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的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专项课程;开发建设

作者简介:朱小峰(1972-),男,安徽长丰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76-0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适应,从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时期国家建设所亟需的创新创业人才[1]。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立足于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促进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以《意见》为纲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教育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具体能力。这个转化过程中,有效的课程载体是不可或缺的。依托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学生在了解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具体的创新技巧和方法,把握好身边有限的创业机会,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实际就业质量。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给予创新创业教育以高度的重视,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实施方面却存在较多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归入学校学工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范畴,形式上等同于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却被排除在外。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安排普遍较为紧张,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课程展开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在实训室里实训实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都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联。在此背景下,抛开课程建设来探讨对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实际的。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当前都积极兴办各种各样的“创业园”或“创业一条街”,以期通过提供便利的实体创业场地,由此为学生打造创业的“孵化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其创业能力并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事实上,创新创业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学生必须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仅仅提供创业场所还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课程真正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定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亦未能得到明确[2]。比如说,从2009年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商职院)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虽然要求各专业必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专业安排的创新创业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往往名不符实,而且通常只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一部分内容或者挪移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一种“空泛化”的特点,效果自然难以保证[3]。

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尽快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去,而且是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必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切入点,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并安排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与传统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强化了够用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使学生获得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紧密依托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同步创新。

2010年5月,浙江商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启动了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经过教师申报和学校评审,当年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创新创业指导》、《电子创新制作》与《会计分岗模拟》等四门课程立项为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并分别给与1万元的课程建设经费支持。浙江商职院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2011年11月,学校将于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组织验收。四门课程经验收合格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除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常规内容之外,这四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课程建设核心目标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通过大量的创新思维故事和经典思维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专业找出或总结出创新思维的案例,在课堂上和其它同学一起分享,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从时代的要求出发,总结成功创新与创业实践的感受和从事创业教育的经验,广泛汲取中外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的精髓,探讨和总结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具有较为真实的仿真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了解企业创办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全方位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课程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会计分岗位模拟》课程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一方面,贴近中小型企业经济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述企业理财业务、会计账务处理、内部审计业务的新经验、新情况,尽量从浙江中小企业实际出发规划现代企业理财活动、会计业务处理活动的内容及问题,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另一方面,按照会计业务证帐表处理、阅读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财务评价、企业厂房设备更新改造建议、通胀条件下企业存货模式决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程序、中小企业股票投资跟踪分析、紧缩环境下企业融资策略研究和书写商业计划书等八项工作任务展开情景教学,让学生在调查、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及时吸收和消化必要的理论知识。

《电子创新制作》课程结合应用工程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着重了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组按“工程感知—理解与贯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的渐进过程,将课程内容分入门、提高和创新三个层次,体现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化。同时,课程负责人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发了9个教学项目配套的硬件电路原理图、PCB布局图、器件清单、软件程序流程图、源程序、制作成品外观图、关键部件外观图以及必要的机械结构图、加工图、装配图文件和实物等,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效果倍增。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实践平台综合性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积极为学生搭建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咨询、网上讨论的实时与交互式教学平台。课程通过网站积累和分享各类教学资源,为师生共同提供最新社会动态与市场资讯,使学校与社会形成零距离接触。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课程负责人开办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博客,方便校内外学生在线访问学习,收集了大量创业案例、形势与政策,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2011年,在学校的得实网络教学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课程教学人员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积极讨论课程建设内容,初步形成15个班级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的教学资料迁移至到网络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完成作业;同时,课程教学人员又开发新的网络教学手段,如协会活动分享、第二课堂等栏目,为师生在课后的交流创造了更方便快捷的路径。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建立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网站,在网站上开设教材建设、教学课件、习题思考、创新案例、创新作品、互动空间、在线答疑等栏目,方便学生的学习的预习和复习;同时,课程负责人还建立创新思维QQ群,每学期建立一组QQ群,实名注册(组别、专业和姓名),实现和学生的在线互动交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疑问。

三、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不足

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具体实施,确立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和切入点的发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空泛化”和“低效化”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刚刚起步,所以课程建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纠正。

(一)课程的教材建设成绩还很欠缺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支撑性教材的建设。然而,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设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上已经出版发行的教材还很难与新开设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配套,而且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发行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一般都是以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为主开展教学。比如,浙江商职院目前的四门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中仅有《创新创业指导》一门课程,其课程负责人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并已出版发行,其他三门课程都使用讲义形式的教材辅助教学;其二,各课程教师编写的讲义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知识点比较零乱,照搬照套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应有的特色。

(二)课程的建设成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推广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具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课程的辐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4]。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一方面没有能够及时转化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驱动力量,比如将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创业园的工作安排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成果未能主动地向其他课程进行辐射,实现成果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课程组的管理与活动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任何一门课程的高质量建设都离不开优秀的课程组力量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学术水平、人文素养以及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个教师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是提倡师资队伍多元化的,其中既要有本校本专业教师的参与,更应该积极吸引非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事实上,目前浙江商职院四门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组中,一方面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显得不足,而且教师实践经历普遍较浅;另一方面,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往往是课程负责人担当了大部分任务,课程组其他成员参与的痕迹不明显,课程组应有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各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载体。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各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开设更多针对强、高职教育特色明显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邢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4).

篇2

一、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再认识

1.从“实践出真知”的视角看其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的《实践论》认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我们也常说,“实践出真知”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在人们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1]。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创新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具备将来从事各自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2]。所以,从“实践出真知”的哲学视角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和成长。

2.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看其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可能依靠纯粹的理论学习自动形成。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促进创新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能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历练,才能使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性认识,磨炼创业意志,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这个角度上讲,实践更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性质。

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项目特性分析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和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结合项目要素看,这种为了完成某种特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具备了项目管理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次性

项目的一次性是指项目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不会有完全可参照的先例,也没有完全一样的“拷贝”。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即宣告终结,是“一次性”的任务。此外,项目从未在同样的情况下出现过,而且以后也不会再发生。可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具备一次性特征。

2.独特性

项目的独特性是指每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或产品或服务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虽与其他类似,但其时间、空间、环境和条件等方面也已发生了改变,因此项目的过程始终是独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尽管许多项目每年(或定期)举行,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由于活动参与人员、活动地点、活动形式等内外条件的变化,在时间上、经费使用上、项目内容设计上和项目工作质量上都有不同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参加人员、项目组人员的角色和各自分工都会有所不同[3],所以,项目的执行过程不可能被模仿,更不可能完全一致或照搬照抄。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但在现实中实践不足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项目特性,为引入项目管理提供了可能。运用项目管理的关键链理论,抓住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计划、项目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估四个关键环节,可以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关键链;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87-03

3.目的性

项目具有明确的时间性、成果性和约束性目标。在项目实施之前,项目负责人要制订全面和系统的项目计划,分解项目的各个环节,明确项目成员的各自分工,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工作,项目成员间既分工又合作,攻坚克难,完成目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要求在明确的时间内实现明确的目标,也具备了明确的目的性,而活动的开展自始至终以实现目标为原则,在完成之后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项目管理都具备目的性。

4.过程整体性

项目的过程整体性是指项目过程是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其一切活动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为了实现项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项目效益的最大化,项目管理要求对时间、成本、质量和进度等方面进行控制,而在对上述目标的控制时,往往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手段来实现。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包括申请、计划、实施、控制、结题和评估等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具备较为完整的生命周期,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手段来协调时间进度,优化配置资源,以达到预期效果。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具有过程的整体性特征。

5.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的人员组成和职责在不断变化,项目组织没有严格的边界,是临时的和开放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组织也具有临时性和开放性特点。在项目开始初期项目负责人根据需要组建临时的项目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计划和任务的变更,需要调整或补充项目成员,而当项目目标达成后项目团队即告解散。可见,基于项目管理组成项目团队,有利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6.风险性

项目的风险性是指项目不能“试做”,启动后一旦失败就不能重新开始,就失去了在同样条件下开展原项目的机会,这是由项目的一次性决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可控性,但是也有一定的风险。在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项目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并直接影响到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这就使得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关键链”

