其内部管理。首先,就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与规划,尤其是要对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调整。大多数的能源公司尚未建立与知识经济匹配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制度,还处在传统能源经济会计与财务管理到知识经济会计与财务管理模式的过渡时期。在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式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资源竞争转变为知识、技术和管理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煤炭、矿产等有形资产,而是进行无形资产的竞争。能源公司实现从有形资产竞争向无形资产的竞争转变,也是实现其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在能源公司的传统经济发展中,会计对煤炭、石油等有形资产进行计算,并对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进行评估。而在知识经济下,要求能源公司的会计能够对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如煤炭开采技术等进行计算,从而促使能源公司实现转型。但是在实践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能源公司仍旧采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模式,对公司内的无形资产进行计算和评估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不能对重置成本进行合理的评估。所谓重置成本,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就是指购置同等价值的资产所需要的资金。能源公司在其传统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中,更加注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投入进行评价与评估,但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不能对其无形资产,如技术等,进行证券业的评估,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存在滞后性和失真性,不能推动能源公司的转型[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出现了较大的变革与革新,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为了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能源公司在其发展中,要积极的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型与管理方法,加强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能源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树立起风险和信息理财观念。在传统的能源公司的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其计算主体是物资和货币,主要对能源公司的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等方面的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行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中涌现出一大批新的交易模式,因此,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能源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起良好的风险观念。这是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衍生出来的能源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4]。其次,在知识经济模式下,要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当前市场中的竞争更加激烈,能源公司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并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在其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开发出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知识价值的项目。同时,这也向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其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处理好公司内部的财务关系,并能同其他的企业建立起良好的财务关系,避免出现财务纠纷等问题,这不仅容易造成能源公司的财务损失,也会影响企业形象。最后,在日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人本化与知识化的管理理念。在能源公司中建立起将债、权、利三者有机结合的财务管理运行模式,并根据能源公司的发展实际,建立起与之相符的奖惩制度,对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中在工作表现良好的员工及时进行奖励,对于给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乃至公司发展带来损失的员工,要进行严肃处理,视情节严重程度,可以处以罚款与辞退等不同的处置方式。
三、知识经济模式下能源公司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发展前景
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实现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就要将知识经济模式推广和发展下去。能源公司要紧紧抓住发展中的机遇,及时的优化产业结构,进行经济转型。能源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也要集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建立对能源公司的知识资本为中心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制度。能源公司要认识到,实现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知识经济化模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要对其自身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审视,及时的发现在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能借鉴一些成功转型的能源公司的知识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开展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时,要积极的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模式,突破在传统的能源公司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5]。要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能源公司,在开展其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时,其会计制度是将物质资产和货币作为其工作的服务对象的,把保障和提升业主的经济利益作为其工作的目标与宗旨。并且,其开展会计与财务管理,通常是为了实现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并能有效的规避其在经营发展中的风险。要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在能源公司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加强对人力资源价值和无形资产的建设。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将加强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建设,作为能源公司发展的重点内容,可以有效地加强能源公司发展的创新性、灵活性等。在会计与财务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时,要求其能建立在将知识等无形资产作为价值中心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多样化、全面化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科学的反映在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促使能源公司积极优化其生产经营结构,从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且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能源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广与宣传。这就需要我国的能源公司及时转型,积极转变经济模式,加强其内部管理。根据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和财务管理进行调整与规划,将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应用于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促进能源公司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雪.论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J].企业导报,2012(5).
[2]刘海娟.试论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1).
[3]孟立革.试论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和财务管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6)
[4]狄方馨.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11).
篇3
关键词:黑龙江;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资源消耗过程中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要求传统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节能和环保是低碳经济对每一个个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用科学、可持续的方式节约能源,从个体做起,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
2.低碳经济的特征
第一,先进性。高排放的企业对资源的依赖度较高,随着有限性的油气资源、煤矿资源开始枯竭,高排放企业的发展逐渐走向衰落。高污染企业所排放的碳物质对人类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不断升温,冰川开始融化,海岸线不断上升,海拔较低的地区将会在未来几百年甚至几十年之内陷入一片之中。因此,低碳式生产、环保式生产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起主导作用,低碳经济主要为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其发展模式跟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具有明显的先进性。第二,全面性。低碳经济,是社会各个层面发展的最终追求,但要实现低碳发展的目的,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措施来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进行环境保护,这些措施涉及能源学、生态学的发展的同时,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综合性、全面性的先进理念。第三,经济性。首先,低碳经济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并不违背客观规律、并不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其次,在低碳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并不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相反,低碳经济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东北部的区域,是东三省中面积最大的省。黑龙江省2014年GDP15039.4亿元,三大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份额为17.7:37.2:45.1。2014年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38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2%。其中,食品工业增长7.1%;石化工业增长5.2%;装备工业增长6.2%;能源工业下降0.6%。黑龙江省是典型的重工业为核心的区域,在其发展中存在很多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
