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盗传必究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案例材料
小明上小学二年级,是一个捣蛋鬼。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不停,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摆弄铅笔和橡皮,或者找同学讲悄悄话,下课总是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他说自己老是分不清楚b、d,觉得语文、数学、英语太难了不喜欢上,而在美术、自然常识等课程上表现却特别积极,常常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就站起来脱口而出。回到家,小明也是一个麻烦人物,做事有头没尾,没有兴趣爱好;他喝水时也没看看杯子里的水是凉是烫,拿起来就喝,结果被烫了,就发脾气、大哭大闹,妈妈怎么哄也没办法。
在家访中,你了解到小明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小明的问题,采取了以下辅导对策: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小明存在的主要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多动症
C.
攻击性行为
D.
课堂捣蛋行为
题目2
2.【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正确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3
3.【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不妥当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4
4.【多选题】为了改善活动过多,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可以建议家长为小明提供的活动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乐器类
B.
体力劳动
C.
打球、登山等运动
D.
瑜伽
题目5
5.【多选题】从案例中看了,除了多动症的问题,小明还伴随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课堂捣蛋行为
B.
学习困难
C.
易冲动急躁
篇2
Based on a Survey of Guzhu Town,Guangdong Province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3]孙春晨.“留守儿童”: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D].2004,(24):22.
篇3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家庭儿童;建议
失依儿童,即福利院儿童,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年人正式照顾的16岁以下儿童福利院承担抚养失依儿童责任的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失去了生身父母;二是大部分儿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或者生理缺陷;三是打拐解救后仍未找到父母。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曾经使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对北京市儿童福利院30名6~12岁的孤残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所得出的结论是残疾儿童智力水平低于正常,无残疾儿童智力在正常水平,无显著损害。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即便是无残疾的失依儿童和家庭儿童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中失依儿童的界定主要是6~16岁之 间,具有以下特征:1)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生身父母,由福利院承担抚育义务;2)儿童在智力水平上与正常人相差不大;3)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教养环境。这些儿童在心理、情感、社会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社交困难、适应不良等。而家庭儿童主要是指在6―16岁之间,生长在家庭环境下,由家人的抚育长大的儿童。
纵观人的这一生心理发展过程,儿童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心理发展迅速,有利于把握时机正确引导教育。同时,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品质的可塑性较强,按照现代教育模式,塑造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福利院儿童和一般家庭儿童在儿童期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也就表现出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概念偏低,孤独感强烈: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自我概念作为人格结构的核心,是影响个人行为的主要因素。由于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社会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研究发现,福利院儿童的自我概念较一般儿童差,自我评价也较低。港台地区的张春兴等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发现,学生愈感觉到父母用关怀、奖励、宽容、赞誉、爱护、温暖和高期望的态度米管教他们,他们的自我概念发展得越好。自我概念的偏低直接影响了福利院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调查发现,福利院儿童的入学年龄普遍大于普通儿童,并且学习成绩以中下等居多,这和低自我概念是极可能逐渐沦为学习不良学生这一认识是相符合的。另外,由于自我评价不高,会产生预期他人不会喜欢自己的想怯,从而给自己与他人的社会交际制造障碍,致使自己更加孤独。
(2)福利院儿童比家庭儿童更多焦虑,对他人存有不信任感、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强烈的情绪反应更多,并常做出不够理智的行为,占有性和攻击强烈。埃里克森的“阶段需求论”认为,婴儿期未能得到母亲充分照顾,易产生不信任感。占有性主要是情感上的占有性,福利院儿童没有物质上的攀比心理,因为他们的的东西都是福利院平均分配。这一点儿与多为独生子女,会比较要强,喜欢攀比的家庭儿童有所不同。攻击并非社会上的利益性暴力,而是来自认得原始本性的生存需要。
(3)较低层次的从众行为,容易被带动。福利院儿童即使不知道某个动作的意义或者某个字怎么写,但是会机械的模仿。去W市做调研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一个这样的儿童,上四年级的他连一些基本汉字也不会写,当我们写出一些他不知道怎么写的字的时候他会模仿,但是过后很快就不记得了。
(4)惧怕保育员和年龄大的同伴。以大欺小是福利院存在的普遍问题,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的掌控权都掌握在年龄大的孩子手中,且平时维持秩序,安排卫生都是绝对权威。在保育员面前他们也会表现得畏缩,拘束,并且会主动讨好保育员以期从中获得长辈式的关爱,这在一般家庭儿童身上不容易出现,因为他们不需要讨好谁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关爱。
(5)自我驯顺能力强。主题化过程或刑诉自己的技术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操控和刑诉自己的身体、灵魂、思想和行为,从而转化自己,以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自我驯顺偏机械,主要表现在孩子们毫不反抗地去执行福利院制定的规定。
对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采用新型现代的儿童养护方式方式。SOS儿童村模式可以在中国更多城市和地区开展试点。基于福利院教养方式的弊端,我们认识到院舍内的集中养护会对于福利院儿童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转变对福利院儿童的养护方式,采用对福利院儿童身心发展有利的新型的家庭寄养方式,扩大福利院儿童的活动空间。
(2)福利院教职工提升专业素养。工作人员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关心福利院儿童,更主要的要从认知和心理层面上关心福利院儿童。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平时生活中与儿童的交往,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在教育三要素之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态度和行为也具有较大的不随意性和反复性。因此,儿童健康教育实践要遵循态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规律,不能全部套用成人健康教育“信息―态度―行为”的理想模式。
(3)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福利院儿童的数量,减小福利院替代性养护变成永久性养护的可能性。主要是通过:1)对经济困难的怀孕母亲提供贫困救助,使他们有能力在家里抚养自己的孩子。2)做好婚前检查和怀孕复检工作,谨记孕妇在怀孕期间的禁忌,减少出生婴儿畸形等非正常儿童的几率。3)做好计划生育在各个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宣传工作。让父母知道如何避孕,有计划的怀孕,降低非计划出生率。
(4)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系统管理网络。福利院不是政府下设的一个行政机关,而是社会福利的提供者和福利方案的完善方,但现在的福利院充当的仅仅是是政府福利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福利政策的提倡和完善人。政府在福利机构中扮演的角色及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影响力应该有所变动。不管是儿童在福利院还是寄养在家庭中,都要做好调查和管理工作,保障福利院儿童和寄养家庭的切身利益。
(5)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号召非政府组织发挥他们的职能,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二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引入市场机制既可以及时关注满足案主的需求,又可以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6)注重对福利院儿童的心理辅导。强化对心理辅导工作的支持保障,要有“一切为了孩子,健康弱小心灵”的辅导理念,将心理辅导放在同生活照顾、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儿童的优势或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7)社会舆论应该偏向福利院儿童的保护层面上,福利院儿童之所以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社会偏见脱不了干系,因此,肃清社会舆论环境对于福利院儿童的发展来说也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00-02
学校是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学为主。笔者是安徽省某市的一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留守儿童、特别是在教育局的倡导下,学校开展了关于留守儿童的活动,开通了留守儿童之家,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和在外打工的家长联系,拉近亲情。安徽省组织了各个学校学习心理学,我们学校也让我们几个老师参加培训。发现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借鉴这些经验,总结并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四种关爱模式。
