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要义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的核心要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的核心要义

篇1

在周一的大自然健康操上,位子本来就靠后的小浩又开始了浑水摸鱼,和后面几个同学有说有笑就是不认真做动作。本节活动课中部分同学又参加了拔高学习,成绩本不错的他这次却无缘。看到他的表现,想到他的成绩,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喝停他的动作,打算狠狠批评他一顿。

可是,这时候,我不禁心里又多想了一下,之前也有过批评但是效果都不好,而这孩子本身素质不错,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来教育呢?想到这里,我把他叫到教室后面,开始了下面的谈话。

“最近怎么老缠着老师让加量化分啊?”我问。

“老师,你看你都给我减多少了,求求你加点吧。”他一听我没直接批评他,反而是谈到了他关心的量化分上,就马上又磨叽起来。

“可是你总该给我个理由吧。不论是成绩,还是平时表现,哪一点值得表扬啊?”我追问道。

“可是小君不是也一天到晚求您加分吗?”

我一听,心里有了底。是啊,最近他和小君走得很近,而小君是一个多动的孩子,为此他的家长也十分头疼。原来,小浩学什么人不好,偏偏选择了小君,结果失去了原本的稳重,变得毛毛躁躁的了。

初步找到病因后我接着说:“那你感觉自己和小君一样吗?他现在行为量化表上已经是负五十分了,你也想和他一样吗?你只看到他天天缠着老师加分,可是,哪次老师不是按照他的行为表现加减的分数啊,并没有因为他的哀求而可怜他啊。你把他当成了榜样了?”

小浩没有说话,我的话似乎引起了他的思考,也印证了他真的与小君走得很近,而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

我趁热打铁,接着说:“如果你想加分,为何不想想其他方法呢?你看,小源同学,进班比大家都晚,可是他每个学期都在进步,这次他是我们班的第二,你什么时候见过他跟老师哀求过要加分呢?而实际上,因为他一贯的认真,他的各项表现都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实际的加分又恰恰很多。而你和他,之前又是多么像啊。”

“还有,你仅仅是看到了个别同学身上的不良行为就盲目地学,为什么你不多看看像小源这样的同学身上和自己相似的特质,你只需要做你自己,就可以表现很好啊。”

“如果你是真的想加分,只要你做到小源同学的认真仔细还有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相信你就能做得很好,因为你本来就很优秀,为什么不选择一位更优秀的榜样来提升自己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吗?你认真想一想自己最近的表现,是不是离原来的自己远了,是不是对自己的要求低了,是不是你的学习对象选错了呢?今后该怎么办,我相信你自己能做好选择。”

在平静的气氛下我们结束了这次谈话。我没有发火,因为我相信我已经指出了孩子错误的根源,也相信我给了他一个明确的可以学习的目标,也相信他有了向上的动力。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147-03

大学生暑期打工、勤工俭学、开设公司、买卖股票基金、出售网络游戏装备、网上开店等名词,在大学生生活中已经不是陌生的词汇。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赚取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

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或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我国目前全民纳税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类:(1)自行依法纳税的;(2)勉强接受纳税的;(3)任意减免税的;(4)长期拖欠缴税的;(5)偷税、逃税、骗税的。前两类虽是多数,但后三类影响很坏。大学生的纳税意识,是指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依法诚信缴纳税款的规范性、自觉性、责任感、爱国心和奉献精神。税法是国家的基本性的重要法律,具有明显的规范性,并且要求纳税义务人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纳税为国家,纳税爱国家。将自己创造的财富无偿地交纳给国家,既不是等价交换,也不是有偿支付,而是一种无偿财产转移行为,就是对国家和社会所具有的奉献精神。

一、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今,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参与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广泛地涉及到纳税环节。暑假期间是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黄金时间段,大学生暑期打工应当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依照我国税法规定,在校大学生因参与勤工俭学活动而取得应纳税的所得,也应当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一些大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不菲的打工收入。如果他们的这笔收入所得已经达到我国税法规定的纳税标准,则应依法向税务部门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学生可自己到所在地税机关缴纳税款,也可由企业代为缴纳。但是,目前极少有学生自觉纳税。

随着我国公司法的修改,依法设立公司的门槛已经降低,现如今大学生开设公司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在大学生依法设立公司的意识快速增强的同时,大学生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却没有随之增强。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没有诚信纳税的意识,开具虚假的增值税发票、使用伪造的发票冲账等等。有一些大学生开设的公司盈利了,却没有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在股票基金牛市的背景下,也有一些大学生一夜暴富,却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自行申报的相关制度缺乏了解。如今大学生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在网上冲浪的同时,在网上开个小店赚钱对于大学生是相当便利的事情。可是,几乎没有几个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开店应当纳税。大学生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的缺失,反映了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是完善我国征纳税体系的需要,是维护我国经济秩序依法运行的需要,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二)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诚信纳税的整体水平的需要

