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供应链全球化程度正在加速,它的定义是公司在海外创造的价值的比率。2008年一项针对总部设在美国的公司的调查显示,42%的制造活动和38%的最后组装,已经达到临界点,80%的公司计划将其他职能挪至海外。全球化企业要在未来获取成功,需要掌握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能力。
面临挑战
供应链的管理过程涉及公司对供应商经营活动的协调,它们有助于公司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和交付。这些供应商可以是提供商、分销商、运输商、仓储服务提供商和制成品、产品或服务零售商。
一体化全球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是一项挑战。埃森哲2009年的一项调查发现,95%的高管怀疑公司是否拥有能充分支持其国际战略的全球经营模式。
为了应对竞争压力、市场波动和全球化复杂程度的提高,公司制定了灵敏的供应链措施,实时应对客户和市场的独特需求。这些措施应对的是供应链管理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成本控制、可见性、风险管理和全球化。
对成本控制的关注,来自于不断上涨的物流、劳动力和商品成本。例如,从2006年到2010年,交通成本提高了超过50%。而由于公司试图利用大宗货物船运带来的规模优势,存货持有成本又提高了超过60%。另外,在这几年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平均每年提高20%,这让五年前基于劳动力成本作出生产采购决策的公司,开始重新思考它们的决策。
可见性是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另一个重大挑战。尽管联系比以往更容易,而且有更多信息可以提供,但在很多组织里,被有效获得、分析和提供给需要者的信息的比例却更小。最有效的举措关注的是利用技术建立和巩固延伸后的供应链。
高管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风险管理和风险缓解。由于全球化和互通程度越来越高,供应链的复杂程度以及遭受冲击和破坏的风险有所升高。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有一个强力的风险监控和缓解流程。
2007-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显示了全球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危险性和脆弱性。为了缓解随之而来的动荡的影响,供应链经理简化销售和经营规划、收缩在全球的活动范围、降低产品复杂度,以此降低全球供应链的复杂程度。
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战略
人们对快速交付和可靠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使企业越来越需要更优秀的供应链措施。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灵敏性,是管理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目标。
很多行业内市场领头羊公司拥有精炼、灵活的供应链,拥有跨供应链的端对端可见性,与服务提供商签订了公平但灵活的合同,并且了解如何最好地监控和管理供应链风险。
IT业内知名的排头兵思科系统公司,拥有IT业内最复杂、评价最高的全球供应链。公司90%的制造过程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独立供应商实施。思科实施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其全球采购战略的一部分,该系统拥有将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因素都考虑在内的“风险地图”,以评估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帮助公司将灾难性事件对公司供应链的影响量化。
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7.9级大地震的时候,思科供应链的灵活性经受住了考验。虽然地震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思科还是能迅速应对,确保延伸供应链的安全,确定公司的风险程度,与合作伙伴一起把客户出货的影响降到最低。
苹果公司的一个例子,则可以说明创新作为供应链战略的效力。通过与整个供应链分享知识产权,苹果公司改变了软件和消费者信息服务的规则。iPhone的成功,结合苹果软件应用商店的启动,让苹果公司更有能力以超低的存货水平,实现巨额的销售增长。
高效的全球供应链,可以极大地影响公司业绩。业绩评估集团在一项有将近1000个基准指标的研究中发现,业绩“最佳”的公司与同行中业绩中等的公司相比,供应链成本低22%,原材料采购成本低50%。此外,这些公司与同行相比,存货总天数少55%~70%,订单管理成本低70%~80%,交货周期短2.5倍,按时交货率高10%~20%。
打造核心能力
由于全球性产业和全球采购需求的发展,战略联盟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全球战略的基本元素。
公司组成战略联盟有四个主要动因。第一个动因是联合资源,以便开发新业务或减少投资。第二个动因是与拥有优质竞争优势的伙伴分摊成本,以此消除风险,或将风险降至最低。第三个动因是向联盟的其他成员学习。第四个动因是通过与主要竞争者结盟,改变竞争格局。
以始建于1997年的星空联盟为例,其目标是建立一种新型航空经营模式,参与全球旅行市场的竞争。航空公司意识到,进入新地区需要很高的固定成本,于是建立了战略联盟,以便进入新市场,提供新服务。
星空联盟最初的伙伴包括加拿大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北欧航空公司、泰国航空公司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联盟提供了更广泛的旅行选择、简化了联盟网络内航班和售票的协调,增加了国际机场的出让权、加强了辅助设施,同时还扩大了技术共享,为其客户增加了飞行常客奖励。2010年,在航空公司联盟中,星空联盟在每日航班、飞抵目的地和国家以及成员公司数量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星空联盟现在拥有26个成员公司,3993架飞机,在175个国家提供服务。联盟每天有19700架次的飞机起飞,每年运送超过6亿人次的旅客。
篇2
1、供应链综合管理系统能帮助您连接企业全程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2、各个管理模块可供相关业务对象独立操作,同时又通过第四方物流供应链平台整合连通各个管理模块和供应链环节;
3、缩短订单处理时间,提高订单处理效率和订单满足率,降低库存水平,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资金积压;
4、实现协同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EMC;中小EMCo;供应链融资;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P754.1文献标识码:A
1融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国内简称EMC),在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的帮助下,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国内简称EMCo)。然而由于这种服务模式的局限性,要求节能服务公司有着较高的融资能力,我国的EMCo以中小企业为主,自身能力不足,无法通过传统融资模式获得贷款,导致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发展缓慢。
1.1中小EMCo的融资现状
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委员会对2010年度对其会员的不完全统计,我国节能服务公司80%以上的是中小企业,60%以上的EMC项目的投资来源于节能服务公司的自有资金,因此资金瓶颈是阻碍我国EMC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中小EMCo的主要融资渠道有国际扶持资金、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抵押贷款融资租赁,其主要特点如下所述:
表1中小EMCo重点融资渠道和特点分析
1.2中小EMCo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1)中小EMCo自身发展重技术轻管理,资金实力和运营实力较低,信用水平无法达到银行的授信条件,加之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发展起步晚,社会认知度低,且 EMC项目较长的开发周期更加激发不了金融机构的兴趣。
(2)EMC项目风险大,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押物。EMC项目未来的节能量没有保证,即使提高贷款利率,银行也不愿给风险较高的EMC项目贷款。EMC履行过程中,项目收益处于待分享状态且具有不确定性,银行不承认这种资产的实在性,亦不可将其作为信誉抵押。
(3)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为中小EMCo提供贷款担保。尽管在EMC的推广进程中已经建立了节能服务公司贷款担保计划,但是贷款担保机构发育缓慢,而且提出的要求非常苛刻,变相增加了中小EMCo的融资成本。
从传统融资模式来看,正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中小EMCo很难通过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节能资金。供应链融资是专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发展的新型融资模式,与EMC项目有着天然的适应性,将其运用到EMC项目中必定会解决融资难这一问题,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节能服务中,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2供应链融资的相关概述
