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消费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消费概念

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低碳

1.发现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在2009年12月召开,把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环保这些概念逐渐带入人们的视线,那么他们的概念是相同的吗,还是互相之间存在着什么差异呢?

2.概念追溯

2.1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环境问题跟可持续发展概念有着明确联系,在1980年的时候第一次明确出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所出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可持续发展”被作为正式定义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由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所主持。

可持续发展观可以解释为五方面:①发展作为其首要核心,因为作为物质基础的生态危机的解决只有发展才能做到;②环境与发展两者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也正是要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和谐共存;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不再遵循传统发展方式,抛弃以前三高的“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生产以及消费观念,完全的来利用资源和能源本身的财富;④另外从伦理的角度加入了代际公平的理念,要承担对子孙的责任,发展不能超出环境的承受。⑤可持续发展观还有代内公平原则。

2.2低碳及经济

低碳(low carbon)的概念是排放较低的温室气体,针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大背景所提出。虽然在1898年,瑞典科学家斯万Ahrrenius曾经揭示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最终会致使全球变暖,不过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科学家们渐渐了解和研究透彻了地球的大气系统,逐渐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引起重视。于是逐渐的在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同世界气象组织(WMO)之间诞生了政府间的气候变化会议(IPCC),于1990年了第一份确认气候变化科学依据的评估报告。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通过,该决定旨在抑制全球变暖限制发达国家对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量。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举行的会议即第15次缔约方会议,正是大家所熟知的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在一片吵嚷声中,会议并未有实质性的谈判成果产生,不过却使得全社会开始不断关注和热议气候问题以及碳减排。

因为“低碳”的不断出现,研究方面也衍生出很多新的名词,其中最普遍出现的就是低碳经济、碳源、碳排放量计算、CO2捕集和封存、碳汇等等。而且这些概念也正被不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类似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生活方式等等,变得几乎所有可能的词汇都跟低碳扯上关系。不过关于低碳到底能走多远在我们生活中延伸多久,实际上如今的低碳还只是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别的能源消耗以及CO2减排,虽然还不足够大到包含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过却还是出现挤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概念的大趋向。

3.概念辨析

可持续发展、生态、低碳是有着相互联系又相互辩证的概念关系。

3.1首先是时间不同使用的频率不同

研究概念产生的历史和来源不难看出,“生态及生态建筑”是比可持续发展产生更早的一个概念,因为生态学的旺盛而在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应用。又因为环境和能源危机的逐渐逼近,70年代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人们所逐渐接受,其地位的正式确立是在1987年,而在之后的90年代可谓无比盛行,绿色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相比比较官方又带着些政治色彩,绿色在民间比较常被使用。而“低碳”是其中最有政治色彩的,不过这也得益于推动者政府首脑,并在2009年最终代替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成为频率最高的词汇。总的这么概念其实都是一个绿色文明。绿色文明也就是要在地球上建立一种人类理智生存的模式,而不是单纯的用物质扩张和技术进步来对自然进行统治。基于新价值观念,所以人类生活方式进行重建,也就是根本转变消费和生活方式,合理处理物质欲望,尊重和对自然界所有资源的文明利用,这是绿色文明的核心所在。

3.2应用的范畴不同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不过在建筑领域却是与人类的住区研究相结合,“可持续发展”一词的确是在住区层面应用广泛,如Sustainable Community。而跟“可持续发展”相比,“低碳”就是一个相对比较政治化的词汇,当然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从首先出现的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社区,逐渐到现在的低碳建筑、低碳生活,几乎各个领域都有着一些以“低碳”作为定语的新词,看来低碳已经深入到人类的生活。

3.3研究的重点不同

从这些词汇的来源和定义就不难看出,它们在各自领域的着重点不同。“生态建筑”所探讨的是如何将城市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运用生态学远离和生态喜用、进化等概念研究城市发展的演变。两者之中,低碳所强调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要完成的目标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围绕碳减排发展出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延伸出的新观念。而可持续发展其首先强调的就是要发展,是在追求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少的对环境进行破坏。另一种叫做“绿色”的概念则是作为一种象征意义,它是把环境的关注摆在首位,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进,这也就是意味着要做到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4.结语

即使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这些词汇的关注点不同,但是相互之间的联系却很紧密,因为它们都是在世界能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它们的统一目的是把维护人类生存、减少能源消耗作为最终的终极目标,其实这在根本上关注着人类和地球生死存亡的大事。总之,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和探讨也都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类造福,让人类在享受舒服生活的同时,不会对未来和自然界,造成隐患的危害,也不能是消极的对后代资源的一次性利用,还和谐的进行发展以及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和生活模式。(河北省沧州市环境监测站;河北;沧州;061001)

参考文献

[1] 刘永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建设,2010,(01).

篇2

[关键词]绿色营销 可持续发展 传统营销

一、绿色营销及其成长历程

(1)绿色营销的概述

何谓绿色营销?这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话题。尽管绿色营销在营销学领域出现的时间较短,但是近三十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描述进行了较为具体和深刻的探讨,使得我们对绿色营销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我国学者曾指出,绿色营销是指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企业以履行社会职责、预防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视角为出发点,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中,作出相应的必要措施,实现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平衡的营销活动。英国教授肯· 毕提曾经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

当然,关于绿色营销的概念不止以上两种,学术界还有很多种看法,但上述概念反映了国内国外的主流观点。通过仔细分析以上概念,我们不难发现,绿色营销主要包含了3个要点:一是实现原材料资源的可持续化运用,避免自然资源因为无休止、无计划的开发而造成资源枯竭;二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安全性、高品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使其符合消费者日益提高的产品评价标准;三是培养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环保意识,使消费者养成绿色消费观。因此,我们可以把绿色营销的概念理解为,绿色营销是企业为了实现原材料资源的可持续性运用、避免自然资源的枯竭,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高安全性、高环保性产品的需求,培养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环保意识,进而实现消费者、企业、自然资源三者可持续发展和共赢的经营过程。

