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仅为200亿美元左右,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8%,列世界第32位。到2011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三十多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增加了180倍。很多人都以为,中国正在成为继英国、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四个“世界工厂”。那么,中国是否已经是“世界工厂”了呢?事实上,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厂”而不是“世界工厂”。中国的对外贸易还面临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

如何转变中国对外贸易方式,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是中国当前面对的一大难题。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虽然近年来,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已经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中国对外贸易处于贴牌生产的产业链低端地位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如今,在高新技术产业外贸合作领域,中国主要从事的是技术含量很低的加工装配工作。“中国的技术投资设备60%是进口的,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大大高于美国和日本的5%左右。”[2]外国到中国投资设厂,利用的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中国丰富的资源,中国完成的是贴牌工作,而设计和销售大部分是在国外。也就是说,在世界产业分工当中,中国只赚取极少的加工装配费,“三来一补”的出口贸易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国依然是世界的“加工厂”。

2.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国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和国外竞争,还面临着外国对中国进行的大量反倾销调查。就2011年来说,中国就面临着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酸钡和三聚氰胺进行反倾销调查,土耳其对原产于中国的季戊四醇进行反倾销调查,韩国对中国的锐钛型二氧化钛进行反倾销调查等诸多反倾销调查。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对的反倾销调查如此之多,无疑对中国出口贸易来说是雪上加霜。

3.外贸市场过于集中。中国对外贸易的另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中国的外贸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过于集中的外贸市场,使得中国外贸的风险很大。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2009年欧洲的欧债危机,都给中国外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中国特别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很大的广东地区的大量工厂的倒闭。集中的外贸市场,也使得国外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很大,不利于中国外贸的持续健康发展。

4.外贸呈现“粗放型”增长,环境污染严重。中国对外贸易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中国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外汇的增长。中国向国外出口的产品很多是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增长模式,给中国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目前所承接的国外产业转移,大多数是资源消耗型的。这种产业承接的越多,对中国环境破坏越大,中国将会对飞速发展的外贸增长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

贸易强国首先应该是贸易大国,这一点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无论从贸易总额来说,还是从贸易的影响力来说,中国都是贸易大国。同时,贸易强国还应该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我国虽然实行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开放的水平依然不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是我国目前必须做的事情。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技术含量,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中国应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科研的研究力度,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自主创新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可以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既能节约技术开发的成本,缩短技术自主开发技术的时间,又能实现经济和科技上的赶超,从而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能力。作为出口贸易的主体,企业要积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科技创新,发展自主品牌;要依据市场的变化,自主选择开放项目,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要自建研发中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创新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要加强自律,出口优质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企业还要应该积极应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提高法律意识。

2.开发内需。中国拥有着一个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的市场如此巨大,以至于中国企业仅仅依靠国内市场就可以达到规模经济。近年来,利用中国国内市场的条件也日益成熟。首先,中国的新生一代的储蓄愿望明显降低,对消费的需求明显提高;其次,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也降低了人们的边际储蓄率;最后,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这些都预示着,中国是一个尚未开发完全的大市场,市场前景广阔。利用好中国的国内市场,使产品生产形成规模效益,将会大大降低成本,在出口贸易中抢占更好的位置。

3.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使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保持和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顺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提高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企业要积极研究开发绿色产品,技术和服务,并根据国际先进环保法规的要求,加强自律,出口低碳型的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消除污染,将绿色环保的意识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

4.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中国的国际市场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中国要寻求更快发展,应该扩大国际市场,减少贸易风险。中国要积极开发东南亚等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市场的多元化;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的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面对外贸的窘境,中国要采取相应的切实有力的行动,靠提高加工产品的价值,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技术含量,加快人才培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积极措施。这样,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才能以更加开放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M].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1:338.

[2]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4.

篇2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问题;应对策略

改革开放促使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重大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同时也呈现出产品创新度不够、产权意识缺乏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政策产生的误解等问题,对外贸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有必要探讨出以上问题的解决对策,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一、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力度不足

当前对外贸易企业当中,创新度不足,导致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在创新力不足方面主要体现在技术人才的缺乏、资源利用不充分、商品特色不显著、关税政策不完善、品牌影响力不高等[1]。

(二)产权意识不明

对外贸易发展过程,知识经济逐渐占据市场主导作用,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未能重视品牌的树立,加强对产品商标的保护,也没有意识到产权与国家对外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些企业没有对商标专用权的获取提高意识,导致虽然企业研发出核心技术,也不能利用法律对其加强保护。更有部分小型企业认为申请专利需要花费较高成本,主动放弃产权使用权利,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此外,在商标价值方面意识淡薄。知识经济不同于实体经济,在技术创造之后,容易被窃取,不能发挥其重要价值。

(三)政策理解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周边国家在对我国经济政策的理解方面存在误区。“中国梦”的提出倡导的是和平、向上的精神,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相符。不仅对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部分国家将“中国梦”解释为人口的扩大以及土地的扩张。同时“一带一路”政策也被曲解成经济侵略、地缘侵略。除政策方面的误解,在我国出口关税补贴与退税政策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反对,认为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倾销意向,这些因素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影响。

二、对外贸易经济问题的处理对策

(一)提升产品质量

企业要提升自身行业竞争实力,需要提升产品附加值。产品附加值离不开创新,只有加大创新力度才可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增加产品附加值。当前对外贸易产品生产集中程度较高,企业需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合理调整经济规模,促使竞争力在产业价值链以及附加值等方面有所体现,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不断发展。在产品质量提升方面,应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不断使用新技术。我国部分对外商品质量和其他国家对比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尤其在高端产品中,由于其附加值不高,导致对产品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科研能力不足,部分企业特色技术没有被充分利用。与此同时,企业开发技术和产品的同时需要经费支持,对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例如:改革国产化关税优惠政策,促使其利于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实现高端人才的培养,提升科研人员素质,将企业内部技术、资源等充分利用,促使技术研发深入落实;及时关注社会发展,掌握国际经济动向,使用和时展相适应的技术形式,将出口商品的中国特色展现出来,创新外贸商品研发形式,打造自主品牌,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稳步向前发展。

