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设计原则范文
时间:2023-04-09 04:1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设计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
在我们对网络课程下定义之前,先要搞清楚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教学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包含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上资源:“教学计划”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哥哥教学环节拟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其中,教学内容是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指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从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来分析,网络课程基于网络运行的课程,在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指导思想和理论来分析,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与学的理论的课程。从学习环境来分析,网络课程提供自主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可以把网络课程作为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虚拟教室,它是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媒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于网络课程需要在网络上,自身需具备一定的教学支撑环境,从而保障网络课程能够被正常使用。从学习过程的特点分析,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至少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等。而这些学习活动的目的是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支持自主和和主动的学习,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异步的和实时参与活动和交流的各种机会,这种机会可以通过各种互动模式来达成,如专家、教师、咨询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知识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情境的互动等等。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1、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不仅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的开放、资源的开放、管理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主体的开放。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载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结构,适应社会需要。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是指网络课程在内容、空间、时间、资源等的开放性其中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的日益综合化和相互交叉,课程不再限于某一学科体系,而是处于开放的环境之中。课程空间的开放性指课程设计应汲取优秀课程的设计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课程时间的开放性指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时间安排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满足人们学习的不同需求。
2、网络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网络课程的系统性体现在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适应社会特点、科学知识的发展又要适应现代媒体技术的特点,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式,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要注重课程的整体教学功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因此只有系统、整体的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价值。
3、网络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要体现教学规律,既要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上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符合教学规律。网络课程应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起的作用。课程设计在体现教学规律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网络远程教育史开放式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 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来进行学习。而不需要一定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网络教育的这一特点,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内容的选择的权利。
4、网络课程媒体多样化的原则
篇2
今日的世界已进入了网络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它仿佛使地球变小了,把世界各地的距离拉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本文首先概括了网络信息安全的概念和当前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局限性,然后对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及设计原则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网络安全 网络攻击
1 引言
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交流便利和开放的代名词,几年前不可思议的事情今天已成为现实。然而伴随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也在循环递升,矛与盾的较量会长时间的进行下去。原本网络固有的优越性、开放性和互联性变成了信息安全隐患的便利桥梁,网络安全已变成越来越棘手的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网络犯罪几年来呈上升趋势。在此,笔者仅谈一些关于网络安全及网络攻击的相关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安全防范技术。
2 当前主要影响网络安全的管理因素和技术因素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1)TCP/IP的脆弱性。作为所有网络安全协议基石的TCP/IP协议,其本身对于网络安全性考虑欠缺,这就使攻击者可以利用它的安全缺陷来实施网络攻击。
(2)软件系统的不完善性造成了网络安全漏洞,给攻击者打开方便之门。
(3)网络结构的不安全性。由于因特网采用了网间网技术,因此当两台主机进行通信时,攻击者利用一台处于用户数据流传输路径上的主机,就可以劫持用户的数据包。
(4)缺乏安全意识和策略。由于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意识,网络中许多安全屏障形同虚设。如为了避开防火墙的额外认证,直接进行PPP连接,给他人留下可乘之机等。
(5)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管理、维护任其自然。
(6)由于条块分割的利益分配问题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
3 目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存在着技术和管理的缺失
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主要有防火墙、口令验证系统、加密系统等,应用最广泛的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内部网最重要的安全技术之一,其主要功能就是控制对受保护网络的非法访问,它通过监视、限制、更改通过网络的数据流,一方面尽可能屏蔽内部网的拓扑结构,另一方面对内屏蔽外部危险立足点为。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如:
(1)防火墙难于防内。防火墙的安全控制只能作用于外对内或内对外,而据权威部门统计结果表明,网络上的安全攻击事件有70%来自内部攻击。
(2)防火墙难于管理和配置,易造成安全漏洞。防火墙的管理和配置,易造成安全漏洞。防火墙的管理及配置相当复杂,一般来说,由多个系统(路由器、过滤器、服务器、网关、保垒主机)组成的防火墙,管理上有所疏忽是在所难免的。根据美国财经杂志统计资料表明,30%的入侵发生在有防火墙的情况下。
(3)防火墙的安全控制主要是基于IP地址的,难以为用户在防火墙内外提供一致的安全策略。许多防火墙对用户的安全控制主要是基于用户所用机器的IP地址而不是用户身份,这样就很难为同一用户在防火墙内外提供一致的安全控制策略,限制了企业网的物理范围。
4 当前设计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防范安全攻击的安全需求、需要达到的安全目标、对应安全机制所需的安全服务等因素,参照SSE-CMM(“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模型”)和ISO17799(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等国际标准,综合考虑可实施性、可管理性、可扩展性、综合完备性、系统均衡性等方面,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几项原则:
(1)短板理论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的木桶原则是指对信息均衡、全面的进行保护。“木桶的最大容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网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它本身在物理上、操作上和管理上的种种漏洞构成了系统的安全脆弱性,尤其是多用户网络系统自身的复杂性、资源共享性使单纯的技术保护防不胜防。攻击者使用的“最易渗透原则”,必然在系统中最薄弱的地方进行攻击。因此,充分、全面、完整地对系统的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胁进行分析,评估和检测(包括模拟攻击)是设计信息安全系统的必要前提条件。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设计的首要目的是防止最常用的攻击手段,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最低点”的安全性能。
(2)防止以偏概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在网络发生被攻击、破坏事件的情况下,必须尽可能地快速恢复网络信息中心的服务,减少损失。因此,信息安全系统应该包括安全防护机制、安全检测机制和安全恢复机制。安全防护机制是根据具体系统存在的各种安全威胁采取的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非法攻击的进行。安全检测机制是检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对系统进行的各种攻击。安全恢复机制是在安全防护机制失效的情况下,进行应急处理和尽量、及时地恢复信息,减少供给的破坏程度。
(3)实践中的安全性评价与经济可行和安全性的平衡原则。对任何网络,绝对安全难以达到,也不一定是必要的,所以需要建立合理的实用安全性与用户需求评价与平衡体系。安全体系设计要正确处理需求、风险与代价的关系,做到安全性与可用性相容,做到组织上可执行。评价信息是否安全,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和衡量指标,只能决定于系统的用户需求和具体的应用环境,具体取决于系统的规模和范围,系统的性质和信息的重要程度。
5 结束语
由于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和通信协议的安全缺陷,以及在网络环境中数据信息存储和对其访问与处理的分布性特点,网上传输的数据信息很容易泄露和被破坏,网络受到的安全攻击非常严重,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就更为迫切。实际上,保障网络安全不但需要参考网络安全的各项标准以形成合理的评估准则,更重要的是必须明确网络安全的框架体系、安全防范的层次结构和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网络系统的各个不安全环节,找到安全漏洞,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朱理森,张守连.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2001.
