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社交媒体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认为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这种情况很正常。但是在Bebo的用户看来,社交媒体就是一种工具,是另一种社交活动方式,让他们能够和自己真实世界里的伙伴开展社交活动。
人们认为即时通讯无法让孩子们很好地叙述,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大多是一些非常简短的信息,而且其中的一些信息比较幼稚。譬如孩子会发送这样的信息:“我刚拿到一个奶酪三明治。”我承认,很多人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和朋友交流的。
而这些社交行为是否会改变品牌锁定消费者的方式?就这一点而言,我赞同牛津大学药理学教授巴洛妮斯・格林菲德(Baroness Greenfield)的看法,营销者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让消费者感觉自己与品牌存在关联性。
毫无疑问,消费者正在寻找一种真实,他们希望了解品牌背后真实的故事。而社交媒体将放大这些消费者关注点,因为它是一种消费者能够利用的工具,也是营销者能够借以和消费者对话的工具。
随着大脑活动的转变,人们担心年轻人的个性特征遭到侵蚀。但我认为,孩子的个性特征建立在他们与朋友、父母、同伴和老师的互动上。十几岁的孩子希望得到身边朋友的认可。但是现在与以前相比,个人认可的方式更为直接,范围更为广泛。社交媒体只是一种工具。它可能会被愚蠢地运用,也可能为人们提供更大的交流可能性,譬如前不久发生的中东革命事件就体现了这一点。
篇2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社交媒体绝不是昙花一现。很难相信我们当中还有人仍旧相信这一点。
我开头这样说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现在许多人都活跃在一个、两个或是三十个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重点就是说我们全都在用社交媒体。好吧,不是全部,但我只能用这种不那么严谨的说法来描述:这个数字真的、真的非常大。
所以,既然有这么多的人在用社交媒体,旅游市场营销和其它行业不会受到影响吗?
难道Marketing 101(市场营销在线学习网站)没有告诉你要到顾客和潜在顾客所在的地方去做营销吗?我非常确信它过去和现在都这样教你。
eMarketer2013的数据(引用了Redshift Research的调查数据):
大约五分之一的休闲旅客在计划旅游时会从社交媒体平台寻求各方面的灵感,包括:
-酒店(23%)
-度假活动(22%)
-景点(21%)
-餐厅(17%)
同样是这项调查的结果显示,Facebook是旅客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平台。
Maxine项目
四季酒店及度假酒店集团(The Four Seasons Hotels & Resorts,以下简称四季酒店)毫无疑问是最为著名的品牌之一,不仅仅是在旅游业和酒店,在所有行业中都很有名气。
2013年的夏天,四季酒店纽约店决定做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来吸引新的消费群:现代旅行家庭。他们的重点是尝试增加酒店的周末预订量。
通过与社交媒体营销商Shoutlet的合作,四季酒店推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和交互性的12周项目方案,以“Maxine”为主题。Maxine是TY玩具公司Monstaz系列中一只可爱的毛绒公仔。每周,Maxine会在纽约城里“旅行”,拜访大苹果城里某一处独特的地点。四季酒店邀请自己的Facebook粉丝对每周的地点进行竞猜,在活动结束时会举行抽奖,奖品是四季酒店的礼品卡。
四季酒店启用了所有社交平台用于此次活动的营销,包括Pinterest、Twitter、Instagram和Vine。自然了,通过照片和酒店为每个家庭定制的照片和个性化服务,入住酒店的小朋友可以获得与Maxine交流的机会。
据四季酒店负责全球高端客户与数字营销的高级副总裁Elizabeth Pizzinato称,这次活动项目的成果非常显著,
“孩子们很开心能够跟随Maxine的足迹,他们会去游览活动中出现的纽约景点,将她的“旅行”带到现实中。更重要的是,活动实现了所预期的商业效果:酒店在周末的收入同比增长了5%,Facebook的粉丝数增长了10%,Twitter粉丝数增长了19%,这个结果确保了在活动结束之后,Maxine项目创造的高参与度会持续带来良好反响。”
至于Shoutlet方面,该公司总裁兼首席战略官Aaron Everson表示,关键是在于数据挖掘工作。
“我们与四季酒店一同研究了他们的订单和客户群信息,然后确定了他们触及不同客户群的机会。”他说道。
“他们(四季酒店)很快就发现,他们的主要订单来源是商旅群体,所以他们想要推出一个针对家庭周末旅行的活动方案。之后,我们和四季酒店一同打造了#MaxineTakesManhattan(Maxine畅游曼哈顿)的竞猜活动,帮助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寻找定位目标客户群的方式,并将竞猜活动弄得十分诱人,这样一来,这个活动可以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有影响力。”
给企业的忠告
在与Pizzainato和Everson两位谈论这个特别项目的时候,我敢说,他们对于社交媒体平台及其用途,以及品牌如何最大化利用社交媒体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热情。我当然很享受和这类人的谈话。
在谈话间,我问了他们对于这个问题各自的看法:在使用社交媒体做市场营销时企业会犯哪些错误?
