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信息化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就是高校内部各院系在具体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它真实地记载着各专业院系教学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效果等,是衡量院系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制定各类教学计划、修改教学大纲、计算教学工作量的重要依据。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加强院系教学基础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和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档案材料不齐全。普通高校系级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制度不建全,对教学档案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教学档案材料没有及时收集整理,从而导致教学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整。如每学期都有青年教师培养部署,却没有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文字记载,没有培养计划和总结。为了迎接教育评估,补充档案材料的缺口,需要花费很多物力、财力和人力来进行,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秩序,同时也影响了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1.2 档案材料不规范。系级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少归类统计:如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统计;学生使用教材使用率及优秀教材统计等。有部分档案材料原始记录书写用圆珠笔铅笔或复印件代替,纸张大小不一,长短不齐。有些教学档案记录"有头无尾,有终无始",如重点课程建设,有审报表,缺少上级主管部门的正式批复或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材料。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教学档案信息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的作用,主动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前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2.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2.1 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含义和内容。教学档案信息化是指根据信息利用规律实现其利用价值,在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提供后续服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学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利用教学档案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方向逐渐过渡和转换,充分体现高校办学的最大服务效益。
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档案资源收集信息化,教学档案资源管理信息化,教学档案资源利用信息化,教学档案资源共享信息化。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将使院系广泛使用的纸质档案向磁盘、光盘、网络等信息化介质转变,使院系级教学档案文件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利于院系级档案信息的长期保存和教学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大大提高院系级档案管理的质量。
2.2 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对策。围绕做好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工作,结合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 做好院系级教学原始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健全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是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为此,各院系应依据《档案法》、《高校档案工作规范》等相关档案管理规范,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院系级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统一院系级教学资料分类标准和管理方法,以便于实现院系级教学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储存、检索和利用。用制度的稳定性、强制性和执行制度的严肃性来规范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使教学档案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2.2 提高院系级教学档案资源的利用率。院系级教学档案这一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与其管理手段有着密切联系,既要不断挖掘传统管理手段的潜力,更应着眼于强化现代化管理手段,改善档案管理方法,使教学档案实现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其利用率更好地为教学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借助于信息化管理手段,除了可对院系级教学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实现检索综合查询外,还可尝试通过信息手段对院系各教学年度的历史档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出教学发展的规律,进而预测教学前景,找出教学发展与努力的方向,实现更加快捷的管理和利用的目的。
2.3 重视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档案信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包括总体设计、设备选型、扫描录入、系统管理、资料查询等步骤,其信息化管理模式包含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现代化等内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要充分发挥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单位和开发单位的合作,做到系统设计合理。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整体性能、系统兼容、使用和维护方便等方面尽可能满足院系级管理人员进行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本需求,适应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长期发展的需要,从系统机制上提高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共享能力。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
所谓高校教学档案,主要是记载教学活动的材料,形成于教学管理中,客观反映了教学状况,属于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伴随着高校管理全过程。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教学档案管理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信息化管理模式成为大势所趋。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效率,让工作人员快捷方便的处理和查找数据,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
高校教学档案包含的有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计划等等,是教学过程中所有材料的统称。根据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规律,可以看出教学档案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种学科的专业性
对于高校教学档案来说,其资料来源相对比较分散,包含的信息量也比较大,各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资料、科研成果、学生的实践活动、学习状况等都属于教学档案的范畴,都具备很强的保存价值。伴随着高校各项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加上教学体制在不断创新,各类高校都在位社会发展输送着专业人才,在市场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中,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置也在与时俱进,导致教学档案多种学科的专业性越来越明显。
(二)档案载体的多样性
纵观传统高校教学档案的载体,可以看出除了纸质档案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档案记录材料。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像电子化的文档、图像、录音、视频等等。这些档案材料在收集、整理的时候,基本是按照学年或者学期等周期进行归档,这些都是教学档案独特之处。
