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1

>> 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建议的调研报告 军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 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学方式应用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校信息化中数据挖掘现状调研及应用研究 税收征管信息化应用问题及建议 赣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现状调研及趋势分析 湖南农村信息化现状调研与启示 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调研报告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探析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研究 高职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 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调研及对策分析 信息化建设业务应用项目开发管理现状、问题与建议 浅析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建议 我国税收征管中的信息化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城郊选煤厂组织信息化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义乌玩具生产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

[4]新华网.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EB/OL].http:///2015-05/23/c_1115383959.htm.

[5]华子荀.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49-51.

[6]刘矗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7]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

[8]曹培杰.中小学生信息化教学的学习体验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4(9):24-28.

[9]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10]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112.

[11]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42-50.

[1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13]问卷网.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EB/OL].[2015-12-09].http:///s/MfamQb/.

篇2

 

佛山市积极探索创新创客教育教学,在中小学校大力推广基于创造的学习。一是在全国率先启动“教育创客”培养计划。

 

在启动现场会上将51位自制教学具创新实践能手纳入“教育创客”培养,立项教育装备应用研究项目32 项,重点项目15项。联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开发全国首套创客教育培养基础课程,面向160多位学科教师启动国际STEAM创新教育和创意课程的专题培训。二是举办全市首个创客教育体验周活动。全国首部创客教育蓝皮书(佛山报告),组织全国首台创客教育直通车配套创意工作坊深入五区6所学校开展体验活动,成功营造“众创”氛围。三是指导探索创新型学习环境建设。

 

全国首个博物馆进校园案例佛山二中“知隐”博物馆顺利开馆,全国首个授牌技术教育创新实验室在佛山一中、佛山华英学校落成,全国首台中小学流动科学实验车“探索号”成功研发并应用。佛山市首个“教育创客空间”落户省实南海学校,首个3D打印机创新实验室和“未来”教室落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学校,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佛山三中落成。各种创新型装备案例亮点纷呈。

 

中山市:融合创新,信息化建设推陈出新。

 

“十二五”期间,中山通过数字化教育行动计划,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教育云数据服务平台,平台覆盖全市24个镇区343个单位,接入终端7.3万台。通过教育信息化“春风行动计划”,使全市“校校通”光纤覆盖率一直保持100%,“班班通”网络多媒体平台覆盖率一直保持100%,人机比保持6.3:1,有效夯实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相继实施了多项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以探索新技术、新装备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推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改革创新。一是“初中和小学数字探究实验室”试点建设。

 

近几年来,在初中和小学启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试点建设,为全市多所初中和小学配备数字实验仪器。二是“一体式互动教学平台”示范工程建设。市电化教育站、市教育信息中心对教学平台的核心部件进行了一年多的测试研究,研发优化,形成了以具有触控功能的大型液晶电视为主体,配合以超微型计算机以及自主研发的无线操控软件和使用方便的高质量推拉黑板的一体式互动教学平台,提升了平台使用的便利性和先进性,达到了替代传统教学平台的目的,更好地促进“三通两平台”的高质量建设。

 

目前,“一体式教学互动平台”已在全市48所学校得到推广应用。三是“校园电视示范工程” 建设。为推动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促进校园电视台建设,提高校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连续进行了四期校园电视台示范工程建设。每期设备选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保满足学校使用和高性价比的原则,并选出工作积极的学校作为示范工程建设的对象。

 

深圳市南山区:创建未来教室助推“互联网+教育”行动。

 

近年来,南山区提出以信息化引领未来教育创新,开展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教室建设探索。未来教室建设是南山区开展教育装备创新的实践探索的一项工作举措,也是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的重要抓手。未来教室按照瞄准未来、鼓励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要求建设,分为三类:一是对普通教室进行未来学习改造,使之符合未来日常教学的要求,满足移动化教学、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创客学习等深度学习的需要;二是对功能室进行数字化提升,将实体资源、虚拟现实资源、远程实验资源以及个性化场景等有机融合,满足未来学习对实践环境的要求;三是建设创新实验室,探索未来教育一些新领域、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实验环境,进行开创性和特色化研究。

 

在建设中鼓励学校打开边界,在泛在图书馆、或移动配套设施等方面开展探索。目前,全区25所学校大部分完成建设,部分学校正在组织项目实施。

 

