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教学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教学的核心

篇1

一、问题教学,渗透核心素养

对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加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镇的中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镇,而货车离乙镇还有30千米。已知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求甲、乙两镇相距多少千米?分析:由题意知,客车3小时行完全程一半,货车3小时行完全程的一半少30千米。如设甲乙两镇相距z千米,依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可得方程,多数学生都选用了这种方法。教学时不能停留在此,继续引导学生变换一种方式思考:将已知条件“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改变一种叙述方式“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因行车时间相同,所以货车与客车所行路程比是3:4,即货车行3份,客车行了4份,货车比客车少行1份少行30千米,因此易知客车行了4份行了120千米,货车行了90千米,甲乙两镇相距240千米。这样,通过转化,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应用题也可采用整数解法,即可采用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巩固与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的方法能变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实际上,在数学解题中经常用到的还有诸如数形结合、化归、符号化等思想方法,恰当运用这些思想方法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创造精神。

二、应用数学,渗透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学生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过程上,要求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方法解释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过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教师提问通常都有共同之处:先让学生猜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然后根据猜想设计方案测量需要的数量并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数学结论。这个过程看似注重学生有证据地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养,实质上并没有给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中可能产生的诸般问题的机会:为什么要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几个人一起操作”的大问题,是在简单重复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已。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的能力,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量?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样减少误差?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语言艺术;核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65-01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现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数学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在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存在许多困惑和问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是什么?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他们对信息技术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考虑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是否应该要求教师开发所有的教学软件?在自己制作课件时要选择哪些软件平台,制作什么样的课件?有了信息技术,如何上好每一节数学课,怎样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率,是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最经常、最重要的课题,即教学设计问题……这些困惑严重地影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中学的开展。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条件。

3.1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校的硬件环境是“整合”的前提。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当前我国不少中学的硬件设施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部分学校的电教设备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都处于领先水平。但很多学校不是把这些设备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而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展品,信息技术仍然游离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之外。究其原因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没有发生转变,从而制约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要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放在首位,这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首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结构中的落后理念,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结构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落后因素和成分。真正树立起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使多种媒体相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帮助学生学习为宗旨,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为学生形成知识意义上的自我建构而服务。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其次,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实施整合的基础。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网络环境,只能是纸上谈兵。学校应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教师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推行电子备课,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3.2 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整合”的保证。教师本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一定程度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能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进而创造信息的能力。只有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良好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整合的目的和任务。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信息技术与教师的作用、如何评价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作用,有人提出信息时代的教学应该与粉笔、黑板说“再见”!另一种则认为传统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是成功的。为什么要否定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呢?特别是数学教学有训练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功能,他们担心信息技术的引入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以上两种意见都是错误的。事实上,一方面,教育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学更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代替不了教师。至于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不是非此即彼,而应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它们能完美结合起来。

3.3 选择好的软件平台及制作好的课件是“整合”的重要条件。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在数学教学中引用CAI,还有一个困惑广大数学教师的问题:课件的开发问题及CAI课件的选择问题。现阶段,“教师要不要自己做课件,做什么样的课件,或选择哪些软件来开发课件”的话题,在广大中学教师中引起强烈的关注。实践证明,学会做课件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是大有好处,应积极参与。“课件”融入了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处理且针对教学对象而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应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学会自己做课件,不可能完全依赖现成的课件。要自己做课件就要选择好的软件平台,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几何画板》就是一个很适合中学数学教师制作课件的软件平台,它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学习容易等特点。当然,如能把《几何画板》与Powerpoint结合起来,制作的课件效果就会更好。

篇4

【关键词】结合点;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21-01

众所周知,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代数计算,数据处理,几何作图,视频、音频及媒体流播放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软件运用到教学中,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下是本人这一学期以来使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实践后得到的几点想法与教师同仁探讨。

1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数学教学

1.1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将使数学教育的重心发生转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教学的发展展现了新的机遇。学校的数学教学将从重视培养学生的算术和代数技能转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应用的掌握和理解上。学校的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培养算术和代数技能为主要目标,而应有更高的目标要求。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不过是枯燥乏味的算术训练和无边无际的代数运算,这个简单结论的得出反映了学校平时教学与考试的方式。不过,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日益走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十分熟练的算术技巧与代数的纸与笔的运算已经不再显得特别重要。这样,人们可以期望学校的数学教育将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与理解更本质、更需要智能的方面。如,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运算上;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心设计基本策略上,而不是编写、简化问题;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与价值的评价等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深入地思考数学、更容易地推广和应用数学,从而通过对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增加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1.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改变着数学的教学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上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们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更生互动的教学。

1.3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正改变着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信息技术对初会正发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技术需要的新分支的发展和其它历史悠久的技术(如:珠算等)的淘汰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数学技能的改变,数学自身正在直接受到影响。信息革命将使中小学数学课发生重大的变化,对各种数学教育的教与学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会。

事实上,在技术发达国家,过去对大多数在职人员所提出的数学要求有些已不再需要了。普遍被视为“无价值”的了,如对特殊技巧,特别是算术技巧的要求。人们正在试图缩减或是删掉利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做到的那些部分,而新的数学观念却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必需的了。诸如,统计思想、概率思想、估计思想、数量级的思想等;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象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算法、拓扑学等真正成为人们呼吁在数学教育中增加的内容。因此,人们不得不考虑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同时也要考虑可以用信息技术处理的材料。不过,应该注意到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相互渗透即课程整合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1.4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改变着数学的学习方法。