大学生是将来就业的重要群体,培养他们的诚信纳税意识,有助于我国诚信纳税意识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学生是优秀的人才资源,毕业后将成为就业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不仅其从就业的人数数量上讲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是今后若干年内高收入群体的最大“后备军”,也是将来就业后公民个人缴纳税金的最庞大来源。能否牢牢在大学生中间树立起诚信纳税的意识,对依法执行我国个人所得税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能不能培养好大学生这样有发展潜力群体的纳税意识,是关系到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能否得以很好贯彻的关键所在。一些大学生还将在未来掌握各大企业的经营管理,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能否做到依法诚信纳税将与这些大学生现在在校期间的诚信纳税的教育状况密切相关。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我国公民诚信纳税的整体水平。

(三)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重要体现,属于思想道德体系的范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当代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进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开展。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理应包括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内容。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是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的事情。特别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公民具有强烈的自觉诚信纳税的意识。由于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民个人不能独立开展什么经济活动,也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纳税都只是国有企业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的关系不大,普通公民亲自去税务部门纳税的几率很小。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公民没有纳税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培养诚信纳税意识。如今,大学生已经可以广泛地开展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收入。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要求诚信纳税。作为公民中重要的群体,大学生应诚信地参与经济活动、诚信地依法纳税。有鉴于此,如何尽快加强大学生的纳税意识,将以往被普遍“遗漏”的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内容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部分给大学生及时补上,就显得相当紧迫。

(四)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表面看来,人们纳税是把钱交给了国家,但是,国家政府部门把这些纳税人上缴的钱还是用在人民群众的身上。用这些钱建设公共设施,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治理河里的污水,是为了人们不再喝脏水,等等……说到底,纳税是为了自己及子孙后代好,用这些钱去改造生存环境。最重要的是把这些钱用在国防上,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有能力抵制外来侵略者。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有税收收入,国家就失去了经济支柱,国将不国。没有国,哪有家,哪有公民安定的生活。国家依法制定了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个人和企业就要依法向国家纳税。有的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利益偷税漏税,还

沾沾自喜,殊不知这是在害人害己。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平衡贫富、二次分配的重要杠杆。税收对于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意识即国家主人翁的意识,应当包含依法诚信纳税的内容。纳税是向国家交纳,进入国库,是国家兴衰的物资力量,财力分配决定国家职能的方向。在爱国主义的思想上,诚信纳税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公民遵守国家制定的宪法和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爱国主义的行为上,大学生依法诚信纳税,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税收是以法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税法是国家的基本性的重要法律,这种法律不仅是义务性的强制性的规范,而且纳税人的义务与权利相结合的规范。依法纳税是纳税义务人的一项必须履行的职责。

培养纳税意识,应当让纳税人意识到纳税不仅光荣,更是守法的体现。光荣,是在思想道德上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舆论的认可,可以丰富个人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纳税还涉及到守法还是违法的问题。因为纳税意识和一般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同,它具有强制性,没有这种意识就很可能触犯法律。在发达的市场体制中,如果谁敢违背法律而不纳税,问题就大了,轻则可能受严厉的经济制裁,重则进监狱。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对自己所取得的“第一桶金”究竟该如何分配,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心里并没有强烈的诚信纳税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掉入偷税漏税的深渊,受到行政处罚。更有甚者,有可能因此而构成偷税罪、抗税罪,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如此一来,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将无法实现。所以大学生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在纳税意识上应当具有诚信纳税的荣誉感,更应当具有诚信纳税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二、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税法基础知识的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

税法是具有自身规律的规则体系,使用专门的法律概念和术语,具有特定的逻辑关系。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税法基本的基础知识的了解、认知和理解。如果额外增设这方面的课程,有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税法基础知识的课程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就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考虑来设置的,在此课程中增加税法基础知识的课程教育后。大学生可以在纳税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美德,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适应现代人才素质的需要,能够符合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需要。

(二)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税法最新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活与税收的密切联系

税法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规范。当国家出台新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前后,应当在大学校园中通过海报、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写作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密切大学生生活与税收的关系,培育良好的诚信纳税意识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精神。

(三)指导大学生实际体验和参与纳税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纳税习惯,进而养成大学生自觉诚信纳税的行为

