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管理化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管理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管理化

篇1

关键词:建筑企业 信息化管理 加强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近年来的基建项目大量增加,建筑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信息化建设管理则是提升建筑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则具体针对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展开具体探讨。

一、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将企业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实施企业资金流、人员流、物资流等集成管理,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协调沟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能够借组信息化工具,准确提供各种生产数据,保证各个部门的信息一致性,可以将公司总部同生产项目部紧密结合,完善指挥与监控。其次,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辅助企业决策,建筑企业在运作过程当中积累大量的信息,利用信息化工具可以建立起信息管理与交流的平台,信息平台能够提供必要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对材料购销情况、业主信息等及时跟踪与收集,信息化的管理也避免了人工管理统计的误差与片面性,企业的决策者可以根据数据库信息及时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有效减少了决策过程当中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使得决策更为合理。此外,信息化管理也能够降低建筑企业成本,提升工作的效率,信息化管理减少了重复劳动,节约了沟通的成本,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对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合理分析、供应、采购以及核算等,节省劳动力成本的同时又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足

建筑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坚定的信心,并做到身体力行,则很难推动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发展。一些建筑企业对信息化存在偏见,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就是进行网络等相关的建设,而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管理,实际工作当中,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作业层等相关的人员对于信息化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意识不强的现象。

2.信息化管理不规范

就现状而言,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项目工程管理上运用了部分信息软件,但这些业务单元当中的信息处于孤立的状态,无法将系统数据共享,并且系统的扩展性差,无法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没有明确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导致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不明确,造成信息化管理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开展。并且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很多建筑企业虽然重视对信息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的优化,但是却忽视了将具体的优化流程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互相结合,导致企业信息管理化管理工作脱离了企业具体运行状况,只是停留在了理论上,阻碍信息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性不足

一些建筑企业无法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自身的需求,因为基础跟不上,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完善的管理,系统资源得不到共享,大量的数据与信息重复储存,导致信息化的综合难以实现。并且,软件开发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如今项目综合管理软件、数据只能分析软件以及信息系统集成软件等在建筑行业当中仍然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目前所适用的软件在兼容性、易用性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缺陷。

三、完善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统一认识,加强管理意识

首先,作为建筑企业,应当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坚决性,只有坚定信心,才能够有效实施管理,对组织构架进行重组、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对权利与利益进行重新分配。信息化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企业管理者也应当意识到,信息化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必须要将规程与流程固化管理,加强垂直管理,增加管理的幅度。

2.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信息化中的标准化能够促进系统的兼容性以及信息的共享,建筑企业应当对企业的信息化的每一个阶段实施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一切形式的企业信息都应当被看做为一种战略资源,进行妥善的管理。企业的总部、分部以及项目部等的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文档管理等,都应当确保规范化,只有确保基础工作的规范与标准化,才能够促进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各个要素的标准化。同时需实施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利用先进的核算方式,准确计算出项目实际成本,做到消耗有定额,质量有依据,从而更好地进行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

3.提升信息化管理效率

建筑企业需要以科学的态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地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不能一味地对先进的管理思想进行生搬硬套。企业应当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出适合自身的管理理念,划分出企业信息化流程的特征与类型,确保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在制定信息化管理建设方案时,需要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良性发展。此外,也要开展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软件认证工作,提升软件的兼容性、易用性与稳定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影响着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建筑企业必须要在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加强信息化监督与管理,推动建筑项目工程施工的合理化,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兰晓.如何进行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3.

篇2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0039-03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实现信息实时沟通和共享,关键在于通过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竞争不再局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更多的要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越强,其面对瞬息万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就越高。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说企业是否进行信息化管理直接反映了企业有没有竞争力。

首先,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可以为决策奠定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成败。如果信息采集不足、失真或者是过于庞杂,则不利于决策的制定。

其次,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销售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控制、物流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效率,企业管理者只需轻轻敲击鼠标键盘即可方便快捷地获取企业急需信息。

再次,企业信息化管理能改进组织结构。网络化使传统的金字塔形企业结构向扁平化,臃肿的机构得以减肥。在对组织结构进行改进的同时,也能较好地优化组织职能。中下层管理人员被赋予更多的权限,可以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容易,沟通畅通,工作效率必然提高。

第四,能够较好地优化业务流程。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于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有极大的帮助。管理信息系统能很好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企业情况。通过网络也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顾客。

2 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购置了计算机,建立了企业局域网和数据库,开发了应用程序系统,但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或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企业信息化显而易见是不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不能包治百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不足。

(1)信息采集的目的、范围、信息源选择不当,导致信息失真。信息的采集是为了实现组织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因此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大海捞针,也不能敷衍了事,但在实际操作中信息采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有用信息的作用。

(2)对信息加工不严谨,导致信息无效。因为信息的采集不严谨,所以采集来的信息可用性不高,有时甚至会贻误商机,导致决策失败。所以对采集来的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如果没有进行鉴别和筛选就使用,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于企业管理毫无作用,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程度有待提高。

(3)信息采集后却不加以利用,挫伤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对于采集而来的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其目的在于合理利用。如果不加以利用,则无法为企业管理提供帮助。同时信息反馈不当,也容易导致信息的利用效果不佳。

第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很多企业一直都希望运用信息化对企业进行管理,可是基本的硬件设施却不完备。要想真正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设备必不可少。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应当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合理运用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认识不足,可能会贻误很多商机。企业内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应当清晰,实际操作中企业领导、员工可能对管理信息系统都有所戒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的一场革新,有的企业领导对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度不高。认为管理信息系统会使得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应当看到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会增加企业成本,但真正运用到位也能为企业带来数倍于成本的成效。即使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但不对下属进行培训也无法及时展开工作。因此,应当由上至下进行观念更新。

第四,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程序混乱。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后,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及时加以调整,企业内部人员便无法发挥应有的能力。管理程序混乱,也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针对管理程序进行有效的梳理。

