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篇1

[关键词]财政体制;事业单位;改革;财务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23.135

1 现行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当依法管理收支,合理编制预算,在综合考量财务状况的条件下增强单位经济核算,及时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控制,以促进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收支失衡现象的产生。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财务规章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勤俭做事的统一方针下,努力维护好资金供给与事业发展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存的关系,国家、民族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关系,以实现单位业务的最大绩效。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正确规划单位活动的经济成本与支出,在分析经济成本潜在风险以及构成内容的前提下,及时执行计划措施以实现单位财务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一般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大致包括筹资管理、成本管理以及投资管理三个方面。从事业单位的筹资管理来看,其目标是希望利用较少的筹资成本以及较低的筹资风险来获取较多的资金收入;从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来看,其目标集中于用较低的业务成本去换取最大的业务绩效;从事业单位的投资管理来看,其目标则是希望用较小的投资成本以及较低的投资风险去换取更多的投资效益。

2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不严谨

会计核算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主要反映事业单位项目的资金运行状况,合理组织会计核算对于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以及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仍然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处理不严谨的漏洞。首先,编制的会计报表不全面。一些单位的会计报表缺失财务状况说明以及报表附注,使得一些财务报告存在偏差,内容并不完整。这些大多是由于出纳会计由一人担当、移交程序不规范等行为造成的,其为违法乱纪现象的产生创造了可乘之机。其次,单位内部存在不准确的记账凭证。某些单位为图一时方便,在月底结账时将当期所进行的多种经济活动的原始凭证共同填写在同一张凭证上,造成记账凭证附带的原始数据过多,活动记录繁乱且缺乏准确性。除此以外,某些单位在年终结账时并不一一记录、查阅收支的结余、结转,而是选择将收支相对转,违反了行政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财务制度,单位的结余状况不能被全面、正确地记录。最后,行政事业单位所收受的原始凭证缺乏规范性。一些财务人员在审核原始凭证时缺乏耐心、细心,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并不能被及时的筛选出来,造成大量的原始凭证缺乏一定内容的补充。

2.2 票据管理相对混乱

票据是遵循一定形式制成的证件,其记录了所付出的货币金额,是出纳的主要凭证。一般地,票据主要来源于单位财政部门所开的发票,也有一部分是单位进行自印或者自购的发票,其作为资金往来以及收取的重要凭证,在财务部门统计收支结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过,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票据管理相对混乱,在票据领用、认购、核销方面存在监督不足的问题,一些非法分子抓住这一漏洞,在任意修改票据要素的情况下造成了国家资产的资金损失。

2.3 账户设置不完善

一些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账户设置并不完善,总账的缺失造成单位无法及时掌控每一笔交易,严格审核其账目的合理性,账户出现失衡现象。与此同时,一些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现金日记账出现混用现象,或者一本账目记录不分年份,多次使用造成账户混乱。同时,在一些账户设置中并没有填写“账户目录”或者“经管人员一览表”,随着财务人员的调动造成责任不清、账目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2.4 货币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货币资金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对现金资产以及准现金资产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将单位的资金来源以及资源流动在整个财务系统内进行最合理的利用。但是有些单位的货币资金管理仍然存在不小的漏洞。在出纳、会计中一些不相容的职责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分离;利用白条抵库、现金支付以及公款私存进行大额支付的现象仍然存在。

2.5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是价值已经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其使用时间一般较长,能够重复地、长期地参加生产过程。但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不规范,其在较长时间内未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盘点、清理以及为遵循会计凭证及时登记,造成明细账与总账出现矛盾的地方,实际资产与账面资产达不到完全符合。除此以外,一些单位并没有及时地将新购置的设备或者已经完成并且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记录在册,造成数据紊乱。

3 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之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探讨

3.1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理财意识

一方面,财政部门的管理观念应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重点强调员工的理财能力,在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策略下,根据单位保障类型的轻重,优化资金运作流程,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职工应时刻谨记现财目标,建立顽强的竞争意识,增强单位财务部门的抗风险能力。除此以外,财务部门应客观、全面地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评价,通过在科学合理的方法下识别、分析、衡量、控制财务风险以准确作出资金的分配决策,增大单位的财务收益。

3.2 强化预算管理

在财政体制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愈加丰富,工作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预算管理所占有的地位日益显著。深化与加强预算管理需要从合理安排预算计划、严格执行预算措施、系统监督预算过程以及全面总结预算结果四个方面进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应将全部收入归入预算计划中,在统一核算与管理的过程中,合理安排现存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做到各项收入的合法科学组织,努力拓宽部门服务范畴。除此以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严格履行国家的法律制度,在规章设置的开支标准与范围内,做到坚决避免不合理支出以及严格审批预算支出各个程序,提高财务管理的最终效益。

3.3 提高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核算的能力,同时还应完善自身管理与经营的技能,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市场经济下日渐提高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为了有效提高单位财务部门的管理成效,财务人员须努力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与财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应用以及熟练掌握财务准则以及制度,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条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多多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业务知识以及政策法律的学习,全面促进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以及专业判断能力。