2.1供应链融资的概念
供应链融资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分析供应链和每一笔交易,借助核心企业的实力,以及存货、应收账款等担保,为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企业链条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是利用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借助于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
2.2供应链融资的特点
(1)以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为基础。供应链融资的存在以一条长期稳定存在的供应链为基础,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且真实的交易活动,共同形成一条完整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
(2)供应链融资具有特定性和封闭性。特定性指在供应链上只有与核心企业进行责任捆绑,并以交易形成的货权和债券为抵押的中小企业才可进行供应链融资。封闭性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专门设置封闭性贷款操作流程保证专款专用。
(3)供应链融资的贷款具有自偿性。中小配套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获得的贷款具有自偿性,还款来源就是未来贸易产生的现金流。
2.3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是指权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货物、服务或设施而获得的要求义务人付款的权利,包括现有的和未来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据或其他有价证券的付款请求权就是应收账款打包卖给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处在供应链下游的核心企业即作为债务企业为中小EMCo获得贷款提供担保。
(2)存货融资模式
中小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借助核心企业的担保以及物流企业的监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最终还款来源主要是销售质押物获得的收入。处于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只要有稳定的存货以及良好的上下游交易关系都可采用存货融资模式。
(3)预付款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供应链下游,在交易关系中属于买方,供应商是核心企业,银行以中小企业支付一部分货款为前提,核心企业向银行承诺回购,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仓储和监管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中小企业获得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
3供应链融资模式与EMC项目的适应性分析
3.1基于供应链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与EMC项目有着天然的适应性
供应链融资根据中小企业所处的不同节点和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的困难。在合同能源管理中,节能设备供应商、中小EMCo、施工单位、用能单位等EMC项目的参与方围绕该项目形成了一条供应链。其中,用能单位一般是大型的房地产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信用水平,在整条供应链上处于核心地位,中小EMCo处于供应链的上游,为核心企业提供节能服务。从供应链条上中小EMCo和用能单位所处的地位和交易关系来看,中小EMCo与用能单位之间存在着债权与债务的关系,从供应链的融资理论出发,中小EMCo可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在合同能源管理中,中小EMCo接受用能单位的委托并签订合同,以赊销方式开展节能服务工作,待节能效果达到合同约定时,中小EMCo才可以参与分享节能效益收回节能成本并盈利。根据这种交易关系,中小EMCo可凭借与用能单位签订的节能服务合同及用能单位的付款承诺书等相关凭证向银行申请贷款,以应收账款为质押,银行等金融机构据此对中小EMCo的财务情况、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用能单位的信用水平进行评定,最终与中小EMCo签订融资合同。
在EMC项目履行过程中,由用能单位对节能量进行审查,如已达到合同约定则用能单位按合同约定支付节能费用,这笔节能费用就作为银行还款。银行在规定期限内收到还款,即可注销应收账款质押合同。如果应收账款到期后,银行没有收到还款,此时银行可以通知中小EMCo和用能单位,要求中小EMCo立即偿还贷款,必要时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由于中小EMCo已将应收账款进行质押登记,银行对用能单位有追偿权,有用能单位作为贷款回收保障,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3.2供应链融资有利于实现EMC项目各方的共赢
(1)有利于解决中小EMCo的信用不足和融资难问题
基于供应链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小EMCo信用水平低、融资困难的问题,借助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用能单位良好的信用水平,弥补了中小EMCo由于自身不足导致资金上的临时性短缺,保证了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以及整条供应链的畅通。供应链融资通过用能单位与中小EMCo共同承担风险,帮助中小EMCo消除资金融通的劣势,间接提升了中小EMCo的信用等级,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小EMCo获得更多、更便利的信贷支持,推动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用能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效益
用能单位作为整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其主要起着融资担保的作用,离开了用能单位的担保,中小EMCo就无法通过供应链融资获得贷款。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英国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中小EMCo和用能单位处于同一条供应链上,双方追求的最终目的一致,中小EMCo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工作,用能单位最后收获能效高的EMC项目,不仅能受到政府的节能奖励,同时也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用能单位可以保持并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发展其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3)有利于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提升银行自身价值
传统的融资模式对融资企业有着较高的门槛和要求,这限制了银行金融机构拓宽业务范围。通过供应链融资模式的运用,中小EMCo借助用能单位良好的信用水平相当于间接提高了自身的信用等级,降低了中小EMCo的贷款门槛,从而拓宽了银行的服务范围,提高了银行的收益。供应链融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孤立的授信管理,是银行信贷文化的转变,将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提供金融服务,更是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有利于银行自身价值的提升。
综上所述,基于供应链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与EMC项目有着天然的适应性,能解决中小EMCo的融资困境。在合同能源管理中引入供应链融资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EMC发展的固有问题,保证合同能源管理的资金投入,而且有利于用能单位和银行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实现了EMC项目各参与方共赢的局面。
4结语
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限制EMC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由于众多原因使中小EMCo很难从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进行节能服务工作。供应链融资模式与EMC有着很强的契合性,引入到合同能源管理中必定会改善中小EMCo的融资困境。但供应链融资在我国仍是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应用范围非常有限。如何将其具体应用到合同能源管理中,构建EMC项目的融资模式和设计融资流程等问题也亟待探索和研究。随着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大力推广和运用,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也必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保华.国内合同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2.