(2)绿色营销的发展历程及其必然性分析1.绿色营销的发展历程

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演化成学科分支多元化的重要学科。营销学对于指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培养人们正确的消费观、实现资源与需求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营销理念对于经营活动的重要性已经被诸多实例证明,但是随着学科建设的逐渐深入,绿色营销已经成为市场营销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主流的营销模式。

绿色营销这一营销模式,最先是在欧洲国家被提出来的,绿色营销是在一定历史背景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时代的背景,一系列时代机遇是促成绿色营销发展壮大的催化剂。从国际范围来看,绿色营销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是绿色营销的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部分西方学者基于对传统营销学发展前景的认识和社会文化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绿色营销的初始概念。由于许多学者对于绿色营销的认识还停留在启蒙阶段,他们对绿色营销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他们对理论探索的不系统性、不全面性。通过分析萌芽阶段的绿色营销理论,我们发现此阶段的绿色营销并没有对传统营销理论产生较强烈的革新作用,其理论体系还处于孕育之中。(二)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绿色营销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世界各国工业污染的加剧,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绿色营销作为一个完整的题目被西方国家最先提出,从而拉开了绿色营销理论体系发展、完善、成熟的序幕。世界众多学者针对绿色营销及其理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该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以此为绿色营销理论体系的提出及完最终确立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外部环境的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学术界与绿色营销的正式接触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绿色营销的探索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学习西方绿色营销理论,我国学者逐渐认识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绿色营销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最大值与统一。

2.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对比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压力,各国学者提出了种类繁多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观由于其理论的全面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逐渐被广大学者充分认可。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观在营销学领域的实际运用,是营销学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及拓展,它涵盖了市场营销学、环境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对市场营销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和提纯。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学相比有许多优秀之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1) 绿色营销及其理论培养了消费者的绿色意识,促使消费者养成了绿色消费的习惯,有助于提升整个消费者群体的道德水平;(2)绿色营销重视与消费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绿色营销运用了一些列的整合手段实现了与消费者群体的良性互动,使企业与消费者进行了充分的感情沟通;(3)绿色营销非常重视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管理,尽力减少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污染。由于供应链涉及产品的原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环节,绿色营销的理念促使企业对以上环节加强环境保护层次的监管,使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履行了企业的环境职责。(4)绿色营销充分肯定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并认为环境保护的价值应高于社会价值、企业价值。绿色营销把环境保护的价值放于一个很突出的位置,也就是强调了环境保护价值的核心作用,要求企业在日常生产活动中提升环保价值的数量及质量。

3.绿色营销实施的必然性

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导致了绿色营销理论的兴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消耗巨大的资源量,但是人类在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却面临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处置不理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促使消费者产生了大量的绿色需求,这种绿色需求既包含了绿色精神层次的需求,又包含了绿色物质层面的需求。一种良好的营销文化支撑了消费者的绿色精神层次方面的需求,而绿色营销理论的出现就为消费者精神层次的需要提供了来源。环境的恶化,促使人们愈加需求环保的产品,这就导致消费者对绿色物质层面需求的增加。

②绿色消费有助于绿色营销理论的发展

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体现了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反映了人的思想、美感、道德的进步。由于消费者的环保行为可以消除或降低废弃物对自然界的危害性,从而有助于削减处理污染物的成本,提高企业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消费可以被看作是生产的目标及刺激力量。绿色消费是一种兼具传统消费观和环保意识的理智性消费理念,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相符,是绿色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绿色消费是消费者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培养环境意识的重要环节,从而促进了绿色营销的理论创新、变革及调整。

③绿色营销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科技的飞速前进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质量。作为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西方各国每年都会从政府预算中投入较多资金用于可再生资源的研究,实现了资源的多元化,减少了各国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有效遏制了资源的枯竭,促进了消费者、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绿色营销发展的展望

(1)绿色营销的理念将更加深入各类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

绿色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理论,是市场营销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蕴含了浓厚的生态伦理、自然主义的思想。因此,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日益提升,绿色营销的观点将更深入渗透到企业和社会中去。具体而言,企业就需要充分使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大力引进低污染、低耗能的设备装置,从而既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此外,企业在定价策略、利益分配、政策实施等部分也需做出与环境保护相对应的措施,这就要求企业实现产品价格、产品渠道、产品促销的绿色化。

(2)绿色营销将极大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生态环保意识日益深入消费者的心中、政府部门日益重视对各地区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企业的发展战略日益受到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及其产品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否符合消费者的绿色观念,是否与政府的政策相符,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立足的一个重要标准。各种外部因素的压力将使企业重视绿色营销并把其核心思想应用于企业的营销规划和营销过程,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赢得较好的社会认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绿色营销的本土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任何一种营销理念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但其具体形式都会随空间的变换而发生相应的转换。绿色营销及其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但随着我国企业不断将绿色营销的观点运用与日常生产实践中,绿色营销的本土化就十分明显了。许多企业为赢得本地消费者的认同和本地政府的青睐,不断改进营销策略以适应企业所在区域的市场特征,从而使企业不断挖掘发展潜力并创造出较大的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郭萍.21世纪的经营理念——绿色营销[J].北方经贸,2005,(9).

[2]司爱丽.21世纪中国企业与绿色营销[J].经济师,2005,(5).

