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条件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的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的条件

篇1

一、关于2010通则中链式销售适用条件的主要争议观点

(一)认为运输单据的限制导致链式销售存在局限性

有观点认为,在现实的对外贸易业务操作中,由于中间商(原合同买家)只能通过取得代表物权凭证的运输单据来实现转售,而所有外运单据中“只有”海运提单才具备这一性质,“而在 FCA、CPT 和 CIP 术语条件下初始卖方提交的单据多样化,‘不一定’具备物权凭证这一特性。”因此断定链式销售在2010通则的部分贸易术语条件下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认为部分术语存在保险真空区,导致其难以适用于链式销售

这种观点认为,《2010通则》项下的FOB、CFR 等术语不适用于链式销售。他们认为在上述贸易条件下,依据可保利益原则,不适用“仓至仓”(WAREHOUSE/ WAREHOUSE)保险条款,保险公司无法提供覆盖运输全程的货物损失保障,即出口货物从装运仓库到装运港船上这一区段属于保险真空区。这类观点认为全程货物保险是链式交易成交的前提条件,由于上述《2010通则》项下的两个术语无法实现仓至仓保险,所以“FOB、CFR 等术语不适用于链式销售”。

二、对链式销售条件下运输单据适用性的正确解读

(一)对链式销售条件下运输单据适用标准的分析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并没有对链式销售做出严格的定义,但从其表述上来看,主要指的是对国际或者地区间在途货物的连环转售现象。对于连环转售来说,由于中间商(原合同的进口商)无法实质性掌控在途货物,因此只能通过取得单据和转卖单据来实现链式销售。这样一来,国际货物运输单据的性质就成为实现在途货物转售的关键因素。适用于链式销售的国际货运单据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首先,运输单据必须具备货物所有权性质或者推定物权性质,能够实现在途货物的物权或推定物权的转移。其次,运输单据必须是可转让、可流通的单据。上述两个基本特征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否则无法适用于链式销售。

(二)对当前对外贸易主要运输单据的性质分析

1. 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常用运输单据。这类单据主要包括:(1)主要的海运货物单据:包括海运提单(Bill of Lading,B/L)和海运单(Sea Way Bill)两种。(2)铁路运输单据:包括国际货协运单(International Cargo Agreement Transportation)和承运货物收据(Cargo Receipt)。(3)航空运输单据:目前为航空运单(Air Way Bill,AWB)一种。(4)国际多式联运单据:分为可流通和不可流通两种形式的多式联运提单(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B/L)。(5)公路运输单据:目前主要为公路运输收据(Road Way Bill)一种。

2. 按照链式销售适用性标准进行分类。根据2010通则对在途货物链式销售性质的描述,上述运输单据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型:(1)适用于链式销售的运输单据:海运提单中的指示提单和不记名提单;铁路运输单据中的承运货物收据;国际多式联运单据中的指示抬头或不记名抬头多式联运提单。上述单据兼具物权凭证和货物收据特征,且经有效背书后可以流通转让,因此完全符合2010通则中界定的链式交易的使用要求。(2)不适用于链式销售的运输单据:海运提单中的记名提单;铁路运输单据中的国际货协运单;航空运单;国际多式联运单据中的记名抬头多式联运提单;公路运输收据。上述单据不具备物权凭证特征,不能够背书和流通转让,因此不符合2010通则中界定的链式交易使用要求。

三、对链式销售条件下主要贸易术语适用性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一)国际商会在2010通则中添加链式销售相关内容的真实意图

国际商会在修订本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时,已经充分注意到包括FOB/CFR在内的C组和F组术语在国际间的链式销售中的广泛运用。中间商和采购(purse hanger)业务的迅猛发展,使得对国家和地区之间在途货物的转售业务越来越成为国际货物贸易的主流。换句话说,早在2010通则未生效以前,FOB、CIF、CFR术语等就已经成为国际间在途货物转售业务使用频率最高的贸易术语。国际商会不过是适应潮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链式交易条件下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国际商会2010通则只是对业已存在的链式销售现象予以更多的关注而已。由此可以推断,认为FOB、CFR 术语不适用于链式销售的观点是不符合当前我们业务实际的。再者,进出口商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风险承受力是各不相同的。国际商会对各种贸易术语使用频率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FOB和CFR术语在进出口业务中的使用频率为91.46%和63.11%,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四位。笔者也曾经对天津新港口岸外贸业务做过一项非全面调查,近十年来在使用FOB和CFR术语的农产品和工矿产品进出口业务中,有超过一半的订单属于直接转让海运提单的链式交易。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存在保险真空段的FOB 、 CFR等术语条件下的外贸业务长期以来就存在较大比例的链式交易的事实。

(二)能否获得全程货物保险与链式交易的完成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如前所述,国际在途货物链式销售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能否顺利取得符合转售要求的运输单据,而不是该术语是否存在保险真空区,或能不能实现仓至仓保险。上述错误认识混淆了保险合同与销售合同之间的关系。诚然,货物风险也是链式销售的买卖双方考虑的因素之一,由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会的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都没有对货物的所有权转移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得FOB 、 CFR等术语条件下的 “连环贸易中的风险转移成为 Incoterms 2010 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的业务操作中,上述风险是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操作和提前预防得以避免的。例如FOB、CFR条件下卖方可以在装船前事先针对货物上船前的保险真空段投保陆运险,同时买方在货物装船前可以对货物进行预约投保等。以上措施均可以有效填补链式交易下部分术语的保险真空段。

(三)总体上进一步细化了转卖方责任以适应链式销售

为了能够适应链式销售,《2010通则》特地对卖方交付义务做了进一步区分。除了在《2000通则》中传统的“货交承运人”或者“货交指定地点”交货责任外,还规定如果中间商(原合同的买方)合法地取得了在运输途中的货物的物权,亦即取得了代表物权的、可转让流通的货运单据后,即可以视为买方向下家履行了交付义务。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当今越来越多的贸易活动开始使用海运单、航空运单等不可转让的非物权凭证运输单据,针对这一问题,《2010通则》专门在链式销售使用频率较高的术语中强调了转卖方必须“取得货物”的责任,同时在由卖方安排运输的适合链式销售的部分术语强调了运输单据的物权凭证和可流通转让特征:“此项凭证也必须能使买方在指定目的地向承运人索取货物,并能使买方在货物运输途中以向下家买方转让或通知承运人方式出售货物”,也就是说,准备进行链式销售的业务,卖方必须要求承运人出具符合链式销售业务需要的运输单据。需要明确的是,在海运与内河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等国际贸易主流运输方式下,承运人有义务、也有能力出具适合于链式销售的运输单据,问题是发货人必须预先对单据的性质和种类做出合理的要求。

