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记叙文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记叙文教案

篇1

1.从系统的高度认识单元设计的作用初中语文第三册继培养记叙能力之后,联系生活培养说明能力是主要任务。第一单元记叙文和说明文并存,要求在上学期记叙文学习的基础上,注意说明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联系与区别。备课时,应把握区别,注意关联,前瞻后顾,统筹设计教案。从内容、文体、语言、教法等方面前承后递,从单篇孤立的备课设计的圈子里跳出来。从系统的高度驾驭处理教材,是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实现从第二册记叙文教学到第三册说明文教学过渡的第一步。

2.从生活的广度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要较好地完成本单元记叙文到说明文的过渡衔接,首先应从生活的广度去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整体上把握课文题材与文体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课文内容的备课:一是前瞻上学期,结合第二册第七单元,复习不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二是后顾本单元,处理相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第二册第七单元记叙文和议论文共容,目的在于启后。《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以记叙竺可桢的事迹为主,但叙中有议,以议论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谈骨气》重在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道理,却议中含叙,叙述事例,论证观点。通过复习叙中之议和议中之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内容适用不同文体的特点,为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过渡作好铺垫。本单元课文均以桥为题材,为何文体各异?因为各自写作目的不同。《中国石拱桥》为着讲述桥的特征和造桥的科学道理,侧重说明;《北京立交桥》重在描述桥的美丽风貌,报道桥的建设发展情况,故用记叙;《吴门桥》和《母亲架设的桥》或写景或记人,所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巴黎的桥》旨在描述巴黎桥多桥美,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因此,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认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温故而知新,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难点 问题对策

引言: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加文学那么简单,往大里说,它在培育健康的“中国人”的思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往小里说,它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依托,是提高其文化学识、促进其个人修养的最直接的工具。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对未来我国国民素质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探究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并进行对策探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1教师教学有力而充电不足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可谓是专注,体现在上课要求学生纪律、考试要求学生成绩、学校教研比赛等要求被重视,但是,很少有语文教师专注于自己的教学素质提高,可见教师自我充电的不足

1.2学生学习有力而兴趣不足

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可谓是“表面积极”,学生们以识字多为傲,背诗快为好,写作得分为优秀,但如果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大多数回答都是“学校安排了就学”、“为了获得文化知识”,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动机,可见学习兴趣的不足

1.3教学目标有力而效果不足

目前初中语文的教材可谓精彩、观察教师的教案,大多数的教学目标设定中都有“学生情感、态度发展”这一项,可见教学目标之远大。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仍逃不开“背”字决,究竟这些远大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使不得而知的。

2.初中语文教学难点解析

2.1语言运用教学效果不理想

语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但是语言运用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两方面:第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但是测验上表现并不好;第二,学生学习成语词汇和一些优美的表达方式,但是在作文中少有体现,学而不会用,可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就其根本,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之外,初中教师本也脱不开关系。虽说在教学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教师本身语言运用的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试问,教师本身文学功底弱,平时语言没有艺术感,如何要求学生对语言灵活运用?

2.2阅读和作文教学效果低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书面语能力的两项重要教学内容,但从整体上,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比较低,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学生对于“学过的”文章阅读能力很强,但在课外阅读课上表现都不尽人意;第二,初中生的作文已经出现“模板化”的趋势,学生对基本文体能构建基本框架,但是成文干涩,缺乏美感。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根本的兴趣,出了课堂不看书,写作文不运用创造力,想在阅读和写作中得到成长难上加难。

2.3语文教学根本目标难达成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还定在“夯实基础知识”上,尽管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整体表现是“只会考试”。语文教学拘束在课堂里,教学和学习拘束在书本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教学参考为主,离了教参就无所适从;学生与语文的接触除了“听课”、“做卷子”、“考试”再没有别的方式,教师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没教到;教学缺乏人文精神的氛围,学生对语文的人文精神没学着,致使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难以达成。

3.应对初中语文教学难点的对策

3.1语文教师重视自身文学素质的提升

一项对初中语文教师“自我充电”方式的调查显示,82%的语文教师平时的“学习”就是看看教学参考书,新增文学作品、报纸和书籍,初中语文教师们借口“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看,这导致了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仅维持在入职时的水平;再来讲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的运用无非是说和写,语文教师的说仅在课堂,写仅在教案,评论学生作文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十分权威,而教师自身又何曾在写作上下过功夫?语文教师当然不用当作家,但是长期疏于练笔,又如何为学生做语言运用的榜样?笔者建议,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需要从日常积累上提升,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多写作,将有限的时间放在自身素质的实际提高上面,积极的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教研组自发出刊都是比较好的方式。

