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注与重视。川硐街道位于碧江区北郊,近年来,作为碧江区乃至铜仁市的主城区的拓展地,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同时该街道在脱贫攻艰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大大增加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提升了该村经济发展水平,为产业扶贫照亮了路径。分析我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为过去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过去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出实际的效果。由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自身存在很大的复杂性,我们在组织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寻求政策支持,然而目前我国对这部分的政策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自然不能够有效的开展[1]。

1.2农村债务过于沉重

在组织进行农村经济管理时,我们所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即是农村债务过重。农村债务可能会对整个经济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农村财政收入近年来难以持续提升,部分地区甚至存在入不敷出的问题,很多基层单位还产生了新债和借债的问题。在这些债务活动的影响之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其工作能力也受到束缚,必然会阻碍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1.3农民群众的实际受益不是很高

从本质上来说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土地规模相对较小,在很多丘陵地区依旧是零散经营管理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必然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降低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在国家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的形势下,很多农民群众都希望能够把土地自留管理,不希望将其转让出去。这样就导致农村经营模式难以进一步扩大,慢慢的出现农业大国、经济小市的现象,农民群众所得到的实际利益不高。

2做好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2.1增强农村经济管理力度

一方面应当促进经济管理工作能力的提升,尽快转变自身思想理念,强化对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有效开展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前提。促进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真正发挥出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确保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能够贯彻落实,严格遵照各项法规来开展好此项工作,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有效解决土地纠纷,做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等,这些都属于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关键性内容。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了解和土地承包相关联的政策法规,促进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的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议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当不断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为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带来有效保障。

2.2做好债务处理工作

对农村债务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当和地方政府部门主动配合,通过不同方式来科学有效的解决农村债务问题。强化政府干预力度,采取降息减债的手段,对于高息贷款项目可以适当的减少其利息,根据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来对利息进行计算。农村集体还应当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升集体经济,让自己尽快的摆脱各种债务问题。如果和农户存在连环债务,应当选科学的方式相互抵消,确保各类债务能够按期清偿。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以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为基本前提[2]。为确保相关资金能够高效利用,还应当做好对项目资金的审批,在审批工作开展之前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核查,做好审批各个流程的管理工作,科学管理非生产开支以及做好资金监管工作,确保专项资金能够专项利用,正确的处理好农村债务,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3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农村地区领导必须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转变自身思想观念,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确保农业资源能够得以充分高效利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当不断扩展农业产业链,建立和规范农机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确保农民群众的收入能够持续稳定增长。最后我们还应当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真正将现代化科技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群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川硐街道依托独有的地理条件、特色资源来发展产业已成为川硐街道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街道办因势利导,积极宣传动员,鼓励下片区板栗园,小江口群众发展以葡萄、柚子以及养鸡、鸭、羊为主的种、养殖产业,目前,小江口精品葡萄项目和安江柚项目已启动实施,覆盖帮扶该村贫困户62户,成功为当地村民找到了脱贫致富路。

2.4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农民群众收入增长,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科学的开展好农村经济管理,要求我们积极的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致富途径和增收渠道来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而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能够有效的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收入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内容,农村财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为现代化农村生产发展带来坚实保障,另外还需要积极寻求地方政府部门的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及时处理,比如说干旱问题、种植技术推广、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等[3]。川硐街道也鼓励、支持贫困户劳动力在闲暇之余到城区务工,并为贫困群众介绍寻找就业机会和岗位。另外,我街道先后投资100万元的万丰复合厂、投资200万元的民发生猪养殖场、投资1000万元的宏绿林加工厂等,雄奇的天生桥峡谷景区,带动我镇乡村旅游蓬勃,项目的落户、企事业单位的纷纷进入为我街道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我处经济社会的快速腾飞。

2.5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工业化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未来趋势,进一步提高资金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农村投资,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首先是积极支持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更多的地区性优惠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其次是提升招商引资力度,营造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对市场秩序予以进一步规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最后是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地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积极寻求与专业经济组织的合作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强化农民群众、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可以促进农民之间组织化程度的提升。目前,种养殖业已成为川硐街道一项增加群众收入的支柱产业,成为带领着川硐街道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大步跃进的助推器。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努力打造“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的扶贫大环境,全面实现辖区农村村民脱贫致富。

3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舒琳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川硐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罗丽云.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7(02):17-18.