3.4 加强日常票据管理工作

票据是指在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下制成的显示支付金钱义务的凭证,其应由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与领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票据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避免个人侵占国家利益现象的产生。首先,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票据应在财务管理部门备案后才可进行购买使用,严格禁止不合规程的票据流向市场。其次,在票据缴销管理中,单位应将稽核财政资金与缴销收费票据进行同步管理,以实现收入库额度与票面收入相符。最后,单位应保证原始票据的真实性以及合理性,在完善经费支出流程的基础上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3.5 注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从制度和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加强。首先,由于制度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依据,及时完善固定资产的相关制度,有利明晰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切实保证其完整性的存在。在立制建章的条件下,加强部门的监督力度,及时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其次,固定资产的购置需列进预算计划之中,在满足集中采购标准的前提下合理购进。而固定资产的处置则须先向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申报,以保证其存在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对于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还须进行不定期的盘点清查,时刻保证财务管理的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在严格执行设备仪器使用规范以及定期保养的措施下,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整体降低财务成本。

3.6 加强单位内部资金运行控制

单位内部资金一般包括财政专项资金与预算外资金两项。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是行政部门重大事业发展规划所需的指令性经费,其具有专款专用、单纯核算以及金额巨大的特点。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控制能够有效促进专项任务的完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因为其是由财政下拨的款项,涉及的项目很广且在财政资金中占据一定比例,所以财务部门应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统一核算。预算外资金常常具有使用不当以及管理不严的缺陷,其会影响财政部门的收支平衡,减弱单位调控资金的能力。为了有效管理预算外资金的运行,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财政管理之中。

篇2

【关键词】政府 财政管理 财政管理体制 措施 经验

一、中国提高政府财政管理能力的措施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化了很多次,但都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从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度过渡到遵从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虽然分级管理有很多种形式,分散和集中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各时期实行的财政管理制度是适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发展要求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有两种类型的财政管理体制。一是包干型财政管理体制,二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前者是1978年后开始施行的,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这一体制不仅明确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使得权责更加分明分级管理更加方便,还进一步扩大了地方的财力和权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却加重了中央财政的负担,因此进一步的调整迫在眉睫。第二阶段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其划分收入的主要依据是税种,这打破了以往以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进行收入划分的做法,是财政管理体制上的一大进步。但由于我国当时还没有建立健全整个税制,所以就没有真正实行。第三阶段是多种形式的包干体制。主要有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包干等。后者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其按照不同的税种和税权来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权范围和管理权限。

(二)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创新

1979年到1994年,理顺我国收入分配关系是我国进行财政改革的重点。在此期间,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和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都得到了调整。1994年分税制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改革重点开始向财政支出管理上转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1)预算管理――部门预算。1994年的实施的分税制初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加强了中央对全国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但是,在财政支出方面,预算不统一、财政收益不高等现象屡见不鲜。所以从2000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部门预算编制制度,中央一级预算单位都实行了预算管理――进行部门预算,2005年不只中央就连各地方也都实行了部门预算编制。

(2)非税收入管理――收支两条线。我国政府针对某些地区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不良社会现象了坚决禁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决定,并首次提出了“收支两条线”的管理理念,指出预算外的资金属于国家财政性资金,应上缴到财政专户。所谓“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就是把依法获得的收入全部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然后财政部门统筹安排支出。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对收费基金进行清理、整顿,减轻社会负担;把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范畴;实施“收支脱钩”的管理办法,编制综合性的财政预算;改革收入收缴管理方式,就是由过去层层上缴的方式改变为直接缴纳到国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对银行账户及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清理整顿,规范银行管理。

(3)国库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1990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主要内容是:建立了单一的账户体系,打破了以往的多重账户的设置方式;规范了收入收缴的程序和支出拨付程序。这种制度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4)采购管理――政府采购制度。2003年我国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的法律体系;建立了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并在透明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5)透明税收――收支分类管理。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政府支出和收入划分不同的类别和层次,这样可以客观、准确的反映政府各类活动。

(三)不断加强的财政审计

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进行财政审计。1998年国家审计署首次提出“三大审计”,其中包括财政审计,由此确立了财政审计在国家审计中的重要地位。最开始的财政审计监督制度是“上审下”到后来不断的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上审下”和“同级审”相结合的审计监督制度。这一由浅入深的审计制度使财政审计领域不断扩大,财政审计力度也不断加大,从此我国财政审计工作进入新的历程。

(四)财政预算信息化管理――金财工程

我国财政部在2000年全面启动了“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金财工程。随着我国各项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部门编制、工资集中统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非凡的发展。

二、政府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使我国财政管理取得了积极效果,但现行的管理体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一是政府间支出责任不明。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不清楚、不合理。省、市等下级政府之间的责任更为模糊,地区差异也比较大。二是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合理。由于政府间支出责任不明,使得政府间的收入分配缺少依据。同时,我国省市及其分级比较多、地域差异大、主体税种少的国情也加大了政府间收入合理划分的难度。三是转移支付体系总体设计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大。如今,我国转移支付规模大、覆盖面广、被挤占和挪用现象比较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效益评价。四是省级以下的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几年来虽然各地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进,但仍存在省以下政府横向和纵向财力不均衡的问题。