10多所学校在进行普通教室未来学习改造,如赤湾学校的无边界学习教室、大新小学的智慧教室、南科大实验学校的STEM课程整合教室、育才四小的未来学习中心等。在功能室进行数字化提升方面,很多学校利用最新装备技术和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环境条件开展科学、理化生实验室的提升改造,如白芒小学的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室,海滨实验小学的“艺术+”创客教育实验室、前海学校的动漫创客实验室,华侨城中学基于云桌面的多功能室建设等。

 

江门市蓬江区:产教合作推动教育装备创新发展。

 

近年来,蓬江区委、区政府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教育产业,支撑教育的变革,为教育的发展抢占先机。2015年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项目落户该区,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一是资源整合。整合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及学校资源,实施以南方教育装备研究院为纽带,把产品研究、企业开发与学校的试用测评相结合,切实拉近教育装备生产与运用之间的距离。

 

二是校企联动。开展了区内中小学教育装备调研,完成了《蓬江区中小学教育装备调研报告》,提出区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发展思路,规划学校的未来教室、虚拟实验室、智慧课堂、校园数据分析系统等软硬件配置以及信息反馈联动机制,具体指导教育装备产业企业的新产品进入到中小学测试使用。学校、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和企业合作,校企联动,提升教育装备的功能和实用效能。

 

三是教学相长。着力在探索教育装备产业与教育相互发展、相互促进,教育装备服务教师与学生,提升教学水平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学习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装备应用水平,推进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利用在线集体备课平台,改善传统集体备课模式;利用科研在线交流平台,形成个案反思共析模式;利用电子交互平台,探索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小组合作互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学校功能场室,以现代教育装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专题研讨平台,建构高效课堂模式。

篇3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行动计划;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4-0013-06

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史,从高职教育“萌芽”到“扩张”的前几个阶段标有显著的“外延扩展”印记。自2006年11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并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建设的抓手是什么,人们都在进行探索,内容也包括许多方面,但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该具有核心牵动力。对此,教育部有明确政策导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4号)中提出“开展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1]。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场新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已经在大学拉开大幕,如何利用资源库项目“以点带面”联动高职院校整体内涵建设的推进?上述问题对高职教育发展都很关键但却又不甚清晰,如能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化上述问题的剖析,将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出台和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快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达1341所,年招生348.43万人,毕业生322万人,在校生1048.61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捣直鹫几叩冉逃的47.22%和39.94%。表明我国已在人才培养数量上成为了世界职业教育大国。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2020年之前,我国要坚持‘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不动摇’”的目标相契合。但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也遇到了问题,如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与吸引力不足并存、政策持续重视与教育质量提升困难并存、学生高就业率与低层次低收入就业并存等[2]。从办学主体的内因层次分析,不难发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几大问题:专业设置和建设与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升级不够对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现代产业特点;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还不能完全跟上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步伐;技术技能服务能力较弱,办学功能和办学效益有待丰富与提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拼质量、拼内涵,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3]。众所周知,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推出,使得高等教育进入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也进入了新常态:教育发展理念已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向“互联网+高等教育”转变,培养方式从传统校园教室等物理空间向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生涯终身化、学习标准国际化趋势发展。种种转变都预示着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强盛发展的内涵建设新阶段。

(二)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之后,关于其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还没有一个全新的界定。从逻辑学的范畴分析,“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而言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则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对象的范围。在此,可以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概念界定聚焦到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效益的提高、公平的普及以及上述多个指标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生态发展的均衡和院校创新发展的提升等方面。可见,内涵建设不再单指质量问题,但凡与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相关的都可视为其内容。有学者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出发,将专业与课程建设、双师结构团队、产学研一体化、社会培训服务、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水平、质量评价体系、职教体系等方面作为院校内涵建设微观层面的构成内容[4]。也有研究者从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选择出发,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管理体制等作为内涵建设的主要路径[5]。是否划归为“核心”内容,发展时期不同,其目标不同,需要也不同。从高职院校个体层面出发,笔者对《行动计划》中所涉及的主要任务与举措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最终提出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学生学风建设等作为高职院校今后一段时期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功能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职院校牵头,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建成一个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信息存储容量大、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方便快捷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及信息公共管理平台[6]。遍历2010-2016年的项目申报、建设和验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不断引领着信息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与实践教学创新。项目建设目标定位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服务对象从以往单一校内学生学习到为全国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从单一院校的专业发展到带动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从过往主要面向个体院校人才培养到整体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调研所建项目运行情况和研读《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2016)》(以下简称《指南》)[7]、《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行指标体系》(以下称《运行指标体系》)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验收评议重点和指标(2016)》(以下简称《验收指标》)发现[8],项目建设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更多新的目标与功能要求。