[2]刘占全.网络管理与防火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空间建设;建设原则;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100-02
众所周知,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甚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信息化大潮的驱动下,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快速推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保证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助推器,使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对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了促进作用。我院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推行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空间建设。实践已经证明,这场教育教学的空间革命,已经成为我校驱动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引擎,更是我校推进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模块化的新动力。
1 空间建设的原则
1.1 实用性
网络空间的最大特点在于空间的无限性,理论上看,学校推行的教学空间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这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自己的空间上传海量的教学资源,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对教师空间内容时,如何选择,“取其精华”学以至用却变得不再容易。教师作为信息的者,则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一味追求数量,不但不能促进自身的教学,甚至可能贻误学生的学业。总而言之,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都必须以实用性为前提,并非多多益善。
1.2 专业性
毫无疑问,我校推行的教学空间既不同于各传播信息为主的门户网站,也不同于各式以交流信息为主的信息平台,它必须是一个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空间,专业性是师生建设自己空间的基本原则。教师应根据空间教学的特点,不断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建设好自己的空间,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求知欲望。学生则应该自身的学习学要,一方面收集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源,同时在个人空间完成学习作业、考试考察、提出问题等,使个人空间最大限度为自身的学习服务。
1.3 实效性
信息自身的实效性决定了空间资源的实效性。在建设自己的教学空间时,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及时反映最前言的学术理论、最新颖的科学技术、最先进的教学动态、最贴近的教学案例,一方面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同时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有效的学习服务。学生则应该利用自己的空间不断吸取课内外的学习资源,将最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最新的案例,学习新的知识。
1.4 互动性
网络空间的社会性与开放性使得空间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变成了可能,所以互动性是空间建设的另外一个原则。“世界大学城”网站为我们提供的个人空间本身已经提供了很多实现信息者与信息接收者互动的途径。比如“好友”、“交流群组”、“消息中心”等。教师在建设自己的教学空间时,既可以按照教学科目,也可以按照传统的行政班级为单位建立交流群组,和自己的学生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和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学生则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互动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任务的合作化。
1.5 标准性
作为以教学为目的的网络空间,其整体风格应该是严肃为主,在力求追逐自己空间设计新颖、美观的同时,网页整体上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比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院长贺雪娟就提出,每位老师的教学空间至少进行空间二级导航、每位老师的教学空间必须统一标题栏,做到整齐规范,一目了然。
2 空间建设的设计思路
2.1 定位设计
首先确立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空间,然后才能确定需要建立一些什么样的栏目。实际上,网页制作的开发工具很多,建设自己空间的关键在于自己空间的定位和内容的设计。对专业教师而言,教学空间的重点应该是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教学空间的平台,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捷和服务。所以教师的空间建设设计定位应该是专业性、研究性的空间。而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学生等的空间建设定位则应该有所区别。
2.2 目标设计
一个网站的好坏往往是以访问量的多少和需求程度来衡量的,评价我校推行的教学空间的好坏则应该是以学生对空间资源的搜索、利用以及学生依托老师的教学空间进行学习的效果为衡量依据。所以专业教师的空间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的访问、利用自己的空间。同样学校行政人员和学生的空间建设也应该有自己的目标。
2.3 风格设计
前文提到教学空间的专业性、标准性等原则,并不意味着所有师生员工的空间不可拥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只是在追求个性化风格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确保页面结构清晰、主次分明、色彩清新而不艳丽。
2.4 内容设计
对教师而言,教学空间的建设应该是以资源建设为核心,所以内容设计是空间建设的最关键环节。只有专业、实用、新颖、实效的内容才能赢得最多的点击率和利用率。对教师而言,内容设计要紧紧围绕空间的教育教学主题进行。笔者认为,教师空间应该设计如下内容:
1)资源库:教师的教学空间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提供有用的信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以丰富的资源为基础的,所以教师的空间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库。资源库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声频、视频,资源库的内容可分为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案例库、训练库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将不同形式的资源的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资源库模式,使其系统性、整体性更强,利于检索和利用,便于知识追踪和内容更新。
2)资源导航:资源导航的目的是为信息接收者有选择性、目的性和经验性地提供导航,领导用户(主要是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具体的导航项目可以包括:个人空间管理导航、课程资源导航、专家教授导航、参考书籍导航、专业学术会议导航等。所有导航项目都是教师自己精心选择并和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人员和学生的空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需要建立自己空间的导航项目。
3)科研项目:作为教学型和研究型的专业空间,专业教师在自己的空间必须建立科研相关的栏目,体现其研究价值。教师个人空间可以
按专题进行研究,每一时期,根据学术界研究热点和实际需要设立研究课题,定期公布研究成果,并将其他网站上的相关资源经专业编辑评估选择后汇集在对应的专题下,不断更新,形成某一专题的较为全面的信息集合。
4)互动版块:教学空间的互动版块也要专业化建设,教师既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也要对自己空间所在的群组成员负责,包括答疑解难、经验交流等。教学空间的推行使得教材多媒介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但正是互动版块的设立不仅没有使得师生关系变得疏远,反而使得他们之间有更多机会进行更多形式的“面对面”交流。
鉴于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处于摸索阶段,我校园的空间建设也是处在不断探索中.本文提出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原则与设计思路,希望这项教学革命在以学校领导为主帅,齐抓共管,建立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的前提下,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一定能使我校的整个教学工作不断展现出亮点和新意,切实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能力,突显出技术为教育服务的功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
参考文献:
[1] 杨晓宏,粱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 祝常红,浅谈Internet网站和网站建设[J].电脑与网络,2003(3).
