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的主体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主体 尊重 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
一、真正尊重每个教学对象
作为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平等的与教师进行交流,以促使其更好地学习英语。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与学生做朋友。在教学中要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职责,一定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和想法,否则会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要信任学生并帮助学生,为学生服务。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使课堂内容生动些,形式多样化,充分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机会,鼓励其自由奔放的想象,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3)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不管你聪明与否,只要有发奋图强的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注意科学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学好英语。这样,学生既受到了情感的震动,又获得了思想的警示。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活动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来确定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考虑到学生需要什么,让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这也就是课堂设计的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发动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设计教学活动要做到使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相结合。在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渗透学法指导,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形成技巧。同时建立合作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制定各自的共同目标和个体目标,以好带差,特别是帮助、鼓励后进生。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主要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以亲密、融洽的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愉快学习英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也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成果,学生有更大的进步。
在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做到:(1)师生平等。在上课之前,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一般会首先向学生问候,当然有时学生们也不约而同地先向我问候。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2)互相学习。在八年级刚开始,学到了一些缩略词的时候,学生们能列出很多,有的甚至把一些网络的语言也搬来了,但我并不阻止他们的发言,他们还教我一些我不知道的网络语言,还谈了他们的看法。当然我也适时教给他们一些与网络有关的新单词。(3)感受成功。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地以表扬为主,通过正面鼓励,让学生看到进步,感到成功,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对后进生多一份宽容、耐心和引导。
四、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世界中,这种需求则特别强烈,即参加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如,将学生分成小组对所学句型或时态进行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接着每组向全班作汇报,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最后归纳和总结,这样一来,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不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而且也为学生开设了平等互利的学习场所和机会,创设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使学生个体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
五、努力创造最佳的学习情境
教学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写综合训练,使学在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也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学生们在有意义的交际情景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使用课本所学的语言,使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在这样的英语课上,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精神会更加振奋,与教师的配合会更加默契,通过师生的思维碰撞,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功感
篇2
沙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材料,它黄黄的,小小的,毫不起眼,但它的用途却很大。它不仅是建筑、养殖美化、制造玻璃的主要材料,还广泛用于美容、交通、烹饪、军事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幼儿最喜欢的天然材料。3-6岁的幼儿对新鲜的事物是非常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的。而沙画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平时接触的也不多,所以对于幼儿来说是既生动又抽象。比起一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用到的绘本阅读和挂图更新颖刺激。沙画作为我园的园本课程经过多次课题组的探讨交流,也有了很多的成品课。而在沙画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一直致力于让幼儿做到主动思考主动参与。
有一节沙画故事课《小青蛙听故事》,在这节课开始之前我已经将这个故事的沙画创作过程录了下来变成了视频格式,并已经插入了录音和背景音乐使其更加美轮美奂。在活动开始时我先是播放该视频使得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看完整个视频,也听完了整个故事后,还有幼儿要求再播放一遍,可见沙画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是很强的。并且大部分的幼儿都能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沙画使得整个课堂的质量都有所提高。在随后现场创作过程中由幼儿来复述故事,教师来创作,幼儿的参与性都很高。还有幼儿提出老师你这里那里少画了什么。最后让幼儿根据沙画视频进行表演,幼儿也非常主动,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还有散文诗《秋天真美丽》通过教师的现场创作,用沙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瞬息万变的熟练技法中,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在沙画老师与旁白老师默契的配合中,将一幅秋天的画卷完美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创造沙画
沙画,即用沙子作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采用产自神奇大自然的天然彩沙,经手工精制而成。沙画具有独特的表演魅力,能使现场观众进入梦幻般的感觉和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沙画是写意的,永远让人期待下一幅的精彩。一撒、一摔、一抹、一勾、一挑、一拍,手法都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沙画的常用技法有1.撒沙;2.铺沙;3.勾沙;4.抹沙;5.漏沙;6.拍沙;7.捏沙。沙画据传是由北京民间老艺人张玉先老先生,从中国一门古老的艺术”景泰蓝”中汲取其精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的试验,创造出的工艺品形式,是近年来兴起的民间手工艺术作品。市面上也有幼儿喜爱的利用胶和彩砂粒在纸张或木板上作画。