“关键链”是指项目实施中有瓶颈作用的管理环节。只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抓住项目的瓶颈,加强对关键链的管理,就能用最短时间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从而推进项目的进行速度[4]。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也可以通过加强关键链管理来实现最优化目标。结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它的关键链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分析项目的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关键链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一般来说,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对项目的调研和论证,有时只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草率作出决定。当计划要转变为实际操作时,才发现自己不具备解决项目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项目无异于纸上谈兵,结果只能是失败。所以,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启动阶段,不仅是批准该活动能否立项,而且是要求项目团队在确定项目之前充分考量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专业能力,全面、系统和客观地分析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项目是否可行,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2.制订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既是项目质量控制的依据,也是衡量项目进度的依据,一个优秀的项目计划能让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明确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帮助双方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协调,降低活动失败的风险,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项目团队必须依照组织分工,从内容、范围、条件、进程和资源等方面编写创新创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的里程牌和时间表,进行项目目标细分,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图,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3.实施项目资源管理

项目资源就是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实际投入。随着项目的实施,必要的项目资源控制和管理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项目资源管理包括时间、资金、人员、工具和设备等方面,其中以时间、经费和人员三个方面最为重要。时间主要影响项目管理的进度,经费主要影响项目管理的成本,而人员则影响项目的组织结构以及激励问题。这些资源都是项目管理的有效抓手,有了这些抓手项目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否则项目管理就失去了调节的手段,容易导致项目进程与项目计划之间产生偏差,甚至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因此,项目负责人要依据项目计划和工作分解结构(WBS)图,确定完成每项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和设备、用多少经费、花几天时间以及由什么样的项目成员来完成,形成系统的项目资源管理计划,用资源规划矩阵、资源数据表、资源甘特图和资源负荷表等直观、有效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付诸实践。

4.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最后一个关键链。通过项目评估肯定工作成绩,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根据项目特点改进和完善管理机制,运用更加科学和合理的项目管理理论,从而为今后的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积累[5]。

(1)建立科学评价标准

具体标准有三条:一是是否实现预期目标,这是评价项目的首要标准;二是资源使用情况,完成项目任务不能以浪费资源为代价;三是认可度,有没有得到师生的认可,有没有形成一定的轰动效应,有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2)分类开展项目评价

不同的创新创业项目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基础研究型创新创业项目主要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搜集的

材料和数据的分析而形成结题报告,评审委员会通过评估项目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工作量和调研任务确定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来进行验收评审;应用型创新创业项目主要依据最终成果应用的数据结果来进行验收评估,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最终成果应用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同时结合成果应用客户的评价反馈[6]。

(3)积极寻求成果转化

针对验收评估后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既可以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项目成果进行生产实践考察,又可以通过组织参加科技竞赛、和科技作品成果展示等多种途径促成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6]。

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价值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减少工作成本,节约项目资源,是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创新。

1.有利于突破管理瓶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而提升其实效性。作为一种普遍受欢迎的、具有明显管理特征的管理技术,项目管理已在国内外很多行业及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管理,能够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模式,做到源头预防,过程中检查,完成时验收,确保项目处在控制之中,减少时间、资源和精力的浪费,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效率,有利于从根本上形成较为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管理模式。

2.有利于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由“人制”向“制度制”的转变

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客观上要求建立科学、合理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够对创新创业项目实施量化考核和绩效评估,也能为项目的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需要制定的制度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规范的立项审核制度。通过立项审核,排除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非理性因素,杜绝资源浪费。二是有效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三是健全的沟通制度。通过沟通交流,使各类信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传递,客观上促成创新创业项目效果的实现。四是严格的监控制度。监控制度是创新创业项目得以按计划顺利进行的保证,它既能保障创新创业项目的如期实施,又能保障项目经费的科学使用。五是科学的成果转化制度。通过成果转化制度,既能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又可以促成创新创业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从而更好地体现项目的价值。

3.有利于实现质量控制,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项目管理有助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以及资金和时间情况等选用适当的管理工具,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全面质量控制,达到项目的效果、资金和进度目标。在利用关键链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管理时,要求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对影响项目的关键环节实施控制,检查项目实施中资源使用、项目进展、团队合作和项目风险等情况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当出现偏差时要及时反馈,并尽快对原计划进行修正,从而确保项目的质量与效果,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4.有利于节约项目成本,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配置

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高校已基本度过了规模扩大期,学校所拥有的资源逐渐减少,经费、场地、人力和信息等资源的不足都是困扰创新创业教育正常开展的现实问题。在高校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已成为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项目管理可以在计划的时间和预算内,充分合理地调配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资源浪费,降低项目成本,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项目效率,实现其最大价值。同时,高校应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获取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以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并产生辐射校外和影响社会的作用,实现企业、学校和项目团队的共赢。

5.有利于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成才动因

以往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沟通不畅、分工不明和权责不清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开展项目管理有助于克服这些问题。项目管理既强调“守土有责”,又要求加强沟通协调;既强调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专业优势,又需要项目团队通过开放的信息交流和激烈的思想碰撞,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增加对团队的认同感,实现在明确分工基础上的充分沟通。同时,通过项目的具体实践,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由“领任务”变成“请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因。

参考文献:

[1]郭星明,等.基于实战的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6).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吕哲峰.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4]马国丰,等.项目进度的制约因素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8.

篇3

摘 要 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在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社会里,这种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财务管理必须在资本结构、利润分配方式、风险管理方法、财务评价体系、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手段等不同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推动管理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一、知识经济扑面而来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使用和分配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知识将替换传统的生产要素,并逐渐成为主角。它是位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知识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资源;高技术产业在未来或许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服务和产品的知识含量将逐渐增多;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的顶梁柱。不管是对个人、企业,或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知识的学习一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投入日益增多,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企业资产形态的无形化和知识化,企业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逐渐知识化,对知识资产的评估和管理是知识决策的中心内容之一。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企业原有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可能将会导致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造成资源耗竭、生态失衡、外部环境的污染等等不良后果,使得民众不满,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 很有必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重新定位。

(二)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

知识是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企业的资产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在企I发展中,知识所蕴涵的巨大价值和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结构中的比重会逐渐增大,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定将成为企业资产的主要的一个部分,人才资产财务管理也将会位于主要位置。

(三)对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的影响

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拓展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网络化。日前,互联网的用户在全球有近千万,预计在15年内将有10亿人运用全球互联网。知识共享、运行迅速、容量巨大的信息技术网络组成了知识经济基础,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在网上进行。其二是虚拟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不少传统的商业运行方式将会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采购、电子支付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间购销活动更方便、费用更低,这些变化势则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四)对企业理财风险的影响

风险管理将会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对于企业,其面临的风险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有所提高。主要原因:第一,知识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使其企业产品的寿命周期有所缩短,企业可能随时被市场淘汰; 第二,种种复杂的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出现,使得融资和投资环境日趋复杂化; 第三,在追求高收益的目标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无形资产和高新技术产业上,使其投资风险有所加大;第四,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在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把企业充分暴露给竞争对手,从而更加加大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三、积极推动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定义

传统的管理就是实行指挥、组织、协调、计划和控制。管理创新是在建立和完善扎实的加强实物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和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逐渐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人为本,重点加强知识机遇管理、资产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有效的运用企业资源,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制约机制和形成完善、激励机制的动力机制。

(二)管理创新的内涵

1.选择企业战略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战略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如果没有战略,就会“随波逐流”,始终位于被动的地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对的是世界级的旗舰―――跨国公司,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位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进行战略选择、战略研究与战略创新。这种战略选择,显然与传统的选择一个好的行业和其中一个好的位置不同,而是应当以企业资源与能力有机整合为基础的一种创新战略选择。

2.增强竞争优势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必须不断创造和增强竞争优势,进一步激活资源、激活企业、激活市场。增强竞争优势包括: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协同竞争。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与传统的方式不一样是重中之重。竞争优势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应该逐渐主动打破旧优势,同时不断地建立新优势,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竞争优势。