二、新时期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实施。就当前情况来看,各大高校都在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让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档案更好的为高校发展服务。只有不断加快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才能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需要。
(二)有利于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具备很强的数据存储功能,在计算机中建立完备的数据库系统是教学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面,具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高校档案教学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教学档案的管理效率,保证数据的安全,让规范化管理成为可能。在利用教学档案的时候,只要具备使用权限,直接进行系统就可以查看相关内容,从而实现信息检索、查找,这给档案使用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满足了不同人员对于教学档案的需求。
(三)拓宽了教学档案利用的局限性
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能够保证档案信息的及时更新,毕竟这些数据是静态与动态之间的结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保证快捷、方便的处理教学档案信息。事实上,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档案的利用,这点就要对比传统教学档案,传统档案在利用上很不方便,纸质档案储存条件苛刻,查找也比较费力。而信息化档案就解决了这些难题,传统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瓶颈已经突破,如前文所述,用户通过权限设置就能进行检索利用,拓宽了教学档案利用的局限性。
三、新时期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策略
(一)建设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平台
传统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劳动强度比较大,工作人员查阅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还占据库存空间,管理的成本比较高。而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积极完善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建设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把信息呈现在学校网站上,还会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上展示出来,通过信息展示为学校师生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定时收集广大教师、学生对于教学档案信息的理解与反馈,提出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时效性,这些公开化的档案信息更加方便管理。对所有的学生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管理权限交给特定人员,定期检查、整合平台信息。
(二)完善教学档案服务系统建设
高校教学档案可以分为教学管理类的档案、教师队伍建设类的档案、教学文档类的档案等等。在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档案服务系统,争取更加方便、快捷的为师生提供服务。比如,在每年九月份大一新生去学校报到的时候,每个学院都会对学生的住宿问题进行统一的安排,把学生的资料录取到数字化档案库,运用信息化系统对学生的住宿状况进行分配和登记,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给学生办理一卡通。把学生入校的信息、学生证信息都用计算机记录下来,减少其中可能出现的遗漏。再比如,学生可以进行学校的信息化档案库进行选修课的挑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自主录入信息并对服务进行评价,这些都是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三)加大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力量投入
纵观当前各个院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化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待提高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建设力量投入有限。作为高校管理者,要认识到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的重要性。比如,给档案室配备专门的计算机设备,优化网络设置,积极组建局域网来保障信息的更新完善;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行开发档案管理系统,没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购买一些先进的系统软件。下拨专用资金聘请专家来给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软件或者系统的应用培训。此外,还要给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计算机配备专门的杀毒软件,防止由于病毒入侵导致的数据信息丢失。
(四)完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都属于教师或者其他人员兼职,还有的院校甚至是其他部门竞聘不合格的人员负责,专门配备档案管理人员的地方比较少,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跟不上的现象突出,这些会影响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所以,作为高校管理者来说,要加大教学档案管理队伍的重视度,采取积极措施来稳定人员,创造条件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比如,专门招聘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扩充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待遇,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会吸引更好专业人才的加盟;再比如,对现有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管理水平,为他们提供条件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模式,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举行相应的专业知识竞赛活动,鼓励他们创新思维,结合院校实际去开发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资源库,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不断完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的学生比较多,传统教学档案管理存在很大的不足,层层传达的信息容易丧失其时效性,并且效率也不高。实施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档案的不足,实现教学档案的数字化、自动化管理。在新时期,高校要加大在教学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完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加大档案管理人才建设,从而为高校的有序化管理提供保障。(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金来.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
篇3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生档案;信息技术
成人教育学生档案是成人学生在接受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原始信息资料,其中的资料信息可以真实反映出成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能体现出成人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人教育学生档案与常规高校教育中全日制在校生档案相比,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成人教育学生档案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规律,我们首先要掌握其特点与规律,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成教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的实现成人教育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
1信息技术对成教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成教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多是由分散状态的文件按照一定逻辑规律整理而成,档案中的文件具有一定的信息价值,不仅是历史的证明,也是后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因此,做好成教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资料的详细、完整,以档案资料作为工作总结与分析的重要依据,才能更好的规划下一阶段的教育工作。
1.1提高文件的归档效率