篇3

【关键词】公平贸易教育 绿色营销 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概念源于美国,于80-90年代开始兴起。很多人都认为公司治理是属于企业内部的管治问题,主要是完善内部监控流程,其实公司治理也可以帮助企业于国际市场上提高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尤其是对企业外部的形象、品牌,都有正面的帮助。现在有不少的大型跨国企业,以公司治理概念中的公平贸易、绿色营销、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为手段,以突出自己本身的品牌,以及加强其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二、公平贸易

随着国际贸易越来越普遍,富裕国家的资本家,通常都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买原材料,或者在贫穷地区生产,以获得较低的生产成本,但因当地的法规、执法不完善,贸易当中包含不少剥削农民、血汗工厂的情况。以很低的价钱向没有议价能力的农民去购买原材料,而那些低价交易可能令农民不够糊口。另外血汗工厂的情况也很普遍,工人过长时间的工作、不安全的工厂设备、恶劣的工作环境、童工的问题、工资过低不能维持工人基本生活,这些都是贫穷国家很常出现的剥削情况。

因为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开始有人提出公平贸易的概念。公平贸易运动,试图透过与被边缘化的生产者及劳工的紧密合作,将他们从易受伤的角色,转化成为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与安全,它也试图赋权他们,使他们成为其自己组织的利害关系人,同时在全球市场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性。公平贸易,最广为人知而且接受的定义,是由四个公平贸易的主要组织定下,四个组织包括Fairtrade Labelling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Fair Trade Association、Network of European Worldshops及European Fair Trade Association,简称FINE。公平贸易的定义“公平贸易是一个基于对话、透明及互相尊重的贸易活动伙伴关系,志在追求国际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贸易条件及确保那些被边缘化的劳工及生产者的权益为基础,致力于永续发展,公平贸易组织则积极的参与支持生产者、认知提升及志在改变传统国际贸易习惯的项目等活动”。

公平贸易不单是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商机,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有不少的跨国大型的企业及生产商采用公平贸易材料,如Cadbury, Pacific Coffee, Starbucks, Marks & Spencer等。一方面是实行公平贸易责任,另一方面也能寻找商机,而且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都有正面帮助。按国际公平贸易协会(IFTA)的年报显示,由2004至2010年公平贸易产品销售额每年增长20%至40%。 可以见到公平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公平贸易的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大,所包含的商机越来越多,尤其是商品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更加要注意公平贸易带来又影响。

道德采购是公平贸易其中之一的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增强,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已由单纯地关注企业的经济业绩,转向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水平,而迫于社会运动压力,很多企业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其社会业绩,纷纷加入到道德采购运动中,有一些企业为求生存,不参与道德采购也不成,可见道德采购也是一个国际营销的趋势。目前西方国家正对社会业绩表现好的企业和企业的行为进行奖励, 具体做法是由具有一定社会权威和影响力的机构组织及专家协会发起,通过设立一系列衡量企业道德的指标体系对各类企业进行评级,给予道德级别高的企业一定奖励,并借助公众媒体的作用对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企业家或企业行为进行宣传。这已经是市场上的一种策略,企业把资源投放在道德采购上,效益往往可能比投放在市场推广的高,而且采购的道德水平慢慢发展成可量度的指标。

三、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亦是一个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概念,绿色营销就是市场学上的一种环保营销方式,但范围不单单只是环境保护问题,亦可以成为企业于国际市场上的一种优势,不少企业把绿色营销当作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绿色营销是以可持续发展论为指导,以全球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的,以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并为其发展创造优良条件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活动。在商品、生产过程、推销过程、渠道分销、包装、物流上,绿色营销都有涉及,以往传统市场营销以企业为中心转移到由市场、社会、环境为中心。、

以中国的企业为例,不少的地方企业以政府的环保补助为主营业务,政府的补助往往是一家企业的最主要收入,不单只是市场营销层面的策略,也是企业生存的策略。在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绿色发展的纲要占了六章。“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

于国际营销上,环保、安全等问题可以成为一个国际营销的策略,国际贸易越来越盛行,各国为发展贸易,很多国家、地区都组成贸易联盟,成员国都被要求撤销进口关税、进口限额、出口补贴等贸易壁垒,以保持各成员国之间的公平贸易,并得到保障。但有些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就利用环保、安全等条件,去保护自己国内的企业,这种情况尤以发达国家为严重,因为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比较先进,有条件把环保的要求订得比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及资金都有限,环保水平未必能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发达国家就以这种优势去设立对自己有利的贸易壁垒,以抵抗发展中国家的平价优势。中国输往欧美的产品,很多时都是因为环保不符标准而不准进口,这样一视同仁的标准作法,表面上看似是公平,但不理不同国家的技术基础,其实是保护主义中的贸易壁垒,亦是国家级层面于国际贸易的一种战略。

四、社会责任

近年来,社会营销导向观念对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之前只注重企业、顾客价值的传统营销方法,转型到除了注重企业、顾客价值之外,还包括社会整体的价值。从产品、服务、价格、渠道、销售手法、市场推广这些环节中,考虑到企业、顾客和社会三方面的平衡,社会导向营销的理念就是对市场导向营销的修正和补充。它并不否定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进一步完善经济利益的获得方法和途径,提倡在有盈利的情况下,提供有利于消费者和社会的产品。社会导向营销仍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但是充分顾及到顾客需求中的非理性因素,抱着对顾客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有选择地开发、生产、推销确实能增进顾客和社会利益的产品。经营者在制订营销策略时,考虑到了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平衡。

公司治理中的社会责任变得更加受重视,在一家拥有高水平公司治理的企业当中,每年的年报一定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是介绍企业对社会所作的责任及贡献、以及当地社区的活动。社会责任包括对营销发生地区、国家以及非营销发生地区、国家的自愿。对营销发生地区、国家的自愿,好处是直接服务客户的地区,对营销发生当地的消费者带来好的印象,从而增加该品牌于当地的销售及顾客对该品牌的接受度,有助于品牌打进新的市场。而对非营销发生地区、国家的自愿,可以增加该品牌于国际的知名度,对突出企业及其品牌正面的形象,有很大程度的帮助。

社会责任也算是国际企业的一种本土化策略,在国际贸易上,除了进口关税、进口限额等贸易壁垒之外,文化的差异也是国际企业打进本土市场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而社会责任,就是消除这种文化障碍的一种本土化策略,更容易打进不同文化地区的市场。