(四)主要术语对链式销售的适用性问题

通过对2010通则的结构性解读后我们发现,至少有6种术语适合于链式销售,按照使用频率排序,依次为FOB、CFR、CIF 、FAS、CIP、CPT。上述术语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术语,《2010通则》在转卖方A4“交货义务”中强调“取得”(procure)以某种方式装运的货物责任,“这一概念借鉴了普通法国家的货物买卖法,是指卖方得到以该种方式交货的货物的相关凭证以及凭证代表的权利,即出售权”。第一类术语包括FAS、FOB、CFR、CIF。第二类术语,《2010通则》在转卖方A8“交货凭证”中强调了其获取运输单据的物权凭证和可流通转让特征,以保证链式销售的顺利完成,此类术语包括CPT、CIP、CFR 和 CIF。其中的CFR 和 CIF术语,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国际商会特别在2010通则中的“使用说明”、A4“交货义务”、A8“交货凭证”三个栏目中做出了针对链式销售的重点说明。

从2010通则的整体结构来看,全部11个术语中,有7个术语能够实现路货的物权或推定物权的转移,适用于链式销售。而其中的FCA术语,通则中虽未重点对转卖方提出有关适合于链式销售的责任及单据要求,但由于FCA适用于国际多式联运方式,并能够按照惯例取得相应的指示抬头的国际多式联运提单,适应多层次专卖货物的单据流转要求,因此该术语完全适用于链式销售。剩余的EXW、DAT、DAP、DDP 共4个术语,由于术语实质货,货物在途时物权仍然属于卖方,直至在目的地交货。因此上述4个术语不在2010通则界定的链式销售范围内。

四、链式销售下的外贸实务操作要点

为了清楚地说明链式销售条件下各类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我们假设转售只进行一次,并将处于销售链起始端的第一卖家称为“出口商”,将处于销售链中段的买家(亦即第二卖家)称为“转售商”,将处于销售链末端的买家称为进口商。下面笔者将从术语选用、运输方式、运输单据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贸易术语的选用。链式销售业务在“原销售合同”中应尽量选用适合的贸易术语,如FOB、CFR、CIF 、FAS、CIP、CPT等。由于链式交易项下的货物多为大宗的农副产品和工矿产品,从包装形态上看大多数为散装货或者杂货。因此这类货物在选用术语进行链式销售时,应首先考虑使用适合海运及内河运输的术语CFR、CIF、FOB、FAS,次选适用于多种运输方式,且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要特征的CIP、CPT、FCA术语。

第二,运输方式的选择。为实现在途货物的链式销售,出口商在与转售商签订“原销售合同”时,应尽量明确采用适宜链式销售的运输方式,如上所述,必须选用海运及内河运输、国际多式联运方式进行链式销售,如采用单一的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对港澳贸易除外)的话,由于运输单据不具备物权或推定物权性质,将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链式销售。

第三,运输单据的选择。适合链式销售的术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CFR、CIF、CIP、CPT贸易条件下由出口商安排运输,出口商在和承运人签订国际运输合同时,应明确要求承运人出具适合链式销售需要的运输单据。另外是在FOB、FAS、FCA贸易条件下由转售商安排运输,此时转售商应就单据的适用性质在运输合同中对承运人做出明确的、适合转售的要求。对运输单据的具体要求有两方面:(1)在贸易合同使用海运及内河运输情况下,应选择海运提单中的指示提单,即收货人栏目为“TO ORDER” 的空白抬头提单,或者“TO ORDER OF ×××”的记名指示提单。至于不记名提单,由于其在流通转让中的风险性较大,故而不建议采用。(2)在贸易合同使用国际多式联运情况下,应要求多式联运经营人签发指示抬头的国际多式联运提单,不能接受分段运输的单据(甚至是分段运输中的海运提单),也不建议采用记名抬头和不记名抬头的国际多式联运提单。

第四,把握好购销合同与运输合同之间的匹配关系。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中,针对意欲进行在途转售的合同,出口商与进口商(转售商)在贸易磋商和执行环节中还应充分注意国际买卖合同与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相关条款的一致性与关联性。首先,为确保转售顺利进行,笔者特别建议无论是由出口商缮制的外销合同(SALES CONTRACT)还是由进口商缮制的购货合同(PURCHASE CONTRACT),均应加列“单据要求”(DOCUMENTS REQUIRED)条款,详细列明适用于链式销售的运输单据,以确保承运人签发的货运单据符合转售要求。其次,应确保对应的国际运输合同中的运输方式能够与要求的运输单据相匹配,如果运输方式选用不当,例如选用了单一的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方式,是无法取得符合链式销售要求的运输单据的。

总之,意欲进行在途货物转售业务的相关企业,必须从总体上认真理解和把握Incoterms 2010中有关链式销售的相关解释与规定,事先与国外客户、承运人等各方面做好业务沟通,综合考虑贸易术语的选用、运输方式的选择及运输单据的特别要求等各项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在途货物转售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划分、物权转移等各类纠纷,保证链式销售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淑敏.《2010 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与《销售合同公约》货物风险转移原则的牵连性与独立性.法学杂志〔J〕.2012 年第8期:86-91.

[2] 国际商会.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 [M].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11版.

[3] 张丽英,刘佳.析《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新发展及其背景〔J〕.2012年第7期:104-109.

篇2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进出口贸易 机遇与挑战

一、前言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将刺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不少的有利条件,如:进出口退税及附加的优惠条件、自由贸易、自主管理、市场范围更广等。但是在自贸区提供的优越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业同样也面临着创新改革的挑战。

二、上海自贸区建立的目的

上海自贸区建立的首要核心目的就是想要“改革”,借助新的经济交易平台,为我国经济贸易提供更多的交易渠道。上海自贸区的市场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干预的经济活动转变为主要由市场主体的主导权,借此让政府职能的性质从管理型变为服务型。其次,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为了提高人民币在世界贸易中的认知度。上海自贸区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便于中国和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接轨、融合、合作。以此实现经济自由化,增加经济的开放程度[1]。

三、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及挑战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上海自贸区带给我国进出贸易的影响也是存在两面性的,这既是机遇也同样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分析,才能够较好的理解、处理好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机遇以及什么样的挑战。

(一)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

进出口贸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必须抓住时机,创新改革才能得以快速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1.加大监督管理制度。针对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我国政府实行“简政放权”,政府将原有的管理形式改为监督监理。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首要任务减少管理权,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独立自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其积极性;其次对进出口贸易实行大力度、高透明度的监管。在已有的监管制度基础上,上海自贸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监督管理做出了如下改革:(1)建设自贸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服务中心,实行“一口受理、综合办理”的服务形式,以此便利我国进出口贸易;(2)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实行全面的经济贸易信用信息记录并建立披露机制,对信用度高的企业进行奖励和对信用度不高的进行惩罚;(3)逐步实现市场经济的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综合监督管理能力。

2.增强我国进出口贸易开发和国际接轨的多元化。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扩大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发,让我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努力实现于与TPP接轨、合作。首先,上海自贸区金融业的创新业务发展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离岸交易以及海外市场开拓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较宽松的金融管理制度,给国际贸易结算以及一些跨国公司的资金周转带来了便利。其次,上海自贸区对进出口贸易的贸易资金管理实行先限额管理,再逐步扩大到无限额管理的方式,同时也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货物交易实行期货交易和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由此看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平台,并且提供了资金、物资的巨大帮助。

