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

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91-01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真正贯彻新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实现教学相长

以诗歌教学为例,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诵读法应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在以往的课堂中,由于农村的部分语文教师本身朗读水品有限,在教学诗歌时往往更侧重于诗歌的情感表达,解读诗歌时更多地与考试相结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而在有多媒体技术参与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模仿名师朗读或者直接选择名师为学生朗读,并且提供朗读指导,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

1.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更加科学省时

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备课时手边没有足够的资料而苦恼。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加入,网上查资料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全面。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参考优秀的教案设计,观摩优质课堂的视频。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大大缩短了师生练习做题时抄写题目的时间。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远程学习,和其他老师在网上互动,互相听课,互相讨论,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

1.3多媒体教学为语文课堂提供更多素材,有助于创新作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也是令许多一线教师苦恼的问题。许多学生坦言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根本不知道写什么,这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写作时素材的缺乏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并且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音乐等资源具有文音图并茂的特点,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学生身临其境,很容易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

2多媒体教学普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也不可回避一些问题。因此,针对目前农村多媒体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已变得十分必要。

2.1各学校需着重培训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并将其纳入考核机制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多媒体课堂正逐步代替黑板粉笔,因此,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有必要成为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除了拥有普通话证书以外,也应该有一张计算机等级证书。

2.2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打造精品校本课程。现在网络上资源海量,各种教案课件网层出不穷。以语文为例,“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可能是众多语文教师备课首选的网站。但是,经过实习期间(实习学校是西部农村地区某镇中学)半年的使用,学校其他语文老师和我都发现上面的许多课件和教案都很好,可是却不实用。里面的资源绝大部分很适用于城市的中学语文课堂。可是对于农村的语文课堂来说显得有些脱节,并且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影响,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上看重的多是多媒体带来的“热闹”,然而浮华过后,真正沉淀在学生心中的东西却很少。因此,我不由思考,能不能打造一种具有农村特色的网络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在这样的平台里,各种资源比如教案、课件、试卷、习题等更适合农村的学生,更具有农村的一些特色,从现实生活出发学习语文。并且,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整合教学资源,交流地方教学心得,打造更具特色的地方课程,或者说是校本课程。

2.3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现在农村地区对于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是比较缺乏的,因此学校要重视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不能因为该门课程不考试而大而化之。教师也需要改变观念,认真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2.4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在多媒体课堂普及的今天,我们要避免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完全不使用多媒体,当下农村地区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一直坚持黑板粉笔教学,更有甚者“谈多媒体色变”,部分原因是因为不会使用,而更多地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多媒体课堂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效率的保质,并且网络许多资源根本不适用;二是完全使用多媒体,抛弃了粉笔。这两种情况明显是不对的,可是它们确实存在着,特别是第二种情况,在年轻教师身上出现的例子占多数,这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字书法教学明显不利。

篇2

关键词:教研组文化建设;校本教研;课例研究;大语文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2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39

我们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一种促进教师学习和思考的教研文化,营造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校园氛围,培养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我主要从两个大方面和大家交流教研组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团队成长

(一)同课异构营造教学研究氛围

为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参加做课的老师课题相同,但教法各不相同,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使老师们找到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同课异构” 促进了教师间的思维碰撞,优化了课堂结构,让老师们探寻有效课堂教学的捷径,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二)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示范引领

为了培养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研组实施了 “青蓝结对工程”,发挥老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教期间,师徒共同备课,研究重点、难点,手把手地修改问题的设计。师徒间互相听课,带教老师无私地向青年教师开放课堂;青年教师上课时,带教老师认真听课、课后对青年教师悉心指导,创设了浓厚的教研氛围。青蓝结队工程,师徒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使新老教师对课堂教学都有新的启发和灵感。

(三)小、初、高三学段研讨衔接策略

为了弄清小、初、高三学段脱节原因,寻求衔接策略,我们分别和振头小学及高中的语文老师,举行了语文衔接研讨会。我们发现:小学老师注重对课堂的操控,初中老师更关注学生的思考;初中老师注重对文本的全面把握,高中老师更注重对词语的鉴赏和评价。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小学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初中淡化语法教学,致使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由此我们达成共识:双方要互阅课标,熟悉课文,争取在平时的讲课中,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渗透、穿插和衔接。尽量避免语文教学内容上的“突变”,减缓坡度,增进衔接。