[2] 王士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3] 潘沁园.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对中小企业的适用性分析及风险防范[J].金融经济,2009(22).
篇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nergy-saving chain management is a kind of new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 which aims at energy saving performance maximiz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thought, and discusses the symbiotic process betwee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energy-saving chain management motivation. Then it points out the effect on project management strength and integration. Finally, next concern about proposing and implementation the construction energy saving chain management were given.
关键词: 节能链;管理模式;成长机理;影响研究
Key words: energy chain;management mode;growth mechanism;influenc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63-02
0 引言
建筑节能成为焦点。而有关建筑节能管理的研究也不在少数[1-4]。那么它的定义是什么呢?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从建筑节能定义来看,建筑节能是在一个连续的递接过程中开展各种节能工作的活动。因此,科学的方法首先要从整个系统的观点来考虑节能绩效。现行的管理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从单阶段建筑物节能角度考虑建筑节能工作安排;另一个问题是没有考虑建筑节能工作过程中参与的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一体化关系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而根据建筑节能的定义,在节能建筑的生成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功能的参与者,即各类建筑企业。构成节能链的建筑企业之间可能会建立正式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也可能是专业的、对抗的短期关系,无论如何,节能链上任何企业的与节能有关的活动都会影响整条链的节能绩效。而节能链上强大的成员,可以有计划的战略性的影响其他成员的节能态度和行动[5](Walton等,1998);进一步地,这种影响可以延伸到整条节能链的产品和服务,从规划、设计、到原材料选择到再利用和再循环,一直到最后的处置。这种节能影响一旦形成,就会链网式地扩散蔓延至整个过程。因此,节能链研究势在必行。
1 节能链管理的动机研究
1.1 项目管理各过程之间交互式影响研究 项目各过程之间也不是离散型的、一次性的独立事件,它们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每个不同阶段以不同的程度相互重叠,如图1所示。
项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与它们所在的项目阶段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一个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当中重叠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说设计过程,不仅要与规划内容吻合,还要在设计时兼顾后续工作针对的技术、资金实力提出的要求;不仅要为本阶段的任务提供详细的设计文件,还要为下一个项目阶段的工作提供一些设计的初步构想,这构成了动态计划方式。而节能建筑的成长过程依附与建设过程中,与建设过程得特性密切相关。因此,节能建筑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各阶段叠加,交互式作用的过程。传统的管理方法只局限于单个阶段的节能管理,不易达到整体节能目标最优。
篇5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aobao and microblogging, e-commerce presents a rapid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level. The traditional transportation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uppliers and customer groups. In recent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increasing, and the competition of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transportation cost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compan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and the possible shortcoming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resource integration mod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proposes an effective solution for existing problem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peration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P键词: 第三方物流;资源整合;供应链管理模式
Key words: third party logistics;resource integratio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084-02‘
0 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促使电子商务平台得到规范应用,第三方物流管理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服务部分,在供应链管理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如何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也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实现电子商务的突破性发展,急需一个稳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支持,要求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上做出完善与创新,下文将对此重点讨论。
1 资源整合与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资源是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维持竞争能力的关键,也是当前发展规划的主要针对对象,整合则是面对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与市场竞争环境下的条件相结合,形成一个共同发展利用体系,这样在发展建设中企业的资源来源更加宽广,可以同时面对多种因素,调整好当前的发展规划,并为管理工作开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物流企业竞争压力比较大,自身可供利用资源是解决压力的有利条件,同时资源的获取途径又有着很强的差异性,通过整合可以降低这种差异性影响,并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资源的重要作用,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共同构建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条件,在发展的各个阶段这种条件因素均为不可缺少的。因此资源整合的情况也关系到面对市场竞争环境物流企业的适应能力,只有充分了解当前的发展规划,接下来的企业发展才能及时调整方向,将市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经济亏损风险降至最低标准。如何根据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