三、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1.能源资源需求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危害
作为老牌重工业基地的黑龙江省来说,在20世纪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工业成品,并为中国由传统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综合情况来看,社会生态保护方面工作依然做得不到位,这已经成为拉扯黑龙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腿之一。除资源枯竭、森林资源减少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之外,黑龙江省水污染现象也越发严重,重工业的大量发展排除了大量金属含量超标的污水,进而影响到松花江、黑龙江、嫩江的水质,由于污水排放量较多,导致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长期的排污如何现象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河流生物濒临灭绝。由于沿岸城市众多,河流污染对居民饮水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饮用受污染的水,对当地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区域发展不均衡
在产业结构上,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黑龙江省一直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领头羊,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容量已经大大下降,为了改变对资源的依赖,政府开始有意识发展其他产业,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之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改善,但是在全省GDP的占比当中,第二产业的发展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占经济重量的比重依然是绝大部分。除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之外,区域之间的发展同样存在差距。比如三江平原一带的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在大庆、齐齐哈尔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区域间经济机构差异明显,产业布局不合理。由于部分区域以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领跑整个区域,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区域经济之间呈现参差不齐的发展态势。当前黑龙江形成了各局特点的四大区域经济板块,板块之间的模块化造成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区域经济增长以传统产业增长为主,这种靠传统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模式虽然基础较为牢固,发展也较为稳定,但是在一定程度也抑制了地方低碳产业发展的进程以及低碳技术的进步。
3.经济高碳特征日益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实情况的限制,第二产业的经济总量占据了黑龙江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发展工业技术,推进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短时间内仍然没有解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于粗放型模式导致的资源高能耗,使得产品附加值更低,资源消耗强度更大,同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意味着,同样单位的资源消耗下,我国企业产出只是发达国家的1/10。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发展的具体建议
1.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法规
(1)城市经济转型方向归附政策筹划,创设新型政策体例。当前,黑龙江省存在国家政策地方执行力不够的难题。尽管黑龙江省提议的“十二五”规划诸多政策中,侧重城市经济转型,但地方政府对这一政策的解读和吸收,以及黑龙江省政府对转型产业的帮扶是媒体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比如,城市经济转型的推动需要社会各界有充沛的积极性,调动这种积极性的枢纽则是关照并减缓税收力度。(2)城市经济转型不能影响环境保护,建设科学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是我国在各项社会发展中首要提及的,同时,根据我国现今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要求,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这种发展顺应环保的强制秩序遭到破坏的行为是明令禁止的。尽管,黑龙江省政府城市发展转型要求与其规定的环境保护法同步,但与时俱进的发展现状与先前的环保规定相背离。发展实际与环保规定并轨,是黑龙江省发展城市经济转型目标达成的重大保障。
2.着力构建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关乎我国环境保护的大业,所以在发展节能减排城市进程中,首先要形成多元、广域的低碳经济产业链条。这种链条的产生和发挥其效力的历程中,需要的是国家的倡导、企业的主导、人民的认知。国家要将这种发展理念传播到各个角落、深入人心,并指明发展的大方向、着力点、多方针。企业要施展改进技术水平,并配套生产匹配产品,优化产业链条,重构产业框架,升级产业水准。个人要时时刻刻牢记低碳经济,并根据各自情况不断为经济和环保献力,稳固低碳经济并发挥其低耗、高效效力。
3.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宣传
观念理念深入人心是某项政策落实并发挥其效力的根基。当前,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能力是无可替代,并持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如何向大众全范围、多领域的传达国家在转型城市经济上的方针战略,如何使大众集焦点、深领会意国家的这种战略方针和实施理念,如何传扬和筹划国家转型城市经济的决心和意志,聚拢社会重心,把控社会方向,修正社会问题,摈弃社会恶习,带领社会前进,这多种方面都需要媒体贡献出自己独特绝佳的优势。每个个体积极性的汇聚,能更好的促进转型中的城市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
4.开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促进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围绕能源节约和环保利用,这在实践中逐渐转变为不断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而有效节约当前消耗的主要非可再生能源,进而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开发和利用新的可再生资源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且不断提出新的技术要求和政策要求等,促使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机制不断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低碳经济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全面和深入发展,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更好落实。
参考文献:
[1]秦瑞松.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2]陈跃,王文涛,范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124~130.
篇4
中国式经济增长模式催生了体量庞大的能源市场,但注重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低碳化、清洁化与智慧化。雾霾、水污染、大停电等事故发生频率陡然提高。时至今日,能源结构调整、生产和利用方式转变、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终于被摆上台面。如何重塑能源产业链,推动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发展,以支撑下一个30年的经济增长,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
传统能源体系焦虑下的转型与重塑
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达7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而非化石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不足10%。严重依赖化石能源,是中国传统能源体系所存在的首要问题。
能源利用效率低,是我国当前能源体系所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据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8.6%,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我国单位GDP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面对此种局势,社会各界均意识到了传统能源体系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不可持续性。
我国政府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而通过建立何种能源体系以达成目标,学术界、企业界做了更为具体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首席经济学家武建东提出:“21世纪迫切需要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革命造就全球下一代的能源体系:其一就是要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现有的能源体系,特别是以发展智能互动网为基础提高能源效率;其二就是要逐步更新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利用体系,采用低污染、能够大量获得、可以良性循环的清洁能源体系;其三就是要建造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互动的能源运转体系。”
中国能源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同样也有着自己思考,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就提出推进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他认为,我国目前亟待建立发展优势互补、智能优化配置的现代能源体系,其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可再生能源优先,化石能源补充,因地制宜的多元能源结构;二是以分布式为主,集中式为辅,相互协同的一种平衡的工艺模式;三是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
在种种对于未来能源体系的构想中,智能互动、清洁能源、节约高效是提及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综合这些要素,具有节能、减排、安全、灵活等多重优点的分布式能源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能源体系变革的倚石。
技术创新支撑中国能源体系变革
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冷热电联供为主要形式,具有高效、环保、经济、可靠和灵活等特点,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然而,分布式能源在我国的发展,却问题重重:分布式多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稳定性低、发电成本高,入网难,利用率低;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可的天然气分布式系统虽然正在普及,但燃气轮机等核心设备主要靠进口,即使日常检修同样依赖国外人员,致使项目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更为关键的是,大量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挑战。专家指出,因分布式能源供能的不稳定性,在目前技术下,接入电网会对电压造成多种影响,该专家认为,如果能够由一个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来控制分布式能源,其接入电网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不难看出,除了公认的体制问题外,技术同样是掣肘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有没有一种创新的技术能够实现对多种分布式能源的系统管理,将不同的可再生能源串联起来,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能解决分布式能源供能不稳定等缺陷呢?