篇2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农村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1.2资源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村级集体资源的再分配,如今村级集体组织掌握的可支配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失去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使用权利。因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很难地村里落地建设,而村级经济发展、留用地开发等缺乏财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企业入村却得不到实惠,村集体积极性不高。村干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已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一方面来自村民利益的要求很高,村干部难以达到两全,普遍存在“守摊头”思想,缺乏内在动力。

1.3农业资金缺乏。一些农民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很难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机遇。

1.4增收项目少,增收方式单一。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国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群众收入得到稳步增加。但是,增收幅度缓慢,主要原因: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

1.5农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许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损失惨重。一些基层单位农技员较少,很多还兼职其他工作。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会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普之冬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实践性缺乏,农民真正能听进去的课程不多。

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策措施

2.1因地制宜,发展项目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壮大发展农村经济,“项目”发展是关键,要把项目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载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和项目。在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继续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民自愿、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我镇要始终抓住花椒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集中力量、夯实基础、持续推进、务求增效。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重点探索以资源、场地、资金等入股的机制,增强集体经济活力,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2.2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乡镇和村委会要成立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领导小组,落实专门人员、明确责任部门负责抓本乡镇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盘活、用足现有的村集体资金,防止集体资金和资产的流失、闲置、贬值,严禁对集体经济实行一次性收取承包费和拍卖,杜绝再次成为空壳村。开展好“村帐乡(镇)管”工作,严格控制开支,加强债权、债务清理,强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对村财务实行收入年度审计和领导离任审计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2.3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探索试行“订单式”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探索试行“公司+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2.4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

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竟争优势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服务渠道,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取得经济效益,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和销售观念,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以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2.5加强农村科普知识培训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一、问题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产业,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一直没有取得新的突破。

3、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7%、14%,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11.5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9.87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二、对策

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好生猪、烤烟、蚕桑、蔬菜、猕猴桃及花椒等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认真研究、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三是抓住当前春耕农忙季节,加强小春田间管理,及时掌握小春生产情况,强化大春备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管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

2、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一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直接让农民受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特别是在春耕、夏播期间,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镇乡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

3、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5、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空间。向种养业深层次开发,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一步提高特种作物的效益,使农民不仅在种、养等生产环节上增加收入,而且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通等经营环节上创造收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特色和对口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引导性的市场信息。

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结构;就业环境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其基础薄弱、负担较重,在其发展中仍遇到了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同时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2)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同时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转向多样化、高品质,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规模经营没有形成气候。目前,许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分布、选择优良品种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的结合点还把握不够,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3)农村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力素质较低。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农村中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二是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基层干部中,还有许多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们文化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1)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调整支出结构,更多地承担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重要保障。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有力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民主管理,理顺分配关系,增强发展活力。二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要发展优势产业,调整劣势产业。我们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多层次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提高。农业的出路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关键是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样才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各地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二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协调。既要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又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还要合理地招商引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5)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东南沿海地区企业以及新疆建设兵团合作,发展劳务输出,合理有效的分配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农闲时间,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赵霞.浅析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0(22)

篇5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以及发展目标

1、提出背景。所谓在农业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方针,保护好生态环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数量不断增多,用地矛盾出现,许多企业为了建设厂房大量占用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还有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以及化学物质,使土地盐碱化加剧。这些问题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

