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天科技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航天科技发展

篇1

创建于1956年的中国航天事业,已走过50年历程,屡获殊荣的技术创新促使中国航天不断取得跨越式进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国航天事业与一些国家部委一样,经受着由于缺乏有效而科学的管理手段,导致许多管理上的弊病存在于系统各单位内,并成为制约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结症。

1999年6月,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成为两大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拥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五个大型研究院和两个大型科研生产基地,员工愈十一万人。

改制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破除管理弊病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过去几十年中,航天产品设计从CAB、CAE到数字样机,到各个专业的设计,大量地采用了各种单项的信息技术、软件,包括性能基础设施。今天却面临着一个多专业协同、异地协同,包括全球化资源的有效供给和配置,业务流程的梳理和规范,设计数据的全面共享,所有研制流程的协同,以及将众多软件工具集中管理等难题。

不言自明,航天科技集团需要一个集合整个集团公司科研、经营、生产、开发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立,在实现数据汇总的实时、准确,数据处理的及时、有效,经济分析的上报、下传等方面,为航天系统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篇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践行中国航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公益责任,再次加入到中国科协大型科普活动行列,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参与航天高科技活动、与航天专家直接交流的科学实践平台。举办航天专题营活动,让青少年走进中国航天,增加他们对航天科技的感性认识,对于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引发青少年立志航天的理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动意义深远。

了解中国航天

3天的航天专题营活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为110名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安排了参观体现祖国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中华航天博物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让师生们亲眼目睹中国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祖国航天事业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航天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青少年通过走进中国航天,亲眼目睹火箭、卫星、飞船的实体和模型,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航天,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北京中关村中学的王君恺同学在参观过后的感想中写道:“以前我见过不少类似的博物馆,它们也都介绍中国航天的历程,但航天城不一样。资源卫星1号、航天员手套、‘神五’返回舱这些实物是我看过的其他博物馆所没有的。航天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它并不是仅仅用算式就可以推导出来的。我看到卫星上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一根根露在外面的细细的铜丝,这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感受航天科技

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在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进行了多转轴旋转、旋转座椅、太空行走等身体素质训练,感受和了解了航天员的基本训练和身体素质要求;营员亲自动手制作模型火箭并进行发射,了解火箭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营员们在“神舟”飞船模拟发射中执行各项任务,体验发射飞行任务中高度紧张和成功喜悦的心情。

来自广西的宫殿龙同学说:“制作航模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很好玩儿,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短处。我们应该注重课外实践,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

航天科普报告

戚发轫院士作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报告,营员们了解了老一辈航天人在技术空白、设备落后、面对美国和前苏联封锁压制的情况下,怎样凭着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增光的一腔热血,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谱写了中国航天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同时营员们也了解到了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培育形成的新老航天人传承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北京市航天中学的方志航同学在听完讲座后感慨地说:“戚院士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是航天大国,却还不是航天强国。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有责任与义务了解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了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科普专家金声老师的“飞向太空”报告,让营员们了解空间环境下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情况,通过小实验,学习航天科技知识;数字地球实验室杜小平博士的科普报告,向营员们讲解了遥感与地球科学、利用遥感卫星对自然灾害灾情监测等知识。

篇3

在2月13号公布的2013年度预算上,美国宇航局共计获得177亿美元,其中6.99亿美元用于发展空间技术,比今年的预算增加了22%,只有部分增加的预算用于更新或者拆除实验室和航天发射场。美国宇航局首席技术工程师梅森・派克(Mason Peck)在周一举行的电话会议上对记者描述了未来发展的理念:我们正在构想、建造、测试航天飞行技术,而且非常高兴能得到国会和政府的同意推动这些有价值的航天科技发展,为美国宇航局和国家投入研发经费。

商业航空联合会执行懂事亚历克斯萨尔特曼(Alex Saltman)认为可将对空间技术发展的继续投入喻为“决定性环节”,如果没有这些技术,美国宇航局将徘徊在20世纪的航天技术水平,而要进一步实行宇宙深刻探索计划就需要这几个关键航天技术。在国会的批准下,美国宇航局用于技术发展的联邦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在处于较早阶段发展的技术,通过改进以满足未来空间任务的需要。

派克与美国宇航局空间技术计划主管迈克尔加扎里克(Michael Gazarik)认为激光传输数据技术将作为商业航空联合会与空间技术办公室之间的合作交流项目,实现在太空通过激光术传输压缩数据,信息传输将是目前的十倍且更有效。包括美国宇航局在内的多个联邦机构对这套传输系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将其应用于日常工作以及家庭生活。