一、住校留守儿童管理模式
中部地区是外出务工比较大的地区,留守儿童相对较多,笔者就是在安徽省一个留守儿童学校任课的一线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住校的很多。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学都有住校的学生,如安徽阜阳市颍东区的插花第二中学、阜南县的于集中学、王家坝中学等。位于安徽阜南县王家坝中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60%,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插花中学,留守儿童高达80%。多数家长在外打工,根据教育局和当地政府的要求,学生可以留校,在学校里居住、学习,学校统一的管理这些学生。老师具有较高素质、较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教育能力。老师排班和学生同吃、同住,便于深入地了解学生。更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平时多鼓励他们,夸奖他们,和孩子成为朋友。
1.留守儿童专门的心理健康组织
学校的心理学应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的前提条件下。由专职的心理学教师负责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核心,吸收骨干教师和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参加的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办公室、教导处、少先队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心理学小组可以享受班主任或其他工资待遇,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是无法长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我们学校是以校长为组长,教学主任和少先队为副组长,各个班主任配合的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时候请阜阳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来给我们老师、学生作讲座,给我们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的技巧等。
2.建立留守学生“花名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专门的心理测试、心理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根据教育局的文件要求,认真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并整理成学生“花名册”。基本信息包括记录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记录性格、爱好;记录有何病史;电话等。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如每年安徽阜阳市插花中学开学的时候都会对留守儿童进行填档案的工作,然后按照年级、班级把留守儿童的基本资料整理、归类。对特殊的、需要关注的学生,在保密的原则下进行观察,及时地跟踪调查。各中小学校及时制定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方案。教育局每学期都会检查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登记情况,当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地联系上学生及其家长。可以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背景,及时、有效地预防、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3.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时计划
可以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年度工作计划,做好学校在一阶段或月计划,规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和老师的配备,甚至清楚地写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总结等。组织心理学老师对学生备课,定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研活动。组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状况的专题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分析、心理疏导、并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4.落实心理疏导
当制定了计划,实施是个大问题,不但要有固定的人员、场地、时间,还要有心理辅导的目标、计划等。应该开设心理咨询小屋,让孩子可以随时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并有一定的督促机构,如教育局、校办或者社会志愿者等。进一步发展,教学资源的公平化。在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
5.心理健康教育补救性教育
针对少数留守儿童出现的自我认识偏差、人际交往不好、恋爱的心理问题、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问题,或者是心理适应障碍、神经症等心理危机等进行干预。补救的工作应该由专业性的心理学教师负责,严格准守保密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慎重使用心理测量表,或者其他心理测试手段,在正确的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治疗。心理学小组应该细心对待这些学生有必要时集体讨论方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对于出现个别心理异常、有精神病的学生,进行转院治疗等。
二、志愿者家长模式
推行志愿者服务,联系学校附近的退休人员、在家的社会人员、党员等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源头上说,留守儿童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严峻,是因为没有家长的关爱,心里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社会上的热心人士,可以以家长的方式给留守儿童父母式的关爱。留守儿童旁边的邻居等也是很好的联系对象,因为他们更了解家旁边的学生。志愿者可以和留守儿童深谈,了解他们的情况,特别是学习动机、个性品质的修养、人际交往等。志愿者和留守儿童在一起交流,相互之间有很深的了解,在工作、生活中都建立了很深的友谊,相互协作,工作起来相当有默契。志愿者家长是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有利的模式,他们很有耐心,很细心,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让他们很好的倾诉、表达自己。志愿者家长模式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使他们不再寂寞,有人可以倾诉,有利于培养他们和大人的相互信任,避免学生不会和家长交流的事情。这种志愿者家长模式的经费是没有的,完全靠志愿者的爱心,是无私的奉献。
志愿者要每年协助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档案,特别是对于自己要帮扶的留守儿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个性,了解学生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多鼓励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怀。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程序,并按照所制定的工作程序实施。学生个性品质、自我认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意志品质、环境适应、品德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亲子教育、生命教育、智力开发、升学就业、社会适应等,使学生感到家庭的温暖。
三、互帮互助模式
学校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其实留守儿童的自立能力很强,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比同龄的孩子敏感。留守小队模式的优势在于孩子之间更可以聊得来,建立友谊,友谊是学生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利于孩子沟通能力的培养,留守儿童小组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情感,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目前,留守小队模式的工作时间、地点、人员等,还不确定,流动比较大。特别是经费支持、管理人员的变动和周围人群的态度等因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特别是,互动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不能让活动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干什么,学生的组织能力差,要在活动的时候,统一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特别是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各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创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一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逐步的、有计划的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交等。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与陌生人交往;学会沟通,让心靠近;学会换位思考。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教育的阵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校是个大环境,每个学生都在学校里养成各种不同的习惯、性格、友谊等。三是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时间安排,定期应举行专题性的小型的团体辅导活动;做好学生个别咨询(辅导)工作,并做好个案登记、分析与跟踪。把家庭的温暖带给每个留守儿童。
四、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模式
学校应该多与心理专家联系、交流、合作。对学校核心心理学问题多做了解、学习,如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对儿童、青少年的基本行为和意识发生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采取团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训练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感受性和关系性。教育局应该多组织专家、学者指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心理学理论到咨询方法,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多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专家学习。
参考文献:
[1]郑学刚,周洁.论高校感恩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2]杨林玉,李化树.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及教育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马蓉,张祺,张沛亮.试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9,(15).