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大量使用化肥等药物,也导致了土壤营养成分不断减少,再次降低了作物产量。致使农业发展陷入困境。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深入进行农业改革,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2、发展目标。通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的农业机制,实现农林牧副渔共同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加大农民收入,保护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保证我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土地资源减少,产量降低。我国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大量砍伐木材、围湖造田,导致荒漠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再加上人口增多,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发展,占有了大量农田,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还有一些土地被污染无法进行作物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滞后性。2、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推广范围小。我国的农业技术不够先进,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一些种植技术也没有得到推广。与美国、西欧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美国的农业主要以大农场的形式存在,且种植人员很少,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数字化设备进行种植。而我国农业种植主要以集体形式存在,需要的人力比较多,使用的先进种植技术和设备较少。很多地区交通闭塞,当地经济发展落后,采用最初的种植方式,对一些先进的技术不了解。耕作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造成破坏。3、农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创新思想,片面的发展种植业。没有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进行调整。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提倡农业产链的延伸,但很多地区生产模式仍旧很单一,无法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民对市场的需求分析过于片面,造成某一农产品大量剩余,某一农产品严重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惠农政策,对农民进行补贴,但是其收入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比,差距更加明显。因此,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农业生产则留给老年人,他们虽然对农业生产的经验丰富,但不利于接受新的技术,导致我国农业技术传播出现滞后性。同时农民收入较低,使农民的积极性降低,更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长期下去很难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5、国家对农业技术发展投入的科研力度不够。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相比,明显发现,我国农业主要以人力为主,其他国家农业主要以先进设备为主。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产品种植和收割上采用机器化,减少了人力劳动。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美国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方位监测,包括灌溉,除虫、除草等一系列农业活动都是机械化统一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益,减少资源的浪赞。而我国,还是以手工劳作为主,农业技术环节薄弱。我国应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代替农药的使用,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6、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很多地区的农民对社会发展变化了解较少,只重视种植产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中的第三产业认识片面,不能将一、二、三产业有效的结合起来,造成比例失调,也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差,在新技术传播时很难接受,导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较为缓慢。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拉动我国经济总体水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使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加强,也会促进我国农业向产业化发展。同时,农业是我国经济的一大支柱,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保护好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于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可持续发展农业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更好的保护土壤的营养成分,使土地得到长期使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林业的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减轻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存在的矛盾。3、增加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减小。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民的经济水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农民收益大大提高,延伸了产业链条,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农业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例是十分大的,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会大大提升,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也会进一步减少,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顺利实施。4、提升农产品,带动我国农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增强。整个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农副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证食品的无公害性,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变观念,对农民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讲解,接受新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其次要对我国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农业经济出现实质性变化。深入体现,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1、积极引导农民改变旧思想,接受新理念。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口较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十分少,而近几年土地资源的占用,破坏现象严重,导致农业资源紧缺。很多农民认为没有重视到与自然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对土地进行无限制开采。政府应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大力宣传,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进行指导,既可以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减轻人地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地改变以前的小农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化农业,延伸产业链条,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发展。依靠可持续发展原则,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技术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小模式化家庭经营转变为农业产品企业化经营。由粗放型生产转向集约型生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并进行全面推广。研发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首先,国家应该研发新技术提高土地单位产量,根据区域特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提高有机肥料的利用率,建立高效土地测量系统,对施肥后的土地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土地营养状况,并进行改进。还要进行有效的监控系统,对农业区进行卫星监测,及时了解农业区出现的变化,便于及时的就行补救。同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秸秆等进行有效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农业技术积极地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地区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自己的农田中,全面的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国家新研究的农业技术,进行大力宣传。各地政府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免费知识培训,进一步将农业技术运用到时间中,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3、建立完善的农业结构链条。每个地区应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发展自己的主导农业,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相关的副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以前的经营策略。同时,打造品牌意识,对自己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强竞争力。大力建设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由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方向转变,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培育优势的特色产业,形成农产品生产群。提高农民总体收益。4、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民素质。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民素质以及文化知识水平对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大力培育农民文化水平及素质建设,在农村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培育新兴农民,提高农民创新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新农业技术的传播。5、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制。针对近几年来出现的农业市场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现象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农村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信息不流畅,政府部门没有对农业每年的发展方向就行有效的分析和指导。所以,应不断完善农村全面的服务机制,政府及时的对农产品市场变动进行分析,对农业种植进行指导,避免出现供求严重不合比例的现象。当地政府根据自己区域的情况调整结构,大力指导农民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6、政府要继续贯彻惠农政策的改革和完善。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土地管理机制,推动农业经营规模的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惠农政策还存在局限性问题,没有全面涉及。今后应继续发展惠农政策,争取早日在整个中国得到普及。