3.优化政策,增加进出口贸易的开发度。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政府也在不断优化其对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鼓励中内外投资者加入自贸区,扩大服务行业,并给进出口贸易提供全面的服务。同时创新、改进出口贸易的出口退税、海关手续程序等。“简政放权”、大胆地让进出口企业独当一面[2]。

(二)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上海自贸区建立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是利益面前难免都会存在一些风险,这就要求我国今后的进出口贸易行业能担得起这些风险,勇于面对挑战,开拓创新。

1.离岸金融体系。我国进出口贸易在创立上海自贸区前,处于国家控股、国家掌托状态,对于资金流入、流出大都有国家的支持。而现在政府大胆放手任其自主管理、自主运行,这一巨大转变让进出口贸易在总体管理上发生了变化。进出口贸易管理者负责对企业进行管理,进出口贸易的资金要自主筹资,这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运行、获得、周转、管理、使用资金,怎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资金流动顺畅?进出口贸易可以借助自贸区的金融服务,借助离岸金融体系管理出口货物的资金流动问题,让国内外的贸易活动能够井然有序的展开。

2.减少进出口贸易顺差。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顺差,人民币迫于国际形势压力不断升值,并且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大多为初级商品,出口量多。这种长期的进出口顺差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压力,交易过多的出口产品导致资金外流,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增长。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进出口贸易可以借助上海自贸区提供的开发平台,吸引外商到国内投资,大力“拓市场、调V结构、促平衡”,借助有力资源,开发贸易平台,全面提升服务,提高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以及调整相应政策(如:低税率等),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转变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减少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顺差。

3.加强进出口贸易管理。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是由国家控股管理,其发展方向明确。现在自贸区建立后,进出口贸易实现了自主管理,这需要更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包括进出口货物、程序、资金、单证以及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管理等都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管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它能给我国的经济添砖加瓦,利用不好,它会导致我国经济的流失。全面分析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和挑战,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如的运用自贸区带来的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

参考文献

[1]黄丽薇.上海自贸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与香港发展的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4(04):180-181.

[2]张明,郭子睿.上海自贸区:进展、内涵与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3(12):19-22.

篇3

关键词:国际资本要素;价格贸易条件;影响

一、序言

国际资本要素对一国贸易条件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直接推动了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改变了一国资本存量,直接影响一国的资源禀赋。我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国和国际资本吸收国,国际资本要素流动对我国贸易条件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此,我们应当看到国际资本要素流入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就此忽略国际资本要素流入对一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客观的、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国际资本要素流入对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不容否认,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国际资本要素流入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外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有改革开放初期的短缺经济转为产能过剩经济,国际资本要素的流入开始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和选资把关上的不慎重、不科学,使得国际资本要素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的优化效应开始减弱。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吸收国际资本比重过大,第一和第三产业吸收比重较少。近年来,我国贸易条件的发展状况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出口贸易价格指数的不断下降,我国贸易条件指数逐年下滑。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约33%。为此,深入研究国际资本要素对我国贸易条件产生的影响刻不容缓。

笔者正是以此为背景,运用198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在我国国际资本要素流动流入中占主要比重的外资企业进出口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试图从中找出我国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深层次规律和原因,并就此给出相关结论。为了便于分析国际资本要素流动对于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本文假设流入国内的国际资本所流向的企业都是外商投资企业,并将其区分为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与此同时,笔者还将国际资本要素流入对中国贸易贡献率造成的影响纳入考察范围,笔者通过外资企业进出口数量的变化来反映国际资本要素流动对一国贸易量的影响,进而来研究国际资本要素流动对价格贸易条件产生的影响。

二、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概况

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对进出口贸易的统计标准和口径在1992年发生过变化。在1992年之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主要采用联合国SITC分类标准,在1992年之后改为海关协调编码制度(Harmonized System,HS)。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以及分析的科学性,本文参照联合国SITC分类标准,根据联合国统计司(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UNSD)的统计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最大可能代表性原则选取了147种主要商品为数据样本。在此基础上,以2000为基期采用帕氏公式(Paasche formula)编制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得出了1981-2011年三十多年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的具体情况如下表21所示。

从表21和图21可以看出,首先,我国出口价格指数来看,1981-2009年我国的出口价格指数在波动中呈现出下降趋势,由1981年的1184下降至2009年的939,下降了2069%。在2009年之后的2010年,我国出口价值指数出现了加大幅度的反弹,从上年的939上升至当年的1022,同比增长85%。其次,从我国进口价格指数来看,1981-2011年我国进口价格指数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中间略有波动。由1981年的752上升至2011年的1139,21年增长了5146%。最后,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来看,1981-2011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1-1985年,该阶段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明显呈现出上升趋势,由1981年的1573增加至1985年的1734,增加了1024%。深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该阶段我国进口价格指数相对出口价格指数而言有更大幅度的下降。第二阶段为1986-2008年,该阶段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虽然中间有个别年份(分别为1987、1991、2004)出现了反弹,但总体而言,我国价格贸易条件自1987年以来有着明显的下滑。深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该阶段我国进口价格指数相对出口价格指数而言有更大幅度的上升。第三个阶段是2008之后,收到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

三、中国外资企业进出口概况

为了更进一步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于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在本文研究中区分了中外合资企业与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状况对于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下表31和图31分别是我国国内中外合资企业与外商独资企业1981-2011年的进出口比重(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变动情况和趋势图。

从表31和图31我们可以看到,1981-2011年这三十多年来,中外合资企业进口额占全国进口额比重始终要高于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口额比重。并且,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合资企业进口额比重在近年来所占占全国进口额比重都比较大,在50%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后虽然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还是比重较大。相对于中外合资企业的进口额比重而言,中外合资企业的出口额比重则在近年来呈现出一个下降趋势。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口额比重和出口额比重则在近年来呈现出比较相近趋势。

四、国际资本要素流动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和数据的选取

由于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有很多,但本文主要从国际资本要素流入(以FDI为主)对贸易结构层面(即外资企业的出口和进口)分析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假设外商投资企业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以FDI为主的国际资本流入。与此同时,本文选取反映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货物总出口额的比重、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占全国货物总进口额的比重作为实证分析的解释变量,将贸易条件指数(分为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研究国际资本要素流动对于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本文在研究外资企业进出口时对于外资企业的性质进行了区分,把外资企业分成了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两类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帕氏公式(Paasche formula)以2000为基期,根据最大可能代表性原则选取了147种主要商品为数据样本编制了1981-2011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NBTT)。与此同时,笔者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进口)额与当年全国总出口(进口)额的比值计算得到变量FEX 、FIM。上述变量计算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统计司(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UNSD)的统计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此,我们建立模型如下:

NBTT=a・FEXα11FEXα22FIMβ11FIMβ22・μ (41)

其中NBTT代表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FEX1、FEX2分别指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占中国货物总出口额的比重,FIM1、FIM2分别指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进口占中国货物总进口额的比重,α1、α2、β1、β2分别表示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和进口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力度。