在2013年,美国宇航局将计划在地球轨道上测试空间激光系统,除了这些空间技术外,预算中还预留了指定的经费在载人航天计划中投入,包括从近地轨道实现载人登月、在地月拉格朗日点建造空间站以及登陆近地小行星和火星等。这些关键点上,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报告符合未来发展要求,并建议美国宇航局空间技术发展的焦点集中在新领域的载人探索。

篇4

[关键词]航天产业;航天企业;市场化转型

[DOI]10.13939/ki.zgsc.2015.23.046

1962年,美国政府及许多私营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通信卫星”的公司,经营商用卫星通信系统,航天产品市场由此开始形成,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机遇,与之相适应的其他航天产品市场也陆续出现。近年来,世界航天工业及其市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正在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力发展航天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 世界航天产业概述

航天科技与航天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培育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象征,而且航天科技和航天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航天科技和航天产业的发展,对航天产业的投资也不断增长。新一轮的军事质量竞争比过去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军事机构,发展新的武器装备,凝聚自己的实力。航天产业成为各国发展军事力量的主要载体,并且扩展到商业领域。航天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欧洲和美国为主的竞争体系,各自在国防、商业和民用航空领域保持相当的市场份额。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目前仍保持着航天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在政府、人力资源和产业的主要范围处于绝对优势。欧洲依靠改善政策和空间探索项目,政府方面得到改进,继续保持竞争力。全欧洲的航天制度(包括民用和军用航天)已经法制化,而且欧洲会继续加强其联合政策、多国(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市场结构。俄罗斯人力资源和产业方面的竞争力相对较低,但一直是航天发射活动最多的国家,并通过在发射平台和基础结构方面的战略投资强化了俄罗斯的复苏。日本由于在航天战略上的实质性变化和新的空间法,航天竞争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2 世界航天产业的发展特点

2.1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在世界航天产业发展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市场机制具体运用到航天产业,体现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合同承包机制。利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促进了航天产品的研制和采购。但航天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慢等特性,重大的基础创新型科技研发不可能单纯依靠企业,在这方面政府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各国均明确制定了航天长远发展规划,持续加大航天领域的投入,以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空间技术和相关高技术领域快速发展。商业市场是驱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仍然是当前航天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

2.2 航天企业趋向大型集团化

世界主要国家的航天企业表现出集团化倾向,通过并购和重组不断扩大航天企业的规模和竞争能力。一系列航天公司合并与兼并的结果,使得当今航天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世界航天科研生产形成越来越集中的局面。航天企业的集团化使资金集聚、产品结构互补、技术互补、市场互补,形成了规模生产能力,产生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依靠整体的优势而立于不败之地。

2.3 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持续融合

冷战结束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各军事大国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均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实际调整改革围绕的中心和总体的目标就是实现军民一体化,形成富有弹性和市场化的航天产业基础。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使各国对军事装备的总需求量减少,对军事装备的性能要求和战略力量却越来越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强。作为以高科技为特征的航天产业,一定要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带动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 我国航天企业市场化转型

航天企业具有专业性极强的生产体系,它在航天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国内具有不可动摇的垄断性。另外,航天企业航天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人才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在产品和技术开发上有较大的突破。在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航天企业必须进行市场化转型,通过市场化的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航天企业的市场化首先要有市场化的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一切改革与创新的“总开关”。进行市场化的转型,必须树立市场化的观念。所谓“市场”就是权利对等的买卖双方的自由交易。其中,既有供给方的供给竞争,也有需求方的需求竞争。而市场化改革就是打破对市场的各种限制,恢复这样一种自由交易。而这种“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的理念,正是长期以来按照政府指令进行生产和供给的国有企业所不具备的。

实现航天企业转型,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转型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另一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保障企业依法享有经营自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体制保障。

实现航天企业转型,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创新管控体系。新型管控体系的建设就是要以市场化观念为指导,挑战行业或本企业内普遍接受的成规定式,重新思考目前的工作方式,寻找新的方式方法,突破“不可能”“行不通”的思维约束,改变企业的管控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促进企业适应市场竞争。进行战略管控,解决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风险管控,逐步搭建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从根源上规避战略风险、决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组织风险等多种风险,降低风险损失。效率管控,以信息化的传输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航天企业转型,要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随着市场化的转型逐步深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种竞争由传统的资产、规模等资源的竞争,转移到人才的竞争上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被提升到企业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原则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同样适用,实现人才市场化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一是有计划地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断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二是实现关键岗位、紧缺人才必须面向市场配置,为企业带来创新和活力。三是建立留住、使用、培养人才的机制,使有能力的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以达到最大的效益。航天企业进行市场化转型,任重而道远,必须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总结提高,不断地增强驾驭市场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壮大。