第五,管理模式有待更新。创新是企业得以不断发展的关键。运用管理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化可以使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而且对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等各方面都起到较好的管理作用,应当合理运用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六,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利于企业管理信息的保密。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如果监管不当也容易使商业机密泄露。企业所有的信息都录入系统,如果有人心存不轨窃取信息对企业将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信息系统感染病毒,将会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带来极大打击。企业必须对信息化管理制度加以重视,防范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第七,信息化管理没有及时更新信息,导致企业管理的实效性有所欠缺。对于信息的及时更新也非常重要,因为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时会发生变化。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忽视了信息的更新,使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为决策奠定基础、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改进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这些优点对于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而言非常重要。但企业信息化管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对信息采集、加工、利用的不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认识不足,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程序混乱,管理模式有待更新,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没有及时更新信息等7方面。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第一,对于信息采集、加工、利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管理,使漫无目的收集信息的活动得以改善,企业不再因此陷入混乱。要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采集信息,关键在于界定采集的范围。信息有用性对企业实现组织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大海捞针,也不能敷衍了事。管理者可以从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用多长时间采集这些信息、从哪里采集这些信息3方面加强信息采集的成效,除此之外也要灵活地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对信息加工要严谨对待,避免发生信息失真、无效、杂乱无章的情况。并且针对鉴别、筛选好的信息要加以合理的利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第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备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备,犹如士兵战场打仗而未带武器。企业要进行有效管理,离不开硬件设施的使用。想要做好管理,就要懂得投入。投入一定的资本购置网络基础设施,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硬件设施得以改善,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只有硬件软件双管齐下,才能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成效。

第三,企业内部由上至下更新观念,坚持合理运用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革新管理思想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科学地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是每一个企业应当落实到位的。对管理信息系统而言,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都应当加深认识,强调管理信息系统能为企业带来的管理效果。除了领导认可,还要对企业管理者、员工进行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培训。让企业由上至下进行一场变革,让企业所有人都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第四,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保障管理程序的精简高效。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规范企业管理程序是企业运行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环。对组织结构进行设计,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更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资金监控能力。对于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用信息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有利于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发,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利润。

第六,促进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便于企业管理信息的保密。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人员安全管理、操作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软件版本管理。众所周知,对企业而言,商业机密至关重要,如果被人窃取将带来极大的损失。对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必须严格制定。要保证信息安全,不被心怀不轨的人利用。对于重要的信息要备份,严格进行管理。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环节应该由专人负责,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监管。

第七,及时更新信息化管理的信息,保证企业管理的效果。如果信息更新不及时,将会受到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直接损失,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期的众多企业一定要注重信息的更新。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是漫长的,所以要耐心、细心地对待信息更新工作,这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石。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必须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企业进行管理改革。而管理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更新观念,用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如果企业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其发展必定受到阻碍。因此,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迫在眉睫,信息化管理越有效,越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甄虎.企业管理如何信息化[J].深圳特区科技,2000(5).

[2]秦卫.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J].甘肃科技,2006(10).

篇3

1. 前言

基础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使得建筑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在国内的建设项目承包过程中,我国的建筑施工单位也同样不得不面临与国际跨国工程施工承包商的竞争压力。由于建设施工项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要求的不断提升,这就促使建筑企业不得不积极的发展各自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博得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不断深化,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督导良性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成为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施行状况

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的进行信息化改造,建造信息化共享平台,一方面增强竞争的透明度,另一方面针对高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实施信息化管理战略,利用网络资源的强大优势与数据库信息的存储能力,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建筑施工企业受企业规模和规范化管理等条件的约束,信息化开展程度参差不齐,致使施工企业面向市场化所呈现的信息不够完善,科学化管理工作尚待改进。一些大型的施工企业,已经建成或在筹建自己的网站,并不断的丰富网站内的资源,一方面形成一个向浏览者展示企业实力的平台,给咨询者以初步的企业印象,另一方面,通过网站建设可以对企业的各项作业实施辅助管理,简化工作程序。除了建立自己的网站形成对外宣传与工作辅助的功能以外,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引进,同样可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设计计算综合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将企业的信息详实的记录下来,免除了传统手工资料采集、处理、存放的不变,形成了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信息基础平台。此外,目前很对针对工程项目而开发的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预算准确性。

此外,一些成本意识管理不强的施工企业,在造价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重视不够,事后的数据分析没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都是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到位而产生的。与国外强大的信息管理相比,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进程尚属于起步阶段,需要向国外大型同行业企业借鉴信息化管理敬仰,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竞争优势。

3.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目标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以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为主,此外包含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控制数据,例如,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以及材料管理等。除了业务层面的数据以外,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等内容。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中牵涉到企业的科学管理反馈与施工信息分析。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高、规模大、施工复杂,建筑施工企业协同作业的模式,加强了施工的整体实力水平,提高了综合施工效率,不仅将企业间的施工工作进行了整合,同时也将企业的项目管理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为施工企业实现多方协同作业提供了信息共享基础,加大企业间优势互补的组合,将协调工期、监督质量、统筹成本等工作通过企业间的信息化互通来实现,为项目业主提供更加优质的施工工作,使建筑项目更具有可行性。

完善施工企业的信息数据资源,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数据依据,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之一,通过有效的分析和综合利用,可以辅助企业管理并提供战略决策参考。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执行情况系统的记录下来,一方面作为项目承建能力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今后承接类似项目招投标阶段重要的参照依据,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通过智能分析软件的应用,有效的指导企业业务运作,引导员工学习,掌握项目管理动态情况,成为新时期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替代的优势之一。

4.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系统管理范畴

4.1项目概况信息化管理

项目立项首先要对项目概况进行细致的表述,因此,在承接项目的同时,应当将项目概况信息作为一项重要的纲要性内容进行整理。其中按照项目的名称或施工承接时间来排序,对项目施工地点、投资单位、投资金额,以及建设要求的开、竣工时间,具体的项目负责人等信息,进行统一化管理,形成项目概况信息体系,从而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项目概况,并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实时更新性。

4.2项目招标规划信息化管理

项目招标对于施工承建单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样,招标规划的信息对企业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招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扩大招标信息储备,并对招标工作的招标范围与内容,进行及时的掌握,有利于企业在进行项目招投标时,做出准确的判断。招投标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过程,是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为有效的信息武器,做好招标规划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幅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4.3资金管理信息化