近年来,多种分布式能源创新技术已被付诸实践。智能电网是解决能源输送问题最被看好的方案,它将使发电、输电、配电、服务运营商、客户等相互“对话”,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实践。GE公司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推出了微网技术,微网是一个自保持系统,通过现场的发电来满足基地自身的电力需求,使可再生能源更好的融入到配电网中,目前已使用在商业建筑、工业厂房、工业园区等领域;中国华电集团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统余热利用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站的项目中。
倡导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新奥集团,更是跳离单一能源、单一供应方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区域分布式能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路—泛能网,它将各种能源和信息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系统,不仅针对分布式能源供能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且基于多种类分布式能源站,提出了一揽子能源解决方案。
从能源结构来看,泛能网不以单一能源供应为主,而是将天然气、风、光、地源热、水源热等多类能源,因地制宜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匹配与调度;从供应方式来看,利用泛能站集成技术,不仅能够将分布式与集中式供应进行有效协同,并能形成多个泛能站之间的能源调配;同时,泛能网利用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实现能效最大化。
篇5
关键词:80年代山西名牌;山西煤炭产业;经济转型;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了解山西的过去和现在,以山西省为例证实“资源诅咒”
1993年,Auty首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资源越丰裕的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但是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过于依赖资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他产业投入不足,间接排挤制造业和技术产业以及忽视教育而制约了经济增长。这种观点可以从山西经济发展得到充分的验证。
上世纪80年代,山西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健康的,拥有很多名牌产品,譬如:春笋品牌电视机,海棠牌洗衣机,环球牌自行车、太行牌缝纫机,迎泽牌香皂、蝴蝶牌鞋油。可惜这些耳濡目染的品牌现都已销声匿迹,留下的只有壮烈又带着悲伤的回忆。如果当时抓住市场经济建设的机会,合理发展山西的轻工业,现在的山西绝对不会成为“一条腿的残疾”。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山西开始实施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加大了对能源工业的投资力度,民间资金也大规模涌向能源工业,主要是煤炭工业。尽管当时取得巨大成就,能源战略也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但是现在的山西已经成为经济倒数地位,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其他产业发展落后,在市场经济的其他领域中几乎不堪一击。
山西的发展历程,足以证实“资源诅咒”这一现象。其实富含资源的先天优势本没有错,错只错在本身对轻工业服务业的重视和扶持不够,同时对环境保护治理也不够,才导致了山西缺少经济活力,发展后劲不足。
二、深入分析,找出山西实施能源重化工战略积累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以煤炭产业为中心,以矿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占全省工业总产出的2/3以上。虽然近几年山西开始重视发展旅游经济,但效果不明显,依然没有改变单一的发展模式。本地自产产品几乎全部停留在质次、低档、价廉的层次上。本地大部分日用品也要依赖外地产品的输入,除汾酒外,几乎没有其他全国名牌产品。显而易见,山西的市场经济尚未大规模启动,今后发展其他产业,研发自主产品进而推向市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2.劳动力就业问题。(1)山西以煤炭产业为主,现在我省的劳动力就业比例极不协调,因为山西轻工业及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而这些领域是女性参与较多的就业领域,所以山西妇女就业机会少,女性就业人数相对其他省份而言也相对较少,造成很大程度的女性劳动力的浪费;(2)煤炭产业以低级劳动力占多数,大多数矿工受教育水平不高,矿区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加之环境污染,对于矿工补偿机制有待合理解决,尤其需要加强安全保障,为工人的安全负责;(3)同样由于山西其他产业发展落后,提供给毕业大学生的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较少,导致大量人才的外流,经济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我们需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留住人才。
3.环境污染问题。山西所积累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煤代表了山西的整体形象,环境污染给山西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除了对居民生活环境影响之外,也影响了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国人眼中山西是个煤都,是国家的“锅炉房”在山西只能买煤,都说山西环境不好,于是相对其他省市山西的引资能力明显偏低。
4.竞争、创业意识淡薄。山西人挖煤、煤化工、卖煤,完全掉进“煤堆”里了,煤炭资源的开采,造就了很多个千万、亿万富翁,于是很多人开始做着靠煤发财的美梦。矿工认为月工资五千左右就能养家糊口,满足于目前的现状,没有创业的观念,习惯了目前的生活状态而不思改变。因此一个沉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果主导产业走向衰退,必然会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居民收入下降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山西经济发展的未来并非足以让居民安枕无忧。如果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久的未来,工人的生活堪忧,山西的经济、社会问题会有致命的打击。试问山西,面对严峻的形势还能不能再发扬一次“走西口”的精神?
5.劳动力接受教育水平不高,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单一发展煤炭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不高,大量人才流入外省就业。山西经济改观,如果没有大量的人才投入将寸步难行。从高考录取率来看,录取比率低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教育大省;高中教师师资力量来看,山西高中教师大多为本科学历,硕士学历以上的教师人数很少,而其他教育大省教师大多为名牌学校毕业。山西没有加大力度建立高学历教师队伍,以至于教育水平也落后一截。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高新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因此在教育方面,人才引进方面,山西省不容忽视。
三、经济转型,带着沉重的翅膀起飞
笔者作为一名地道的山西人,对山西充满了热爱,但也忧思山西的现状和未来。对于山西繁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只是简单地提倡发展高科技或知识经济的口号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山西已经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倒数位置,我们没有底气大谈特谈山西的优势,所以只能沉思如何在绝地求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可再生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服务资源为山西经济转型提供可持续的动力。以下是本人对山西发展的思考,从五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篇6
一、当代环境挑战的新阐释
对于当今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着的生态环境挑战,国家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教授将其概括为“风险与机遇共存”。在他看来,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正面临着包括环境质量风险、人群健康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生态安全风险、区域平衡风险等在内的多重挑战,另一方面,这些生态风险明显存在着正反两个方向的抑制性和强化性因素。因此,应对上述生态风险的正确选择,就是全面落实十及其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战略,而具体到生态环境领域,就是全力谋划实施一种“整体优化的环保战略”。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张波教授集中阐述了发展中地区的生态环境挑战及其应对。他认为,无论就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来说,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环境恶化,正在成为必须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导性经济秩序的内在缺陷(环境代价外部化及其转移)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焦虑心态,共同造成了这些地区不断加重的生态环境困境。发展中地区的环境问题,其实质是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长期发展下去则必然成为政治问题。因此,发展中地区的环境问题,既需要宏观层面上的综合性协调和制度创新,也需要这些地区更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环境定律”(长期漠视公众环境质量需求的经济发展迟早会陷入一种不可持续的困境),更主动地把环境质量考量纳入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之中。尤其是,经济产业与结构的深度绿化,具有难以预估的绿色变革潜能。