篇5

【关键词】实验技术 可靠性评估方法 航天电子设备

航天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寿命要求是非常高的,电子设备取决于产品设计、研制生产、试验全过程的精准性,也就是本文所述的可靠性航天。航天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的基础决定整个设备的可靠性,环境导致航天产品的不可维修,即使因为一个小小的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所导致的失败都是不可挽回的,座椅对整个航天产品的每一个电子元件要求都是苛刻的,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以来,先辈的经验教训足以证明我国对航天科技的看重。从分系统可靠性针对长寿命进行研究,了解到系统可靠性矩的计算的规律, 然后建立了基于继承因子ρ的混合β先验分布系统方法, 最后结合整机系统试验数据,最后确定后验分布。通常推断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来源于数据,需要进行了评估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 整机系统试验数据和航天电子设备有相同的可靠度,要求的整机系统试验次数方法降低。更好的做好航天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和行动保证,以促进航天科技适应新形势要求,让航天电子设备新的挑战中获得持续发展。

1 可靠性评估方法概述

在航天科技发展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电子设备与造型连在一起,电子设备包含了航天技术的大部分。航天电子设备解析法采用的是严格的数学手段,可靠性评估依据计算结果,对应算可信度高失误率低。不过它的计算量大同时长,所以可靠性评适合于航天电子设备网络结构较强的系统,也就是说,当电子设备元件故障稀少的可靠性会大大减低,电子设备元件的数目使用率会增加,可靠性评估法可以充分发挥其概念清楚,模型准确的优点。对于大的电子设备系统或电子模型有很大是作用,航天运行中需时可靠性的评估过程会运行其使命。

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已经列为航天产品重要质量,可靠性评估指标加以考核,有史以来,航天只用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来判定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是作为衡量电子元器件质量的标准,“我们的电子设备来,创建航天新世界”中的“电子”念强调节约能源,特别是的微型电子设备有效利用和技术研发,航天电子设备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航天电子设备的复杂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阐述了航天电子设备典型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应用方法。因此,采取措施使可靠性评估更加可靠,将会让航天电子设备设计,并且创造出更大的使用价值,为人民提供好航天电子设备。

2 航天电子设备的开发可靠性评估策略

航天电子产品的不断增加,而航天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决定于所用元器件,科技人员探索航天电子设备安全可靠性检测的方法,将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评估基本原理进行式样,把航天电子设备试验运用可靠性评估方法,解决航天电子设备综合评估问题。航天电子设备设计是在设计时就考虑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同时在产品周期内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航天设计慎重选择设计方案的实施,保护措施可以减少或消除问题的危害。可靠性评估指的是:在一定的模拟环境下,为所设计航天电子设备的零部件进行实验,为下一步的航天电子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也就是满足航天电子准备运行的条件。

研发航天电子设备的环保材料,是有效利用的“再生”,在航天事可以有效地节省能源的消耗,降低航天物资及能源的投入,比如合理的采用航天电子设备技术,可以使远航体系与维护体系合二为一的建造,在节约航天材料的同时还免去了能源消耗,从而减轻航天载运压力。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设计是由为定性可靠性设计和定量可靠性设计组合而成,航天电子设备定性可靠性设计就是在进行故障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地应用成功的设计经验来完成设计目的。航天定量可靠性设计就是充分掌握所设计零件的强度,电子元件分布和应力分布的情况进行掌握,建立隐式极限状态函数可靠性体现,最后设计出满足规定可靠性要求的航天电子设备。

3 提高航天电子科技的推广与服务

在航天电子设备研发设计中,为了达到适度、低能耗标准较多的技术支撑和航天经验的运用,航天设计师都要充分考虑航天技术的优化,还有设计电子设备内部系统的配合、新能源的应用,一切都用来来保证航天电子设备设计的可行方案。只有在航天电子设备中采取有可靠性评估方法,才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航天电子设备利用时间增加使用寿命,航天电子设备系统的可靠性模型,航天电子设备经典的和Bayes评估方式。

对可靠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保证航天计划实施方案推进、航天电子产品,对于未来市场经济杠杆有利推动、国家有目的引导航天电子设备设计理念进行社会化使用。航天电子设备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延续性强的使用性能,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保经济生活的循环。在新的航天材料、新的航天技术的推广,通过一个有效的航天电子系统来完成统一,从环保经济方面体现可靠性理念的最高价值,为使用航天电子设备的人们提供长久的、有效有质量的服务保障。