资金是企业运营的重要保证,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根据承接工程的进度来划分成本预算,从而对项目的总资金分配与施工个阶段支出,形成统筹化管理。对资金的进项、使用、与临时的资金变动等信息,及时纳入信息系统,从而对整个项目的资金分配实施有效的调整,严格资金收支管理,防止资金使用混乱等情况出现。实行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施工支出的透明度,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由于信息具有记录功能,因此,资金计划的每一次变动都有据可查,且比普通的纸质凭证与记录依据更易保存,从而督促企业项目资金的合理开支,严格成本控制理念,降低高额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风险。

5. 结语

针对我国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现状,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将成为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其中,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提升企业乃至全行业的从业信息积累,规范业务流程,提升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是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市场化挑战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深入项目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应当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对对外信息公布,建立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可信任度,以信息平台为基础,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对重点项目工程实施多方协作的模式,从而与国际跨国大型建筑施工承建企业抗衡,形成我国自身企业的良性竞争发展机制。推行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重视项目施工的后期评价与分析,进一步推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合理化进程,提交网络化资源,逐步形成建筑施工企业的神经网络,提高整个行业的抗冲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冯兰晓.如何进行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3.

李宇宁.施工企业信息化初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3-24.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信息

会计电算化核算能完成凭证录入、记账算账和报账等核算工作。它是集核算和管理于一体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信息为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作为其信息来源和依据。电算化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编制报表简单、数据准确等特点。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方式和账务处理方式及内部控制制度,注重会计信息分析。所以应强化会计电算化,增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体察性与档案管理工作,使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如何将会计电算化融入现今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

一、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信息的70%,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把管理信息系统比作大脑,那么会计电算化系统就好比神经中枢系统,控制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会计电算化是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

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真正建立起信息管理平台,那么基于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与实时发生业务处理、管理控制相分割的传统会计电算化,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将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建立在企业信息管理化下的崭新的会计电算化――“会计化系统”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是一个能与业务协同处理,能实时进行数据处理,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它能随时查看各种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变事后反映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随时利用账表一体化产生业务执行数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对现行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一)对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在很多情况下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如电子商务产生的交易凭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记录的生产数据等。二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三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二)对会计数据处理内容的影响

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围绕会计要素展开,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信息,最后形成若干通用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资本价值和最佳收益,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就可决定决策模式。这种会计方法的特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统一的、事先确定的、综合性的、单一计量的。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共享,它存放的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数据,而不是按会计要素进行货币计量并分类、归并和综合化的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对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

(三)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由财会部门的凭证输入点扩展至企业的业务源头,进入系统的业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与否。二是日常的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均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进行,除非出现计算机安全问题,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一般是不会出差错的。只要保证输入的正确性,也就保证了处理和输出的正确性。在计算机内部没有必要模仿手工处理流程进行账账核对和试算平衡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可直接根据实际的数据流来设计。

(四)对会计数据处理组织的影响

传统会计组织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并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因此组织形式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会计信息化系统将完全融合于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

三、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运用了电算化系统的企业,只是解决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尚未进一步提出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的解决方案,因此无法实施会计核算与信息管理网络资源共享。许多企业既上会计电算化,也搞信息网络平台,但从一开始两者就是分离的,不相干的,缺乏统一和长远的规划。

2、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融合,对相应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要求会计人员既懂会计、又懂管理,不仅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要求,因此人才问题成为网络会计发展的一大问题。

3、安全性问题是顺利实施网络会计的重要因素,在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垃圾文件泛滥成灾,网络黑客充斥其间的时代。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网络会计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泄露、破坏和遗失。在网络环境下,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开放色INTERNET传递,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存在被截取、篡改、泄露机密等安全问题,很难保证其真实性与完整性。

篇5

[关键词] 物流信息化管理体系设计

一、引言

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是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的管理系统。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形成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的供需对应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解决以最小的成本,提供快速、及时、高效、优质的物流服务问题,是现代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研究课题。基于因特网的信息化物流管理系统为企业的商务活动提供了快速、高效、成本低廉的商务沟通手段,在全国特别是全球业务中,优势将更加明显。

二、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1.信息的可得性

物流信息系统所存储的信息,必须具有容易而且可持续的可得性。例如订货和存货的信息。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信息的存入,物流信息系统必须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将以书面为基础的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保证第一时间提供最新的信息;二是信息系统应能够向信息需求者提供简易、快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的可得性能够 减少企业作业上和制订计划上的不确定性,减少损失和浪费。

2.信息的精确性

物流信息必须精确地反映企业当前的状况和定期活动,以衡量顾客订货和存货水平。信息精确性的含义既包含了信息本身由书面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时的准确性,同时又包含了信息系统上所显示的存理论探讨量信息与实际存货的一致性。通常要达到平稳的物流作业要求,企业实际的存货与物流信息、系统提供的存货其吻合度必须达到以上,信息越是准确、企业不确定性运作情况就越少,缓冲存货或安全存货的需求量也越少,甚至根本就不需要。

3.信息的及时性

物流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快速的管理信息反馈,及时要求一种活动的发生与该活动在信息系统内的可见时间耽搁应尽可能小。信息系统必须及时地更新系统内的信息,信息更新的时间间隔越长,信息系统所报告的信息与实际情形的偏差就越大,对物流过程和其他活动过程的危害也就越大。

4.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物流信息系统必须以处理异常情况为基础,依托系统来突出问题和机会。管理者通过信息系统能够集中精力关注最重要的情况,包括存量的居高不下或严重不足,促使管理者做出相应的决策。

5.信息系统的灵活性

物流信息系统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以满足用户和顾客的需求。因为顾客的广泛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必须有能力提供能迎合特定顾客需要的数据。

6.系统界面的易操作性

物流信息系统必须是友善和易于操作的,这一方面是为了使管理者便于使用操作,同时也可提升工作效率。适当的系统界面要求提供的物流信息要有正确的结构和顺序,能有效地向决策者提供所有相关的信息,避免管理者通过复杂的操作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手段信息化