(二)提升产权意识

企业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对知识产权有明确认识,加强对其保护,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立足社会发展,强化产权保护,可利用相关法律和法规加以保护。具体可通过以下两方面完善产权意识的提升:其一,加强和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建设,细化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使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其二,强化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法律执行力度,提升公众对产权意识,避免由于意识缺乏而产各种侵权行为。产权意识强化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新兴技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解决由于产权问题对外贸经济产生的影响。

(三)强化外交关系

当前,部分国家对于我国经济政策存在理解误区,同时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促使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環境更加复杂。此时我国应不断加强和周边国家的互动交流,促使我国外贸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惠及周边国家。以中国梦融入到亚洲梦当中,与周边国家形成经济命运共同体,提升其对我国经济政策的认同感。在与他国之间交流过程,为促使其明确我国经济政策,需重点加强对“一带一路”政策的解释,倡导共赢互惠,让其他国家搭乘我国经济发展“列车”,促使世界经济同步发展。同时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互动交流过程,提出的所有倡议都应立足于全局,明确中国是大国,具有高度责任感,在对外关系处理过程始终遵循友好、和平原则,和其他国家共同打造互惠共赢的经济交流。加强国际交流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制约我国外贸经济发展的意识。当前世界经济受到冲击,导致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同时薪资不足导致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积极性不足,使国际市场呈现出疲惫状态。同时全球范围存在贸易保护,促使行业出现恶性竞争。以上因素对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各国家实体经济制造行业都在寻找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中国周边国家原材料由于成本低廉受到欧美等国青睐,这些现象正占据中国贸易出口市场份额,为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对此,中国应以积极的态度,灵活应对各项挑战,准确把握经济动态,作出相应调整,出台和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经济政策,保护对外贸易经济。此外,还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联合体经济,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发展[2]。

篇3

论文摘要: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发展迅速,对技术进步的影响逐渐凸现。技术进步是产业成长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本国产业的技术进步。

一、技术引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表现

1.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方式除了传统的购买设备与技术,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作股投资,补偿贸易等,还出现了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方式;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逐步被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引进所替代。这说明我国企业对技术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技术引进目标更加明确,方式灵活多样。

2.引进技术的来源多元化

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转让技术政策出现变化。技术引进主要来源地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香港,意大利,法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部分发达国家注意到,只通过出口产品或设备方式而不转让技术将逐步失去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开始调整政策,加强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并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合作达到重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二、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技术引进总体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偏少

受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我国引进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跨国公司输出的绝大部分技术属于二流的,所谓“市场换技术”只是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发达国家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封锁。产业技术的发展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技术装备落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中型企业反应迟钝、复苏缓慢,必然阻碍技术引进向结构优化、有序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更为重要。

3.企业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资不足

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因此,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是1∶8左右, 因而能做到第一台设备引进, 第二台自主制造, 第三台即能出口。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07.这就造成引进再引进,重复引进,长期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三、推进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进行联合行动,开展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大学与科研院所参加的方式,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共同开展投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工作,通过税收优惠和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促进体系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重点支持企业引进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洁发电、新材料、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具有市场潜力且在未来竞争中将取得优势的或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

积极开展多双边技术合作。通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拓展技术引进来源国,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研发和 技术合作牵线搭桥。

3.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引导

由于技术的扩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应在技术引进与创新上加强引导与投入,这并不是忽视市场的作用,而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现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利用产业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急需的引进技术与二次开发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解决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瓶颈。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台消除国内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分离,使国内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可以有效地结合。

4.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

要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和自主创新工作结合起来,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工作。国家要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提出有利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财税、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又要切实做到真正引进了“技术”,探索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 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7月.

[2]李喜岷:中国技术引进问题及其现状研究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1.3.

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贸易壁垒;现状分析;解决对策;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7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78-02

一、中国对外贸易理论概述介绍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对外贸易不仅把商品生产发展很高的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对外贸易使生产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交换领域中来,使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深入到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使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劳动产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换价值的性质,价值规律逐渐支配了他们的生产。

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

1 宏观现状分析

(1)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但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实质出口产品,工业附加值不高。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结合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以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2)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3)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出现萎缩现象,主要是:①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冲击;②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进口;③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增强,外国取消对中国的优惠政策。

2 微观现状分析

(1)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缺乏使企业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有专家预测过,中国入世后外贸及金融方面的人才缺口大概在20万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取得进出口许可权,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将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总会有一些企业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人才,并因此要承担两方面的额外风险即由于不熟悉WTO规则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以及金融知识的匮乏所要承担的风险。如果不能规避这两方面风险,企业就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

(2)信息不对称导致无序竞争。比如说,中国的一家企业想对美国出口家具,它是不清楚全世界会有多少家具制造商将向美国提供家具的,但美方则不同,假如它想从中国进口家具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正常的信息渠道调查清楚中国家具产业的产能。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行业的无序竞争。

(3)研发能力不足阻碍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外贸企业由于技术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的事屡见不鲜。而且由于技术水平的原因,我国的产品很难挤入高档次系列。研发能力的不足也使我国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经济环境不稳定

在后危机时代的今天,国际货币体制和信用体系缺乏约束、全球生产一消费结构以及贸易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多数国家经济回暖短期内无望,全球经济回暖时间和力度“在相当大程度上不确定”。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超前消费将受到一定抑制,新的全局意义的技术和产业进步还在酝酿,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出现。因此,全球经济复苏可能会比较乏力,不排除再次减速的可能性。

2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上升

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各国政府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技术贸易壁垒严重。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贸易摩擦和纠纷也势必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

3 贸易结构不合理将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失衡很明显,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过去十几年消费率持续下降,累计达十几个百分点。2008年、2009年经济遇到的困难直接原因是外需萎缩,背后的原因是内部结构失衡。随着消费需求比重下降,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外需,2007年净出口占到GDP约9%。但是高顺差态势不可能永远持续,需要靠内需拉动经济,短期靠投资没有问题,长期来看要将全力集中在启动国内消费上。