第三方物流可以理解为是服务的提供,仓储者与消费者在达成买卖共识后,第三方物流来完成配送任务,包括货物提取、包装、运输等环节,确保货物能够从仓库顺利进入到消费者家中。这一过程所涉及到的服务内容相对比较复杂,如何掌控这一环境的服务质量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三方物流提供多项服务,可以满足消费者购买产品后的不同需求,并达到更理想的发展效果。第三方物流的资源整合能力研究,是针对物流企业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来进行的,物流企业是面对购买双方来开展服务的,在自身经营管理体系上如果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服务质量自然也会受到影响。通过资源整合,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并形成稳定的资金获取渠道,将市场环境下的影响降至最低。
2 现行企业运作模式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冲突
2.1 供、产、销系统链有待完善
物流企业发展中,销之间尚未形成系统链条,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也有待完善,导致物流服务开展受到阻碍影响,并不能为管理计划开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当前物流企业运作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总结为是这一方面,生产与供应之间存在的问题导致物流服务中间环节受到影响,并不能快速的开展。物流企业所开展的内部管理需要融合市场环境特征来进行。“供、产、销”是物流企业服务开展的基点,但当前的管理规划中,由于尚未形成联系,三者之间处于独立的状态,增大了物流企业运行的隐患,服务开展阶段需要对资源条件进行重新整合,增大了系统的隐患程度,同时也需要大量时间来对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影响到整体物流供应的效率。
2.2 物流信息系统落后
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提升并没有体现在第三方物流产业中,物流服务获取信息仍然采用传统方法,在信息的使用效率上得不到保障。信息系统长时间得不到更新,物流服务发展缺少一个可依附的信息体系,所获取的商业信息与服务信息都很容易出现误差。除此之外企业在内部管理中所进行的信息整合分析,仍然采用落后方法来进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没有得到完全利用,在信息的分析整合中也会受到影响,最终结果并不能完全反应市场情况,对企业发展也造成了不良影响,物流企业在制定发展计划时,信息资料是主要整合对象,关系到最终的管理计划是否能够高效进行,但当前的信息系统并不是完善的,在信息资料整合与系统的配合程度上,均存在需要解决完善的内容。
2.3 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欠缺
管理人员对物流行业市场了解程度不足,盲目地开展管理建设任务增大了系统的隐患,在此环境下资源整合任务也难以进行,简单的技术性问题在管理中是很难解决的,如果不能协调好系统之间的配合能力,最终管理计划开展稳定性也将会受到影响,导致工作任务在现场落实困难。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人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满足市场竞争需求,缺乏风险的预防控制能力,发展一段时间也会影响到最终的管理规划,导致物流服务开展中受到影响,并不能高效开展。甚至会影响到最终资源整合利用。随着物流行业不断发展,人才问题变现更加突出,这也是当前需要重点优化解决的,如果不能协调好管理问题,随着物流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增大,当前人才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跨越式发展,长时间在此环境下也增大了物流产业的经营风险,难以对抗市场环境下所产生的风险。
3 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资源整合对策
3.1 构建价值网
对信息获取渠道进行完善,可以帮助提升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在整合阶段也能资源丢失或者使用效率下降的问题出现。价值网构建需要借助网络环境来实现,配合电商发展开展第三方物流线上服务,确保信息更新时间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这样可以避免在发展中出现信息资源审核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减少服务环节的冲突矛盾问题。根据物流服务开展的主体结构来对价值网进行构建,并逐渐完善其中的信息资源,达到更理想的使用形式,价值网运行中资源整合也变得更加具体。网络平台构建与完善需要借鉴传统资源整合经验,以行业发展为向导进行先进技术选择,提升经营发展的平稳行,避免影响到最终的企业规划落实。
3.2 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低成本扩张
该运作模式需要一批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对发展中的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并善于在岗位中观察市场变化,将市场变化的环境因素引入到资源整合阶段,实现更高效的资源整合效果。对于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也要考虑市场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顺应市场变化与需求组织管理人员实践考核,完善第三方物流平台的管理模式,运作期间管理人员也能发挥积极的监管作用,发现资源整合模式中存在问题能够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以免该种隐患影响变得更加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计划进行。同时培养管理人员的信息整合能力,在工作岗位中所遇到的问题均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解决,体现出网络信息整合的高效性与便捷性。
3.3 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供链整体水平
传统资源整合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更新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当前技术发展中需要重点完善的部分。对于供应链的完善,要考虑第三方物流平台的整体工作能力,以及技术方法中需要继续深入完善的部分,加强技术方面的整合研究,促进管理体系在其中得到更深入的落实发展,使信息技术能够与当前的管理资源相互结合,共同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源整合保障。供应链水平得到提升后在物流运输的服务质量上也会有明显提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存在的发挥技术落后现象,通过建立信息网络也能提升资源的共享利用效率,各个企业在发展中能够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所制定的管理计划与资源整合体系也更符合当前情况,是提升信息资源整合效率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经济社会中资源整合应是资源的整理获取与组合。笔者认为资源整合是通过不同方式来获取有益的资源,不仅为微观层次上的企业要降低资源获取成本,而从宏观层次上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重新组合,从而达到资源流动,资源共享,使得企业自身及至整个社会效率,利润和财富的递增。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树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品牌形象、提高社会信誉等,都是第三方物流资源整合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高飞.从物理整合到生态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必然选择[J].招标采购管理,2015(04):12-13.
[2]王彩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研究――以广州地铁集团公司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5(05):21-22.