在开展美术活动中,教师通常先是讲述了创作沙画的一些技法以及画面的完整性。然后就鼓励幼儿自己去动手创作。幼儿对沙画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初期尝试时,幼儿的思维还是按照以往的惯性思维,幼儿对于沙子的流动性和千变万化的造型感不是十分熟悉。作品的呈现仍旧是一些比较传统的风格,只是将画纸变为沙子,画笔变为手指。在经过几次的尝试,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后,幼儿能够愿意尝试一些不同风格的画风,能够两只手同时作画。我们将沙子放进盒盖中铺平,各个盒盖里的沙子颜色也不同。幼儿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人手一个去感受沙画创作的魅力。大班及中班的幼儿创作思维比较强,动手能力也比较强,画面也比较丰富,有自己的想法,也更强调技法。小班的幼儿画面就比较单一,但是幼儿也都乐在其中。完成后的作品教师用相机记录下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览出来。还有利用胶与彩色沙粒制作的沙画也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这种沙画都有固定的颜色及画面,幼儿只需将沙子填充进相应的图案上,就可以操作了,相对比较简单,平时在家里或者区域活动中也可以进行。
三、沙中的游戏也是乐趣无穷
玩沙戏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将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并成为童年里美好的回忆。玩沙的过程是手随心动,手脑并用,手眼协调,心脑互动,心灵手巧就是从这里起步的。玩沙从户外到室内并升华为沙画艺术,它是现代人巧妙加入了光、影、音各项创意结合的效果。我园专门开设了一个沙池供幼儿玩耍,里面附着各种工具:小铲子、小水桶等等。用沙子做“装入倒出”的游戏,更给幼儿增添乐趣。幼儿通过铲沙子,对小桶(容器)与沙子(内容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理解,尤其是把装满沙子的容器倒扣过来,出现一个个造型时,更会进一步发展幼儿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
篇3
一、教学情境设置体现生活性,实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培养。
真实的教学情境就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源于生活、体现生活,使课堂与生活相连。教育学指出:“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要把情境设置在学生的兴趣中。”教学情境设置恰当、科学,在学生良好学习情感树立和推进教学活动进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要遵循“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教学活动”的“三贴近原则”,活化教材、拓展教材,将生活性问题情境有效恰当地放置到问题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内在情感得到激发,实现良好学习情感的有效增强。
情境一:如图1,为了测量河对岸某建筑物AB的高度,在平地上点C处测得建筑物顶端A的仰角为30°,沿CB方向前进12米到达D处,在D处测得建筑物顶端A的仰角为45°,求建筑物AB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情境二:小刚和小强两位同学参加放风筝比赛。当他俩把风筝线的一端固定在同一水平的地面时,测得一些数据如下表:
假设风筝线是拉直的,试比较他俩谁放的风筝较高?高多少米?(精确到0.1米)(供参考
这两个问题情境是我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时设置的不同类型的生活性问题情境。通过对这两个问题情境的分析、研究和比较,我发现情境二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上更具感染性、推动性和生活性。
二、教学过程设置体现丰富性,实现学生学习实效性的有效提升。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练”的单一教学模式,缺乏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学生的主体特性很难得以有效体现,限制了学生内在学习情感的激发,阻碍了学生求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压制了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实现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良好学习情感和品质的养成。因此,教师要以改革者的姿态,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学习活动的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效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如在“图形对称”知识教学时,我改变过去“按部就班,开门见山”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找对称图形”游戏、“画对称图形”活动、“制作蝴蝶、剪双喜等图案”的剪纸动手操作等活动,将“对称图形知识性质”始终贯穿在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各种教学情境中得到知识能力的锻炼和巩固,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问题的设置体现差异性,实现学生学习整体性的有效展现。
初中数学新课程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和提升。但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特性,在学习能力、解题能力和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差异性,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问题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学生整体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问题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的科学设置和运用,将层次教学渗透其中,从而实现学生在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例题1:如图1所示,在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若BD=10厘米,BC=8厘米,则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 ?摇?摇厘米。
例题2:如图2所示,在ABC中,AB=AC,∠BAC=40°,分别以AB、AC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D和ACE,使∠BAD=∠CAE=90°。(1)求∠DBC的度数;(2)求证:BD=CE。
例题3:如图3所示,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一点,E是AD的中点,过A点作BC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点F,且AF=BD,连结BF。(1)求证:BD=CD;(2)如果AB=AC,试判断四边形AFB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这是“全等三角形”章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所设计的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教师通过引导不同学生对不同难易程度问题的解答,能够实现学生在集体和小组合作中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学生得到实践和锻炼的时机和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篇4
一、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首先,开放的环境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教师们精心设计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愉快的生活,学习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建筑结构、空间培植、材料丰富多样以及物品和设备配置等都是要经过精心挑选和摆放的。