(四)千磨万砺研一课,组团共成长

2013年我们初中语文教研组对《春酒》一课进行研磨,并将研磨成果在全市初中语文研讨会上做课展示。磨课期间,语文组所有老师分工合作,共同亲历了一次又一次上课、听课、评课的“磨课”过程。老师们在自我解读文本,收集资料,自我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困惑、思路、心得。从确定课的框架到板块设计,再到细化教案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步骤,大家都仔细推敲、反复斟酌。这次磨课,“磨”出了一颗颗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火热的心,磨出了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磨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道。

二、树立大语文观念,建设特色文化校园

我们语文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思路是:将自身的教学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在厚实自身功底的同时,也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处处着眼于学生的成长。

(一)创办校园文学社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当我们在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想为学生开辟另一方天地,将写作的乐趣带给他们。我们主要依托的就是学校的文曲文学社。

文曲不只是学生的作品,还刊登老师的下水文。老师写下水文,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写下水文,锤炼自己的写作技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同时,用自己细腻的文笔征服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灵,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

(二)开设校园文化讲堂

语文教师要以高雅的品位追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学生的心灵。为此,我们全组动员,集思广益,提炼古今中外文化精华,开设了一系列的文学讲座。

在倡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举办了国学讲座。宋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中学生不可能承担治天下的重任,但其中的为人之道,与人相处之道是值得学习的。为此设了《论语》讲座;学生从小就背李白的诗,李白诗传千载,魅力何在?开设了《走下神坛的李白》讲座,让学生认识去掉神秘光环的真实的李白;月亮作为文人所钟爱的一种意象,所含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为了帮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开设了《古人吟月》讲座。

篇3

关键词: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实施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面向21世纪的国家教育振兴计划,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此,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个“课标”明确了广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其中教育类课程即为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解读其三个课程目标领域和六个学习领域的相关规定,可知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由一般教育理论课程、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其中,教育实践课程又包括本科课堂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实习基地学校的现场教育实习课程。因此,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

2.实践依据:

承担高师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群体,主要来源于师范类大学建校以来沉淀下来的语文学科教学法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都不同程度地积累并传承了较丰富的关于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的经验和做法,将他们的宝贵实践经过研讨论证、整合提升,最后形成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较有特色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一定是建立在较扎实的实践反思基础上的,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建构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1.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框架:

依据国家“课标”关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要求,优化整合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后,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框架。即以学科教育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主体课程,架构起与之紧密联系并相适应的五个语文教师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语文教师口语、三笔书法、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2.语文教师技能训练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内容体系的建构逻辑,五门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顺序如下:第一学期开设语文教师口语;第二学期开设三笔书法;第五学期开设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第六学期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3.对“一体五模块”课程体系的学理分析: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学校语文教师职业,对教师素质提出了特殊的专业化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敏锐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思维力、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修炼的基本语文素养。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语文教学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会独立书写常用文体文章和各种文类的教案;能独立依据课标、考试说明、教材设计一套标准化试卷;会讲课,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会说课,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等。第三,必须具有现代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修养。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思想所在。学生将这一基本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相得益彰的最大学习效能。因此,在大一课程中,先行设置了最基本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写字训练和语文教师口语训练模块课程。从规范三笔字书写、普通话、片段教学口语训练开始,并由此课引领将书写能力和教学口语能力训练贯穿始终。在大三课程中,在开设核心专业理论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集中设置了较高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语文命题与解题训练模块课程。通过这三个模块课程的训练,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领,并能不断结合理论课程内容学习,评价伙伴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训练行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案例引领,理论先行