(一)更为注重资源的教学适用性和应用绩效

《指南》对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定位已从“辅教辅学”提升为“能学、辅教”。功能定位的变化,旨在解决前期建设所建资源系统规划不足、可用性不强的问题,也同时对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资源建设内容,项目更为强调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和岗位的对接度以及资源体系重构的及时性、科学性;对于资源应用目标(支持个人自学、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认证),更为注重资源设计的融合性,即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融合、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运行指标体系》和《验收指标》中的权重指标都指向资源的应用导向和持续更新建设。实际上,资源建设不再是完成“量”的建设,现在更为强调应用绩效考核导向下的“质”与“量”并重、“建”与“用”并举。

(二)更为强调平台的用户体验和课堂教学对接

《指南》从2015年的“选择‘数字校园学习平台’或‘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作为共享平台”发展到2016年“申请项目可自主选择符合《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行平台技术要求》要求的运行平台,并提供实际运行数据接受管理系统的监测”。不规定平台选择是为了形成平台多方竞争以推进功能迭代的导向,有利于解决前期项目建设存在的平台教学交互支持不够和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以便能更快地对接课程教学融合创新应用,落实基于资源库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平台数据监测功能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数据反馈优化资源更新和保障资源应用绩效,也是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更为注重数据支持下的“个性化、精准化、多元化”趋势。

(三)更为关注项目的社会服务和产教融合功能发挥

《指南》明确资源库项目建设期要实现项目团队校企融合、优势互补,为行业企业人员、社会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验收指标》中的资源应用和资源更新两大主要指标也突出了“企业为学校提供资源建设支持”“建设成果为企业员工、社会大众培训学习所用”等观测点。上述指标导向旨在保证资源建设与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对接时效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资源库项目建设在校企合作中的中介粘合作用,从而保障校企双方资源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长效双向互动共赢。

上述项目建设目标定位和功能要求的新变化表明,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进一步强调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可用性和持续性,更加明确了项目建设整体带动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等内涵建设主要内容提升的目标。

三、以资源库建设推进学校整体内涵建设的策略

综合上述内涵建内容分析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功能剖析可知,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是目前能够串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各核心要素,并使之整体提升的最有效载体之一。项目在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学风建设、教学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实践与理论价值。

(一)扎实推动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第一核心要素,大部分内涵载体要素都是围绕专业建设聚合并互为影响的。据统计,主持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的院校达到79所之多;参与项目建设的院校达到745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数一半以上,可见项目覆盖院校范围之广。其中,高职示范、骨干院校达到167所,体现出高职院校中的“名校”几乎都参与了项目建设。高职院校利用资源库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直接参与项目建设推进院校专业共同发展。通过对历年立项建设项目申报方案进行数据统计发现,联合开展项目建设的院校数从2010年的平均14.6所/项目发展到2015年的平均25所/项目,见下表1,其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联合建设院校数达到了83所。可见,项目“共建共享”机制获得了认可,建设成果也正逐渐辐射到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之中。二是通过利用项目所建资源推进相关院校专业协同发展。澳大利亚TAFE教育成功的主要大因素是依托行业技能委员会定期更新职业教育培训包,从而使得各院校专业建设有标准可依。“对接行业,及时更新”的专业标准和优质资源一直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的一大短板。然而,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该问题的解决。遍历2010-2016年的项目申报指南,都明确了所建设的资源体系应突出专业和资源库两大特点。通过资源库项目建设,绝大部分专业在建设方案中都提出了引入国内外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的建设思路,并依托行指员、教指委或行业协会开展“专业标准库”材料的制定,使得诸如专业介绍、专业调研报告、行业标准、岗位技能(或职业资格)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等都得到了较为系统、规范和权威的设计(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就开展了31个省市的岗位调研报告)。同时,项目在资源建设思路上一直注重“普适性”和“个性化”相结合,强调体现共性特点与个性需求相结合,通过拓展模块兼顾不同区域和院校特点。因而,专业教学资源库所建内容不论是专业标准层面的参考借鉴还是课程资源层面的直接引用,都将助推相关院校同类专业的协同建设。