其次,细致规划,合理利用每一处的空间。环境是产生互动的容器,具有教育性的价值。有时幼儿的兴趣是突发型的,比如我们班在学期一开始时,幼儿喜欢研究各种汽车,我们共同生成了一个关于车子的主题活动,并在教室的入口处设置了“停车场”,幼儿反应非常热烈。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下来,幼儿对于这个“停车场”不再那么热衷,“停车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与其看着它冷清下来,不如进行一些调整――因为“停车场”处在进门的位置,正好能让幼儿在入园和离园时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我们将其改头换面,变成为了“心情小站”,这下又吸引了众多幼儿的目光。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设置应及时地充实和调整。
再次,把墙壁作为记录幼儿活动和作品的场所,这样充分利用了墙面,也利用了视觉艺术的价值。
二、导入式的主题环境
互动合作是环境创设中丁一个重要理念,也是贯彻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项原则。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的,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互动”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于发展和学习之间、存在于环境和幼儿之间、发生在不同符号语言之间、发生在思想和行为之间、发生在个人与人际之间。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体验到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更加自信地参与各种活动中。此外,教师和孩子一样,都不是“训练”出来的,相反的,教师是在与孩子、与父母、与其他教师沟通的环境中学习的。这种互动的关系有助于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提高教学水平。而在环境的创设中,
“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幼儿园环境已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内,它还包括幼儿园外的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儿处于这么大的环境中,必然会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应从与幼儿的交谈中,及时捕捉幼儿的一些疑问,从中提炼课程的主题。就拿“形形的车”这个主题来说吧,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庭都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幼儿对于这些车子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经常在一起就车子的外形、颜色等方面进行讨论,这时正好在我们幼儿园的前面有一大片的工地,吊车、挖土机、水泥车不停地忙碌着,吸引了很多幼儿的注意力,这时,他们又开始探索这些车子的用途,根据幼儿对于这方面感兴趣的信息,我们开展了“形形的车”这个教学活动。
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教师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环境和幼儿学习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幼儿的感知觉和思维都是建立在具体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的,所以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才能理解一些抽象概念。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幼儿对于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产生了兴趣,他们会问:“小蝌蚪是黑的,可它的妈妈为什么穿了绿色的衣服?”、“青蛙的脚是怎么长出来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我们引导幼儿收集相关的资料,有的幼儿还找来了一些小蝌蚪养殖在我们教室的自然角中,他们每天都会去进行观察,有的还会进行一些记录,由此意识到小动物长大真不容易,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自然角这一环境设置,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创设了实施的契机。
三、变化式的自然环境
环境就像是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也会随着幼儿心智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努力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物质环境,使幼儿能够真正成为一名环境设计的主动者。如:在创设“秋天多么好”的主题环境时,我们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户外走走,一起寻找秋天的特征:秋天到了,树叶变黄了,大雁南飞了……有的幼儿还带来了秋天的树叶,我们一起观察,有幼儿说不喜欢这样的树叶,因为树叶变成这个颜色就要掉下来了。问他们喜欢什么颜色,答案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我让他们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心中的树叶是什么样子。在粘贴树叶时,整个布局也是幼儿自己决定的,低处他们自己贴,高的地方他们就请老师帮忙。根据他们寻找的资料,在秋天的景色、秋天的动物、秋天的水果、美丽的树叶、春秋对比等主题网络背景图上进行添加,因而有了画面上小草的变化、小朋友穿着的不同、各种时令水果,还有小树叶上一句句秋天的话语,都是幼儿们通过自己去看、去想所得到的宝贵资料i在一次观看电视时,有幼儿提问:为什么青蛙要到洞里去睡觉,它的家不是在水里吗?为此,我们鼓励幼儿与家长一同寻找相关的图片、在网上观看了有关的资料、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使这些生长在城市中的幼儿初步了解了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我们还开展了一个“水果娃娃展览会”,在制作水果娃娃的过程中,家长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令我们咂舌。不少家长在一起讨论、交流孩子的反应和制作体会。这样的活动为家长提供了与孩子相处的机会,也融洽了亲情。
篇5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发挥 学生 主体作用
我认真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材,并把自己的领悟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我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乐学情境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思方有思泉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乐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并强化其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却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差生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并精心指导,着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我非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我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做基础题,如“计算25×32,49×53”等基础题,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既做基础题,又做思考题。这就让成绩差的同学和成绩优秀的同学都能对数学产生兴趣。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搞刀一切,差生学起来就会比较吃力,优生觉得所学知识简单,这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在许多教师眼里,学生不断的提问是其顺利教学的绊脚石,严重阻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进程。“教师提一个问,学生答一个题”才是正常的,“师不提而生自问”是无法接受的。让平静的教学局面起了风波其实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体现,也正是教师所求之不得的现象。爱因斯坦曾讲过一段精辟的话: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都知道一切伟大的发明创造源于人类的提问与假设,可能孩子的提问是天真的、荒谬的,但即便如此,教师也应加以引导和保护,绝对不可断然否定,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受到极大的抑制。