企业物流管理依靠Internet(信息中心),可以进行迅速的决策、指挥、信息反馈,为管理层实现统一指挥,对企业内物流的各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提供基础。基于此,建立企业信息中心,通过企业内部网(信息中心)支持物流管理平台,可以使管理层高效地、直接地渗透到物流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包括购买先进的网络资源、终端设备以及管理、分析软件;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对企业原有的渠道、业务流程、组织机构进行重新设计。

2.管理职能化

职能化是指根据物流职能的划分建立企业物流的管理平台,进而通过各项职能的发挥实现对物流过程和行为的管理。职能化的组织设计充分考虑到对物流要素软件与硬件的协调和有效控制,实现专业化的经济性和管理的有效性。管理体系设计并不排斥管理平台的开放性,符合企业市场竞争,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需要。构建职能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从物流方面为企业利润的增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资源共享化

资源共享化模式打破单个企业物流合理化的局限,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实行与其他企业联合,实现进一步的资源共享。这种联合,可以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与本企业业务范围相关的物流中心,可以以契约为基础,增强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对运输工具,仓储设施的共同使用。共同化符合企业进行资产经营和规模扩张的要求,将企业自身富余的资本,物流设备充分利用,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又能整合社会资源为企业服务。

4.物流大量化

所谓大量化指增大一次物流量。采用大量化模式因实现物流合理化能节约费用成本,这对于确定采购、销售物流合理化批量具有物别重要的意义。对于生产上来说,由于顾客需求的多样化,相应产品品种也必须多样化;而为了节约物流成本,需尽可能地使发货量增大。对于需求方来说,为了降低风险,则减少每次订货量,提高进货速度。通过大量化这一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供需双方存在的矛盾,达到了物流效益与效率的统一。

5.整体效率最优化

销售物流信息化管理是以系统整体最优为目的,是通过对整个销售物流过程的最优化,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销售物流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是订单驱动的数字化运作方式,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服装设计与生产、作业控制、成本管理等进行有效的集成,通过销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内部数据库的无缝连接实现各种业务的协同、控制与管理。

四、实现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技术途径

1.Internet

Internet又称为国际互联网,是一种集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网络系统。今天的Internet己经发展成为具有各种信息资源、贯通整个世界、连接千家万户、充满巨大市场潜力和商机的商业网。以前由于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的外部信息源比较有限的企业的产品信息只能通过广告和一些促销活动传播给潜在的顾客。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自觉有效地利用了国际互联网资源,直接面对顾客。

2.Intranet

Intranet又称企业内部网,它是在Internet基础上,将企业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和管理部门连接起来,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通的电子网络。企业内部网的划分依据并不是地域,而是企业范围,即如果企业有设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都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在企业内部网络,企业的机密信息受到防火墙等安全技术的保护,只有企业内部人员才能访问机密信息,供应商和客户等外部人员只在许可条件下才能进入企业内部网。

3.EDI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是指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将企业与企业之间往来的商业文件,以标准的电子数据格式彼此进行交换传输,以降低整个运营体系的数据流通时间和消除空间障碍。

以上三种方式,从物流信息网络化的交易对象上讲,分为三个层次:①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如通过Internet进行的网络购物等。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如企业通过EDI交换数据,实现整个交易。③企业内部的交易,如在企业内部通过Intranet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

五、企业物流管理业务的整合与重组

以企业销售物流业务流程再造为例,说明企业物流管理业务的整合重组的内容与思路。

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业务整合重组的内容包括组织重构、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职能的重新划分等方面。大多数企业现有的销售管理系统是一种面向终端零售户的多级层次结构。销售公司是总公司的一个管理机构,区销售分公司是按地区划分的有相对独立经营权的会计核算主体。销售以分公司为实体,实行全面的经营管理。现有的企业销售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不足:①销售和配送都由区销售分公司统一管理,各分公司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为实现分公司的利润最大化,有可能将自己的货降价销售到别的区域,造成分公司之间相互低价冲货,给总公司造成市场机会损失。②多层次结构的销售管理系统使信息滞后。虽然公司可以用计算机管理,但仅仅是手工管理模式的仿真,销售网点的数据不能共享,是通过逐层汇总上传,不能及时反应市场的变化,不利于总公司领导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③从总公司整体来看,现有的销售配送系统的配送效率不高,配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服务水平。④总公司的利润中心分散,容易造成总公司的利润流失。重组后的销售配送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重组后销售系统的业务流程

重组后的销售体系从组织结构方面取消了区销售分公司的独立核算主体资格,使企业的利润中心上移,保证了企业的利润稳定、不流失。将各分公司的仓库以及运输送货部统一由物流公司管理,减少了管理层次。从业务流程方面,将商流、资金流与物流分离,分别由销售公司财务部和物流公司分别运作,这样可以根治由于经营管理体制不顺给总公司造成的利润流失和市场机会损失。打破了物流配送系统的行政区划的限制,有利于实现物流配送系统的整体优化,降低配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六、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设计

支持物流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系统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要为总公司内各个MIS留有接口,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与销售公司MIS的信息集成与共享,以及销售配送作业的协同与管理。物流MIS与销售公司MIS可以通过共享集中式数据库与分布自治系统相结合的方案完成对业务流程重构后的相互协同又相对独立的业务管理与运作。物流公司也要实现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及供应链节点的管理功能,要求物流MIS与物流公司电子商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使企业MIS与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物理上保持相对独立,但业务上保持紧密的一致。因此,支持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信息系统总体设计要考虑企业MIS和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整合。

1.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与集成性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而且是一个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相关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和无缝连接的开放信息系统。开放性要求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数据库结构、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要采用标准化、模块化技术,要满足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连和系统扩展的需要。

2.管理体系的人性化与智能化

物流管理是以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要考虑人性化与智能化的特征,要实现顾客服务的快速准确反映。主要体现在订单管理的接单方式、界面,客户关系管理中顾客投诉处理、货物运输跟踪的查询,客户库存决策、物流成本控制等子系统的设计中。

