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高校转型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改革 产业调研

2014年2月26日,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提到“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随着政策落地和推进,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也引起了舆论热议。笔者很赞成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对于应用型的理解,他认为,这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笔者觉得,是否也可以说,应用型强调面向一线、面向现场培养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在办专业的时候要进行详细的市场和行业调研,把专业办成适合行业的,把人才培养成适合市场的。

一、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崭新专业,秉承“艺术与技术结合、艺术与科学结合、课堂与市场结合”的办学理念,造型与设计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倡导 “厚基础、宽口径、重原创、多实用、强素质”的育人思想,突出以数字艺术创作为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手段、数字技术应用为特点,面向数字传媒产业、IT业和娱乐业培养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急需从事数字媒体节目开发、制作与传播的复合应用型数字传媒人才。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产业调研简况

本专业与省市文化产业对接的单位包括:各省、市、县电视台、动画公司、电视剧制作部门、数字电影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等行业(部门),学生主要从事摄影、摄像、影视创意与制作、数字影视后期合成与特效制作、电视片头设计与制作、电视频道品牌营销与整体包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数码影视制作。

目前根据调查的几家个公司企业及单位的问卷调查,企业现在迫切需要的人才大概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影视制作,主要是从事从摄影摄像、剪辑后期合成完成影视片完整制作;另一个就是频道和栏目包装制作。

根据实际调查与用人单位反馈来看,目前我们的毕业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但在职业素质上还有待提高!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3)对学习的专业软件、工具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对学过的各科知识,做不到融汇贯通,无法完成实际工作任务。

(5)所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还不强,学生的实际制作效率较低。

(6)实习经验欠缺。

三、专业改革思路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研究工作的定位强调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应用研究,以产学研结合为特征。重点关注管理规范创新、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等等。

因此,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转型的核心都应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路下进行。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进入圈子,把学校放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去考虑;另一方面,还要跳出圈子,把学校放到区域经济、社会中去审视。研究圈内是为了发现办学的优势和不足,审视外部环境是为了寻找发展空间和依托。

我院立足绵阳,服务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全国,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艺术人才。绵阳是中国科技城,是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广电行业在保持其丰富的节目内容的传统优势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类交互式应用体验,跳出传统的电视节目运营的范畴,基于数字家庭的应用场景,提供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群体用户的新兴业务。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绵阳本地的龙头企业长虹、九洲集团有诸多与数字媒体关联的企业。长虹集团也下设有多媒体产业公司,主要从事数字电视、DMB移动电视、数字网络等相关产品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品营销和系统集成。九洲集团旗下的四川科瑞软件有限公司也是从事数字产品研发的创意产业企业。就四川而言,伴随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四川成都)基地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整个四川的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为此,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综合改革的目标,以产业、行业、企业需求为专业建设的落脚点,谋求企业与学院的双赢。

2.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与校外合作教育基地联合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创建联合教育模式,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联合培养。选择绵阳及周边地区的数字媒体艺术业内的知名企业和单位,通过“共建基地”、“双向兼职”、“专业综合实习”等多种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拟采取聘请校外业内专家作为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教师,每年进行为期3-4个月的专业综合实践,实习采用“衔接式双师制”,即实习单位指派老师对学生的创意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培养,学生可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学生返校后由校内相关的指导老师指导其毕业论文的撰写。

3.开展面向业内企业的订单(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就和企业签订双向选择的协议,实施定向的订单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择优在相关企业,尤其是主要合作企业中就业,充实企业创作研发力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保证。积极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有志献身数字媒体创意产业学习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

四、结语

总之,在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专业改革应该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明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手段,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向产业渗透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重点,着力培养“品德优、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会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

作者简介:

篇2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学术界尚无明确界定,但其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第一,其是基于数字技术的传统媒体变革;第二,其消解了传统媒体的界限;第三,其是真正的个人化媒体。新媒体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运用,并改变了艺术存在的语境,而艺术的创作、承载和传播也在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下产生了新的变革。新媒体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新媒体艺术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形成了具有艺术感染力、能带给公众审美体验的新媒体艺术形态;另一方面,形成了具有实用性的、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新媒体艺术形态。而新媒体艺术也存在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征,即其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如计算机技术、艺术学、传播学,甚至是心理学等,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门类。

我国的新媒体艺术发展已有20余年,至今,“新媒体艺术”这个词汇已不再新鲜,其并非指某一个具体的艺术种类或是专业方向,而是依据时展而发展的多元化的艺术。我国新媒体艺术教育从最初依托于少数专业美术院校逐步迈进,到目前有1000多所高校已经或正在创建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学科。目前我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状态是成规模、成体系的。从当年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确立以来,发展至今,新媒体艺术教育主体上已经涵盖了从中职、高职、高专到本科院校,乃至于研究生、研究院层面,且新媒体艺术还是围绕着数字媒体的相关学科;从最初的模仿阶段逐步走向了自主创新的成熟阶段,其带着创意者们新的文化命题、新的思维模式,以独特的方式快速稳步前进。

新媒体艺术教育及形态的多元化展现

在记者看来,新媒体艺术的呈现和表达在狭义上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能带来审美愉悦、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信息呈现方式;另一种是能与时俱进,具有实用性的方式。至于前者,即上文所涉及的艺术展览等;而对于后者,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就其学院的研究方向做了概述:“我们研究院近年来参与了数字设计领域,结合大数据、结合互联网环境下数据的可视化,以及人的互动等方式,对新媒体艺术形态进行探索。而站在传媒大学的角度说,我们近年来会比较关注和视频相关的内容。”如何把在中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微电影转化为具有更多艺术内涵、更好的表现力、更多的传播价值的平台,这是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主要的研究方向。而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宿志刚认为,新媒体会产生各种媒体的实验的可能性,其更多是同人的思维发展有关,新媒体的制作分两大阵营:一类是以传播学院为名的新媒体制作,另一类是美术系、美术学院的新媒体制作。“美术系的新媒体专业主要指以材料为媒体的新媒体,其不断地开发对于大脑的体验。而北京电影学院的视听新媒体,主要指网络传播的新媒体形式,如手机、微信等,都属于以传播为媒体的新媒体。二者有交叉之处,且都采取了影像的创作方式,影像创作的美术也多以实验性的影像为主;我们是以传播为媒体载体的节目制作为主,是全民艺术。”近几年,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在微电影方面都有过合作,而它们所强调的都是“亲产业,接地气”的艺术作品,在展现艺术的同时也兼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如今,我国艺术高校中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也已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局面。办学单位往往根据自己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去制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的专业基础,就是以“数字图形”和“数字影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该院院长王晓明认为,这是由于学院有良好的计算机动画人才储备,以及有电影厂影视生产的技术照应。因此,在视像化时代来临时,其自身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学院的省级重点理科实验室――数字媒体与动画技术实验室,凭借其在三维立体影像方面的优势,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解决了诸如‘非平面建筑梁柱光影秀’‘无点动作捕捉’‘意念交互影像’以及绘画式‘达・芬奇’影像校色等技术难题。”王晓明说。