[3] 陈金艳.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6(8).
[4]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王忠诚,赵景辉.校园网与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篇4
关键词 网络威胁;网络防御;网络安全;防火墙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1-0211-01
1 企业内部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病毒的侵袭。计算机病毒侵入网络,对网络资源进行破坏,使网络不能正常工作,甚至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
2)黑客侵袭。黑客非法进入网络使用网络资源。例如通过隐蔽通道进行非法活动;采用匿名用户访问进行攻击;通过网络监听获取网上用户账号和密码;非法获取网上传输的数据等;
3)拒绝服务攻击。例如“邮件炸弹”,使用户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大量无用的电子邮件,从而影响正常业务的运行。严重时会使系统关机,网络瘫痪;
4)通用网关接口(CGI)漏洞。搜索引擎是通过CGI脚本执行的方式实现的,黑客可以修改这些CGI脚本以执行他们的非法任务;
5)恶意代码。恶意代码不限于病毒,还包括蠕虫、特洛伊木马、逻辑炸弹等。
2 企业网络安全目标
1)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网络安全与管理策略,将内部网络、公开服务器网络和外网进行有效隔离;2)建立网站各主机和服务器的安全保护措施,保证系统安全;3)对网上服务请求内容进行控制,使非法访问在到达主机前被拒绝;4)加强合法用户的访问认证,同时将用户的访问权限控制在最低限度,全面监视对公开服务器的访问,及时发现和拒绝不安全的操作和黑客攻击行为;5)加强对各种访问的审计工作,详细记录对网络、公开服务器的访问行为,形成完整的系统日志备份与灾难恢复;6)提高系统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技术。
3 安全方案设计原则
对企业局域网网络安全方案设计、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整体性原则: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分析网络的安全措施。即计算机网络安全应遵循整体安全性原则,根据规定的安全策略制定出合理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2)需求、风险、代价平衡的原则:对任一网络,绝对安全难以达到,也不一定必要。对网络面临的威胁及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然后制定规范和措施,确定本系统的安全策略,是比较经济的方法。
3)一致性原则:网络安全问题贯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因此制定的安全体系结构必须与网络的安全需求相一致。在网络建设开始就考虑网络安全对策,比在网络建设好后再考虑安全措施,要有效得多。
4)易操作性原则:安全措施需要人为去完成,如果措施过于复杂,对人的要求过高,本身就降低了安全性。
5)分步实施原则:由于网络规模的扩展及应用的增加。一劳永逸地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是不现实的,费用支出也较大。因此可以分步实施,即可满足网络系统及信息安全的基本需求,亦可节省费用开支。
6)多重保护原则:任何安全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可能被攻破。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重保护系统,各层保护相互补充,当一层保护被攻破时,其它保护仍可保护信息安全。
4 主要防范措施
1)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种安全机制和安全制度,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
2)网络病毒的防范。作为企业应用网络,同时需要基于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桌面操作系统、网关和邮件服务器平台的防病毒软件。所以最好使用全方位的防病毒产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
3)配置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应用广泛的网络安全机制。利用防火墙执行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将不允许的用户与数据拒之门外,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自己的网络,同时防止Internet上的不安全因素蔓延到局域网内部。
4)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利用审计记录,入侵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出任何不希望有的活动,从而达到限制这些活动,以保护系统的安全。最好采用混合入侵检测,同时采用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构架成一套完整立体的主动防御体系。
5)漏洞扫描系统。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要清楚网络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脆弱点。仅依靠网络管理员的技术和经验寻找安全漏洞、做出风险评估显然是不现实的。能查找网络安全漏洞、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的网络安全扫描工具是较好的解决方案,利用优化系统配置和打补丁等各种方式最大可能地弥补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隐患。
6)IP盗用问题的解决。在路由器上捆绑IP和MAC地址。当某个IP通过路由器访问Internet时,路由器要检查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的MAC是否与路由器上的MAC地址表相符,否则不允许通过路由器,同时给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返回一个警告信息。
7)利用网络监听维护子网系统安全。对于网络外部的入侵可以通过安装防火墙来解决,但是对于网络内部的侵袭则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对各个子网做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审计文件,为管理人员分析自己的网络运作状态提供依据。设计一个子网专用的监听程序,长期监听子网络内计算机间相互联系的情况,为系统中各个服务器的审计文件提供备份。
篇5
【关键词】网络出版;流程分析;系统设计
网络出版在商业模式上是基于双向传递的信息流,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以数字内容为基本的交易对象的活动,是未来信息产业的中心。作为出版业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出版在服务模式、收入模式、出版理念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如美国的的话多服务模式呈现出多方位服务的特点。该网络主要有三大服务模块:作者服务、出版商服务和商业服务。美国的创建了分级别的服务模式,它的用户主要是个人作者和读者,它在服务模式上最大的特点是分级别服务,即根据作者交纳费用的多少,提供基础服务、专业服务、个性化服务三种不同级别的出版服务。就网络出版而言,它活化和简化了制版、复制、包装、运输等环节,没有物流、没有库存,其运作机理和流程大大的突破了传统出版业。
1.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定义和特点
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是指以网络出版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之间互动和协作为基础,并基于由网络出版系统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反馈机制、利益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构成的网络出版系统运行机理,研究网络出版业务运行的流程。所以,基于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流程包括信息采集、制作集成、广泛传播等。
网络出版运行与传统网络出版系统运行相比,具有立体、复杂和双向互动的特点,所以,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与传统出版流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多而复杂,传统出版运行流程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少且简单。
(2)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网络出版物的采编、制作和是同步的,传统出版运行流程中出版物的采编、制作和是分时的。
(3)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信息流动是快速和双向的,传统出版运行流程中信息流动是缓慢和单向的。
(4)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网络出版物的采编和市场营销是同步的,传统出版运行流程中出版物的采编和市场营销是分布的。
2.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目标与原则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框架是网络出版运行的具体工作流程,是网络出版的重要补充环节,对于网络出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使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化,是网络出版运行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对网络出版运行的风险控制,保证了网络出版运行的顺利进行,同时降低了网络出版运行的成本,提高了效率。
(2)对网络出版运行的决策提供依据。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化可以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发生的时间和环节,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为决策提供依据。