Pizzinato认为企业在社交媒体平台、人力配置和侧重点上会犯两大错误。
“这不是简单地创建Twitter账号或者Facebook页面的问题:社交媒体渠道所依靠的是即时性、参与度和真实回应。所以企业要准备好面对配置社交渠道关键资源时带来的额外管理压力。”她说道。
“企业通过建立起外部支持和内部资源间的平衡机制,才能在和消费者的交流中提供“真实”的声音,企业在找到合适的社交媒体策略前会走很多弯路。这又会导致第二个潜在的问题:同一时间进入太多社交媒体平台。如果在更少的平台能够保持曝光度和高参与度,并完全了解所在平台所需的资源和参与程度,那么这比试图覆盖所有平台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Everson同样也看到了企业在关注这个热门渠道时的一个缺陷:
篇3
博客主人/Rohit Bhargava
省略
与4年前相比,如今社会媒体有了一个主要的转变:分享。当今的社会媒体优化(SMO)中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规则。
从提高网站的可连接性到创造可供分享的内容。5年前,我将工作重点放在网站的可连接性上,因为在当时,能否提高网站的流量取决于用户和网站内容的链接数量。如今,网站的内容涉及的不只是链接,还有其他许多方式,譬如“推荐”或“微博”,涉及的是创造可供分享的内容。网站的内容越好,越多的人愿意在他们的社交网络圈中分享这些内容,或许是采取“链接”方式,或许是“推荐”、“挖”、“分享”。
从方便“标注”和“书签”到方便大众分享。紧接着第一点,关于“标注”和“书签”,现在只是许多传播方式中的两种。用户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譬如为自己的个人简介贴一个链接、插一段视频、发一个微博信息等。若是还像以前那样只局限于“标注”和“书签”方式,将不再有多大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执行的关键是:方便内容分享。一旦创作了可供分享的内容,要让用户能够“一键搞定”内容分享操作。
从奖励外部链接到奖励活动的参与者。2006年,大多数网络营销人员做的主要事情就是考虑如何提高外部链接。当时链接数统计(Technorati)是衡量网站及网站内容热门程度的一个标准,因此比起关注网站读者关系和网站流量,许多博客主更专注于博客的外部链接。而现在,更富有成效的是围绕“对话”和“用户互动”的网络活动。关于“用户互动”一词,源于在网站发帖子,或是发表意见,或是分享看法、讨论问题,这个词有许多定义,它在社交网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运用“奖励”手段。
篇4
微博好不好玩取决于你关注了谁,微博分组功能推出得太晚了,做得不够人性化。新浪微博拼命做多,叠加功能,比如他们在f+t的定位,和左右侧两栏拼命叠加的功能。但t的关键,社交的关键是剪发。所以在这个大背景,走出大剥离的趋势,而社交网络间会组合、分化,比如QQ变成powerid,微博变成纯timeline等。
2.为什么ugc会从新浪微博转移到朋友圈?新浪旗下的IM为什么都没达到预期效果:
分享迁移,和互动迁移是一样的关系强弱时间分发;而新浪旗下的社交类产品,仍然是在用媒体的角度在理解。
3.关于公共账号
基本上,微信平均关系链为80个,新浪微博大约60个。公众账号是两个方向,一个是跟微博大号一样,是流动的根源。因为有价值的信息会更贵。二是奔着品牌塑造走的,方便任何企业做品牌。但实际上,公众账号和真正的大方向,是账号成一切。即任何服务和产品与微信的连接点所在,账号即服务。在这个逻辑下,电商在微信中,不是入口论,而是碎裂到粉尘一样的讨论消息轮,即你我之间的聊天就是一个入口。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你说这个商品很好,所以别人就可以直接在对话中购买,这是大商业,大电商,大O2O,和阿里不是一个逻辑。也和媒体不是一个逻辑。
张小龙邮箱基因太重,所以是典型“inbox”概念,也就是把用户看成被动的收件箱。其实用户也有交流、讨论、互动的需求。单一的内容获取,其实是一种倒退。服务号才是微信最有想象力最实用的所在,但是现在剥离了。微信还有很大空间可挖,路还很长。
4.关于社交平台
大的社交平台知会有关系托管加身份托管,而内容发起则会分化,这是给新的app机会。
社交网络三要素:身份、关系、内容。这些年大平台把身份和关系构建好了,通过open api,新生代app的生态环境其实更好了,而内容就是兴趣。(账号登录就是身份托管如新浪微博账号登录,Facebook connect)。
国内app真正理解社交,重做社交的还是不多,不只是新浪,大小创业app做好社交的都很少,微博的力量不在内容,在传播。
5.关系碎片化转化率低的问题
未来服务碎片化是趋势,之前转化率低是因为链条太长,各个环节基础设施不完整。内容碎片化,之前大家不明白,微博来了大家都懂了,就是真的把内容切碎了,重传播。
可以问问秒拍,他一天下载多少,几万有吗?但你知道一些app通过分享带来的下载就有10多万左右。这就是社交思维,和入口媒体思维的差异化。我们为什么死讲一个数据,就是分享,原因在此。其他一切都是空谈,这才是核心数据。既然下载如此,那么电商呢?更应该如此,只是发生的时候碎裂在无数人无数小对话中,你我察觉不到,只有结果端出来时我们才察觉到。
什么都被击碎了,击的粉碎。我们目光所及的一些,全都碎了,变成一条对话,一个账号。服务和交媾要跟着碎裂走的。(B:这是未来三到五年会持续演进的事情)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只是比较少的app察觉到现在谁碎片化的步伐更快就会活的更好
6.关于独特内容产生类的app,初期吃到红利火了一把之后,业务便开始下滑问题
持续分享能力不够。目前的应用都是靠分享来吃红利,很简单。有这一条足够了,但这背后层层叠叠的相关特点,如大节点,与优质内容,综合起来带来的大流动,将用户从各个地方吸引过来。但很多app,逃不过几个数据:原创比例、分享动力、消费成本等。最后导致越来越低,最后曲线就下来了。
移动app ugc的原创比例都不高,1%算不错了,何况优质!消费成本,目前一些app的内容,体验都很累,改进空间蛮大,累就导致消费成本上升。对于分享信息这些细节又提升不上去,导致优质内容带来的吸引力下降,成为阻碍。基本上面几个问题一钳制,就导致数据不断下降,然后让位于新的崛起者。
这类app的问题的问题,从成本上看蛮有意思的:用户制造成本,消费成本,传播成本。制造成本一高,基本上UGC直接跌倒0.1%,消费成本一高,更加麻烦,单个页面直接到几十个打开,但是正常的都是几百个打开。传播成本一高,用户就获取不到,社交红利丢失。如果要兼顾,降低以上三个成本。以微视距离,为什么是8秒?因为制造成本很低,8秒足够了。消费成本很低,8秒很快。传播成本很低,马上扩散到微博微信上。Vine是7秒。没提高一秒,基本上用户制造难度高一个数量级。到几分钟的微拍,用户量更是少得可怜。因为创意成本和拍摄成本太高,上传和下载、打开和浏览,成本都居高无比,直接将用户踢掉了。
举例说明:papa不说定位,单说产品形态,最大的问题就是放松单挑音频时长,郭德纲相声都放上来了,谁还要听朋友的方言消化。因此制造成本上升。从PM的角度说,如何劝和成本和受益(内容质量)是非常难攻克的。成本低但不能丧失产品的“魔力”,很难抉择。,我最近对app store的观察越来越多高生产成本的app也做的不错,比如snapguide、learnist。
7.关于视频类社交的看法
视频类的社交并太看好,不是因为带宽或体验,而是因为文化和制度。美国人有家庭滑稽录像的传统,talkshow看怪咖的传统,喜欢分享,有幽默感,能自嘲,而且最关键有观众vine中的草根内容做的非常好。别人生活环境压力并不像天朝那么大,天朝人娱乐主要是消费明星,老美娱乐主要是消费自己。是这个意思,就看明星过了之后,还有没有自给自足的社区,谁还记得当年微信拉明星开过账号?我前两天刚删了莫文蔚。
以微视的明星营销为例说明:微视的明星,和优质内容有关。因为国内草根没有什么太大的创造力,指望他们就像新浪微博没有名人明星一样。这压力很大的,只能从明星下手,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屡试不爽。
8.关于对陌陌的感想
陌陌硬生生在剧透阴影下做成了独立IM,很佩服,他们的数据很可怕。陌陌现在沉淀的强关系也不少,微博上有个好友,90后再念清华,他们班只有陌陌群,基本不用微信,手机上也不用人人,只用陌陌。我觉得我应该是还不够寂寞,所以只能在外围观察,跳不进去的感觉。陌陌贴好的定位也恰到好处,长期观察活跃度很高。陌陌群组和陌陌吧把关系由弱转强的环节做的很好,用长了时间会发现,陌陌的运营做的很活,比微信更有生气,微信更像一个通信工具。作为PM我比较担心年龄脱节问题,对90后、在校生甚至刚毕业的人群想要什么,用什么不了解。
9.关于IM碎片化
篇5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一、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现状调查
为了解关于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笔者在江西省南昌市十余家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1份,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学生。
1.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所收回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仅有20.21%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间在2小时以下,44.49%的用户每天平均使用社交网站进行社交在2―4小时,而35.3%的用户平均每天使用社交网站在4小时以上。分析以上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配上较为合理,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2.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分析
调查发现,社交网络的设计及其人性化,操作简便易学,且界面丰富多样、富于变化,使得其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运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以近乎成为了一种零距离、零成本、高效率的社交方式,社交网络信息实时更新,这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大学生们交流学习、追逐时尚、娱乐消费等的平台。目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交网络有新浪微博、QQ 及微信等。而诸如微信、QQ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的软件,克服了了传统通信方式高成本、时间长等缺陷,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节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平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存在一人多户现象,即每个人都会选择多种社交网络,在南昌大学生中,使用频率排名前三位的便是QQ、微信、微博。在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中超过半数的用户选择用来与朋友聊天以及通过朋友圈了解好友的最新消息,并与朋友进行互动。而26.3%的用户选择用来了解时事新闻政策,打开视野。18.9%的用户选择了通过社交网络来了解八卦新闻,查找身边新奇的新闻。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1)方便沟通,打破障碍。社交网络极大的方便了现代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社交网络也正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打破传统只能当面交流或事后电话沟通的障碍,通过网络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朋友交流,并且使广泛结交良师益友并深度探讨学术问题成为可能。
(2)网络传输,消息实时更新。通过诸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之类的平台,使朋友间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生活与动态,并且经常实时互动,一方面可以增进朋友间的感情,使彼此间不会因距离遥远而变的生疏;另外也可以拓宽交流渠道,使相隔千里的人也能了解到彼此的感情与心情,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心情。
(3)匿名交流,保持平等关系。由于诸如微博、知乎论坛类的网站是匿名注册、登录、发表言论,使得人们在发表看法的时候更加轻松,不受拘束与限制,并且能够使网络上的每个个体间保持相互的平等,没有所谓的等级的区分,保持彼此的神秘感,使得在网络上交流各自的思想与看法变得更加真实、有说服力。