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文件的归档,效率较低,纸质文件资料的汇总与整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与时间,归档业务复杂,这都让归档业务的最终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成教档案管理必须尽快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转变出来,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归档效率。将纸质文件的资料形式转变为电子数据,通过数据库实现存储,通过服务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完成对这些数据资料的高效分类、整理、归档,这就大大减少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能让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让电子数据化的档案资料通过电子邮件、飞信等方式传递,让网络为档案资料的汇总提供高效的途径,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引入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转型,这也能够让高校更加关注专业化教学软件的应用,在成教档案管理中应用专业化教学系统软件,可以让学校的行政服务部门、各系教学部门、教师个人以及学生都能在一个大平台上查找到所需的学籍档案、教材资料、考试安排以及学科成绩等信息,这大大提升了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这也是未来高校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1.2有助于实现学教联动一体化
高校的成教部门属于一个半封闭的办学机构,其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成教机构内部有专门的学生管理科室与教学管理科室,主要负责成人学生的生活管理、理论与实习课程安排、学籍管理以及教学督导等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有大量档案的信息予以支持。做好成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增强行政部门、教学系部以及上级领导机构的联系,同时也涉及成年学生个人的参与。缺乏相关部门与个人的支持,就会影响成教档案管理归档工作的顺利进行。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成教档案管理工作之中,通过E-mail、钉钉、微信等信息传输、沟通交流渠道,可以大幅提升各部门之间以及学生个人的紧密联系,通过信息一体化的沟通,实现信息资料的快速汇总,完成信息资料的汇总后,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归档,这样都为后续工作创造了良好基础,从而达到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与各部门的工作联动。
1.3为信息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
在传统的成教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应的文件资料往往存在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的情况,同时一些文件资料还可能出现管理不当引起的丢失或缺损,这都严重影响着信息资料的利用效果。文件资料无视标准化,可能造成档案资料的二次筛选、整理,這都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与实践资源,这也是传统成教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之一。为了更好的提高成教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信息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成教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管理系统软件为文件资料的填写提供标准模板,通过数据库为电子数据格式的文件资料提供安全的存储环境,这样就能达到成教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2信息技术应用于成教学生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2.1了解成教档案管理的特殊性
想要尽快实现成教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型,首先就要了解成教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在成教档案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档案内容较多,例如学生入学通知、考生登记表、入学成绩、在校期间的各学科成绩;升级、留级、退学转学等报批材料;学生在理论课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等资料等。上述这些文件资料内容设计广泛,确保这些文件档案的完整性,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情况,同时也能对学校的办学质量、管理水平加以评估,为后续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其次就是成教学生档案的形成阶段有所差异,在成教学生档案中,材料的形成有其固定的阶段。因为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其学习层次、时间都各有不同,这也造成了学生档案的形成阶段存在多样性,所以只有在学生完成规定年限的学习任务后,相应的材料才能具备归档条件。
最后就是成教学生档案的材料来源比较分散,受到成教学生培养方式的影响,脱产、半脱产、函授、夜大等教培训方式决定着材料形成来源。另外,学生来源、分布也比较分散,都让成教学生档案的材料产生与形成具有比较分散的特点。
2.2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
为了更好的实现成教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高校应该为其建立一个功能全面、系统稳定的管理平台,系统软件由软件公司开发制作,根据高校成人教育的实际工作要求,确定相应内的功能模块,系统设计要遵循国家档案实体分类法的相关规定,不能盲目套用其他系统软件,要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在系统开发完毕后,软件公司还应该为高校成教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确保管理人员能够熟练使用该系统,这样才能让管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流程,这样才能让档案管理更加规范。
2.3确保学生档案资料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由于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成人教育系统分部较广,在涉及各校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工作时,成人教育的学生档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这些文件资料中可能就涉及成人学生的个人隐私,不能做好对这些隐私信息的保密工作,就会侵犯成人学生的个人权益。因此,在进行成教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时,必须确保系统软件具有较好的信息安全与保密功能,同时应该在学校内网中架设防火墙,设置安全,这样才能避免受到外网中的黑客攻击或病毒破坏,进而防止信息外泄、数据丢失等问题的发生,这对保护成年学生的个人隐私有重要意义。
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 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
一、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在商贸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我国加入WTO后,许多高等院校也陆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及相关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试点专业课程,它的产生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各高校都有加大了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力度,在师资、教材、实验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辅助教学、电子化教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之所以被众多高校所重视,是因为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将成为全球未来的重要经济模式之一,电子商务专长的人才更有竞争实力,未来信息社会对这类人才有着潜在的巨大需求。
从国内现阶段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已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高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综合类大学,这类院校侧重于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电子商务支持环境、电子商务的综合解决方案等技术,比较关注电子商务技术层面的知识领域和应用领域;另一类是财经类院校,这类院校侧重于电子贸易活动的流程与贸易活动过程,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电子商务运行环境的培植,比较关注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与物流在贸易活动中的综合管理和效益分析。两类院校在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上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教学研究成果。
二、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在于其整合的现实状况、整合的难度,以及整合的途径等,电子商务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加深对整合概念的理解