在教学中,有一类学生是教师既爱又怕的,那就是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怕,怕他们在上课时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爱,则是喜欢他们这种爱“钻牛角尖”的个性。说也奇怪,每到课堂中出现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劲头就来了,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各抒己见来解决问题。科学上的创新和发明,往往是从异想天开地“钻牛角尖”开始的。明代教育家李贽指出:“发疑才能有悟。”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天才的特征是:不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凡人所造的轨道上”,这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满足前人现成的结论,敢于质疑,勇于幻想,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一种璀璨闪亮的智慧“火花”。
在教学活动中,我留时间给学生提问,如教“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的学生提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提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我及时表扬了提问的学生,并让同学们积极思考解决。
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讨论和解决,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大有好处的。
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具操作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还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
我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就让学生用线、软尺等工具自己动手去围图形的边缘,这就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只有大胆以“听会忘、看能记、做能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才能充分体现新标准中动手实践的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只有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试一试,才会有创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
我在教“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时,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计算方法。在小黑板上出题,如“计算1.6+3.5,2.8+4.9,5-2.1,4.8-3.2”,我让学生先探索计算方法,然后才做题。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合理的引导,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认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合作交流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轴对称”这部分内容时,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分
组,以5人为一组,选一位当组长。我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由组长汇报。同学们讨论热烈,交流效果很好。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道路上,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来搞好教学工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学习活动 学习主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以生活为本的“主题学习活动”,就是将结构性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整合,有机地组成一个又一个现实的数学主题,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信息化”和“生活化”,引领学生以数学主题活动为主线,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进行开放性的学习,从而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此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从实质上说,“主题学习活动”是致力于构建“主题化设计”与“开放性学习”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数学学习活动主题化,其核心是数学知识的问题化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化,以此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进而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主题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有机整合,师生同构“学习主题”
整合“数学学习主题”时应包含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使探讨的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二是对具有密切逻辑联系的概念与原理加以整合;三是使“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学习目标相互整合。“主题”的类型既可是知识和专题类的,如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知识链的;又可是结合生活实际,针对学生某些知识、技能、方法或情感培养类的,如实践活动等。构建“学习主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挖掘并拓展教材中的“学习主题”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情境,帮助其理解数学概念,由此构建相关的数学知识;二是注意选择并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三是注意安排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素材;四是注意设计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在构建“数学学习主题”时要充分考虑教材中可利用的“主题化”因素,进一步整合教材中设计的情境和插图,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隐性因素,进行必要的充实和重组,通过构建“数学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充满童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以此激发其学习的动机,主动地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在数学知识“生活化”中构建“学习主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学习主题”时,对教材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生活情境为主线全面重组学习内容;二是在学习内容中引入生活情境。在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时,要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数学学习主题可以统领一个单元或几节课的教学。统领一个单元的“主题活动”可采用“套箱式”结构,即在一个大主题下套有若干个小主题,每一个小主题都能生成一个知识点。这样,一个单元的所有数学知识都围绕“主题”产生,并为“主题”服务,由此形成一种整合型的知识结构。
二、以主题为依托提出数学问题
在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能否个性化地提出问题,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以“学习主题”为依托,根据自己的建构流畅地、灵活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分以下四步对学生进行训练。
[第一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思路过于狭窄,教师应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给予必要的提示,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原先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是否还有另外的角度吗?