(二)基于时间序列的回归分析

为获得模型的线性化结构,现对以上方程两边取对数,则(41)式变为

ln NBTT=C0+α1 ln FEX1+α2 ln FEX2+β1 ln FIM1+β2 ln FIM2+w (42)

代入数据对(42)式进行回归分析,采用Eviews60得出回归结果,如表41:

从回归结果来看,四个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即验证了变量ln FEX1 、ln FEX2、ln FIM1、ln FIM2与被解释变量lnNBTT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ln[FEX_1 ] 、ln[[FEX]_2 ]的相关系数为负,说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每增加一单位,则价格贸易条件指数都分别将会有约09和04个单位的下降;而ln FIM1、ln FIM2的相关系数为正,说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进口所占比重每增加一单位,则贸易条件指数将分别增加约09和04个单位。事实上,实证结果与我国外贸发展事实基本符合。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所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多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其随之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作用是正向的;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使其出口的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或附加值较低的工业制成品,这对我国出口价格指数的逐年下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采用 White 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42,可见 P 值大于临界值,即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为了进一步验证回归分析的可靠性,笔者采用White 检验法对上述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见下表42检验结果表明,由于检验P 值大于临界值,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即回归结果可信。与此同时,笔者还对上述模型进行了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即回归不是伪回归,回归分析及其结果值得信赖。

五、相关结论

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以及外资企业进出口变动来看,以FDI为主的国际资本要素流动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在随后的实证分析中,也印证了这个结论。从198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来看,外资企业逐年增加的进出口逆差直接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每增加一单位,则价格贸易条件指数都分别将会有约09和04个单位的下降;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进口所占比重每增加一单位,则贸易条件指数将分别增加约09和04个单位。

参考文献:

[1] 董秘刚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0 年第 11 期

[2] 傅京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转移定价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0 年第 6 期

[3] 甘道尔夫国际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 龚家友、钱学峰中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实证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J]2003 年第 4期

篇4

探讨国际经济秩序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各国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缩小各国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这一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贸易是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审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及其未来的发展。贸易条件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各国贸易利益及世界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从贸易条件视角看国际经济秩序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

“贸易条件的概念可理解为一揽子商品和另一揽子商品之间的价值交换比率。”多年来,贸易条件的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要素贸易条件可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和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的基本经济含义在于衡量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总出口意义上的进口能力,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贸易条件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影响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位置如何变动。因此,贸易条件通过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影响着一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

二、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贸易条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对抗性

贸易条件不仅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额问题。无论是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还是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各国总是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却不一定相等。在两国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的出口正好等于另一国的进口,一国出口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提高,在该国进口价格和另一国出口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其在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另一国所占的份额必然减少。要素贸易条件同样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验证了以上规律。以价格贸易条件为例,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是不断恶化的,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价格贸易条件处于总体恶化的趋势。《世界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延续(见表1)。这说明,两大集团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上的对抗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对抗性,任意的两个贸易国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利益的对抗性。因为在总体贸易利益既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少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贸易利益份额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贸易利益份额的减少。当总体贸易利益变动时,这种份额分割问题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硕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存在着“合成谬误”效应,即当个别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时,可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时,各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来越少,进而使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二)贸易条件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世界贸易的规模有限时,贸易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贸易条件变动所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反映到GDP中只是很小的份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展,各国的贸易额都在迅速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贸易条件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在GDP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开始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必然影响着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贸易条件变动而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占GDP的比例已相当高,特别是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三国,2005年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相比于2000年),损失的贸易利益分别达到38.5%、55.7%和60.7%。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损失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总贸易利益中获取的份额越来越少,从而影响着其长期的经济利益。

从世界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由于贸易条件的作用,现今的贸易条件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只能是越拉越大,从而加速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高的国家,其贸易条件和贸易份额越容易处于有利位置,进而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其经济发展;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低的国家,贸易条件越难改善,其获得的贸易利益份额越变越小。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科;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2008-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数位英国顶尖经济学家联名致信女王,就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的“时间、幅度及严重性”做出诚恳道歉,称这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察” [1]。这表明当今的经济学研究是滞后于经济现实的。作为经济学分支的国际贸易学(包含“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它的学科体系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或许当前也有必要进行“集体反省”了。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T13735-92的解释,学科即“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国际贸易学科作为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认为它包括三大核心构件,分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国际贸易政策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一国在特定时期针对某一具体产业应采取何种贸易政策和措施”,国际贸易实务则以合同为主线,着力于回答“如何开展一笔具体的进出口贸易业务”。

现有文献中,王建邦通过分析当下中国国际贸易学科设计的种种不足,提出应拓展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对象,确立“大外经贸”的概念[2];还有学者估计到融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的难度,如陈岩写道:“国际贸易理论多以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作为出发点;国际贸易实务多以微观经济、企业经营为出发点。……国际贸易理论往往是为实现国际经济、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福利最大化,反映均衡、诠释理性、昭示方向,而国际贸易实务往往作为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的赢利过程和步骤,充满谋略、充满争夺、布满规则。把二者融合为一个层面的命题的确不是件易事。”

上述文献确立了研究国际贸易学科结构的理论价值,但其并未充分认识到下列现象,即在国际贸易学科结构中,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国际贸易政策存在明显的矛盾,并且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之间仍存在不少脱节现象。因此,我们亟须从方法论层面深刻剖析这些问题并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学科,以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互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国际贸易学科新体系。

二、对国际贸易学科困境的剖析

1. 困境之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之间的矛盾

社会科学理论是政策制定的向导和指南。因此,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必须为现实的贸易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逻辑支撑。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其中,自由贸易政策坚持“无为而治”的基本理念,表现为“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没有政策’,但实际上,没有政策本身就是政策” [4];保护贸易政策则一般通过“奖出限入”或“奖入限出”的措施得以实现,常用措施有出口鼓励(奖出),进口税、非关税壁垒(限入),进口鼓励(奖入)及出口税、出口配额(限出)等。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分别由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为之提供理论支持。古典、新古典等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已证明,为促进全球资源最优配置和贸易参与国总体福利最大化,自由贸易是最佳选择。但历史和现实却向我们展示了如下基本事实:

其一,在各国的贸易政策演变史上,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交替占据上风,在当代这两股思潮又存在“折中”趋势。通过对历史上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的回顾和梳理不难发现,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贸易政策选择也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时期,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主张也往往不同。不可否认,完全的自由贸易、彻底的保护贸易都是极端情形,现实中一个理性的国家可能既想享有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又不想因为自由贸易导致本国的相关产业经受国际上太激烈的竞争而被摧毁,于是当代诸多国家在具体贸易政策选择方面往往存在明显的“折中”倾向,如采取管理贸易政策、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等。

其二,现实世界中的保护贸易从来没有停止过,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和纠纷不断。尽管这些现象与现实中对贸易福利的分配不无关联,但主流贸易理论所证明的政策取向与现实贸易政策形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令人深思。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层出不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比如自愿出口限制(VERs)、反倾销、反补贴、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等,无一不是出自于倡导自由贸易理论的某些发达国家 [5]。这就使得主流贸易理论中所鼓吹的自由贸易,显得难以逻辑自洽、自圆其说了。