(二)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基石。据统计,五批立项项目申报方案拟建设课程数合计1073门,见表2,且历年申报方案拟建课程数呈现逐年增加、所建课程范围逐渐扩展(从以往单一的核心课程向专业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专业群课程等范围拓展)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依托资源库项目所建课程大部分都被确定为不同层级的质量工程项目,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或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这都成为课程建设成效的标志之一。同时,在课程资源内容建设上,从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单元转向以知识点或技能点为主的、适配移动微型学习应用的资源建设。“边建边用”和“以用促建”更是资源库项目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这一方面表现出课程建设成果要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也反映出基于数据反馈推进课程迭代更新开发的互联网思维。资源库项目的开放教育资源属性,意味着其为教师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知识更新服务的开放共享属性。因此,对于如何依托资源库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此作出如下分析:一是对于库中匹配度较高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基本一致的),可以通过“直接采用”的方式,实施基于资源库的全课程或模块化混合教学改革;二是对于本土化、个性化较强的课程,同时拥有较先进教学平台的院校,可以采用引用、重构、聚合、更改和本土化等“二次加工装配式”方法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平台建设滞后的院校,也可采用“引用部分优质资源库资源+添加自建资源”的形式开展基于资源库课程平台的教学改革。

(三)有力推动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内涵全面提升的重要标志。过往校企合作的痛点在于缺乏来自“企”方长期参与的动力,利益输送过于单向,导致合作大多停留于表层形式。大部分“企”方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合作较少、成效较低[9]。然而,在资源库项目建设过程中,创新了校企合作的形式。除去企业对院校专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案例资源支持之外,项目平台通过开设“企业风采”“院校风采”“人才需求”“新技术应用”“就业与创业”等栏目,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产教研合作、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也逐渐成为了企业需求平台、员工培训平台、学生求职平台、教师知识更新平台。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建设至今,参与项目建设的行业企业已达1377个,每批次立项项目的参建企业数呈递增趋势,见表1。这之中合作企业数最多的项目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有49个合作企业(不含行业协会)。从上述数据统计分析可见,资源库平台已成为校企双方合作双赢的一个有效中介平台。后续项目在推进校企合作上可进一步深化的策略为:一是深化平台的企业员工培训功能。随着学习型社会及终身学习理念和实践的推进,基于云端服务的企业员工培训将是产业转型升级时期不可缺失的,资源库项目提供的优质资源和优秀学习平台正好能够满足所需;二是深挖项目成为企业用人选拔的平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推进资源库平善学生学习能力分析的功能,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协助企业直接通过平台学习能力数据反馈开展人才选拔。

(四)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践者和引导者。高职院校要提升内涵层次,必须建构一批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师资队伍。资源库项目联合建设院校数和行业企业数不断增多的现象反映出了项目建设和应用的师资队伍正不断壮大。这对于双师队伍结构团队建设来说大有裨益。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一是通过高水平的团队及与时俱进的项目属性带动参建教师专业发展。按照“组建一流团队”的要求,每个项目都组建了一只由“行、校、企、政”优秀人才构成的建设团队。在这一团队中,既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相互启发的过程,自然更有共同提高、整体发展的过程。同时,项目验收指标要求“项目主持学校相应专业教师使用资源库进行专业教学的学时数占专业课总学时的比例达60%以上,项目联合建设学校该比例达40%以上”。因此,通过项目建设、应用和不断更新,“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将由此形成,参建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不论在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还是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建设能力、教学实践水平上都能得到极大提升。二是通过优质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渠道。依托项目平台的开放特征,使得未能参与资源建设的专业教师也可通过开放资源学习名师的先进教学方法、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方法、组建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等方式提升自我业务水平。也可以通过常态开展“国培”“省培”等线下课程教学设计、观摩、研讨等活动,促进专业教师解决资源开发后应用场景不明确和评价方式不清晰等问题。综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对师资队伍的培育效应是非常重要和十分有效的,其正催逼教师站在理论和实践的第一前沿,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有力推动学风建设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拥有职场成功的技能和正确的职业道德、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而影响社会。良好的学风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随着基于资源库的互动学习推进、基于项目的混合学习、基于游戏的进阶学习、基于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等都将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主动学习经历和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应用绩效的数据增量考核导向将助推更多院校开展基于资源库的课程教学。同时,基于学习轨迹的全程记录和学习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也会推动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分析发现,资源库项目助推学风建设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从传统课堂定时空、授课教师的学习转向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时间、选择教师的学习。二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平台所提供的数据记录功能和基于微信的课堂教学互动功能(如课堂签到、课程讨论、随机提问、头脑风暴等学习活动的课堂嵌入)保障了学生课堂互动的频度与深度。三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基于平台提供的学习调查能够更好地让教师开展“因材施教”,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实训软件为学习者开展预习、复习、强化训练提供有效途径。同时,大多数资源库项目在开展资源建设的同时也组织了相应的职业技能竞赛,这都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当然,在学风建设方面,不论是教师个体还是院校层面,都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来落实。从教师层面,角色定位转化第一位,须从过去教学的主导者转为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设计者,利用资源库开展更多的互动教学来推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从院校层面,完善学分转化和学历认证机制、教学激励机制,从而给师生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提供更多的条件保障。

