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施(1)辅导与培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的辅导和培训,介绍科学研究所涉及的选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查阅文献、常用实验技术方法、统计学处理及论文撰写等主要环节。(2)实验准备与预实验:指导学生针对实验题目进行文献查阅,明确实验原理,写出实验方法和步骤,着手进行预实验。(3)实验过程:按照制定的实验步骤,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内容,小组成员密切配合、分工合作,根据每一步的实验结果及时调整方案,定时召开实验结果汇报会,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由导师指导进行实验方案的调整与改进。(4)实验总结与评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写出研究报告,组织进行论文答辩,导师组依据学生的研究报告、答辩情况等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进行评定。(5)可持续发展:在完成创新性实验的基础上,导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查新、发现新问题,自行设计课题,进行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申报,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协助学生撰写科研论文。
1.2实验教学效果评估建立教学模式的综合评价和质量评估体系,对该项目开展效果进行评价。
2创新性实验项目实例
2.1形态学基础医学实验项目(1)"导师制"实验小组:选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试点,第一轮自2010年级学生开始,于一年级下学期遴选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小组。之后,每年再从低一年级的学生中纳新,实现梯队建设。(2)实验项目设计:根据教师科研项目内容整合《MMP-9在肝癌及慢性肝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涉及《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等多门形态学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导师指导学生了解实验步骤与技术方法,由学生制定相应实验方案。(3)实验方案:①肝癌石蜡切片制备:从临床上获取肝癌标本进行切片技能的操作;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抗体孵育、显色、复染及封片;③形态学观察:对照肝脏的组织学结构,对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等多种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学习;④分析MMP-9表达在肝癌及慢性肝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意义;⑤撰写实验报告。(4)考核与评价:导师组对实验小组进行量化考核:文献查阅(10%)、实验方案制订(20%)、实验操作(20%)、数据分析(10%)、实验报告撰写(25%)及答辩(15%)。(5)教学成效:通过实验项目训练,学生既能协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内容,更重要的是还完成了多门交叉学科常规教学中的5个实验项目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之“组织切片制作与观察”、“消化腺之肝脏结构”,《病理学》中“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消化道恶性肿瘤之肝癌”等,教学效果良好。
2.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项目实例(1)“导师制”实验小组同前。(2)实验项目设计:根据教师立项的科研内容整合实验项目《cystatins家族基因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实验内容涉及《生物化学》、《医用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部分实验教学内容。(3)实验方案:①提取成纤维细胞RNA及蛋白质;②将RNA逆转录成为cDNA;③设计相应指标(包括GAPDH内参)的引物,进行PCR,获取相应产物;④蛋白质凝胶电泳及Westernblot分析;⑤分析目的基因/目的蛋白的表达差异;⑥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⑦撰写实验报告。(4)考核与评价:同前。(5)教学成效:指导学生完成了常规教学中的4个实验项目的学习:《生物化学》之“分光光度计技术”、“电泳技术”等;《生物化学》之“肝脏D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与测定”;《分子生物学》之“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医学细胞生物学》之“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等。
3总体教学成效
通过实验小组成员与接受常规实验教学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及理论知识的考核比较中,发现实验小组学生在自主创新、文献检索、实验动手、语言表达、科技写作及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远高于接受常规教学的学生。学生在实验进展中既能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还能够高效地开展融汇多学科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摒弃了单学科、简易粗浅的实验内容,学生的创新性实验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且能每个实验小组均能以团队形式自主地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训练项目,达到创新科研能力的升华。
4存在的问题
两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模式在基础医学多学科的实验整合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本轮的教学改革仅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部分学生当中试点开展,覆盖面仍不够广泛,目前由于科研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吸纳进入实验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导师的人数及科研室硬件的不足难以满足更多本科生尽早进实验室的愿望;再者,学生对实验原理与方法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阻碍了实验效率的提高;另外,学生在科研实验室的教学效果具体评价体系也还有待完善。这些问题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探索中不断加以解决。
5结语
篇2
一、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难以满足高职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以“知识本位”为中心。偏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专业需要,是纯理论的教学。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要求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体现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重视创新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高职数学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纯数学理论教学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的高素质、高技术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教育观念应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2.生源多样化,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不断扩大,许多高职院校都面向全国招生,生源呈现多样化,既有高中生三年制班也有初中五年制的学生。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弱且参差不齐,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加之数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深奥的数学定理难以理解,学习吃力,毫无乐趣可言,面对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望而却步,部分学生甚至放弃数学课程的学习。