4 总结

目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关乎于世界,在我国许多项目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界面,2016年9月的再次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并返回,更多的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也正在逐步取得收获。航天电子设备对电子元器件的要求很高,比如在技术、品种和数量上的精确要求,电子设备质量的可靠性会增加电子设备的寿命,航天电子设备更新、更高的要求,航天电子元器件是航天设备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航天电子设备赖以提高性能和可靠性评估的基础。国家的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有更高的创新,想要在航天电子设备产业结构和航天科技上有全面的革新。航天的政策必须有效的实施到航天电子设备的方方面面,大力推广航天电子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孙鹏,赵阳,董海平.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12(02):265-269.

[2]高亮.航天电连接器空间环境可靠性试验与评估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李小兵.加工中心时间动态可靠性建模[D].吉林大W,2012.

[4]蔡骏.电子设备可靠性评估方法应用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0(02):39-42.

[5]黄景德,段立召,郝学良.基于验前信息融合的复杂电子设备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J].航天控制,2010(06):85-88.

篇6

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要“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站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国科技界和科研工作者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认真学习贯彻这一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影响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对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与纳米科技、空间科学与航天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并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微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最快,它的发展进步催生出新的产业门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处在最前沿,它的发展进步将极大地促进医学、生物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其中,工业生物制造可能成为核心产业,并带动食品、化学工业等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和绿色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最为尖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包括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技术材料、高性能陶瓷、生物材料等在内的各种新材料大有前途,它的发展将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持。环保科技更受重视,环保技术和生态技术将会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我国要实现预期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并争取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和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科研团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世界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已经将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科技人才作为战略任务,并采取了实质性措施。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大力培养人才、采取措施留住人才,还十分重视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抢人才、挖人才,形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人才争夺战。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虽然我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达6000多万,但无论是数量还是结构和质量都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十分短缺。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化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当前,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奖励机制、培训机制、流动机制以及设备资源共享机制等,为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现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与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相互激励的科研氛围,为广大科技人才发挥才能、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科技人才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力量,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重大科技项目带动人才建设,以人才建设推动重点科技领域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取得一批影响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篇7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每当听见这首歌,心里都会发出无限感慨。历史里,从一九七八年的到现在的二零零八年,我们中华民族走改革开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整整三十年,它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崛起的神速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在人类的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中华民族摆脱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在世界的惊呼声中真正的站了起来。

老一辈的人们总喜欢在树下和我们说着他们那辈的事,爷爷奶奶也是一样,每次我都会搬个小板凳,静静的坐在他们的身旁听他们说起改革以前的事。在他们的记忆里,改革前,人们要坐车都很难,到县城都要走一两天的路。县城的有钱人家也只能坐着小黄包车,而小黄包车还需要劳力来走动,那时,有电话的家庭都会被称为有钱人,孩子们的玩具也非常简单,一根皮筋,一个毽子,一个弹弓就会让孩子乐不思蜀。然而现在,家乡的大街上,新旧的汽车到处都是,有钱人家才会有的电话却几乎家家都有,孩子们的玩具也早被电子产品代替。原来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路上,现在早就变成了柏油路……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科技产品,小至电灯大至电视电脑。现在国家政府也在努力的改善着穷苦农民们的生活,家电下乡和农村医疗保险的活动在火热进行中,记者们到农村里采访,看见的到处都是人们感谢政府的笑容,那纯净的笑难道不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吗?

再放眼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现在的中国在不断进步,1997年的,1999年的让我们举国欢庆,再到2003年的“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再到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让中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让炎黄子孙的奔月梦成为了现实。再说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它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一个文明古国,更好的渲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农村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改革,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让全国的生产总值比1978年上升了几乎70倍,然而,改革的道路却也不是那么顺利欢庆的,1998年的南方罕见大水到2003年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再到2008年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让人悲痛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灾难让中华民族在这30年中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多少坎坎坷坷,却依然犹如长城一般坚不可摧,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三十年前的中国,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科技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不能满足,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就算被外国人欺辱也不敢反抗,只是希望不挨饿不受冻就万事大吉了,但今天的中国,却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当时的人们想都不敢想的神话,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改变了中华民族将近300年的耻辱,它让中华民族再次辉煌,在世界中站住了脚,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我来自哪里,我会自豪的告诉他,我是中国人,我来自中国,那个崛起的神话——中国。

篇8

中国青年节演讲稿

——纪念86周年

可曾记得1919年5月4日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可曾记得在北京天安门前聚会的3000多学生?又可曾记得那“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一幕?