3.市场营销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拓展通道。所谓的市场营销创新,是为了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企业市场营销行为在理念、方法措施、途径、、体系等方面实现的改进、更新和完善。市场营销创新必须抓住以下主要内容:产品求新求异;分销渠道求通求畅; 价格求适求宜;促销方式求新求活;营销策划求准求好。当前要紧紧把握绿色营销、网络营销、顾客满意营销、品牌营销和等新方式。

4.加强资本运营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资本运营是对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它包括三种基本方式:实体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和产权运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进行有效运营可以采用一下不同形式:合资合作、资产剥离、股份制改造、兼并收购、多元经营、联合联营、资产置换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要从生产经营型向资本运营型转变。

5.调整组织结构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组织保障。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市场的变化多端,使得企业的运转节奏逐步加快,对企业的灵活机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组织结构很难适应时代要求。调整组织结构的目标是组织结构柔性化和虚拟化,建立具有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建立共同愿望和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必须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相适应,在传统企业资源运作的基础上,需注重知识资本管理,并由此导致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手段等方面创新。

(一)构建多元化财务管理目标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让股东财富达到最大化,目标的定位是以财务资本的产权所有者为基础――股东的利益,与物质资本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企业财务目标不但需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而且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⒂肫笠邓昂罄润分配的财务要求。将人力资本所有者利益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激发创造性,形成最佳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流动秩序,使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二)调整和拓展财务管理内容

1.资本结构的优化创新。资本结构,是不同资本主体、不同资本形式及不同层次的各种资本成份构成的动态组合,是企业财务状况以及发展战略的基础。知识资本逐渐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必须要按知识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一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关系;二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比例关系、形式和层次;三是确立知识资产证券化的种类和期限结构,非证券化知识资产的权益形式和债务形式以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

2.财务风险管理创新。由于知识经济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经济活动的虚拟化、网络化,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将使财务管理的风险日趋复杂,由传统的投资风险转向投资风险和网络技术风险并存。科学的规避风险,首先,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具有及时捕捉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高效性。再次,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与无形资产上的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对那些技术进步快、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促进意义的无形资产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进行摊销,从而减轻风险程度。

3.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同其他要素一样,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知识及其产品具有其他要素所不具有的特性。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积累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潜在的产出水平也在增加,但增加的质与量无法预测。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进行创新,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增加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日前,有关经济学者指出知识经济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投入与产出指标、存量与流量指标、网络指标。这三类指标较为抽象,也缺少相应的量化指标。

4.利润分配模式创新。知识型劳动者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成为企业的核心,知识化劳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动力。这必将促进企业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的创新,由于知识所有权地位的确立,企业创造的全部财富进一步表现为知识化劳动创造的价值。因此,由知识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须以投入的知识量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这样,知识员工理所当然成为剩余价值索取权的拥有者,使知识和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分配依据,使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在更大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以促进企业和谐持续地发展。

(三)革新财务管理手段

知识经济将实行以网络财务为主的理财方式。网络财务是以内部网、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网络财务系统突破了空间局限,使管理能力能够在网上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节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运营所产生的巨大风险。网络财务模式下,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实现。网络财务时空上对财务工作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工作水平和效率。推进财务管理网络系统的建设进度,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应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条件,逐步推进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是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创造良好的物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军.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J].现代财经,2003(1).

篇4

一、领会落实好党委工作部署是抓好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高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前提,在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难点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领会落实好企业党委的工作意图。企业党委对当前改革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分析所站的角度要高于基层,而且在制订工作方针时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因此上级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安排,是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开展支部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在领会和落实党委工作意图上多下功夫,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能否真正见到成效的前提。

二、引导党员争做工作骨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表率作用

首先,党支部可以通过引导普通党员参加本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会议,让党员当好上级精神和单位管理方针的宣传员,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涉及本单位管理和支部工作的重大问题,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普通党员通过参与管理工作,接触的信息量增加了,个人站的角度不同了,思想认识也就高于普通群众。

其次,支部可以通过组织各项创争活动,让党员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时起骨干作用,使技术水平和日常表现突出的党员涌现出来,成为职工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使职工队伍始终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有了积极向上、群众信赖的党员队伍,党支部在无形中就扩大了影响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根本保证。

三、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向心力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现代传媒这一便捷通道,让工作对象接受电视、录像、互联网等新形式。发挥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灵活性强等优势,这些声像并茂、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新载体,是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不可比拟的。其次,在调查党员、职工思想状况时,可以在单位网上开辟“自由论坛”、“思想园地”、“聊天室”等专栏,使职工在“自由天地”里敞开心扉、无拘无束、说说心里话,以便及时全面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工作。再次,在员工创争活动方面,应融入企业文化内涵,深化“主人翁”的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四、推行“大政工”,让每个管理者都有思想政治工作意识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创新;思考与实践;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说来是蓬勃向前的,但如何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哪几方面展开创新,如何在工作中实践创新,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每一位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都能拥有高尚的心灵,对社会具有责任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在社会中甘于奉献自我,“这就要求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固坚持党的领导,秉持对社会和青年一代高度负责的原则,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在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对广大学生的内心关怀”[1]。

如今社会在物质和利益层面的不断充实,使得传统道德理想不断被否认,而中国历史上的曲折经历也使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经过了多次变动才逐渐确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也使人们受到了长时间的熏陶,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要使这些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艰难的,因此,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高职思政教育必须获得创新。

二、多措并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创新理念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我们将就业作为基本导向,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导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培养方式与本科院校有所区别。高职院校是以培养职业化人才为基本目标的,“要将思政教育工作与高职课程的实用性相结合,经由思政教育中所学到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更好地指引学业的发展,促进企业更好 ”[2]。而企业文化主要是要求员工在道德规范的集体荣誉感方面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契合,因此,企业看中员工的主要是做人与做事两方面的能力。基于此,高职思政教育必须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将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进行教学。

2、创新方法

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予以改进和创新,不断探索全新的教学办法,促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实效性,也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借助于前沿的技术手段可使思政教育更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通过音频、视频、文字、音乐等视听结合的途径和手段传递给每一位受教育者”。

对课程学分制进行改革,设立三元学分制,不单一的以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分的依据,而是将理论水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都归为学分的考量标准中。学生要通过文化课程和理论课程的专业学习修得理论知识方面的学分,再通过在本专业所要求的实验课程中进行实践,在实践的环节中通过各种考核,取得各种证书,从而获得技能学分。最后,通过军事化训练、毕业设计以及素质练习等实践性课堂深入掌握职业发展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学分。三元分学制切实遵循每一位学生的心智特点,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教育教学,突出了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也适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规律,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发展

1、加强管理

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在中职阶段,这些院校管理较为严谨,积累了很多管理学生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但由中专升格为高职以后,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就碰到了一些困难。所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管理。

2、形成教育体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出发,可以分主题形成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这一特点出发,可以分阶段形成教育体系。高职学生具有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的生活有三个不同的时期,先适应,后稳定,再成熟。基本上每个学期会跨越一个学年,因此,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分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这一特点入手,可以分步骤形成标准体系。“推进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有序化、规范化是开展高职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也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目标合理化的关键所在”[3]。从内容主题等方面分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制定教育方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3、构建教育网络

构建教育网络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通过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利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和宣传资源,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园教育网络。

构建自我教育的网络,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觉管理,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校园风气,利用学校组织等多个平台督促学生自我管理,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进行联系,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体系,发挥教育人的全方位作用。高职院校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动,定期家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总结

21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高职学生的思想也经历着时代的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从创新入手,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高尚的品质,也只有创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颜莉芝,雷久相.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03).