[4]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5]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6]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8]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9]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篇5
关键词:儿童社会工作;学龄孤残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福利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00-04
儿童是人类发展中处于基础性、未来性地位的人群,对儿童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对儿童相关问题予以科学的说明,不仅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后,民政部在2007年5月开展了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单位及地区建设。
本文对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探索,讨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福利机构内上小学的儿童。生活在福利中心的孩子大多是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孤儿,他们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政府和社会虽然给了他们很多关爱与支持,但是却无法弥补早期家庭环境缺失、亲情缺失带来的影响,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这些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本文针对儿童心理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对社会工作介入前后儿童心理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为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方法上的支持,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概念界定
(一)儿童社会工作
1.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
所谓儿童社会工作就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
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涵义:第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建立在对象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之上。第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专业的价值、理论和方法。第三、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服务活动。
2.广义与狭义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指面向所有儿童的社会工作,其服务对象是处于各种不同境遇的儿童,涵盖儿童的所有成长阶段,面对儿童成长发展中的所有问题,考虑影响儿童发展的自我的及社会的所有因素。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狭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它以处于特殊困难境地的儿童为对象,多采取机构服务的方式,救助和保护那些家庭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或者有各种问题的儿童。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
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前后至19世纪,可以称之为以救济为主的儿童社会工作时期。其特点是:服务的手段主要是领养、寄养等被动、消极的救济方法,工作对象集中于孤儿、弃儿和部分贫困儿童。
第二阶段:《儿童权利宣言》于1959年11月20日获得联合国大会通过。《宣言》明确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自发表了《儿童权利宣言》起至以后,可以称之为以积极的儿童福利为目标的儿童社会工作时期。这份宣言强调:“儿童应该受到关怀、爱护和了解;儿童应该有足够的营养和医疗照顾;儿童应该有法定的免费教育;儿童应该有全面的康乐和游戏的权利;儿童应该有自己的姓名和国籍;如果遇到伤残和灾难,儿童应该受到妥善的照顾和获得优先救济;儿童应该有发展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权利;儿童应该有建立友爱与和平精神的权利;无论种族、肤色、性别、国家和地区,儿童都应该同等享有上述的权利,”(王思斌教授著名的社会工作学家,社会学家,1999出版《社会工作概论》)《儿童权利宣言》成为现代儿童社会工作极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
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政府在儿童福利,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敦促政府在儿童营养、卫生方面的投入,并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提出更多关于儿童福利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2.促进对儿童的养育
儿童社会工作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促进对儿童的良好的养育。首先是保证儿童的营养,其次是保证儿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加强保健,机构卫生工作,通过传染病的预防、健康教育等方法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减少疾病的发生,全面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是具有可塑性的,其发展倾向与结果与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因素影响和自我锻炼等关系密切,在儿童养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3.推动儿童教育事业
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推动义务教育法的落实;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宣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水平;帮助儿童养成健康心理;指导儿童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活;教会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等。
4.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的环境
游戏和娱乐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为儿童开展好游戏和娱乐活动提供条件。
5.开展儿童家庭服务
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家庭中儿童权益的保护;二是针对亲子关系和儿童教育方法的服务,使父母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其他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愉快、友好的相处;三是在社会上建立对个别“问题”儿童的服务机制等。
6.增强儿童权益的保护
通过流浪儿童救助、辍学失学儿童助学、发展偏差儿童矫治、残疾儿童康复等手段,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危害儿童健康的行为予以打击;通过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方法、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等方法实施对儿童的保护。
7.提供儿童的信息与资讯
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随时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评估国家、社会采取的儿童福利措施,认识儿童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此外,儿童社会工作还存在于公共关系层面上,即宣传儿童权利、解释儿童福利与服务的需求。
二、儿童教育的特别需求
某儿童福利院是一家集孤儿收养、教育、医疗、康复于一体的福利机构。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较好得满足儿童的生活、康复、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在福利院的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在情感上容易感到孤独、自卑、敏感;性格上孤僻内向、固执少语,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都落后于同龄儿童。本文分析以某儿童福利院内儿童为研究对象。
(一)院内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院内儿童的心理与普通家庭的儿童存在不同,具有一些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情绪方面
院内80%的入学儿童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福利院这个特殊环境下,儿童群体内部分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同辈群体造成影响。入学儿童中很多人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由情绪控制自己。例如,儿童未能在公立幼儿园接受相应的教育,所以在入学后不习惯长时间坐在教室里,上课时很容易走神儿,回到福利院完成作业的态度很不认真,回到学校会受到老师的惩罚,这之后儿童变得不喜欢学校,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此种情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学习动力方面