3.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专业需求。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各院校都加强了专业的教学建设,增加了大量专业课的实践、实训时间,压缩了基础课教学课时的时数,这势必造成了数学课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并且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未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框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致使数学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再有陈旧的教学内容占用了大量的课时,过于注重理论和运算技巧之类的知识,对于数学应用方面的知识介绍的很少,学生通过教材看到的是定义、公式、定理和性质的堆积和罗列,看不到实际应用的案例,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专业中用到的现代的数学知识无法纳入到数学教学体系中,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应研究各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不同需求,合理精简传统数学理论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4.教学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往往以教材内容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教学对象的特征,单纯地讲授数学理论知识,无论是概念的讲解、定理的证明还是例题示范,仍然停留于一种“填鸭式”或“注入式”的教学状态。“一本教材,一只粉笔”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即使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但也多是教材内容的屏幕化,上课只是对着现成的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专业知识匮乏,教学过程与专业内容相割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果说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必须是“双师型”人才,那么对数学教师的要求则必须是多学科“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虽然具有高深的数学理论知识,但对医学专业知识不甚了解,缺少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不能为学生后继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6.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得到压制。高职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虽然参考平时成绩,但是仍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为主。在这种“一考定成绩”的形势下,有些学生只限于上课听听,课后做做作业,不求甚解;有些学生平时根本不用功,考前突击,以为只要背背公式,看看例题就可以考试过关;更有甚者寄希望于考试作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发挥出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根本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1.以服务于专业为本,树立正确的高职数学教育理念。高职的数学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纯数学理论教学观,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意识,在教学中有有的放矢地将专业中用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教学中;还应教会学生应用先进的数学计算软件,使学生学会利用先进的数学计算工具学习数学,用数学解决专业中的计算问题,是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以应用为目的”的数学原则。
2.构建符合专业要求的数学内容体系。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满足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为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数学课程不仅是基础课和工具课,还是核心能力、思想文化课。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降低教材的难度,减轻学生负担;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素材,与专业的实际相结合,体现数学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教材的部分章节中排了标有*的例题,并在章复习题和节习题中安排了A、B两组题目,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增加数学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求解数学问题的能力。
3.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方向,而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才能让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数学授课中引入建模课、实验课,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数学建模与实验课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探索“融数学理论、数学建模与应用、数学实验、数学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采用问题情境发现式教学法。在重复知识的发现过程中重温知识的发现与创造过程,提高其学习兴趣,并从中学习数学知识与能力;其次,采用讨论式习题教学法。对理论性强,需要深刻理解的内容,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及习题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有针对性的安排一定学时的讨论课,把教学中的部分问题交给学生自己研究,并在习题课中交流;第三,单元小结复习教学法,在每一章教学之后让学生就知识、方法、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写出学习体会。使学生对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高其数学能力和自学能力;第四,通过课上对学生进行建模思想的渗透,在课下布置建模作业,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建立模型、上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第五,现代应用数学软件的学习与应用,让学生在试验中进行讨论、分析。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应用现代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且在实验中增加了团结互助、互相学习,提高了兴趣。
教学中,注意结合数学知识穿插介绍数学史、数学家的经历、数学的创造与发现过程、数学的方法意义、中西方数学文化的对比等,发挥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另外,针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和教学软件,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改进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可有效缓解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取分层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生源多样化的特点,采取分层教学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熟悉学生,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教师要精心设计,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考试时同样要体现层次,可设计适应全体同学的必做题和面对各个层次学生的选做题,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又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5.多方位考核、综合评定,促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学评价机制也随之改革。多方位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方法,把考试和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考查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开放式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测验等;开放式考试成绩,这部分考核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由组合,三人一组,教师事先设计若干题目任由学生选择,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借助数学软件求解,并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实际给出可行性建议,最后以数学建模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期末考试成绩,这部分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并由任课教师提交相应的成绩分析报告。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供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本文为2011年度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卫生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论文,课题编号112181)
参考文献:
[1]孔扬.医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与认识
[2]雷玉洁,梁正东.医学应用数学创新教学法探析
- 上一篇: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探析
- 下一篇:电工综合技能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