3.管理体系的柔性化与可重构性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要满足企业的组织变动,业务重组和新业务开拓的需要,进行规模扩张,产生规模效应。可重构性要求软件系统设计时采用先进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根据市场和管理的需要装配成柔性结构的应用系统。

4.管理体系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制约因素;人本管理

一、企业信息化概述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是对企业中的信息进行系统化、集成化、自动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实现、运行和管理的过程。

(二)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理顺和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有利于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严格控制,杜绝管理漏洞,避免效益流失,这也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非常直观的效果。

3. 有利于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流动,实现信息的快速更新、有效整合和利用。

4.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行业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等,并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获得竞争优势,做出积极的市场反应,达到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迅速发展的目的。

5.可以使企业实现办公“无纸化”,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方便内部各个环节上的沟通。

6.可以改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人才的价值。企业发展信息化也是培养现代企业文化,吸引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措施。

(三)制约企业信息化的因素

1.应用领域狭小。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相关调查显示,有75%的内地公司尚未使用企业信息系统。而在已使用企业信息系统的企业中,它的应用只是完成基本的管理数据统计和查询功能,设计思想没有融入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没有和具体的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结合。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维护和更新的同步性很差,数据更新滞后,不能为领导层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2.队伍素质不高。一个企业要想信息化实施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畅通的通信网络、夯实的管理基础、规范的业务流程。我们目前国内企业虽然经过了二十几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已经在管理水平和队伍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员工素质和队伍结构距离现代企业有较大差距。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还处在“以传统管理为主,管理流程逐步规范,逐步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的阶段,更突出的是员工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应用能力普遍不高,甚至有些企业的信息工作仅依靠于个别几个计算机管理人员。

3.业务流程不规范。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随意性。例如:企业引进一个人,按照正常的流程,应该先有缺岗,再行招聘,然后录用。事实上,现在的企业(尤其是国企)按照这个流程走的很少,非正常进人时有发生。因此,制约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因素在于队伍素质不高(即人的因素)和业务流程不规范。

二、人的因素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人的因素是影响企业信息化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习惯于将信息化只看成是技术问题,其实那只是人们自己设想的在没有任何人为因素时的一种理想状态。实际情况是企业在推动信息化的进程中会由于一些人的因素而显得困难重重。人的因素指人的思想状态、行为习惯等,这些都是企业实现信息化不应忽视的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必然会引起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人员角色的调整,于是,有人担心自己的岗位不保,有人担心自己的权力减弱,有人担心现有的优势不复存在。这些担心都是人的正常心理,但却会在企业内部渐渐滋生出一种恐慌或消极情绪,管理者一旦忽视这种情绪,它就会在人们心中固化而逐步演变为对信息系统的抵触行为。

人的行为习惯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也不容小看。许多企业有电子邮件系统、有办公自动化系统,一些人却还是将文件打印出来查看、批阅。为什么?因为他们习惯于看文字资料。有的企业引进先进系统,实时传输信息,数据可随时调用,员工却还要将计算机上的数据抄于原先手工制作的表格上。为什么?还是因为习惯。

这些人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企业中,虽不会破坏信息化建设,却极易使建设好的信息系统流于形式。以我公司信息化建设为例:因我公司为流动施工企业,区域性分公司、指挥部遍布全国乃至海外,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期望实现远程自动化办公,并为此专门举办了多期计算机及电子邮件培训,但由于人员素质的因素,这项系统工程终因无法在实际工作得到很好的运用而多次被闲置。近几年因公司对信息系统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整个集团公司内即时通办公系统和各子公司协同办公平台才得以推广。因此企业不仅要注重系统的建设,还要注重系统的推广,注重系统使用者的信息化启蒙,注重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危机教育,帮助他们转变行为习惯。

很多人在推崇信息技术的同时忘记了一个基本的前提: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并不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唯一原因。信息化建设涉及管理问题、经营问题、文化问题、IT技术问题、人才问题……是一个牵涉多学科的综合问题,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把握住这诸多的因素,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生机。

三、实现施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本管理的措施

(一)企业要重视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大潮中,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建设学习型企业这个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本着学用结合的原则,分别对各类人员提出学习的重点和发展目标,特别要重视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用。

同时,要不断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基地、文化设施和基层学习场所的投入,重视现代信息管理设施的建设,促进企业走新型信息化道路,并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的实力和目标,逐步加大对学习型企业的经费投入,将其纳入经营发展计划。在企业中形成“争学习、比学历”的浓厚学习氛围,为企业储备大量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和信息化人才,在为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的同时,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重视

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把企业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好信息化建设中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短、中、长期规划,针对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保障措施,以确保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首先要提高以人为本的觉悟。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冲击了现行管理体制中不符合科学管理规律的作风和习惯,容易导致冲突。试想:如果没有行政上强有力的支持,没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信息化遇到的阻力将是多么的巨大,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将是何等的困难。

(三)不断改革和完善内部的激励体系

在团队式工作条件下,人的自我价值已不仅在于权利和等级,而在于创造和工作。员工对级别、地位的看法发生根本变化,知识和能力将构成企业价值的基础,级别、地位的竞争将渐渐淡化。组织的核心由职权转向人际关系能力和善于把握方向的能力。员工的报酬将不再依据职位的高低,而是根据能力和贡献来评判。

通过改善激励体系和方法并科学有效地实施,一定能使员工各尽其用、发挥特长与潜力,人人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取得他应得到的经济的、社会的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让那些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人难以立足。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很有必要对内部的激励体系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是体现按贡献分配原则,实现年薪制、期薪制、岗薪制等多种工资分配制度,力求使每个人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称;二是实行弹性工资制,企业经济效益高时,职工收入随之增长,反之则下降,从而使职工收入与企业实际效益紧密相连;三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四是以工资为杠杆,引导员工积极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对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做出显著贡献的人,加大奖励力度。

(四)重视人本管理

人们普遍认识到,企业的目标是争取合理利润,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商品和服务,而服务的对象最后还是人本身。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系统,成功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贯彻,没有人本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会处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境地。