4 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

四、改善我国贸易实施对策分析

1 提高国内消费率

我国消费率一直较低,甚至低于某些新型市场经济体,更低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是我国特殊国情造成的这使得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投资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在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使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使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保障我国经济正常运行,不受外来环境的过度干扰。

2 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在扩展GDP的经济规模的同时,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所致,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我国服务业的空间,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优化我国现有产业结构。

3 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欧盟作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人合作伙伴,美国作为中国第二人合作伙伴,当二者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轨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负而影响。这从美国金融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可以清晰的看出。所以,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分散贸易风险,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同时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这也是我国迈向贸易自由化不可缺少的一步。

4 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应该努力增强人民币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在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和贸易联盟中的地位,开展亚洲货币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仅包括了美元、英镑、欧元,还包括一些亚洲货币。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货币,我们可以适当提高欧元的权重,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欧盟的外贸活动所造成的冲击。

篇5

近些年,伴随我国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屡屡遭受一些国家反倾销的制裁,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反倾销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我国受反倾销问题的影响入手,详细阐述了诸如我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对反倾销的维权意识不足、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等反倾销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反倾销;影响;对外贸易

0 引言

反倾销指的是将一种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与出口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进行比较,如果出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就说明这种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倾销,进口国可以对涉及倾销的产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其进口关税。所谓倾销简单的说就是正常价格要高于出口价格,可被视为倾销。正常价格高于出口价格的差额就是倾销幅度。当今经济发展迅速,反倾销就像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如果没有处理好将使我国产品在他国的竞争力受到直接影响,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我国产品失去国外市场。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引得全球关注,同时也频频招致反倾销问题。自从我国入世后一些国家逐渐取消了对我国的高关税贸易政策,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措施逐渐兴起。其中具有方便与成效快特点的反倾销迅速引起各国青睐,在这种贸易保护措施下我国自然成为一大受害国。

1 我国受反倾销问题的影响

反倾销不但影响了我国一些产品的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反倾销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我国产品出口受到影响

当我国接受到反倾销诉讼时,进口国客户基于经营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会逐渐减少从我国的进口量,甚至是停止进口,导致外贸客户大量流失。正常一件反倾销案从受理到裁决至少要1年的时间,可长达5年的征税期,期满后还可通过复审继续延长,这样一来再想进入这个市场就相当困难。例如我国出口到欧美的彩电、高锰酸钾等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关税制裁都超过了10年,与立案时相比当前是出口额已大幅萎缩。

1.2 影响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为了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拓展市场。但因我国产品所具有的较大竞争优势,使得反倾销调查在一些亚洲、南美洲国家不断被提起,甚至我国产品一旦出口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些国家的同行业竞争者就要求它们的政府对我国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许多国家所采取的反倾销政策多为歧视性的,征收的往往都是高额反倾销税。伴随我国进一步拓展出口市场,针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国家是越来越多,大量反倾销调查的兴起严重阻碍了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1.3 国内市场受到冲击

因国外采取反倾销的措施,使得国内大量积压出口的产品,这就必然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市场的饱和甚至严重过剩,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破坏了已经形成的市场经营秩序和销售平衡,并将严重威胁到现有的价格体系和产业结构,阻碍了国内市场的稳定发展。

2 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反倾销问题

2.1 我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并非依据我国国内的产品价格,其倾销幅度是以替代国为计算标准,同时在选择替代国时做了一些手脚,有意选择那些与我国实情差距较大的国家作为替代国。其执行的反倾销政策具有歧视性,这体现在执行一国同一税的政策,进行无差别裁决。正常情况,在对倾销产品确定反倾销税时,征收的反倾销税应以不同企业对同一产品的实际出口价格而进行差异化的征税。当我国被视为倾销时,就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导致我国产品在该国市场被迫退出。值得我国重视的是,确立的替代国标准,不但对我国出口的产品产生影响,还会严重阻碍我国引进外资,因为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产品无法享受市场经济待遇,有可能还会背负巨额的反倾销税,这对我国的投资环境会造成直接影响。例如欧盟对我国的彩电进行反倾销诉讼时,替代国的产品价格选取的是新加坡国内的彩电价格,这种做法根本没有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远低于新加坡的事实,导致我国彩电被征收的反倾销税高达44.6%,其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彩电在欧盟市场全面退出。

2.2 我国企业对反倾销的维权意识不强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外经贸部颁发了《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案件的反倾销应诉规定》,明确规定了生产商和出口商针对反倾销案件要积极应诉,没有对反倾销案件进行积极应诉的要予以通报批评,甚至会取消外贸经营权并且予以罚款。但是实际应诉情况并不乐观,外经贸部在九十年代末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的通知》,可我国企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应诉的情况。诉讼反倾销的高成本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企业不愿去承担高额的诉讼费用。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反倾销案件都是败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外企业指控我国反倾销的行为有恃无恐。我国缺乏健全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一般都是国外对我国开展反倾销调查时才知道,这就形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我国信息不畅通,对国外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行情等相关信息没有及时搜集,加上我国企业自身缺乏对倾销、反倾销足够的理解,一旦遭遇反倾销问题就无所事事,可见我国企业也缺乏与进口商充分合作。尽管国外的反倾销是针对我国的,但对它们本国的少数企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拥有了一些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可后期并没有充分维护好这种关系,当我国遭受不合理的制裁时它们也“无计可施”。

2.3 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

国外在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方面中介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观我国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与其对比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我国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是下辖于各部门的事业单位,仍然深深的烙印部门分割的情况,人为造成反倾销应诉时分工不明确,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在其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正常交流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有的企业希望参加应诉但是缺少相关信息,而大多数生产型企业缺乏基本的帮助和指导,对应诉的活动无从下手。另外,协会、商会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也限制了它们提高服务能力。在经费的来源上,行业协会比商会还要少,问题尤为突显,难以组织企业应诉。

3 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3.1 积极对外宣传,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