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和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整合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2.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首先在于教师。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环境构建者等新型角色转移,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制约因素。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工具,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一定意义上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水平,是整合所需要的最具有现实性的条件。
3.加强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同教学设施一样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的速度比传统教学设施要快得多,仅从网络的带宽发展速度就可见一斑。因此,信息技术环境只有紧随节拍,不断加强建设,用最先进的信息载体去传播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将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限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仍是主流,没有从整合的意义上去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往往成为教师讲授公开课或授课质量检查、评比的装饰。
三、电子商务教学的几点改进建议
1.电子商务教学应采取跨学科、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以创新为基点,坚决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此,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灌输与引导、讲授与讨论、教材与实验的关系。一方面要增加课程的知识量和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另一方面要探索电子商务的其他教学形式。总之,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2.提高电子商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在教学中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加大教学中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多媒体新技术的比重,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加快建设电子商务教学的专业虚拟实验室
电子商务虚拟教学系统的使用,将真实的应用环境搬到教室或实验室中。这种虚拟的教学环境可以消除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视角对立,对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开展网上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4.鼓励教师编写数字化的电子商务教学案例、实践指导书
教学案例和实验指导书是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缺乏电子商务案例教学的经验,二是缺乏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案例。为了推动教师编写数字化的教材、案例、实习指导书,学校应资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和撰写案例,并将正式出版的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视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5.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学、贸易经济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四、结束语
21世纪将是电子商务的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要求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改变知识结构,掌握电子商务新技能、新方法。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革,以适应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婧.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J].内江科技,2011,(05) .
篇5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甚至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站建设课程是高校计算机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网站的基本知识、网页开发语言、开发工具和美化工具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网页设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解决网站和网页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由于网站建设课程实践性强,采用传统的知识点讲授法教学学生会觉得理论和实践脱节,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应该把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到网站建设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网站建设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网站建设的学习,能够充分了解网络体系架构,掌握网站建设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网站建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本文着重讨论了网站建设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下面针对网站建设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加以重点讨论。
2.网站建设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
(1)通过网站建设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创新性学习方法。通过网站建设的信息化技术,可以利用远程视频课堂进行授课。这样能够实现多个教室同时授课,甚至可以进行跨校区,跨地区的同步教学,实现多地现场互动。并且针对上课所学知识点,学生通过统一平台学习,通过答疑系统进行问题询问。
(2)网站建设课程中的另一个方法是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实现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选择好的案例教学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对于网站课程来说,好的教学案例应该包括的要素如下:第一,要包括展示的案例页面整体设计美观,功能实用,易用;第二,页面要有标志性图片;第三,要有导航栏;第四,要尽可能包含更多的实用知识点。、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地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角度讲解软件的功能分解,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软件的分析和设计。通过实际网页制作案例的展示,学生加深对教学案例的理解,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学会如何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当前学生最喜爱的热点,例如制作《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等热点主题的网站。通过另类主题的设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38-04
引言
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立体化教材(指网络课程、光盘教材、文字教材,下文提到均为此意)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动态资源的生成,实施以教师、学习者“双主体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所谓动态资源的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化教材和扩展资源等教学资源以外,还及时整理和收藏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优秀学习作品和教学案例,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评价方法以淡化考试成绩,注重学生的作品设计、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为主。该课堂教学模式旨趣在于通过变革学习方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元化评价方式,以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师范生所需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变革的十大预期热点中提到:“模式变革将越来越强调促进学习者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的发展。”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系列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1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课堂教学模式是某种教学理论框架的具体化,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的具体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出发建构能够表达该理论核心理念的教学程序,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抽象概括,源于教学活动经验,是从笔者所在高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践的经验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的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双主体参与式”教学方式,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为目标。