篇6
关键词:武术散打;无氧工作能力;影响;研究
众所周知,长期的体育运动对于人体机能的改善效果十分明显,尤其是武术散打这样的阳刚型的武术项目,对人体的柔韧性、耐力、力量和速度等各方面素质要求较高的一种对抗性项目,对于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增强了人体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尤其近几年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项目的不断深入和推广,武术及散打的体育项目已经逐渐引起了国际体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因而,研究武术散打具体如何改善人体机能并提高人体无氧工作能力对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散打方向的学生作为受试者,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并通过将其研究结果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做对比,就可以发现武术散打训练对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这里的受试者选择男性,实验组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散打方向学生,对照组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同时对所有参加实验的对象全部要求身体健康、无既往病史。
(二)研究方法
这里我们通过采用Monark 894型号的自行车进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通常要求的负荷是0.075Kg,要求受试者戴着心率表尽最大力空蹬自行车,蹬车速度达到最大时,施以预先设定的负荷,并持续蹬车30秒,间隔1分钟后再蹬车,如此往复3次。通过电脑来采集和记录相关数据,需要考虑的数据有最大功率、最小功率、平均功率、疲劳指数。在测试完成后5分钟需要进行指尖血的采集,并测量血中的乳酸含量,采用常规的YSI-1500型血乳酸自动分析仪即可。
这里通过使用统计软件包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的相关处理,采用的软件包为SPSS F or Windows 11.0版本,通过这个软件来对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无氧实验比较
Wingate无氧实验是一种能够较好的反应无氧工作能力的实验方法,具体表现为其平均输出功率与其速度项目运动成绩之间的下存在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但同时期也有一些其他相关研究表明,Wingate无氧实验在血乳酸值方面不能使其达到最大值,这样就不能明显的表现出现实运动前后的ATPCR糖原及乳酸的变化。同时,如果不能使血乳酸含量达最高值,则人为测定无氧工作能力仅仅30秒是不够的。所以,通过30 sWingate无氧实验对对人体无氧工作能力进行评价时,其在反应无氧功率时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在Wingate无氧实验中,最大功率能够较好的反应短时间内机体产生高机械功率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作为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评价标准。平均功率能够准确地反映肌肉对高功率的耐受力,同时可作为糖酵解系统功能能力的评价参考。
相关研究表明,Wingate实验法在测定无氧工作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延长测试时间,可选择延长至40秒或者更长。通过测试结果的数据表明,散打组在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的绝对值水平均高于体育组,而且差异性较大,说明散打训练能够提升人体的无氧工作能力。这就说明了Wingate实验法在对无氧工作能力进行测试时,需要考虑到受试者的体重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30秒的测试远不能够充分表明人体对无氧环境的耐受程度。
(二)两组在30秒的分段平均功率的比较
运动前10秒的总的输出功率可以用来评价无氧耐受力,在这方面它是极其可靠的,相关研究表明,运动员的无氧耐受力和供氧能力普遍高于一般人,在进行相同负荷的无氧运动时,运动员的血乳酸的积累时间普遍长于一般人,如果是达到相同量的乳酸值,则运动员需要更长时间的运动才能达到。这些发现与生理因素的适应性变化是相一致的,同时,10秒的负荷试验在评价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两组30秒分段的平均功率的比较结果显示,体重对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在评价时可以选用相对值。
(三)疲劳指数比较
疲劳指数指的是机体在无氧功能情况下的疲劳程度,其值与疲劳程度成正比。我们可以通过采用30秒测定人体的无氧工作能力,但实际情况中,通常由于测定的时间比较短,造成无氧酵解能力的反映方面明显不足。而且在最后5秒,两组的平均功率值差异并不明显,30秒时的测试又不能用来进行最大无氧能力的测试,所以如果要将无氧能力测试进行到30秒以上时,两组的变化不一定是一致的。
三、建议
实行目标化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同时加强校领导、教师、学生会等团体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量,形成覆盖全校的系统化体育项目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考勤和奖惩制度,保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硬件条件和设施。制定相应的体育课外活动大纲,要注意坚持将规定性和自主性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容纳量,增强学生的自我组织和交往能力。
散打训练组的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均明显高于体育学生组,且在运动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明散打训练能够有有效改善人体的无氧耐受力,提高人体无氧工作的功率,提高了肌肉的爆发力。
参考文献:
[1]焦珊珊.山东省自行车运动员身体形态与无氧功率的关系探析[D].山东体育学院,2012.
篇7
【关键词】King达标理论;膝关节置换术;功能锻炼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可极大限度地重建患者关节功能,增加其日常生活功能,改善预后[1]。King达标理论阐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在临床应用中,对护患关系相互作用提出了8个意见,通过护士与患者间的感知、互动、沟通、交流等的影响与作用,达到制定目标[2]。本组研究中,通过采用King达标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观察其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择为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37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康复训练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66例;患者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1.1±7.4)岁;全部患者中,单膝置换89例,双膝置换48例。
1.2 排除病例标准
精神疾病或听力、交流障碍患者。
1.3 方法
本组病例患者均在康复训练时,给予实施King达标理论,将之贯穿始终,详情如下。
评估。入院初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个人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人系统进行评估。计划。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执行计划。按计划执行相关康复训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锻炼体会,所有功能锻炼以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患者鼓励。功能锻炼主要内容为,术后第2d,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练习膝关节伸曲及下肢肌肉主动被动运动,从无痛范围开始,第3d开始进行下垂助力活动膝关节,以后每天增加活动范围,每日1~2h,2次/d。1周后鼓励患者下地活动,可采用扶助步行器进行行走锻炼,2周左右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在90°时,可鼓励患者扶双拐行走。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可通过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消除患者的紧张感,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患者家属能够给予患者以支持,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锻炼,促进病情的康复。评价。根据锻炼情况给予评价,及时发现影响锻炼的因素,并对计划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1.4 效果判定标准[3]
关节活动度改善判定标准。术后14d,评价患者的关节改善情况。优:关节活动90°及以上;良:关节活动60°~90°间;一般:关节活动60°以下。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患者在给予评估后,患者中,优79例,良50例,一般8例,关节活动度改善优良率94.2%。
3 讨论
3.1King达标理论的应用价值
King达标理论由个人系统、人际间系统、社会系统三个互动开放组成,患者与护士各自形成个人患者间形成人际患者间的交流、互动,树立治疗的信心;护士与患者形成良好的人际系统,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对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护理质量。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手术的成功有关,还与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关[4]。
3.2 King达标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首先,加强护理评估,有效的护理评估是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的基础。给予患者制定康复锻炼计划,护士亲自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治疗需求,制定康复计划。严格执行康复计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强康复活动。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采用听音乐、聊天等方式,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护理评价始终贯穿于治康复锻炼的全过程,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给予适当调整[5]。
本组研究中,通过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采用King达标理论对患者进行指导,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改善优良率达94.6%,整体效果良好。
本组患者经护理后,护理效果较好,满意度高。由此可见,膝关节置换术康复锻炼过程中,采用King达标理论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立巾,张杰,贺媛. 功能锻炼督查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14(1): 43-45.
[2]黄哲. 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King达标理论的应用探析[J]. 医学信息. 2014(17): 355.
[3]孟晖. 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与功能锻炼[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4): 526-528.