篇6

1 新型城市形态与城乡统筹

作为某种文明形态,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其自身也是发展变化的。但是,随着全球范围的现代化进程,城市所具有的聚集带动和导向引领这两个基本功能,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所谓聚集带动,主要指在财富的产生和增值、消费方式以及人口分布等方面向城市集中的某种空间形态;而导向引领则是指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即文化意义上的农村城市化,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大幅减少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城市还成为农村的发展动力和观念参照。在此意义上讲,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载体,其发展形态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一般规律。

但是,中国在这方面有两个特殊的因素,一是农村人口比例太大,而且绝对数量太多;另一是现代化起步很晚。由此带来两个矛盾:第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但城市却不可能提供太多农村人口的空间转移;第二,现代化必然带来资本和财富向城市的集中,但后起现代化没有条件,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更不允许农民的破产。因此,中国城市的发展就不可能是一般意义上城市功能的自然实施,而只能是对于城乡整体发展的协调统筹,并由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形态。

当然,新型城市形态的必然要求并不仅仅在于城乡统筹,比如还有经济结构、生态宜居、消费取向等因素,但是就中国的特定情况,尤其是所谓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来讲,城乡关系必然是现代化整体发展的一个主要基本因素,所以城市城乡统筹也就成为新型城市形态最基本的功能机制。同样,城乡统筹也是多层面和综合性的,比如针对身份及相应权利的主体统筹、以经济活动为主导的要素统筹、以空间形态为载体的区域统筹等,新型城市形态的形成就必然要依赖于并体现为一系列的自觉创制。但是,现在的研究似乎并没有自觉认识到新型城市形态的创制问题,也没有从这个创制的整体角度来对待诸如城市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统筹等方面的联系。事实上,新型城市形态创制是中国现代化特有的要求,城乡统筹就是应对这个要求的一个统领原则和政策机制,因此,新型城市形态创制和城乡统筹是互为因果和互为表里的,作为某种文明载体的新型城市形态也必然是在对于一系列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中生成的。

2 若干基本要素关系

从上可以看出,作为创制针对的各种关系处理本身就构成了某种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它们大致包括同一辖区内不同行政级别之间的职能及行为、本地(或常驻)居民与外来(或流动)农村人员、社会群体与发展取向以及整体形象的内部城乡关系等。

2.1 行政级别与职能行为

每个国家都分为若干行政区划,而且不同区划的政府机构都有相应的高低行政级别,因此,如果说政府都是设在城市里的,那么从空间形态来看农村是由城市管辖的。但是在中国,不仅农村是属于城市行政辖区之内的空间区域,而且所有地方的农村都是由城市领导的。这样,不仅城市形态的建设必然要涉及农村的情况,新型城市形态的创制更不得不处理好两种关系,即行政管辖职能与社会发展功能的关系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利益空间关系。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种关系都存在某种矛盾。在前一种关系中,一方面是行政级层之间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另一方面,不同级层的政府职能又是大体相同,缺少按照所属区域社会发展功能所做的相应区别。在后一种关系中,一方面所有城市的发展都需要向农村扩张,另一方面农村自己却没有对应的谈判主体。因此,从这两个关系的结构来看,所有关系到利益取向或分配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从城市角度考虑的,至少是以城市为出发点。

一方面,政府职能是从城市角度来设置的,农村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仅职权上有诸多局限,而且在观念导向和决策制定上都是由城市来领导的。因此,虽然现在都说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但实际上并没有弄清楚这个“二元”的真实含义在于一元化领导下的权利和利益差别。换句话说,并没有农村自己的行政体系,而直接管理农村事务的乡政府的职权又是极为有限的。事实上,城乡各自的自然形态必然是不同的,如果要破除的是城乡在权利和利益方面的二元结构,那么新型城市形态建设要做的就应该是某种功能上的协调统筹。从行政管辖职能和社会发展功能的关系来讲,不同行政级层(比如中央、省和直辖市、市、县、乡)的政府的职能区别就不应该仅仅是权限的高低以及内容的宏观和具体,而且还要针对其不同的文明形态和发展任务设定相应的职能区别。

另一方面,无论城市的各种管辖职能还是其利益空间的占有,都具有向农村扩张的趋势。事实上,城市本身也有不同空间关系,主要包括分离和重叠两种类型。所谓分离,就是某行政区划的空间就是它的城市范围;而重叠则是指不同行政级别或区划共处同一空间。一般说来,分离形态的城市与其辖区内的农村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因此,由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向农村扩张已经成为政府的正常职能。重叠形态的城市有两个级层类型,一是首都和省城,另一是市县和乡镇。前一种类型中的中央和省实际上是驻在某个城市内进行领导,所以向农村的扩张在空间上是由所在的城市承载的。后一种类型的扩张比较直接,因为不仅市、县本身都有农村地区,而且乡、镇就是和农村连在一起的,尤其是各种小城镇、中心镇的建设,其空间都是由农村提供的。但是,这里的问题并不在于城市向农村的空间扩张是否合理,而在于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区别。在这方面,农村的最根本弱势并不在于农业产业的利润增值局限,而是公共用品供给的差别,然而问题又恰恰在于,由于社会形态和发展功能的不同,农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与城市形态一样的均等化公共产品供给。

由上可以看出,新型城市形态必须针对城乡统筹目标和功能,调整不同行政级别的政府职能设置,针对城市和农村的社会发展功能设置有所区别的政府职能体系,并从公正和公平角度建立统筹协调城市和农村利益空间关系

的机制。

2.2 本地居民与外来农村人员

城乡统筹本身就是多层面和综合性的,比如上面提到的身份、权利、经济要素、空间载体、区域统筹等方面的统筹,但是,这些方面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人员的流动和混杂,因为城乡统筹是以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社会空间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必然会有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这种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而且尽管现在仍实行城乡两套户籍管理体系,但是这种管理已经不再构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主要障碍。由于农村人口的进驻,城市就在不同的身份、权利、习惯等各方面显现出人员混杂的特征。在此意义上讲,城市不得不在自己的社会空间内进行城乡统筹,而由此形成的新型城市形态的一个基本要素关系,就是协调本地居民和外来农村人员的流动与混杂。这方面大致包括三个内容,即土地的综合利用和管理、原驻地农民的安置和转型以及农民工问题。

目前,土地综合利用和管理是针对城市向农村扩张而言,主要包括城市周边农村土地变性和使用以及征占农村土地和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转(居)民”的用地变化。因此,尽管土地综合利用和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许多内容,不过从城市形态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的功能结构,另一是地上建设的形式类别。从功能结构来讲,除了城市扩张用地,主要是通过整合农村居民点和其他村镇用地,使农民向城镇中心和城市居民点集中,从而能够在建设用地规模微量增加的约束下,实现用地布局和用地性质调整,并以此来强化土地的产业和生态功能。至于建设形式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趋向和城市形象等方面。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以农民失去土地为前提或代价的,农民只是城市土地(及其附加空间)综合利用和管理的安置对象,无法成为这种利用和管理的利益主体。

所谓原驻地农民的安置和转型,就是为转为城市居民的农民重新赋予身份和分配相应的权利。一般说来,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征地拆迁、农民上楼、统筹就业和社保体系建设。但是,这些工作存在两个互为表里的问题。一方面,赋予的身份和分配的权利都是由制度决定和制约的,无法进行交易,因此只能就附着在相应权力上的利益(主要是土地的得失)进行补偿。由此带来的矛盾主要是无法为补偿的标准定价,而且补偿隐含着补偿者的某种理亏,于是又造成被补偿者“十补就不足”心态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权利并不能替代实际能力的具有,因此,被安置者缺乏相应就业转移途径和社会保障的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农村会有大量的多余劳动力,这不仅是指务农劳动力的大大减少,而且还在于非农的劳动力不可能在农村找到就业转移的途径。因此,被称为农民工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打工现象,其实是今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一个主要形态。换句话说,农民工并不是一个暂时的就业形态,而是一种仍将长期存在的非正常流动就业大军。所谓非正常,主要就是指他们作为某种特殊的群体吃住和工作都在城市,但既不具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也不能进入城市就业的体系。

由上可以看出,对于本地居民和外来农村人员这个关系要素,新型城市形态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创制。第一,土地综合利用和管理不仅要针对城市扩张与原农村土地的关系,还要打破城乡的体制界限,为进城的农村人口留出生存和生活空间;第二,必须建立适合原驻地农民在身份上向城市转移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在外来农村人员个人具备相应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允许其进入城市就业体系,包括进入公务员系列和事业单位。