(二)财政支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改革正处于过渡阶段,还没有实现最终目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部门预算中项目预算支出不准确,效益性不高。二是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改革过程中,预算外的资金不在预算管理范围内,也就是说部门里的钱该怎么花都是部门说了算。三是资金的转拨环节比较多,财政资金运转效率比较低。四是政府采购的相关政策与预算管理及会计制度也不匹配,另外操作流程不规范,采购范围比较窄。另一方面,没有对财政绩效进行有效的监督,不利于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财政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是以支出的收益范围原则为依据,明确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二是对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力进行调整;三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原则为依据,改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四是积极推进升级一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管理职责,加大省政府对升级一下政府的领导和掌控力度。

(二)深化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

要深化改革,首先就得改进部门预算制度,使编制程序更加规范、编制内容更加详尽,改进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方法,是项目支出更有效。其次,加强收入与支出两方面的管理,推动综合预算的编制的应用,保证预算内外统一,确保所有资金都纳入预算监管之内。然后,在国库收支环节加强管理,调整支付方式,逐渐加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范筹,改善国库实时监控系统的性能,制定出更有效的国库现金管理办法。接下来就是促进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度的改革,加强采购预算编制管理,促使政府采购职能和操作职能相互分离,从而使采购程序和方式更加规范。最后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度,使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规范、统一。

四、中国财政管理的经验总结

(一)政府财政管理能力随着体制变化而演变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转型阶段,纯粹的计划经济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的发展,所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明智之举。但这也对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政府要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发挥企业等经济主体的作用,一方面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不能过分干预。

(二)提高财政管理能力既要重视财政收入管理又要重视财政支出管理

财政管理的基础是财政收入管理,所以要使财政管理更加协调、高效,调动起财政管理者的积极性,就必须加强对财政收入的管理使财政支出政策更加规范。与之相对的是财政支出管理,它是财政管理的中间环节,所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对加强财政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财政收入的管理有巨大的外在压力,纳税人和缴税人都会监督税收部门的行为,甚至想方设法减少税费。而财政的支出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使财政支出不合理。

(三)提高财政管理能力既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立足于基本国情

一方面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财政管理经验,一方面又要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政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任何的完全适合我国发展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要不断摸索地前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提高财政管理能力既要遵循整体推进又要因地制宜

目前,中国东西部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再加上民族众多,所以在制定财政管理政策时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顾及到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允许各地方尝试符合自身发展的创新管理政策。

五、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如何提高政府财政管理能力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不断地深化改革措施,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应该把它们当做宝贵的财富,在以后的改革中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参考文献:

篇3

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继续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现行的财税体制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与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尤其是与当前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财政税收体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军区医院作为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政税收制改革创新方面也必须做好相关工作。以自身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自身存在的弊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针思路,提出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财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是关系着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财政体制建立的基础是政府体制,由政府体制决定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决定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配,这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现状。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从财政政策和各项财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到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收支模式、收支结构的确定等,都是由中央政府决策。而地方政府仅在中央集权统一决策或授权下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一直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着“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的模式。分税制改革使得我国分税分级财政的框架初步形成,既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梳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实现预期效果,显著提高了财政总体实力与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是关系着社会经济不断高效发展的重要任务。因而对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综合分析,明确清楚现时状况。伴随着改革的逐步加深,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财税管理难以控制;监督监管不到位;民主管理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影响着管理人员,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对有关财政税收,产生诸多弊端。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外来有益经验,在新形式新环境下坚定不移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有益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现行财政税收体制已不适应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有:一是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以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以及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比例,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财政压力,按照科学发展观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赋予地方必要的财政权力,逐步实现从财力性分权向制度性分权过渡。军区医院也应梳理和政府的权责关系,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军区医院自身财政管理的体制。二是规范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一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改革是从“放让权力”开始的,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建立和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税收制度是必须的。政府需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只能,严格规范收入机制,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出现。三是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专项资金进行撤并,增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四是建立健全宏观税负水平适中、税负结构公平合理、主体税种设计科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加快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篇4

关键词:“省管县”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收入 预算收入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022-02

“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是一种明确界定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间相互关系,由省直接领导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即,在财政收支划分、专项拨款、预算资金调度、财政年终结算等方面,由省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市,县财政和市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同省财政挂钩,并明确确立各级财政的组织架构和运行原则,划分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规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许可来源和财政支出的许可用途,明确各级财政间的相互关系。“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反映不同财政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省财政可根据全省各地的不同实际,分类分别确定不同的市县财政体制,保证各级财政体制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既得财力不受影响。省对下级各项转移支付补助按照规范的管理办法直接分配到县。省财政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开通省县直达车。

省管县有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对县直接划分。二是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市县平级,不仅是财政体制,在人事权、审批权等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管理权都由省直接跟县打交道。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总理在2005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和2006年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两次提出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到2007年,浙江、安徽、江苏、吉林等14个省(市、区)已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扩权强县政策,赋予了县级政府更大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近年来,许多省份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和进行相应的行政体制改革,同时还有更多的省份在加强“强县扩权”政策,以期松绑县域经济,大力促进县级财力增长。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有利于中国行政层级体制的有效运作,中国的行政层级可以由原来的四级(即中央一省一市一县)变为三级,将让 “市”和 “县”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上,通过市场力量进行资源优化重组,而不是通过行政方式,这样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是深化改革,健全制度,突破现行体制机制弊端,完善分税制改革未尽事宜,改善管理技术手段,合理弥补基层财力缺口,结合财政管理的实际需要,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符合科学理财、依法理财要求,建构完善合理高效运行贯通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成功实践。