该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网络课程中设置的学习主题(任务驱动、活动)为教学的主线,每个主题下面设置相应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时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教师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教学程序遵循网络课程中设置的具体步骤:学生研读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案例――观摩评说教学案例――教师讲解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点――学生设计与实践(借助光盘教材)一一观摩评价组内、组间设计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每一位点评的学生都具有独立的、综合的、建设性的见解,在评判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整个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基本结构如图l所示。
这种“双主体”活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处于高一级的水平,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其表现形态是一种思考水平的教学,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能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与条件,只是从旁略加点拨和引导,不做系统讲解,尽可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依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去开展创造性的学习。
本文所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为核心,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有效的学习环境设计,促进学习者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等方面的有效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走向建构性的学习方式。
2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图的解读
从图1左上部分可以看出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拥有多媒体光盘支持的个别化学习、网络课程支持的自主学习、文本教材支持的参与式学习。
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的范围限制,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使得学习不只是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在除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上,利用多媒体光盘进行个别化学习,或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过程的范围限制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的学习信息量。而且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都有Moodle平台的支持,对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没能完全理解或是模糊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补充,也可以通过Moodle平台和专家进行互动,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图1右下部分显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的大概框架,根据知识类型对主题进行了划分,技能类知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类知识我们重点强调“在做中学”,以活动为主导进行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有立体化教材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一引导、指导和教导,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进行互动,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和自身原有的知识或是其他的学科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图中右下部分生成性资源是用虚线来画代表资源的生成是动态的、随机的)。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中无论是那一种知识类型的学习,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和帮助(支架)。教学过程以探索为动力核心和目标导向,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获得新知识,学习任务是基于案例、面向具体问题、多学科融合、真实任务和高度情境化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关注的是知识创新、超越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知识类型的具体操作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思想源于笔者所在高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实践,而该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以“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为核心(网络课程平台网址:http://moodIemwnu.省略),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等系列选修课为补充。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化教学”的先导课程,
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师范生从教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技术能力,同时为“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进行技术能力准备。“信息化教学”是“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的后续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师范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与“信息化教学”中内容侧重角度不同,故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其中的差异性,分别为两门课程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主要侧重于讲解技能类知识,技能类知识主要是指使用视频软件设计与修改教学视频的技能、使用图像软件设计与修改图像的技能、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使用技能、iebook与PPT的使用技能,对技能类知识要求学习者应达到熟练操作的层次。因此“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主要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网络课程的设置是以主题为模块,就“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而言,每一个主题下面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任务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达到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2 基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杜威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活动能力是构成经验的主动因素,是获得经验的关键条件,只有通过“做”或“活动”才能获得适应生活环境的真正知识和技能。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根据这一理论,方法类知识的学习可以借鉴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通过“做”或“活动”来学习。