以往欧盟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无法享受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税收待遇。近些年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西兰、欧盟等陆续将我国改为市场经济国家,在判断我国产品是否属于倾销时采取分别处理、个案对待的办法。只要我国企业在证明自身符合欧盟相关规定时,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具有说服力,就会享受低税率的裁决。日后针对反倾销问题还需要加强后援支持工作,尤其是政府后援支持工作,我国坚决反对以倾销的形成来扩大对外贸易,同时也坚决反对他国借助反倾销的托词,本质是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因此政府要以此为前提,积极实施多边磋商,尽量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为我国开展对外贸易营建更好的国际环境。

3.2 强化企业维权意识

反倾销是国际上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安全、使国际贸易秩序得到规范、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而采取的通用手段,但在现实中,我国许多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缺乏对倾销、反倾销的足够认识,甚至有些企业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反倾销的或应诉。有的企业知道在国外因反倾销问题使自己的产品受到损失,但因涉及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比不大,对其没有引起重视;有些企业放弃应诉主要是不想因此负担高额诉讼费;而另外一些企业想“搭便车”,指望其他企业来,等到胜诉后就能坐享其成,如果败诉自己也不用承担任何诉讼费。所以加强企业维权意识迫在眉睫,有关企业须抛弃以上想法,合理运用反倾销的规定,例如把出口的产品进行拆分,化整为零,先将零部件出售到进口国,然后再组装,或者是到进口国建分厂、联营生产等,对相关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采用恰当的措施合理有效的规避反倾销调查,从而能够合法扩大出口规模,保护自身和国家的利益。此外,还要大力落实《会计法》,尽快让我国的会计术语、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这样能够极大方便我国企业开展反倾销应诉的工作,有助于在反倾销调查取证中我国企业能够进行有效抗辩。

3.3 积极发挥商会作用

我国进出口商会的建设要远落后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有些工作本应由行业协会去统筹管理的却无法落实,导致了不良后果。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商会可以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规范行业的经营秩序,以防企业间为了竞争出现低价竞销的行为,尽量减少无谓的内耗,通过共享市场份额使得企业能实现共同发展;其二,政府可依据商会自身的特性,推进商会、企业及海关的有效沟通,在其中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对于需要出口的产品,只有符合商会规定的行业协议价格海关才同意出口,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混乱现象就能有效遏制。一旦遇到反倾销诉讼时,就能随时提供有利的证据,为抗辩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改以往被动应诉的局面。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在反倾销面前要勇于积极应诉,这就要深入研究反倾销问题,打破以反倾销为借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需要我们采取积极对外宣传,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强化企业维权意识、积极发挥商会作用等措施,只有我们一起努力积极应对,才能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秩序,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宏兵,刘卓林.《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M].人民出版社,2004.12

篇6

关键词 对外贸易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国际分工地位低,出口产品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我国的对外贸易额虽然位居全球一二,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上,集中在依靠密集劳动力、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装配环节上;出口产品的标准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低,致使我国产品多次被欧盟非食用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通报,通报比例居于世界各国首位;出口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将难以长期持续。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出口红利来源于低价的劳动力要素,劳动力要素价格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但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廉价工资已很难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供给,致使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用工难问题。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进一步降低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劳动力价格上涨、 “用工荒”、贷款难、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3、外汇储备过高。

外汇储备过高毫无疑问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更快更多。然而,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过快,持有的机会成本加大,外汇储备激增,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巨额的外汇储备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失衡。

4、出口市场上低价竞销现象严重,外贸出口秩序混乱

由于我国许多行业生产总量供过于求和结构性失衡,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各企业商品又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企业为争夺市场只得打价格战,并把价格战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不讲信誉,盲目竞争。再加上,我国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又不注重研发,热衷于模仿,缺乏核心技术及核心竞争力,只能低价竞销,致使外贸出口秩序混乱。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走出困境的应对之策

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政府及企业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维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是当今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出路。为此,一要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要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三要继续扩大中西部开放,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加快东中西对接及新兴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吸纳西部劳动力就业,提高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并扩大其内需,以内需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2、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不仅可以绕开日益盛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而且有助于保持资本流入与流出的平衡,减少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顺差,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此,政府要鼓励轻工、纺织、家电、一般装备制造、能源开采等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和冶金、重化工业部分加工制造环节向境外转移,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拓展国际间能源矿产、农业开发、海洋资源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支持企业更好地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提升对外承包工程水平,带动中国技术和相关产品“走出去”,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3、完善人民币市场化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加大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放宽外汇管理政策,鼓励企业海外投资,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减少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将外汇保留在企业手中,以鼓励更多的本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减轻外汇储备的压力,减少政府所承担的外汇储备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海外投资收益,从而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

4、加快海外营销网络建设,实现市场多元化

有条件的外经贸企业,通过构建在海外主要市场的商业存在形式,逐步形成海外经营的盈利模式。当然,这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做好海外机构在海外主要市场布点的调研和分析工作;二是加快海外经营队伍的培养,选派具有国际经营与管理能力的人员管理海外机构,提高海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政府要实现海外投资的便利化,海关、税务、银行、外汇管理方面要有便捷措施,以保障企业海外营销网络的建设。

我国对外贸易不断的发展,问题也日益突显,针对现有突出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尽快予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巩固我国对外贸易地位,真正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强国地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贵州;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简介:徐晓莉(1962-),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经济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对外经济贸易。

中图分类号:F 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5-0013-04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除了要发挥本地区的优势之外,必须开展与外部世界的紧密合作,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地区拥有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合理配置,才能在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贵州作为经济落后的资源型省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贵州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进出口总值

“十五”期间,贵州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继突破10亿、15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速16.2%,进出口累计完成5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净增20亿美元,增长61.1%。2004年,全年进出口突破15亿美元大关,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达15.1亿美元,同比增长53.8%,增幅列全国第3位。 据贵阳海关统计,2007年贵州外贸进出口增长迅猛,进出口总值达22.7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5%,增幅列全国第6位。其中,出口14.65亿美元,增长41.1%;进口8.08亿美元,增长39.6%,实现贸易顺差6.57亿美元,同比增加1.97亿美元。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2006年贵州出口商品出现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化工制品、橡胶产品出口增长的局面。机电产品出口1.734亿美元,同比下降14.00%,同比减少出口2903万美元,影响全省出口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71万美元,同比下降56.9%,较上年减少5.6个百分点。此外,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进口也双双呈现两位数的下降。化工制品和橡胶制品持续增长,累计出口4.76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8%,较上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增加出口1.0674亿美元,拉动全省出口10.2个百分点。