是的,这就是伟大的。

86年前的今天,3000多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誓死收回青岛”、“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游行示威、激慨万分的学生们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的爱国运动,思想解放的运动和,它标志着中国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所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翻开历史的史册,每一页光辉的史迹无不透视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古有屈原、伍子胥为了祖国的安危悲痛欲绝,毅然以死殉国;王昭君、文成公主为了祖国的安定,远嫁他乡,和异族人生活在一起;张衡、祖冲之刻苦学习,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孜孜不倦地开拓进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

“”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相结合的一个交汇点。在“”精神的感染下,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光辉业绩。

在时期,无数热血青年报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翻雪山,走草地。在的烽火中,中华儿女住窑洞,吃粗饭,把荒芜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舍生炸碉堡,以死堵枪眼……

在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畏艰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非典”;勤于探索、善于借鉴、勇于创造、超越,瞄准当今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最前端,“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第一次翱翔在太空。

点燃的革命火炬已经传到当代青年手中,五四先驱振兴民族的崇高理想,将通过当代青年继往开来。我们更加要勤奋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9

他的名字,叫张柏楠。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航天人。

沉稳淡定,不善张扬,是许多身边人对张柏楠的印象。这位魁梧有型的东北汉子,尽管言语不多,但一提到“神舟”就表达欲上来了,且语速较快。每每说到自己,总是语焉不详,“航天的事、飞船的事一个人哪能成,这得成百上千人合作,真谈不到个人”。这位从神舟一号飞船便开始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科学家,信奉搞科研就要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用心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享受。

志在苍穹遨学海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有一堵“中国航天英雄手印墙”。这里,就是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的家乡。由于工作的关系,张柏楠回家乡的机会不多,但是家乡的发展依旧牵动着他的心。

张柏楠出生在齐齐哈尔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在化工局从事化工研究的父亲和在冶金局从事会计工作的母亲为了三个孩子多读书,从他们并不多的收入中紧缩下一部分,专门用来购置各类书籍,家里的藏书数量达到了几百本。在小学时,张柏楠偶然在父亲书柜中翻出一本“”前出版的《航空知识》,于是着迷了,爱不释手,浩瀚无垠的苍穹无疑令他憧憬。自此,他的整个中学时期都一直订阅《航空知识》。

“小时候看见飞机在天上飞,我就感到很神奇,越是神奇就越觉得飞机设计师们太伟大了!”早年,张柏楠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过自己的理想是设计飞机,从那以后,拼装飞机、汽车模型,用电脑做三维动画就是他的最大娱乐。跟如今设计宇宙飞船一样,儿时的张柏楠玩起喜欢的东西也经常忘了吃饭、睡觉。

全国恢复高考后,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所有的专业选项都清一色与航天航空有关,立志非此专业不学。有人说,他这种有自信、有主见和沉着冷静的性格,正是他后来走上飞船研制一个个重要岗位的重要铺垫,也形成了张柏楠独有的触“变”不乱、触“喜”不惊的“大将”风格。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国防科技大学的门槛。本科毕业时,为了尽快从事渴望已久的卫星设计工作,他不顾学校的一再挽留,最终做出了一次积极的“放弃”,选择来到北京,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攻读复合材料力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不管是读本科还是读研究生,张柏楠总是痴心于他的学业。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可在同学眼里他却“痴”得近乎于“呆”。对自己当年做出的选择,至今张柏楠还是那么坚定不移:“这条路走对了!”

1987年张柏楠研究生毕业以后,来到总体设计部六室,从事返回式卫星总装设计工作,不久又站到了航天飞船设计的第一线。1998年,神舟一号甫一研发,才36岁的他就担任了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这一重要职务,主要负责结构验证。他主持和参与解决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正常运行、安全返回和出舱活动中的多项重大技术问题。

神舟五号成功后,张柏楠从“中国飞船之父”戚发轫的手中接过帅印,担起载人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未来空间站的设计总管的重任。而戚发轫在评价他时,只微笑着说了一句话――“像我,比我懂得多。”张柏楠说,比起航天老前辈们,他只是“人生机遇比较好”;比起一些年轻人,自己只是比他们早些介入了飞船的研制。