我们关注儿童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需求,尤其是孤残儿童的需求。正常生活在家庭的儿童有着家庭的关爱,生活、学习心理等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而大多数孤残儿童生活在福利机构里,缺少了家庭的关爱,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四年时间对福利机构儿童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渴望,即使有些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儿童时期是学习知识,为未来发展打基础的黄金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的困扰让很多孩子有厌学的心理,因此学历普遍比较低,也成为儿童福利机构内孩子们的共性问题。
3.人际交往方面
福利院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善于与人交谈或不受欢迎的占总数的40%。院内儿童在集体环境下成长,这种集体生活环境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在集体环境下养成的行为方式不适应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往往会发生人际交往障碍,给自身带来诸多困扰和烦恼。
4.承受挫折能力
耐压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往往能代表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福利院儿童的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基本上所有儿童都存在抗逆力差的情况。福利机构儿童的这一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目的没有达到后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听到不顺耳的话会自怨、自叹、自责、冷漠退让;身体残疾,在行动上遇到不便时,特别在身边环境出现正常健康儿童对比后,产生的自卑心理。
(二)影响机构内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入学儿童的心理测试清晰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情况,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强,大多数存在自卑心理,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分析这些行为表现,同时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状况,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
1.早期经验的影响
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心理学家曾提出,儿童会建立起与抚养者的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能使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将依恋的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某福利院的儿童从小在集体环境下长大,没有固定的照顾者,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模式,无法产生安全的心理依恋,形成了一个心理发展的断层期,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造成了性格或人格的扭曲。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在给予这些孩子关心、爱护的同时,往往会带有同情和施舍的元素,社会对“孤儿”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更愿意树立一道屏障,拒绝和外界的交流,这些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福利院并不是一个正常的儿童社会化的场所,所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孩子的过度自我保护,让他们容易形成自卑、敏感及愤世的消极情绪。
3.自身因素的影响
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身体带有残疾,身体的残疾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会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容易形成自卑、猜忌、多疑的性格,阻碍了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往,恶性循环,甚至出现行为偏差。
三、某福利院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儿童,需要福利院提供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解决面临的问题,激发潜能,促进儿童们的健康成长。但福利院由于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一是工作人员中教师、康复和心理辅导的人员比较少。不能很好的对机构内的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和照料。
二是封闭化管理,导致与外界联系较少。大多数儿童福利机构并不注重对外的宣传工作,除了偶尔到外面进行演出与筹款,与外界接触很少,且不随意接待一些社会人士的探访。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一方面不利于孤残儿童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对于孤残儿童的了解。
三是还存在一些教育和康复的问题,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首先,很多儿童的疾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一些智力正常的儿童因早期教育跟不上,延误了教育和康复的最佳时机。此外社会寄养制度的缺失和滞后,也给福利院的发展和政府造成沉重的负担。
机构集中养育的模式,不可避免儿童心理问题的存在,加之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特别是特殊儿童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多数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尽早的进行康复训练,与社会的脱节,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等等一第列的问题的出现。
四、儿童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
为了有效的解决目前某儿童福利院工作中的问题,有必要研究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了解社会工作在某儿童福利院中发挥作用的空间,通过发展儿童社会工作,解决问题,改善不足,提升某儿童福利院的工作成效。
(一)儿童福利院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原则与方法
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教育和引导更多的是高高在上的、家长权威的,没有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社会工作者介入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来,不是采用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而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尊重儿童的自主和自决权,充分发掘儿童的潜能和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平等的身份给他们提供支持。在儿童福利机构中也同样应遵循这一原则。
根据目前某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及分析,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来介入儿童心理调整,通过整合资源,改善环境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针对某儿童福利机构入学儿童开展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儿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避免在封闭的环境下生活,使孩子在有交流的空间中成长,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克服早期抚养模式造成的不信任感。
(二)案例分析
通过对特别案例的分析,以此探视儿童社会工作在某儿童福利院内可使用的工作技巧及发挥作用的空间。
1.案主情况
案主小明(化名)为12岁男孩,从小被遗弃,身体健康无残疾,目前读小学四年级。10岁从农村寄养家庭回到福利院生活,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情绪波动大,常以暴力解决问题,学习成绩属中等,学校老师认为小明很顽皮,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但考试成绩挺好,数学、手工、英语、语文课学的很好。
负责照顾他的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小明非常聪明,但不爱学习,抵触学习,抵触写作业;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业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但如果劝说其写作业成功,他完成作业的速度非常的快。临近考试阿姨叮嘱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小明才会看看书,但考试成绩挺好。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纪律,严重影响其所在区的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小明生活的区里,所有人都必须顺着他,否则就会发脾气,因为太顽皮,很多阿姨都不愿带他。有阿姨很担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明将来会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等问题。
2.案例分析
综合分析小明周围人对他的反应与工作人员的观察,工作人员作出以下分析:
(1)抚养方式的改变。由于案主童年时期没有在集体环境下成长,而是以寄养的形式生活在农村,生活方式比较自由,学龄期被接回某儿童福利院,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些规矩,这对小明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使小明幼小心灵承受了很大压力。
(2)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当福利院的一些工作人员同情小明时,不是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而是以物质上的满足对待小明,使其生活在纵容、顺从、娇惯的环境中,这种做法是一种不正确的引导,这种一味顺从做法使小明养成了任性、耍赖的性格,最终形成了他周围的人都要顺着他否则就发脾气的情况。他的这种做法到了学校行不通,老师和其他同学是不会像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一样顺着他,小明会感到外界对他不公平,在他的概念中“公平”就是他提出的要求,其他人都要像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一样什么都满足他,因此小明在学校或者社会中成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