(三)贸易方式

2006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高速增长,而加工贸易进出口则出现持续下滑趋势。一般贸易累计出口8.4014亿美元,同比增长47.4%,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高达80.9%。一般贸易累计进口4.6664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加工贸易累计出口1.9784亿美元,同比下降31.6%,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19.00%;加工贸易累计进口1.071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3.4%;其他贸易累计出口76万美元,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0.1%。

(四)不同经营主体的进出口比重

2006年贵州各进出口经营主体中,国有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继续保持“领头羊”的作用。国有企业进出口12.1708万美元,同比上升31.2%,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较上年同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越发凸现其“龙头地位”。私营企业出口1.1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0.8%,比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进口1444万美元,同比下降32.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404亿美元,同比下降18.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1.9%,同比下降5.8个百分点;进口6901万美元,同比下降40.4%,占全省进口总额的11.9%,同比下降9.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出口5906万美元,同比下降20.9%,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进口2205万美元,同比下降6.4%,比重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五)主要贸易伙伴

贵州产品出口遍及14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越南、香港、日本、台湾、韩国、印尼、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7.17%。对亚洲出口6.8524亿美元,同比增长23.3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6%;对欧洲出口1.355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7%,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3%;对北美洲出口产品1.4854亿美元,同比增长37.0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4.35%;对拉丁美洲出口2424万美元,同比增长6.62%;对非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共计4518万美元,同比下降23.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3%。

贵州进口来源地有57个国家和地区,同比增加3个,进口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是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巴西、德国、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和日本,占全省进口总额的79.7%。

二、贵州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进出口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

贵州进出口规模小,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竞争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低。2006年度贵州省进出口总值16.1746亿美元,在全国外贸中所占份额非常小,仅为0.49%。200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267.43亿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90.7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占全省GDP的比例仅为5.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全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5.66%,而贵州省仅有5.57%,不到全国的零头。说明贵州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外向型经济发育程度低,外贸对贵州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增长缓慢

一般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的高低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2006年贵州机电产品出口1.734亿美元,同比下降14.00%,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6.69%,与全国平均相差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7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8.6%,与全国平均相差20个百分点。这些表明贵州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并与全国有逐步拉大的趋势。此外,贵州的对外贸易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增长缓慢。2006年贵州加工贸易增到3.05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8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贸易方式也不合理。

(三)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较小,利用外资水平较低

贵州外贸出口以国有企业为主,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较小。2006年,在贵州103874万美元的出口中,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出口合计91470万美元,占出口额的88.1%,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404万美元, 占出口额的11.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说明贵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水平还很低,需加大引资力度,带动全省出口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外贸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低

2006年7月12日,商务部公布了2005年全国出口企业200强(最低入围标准:出口额3.9亿美元)和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最低入围标准:进出口额3.0亿美元),入围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贵州省没有一家企业入围。2005年,贵州省进出口及出口最多的企业是瓮福磷矿进出口公司,其进出口额、出口额分别是1.79亿美元、1.16亿美元,均距最低入围标准相去甚远。从中可以看出贵州缺少大型外贸龙头企业,绝大多数出口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这是竞争难以规范、竞争力难以提高的潜在因素。

(五)外经企业数目太少,国际竞争能力不强

贵州企业承揽对外经援项目和国际工程承包的不多,境外劳务输出太少,境外加工贸易还刚起步,接受国际经济技术援助不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不广泛。贵州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外经企业现已发展到10余家,虽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的工程建设实力,但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还显实力不够,经验不足,人才缺乏,难于承揽国际工程,许多大型企业还没有树立“走出去”发展的意识。

(六)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不均衡,对外贸易较脆弱

贵州省对外贸易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不均衡。从区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贵阳、六盘水、黔南、安顺、遵义5个地区,而铜仁、毕节、黔西南、黔东南4个地区所占比重却相当较小。2006年,贵阳、六盘水、黔南、遵义、安顺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额的55.5%、20.8%、12.8%、6.4%、3.5%,合计99%,而铜仁、黔西南、黔东南、毕节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额的0.4%、0.3%、0.24%、0.06%,四地区进出口总额合计仅占全省的1%。从行业上看,水城钢铁厂、贵州轮胎、瓮福磷矿分列前三甲,拉动国有企业进出口55.2个百分点,而其它企业则相对较小。由此可见,贵州对外贸易对五地区和三大国有企业的依赖性非常强,它们进出口量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全省进出口总量的急剧变化,这也充分体现出贵州对外贸易的脆弱性。

三、发展贵州对外贸易的思考

(一)多层次选择外向型经济产业,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贵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外向型经济的产业选择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农产品到高新技术产品,都可以面向国际市场。

机电产业是贵州的一大优势产业。从国际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市场潜力来看,机电产业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如贵阳的重型机械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外向型的拳头产品。

能源及原材料产业是贵州的另一优势产业。电力、钢材、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原料等,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且与东亚、东南亚各国有很大的互补性,是贵州外向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贵州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贵州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机电一体化、仪器仪表、航空航天器件、医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高新技术产业将是贵州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产品的出口在贵州也占重要地位,农业以及以农业为依托的食品、烟草、轻纺等加工业是贵州的传统外向型产业。我们要迎合全球环境保护趋势,大打生态牌,大力开发出口成本低、质量优、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产品,并将其作为贵州出口产品生产的目标之一,尽快实现贵州农业的产业化和外向化。