微电影、微视频成新媒体艺术教育新宠

基于新媒体本身是交叉、融合的学科,诸多和新媒体艺术相关的高校结合了新媒体艺术创业教育,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由于新媒体和数字技术有密切的衔接性,因此高校尤其在科技层面对其予以重视。曹三省举例道:“可以把研究院想象成中国版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与技术实验室(The MIT Media Lab),其涉及创业与艺术相结合时,一定是和新型科技,如智能硬件、云计算、大数据等这样的方向去密切结合。我们相对会比较重视技术层面的基础,在这之上形成近年来主要着力点,如新媒体微视频、微电影等体系。同时也包括最近大数字兴起后涉及所谓的数据创意、数据视频、数据新闻等体系。”从艺术教育的层面看,研究院在近几年致力于新媒体视频创意人才的培养,且出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如与新媒体视频、数据视频相关方向的学生在毕业后受聘于国家的新媒体机构,或是互联网的领军企业,从事和创意相关的工作。同时,也主办或者协办了大量的与微视频、微电影相关的国家层面的竞赛、电影节等平台。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加适应新媒体。首先,要研究适应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节目制作;其次,要研究适应新媒体传播的思想内容和叙事方式。该院一个主要的专业就是新媒体编导专业。其主要是为现代手机、互联网提供新的视觉节目,如微电影、微纪录片等,意图把生活中的点滴用影像的、小视频的形式来介入,以此来引导受众走向创作者的美学及叙事内核,并影响其生活方式,而学生的研究领域有可能是在观念、民族文化、信仰、公共行为等方面的,或是引导观者建立一种私人的生活方式等。宿志刚认为,相较于一些培养广播电视人才的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更注重网络节目制作的人才培养。“我们的研究成果会及时地参与社会,会更直接、更准确、更主动,更符合时代特征。今天,我国有6亿多人使用手机,那么,我们可能单独对手机影像来培养专门人才,用影像帮助主流社会,重新宣传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重新树立、塑造民族精神,可以用影像讨论当今社会道德缺失问题,讨论社会发展过快所带来的诸多不平衡问题。我们成立新媒体编导专业的目的,就是想培养一群有正确价值体系的人来生产社会正面题材的影像,用自然的、普通的叙事方式让更多正确的、人性化的节目传播出来。我呼吁政府应该注重这种新的,拥有极大功能的传播工具,把其变成为整体社会服务的艺术手段。”

在新媒体艺术教育中,微电影、微视频已经快速进入教育主题,且要求学生要有综合素质,除了传播学,还要对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展开研究,同时要对公共文化有所了解,而学生思考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艺术创作,而是要和社会事件以及人性特点结合到一起。作品也不全是用演员来表演,也可能是对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编辑、整理成影像,强调让学生对于人生第一现场的体验、关注、记录,用自己的文化方式表达出来。

对于招收对象的层面,北京电影学院主要面向硕士研究生,并希望是拥有更多实战经验的人。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也是以硕士为起点的学院,有研究生培养的职能,并不是纯粹的研究机构,其包括硕士层面和博士层面两部分。在硕士层面分为艺术硕士、工程硕士,还有工学和文学的交叉方向。就招收情况看,近两年学生报考热情很高。与此同时,曹三省也表示了一些担忧:“招生指标不太可能扩得很多,而研究生培养的力量相对会有所欠缺,但学生的热情度很高,我们也希望多为学生去创造实现梦想的机会。期待着新媒体未来的方向,特别是在艺术硕士方向有更多的突破。”

新媒体的持续演进决定其改变与挑战

当今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与传统艺术教育不同,会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而这种挑战不仅仅是所谓的扩大招生规模,更重要的是各高校能否做好人力资源调整、学科建设调整以及硬件设置调整等。尤其是新媒体艺术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字媒体刚提出来时的核心理念(即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手段来进行艺术创作),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新媒体艺术,而指向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高校要摸清自己的方向,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培养模式。

作为国内第一个被批准招收新媒体方向研究生培养的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在新媒体艺术硕士培养的早期,其方向是移动视频节目制作,也就是所谓的新媒体视频。最初面临着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师资也处在探索的阶段。另外,学科间的均衡发展十分重要。任何院校都不能建构一个纯粹的新媒体艺术、新媒体创业的学科体系,其必然要和产业、技术、经济环节相连,和不断更新、变化的时代密切相连,也唯有此,才可登上新媒体艺术这个跨界和融合的舞台。鉴于此,曹三省认为:“研究院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跑步’的状态,不仅是在摸索,而且要加速前进,因为无论是来自外界,还是来自团队自身都会有一种迫切的推动力,就是希望能进行更多的探索。近年来,新媒体受到很多大的技术系统,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给予的动力,每当一波新的技术浪潮到来,就意味着从事新媒体创作的人才必须要消化、理解、吸收大量的新知识,然后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及学科的立足点。而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面对和总结,新媒体最大的挑战就是其动态性。此领域是不断更新的,我们绝不能静止地把互联网或者是把今天的移动互联等同于新媒体。”新媒体永远是持续演进的,做新媒体研究的人要处于一种自我更新的状态,要乐于去迎接这种挑战。未来,我们必然还要去发展自身的力量,越来越迅速地融入新媒体演进的潮流中,完成更多的创造。