(3)有利于明确网络出版运行工作的责任制,同时有利于对网络出版运行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
(4)能够为改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提供依据。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有利于发现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和网络出版运行管理的问题和缺陷,有利于改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网络出版运行工作流程化,提高网络出版运行的效率,降低网络出版运行的成本;同时发现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的问题和缺陷,以便改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所以,网络出版运行设计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减少流程步骤。在设计流程时,可以先将获得输出结果所必需经历的活动列出来,然后考虑流程正常运转需要哪些活动支持,把它们添加到流程中,避免流程中堆砌过多的执行活动。
(2)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应当涵盖网络出版运行的所有主要要素,以保证对网络出版运行的全面和系统。同时,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中还要坚持突出重点、关键环节关键控制、关键点重点控制的原则。
(3)为了保证流程体系的有效运作,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体系应当是规范化、结构化,以达到可管理、可控制、可衡量、易沟通、易分工和易评价。
由于网络出版运行的特殊性,我们对网络出版运行的流程设计依据下面几点原则而设计:
(1)符合网络出版运行特点的原则。流程设计符合网络出版运行特点的原则是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的前提,对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中,要紧按照网络出版运行的特点和项目要求。
(2)全面设计,突出关键的原则。对于网络出版运行来说,环节多而且过程复杂,如果对全过程的每个细节都给予详细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花费的人力物力太大,同时找不到重点;如果只对重点环节进行设计,会产生网络出版运行的盲点。所以,在对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全面设计,突出关键的原则。
(3)简易通用原则。由于网络出版运行本身的复杂性,在对网络出版运行流程的设计上要尽量简单易行,避免网络出版运行流程的繁琐复杂和费用庞大;另一方面,网络出版运行项目众多,在具有网络出版运行本身的一般特点的同时,还有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对流程设计在符合网络出版运行的同时,要具有网络出版运行流程的通用性。
3.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重点及框架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框架的设计重点在于:
(1)在网络出版物信息采编、内容制作和内容与传播过程中,网络出版商、读者和作者三方面互动协调的流程设计。
(2)网络出版商与读者在线交易安全的流程设计。
(3)网络出版商在和传播网络出版物的过程中,对于作者产权的保护流程设计。
(4)网络出版商对服务和产品以及营销等的创新方面的流程设计。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框架的设计是基于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此流程框架的设计遵从三方面的内容,即资金流、信息流和网络出版运行行为主体。同时,基于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与在上一章中研究的运行系统和运行机理一致,即是以网络出版市场需求为动力,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出版相关法律和标准的完善为保障机制,以网络出版商、读者和作者三方的互动为协同机制,以三者之间两两交流为反馈机制,实现网络出版的顺利运行,以及利益在网络出版商、技术服务供应方和作者等之间的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王晓丹.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4,(3):76-77.
[2]徐丽芳.网络出版的定价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与研究,2004,(3):58-61.
篇6
网络多媒体课程是深化传统教学改革、实践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典范。它是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实践的产物,其实质是一套基于B/S结构的、既能在计算机互联网和局域网上部署运行,又能够辅助仿真传统教学的多媒体软件系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融合多种信息媒体技术,可以较好的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充分结合。其主要的优势在于:一、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展示;二、提高了形象视觉和听觉的接收传递比率,缩短了教学时间、扩大了教学规模;三、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使得学生更愿意接受,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网络多媒体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总结课程设计的原则,设计开发模型,研究课程开发实践有助于教学技术交流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一、网络多媒体课程的特点
1.丰富有序的信息内涵
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教师收集、整理、处理的信息量增大,而且能够方便的通过信息点(知识点)之间的链接与引用,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网络体系。因此,网络多媒体课程表现出丰富的信息量和有序的信息关联。
2.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轻松的、随时随地的访问网络课程,自由学习,并可多次重复学习,使学习融入生活,深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3.更开放的交互与协作性
在教学规模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多元网络交流(BBS、Blog、Wiki等)方式方便了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和更深层的讨论,激发了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网络多媒体课程的设计原则
1.人性化原则
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网络课程操作界面应当符合形象生动,简单明了,具有亲和力,减少操作对学习带来的干扰等人性化原则。
2.形象化原则
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以学生的视角出发,做出形象生动,寓意明了的多媒体内容,做到“比较形象具体,使人印象深刻”。
3.模块化原则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教师分工协作,加快课程制作进度和维护修改,设计应以章节或知识点为标准做成模块后链接拼装。
4.轻型化原则
考虑到网络传输环境,尽量减小课程体积,压缩网络流量的轻型化原则会降低网络故障发生率。
5.互联化原则
互联化原则要求知识点之间具有互相链接的功能。互联化的知识网络可以提高知识利用率。
6.经济性原则
设计制作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即课程开发要尽量兼容现有教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如节制课程体积,减少网络承载负担;技术水平适中,兼容现有软件或数据。
三、网络多媒体课程的设计开发模型
网络多媒体课程是一套基于web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其开发过程也可以参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模型,其大致可依据的模型有:
1.带反馈的瀑布开发模型
此模型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备课设计、脚本设计、框架设计、素材准备、开发制作、运行维护六个阶段,且环环相扣,顺序开发,过程流畅,一步到位,适用于时间充裕、人力物力资源充沛的开发环境。
2.圆形迭代模型
圆形迭代模型即按照教学需求分析、设计与制作、运行与维护三个大块来进行构建急用的网络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再进行调整,适用于资源,时间、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
3.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是上述两种模型的混合体,可以穿插协作,因地制宜。
四、网络多媒体课程的开发实践
网络多媒体课程的开发在实践中可以分为课程准备、脚本设计、框架设计、素材收集、选择工具、web集成、运行维护七个步骤。
1. 课程准备。即教学设计,是基于网络远程访问的特点,研究授课对象的特征、课堂活动的展开、知识结构的部署讲授等,以完成思路构建,做到心中有数。它是整个设计的基础,是影响整个网络课程开展的重要因素。
2. 脚本设计编写。它是在吃透文字讲稿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教学需要,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及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原则,综合编排图片、影像、声音等素材。脚本反映了整个课件的框架结构和基本风格,是教学思想在课件中的具体体现,脚本的编写必须认真细致,全面考虑。