(二)做大做强贵州外贸企业,增加规模效益

贵州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生产能力分散等问题较为突出。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形成规模优势,发挥规模效益。因此贵州要着力组建和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根据市场规律和行业特点,搞强强联合,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势互补,共同解决产品开发、制造、销售、品牌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取得竞争优势,改企业之间的互相竞争为联手对外,共同受益。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外贸出口主体,广泛动员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参与出口竞争。对有出口潜力的企业,通过宣传动员,促使企业树立外贸出口意识,并精心帮扶,加强培训,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做大做强贵州外贸企业,逐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企业群,形成新的优势,增加出口规模效益。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

扩大加工贸易应以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和原材料深加工产品为重点,提升企业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利用贵州省大中型企业的生产优势,发展自己的技术,创造自己的品牌,逐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措施,增加产业配套能力,使再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零配件、半成品均能采用本省企业生产的产品,推动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共同发展。

(四)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经营风险

贵州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对他们的出口占贵州全部出口的比重将近90%,而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则只有10%左右。出口市场集中,经营风险就相对集中,就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受制于人。因此,在扩大贵州的对外贸易时,我们既要保持原有国际市场,又要积极开拓潜在的新的国际市场,减少对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外贸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五)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对外贸易发展

贵州各地的对外贸易发展极不平衡,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地区如铜仁、毕节、黔西南、黔东南外向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各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使贵州外贸能健康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琼.我国对外贸易法完善之对策研究[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对外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融资工具 风险控制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稳步进行,我国加入WTO以及与一些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发展至今,很多的外国企业都进入了我国的市场,我们国家的市场已经和国际市场紧密的联合在一起,从而使得我国的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融资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涉及到对外贸易的中小企业不但要面临着企业本身实力不强、可以流动的资金比较少、没有足够的抵押担保等情况之外,还要考虑到一些国际政治问题、经济上容易出现的风险、外汇管制、汇率容易出现的风险以及出口退税率下调等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过程中地位相对弱势

首先,根据我们国家的相关规定,我国外贸公司的注册资金必须达到50万元人民币以上才能得到进出口的资格,同时我们国家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进出口额度也才勉强达到平均几十万美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在注册资金和进出口额度方面是非常弱势的。其次,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都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最后,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在业务方面非常容易受到一些国际汇率变化等方面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导致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无法保证自身的稳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就使得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很难获得银行方面的融资。

上述这些问题都会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再加上近些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就更加加剧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难度。由于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无法保证足够的信用度,同时又没有足够的抵押资产,这就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融资越来越难,融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对于风险的控制力比较薄弱

由于对外贸易融资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问题,所以在风险性上就会更加的高,会涉及到贸易术语的选择和使用等相关问题,贸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问题,银行以及相关的进出口企业融资的信誉问题。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拥有内部信用监管系统,这也就侧面的表现出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融资信誉风险是非常高的事实。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不注重内部信用的结果就是会产生很多的欠款情况,再加上国际上的一些政治经济风险和外汇、汇率风险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导致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于风险的控制和融资都难上艰难。

(三)我国中小企业对于贸易融资的相关产品没有足够的了解

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由于自身的实力问题导致相关的从业人员业务能力都不是非常专业,无法和银行方面实现有效的沟通,这就会影响到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银行对外贸易融资产品没有足够的了解,在银行对外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更新的时候,中小对外贸易企业也无法得到相关的信息,从而无法获得适合自身的相关对外贸易融资产品。当然这其中也有银行对于中小对外贸易企业不重视的因素在里面,下面我们通过图标来看一下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被拒绝情况,如下图:

图1 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申请情况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向银行进行融资被拒绝的比例非常高,接近三分之二,再加上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相关从业人员与银行没有足够的沟通,最终导致了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难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

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可以给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服务。这样在一方面满足了外贸融资的相关需求,另一方面,这些新型的金融机构也同时具有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廉,效益相对更高效的优势,可以提高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融资成功的机会。

在我们国家,很多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由于资金匮乏,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够不充足,因此如何选择对外贸易的融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是非常有利于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进行长期稳固的发展的。中小对外贸易的企业在选择使用对外贸易融资的方法时应当先要注意性价比的问题和风险指标的相关问题。要优先选择成本比较低、风险比较分散、贸易方式与融资互相结合、交易过程都非常适合对外贸易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融资。然后与专业的对外贸易融资工具一起使用,加强与供应链融资业务和结构性国际贸易融资这方面的问题的关注,这样一来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对于企业内部的出口风险进行控制

国内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的活动中应该逐步的培养自身的融资风险意识,把对外贸易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风险都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能够在融资的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不同种类的结算方式来规避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所以,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应该把规避风险的具体细节归纳到自身的企业日常管理当中,在企业内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把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成本也核算到其中,把其具体的做成一种指标,同时也要对收受账款时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对相关客户的融资信用情况也要进行仔细的调查和研究管理。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相关政策方面的金融工具,但是在我们国家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这类政策相关方面的金融工具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非常的少见。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在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没有条件对国际上的客户进行融资信用调查或者没有足够的成本进行调查的时候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国外客户资信不够或者银行资信不够而引发的经济损失。如果中小对外贸易企业能够有效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这种金融工具来应对收受海外账款时所面对的风险,那么中小企业就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扩展自身的贸易规模,也从另一方面提升了对外贸易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为获得贸易融资铺平了道路。

另外,国际保险理赔这项服务也可以为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贸易融资、账务相关方面的管理提供很大的帮助。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出口贸易融资方法叫做“福费廷”,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履行合同的前提下更加简单的获得融资,同时能够有效的抵抗外汇方面、银行方面、商业方面的风险以及政治风险。所以说,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在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这种金融工具搭配上上述的这种融资方法就可以从根本上来规避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所面临的国外信用风险。

(三)对于外贸融资方面的相关人才进行培养

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于对外贸易融资进行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就会发现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外贸易融资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来操作的,这种人才必须具有非常广泛的知识储备以及非常专业的相关方面操作素质,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小外贸企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是很高,从下列图标可以看出:

图2 中小外贸企业的从业人员学历情况

所以想要把对外贸易融资发展的更好更专业,就要加强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把一些国际上通用的贸易方面的法律知识尽可能详细的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要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国际上经常使用法律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帮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银行方面的相关金融融资产品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使得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更好的和银行进行沟通,随时的对于新的融资产品有一个良好的掌握。最后要在对外贸易融资的过程中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掌握国际上的最新相关信息,针对随时变化的国际贸易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有效方案。

(四)建立企业的商业信誉

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向融资方和担保方证明自身对于账款的偿还能力。而成功的融资是建立在具有偿还账款的能力之上的。所以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就应该在企业的管理中设立相关的系统用来提升自身的信誉度。为此,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就要从本身出发,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对企业的具体任务进行相关参与,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对银行方面新的融资方式进行掌握和了解,提高企业的还款能力。

我们国家大多数的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在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在私立的信贷机构进行借款,但这种信贷机构要求的利息又非常的高。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断裂后,就四处举借民间信贷,但是高额的利息往往让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病急乱投医”心理,需要较长的时间逐步改变这种心理,要在适应社会平均利润的基础上来慢慢的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三、结束语

我国中小型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问题必须通过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政府为有潜力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担保融资的基金,提高企业的资信度。商业银行方面也可以给更多具备创新、具备发展前景的企业降低信贷的门槛。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学会应用国际贸易融资工具,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通过对外贸易的实践,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提高企业资信。

所以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要得到重视,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虽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是我们相信有挑战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这些问题在逐步解决之后,相信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一定能够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于向岐.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J].中国经贸,2011,(18):10-10.

[2]马焕卿,王虎平.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2,27(1):130-131.

[3]蔡粤屏.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07,(8):140-142.

[4]高瞻.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策略与风险控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5]赵晓丹.我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现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6]钟俊.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J].经济导刊,2012,(5):32-33.

[7]应若飞.外向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难点[J].浙江金融,2004,(8):35-36.

篇9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一大批中小企业应运而生。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着世界各国经济,同时也沉重打击了我国中小企业,使他们暴露了自身的问题。笔者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现状,所面临的困局以及如何走出困局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对外贸易 竞争力 策略

一、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

新时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更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壮大。2008年9月15日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导致国内4600多万中小企业的发展深受影响。

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加,外部需求放缓,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等,使小型出口企业发展对外贸易面临困境。外贸人才短缺,自主品牌出发,劳动力成本提高,融资困难等使中小企业的出口难上加难。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想方设法阻止中国低价产品的进入,并征收反倾销税,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的出口压力。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冲击

(一)原材料上涨,利润紧缩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轻工业产品,日用塑料制品和金属五金制品等。这些产品基本上是依靠劳动力低成本比较优势获得海外市场,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市场需求低迷,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压力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需求下两市的产品积压,被迫降价,这样就形成了成本上升与售价降低的两头挤压,使得利润空间进一步紧缩,经营压力增加。

(二)外部需求锐减

金融危机欧美地区经济不景气,失业人数始终居高不下,民众的消费意愿普遍不强,致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据海关总署的数字统计,2008年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首次低于20%,出口比2007年回落了8.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2008年统计年鉴)另一方面,自我国彻底放开了进出口经营权,一些国外大的采购商可以直接进入中国采购,国外市场对进出口贸易商的依赖和需求减少。

(三)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上世纪末,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兴起,保护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商品经济的范畴,通过绿色壁垒,社会责任壁垒,技术壁垒,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来达到规避多边贸易机制的约束,保护本国就业,维持本国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的主导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技术标准和劳工标准的要求很高,从而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致使出口的产品竞争力下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在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遇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时只能被动接受,导致企业蒙受损失。

(四)汇率升值加速,遭遇汇差损失

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在前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整体上也是有史以来最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008年6月30号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6.8591,与2007年年底相比,升值高于6%。我们应该注意到:(1)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使得中小企业的出口成本普遍提高,削弱了产品的价格优势,使出口贸易不能获得基本的利润,被迫倒闭。(2)中小企业无法规避汇率风险,无法确定汇率波动情况,在国际市场上不敢签长期贸易往来的订单,反而注重短期收益,态度谨慎,使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放缓。(3)人民币快速升值给中小企业出口带来汇差损失,有些外国客户看重这一点所带来的巨大收益,故意拖延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履约时间来谋取高额利润,把金融危机带来的汇率的风险转嫁到我国的出口型中小企业上。

三、制约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企业自身因素

(一)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数量有限,提供贷款的抵押和获得担保的难度大。其自身的认知和内部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各类金融机构对其融资。再加之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因此导致中小企业信用严重下滑,使银行贷款风险大幅升高,从而使银行对其贷款的门槛进一步提高。

(二)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有效完整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经营稳定性差,管理不够规范。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时效性滞后等方面。从而使中小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统一决策,应对危机时,容易产生分歧,处于被动地位。

(三)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长期采用“三来一补”,忽视了产品的生产技术改造和市场研发这一核心竞争力。大多的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只能扮演加工者的角色,左右不了产品的市场走向以及产品价格,假如突然遭遇人民币升值或者进口国家增收反倾销税,很可能就会血本无归。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很低,产品趋于同质化,而且大多不具品牌优势,只能占领国际低端市场,缺乏产品竞争力。

四、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中小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1.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①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

积极发展民营银行和互助银行,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新的民营银行可以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尚未开发和成熟的市场领域,特别是那些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

积极鼓励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有以下优点:首先,机制灵活,资金较少,运作成本低,能够和中小企业一同发展,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地方性金融机构对当地的客户情况较为了解,从而大大的降低交易风险与成本。最后,非国有银行运作很有效率,一切成本都体现在价格之中,不用担心“寻租”现象的产生。

②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素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的素质是解决其融资困难的重要途径。应推动中小企业制度的社会化和多元化,实现管理结构合理化,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学习先进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恪守信用,提高自身的资信状况,重新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和信用品牌,以提高自身信用等级。

2.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①增强制度建设的自觉性

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必须提高企业管理部门和人员对内部管理制度的认识,使管理者真正的理解内部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提高制度的实用性