2.3 社会群体与发展取向

城市中有不同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正常现象,不过这种现象在中国更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即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将在两个主要方面不得不接纳农村及其人口的融入,一个是城区向农村的扩张需要,另一个是农村本身的城市化。因此,除了不同城市人口的相互流动,某一城市(或每个城市)主要由三部分不同的社会群体构成,即原驻城市居民、“农转居”(或“农转非”)的居民以及农民工。由于城乡统筹并不仅仅是城市支持农村,还包括城市空间内的城乡统筹,由城市领导农村所体现的不同行政级层之间的统筹,城市辐射带动和农村本身城市化的统筹,上述三个主要社会群体在发展取向上就不可避免地有着资源占有、禀赋条件和利益获得等方面的不同或差异,而且这种情况仍将长期存在。

这些不同和差异的内容很复杂,涉及的领域或方面也很多,但是从总体上不难看出,这里有一个两难悖论:上述情况的存在并不单纯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自然结果或伴随现象,同时也是城乡统筹政策的允许甚至促使;但是,只有继续实施城乡统筹,这种情况中社会群体与发展取向的差异或矛盾才可能得到协调或转化。因此,新型城市形态在这方面的创制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农村向城市的看齐,更关键还在于农民、农村和农业三个方面与城市关系的根本变化,即由农民和城市居民共同构成城市主体,农村成为城市的真实空间,以及农业融入整体的城市经济产业。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来讲,新型城市形态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创制,在于形成包括新型农民在内的各种不同身份主体的建设合力。这里当然存在公正和公平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农民转成城市居民后的权利安置以及农民工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公正和公平的实现,或者说现实中具有公正性的公平是有条件的,因此,就社会群体与发展取向这个要素关系本身来讲,它所反映的并不是如何消除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而是以各种形式进城的农民如何作为主体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新型城市形态的建设。

2.4 整体形象的内部城乡关系

形象其实是一个主体(或事物)的主导或突出特征在别人(或外界)那里的反映,所以,新型城市形态是需要整个城市来自觉塑造的。同时,形象又是感性的和整体的,是不同的个人通过不同的甚至是偶然的体验获得形象反映。而这些反映的相同或相似方面就可能形成某一形象综合的和主导性的特征。但是正因为如此,城市形象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外在的或对象性的,相反,某种形象一经形成,它就对城市本身或内部的状况具有两个独立作用。一方面,形象的特征往往就成了社会层面的认同和价值观导向(比如“新北京、新奥运”,“振兴老工业基地”等);另一方面,成为整体发展的机制依据和利益目标(比如“硅谷”、“大学城”、“历史文化名城”等)的导向。因此,如何塑造城市形象,直接关系到城市形态是否具有以及能否实现在稳定与发展方面的协调合力。换句话说,如果城市内部在其精神和物质的层面以及相互关系方面出现明显的不一致,这个城市的形象或者就是各种矛盾的混合体现,或者与预期的效果不符。显然,自觉塑造城市形象的工作内容很多,不过就本文的主题针对来讲,这里要说的是城市形象本身的城乡统筹要素,也就是由城乡要素构成的城市内部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精神(或文

化)导向,另一是物质(或利益)机制。

由于形象从特征把握来讲是某种对象性的感性反映,因此,在精神或文化层面最能形成或表明城市形象的要素,主要体现为某个城市在精神面貌、生活方式、消费导向以及开放态度等方面的总体趋向和相互关系。相对说来,作为主体的某种导向性观念或信念特征,精神面貌主要体现为人的自信感、满意度和价值观;生活方式主要体现为消费的水平、形式和导向;开放态度主要是指对外界的了解程度和接纳方式。但是,城市形象本身的特征极少是单一的,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而且其内容也是丰富和综合的。对于城乡各自因素混合并存的城市来讲,城市形象形成的基本要素关系是由“城里人”和“乡下人”这两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构成的。因此,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导向的树立,比如城市的开放接纳姿态,农民融入城市建设和生活的平和心态,对生活水平差别的承受力,多元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宽容并存,等等。

对于一个共同体来讲,虽然价值导向和文化传统对整体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和主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支撑因素不可能长时间与具体的权利和利益相脱离。换句话说,不仅精神面貌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而且不同社会群体在其权利和利益方面的长期不一致,会使价值观导向难以真实树立和维持,甚至可能导致虚假和瓦解。因此,必须建立支撑精神(或文化)形象预期的物质(或利益)运作机制。就城市内部的城乡统筹来讲,其形象在物质层面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行政业绩与区域利益、政策针对与连接机制、城市规模与人口数量等关系。

就行政业绩与区域利益来讲,当前存在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即一方面是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地方政绩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城乡经济的分离。各级和各地政府都要有经济业绩,而且相互攀比,这样一来,在同一个城市中不仅难以形成经济要素的整合互补,而且各主要产业既不依赖或属于同一种城市形态的经济发展导向,也不在功能上构成建设这种城市形态的经济支撑合力,仅仅是按各级和各地政府的需要被随意选择和安置。同样,支持城市形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整体性城市经济,不仅包括城市近郊的农村经济,而且由于行政上城市对农村的领导,也包括该辖区内的农村经济。但是,由于农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不大,政府或者仅仅从国家政策(比如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的角度对待农业,或者把对农村的支持看成一种负担。事实上,经济基础对城市形象的支撑作用并不取决于经济总量的大小,而是体现为经济部类、行业、产业、方式、技术等方面的某种特征,因此这里要统筹的是各种协调互补的经济要素,或者说是以经济活动为主导的要素统筹,否则各经济支撑因素就可能相互独立、分散隔离,难以在功能上构成一个整体的城市经济形态。因此,行政业绩和区域利益这一关系要素的协调,要求统一规划某种城市经济的导向和特点,对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做空间形态的区域统筹,并积极开拓与城市特征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以及农民的就业途径和形式。

政策针对与连接机制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人,一个是事。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讲,所谓破除体制上的二元结构,首先指的就是身份及相应权利的主体统筹。主体指的就是城市居民和进城的农民,因为他们无论在制度权利的安置还是实际能力的具有方面都是不对等或有差别的。因此,主体统筹在政策针对上主要就是如何帮助进城农民顺利转型;而连接机制主要就是改革那些有碍逐步实现与辖区内城市化进程相一致的农业和农民转型的政策。在事的方面,主要是处理政策的特殊与一般和权限的整体与部分两个关系。所谓特殊和一般,主要指政策的普适性与各种特殊政策(比如重点、试点、优惠等)的关系;而整体与部分,主要指整体规定与具体情况的不相适应。就城乡统筹来讲,这两个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待农村利益方面,尤其是城市决策对农村发展的制约。比如,农村中作为试点或重点的优惠政策其他地方无法享受,农村发展的各种审批在行政职权方面的限制,农村的具体项目因城市规划而无法整体考虑等。

一般说来,城市规模与人口数量存在某种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多大的城市规模才算合适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从城市形象的物质支撑来讲,这个关系要素与其说是结构性的不如说是功能性的。换句话说,作为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这个关系实际上体现为某种物质或利益层面的运作机制,而就城市内部的城乡关系来讲,这个机制就不得不考虑城市规模上的向农村扩张以及人口数量上的农民进入城市。因此,这个机制如果在功能上能够支撑和构成合理预期的城市形象,那么它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基本内容。首先是动态管理与自然进出相结合。城市是发展的,管理当然也应该是动态的,但是,这种动态的根据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变化,而且还在于发展本身的预期。因此,管理应该针对自觉的预期制定相应规则,从而使不能够适应这些规则的人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留驻或迁出某一城市以及转入其他城市。从实际情况来讲,这种自然进出的人主要就是以各种形式进城的农民。第二是整体规划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一般说来,城市周边的农村对该城市具有生态涵养的功能,因此,村镇规划不仅是城市整体规划的构成部分,而且两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第三是规模发展与功能分化相一致。合适的城市规模虽然没有一定的大小标准,但空间结构的无限制扩大显然不利于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或者说使各方面的功能整合困难增大。因此,需要从各种区域功能的划分尤其是城乡不同功能的空间结构关系来规划和调整城市规模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分布。