四、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应采取“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统筹规划”指制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阶段实施”指在整体规划指导下,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划分出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指围绕着整体规划和阶段目标,渐进地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升级”指企业信息化要坚持发展的原则,以技术升级同时带动应用升级。

五、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企业顺应国际需求与国际接轨已是必然趋势,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根据尽可能充分的数据事实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否则将被其它对手抛在后面,企业信息化与人本管理已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

企业面对同行业的竞争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优势,必须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信息化管理就是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企业一定要在管理机制、管理体制、以及管理观念上进行改变。以此为发展基础,提高企业组织的效能,在企业运行中,各个部门的应变能力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提高,为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占领先机。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信息化管理就是引入信息化技术,应用信息化管理理念,使用信息化来带动企业的工业化。这样,企业在管理方面就步入了现代化,其不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引入了信息化的管理理念,让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都融合到一起,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业务流程、经营方式、传统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内部、外部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领导者不重视信息化

企业领导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因此不重视信息化。我国的中小企业都停滞在IT的规划水平,企业没有受到竞争,尤其是信息化还没有真正体现在生产力和企业经营结构方面时,都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企业领导安于现状。有些企业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在经营企业期间,只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并没有把该技术结合到企业的战略中一同规划,信息化技术和其他技术一样,都是时展的产物,没有把信息化提高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位置,因此,企业的信息化步伐很慢。

2.信息化投入比例不协调

不同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因此,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入信息化技术,合理的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开发资金。除此之外,信息系统也是结合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设计的,在选择和使用时分析是否符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只追求信息的多样性,导致信息化投入比例不协调。当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信息化的优势后,就开始积极引入MIS,但是没有选择其功能,很多功能在实践中根本用不上,例如广州标志汽车公司在落实MRPII方面就失败了,在实施初期对信息化投入的比例就不协调,企业管理的主体应该是投入的重点,然后分清主次合理的搭配投入资金,但是该企业却一下买了零配件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等,不仅耗费了企业的大量开发资金,还分散了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开发实力,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初级就失去了战略先机。

3.业务流程差致使信息化管理基础差

很多企业目前的业务流程较差,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企业相应的制度规范不健全,或者有管理制度和规范,但是落实工作达不到理想标准,再加上考核机制、人员培训等工作都不理想,致使企业在以往的运营中存在效率低下,业务流程混乱等。当企业没有对现有流程进行规范后,就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技术,那么推行的难度可想而知。在以往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还要对现有机制进行改革,然后引入新的管理系统,最终要达到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挑战性可想而知。

4.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引入信息化技术后,想要利用该系统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还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人才。没有对应的人才进行使用和管理,其作用效果也很一般。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系统,在企业经营和生产中,恰当合理的引入信息化技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流程进行改变,让技术和管理模式相互适应,二者达成一个非常默契的程度,这样企业的运行效率就提高了。但是由于企业资金有限,相关的技术人员有限,一般企业都有IT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懂这方面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却非常少。再加上企业管理机制不完善,很难留住信息化人才。这样当引入信息化系统和技术后,在企业管理方面还会出现问题,不能最大化的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创新途径

1.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业内人士都清楚,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强,必须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让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结合到一起,在竞争和发展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方向可以反映出企业目前的需求,而信息化是有效修正企业发展方向的手段。随着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越来越明确化、透明化,日后的竞争不仅是硬件设备的竞争,知识型人才的竞争,信息化水平的竞争,还会深入到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竞争。例如:企业在进行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规划时,需要参考一些信息资料,一般是过去几年企业在不断发展和竞争中总结的经验,企业过去决策中所给予的建议等。除此之外,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其他竞争企业的相关信息,收集到其他领域的相关资料,不仅操作简单,其工作效率也非常高。企业未来的规划是整体性规划,涉及到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关系,确定企业以后的工作使命,建立起企业的奋斗发展目标。中国入世后,国内企业需要面对全球的竞争,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没有信息化作为基础,那么市场竞争中将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无论是做书面的战略论证,还是实践的工作落实,必须研究好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抓住企业具有主导性、全局性作用的突出矛盾进行战略管理。

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其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和企业运行流程的改革,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相辅相成,相互适应的,如果企业没有信息化基础,那么企业就不能进行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如果没有一个创新的思想来指引,那么企业运行系统也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信息化不仅在于技术层面,也涉及到理念和观念问题,但是多数管理人员都重视技术本身,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模式化管理流程的重要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才能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2.根据信息化效能指标指导信息化投入

为了避免上述企业在信息化投入方面非常大,但是得到的效果却不理想,一定要结合信息化效能指标来提供对信息化的投入资金。评价信息化的效能指标方面,先要分析当引入了信息化技术后,企业价值链的增值情况如何,是否可以提高企业长期的竞争力等。一般都利用标杆比较进行信息化效能指标的分析,先要建立一个可以反映系统规律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就是最终对比的基准体系,然后分析当引入信息化技术后,和没有引入信息化技术前企业的运营情况,观察二者对企业的改变情况,对企业带来的经济价值情况,通过计算就得出效能指标,然后来衡量是否引入该系统,或者引入该技术控制投入成本在一定范围,不能出现广东标致汽车公司那种情况,投入很多人力物力,但是最终得到的效果甚微。