五、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亦是近年来比较多人谈及的题目,主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以达到持续发展的方向,所以对市场营销来说,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及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按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Our Common Future中所述“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都有包括上述所提及的公平贸易、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等元素,但可持续发展是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平衡几方面的要素,当中包括环境与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及经济要素三大方面,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及经济上的追求, Johann在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书中,很清楚的说明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平衡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及经济要素三方面的关系,三方面都要得到平衡才算可持续发展,缺少了其中一种元素,都只是可平衡、可承受、可生存,而不算是可持续。

而实行可持续发展,其中的一个概念是要改变现在以资源消耗的消费模式,从产品、包装、分销物流等各方面都有不少的改变。从产品方面,产品要求更多的环保元素,例如是电芯的环保改进,传统的电芯含有毒物质汞、硫酸化物、铅、镉等,对环境及人体都有害,现在开始有一些对环境无害的环保聚合物电池电芯、锂电池,都是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改进的。另外,包装纸的物料都有不同,很多重视环保的品牌都开始用循环再做的物料做包装物,也是突出自己品牌的一种方法,英国大型零售商TESCO在商品的包装上标识该商品的碳消耗量,对于认同低碳理念的消费者,就可以根据包装上的碳消耗量,来决定是否购买。从分销物流方面,有环保团体提出“炭足迹”的概念,其中一种消费模式,是主张购买产地比较近的产品,而减少需要长途运输的产品,这对企业的分销物流方面,有另一种新的启示。

六、总结

按上述所论及,可见公司治理除了与企业内部的监控有帮助之外,对提高企业营销之竞争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尤其是公平贸易、绿色营销、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来越流行,公司治理的于这些范畴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利用这些新兴的概念来建立品牌,已经是不少成功的大型跨国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可见的将来,应该会成为市场营销的一个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Johann Dreo.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rch,2006.

篇4

【关键词】 低碳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路径探索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 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 住宅设计 建筑 消费者

可持续设计是将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和环境发展观通过实物建成环境和服务项目体系,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住宅设计中可持续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化、情感化的设计来彻底摆脱建筑工程项目对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效果。以住宅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业经过年来持续高速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现今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居住问题,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大范围的环境损害和生态破坏。当我们以可持续发展观来审视现阶段存在于建筑行业中消费方式和生态意义的时候,必须要抛弃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耗能和提高室内质量为要求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作为住宅建筑发展的方向。

1、可持续性住宅设计的背景

住宅的可持续性还体现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上。住房从分配机制转为市场消费机制后,消费者对住的概念已不仅仅是能满足栖身之用即可,而更多的是要提供一种健康环保、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纵观现在的住宅,无论是消费者、发展商、设计师还是政府主管部门对环境的追求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营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型住宅已成为房地产界的共识。

2、设计控制要求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先导,在工程设计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将建立绿色生态型小区作为主要的控制概念和要求,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做到低耗能、高回报的效益。在工作要合理的安排建设项目的功能结构和布局方式,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全面的分析,对规划结果中所具有的各项指标都完全进行控制。

2.1、设计理念的管理控制

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观念已得到普遍认可,无需赘述。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广度、深度的发展变化,所有这些理论和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态住区的规划和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在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情况下,公众参与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市场反馈及市场杠杆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开发商还应在绿色生态住区理念指导下,有意识地引导社会消费意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2.2、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规划设计前期首先必须对建设条件中的资源进行分析,研究资源的潜在价值,对诸如土地、景观、人文等特定因素和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或保护,评估工程建设对该区域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对土地的利用和评估的基本目的是要在规划前期阶段寻找到一个适合的定位,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而非过度的利用。对环境、社会人文资源的分析、评估主要包括评估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及影响,对周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以及该地域社会各因子的影响,如人口容量的增加带来的社会配套,环境容量、城市总体交通格局的变化等。

2.3、综合规划和布局

强调规划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建设生态平衡。在某别墅区的规划设计当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强调建筑生态性布局,取得了良好效果(图1)。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整体布局的生态性特征。强调与外界的沟通,而非自我封闭。该方案中弧形的建筑布局使建筑与自然界很好地融合;(②建立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体系。建立阳光——水体一植被、自然——建筑——人等不同层面的梯度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③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将生态理念贯彻到建筑单体的设计当中。

3、建筑单体设计

3.1、以人们需求为基础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对住宅提出了新的需求。SRAS引发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思考,极大提高了对住宅健康性的关注。住宅设计应不断满足居住的新需求,除了考虑住户的生理健康,还应关注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造成心理健康障碍的原因与建筑的高度、规模、住户的密闭性、邻里的噪声有关;而良好的社区组织和社区空间设计可以鼓励邻里间的交往,是居住环境中减轻压抑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要将居住空间环境、邻里关系对人的精神影响纳入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加以研究。另外,房地产商和设计师应对新现象、新文化、新经济引起的居住方式的改变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小汽车的普及、丁克家庭增多、社会老年化、网络空间、新都市主义、郊区化、再城市化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房地产开发指出了发展方向,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3.2、了解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住宅的建设,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技术在相继问世。然而,日本关东学院工学部建筑设备工学科教授秋元孝之认为,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评估住宅的可持续性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但这些都是以办公建筑为中心的评价方法,目前在世界上以住宅为对象的评价方法还很少,这还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如果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尽快完善而得到推广,可持续住宅的真正实现将指日可待。

3.3、多使用各类环保节能材料

众所周知,保持住宅的长寿命是相当有意义的。而为了延长其寿命,就常常要进行旧房改造和设备更新,从而产生一些替换下来的旧材料和建筑构件。这些废弃的材料如果能够再利用,就可以减少浪费。而石膏板只有少部分能和原材料混合适用;木材可以变成碎片却很难恢复原状。所以,需要考虑每种材料的特性,来合理地使用再生的材料和可以再生的材料。