(4)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全球化与普遍性,使得使用社交网络的交往几乎可以遍及全球各地,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开拓视野的同时提高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交际技能,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模式,拓展了交往空间,借助社交工具有助于扩大交际语言,并最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满足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即为认同感,个体认为是某一群体或者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而大学生的这种群体归属感,主要表现在个体有困难时向群体求助。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帮互助中,而社交网络正是一种可以加强将个体与群体联系的平台,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同时可以引发许多人的认同感,社交网络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把想法相同或相近的人联系在一起,引发彼此间更多的探讨与讨论,而这种方式正是一种很好的满足大学生集体认同感的方式,也同时可以使自身思想受到群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获得彼此的帮助与认同,即寻得一份集体归属感并同时获得一份自我认同感。
2.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过分依赖,影响正常生活。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在日常使用社交网络时过分依赖,每隔几小时就要登陆一次社交网络查看是否有消息,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有的同学甚至是每隔几分钟就会登录一次,而这种过度依赖的现象就导致了很多同学将社交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手机社交网络上,而忽视了现实中正常与别人的沟通与交流。有些同学甚至表示,过度依赖使得无法专心专注的思考学习,而总是会担心自己的手机上有没有消息,有没有人又找自己有事情。
(2)不当使用,增加孤独感。正确使用互联网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引感孤独,甚至是性格孤僻等症状。而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交甚至会导致情感淡化,缺少热情,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而很多依赖于网络的大学生满足于在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缺乏必要的、真实的社会实践参与体验,一旦依赖于虚拟世界的交流,便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漠不关心甚至疏远,久而久之变得孤独,不适应真实社交。
(3)使现实人际关系弱化。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人际交往,寻找交流对象,然而过度依赖则会导致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很多学生会无时无刻不低头玩手机,并导致逐渐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由于在虚拟网络环境下人们一般无法得到最真实的面部表情、肢体的反馈,使得人们逐渐弱化了对这种真实交流的敏感程度,而这种长期的机器化交流会使人逐渐淡化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在完全不同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现实生活中变得不适应,甚至会刻意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4)社交网络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信任危机。由于很多社交网络不必填写完整基本信息,而很多时候所填信息也与实际不符,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即使看到对方的消息也持一定怀疑态度,而在一些完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完全卸下人前的模样,任意发表看法,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角色,扮演不同身份,使得很多同学在网络上与网络下完全判若俩个人。而由于匿名登录发表言论,使得很多学生的言论毫无约束,甚至肆意散步网络谣言,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发表看法,使得网络传播存在极大的信任危机。
(5)语言退化。在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的隐秘性,很多人忽视甚至是放弃了使用文明用语,放松对自我语言的约束与管制,用语低俗,而当这种行为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为一种习惯时,当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便很难再改。而这种标新立异的低俗用语却因为其自带的独特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并在网络上疯狂流行。
三、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研究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1)心理压力大。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毕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等使得大学生在一个高压环境下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会将长期压力积压在心底而无处宣泄,但由于社交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针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甚至借此发泄个人情绪,而这种宣泄往往会得到网络上一些人的回应与认同,并因此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成为了可能。
(2)环境决定,缺乏沟通。由于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使很多同学缺少与同龄人的必要沟通,使得他们缺乏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而在社交网络中,由于彼此间的沟通缺乏面对面的眼神与表情交流,则淡化了实际的人际交往则可以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心理。
(3)大学生心理。由于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式宿舍生活,在行为及思维方式上则需要一段时间转变,而在转变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内心孤独甚至有些被孤立的感觉,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个人心理的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但社交网络正是一个可以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平台,她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在这里与志同道合的人交谈,从而找到一种自我归属感,内心的孤独感便可得到弥补,而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愈强烈,愈会使得大学生依赖于社交网络。
(4)现实人际交往少。“依赖于手机的低头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当周围的同学即使相互见面也都在低头玩手机时,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会变少,每天将自己封闭在人机环境中,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接触,造成了现实的人情关系的冷漠,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淡然或是自卑。
(5)政府缺乏监管。由于中国很多社交网站监管不到位,致使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着社交网络的界面,而这些不良信息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意志力的形成,甚至会最终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而针对这种行为,政府缺乏监管,没有合适的法律来约束诸如此类的行为,监控与执法脱节,使得这类违法行为在网上肆意妄为。
2.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宣传教育。大学生所处的是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却也正是最容易被影响的阶段,如果受到了正确的引导,则会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所以,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及其必要。加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自我约束意识,加强宣传与教育,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社交环境。
(2)重视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在网络告诉发展的今天更是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观念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正确、全面、客观、真实的报道,对于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做到:一、紧跟时代脚步,反映贴合客观实际,传播主流意识;二、报道贴合群众,拒绝庸俗八卦的小道消息;三、保持自身职业操守,倡导文明网络。
(3)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引导。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环境的组成便包括家庭、社会与学校。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已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电脑网络,甚至对网络上所充斥的不良信息毫不知情,任由孩子使用社交网络,如此毫无约束的情况极有可能使大学生无法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正确引导。
(4)进行自我引导与自我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主体,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认识到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尚未成熟,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还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则需要通过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媒体的引导讲解分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自省,吸取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主动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自我主动教育,凭借自身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训练,大道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加强自我约束力,在能够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改正不良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梅英.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冲击和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4,(1).