[第二步]当学生自由地提问之后,就要继续引导他们思考:你能否把其中的数学问题找出来?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有价值。可以启发他们思考:你认为我们提出的哪些数学问题比较有价值?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和交流,逐步达成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共识。
[第四步]对学生提出的尚未解决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应进一步引导他们分类,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又有哪些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
三、实施开放性的“主题学习活动”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实际出发,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加工,由此形成问题串;然后基于问题的解决,开展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的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一般分为以下5个步骤。
[第一步]激活思维。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积极探索,将探讨的问题不断引向深入。
[第二步]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恰当的方法,尝试归纳总结出有关知识和结论,进而认识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步]反思修正。当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成果时,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继续完善并修正自己的认识。
[第四步]交流完善。对个人形成的初步成果进行研讨,采取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进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他们纠正错误的认识,完善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解释应用。把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解决今后的实际问题中去。
提出并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完成“学习主题”的几个步骤是不断重复的,无论是已经完成还是正在进行的“主题”,都在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不断地进行研讨、修正和完善。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由错误走向正确、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此实现从外部特征的描述到内部规律的认识。
四、采取有效的评价策略,促使“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主题学习活动”评价方面,“主题学习活动”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结果;注重把学生的思维成果适当的类化,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欣赏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具体的操作中,除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探究的评价外,还应将评价整合进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从“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到合作交流建构知识,以及知识的应用,无不渗透着他们辛勤的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着学习的经验,促进着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评价应围绕学生是否将“主题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于新一轮的学习之中。这才是评价本身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我骄傲我是××中学教师!”
一、指导思想:
3月15日至4月15日为师德教育活动月;依据××县20__年教育工作的规划,落实学校工作计划,依据我校实际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今年师德教育月以教师教好学生的责任意识为核心,以‘我骄傲我是××中学教师!’”为主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师职业情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争做学生爱戴、家长喜爱、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以此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强化教师师德意识,坚决杜绝师德问题的发生。学习师德,提升师能,形成要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爱,教师就要有爱的艺术的共识。
三、领导小组:
组长:薛永明
副组长:黄煌士 陈美福
成员:周加坤 黄加荣
郑元贵李新春 薛红志 阮丽烟
四、活动安排及内容
(来源:文秘站 ) 师德教育月活动从3月15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9日—3月14日) 内容:学习、宣传、动员。
第二阶段(3月15日-4月13日)内容:活动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4月14日— 4月15日)
内容:整改、总结、表彰。
具体活动:
第一阶段:(3月9日—3月14日)内容:学习、宣传、动员。
营造师德活动氛围,将学校师德月活动方案在学校网站上公示。老师可登陆学校网站------点击师德教育栏目中的活动方案
将学校师德月相关活动在校广播站中播音,让学生了解并倡导家长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3月15日-3月31日)内容:教师增强服务意识,“我想对您说!”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一:与家长建立长期沟通,学生记事本家校互动交流区的有效利用。
活动要求:
①3月2日——3月14日 各班规范使用记事本,要求学生书写字迹工整;家校互动交流区高效利用。强化老师建立与家长在交流区的沟通。
②3月15日——3月22日对各班学生记事本使用情况进行评比,摘录好的交流出展板做展示,促学生记事本的使用实效,学校开拓不同方法和渠道使家长真正做到与老师时时沟通交流,达到共促孩子健康成长、学业成绩稳步提高的目的。
活动二:让学生对老师说出心里话。
活动要求:
①班主任、课任教师全员参与。
②3月29日利用早自习时间,发给学生“我想对()老师说”的心形纸,让学生在任课老师中任选一位写出真心话,要求文字书写规范工整。
③摘录学生的话进行归纳,并与教师共同进行分析,目的是增强对学生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④3月31日对学生真心话进行整体设计制作展板,全校展示。
第三阶段:(4月1日—
4月9日)内容:争当××中学师德月“师德标兵”
评选标准:
1.