3.4提倡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减少施工过程的能耗

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提供给市场前应该是一种完整的产品。毛坯房的做法既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二次装修造成质量隐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提供成品住宅,推广住宅产业化和建筑产品运用,实现住宅装修一次到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4、结语

为了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人们在住宅方面的消费,将会在讲求舒适的同时,更加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同时,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也必须以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绿色生态的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政府绿色采购;困境与障碍;影响因素;政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96

[中图分类号] D922.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81- 04

政府绿色采购自1992年首次由欧盟推广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践活动。但各国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政府绿色采购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综观国内外政府绿色采购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政府绿色采购的理论基础、政府绿色采购实践的困境与障碍、政府绿色采购的影响因素、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研究等方面。本文将围绕上述方面依次展开述评,并提出了政府绿色采购的可能研究趋势。

1 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

1.1 政府绿色采购的定义

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丹麦绿色采购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作组(2000)将政府绿色采购定义为“公共机构采购对环境和人类具有最低影响和最安全的产品、服务和建筑,包括自然资源、原材料、消耗品、性能、运行及废弃等方面”[1];OECD(2002)将绿色政府采购政策定义为“许多成员国当局应用政策,鼓励采购人员购买可以减少环境破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提高公共采购环境绩效的一个手段”[2];欧盟委员会(2008)将政府绿色采购定义为“政府当局寻求采购货物、服务、工程,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环境影响”[3]; Erdmenger(2003)认为政府绿色采购是政府寻求环保产品的采购,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采购的同时,优先选择更环保的产品[4];Bouwer et al.(2005)[5]将政府绿色采购定义为“政府当局将环境标准集成到采购过程的所有阶段,因此鼓励环境技术的传播和环保产品的发展,通过寻求和选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有最小可能的环境影响的结果和解决方案”;Markku Simula(2006)认为政府绿色采购是在采购整个过程中,把环境问题与采购过程相结合的活动[6];Parikka-Alhola(2008)认为政府绿色采购是一个减少采购产品的环境影响的方法,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鼓励制造商来实现环境友好产品的设计和生产[7]。

尽管对政府绿色采购定义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概念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标准之上;尽管所使用的术语存在差异,政府绿色采购活动的本质是,政府当局应该承担责任,在自己的采购实践中,识别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然后优先采购这些产品和服务,因此政府绿色采购活动是一种生态经济活动[8]。综上分析,本文将政府绿色采购定义为采购人员使用财政资金依法采购绿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的经济行为。

1.2 其他相关概念

政府绿色采购的其他相关概念有环境责任政府采购、可持续政府采购、低碳采购。环境责任政府采购(ERPP)是环境产品政策工具集成的驱动力,在美国被称为是环保采购(EPP)。EPP是联邦或州政府计划、鼓励并协助采购的执行机构购买环保产品或服务,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环境影响和危害被认为是很小的[9]。Walker et al.(2012)将可持续政府采购(SPP)定义为“通过采购和供应过程,结合社会、环境和经济方面,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10]。Fernando Correia et al.(2013)将低碳采购(LCP)定义为“在组织寻求采购货物、服务、工程和公用事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考虑其直接和间接排放,减少碳足迹和/或导致整个组织碳足迹减少的过程”[11]。由上述定义看出,政府绿色采购(GPP)和环境责任政府采购实际上是同一概念,都是属于生态采购或环保采购。由于低碳问题是更广泛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部分,而生态环境是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部分,因此低碳采购应从属于政府绿色采购或环境责任政府采购,而政府绿色采购或环境责任政府采购是可持续政府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种政府采购都应追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1.3 政府绿色采购的效应

政府绿色采购实践被认为是一个对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有效的政策工具。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政府绿色采购至少存在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示范带动效应和扶持效应[8-12]。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考虑到生命周期成本,政府绿色采购不仅节约了采购成本,而且提高了采购效率;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绿色采购的生态价值导向,GPP对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和消费者需求有间接影响,通过市场触发器的操作,GPP可以强烈地刺激生态创新;示范带动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绿色采购的消费导向,政府绿色采购可以产生溢出效应,欧盟证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不仅有利于政府“创建或扩大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又有利于刺激私人采购使用绿色标准[3];扶持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绿色采购活动能够帮助和促进环保型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清洁生产的推行[8]。但是,根据一项对欧盟政府采购政策的研究表明,政府采购政策不仅没有推动欧盟的创新行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其创新活动的作用[13]。

2 政府绿色采购的理论基础

综观国内外文献,主要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论述政府绿色采购的理论基础[14],具体而言,政府绿色采购活动主要是受到了外部性理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

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一方面,生态产品或环保产品正外部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由于公共物品的特点,导致了生态产品或环保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由私人企业负责生产,政府采购后再提供给公众消费;另一方面,为消除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根据外部性理论和科斯定理提出了现代产权理论。碳排放交易制度就是一种很好的产权制度创新,其中碳足迹制度直接影响政府低碳采购活动。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传统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因素的环境管理手段[15]。一方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环保标准采购清单等,是各市场主体内部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政府绿色采购供应商评价体系,由产品环境因素评价、生产过程清洁评价和绿色采购评价3个方面构成。

可持续发展理论旨在创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一方面,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要求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都属于可持续消费范畴,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的源头和重要的实现机制,可持续消费是根本目的[16]。因此,政府低碳采购受到低碳经济理论的指导,政府绿色采购受到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的指导,但这些理论本质上都属于可持续发展理论。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比如政府组织、采购人员、企业、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介、公众等)的投入或参与,政府绿色采购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行为主体的利益。在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在相关监测和促进环境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等非政府利益相关者组织、媒体和公众,可以促进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