[2]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
[3]杨宏兰.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 学习月刊. 2011(14) .
[4]张玲娜.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
[5]张敏.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之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
[6]王雅倩.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心理教育研究,2008,(1).
[7]李万兵.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8]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9]杨平.网络交往与人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 2008.
篇6
但萨法尔・安古提有一项值得夸耀的本事:他擅于用刀。朋友说,他可以击中距离自己约合9米的东西,百发百中。七年前的一天,他发了一次脾气,然后他的刀瞬间划过空气,在对手的脖子上留下了致命的一刀。很快,安古提便接受了审判并被定罪。他被关在了伊朗最大的一个监狱里,等待死刑。在伊朗,未成年人也要为谋杀罪名而接受死刑。
社交媒体帮了大忙
对于大多伊朗罪犯而言――2013年共有600多人被处以极刑。不过,安古提是幸运的,他成为了伊朗社会两种正在发展的趋势的受益者,即人们对死刑越来越排斥,以及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
根据伊朗的伊斯兰司法体系,被定罪的罪犯,甚至谋杀犯都能用金钱从受害者家属手中买回自由。显然,安古提一贫如洗的家庭没有能力采取这一步骤。幸运的是,在一场大规模社交媒体运动的帮助下,安古提筹集到了受害者家属索要的5万美元(约合30.6万元人民币)。只要程序性问题一解决,现已24岁的他会随时获释。
数十年来,极刑一直是伊朗惩罚罪犯的主要方式,有时候当局会公开执行死刑,但大多数时候,死刑都是在监狱里执行的。据联合国估计,伊朗2013年共处决了500到625名罪犯,其中有两名未成年人,还有28名女性。
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走私和交易而被处以极刑的,但杀人、和“渎神”也可能会被判处死刑。“渎神”是一种与宗教相关的指控,它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诠释方式。
社会活动人士说,近年来,人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尽管公开的绞刑还是会吸引成百上千人前去观看,但是伊朗庞大的中产阶级开始转而反对极刑。
“我们告诉大家不要再送钱了”
在伊朗,关于未成年人和伊斯兰教法的事情尤其复杂,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成年的定义看法不一。根据伊朗对伊斯兰教的官方解释,女性的成熟年龄为9岁,而男性的成熟年龄是15岁。但是,获取驾照和持有财产的法定年龄为18岁,男性服义务兵役的年龄也是18岁。
2012年年末,人权观察组织称,去年共有100多名青少年罪犯在等待死刑。这其中就有安古提,在杀人案发七年后,他的行刑日期定在了今年的1月20日。
安古提的家人今年2月才向伊玛目阿里民间学生救济协会求助,那是少数能得到容忍的反对处决青少年罪犯的活动团体。自2006年以来,该团体已经成功地阻止了15宗处决。
“我们对人们说,孩子是无辜的,”和丈夫内耶曼尼内贾德一同负责该协会的拉西米说。
安古提的绞刑日期确定一周后,死者家属终于心软了,同意以5万美元的代价换取对他的赦免。这就引来了筹钱的问题,安古提家不是什么富有的家庭。然而事后看来这成了比较容易的一部分。协会在Facebook上发起的一个活动用了几天时间就凑齐了2亿托曼,比需要的数额多出了1.3万美元。
“我们不得不告诉大家不要再送钱过来了,”拉西米说,“他们都想参与到制止行刑这件事情上来。”
篇7
根据现有数据,目前国外自媒体就用户数量而言,依次为Facebook、YouTube、Google+、Twitter和LinkedIn等,Facebook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在Facebook上搜索“北京旅游”等关键词时,相关媒体的用户关注度不高,而与之对应的国内社交网站是新浪微博,当在新浪微博中搜索“纽约旅行”时,有相关议程设置及特定的话题讨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总阅读量在300万以上。一些国外主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新浪官方微博,截止到2016年11月11日,粉丝多达1831万人,微博日更新量多达43条,微博活跃度高,传播效果显著。可以窥见,北京利用新媒体社交账号推广自身形象跟国外比还略显薄弱,因此,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精准定位策略
北京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主要还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传播,它涵盖面广,包括良好的北京政府形象、丰富多元的市民形象、博大精深的北京文化艺术等,这些都能够帮助中国从各个角度构建一个立体的首都形象。北京的传统文化如皇家建筑、美食文化、民俗京味和戏曲文化对国际受众来说是魅力十足的,这些都是对外传播中需要多加利用的文化符号。不同文化内容有不同的受众,因此,应针对特定的目标受众提供特定的信息,做好受众细分。国外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官方微博经常会有各种商业资讯方面的专家针对当前经济热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这种方式塑造了一个有着全球资讯、商业财经、精英意识的大国经济形象,精准定位策略应用的恰到好处。同样,对于北京城市形象,在做好受众细分的前提下,全面推出有关北京各种特色包括京味美食、戏曲、服装、旅游等相关的公众账号,才能全面展现真实的北京。在对读者群情况了解的基础上,设定多种板块,进行信息的准确投放,并突出不同官方账号的各自特点,这样才能实现品牌化。
二、本土化策略
国际传播大多是跨文化交流,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大多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因此要实现信息的顺利传播,就必须消除文化壁垒,避免排他性。首先,实现内容的本土化。北京城市形象塑造在新闻内容的选取上,除了融入北京元素,还需要将受众的品位和惯有的思维方式作为新闻价值的考量因素。成功走入中国媒体市场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官方微博在2009年10月23日推出的新版块“中国实时报”,其很多微博都具有“中国味儿”,如《直面房奴生活电视剧〈蜗居〉走红》《奥巴马自撑雨伞引中国人注目》《迪拜危机重创温州炒房团》,微博内容与中国读者解读新闻的视角、取向很贴近。比如“奥巴马访华”,没有进行带有政治性的描述,而是取一条细微的生活细节“自撑雨伞”,再比如“绣花枕头”等词的出现,中国元素很显著,因此我们应借鉴这种方式,在内容时做好本土化。其次,人员本土化。当地人会对本土的文化背景、受众的喜好或者习惯有着更为精准的把握,对本地的市场和文化都会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培养有跨国企业管理经验的本土经理人,可以带领团队更好地进行本土化战略,这实际上也起到一种公共外交的作用,有助北京文化成功走出去。
三、主题报道策略
清晰的主题定位,是从一个高度上决定该媒体价值取向的关键,有了清晰的主题定位,才能更好地抓住受众群体,否则,会让受众始终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北京在宣传文化特征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定位。如对北京整体定位可以设置专有主题如“北京欢迎你”等,根据各个分账号内容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媒体账号主题。北京媒体外公众账号在相关的涉京报道中,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报道策略,以此试图改善北京乃至中国形象“被塑造”“被误读”“被扭曲”的局面。在叙事话语方面,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讲好北京文化。例如,如果有受众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北京雾霾天气的现象,我们在坦然接受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妨有自信地自我解嘲一番,也有助于消除国外受众对中国以及中国媒体的刻板印象。只有站在一个全球性媒体的高度,保持公正客观性,对其他地域没有偏见,才能更好地传播北京文化。
四、贴近性策略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利益上的接近点。国外官方媒体在新浪微博中展现国内民众对“南海总裁决”这一事件的反应时,让中国普通民众出现在视频中,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展开,一方面赋予了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传播效果显著。因此,北京在国外社交媒体建立各类官方账号时,可以加入采访海外游客相关板块等来体现贴近性。如针对在华短暂停留的海外旅居者的特性,可以通过专业团队对其进行采访,并将采访中一些有趣的、真实的北京印象或者提高北京形象的建议以视频形式放在相关账号上,以此来增加海外受众参与度,提高受众黏性,从而提高受众关注度。此外,可以通过点赞、转发和评论来获知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认知上的差异,看是否存在文化的误读,分析文化误读的原因,分析北京形象传播的预设点和现实看法的差异,由此评测北京文化符号传播的效果,找出海外受众对哪些北京文化符号的反应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及时做到信息交互,以便针对不同的海外受众传播不同的北京文化符号。
五、矩阵联动策略
篇8
美国《新闻周刊》记录了这样一个画面:每当夕阳西下,洛杉矶的Kogi粉丝们就疯狂了,他们拼命地刷新自己的Twitter页面,追踪Kogi的下落。超过百人的长队中,有人甚至已经排了两个小时,就为了买到一块价廉物美的玉米饼。
一位韩国厨师和他的朋友将韩国烧烤和墨西哥玉米饼进行混搭,用一辆普通的卡车在美国洛杉矶满城转,通过Twitter实时通报位置,竟然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商业传奇――数万粉丝为他们疯狂,世界顶级媒体接连关注,连世界连锁咖啡巨头星巴克也通过借鉴科吉烧烤的模式赢得了转机……
科吉烧烤到底有什么魔力?