柏林自由大学马丁・耶内克(Martin Janicke)教授专题讨论了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跨国性生态现代化效应。除了全国层面上由政治行动发动的政策、市场增长和革新之间的相互强化,国际层面上也明显存在着技术与革新从先驱性国家向周边国家的扩散,同时还有次国家层面上的技术与革新扩散。也就是说,能源结构的转型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引导性领域,其影响绝非仅限于能源供应与消耗本身。作为最早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欧洲学者,他尽管并不一般性否认结构性变革的重要性,但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还存在着技术与管理因素主导下的巨大变革潜能。
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则着重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概念和理论作为一种政治生态学话语的演进及其可能的阐释。在他看来,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可以理解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演进的环境政治话语的延续,就此而言,它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有着相当程度的承继性;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又确实蕴含了党和政府对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挑战的新型认知,或者说是一种崭新的绿色政治共识,依此而言,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种既“深红”(强调社会经济制度革新)又“深绿”(强调个体价值观革新)的激进变革政治。
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及其“中国角色”
对于哥本哈根之后的国际气候变化政治,北京大学张海滨教授结合不久前在内罗毕举行的首次联合国环境大会,论述了全球环境管治体系正在发生着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应该采取的适当战略。在他看来,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与强烈关注的政治议题,而环境问题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应对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政治认同,但在国际社会内部,无论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都开始出现一种立场多元化的倾向,这无疑为未来的全球环境管治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而无论是从内政还是外交的角度看,中国都必须考虑如何发挥一种更加主动性的角色,尤其是用事实证明:“我们同时是问题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中山大学王学东博士则系统回顾了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演进,并深入分析了一般性政策支持态度与巨大政策落实亏空之间的反差。他认为,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国,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费国,我们对于所担负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责任已经逐渐得到确认,并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性政策(文件)。但总体来说,这些政策由于缺乏从上到下的贯彻落实制度与机制,又由于更为广泛的经济增长压力、劳动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压力,大量的政策工具或手段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他总的看法是,对经济现代化的持续追求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将使中国的气候变化应对之路漫长且艰辛,国际社会和国内公众对此都必须有一个理性的预期。
柏林自由大学克斯汀・图斯(Kerstin Tews)博士具体探讨了欧洲能源政策与气候政策的一体化以及对德国正在实施的能源转型的影响。在她看来,至少就目前来看,一体化并不是欧洲能源政策与气候政策领域的最主要特征;相反,该政策领域同时呈现为权力向超国家和次国家层面上的转移。相应地,她认为,欧盟的宏大能源转型目标与管治体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相匹配性,而正是这一点将会对德国正在实施的能源转型的政治意愿与行动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
此外,济南大学李慧明博士专题分析了美国因素对于国际气候变化政治的无序性影响。他认为,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转型过程中美国整体实力的下降,以及它对世界霸权地位的竭力维持,共同造成了目前全球环境政治的制度碎片化趋势和世界性领导权缺乏。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郭晨星博士则详细介绍了该公司作为“央属企业”在具体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中取得的成效以及所面临着的挑战。在她看来,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可以使国有大型企业在经济与产业结构绿化中扮演一个更加积极与主动的角色。
三、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政策比较
与会德国学者几乎都把(化石)能源结构转型视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或“政策抓手”。柏林自由大学的米兰达・施罗伊尔斯(Miranda Schreurs)教授详细阐述了德国正在发生着的“去碳化”能源转型,认为未来30年中,德国将会由目前的煤炭供电比重40%左右逐渐调整为可更新能源比重80%左右,因此,最值得关注的也许是随着能源供应与消费模式变革而来的新型生态风险或环境问题,比如太阳能供应的稳定性以及太阳能生产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多特・奥尔霍斯特(Dorte Ohlhorst)博士具体分析了影响德国能源结构转型顺利实施的一些社会与政治因素,在她看来,多重管治层面与角色之间(尤其是联邦政府与联邦州政府以及欧盟机构之间)的更有效协调是最为重要的方面。西比尔・斯图尔(Sibyl Steuwer)博士则实例分析了欧盟《欧洲能效指令》的落实对于改善能效管治的战略层面影响,她认为,尽管欧盟成员国在具体路径上有所不同,但能效要求或框架的确构成了成员国层面上改善其管治的重要动力。
相比之下,山东大学李昕蕾博士系统论述了中国的可更新能源政策工具的演进,以及这方面变化对中欧能源合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在她看来,可更新能源领域已经成为国内政策改变同时具有国际性影响的重要实例。河海大学刘贺青博士具体分析了欧盟海洋能源政策的演革以及对于中欧能源合作的近期影响,并认为这一目前尚属欠发达的议题领域必将会产生更为长远性的影响。外交学院郦莉博士则以中美欧三方碳交易制度的创建过程为例,具体分析了低碳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公共领导权”问题,认为“公共领导权”并非一个不可逾越的难题。
在能源议题之外,柏林自由大学阿希姆・布伦内格拉伯(Achim Brunnengraber)教授和克斯廷・约根森(kirsten Jorgensen)博士,分别从地球的生态资源限制和社会政治分析视角,阐述了低碳社会或可持续社会转型中的生态与社会政治向度,认为单纯的经济技术考量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北京大学韩凌博士具体分析了中欧在预防与处置重金属污染问题上的政策异同,以及相互之间学习借鉴和项目合作的可能性。中国人民大学杜辉博士基于风险预防原则,对中欧之间正在开展的环境规制改革作了比较分析。湖北大学的龚哲博士则详细阐释了新修改的《环保法》,尤其是其中对于地方政府责任的法律新规以及未来可能会面临着的落实难题。此外,北京林业大学的林震教授还结合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实践,探讨了可持续社会转型中制度与体制革新的极端重要性。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替代性政治
对于我国近年来变得日渐频繁的环境政治社会动员事件,中国人民大学冉冉博士专题探讨了政治话语在环境政治社会动员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在中国特定的社会与政治语境下尤为关键。南京林业大学郭辉博士具体分析了城市“雾霾”现象的政治议题化过程,认为它已经由一种客观局部性的环境难题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经过重释(构)的民生政治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丙强博士利用“邻避”(“不要在我家后院”)理论,分析了我国城乡不断发生的环境冲突的深层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认为政府必须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介入、协调与应对之道。山东师范大学刘颖博士则在资源动员理论视角下,实例分析了厦门PX公众抗议事件中的大众政治社会动员及其特点,认为物质性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双重动员成功是其最为重要的支持性方面。此外,柏林自由大学卡罗拉・布劳恩-万克(Karola Braun-Wanke)女士还详细介绍了柏林自由大学开展的“可持续社会学习计划”――通过大学、中小学与社会之间的合作,来培养年轻一代的可持续社会领导者。