基于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多学科、多门类的艺术综合体,有些艺术院校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全部的教学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王晓明认为,这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背景和复杂的数字技术支撑。“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很早就与国内外的相关工科院校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与国内顶尖的科学家保持密切的联系。而学院在课程安排上,除了强化造型基础之外,还加大了音乐、声效、表演、导演等课程的比重。”

在硬件设置方面,北京电影学院有一个影视实验中心,有很多供学生使用的实验设备。宿志刚表示:“学生首先要深入了解新媒体产生的渊源以及技术手段,而我们要把思想驾驭在技术上,这才是完成了新媒体创作。教师应在新媒体领域里首先有所尝试,有所实践。”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对此也做了基础的投入,并建设了新媒体示范基地。至于涉及师资方面,曹三省指出:“我们的个人评价、自我评价,包括校内的评价是有一些短板的。目前从整体的人才培养方面说,传媒大学在积极推动新媒体研究院的团队建设,以及学术队伍上有一些新的尝试,包括目前借助协同创新,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聘请一些人员。从整体的师资建设看,研究院在进人方面会相对谨慎,除了核心的教职员工以外,我们会邀请更多的业内导师进来,包括以外聘或客座的方式,只要对人才培养有帮助的方式,我们都会去尝试。我们会加倍努力,更好地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当然,有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支持,才能更好地运营师资团队。”

发展精英教育,创造实践平台

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培养的新媒体艺术人才虽然数量很大,但大多数处于金字塔的底端。对此,曹三省认为:“在新媒体互联网领域里,著名的长尾模型告诉我们,你一定不要位于长尾的这一侧,你如果去做数量很大的‘分母’的话,价值是很小的。”新媒体教育的未来也许会以两个方式去实现一种均衡的态势,一个是推动大规模的、公众化的教育来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新媒体发展的人才需求;另一个是不能忽视精英教育,因为我们需要同国际艺术创作领域接轨。当今,中国人的创意、想象力还处在一种被释放的状态。新媒体教育在未来应培养更多的、真正有效的新媒体实用型人才。“新媒体艺术教育根本的动力以及意义所在,就是其能教授给所有受教育的人一种创新的能力,去适应新环境、掌握新工具的能力。”曹三省说。王晓明对此也持相同观点:“在教学建设上,我们会借鉴,但不会移植国外的课程体系。高等教育所花费的成本不允许我们培养出‘秀艺术’的自恋者,也不允许我们培养出‘无脑’的代工者。我们的学生一定是掌握多重技艺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新媒体艺术已经融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体艺术教育也会稳步进入规范的“成熟期”。我们一方面要改变教学模式,找准发展途径;另一方面要积极追随市场的脚步,落实把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对此,曹三省介绍,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就其特点来说,可把实践内容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新媒体艺术创作实践。第二层是新媒体艺术的运营,即在创作之外,要让学生知道如何把作品包装成产品。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就是在创作之后,一定要有一个传播的渠道,在公众的环境里得到部分认知,并且去评估其传播和互动的效果。第三层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和创造。鼓励学生不仅要创作作品,而且要摸索出一些新的模式。而研究院与其他高校不同的一点就是,其在微电影领域里,从教师到学生都在不断地摸索一些新的运营方式,在微电影创作出来后,并不是单纯地把其投入到网络中传播,而是如何让其和电视屏幕相结合,如何让其变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以及让其如何同教育融合、如何同政务融合……这些都是研究院探索的方向。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少儿美术教学;展望;反思

一、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反思

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突破,自然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不但要做好课件,更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为自己充电,扩宽眼界,紧跟时代的发展。然而目前,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对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有重要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设计和制作课件,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并不需要将每节课的内容都制作成课件;

第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引入要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充分启发其思维创新,但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数字媒体艺术;

第三,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欣赏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更加形象的感知其中的内容。在播放及讲解完毕后,需要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整理和讨论,使他们系统完整的梳理内容,并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并不断提升其艺术修养。

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的认识不能客观地看待,这极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从各个角度来看待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给美术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不断鼓励教师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教学。为了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国家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普及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并组织广大美术教师对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的开发与应用进行学习和探究。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不同地区硬件设施不平衡的问题。目前,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还不能实现每个地区都拥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的普及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鼓励广大美术教师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并不断开发适合本地美术教学的乡土教材。

二、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展望

现如今,科技的发展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在教育数字化的时代,教师引导,学生将作为主体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美术教师将很有可能从机械的、单一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以此节省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有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不久的将来,相信会有更多的美术教师把数字媒体艺术引入美术教学中,甚至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媒介,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学生也更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数字技术的横空出世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物质交往方式,它还隐而不察地作用于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在科技理性之光熠熠闪耀的今天,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解构及重塑着社会艺术形态及人类的审美之维。毫无疑问,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将推动美术教学进入一个更加丰富的领域。届时,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对美术信息进行查找与分享,例如学生坐在教室里,通过数字媒体便可以实时游览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甚至可近距离观赏到镇宫之宝《米洛的维纳斯》,放大后可以清楚的看到笔触和纹理,具有无限可能。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接收渠道变宽,这便使学生接受到的美术信息将会是传统美术教学的数倍,这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对美术教师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由于学生接受美术信息渠道广自然懂的也多,美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以此获得学生的青睐。毫无疑问,借助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少儿美术教学在美术教育中必将有惊人的突破。

三、结语

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媒体,而新的技术、新的媒体又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既是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是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艺术形式表现,通过伴随数字技术产生的计算机及其他数字设备等物质载体、数字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形态。艺术的美由数字媒体艺术运用数字技术作为有效的工具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人们,却又不失艺术原有的自身魅力。数字媒体艺术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而对于教育产业,数字媒体艺术远比其他领域的影响要深远的多。

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课堂给美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生机,在前人不懈的努力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和少儿美术教学的深入研究,分析出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图、文、声、像四种媒体形式,并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一个全面的分类归纳,从美术演示、绘画创作和美术欣赏三个方面结合实例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总结出数字媒体艺术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少儿美术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只有恰当、有效的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初熹.融入新媒体艺术的美术教师教育(第二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论文汇编)[M].南京: 江苏出版社, 2010: 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9.