(六)全面推进教学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列入高校和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7号)也明确了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的要求。可见,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为了考核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众所周知,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主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产物之一。项目建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再生产或再加工”;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数据监测和基于数据的教学反馈。上述教育与技术的“三结合”将对参与项目建设院校的信息化能力、运用环境提出新要求,即提升院校师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化、校园数字化网络环境、信息化教学管理体制的优化。

(七)逐步提升教育国际化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也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不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行动计划》都强调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建设。相关研究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合作与交流活动等方面[10]。为落实高职教育国际化建设“走出去、引进来”理念,当前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策略主要有:引入国际先进成熟的行业企业规范、国际职业技能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并融入资源建设“专业标准库”和“链接资源库”;引入世界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建立强化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的专业英语课程;组织教师参与专业与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等。因此,资源库项目在资源建设上的国际化趋势正逐步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后续项目建设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层面的国际化职业人才培养和国际生交流;基于课程资源层面的国际化包装和输出(如清华学堂在线类的国际化课程输出),并利用国际化标准的资源进行教育与培训。

四、结语

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十年,其在内涵提升上的效果显著且仍具较大提升空间。随着《行动计划》及后续配套政策文件的推出,尤其是专业诊断改进机制的实施,将不断倒逼高职院校开展更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坚持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地位,把握资源建设的应用绩效导向,从顶层设计上做好布局,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继续深化对接,常态诊断反馈,必将保障高职教育内涵核心载体要素的可持续建设和整体提高。

参 考 文 献

[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EB/OL].[2016-8-21].http://.cn/web/xdjh_zl_new.aspx.

[3]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4][9]董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2-34.

[5]冯新广.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选择[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0):41-45.

[6]汪善锋,赵明珍,邢军,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51-54.

[7][8]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6年度相关工作的通知.[EB/OL].[2016-125].http://.cn/web/articleview.aspxcata_id=N003&id=20160506142702898.

[10]保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2(1):15-18.

Study on the Strategy and Path of Improv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Based on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pository

Zhou Jiansong, Zhang Guomin, Guo Fuchu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stepped into a new phase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pository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carrier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pository plays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aspect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refor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learning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篇4

一、明确阶段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州级层面的协调服务作用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分级管理、学校实施、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

1.加强业务学习,完善工作机制。各县(市)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新课改的思想认识,加强业务学习,切实加强课改办工作力量,落实课改专项经费,保证师资培训、跟进调研、课改宣传、课改办日常等工作的正常进行。要进一步健全课改联系制度、跟进调研制度、专题研究制度、阶段总结制度、工作通报制度,在机构经费和人员编制方面给予特殊安排,为课改实验提供坚强的人力组织保障和经费资源保障。

2.坚持跟进调研,把握阶段特点。为了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实验的阶段特征,进一步明确配套制度建设、教师跟进培训、校本教研支持、选修课程实施、技术课程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阶段目标,州课改办还要深入到课改前沿领域,采用听取学校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发放调查问卷、进入课堂观课、召集师生座谈等方式,继续开展针对不同学段特点的跟进调研活动。要敢于面对课改过程中发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调研情况以书面方式予以反馈。

3.依托专家优势,加强专业支撑。在进入新课程实验之后,州课改办组织专家团队成员先后多次深入到全州的普通高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跟进培训活动,并通过优质课竞赛点评和观摩学结发挥了支持作用。州课改办要继续加强对各高中的专业支持,召开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为主旨的专题研讨会,并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具体的推进策略,进一步增强“引领教学研究”和“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同时,依托省州级骨干教师,组建若干个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名师工作室”,为全州高中教师提供及时的学科咨询和专业指导。