篇8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处于商品供小于求的时代,制造业投资的重点都放在广告宣传、通过批量生产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物流的概念尚未得到企业的理解,更谈不到供应链管理。
90年代以后,随着制造业全球化协作生产的发展和制造工艺的进步,世界步入了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时代。同时,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商品周期日益缩短,小批量、多品种、快速更新换代成为商品供需的主要变化趋势。此外,信息技术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逐步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跨国协作生产使得企业的供应链越来越长,并且更加复杂,而商品的快速消费品化使得商品更新换代时在供应、流通、生产、贸易等各个环节的剩余库存大幅度增加。在供小于求(90年代以前)的时代,好的商品是有其固有客观价值的;而在供大于求的当今时代,库存的用途指向性强,一旦变成剩余则价值大幅度下降,随便处理甚至会影响到市场秩序和企业将来市场。因此,当今时代的商品成本是生产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总和,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的推动模式(Push)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需求拉动方式(Pull,拉动=按需生产)下的生产供应管理模式。
在需求拉动式的生产供应管理模式下,库存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企业内部的狭义库存,而是包括分散于企业外部各个供应、流通、贸易和加工生产环节上各种库存(包括生产资源等)的广义库存。如何监控、管理、优化整个供应链上的广义库存,成为当今国际跨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经营课题。
在跨国协作生产中还存在一个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跨国供应链管理能力。广义上的供应链管理核心在于企业对于其上下游协作企业采购、供应、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库存量的规划、协调、整合、管理,目的在于降低整个产业链上的综合成本。越是规模大的企业、越是依赖于跨国协作生产和国际市场的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当前,以海尔、TCL、联想、万向等为代表的许多企业正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这些企业不仅面对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包容性、国际经营人才不足等问题,还要面对从研发、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上跨国协作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在国内市场,产品成本主要取决于工厂的生产制造成本,而国际市场上的产品成本则主要取决于企业跨国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日本企业的全球化靠的是日本综合商社的支持;欧美企业的全球化靠的是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规模巨大化下的资源整合。中国参与跨国协作生产的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中游,是供应链管理的对象,因此,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果没有跨国供应链管理能力作为支撑,将变得十分困难。
企业跨国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 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
跨国供应链管理在国际上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只有少数跨国企业把提升其跨国供应链管理能力当成非常重要的经营课题加以对待,也有某些跨国企业只有课题研究对应组织,而无相应规划和实施执行组织,还有一些跨国企业将其视作一种僵化的管理模式,采用了错误的实施方法,直接导致实施效果不良,甚至全面失败。
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在特定产业协作链(跨国=全球范围)上降低整体库存(即降低产品综合成本)的能力。个人能力有技能和素质之分,企业能力有机能和性能之分,企业机能的强大有时会掩盖企业性能上的弱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生产能力、配套资源、组织管理等都是企业的机能,而供应链管理能力则是企业的重要性能。例如,有甲、乙两个服装企业,甲的单一产品损益分歧点为5000件,而乙的单一产品损益分歧点为10000件,则可以说甲的企业成本性能高于乙。但如果乙方的所有产品的单品销售都可以达到10000件以上,则乙在企业成本性能上的劣势可能不被体现。供应链管理能力是决定企业成本性能的重要因素。在同等条件下,甲的盈利能力高于乙,乙不盈利的项目在甲就可能变成盈利项目。
2 供应链管理采用的手段
企业除了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差异巨大外,在对应手段和方法上也大为不同。欧美企业集团控制力强且事业规模庞大,因此只要把供应链管理问题作为企业内部问题应对,即可取得巨大效果(戴尔是例外)。这种模式往往在对应外包业务或在生产机能国际化时遇到问题。日本本身自然资源缺乏、人力成本高、生产和市场非常依赖于国际环境,所以日本企业对于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十分强烈。由于历史原因,企业的“系列化”渊源、对于商社机能的依赖程度和企业欧美化程度不同,造成日本企业的外界资源整合能力和整合方针各有不同,但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实现方法基本上是效仿欧美模式。
“中国制造”意味着制造产业的生产制造功能和相关物流功能向中国的转移,实际上也就伴随了供应链功能向中国的转移。一方面,跨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环境下,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遇到了许多问题,从而引发其强烈地强化、整合中国产业供应链资源的需求,许多企业正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探索成功的模式;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给中国带来了市场繁荣的假象。产业上的兴旺从全球角度来看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繁荣,中国企业在“市场繁荣”的假象环境下很容易产生错觉。
事实上,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尚未十分清晰,除联想等几个为数不多的企业引进欧美模式进行应对以外,中国企业(包括许多制造行业领头企业)很少站在跨国企业的角度去思考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没有把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进行考虑。长此下去,不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难以实现,恐怕许多中国企业还将成为国外跨国企业整合的对象。
3 白领域存在的误区
要实现供应链管理,采用正确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系统化、流程化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是实现在特定产业协作链(跨国=全球范围)上物流/整体库存信息的可视化、协作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离开IT技术,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将无法实现。
但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实现方式在实践上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不少企业(包括用户企业和解决方案/服务提供企业)在认识上存在以下误区:
(1)将供应链管理问题当作企业内部问题对待,将供应链管理问题当作管理问题对待;
(2)采用内部管理系统(如ERP)实施的方法(BPR=流程重组再造):
(3)队为供应链管理系统是ERP系统的延伸,
采用错误的lT产品;
(4)过分依赖lT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或服务提供商的知名度,而忽视其中的内容;
(5)将系统工程当作产品采购对待,忽视其中的服务要素;
(6)将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当作企业的形象工程对待;
(7)系统设计层次结构问题导致无法对应跨国管理和外包业务管理;
(8)将系统使用强加于人,不注重双赢/多赢关系的实现,不注重现场操作效率的提升;
(9)现行的IT企业商业运作模式下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和维护的成本巨大,使得大多数企业无法承受,本来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事情反而导致成本上升;
(10)将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工程当作一件事(一个项目)而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待。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设计的基本观点
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和病人到医院治病有些相像。名牌医院并不是所有专科都强;著名大夫不等于所有病症都能治疗;再昂贵的药物也不能包治百病;简单病症短期治疗的情况下药物重要,疑难病症需要长期治疗的情况下大夫重要。
遗憾的是,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实施上,许多企业做出了错误决定,表现为找错医院、找错大夫、选错药物,甚至把长期的治疗过程当作药品采购进行招标处理。虽然用户(病人)不知情,但医院或行业也有责任,或是出于盈利目的,并未把真实情况告诉病人,或者自己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是服务解决方案
与ERP系统不同,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应变的过程。ERP系统面向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流程进行优化和推广;而供应链管理系统面向的对象是企业外部和企业之间,流程需要得到使用各方的认可,以达到双赢/多赢的目的。
企业与外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而且随着市场、行业、企业功能、需求和相关企业本身经营情况的变化随时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的情况下,供应链管理系统也要随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中,IT产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施服务提供商对应需求变化的服务质量和能力问题。这就是大夫比药物更重要的原因,因为药物可以选择更换,而大夫一旦选择错误,再好的药物不能对症应用也起不到疗效。
应变是一个服务的过程,是不能通过产品简单对应的。所以,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应该是服务解决方案,根据需求解决问题、对应需求的变化,而不是产品解决方案。
在这方面,上海菱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一直把自己定位为服务提供商,公司开发的跨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虽然其产品功能已经相当完善,但产品只是菱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手段之一。