“信息化教学”侧重于讲解方法类知识,方法类知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的知识。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利用演播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等。“信息化教学”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作为重点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形成了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体系。将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理论渗透在案例的设计中,通过案例的剖析,总结出设计的方法,通过案例的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通过设计实践任务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主要采用基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同“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一样“信息化教学”网络课程的设置也是以主题为模块,每一个主题下面都有相应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学习活动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学习者每完成一个学习活动都会有相应的学习作品作为该活动的学习成果,在全班推选出的优秀作品会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备用。在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指引学生如何以活动为线索来进行学习。
三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而且还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根据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科特点,该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基础、个人作品为参照、教师、同伴、学习者本人多主体联合实施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体系为主。
1 过程性多元评价方法概述
多元化评价的评价目的是以评价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法是注重多种评价方法的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评价重心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注重收集反应学生成长的表现性资料;评价过程是动态性评价;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开放性的、客观的。
2 过程性多元评价方法的具体评价过程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利用过程性多元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作品来评判。
(1)技能类知识的评价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主要侧重于技能类知识,在技能类知识的学习中,为了让学习者熟练操作各种软件,在每种技术学习完成之后,教师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来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评价的方式是主要通过个人作品设计与数据库中上传作品两种评价方式。个人作品评价包括自评、小组内学习同伴互评、师评三个过程。数据库是学生用来分享作品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上传作品的次数、质量等酌情给予学生成绩。
(2)方法类知识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主要侧重于方法类知识,在方法类知识的学习中,为了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最好的评价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利用信息化教学法亲自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以便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在方法类模块学习结束之后,会有相应的作业,包括个人作品设计和小组作品设计。与技能类知识中的作品评价过程一样,个人作品评价与小组作品评价都包括学习者自评、小组同伴互评与教师总评三个环节。
(3)评价的具体过程
不管是技能类知识的学习还是方法类知识的学习,在作品设计完毕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个人贡献度与表现度对组内成员进行自评,在商议之后对个人做出评价,这样使得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然后根据课程中提供的“教学评价表”或“教学案例评价量规”互评各小组的作品,根据评价后给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完善自己小组的作品。其中自评占权重的30%,互评占权重的70%。其中电子教案和文字教案各占50%。最后评分分三个等级,85-100分为优秀,占总人数的20%,75-84分良好,占总人数的60%,其余为中,占总人数的20%。以08级数一班为例,总人数为53。分为9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6个人,最后一组为5人。
根据比例推算,成绩为“优秀”的小组为1-2个,为“良好”的小组为5―6个,“中”为1-2个。例如在08级数一班(西北师范大学08级数学本科班)的9个小组中,根据最终评定的成绩(成绩评定的方法:如果小组自评文字教案个人成绩为90,电子教案个人成绩为80,组间互评文字教案为80,电子教案成绩为85,那么个人小组作品总成绩s=[(90+80)÷2]×30%+[(80+85)÷2]X70%。结果为83,最终作品等级被评为良好。)得出优秀的为2个小组,良好的为5个小组,中为2个小组。从各个小组成绩的等级可以看出,成绩良好的小组占得比例最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方案的设计中,也验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以上是技能类知识和方法类知识的评价过程,对“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中涉及到的理论性知识的评价主要采取在线测验的方法。评价主体为网络课程平台服务器。
四 结束语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西北师范大学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是成功的案例,既符合信息时代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也符合师范生的学习特征,而且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师范生的自主探索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参与式”学习,促进了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游海,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经济学数据可视化
《经济学基础》是财经类高职学生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扎根基础、立足专业、面向发展”的原则,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内容。教学策略的选择依据是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95后”“00后”逐渐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受到各种媒体信息的冲击,既有学习自主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等不足,也有熟悉信息化手段、思维活跃等优势;在各媒体信息冲击之下,从热点中接触到了GDP、通货膨胀等内容,但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逻辑认识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量的数据缺乏分析能力,甚至抱有一定的恐惧心理;长期受到各种短视频、碎片化网络信息的熏陶,难以保持思考和专注。
宏观经济学部分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克服抽象理论和大量数据带来的学习障碍,除了建设在线开放学习平台资源库等系统性工作,数据可视化是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的一个方向。
一、重构教学内容,突出“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主线
传统的经济学教材[1]中,宏观经济部分教学内容多,知识点分散,理论讲课的重点在于“是什么”“为什么”,不太适合高职院校的一般教学:一方面教学时间不够(通常只有不到20课时),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多且专业性较强,“讲的不想听,听又听不懂”,教学效果较差。
以培养学生财经职业素养为目标,结合经济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围绕“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这一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第一部分是介绍如何描述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即认识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包括GDP、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重点是掌握GDP的内涵、核算方法,并且联系现实了解这一指标在描述地区经济实力方面的应用;第二部分是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不仅要掌握每个指标的内涵,还要结合案例分析这些指标的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于贸易战等热点事件的理解;第三部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逻辑到具体工具,培养正确的宏观经济视野。