3.2构建快乐艺术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快乐艺术课堂即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在课堂之中发挥创造力,以突破学生学习受条框拘束,兴趣低的问题。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中,师生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并没有对教学内容中的阅读问题进行讲解,而是对学生们讲述了鲁迅身世、其他文学作品、鲁迅的生平轶事等。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之后教师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学生们共同讨论“鲁迅的文学作品共同性有哪些?”、“文学对时代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称文学为文化瑰宝?”。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莘莘学子化身为文学评论家,讨论结束后,师生又回到阅读问题解答上,这时候教师发现,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见解更加独到。

3.3开发课后语文活动营造人文气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为骄傲,使语文教学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而教师将教参和教学大纲的内容熟记再一股脑的搬给学生,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式,都达不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因为语文课堂缺乏最根本的人文气氛。建议语文教师开发课后语文活动,营造人文气氛,例如,组织学生去郊游,在郊游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作文练习,使学生的作文真正来源于生活,达到言之有物;又如,以班级或年组为单位,举办读书会,或者带领学生去图书馆参加读书会,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再如,以语文教学中的某些人文精神为主题举办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接触文化精神的过程,从比赛中获得成就感,也能够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透漏出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教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人文素质教学方面困在困难。建议初中语文教师加强自身文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建构快乐艺术课堂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创造性,以多种形式的课后语文活动营造人文气氛,相信这些改变,能够帮助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薛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难点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6-10.

[2]邱小洪.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思考与对策[J].学知报,2010(01):26-27.

[3]郝婷婷.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3):96-97.

篇3

关键词: 网络 初中语文 新鲜活力

当新课改的浪潮呼啸而来,我们意识到课程改革呼唤着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方式。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节拍、课改的步伐,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人们和网络有着不解之缘。熟悉网络、运用网络学习逐渐成为学生的最爱。电脑网络教育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可靠平台。同时网络给语文教学带来机遇与挑战,把计算机用于语文教学是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语文教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形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性:教学过程的合作性。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老师拥有多方面知识信息的创造性;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将多方面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

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校现有资源情况,自制多种教学课件和教学教案,让学生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文字,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开拓更大的空间。

一、获得信息,拓宽视野

语文教学中,网络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图画、文字、音乐、动画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刺激,享受多媒体带来的便利,从而加深对语文课文的理解。

1.丰富的文字素材

课堂上,向学生提供相关影视资料、文学背景介绍、关于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介绍、相关作品,以及说明文、记叙文中涉及的大量动植物、科技、建筑图片资料等。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如教学《仙人掌》时输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字资料:“仙人掌的刺有什么用?”“各国的国花”、墨西哥国旗的图片……这些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消除疑问的同时更开阔视野,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2.直观的图片素材

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时候经常遇到困难,原因就是语言文字抽象,不易理解。课件中色彩鲜艳、形象直观的图片素材将会缩短学生与文字间的距离,真切感悟语言文字的意思。在《仙人掌》和《林中小溪》教学中,大量图片让孩子们眼前一亮:鲜艳的仙人掌花,楚楚动人,让人欣赏不够。广袤森林的一条小溪,潺潺流水,孕育着万千生命。看过之后由衷地赞美道:“太美了!”“满身带刺的她竟能开出这样鲜艳的花,真想不到!”“森林中雾气轻饶的风光”……于是,学生带着赞美之情读对花的描写、森林的茂密,深深的情感发自肺腑。图片素材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学会处理信息

网上大量资料信息让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平日训练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删减,确定重点,找到有用的素材辅导自己的学习。利用网络突破课文重难点。例如:《林中小溪》的第一自然段,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材,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力。在整体感知第一自然段之后,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可以参考网页上的素材。交流时,有的学生通过参考“渲染效果图”体会原文中“森林的心灵”,就像国画一样,让人感到舒畅;有的学生不仅利用图片还根据网页上提供的小知识,了解森林“心灵”的原因,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由衷赞美,而这种情感的流露是有感而发的;还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能从网页上提供的整篇文章中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语句――“潺潺鸣响……”体会林中小溪的美。每个学生的学习角度是不同的,但筛选后有目标地参考学习和感悟的步骤是相同的。只有这样通过浏览―挑选―精读―感悟等练习,才可能不断提高学生处理网上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提高思维的发展

传统教育方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思维常常被凝固。发散思维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观点、见解及标新立异的设想、挑战性的探索给予支持赞许。因此,网络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