作为对环境挑战的上述主流性阐释的重要补充或“矫正”,山东大学张淑兰教授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新进展及其深层绿色变革意蕴,认为生态女性主义同时对父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评,有助于解释我们所面临着的环境挑战的深层根源。中央编译局刘仁胜博士系统论述了生态(生态社会主义)对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城镇化的启示意义,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成功将取决于我们对科学技术、经济、城乡关系等诸多根本性问题的正确理解。河南理工大学王博士尝试性阐发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美学向度,认为生态审美教育将同时扮演一种挑战现实与想象未来的解放性作用,不容小觑。华东师范大学姚晓娜博士则着重阐释了深生态学哲学与伦理对于我国绿色城镇化的启迪价值,认为我们需要借助不同的思想资源或路径(包括深生态学)返回到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根本,也就是重构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五、结语
篇7
关键词 墙体砖 能源 能源管理
能源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将努力解决好能源问题,坚定不移地走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能源需求还会增加。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立足国内增加能源供给,稳步提高供给能力,满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能源的需求。墙体砖工业属于高耗能企业,在能源管理和利用方面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需要多方面进行治理。
一、墙体砖行业能耗现状
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建筑装饰材料一直属于高耗能行业。“十一五”期间,我国砖瓦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呼声高涨,新型墙材生产线的建设速度加快,高质量、高档次烧结产品的示范生产线正在引导着砖瓦向节能型产品转型。非常明显,中国砖瓦行业的转型期已经开始。但从有关部门统计来看,中小城市墙体砖工业企业在能耗方面的改进明显不足,效果不佳,不仅大量消耗能源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抓好建筑节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从生产源头抓起。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能源利用改善乏力,节能任务仍十分艰巨。企业的用能情况对全县节能工作的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总体来看,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成效是明显的,但一些企业的用能情况仍不容乐观。
2、受自身经营特点影响,部分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稳定性低。由于部分企业属于加工贸易为主,缺少自主品牌和相关技术,产品基本依照客商的要求定制,随着客商对产品要求的变动,部分企业只能增加工序,导致能耗增长。企业产值能耗虽然一定程度呈现降低趋势,但除了部分企业确实有重大技术改造原因外,这部分企业能耗的降低还和市场产品价格同比上升比较快有关。因此,这部分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实质上是随商品价格波动而波动,缺乏稳定性。
3、部分企业对节能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够,节能降耗的各项投入不足。“重眼前效益,轻节能降耗”的现象依然在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节能降耗需要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改进来实现,企业就更多地考虑二者之间的效益问题。当技改投入大而节能收益小时,企业对节能投入的积极性就不高,缺乏主动降低能耗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节能降耗的投入方面,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节能投入偏少或基本没有;很多地方政府预算投入了专项技改资金鼓励和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但部分企业不愿放弃眼前利益,仍然轻视节能投入,用能耗换取短期加工利益。
三、解决节能降耗面临问题的对策建议
要继续稳步推进墙体砖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潜力,解决好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使各项工作都落在实处。
1、政策引导,提高认识,培养企业自觉的节能行为。思想决定意识,决定行动。能源忧患意识淡漠是我国目前中小墙体砖工业企业普遍存在问题,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大力推进“节能型社会”,加强节能降耗的宣传教育,树立起企业自觉的节能观念,形成讲节能、搞节能的良好风气。培养企业节能意识的使命感,要从点滴抓起,加大节能意识的教育力度;要从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抓起,加大节能措施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和用好用足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2、以试点促改进。实施示范工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对高能耗的重点企业开展节能培训、节能竞赛、循环经济补助等方式,培养节能模范企业,然后逐步推进。比如重点地选择“燃煤工业窑炉改造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燃煤工业锅(窑)炉改造既可节能又可减排,余热余压利用可以在创造产值的同时抵扣能源消费量,企业内部绿色照明可有效缓解电力消费的快速增长。同时,要切实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的能耗计量和检测设备的配备,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做好实时监管,极力避免盲目生产、使用浪费的现象。加大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督管理,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送制度,依法开展节能监测,加强资源节约培训,健全企业用能管理体系和制度,加强企业计量考核,进一步规范企业用能行为。
篇8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低碳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4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97-02
一、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
2012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增长动力趋缓,利润增幅空间趋窄,主要表现在:一是存款增长乏力。1-5月份金融机构存款减少3927亿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二是贷款增长前低后高。一改往年首月贷款投放较多的情况,前两个月贷款发放同比大幅减少近2000亿元,3月份起才快速回升。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也和年初存款回落后中小银行存贷比受压而减少投放有关。三是净息差环比小幅回落。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再次出现了季度环比回落的情况,其中上市银行净息差较2011年四季度下降7个基点,净息差水平持续回落的趋势基本确立。四是不良贷款余额小幅增长。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延续了2011年四季度小幅增长的态势,除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略降外,其他类型银行不良余额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
由此看来,下半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将面临息差逐步收窄、存款增长乏力、贷款审慎投放、资产质量压力和中间业务发展受限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盈利增速将进一步显著减缓。尤其是经历了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后,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将下降20个基点左右,预计2012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会降至10%左右的水平。如果再次降息或不良贷款率出现0.1%以内的小幅上升,2013年银行业净利润则可能出现负增长,再加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提速,对商业银行提出了现实、全面而深远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在微利时代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银行业的战略转型,已经成为关系到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绿色金融的概念及我国在发展绿色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差异化的贷款政策,从信贷投放、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对重点扶持的绿色产业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支持。