3 政府绿色采购实践的困境与障碍

政府绿色采购实践可以定义为集成环境对政府采购流程的担忧,GPP实践构建包括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偏好(GP)、绿色物流(GL)和绿色供应商监控(GS)[17]。尽管政府绿色采购有许多明显的效应,但在政府绿色采购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和缺陷,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认知3个层面。根据对意大利和英国政府当局的调查,政府绿色采购实践具体的障碍是绿色产品的成本比那些非环境友好的产品成本要高、缺乏政治支持的组织资源、缺乏产品的真正的环境影响的信息、找到供应商或准备要求招标和采购的困难、缺乏从当局高层的指导方针以及缺乏政府之间的合作[18-20]。根据OECD组织的一项对国家环境政策中实施GPP的调查,发现通过采访的大多数人认为,政府绿色采购的障碍在于对政府采购人员缺乏培训、缺乏金融方面的信息、缺乏环境好处的信息。事实上,Varnas et al.(2009)调查了瑞典广泛的建设项目采购组织,揭示了限制政府绿色采购应用的一个原因,是缺乏知识来制订具体的、可测量的和可核查的环境偏好[21]。根据Yong Genga et al.(2008)[22]对中国政府绿色采购能力建设的研究,虽然GGP在中国很有前途,但GGP的实现仍然缺乏必要的指导信息及相关技术,主要的实施障碍有:①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概念界定没有统一;②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善;③绿色产品成本较高阻碍采购决定;④政府采购人员和供应商的环境意识普遍较低。

4 政府绿色采购的影响因素

政府绿色采购的有效实施取决于很多因素,对于政府绿色采购影响因素的研究,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的实证研究。Brammer et al.(2011)[23]构建了一个有用的概念框架,来识别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如何转化为GPP实践的4个影响因素,这4个因素分别是:①这些GPP政策的成本和收益的感知和比较;②绿色产品或服务的可得性;③组织压力;④对政策的“熟悉”。很多文献是通过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计量经济方法,从众多影响因素中识别出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分别为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法规、采购者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财政经济和环保技术等。

(1)政府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影响最大[24]。政府的采购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有效实施是一个重要的保证,在我国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政府为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定了许多法规条例,完善强制性的政府绿色采购法更能促进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

(2)政府采购者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是政府绿色采购的关键。政府采购人员对GPP技术及采购的意识和知识,是发展政府绿色采购的最大驱动力,政府绿色采购的能力受到政府采购人员认知水平的制约,而认知是刺激GPP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3)利益相关者可以激励政府绿色采购。各级环保民间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介、绿色企业以及公众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关注,给GPP的实践带来了动力和压力,Qinghua Zhu et al.(2013)使用收集自193个中国政府官员的原始数据,发现利益相关者施加压力可以激励GPP实践的采用[17]。

篇7

关键词: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市门头沟区

引言

绿色产业作为21世纪追求的新型产业模式和经济体系,在本质上是实现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发展的模式[1]。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从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内涵出发,助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旅游产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旅游业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于一体,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实现资源的最小消耗。而且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诸如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社、商店、游乐场等多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吸纳大量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本研究依据绿色旅游产业内涵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在阐述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绿色旅游产业体系的概念

1.1绿色旅游的概念

绿色旅游最早是由法国的欧贝尔提出,目的是让人们从嘈杂的都市走向宁静的乡村,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舒缓、释放都市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增进乡村经济发展及城乡文化交流。由此可知,欧洲的绿色旅游是由乡村旅游转变而来,乡村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日本农业部在1992年将绿色旅游定义为:“能够享受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以及与农村、自然景观丰富的山区的当地居民互动的停留式休闲活动。”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我国,因此我国对绿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旅游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绿色旅游就是环保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自然、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二是绿色旅游等同于生态旅游,就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放松,放松中增强生态意识的旅游;三是按照广义和狭义之分来界定绿色旅游,狭义的绿色旅游就是将绿色理念深入到旅游产业中,而广义的绿色旅游还包含了环保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容。本研究定义绿色旅游为: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强调在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环境最小化破坏的一种旅游形式。

1.2绿色旅游产业的界定

绿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绿色旅游产业是开发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次,绿色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是绿色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绿色旅游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3]。据此,本研究将绿色旅游产业定义为:作为构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绿色旅游的概念,依托自然旅游资源,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在产业的网络化、集群化、交叉化、一体化的联合推动下形成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障

2.1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全区以山地为主,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涵养区。“京都第一峰”的灵山、“天然动植物园”的百花山、“古刹奇松、怪石异卉”的妙峰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北方的地质博物馆”的龙门涧、“京都小漓江”的珍珠湖和永定河,合称为“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这是门头沟区主要的自然旅游景点,亦是构成京西旅游发展的基础。境内峰峦叠嶂、青山绿水,生态优良,成为在快节奏、紧张的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首选的休闲圣地。全区现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同时,门头沟区历史文化悠久,潭柘寺、戒台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东胡林人”遗址、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等著名的文物古迹承载着门头沟区的历史印迹。

2.2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希望给快节奏的生活放个假,由此,旅游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都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相对压抑,人们的幸福感较低,需要一个环境优良、闲适自在的好去处放松身心。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产业规模的壮大,旅游业不但成为第三产业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旅游增长迅速,乡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3.50亿元,旅游业收入为18.85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25.65%。2006—2015年,门头沟区旅游业收入增长536.35%,其中乡村旅游业收入增长193.96%;旅游业接待总人数变化不明显,略下降4.11%,但乡村旅游业人数增长明显,增长56.58%(表1)。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私家车及汽车租赁业务的发展等也助推人们出游积极性的提高,尤其是节假日和周末期间,城区居民更多地选择在郊区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度过休闲时光,成为门头沟区构建绿色旅游产业的重要力量。