3. 框架设计。把教学内容用树状结构罗列出来,全面仔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结构及其链接关系,形成树形、星形或网状的结构框架。结构清晰的系统可使学生很容易地检索相关内容,便于选择性阅读和理解。
4. 素材收集。课件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设计素材的质量和丰富程度,这就要求掌握大量课件设计素材。课件设计素材的收集工作主要包括文本的键入,图形和图像的扫描与处理,动画的制作,视频、音频的制作和采集等。
5. 选择工具。创作工具大致有软件平台开发和主要工具软件两种。开发平台如Java、,多媒体课件制作Director、Dreamweaver、Flash等。工具软件如Photoshop,音频处理软件Adobe Audition,影视素材编辑软件会声会影、Premier等。为提高制作速度和效率,可以根据教师自身水平和熟悉程度,选择制作软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web集成。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课件设计素材准备好以后,就转入了课件制作的环节。Web集成要求:一是要界面美观,二是实用性和科学性,三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既保证科学性,又能激发兴趣和思考。
7.运行维护。完成的课程须部署到网络服务器上运行,以供远程自由使用。使用过程中根据各种反馈,知识更新,讲授重点变化等对课程反复修改是完善课程设计的必要环节。
结合上述基本理论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等讨论组单元,如BBS公告栏,在线聊天室等也是探索网络多媒体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随着课程网络的推进,师生间教与学的互选性增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不断隐形淘汰推进教、学进步的过程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要求。因此,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特点,教学经验,增进交流不仅会增强教师自身素质,同时也增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学军.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 陈海林.网络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1.1安全可靠性原则
安全可靠性是网路工程规划的必要原则,其考虑的方面有网络节点、网络拓扑、系统安全体系、通信线路等,如计算机网络安全性控制形式多样化或分布多层次化;把防火墙设在广域网或局域网的互联点,以此发挥抵御外部攻击等作用。
1.2整体最优性原则
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通常应反复论证网络技术的匹配度、本地网与主干网的衔接度、网络操作系统与数据传输的合理选择等,由此实现计算机网络功能的完善性。同时应结合有限合理性原则就设备的安全经济性、先进可靠性等予以评价,由此实现计算机网络的整体最优性。
2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方法
2.1可行性与需求性分析
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的可靠性分析通常包括:明确网络系统目标、网络用户目标、网络系统集成要求、网络工程建设的技术需求和成本需求等。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的需求性分析通常包括环境需求分析、设备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其中环境需求分析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所谓外部环境分析,它要求对无线环境、网络穿越区域及干扰环境等因素予以考虑;内部环境分析要求对网络用户现有机构分布情况、网络设备间的位置等予以考虑。设备需求分析要求立足于业务需求,同时就新旧系统的兼容问题予以考虑,其考虑的方面包括个人计算机、电源、网络布线、主机与服务器、路由器与交换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等。功能需求分析要求就图形、文本、视频等网络应用和数据类型予以考虑。此外,功能需求设备分析还应该考虑到网络使用高峰期、网络总数据量、流量分布情况、网络安全可靠性等方面。
2.2网络分层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工程分层拓扑结构通常应结合网络用户实际需要从分布层、核心层、接入层等予以规划设计。其中核心层应结合信息流量、地理距离、数据负载等需求分析予以选定。主干网主要连接建筑群,其传输介质为光缆,此时应考虑到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先进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计算机网络工程内分布层的规划设计通常由网络信息流的具体特点而定,其中若分布层选择堆叠体,其能够满足全局信息负载轻和本地信息流密集的情况,而分布层的级联形式仅能满足全网信息流较平均的情况。计算机网络工程接入层的规划设计通常受制于布线系统的成本和实现,针对某些不集中的远程用户接入,采取PSTN市话网络的远程拨号访问方式具有简便性和经济性。
2.3网络设备的选型
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涉及到的设备包括集线器、网桥、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网关、工作站、服务器、网络打印机、存储驱动器、网络管理系统、通信介质、应用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等,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必须对上述各个网络设备的用途、功能、性价比等予以综合考虑,由此选择出综合性能最优的网络设备。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9-0088-02
当前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正是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计算机网络想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其自身所储存的信息,在整个网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通过连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方便了用户,但也不可避免的给网络入侵者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因此,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最为重要,主要是用来抵御网络侵入者,保护互联网用户隐私的安全,并且向用户提供更多丰富的服务。
1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历经五十多年时间,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健全的体系。
1.1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作为一门系统的工程科学,其定义主要是指,在规定的条件,规定的时间范围里,网络保持连通的状态,以满足通信需求的能力。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反映的恰是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对计算机正常运行的支持能力。
1.2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问题
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问题,通过模型化表现为图的可靠性问题,关于计算机网络模型的表现形式,多是借助概率图G(V,E)。其中结点集合V,表示的是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终端,而E表现的则是计算机的链路。这种计算机网络模型概率图是图的各边和终点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得到,通常图的可靠性,概括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分析问题,也就是关于既定图可靠度的计算;另一个则是设计的问题,指的是在给定所有元素后,设计出可靠度最大的图。通常图的可靠度并不方便求解,不过可以通过计算失效度,用总和1减去失效度得出可靠度。
2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原则
科研人员针对计算机网络设计,以及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建设,总结出以下设计原则,对已规范和知道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优化,这些原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则一:按照国际设计标准规定,借助开放式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将异构系统进行连接,或者将异种设备相连接。这一设计原则具扩展与升级的能力。
原则二: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其实是将设计的先进、成熟,以及使用与通用等特性的完美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先进,首先需要将网络拓扑结构的实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
原则三:计算机网络的互通能力要强,可以实现多种通信协议。
原则四:计算机网络要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要具备冗余能力以及容错能力,管理性要强,此外网络管理软件要现金,选择的网络设备要支持SNMP和CMIP。
原则五:选择的计算机网络链路的截止一定要保证质量,如此才能够保证主干网足够大的带宽,且实现网络良好的响应速度。
原则六:保护当下对计算机网络的投资,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合理的分配硬件设施、网络布线系统,合理的调用网络操作系统与网络应用软件。
原则七: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提高性价比。
3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的方法