篇3

关键词: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抗心绞痛;抗焦虑-抑郁药物;联合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同时有研究显示[1],心绞痛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且目前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的就诊率明显增加,而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我院采用抗心绞痛和抗焦虑-抑郁药物联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且所有患者均伴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和焦虑抑郁症状,并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明确诊断;焦虑-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符合:①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0分;②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30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59.6±7.3)岁,冠心病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0.1±3.4)年;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58.8±6.9)岁,冠心病病程4~18年,平均病程(9.6±3.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的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以抗心绞痛、抗血栓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降脂类药物等,并加强对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宣教,如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低盐饮食等。对照组仅给予上述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焦虑-抑郁的治疗,药物应用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10mg/次,2次/d)或氟西汀(百优解;20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给予8w的观察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心绞痛的改善情况以及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1.4疗效判定标准 ①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80%;有效:心绞痛症状明显槐角,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5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②心电图判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ST-T段恢复正常或大于0.1mV;有效:心电图ST-T下移至0.05mV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心绞痛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绞痛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6.7%,两组比较,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心电图改善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分别为86.7%、63.3%,两组比较,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双心医学的发展,焦虑、抑郁与冠心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有相关Meta分析显示,焦虑、抑郁是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无论焦虑是否是冠心病的病因,但冠心病发作被确诊后,患者往往都会出现焦虑情绪,并对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在临床传统的治疗中,仅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对存在的焦虑、抑郁症容易忽视,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患者心理问题的治疗。

焦虑、抑郁症负性心理会促使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小板被激活,从而诱发心肌缺血的发生[3]。黛力新是临床常用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其可通过调整患者中枢神经体统功能,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安全性高;氟西汀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抑制中枢神经对5-羟色胺的再吸收,同时其极少发生不良反应,可安全应用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4]。有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抗焦虑-抑郁症药物的治疗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状态,其疗效明显优于仅给予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对照组,P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抗心绞痛和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晋,李向平,赵水平.心血管疾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7):15-17.

[2]赵小丽,刘全胜,程曼丽.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症状2050例心理干预治疗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8(7):958-960.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表现方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135-01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文作者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目的以及整合时应注意的问题,谈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一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目的

1.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使得学习更加生动,信息媒体的多样性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物理过程可以用动画加以综合显示,也大大提高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增加了学生的理解,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提高实践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因此,在中学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21世纪已经进入个性化的学习时代,因此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

二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科学地选择教学媒体

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多媒体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遵循“适时、适当、适宜、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在一堂课中,是否使用多媒体以及使用哪种多媒体,应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信息技术要在广泛运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学科教学中的适应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控制好课堂节奏,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载体与中介的作用。

2.“整合”要注意实用性

“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图虚名,因此,在进行“整合”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这种“整合”才是有价值的整合。

3.不能忽略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一种手段,一切的物理原理都不能脱离实验。没有了实验,物理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教学“电磁感应现象”一节时,课堂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产生感应现象的条件。上课时,授课教师通过课件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观察到电磁感应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但仅仅靠用计算机制成动画模拟,不如拿实际仪器来操作更有说服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促进其探究能力的形成),计算机模拟教学将教材中本来用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部分下降为单纯的记忆内容,这与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教学效果不但没有明显提高,甚至不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的效果好,教学任务没有切实可行地完成。

4.不能以课件代替一切教学手段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目前,许多教师在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的过程中以课件代替一切教学手段,忽视了物理学科教学的特征,也没有注意到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正确途径,即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去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滥用信息技术手段,源于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些手段的使用究竟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以及使用这些手段是否恰当等问题。

5.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德育途径创新研究》(课题号:ZJB2013060)研究成果。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思想。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学校德育的各种机制上,渗透进高职学生的各个政治思想环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一、发挥高职德育课堂的主渠道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德育课堂是高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的阵地,高职院校要通过德育课堂这个主渠道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两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这些“技术能手” 和“道德标兵”的榜样作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高职院校要带领学生到实训工厂,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到工厂车间去观摩和实训,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利用学校宣传阵地来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指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为切实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提升高职学生道德水准,“学院宣传部始终把学校的各类宣传阵地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着力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文明行为。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高职学生比较好动,而且动手能力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高职学生的广泛参与,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积极开展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学生会、班委会等民主管理,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德育基地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强有力的载体,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是高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学生深入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平台。按照高职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个要求,高职德育教育要使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用企业劳模、能手的人格魅力来引导高职学生如何做人,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四、不断开拓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多媒体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调查显示,“网络文化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择友标准、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克服其中的不利因素,使网络更有利于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多从网上吸取养分,通过网络这个开放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对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来设计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独特新颖,更加浅显易懂。多媒体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新颖性、独立性等特点,可以利用网络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帮助高职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的各个环节,使高职德育更加受到学生喜欢,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依据对生物学科教学规律的了解、认识与把握,提出把握核心要义,将专业、抽象、难懂的问题通俗化、形象化、简单化;创新教学模式,将被动、消极、压抑的学习态度主动化、积极化、自觉化;激发学生兴趣,紧紧扭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点。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的推进,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育也已全面推行,这无疑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要求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积极适应形势要求,努力探寻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奋战在一线的高中生物教师,就必须适应时代步伐,听从时代呼唤,积极主动地转变传统的不适时宜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特别是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探索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多年来,在高中生物一线课堂教学的实践,以及对近几年来高考动态的梳理和把握,认为有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核心要义,将专业、抽象、难懂的问题通俗化、形象化、简单化