二、挖掘国内数据,推动教学案例“本土化”
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是比较强的,需要鲜活的案例才能真正理解,然而目前的教材普遍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缺乏案例解析,仅有的部分案例要么时效性不强,要么来自于国外。根据张艺[2](2019)对我国东部地区7所应用型高校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相关调查显示,高质量的本土案例材料和数据对于很多应用型高校而言非常缺乏,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学案例与中国的现实情境存在着一定区别,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代入感。“即使有些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偶尔加入了一些中国案例,但是往往没有依据中国现实情境来对西方经济模型的适用性做出分析和调整,导致一些理论难以对中国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为例,教材上沿用美国的核算方式,以支出法、收入法为主,基本上不涉及生产法,支出法核算GDP包括了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而国内的统计信息是以生产法为主,支出法的构成也与美国不同,消费中包括了家庭和政府的支出,没有单独列出的政府购买项目。这就带来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困难,即使掌握了理论要点,也只能做假设的习题,不能真正分析现实的经济数据。在介绍GDP的不同核算方法时,应当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生产法核算GDP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经济结构的发达程度,以此为基础引入东西部地区、发达/发展中/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对比,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支出法核算GDP中将不同项目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数据图示化表达出来,可以在时间变化和地区比较中展示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抽象数据转变为具体的认知。
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但经济学教材中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反映,依然是以欧美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数据为蓝本,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往往让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比如在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往往基于自由市场的起点,国内林毅夫为代表的新结构主义几乎没有任何介绍,教材上大量的假设、模型推导实际上超出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范围,难以掌握。教学中应当立足于实践,以东亚“四小龙”模式、南美模式和“金砖国家”等案例为代表,通过土地、人口、资本等影响因素的具体的分析加深对于经济增长的认知。
三、运用信息手段,实现数据可视化、内容形象化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对抽象的数字无感,也不擅长进行数据分析。段晓华等[3](2019)认为在现在和今后一段很长时间内,许多经济学问题还不能甚至还不必要以数学方式提出。而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往往是大量数据,并且需要时期数据、面板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需要运用信息手段,将分散的数据系统整理之后,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形象的展示出数据变化背后的理论规律。
篇8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学;高等教育
自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应顺应世界潮流,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进程。“互联网+”教育也逐渐在各大高校中兴起,管理学作为与时俱进的一门学科,也应顺应互联网潮流,进行创新与改革。
1.“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以其开放性、主动性、创新性、协调性和共享性,为高等教育增添更多优势,比如提供更多资源、传递信息迅速快捷、更大的信息储存等。
1.1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传递信息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多种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和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诸如MOOK、网络教学平台等进行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满足不同需求,营造多种不同的良学习环境。
1.2资源更加多样”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最快的时间内查找到自己所需的相关资料。通过图书馆在线资源,学生还可以查到所学专业最前沿的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而学校将投资倾注于网络资源的建设,也解决了学校资料收集、看管等问题,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1.3受教育平台更加开放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公开课平台等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对学生入学的门槛,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接受更多专业教育,满足大众需求。
2.《管理学》学科教育现存问题
管理学作为一门历经百年发展的学科,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其内容。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管理学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大多流于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指导,教材落伍、与时展不同步,教学案例陈旧、缺乏课前引导等。2.1重视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指导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专注于理论知识传授,而由于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实践环节的知识内容。在具体考核环节,由于未参加企业实践,实践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使得管理学知识未能充分理解,灵活应用。2.2教材落伍,与时代脱节在管理教学中,各大高校大多采用经典教材或是自编教材,虽然大多都是高校老师自编教材,但在理念上大都基于西方理性,与中国管理实际脱节严重,给学生理解带来极大困难。及时学生将各个理论知识背的烂熟,但并不能深刻理解。同时,管理学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应不断有新的内容,但现实教育中,大多老师拘泥于课本知识,管理前沿热点等方面的问题几乎不涉及,影响授课效果和学生专业知识面。2.3教学案例陈旧、缺乏课前引导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管理理论知识。但由于一些老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导致案例分析不够深入,或者沿用老式案例,与现今时代不一致,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达到巩固教学知识的目的。
3.“互联网+”时代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对策
“互联网+”时代下,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科技,丰富教学方式,实现老师学生随时互动,同时有针对性的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1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平台
作为管理学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采用“互联网+”案例教学、前沿课题研究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微课、微信、在线平台等方式,将管理课程从“线下”走向“线上”,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课内课外双向教学系统,使管理学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完善教学设施,改革考核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学习氛围,学习应倾注于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如电子图书馆资源的丰富、多媒体课堂建设及微课、在线课堂等平台的维护。同时,为使新的教学模式得以充分实施,学校应该改革考核机制,从单一的试卷考核向注重课堂考核转变,如增加对大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及课堂展示的评定,或通过在线课堂完成一定的教学考核内容等。
作者:张志强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1):111.