篇6

关键词农经统计;存在问题;对策

农经统计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通过准确及时搜集、整理出的数据来反映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特点和规律,为农经部门提出工作思路和任务服务,为党和政府研究制定农村、农业政策及发展规划,研究和解决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提供决策依据[1]。认真做好农经统计,对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农经统计的重要性并没有被人们所认知,在我国许多地方,农经统计工作仍比较薄弱。

1存在的问题

(1)由于农村经营体制的变化,各项统计数据不能做到按实收实支填报,而是靠抽样调查及推算结合统计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且当前农户收入来源多,农业人口流动量大,农产品销售门路广,要做到较准确统计确实困难。

(2)统计人员不仅绝对数量少,而且自身素质也普遍较低。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统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才能使统计数据避免出现严重脱离实际及人为出错的发生[2]。一些村级统计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对基本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重视不够,加之村会计变动频繁,又没有进行培训,导致报表数据质量差,记账出错现象时有发生。

(3)农经统计工作经费不足。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由于点多面广,工作量日益增多,新的统计项目不断出现,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才能把统计各个环节上的具体工作做实,使统计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4)影响农经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复杂,统计难度日益加大。农经统计年报数据有部分指标是各级党委政府考核基层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受行政干预,工作难度大,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5)农村基层的农经统计人员对农经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农经统计数据的质量。部分农村基层的农经统计人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不够,存在等、靠、要数据的现象,没有养成按时报表的良好习惯。在村组,统计员一般由村委会会计兼任,一些数字甚至只由村委主任、支部书记估报,报表一拖再拖。加之一些调查对象对统计的认识不高,收集的农经统计数据失真,严重影响了农经统计数据的质量。

2对策

2009年对农经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现行的农经统计报表体系,主要涉及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情况、农经机构队伍情况等方面相关内容。修改后的报表制度充实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资源条件和运行情况的统计;细化了农户家庭经营,尤其是土地流转、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情况的统计;突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统计;将原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表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统计表,报表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作为附报统计;增加了反映经管工作开展情况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情况的统计[3]。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整合统计力量。要建立由农经统计人员牵头,相关专业人员协作及审核把关的分工合作机制。二是整合统计经费。根据各专项统计工作经费状况,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挖掘和整合工作经费,确保统计基本工作经费需求[4]。

(2)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趋势。为了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农村经济状况,应对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及经济收支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行情、农产品及乡村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上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为分析预测农民收入状况提供依据。深入调研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情况、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及农民现在的负担状况。在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完整的基础上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3)加强审核把关。各级农经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法》的学习,切实按《统计法》规定做好统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做到如实填报。各级农经部门要加强数据审核,确保数据质量,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做到如实上报。

(4)组织统计培训,规范农经统计工作。应切实做好逐级培训工作,使统计人员特别是基层农经统计人员熟悉指标体系和指标口径,掌握数据的采集和填报方法。

(5)进一步提高对农经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计年报数据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资料,各级农经统计人员应高度重视,端正态度,认真填报,并增强参与决策咨询的意识,树立优质服务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参考文献

[1] 吴存玲.青海省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海统计,2009(9):33-34.

[2] 张强.农经统计报表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3):21-22.