肩担“摆渡”之责

和神舟五号一人一天飞行相比,神舟六号要实现两人多天飞行。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工作多天,衣食住行,每日三餐,冷凝水的收集,进出轨道舱安全等诸多新问题,一下子凸显在了这位新总师和他的团队面前。飞船舱内有效容积只有5.5个立方米,两名航天员生活工作在里面,两、三个小时湿度就会达到饱和,人生活在里面极不舒服。舱内空气不流通,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自然堆积,滞留在航天员口鼻附近,导致呼吸困难甚至会造成窒息。影响航天员安全的事必须充分验证,张柏楠率领团队在地面生生造出了一个“类太空”环境,用两人模拟航天员太空七天七夜的生活,进行了多次流场试验,验证了自主设计的湿度控制技术和通风换热技术的合理性。为进一步增加冷凝水收集能力,他们扩大了冷凝水箱的容积,增加了被动的吸湿材料,给航天员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湿度环境。为了保证船上设备在一定湿度条件下正常工作,他们还采取了许多办法,做了大量试验验证船上设备能在湿度98%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行一天,都是呆在返回舱里,可神舟六号飞船两名航天员衣食往行都要进入轨道舱。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首先要打开连接两个舱的舱门。打开舱门风险相对不大,可关键问题是航天员在关闭舱门后能不能够保证密封,保证在再进入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1971年6月30日,俄罗斯“联盟11号”飞船返回时,在168公里高度,就因返回舱舱门故障,导致了三名航天员牺牲的悲剧。这个连接两个空间的舱门,可以说是一个生命之门,也是一个生死之门。

为了保证飞行万无一失,张柏楠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做了上万次的相关试验,从改进密封性能、在轨检漏、舱门清洁等多方面摸索出一套规律,到添加了密封锁、双重密封圈、快速检漏仪等8道“安全锁”,还对航天员进行了专项培训,以保证航天员顺利、可靠地关闭舱门。

“航天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是张柏楠挂在嘴上也记在心里的一句话。在太空飞行中,舱外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要相差100到200度,飞船长时间频繁地在这种环境下运行,会使一些连接的部件发生断裂。这个问题从神舟二号起就开始困绕着他们,为了彻底解决它,他们一边分析一边做试验,最终使这个隐患在神舟六号上天前消灭在了地面。张柏楠说,搞航天,时时处处都会遇到挑战,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才能敢于赢得胜利。

神舟六号上天时,航天员的座椅缓冲器让张柏楠有点“牵肠挂肚”:由于在着陆前座椅缓冲器是用火工品提升,尽管飞船的密封环节已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和考核,但是火工品工作时燃气中气体如果发生泄漏,就会危及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设计神舟七号时,他多次向结构与机构分系统设计师强调:一定要彻底消除座椅缓冲器的隐患,用安全的介质取代有害气体。经过研制,神舟七号飞船最终确定了用“压缩空气”来取代燃气。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当神舟六号飞行了115小时33分钟后以最完美的姿势着陆时,作为飞船总设计师的张柏楠深深地吐了一口气,心中的那块石头可以放下来了。

路铺中国载人航天

神五突破载人飞天,神六实现两人多天,神七突破出舱活动,神八实现无人对接,神九突破载人交会对接……每艘飞船型号的更新,都意味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巨大跨越。张柏楠说:“小步快跑,这就是神舟系列飞船发展模式。”突破和跨越的背后,带来的是更加严峻的挑战。张柏楠敢于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迎接挑战。

“神舟飞船在上升阶段或在轨阶段若发生危险,怎么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张柏楠说,“在上升段,如果运载火箭出故障就要启动逃逸系统,把飞船的返回舱带离运载火箭,然后再把返回舱释放出来,安全着陆;在轨道运行阶段,如果飞船发生泄漏问题,我们将通过监测机制和应急手段予以排除。”

张柏楠常说:飞船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载人系统有8万多个点、几十万条软件,恰似一个环状链条,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哪一环都至关重要。他像战略家一样,组织实施好每一个步骤。繁忙的工作让他深深地体会到,“搞工程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要靠一个团队,团队个个都能干才行。”

1999年11月21日凌晨1时,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作为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回收试验队队员的张柏楠,在看到神舟一号飞船成功着陆那一刻流下了眼泪。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时,已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张柏楠则显得从容淡定。“我希望以后发射飞船就是一条普通的新闻。”张柏楠说。

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已进入到新的发展模式――应用型阶段。“神舟十一号最大的变化是没有变化。”张柏楠表示,神舟十一号在外观、任务、技术上均与神舟十号相似。为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神舟十一号只在技术状态上略有调整。张柏楠说,天宫二号的飞行轨道与空间站相似,需要对神舟十一号的交会对接测量系统进行适当升级,使其能在393公里的轨道高度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确保其功能和技术指标满足未来空间站航天员的往返运输要求。