3 小结

以上讨论的是中国整体发展需要处理的两个重要关系,即新型城市形态与城乡统筹的关系、以及新型城市形态创制必然要涉及的基本要素关系。事实上,这两个关系是不同层面的问题,相对说来,如果前者所针对的是某种原则导向,那么后者就是创制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不难理解,限于篇幅这里只是指出了这两个关系的内容方面及相互联系,并没有就如何“处理”这两个关系做专门的具体分析。但是,如果对这两个关系的指出和说明是符合事实的,那么如何“处理”的基本原则和途径已经隐含其中了。因此,作为上述讨论的小结,至少可以从发展的角度指出以下几点。

(1)由于农村在发展方面的相对弱势以及整体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城乡统筹不仅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一种道义责任,而且是整体发展必然具有的客观要求和能够做到的建设实践。但是,城乡统筹并不仅仅是“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围绕城乡双方的各种关系互动必然会生成某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对此,现在就应该有自觉的认识以及相应的创制设计。

(2)由于各种自然(或客观)条件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关系,城乡统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有的任务,因此,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不仅是由新型城市形态来支持的,而且其发展也是以这种形态为引导并作为这种形态的构成部分的。

篇7

关键词:国际采购知识共享企业创新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变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资本,企业更加注重对知识和智力资源的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和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知识资源却越来越分散到全球的不同区位,知识的有限性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国际采购作为企业间关系网络的一个分支,对知识共享有重要的加强和促进作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新视角和新观点,给企业带来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全球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国际采购的重要性,加强与国际采购商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构建竞争优势。

本文是在前人论述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采购这支具体的网络关系形成出发,研究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二、相关和理论回顾

1.知识共享

目前,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外部获取和企业内部交流两个方面入手。相应的研究有:陈剑峰等提出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技术创新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刘敏,徐凯等指出企业应该将资源获取建立在外部价值网络上,以促进企业产品创新;Gao认为,对于不复杂的创新,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可以避免自身开发与结果的不确定性。Konght和Zander指出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取的外部技术和新知识可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降低企业自身技术研发的成本负担,有效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 国际采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采购就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Monczka和Trent把国际采购定义为战略进化的最终阶段;在考虑是否采用国际采购时,Monczka,Trent 和Nassimbeni等学者是以产品的购买价格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Handfield等将更多的因素考虑在内,如较长时间的前置时间、运输成本、关税以及文化差异和交流问题;Weber et al考虑了净价格、质量、服务和灵活性;Das和Handfield等讨论了国际采购的实时性和不相容性;Matthias Holweg , Andreas REichhart等学者将国际采购影响因素归纳为静态成本、动态成本和隐性成本,并通过建立总成本模型加以计算。

三、通过文献和理论回顾推出的结论

在本文中,为了便于本文的研究,将影响国际采购的因素重新划分:损失因素,得益因素和宏观条件。损失因素是指进行国际采购可能的弊端,包括采购的运输成本、关税、及时性、文化差异、交流问题以及服务等;得益因素是指国际采购相对于国内采购的优势因素,包括低成本的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稀缺资源等;宏观条件是除损失因素和得益因素以外的主客观条件因素,包括采购方的全球态度战略,在全球立足的可能性,获得国际竞争等以及供应方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政治经济环境等。

1.损失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影响国际采购的损失因素,会让采购商在采购过程中有形或无形地增加采购的成本和风险,会对采购商的决策产生消极的影响,往往由于考虑到这些因素,致使采购商拒绝与国外供应商合作,而选择与当地供应商合作

结论1:损失因素与知识共享是负相关的 得益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企业出于对得益因素的考虑,才加强了进行国际采购的决心和信心,于是积极地与国际供应商联系和合作,加强企业间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结论2:得益因素与知识共享是正相关的

3.宏观条件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很多时候,即使是进行国际采购的损失因素大于得益因素,即企业面临着成本和风险的增加,企业也会进行国际采购,主要原因就是宏观条件的影响,如企业制定全球战略,想在某一地区开发新市场,就通过国际采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了解和在这一地区的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宏观条件对企业间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知识共享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3:宏观条件与知识共享是正相关的 知识共享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由于竞争压力不断提高,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积累相应的创新需要的知识,并且进行自主创新具有高风险性,所以企业要想构建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外部学习,加强对知识的外部获取和整合,从而实现知识积累,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知识获取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机会”,而知识共享又为知识的外部获取提供了一条便捷而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知识共享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结论4.1:知识共享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

结论4.2:知识共享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

四、建议和结论

1.重视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与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国际采购与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知识共享,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所以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必须重视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并且要根据国际企业采购考虑的因素,增强得益成本的作用,削弱损失成本的影响,并改善国际采购的相对应的宏观条件,积极主动的自我更新和创新,来增加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承接更多的国际采购,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加强与国际公司的合作,积极构建关系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越来越分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分散在国际化大企业之中。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参与国际采购的相关活动,积极构建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促进有效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知识为我所用,大力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要积极的获取,吸收,并进行自主创新,实现真正的企业创新

我国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等很多方面,较之于国外大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现在的企业创新水平也相对较低,所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符合采购方的要求和需求,达成长期的采购合作关系,就必须重视知识要素的积累,进行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产品升级,使我国的产品或服务由产业链的中端向两端攀升,即由贴牌生产(OEM)向研发与自主设计制造(ODM)、研发专利技术和国际贸易、自主品牌制造(OBM)转移。

本文通过对知识共享和国际采购等相关和理论的研究,分析和归纳了国际采购影响因素,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对我国企业如何根据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以加强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在知识共享的关系网络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构建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一定的帮助。

文献:

[1]李桂华,卢宏亮 .供应商品牌溢出者、品牌关系质量与采购商重复购买意向:基于采购商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0(4):71—82;

篇8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新时期事业单位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就新时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策

引言: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针对员工在思想上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通过宣传科学的道理和观念,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员工的成长和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做好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的积极性,是现代事业单位发展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职工需求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长久以来特殊体制的影响,导致很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有效结合职工的实际需求,缺乏人文性,导致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教育功能,同时也不能引起职工的重视和参与的积极性,最终造成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在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养,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相关领导不重视

目前,事业单位领导普遍存在只重视单位业务水平的提高,关心布置的各项工作业务是否完成,注重事业单位各项经营工作的利益收获,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没有提起应有的重视,投入的力度不足,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宣传,却没有实际行动,相关领导对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敷衍了事,导致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的作用难以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发挥,缺乏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三)相关工作机制不健全

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开始大力引进高素质、高学历、高文化的年轻人才,他们思维开阔,对工作充满热情,创造性强。然而,由于目前大部分的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和传统化,导致年轻的员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员工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兴趣,给新时期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带来困难。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才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新时期做好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事业单位思想政治人才队伍的建设

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好坏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事业单位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就必须提起重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事业单位中管理者不能单纯的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队伍建设。管理者应该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视,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建立一个各部门协调、和谐发展的企业环境,让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更好的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另外,还要加强对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其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工作技能等的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员工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提高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提高对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在新时期,应加强对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利于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提升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提高事业单位领导和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同时,还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力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杜绝形式主义。

(三)完善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

在新时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消极因素很可能误导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控制功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保持一定的弹性,给职工提供充分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同时还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使运行机制的控制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其次,事业单位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开合机制。为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制定一定的考核标准和激励对策,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员工的整体思想水平,一心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做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提高对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进而提高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蒋屹立.以人为本条件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5.09:151+153.

篇9

关键词:雇佣关系;服务创新;心理授权;知识型员工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101-04

The Effect of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on the Knowledge

Workers’ Service Innovation Behavior

YOU Jun1,ZHENG Qian-qian1,ZHANG Ning-Ju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

2.School of Management,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0041)

Abstract:This paper,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collects among the 310 employees,analysi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between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nd service innov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first,the mutual investment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positively impacts on knowledge workers’ service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directly,while the underinvestment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overinvestment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negatively impact on knowledge workers’ service innovation behavior;second,the mutual investment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positively impacts on knowledge workers’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while the underinvestment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overinvestment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negatively impacts on parts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dimensions;third,the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derinvestment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overinvestment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service innovation behavior.