3.介入方案
系统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个案中,小明生活在由福利院、学校、寄养家庭这些子系统组成的社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对小明的态度会影响其成长,只有加强各个子系统的配合与合作,改变子系统对小明的不良影响,才能够形成有利于小明健康成长的环境。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应加强与不同子系统的联系与沟通,期望通过各个子系统的积极配合,创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小明的改变。同时,在分析小明的问题的成因时,应把其置于整个系统中去考虑,注重分析整个系统环境对案主问题的影响。
社会化理论认为幼儿时期的他人导向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缺乏和对家长权威性的依赖,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此个案中福利机构工作人员言行影响、寄养家庭父母的教育,未能发挥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成为案主社会化进程中的羁绊。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以下介入方案:
(1)日常生活氛围的改善。建议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改善对小明的态度,使他感受到他生活在公平、爱的环境中。观察每日的行为,并做记录。工作人员应该掌握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增加与小明的沟通,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学校环境改善。鼓励小明参加班级管理工作,使其容入集体,与老师保持联系,多关注、鼓励他,使其感受到被重视。同时,积极促进小明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他获得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及规则的机会,建立自信心,改善人际交往的状况。
(3)个案辅导。每天中午利用午休时间为小明提供辅导,利用游戏、书画等案主喜欢的方式接近并与其建立关系,利用游戏对案主进行辅导。同时,加强小明的个人管理训练,教导他有效地管理实践和个人生活,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在辅导过程中注意小明的变化,及时鼓励,促进其个人品行的改善。
4.案例评估与检讨
在介入方案进行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后,用了介入评估的方法对小明进行了评估,发现小明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改变。经过辅导,小明在班级的表现明显改善,懂得一些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暴力倾向明显降低,能主动找小朋友游戏,并学会了关爱他人。
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小明周围人的态度必须要一致,教师、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不能把社会工作服务看作是社会工作人员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应有辅导意识,不能应付了事,否则小明可能又会回到以前顺从纵容的环境。同时,工作人员要避免把个人情绪问题带进工作中,不能对其期望太高,小明的进步不是立竿见影的,要有耐心与爱心,不能急于求成。在辅导过程中需要加强辅导的力度,不断巩固成效,建立的规则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使案主养成一种合理有序的生活方式。
当然在社会工作人员介入的过程中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例如对小明经常接触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人员给予的指导比较少,不能够及时的沟通,造成小明的反复情绪;保持工作的延续性,直到小自己学会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五、结论
社会工作者介入服务后,服务成效评估表明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迹象有了明显的改善,从以前强硬的“我要……”到现在的“我能不能……”,学会了以商量的口气和人交流;他们开始愿意相信周围的人,愿意敞开心扉和社会工作者进行交流,不再是充满敌意,在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这些改进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福利机构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我更深刻的体会到社会工作对这些特殊群体的重要性,我们应遵循社会工作的理念: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来帮助孤残儿童这个弱势群体,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目前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改善福利机构现有的状况,建议如下:
1.福利机构应加大引进专业人员力度。
2.对在岗工作人员的培训应经常化,更新完善专业知识和技能。
3.从政策层面对机构内专业人员的职务、职称给予关注和落实。
4.在机构适合的岗位运用社工的理念及方法。
5.行业及机构管理者应在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新形式下,创新孤残学龄儿童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关注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心理发展,全面保障孤残儿童的权益。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十分庞大,社会工作者被誉为“社会工程师”,在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福利机构把社会工作引入到儿童的心理教育领域,是对孤残儿童养育工作的一大创新。但是作为一个新的事物,社会工作还没有被广泛认可。福利机构内的儿童在学校开放式的环境内可能无所适从,更需要社会工作者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带领他们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但是目前学校还没有专业的人员给予他们这方面的引导,老师更多关注于孩子的知识教育。因此,关注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应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进行多系统、多方位的协作。
参考文献
[1]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8-126.
[2]刘梦.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90.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104.
[4]罗雪辉,王小英.孤儿寄养在中国[J].中国新闻周刊,2008,(5).
[5]白小萍.关爱儿童,关爱寄养[J].社会福利,2009,(6).
篇6
目前,国内各大综合医院、精神病院都已开设了心理门诊,社会上也开办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中心,就连大、中、小学校也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老师。然而,不同机构中的心理医生业务范围是不尽相同的。
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人员称为“心理治疗师”,他们面对的来访者大多是达到疾病程度的人群,如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失眠症等疾病的患者。
在社会上或学校里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人员称为“心理咨询师”,他们主要是解决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如婚恋咨询、亲子教育、儿童青少年成长咨询、心理减压、人际关系咨询等。
由于心理治疗师面对的来访者往往已达到疾病程度,因此除心理治疗以外,还会给患者服用一些药物;而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是健康人群,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而且,心理咨询师不具有处方权。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应该看心理治疗师,什么时候又该看心理咨询师呢?
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等)患者或长期感到忧郁、无助、无望,时常处于崩溃边缘的人,应该去看心理治疗师;而那些有一般心理问题(如婚恋问题、亲子教育等)的人可以去看心理咨询师。
怎样选择适合的心理医生?
要选择有健康人格的心理医生,这是心理治疗有效的根本。当然,即使心理医生的人格是健康的,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患者。那么,怎样知道医生的人格是否适合自己呢?那您就想想初次见面的感觉,能让您感到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令您信服的那位心理医生,就可能是适合您的。
了解您将拜访的心理医生的治疗领域。要知道,一个心理医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每个心理医生都有自己擅长的特定领域。如有的心理医生擅长治疗强迫症,有的擅长治疗抑郁症,有的心理医生擅长治疗老年心理障碍,有的擅长治疗儿童心理障碍。
了解您将拜访的心理医生的业务水平。医生所受教育的背景、工作经历等,使您从中可以间接地了解医生的业务水平。一般来说,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学历较高,接受过专业训练,又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的医生,相对会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在医院门诊大厅一般都设有医师简介栏,您可从中了解将拜访的心理医生的治疗领域和业务水平。当然,以上三点只是选择心理医生的一些参考条件,最终是否适合,还是要靠您自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去实际感受。
哪种心理咨询方式最有效?