4.发挥教研职能,推广先进经验。为了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州、县、校三级教研网络和以校为本的研训机制,重点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一是以同课异构为基本形式、高效课堂为终极目标,始终关注课堂教学,始终紧扣课堂教学,深入开展“五课”教研活动,使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更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二是要针对新课程实验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惑,鼓励学科教师以团队协作方式积极开发教育科研课题,促进教师队伍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三是要协助中学、永靖中学、广河中学开展针对难点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省级样本校的规范化和特色化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5.组织考察学习,注重队伍建设。针对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不到位,尚未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现状,要广泛开展“学习新课标、研读新教材、探讨新教法、解决新问题”的集体备课活动,把学习、研究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州高中教师在“五项素质”方面取得新的提高。特别是,要继续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组织高中校长、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到课改先进省区观摩学习,进一步增强做好课改实验的信心与决心。

二、提高思想认识,破解现实难题,进一步加大县市层面的政府支持力度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国家层面上的政府行为。各县(市)人民政府一定要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高度,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部门配合”的关系,正确处理“县市为主”与“学校实施”的关系,正确处理“资源配置”与“经费投入”的关系,切实解决制约本县(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推进的主要问题。

1.进一步突破思想认识局限。通过近两年的课改实践来看,政府层面的支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任何一所普通高中自身的办学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发改、人事、财政、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才能密切地合作起来,统筹保障课改实验的基本需求。相反,离开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及时保障,新课程实验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能在陈旧的低层次上徘徊,从而错失普通高中教育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2.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各县(市)、校要认真梳理新课程实验的现实需求,在积极支持国家和省州层面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精心组织好县(校)层面的跟进培训和校本培训,大力支持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外出学习和观摩活动,有效缓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3.进一步加大课程实施力度。各县(市)、校要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在认真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加大通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实施力度。

4.进一步加强教研支持系统。当前新课程实验正在进入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情况需要及时地把握,新的矛盾需要深入地分析,新的难题需要有效地破解。各县(市)要站在普通高中科学发展的高度,在机构、经费、编制、人员等方面给予特殊安排,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切实发挥好县(市)课改办和教研室的指导服务作用。

5.进一步落实课改经费投入。高中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对于教学场地和实验设备有特殊的配置要求。各县(市)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特别是,要尽快解决通用技术实验方面的配置问题,大力加强以电子白板和计算机系统为载体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教学装备的信息化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的大众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三、紧扣课堂教研,深化校本培训,进一步增强普通高中的课程实施能力

面对千头万绪的课改实验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实施”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增强普通高中的课程实施能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课改实验纵深发展。

1.校长带头,注重课程资源的均衡配置。课程是国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涵盖了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变革问题。因此,各高中校长要高度重视新课程实验的整体推进工作,充分发挥“第一负责人”的作用,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适应课改实验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原则、具有校本资源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快教育创新,促进内涵发展。

2.研训结合,加强保障机制的规范建设。教师是课改实验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课堂,出路在教研。各普通高中要重视学校课改办人员的配备,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措施,科学地策划和组织好各类跟进培训工作,为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校本培训要注意课标与教材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健全符合学校实际和课改特点的研训制度体系,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校本研训活动成为推进课改实验、促进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效能、破解实践难题的强劲抓手。

3.以人为本,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全体高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切实改变“重教轻学”的现状,积极尝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把握课标本质,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适应学业水平的高考协同需求

按照《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省上正在组织落实新课程高考方案的论证与申报。各县(市)、各学校要早部署、早学习、早研究、早行动,认真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动态和高考方案,进一步增强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制度改革的一致性,以完整的、准确的高考评价信息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科学发展。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各高中要认真组织学科教师进一步研读课程标准,特别是重点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培养目标,认真领会“课程标准”是如何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努力做到“理解要到位、实施不越位”。

2.积极构建评价体系。各高中要进一步建立对学生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把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评价的重点,统筹确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时机多次的评价体系。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构建了普通高中阶段的八个学习领域,旨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各高中要严格规范课程设置及教学行为,遵循普通高中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促进普通高中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办出特色。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教学资源库 课程资源 网络学习 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周建(1965-),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江苏 南通 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开放式学习平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JSJG36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60-03