篇7

[关键词]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074-02

近些年来,辽宁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立足于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上的优势,突出地方上的特色,按照农民合作的要求及市场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采取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种类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专业性合作组织体系。目前,辽宁省已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000多个,其中比较规范的有2000多个,成员总数近百万人。但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15万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

(1)发展速度日趋加快。在中国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辽宁省认真贯彻执行法律规定,行动快、起点高,不断地加强引导及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很多地方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效果十分显著。有的地方农民专业性合作社从无到有,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乡镇,成为推动当地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2)功能单一。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模式,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几乎覆盖到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不仅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与农业生产等相关的传统领域,还包括农村金融、农村保险及社会保障等传统领域。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的领域绝大多数集中在农产品的销售、加工领域,尚未涉及农村金融和保险等业务,农民通过这种合作经济模式所能分得的利润是极其有限的。

(3)运行管理逐步规范。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辽宁省农民专业性合作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全省农民专业性合作社开始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向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双重发展的转变。目前,大多数合作社有比较规范的章程、组织机构,制定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设立了成员账户,定时召开社员全体大会。部分发展较好的合作社还提留了公积金,还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和社员的出资额比例进行了二次分配。

2 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关法律的保障。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不论是农业资源相当丰富的欧美国家,还是农业资源十分贫乏的日韩,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来进行保障。而我国相关的法律颁布的比较晚,辽宁省也没有相关的地方法规,导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很难获得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经营涉税问题等也难于处理,从而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不能得到规范的、有序的、健康的发展。

(2)仍以种养业为主。辽宁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种类广泛,其业务活动逐渐渗透到多个部门,涉及的产品有粮食、水果、蔬菜、花卉、蛋、肉、食品加工,但其发展主要还集中在利润较低的种养业的鲜活农特产品方面上,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数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及科技含量都比较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3)缺乏完备的体系。日本、韩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统一、完整的体系,这种完备的组织结构不仅降低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易费用,提高了其谈判能力,切实维护了农户的自身利益,而且还实现了规模效益,加强了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以及协作能力。而目前辽宁省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农民的自发成立的阶段,不仅缺乏完备的体系,而且合作经济组织之间也缺乏沟通与协作,不能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最大的功效。

(4)农民参与程度不高。从日本和韩国的农村合作经济来看,日本和韩国的农民参与农协的程度都相当的高,日本几乎99%的农户都参加了农协,而且有的农户是一户参加几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前辽宁省农村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普及率不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府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不够,二是农民没能认识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5)政府的政策扶持相对较弱。尽管各地都出台了鼓励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但相关部门没有配套的政策支持,落实起来仍比较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扶持、税收减免等利好政策主要给了重点龙头企业,相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却没有得到优惠政策。为了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门只能从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化基地等渠道给予另外的补贴优惠,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6)缺乏发展资金保障。资金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一体化服务扩展的物质保障,在国内外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中国农业的同时,农民自己组成的合作社却没有资金作为依托。如前所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没有法人身份无法向银行申请贷款,目前仅仅靠会费或股金来维持生存和发展,自我壮大的步伐相当缓慢。

(7)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很不健全、不规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形成成员的控制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的机制,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发起人往往既是董事长又是经理,控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普通成员的参与度较低,利益分配的不够合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凝聚力;二是政府干预的较多,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对政府依赖性过强。

3 完善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1)依法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规范管理。一方面,要认真落实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条例,引导其按照合作社的原则组建,支持其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制定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施细则,有关部门要抓紧出台可行的财务审计制度以及配套的支持措施,建立并完善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合作经济组织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保障金制度,保障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目前,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进行保护以及扶持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加之辽宁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的阶段,组织规模小、资金少、市场风险较高、自我积累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也相当的脆弱。为了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积极的引导,并且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与保护,正确处理好放手发展和积极引导的关系,千方百计地把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农村的各类合作力量激活,并从政策上支持农民实行新的合作。

(3)财政支持。辽宁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多是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体的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无论是在规模、效率,还是在农户与市场之间中介组织的发育方面,都不能适应国际激烈竞争的挑战。政府应该设立专项的财政资金,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具体来说,要突出六个重点:人员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品牌培育和营销服务;制定农产品标准和组织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以及推广;农产品的加工、整理、储存和保鲜;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