[3]宫承波,田旭,梁培培.数字媒体艺术导论[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04-07.

篇4

关键词 技术 艺术 融合 实践教 学体系

中国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他们支撑的学科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旗下,并有国家重点图形图像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它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艺术素养、具备管理素质和领导才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将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本专业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中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则各有侧重。”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 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 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

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 “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 “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是创新实力和创新能量的象征,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行业给学生提供许多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比如国内外的新媒体作品的比赛,几乎每月均有,组织机构层次各异,尽管行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但就机会本身来说,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多样,只要积极参与,都会有好的收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提供极好的发展空间,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篇5

【关键词】交叉学科 创意产业 数字艺术 多媒体

一、创意产业交叉学科的兴起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思想的进步,各学科间形成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模式,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综合性学科。在近万个独立学科中,接近一半属于交叉学科。目前较成熟的学科门类大约有5550门,其中交叉学科约有2600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8%。百年诺贝尔奖,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由此可见,交叉学科的发展对人类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增速发展,数字技术与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越来越多。在艺术学科,形成了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交互设计等一系列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中,数字艺术的产生对于世界艺术史更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也让人们对艺术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如今,设计软件的大量出现,让更多非艺术专业人员可投身于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使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并把艺术思想渗透至各行各业。在这期间,创意产业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机会,更拉近了艺术与各学科间的距离。

上世纪60年代,便携式摄影摄像设备逐渐普及,艺术家使用该技术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也随之产生。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艺术形式更加丰富,2001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开发的Processing语言,把计算机、艺术和设计三个领域融合到一起,提出了电子艺术概念。近些年,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将其概念运用到各个领域,不乏有优秀作品出现。

电子游戏的出现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又一次碰撞。上世纪7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电子游戏。虽然当时的计算机计算能力及图形显示设备远没有现在强大,但这种人机交互模式与非常简陋的图形效果足以证明数字艺术的产生,并奠定了电子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的基础。现今的电子游戏,已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融合了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经济学,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领域。

在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一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不能仅停留在设计软件应用的层面,更应该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从中找寻方法和灵感,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持与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的进步。

二、贝桑松大学多媒体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建设,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及科研机构,都创建了交叉学科,并培养了一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但相比国外的教育机构,我国交叉学科建设相对较晚,建设方向也不明确。尤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中,我国与欧美国家存在一段差距。本文列举了法国贝桑松大学多媒体学院课程设置,并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

贝桑松大学多媒体学院成立于2001年,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产品的制作方法及未来趋势,是法国较早开设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交叉学科。2004年,法国高等院校进行LMD教育体制改革(LICENCE等同中国本科学位,MASTER等同中国硕士学位,DOCTORAT等同中国博士学位)。贝桑松大学多媒体学院根据其学科定位,仅开设本科教育最后一年课程及硕士课程,并创建2个媒体实验室,可授予博士学位。

该学院对申报入学的学生专业有一定要求,应具备一定的艺术学科或理工学科基础才可申报。入学后,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外,还需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选择适合的学科方向进行学习,其细分为三类――Arts numériques(数字艺术)、Intégration multimedia(多媒体集成)、Musique et son pour le multimedia(多媒体音乐与声音)。最后一年,三个方向的学生汇集到一起,制作多媒体综合项目或完成综合研究课题(如图1所示)。

完成综合项目或综合研究课题后,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去企业工作或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据该学院统计,因其硕士毕业生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所以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学生的职业方向多达27种,大部分从事与创意产业相关的领域,并有多人担任企业中层管理以上职位。毕业后攻读博士的学生,同样根据其研究方向申请学院下设的2个实验室,进行与多媒体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研究。

综上所述,贝桑松大学多媒体学院的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局限于培养多媒体产品制作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先吸收具有一定专业基础,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并根据其之前所学知识在多媒体领域中的用途,合理分配专业方向。之后,通过综合项目或研究课题,使各专业方向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以达到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目的。最后,该学院毕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并对多媒体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工作或研究中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与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国内院校是否可借鉴其方式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笔者对高等院校学生做了调查问卷及分析。问卷调查被调查者的年级、是否想接触其他学科知识、是否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三个问题。问卷总共24人参与,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9人,毕业年级学生15人。对于是否想接触其他学科这个问题,有15人想去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其中毕业年级8人,二年级或三年级7人。有3人想专攻本学科知识,其中毕业年级2人,二年级或三年级1人。有6人视情况而定是否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其中毕业年级5人,二年级或三年级1人。对于是否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问题,仅有一位二或三年级学生对企业用人需求非常了解。12人对企业用人需求有一些了解,其中毕业年级9人,二年级或三年级3人。(转第页)(接第页)11人对企业用人要求完全不了解,其中毕业年级6人,二年级或三年级5人。

根据调查数据,可明显看出大部分学生想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尤其处于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其有一定的本专业基础,又不满足于现在的知识量,因此对其他学科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三、创意产业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为调查创意产业对学科交叉型人才的需求,笔者对从事创意产业的员工做关于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在企业中的职位、从事岗位应具备的条件、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能否促进中国创意产业发展三个问题。

本次企业员工问卷总共17人参与,经调查普通员工13人,中级管理3人,高级管理1人。3人且均是普通员工认为从事其岗位应具备过硬的单一学科知识或技能。4人认为从事其岗位应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其中3位普通员工及1位中层管理。10人认为从事其岗位除了有跨学科背景外,还应具备多学科间相互交叉、融会贯通的能力,其中7位普通员工,2位中层管理及1位高层管理。有14人认为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能促进创意产业发展,3人且均为普通员工,对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能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持怀疑态度。

根据企业调查数据,可明显看出无论是企业中的普通员工或中高层管理人员,都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尤其处于企业金字塔顶端的管理人员,除了要熟悉其他学科知识,更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交叉学科出现。尤其创意产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产生新思想及新事物,而这些新的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需要大量多学科知识的积累及融会贯通。根据贝桑松大学多媒体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对几家从事创意产业的员工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两点:其一,只有科学地建设交叉学科,才能培养出对创意产业起支持和推动作用的学科交叉型人才;其二,创意产业不但需要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更需要具备能把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优秀学科交叉型人才。

注释:

①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N].科学时报,2010―2―2.