放在整个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来看,神舟十一号尽管变化不大,但依然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张柏楠表示,神舟十一号的发射,表明我国已掌握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神舟飞船的技术状态已基本稳定,从产品研制进入新的应用阶段。“神舟十一号之后,神舟系列飞船将为后续的空间站提供人员运输服务,它的主要任务将从突破关键技术转为保证任务的可靠性、航天员的安全性。”

言及神舟十一号飞船为什么只搭载两名航天员,张柏楠说,受生命保障系统能力限制,为延长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只能减少人数,毕竟神舟十一号任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开展航天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从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组合体10天的飞行时间到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30天的飞行时间,张柏楠的梦想又近了一步。“20天,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加。”张柏楠说,驻留时间的延长,可以更多地掌握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生理指标有何变化,为未来长期驻留提供一些数据。

数字的背后涉及载人航天的核心问题――生存。想要在宇宙中长期生存下去,对人类本身的健康保障和载人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类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够在月球上生活,这个过程很漫长。我们能做的,就是1天、10天、30天甚至半年、一年的逐渐累积、适应。”张柏楠相信,载人航天是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一件事。“近期比较热门的方向是太空旅游。将来人类能够在宇宙中自由飞行,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这是载人航天发展的方向。”

梦逐太空架“天梯”

30多年前,国际空间站筹备期,美国以防止航天技术扩散为由拒绝了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意愿。一扇门被关闭,总有一扇窗会被推开。从那时起,中国航天人开启了独立建设空间站的历史。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再到如今载人航天单机产品全部国产化,张柏楠把这些都归功于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走出的独立自主道路,“神舟飞船会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高效率的中国航天品牌。”这种品牌效应正在得到国际的认可。“欧洲空间局(ESA)目前正在摒弃美国式的偏见和封锁,寻求和中国航天项目上的合作。”张柏楠说,神舟飞船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

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星际穿越》里,突如其来的沙尘让人们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地球上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通过在宇宙设立空间站,后又被引导通过虫洞进入新的星球等两种方式寻求解决之道。有关情节引发张柏楠深思,他说,《星际穿越》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那一天已经来了,人类该怎么办?”他认为,电影中的末世情节可能真的会发生。他说,要在“那一天”前准备好,载人航天对人类未来是“非常重要的事”。

其实,张柏楠就是一个科幻迷。“作为科幻作品,主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给人提供梦想,让人找到自己;另外它给你描述了一个未来的世界让大家选择。”他坚定地认为,科学幻想与科技发展水平,包括载人航天有很多联系。“如果要拍出一部和美国水平差不多的电影,我相信中国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也将达到和美国接近的水平。”

电影中,空间站里种植了大量植物,通过构建小型生物圈,完成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和消化排泄物的循环。张柏楠说,这种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条路从技术上讲可行,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未来到底怎么走?张柏楠认为,人类的未来在宇宙,应该积极去探索未知空间,人类要为自己的未来准备不止一套解决方案。

张柏楠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面对记者讲自己的故事,身经百战的他却显得有些拘束。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早在中小学时,每每一放学回家,他就抱起书来不撒手。那时的图书市场种类单一,文学名著根本买不到,还是一个同学伸手相助,把他家里珍藏的这类书籍借给张柏楠,这才了却了他一直心存的遗憾。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类名著到《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古典书籍,他都一一读遍。一向谦虚的张柏楠说到此事用不无“张扬”的口吻说道:“在同代人中,自己算读书多的。”如今,他办公室的书橱里除了飞船方面的书籍外,还有《史记》等史学书籍。当有人向他推荐由英国人写的《联盟号飞船》一书时,张柏楠很感兴趣,这本书对研究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以及对中国载人航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立即组织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当此书出版后,他十分欣慰。

篇10

莫斯科城东50多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声名显赫而又不露声色的神秘之处,高大的桦树、椴树林为这里做着天然的伪装和屏障。这里连大门都没有,一条由军人把守的小路,无声无息地把我们带进了这个未经特别批准不得入内的幽静营地――加加林宇航中心,这里便是俄罗斯航天员的训练基地,又叫星城。

星城占地310公顷,浓郁的绿色中,或隐或现着不起眼的建筑,城内约有4500名工作人员和家属。从1960年落成至今,星城已有42年的历史,人类第一名太空使者加加林便是通过这里走进了宇宙。如今,星城便以加加林的名字命名。加加林的青铜塑像高高地站立在城边的草地上,加加林的英名和影响在城里无处不见。