Key words:employment relationship;service innovation behavior;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knowledge worker

高质量雇佣关系的重要内涵在于能够得到员工认同,并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与企业绩效[1]。Amabile认为社会情境促进与阻碍创造力的产生,个体的动机状态,动机在社会情境与创造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2]。已有研究指出了员工-组织关系与员工创造性之间的关系[3~4],但是学者仅关注R&D部门员工或企业家创新行为,创新的范畴仅局限于技术创新[5]。然而作为创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可以提高企业获利率、打开市场机会,是企业迅速发展的动力[6],但现有对服务业员工创新行为的拓展性研究十分缺失。因此,雇佣关系对员工服务创新行为的影响值得研究。

已有研究提出内在动机是雇佣关系与员工行为的重要的中介变量,但员工的内在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现有研究多将内在动机作为一个高阶变量,没有对其维度进行细分,企业对不同的雇佣关系如何通过不同的动机影响员工行为仍存在困惑,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雇佣关系对服务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雇佣关系对知识型员工服务创新行为的影响及细分后不同维度心理授权在两者关系间起到的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希望可以发展现有理论,为企业选择合适的雇佣关系,提高知识型员工服务创新行为提供理论借鉴。

一、理论与假设

1. 雇佣关系与心理授权

雇佣关系即员工-组织关系,是组织对员工的投入和员工为组织的贡献之间的交换关系。Tsui[7]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从贡献、激励角度划分雇佣关系为准交易契约型和互相投资型两种均衡交换的模式,以及投资不足型和投资过度型两种非均衡交换的模式。均衡交换模式的双方,义务无论窄或宽、模糊或精确在尺度上必须相同;非均衡交换模式的双方,则存在高低、宽窄的差异。如表1。

Tsui、Wang等通过实证调研验证了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模式在我国情境下的有效性[8]。国内外学者王端旭[9]、张一弛[10]、赵曙明[4]等从我国情境出发,从贡献/激励角度对雇佣关系与员工行为的关系展开了研究。

Spritzer[11]提出心理授权是增强的内在动机,表现为反映个人对其工作角色的定位的四个方面的认知——工作意义、胜任能力、工作自主和影响力。学者们主要将心理授权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了研究,陈永霞、贾良定等[12]研究了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及员工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刘云、石金涛[13]着重分析了心理授权在组织创新气氛与员工创新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机制。

①准交易契约型:雇主给予员工短期的纯经济诱因,作为交换,员工也将为雇主做出被具体界定的贡献。

②投资不足型:员工承担的职责宽泛且没有明确界定,但雇主只需要给予员工短期的货币回报,并不需要致力于长期雇佣关系的培养,也不需要在员工培训或员工个人职业生涯方面做出投入。

③投资过度型:员工工作范围明确、职责清晰,雇主给员工提供宽泛且丰富的回报,包括员工培训以及向员工提供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等。

④互相投资型:雇主和员工双方共同形成一种互相长期投资的关系,而且彼此投入的内容都没有明确的界定。[HJ][FQ)][HJ1mm]Chiles[14]等研究发现,组织,包括贫乏的沟通和组织结构体系影响授权。Johnson和Thurston[15]的研究发现,组织的背景因素对于心理授权的各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管理者沟通和员工公司关系与心理授权的意义、自我决策、影响有正向关系。在互相投资型和投资不足型中,知识型员工被赋予了较高的使命,他们的工作被认为对公司的发展很重要,公司对他们的重视使他们感觉到了自己存在于这个公司的价值,故两种雇佣关系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心理授权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在投资过度型,知识型员工并没有被期望提供高价值的成果,对公司的发展并非显得非常重要,故本文认为其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授权有负向作用。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四种雇佣关系对心理授权均有影响

2.心理授权与服务创新

对服务创新的研究大多是在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研究涵义主要采用了熊比特对创新判断的两个标准——①创新是被应用于实践的新思想、新方法,②创新能给它的实施者提供收益。目前对服务创新的研究大多以Blazevic和Lievens[16]提出的概念为依据,即:服务创新是企业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创造新的市场价值而发生的服务要素的变化,以及对服务系统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动态变革过程,或者是把特定顾客和问题的服务解决方案运用到其他顾客和问题上的活动。

Spreitzer[11]等的研究表明,社会政策支持、控制范围、战略信息是授权的预测者,授权影响个体行为,心理授权的员工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Shin等研究表明,心理授权与创新行为呈正相关。该观点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支持。国内学者刘耀中运用访谈法,也发现了心理授权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显著相关。作为知识型员工,心理授权所显现出的自主性,正好满足了他们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个性特征,他们很少受到技术规则的限制,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感到更自信,乐于提出变化。Spreitzer[17]认为,充分授权的员工会积极影响上级,使上级更多地支持他们的新想法。充分授权使知识型员工更多感受到工作对于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去为这份意义而努力,更多提出自己的想法;而这种授权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知识型员工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对自我完成工作任务的胜任能力,会更加积极地开动脑筋构思好的新的主意办法;积极向组织传达自己的新思想、新创意,并努力使上级领导能够认可采纳他们的这种创新,使他们更加有归属感,把组织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相信个人对组织来说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从而更加认可企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更加努力。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2:心理授权对服务创新有正向影响

3.雇佣关系与服务创新

在投资过度型中,虽然知识型员工获得了宽泛的激励,但为获得这些激励所需要付出的贡献较少,雇主对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由此会使知识型员工惰性日渐增强,服务创新行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投资不足型中,雇主希望知识型员工能发挥他们所长,付出超过报酬的努力,即雇主对他们提供的激励却少于他们付出的贡献。在这种“报酬不公”的情况下,员工为了保持“公平”,除了眼前的工作之外,较少进行服务创新行为。而在互相投资型中,雇主给予知识型员工多种多样的激励,包括培训、员工的长期发展等;作为回报,知识型员工也会经常献计献策探讨如何提高企业绩效,表现出较高的服务创新行为。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3:在相互投资型中,知识型员工的服务创新行为最强;其次是投资过度型;之后是投资不足型。

假设4:相互投资型对知识型员工的服务创新行为有正向作用;投资过度型、投资不足型对知识型员工的服务创新行为都有负向作用。

4.雇佣关系、心理授权、服务创新

员工受到工作本身促进而产生的内在动机与创造性密切相关[18],具有较强内在动机的员工,尤其对于工作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知识型员工,他们会积极地采用新的认知方式,寻找新的工作方法。知识型员工较强的成就动机,对从事工作的兴趣、享受感和工作本身的挑战等,都有可能对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引起正向刺激作用。

Spreitzer[11]的实证研究表明心理授权对社会环境因素和创新性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刘云、石金涛等[13]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心理授权在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中具有中介作用。在互相投资型中,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长期投资的关系,而且彼此投入的内容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员工感受到更多的工作意义,自主性与影响力,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服务创新行为。在投资不足型中,雇主期望知识型员工提供宽泛的贡献,而知识型员工本身追求成就感的内在动机,会促使他们在即使得不到足够激励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一定的服务创新行为。在投资过度型中,雇主并没有对知识型员工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充分的激励使得知识型员工较高的成就动机有足够空间发挥,故会表现出一定的服务创新行为。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5:心理授权对雇佣关系与服务创新间的关系有中介作用。

根据上述理论假设和变量设计,得出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以检验提出的研究假设。研究变量包括雇佣关系、心理授权、服务创新。自变量和因变量都采用Likert的1~5等级分值。问卷发放的对象是锁定企业管理人员,这类员工符合知识型员工的定义。行业指定重庆较大型的技术服务型企业,主要选取了2家国有企业、1家合资企业、1家民营企业,发放问卷共50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为77.5%。

310份样本的基本特征为:男性52.6%;20~39岁员工78.4%;本科和硕士为主,两者合计为72.6%;工作年限1~5年、5~10年员工分别为34.2%、39.4%。本文所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 20。