其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分析中存在方法论上的矛盾与混乱。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国际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观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影响,是微观经济学在空间上的延伸,于是被称为“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一方面,贸易理论分析须严格坚持微观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另一方面,贸易政策分析往往又违背了这一方法论。举例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效用理论表明,效用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无法比较,更无法简单求和。但是,主流贸易理论在分析各种保护贸易政策措施(比如关税、进口配额等)的经济效应时,往往是先分析实施一项贸易政策对一国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税收收入等的影响,然后对之求代数和,以得到实施该政策措施的净经济效应[6],这种分析事实上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一个货币单位给消费者、生产者、政府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而根据效用理论,上述假设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进一步地,就不能随意对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的福利状况进行简单求和,从而一国实施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措施后的整体福利变化将是难以确定的。这足以表明,“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存在着方法论上的矛盾与混乱。

上述三大事实说明,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境。

2. 困境之二: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之间的脱节

通常人们在学习任何一门理论的时候,摆在桌面上的说法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等。但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与国际贸易实务的关系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二者之间直接的契合点。更直接地说,在不排除国际贸易理论对实践“潜移默化”的指导外,国际贸易理论没法、实际上也没有对实践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而当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时,显然不能去怪罪实践,而只能从理论方面找原因。表面上看,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存在诸多不同,比如出发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侧重点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不同。但这些均不能构成二者脱节的充分条件。造成二者脱节的根本原因需要从二者的方法论、特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的方法论中去寻找。在阅读相关文献和思考国际贸易学科方法论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导致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脱节的原因至少包括:

其一,企业主体地位在传统贸易理论中的缺失是造成理论与实务脱节的基本原因。或许也正因如此,迈克尔·波特(Micheal E. 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引入并强调了企业因素,近年来甚为流行;而新贸易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的融合 [7],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21世纪初出现的新新贸易理论(New New Trade Theory)通过将分析变量细化到微观企业层面,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前沿 [8]。

其二,国际贸易理论内部大量苛刻的假设前提离现实太远,甚至存在方法论上的矛盾。在以往贸易理论分析中,都抽象地假设货币是中性的,且交易过程不存在交易成本和各种阻碍贸易自由的障碍,这与现实是相左的。现实的贸易实务中,不仅大部分时候货币不是中性的,而且就整套业务流程来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交易成本。可以说,国际贸易实务所关注的一整套业务流程及其中所伴随的成本,恰恰被国际贸易理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国际市场上,交易成本比在国内市场更为显著,影响也更深远[9]。因此,忽略了交易成本的存在而进行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必须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同时,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也带来矛盾。经济学说史中,微观经济学一般指新古典学派,尽管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大量采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但从国际贸易学说史看,其本身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如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等)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因为其中除了包括新古典学派的内容外,还包含了大量古典学派和当代经济学家的观点。

其三,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利益的关注具有抽象性,与具体的贸易实务存在差别。一个贸易参与贸易的基本动因是为了获取贸易利益。因此,无论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国际贸易实务都离不开对“贸易利益”的分析。国际贸易理论通过引入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抽象地分析了一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所能得到的直接利得和间接利得,其方法论本身决定了无法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具体告知一个企业如何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国际贸易实务则以合同为主线,强调一个微观的企业如何操作以谋取贸易利益。具体而言,一次成功的贸易,无非是交易前贸易双方就各项交易条款展开磋商,然后签订进出口合同,最后履行进出口合同的过程。贸易实务强调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和交易程序,最终是为了实现具体而非抽象的贸易利益。各个贸易参与方能否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是衡量交易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此来看,企业只能从实践着手,在实践中积累获得自身贸易利益的方法,而不能获取国际贸易理论的直接指导。

三、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学科的路径选择

1. 协调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政策的对策

为了协调和化解主流的自由贸易理论与现实的保护贸易政策之间的矛盾,有如下几种思路值得借鉴:

其一,尝试从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的不同视角看待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自由贸易论若要成立,必要条件之一是国内和国际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现实世界中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普遍存在表明,上述必要条件在现实中往往不成立,因此自由贸易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不仅如此,人们还普遍观察到保护贸易政策存在的事实。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光、张燕生、万中心的回答给出了基本方向,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决定贸易利益创造,保护贸易决定贸易利益分配,利益创造与利益分配的统一和均衡决定了现实贸易状况[10]。

其二,通过对国际贸易政策展开政治经济分析,试图从政治、经济双重运行的视角去考察实际贸易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中国为分析样本,盛斌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对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政策之间的矛盾给予解释[11]。笔者认为,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试图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以弥补主流贸易理论在解释现实贸易政策时的不足。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学科交叉,但实际上可能反映了主流贸易理论的“研究纲领”存在某种退化。事实上,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国际贸易制度的具体化,并没能内生到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针对二者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和矛盾,学者们主要批评的是主流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孙杰正确地指出:“新古典贸易理论抽象掉了制度因素这个重要的环节,一下子跨越到贸易政策理论来解决国际贸易问题,显然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因而,在解释真实世界现象中暴露出许多不足。” [12]

其三,试图在自由贸易理论中纳入就业因素与利益分配因素,以化解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政策之间的矛盾。杨正位认为,从就业和利益分配出发,可以将自由与保护的观点统一起来,“自由贸易理论中本身含有保护的根基。出现这种保护的呼声,并没有否定贸易带来的总的利益提高的情况,即竞争中处于优势的资本家及工人获得的利益有可能大于受损者的损失,也即是说,这并没有否定自由贸易本身[5]”

毫无疑问,学者们的研究无疑可大大深化对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政策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协调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政策之间的衔接点,并构造相应的理论体系,可能在未来若干年是一个有意义的学术任务。

2. 衔接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的对策

为了将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衔接起来,可能需要使抽象的理论和政策分析“落地”,使现实而具体的实务分析“上天”,最终找到二者的对接点。

其一,为了使贸易理论(政策)分析“落地”,适时放松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并使之更贴近现实是根本之道。比如可考虑在其中引入“关注现实经济生活”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制度、交易成本等变量来分析国际贸易问题。正如张亚斌所指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之一,就是引入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方法”[13]。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曾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了“欧洲长距离贸易的发展是由更为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内部连续发展所启动”的命题[14]。这些中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与新制度经济学有着众多的理论“接口”,甚至可对国际贸易展开系统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制度与贸易”在进入新世纪后成为学术前沿可谓对此的最好注解,笔者曾将这种学术思潮命名为“国际贸易的制度主义”,并认为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贸易理论对制度因素的自觉吸纳,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自然趋势,也是其回归现实的必然选择 [15]。此外,还可将国际贸易政策视为制度的一种形式来加以分析,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国际贸易是“产权的跨国(或地区)转移”,在产权界定、保护和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种种交易成本,因此国际贸易活动需要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展开,以克服过于高昂的交易成本,促进贸易的发展。通过引入制度经济学的方法,高度重视制度要素和交易过程本身,自然可更好地衔接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贸易实务。