一、引言

数字化教学是随着数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概念。对高职院校而言数字化学习的根本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数字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本科院校陆续启动了各种数字化资源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不长,一段时间以来重点都在进行外延建设,作为内涵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还刚刚起步。而在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构建丰富的、实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组织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体系,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学习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等方面,广泛开展学习和研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同时,必须积极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在职进修和行业企业员工在岗培训。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现状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视,综观国内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专业资源的理解不到位,容易将课程资源库和专业资源库混为一谈。专业资源库不仅包含了课程资源库,还应该包含本专业的企业资源,如岗位设置、岗位技能表、企业名录、生产场景等。(2)资源平台存在先天不足。学校在平台的系统设计中参与度不高,软件开发往往听从软件企业的较多,导致资源平台与学校的适合度不高、可用性不强。例如,资源管理不够人性化;上传资源没有实现断点续传功能,大文件上传困难;资源检索功能单一;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学习系统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存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学习系统脱节的现象,资源建设是孤立的,不考虑资源的应用场景,没有很好地和教学过程进行结合。(3)资源库建设肉容在建设初期缺少统一规划。往往是想到什么建什么,资源不成体系;学校对资源组织开发的力度不够,资源建设者对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资源表现形式不够丰富;资源建设职责不明,对资源库管理松散,无明晰的资源审核机制,造成资源膨胀的同时有效资源不多的局面。(4)缺乏资源标准化建设。资源建设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专业子库定义不清晰,在资源的内容要求、技术标准、评价标准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定,导致资源建设者无章可循。(5)资源库建设长效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层面制度不健全;建设资金投入缺少长效性,认识不够长远,导致资源库建设的短期行为较多;对资源研发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资源库建设没有牵头单位,技术力量缺乏,甚至有学校认为完全通过购买的方式来建设专业资源,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保证资源库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6)推广与宣传的力度不够。没有很好地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有效宣传和推广,师生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认知和参与度不高。

三、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的实践

数字化学习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支撑平台,其建设越来越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视,结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并应用好专业资源库,是每个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资源平台建设、专业资源建设、资源库建设规范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多年实践探索告诉我们,专业资源库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环节和因素,不可等闲视之。

(一)资源平台建设

1 以专业资源库为核心的数字化学习体系构建。高校数字化学习体系是以专业资源建设为核心,集网络课程建设及展示、教学资源管理、教师备课、网上教学、学生学习、网络教学评价于一体的数字化学习体系,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以资源共享为目的,面向海量资源处理,包含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等诸多功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分享、归档;同时又能利用资源进行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制作和题库、作业库和试卷库等素材资源建设,方便教师和学生开展网上自主学习。同时,还包含了专业资源的建设成果展不平台,向行业、兄弟院校展示其教学资源,核心专业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以专业资源库为核心的数字化学习体系包含了以下主要模块:专业资源库共享平台、教师备课系统、学习平台与教学评价、数字学习中心门户等。

2 建设模式和技术要求。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市场现有产品,据调研,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资源平台,特点是价格相对较高,与高职院校的适合度小,与现有管理系统对接不便,后期二次开发困难。二是自主研发产品,优势是价格低。适合度好、对接和二次开发方便,但要求学校自身具备很强的软件研发能力,而高职院校往往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三是联合研发产品,学校与软件企业联合开发模式弥补了前面两种模式的不足,是高职院校可以采用的模式。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是实现数字化学习的重要的基础性平台,它承载了全校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具有收集、审核、应用、管理资源的各项功能,科学规范地整合学校信息资源。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以规范、开放、实用为原则,做到技术规范统一、接口对外开放、人机交互友好,同时要体现高职特色。因此,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开发要符合以下要求:(1)分类方法既要统一标准,又要支持专业个性化需求。专业资源的建设标准,可以由整个院系建立一个推荐的标准,每个专业可以依照专业的特性,进行个性化的裁剪。(2)简单易用。资源库的建设者大多是各专业的老师和

企业盼行业专家,他们往往不具备专业的IT技能,所以资源库建设的工具应该设计成傻瓜化,无须培训即可参与到资源建设中去。(3)随时随地。因为专业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资源收集工具的设计,应该让建设者在各种场合如网页浏览、电子图书查阅等环节,可以随时随地地收集资源。(4)浏览方式灵活多样。资源的建设价值在于应用,作为一个资源的使用者,可以依照资源类型、通用子库、专业等方式进行浏览,以满足不同的检索要求。(5)资源点播。为了方便用户使用与点播资源,资源既可以按照原始格式提供给使用者(前提资源贡献者愿意),同时也要考虑给予浏览器的便捷统一资源浏览方式,对于图片,文档类的资源统―使用nashpaper方式呈现,对于动画、视频、gif应该统一转换为fly格式,采用流式的方式来减轻服务器压力。