车轮上的餐厅
2010年6月9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热闹异常。南非世界杯即将打响,美国小伙子们正打算创造他们最佳的世界杯战绩,而ESPN为美国球迷准备了一场世界杯大餐。
球迷们惊喜地发现,在这儿欣赏球赛还可以享用到他们喜欢的科吉烧烤,这个流动于街头的卡车餐馆竟然成为了世界杯大赛期间ESPN的搭档。而科吉烧烤更是为世界杯推出了特别的菜单,让粉丝们大快朵颐。
过去一年多来,科吉烧烤成为全球最牛的流动烧烤,而他们的老板也成为全球最牛的流动商贩。
仅在科吉烧烤的网络阵地Twitter上面,已经有超过5.5万名粉丝。
奇迹的创造者原是芸芸众生之一。
2008年9月的一个晚上,30岁的马克•曼格兰和妻子卡罗琳、妹妹爱丽丝在酒吧喝酒。已经是凌晨四点,有些醉意的马克突然跳了起来大叫道:“如果将墨西哥玉米饼和韩国烧烤混搭在一起,会怎么样?”
马克想到了他的韩国朋友罗伊•崔。
38岁的罗伊毕业于美国烹饪学院,担任过洛杉矶几家餐厅的主厨。
罗伊很快就建立起了一支厨师队伍,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墨西哥的大厨们。他们将墨西哥玉米饼和韩国烧烤结合起来,包上腌制的牛肉,配上生菜,再使用白菜辣椒酱和香菜做调料,调制出了可口的玉米饼。
他们给自己的产品取名为科吉烧烤,将售价定在每个2美元,准备用卡车进行流动销售。
“最初的几个星期里,我们受尽了人们的嘲笑,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们做的是什么。”罗伊回忆说。那些日子,他们没来任何销售收入。
那正是Twitter开始在美国风行的时候。爱丽丝出了一个主意:“不如我们在Twitter上碰碰运气?”2008年11月,熟悉网络的爱丽丝在Twitter上注册,名字叫Kogibbq,奇迹出现了,科吉开始如病毒般地传播开来。
话题互动力
最初,爱丽丝只是竭力在Twitter上宣传他们的玉米饼有多好吃,价格有多便宜,但效果并不明显,科吉通常每天只有10~20个顾客。
转机出现在他们第一次停在好莱坞绿门俱乐部门口的那个晚上。那天,他们想到了一个主意,给一些美食博客的博主发电子邮件,邀请他们前来免费尝试产品,并在博客上写一些关于科吉的文章,这在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受到这次成功的启发,他们开始号召科吉的Twitter粉丝出来免费品尝食物,然后把他们的感受分享在Twitter上。
“在这两个星期里,话题一直在持续,‘这是什么食物,为什么每个人都在谈论?’”科吉的品牌和新媒体总监普拉萨德说。“我们在Twitter上宣传,人们会为一块玉米饼到卡车前去排上两个小时的队。Twitter上开始充满关于科吉的话题。人们就是这样开始听说了我们。”
制造话题是科吉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发挥作用的是互动的力量。罗伊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实时通报科吉烧烤车的位置,告诉网友们在哪儿可以最方便地买到玉米饼。
有一次,罗伊和马克在开着卡车销售玉米饼时,遭到了警察的驱赶,他们马上通过手机在Twitter上把这一切告诉网友,并承诺他们将在十分钟后到达原定的位置销售,这引起了网友的轰动。网友们感觉到自己不仅是在购买一块2美元的食物,而是一个重要事件的参与者。
在更新这条消息时,科吉烧烤诞生了他们的一句名言:“再等我们10分钟好吗?永远的科吉烧烤。”科吉烧烤在Twitter上的粉丝数量迅速增长。
话题与互动,是科吉Twitter推广的关键词。即使到现在,任何美食家想要找到科吉的卡车,仍然必须通过Twitter。只有在那里,你才能知道他们今天有什么特价,他们今天在哪里。而事实上,他们经常会迟到,这时他们会在Twitter上公布这些消息。这就像一场充满悬念与变化的实时定位游戏,每一个顾客,都是游戏的主角。
仅仅在Twitter上进行宣传不到三个月,科吉烧烤的粉丝就迅速超过1万名,每天销售近百千克肉。专业零售研究机构IdeaWorks的CEO乔恩•伯德认为,科吉烤烤是世界上第一个Twitter零售模式的开创者。
科吉现象
美国营销专家迈克•麦莉这样总结科吉烧烤成功的原因:一是价廉物美;二是为平民服务;而最关键的是第三点,你永远不知道明天这个餐车会出现在哪儿,而寻找食物是一种乐趣。
科吉很快成为一种现象。现在,科吉有四辆移动餐车,在Twitter上提前三小时播报他们的地点,5.5万名粉丝闻风而动,从四面八方赶去排队购买。很多商家也邀请科吉到他们附近,以吸引人流,实现餐车和商店的双赢。
要保证持续给顾客带来新的吸引力,就必须不断制造悬念与话题。
随着科吉烧烤的迅速发展,餐车越来越多,线路也越来越复杂,科吉开始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公布送餐线路,方便粉丝们提前知道该在哪儿等候美食。
然而这并不会替代Twitter的作用,因为变数永远存在,不管是堵车、排队的人太多还是警察骚扰,都会让原定计划改变。科吉烧烤的粉丝还是必须要刷新Twitter看最新的线路,而已经在等候的人则需要用手机刷新来知道自己还要等多久。
科吉还会根据热点事件推出相应的临时性菜品,这些变化同样被在Twitter上。粉丝眼中的科吉烧烤,永远是充满悬念的。它在哪里?它卖什么?谁是排在第一位的人?什么路线可以最快到达下一个售卖地点?……科吉的Twitter上永远喧闹着,吸引粉丝参与这场快乐的游戏。
Twitter法则
Twitter营销的效果怎样,取决于有多少人真正在现实中光顾了商家,并宣传、讨论他们。为了让Twitter上的粉丝在现实中同样也被吸引,科吉把餐车变成了一种社交方式。
这是你在洛杉矶的繁华地带不常看到的景象:科吉卡车所到之处,人们在人行道上闲晃,一边吃东西,一边听音乐,交谈。虚拟世界里的一切被带入现实,实现了面对面的互动,然后,粉丝们在Twitter上热烈讨论着他们在等待科吉的过程中结识的朋友,发生的趣事。这正是罗伊他们想要的。
科吉烧烤与粉丝们充满温情的互动甚至成为了一种新的营销文化。他们请粉丝为科吉烧烤设计T恤衫,给餐车起名字,甚至创作歌曲,粉丝们将照片和视频放在YouTube等网站上,主动为科吉烧烤宣传。除了进行市场营销,提供一个场所,创造互动,科吉还使用Twitter从客户那里得到反馈和进行沟通,回应客户的问题、要求和投诉。科吉永远与粉丝保持持续的对话,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科吉的一分子,参与了公司和品牌发展的进程。
社会化媒体正在变得日益强大。