(4)税收优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内不以赢利为目的,要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在地方税的范围内,积极研究有关税费优惠的政策,可以采取低税率政策,或免征所得税等。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其分类分级、整理包装、加贴品牌等简单加工的农产品,可免征增值税。

(5)信贷扶持。当前,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各项社会事务活动的开展。所以,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适合“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合作性金融的作用,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一是要降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取信贷的门槛、简化信贷的手续,在获取信贷和偿还信贷方面优惠于一般的工商企业。二是改革现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使它成为真正的为农民服务的信用合作社。三是允许农民成立自己的合作银行,用于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6)保险支持。农产品具有生鲜性,生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较弱,极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可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农业保险。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涉农的保险公司执行,提供的保险服务范围可涵盖种植、养殖等领域,保险责任包括干旱、洪涝、作物病虫害、禽备疾病等。特别是要对当地农户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作物进行保险,降低农户的风险,确保农业生产的连续性,进而达到保证农产品物质供应以及稳定整个农村经济的作用。

(7)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以为成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宗旨,切实增强组织的功能和服务的功能,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化程度,增强成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成员的收入。从而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成员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向政府反映成员的意见以及诉求,切实维护成员合法的利益,消除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对成员利益的侵害。

参考文献:

[1]刘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J].经济问题,2008(3).

[2]王守成,金奎文.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4).

[3]金连春.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8).

篇8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居住环境中的绿化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城镇建设中,环境绿化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农村环境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在农村中绿化不切合实际

例如,花灌木和1、2年生花卉的使用过多,大量的花灌木、草本1、2年生花卉等引入城乡,虽然从整体上增加了城乡的美观性,但是从管理需要方面讲就要加大精细度,而且要时常的维护,这样成本上会有所增加,对大部分地区而言,并不适用。而且绿化植物缺乏适当的维护和保障。绿化植物被栽植到一个新地方就需要时间来适应所在地的气候和环境,因此在绿化植物成熟前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管理。村中栽植的绿化植物,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关心和管理,有的被折断,有的因缺水而死,或因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而死,浪费了许多的树苗。村容、树貌也因为绿化树木的残缺受到了影响。

1.2 植物的种类单一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观念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植物种类上的单一,从整体上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多样性的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们的物质财富,它培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本文由收集整理注重环境的绿化,所以草坪的铺设、种植都很多,为了使绿化程度变的更好,各地区都大量铺草坪,这在农村是不科学的,偶尔种上乔木的树种,可以说是草坪上的点缀,把环境绿化简单的理解成为铺设和种植草坪这样说是不全面的。对于草坪的过度铺设,从整体上占用了人们的活动休息空间,会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将草坪改变成树木种植会更好些。因此,提倡对草坪的大量铺设和种植是存在问题的。

1.3 对垂直绿不重视

在村庄中很少有过多的绿色,所用的植物种类也都较少,在村庄的道路两旁可以看见有成排的柳树和杨树,它们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每到春秋季节刮风的时候这些树木会阻挡风沙,但是不仅要将树木种到道路两旁,还应将它们放置在村庄中,但是在村庄中,垂直绿化中所用的植物与乔灌木争夺生存环境,对乔灌木生长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很难起到垂直绿化的作用。

1.4 在农村绿化的风格存在雷同

为了改善农村的面貌,适应新农村建设,每个村都花了大量的资金去修建了小公园,方便村民日常的锻炼和休闲。可是往往在园内总会看到相似的园路、植物,无法分清村庄间的区别,从这点看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所以说,农村的环境绿化应该避免雷同,要做到自身的独特性。而且有的村庄不注重季节变化和颜色变化,使得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不当,在冬季可观赏的景物太少,应该做好比例上的分配。

1.5 整体上疏于管理

现在都提倡搞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城乡都舍得花钱搞好绿化工程,但是只注重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对种植好的树木就放置一边,忽略了对它们修剪、浇水,施肥等,在季节变化时树木所生的虫子,更多的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无法让人们更好的去享受绿化给人带来的方便之处。