聊城市对莘县、冠县进行省管县试点体制改革是提高县级财政的运行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状况,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进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针对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试点县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使试点的县区可以实现地级市和县(市)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在乡镇财政收入结构中,预算内收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居于主体地位,而非预算内收入只占较小的比重,如,1986年预算内收入占乡镇财政收入的83.29%,非预算内收入占乡镇财政收入的16%,这一比例关系没有保持很久就发生了显著变化,预算内收入在全部乡镇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相应的非预算内收入的比重则显著上升,如,2000年,预算内收入占乡镇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降到了87%,非预算内收入的比重上升到了48.13%。这种情况并非为乡镇财政所特有,而是整个国家财政非预算内收入不断增长的一个侧面。

冠县自2009年开始进行“省管县”财政改革,2009年的税收收入为16590万元,比2008年的税收收入增加了15.8%,而2010年的预算税收收入为26 493万元;冠县的非税收入也有较大增加,从2008年4 352万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6 245万元。2008年的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各省市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冠县2009年财政总收入为100 793万元,比上年提高了11%,可以说这次的财政改革起到了一定效果。值得说明的是,上级补助收入的数据2010年的预算值和实际值可能出入较大,但是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上级补助收入比2008年的62 776万元增加了8.3%,这种趋势应该会继续下去,预算的值偏低,同时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财政改革后上级补助较好的落实到了地方,上下级交流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

莘县虽然2009年的税收收入只比2008年的高出5%,但是2010年的预算收入为26 493万元;莘县的非税收入在改革后较快得到了体现,非税收入在2009年达到了6 245万元,比2008年增加了43.5%,非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不是偶然,这个结果说明莘县的财政改革现阶段对非税收入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上级补助收入从2008年的75 215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5 067万元,根据类似冠县的分析,2010年的实际值很可能比预算值高。同样面对经济危机,2009年莘县的财政总收入为124 881万元,比上年提高了8%,说明“省管县”体制改革起到了一定作用。

莘县2008年境内财政总收入为59 676万元,一般性预算收入是21 362万元,人均纯收入仅为8 467元。2008年,该县累计完成各项税收收入92 002万元,占莘县财政总收入的79.6%,占市级总财力199 552万元的46.1%,也就是说,莘县全年80%的收入来自预算内收入,2008年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是莘县的财政收入占到了聊城市GDP比重为1.5%。预计2009年莘县的税收收入肯定达到了1亿左右!而莘县2008年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才21 362万元,政府性直接债务就达16亿元。莘县在聊城市9个县市中排名第七。“省管县”体制改革以后,2009年莘县财政总收入为124 881万元,比上年提高了8%。一般性预算收入为24 139万元,比上年提高了13%。2009年莘县的上级补助收入由2008年的75 215万元调整为现在的85 067万元。莘县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由原来的6 768万元调整为现在的6 570万元。

冠县2008年境内财政总收入为41 800万元,一般的预算收入是20 0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 995元。2008年,该县累计完成各项税收收入82 409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1.3%,占市级总财力199 552万元的41.2%,也就是说,冠县全年70%以上的收入也是来自预算内收入,而冠县的财政收入也只占到了聊城市GDP比重的1.7%。2009年冠县财政总收入为100 793万元,比上年提高了11%。一般性预算收入为24 139万元,比上年提高了20%。冠县上级补助收入由原来的62 776万元调整为现在的68 020万元。冠县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由原来的6 570万元调整为现在的5 124万元。

篇5

一、调整原则

(一)鼓励发展原则。建立激励机制,坚持“谁发展、谁受益,快发展、多受益”,促进乡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植财源,发展经济,不断壮大地方财政收入规模。

(二)适当倾斜乡镇原则。人员工资性支出全部由级财政承担,保障乡级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逐步完善乡镇财政功能。

(三)规范管理原则。深化“乡财县管”改革,硬化预算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透明、公正、简便原则。确保与乡级财政体制结算公正、简便、透明,易于操作。

二、乡级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内容

调整后乡级财政实行“固定乡级经费基数,辖区税源全部下划,企业超收比例返还”的管理体制。

(一)“固定乡级经费基数”: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实际,每个苏木乡镇核定运转经费45万元,原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支出基数不变。

(二)“辖区税源全部下划”:对乡级财政收入范围进行调整,各苏木乡镇、天山办事处辖区内的税源全部划归乡级。在此基础上,为简化乡财政体制结算,根据企业实现的税收考核乡级财政收入,个体工商户、零散税收不进入考核范围。以乡级辖区内的企业2007年实际入库税收数作为收入基数。

(三)“企业超收比例返还”:对乡级辖区内的企业税收收入基数超收的,按超收部分形成级可用财力比例返还。具体返还比例如下:超收部分形成级可用财力200万以内部分(含200万)按50%还;200万至400万以内部分(含400万)按30%返还;400万以上部分按10%返还。非矿业加工类企业超收部分按形成级可用财力70%返还。