世界咖啡巨头星巴克深有体会。过去几年中,星巴克一度陷入低迷。模仿科吉的模式,他们创建了一个网站,叫“我的星巴克创意”,并把这一活动搬到Twitter上,与自己的顾客玩起了互动,借此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传统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你高高在上地告诉别人该喜欢什么,而是要与他们交流,赢得他们的信任。”星巴克董事长兼CEO霍华德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
生擒湿营销
文/米奇•乔尔
我们不得不承认,依靠传统营销渠道(电视、广播、印刷品广告和广告牌)的强势覆盖来“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事实上,消费者们正在排斥、躲避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在这片信息的大海中,人们开始像小水泡一样聚合成熟悉、信任的小圈子。现在,我向你推荐一个能够打入这些小圈子的新兴营销模式――湿营销。它通过互联网的社区沟通这种直接的、个性化的、更有亲和力的形式,试图重新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搜索你的数字足迹
上次有人跟你提到某个品牌时,你做了什么?你一定不会直接冲进店铺去实地了解,而只是在网上快速地搜索,看看人们对这个品牌的评价如何。关于你的产品或公司,人们说了些什么?这是一个可能价值百万的问题。
事实上,确实有一些免费的工具可以让你弄清楚消费者们为什么买你的产品,在社区里又是如何谈论你的。
1.RSS阅读器:RSS作为免费订阅技术,可以把所有你喜欢的网站和博客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当它们有更新时,阅读器会自动通知你。
2.新闻提醒:以“谷歌快讯”为例,只需要输入诸如你的公司名、高级管理者名字、产品名、品牌名、竞争对手名等关键词,当网上有文章提到这些关键词,你就会立即看到。
3.Watchlists:这款专注于搜索博客内容的搜索引擎,可以让你更多地了解人们的真实想法。
4.搜索引擎:在谷歌的搜索框里输入你的网站网址,返回的结果就是现在所有链接到你网站的网址。得知为什么一些网站会链接到你的空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市场研究工具。
5.谷歌趋势和Facebook Lexicon:使用这些工具,你不仅可以监看涉及你的谈论,还可以把自己的品牌和其他品牌进行对比。
渠道即王道
在通过各种工具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这些信息将消费者从某个社会性渠道吸引到你的网站,或实体企业里去。
如今的网络社区已经没有人在“使用”什么东西了,一切都和“创造”有关。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新的媒体渠道可以帮你进行参与或创作。
1.博客:可以通过它来看法,引起评论,引导消费倾向。
2.微博:你可以使用微博来分享短小的消息、进行联系并建立网上社区。
3.播客:通过制作与自己的品牌、产品有关的音频或视频,吸引有兴趣的消费者参与评论,并转发至他们的圈子。
4.社交网站:在这里你可以创建群组、分享相片、商业交际、查看个人资料。
5.共享网站:你可以上传视频、图片、幻灯片在上面,如果你做得够好,人们会把你的内容镶嵌到自己的渠道里。
6.用户自生成内容:它可以是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是人们未经你的许可自发为你品牌创造的内容。这些内容或者是对你的产品的效仿,或者是他们的个人看法,或者仅仅是把你的东西和其他东西糅合在一起的新事物。
7.维基:维基百科在网上创立了一个可以让无数人对内容进行创建、调整、改变和争论的空间。
8.窗件:这是一个小型应用程序,可以添加在现有的网站、博客上,或下载到桌面,它可以和社交网站实现链接,让你在观看内容时了解你关注的人都在阅读什么。
信任产生经济
在这个碎片化时代,你不能刚了一个信息就期望金钱滚滚而来,除非你花时间来结识合适的人,跟他们进行联系、分享内容、建立并发展关系,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否则你无法通过加入任何一个社交网站来获利。
那么,为你的品牌、产品或服务建立起信任的方法有哪些呢?
1.保持一致性:你决定开始写一个博客,加入一个社交网站,开始时你的积极吸引了一群粉丝,一旦你的热情减退,开始延长参与周期,人们对你的信任度就会下降。因此,你必须要坚持使用它。
2.通用的用户名:把公司名称加在你的真名后面,这样你的品牌就能在社区中参与对话。
3.给对话增添价值:想让你的公司获得名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的见解,把自己塑造成权威形象。到你所在行业中流量很大的博客和网上空间去留下包含着真知灼见的价值评论。
4.迅速诚实地回应:如果有人给你发邮件,或者在博客中提到你,一定要有所回应。
5.尽量不要使用商业套话:商业套话对网上社区的成员而言,是既陈腐又让人生厌的腔调,他们的信任和忠诚是建立在和一个真正的人进行了真实的互动之后的。
6.尽可能早地:一个品牌在互联网上存在得越久,从受众中获得的信任才会越多,品牌的价值才会越高,发展也会越快。
构筑强大的网上社区
建设网上社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你投入得越多,创造的东西越多,你获得的消费者就会越多,最重要的是,更加忠诚的消费者也会越多。
现在,我们为你介绍建设一个强大社区的几种方法。
1.信仰计划:做一个有吸引力的信仰计划,其秘诀在于一开始你要忘记赚钱这件事,而是专注于你能创造什么样的免费程序或工具给他人的生活增添价值。“谷歌分析”的免费提供便是一个经典案例。谷歌意识到,在使用了这款免费易用的工具后,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对自己的网站进行改善优化。而人们一旦这么做,下一步符合逻辑的行动就是在谷歌上打广告。如果你要做信仰计划,那么你还要问自己一些问题:有哪些工具人们会常用到,但在网上还没有?我们有什么专业知识,怎样和我们的消费者分享它们?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我们如何使用这个计划来跟消费者们保持联系?