通常从两方面着手,来改善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一方面,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是从相关的部件着手;另一方面,则是增加计算机网络相应的冗余部件,这样不但使计算机网络功能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也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此外,这种形式也提升了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成本投入。
一般,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优化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分别是试凑方法和分层处理方法。
3.1 关于计算机网络优化的试凑方法
关于试凑方法,指的是将适合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要求的方法研究出多种,然后通过比较各个方法所需要的费用来选择。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我们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多个设计方案中,选出比较好的方案,或者通过对多个方案的比较,选择一个既省时又节省费用的方案。
如若费用充足,可以对其设计相应的冗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和加强网络的可靠性,同样也可以对内容进行扩展,为进一步升级奠定基础。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在优化时极为重视这个环节。
3.2 关于计算机网络优化的分层处理方法
计算机网络首先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要求,换言之就是对各个层次的可靠性的要求。由此,关于计算机网络优化的分层处理方法,其作为由美国国防部提出的完整方案倍受重视。
分层处理方法将计算机网络分为4个层面,分别是服务层、逻辑层、系统层以及物理层等层次,在对每个层次的可靠性通过具体的测度指标定义之后,再对可以提高可靠性的技术与保障措施进一步规定。
不过,关于计算机网络优化的分层处理方法的应用,如何进行分层,如何对每个层次进行协调,以最终保证可靠性测度指标达到最佳效果,依然是我们未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3 关于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策略
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设计策略,涵盖了容错性设计策略和双网络冗余设计策略,以及网络层次和体系结构设计策略。
其中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设计要遵循并行主干,及双网络中心的原则为指导;双网络冗余设计策略,指的是在单一的计算机网络上,增加另外一种备用的网络,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冗余,解决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此外,网络层次和体系结构设计策略等在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可靠性的优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当前,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关系和影响其可靠性的相关因素也越来越多。由此,用来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进行优化的方法和要求也普遍增多。本篇论文,先是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相关优化方法进行分析介绍,指出影响到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诸多因素,并结合具体的问题,为计算机可靠性的优化寻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案,最终保证了优化策略能够取得相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明凤.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1.
篇9
关键词:计算机 信息网络系统 规划研究 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100-02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特点
1.1 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的分布形式
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是由分布式逐渐向集中式慢慢过度的发展过程,为了充分的适应我国国情,计算机网络逐渐有分布式慢慢的向更加具体化更加易于管理的集中式做详细调整。由于网络分布式过于散乱,在整体规划和布局过程中会出现麻烦或者偏差,所以更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以及成本的无谓提高。所以,趋向集中式管理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必然转折过程。
这种形式的转化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还可以在经济水平等方面逐步完善节约的理念以及风险意识。统筹兼顾计算机网络的运营成本以及运营方式,让计算机运营理念可以进步一得到快速更新交叠,向集中式管理模式逐渐转换。
1.2 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的基本特点以及功能
随着计算机领域的革新和逐步调整,在逻辑上的网络转换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效稳定的群集集中式的网络系统,这样的系统在业务的具体需要上不断的扩充并适当的延伸,各地区的局域网也可以通过路由器与集中式管理的控制中心进行大规模的数据交换以及数据剖析和上传。
数据库的清点以及审核已经变成了客户管用的模式,为了随时更新方便客户的操作,计算机网络系统必须拥有及时反馈并提供最新信息的功能特点,第一时间总汇所有的信息内容并且实现资源共享。由网络总部进行统一管理并且严格筛选,然后迅速传送。
在网络每天的点击率和信息传播速度等方面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集群网络的一些特点,供求环境在网络的大平台上进行综合以及迅速收集新信息并且重新扩散,迅速并准确,第一时间把所有的信息网重组而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方式。
1.3 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的实际运行效果
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进一步组建并且整个网络平台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新的改善以及网络业务管理系统的初具规模,所以集中式分布网络系统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促使了很多企业和运用网络了解资源信息的领域都被带动起来,所以,集中分布的网络系统与各项业务关系以及业绩的提升都紧密相联。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作用不断的被认可并且得到进一步的积极发展运用。
无论是商界,金融界,以及证券和交易市场,乃至于学校或者娱乐场所等都以及得到了越来越强大的市场经济水平的占有量。尤其是有关金融行业的发展更是史无前例的在曾经一贯的经济竞争中如鱼得水,运行效果极佳,口碑早已不再是一个完美的句子,而是变成了数以万计甚至亿万计的庞大数字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研究具体原则
2.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总体原则
局域网的设计原则是根据越来越被人们认可的,现代科技速度以及前沿经济能力建设发展方向还有理念所实施的。(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首要原则要遵循当代网络的实用性,统一性以及灵活时效性。(2)还有兼顾其开放性的具体运营手段和可扩充性及安全性的基本运营理念。设计原则要根据标准规范作为系统分析的研究策略要求掌握,还要同时开展各项可持续运营的网络利用新型行业,以高效节能并且迅速时效的最基本原则作为奠基理由,再通过网络渠道制定适合于计算机局域网可以展开的发展方向。这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才能真正的服务社会,成为全球公用首要的利用渠道。
2.2 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的具体实施
其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发展原则提前是符合国际化标准网络平台的各项统一规则,同时局域网通过网络之间的互通原则实现开放的总体理念。以规范化作为先决条件才能真正的把开放性原则实施到位,并且在运用中表现的更加合理井井有条。
可扩充性原则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施中的体现同样十分明显,使之变得更具良好的网络服务平台,基础优秀并且符合现代的前沿服务信息化的标准理念。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时刻遵循可靠性原则,这是整个计算机信息网络规划研究设计的基础,只有具备这一项实质性原则,并且落实的翔实有效才是不中断用户正常使用的条件,所以把容错率降低到最小,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本职任务。
同时,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于可管理性原则也必须无条件遵循。只有在一定的管理强度下,计算机网络才能真正意义上为大家更好的服务,才能便于随时维护并且监管运行状态和运行速率。
3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方案
3.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方案
如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用已然十分广泛,其广域网接入方式也不再单一,主要接入方式有三种:(1)电话线调制解调器接入法,这种方法比较传统,接入方式简单。(2)电缆调制解调器,这种方法也越来越普遍。(3)无线微波接入法,这种接入方法比较适于大家方便快捷的应用,方便大家在出行或者会议等各种场合随时随地使用,这种方式特别受到广大计算机研究爱好者的赞誉。