参考文献:

[1]金银.交叉学科的设计艺术学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6).

[2]赵文华,程莹,陈丽,刘念才.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3]万辉.“第九艺术”呼唤精英人才[J].中国人才,2006(11).

篇6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其中,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新校区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大学城,老校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占地面积共350多亩。

学院现有美术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其中设计学为福建省级重点学科,有艺术硕士、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八个本科专业,其中产品设计专业为福建省级特色专业;设有九个系部:绘画系、雕塑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艺术史论系和公共文化教学部。

学院是福州大学创新研究型拨尖人才培养试验班实施学院之一,学院将从本科设计学类各专业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综合试验班进行跨专业重点培养。

二、专业简介

视觉传达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各类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环境设计: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科研单位、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产品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专业培养能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服饰相关企业、服装服饰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进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服饰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设置两个专业方向:服装设计、鞋靴箱包设计。学制四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数字媒体艺术: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影视动画制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广播、电视、电影领域,以及电脑动画等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媒体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工艺美术:本专业培养将手工艺传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创意能力,能在文化艺术部门、传统工艺加工领域、设计公司、学校等企事业部门从事各种传统与现代工艺美术品设计制作以及相关教学与研究、设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雕刻、陶瓷、漆艺。学制四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绘画: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通过绘画艺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艺术思维与绘画造型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各类学校、研究、出版、新闻等单位从事绘画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漆画、中国画、油画。学制四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雕塑: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通过造型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雕塑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各种雕塑材料的制作工艺与应用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立体造型能力,以及应用各种材料进行具象及抽象造型的能力;成为能在公共环境雕塑专业领域、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从事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三、招生计划

2014年我校面向省外招生计划总数为500名。分省招生计划将根据各考点报考人数及生源质量进行分解,并按教育部有关招生来源计划编制办法执行。

四、报名和专业考试时间、地点、科目:

1、校考

省份

报名时间

报名地点或网址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贵州

12月29-30日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12月31日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湖北

1月4-5日

网上报名、缴费

网址:hbea.edu.cn/

1月9日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标准化考场

武汉市江汉区杨汊湖小区常青五路

湖南

1月12-13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1月15日

待定

广西

1月18-19日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南宁市青山路14号

1月20日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南宁市青山路14号

黑龙江

1月19-20日

黑龙江东方学院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31号

1月21日

黑龙江东方学院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31号

浙江

1月20-21日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市江干区2号大街 

1月23日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市江干区2号大街

河北

1月23-24日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南校区)

石家庄高新区信工路18号

1月26日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南校区)

石家庄高新区信工路18号

山西

2月4-5日

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市南内环街189号

2月7日

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市南内环街189号

江苏

2月5-6日

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市北圩路41号

2月7日

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市北圩路41号

江西

2月6-7日

南昌工学院

南昌青山湖区顺外路800号

江西赣江技工学校(赣江大学老校区)

2月8日

南昌工学院

南昌青山湖区顺外路800号

江西赣江技工学校(赣江大学老校区)

安徽

2月6-7日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南路856号

2月8日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南路856号

广东

网上报名、缴费

1月1-2月1日

网上报名、缴费

网址:zsb.fzu.edu.cn

2月14日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

现场确认

2月11-12日

现场确认地址: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

辽宁

2月17-18日

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沈阳市大东区望花中街146号

2月20日

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沈阳市大东区望花中街146号

山东

2月19-20日

潍坊富华国际展览中心

潍坊市东风东街189号

2月22日

由潍坊市招生办统一安排

云南

待定

待定

篇7

从精英培养到现代的扩招,大学已成为我国全民素质提升的平台,高等教育已成为全民参与的课堂,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从专业化走向综合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出现诸多问题:如入学新生的普遍素质下降;教师的课程翻倍增长,很难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思考;专业设置单专业性太强,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摊子铺得太大,以及盲目扩招导致的学生分配率严重下降等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只有调整传统学科、开发新学科,以适应国情经济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寻找各学科的共同点。社会中一般以设计方案出现的有: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城市雕塑)、城市规划设计、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这些都应该属于空间构成类,是形体与空间的结合,有一套美的规律可循,可称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学科”。“工程艺术、艺术工程”已在社会中形成,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解决了吃、穿、住的问题,国民素质有很大的提高,其品位也越来越高,百姓们追求现代、时尚的思想文化。我们的城市环境与时俱进,靠理工科难以完成我国的城市建设。鉴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公共艺术专业应走向培养“多口径、综合性”的实用人才,走艺术与科学、文科与理科结合的新的办学之路。

二、打破高校教学常规,建立适应公共艺术专业办学要求的新课程

1.“数字艺术”是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学新手段

“数字艺术”一般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作品,它在传播、复制、存储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数字艺术是数字的科学技术和传媒技术为基础,与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受融合一体的艺术。数字艺术的发展已成为艺术与科研高度结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20世纪60年展并成熟起来的新媒体艺术,为艺术家全方位地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在90年代末步入全新的数字艺术阶段。在全球,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引领了新一轮的艺术潮流,毫无疑问数字艺术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之一。公共艺术专业运用数字艺术,主要解决学生作业完成工具的问题,而不是徒手画。

2.“艺术造型”是公共艺术专业的开门钥匙

造型即创作形体,最早源于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提出的“造型艺术”。造型艺术存在于一定空间中,从静止的形式表现为动态过程,依赖视觉感受,称为空间艺术造型或称为视觉空间艺术造型,由物质造型、观念造型两部分组成。造型是美术创作对物质材料和创作观点的把握,可分为形象艺术、空间抽象艺术。公共艺术专业是综合性的学科,它的主干课程是园林景观、园林造型、城市雕塑造型、城市建筑造型。造型课是要设计或创作出形体。因为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有一定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师辅导下,能设计出符合各种功能的园林景观、建筑、雕塑形体。艺术造型与专业造型课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在大学一二年内完成。