我们参观了向公众开放的水下模拟太空失重训练馆,空间站训练中心和宇航博物馆。

爬进飞船登上空间站

空间站训练中心很大,里面陈放着一座和平号空间站实物和联盟TM飞船轨道舱实物。凡是进入和平号空间站工作的航天员,都要到训练中心训练,以熟悉空间站和飞船的结构、功能和操作。训练中心里的和平号足有50米长,来访者可以爬上楼梯登上空间站,任意端详、抚摸它的躯体,但是,想进到里面去却是不可能的。它与在太空上的“和平号”惟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各种功能舱与核心舱连接采用的是串联式连接方式,而并非实际上的十字形连接方式,也许这是为了减少地面训练爬上爬下的麻烦。和平号空间站是俄罗斯尖端技术的精华,是俄罗斯人的骄傲,俄罗斯的三色国旗高高地悬挂在训练中心,向人们炫耀着这段光昭日月的辉煌。

“和平号”的旁边摆放着一个真实的联盟号飞船返回舱,经过大气的摩擦,舱体被烧灼得乌黑。它的外形与我国的神舟号飞船返回舱很相似,只不过被烧蚀的痕迹要更重一些。

俄罗斯人并没有把空间站、飞船外壳当成多么保密和娇气的东西,我们可以顺着扶梯爬到上面任意地看和摸,俄罗斯的一些少年儿童也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在“和平号”上窜上跳下。甚至在训练中心大楼外面的树阴下,还露天堆放着一组联盟TM飞船的完整舱段。

训练中心的一面墙上有一个奇特的橱窗,里面陈列的是航天员的食品,有牙膏状、粉末状、块状和罐头状。这些食物从外形上看缺乏美感,很难诱发食欲。还有一种微型面包,每个面包只有大拇指的指甲盖那样小,十个“小不点”包装在一起,就是一顿主食的量。这么点面包能吃饱吗?我得到的答复却是十分肯定的,真令人难以置信。

永远灿烂的英俊小伙

宇航博物馆面积不大,但它浓缩了苏联和俄罗斯航天科技发展的历史。那些珍贵的实物,处处使人感慨登天之路的艰辛和伟大,钦佩航天先驱们的开拓与奉献。

博物馆里,1933年苏联发射的第一枚探空火箭不到1人高;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仅仅83.5千克重;1961年升空的东方号飞船看起来如此简陋,可正是这些稚嫩铸就了一个航天大国的实力,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神话。看着当年加加林穿过的橘黄色的宇航服和灰色的宇航服外套,听着当年他穿衣服就花了两个小时的趣闻,端详他临上天前露着灿烂笑容的脸,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位在人类尚“不知天高地厚”时,就独闯天宫的勇士。他小小的办公室还像当年一样布置,墙上是他崇拜的苏联飞船火箭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的照片,墙角茶几上放着老式的电话机和收音机,不大的办公桌上,日历翻在1968年3月27日,门上的钟表停在10点30分,那是他驾机失事离开我们的时刻,那年他只有34岁。作为人民英雄,他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虽然人去房空,但加加林那独具魅力的灿烂微笑使他永远年轻地活在人们心里。

此后,每位苏联、俄罗斯航天员上天前,都要来到他的办公室,把自己的双手和上天的证件放在他的桌上,希望得到这位太空神灵的祝福和保佑。

博物馆里一点儿也不掩饰苏联、俄罗斯在征服太空中发生的恶性事故,几名牺牲的航天员的死因都被介绍得详尽清楚。我们看到了第一名牺牲于降落伞事故的航天员科马罗夫的遗照以及在他被摔死的地方竖起的纪念碑的照片;看到了3名牺牲船返回舱泄漏的航天员沃尔科夫、帕查耶夫、多勃罗沃利斯基的遗像,年轻的小伙子甚至没有来得及留下穿宇航服的正面照;加加林的一小瓶骨灰、被烧糊的皮夹、飞机驾照也陈列在博物馆里,看得几乎要人落泪。

博物馆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联盟号飞船的缩比模型,上方悬挂着15个国家的国旗,这些国家的航天员都乘坐过俄罗斯的飞船上过天。不知怎的,突然间,觉得自己产生了一丝骄傲和神圣,不为别的,只为中国的飞船已经上天,中国的航天员很快也要乘坐国产的飞船遨游太空。

大水池里训练过中国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