3.实行业务流程重组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架。业务流程在实践工作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企业领导必须分析原有的业务流程,分析出其中的弊端和劣势,然后重新进行设计。通常情况下,企业都会把以往垂直的直线型管理模式改变为平等的网络型结构流程。该模式在实施时要求首尾相接,通过完整的整合性业务流程取代过去被分割零碎的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重组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流程在目前状态下是最优化的,不要过多考虑职能部门,(2)确保流程整体最优,(3)以顾客为导向,该流程服务能让顾客满意为宗旨。(4)要求在业务流程重组后,可以有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调工作的矛盾,加快整体的办事时间,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由于各个企业经营情况的不同,对流程进行优化的方案也不同。但是方案重组架构是不变的,需要经历三个环节,(1)要识别流程,也就是改变企业以往的思维习惯,从长远眼光树立起企业未来的经营流程观念,该观念体现了目前的最佳选择,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很好的前瞻性,是企业在某一时间段的发展方向,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这都需要识别流程来解决。识别当下比较流行的流程,一般都是利用识别流程图来操作,这样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各个活动和组织之间的关系。(2)要确定关键的流程,企业在经营中有很多业务流程,但是要先对重要的、核心的流程进行优化。怎样确定重要流程呢,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当流程的机能失调、而且问题比较突出,就是目前比较重要的流程。(3)识别出关键流程后,就要对该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流程,该项工作极具挑战性。先要发现流程出现的问题,然后合理的进行优化,该因素对流程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4.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人才才是创造生产力的原动力,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引入信息化技术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等情况,为了做好信息化管理,企业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但是社会招聘很难招到相互适应,而且技术一流的人才,企业需要自己培养。企业可以在人事部设立一个信息化人才培养小组,该小组有长期的工作人员,还有企业的一些信息化技术人才,定期把企业内部有关信息化的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有利于相互的学习和技术提高,以此为基础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让企业内部有这方面需求,有学习力的新员工,或者是老员工进行旁听,这部分人员在旁听中也会不断的学习和沟通。其次,企业要定期组织专业讲师对专业性的信息化知识进行全员授课。让员工建立系统的信息化知识体系。最后企业要引入ERP系统,其不仅仅是更换了一个技术,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以往管理、操作的思维,转换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展,企业想要在未来有立锥之本,必须发展信息化,其不仅引入了一门技术,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现有基础上,对其管理流程进行剖析和整合,提高了整体的运营效率。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创新,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景霞.如何实现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同步递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50-50,51.

[2]郭磊.浅析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J].房地产导刊,2013,(2):376-376,377.

[3]卢加元.云计算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应用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基于中小企业云服务选择视角的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2).

[4]张启晨.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新取向[J].现代经济信息同,2013(22).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管理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树立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企业文化不同于工作满意度,它关注的是员工如何认识组织文化的特征,而不是员工是否喜欢这些特征。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具有相同的看法,它能够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同,从而让这种高度的认同感在组织内部创造出一种浓厚的行为控制氛围。企业文化在组织中具有多种功能。第一,它起着界定边界的作用,即:它使得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别开来。第二,它表达了组织成员的一种身份感。第三,它促使组织成员认同和致力于比个体的自身利益更高层次的事物。第四,它增强了社会系统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黏合剂,它通过为组织成员提供言行举止的恰当标准,从而帮助把整个组织凝聚起来。最后,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以作为战胜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来源的一系列资源和能力。核心竞争力能够凸显企业的竞争力和反映企业的独特个性,它是组织在长期积累以及学习如何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和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与能力、资源以及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图来表示:,企业资源整合在一起可以创造企业能力,企业能力可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如: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创新。作为一种能力,研发活动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苹果公司将某些有形与无形资源整合起来完成研发任务,并通过强调研发能力,不断创新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的方式,来进一步表明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

企业文化能够创建组织氛围。实践证明,当人们和一个持积极态度的团队在一起工作时,能够激发自身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当人们和一个缺乏激情的团队共事时,则能让自身变得毫无动力。企业文化在这方面就像是组织中的团队精神,当每个成员对于什么是重要事项或事情进展如何具有大致相同的感受时,这种总体态度的影响会大于个体态度的简单加总。在实际工作中,一种积极的整体氛围通常能带来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财务绩效。而这些正是企业的无形资源,这些无形资源又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

2.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当前的竞争格局下,成功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核心竞争力与机遇相匹配时,企业才能获得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利润。没有一种竞争优势是长久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对手会运用自己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不同的价值创造力,凭借这种能力,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企业的竞争优势。要有效地管理核心竞争力,企业就必须认真分析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尤其是作为组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本所拥有的知识。因此,企业要想让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的优势就必须创造一种企业文化,让员工的知识能够相互交流、整合,从而使企业拥有重要的价值创造知识。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措施

1.企业文化的构建与维系。

一个企业的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消失。企业文化创建的源头来源于创始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这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被不断的灌输给每一位员工。但企业文化的维持则需要组织通过为员工提供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将这种文化推广和传承下去。在企业文化维系的过程中,有三个因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应聘者甄选活动。企业在选拔应聘者时除了考察应聘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外,还需考察应聘者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第二,高层管理者的活动。高层管理者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建立起规范,并使其渗透到各个组织层级,让员工认识到在组织中什么样的着装是得体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得到加薪、晋升或奖励的。第三,社会化。不管组织在人员甄选和录用过程中做的多好,新员工都不可能完全适应组织文化的要求,组织需要帮助新员工适应组织文化。

2.创造核心竞争力,将价值创造最大化。

企业的整体能力最有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以及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应该以一种竞争对手看不见的、难以理解的、难以模仿的方式,来开发和支持核心竞争力。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必须不断支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核心竞争力能够促使企业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遇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通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四个具体标准和价值链分析了解公司成本结构和识别哪些活动可以创造价值后,将那些不能创造价值的活动应考虑外包出去,从外部供应商那里购买价值创造活动。

3.注重人才和技术资源的积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人才和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创建有道德的、积极的组织文化,让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降低员工离职率,同时企业应积极开展与管理公司人力资本相关的活动,如:为了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行人力资源的选择、培训、保留和报酬活动等。另外,为了获取和管理公司的知识信息企业应积极开展各项相关活动,如:识别和利用先进技术、确定收集和传播知识的最佳方法,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与组织的功能联系在一起,避免员工离职而致相关的重要知识和信息丢失。

4.规划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远景。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企业文化应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的进步与完善,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企业文化的效果进行描述,充分挖掘组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力。并根据企业所处的历史时期,所处的国情和客观形势,对企业文化提出阶段性和总体性目标。

四、结语

总之,基于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应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是具有统一性和相关性的,企业文化的构建能保障核心竞争力的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与发展能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与完善,帮助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娄彦红,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中国商贸.2010(20).

[2]吴素春,项喜章,基于企业文化的中国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13(5).