2.3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门头沟区是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之一,2015—2016年,门头沟区水域嘴村和灵水村被评选为“北京最美乡村”,截至目前,北京市113个“北京最美乡村”中门头沟区有11个。2016年,门头沟区实施高压线绿色廊道生态景观、戒台寺郊野公园建设等多个项目,严格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控车、减油,村庄实行煤改油、煤改气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成为全国2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之一。随着旅游接待环境质量的提高,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接待场所也随之增加。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门头沟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观光园和民俗户有1145个,比2014年增加了28个,同比增长2.50%,其中,民俗户增加了17户,观光园增加了11个,但实际经营民俗旅游的农户较2014年减少了22户。根据“十三五”期间门头沟区发展规划,门头沟区的发展将重点围绕生态涵养、旅游文化和科技创新三大功能开展,永定河绿色生态带的建设工程将逐步推进;政府将斥资2亿元用于门头沟区各景观园区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整治,打造山水环绕、宜居宜业的生态园区,重点突出以“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京西大峡谷—百花山—灵山”等组成的旅游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和景区规划。

3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与消费观念不强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游客潜意识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差强人意,还停留在自己“消费”、景区“买单”的层面上。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体现在采摘园里的乱折现象、景区里的乱写乱画现象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等,而这些行为都有悖绿色旅游的理念。此外,自驾游造成的停车场拥堵、乱停乱放现象也已成为当下北京市旅游景区面临的新问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影响门头沟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门头沟区旅游业的营业收入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但缺乏新的增长点,游客消费呈现下滑态势。门票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较大,且较为平稳,商品销售收入则波动较大,其他收入近年来有所增加。具体来看,2006—2015年,商品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518.60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1432.50万元(近年来最高)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降至2012年的155.90万元(近年来最低),之后又有所回升,2015年升至380.40万元(表2)。此外,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0%,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6.50%,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6.30%;休闲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上升,但农产品销售收入和餐饮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7.30%和12.10%。据分析,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景区商品价格高,人们不愿意购买;二是商品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三是农产品受天气影响大,缺乏品牌支撑等。

3.2旅游经营者绿色可持续经营机制未形成

据2016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北京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中,2015年门头沟区的民俗旅游接待户数、民俗旅游接待人次、高峰期从业人员以及民俗旅游总收入都是最少的,观光园数量处于倒数第2位,仅高于延庆区(表3)。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门头沟区旅游业还缺乏自己的特色,其旅游经营者没有利用区内独特的地形因素,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和品牌产品,观光采摘没有形成规模,消费者的旅游仅停留在观光上。二是随着旅游经营者增多,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旅游经营者的利润相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缩水,其为降低成本和争取利润,减少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如使用低廉的餐具、提供非专业的导游、销售劣质的产品、提供带有欺骗性的信息等,造成旅游客源的流失。

3.3旅游发展规划和监管体系需要完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有效指标,由于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当地的发展规划时往往以当地的GDP作为着重考量的标准,使旅游发展规划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失去了系统性和长远性[4]。由于旅游业整体发展缺少明确和系统的规划,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建设不到位、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门头沟区特殊的地形因素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难度较大,道路条件有待完善,景区交通不够便利,旅游公共交通工具较少,进一步拓展旅游线路的深度有一定难度;高标准的接待场所较少,4星级宾馆只有1家,3星级宾馆只有3家,提升旅游收入的空间较窄;一些旅游项目不规范,加之监管不到位,严重损害生态效益。

4推动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培养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旅游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环保和消费是消费者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旅游过程中要培养绿色出行的习惯、培养绿色审美和绿色消费的观念。例如在出行方面选择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骑行的方式,降低私家车出行的频率,减少私家车对空气和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依据门头沟区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建设集多种产业为一体的高端乡村旅游生态农庄,满足消费者多方位的休闲和体验需求。为产业储备后续发展资金。政府可加大绿色理念的宣传力度,并颁布施行有关法律法规,有效约束消费者行为。

4.2加大重视力度,打造绿色产业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需加强景区设施建设,观光园、采摘园、接待场所等根据政府旅游规划,同一级别的旅游接待场所设置统一的配套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感和便利感,同时可增加设备优良、功能完备、高服务和高管理水平的星级接待场所,打造高端的乡村旅游生态农庄;另一方面需不断增强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景区内绿色标识、设立绿色理念广播站,重视能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有机能等低碳能源,如餐饮做到绿色清洁无污染,为游客提供健康饮食的同时,减少“三废”的排放,从而减少对景区的二次污染。根据门头沟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开发多样性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如打造像中医养生黄岑茶、大山山货等的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渠道多样化,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辐射周边乡村旅游,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实现旅游业的持续长远发展[5]。

4.3完善发展规划,健全发展机制

旅游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为实现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整体规划作用。鉴于门头沟辖区内98.80%为山地,其发展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政府需加大旅游交通投资力度,改善和提升交通硬件设施;适当增加旅游公交或延长旅游景区公交的线路,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类行政手段引导系统性地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并建设一套系统检测、有效监管、合理开发、规划建设于一体的运营机制[6];随着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为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或给予资金扶持,缓解经营压力,特别是对能更好地解决就业的企业、观光园、星级宾馆等给予更多扶持,提高旅游经营者促进就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相关奖惩制度,鼓励旅游经营者绿色转型,严厉打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尤其是在国家明确提出禁止开发和提倡保护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实现方式探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韩光明,邓秀勤.生态文明建设与福建省绿色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市场论坛,2014,(7):19-21,32.

[4]陈玲玲,冯年华,潘鸿雷.我国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29.

[5]李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篇8

系统的设计思维方式对于研究当今日益复杂化的“人—机—环境”的系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系统设计的理论,可以将现代设计中的“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进行研究,在该主系统下又可以分为“人—机”系统、“人—环境”系统以及“机—环境”系统等三个子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人”、“机”、“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关系,使多元化的设计理念的产品能够体现出“机”自身的优越性以及对“人”与“环境”的关爱.