心理咨询有以下几种方式:
现场咨询:当事人去心理诊室找医生当面咨询。
电话咨询:当事人通过电话向心理医生咨询。
信函咨询:当事人通过写信向心理医生咨询。
网络咨询:当事人通过网络向心理医生咨询。
比较起来,现场咨询是最有效的咨询方式。尽管电话、信函、网络咨询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求助者会疏漏很多有用的信息。虽然现场咨询比较费时,但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表情、言语、衣着等,获得更多的信息,做出更准确的医学诊断和心理诊断,制订出更适合的治疗方案。另外,在现场咨询中,医生还可以给予治疗和指导性示范,以提高当事人对治疗的理解。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 身体健康 新农村建设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正兴镇地处四川省双流县的腹心地带,距成都25公里、县城19公里、系成都市规划府河游游开发航运的必经通道和重要景点,更是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撑点--成都市的门户镇之一,可大量吸纳成都市的辐射。境内有丰富的建材资源和国家级优质矿泉水资源,是发展工业生产和开发旅游、房地产、餐饮娱乐、建材和开发生态绿色农业的极好场所。本文实地调查走访成都市双流县正兴镇(21个村委会)留守儿童居住,了解具体实际情况。同时参考四川省及全国儿童身体健康指标,着重研究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
2.研究方法
调查法。本次调查包括留守儿童体格检查、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和家长问卷调查三部分;本研究以这236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成都市双流县正兴镇21个村委会,问卷调查分为3个年龄段,由20个调查人员驻村调查填写问卷,在每个村委会留守儿童居住点调查填写,并由调查员搜集、整理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文献法。检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MOH)成都卫生部。检索日期截止2014年3月2日,并参照正兴镇妇联档案记录获得有效信息资料。
3.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儿童分为0-5岁、6-12岁、13-18岁三个年龄阶段,通过对天府新区正兴镇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及其看护人员进行调查研究。
4.调查指标
a.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b.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就医行为存在差异
c.父母对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存在影响
①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
②父亲外出打工
③母亲外出打工
⑤看护一方的年龄
⑥父母外出务工时间
5.统计分析
对正兴镇3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现状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下问题:1.正兴镇儿童患慢性病的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仅父亲在家的儿童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普遍体身高偏低而体重偏重;3. 调查显示儿童生病或患慢性病率:父母均在外务工(10.01%)>仅父亲在家(9.30%)>仅母亲在家(8.12%)。
原因在于:1.正兴镇地处天府新区,经济较一般农村地区比较发达,正兴镇有秦皇苑社区、云顶雅居社区几个有代表性的拆迁安置小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相伴随的是,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开始悬殊,邻里之间冷漠度上升,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导致留守儿童患病率上升。2.仅父亲在家的留守儿童。首先,因父亲经常不按时准备一日三餐,饮食不规律,影响身体健康。没有经常性地打扫住处环境卫生,影响身体健康。通过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仅父亲在家的留守儿童的零用钱普遍偏高,父亲因为忙碌而给予孩子较多的零花钱作为伙食费。但是儿童们拿到钱之后,首先选择的食品一般是方便面、碳酸饮料、垃圾食品等。这直接成为影响他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其次,父亲经常性地去外出进行打麻将等活动。经常深夜回家,留守儿童心理通常产生孤独感,而无人诉说,易产生情绪问题。而当老师因孩子表现不佳而见家长的时候,父亲也经常性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惩罚、责备。导致了孩子心理问题的加重,从而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3.第一, 留守儿童的健康可能由于临时监护人对他们的照顾、关心不足而受到影响;第二, 留守儿童的性格可能更加内向以至于生病后不愿意向其临时监护人诉说身体的不适, 这样小病发展成为慢性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第三, 留守儿童的营养摄入量可能不足或营养摄入不够均衡,导致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第四, 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
三、解决方法
政府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政府部门,关注留守的生活。定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走近留守儿童的生活,在他们生活中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促进他们身体健康发展。
社会各界人士应该正确的认识留守儿童问题。做到不歧视、不偏激,不欺负。关心爱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爱护。
家长应该多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们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变化。让孩子远离垃圾食品,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家长在生活中扮演孩子的好朋友的角色,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专业的心理辅导课,让留守儿童远离孤独、自卑、自私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留守儿童自身应当理解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苦。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自身得拥有积极进取,艰苦奋斗,早日成才的信念,远离留守儿童的烦恼。
参考文献:
[1]李强,臧文斌.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1.
[2]陈在余.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05).
[3]陈丽,王晓华,屈智勇.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8).
指导教师:
篇8
关键词:健康 心理健康 游戏活动 心理辅导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47年医学专家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中是这样定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位。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1]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一组数据:
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的这一比例分别是14.2%和2.9%;高中生分别是14.8%和2.5%。考虑到我国中小学生巨大基数,这一心理异常比例是触目惊心的。
国家有关部门对北京市小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在过去10年间,小学生中的行为问题从8.34%增加到10.9%,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明显增加趋势。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一项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也表明,1997年至2000年,由于心理畸变引起的“激情犯罪”显著增多。[2]
当前对郑州92中学2730名学生总体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占41.5%,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33.1%,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3.5%,有自责倾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25%,有过敏倾向的学生占2.81%,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占8.75%,有恐怖倾向者占1.25%,有冲动倾向者占10.25%。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警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更不容忽视。孩子长期的心理缺陷,必将导致心理的扭曲,最终妨碍健康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的潜伏是一种真正的隐患。从根本上说,这些数据和悲剧,是传统的教育过于重视智力开展,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疏导所致;这些数据和悲剧,如一声声警钟敲响在我们心中,它呼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要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幼儿园的重要位置。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为幼儿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更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人们常说,用真心去换取幼儿的信任。