企业制度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和规范,但是不同的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制定内部管理制度除了要附和管理制度的自身特点外,还必须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否则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③保证制度的科学性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互为依据的单项制度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项制度既要彼此协调,又要有所侧重。只有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各项管理制度互相衔接,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制度的最大效用。

④简单有效,注意制度的可操作性

中小企业的规模特点决定了其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时,应是详略有度,简单有效。根据实际把当前急需的制度优先制定并执行,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对自身认识的加深,再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与更新,这样循序渐进的工作程序有利于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紧跟企业的发展实际,避免制度脱离企业发展的需要。

3.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结构升级

①加速技术创新

这些年很多产品从国外转移到我国进行生产进而出口,表面上我国的出口额大幅增加,但实际上获取的只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为了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对传统优势的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从技术含量,所用材料以及服务等方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实现出口产品的技术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则发展良好。因而中小企业应把握好当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尽快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开发生产原创性的,有特色的产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

(二)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1.对外贸易服务体系的多元化

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应当以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服务供给,实现供给的多元化。

供给多元化的实现,还应当依靠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团体,单靠政府进行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发生。行业协会与组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收集信息,分析并整合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构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法律预警服务体系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2.对外贸易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的突破口

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提出,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确立与落实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都已经着手研究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实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复制与促进政策,基本上完成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力量的整合与调动。此外,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和重点任务也必须会带动信息与导向体系,法律与政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3.对外贸易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统筹规划及全面发展

要顺利推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必须统筹规划,把握重点与突破口,注意彼此之间的协调机制。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服务体系能否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行业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形成协调政府与地方,与行业之间的高校协调机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因素有:一,中小企业自身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缺少品牌等。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中小企业缺少一个健全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因此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推动中小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与产品升级以提高它们的竞争力。同时我们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指导中小企业进行对外贸易,为它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将会迎接一下个“春天”!

参考文献:

[1]代青.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如何走出发展困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8).

[2]姬会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特区经济.2011(2)25.

[3]贾圣武,等.加强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9(5).

[4]储敏.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宁夏大学学报.2008(1).

[5]余晨曦.新时期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探究.中国科技投资.2012(9).

篇10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198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27.9亿美元;之后经过6年的发展,于1994年再迈一个千亿美元的台阶;1997年,外贸总值突破3000亿美元,并首次跻身世界10大贸易国行列。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贸易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高达1.7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并进一步缩小与第二大贸易国的差距;加入世贸组织5年间合计进出口总值已超过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之前23年的总和;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乃至对世界经济的推动,都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向型经济部门不断壮大,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获得的资金,引进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本品、原材料、技术等,加速工业化进程,改变传统产业格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

    二是推动国内技术进步,体现“后发优势”。对外贸易是我国获得技术的重要渠道,知识产权的跨国交易本身就构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实现了产品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国内技术进步,这种“后发优势”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出口国内生产相对过剩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提高经济效益。当前我国手机、电冰箱、电视机、摩托车、服装鞋帽类的出口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而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紧缺原料,也能够通过对外贸易得以实现,2005年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砂、氧化铝进口第一大国和原油进口第三大国。由于进出口的良性运作,不仅弥补了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构失衡,提高了总产出水平,而且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增强了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是促进资本积累,提升规模效益。

    多年来,我国货物贸易的顺差一直是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重要来源。2001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刚刚超过2000亿美元,2006年底突破1万亿美元,同期货物贸易顺差累计达到3675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43%。贸易顺差为企业的资本积累提供了资金来源,提高了生产厂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刺激了投资需求,提升了企业的规模效益。

    五是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带动了国内就业。外向型经济的日趋活跃,带动了国内就业水平的提高。据有关专家分析,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0%左右,有效带动了国内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184万人,是近年来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更具开放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更大,多年来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长。据有关专家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对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贸易顺差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和特有贸易结构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正常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近几年世界经济全面增长,为我国积极利用外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我国特有的贸易结构。这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的主要因素。

    一是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迅猛。一方面,我国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加速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对于外资投入加工贸易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长期以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总额为1775亿美元,其中,进出口为逆差的贸易方式有:外商投资企业设备进口逆差278亿美元,保税区、保税仓库进出口逆差600亿美元,还有其他贸易方式有部分逆差;进出口为顺差的贸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进出口顺差831亿美元,而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则高达1889亿美元,超过了贸易顺差总额。由此可见,当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630亿美元,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其中近7成投入到了制造业中。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全球500强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我国已成为一些重要工业品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巩固。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面向国内市场生产,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钢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尿素等产品进出口态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除上述两个长期因素外,我国贸易顺差问题也与下面三个短期因素有较大关系:

    一是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近两年,国家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相继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企业往往根据政策调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击出口。如2006年钢材、服装等产品集中突击出口现象较为明显。

    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比汇改前累计升值幅度已达6%。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将会带来好处,而对以出口为主、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则会带来冲击,如电子、纺织、机械等行业。为了减小或避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冲击,许多企业纷纷加快出口步伐,而对进口采购则持观望态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由于近年来国内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许多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部分成本。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上升4.2%,而进口价格总体仅上升3%。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打击出口骗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企业守法自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企业出口骗税违法行为逐步减少;导致出口价格总体水平提升的直接因素是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总体上升。因此,从海关统计角度分析,所谓“大量出口高报价格以骗取出口退税、导致巨额虚假贸易顺差”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除此以外,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行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封锁,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急需的技术及其设备进口不足,这也是造成大额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必须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贸易顺差大幅增长带来的新问题

    我国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和特有的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现象将长期存在。国际上判断贸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贸易顺(逆)差额与当年进出口总额相比,在10%以内的为基本正常,这个10%也可称为贸易失衡“警戒线”。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0.1%,刚刚触及“警戒线”。从当前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德国的情况来看,德国从1952年到2005年的54年间,对外贸易均为顺差,2002年贸易顺差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过1900亿美元。其中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达12.7%,超过我国目前的贸易不平衡程度。因此,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额贸易顺差基本是正常的。

    但是,大额贸易顺差也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如: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我国外汇管理面临更加放开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办法,确保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