2.变量度量

本研究从贡献、激励两个维度来划分雇佣关系,主要采用Tsui和Wang等[19]开发的量表,并进行了适当修改以更加适合本文的研究对象。从以往的文献看来,准交易契约型和其他三种相比在公司中较少被沿用到知识型员工身上。故将准交易契约型雇佣关系作为回归分析中的省略模式,假设以准交易契约型作为参照。

心理授权采用Spreitzer[11]开发的量表。

服务创新采用Scott和Bruce[20]开发的量表。

控制变量:根据相关研究文献,选取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公司性质、工作年限等5个控制变量。

为了检验提出的维度结构,本文采用正交旋转的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各维度特征值均大于1,总体方差解释率为70.411%,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9185;各指标载荷系数均大于0.6,各变量的Cronbach α均大于0.8,各变量解释方差均超过60%。表现出良好的结构效度与内部一致性。

三、结果与分析

1.对雇佣关系模式的聚类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雇佣关系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2.假设检验结果

本文利用层次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假设进行逐条分析和检验。最大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在1.007~2.105之间,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多重共线性。结果如表3所示。

为了检验假设1,对心理授权各维度和三种雇佣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控制5个控制变量后,得到如表3中模型1至模型4的结果。控制变量在这里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显著性,4个模型在统计上均显著(p

为了检验假设2,对服务创新和心理授权进行回归分析,控制控制变量后,得到表3中模型6的回归分析结果。控制变量中性别呈现弱显著性(p

为了检验假设3、假设4,对服务创新和三种雇佣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控制控制变量后,得到表3中模型5的结果。模型5在统计上显著(p=0.001),R2为0.345。互相投资型正向显著影响服务创新,投资不足型、投资过度型负向影响服务创新。另外,从结果的系数还可以看出,互相投资型下知识型员工服务创新行为最强;其次是投资过度型,最后是投资不足型。假设3、假设4得到支持。

为了检验假设5,本文按照Baron和Kenny的建议检验心理授权对雇佣关系与服务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第一步检验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关系;第二步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第三步检验中介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第四步包括中介变量,检验中介变量是否影响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结果如表3中模型7、模型8、模型9、模型10所示:工作意义对二者的关系没有中介作用。胜任能力部分中介投资不足型对服务创新的影响,而对其他两种雇佣关系的影响没有中介作用;工作自主部分中介投资不足型、投资过度型对服务创新的影响;影响力部分中介投资不足型对服务创新的影响,假设5得到部分支持。

四、结果讨论

本文的假设2、假设3和假设4得到支持,说明雇佣关系与心理授权在影响知识型员工服务创新行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的雇佣关系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强度不同。假设1、假设5部分得到支持,说明不同的雇佣关系对知识型员工服务创新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心理授权的工作意义维度对二者的关系没有中介作用,胜任能力和影响力对投资不足型对服务创新的影响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工作自主对投资不足与投资过度对服务创新的影响有显著中介作用。这说明,互相投资型直接对服务创新有影响,没有通过内在动机的中介,投资不足型通过胜任能力、工作自主性和影响力对服务创新发挥作用,而投资过度型则通过工作自主发挥作用。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修正模型表明雇佣关系对员工服务创新行为的影响,部分是通过促进员工的心理授权的不同维度,达到促进知识员工服务创新行为的目的。心理授权在投资不足型与投资过度型对绩效影响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一结果扩展了雇佣关系的影响范围和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扩展了郭桂梅、赵曙明[4]等对于雇佣关系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认为:互相投资型下员工的创造性最强,内在动机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与他们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互相投资型直接作用员工的创新行为,没有通过内在动机的中介作用,而其他类型的则通过部分心理授权的维度影响服务创新。另外,本文的研究剖析了创造性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服务创新,指出不同的雇佣关系对服务创新行为的影响强度。因此,在实践中,采用互相投资型将直接有利于员工服务创新行为,而投资不足型会严重损害员工对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和影响力的角色认知,降低员工的服务创新行为,投资过度型则会损害员工对工作自主性的认知,最终降低员工的服务创新行为。

五、结论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在于:建立了知识型员工雇佣关系与服务创新行为之间的理论联系;另外,研究不同的雇佣关系对员工的服务创新行为的影响,有的发挥直接作用,有的则须通过不同的心理授权维度这一重要的中介变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投资不足型与投资过度型,心理授权是影响知识型员工服务创新行为的关键要素,这与现有的认知理论是相符合的。

本文的局限之一在于采用了横截面的研究设计,而雇佣关系的建立要经历一段时间,心理授权的形成也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因此采用纵向设计将更有利于深入剖析雇佣关系对员工服务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后续研究还可以关注其他中介变量,如不安全感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川宇.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其态度行为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Amabile T M.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7,40(1):22-26.

[3]郭桂梅,段兴民.员工-组织关系、内在动机与员工创造性——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8,20(3):16-24.

[4]郭桂梅,赵曙明.组织中心型关系模式、创造性工作氛围与员工创造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2):146-150.

[5]舒伯阳,樊志勇.服务创新的价值贡献与方向选择[J].经济管理.2006,(9):79-83.

[6]陈坤成,王哲夫.服务创新、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关联性之研究[J].技术创新,2009(5).

[7]Tsui A S,Pearce J L,Porter L W,Tripoli A M.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Employment 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Does Investment in Employees Pay off?[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5):1089-1121.

[8]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新进展评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1):1-10.

[9]王端旭,单建伟,殷丽娟.企业科技人才雇佣关系内容维度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1,41(1):178-186.

[10]张一驰.从扩展的激励-贡献模型看我国企业所有制对雇佣关系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12):90-98.

[11]Spreitzer G M.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Dimensions,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5):1442-1465.

[12]陈永霞、贾良定、李超平、宋继文、张君君.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员工的组织承诺:中国情景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96-144.

[13]刘云,石金涛.组织创新气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过程研究——基于心理授权的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3):133-144.

[14]Chiles A M,Zorn T E.Empowerment in Organizations:Employees’ Perceptions of the Influences on Empowerment[J].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5(23):1-25.

[15]Robin D Johnson Elizabeth K Thurston.Achieving Empowerment Using the Empowerment Strategy Grid[J].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1997,18(2):64-73.

[16]Blazevic V,Lievens A.Managing Innovation Through Customer Coproduced Knowledge in Electronic Services: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1):138-151.

[17]Spreitzer G M.l Empowered to Lead: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Leadership[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9,20:511-526.

[18]Maureen L Ambrose,Carol T Kulik.Old Friend,New Faces:Motivation Research in the 1990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25(3):231-292.

篇10

火爆的智能硬件创新市场助推元器件供应商走进“互联网+”时代

近两年来,智能硬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以智能穿戴为例,小米手环在2015年全年的销量突破1000万枚,360儿童卫士智能手环经常出现脱销,而全球销量第一的Fitbit已成为全球第一家可穿戴设备上市公司。

当然,智能硬件行业的崛起,不仅仅限于智能穿戴这一分类,无人机、VR等一系列智能硬件产品也在飞速的发展。大疆无人机、乐视超级电视等一系列品牌的崛起,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数以万计创业者涉足这一新兴领域。

智能硬件创新市场的火爆,催促着传统行业的元器件供应商加快前进脚步,并且使元器件电商乘着“互联网+”的热潮,逐步扩大了影响力。

元器件供应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遭遇发展瓶颈

元器件电商的出现,虽然使分销商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供应链资源和优势,让价格和信息都非常透明,提高了工程师的采购效率,但随着创新型智能硬件公司的数量逐步增多,创新工程师对技术、对服务等需求的不断提升,单纯的线上供应采购已不能满足大量创新工程师的需求。

国内老牌元器件供应商世强元件电商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元器件供应其实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因为硬件企业在开发方案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系统匹配的问题,技术参数设定的问题、温度的敏感测试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到元器件的匹配采购,一旦出现偏差,便会达不成设计目标。采购到合适的元器件以后,工程师要正确使用,也面临很多的技术问题。所以,元器件如果是简单的线上供应采购,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