2 尽可能降低系统实施、维护和运营成本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是服务,服务的载体是人,因此在跨国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施和维护中,服务(人力)所占的成本比例要高出许多。
供应链管理本身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但巨大的IT系统成本使得很多企业无法承受。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系统实施、维护、运营成本对于用户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也是提供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企业必须具有的能力。
3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应面向跨国企业的国际化业务。
篇9
[关键词] 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供应链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27-03
[作者简介] 吴金椿,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广东 广州 510320)
一、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概念
随着世界范围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及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资源的整合运用变得越来越容易,使得市场竞争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本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供应链企业的协调与管理,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而从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培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则要靠零售商动态地整合供应链产业集群的资源与能力,发挥企业的协同作用来实现。本文将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定义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企业有效地整合与优化配置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供应链的聚集互补作用,对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做出快速、有效反应,提供顾客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供应链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强弱,既可以通过供应链本身的效率、响应速度、可靠性和投入产出效益直接体现,又可以通过供应链的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来间接体现。
二、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在市场竞争由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供应链竞争时代后,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供应链的生存能力,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通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企业个体竞争力的提升。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所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复杂多变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为保证供应链稳定发展,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供应链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着手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构成,即从响应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的角度研究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的竞争力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与单个企业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管理,一条供应链是否能协调运作,是否能产生集体效益大于局部简单相加的效益,决定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大小。在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中,更多地体现为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商的管理能力。响应能力是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必不可少的能力,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多变的市场,因此,要求其对顾客的需求变化要做出快速的反应,甚至要提前预测顾客的需求变化;否则,就会被顾客所淘汰。创新是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差异化优势,才能满足客户多变的需求,才能保持持久的利润优势。高盈利能力是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存在的前提,企业构建供应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利润。在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中,如果参与各方不能通过供应链来提高自身的利润水平,供应链必将解体。
三、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零售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也不断发展,供应链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但与国外零售企业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供应链成员之间缺乏合作精神;二是缺乏供应链管理人才;三是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四是供应链物流管理水平不高。对这四个影响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因素其阻碍作用分析如图2所示:
具体来说,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系统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1.企业缺乏合作精神。供应链管理思想缺乏,供应链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企业往往不是从整个价值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整个供应链的利益。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普遍缺乏商业信用,经济生活中的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一般情况下也很难说服零售商与供应商共享自己的商业数据或者其他重要的销售信息和顾客信息。在供应链的整体链条上,大型零售企业和供货商在价格上的不断博弈也是两者之间经常产生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双方的交易中,零售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一再向供应商压价,甚至把供应商的让利作为自己的主要利润来源。而供应商则隐瞒自己的真实成本,甚至变相提价以作为对零售商的反击。双方不是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出发,而是把自己的利润建立在渠道伙伴损失的基础之上。
2.供应链人才缺乏。供应链要获得长足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供应链管理涉及客户关系管理、综合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相关人才要求也会更高。它不但要求此类人才要涉及诸多领域产品技术知识,而且还要精通各种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与各种企业的外交技巧。供应链管理理念进入我国的时间尚短,既懂得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零售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十分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减缓了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构建步伐。
3.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我国零售企业的高效、稳定、灵活的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形成,具体表现为:编码和识别技术的应用不普遍;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协调;物流软件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的测评和认证;公共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如工商、税务、报关、商检、金融、保险等业务信息还没有互联互通,加快这些业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将会极大地促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还表现为,对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不够,有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硬件水平并不低,但缺乏相关的软件应用及管理人才,造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化水平不高。
4.物流设施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大型零售企业往往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形成了公司内部的库存。与此同时,供货商为了不至于陷入被动,尽量完善自己的物流系统,也有一定数量的内部库存,这就导致两者的物流设施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复。大型零售企业与供货商都备有一定量的库存,必然使供应链上的存货量增大,这不仅会增加库存费用,也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并造成巨大浪费。