2 对新农村环境绿化的主要对策

2.1农村绿化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满足当地村民的需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地理形态,对于自然美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说:一些山区,可以种植符合气候的果树;这样既满足了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一些地方背阴向阳,气候好,比较适合种植花类植物例如玉兰、紫薇、牡丹等。这样不仅使环境得到美化,还能体现出本村的独特性。

2.2农村绿化尽量要符合当地的乡土

尽量减少对绿化植物的日常维护费用。如松柏,在一年四季都是常绿的,可以村庄的主道两旁,既美化环境又可以防风防沙。又如紫薇,夏季开花,而且花期较长,适合种植在背风向阳的公园中,方便人们进行赏玩。虽然同为绿化的植物,有些植物它独特之处。如臭椿,可以杀菌、滞尘,适合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作为绿化植物进行种植。

2.3建立村内绿化植物的保护制度

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适当的养护。派遣专人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养护,向村民宣传绿化植物对空气对环境的重要性,动员全体村民对绿化植物加以爱护,做到为本村的绿化植物的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制定出奖罚条例,对于破坏绿化植物的人要惩罚,对于爱护植物的村民要表扬。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绿化环境,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培养出人们的高雅品位,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绿化植物定能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个亮点。

2.4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解决管理不恰当和人为损坏绿色植物等问题的办法,首先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束缚人们的行为,其次是加强对居民对爱护环境和珍惜环境等社会公德的宣传和教育,普及村民的绿化美化知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

篇9

本研究以湖南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湖南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进行评估,通过分析湖南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困境,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路径,以期为推动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湖南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村发展水平五大系统。1本研究数据取来源于1991~2011年的《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通过走进农村进行实地考查,对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有更直面认识后,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目前农村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存在的问题作详细分析。

·农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但土地浪费严重

据图1可知,农村居住条件得分由1991年的0.0713上升到2011年的0.1l42,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贡献逐年增长,成为第二贡献因素。这源于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经济在政策鼓励下快速发展,农村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人均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由1991年的43.02元/人增加到2011年的152.60元/人,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逐年增加,房屋内置水平提高;人均年末住房面积由1991年的22.58平方米/人增加到2011年的40.18平方米/人,尤其是钢筋混泥土结构房屋人均占有量发展较快,2011年是1991年的8.5倍,住房条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结合湖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可知,尽管农户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土地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相反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旧房闲置,布局分散等问题广泛存在。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质量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贡献由1991年的31%下降到2011年的19%,成为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湖南省自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造林面积为5.15万公顷,2005年为13.65万公顷,退耕还林取得较好成效,但是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日益严重,2011年的农药、化肥、薄膜使用量分别是1991年的1.8、1.6、2.2倍。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由1991年的1637.5千公顷增加到2011年2589.88千公顷。农村面污染已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得分由1991年的0.0375上升到2011年的0.0618。有效灌溉面积、通汽车村数、自来水受益村和通电话村数2011年分别是1991年的1.03、1.07、2.47和2.56倍,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但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贡献仅12%,综合发展水平较低。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下降,服务人员学历偏低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分由1991年的0.0606下降到2007年的0.0507,递减率达20%。农村医生与卫生人员数由2000年的68135人下降到2005年的38547人,实际医疗服务水平较低;而湖南省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总体上学历偏低,高学历人员不多。湖南省农业领域缺乏高技术人才,技术推广人员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集镇文化中心由1991年的938个上升到2011年的1403个,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及农业事业费由1991年的8.8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20.98亿元,国家对农村逐渐加大支持,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物品配置。

·农村发展水平较高,但非农产业污染严重

农村发展水平较高,其是推动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贡献因素。农村发展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贡献长期保持在36%左右,是五大系统中贡献最大的因子。湖南省1991年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50.94亿元,到2011年为545.38亿元,农村发展获政府大力支持。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688.91元上升到2011年的3904.2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1991年的62.27下降为2011年的49.60。农村居民生活逐渐宽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其中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与农村总产值的比例由1991年的0.408上升到2011年的0.715,这些都表明农村非农行业对农村的发展贡献很大。但在农村发展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非农行业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对策