(二)我国在发展绿色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政府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连续出台法规和政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绿色信贷补贴政策,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在各项政策、法规的推动和指引下,国内不少商业银行都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服务的全新模式,尝试如何从简单的支持低碳企业转为向低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服务,从而为国家支持的绿色环保企业提供全面有利的金融支持,同时也为自己的利润增长寻求新的突破。
随着石油等稀缺性资源的价格不断攀升,能源向绿色可再生方向发展成为了世界能源金融市场的大趋势,而其中呈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绿色能源行业发展最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能源金融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目前,我国绿色能源企业大多是依靠银行贷款和政策性扶持,一方面体现了信贷资金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巨大支持作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绿色能源公司较之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还是很有限,也说明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对绿色能源的投资力度和金融支持还很不够。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发达的绿色能源金融衍生产品,使得股票市场、风险投资市场、能源基金、民间资本无法流入绿色能源行业。 但绿色能源的建设、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清洁替代传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等都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赖银行的传统能源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也很难满足绿色能源企业对资本的需求。
2.我国绿色能源金融安全监测、预警与防范还不完善。较之其他工业项目,绿色能源开发项目的投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一般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个别项目的投资建设周期甚至长达十年至二十年,因此,绿色能源行业的金融安全就值得我们关注。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 绿色能源与金融的联接引入了新的风险,也就需要新的防范手段。目前,信贷资金已逐渐大量流入绿色能源行业,但一旦整体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调整或相关供求关系,已经投入到这些行业和企业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就很值得我们警觉和思考。
3.信贷资源的错配助推了部分新型绿色能源企业的浪费。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期收益效应的诱导下,我们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信贷资金投放给了一次性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型企业的基本建设项目,而对于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力度则明显不足。同时,大量民间资金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整合平台,信贷资源大都涌向了地方小煤窑等污染性较强的领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们在聚集大量社会资本、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鼎立支持粗放型能源工业,这种信贷资源的错配就意味着所导致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后果将愈加严重。
三、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之路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走发展绿色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选择。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矛盾与问题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和发展两难,城市和乡村叠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绿色信贷、绿色金融通过杠杆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是促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功效的重要渠道。为此,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将实施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尽快消除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顶层战略设计。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第一届“新兴市场国家绿色信贷论坛”上提出,“要把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只有把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我们才能把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有效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等战略目标中的推动作用。
二是要高层协同联动。推动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的发展,单单依靠银行业监管部门,包括银行业机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改委、财政部、经信委、环保局等一大批高层的部门去协同推动。一方面,制定配套政策,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管理手段,推动、强化绿色金融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完善法制与监督机制,综合运用激励约束手段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确保主要融资渠道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推动形成绿色金融协同机制。
三是要完善监测体系。统一绿色信贷标准和范围,是规范银行绿色信贷体制建设和流程管理的依据,也是我们加强绿色信贷监管,明确责任追究和奖惩依据,更是促进绿色信贷发展和科学决策的依据。要尽快建立完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统一适用的、能够准确反映绿色信贷开展类别、进程和效果的、能够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价的统计监测体系,使绿色信贷可量化、可核实、可报告。如果这一套体系我们不能尽快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对绿色信贷的强调和支持可能就会走一些弯路。
四是要强化评估问责。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出台、新事物的产生,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和严格的问责,才能够保证它在既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能够有效运行。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切实到位的激励约束机制。当前,正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和详细、统一的规范标准,才导致不同机构和不同区域在执行限制性和约束性绿色金融政策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挫伤了部分严格执行政策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大大削弱了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文中.绿色金融:现状、问题与趋势[J].新疆财经,2005, (06):38-43.
[2] 曹秀芬.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经济论坛, 2004,(11):153-154.
[3] 徐瑞娥.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J].经济研究参考,2007,(66):41-45.
[4] 陶小平、陈巍巍.构建绿色金融的思考与建议[J].时代经贸,2008,(109):139.
[5] 查成伟.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现代金融,2011,(335):14.
[6] 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7]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the 4th Edition)[M].Houghton Mifflin Company,Boston,2000.