2.病毒式扩张循环:“人们把你的品牌推荐给他人,因为他们对你的品牌印象良好。”这是病毒式营销。“人们从你的品牌中获得价值的唯一方式就是,推荐他们的所有社区成员都来使用你的品牌。”这是病毒式扩张循环。后者更令人振奋的原因是,作为创立者,你会被塑造成公认的权威,以及免费获知谁和谁联系,联系有多强等信息。
3.制造波纹:传统的广告宣传攻势类似于在池塘中溅起一大片水花;当你通过网络分享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时,就会形成对话,这就是波纹。在数字世界里,制造波纹比溅起水花更容易,且成本更低廉。你要做的就是把内容上传,然后人们会截取你的内容,放在他们自己的网站或者页面上,还对你的内容进行评论,并建议其他人也参与进来。
4.抓住长尾:使用新闻阅读器,锁定面向你的目标市场的几个博客或网上社区。然后加入社区并发表你的看法,不断为社区增添价值,推动对话持续进行。然后,你会获得别人的关注,并在这些流量巨大的空间里成为“知名人士”。
篇9
社交技术提高了企业利用集体智慧(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人员所掌握的分布式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能力。随着人员更擅长和适应在虚拟空间分享思想和想法,企业可以使用这些洞察应对关键的业务挑战。集体智慧可用于实现许多业务目标,主要包括:
第一,发现并分享新想法。集体智慧方法为寻求关于产品、服务内容、新业务模式的新想法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框架。获取这些洞察力的传统方法往往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和时间,而且缺乏足够的对象来创建最佳解决方案。此外,它们很少要求参与者加入到分享和共同创建流程中,通常无法提供反馈,也难以将个人的贡献与业务成果联系起来。
发现并分享新想法的方法包括:1.竞赛与挑战。这种方法将机会或问题呈现给一群人,由他们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参与者提交他们的想法,由发起挑战的组织评判。成功的竞赛和挑战要求精心确定问题,将业务挑战划分为明确表达的组成部分,让参与者进行解决。2.协同设计市场。通过使用Web界面,参与者可以查看商品的基本图片,并使用颜色、图式和附件进行定制,以创造出大量的原创设计,通过点评、打分等确定出最可能成功的设计。3.虚拟创意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人员聚集到一个虚拟环境中,讨论并分享对于特定主题的看法。在讨论中,参与者能够提议、评论、优化各种想法,并且最终进行评估和排行。在使用分析方法汇总这些排行后,企业可以更轻松地确定常见的议题,确定未来投资的优先级。4.实践社区。社区将具有共同兴趣、技艺或职业的人员召集在一起,共同开发和分享知识、最佳实践和新想法。
篇10
【关键词】新闻媒介 受众 媒介生态 受众分析
引言
信息时代,人们交互联系以及文化形态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随着各种媒介终端的升级,按传统地域划分的媒体边界逐步被打破。这种新兴的感知模式也迅速融入民族地区,逐步占据着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渠道。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成为主流,对少数民族地区受众而言,其影响也不例外,媒介接触特点,生活、思维也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受众也依赖民族地区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媒介生态变迁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民族地区新闻媒体技术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民族新闻的传播也从单一的传统媒介逐步向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拓展,民族新闻传播的媒介生态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内容侧重碎片化和视觉化
民族新闻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新闻媒介,缺乏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民族新闻的传播主体增多,传播渠道丰富,使得更多的传播主体介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来,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介对民族新闻传播的垄断,出现了一系列的商业门户网站,例如在线网、中国网等,以及他们在微博平台的宣传推广。此外,民族新闻传播的内容也已经进入碎片化和视觉化的样态,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机构在输出新闻产品的时候也充分考虑了新闻内容以碎片化和视觉化来呈现更利于信息的迅速抓取。
(二)由单一的反馈机制到信息的对称参与,信息交流呈现移动化、社交化
新媒体技术在民族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点对点的通信技术与点对面的广播技术的结合,使得原有信息传播的单一机制趋于双向的对称反馈机制。所谓的“对称参与”,即是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伴随着信息的发出,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传播的中心枢纽。可以发现,在民族地区媒介的传播生态也出现了诸如此类的特点,人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时间逐步超过了传统的媒介,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就产生了。转发、评论,是社交化的两大体现,这就意味着媒介产品已然不是由媒体本身及其渠道所决定,社交化的媒介无法预知用户量的多少,但是可以产生足够多的交流,因此也是一个信息对称参与的过程。
(三)民族新闻传播媒介也开始注重定制化、用户生产化
当今社会,私人定制已然成为流行,从服装到家具等各个方面,媒体产品也出现了这种动向,例如,关注在线这个微博的同时,就定制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媒体产品。微信订阅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设置自己的爱好标签,还会推送相关的微博等等。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媒介纷纷转变发展路子,不论报纸杂志还是电视节目,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账号,主流媒体也推出了app与读者互动,这样一来就摆脱了你发我读、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渠道。事实上,民族地区的受众也已经进入了用户生产内容的时代,他们在这类媒介平台上评论转发,其参与性的过程使得民族新闻的传播渠道更加畅通。
(四)民族新闻传播过程中传统的新闻媒体依然处于主流地位
民族新闻的传播渠道固然实现了多样化,但是其传播的主流渠道依然是传统的主流媒体,这与民族地区的传播实际息息相关。民族新闻带有关乎民族发展、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的信息传播,但依然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民族地区,只有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网站有合法的采访权,这样的行业准入制度决定了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下,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二、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受众生态变迁特点分析
随着媒体产业的发展,受众成为媒介市场的直接消费者;多元的传播内容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又使得受众除接受信息以外,还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受众由此演变为信息的接受者、消费者、生产者、传播者四重角色。民族新闻,其主要传播的对象是广大少数民族受众,近年来,这些受众也逐步实现了上述四重身份的转变。
(一)民族地区新闻受众的主体和个人意识由茫然走向崛起
在新媒体技术介入民族新闻传播时,成就了一种全新的虚拟的传播环境。在这一环境下,每一个民族受众主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媒体自主的接受、生产、信息。这种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导致民族地区的受众也逐步走向分化,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苏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可以主动的选择接受信息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进行多渠道的反馈。此外,他们还可以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实现再次传播,既能获取自身所需信息,还能甄别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另外,民族地区受众个人意识也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得不断地挖掘和延伸,他们对个人媒介产品的消费趋势异常显著。例如在地区,原本聚集在小广场的跳舞观众,逐渐变为电视观看成员,最后成为手机和平板等个人终端用户。民族地区受众逐步出现细分,虽然这个细分还不大明显,但依然能够看出在渐变地发展。其主体更加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
(二)民族地区新闻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和分享意识显现