其二,为了使贸易实务“上天”,在讨论如何签订一笔具体的业务合同时,应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这样终究会找到其理论根源。国际贸易实务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展开的,通常国际贸易的制度环境分为三个层次:国内法、国际贸易条约(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和国际贸易惯例(如INCOTERMS2000、UCP600等)。这些制度的作用在于制约贸易商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交易的一方能对对方的行为形成明确而稳定的预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使参与者能获得更大的交易剩余,有动力参与交易。其中,契约(合同)是贯穿一笔进出口业务的主线,不论是出口业务还是进口业务,其基本程序都包括交易前的准备工作、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几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与同等规模的国内贸易相比,由于国际贸易的难度更大、更复杂、风险也更大,一般而言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更高。既然国际贸易是产权的跨国(或地区)转移,伴随着产权的界定和转移而发生的交易成本,可以说是与国际贸易实践相伴而生的一种客观存在。在进出口合同中,最为核心的条款是价格条款,而国际贸易报价一般借助于贸易术语才能得以完成,选用贸易术语的过程,就是明确双方各自在交易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过程,即明确进出口双方在贸易中的责、权、利的过程。贸易术语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大大简化了产权界定和转移的程序,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上述分析表明,可运用制度基本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对国际贸易实务展开详细的分析,从而将其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沿着不断追问现实国际贸易活动的根源,即不断寻找“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原因的原因”、“国际贸易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等,进而找到衔接贸易理论与现实的一根“红线”。基本线索为:

贸易发生贸易利益(分配)(广义)贸易条件交易条款贸易合同商务谈判

其中,前面的是结果,后面的是原因。即,国际贸易的原因为对贸易利益的追求,贸易利益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由包括价格在内的种种交易条款决定,交易条款在贸易合同中确定,贸易合同的签订靠商务谈判来达成共识。沿着这个思路,或许可构建一个理论与实务融为一体的国际贸易学科新框架。

参考文献:

[1]和静钧. 经济学家向女王道歉[J]. 读者,2009(20):27.

[2]王建邦. 浅议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拓展[J]. 国际经贸探索,2006(6):80-84.

[3]陈岩.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佟家栋,王艳. 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4-61.

[5]杨正位.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Paul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186-209.

[7]罗能生,洪联英. 新贸易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的融合与拓展[J]. 经济学动态,2006(9):62-65.

[8]樊瑛.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J]. 国际经贸探索,2007(12):4-8.

[9]熊贤良. 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J]. 南开经济研究,1993(3):50-57.

[10]光,张燕生,万中心. 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理论思考[J]. 经济研究,1996(11):30-38.

[11]盛斌.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孙杰. 克鲁格曼的理论“接口”和诺思的“贸易由制度启动”命题——关于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制度创新比较优势的思考[J]. 经济研究,1997(12):61-68.

[13]张亚斌. 论国际贸易中的制度资源[J]. 甘肃社会科学,2000(2):18-20.

[14]Douglas North.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相关性

1、前言

国际贸易具体是指资金与货物等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相互流动往来。国际物流具体是指各国之间出现贸易行为后,进行各国之间跨国运输货物的情况。通常情况上,国际物流主要是在最佳运输路径、最佳运输方式选择的前提下,使运输费用得到降低,减少运输风险,货物运输质量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在多个国家或者两个国家之间合理的运输货物[1]。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国际物流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想使各国之间商品能够完成转移工作,则应该确保国际物流得以实现。

2、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2.1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国际物流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目前,国际贸易主要是以买方的形式在发展,社会经济市场中大部分贸易企业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多样化、少量为主,主要是为了确保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国际贸易工作处于这种发展背景下,产生的配送方式具有较大的特殊性,配型方式主要是以批量小、高额度为主。这种类型的配送物流方式在西方部分发达的国家中已经慢慢有着自己的规模,其快速发展的前景较为广阔。随着人们逐渐改变自身的消费趋向,国际贸易企业显著的改变买卖方式,一般是采用绿色化、系统化、电子化、集约化等类型的物流方式[2]。因此,国际贸易快速的发展对国际物流全全方位发展与突破有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各国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沟通,势必会给国际物流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2.2国际物流因国际贸易的影响,有着新的要求

(1)质量方面的要求。国际贸易发展结构出现相对巨大,相对陈旧的贸易类型,如初加工原料、产品等类型已经逐渐被精密加工、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取代。因为逐渐提高贸易产品的精密度以及附加值,对国际物流工作提高自身质量有着较明显的需求。另外,因为国际贸易有着多元化的需求,物流种类较多,国际物流在此背景下需要往多样化、优质服务方面发展。

(2)效率方面的要求。国际贸易工作是以履行以及签订合约作为集中表现,国际贸易履行合约主要是通过国际物流来全面实现。所以,应该根据国际有着不同的商品,合理的选择运输的设备,使物流效率明显提高。

(3)安全方面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商品生产与分配的工作均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较多的国家参与到物流工作中,物流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原因、政局、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国际物流在运输路线、运输方式的选择过程中,应该对物流经过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进行全面了解,避免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导致损失货物的情况。

(4)经济方面的要求。国际物流受到国际贸易特征的影响,具有较长备运期、较多环节等基本特征。国际物流的范围内,能够使成本有效降低、控制物流费用。因此,采用合理的物流措施,能够使物流工作经济性明显提高,物流成本降低,对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使国际贸易运输的困难降低,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物流领域中逐渐应用信息技术,使国际贸易运输工作支出的成本有所降低,对发展国际贸易工作起到推动的作用。因为国际贸易工作主要是各国间相互交易货物,各国物流行业在实际的发展中也有所差别,部分国家因为有着较为落后的发展,对于西方相对发达国家物流行业中相对先进的技术无法全面适应,所以,全方位发展国际物流,且将上述遇到的问题全面解决。国际物流主要是是通过相同的条形码技术、设备、工具、标准等全面改善物流传统的技术,能够使国际贸易活动有着相对便捷的发展,对物流成本有所降低的同时,还使国际贸易活动的效率明显提高[3]。国际物流行业在将完善服务提供给国际贸易工作时,对自身的发展也有着较大的推动。

2.4国际物流高校的系统,给国际贸易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国际贸易活动对国际物流的要求相对来说较高,通过分析国内运输与国际运输的实际情况得知,国际运输具有较为复杂情况、较广现长面、较大风险、较多环节等基本特征。国际运输选择的运输方式主要是以多式联运、管道、空运、陆运、海运等为主,对运输商品合理的路线进行确定,同时全面管理运输活动。国际物流主要是通过多样化运输方式、多样化运送工具进行商品的运输工作,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搬运、装卸,并且与各种类型人、海关、银行、保险公司、货主等相互沟通[4]。由于每个国家在金融货币制度、法律、政治等方面有所差别,有着较多的可变原因,一旦运输环节出现问题,对物流工作的效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国际物流应该将运输的作用全面发挥,确保物流系统方便、节省、准确、迅速、安全等目标得到实现。快速发展国际物流行业,能够使国际贸易活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国际贸易工作的发展,国际物流行业与国际贸易活动在国际经济发展中有着较大的相关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物流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则应该与商品流通性与国际贸易结构的改变互相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际物流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各国经济沟通、交往的工作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国际物流企业得到迅速、健康的发展,对发展我国国际贸易工作有着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霞.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08):264-165.