善于钻研,教学能力稳步提升。
2.
业务水平高,业绩突出。
3.
与(学生、家长、同事)相处和谐。
备注:①在上学期高于学校统测平均分的教师优先考虑。
②在上学期低于学校统测平均分的教师、出现体罚、变相体罚、教学严重问题现象的教师一票否决。
③在本学校工作满一学年才有资格评选为本校“师德标兵”。
篇8
感恩教育一直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有一颗感恩的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一)
为了做好这次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主题活动的流程,并从网上收集了相关的图片,歌曲等,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感恩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主题活动开始前,我播放了《感谢》这首歌曲,随着歌曲旋律的响起,字幕的现实,学生很快地投入到了一种关注平静欣赏的情境之中,有的还跟着歌曲轻声的唱着。
歌曲播放完毕后,我问学生我们应该感谢谁,学生兴奋了,七嘴八舌的喊着:“父母,老师,大自然,和平……”我知道他们只不过把歌词中所提到的感谢的元素不假思索的重复了一遍罢了,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感谢”一词所包涵的情感。
我接着说道:“我们要感谢的人和物很多很多,那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学生大多数喊着说:“父母”,有少数声音很低说:“老师。”“那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吧”。“父母很辛苦”“父母关心我们”“父母每天大清早起来为我们做饭,还有洗衣服。”“父母给了我生命。”
我知道这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为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了解到父母对自己那份无私伟大的爱。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些感人的图片。图片很有顺序性,叙述的是一个婴儿成长成少年的过程。
第一张图片是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婴儿正在甜蜜的熟睡,母亲深情的守护着他,谁知一出示后,学生一片哗然,有些调皮的男生还不由的说道:“好酷的贝贝。”女生则有些茫然。我知道可能是这张图片太温馨了,学生可能不知道我的意图所在了。我赶紧说道:“你知道那位呵护孩子的母亲心里想的是什么吗?”“你是我的宝贝,你要快乐成长”“你是我的希望,你要健康成长。”
学生反应的很快,随着图片的一张张显示(风雪途中的母女,陪伴残疾孩子的父母,做劳工的父亲),一次次的心灵交流,学生的思想渐渐地有了一些思考感悟,因为随着图片的显示,相互的交流,班里变得沉静了,学生变得沉默了。少了课初的一些某动和兴奋,多了一份凝重与深沉。
看着学生的情感被渐渐的调动起来,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回想亲情。说说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父母的那些做法让你最难忘最感动。一个一向活跃的学生某站起来了,说:“父母在他上五年级的时候,把他送到了私立学校,在一个下着大雪的早晨,母亲不顾路途遥远步行踏雪为他送棉衣的事让他难以忘记。”说着说着他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我知道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学生,感情很丰富也很细腻,我正要加以升华他的情感以带动大家情感时,谁知有七八学生紧跟着嘀咕说:“某真会演戏,什么破事,还流泪。”由于这意想不到的插曲,刚才那和谐美妙的氛围又一次被打破。我只能示意他坐下,说:“他母亲做的这一切不值得他感谢吗?”可能是我的语调高了点,学生又陷入了沉默。我知道这次不是思考,不是回忆的沉默,因为他们的头是低下的,眼睛也没有了那份自信和光泽。为了再次调动他们的情感,我说我向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以前一位母亲,因家穷,一次遇大雨,孩子鞋湿了,为使孩子早上穿上干燥的鞋,她竟然把湿漉漉的鞋穿在自己的脚上一夜未睡。”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二)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情感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祖国、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一颗颗感恩的心,组合成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环境里,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从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气氛中,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首先,要循循善诱,引导大学生学会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巴尔扎克说:“骄傲的人,很少感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养成谦虚进取的心态,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如卢梭所言“当舒适地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当外来的帮助和关怀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师长们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责”,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中理应享有的“权”,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孩子因没有付出的体验,久而久之,老师、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会变得理所当然了。长此以往,又何谈对师长的体谅和感恩呢?因此,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权责观。师长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大学生看到和感觉到,让他们理解师长的艰辛与付出,进而要求他们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提高实效性。要使感恩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他们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找到正确的学校途径。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触及学生的灵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过分理论化,收不到实际效果。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心得体会,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里的互助和照顾……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三)