受众在“接受者”和“消费者”这两个角色中实现了主体意识和个人意识,而且在“传播者”和“生产者”这两个角色中显现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意识和分享意识。在民族地区,新闻受众参与和分享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传统媒介的新闻传播特权被打破的情况下,受众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愿意借助操作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快捷的新媒体工具来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的实践,甚至主动设置议程,根据自身实际去解读新闻信息,就重大议题发表自己看法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真切体会到在信息传播的实践中的存在感。
民族新闻受众在获得这种“存在感”之后,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此,还会把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实信息进行转发,以期分享给更多人。早在2004年日本就针对新媒体时代受众形态提出了分析模式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笔者在暑期赴就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媒介使用状况进行调研时发现,本地区的受众社交软件使用较多的是QQ、微信,少量人使用微博。除了使用聊天工具最基本的功能以外,他们也从这些软件里浏览推送的信息。而且在此过程中,分享、转发、互动等交流形态基本得以体现。在新媒体的这种匿名的环境下,他们的分享无需有压力,更多的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成果”进行展示,从中来获得更多的传播主动权,以及更大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三)民族新闻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也逐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在传播效果的轨迹变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受众从“子弹论”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他们在信息接收过程中逐步成为能动性的主体。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受众依然对媒介有着高度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在新媒体时代表现得异常强。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受众中,这个特征也较为明显。而乡村受众则显得不大明显。但是还是能够明显地看出,这种变化在少数民族新闻受众群中正在发生。
在本次暑期进藏调研的过程中还发现,这些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受众,他们对媒介依赖的特征也较为明显,大量的时间被消费在媒体产品上,借助这些社交媒体去认知周边世界(他们也在吃饭的时候拍下照片,上传到相关的社交网络)。这种在新媒体时代的依赖特征是不同于以往的,其媒体接触行为相对更加主动。
民族新闻的受众群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由被动的接受媒体转为主动的使用媒体。以往传统媒介在很大程度上都充当了信息的过滤器,民族新闻工作者按照自身特定的价值标准对事实进行加工,然后以特定的方式来呈现给具体化的受众,受众能做到就是被动地去接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本位”信息流通机制的多样化,被赋予了更多自主选择和接受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喜好也决定了媒介产品的生产。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民族新闻的受众对媒体的态度也由敬畏转变为怀疑。早期的民族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相对有地位和金钱的特权阶层,所掌握的信息相对较为匮乏,此时的受众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他们在阅读一些新闻报道时怀着敬畏的态度,表现出强烈的信任感。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民族新闻受众群的媒介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突出表现在他们对媒体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怀疑态度。同时也能够利用多种途径获得关于同一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并通过自媒体这一渠道来发表对一些事件的看法。
(四)民族新闻的受众群信息获取习惯从封闭固定到开放多元变迁
何谓信息获取习惯,指的是受众所习惯了解信息的方式、时间、地点以及信息的呈现方式等等。以往民族地区的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信息的呈现方式也较为单一。基于这种受众活动空间的狭小,受众对这些信息获取习惯也相对封闭和固定。而今,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信息无孔不入,民族地区受众的生活半径也相对有了延伸,所以信息的获取渠道和习惯也变得丰富多元。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体生态已经向多样化发展,民族新闻的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初具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受众也已然有了分化的趋势,媒介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催生了多样化的信息接收终端,诸如手机、ipad、移动电视、车载广播、户外彩屏等等。而这些又加剧了信息获取方式的移动化,传统的信息接收模式被打破,了解信息的时间、地点界限已经变得模糊。
我们在暑期堆龙德庆县乃琼镇的调研中发现,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大多数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成为“碎片化”的个体,原本的“大众”传播媒介逐渐裂变成终端平台,其受众也成为“小众”媒体的使用者。因此,民族地区的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选中的是“碎片化”的信息,他们很少去阅读一些长篇大论的报道,从一而终的受众逐步流失,多数是浏览一些新闻软件、网站的短新闻,甚至有的只看标题。因此,民族新闻传播者也开始加工这种瞬时新闻、毛坯新闻。这就意味着民族地区的新闻受众也开始接受这种信息传播的“浅表化”。他们喜欢利用多媒体来解读新闻,包括图片、视频、表情等,而非通过独立思考。
(五)民族新闻受众的审美心理由理性趋于感性
民族新闻的受众群主要集中于民族地区。基于此,来考量这类受众的审美心理可能过于牵强。但毫无疑问,民族地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这种审美取向已经有了明显的痕迹。而由理性到感性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新媒体本身就具有交流性强、反馈渠道多的特点,这就赋予了所有受众一个新的审美世界,包括民族新闻的受众,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理性的、批判性的审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单纯的接受信息到享乐信息,这是所有受众都具有的共性特征。
在新媒体时代下,多维度的传播关系网络形成的发达的媒介技术,使得民族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由传统媒体建立起来的强大话语权被弱化,一定程度上有被平民话语所淹没的可能。受众借助多种媒介终端,在一些社交软件上,也会积极发声,拥有自己的粉丝,通过个性的话语体系来证明自己亦是传播中的一份子。同时,我们还发现,民族地区受众对戏谑话的审美内容也显示出极大的关注兴趣,受众趣味逐渐呈现出“平面感”(深度削平)、“断裂感”(历史意识消失)、“零散化”(主体消失)、“复制”(距离感消失)等特征。
艺术化的审美和生活化的审美边界模糊,成为新媒体时代受众审美的又一特征。例如,新媒体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受众个人生活搬上公共平台,创造出一个带有民族特色的草根色彩的“生活化”艺术,这时候受众的审美兴趣也出现了泛化的倾向。“受众在此影响下的每一种行为、话语习惯和意识形态,都是在全媒体视野下的表征。”
三、基于媒介和生态变迁下民族新闻传播的应对策略
随着民族新闻的传播媒介和受众的逐步变迁,民族新闻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面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传播发展机遇,民族新闻传播就应该利用多平台传播信息,使得其在传播过程中优势得以发挥。
(一)媒介技术中心论转为价值论
民族新闻传播应该突破旧的媒介技术中心主义,转向公众提供价值增量为追求。民族新闻的传播理应是多渠道的,专业媒体本身含有技术要素、政治经济要素、文化要素,因而不能片面地认为新媒体在传播民族新闻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大,这样就会取代旧媒体。笔者认为,不论何种传播媒介,都应该为受众提供一定的价值增量。
(二)小规模探索发展
在民族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专业新闻媒介发现价值增量的过程一定经历了大量的调研与实践。在前景不明显的情况下,多传播民族新闻的媒介进行整体性的方向调整,风险大、成本高。此外,传播民族新闻还有诸多需要考虑的民族性因素。但是,在这些传统的媒体中应该开展小规模的实践来发现价值增量,为今后新媒体传播民族新闻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海波, 张书婷. 现代新闻传播中受众地位的变化[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孟彦. 媒体如何坚持受众本位[J]. 军事记者, 2004 (5):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