[2]尹征.现代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12(08):178-179.

[3]李雪.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1,4(17):166-167.

[4]任燕.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8(12):192-193.

[5]李婧.加强宏观金融调控规避国际贸易风险[J].中国证券期货,2011,17(5):38-39.

[6].浅谈国际贸易中的市场风险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1,5(27):13-14.

篇7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相对利益,绝对利益适应能力,供求关系

一、什么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通常是指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的交易活动,实现商品以及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达到互通有无,取得绝对和相对利益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一方面,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一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又对本国经济发展速度和供求总量平衡的实现产生重要作用。

二、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总政策国际贸易相对利益,特别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发挥本国优势: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利用国家力量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和其他手段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国内市场,达到平衡国际收支,扩大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要求。具体政策主要有:一、贸易保护政策,二、自由贸易政策论文格式模板。

三、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利益及其如何在贸易参与国之间进行分配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应当出口什么,进口什么,它与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相关;二是如何确定进出口商品要达到的目标,它是指在国际贸易条件下进行什么样的商品交换更有利。那些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国家国际贸易相对利益,经济结构以国内分工为基础,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通常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满足需要为主要目标。而经济开放型国家则以国际分工为背景组织国内生产,国际交换突破了转换使用价值的局限,而注重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依据比较利益原则确定其以何种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确定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流向,通过对外贸易求得利益的增长。

1、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

从对分工极大地有利于老公生产力率的提高这一规律的认识出发,出现了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以致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贸易中得益。不同国家在具体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的差异。所谓绝对成本差异是指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 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2、国际贸易的相对利益

通过对两个国家生产成本的比较,如果某一个国家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而是居于绝对劣势,那么,国际贸易的结果,仍然可以使贸易双方取得贸易利益。只要各国商品之间的价格比率有所不同国际贸易相对利益,在进行贸易时,每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或相对优势。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生产任何商品的成本均比其他国家都高,然而,这个国家生产的某种商品的成本相对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对较低,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便具有比较优势,就应该生产并出口它,通过国际贸易来交换本国生产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取得相对利益论文格式模板。

四、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一样,是在一定的供求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对国际贸易的价格有着重大影响,也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战略、策略和进出口格局及结构。

1、影响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因素

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贸易保护的影响、国际垄断的影响、国际或地区性经济事件或政治、军事局势的变化的影响。

2、增强对国际贸易供求关系变化的适应能力

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于一个国家进出口业务、国际收支及国内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国际贸易相对利益,通常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对外贸易的战略和策略,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本国在生产上占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绝对和相对利益。

五、结束语

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最终途径还是要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逐步增加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商务英语 国际贸易 商务函电 报关 单证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行国际贸易,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英语的商务用途显得更加重要,商务英语的使用对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商务细节的商讨,宣传企业形象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就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二、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1.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个大环境。英语是世界的通用语言,在进行国际贸易时,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国际贸易双方合作之前,双方要对对方的经济、法律政策等进行了解,从这一步骤开始,商务英语便开始发挥其作用。另外,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双方要进行沟通交流及商务谈判,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商务英语来辅助进行。最后,在打成一致性的前提下,双方合同的拟定也需要使用到商务英语。因此,从总体上看,商务英语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没有商务英语的辅助,国际贸易便无法顺利进行。

2.获得贸易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企业通过网络运用商务英语企业信息,并通过网络寻找合作方,其中商务英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商务英语是获得贸易信息的重要手段。

3.宣传企业良好形象。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能够给合作双方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条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贸易人员良好的谈吐,严谨的态度能够帮助提升企业的形象,加之在商务谈判过程中适当运用谈判技巧,帮助更快地促成双方达成合作共识。由此可见,商务英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另外,企业为了宣传企业形象,经常通过广告的形式走进国际市场,此时,商务英语的作用更加凸显。良好的文字宣传,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形象分,让合作方更好地了解企业情况和信誉。比如苹果电脑的广告宣传语——“Apple thinks different(苹果电脑,不同凡‘想’)”。这句广告语恰当地体现出苹果与众不同的设计与经营理念。可见,恰当的商务英语表达能够让企业获得良好的形象呢。

三、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国际贸易谈判中用词的严谨。在国际贸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双方共同协商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并共同拟定合同条款,在商讨过程中,用词的严谨是十分重要的,为避免引起误会及不必要的失误,在谈判中,注意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词汇,避免产生歧义,并在专业性问题上用专业术语表达。

2.注意广告英语的恰当性及合理性。商务英语在企业宣传自身形象中应用颇广,在此主要指广告英语,广告英语包括对国外企业英语的理解以及企业走向国外所使用的挂广告英语,本文着重介绍后者。在企业在国外进行广告宣传时,广告语要符合英语使用的基本规则,避免出现语法及用词错误的情况。例如中国乳制品企业巨头蒙牛近日了全新的品牌广告及产品包装,他们打出“只为点滴幸福”的全新广告,英文广告语为“little happiness matters”。不过,蒙牛的英文广告词存在明显错误,“little happiness matters”的意思是“几乎没有什么幸福是重要的”,这与蒙牛想要表达的内容完全相反,给蒙牛的企业形象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在广告英语的使用中,不仅要符合英语使用规则,还要有所创新,不拘一格。

3.注意商务函电中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在商务函电交流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在函电中表达出尊重对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另外,商务函电要简洁明了,用最简短的话语标明自己的态度、建议、条件等,避免用语繁荣复杂,造成时间的浪费;再次,语言表达要准确,避免产生歧义及不必要的误会。

四、商务英语的具体应用

1.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商务谈判(Business Negotiations)的一般定义是指不同的经济实体各方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满足对方的需要,通过沟通、协商、妥协、合作、策略等各种方式,把可能的商机确定下来的活动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意中,与公司相关的利益群体就有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目标物”,因此就有进行协商协议达成一致的过程,这些都可称为商务谈判。

国际贸易中,商务谈判技巧的直接关系到谈判结果的成功与否,因此作为英语商务谈判者,既要做到精通英语,也要精通商务领域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商务谈判技能使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盈利,通过商务谈判也可以让企业获取更多更先进的市场信息;商务谈判还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2.在报关中的应用。报关在国际贸易中是十分重要的步骤,指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进出境运输工具负责人、进出境物品所有人或者他们的人向海关办理货物、物品或运输工具进出境手续及相关海关事务的过程,包括向海关申报、交验单据证件,并接受海关的监管和检查等。在报关中,单据的填写十分重要,要准确无误的填写单据,首先要了解各项步骤及相关单据的英文全拼及缩写,如装箱单(packinglist)、发票(invoice)、 保险单(insurance brolicy)、销售确认书(sales confirmation)商检证(commodity insbrection certificate)等。还要了解报关的具体步骤,按照步骤有序的进行。