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既要突出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其长远发展和特色。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科学搞好村庄规划,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立足村庄已有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通过政府帮助与农民自主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分期分批地有序改造,尽量不增加或少增加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循环经济。对于目前的农村而言,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首要对策。其既能发展生产,又能避免污染农村环境。农药、化肥的污染问题是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的一个自然生态环境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逐步改变传统农业中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科研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和创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具体而言,要重点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实施生物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和环保型农业。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村的污染得到有效解决。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与城市差距最大的部分是农民直接接触到的基础设施和农村的人居环境。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制定道路交通治理规划。应参照合理的治理原则,针对该村道路不成系统、交通不畅等现状问题,对现有道路进行整修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道路网格。二是完善供电网络系统。更新老式的高损耗变压器,推广使用节能灯具,规范低压配电线路的布线。三是有效利用能源。充分运用大自然给予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有效利用土壤和植被,发展高效系统,使用对环境无害的材料,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促进废物再生利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等。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服务人员素质。大学生知识新、眼界宽、信息灵,并且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干劲十足,适合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而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经调查2010年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不足30%,社会上“读书无用论”言论抬头不利于我们国家民族的振兴。由此笔安排有志在农村施展拳脚的优秀大学生去农村工作是提升农村服用人员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双赢战略。政府近年已实施选派大学生当村干部的制度,但笔者认为数量远远不够。应增加进村服务大学生的数量,以便农村以坚实步伐在致富路上走得更好。

篇10

一、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村级历史遗留沉重。税费改革前,农户欠收提留、统筹款,原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负债情况比较严重。有的村集体自然条件较差、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为“空壳”村。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文化、年龄结构欠佳。虽然经过国家化解村集体债务,但由于历史遗留沉重,加上新产生的债务使沉重的村级债务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农村干部观念陈旧,束缚发展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一是村干部大多文化层次较低、思想不够解放、发展集体经济意识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二是畏惧发展的思想。认为现在村集体已举步维艰,更何况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怕担风险,怕失败,不敢发展;一些村干部虽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但对集体经济发展感到一筹莫展。三是依赖的思想。一些村干部认为每届任期只有三年,“当天和尚撞天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不想发展。

(三)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集体的山林、“四荒”等资产、资源,无疑是杀鸡取卵。对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租赁承包管理,是目前对村级资产、资源现状的一种管理方式。但是,对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不健全,一些资产价值缩水严重。另外,短期行为的存在或者是迫于化解村级债务的压力,一些村级优质资产相继被拍卖,致使村级集体资产越来越薄弱,村级集体经济无后续力量。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强化发展意识。虽然财政支农支出逐年增长,但公共财政还不可能对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大包大揽,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在工作上精心组织,加强培训将懂经营、会管理、有能力的人留住人才、在村里干事,改变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状况。坚持从实际出发,制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一是在开发利用村集体资源中促进增收。做好村集体增收工作,应将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村集体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各村应对可供开发的集体资源进行认真排查,摸清家底,并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拿出应对之策,最大限度地加以盘活利用。二是在服务农民增收中促进增收。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服务农民增收、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村集体自身的增收。三是在创新优化经营机制中促进增收。要更新观念,拓宽思路,鼓励集体和农户以资源、土地、资金等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多法并举,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四是鼓励各个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他们的发展提供 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此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

(三)加强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创新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在严格执行村级财务“三资”管理制度、规范加强相关部门对村级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平调和挪用;建立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健全定期审计制度,确保村集体账目清晰。二是加强村务民主管理。继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决策等制度,将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交由村民自己决定。三是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要结合村务民主管理,健全村级资产保值增值机制,要加大对村级闲置资产盘活力度,处置资产时实行公开拍卖;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提高村级组织自身的管理水平。四是创新村级重点项目支出管理,必须公开、公正。“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要协助村级建立村级化债资金和兴办公益事业资金专用帐户,将村级取得的集体经济收入,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专户实行专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