篇9

所谓信息化项目,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依托一定的资源,为达成一定的信息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项目作为一个完整的定义,至少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时间、资源、目标。其中资源的最终体现是成本,目标的最终体现是绩效。因此,一个信息化项目最核心的制约因素就是这三要素:时间要素、成本要素、绩效要素。而绩效的评价和控制往往量化到质量上,即质量要素。

所有项目的失败必然是失败在这三个要素中至少其中的一个要素,即要么是项目进度控制不够,要么是项目成本超标,要么是项目质量失控。

而项目管理正是对项目计划、组织以及对项目所需资源的控制,目的是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规定预算内达成预定的绩效目标。项目管理落到实处,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

项目管理中有五个方面的角色在发挥影响和作用。

一是用户方的业务人员。他们是信息化项目需求的主要提出者,也是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系统的最终评价者,因此,他们往往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是用户方的决策人员。他们是信息化项目立项的决策者和项目规划的拍板者,以及项目资源的预算批准者。因此,他们往往对项目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

三是开发方的技术人员。他们是信息系统的直接研发者和系统建设的实施者和技术支持者,他们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篇10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23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050- 02

1 引 言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利用来达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改善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不仅能让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大幅度的攀升,而且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都尽可能地增强。但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对企业产权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变革,甚至还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格局的变化。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而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落实。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落实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因此,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优化。

2 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信息整合环节,不能为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价值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目的就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序地将大量企业信息和数据组织起来并进行处理。从而简化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流程,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落实信息化建设时,仍然把信息化管理当作是企业运营与管理的辅助手段。他们认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重点就是实现对文字处理、财务以及劳动人事等管理的自动化办公。这样的信息化管理主要还是针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个特定部门的工作需求而开展的数据处理工作。虽然这样的信息化管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力强度的降低和企业信息数据的共享,但是它并没有对企业信息进行充分的整合,收集起来的数据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所以不能作为企业领导层制定经营决策时的参考依据。

2.2 企业信息化管理缺乏制度保障,导致信息化建设目标难以达成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已经逐步开始实行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但是,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落实成效来看仍然差强人意。特别是与国外的一些企业比较,我国的信息化管理更是处于极其劣势的地位。①政府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政府如果不给予一定的政策或者资金支持,仅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独立地完成信息化建设。而且如果企业无法从信息化建设中看到利益和成效,又怎么可能主动、乐意地去自行落实信息化管理。②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与信息化管理不匹配。甚至企业的部分内部管理制度还出现了与信息化建设相矛盾的地方,这只会让企业信息化管理目标的实现难上加难。

2.3 人力和技术资源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现今,要想真正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并从收集数据中获得对企业决策有利的参考信息,就必须要借助专业的数据分析技术与手段,并依赖于资深技术人员的操作与分析。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都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因为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也没有认清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增值所做的贡献,而仅仅将信息化建设当作是“花钱的部门”而非“赚钱的部门”。所以企业管理者更愿意将投资重点放在一些比较传统的部门,从而导致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均严重不足的局面。

3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努力实现企业级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对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利用

要想实现企业级的信息化管理,首先就必须要打破企业原有的管理框架,通过对信息化手段的利用,将新型的流程式的管理模式引进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其次要端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不再把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简单地当作是企业运营与管理的辅助手段,也不仅仅满足于对文字处理、财务及劳动人事管理等流程的自动化办公阶段的实现。而是真正把信息化管理当作企业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来引进。并且要找准突破点,努力实现信息化管理层次由“部门级”向“企业级”的飞跃。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级的信息化管理,还必须要做好企业管理的流程再造化过程。要针对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去反思企业的管理模式,并据此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再设计,从而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改善企业员工的服务态度,以及缩短企业生产周期等,从各个方面获得意想不到的改善效果。此外,还要加强对收集来的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利用,提升企业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和完整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也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

3.2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信息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既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与奋斗。政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助推器,而企业自身则是其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只有将这两个因素有效地整合起来,才能促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更快、更好地推进。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①就要加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要加大力度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做好规划与指导,做好立法与规范工作,并通过改善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来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以及法律保护作用。从而推动企业内部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更好进行。②企业内部也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企业的制度规章进行,并且不断对信息化运作机制进行完善和改进,在为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落实打好基础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达成。

3.3 加大信息化建设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投入,合理建设数据分析的组织机构

3.3.1 根据企业实情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

为了加快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内部的落实速度,企业必须要加大对人力与技术资源的投入。作为企业管理者,则需要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好发展方向,对于哪些网络基础设施可以由企业自身完成建设,哪些需要委托第三方完成建设,哪些又需要直接购买都要事先明确好。而对于企业信息数据的产品和模型方向等,领导者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储备进行衡量,从而确定好恰当的企业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并不是所有的数据处理工作都必须要企业内部的员工来完成,对于需要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进行开发的,就要及时交给第三方完成而不是企业自己闭门造车。此外,在收集企业的数据时,企业也必须要结合自身实情来确定资源投入。具体的收集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组织内部团队进行数据收集,委托第三方公司帮助企业收集数据,或者直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数据。

3.3.2 合理建设数据分析的组织机构

人力资源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人才规划,合理建设数据分析组织机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环节。①设立中央数据处理部门,用于对企业的信息数据集中进行管理与存储。②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建设一支专门的数据处理团队,用于全方面地收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数据。③在总办设立首席数据处理官职位,集中对数据进行管理,增加数据对于企业运营的参考价值,让其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数据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商业价值,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开展业务。通过这样的组织机构划分,能够让企业的中央数据处理部门、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团队实现分工合作,提高部门间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更好地促进信息化管理进程在企业中的落实。如此一来,通过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人才与技术投入,让信息化观念充分渗入到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去,最终尽可能地实现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业务绩效的改善。

4 结 论

综上所述,进一步落实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让企业轻松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能够让企业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避免旧型企业管理模式给企业运营带来的弊端,最终让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都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首先,要努力实现企业级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对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利用,提升企业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和完整性,也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其次,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对信息化运作机制进行完善和改进,在为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落实打好基础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达成。再者,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投入,合理建设数据分析的组织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数据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商业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卉.企业信息化管理最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