我校开展了一次“感恩教育”的讲座,讲座中讲述了一些让我极为感动的事例。通过这次讲座,让我明白了生命因为感恩而变得有价值,我们已经习惯了生命中的一次次的伤痛,一次次的感动。当然,这次讲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感恩,感谁的恩,以及怎样去感恩。
感恩不需要金钱,也不需要什么珍贵的物品,更不需要花言巧语,只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感恩是我们降生于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啼哭。我们用最初、最纯的心去感激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十几年,为我们流了许多汗水,付出了许多辛酸,是多么不容易呀!因此,我们对父母要有一颗孝心,为辛勤工作一天的父母做一顿饭,倒一杯水,洗一次脚。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我们对父母感恩的一种表现,父母会因此而感到无比幸福、快乐。同时,我还想对妈妈说声谢谢。因为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因为妈妈非常疼爱我,让我吃得好、穿得好,还送我去读书。让我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我要大声的说:“妈妈我爱你,妈妈谢谢你!”
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为了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让我们早日成才,老师鬓角又多了许多银丝,额头又多了几道皱纹。对老师,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优异的成绩来真诚的感恩我们的老师。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要向父母感恩,我们要向老师感恩,我们也要去感恩那些关心过我们、帮助过我们的人。
最后,我要感恩我的祖国。想想利比亚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而我们却能安静的坐在教室里读书,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这要感恩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感恩,那么这个世界将充满爱,将变成美丽的人间。所以我希望每个人都要懂得感恩。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范文(四)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3月11日,我们学校就举行感恩教育活动。这天下午,天气很阴,老师们有秩序的组织同学们进入会场,每个班坐成一排,各班老师在自己班的旁边,从三楼往下一看,黑鸦鸦的一片,人太多了,很多家长都来观看。
开始,是彭老师先上场,一开始,讲了一些笑话,都把我们逗笑了。后来,他介绍了俞老师,他说:“俞老师的感恩教育曾经震撼了很多同学的心灵。”接着,他说了一句有请俞老师上台,俞老师一上台就说:同学们,感恩,要每个人都会的接着过来一会儿,他又讲了自己的经历,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说母亲是因为劳累过度而去世的。
他说,他还没有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就去世了,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永远记在心里,他说:“报答母亲不一定要有钱,有房子,有车子才能报答,平时一句关心的话语,爸爸妈妈劳累时送上一杯茶”。关心父母,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俞老师的演讲很精彩,也很感人,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
他鼓励学生上台去,用最大的声音向父母说一句心理最想说的话,六(某)班有个学生上台去,泪流满面大声对着说话筒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们听了,一个感动得情不自禁地流下泪。那一刻,好我们学校所有学生一下子长大了,一下子懂事了好多!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确实,感恩都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生活中的亲人、老师。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五)
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让我们在渐渐平淡麻木了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恩,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
伴随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结束,心中的确宽敞了许多也想到了很多。每当看到学生发自肺腑的文章,听到他们饱含深情地表达对父母、老师、同学的感激之情时,尤其是当家长留下真诚的眼泪、学生能自省得伤心,同学们相处得更加融洽和谐时……内心一次又一次的受到触动,自己心中便有了些宽慰。我们还抱怨什么,再累再忙,当看到这些时,就足够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高兴着呐!不禁在想:如果让我们感谢,我们应感谢谁呢?感谢家长、感谢同学、感谢自己。是家长对我们的信任,把孩子交给了我,是家长给我提供了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大家的努力让彼此多了一次了解沟通的机会,是我们自己感动了自己,让心灵再一次得到洗礼。于是,我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无论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同事之间的相处,还是面对学生,我们不应抱怨,而应感谢。是他们让我们在呕心沥血地从事着平凡的工作,并在平凡中收获诸多的感受和快乐。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的亲人,感恩与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我们的亲人,在生活中给与我们默默无闻的支持;在精神上给予我们最大的鼓励。感谢那些与我萍水相逢的人,是他们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让我疲倦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让我更有勇气、更有信心去面对今后的日日夜夜。