“形成级可用财力”按现行国家税收分配政策,地方收入扣除区市财政分成后确定。

三、配套措施

(一)强化收入征管,规范收入秩序。财税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组织收入,并切实加强体制运行中的监督检查,定期通报企业税收进度。各苏木乡镇、天山办事处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力发展经济并支持征收机关抓好辖区内税收征管工作。

(二)完善预算管理,健全监督机制。各苏木乡镇要严格按照“乡财县管”的要求编制年度财政收支预算,超收返还补助和政府非税收入要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重点用于发展经济、化解债务、发展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并纳入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三)建立消化乡镇债务的约束机制。在全面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对有负债的苏木乡镇要拿出一部分税收返还补助用于化解债务,由财政监督实施。同时各苏木乡镇要严格控制新增债务。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量财办事的原则,根据财力制定发展规划,不得超越自身能力盲目举债搞建设。对擅自举债的乡镇,财政将相应扣减其财力补助。

四、本体制一定五年不变。

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收支范围,建立分配合理、激励发展的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开发区发展经济、壮大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增强开发区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开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促进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开发区发展需要,县财政加大对税收分成等方面支持力度,鼓励开发区加快发展经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依据调整后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在兼顾县级财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开发区财权范围,妥善处理县与开发区分配关系,保持分配格局相对稳定。

(三)坚持简化程序、运行安全的原则。充分考虑税收征管、资金划拨等实际操作,力求简便易行,减少人为因素,确保安全有效运行。

(四)坚持确保既得利益的原则。对因调整收入范围和分享比例而形成的财力差异,实行年终结算上解或体制补助,确保县本级、开发区和大巫岚镇既得利益不受影响。

三、具体内容

(一)收入范围。

1.按照属地征管的原则,在开发区规划区域范围内和大巫岚镇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已办理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实行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缴纳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在开发区管理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的外来施工企业缴纳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出让收入按规定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和教育资金,以及按规定上缴省、市部分外,其他部分留给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补贴及优惠政策兑现。

4.开发区规划区域范围内和大巫岚镇区域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由各执收执罚部门授权委托开发区相关单位代收,纳入开发区收入范围。

安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缴纳的税费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收入作为县级收入,开发区不参与分成。

(二)支出范围。

1.开发区管委所属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基本运转支出。

2.招商引资补贴及优惠政策兑现。

3.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4.除开发区与大巫岚镇约定由大巫岚镇负责以外的其他社会管理事务支出。

5.债务清偿支出。开发区管理机构成立前发生的债务由县财政承担,成立后发生的债务由开发区承担。

(三)收支基数的核定。以2012年为基期年,依据调整后的收入范围和各税种分享比例测算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作为开发区财政收入基数。以2012年为基期年,按照县编委对开发区的定编人数和全县现行工资水平、各类社会保障缴费比例以及正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核定开发区行政事业性支出,并确定为开发区支出基数(其中,正常公用经费按编制人数年人均0.5万元核定,车辆运行及维修经费按编制数每辆车每年3万元核定)。按体制测算核定收支基数后,若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实行定额上解,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实行定额补助。体制执行期间,上级出台的统一政策性增资,根据上级核定给我县的工资性转移支付人员定额相应追加开发区工资性补助支出,除此之外的增人增资由开发区自行负担。

(四)增量全留、短收自负。自2014年起,开发区每年实际征收入库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核定的收入基数部分全额留给开发区,用于开发区建设和弥补经费不足等。实际征收入库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不到收入基数的,短收部分由开发区自行负担。同时,为确保开发区财政收支平衡,县财政将按短收数额相应扣减开发区支出基数。

(五)专项补助。鉴于开发区处于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支持开发区建设发展,在体制执行期间,县财政每年补助开发区建设资金3000万元。

四、收入缴库及收支结算

在没有设立开发区金库前,开发区范围内组织征收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等收入先缴入县级金库,按月由县国税、地税、财政部门分企业、分税种、分级次进行登统,与开发区财政局月收入报表核对无误后,实行超收即返政策。

开发区在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巫岚信用社开设基本支出账户,办理开发区范围内财务核算业务。其中开发区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统一由县财政委托银行,年终县财政与开发区进行资金往来结算。

五、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一)根据国家现行财税政策和我县实际,开发区设立相应的财政管理机构,行使财政职能。开发区财政局要根据《预算法》规定,负责开发区范围内的财政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和财政监督等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及时向县财政局准确报送年度预决算以及其他相关财政报表及资料。

(二)大巫岚镇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划转问题。考虑行政区划调整问题,在没有民政、编制部门正式撤销大巫岚镇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原大巫岚镇范围内的财政收入全部划转给开发区征管。对大巫岚镇实行统收统支体制,对外保留大巫岚镇财政所,负责大巫岚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正常公用经费、村级经费及惠农补贴等资金的核算与管理。自2014年起,取消大巫岚镇收入基数,按原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核拨人员经费、正常公用经费、村级经费及惠农补贴等,公用经费不足部分由开发区在收入增量返还中调剂解决。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统一核拨到开发区财政局,由开发区财政局负责监管。开发区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资金审批程序,确保资金安全。