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多站在幼儿的角度,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创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群体生活,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教师应为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游戏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可以给孩子快乐、经验、知识、常识、思想和健康。”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游戏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的最好机会,游戏是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合群的力量。在游戏中,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感到自我价值的鼓励性语言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等肢体语言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意进行引导,促进幼儿交往,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使幼儿这一个体得到充分展现,认真观察,带动不善于表达、不愿交往的幼儿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让孩子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积极表现,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与他人交往,在儿童世界里,学会处理和解决一些问题,客服胆怯、害羞的心理,学会自主、谦让和协作。[3]
三、教师应重视做好个别幼儿的心理辅导工作
赏识教育家周弘老师说过:“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每个幼儿身上的表征都不一样,对任何一种表征的幼儿我们都不能忽视。《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们应根据每位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促进每位幼儿健康的发展。特别对于一些有心理缺陷、心理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幼儿,更要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针对性的系列方案,采取积极的方法,进行矫正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个性倾向,恢复其健康的心理。
最后,教师应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构建心理教育课程。
心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和长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过程,教师在自觉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和水平的同时,应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开展专门性的心理教育培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如开展大班心育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付出爱,感受到被爱的幸福和付出爱的快乐,让幼儿从“感知父母的爱――为父母的爱而感动――学会付出爱而快乐”中体会到收获爱和付出爱同样快乐。
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因此我们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重视对其心理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排除艰难险阻,化解心头疑虑,从而让孩子阴暗的心理充满阳光,潮湿的心灵不再发霉,让每一个孩子都带着健康的心态去奋斗拼搏,携着美好的情感去享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态去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宏,《赏识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篇9
从5月12日14点28分大地震开始,从网络到现实,我们在广州目睹了一大批广州青年的志愿活动。他们大多属于80后,甚至90后,特征相当明显,以网络为联络方式、和现实紧密相连,行动力很强,绝对务实又绝对冲动。
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大地震,从北京、上海到广州,都能感到震感。当天夜里,以80后为主要聚集点的网站“豆瓣”出现了一个网友自发组建的活动“汶川需要你的帮助!”13日早晨,活动有300人参加,很快更多的人加入,截止到5月21日15点,该活动在网络上已有18928人参加。
仅仅一个活动,却聚集了大量来自当地、个人、网民、博客、新华网以及来自灾区的短信播报或QQ信息,各类信息海量汇合,却不混乱,以80后为主要参与者的年轻人们,几乎自发地建立了一条有序的规则,结合各方资源,就救灾赈灾展开了各种高效讨论。在置顶的帖子里,人们清晰地知道汶川目前最急缺的物资、各地的捐款捐物电话和地理、地震小知识,和地震相关的小组还有“灾区儿童心理辅导小组”、“汶川地震寻亲小组”等。
网络化生存,是80后乃至90后青年的主要特征,但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场地震中,他们掌握着海量信息,同时又极为务实地与现实结合,形成了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新公民力量。
“不能再等了”,用摇滚的力量赈灾
活跃在“广州现场”的小樱以及他的朋友都是典型的广州80后青年。喜欢朋克、金属音乐的他们,向来强调独立、反叛,但这场地震中,他们却成为最热心的一群人。 5月13日下午,小樱在豆瓣“广东现场”发问“国事至此,广州没有人组织义演吗”,一个小时后,就有网友lock回应,他们已经开始筹备“广州band队大团结,抗灾大型义演之五月危情”。
这是一个开始,从独立音乐人、驴友到志愿者以及更多的80后开始行动了。他们更多结合自己的生活,发起了更多比个人捐钱更有效的活动。
全广州的独立乐队都团结起来,并行动了。“时至15日晚上,我们已经获悉即将举办义演的发起机构有:古堡酒吧‘呐喊一周年’赈灾义演、光头/KK等人发起的‘广州band队大团结,抗灾大型义演之五月危情’、喜窝酒吧5.21起一连四晚ROCK、HIP-HOP义演、沙漠乐队(191酒吧)发起的5.18‘不能再等了’乐队义演、沼泽乐队(大学城)发起的5.23乐队义演……”举办过多年演出的80后唱片公司企宣Leeway在《心犹在,路尚遥》一文中回忆道。
5月18日,第一场名为“不能再等了”的赈灾演出成功举行。这个由沙漠乐队发起的演出,从筹备到邀请其他乐队参加到最后呈现在乐迷面前,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超过10支年轻乐队响应了活动的邀请到场义务演出。一切都是临时的,乐队演出名单、演出曲目、义卖、筹款,包括乐迷,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到场两百余人,门票和善款收入超过6000元。1984年出生的doufu告诉笔者:“这是广州小乐队演出从未出现的状况,平常最多只有100多人,但这次连平常不看演出的人,都来了。”
建工作室募捐赈灾
地震发生后,由80后自发组成的大大小小民间团队,在各地开始了大规模地自发举行赈灾救灾活动,大到十来个,小到几个朋友。作为志愿者的生力军,80后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协助政府救援、开展募捐、进行心理辅导等,不计报酬,更具理性。
在“不能再等了”的演出现场,笔者遇到了一个为赈灾募捐的小团体。26岁的郭俊彪是番禺的一名教师,一个多月前组建了小红星助学计划工作室,以义卖的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募集教育资金。而一场地震,让助学计划临时成了赈灾计划,所得善款将捐给灾区进行救援和重建工作。
“小红星”固定成员有六人,但参加活动的往往有十几个人,清一色为80后。目前的赈灾活动是以义卖为主,他们从批发市场批来自己喜欢的包,主要是印有各种标语的布包,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人民服务”等等。在摇滚现场或年轻人出现的场所义卖。而收支则强调资金流动透明,为此,他们将会不定期地在博客上公布收支明细,建立自己的公信力。
小红星的志愿者很有趣,当有人前来购买时,他们就会列队欢迎,当他们发现记者拍照时,还会摆好POSE,说一定要照到我的脸啊。他们的赈灾方式和行为,充斥着80后青年的开放、自恋、热情和敏感。
“大多数80后没有经历过苦难,与生俱来的浪漫主义气息让他们比任何一代人更敏感、更脆弱、更冲动,地震是一个契机,让他们站了出来。”郭俊彪说。人是可以无限塑造的,80后在灾难中塑造了成熟的自我,虽然情绪上可能过激,但绝对是优秀的一代。
心理辅导助灾区儿童
在现场发回的现场照片里,人们再次发现了80后的身影,他们忙碌在救灾的第一线,帮助运送物资、灾后心理辅导、记录灾区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刚从灾区回到广州的志愿者小X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募集药品和消毒粉,他给正计划奔赴灾区的朋友一个建议,学习必要的灾后心理干预知识,除了给予物质和技术上的帮助外,对当地的人们,尤其是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强大的执行力和果断的判断力是80后的又一特征,他们大多以个体的名义参与到救灾行动中去,协助政府的救援工作。24岁的四川女孩林七七在得知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想回家,找不到家人,电话忙音―直到她的MSN签名改成“我爸妈今晚要去睡广场了”,才稍微地放下心来。“我想回去并不是因为我的爸妈和我的家人在四川,而是希望自己可以实实在在地帮上忙。”林七七是心理学硕士,她最关心的是灾后儿童的心理恢复问题,每天都在阅读相关的资料,以备需要的时候出发。震区首批伤员抵穗后,医院紧急招募会四川话、接受过心理培训的志愿者,林七七一大早就去了报名并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了志愿者,接下来的时间,她都要忙碌在医院和单位之间。
利用互联网募集物资
26岁的小核是一个典型的80后青年,热衷时尚,喜欢泡吧、逛宜家,去内蒙古支教的时候还不忘带上笔记本电脑,在大草原无线上网让他觉得自己回归了本源。地震发生后,他和一起支教的80后青年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在灾区重建学校。
讨论过后,大家觉得这个事情属于灾后重建的部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如何帮助当地受灾的人民。聚会的主题马上改变,并提出两个方案:重建之前,组织志愿者进行统一培训,在不干扰当地灾民和救灾工作的前提下,赴灾区进行心理辅导;募集物资送往灾区。在了解灾区的情况后,他们列出了一个急缺物资清单,主要为药品和口罩,并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和成员各自的人脉网络了募集物资的消息,很快就得到了响应。
声讨“辽宁女”