(二)专业资源库建设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前期,要做好对各专业的调研工作,明确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规划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制定资源库的分类标准,建立资源文件格式规范,确定资源检索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 规划建设内容。明确专业资源库建设内容,制定不同专业资源的共性内容的分类方法。例如,要求各专业资源库建设专业标准库、行业标准库、专业设置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资格认证库、企业信息库等。专业的共性资源由学校层面提出建设要求。在确定资源库共性内容建设的同时要考虑各专业的个性化资源建设,个性化资源学校层面不作规定,而由专业负责人根据本专业的需要自己确定。课程资源是专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资源个体与资源集、课程资源与专业资源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课程资源分成课程公共资源、公共教学资源和课程辅助资源三部分,课程公共资源是指本门课程的公共信息部分,如课程介绍、教师团队、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教案、实习指导书、考核要求、说课录像等。公共教学资源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备课内容,如讲义、课件、教学录像、学习文档(任务书、工作页等)、练习与自测、作业、考试等。辅助资源是用于辅助本课程学习的资源,该类资源根据课程特点确定。以上资源由课程负责人所带领的课程建设团队建设,任课教师可以使用该资源组织自己的教学网站。课程资源主要以网站形式展示,课程网站体现了课程资源的整体性和相关性。为了更好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在专业资源库中能以分类、主题名等关联字检索课程资源中的资源个体,课程资源在专业资源库又体现了其个体性和独立性。

2 统一规范和标准。为统一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和教学网站对资源的分类方法,规范资源数据文件类型,对课件、教学录像等数据文件制定统一的制作标准等,要制定如《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数据技术标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与应用规范》等制度,保证教学资源库的有效运行。明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体,规范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行为,是在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对资源库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可将用户角色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系统管理员、专业库负责人、子库负责人、参建人员和普通师生,五种角色人员对资源库操作具有不同的权限。

3 有效利用资源。专业资源库建设目的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个体对“学习”很少(没有)价值,但以课程为主体,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有效组合,形成了系统的能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专业资源库的价值,实现资源库建设的初衷。综观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建设和学习系统的结合往往是停留在纸面上,在高职院校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实现资源库与课程资源的紧密结合,有效的做法是将课程资源作为专业资源的一个特定的子库,课程资源既作为专业资源建设的范畴,也作为课程展示网站、自主学习网站的资源。

(三)探索建立开放式学习体系

整合学院优质教学资源,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横向合作,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对社会人才培养的职能,资源库不仅要服务于全日制在校学生,而且要服务区域社会化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以及地方人才需求,树立专业资源库服务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数字化学习中心不仅要成为学校日常辅助教学重要工具,也要成为一个服务区域企业职工,实现企业远程培训、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1)拓展全日制学生学习空间。开放学校重点核心专业课程,拓展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鼓励院系开设网络选修课程,在扩展学生选修课程范围的同时,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手段,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率,逐步形成了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2)通过开发适合成人教育的课程,实现成教学院和全日制学生共享数字化学习中心平台。通过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开发,一方面丰富了学校的专业资源库的内容;另一方面成教学生也可以和全日制学生一样共享学校的资源库,增加了成教学生的学习途径。(3]开发和购买各种网络培训课程,满足学校为社会培训的需要。社会培训是每个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社会培训需求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开发利用网络培训课程能形成更具人性化的学习模式,增加参加培训人员的学习途径,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率。

四、资源库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一)管理体制的建立

管理体制的建立是资源库建设保持长效性的重要保障,资源库要建立服务全日制在校学生和服务区域社会化人才培养的建设机制。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强调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学校层面要明确规定专业资源库的建设要求,并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纳入到专业建设范畴,鼓励教学院系开设网络课程,并尝试专业资源和课程资源对社会开放。二是建立健全资源库建设相关制度,保证资源库建设的延续性。三是将资源库和课程学习平台的建设纳入教改项目管理,鼓励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四是建立专业资源库、学习平台的质量评价标准。五是保证持续的建设资金支持。

(二)资源库研发队伍的培养

建立一支资源库研发队伍,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有力保障。资源库研发团队负责资源收集、媒体制作、资源整理和上传等工作,成员由任课教师、勤工助学的学生、社会上的媒体制作人员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