(三)财税优惠政策处理。对中央、省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县与开发区归属关系,由县和开发区分别承担。对体制执行期间开发区自行出台的招商引资、税收优惠政策等,由开发区自行负担,但要充分考虑现行财政体制规定的上划中央、省和市级的财力因素等。

(四)体制执行期间,由乡镇招商引资入驻开发区的项目缴纳的税收收入,按照乡镇与开发区的分成协议,由县财政通过结算划转财力。

(五)对体制调整后确需县财政扶持的项目或特殊事项,采取“一事一议”政策,经协调沟通后按规定程序报县政府审批同意后实施。

(六)违反税收征管规定的处理。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在开发区内收取的税款要在税票上据实填写并详细注明纳税人名称及地址。年度执行中,县财政局按月查验原始税票予以确认。严禁将县本级和其他乡镇收入人为混库和挖挤到开发区,一经查实,相应增加开发区对县的结算上解或扣减开发区专项补助。

六、体制实施期限

篇7

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经历了高度集中阶段到适当分权的分级管理阶段。这是我国特定的历史、政治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已经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即增强了我国宏观调控能力,缓解了不同地区间的财力差距扩大的趋势,给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支持等。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财政税收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过于高度集权这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特征是我国的体制本身决定的,因为我国本身就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在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掉,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并不够平衡,税权仍然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税权较为有限,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尤其是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的有效配置。

(二)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法治建设工作较为弱化,很少具备较为完善的法律机制,从而导致了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管理方面的权限划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此外,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人员也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他们在某些领域中享有过于自由的裁量权,严重损害了我国财政税收司法机关的执法权威性。这些都是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缺乏可靠的法律保障的集中体现。

(三)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不仅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还缺乏必要的强有力的监管机制来提供监督与管理工作。此外,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素质仍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缺乏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与使命感,对于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常常会监督不力。当然,我国最近这些年来也在对财政税收监管机构进行人员精简工作,从而大大削弱了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我国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对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方面也存在着监管不力的问题,从而无法对我国财政税收事业的均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也无法促进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国税与地税机构的分设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对于税务机构的设置是有着不同的区分的,基本上都是设置为国税和地税。但实际上,这种税务机构的分设反而增加了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提高,因为这是分设的机构必须配备一定的办公设施与工作人员。此外,国税与地税由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对纳税人有着不同的征税要求与标准,反而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有时还会出现重复征税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不利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问题的解决路径

鉴于以上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尽快对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解决路径,从而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从而导致了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摆脱掉传统集权、分权循环的不良体制影响,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降低人为的作用力,适当的放权,尤其是要把中央的集权适当的分散到地方政府的手中进行管理,只是地方政府在实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应该以中央的税收政策作为主要导向,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政策制定与实施权利。当然,中央政府在放权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到适当有度,切不可过大,也不过小,要让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一种默契的财政税收管理机制,避免出现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让中央与地方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财政税收管理关系之中,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管理权限都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从而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

(二)提升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在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因为他们是直接的参与者与实际执行者。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提升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建立一个较为规范的财政税收内部秩序,强化对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增强这些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避免各种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此外,我们还需要对这些财政税收管理人员实施绩效评估措施,优化其知识结构,建立相关的评估管理政策,让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我国现有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为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营造出一个更为宽松的财政发展环境,让这些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获得更佳的工作环境,及时巩固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为人民提供优质的财政税收服务。

(三)建立一个合理的财政税收管理与服务体系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合理界定并不断扩大财政税收的收支范围,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好各种社会经济资源来强化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并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来重新调整财政税收收支的范围,科学划定税负的比例,把我国财政税收的管理工作纳入到预算管理范围以内,调整各种不公现象,降低各种不良因素对财政税收收入的影响力,建立一个较为长期有效的健康发展的财政税收管理与服务体系,并建立一个合理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体系,让一般支付和专项支付实现二者的合理搭配,不仅可以合理分配资金,还可以稳定资金来源,并通过建立一个资金分配体系来确保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合理、公平和公开。

(四)建立资金协调机制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我国财政税收资金很多情况下都是应用在公共事业方面,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必须尽快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的财政税收管理部门和机构整合各种财政税收资源,尽可能的对各项财政税收项目进行公开、透明化的管理,并加大对相关事业的扶持力度,利用财政税收管理的优势来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升财政税收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与效益。此外,我们还应该建立一个相关的资金整合协调机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与使用来对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全程式的跟踪与管理,切实让财政税收资金得到切实有效的利用。

三、总结

篇8

自1994年起,我国改革财政包干制度,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并由原先的行政性分权改变为经济性分权,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分税财政体制的改革一方面改变了中央与地方原有的经济利益分关系,促进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为解决此前的中央财政困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地区间的财力分配问题进行了调节,通过返还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经济上的帮助。1993~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由4349亿元增加到68518.3亿元,增长了近15倍,年均增速高达18.8%;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12.3%提高到20.1%。1994~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1994年为基期),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3%,实现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这一方面依赖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分税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分配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分配关系:在地方固定收入中,以土地与房地产业相关税收为主体内容,在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享比例相对较低。同时,地方政府在维持自身政府机关运转的前提下,还肩负着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收入主体税种不足,税种数目虽然不少,但是税源分散、征收成本高、收入低,使得地方政府在很难维持自身运转的前提下,大力快速发展经济。于是,地方政府官员将获得财政收入的目光投向了房地产业。由于土地出让而获得的财政收入属于预算外收入,并不用上缴中央财政,这就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利益与政绩考核的双重驱动下,将大量土地以高价出让,获得高额回报。所以,地方政府不愿将位置较好的地块用来建设保障性住房,更不愿为建保障房而减少财政收入,影响领导的政绩考核。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