3.“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

城市公共空间属于城市规划学科,简单地说,公共空间指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城市的物理空间、视觉空间、公众心理空间等,是城市与区域、点和面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协调和配合的关系,公共空间艺术立足于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公共艺术需要研究理性的功能。例如:公共艺术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需要了解园林设计的主题思想、设计元素、基本功能等,这些都需要理科园林设计专业教师的指导。整体园林设计应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业园林设计基础(主题、总平面图、功能、元素等)。第二部分是园林设计的色彩与园林景观的艺术造型(极点、造型、色彩等),要有绘画基础或雕塑艺术造型的教师来担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思维能力。公共艺术专业研究方向大的是城市色彩、城市建筑规划等,小的方向是城市标志、城市雕塑、城市景观造型等。

本课程教学大纲要点:

(1)园林景观造型:在园林设计基础上(园林平面图)进行景观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园林中每一景点的艺术造型,包括整体园林的路道、绿化、公共建筑、艺术小品等。作业要求如下:整套园林景观设计详细方案图纸不少于30幅,要求透视效果图10张,总平面1张,各类分析图3张,整体剖面图1张,景观立图7张(色彩),局部平面图5张。

(2)建筑外观与色彩:要求学生对中外建筑理论研究和学习,了解建筑的最基本的功能、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的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具体教学方法,先外观(3D电脑建模整体建筑造型)后内部(建筑室内功能的尺寸分布即平面图),最后,内外结合,建筑室内尺寸与外观造型有机结合,并对建筑的色彩做进一步设计。作业量及要求:

1.建筑各面透视效果图(9张);

2.建筑各层平面图CAD(10张),立面图1张;

3.不得抄袭现有建筑资料,要独创;

4.建筑说明文字500字(含技术参数等);

5.设计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题不限。

(3)城市雕塑设计:主要是运用抽象的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要求形式与主题的艺术统一。主题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由任课老师统一确定。作业量及要求:

1.完成60厘米×60厘米左右的实材模型1个(不锈钢、铜、木材、石材等均可);

2.完成作品在实际环境中的效果图,要求电脑3D建模,四面透视;

3.不得抄袭,完成设计文字500字以上;

4.完成城市广场15米高雕塑,主题不限。

三、因地制宜,成果累累

篇8

关键字:工作室;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成霞(1978-),女,山东青州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38-02

一、数字媒体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数字媒体专业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新近产生的综合学科,艺术和技术高度融合,涵盖了技术、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其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一)技术能力过硬,艺术素养欠缺

数字媒体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辅相成的交叉学科,兼备工科和艺术两种学科的性质,因此,业界最受欢迎的是具备过硬专业技能和深厚媒体艺术素养的复合型数字人才。然而这种人才不容易培养,并不是技术、艺术课程按比例设置就能做到的。尤其对我们工科职业院校来说,学生的艺术媒体素养更是不容乐观,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美工知识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高校本身对艺术的认识不足,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很少。在人才培养上,很难达到艺术技术融会的效果。

(二)师资力量薄弱,结构搭配不合理

数字媒体专业作为新型专业,教师队伍多由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技术、艺术设计等任课教师组成。这些教师技能各有侧重。工科类教师缺乏艺术素养,艺术类教师技能稍逊一筹,校本教师缺乏岗位工作经验,企业专家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也呈多样化发展。另外,本校教师与企业行业兼职教师沟通机会较少,在专业教学上,难以及时反映行业最前沿动态,教学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缺乏职业针对性。

(三)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教学形式滞后

在教学内容上,仍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且滞后于行业企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职业性法律法规等内容还没有进入教学,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教学形式上,多采用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的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并且采用讲授在教室、实践在机房进行。这种传统形式,导致学生知识系统、理论,泛而不精,课程与课程之间比较孤立,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与目前高职教育倡导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相违背。

(四)实训实践环节薄弱

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性很强,再加上职业院校强调以实践教学为根本,因此必须要有很好的的实训场所和实训条件为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提供保障。而目前,我们校内专业实训场所多为机房形式,场所大而散乱,实训方式单一,学生互相交流较少。在企业顶岗实习时,实习点容纳实习人数较少,一般3-5人,导致实习点比较分散,学校指导教师指导疲于奔波,指导效果较差;企业的指导教师本职工作较忙,难以顾及学生,专业、经验指导较少。因此,学生实践实训效果不理想。

上述问题导致了数字媒体专业一方面走的太快,大量的毕业生推向市场,另一方面管用的人才、精品人才短缺。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失衡状态。对此,总结数字媒体专业的办学经验,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我们尝试采用“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对目前这种困境有所改善。

二、数字媒体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构建

“工作室”最早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是艺术家从事职业活动的场所。到 21 世纪,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以“工作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有了更新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强调团队合作,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项目将知识、技能重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用企业的岗位工作业务流程和管理规定,规范学生、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

(一)工作室的建立

首先,在工作内容上,以知识技能学习、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结合课程,围绕项目展开,建立诸如平面设计、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栏目包装、影视剪辑等多个工作室。其次,在组成结构上,建立由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习的学生组成的“实践共同体”,进行工作、学习,互相渗透,提升职业能力。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工作室工作的开展。再次,在设备组建上,要参照企业的设施布置,让学生及早熟悉工作环境。最后,在理念上,倡导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多元互补等理念,以其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二)工作室的管理

工作室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学校提供场地、机器设备和配套材料,选派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负责工作室的日常运行、提供教学指导。企业负责提供商业项目并选派兼职教师全程协助、指导实训。在工作室中,参照企业的经营结构模式,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对学生进行分工。每学期两次对工作室成绩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标准由本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模式,因此需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适合工作室制教学的课程体系。所以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对青岛动漫产业园等传媒公司,做了深入的的职业活动调研与分析,通过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将知识围绕项目进行重组,以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基本点,构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四)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

篇9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保障;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现今时代和市场导向下的新兴专业,属于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新建专业,并且与高等教育中传统专业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在教学原则与理念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传统专业是一致的,但是传统专业的教学策略并不完全适合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教学策略提供支持的网络教学平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很多高等院校仅仅是将原有专业的教学策略和网络平台进行了简单的修订与修改后套用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上来,导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无法正常与时代、与市场接轨,产生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自身准确定位,最终教学效果得不到合理评价等弊病。当然,在这些环节中也有当时网络技术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等客观原因。