目前,计算机在校园或者在室内应用的广域网在结构或者安全方便具备极高的性能,网络结构完好,可以基本上保证连接过程中无断点,无故障。可以自觉的均衡网络服务器使用流量,大大减少甚至杜绝了网络杜塞的现象,可以使网络变得更加畅通更加快捷、方便,以便于在使用过程中减少数据的丢失现象。
3.2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方案存在的安全问题
为了可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可以合理的通过路由器进行微控制,有效的充当外部防火墙,阻止或者直接屏蔽了很多外部的不良信息侵扰,还可以通过加密的形式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设计规划进行内部保护,防止更多的恶性信息滋扰计算机的正常工作。
还要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布线设计可靠强度,这种布线设计避免了电磁波的干扰,同时在布线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来自于各种方面想干扰情况,除此之外,电源和消防报警系统也需要同步进行完善。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计算机网络遭到外界入侵的干扰现象,正确的报警信号以及传输至消防中心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
在正确修正报警以及放侵扰的设计同时,对于病毒的防范意识需要同步加强,这一点对于网络安全性不可小觑。因为网络病毒也同样会受到网络使用的限制,所以,DOS病毒是比较需要用户注意的一种常见网络病毒现象,是病毒入侵的主要防范对象。当然,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同时,也要逐步完善计算机网络的更新,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计算机的使用提供了更好的安全保障,使我们对计算机的应用更加行之有效,更加的安全、方便、快捷。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所以对于计算机是使用也适当的越来越重要,人们的目光多数都自然而然的慢慢聚焦在了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上面。所以在事态万千的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更是要必须配合当代人发展的眼光,来为各项服务系统提供日益扩张的需求以及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海水,黄贞益,王大龙.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1).
[2] 周兴东,普钢.数据管理和网络备份设计[J].云南电力技术,2000(03).
篇10
关键词:网络课程;Web2.0;通用学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73-04
一、问题的提出
在保证优质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网络课程中有效的学习支持是保证学习者学习的关键。但是,从国内外的研究和笔者从事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论坛的讨论中,多数没有对话题展开深层次的交互;大部分学生登录到平台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习;部分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没有提供工作流式的步骤和脚手架;很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分析及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对学生的自我反思支持不多;大部分学生想认识其他人。出现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是:第一,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很难获得个性化的支持;第二,从情感上讲,如果学习者获得学习支持,意味着会暴露个人的弱点;第三,网络课程的设计还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而非面向多样化的学习者。因此,可以发现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学习中的面临情感性(缺少持续性的关心)、认知性(表现在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方面)和策略性(表现在学习方法、交流、分享和协作等方面)缺失。
带着这些问题,为了弥补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中面临的情感性、认知性和策略性缺失,通过文献调研、学生访谈和学习平台相关的学习记录发现Web2.0的技术和理念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通过思考学生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情感性、策略性和认知性缺失的问题,采用设计研究的方法,通过迭代式的设计,提出设计原则,以期待解决此问题。
二、Web2.0对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支撑模式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本质是为学习者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而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对学习影响非常大,正如舍基所说:“行为的改变取决于机会,而非动机。”更确切地说,在网络课程中要为学习者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给予学习者个性化、适当的、持续的学习支持。通过理论解析和实践总结可以推出,Web2.0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支持这样的学习环境,如图1所示的Web2.0对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支撑模式:
从多种途径来识别Web2.0对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环境支撑模式的要素,该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以通用学习设计为概念框架,以Web2.0理念和技术支撑为核心。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有没有一种通用的符合学习规律的概念框架;二是什么技术能够对概念框架提供有效的支持。而通用学习设计和Web2.0给予这两个问题满意的答案。通用学习设计和Web2.0可以被认为是作为两个方法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如图1所示,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环境是一个系统,三角形内是Web2.0,三角形外是认知性支持、策略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当Web2.0三角形越大,所支持的也就越有效。在这里,强调二者的相互作用,因为全面的解决方案需要关注Web2.0和通用学习设计,只有它们有效的整合,换言之,只要Web2.0支撑作用发挥到最大,学习者的学习就会更有效果。
1.以通用学习设计为概念框架
通用学习设计理论提供了一个思考网络课程中学生面临情感性、策略性和认知性缺失的框架。UDL(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通用学习设计源自建筑学,框架基于扩展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的机会(Rose & Meyer, 2002)。旨在通过精心地设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通用学习设计的核心是使用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它提出了指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设计的三个原则,这些原则源于脑和神经科学有关人类学习的最新研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区域,分成三个相互联系的网络:认知网络,专门接受和分析信息如名称、事实、数字等(“是什么”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策略网络,专门计划和执行动作(“如何做”的学习),用于解决问题、选择、运用和修改策略网络;情感网络,专门评价和决策(“为什么”的学习),并且学生想学习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通用学习设计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路径(Dolan & Hall, 2001),提供适应的教学策略和设计原则,聚焦于信息表达方式、知识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根据通用学习设计的原则,运用Web2.0技术和理念支持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探索在认知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方面有效的设计原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2.Web2.0技术
Web2.0技术支持的教学交互过程中,出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目的,学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动一起交流、分享和协作,通过Blogs、Wikis、播客、Email和微信/微博等进行同步或异步的讨论。它既是交互的有力支撑工具也是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创设的脚手架,其应用和功能包括:
(1)交流和社会学习工具:技术支持能够进行同步交互(视频会议、播客、聊天、博客和电话等)和异步交互(论坛、邮件、群组等);
(2)提供更多的案例:教师和学生能够为学习和元认知提供案例,通过微信、微博、博客、Wiki等。
(3)支架:基于工作流的、步骤式的问题解决过程,如RSS、计划、时间线、认知模型软件等。
(4)自我反思:提供多种反思的方式,如博客、Wiki、同步聊天、微信、微博、播客等。
三、设计原则