篇9
关键词:煤炭资源 产业 发展路径 经济转型
山西省长治市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的储量更为可观,在我国有着“煤铁之乡”的美誉。特别是煤炭资源,品种全,质量优,用途广,煤层稳定,煤种涵盖了肥煤、瘦煤、焦煤以及无烟煤等品种。然而随着煤炭的掠夺性开采,长治市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融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需要长治市立足于煤炭资源优势,实现经济转型。
1.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煤炭资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减少趋势显著,替代型产业发展不够成熟。以长治市为例,其属于山西省内老的煤炭生产基地,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长治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力度进一步加强,使长治市逐步形成煤炭乡、煤炭县和煤炭市,最终变为煤炭财政。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长治市煤炭保有储量急剧减少,服务年限越来越少。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煤炭企业转产任务极为艰巨,替代性产业还未能形成独立发展模式。
其次,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未能够形成多元性的支柱产业:整个山西省范围内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极为明显的单一性特征。以长治市为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型产业集中在煤焦电方面,十一五期间,整个长治市工业实现利润近80%来自于煤炭、焦炭和电力行业,这也正是现阶段整个长治市能源工业内部升级的最典型特征所在。在上述几大行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期间独立性特征表现显著,仍无法形成以多元性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
最后,煤炭资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生态环境恶化代价严重:众所周知,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25%以上的煤炭资源均出自山西省,由此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尤为显著。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其在长期开发煤炭资源的过程当中,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农民种地、饮水困难等,焦炭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导致全市和周边空气质量下降,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对于城市空气二级标准的相关要求,最终也导致煤炭建设发展备受阻滞。
2.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经济转型分析
首先,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大对于替代产业的发展力度,逐步实现经济转型: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在城市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仍然需要以煤炭产业为中心,逐步实现对新型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完善。一方面,长治市需要着眼于对煤炭资源的精加工及深加工,实现包括洗煤、水煤浆、液化煤以及气化煤等多种煤炭资源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长治市需要加强对煤炭资源的二次转化工作,以煤化工工艺、多联产业的综合发展,实现对煤炭资源产业链的加粗拉长,以实现附加值的最大化。
其次,应当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积极探索并发展非煤替代产业:为最大限度的保障城市建设过程中发展的可持续性,无论是对于煤炭资源枯竭性城市还是非枯竭性城市,均应当实现建立在煤炭资源基础之上的二次创业,而发展非煤产业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山西省长治市而言,应当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之上,改造并逐步提升包括机械产业、冶金产业以及建材产业在内的多种非煤产业,从潜力突出的新型产业上入手,结合长治市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综合配置并优化产业布局与产业分工,从而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
最后,应当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彻底排除传统意义上“污染在前、治理在后”的工作态度,实现对整个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的合理改善:对于长治市在相当长一段发展时期内所存在的煤炭资源过度开采与利用问题而言,要想将环境污染问题予以彻底改善,最为根本的措施在于实现对煤炭资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推行绿色产业,清洁能源,从源头上控制对污染物的排放自源头上实现对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合理控制。与此同时,需要针对长治市煤炭企业集聚区域周边加强绿地建设工作,通过对植被覆盖面积的提升,以达到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
3.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需要认识到:煤炭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善于利用这部分资源,通过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合理确定以及经济转型举措的有效实施,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目的。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路径及经济转型措施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有识之士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唐志强、王丁宏、亢凯等.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问题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6):141-144
[2]黄苏萍、朱咏.全球城市2030产业规划导向、发展举措及对上海的战略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1,(5):11-18
篇1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的发展轨道。我们将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贯彻中央的部署,再结合四川的实际,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思、怎么走、怎么干?
6月2日,省委机关刊《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组织召开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四川机遇”专家座谈会。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重新审视省情,认清发展机遇,探讨发展思路,无疑将让大家更加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的重大决策,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批长期关注、研究、参与我省经济发展工作,并为此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言献策。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对这次座谈会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一是时机好。中央、省委正在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在这个时候,省委机关刊组织专家学者专门研讨这个话题,很有意义,符合中央、省委精神。二是选题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四川机遇”这个选题体现了一种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党刊应该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唤起这种机遇意识,四川这么大一个省,在这场竞争中,要抢抓机遇,尽快行动。三是观点好。多位专家从我省实际出发,从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的崛起,灾后重建,四川的资源、人才、旅游、科技优势不同角度,论述了四川的机遇。建议党刊把这项研究继续深入下去,围绕省委确定的战略目标认真立题、破题、解题。
一问:紧迫性在哪里?
[要点]四川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四川农业农村经济存在着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是对灾后重建的巨大推动。
王小琪
四川作为西部大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四川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积蓄的发展动能将加快释放,经济面临新的突破,而全球性技术变革和产业转移浪潮以及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和灾后恢复重建等也为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四川又正面临着经济总量扩大与结构转型和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硬任务”与四川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从而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张宁
省委在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反复强调:这既是战略任务又是当务之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四川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四川是农业大省,多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保障农产品供给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受历史和体制原因、内部外部条件、长期短期制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农村经济仍然存在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滞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等,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实刻不容缓。贯彻落实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会大大推动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农业六个上台阶战略目标的实现,大大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陈光
灾后重建给四川经济带来一种新的需求、带来新的投资,到今年四月份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项目就是29704亿,现在已经开工了97.2%,到今年的九月份,这些灾后重建的项目就要基本结束。我们现在是到了一个比较多地去考虑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候,比较多地考虑灾后重建以后可能会带来的新的问题,比如说投资的递减,或在现在基础上突然减少带来的相关问题。比如说现代化高水平的装备在灾区里面导致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攀升,而在现代化的设备面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相对好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换句话说,我们有了灾区建设这样一个很好的硬件,但是未来的软件还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是推动未来工作很好的方向。
二问:机遇在哪里?
[要点]率先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形成现代产业聚集区是我省面临的两大机遇。
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扩大内需,搞活国内市场,这对于地处内陆地区的我省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漆先望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四川面临以下两大重要机遇。
第一,率先加快城镇化进程,释放增长潜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三倍左右的城乡收入差距,彻底改善消费条件,迅速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幅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巩固农业基础;通过人口聚集创造达到规模经济的有效需求,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等。目前,我省的城镇化进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9个百分点,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与此同时,我省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先行实验区,拥有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权。通过农村土地权益与城镇社保权益的合理置换,破除阻碍农民变市民的制度障碍,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将使长期被压抑的增长潜力在我省率先得以释放。中国已经有30多年的高速增长,如果能够加快城市化进程,使这个被压抑的增长潜力被释放出来,带来的就业机会、土地来源、消费需求,完全有可能再迎来一个30年的高速增长。所以,谁率先在城镇化进程上有所突破,谁就能率先发挥示范效应。我们省正在争取这个机会。蒋省长在人代会上就提出了要把全省都纳入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实验。
第二个机遇就是形成现代产业聚集区,实现弯道超车。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百分之九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我国已对世界作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我们省在这方面的优势相当明显,万亿生产总值的能耗远远高过全国平均水平,多1.03倍,但是我们万亿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能耗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清洁能源的比重很大。随着“三江”水电的大规模开发,预计“十二五”期间我省水电发电量将超过湖北,跃居全国第一位。随着川东北天然气的开发,预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天然气产量将大幅增长,继续居全国第二位。加上新能源的开发,预计到“十二五”末,我省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生产量的比重将提高到三分之二左右,占全国清洁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将保持在五分之一以上,继续巩固作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
侯水平
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扩大内需,搞活国内市场。这对于地处内陆地区的我省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我省因特殊的区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因运输成本高而严重影响竞争力。但在国内市场,我们和沿海地区基本上处于同一竞争平台,区位劣势的问题即使说没有完全被消除,其影响也大大降低。但这种机遇只是潜在的,更不是专门为我们所准备的。要使其变为现实的机遇、我们的机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分析国内市场的变化,分析我们的优势,强化我们的优势,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提品和服务。例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国家对清洁能源的发展扶持力度也会增强。而我省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应在水电开发、核电开发及其相关联产业上下功夫。
第二,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我省产品的品质、质量。没有高品质的产品,再广阔的市场也不是你的。这只要到超市看一下,就会发现。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卖得最贵的水果、牛肉甚至大米等都不是四川产的。还有许多工业品也是这种情况。
第三,提升市场进入组织化的程度。发展各类行业协会,政府和民间相互配合,进行市场调查宣传,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物流等,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信息、物流等帮助,降低成本。同时,我省的生态环境优势将更加凸显,旅游产业发展将迎来空前机遇。
三问:切入点在哪里?