本文主要以作者所教授课程为例,对高等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并就新兴网络技术下、适应本文中教学策略需求的数字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建设抛砖引玉,希望与广大高等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充分交流、共同进步。

1 基于就业岗位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必备要素研究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包括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在内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的制定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从学习目标出发;不违背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符合学习内容特点;适合教学对象特点;考虑教学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教学策略的制定同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的“综合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明确具体的内容的“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点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灵活性”。

在以上教学策略制定原则的基础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的制定更突出强调以下要素:

1.1 创造力与个性化

高等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旨在培养技术与艺术并重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可适应新媒体艺术创作、网络多媒体制作、广告、影视动画、大众传媒等工作。这些就业岗位需要的不仅仅是工种熟练的“蓝领工人”,还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创造力和个性化,被磨平了思维棱角的人很难适应工作要求,发展潜力也受到限制。

1.2 思维的碰撞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的、合理的思维碰撞是必须的。如果缺少了思维的碰撞,整个课堂就因丧失灵性而陷入沉闷。从表面看,老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认真,但实际上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这与要素1是背道而驰的。

1.3 现代化与智能化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与现代信息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学科,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当与社会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接轨,还要在形式上与其接轨。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4 自主与团队的平衡

自主学习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成果,团队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协同精神。数字媒体产业的主要生产流程是非常需要团队协同的,学生的第一个就业岗位往往就是普通团队一员。如果学生要自主创业,那么团队合作、团队协同更是他们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2 较适用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策略探讨

本文所主张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主要按照以下几个环节依次考虑:

2.1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如上文所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能够面向的就业岗位在社会内分布是十分广泛的,但是教学总体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妄想培养全能型学生,而应当是结合高等院校自身在教育、社会等不同领域内的地位和影响,最好符合院校所处地域发展方向的集约型教育体系,坚决杜绝粗放型。以许昌学院为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倾向和需求,强调数字媒体技术与电气电子等本地优势产业、企业的结合与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面向相应就业岗位具有针对性。

2.2 就业情境的呈现

就业情境的呈现应当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突显其活动性、生活性、真实性特征。这一环节建议采取“探究式学习”:

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需要确认学习内容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思考能力,根据学生的就业背景准备问题。这一阶段需要教师进行切实的市场调研和对学生过往学习情况的把握。因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往往是文理兼收,所以在低学年本阶段难度较大。然后进行教学阶段,教师、学生都需要转变身份,老师变老板、学生变员工、求职者,使用真实发生过的问题进行教学,而不能仅仅对着课本实例。最后的教后实施评价阶段,因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大多无法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教师必须像一个真正的老板看手下员工一样,合理、多方位评价,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2.3 基础学习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的一大特点是“跨专业”情况非常严重,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除了必须的知识以外,这一环节建议采取“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学、想学、会学、能坚持学、可以学”,因此教师要多采取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注重学习策略教学,能够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社会性和物质性的资源。例如《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演示—练习—演示”的枯燥循环,可以辅以要求学生自行拍摄影片素材、搜集软件第三方插件、阅读摄影摄像书籍后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将这门课程的基础扎实起来。而且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也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后续的团队合作环节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2.4 团队合作

在整个计算机领域,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远去,团队合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自然这一环节主要采取“合作学习”。

好的合作学习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团队,教师不能草率的主观划分,应当在学生自主组队下遵循以下要点观察和指导:

要观察团队成员间是否存在积极互赖性,杜绝单方面的寄生虫式依附;要观察团队成员间是否经常有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避免团队形同虚设;要观察团队成员对自身个体责任是否明确,人际关系是否融洽;要正确看待团队的自评,给予恰当的“旁观者视角”。以《剧本策划》课程为例,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均在团队环境下进行,最后考核也是要求各团队自编自导短剧。当教学完成和学生座谈时,学生都有非常好的评价。

2.5 教学效果评价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使用简单的一张试卷完成。本环节建议对课程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使学生不仅只看到任课教师的意见,也能看到本校同学老师、社会人士等更多人的意见;不仅只得一个分数,优秀的得到更多肯定和认可,差的也受到足够的刺激使其奋发向上。在这一点上,许昌学院采取了与许昌电视台合作、校园展览等形式,收取了良好的效果。

2.6 教学保障

作为教学策略的有力支持,建议高等院校结合新兴网络技术大力革新网络平台,有计划的发展移动平台,不断丰富教学媒体,使各个环节工作更便利,更容易落于实处,避免因可操作性太差而因噎废食。

下面本文将简单介绍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和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提供服务情况。

3 良好的支持平台为教学策略实施提供切实保障

图1 数字媒体教书专业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框架图

如图1所示为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网络平台第一阶段建设框架。该平台建设目标是:学生能够在平台上获取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料、实验教学任务,并能够与教师进行沟通联系;教师能够在平台上实践教学任务,进行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对外能够展示师生风采、成果作品,提供校企联系、人才资源信息,增强校企互相了解。通过平台运作,使企业人才需求、工程需求与学校人才资源库快速互通,能够实现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校以行业标准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高就业率和院校社会美誉度,达到双赢、多赢。

平台各个模块的设计基于本文探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进行布局。其中网络窗口模块的设计主要为就业情景再现环节提供充实的素材资源;教学服务模块和资源管理模块为学生基础学习和团队合作环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成果展示模块为教学效果评价环节提供服务。

4 结束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高等院校传统专业不同,具备许多自身独特的要素和特点,因此,不仅在确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审慎,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的制定上也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一个好的网络平台的建设更能使教学策略得到完美实现。本文仅就实际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和网络平台过程中一些感想抛砖引玉,希望为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大环境的合理、良性、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黄晓好,王玉红.基于数字媒体游戏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7):157+159.