3.在单证中的应用。国际贸易中的单证是指是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各种单据、文件与证书的统称。单证是保证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单证的填写要求准确无误。在填写之前,应该对单证中的英文有充分的掌握。

篇9

一、早期至二战后关于贸易利益研究的简要回顾

对贸易利益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5-18世纪的欧洲。以托马斯·孟等重商主义者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贸易为了获得金银,一国应尽量只出口不进口,以现代博弈论理论则强调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在此理论指导下,贸易盈余是贸易利益的唯一衡量标准。作为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和贸易学说,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了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马格努松,2001,P36)。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抨击了重商主义,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在亚当·斯密及其后继代表如李嘉图等人建立的理论框架下,贸易利益主要产生于交易利益和分工利益,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多样化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二是专业化生产导致的技术进步,三是资源配置优化和要素报酬提高”(代中强,梁俊伟,2007)。在此理论体系下,贸易利益的内涵从单纯局限于顺差扩展到更加广泛的意义,国际贸易本身也从“零和博弈”转变为一种共赢模式,促进了自由贸易思想在各国政策中的长期支配地位。

二战后,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学术界对国际贸易及其利益问题的研究维度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学术界普遍认为战后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对贸易利益是否存在、产生机理及其分配机制等研究出现新发展。

一是贸易静态利益是否存在有争议。张银银(2010)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有的学者认为产业内贸易带来的静态利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或剩余)不存在,且总体贸易利益小于产业间贸易;但另一些学者却认为产业内贸易不仅会带来产业间贸易的动态利益(如技术革新、要素配置等),而且可以带来市场扩张效应等。

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对等地位。上世纪50-60年代,巴格瓦蒂、鲍尔德温和哈伯勒等(1958)提出了“贫困化增长”概念,指出发展中国家可能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获取不到贸易利益。上世纪80 年代前后,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等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则尝试在国际贸易中引入了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在这些分析框架下贸易利益变得更加不确定。例如那些具有规模经济和垄断优势的国家将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实现贸易利益(克鲁格曼,1979)。这些理论为政府在对外贸易政策中采取保护主义提供了支撑。

三是获取动态贸易利益日益受到发展中国家关注。战后发展经济学及新增长贸易理论,均强调一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可以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获取正面效应(刘易斯,1983;罗默,1986)。这在实践中也成为许多后起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四是贸易条件指标被学界广泛引入到贸易利益的评估框架中。上世纪50年代,阿根廷学者普雷维什(1950)与德国学者辛格(1950)将价格因素引入贸易利益分析,提出了贸易条件指标。之后,学者们相继提出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等多个指标。

二、全球产品内分工发展对贸易利益研究带来的新挑战

二战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依托劳动力成本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化,这些技术、制度和人口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催生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创新或显著变化,集中体现在产品内分工(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垂直型产业内分工)逐步取代产业内分工(一些学者将其称为水平型产业内分工)成为主要的国际分工模式。上述实践变化,给贸易利益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挑战。

(一)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力量,使得国际贸易利益研究的宏观范畴和微观范畴界限模糊。

二战前及战后一个时期内的国际贸易,主要体现为国家之间的最终产品交换,产生最终产品的价值链也大都位于一国内部。因此,研究贸易利益通常着眼于一国福利的增加或减少,更多体现为国与国之间的宏观比较。但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约占全球GDP的10%以上和世界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国际贸易突出呈现为向以跨国公司母公司为节点、以其遍布全球的分公司为网络的复杂网状结构。据OECD统计,2009年美国货物贸易中公司内部贸易所占的比重,进口贸易达到48.3%,出口贸易也达到29.6%(王新奎,2011)。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经营网络在拉近各国距离的同时,也使得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东道国利益与母国利益、出口国利益和进口国利益、产业链条上下游利益交织在一起,使得贸易利益研究的内容更趋复杂,呈现出口国利益、跨国公司利益与进口国利益等宏微观元素相互交织的局面。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

当前,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波及全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中国的出口贸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从而使得主要面向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相关专业人才的就业遇到困难,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便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三个部分。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确定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主攻方向,例如:研究型大学注重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应用型大学注重国际贸易实务能力的培养。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主要包括:(1)外贸相关企业,包括外贸公司、有自主进出口业务的企业等;(2)政府部门,包括商务部门、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等;(3)高校。在上述三个去向中,以外贸相关企业的需求为主,岗位能力上又以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为主。为顺应人才需求,国内很多高校更加注重应用型、操作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然而,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必须重点把握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本文拟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构建问题展开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1.人才需求趋势的需要。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是由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外经济贸易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正积极通过稳定外贸来避免经济增速过快,从2008年年初提出“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到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进出口额稳中有升,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谁最先从危机中恢复”的评选中,中国排名第二。从历史的经验看,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经过一个恢复期、调整期,全球经济会在2~4年后进入新的上升周期。新的经济增长必将带来人才需求的新高峰。经济的恢复离不开外贸行业的支撑,经济的发展更加需要外贸人才的加盟,2~3年后,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贸易人才仍是最为走俏的人才类别之一。

2.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国际贸易活动具有程序复杂、操作性强、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外贸人才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风险规避意识。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合理的培养体系必须以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依托。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要素,历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要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

3.人才岗位技能的需要。国际贸易人员的从业活动通常会从具体的贸易实务工作开始,而具体的贸易实务工作又需要相应的从业资格。就目前而言,国际商务“六大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基本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工作,因此,在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就业前就应该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为了保障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从业资格考试,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兼顾从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

二、构建依据和构建目标

1.构建依据。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为支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的构建可围绕国际商务“六大员”从业资格考试和岗位要求展开,见表1。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选取其中的几个方向作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

三、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1.前期调研。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优势,综合考虑学校招生就业情况,深入外贸企业和国内其他有相关经验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和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方向。

2.确定方向。结合调研情况,综合学院设备师资等软、硬件条件,确定主攻方向。建议首先确定单证员、货代员两个方向,主要理由如下:(1)国际贸易实务中,单证是基础,货代是主流,其他4个从业资格考试均以单证员、货代员为基础;(2)可以服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多个国际贸易相关专业;(3)国内针对这两个方向的实习软件的研发和实习设备的制造已经比较成熟。

3.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结合国际商务“六大员”考试要求,确定《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软件综合应用》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修订课程大纲,完善课程教案和习题集,并将部分应用性教强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为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共选课程。同时,围绕主攻方向构建国际商务“六大员”岗位能力课程模块。

4.师资保证。从满足核心课程和主攻方向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出发,确定课程骨干教师,选派其到国内其他高校及知名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鼓励相关专业教师报考国际商务资格证书。

5.办学条件保证。扩大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主攻方向的招生规模,完善实践教学软件,加强与高校周边外贸企业及外贸主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影响,寻求社会和企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办公室.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复习指南[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2]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中心网[EB/OL].http://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