[要点]实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我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我们的农业现代化,一定不要重复以前的传统模式,要在产业高端上下工夫。
王小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由传统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转向现代集约、高效的发展方式,它有多个抓手或切入点,如加快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节能减排、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等,而其中实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为,推进节能减排必然要求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传统的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健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节能减排必然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集群化和高端化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必然要求打破城乡界限和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统筹优化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基础设施职能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和消费方式节约化,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
王小刚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我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刘奇葆书记说:“搭上国家战略的快车,干几件有条件、有前景、有得干的大事,抢占发展先机,确立发展优势。”照这个要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对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经济结构战略的调整,对于抢占国际经济发展制高点,对于提高我们的经济效益、增强我们的后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么选择四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呢?首先要参考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关报告和意见,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战略性产业肯定会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和国家政策对应起来才能争取国家的扶持。我个人认为可考虑六大产业:网络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
杨明洪
我们现在一提到新兴战略型产业,就要把世界上最高端的理论、技术用到我们的语境里面,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的。举个例子,丹麦500万的人口,整个国家的经济支撑就靠农业,不是全面开花,而是靠品质,其安全性、营养性的标准高于欧洲标准,大量出口英国、美国。当年讨论知识经济的时候,有人说丹麦是个小国家,不去讨论它。但现在看金融危机对它的影响也比较小,因为他们着眼于产品如何满足社会的需要。现在我们到超市一看,农产品市场基本被省外占领。农产品在整个结构中属于低端产品,在这个低端中,我们又不能占据较高的位置,那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要走什么样的路?我们的农业现代化,一定不要重复以前的传统模式,要在产业高端上下功夫。怎么在生产、加工的环节,质量的标准,安全性上作出提升,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品质低、安全性差、营养性差、价格低的模式中跳出来。
另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农业产业本身实现裂变,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空间。在丹麦,15万人搞农业,一个人的产出可以满足2300个欧洲人的需要,农业之外的咨询、牲畜保障等相关产业特别多,就业的人也就多,产值也很高。育种产业,是我们传统农业中裂变出来的新兴产业,国内上市的登海种业、隆平高科、獐子岛、顺鑫农业都很有名,我们四川这么大的一个农业省,在科技产业化上,没有走到一个很好的地步。四川有那么大的市场,我们在育种产业上,有很大的空间,也是适应转变发展方式要求的。在国家支持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中,生物技术及其应用,主要是面向农业的,有着广阔的前景。
四问:现实路径在哪里?
[要点]技术转型、产业转型、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六个现实路径。
陈光
我认为应该从六个方面来阐述转型的现实路径。
第一个是技术转型。我们发现,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对技术的态度跟我们的考虑不一样,我们考虑的是尽可能把已有的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而在国外要进行选择,哪些技术更适合于生态保护,哪些技术更具有人性关怀,换句话说他们是有限制性地发展技术。我觉得我们已经站在这样的起点上了,现在要更多考虑实现向环保技术、向成长期的核心技术进行转型。比如说从传统的技术向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新型能源技术转变。
第二个是产业转型。在这儿谈到的产业转型我们所理解的不仅是一二三三个产业比的变化,我们现在第三产业将近33%,当然将来还会在33%上增加。这不仅仅是三个产业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有一个方向性的例子,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向现代高端产业转型,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这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是一个大的走向。
第三个叫经济转型。人类的增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源驱动,即粗放式经济增长;第二阶段叫资本驱动;第三个阶段叫创新驱动。如果说我们现在是处于第二个阶段的话,那么从“十二五”开始我们就应该去考虑未来的四川经济要从以前的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到人力驱动、以及创新驱动进行转型。
第四个是城市转型。未来的城市,它是应该具有现代功能的、开放的、适合人居的,田园般的。
第五个叫社会转型。现在的社会矛盾,如果我来概括的话,我赞成这样一个观点:实际上深刻的矛盾是我们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不均衡配置,或者说不公平配置导致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这个才是现在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对我们管理的考验。我们发现,要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要更多地考虑与经济相关的社会层面的问题,很多问题在经济层面上表现出来,但实际上要在社会结构层次上去分析,寻找深刻的答案,所以,这是一个社会转型,如果没有社会转型来匹配,我们所希望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也是没有保障的。
第六点叫政府转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要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转变成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从重点进行市场监管、市场调节转变成重点进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五问:建议政策有哪些?
[要点]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等都应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来调整和制定。
应将各项规划中关于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容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年度目标任务中,变为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
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政府应建立一个具体的推进机制,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的项目扶持。
侯水平
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不断实现新突破。要让积极主动转变发展方式的企业从市场中能得到利益,让与转变发展方式背道而驰的企业付出成本代价。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等都应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来调整和制定。
王小琪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政府应加强规划指导,将各项规划中关于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容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年度目标任务中,变为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同时应健全市场准入政策,强化要素供给导向政策,完善价格调节政策,加大财税政策引导力度。应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直接投资、贷款贴息、专项补助、奖励、税费减免、政府采购等对自主创新及其产业化和节能减排项目予以支持,如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行科技贷款贴息,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通过对企业用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对节能产品予以补贴,加大排污收费资金用于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项目投入等形式,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装备更新和新产品推广。
- 上一篇:网络工程验收标准
- 下一篇: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