感谢生活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败,每一次兴奋、每一次失落。是这些生活中琐事,才使我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让我悟出了更多生活的真谛。
让我们满怀感恩之心,伸开双手去拥抱每个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我相信,我们会快乐一生。
感恩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感恩吧!学会感恩,我们就会对这世界充满爱恋和感激,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岗位和劳动,就会觉得心态的平和,生命的灿烂,生活如此美好。
篇9
从某种意义上讲,责任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责任就是对工作出色的完成,责任就是忘我的坚守。通过参加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明确了责任意识就是一种精神状态。有了责任意识,就能集中精力,就能义无反顾,就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新的一流的业绩。
自觉增强责任意识,前提是要明确责任。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是推动发展的原动力。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敷衍塞责之理。组织把自己放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岗位赋予责任。有责就要有为,有为才能有位。要常思量自己工作岗位的来之不易,常掂量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以此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
自觉增强责任意识,关键在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责任感是工作态度,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追求。党员干部的责任感来自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负责。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敢于直面困难,主动承担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积极主动,扎扎实实地推动工作。
自觉增强责任意识,归根到底是落实责任。基层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最能体现出对于所负责工作的态度。当前,要着力解决说得多、做得少,抓落实不够的问题。工作部署了就要下大力气落实。抓落实,要抓重点,抓决策的落实,抓大项目、重点工作。要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把落实责任纳入重要日程,做到只争朝夕抓落实、提高水平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严格考核抓落实。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抓重点、抓关键、抓突破,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搞好调查研究,探寻思路举措,破解发展难题;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苦干实干,开拓创新,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一步一个脚印,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成效不“收兵”。
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新挑战和新目标,给我们的基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自觉奉献,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就能达到全心全意为我村各项工作作出应有贡献的目的。
篇10
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节粮周”期间,学校政教处向全校进行集中教育,希望全体西南模师生认识到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和一种责任;西南模人要齐心协力、以实际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自觉。校大队部同时向全校师生发出“从我做起,节约一粒粮”的倡议——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做节约宣传员;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现象。
各年级各班利用班会、队会,由班主任向学生进行以“一粒米的艰辛”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教导同学们认识一粒米从选种、育苗、插秧、施肥,到除草、除虫、收割、脱粒、碾米,再到储藏、运输、烹饪和上餐桌的一系列的步序,希望学子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珍视农民的劳动成果;同时明白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浪费粮食就是在践踏农人辛勤劳作的汗水。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减少浪费,节约水电纸张……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每一颗粮食,都维系着生命。一直以来,学校倡导“光盘行动”,号召全体师生在就餐时吃饱、吃好,但更要“爱惜粮食、杜绝浪费”,要尽量把饭菜吃干净,全校师生树立起了“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并切实付诸于行动!
在学校汇成校区高中部教学楼与汇成二村交接道路的围墙上,布展了《一滴水之珍贵》、《一粒米的艰辛》和《一度电尤不易》的文化宣传展板。后阶段,学校将分批组织各年级参观以上三组以节能为主题的宣传展板,教育中学生充分认识珍惜水资源的迫切性、节约粮食资源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电力资源的战略意义。学校也将在高中年级结合“学农”等实践活动,帮助高中生体验农耕之艰辛,鼓励高中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细微处做起,珍惜粮食、珍视劳动,养成节俭好习惯;同时在全校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节约社会资源,培养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