Web2.0支撑的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环境的设计研究,聚焦于Web2.0理念和技术支持环境下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支持环境的设计,通过迭代式的设计将Web2.0和通用学习设计理论与网络课程连接起来,为促进学习提供了设计原则。这些设计原则是对Web2.0支撑的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环境的理解的提升和设计特征的概括,作为一个解释性框架用于指导实践(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根据通用学习设计的框架和Web2.0的理念和技术提出三个设计原则(J. B. Howard, 2003; K. L. Howard, 2004; Lancaster, 2011; Write & Guide, 2012):
原则一,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环境中,为了弥补学习者认知性缺失,设计应充分利用Web2.0作为支架的特征,提供多种灵活的表示结构和方法。
认知过程维度包括六个维度: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六个维度是连续的,被假定为认知的复杂程度,反映了学习的路径。为了给予学习者认知性支持,知识论坛提供了“在基于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引用其他人的观点”、“允许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利用协作工具协同创作”、“发表个人的重要观点”和“提炼新的观点”六个支持工具。(D.R.Garrison & Anderson,2008)提出了认知性存在的概念,主要通过基于文本支持的持续性对话和反思来促进意义和理解的构建。(Reigeluth & Moore, 2011)认为认知支持包括那些支持学生建构对于学科领域的理解和提升学科领域的能力的要素,具体的形式包括文本资料、数字资源、人际交互、按顺序利用信息、反馈和评价等。如表1所示的认知性支持设计原则,例如:当为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或单元,可提供多种结构、目前的信息,如视频讲座、数字化文本、基于活动的探索或示范。
原则二,在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中,为了支持不同的策略性缺失,应基于Web2.0的交流工具和自我反思的特点,设计应提供灵活多样的表达工具和方法。
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环境中,为了给予学生策略性支持,应当抓住两个问题:一是运用什么方法;二是什么时候运用。如果创造的情境是为发展技能,那么提供指导(解释、示范、实践提供即时反馈)是有帮助的;如果是为发展复杂思维,那提供模拟和虚拟的世界是合适的;如果是为记忆信息,那经证实的记忆方法和策略是有好处的。并且,在解决问题之后,学习者可通过自我反思学到更多。(D.R.Garrison & Anderson,2008)提出促进学习者了解和对话在网络学习中至关重要。如表2所示的策略性支持设计原则,当要求学生反应对于知识的理解,可提供一系列的工具,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回应,如写、幻灯片、口头、视频、绘图等工具和方法。
原则三,在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中,为了支持不同的情感性缺失,应利用Web2.0的社会性的特征,提供多种灵活的选择参与和互动。
(Sylwester,1995)认为情感对于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情感驱动了注意,也就驱动了学习。同样,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环境中,给予学习者持续的关注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情感,以便于更好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有意义的对话和学习过程的进展。相互支持的社会性情感回应是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对话的必要条件(D.R.Garrison & Anderson,2008)。互动也很关键,通过互动学习者可以操练重要的社会技能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促进对情感的依赖。(Darling-Hammond,2012)提出有效的互动包括分享原始观点、通过辩论消除不同观点、解释对现象的思考、提供评论、观察他人策略以及倾听解释等。(Kagan & Kagan,1994)在大量积极的学习者执行问题解决任务时,鼓励同步的互动,(Johnson & Johnson,1994)也认为在互动中同伴之间要表扬、帮助、鼓励和支持彼此的学习努力,促进彼此的成功。同时,(Slavin,Hurley,& Chamberlain,2003)提出要确保学习者的平等参与机会,让所有的学习者有机会作出贡献。如表3所示的情感性支持设计原则,鼓励并允许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内学习的主题或概念,参与协作学习进行积极的互动。
四、总结
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的设计原则目的是为支持每个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支持策略会随着学习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正如(Darling-Hammond,2012)所指出的那样,支持策略的合理性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者带入学习过程的知识技能以及经历的特点、学习的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相关的学习评价。为了给予学生持续的认知性、策略性和情感性支持,Web2.0理念和技术的出现,为其提供了可能,而通用学习设计为其提供了概念框架,因此,Web2.0和通用学习设计是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设计中两个重要的互动要素,互动体现在Web2.0的支持程度,犹如两个运动中的圆,内圆是Web2.0,外圆是通用学习设计,内圆越大,说明支持的越好,就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
依据设计研究的范式,根据对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的解析,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认知性、策略性和情感性缺失的原因,以Web2.0为支撑模式,以通用学习设计为概念框架,提出了有效的设计原则。那么,后续的研究会根据这些设计原则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收据数据、分析数据、输出结果、与研究问题比较,开始新一轮的迭代过程,以达到对设计原则和学习支持环境设计实践的逐步求精,获得一个更满意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宋述强,曾小牧.“目的性学习”与“知识建构社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CSILE/Knowledge Building”项目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5,222(7), 88-90.
[3]杨南昌.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D.R.Garrison, & Anderson, T. 21世纪的网络学习研究与实践框架[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
[5]Darling-Hammond,l.Powerful Learning[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Dolan, R. P., & Hall,T. E.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Implications for large-scale assessment[J].IDA perspectives,2001,27(4),22-25.
[7]Howard, J. B.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 essential concept for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03,19(4)113-118,1040-2454.
[8]Howard, K. L.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J].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004,31:26-29.
[9]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M]. Learning together. 51-65.
[10]Kagan, S., & Kagan, M.The structural approach: six keys to cooperative learning[M].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1994, 115, 33.
[11]Lancaster, P.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J]. Colleagues, 2011, 3(1)5.
[12]Reigeluth, C. M. & Moore, J.Cognitve Education and the Cognitive Domai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M]. 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11,vol,2.
[13]Rose, D. H., Meyer, A. Teaching every student in the digital age: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J].ERIC,2002.
[14]Slavin, R. E., Hurley, E. A., & Chamberlain, A.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M]. Handbook of psychology,2003.
- 上一篇:群众路线对照检查材料
- 下一篇:竞职演讲技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