大型零售企业和大型供货商都希望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以赚取物流利润。供货商希望由自己直接将商品送到零售门店,这不仅可以赚取配送利润,而且可以及时掌握门店的销售情况,及时配送以达到销售最大化。而大型零售企业则想由自己来实现配送,一方面可以降低进货价格;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的物流设施实现物流利润,同时还可以防止供货商与门店直接联系而可能产生的市场不规范行为。在供货商和大型零售企业都设置物流系统的情况下,加之企业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不管由谁来配送,总有一方的物流设施要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四、增强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策略
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竞争力的构建过程中,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对策,才能够真正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1.转变管理理念。加强供应链管理首先要转变零售企业的传统观念,即零售企业必须从致力于企业内部整合管理转变为企业间的整合管理,从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并明确企业的利润应该通过供应链管理来获取,而不是从渠道伙伴身上去获取,供应链企业应该树立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思想观念。零售企业应该把渠道伙伴作为盟友,而不应该作为竞争对象,竞争应体现在不同的供应链之间。
2.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针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步晚、发展不完善等特点,零售企业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应对国外零售企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加以继承和完善,并将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零售企业应投入一定的资源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育,也可以考虑让企业内部人员走出国门去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与管理模式,以逐渐壮大国内供应链管理人才队伍。
3.完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共享是大型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条件。为此,大型零售企业应及早开发企业信息管理平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电子供应链管理系统,以便在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既能使企业的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可以得到及时、灵活、可操作的信息资源,使他们充分掌握有关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信息、产品的市场信息、其他企业的决策信息等,又能够使各企业从供应链的全局出发来安排生产与服务。
4.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和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供与求的关系。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以及相互间在设计、生产、销售、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为了确保各节点企业形成稳定、融洽的合作关系,诚实守信就成为各节点企业必须信守的行为准则。这样,既能减少供应链企业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又能减少合作双方的信任危机和交易成本,并确保供应链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信用建设重点要抓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供应商的信用问题,包括供货的准时性、供货数量保证、供货质量保证,以及异常情况处理机制、完善的退货流程和便捷性等;在零售商方面,主要的信用要素包括对采购合同的严格执行、及时付款、兑现卖场上的承诺,出现异常情况的协商对话机制等。当供应商和零售商都能高度重视这些信用要素时,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就有了基本保证。
5.重建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就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系统而言,核心企业零售商将处在完全主导角色,在供应链运作上零售商具备很强的优势,这可从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分析得之,如图3所示:
图3中,供应商群是包含了不同级供应商的总和,包括各层批发商和制造商。由于零售商在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加之供应商的产品必须经过零售商场才能和消费者见面,因此,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中,供应商与零售商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具体地说,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零售商场为了增加销售就需要不断地降低商品价格,这就要求供应商也得相应降低商品价格,但由于零售商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商品进场费、堆头费等一系列行业惯例费用,而且该费用不菲。同时,零售商又常常采用先销后结账的方式来进货,在现金流上获得了重要优势。在这样的运作机制下,供应商处在两头受压状况,利益的天平向零售商倾斜。从长远来看,供应商的竞争力会被削弱。所以,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利益分配必须改革现有模式,转向科学、合理、多盈的利益分配模式。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零售商肩负着改变自身不合理的利益追求模式的重任。
6.政府要积极创造有利于零售业供应链健康发展的环境。供应链管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协作行为,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节,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提出:现代物流、信息安全、电子支付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要以形成更加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为方向,并依照这样的产业导向制定相应的政策。当前,亟待政府办理的相关事情很多,比如: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问题,完善相关法律,使供应链上的物资能够以很低的制度成本跨区流动;抓紧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向社会公开政府掌握的大量信用信息,营造全社会的诚信氛围,使企业之间在建立供应链关系时,具备良好的信用基础和透明的信用预期;还要重视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导、支持建立跨地区、综合性的大型物流中心,等等。另外,政府应当鼓励开发成本更低、价格合适、适应我国零售业发展需要的供应链管理软件。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多潘立酮;西咪替丁;阿米替林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符合下述诊断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可具有下列症状的1项或数项,即有持续性或反复性上腹痛或不适、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胃烧灼感、胸骨后疼痛;③上述症状存在四周以上,最近1个月前,均经过胃镜和B超检查,少数患者还接受过肝功能化验、CT、结肠镜检查或钡餐透视,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新生物和肝、胆、胰等器官的器质性疾患。观察对象共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1.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多潘立酮3次/d,每次1片(10 mg),饭前15~30 min口服;西咪替丁片800 mg睡前一次服[1];阿米替林25~50 mg每晚睡前服[2]。三种药物均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单服多潘立酮3次/d,每次1片(10 mg)饭前15~30 min口服,4周为一个疗程。
1.2 疗效判定 ①显效: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明显缓解;③无效: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无缓解。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软件分析。
1.4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51例,有效6例;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19例、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
2 讨论
多潘立酮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促胃动力剂,它是一种合成的苯丙咪唑类的衍生物,结构上与丙甲基酮苯基相似,是一种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潘立酮是通过作用于胃的外周多巴胺受体而发挥其促胃动力作用[2]。多潘立酮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管下部的张力,防止胃食管返流,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直至恶心、呕吐,阻止胃返流,并且不影响胃的分泌功能。由于多潘立酮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脑内多巴胺受体无抑制作用,因此,对神经系统无明显副反应。多潘立酮在胃纵肌收缩和环肌的收缩与松弛的过程中,均可发挥其药理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多潘立酮对治疗各种胃部运动异常的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文献报道,多潘立酮对FD症状缓解率为60%~80%[2]。其他如对糖尿病轻瘫的患者短期使用多潘立酮可以明显提高对食物的排空能力,同时可以改善伴有的症状;对于神经性厌食伴有胃排空能力下降的患者,也有增加胃排空的能力;对于焦虑症和神经官能症上腹部不适的患者用多潘立酮治疗后,大部分的症状即可以得以明显改善。
西咪替丁因其抑制胃酸的作用显著,是目前常用的抗酸药物,对减轻与胃酸相关的症状有较好的效果。阿米替林为三环抗抑郁剂,可改变内脏过敏性、阻滞受体的活性,对慢性痛疼综合征患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用药中个别患者出现轻度口干,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2],三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FD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 上一篇:参加积极分子培训的心得体会
- 下一篇:关于社交媒体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