篇10

关键词:网站设计; 数字化;企业视觉识别设计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数字化技术革新,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无论从广度或者深度上,都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通过网站可以更全面地接触到全球各个区域受众,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和增强企业文化推广,开拓国际市场渠道,实现更多形式的商业宣传,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提高。目前,市场对网站设计人员需求量较大,如何在网站设计教学中做到好的导向,为市场提供优秀人才,是当前网站设计教学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目前网站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网站设计同质化严重,创新较少。

   国内网站普遍存在偏商业化的特点,设计公司本着寸土是金的短视观念,用尽版面空间,鲜有从网站整体推广考虑,网站设计依赖已有模板,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而漠视企业文化理念推广,以致对企业形象和品牌塑造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1.2 缺乏系统化开发

   网站设计在开发中缺乏系统化和延续性考虑,很多企业网站没对网络推广进行长远考虑,缺乏相关人员参与维护管理,导致企业信息更新延缓,甚至无法链接,或者网站缺乏人性化考虑,受众不能即时获得精准信息,此类网站不仅没有帮助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反而影响了客户群的稳定。

1.3 对企业数字化CI体系淡化

   网站的企业识别系统不统一,或者没有体现网络环境下的特性,企业识别图形单一,缺乏变化,在整个网站中没有系统地体现企业识别文化理念,影响企业对外宣传效果。

1.4 重内容,轻企业理念的策略

   设计人员在完成相关网站设计时,只关注既定内容板块设计,缺乏对企业文化理念的分析,在设计中没有把企业的文化理念充分注入到设计中,致使企业网站缺乏特色。

企业网站在设计中欠缺长远规划考虑,在前期设计中没有很好地为网站后期维护预留适当空间,致使企业网站长期得不到及时更新,企业识别体系陈旧没有新意,从而影响了企业在公众中良好形象宣传。

2. 改革之我见

2.1 强化网站设计中CI体系的渗透

   网络的独特传播形式决定了CI体系需要改变原有设计内涵,需要通过能够体现数字媒体特点的手段和方式对CI体系进行新诠释和设计语言重构。例如:在传统标志设计中,标志一旦确定,在各种表现系统中就不宜更改。这样的形式于网络传播是非常不合时宜,网络信息在虚拟的空间中展示出来,其可变性、实时性和与受众交互性成为其传播信息的一大特色,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在百度搜索引擎中,百度的标志会随着每个时期不同而变化,既有一定动态,色彩变化,甚至图形都随着不同实时事件而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交互,受众可以通过点击标志直接获得相关更加具体信息。这样的设计形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一层不变的模式,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拉近网站和受众之间的距离。而在网站设计教学中,往往会从设计的视觉元素入手去指点学生去设计网站,把企业视觉识别体系的数字化忽略到或者弱化它,这样的网站设计不过又一个平面设计的变体,并没有从企业文化如何更加适于网络推广的层面来考虑。

2.2 渗透用户体验意识

   一直以来,随着技术对生活的渗透,让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但当我们在运用中,常会感受到有的技术让我们备受鼓舞,但有的却让我们感到麻烦,在设计上对技术的运用不当,会为我们增添很多烦恼,所以,用户体验意识逐渐渗透人们的理念,如何从用户角度去设计网站的交互效果,宣扬企业对用户的人性关怀以及企业的精神理念是我们设计网站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学校里的网站设计教学却往往会忽略这样层面,由于为数众多地采用虚拟项目来完成教学,学生无法了解来至市场的真实反馈,在用户体验方面缺乏经验,教学中又常常偏执于交互视觉效果的设计而忽略来用户感受的考虑,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这样的现状不宜于学生真正掌握交互设计的真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渗透用户体验观念,引导学生在完成虚拟项目时,可采用模拟市场,体验用户心态,促使学生真正明白用户体验的关键所在,从而知道交互设计,提高有效技术的运用。

2.3 增强团队完成项目意识,实现组合最优化

   庞大复杂的网站建设是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一个优质的网站需要方方面面的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网站设计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网站建设理论知识和技术以外,在教学中还应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这种协作精神的具体表现不仅在团队分工方面,更应体现在团队管理和规则执行上。例如网站相关文件的命名管理等,以及在设计中与后台程序员的沟通协调,了解设计与实现之间的关系,甚至与网站策划人员的协调,了解客户的目标需求和后期维护关系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观和沟通交流意识,否则一旦养成不良设计习惯,则无法融入团队,甚至会对一个庞大的网站建设工程造成极大的破害和影响。通常,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组队较为松散,没有相应的可参考管理机制和协作意识,很难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习惯,需要解决这种现状,势必需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网站与市场联系紧密,学生在完全脱离实际项目中进行学习设计,无异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网站设计教学有必要安排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甚至是进入公司或者工作室,在真实的项目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融入到团队,如何去遵守相关设计规则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出现,从而促进学生明白如何实现团队组合的最优化,尽早融入到设计团队中。

2.4 改革评价机制,促进设计的提高。

   一直以来,学校教学中常规的教学评价机制都较为单一,网站设计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作品进行相应的评分。一层不变的教学评价,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较为片面,学生也无从知道作品到底有哪些不足,这样不利于学生设计真正的提高。市场是检验网站设计是否成功的有力标准之一。网站因其依靠平台技术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直接要求学生通过把设计作品上传网上,通过考核其用户点击率来测评网站设计的效果,不失为一个利用其技术优势,进行特色评价的方式。同时通过点击率,可以促进学生明了如何把企业网站的视觉识别系统通过数字的手段进行实 现,如何提高用户的搜索率等,以及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提高企业视觉识别的印象等。

3. 小结:

在互联网渐成为普通大众的生活之必需品的今天,网站平台几乎跨越了众多行业界限,成为各行业之必要的网络推广手段,网站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网站设计水平,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设计人才,作为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高校教育,理应担负起良好的社会导向责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好设计意识的网站设计人才,为国内的网站建设和推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孙飞 论艺术设计专业CI设计的教学观[J]美术大观 2009.6

[2] 张志弘 数字媒体时代-角色定位模糊的时代[J]互联网时代周刊2010.8

[3] 饶简元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J]艺术教育2010.5

[4] 茅佳妮 约翰.奎尔奇:应对市场变化,寻求解决之道-直击腾讯智慧风暴论坛 [J]中国广告2010

作者简介:王成宇,(1973-)女,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