2多元化需求促使多元化设计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设计产品取得了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目前的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完善,造型越来越优美,技术越来越高超,体验越来越美好.这些特征分别从产品的功能、造型、技术、使用体验等角度反映当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概括为五种最基本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等级关系,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例如,穿衣服是满足人最基本的穿衣需求,穿不同风格、样式新颖的衣服体现的则是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高层次需求,是消费者自我实现的需要.正如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面对不同类型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心理体现出的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消费需求,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因此,产品作为满足消费者使用、实现其价值的物质载体,其必然在设计理念上符合消费者各式各样的使用需求.目前,根据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消费促使人性化设计、情感化设计、可持续设计、服务设计、交互设计等诸多设计理念的产生,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产品与“人”、“环境”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人性化设计、情感化设计,还是可持续设计、服务设计,它们的设计目的始终是以产品功能为中心,在达到消费者对产品基本功能的需求之后去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即满足消费者在功能、审美、体验、环保方面的需求.

3以系统设计的理念进行多元化设计

近年来,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到以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可持续设计再到以促进服务为目标的社会创新设计,多元化设计不断发展,具体体现在:通过对“人—机”系统、“人—环境”系统和“机—环境”系统的不同侧重,为“人—系统设计理念下的多元化设计分析———从“人—机—环境”的角度出发刘世平,冷荣亮(滁州学院北校区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滁州239000)摘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通常要求设计者以整体的观点去考虑设计过程,从而使子系统与主系统、子系统与子机—环境”整体系统理念的发展提供系统支持.

3.1“人—机”系统

“人—机”系统中关注的是人与设计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两者之间的和谐交互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性化设计、情感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和情感化设计是“人—机”子系统下的重要设计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它以人与产品的基本关系为出发点,考虑人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众所周知,产品功能是产品存在的本质目的,通过实现其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而人性化设计在实现产品功能的过程中还体现出对使用者关爱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多样化、形态人机化、使用舒适化、视觉美观化等多个方面.目前,人性化设计作为“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理念下的子内容,实现设计中“人—机”系统的和谐.设计师通过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设计物以“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如图1,伞是生活中常备的产品,通过对伞柄上增加一简单的缺口为人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新的使用方式,充分体现对人关怀.

3.2“人—环境”系统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环境”系统在系统设计中表现出人与环境的友善态度,人作为客观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近年来,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度破坏,社会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人类也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在设计中把环境因素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其中可持续设计的发展便是人类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对环境的关爱.可持续设计仍然是以绿色概念为主题,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此外,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现代设计的新内容,以服务设计为例,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和社会创新促进服务效率、提高服务品质.服务设计是在创新的背景下产生的,其面对的是关系复杂、系统庞大的社会问题,和以往的设计形式不同,设计并不再仅仅以提供实际产品的形式参与其中,而更多的是以服务的形式.例如,湖南大学进行的“新通道”设计项目,旨在通过社会创新来保护与传承湖南通道县“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项目成果包括平面印刷、产品设计、服务体系和建筑设计等,通过现代设计的表现形式对湖南通道县的侗族文化进行传承与推广.

3.3“机—环境”系统

“机—环境”系统反映出产品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有利影响或者不利影响.有利的影响是指产品对环境起到改善的作用,或者有助于预防对环境的破坏.然而,不利的影响是指产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破坏.为了保持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应当通过设计尽量避免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使产品与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绿色设计等设计理念在产品、环境的系统中始终把产品和环境的协调关系放在第一位,呼吁设计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能源是产品与环境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为了利用新能源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消耗,各种绿色能源使用概念被广泛提出,充分表现设计者对环境的保护.是关于地铁门禁的概念设计方案,产品通过吸收人体表面的热能进行发电,为其提供工作能源,减少现实产品对电的消耗,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为产品能源利用提供新思路.是关于对现在空调外机的改良设计,根据温差发电的原理,该产品在空调外机的出风口增加一个发电装置,合理利用排风扇周围的温差进行发电,达到对能量的有效利用.

4小结

篇9

C=CBNweekly

L=Peter Lacy

C: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把握的核心是什么?它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区别在哪里?

L: 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是企业自愿做出的决定和企业开展的志愿性社会项目。可持续发展是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价值。企业要理解全球围绕着自然资源的供应和需求、政策框架方面的一些变化和趋势及其对企业自身的业务,以及对于客户、供应商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不止能带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相应指标的改善,同时也是获得财务回报的好机会。

其核心在于实现规模化,要把公民、企业、政府和技术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去建设新型的资源经济。对于企业来说在转型当中要发挥引领作用。这不仅是说企业要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而是有机会创建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发掘新的市场。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城市、与政府进行合作来推动转型所需要的速度和规模。但是要想制订新的游戏规则,实现有速度、有规模的转型关键是在于要能够构建和实施新型的合作方式。

C: 技术推动了企业创新,但也需要配合人的观念转变,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L: 实践表明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是能够实现更少资源、更多价值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同时要想实现更少资源、更多价值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在供应、需求、游戏规则三方面共同推动转变,而这三方面的转变当中都包括了人的行为、认识、态度、价值观。也许相对于建立起人们正确的认识而言,部署新型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反而更加容易一些。我们关注消费者的行为转变不止要注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要去切实转变人们的行为。比方说更多的采用公交、放弃私车的出行,产品的循环利用,减少家庭中能源的消耗。这些在能源消耗、水资源、废弃物管理方面的改变都是需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来推动的。

C: 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挑战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篇10

1. 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首先,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其次,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致影响到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这就产生了“绿色物流”这一全新的概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实质是物流管理与环境科学交叉的一门分支。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与此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要成功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环境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功能发挥的整体过程,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中,确立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层面上来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物流管理要求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输入和废物的产生,减轻环境压力和物流负载。

3. 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地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要求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政府方面

首先,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订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②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

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使得分散于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集中起来,由一个统一的机构集中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3.2 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订其经营管理战略,对于推进绿色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污染,而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它是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③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比如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

3.3 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

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如消费者可以尽量消费简易包装的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尽力使用“菜篮子”来替代塑料袋等不易处理、不易腐蚀的包装物。 3.4 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3.4.1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

3.4.2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

3.4.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3.5 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