篇9

关键词:财政税收;改革;体制;创新

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现有成就

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了相应的成就,并且很好地优化配置了社会资源,强化了市场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经济秩序稳定状态,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逐步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就而言,这场改革极大地改进了原有的财政支出体制,建立健全了我国原有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管理制度,保障了财政绩效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序进行,建立起以集中采购为基本特征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实践了财政收支分类改革以及财政绩效评估等相关举措,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财政管理效率。

此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还有效完善了国家预算体制,并实现了国内税制全面转型。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有效加强预算监督体制的实效性,尤其要加大力度具体实践部门预算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单一账户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等,税制的全面转型,要求政府应逐步建立起一种立足于增值税的新流转税体系,逐步完成由具体计划经济特色的产品税制转变为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流转税。总体来讲,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教委完善的分税制体制,加强并改进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关系,增加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补助额度,尽量缓解我国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紧张的相关问题。

二、我国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现有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已初步构建起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所需的财政税收体制基本框架,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体制发展上的难题。一方面,国家始终重视两个比重的提升,以及国家在经济体制急速变化时期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因而将财政收入体制改革定位为国家财税工作甚至是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结果,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及预算体制均有涉及,但改革手段仍然不够全面和深刻;另一方面,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直注重中央财政收入比例以及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提升,却难以深刻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财政责任职能分工、财政功能定位、财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等问题,这并不利于国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和良性运行。

深入分析,我国现已完成改革并且由此构建起的财政税收体制仍存有相应的局限性,比如现有的政府收入体系改革仍十分不到位,税收体系结构上的现有缺陷使国家资源与国有资产收入等那些非税收入均尚未纳入规范管理的范畴,再比如我国各级政府收入分配方面仍保持向上集中的倾向,中央和地方收入在划分上仍存有缺陷,省级及以下级别政府收入分配的体制改革问题仍亟待深入研究;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以及其支出责任改革都相对滞后,不仅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比较不规范,且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财权、事权以及支出责任等也不适应,最后造成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收支缺口较大、区域财力很不均衡。

同时,我国政府推出的预算体制改革仍旧不到位,其所覆盖的范围十分狭窄,且不存在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和管理体制。与收入体制与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相比较,特别是与税收体系以及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相比较,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仍旧不够顺畅且明显滞后,体制改革中诸多预算体制根本性、实质性等问题相比较,现有的财政预算并未全部纳入政府财政收支活动中,也未能纳入相应的政府预算体系以及财政监管范围,而预算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财政预算体制仍缺少必要的内在约束和制衡机制,则更成为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难题。

三、我国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

构建新型分级分权财政体制。新型分级分权财政体制应从我国基本国情与现阶段改革发展所需出发,不仅要能够和我国各级政府事权相互适应,还要很好地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持续稳定、规范合理的目标。具体而言,应立足于合理设定政府层级的目的,规范合理地划分出我国各级政府的事权、支出责任、收入能力、收入权力等,首先要持续适当地提升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要合理地划分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比例;其次要增加中央与省级政府的直接支出责任,合理地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比例,要适当地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以及财政压力;最后要向地方适当放权,给予地方必要的财政权力,使财政分权体制逐步由财力性过渡为制度性。

构建新型税收制度。新型税收制度应努力达到主体税种设计科学、税负水平适中、税负结构公平合理,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一则要尽可能地减轻纳税人的税外负担,保持国家合理适中的宏观税负水平,从规范政府性收入、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取消国家体制外收入、开拓预算管理范畴等情况出发,适当提升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二则要努力提升直接税在我国税收收入中的比例,使我国税收逐步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使我国税收体系与税收结构逐步转变为间接税、直接税并重的双主体状态,并使间接税与直接税保持之间有效配置;三则加快增值税转型步伐,科学设计我国各级政府的主体税种,及时、恰当地开征物业税,比如把营业税当做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而物业税则当做各个市县乡政府的主体税种。

构建新型转移支付体系。新型转移支付体系要求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此两种手段相互配合、合理使用,确保资金来源稳定可靠,同时资金分配方法科学有效,为达到此目的,政府应提升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优化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适当整台专项转移支付;还应逐渐改革税收返还以及增值税分享制度,对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加以稳定;更要科学合理地改革现有的转移支付分配方法,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公式化资金分配制度。

构建新型复式国家预算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制,相关预算体系及预算管理体制应做到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相互分离,还要保证国家中长期预算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相互协调。这要求国家必须逐步拓宽国家预算覆盖范畴,构建完善的复式预算体系,其中国家复式预算体系至少要包含资本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尽可能地将政府所涉及的所有财政性收支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框架内。

构建新型财政管理体制。新型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实践,要求政府应推行税收征管机构一体化;应建立健全新型省市对县乡财政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应稳妥地改革现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应建立健全地方公共债务管理制度,有条不紊地分类分流解决县乡政府的历史债务问题。尤其要向地方政府适当分权,寻求新的正常融资渠道,并严格管理地方债务,在分类分流处理现有地方债务前提下,编制地方债务管理办法,为地方政府以收入债券的形式实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过程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进一步神话财税体制改革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26).