天涯论坛里出现了一个对地震幸灾乐祸的“辽宁女”,在一段录制于网吧里的视频里,她发表了对一段对地震和受灾群众表示厌恶和冷漠的讲话,这让80后青年小P极为愤怒,当即在论坛上呼吁大家启动人肉搜索引擎,讨伐这名“”、“冷漠”的“辽宁女”。
篇10
【关键词】 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问卷调查;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3-0227-02
中学生正处在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中学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身体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身体发育速度来说是平稳的,由此会造成心身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1]。同时,由于缺乏应对外部压力的调适方法,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适应困难,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阻碍成长。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30%[2]。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有效性,试图探索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模式,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遵义市的中学中随机选择24个班参与该试验(初中、高中各12个班),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剔除无效问卷和未完全参与干预全程的学生后,有效人数为1 061人,其中初中生641人(实验组274人,对照组367人);高中生420人(实验组213人,对照组207人)。
1.2 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构成,每个项目均采用5 级评分制,分数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3],总分在200分以上表示有明显心理问题。该量表分半信度为0.85,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实验程序
1.3.1 前测 干预前采用SCL-90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学生进行团体心理测试,并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
1.3.2 心理干预 采取团体讲座、小组干预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1)心理卫生讲座。对实验组学生每2个月进行1次心理卫生讲座,讲座内容主要为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和自我保健。(2)小组干预。根据前测结果将实验组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干预。活动每隔1周进行1次。主要以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法指导、自我管理训练、归因及自信训练等主题为干预内容,采用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和团体讨论的形式进行。并在干预前与所有参与小组活动的人员签订保密协议,要求所有成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3)个体心理咨询。对首次心理测验中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给予关注,如有需要,同时给予个别心理辅导。其间,咨询者严格遵循保密性,以真诚、关注、尊重的态度认真聆听学生心声,运用询问、鼓励、释意、支持等技巧,正确而广泛的获取信息,深入探讨和解决个体问题,对符合中度以上抑郁、焦虑、强迫者给予适合的药物治疗。(4)多方参与。学校设置多种形式支持系统,校长直接参与组织课题开展, 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对干预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情感上予以长期支持,并向实验组学生及教师公布心理教师的联系电话,随时接听咨询电话。
1.3.3 效果评价 干预时间为18个月左右,干预结束后再次用SCL-90问卷对参与课题的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定,未连续参加心理干预的学生不参加实验统计。
1.4 统计方法 将测验结果整理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6. 0统计包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组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由表1可见,干预前实验组学生在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其余各因子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对照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7个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上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干预后(11.68%)明显低于干预前(20.44%),对照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后测(19.61%)高于前测(15.53%)。
2.2 高中组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由表2可见,干预前实验组学生在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其余各因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各因子及总症状指数上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并且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6个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测中,心理问题发生率实验组(14.08%)与对照组(17.87%)均低于前测(31.92%,25.12%)。
3 讨论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提高,家庭结构的改变,人们心理负担普遍加重,儿童心理有问题者亦逐年增多,可涉及各年龄段,以儿童期和少年期最多, 文化程度以中、小学生居多[4]。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简单性、生理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蒋传发等[5]研究发现,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并且随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申艳娥等[6]对福州市471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28.2%的中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4%的中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在本研究中,初中实验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0.44%,对照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5.53%,高中实验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1.92%,对照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5.12%。如何使中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已成为摆在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干预方案中,采取团体讲座、小组干预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干预形式:通过团体讲座,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及自我保健知识;通过小组干预,让学生在团体的氛围中讨论、学习模仿他人,以便更好地认识、接纳自我,改善自己对人、对事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改变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提高自信心;通过个体心理咨询,深入探讨和解决个体问题,对中度以上抑郁、焦虑、强迫者给予适合的药物治疗。同时,要求学校教师对干预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情感上予以长期支持,以促使其更多的改变。后测中,初中对照组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实验组,并在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7个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上的差异显著;高中对照组学生在各因子及总症状指数上的得分均高于实验组,并且在人际关系因子、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6个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干预后,初中实验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降低,对照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升高;高中实验组对照组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均降低,但实验组的变化率较对照组大。提示心理干预对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改变有显著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46.
[2]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 臧玉玲,姜小娣.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析.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13(4):91-93.
[5] 蒋传发,陈巨华,曾喜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验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9(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