①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

②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俱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

1.5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即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的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

又如,在进行数学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具体整合

2.1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点相结合。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

2.2 信息技术与仿真实验相结合。即使是数学教学,现在也十分重视数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作为实验必须有自变量和应变量,通过实验探究应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但是中学数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际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往往只能是纸上做实验,很难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利用计算虚拟现实的功能,能够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限制。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可以开展数学实验,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篇5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意义

概括而言,核心素养是指个人的素养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需要的“关键素养”,最终落实到个人的和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必备品质。具体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10 个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这些素养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足够的基础,并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关注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够给学生打来极大的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意识。当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实现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在教学设计中

核心素养往往是看不到摸不着,没有具体落脚点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需要与学生教学的“三维目标”相结合,逐渐渗透在教学中。这是一种实现一般到具体、普遍到特殊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就能够为学生的成长设计出足够的空间设计等。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将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渗透在教学中。首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寻找到数学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将核心素养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中。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策略分析,帮助学生判断所学知识的实现方法。在很多时候,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关注,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核心素养培养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渗透入核心素养[1]。

(二)紧扣核心素养组织教学工作

篇6

关键词 提高积极性;进行探索和发现;获取技能和经验;减轻教学工作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3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4 把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数学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过自己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谈谈在教学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通过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拓展、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他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四、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73-01

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这是因为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始终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的能力,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激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时时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生的“说”与“写”,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内容抽象,小学生感觉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因此,需要教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鲁迅先生曾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和能力的综合运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教材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用一副三角尺进行拼图学习,随着教师利用三角尺不停地拼图,一些新角的产生会使学生印象深刻,另外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利用三角尺也可以找到更多新的角,“实践出真知”,道理即在于此。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碗水”、“半桶水”的年代过去了,教师要用更多的专业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一定要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无定法,小学数学教学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教学与学生进行思维互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反过来也能够促进数学学习。

篇9

对于抽象性强、难以想象的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在乏味、枯燥的学习中顺利地坚持下来,并且成功地将知识纳为己有。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便成为数学学习好坏的关键因素。作为数学教师,也要重视起学生兴趣及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都能够有这样一位无时无刻不推动自己学习和前进的“老师”——兴趣。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展现和讲解的知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就是说能够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作为高中生,他们说好奇的事物大都是非常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到过的物体等,为此,教师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呈现在他们的眼前,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各种各样、形式各异、颜色丰富的椭圆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利用椭圆形组合绘制出非常有趣好玩的事物形象,学生在观看笔者的展示过程中注意力就被大屏幕当中形形的椭圆形所吸引住了。然后笔者引入椭圆的概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形状可以称为椭圆;再通过多媒体让这些椭圆动起来,将其巧妙地置于坐标系中,丰富学生的视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渗透给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其发自内心地愿意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索。

二、信息技术能够推动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够成功地运用自己的探究方法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这种良好学习状态的保持下进而能够进行知识的开拓和创新。在学生体现其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所选择的数学问题就成了能够正确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数学教育过程的核心是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和有效组织。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组织和创新环节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背景,以及更多的教学软件为教师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工具。在这些资源和工具的充分及有效利用下,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钻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计算机设计出动态的两条直线,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探索,发现平面内两条直线所有可能存在的关系。然后教师再有目的地将课本中的知识详细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中去体会和感受直线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为教学锦上添花,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学习经验和技能

数学知识具有超强的逻辑性、严谨性、精确性和创造想象性。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环节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及营造的教学氛围都能够体现数学的科学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能够清晰地了解、全面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便于教师揭示数学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拥有自己特殊的数学思考形式和本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作用,适当巧妙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起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数学知识的经验和技能。如“四种命题”学习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搜索有关“命题”的资料和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且把自己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关于命题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将学生搜集的资料呈现出来,加上自己的补充和讲解,成功地揭示出命题的概念和内涵。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在进行资料的搜索和整理过程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及网络的优势,便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

四、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中的适当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想要把知识更加全面广泛地呈现给学生,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就需要在教学之前进行充分的备课。而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本书一本书地进行查阅和记录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身心疲惫,在以后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而有了网络信息这个技术平台,就为教师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通过简单的电脑操作就能够搜集和整理出需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也比较容易将其展现出来。这样就为教师的备课节省了大部分时间,从而能够让教师把精力多用在教学手段的想象和设计之中,从而创新出更加完美的教学形式,有效地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五、小结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数学教育 核心内容

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我想从一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

在任何科目的教学之中都应该做到以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为基础来进行教育,从而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何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在教育中,学生的实际能力经常被忽略,所以就会对之后的知识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都明白,当对新知识开始接触时,以前所学的旧知识是会参与其中的。通过旧知识的运用来学习新知识,既对旧知识得到的复习,加深了印象,又对新知识的学习有所帮助。这不仅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时间,还减少了学生的很多学习障碍。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更多的是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来讲解。这不仅使学生可以了解到数学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也在实际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这便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们从数学教学中了解到数学的神秘和伟大并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也是数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和核心内容。

二、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关键

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潜在能力的含义就是学习新的知识时所具有的能力。所以,每个学生都是具备潜在能力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的职责就是最大化的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掘学生潜在能力的关键就是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来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单纯的给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掘。要想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激发,必须要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还要学会独立思考。这就证明仅仅依靠数学教科书的例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学习例题的同时更要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题方法。要达到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题方法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通过不同学生反应的看法不同可以看出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对每个同学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问答,从而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独立思考机会来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