[2]李建新:对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5).

[3]王恩胡: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9(30).

篇10

一、基本情况

(一)乡镇财政发展情况

经济社会概况:全乡总人口  万人,区域面积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万亩。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亿元,其中工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亿元;全社会工业总产值  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  亿元,乡镇民营企业实缴税金  万元。

(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及模式

目前财政管理体制及具体内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比较科学合理规范的,2005年就全面实行乡财县管,2013年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及改革运行模式,有效地保障乡、村两级正常运转和发展需要。

(三)乡镇财政能力建设情况

一是财政所基本情况

财政所的职能职责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资金监管,理财为公、廉洁高效,财政所内部岗位设置主要分乡镇年度收支预算和决算,对全乡的职工工资和日常办公经费,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全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由财政所审核原始票据后进行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对于资金数额不大,项目支出实施主要有村级负责实施,同时需要采取询价招标手续的专项资金,财政所将资金转入三资服务中心,由三资办再次实施监管后支付。内部管理制度全面开展首问责任制,设置A、B角岗位,所长负全责的工作制度。办公场所建设及办公设备配置情况;财政财务手续档案,首先对财政所国库集中支付和资金监管项目资料档案全部保存归档,对乡政府的经费财务账本、凭证和拔入的专项资金账本、凭证采取政府档案室保存归档。对于“三资”中心涉及32各村的账本、凭证全部由三资中心专人保管。

2、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

财政所信息化设备配备及使用情况在乡镇所站中已经基本贯通和先进,财政所设置局域网络和外网专线,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内部网络已经贯通可以通过视频授课和召开视频会议,国库集中支付预算执行系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审核办理。惠农补贴一卡通、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都是通过市局专户转入账户支付给农户或直接支付给项目实施单位。

3、基础数据管理情况。

财政所对涉及乡镇财政管理的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基本归集、整理、汇总掌握。充分运用各类基础数据服务乡镇财政管理等。

(四)乡镇财政业务管理情况

预算管理、资金监管、国有资产管理等业务主要内容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一是预算管理

乡镇财政编制乡镇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全部依据上年收入完成情况和税源情况编制本年预算收入,财政收入呈现出逐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结合上年机关事业编制人员和机关办公费用支出情况编制本年预算支出,对于三公经费支出方面逐年递减,年底根据本级收入、支出和上级追加转移支付减去专项上解及体制上解后的实际财力填报本年决算报表;财政所根据收入月报、季报情况,定期分析汇报预算执行情况;乡镇预算管理与执行中如果出现收入存在水分现象,必然存在有预算无支出,或有财力无现金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资金监管

当前财政所实施有效监管的资金主要有社会保障类资金、涉农惠农补贴类、教育事业两免一补和均衡验收基础建设类、农林水土各类项目资金、扶贫领域的各项投资建设资金,财政一事一议和扶持村集体组织建设、振兴乡村等方面的金。监管方式主要采取直接监管和协助监管。

三是国有资产管理

已经开展国有资产登记、购置、租赁、处置等管理工作,乡财务在固定资产发生变化时,随时通过市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直接管理乡镇国有资产,建有固定资产台账和固定资产卡片账簿。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代管情况

2005年全面推行实施村账乡理,有财政所乡会计工作站负责村级财务,2009年全市统一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服务中心,取代会计工作站,财政所自2011年由于人员、办公条件不足等原因,由乡政府安排专人主管“三资”中心日常工作;财政所与“三资”中心在监管制度建设、工作流程、代管资金账户管理及会计核算等业务方面采取信息网络资源共享,财政所只对三资业务指导,协助监管,三资办直接负责管理模式。

(六)支持和服务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情况

财政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给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提供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等重大决策部署的数据信息,对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数据建议增减工作,对采取哪些工作措施,财政如何更好服务、支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实际研究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集中制度方面

乡镇财政终端支付业务较多,票据无法全部要求规范、如果规划实际成本增大。票据不规范,审计检查符合规定,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

(二)乡镇管理体制方面

目前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中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多年来一只延续2010年以前文件规定的体制分成比例,如果在预算收入不能确保完成的情况下,乡镇是无法保障乡镇正常运转和发展需要。

(三)信息化建设应用方面

财政所电脑使用频繁,工作中电脑启动和网络连接速度太慢的问题。

(四)预算管理方面

乡镇财政预算法律性不严谨,有预算无支出,或有财力无现金问题。

(五)资金监管方面

资金监管工作方面,存在对涉农资金和部分项目资金监管不到位,或者很难实施有效监管的情况和问题。

(六)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过去领导在租赁、处置手续中存在不规范,协议标注权力义务不明确,到收回和另行处置要求补偿的经济纠纷矛盾等问题,租赁使用人依据过去的收入租赁费用衡量现行价格。过去领导处理的问题现任不好推翻,也不想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