五个训练模块课程,都由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内容系统构成,课时比例为1∶2或1∶3。精讲技术理论要领是训练课程改进的基本要求,其最好策略就是实施案例教学。例如,语文教师口语课程,在导入语设计与表达要领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就在PPT中展示六个典型案例,教师通过对其中两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要领,其他案例学生就可以自行讨论发现要领。这些所谓“要领”即“技术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运用演绎的逻辑,教师先把理论传授出来,再举例说明。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则采取归纳的逻辑,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师生共同讨论,引领学生去主动“发现理论”,那么,学生对于这些导入语设计要领理论的获得就具有“建构”的教育意义。而这六个案例的筛选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展示语文名师案例;二是展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优秀案例;三是展示上一届学生实训案例,目的是先从前两类案例中发现导语设计要领,再从第三类案例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研讨如何改进。接下来的设计导语和片段口语表达训练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实施中,一方面,发挥了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理论并即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积极教育功效;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后促进了学生进入对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状态中,而这种学习状态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最佳状态。

(二)大班训练,解剖麻雀

语文教学技术要领的掌握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呈现才能实现,这是技术理论的一般特点。所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大班训练就是一次具有解剖麻雀意义的呈现,教学效果颇佳。具体做法就是: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对技术要领的基本理解后,给2-3名有愿望在全班展示训练的学生布置任务、目标并进行指导,学生课下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师生针对学生自己的“案例”再展开课堂讨论,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时刻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理论去说明理由,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若干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在五个训练模块中都适用。这是因为,同学大班训练所提供给大家的案例较之教师展示的案例,因接近学生实际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借鉴,所以对学生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更富启发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单兵训练,人人过关

经过大班展示训练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得到公开纠正,借此所有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训练的目标要求,规避了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于是可以进入独立的带有创意的单兵实践训练中。单兵训练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人10-15分钟展示,然后小组评议,教师参与评论并综合大家所评给出成绩,并予以公布。这是人人过关训练,不合格者重新训练,由教师亲自把关验收,直至合格。这种训练方式贯穿于五个训练模块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师各项技能训练人人过关的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中,主讲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单兵训练活动。首先是15分钟高中现代文教学,然后是15分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这两个层次训练的教学内容都由教师提前一周分配指定并覆盖人教版必修教材。最后是单兵综合技能验收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先抽签确定教学篇目,篇目来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然后是150分钟备课并完成一份规范的简案,这个过程是在独立封闭没有任何备课资料的电脑前完成;最后是提交教案并进行10分钟讲课展示。笔者发现,在10人小组的单兵循环训练中,不断呈现优秀的成果,这些成果在被大家首肯并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并修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语文教师技能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来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

(四)课堂讨论,共同提高

无论是案例引领还是大班训练、单兵训练,以课堂讨论形式展开对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学理分析,是五个训练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这个讨论没有预设,都是在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实践行为中最具典型性的地方,并在此停留,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评论,在评论中沉淀重要问题引起师生思考。总之,针对典型学生个案的讨论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在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中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师生也在辩论中提升着自己对教师技能的理性解读能力,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更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新教师的新诉求。

(五)记录过程,灵活评价

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实施一样,也要进行评价,但这类课程的评价采取终结式和书面闭卷式评价显然不合适。为了能全面、真实、自然地反映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我们采取形成性过程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训练过程做出记录,一个学期下来,记录的信息就可形成这个学生训练的行为轨迹,再通过量化手段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整合性描述,最后得出这个学生在这门训练课程中的最后成绩。“五模块”课程在实施形成性过程评价后,笔者发现,学生获得的最后成绩的正态分布图十分标准。这充分说明,在训练目标适中的前提下,通过记录并量化累计所得成绩与平时参与技能训练的真实状态吻合度很高。由此可见,实施此评价方式具有科学性。

三、问题与思考

(一)训练“一刀切”

学生群体在进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习一段时期后,在职业选择上又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学生改变了从师的初衷,甚至重新选择在其他专业领域里发展自己。这部分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技能的系统化训练中效果肯定不佳,且给其他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建议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前重新选择专业或在学院分类培养。

(二)案例库建设滞后

学生在各项教师技能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典型案例,特别是代表共性问题的案例和特别有创意的案例,都应该成为我们训练课程的资源被积累下来,为以后的课堂案例教学使用。建议按照20人一组成立标准化微格实验室,由专业教师把关录制剪辑资料,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技能训练案例库。优良而丰富的案例库,将作为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具实用价值、最具特色的、可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资源而存在。这也必将成为本课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