篇9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计算思维;人文素养;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0年7月,在“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发表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指出注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1]。计算思维是什么?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固有的组成部分。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了三种基本的思维特征,即实证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以能行性、构造性、模拟性为特征的计算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清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更进一步强化了计算思维的意义和作用。计算科学已经和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并列成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大手段。对于当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探索一种以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既要保持原有的教学精髓,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之当今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前瞻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医药卫生工作实践,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思维高手,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力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传统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
当今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站在学科的高度抽象的刻画计算机科学的本质,层次较高,学术型比较强,偏重于研究型,对应用型学校计算机教学不适用,使得学生感觉计算机科学高深莫测,直至迷茫;二是使用教材为计算机学科中的诸多门课程核心内容聚集在一起,就是多门专业课程的浓缩版[2],教师授课难度增加,几乎是跳过了入门阶段,直接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学生听课效果不理想;三是存粹的工具书式的教材,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四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人文素养教育亟待加强,计算机教学中严重缺乏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待加强。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思维教学模式
为加强计算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思维教学模式,自2015年3月起准备实施,并于2015年9月对2015级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摸底。根据摸底情况反应出的问题进行设计进行思维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无论学生是否有计算机基础,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良好的学风的前提,决定学习态度的关键要素是人文素养——即人的内在品质。“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并非长篇大论的灌输人文素养教育,而是在授课过程中以无形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正确的对待计算机课程,形成正确的三观,认清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工作以及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夯实基础。
3.2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其中任何高校、任何课程、任何教师无法做到开课之后先进行几十个学时的人文素养教育灌输,只能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良好的教学设计将对授课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设计可以使得师生思路清晰并保持一致,知识点衔接顺畅,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听课效果事半功倍。例如,网络安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案例设计为:面对当前网络营销方式,采取互动的方式,各抒己见,畅谈对网络营销的看法。面对网络上的利益诱惑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否要理性的分析潜在的风险,还是一味的一意孤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国内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都可以值得借鉴分析,但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上的借鉴分析,更重要的是分析成功的因素,失败的启示;计算机基础或是语言类知识点案例设计以计算思维为主导,将操作或是知识点分类归纳,侧重于举一反三能力。这些教学案例中都融入了大量思维方式及人文素养知识,包括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做学问等。
3.3强化实践,设计配套的实用软件根据教学内容,将实用性的操作知识并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等纲领性文件,结合计算思维,自主设计了多学科考试智能化辅导平台[3],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其应用能力,加强其对计算机科学的融会贯通,提高学习能力、效率、强化意志品质。
3.4言传身教、教学相长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是课堂的控制者,是学生学习导向的掌舵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无心的行为或话语对学生影响更大,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作为教师时时刻刻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空洞的说教莫如实际的行动,表率无巨细,处处是楷模,德为师之魂。
四、实效分析总结
经过近两年的思维教学模式开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次通过率大幅度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队伍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省赛均取得了普通高校组三等奖。更重要的通过对2015级500名学生进行了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对思维教学模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76.26%的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在对计算机知识望而却步、迷茫;大多数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或即时学习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手段。良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的较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进入社会、投入工作锻造过硬的基本功,通过思维教学,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甚至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8.
[2]李露璐.计算机思维影响下计算机导论课程初探[J].时代教育.2012(9):5.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及国内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措施,意在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
目前,为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教学。mis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mis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从而给mis的教学[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面结合mis的课程结构特点及国内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一)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二)实践性。mis课程一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三)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四)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边缘学科。
二、我国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需引入mis学科前沿知识。主要表现为,mis学科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落后,那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教学之中。(二)教学内容没有区分专业。目前,mis课程教学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大纲定位不当等问题。如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强,经管类专业则要求学生整体把握[3]和应用mis的综合能力强。(三)缺乏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与软件的结合。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虚拟题课题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四)缺乏开发工具和案例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好的开发工具,如visual c++,visual basic,asp.net,java等。而教学中由于实验环节没有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
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mis教学改革
(一)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案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或适当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里,尤其要注重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教学之中。(二)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三)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些模拟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结合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案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请上来的方法。即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讲,教师听,然后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课堂辩论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正反两方面的选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发散性思维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然后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讨。(五)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角色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六)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为了促使学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修完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拿出一个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智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19-121
- 上一篇:后勤服务公司工作总结
- 下一篇:数学建模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