无疑,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不乏许多较为专业、抽象、难懂的知识,而这些内容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的主要覆盖点。对此,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必须突破这重难关,那如何突破呢?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必须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要义,充分挖掘教师自身潜能,拓宽无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扭住教学的关键点,抓住要害,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例如,对于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与染色质之间的关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机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等,这些内容较为专业、抽象和难懂,学生学习起来也较为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抽象内容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如对染色体组的概念进行解释时,可以将其比喻成一本“集邮册”,那就是对于相同的邮票只允许存在一张,而且每一种邮票都必须收集在其中。又如对“DNA的分子结构”进行介绍过程中,可以将DNA分子比喻成“螺旋楼梯”,将DNA的主链比喻成“楼梯扶手”,而将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比喻成“楼梯的台阶”,显然,通过这种通俗化、形象化和简单化的教学艺术处理,可以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趋于简单明了,而且有助于他们长久记忆,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创新教学模式,将被动、消极、压抑的学习态度主动化、积极化、自觉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老师要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跳出来,不再跳“独角舞”,不再唱“独角戏”,不断吸取最新科学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自觉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全面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切实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好老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被动、消极、压抑的学习态度主动化、积极化、自觉化。并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调查、去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非常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但并不是简单的形式化的引入,自己动手亲自制作出可以形象展示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演示动画,这种动态过程的展示,不仅将教学内容所包括的知识一览无余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而且整个“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课堂教学氛围不再被动、也不再压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主动的参与、更加积极的关注和更加自觉的探究,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力提升。

三、激发学习兴趣,紧紧扭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会催促神经系统产生较高水平的激奋状态,促使大脑接受信息更加快捷和深刻。这也验证了所谓的“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一客观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进而构建优质的学习习惯。这样,便能够促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尽可能多的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有关“呼吸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制作酸菜、酸奶,酿酒,以及人长跑之后腿脚发酸等事例,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让他们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再如,在“体液调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通过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的事例,如糖尿病人每天必须注射“胰岛素”,侏儒症的人是由于“生长激素”缺乏所致。教学实践表明,这可以非常自然地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综上,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影响因素众多,这就需要广大同仁们不断加强探索、反思、总结和交流,不断创新,积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秀莲.提高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效率的技巧和方法[J].江苏教育,2013(5)

[2]王国松.新课改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3(2)

篇7

【关键词】特级教师;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5-0023-03

【作者简介】辜伟节,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7)院长、省教育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笔者以为,特级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最大差异往往就在于其“特质”不同,深度研究特级教师之“特”的问题,需要聚焦立德树人的核心维度彰显其特质。殊不知,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立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古往今来,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也是特级教师从事教育的终极追求。本文拟从特级教师体现立德树人“特质”的视角,结合扬州地区的特级教师群体,分别从两个方面,简述特级教师的“立德”之特和“树人”之特的核心要义,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立德”之“特”:信仰、敬业、人格

笔者以为,体现中小学特级教师“立德”之“特”的核心要义在于:信仰之“特”、敬业之“特”、人格之“特”。

1.信仰之“特”。特级教师应是坚持教育信仰的核心主体,能否坚持自己的教育信仰,是能否体现特级教师“立德”之“特”的关键。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早就指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的确,教育信仰是构成特级教师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的源泉,是积淀于各自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是其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对教育形成的一种挚爱、相信和坚守的信念,是一种体现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自觉的、向上的、永恒的教育力量。它反映了特级教师对于教育实践的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的基本观念,直接支配着自己的教育行为。

特级教师的信仰之“特”就在于:每个特级教师都有区别于其他教师对于教育理想的持久追求、教育本质的独特理解、教育思想的自主确认、知识真理的价值信奉。尤其是在教育浮躁、功利至上的背景下,如何在平凡艰辛的教育岗位上坚守自己的教育哲学,百折不挠地抵制种种利益诱惑,身体力行的虔诚担当教育使命,矢志不移地追寻学生的成长和立德树人的价值?这就需要特级教师确立鲜明的教育信仰,并使之深入人心,溶化在血液中,遵行在实践上。回首笔者的发展历程,自从选择了教师职业,也算是对教育信仰有追求的人。尤其是1996年评上特级教师之后,确立自己的教育信仰脉络更为清晰:自己从师范教育到教学研究、教育科研领域,能够具有教育信仰、给人心启迪的特质是:多年来,一直行走在积极追求“支架成功桥梁”教育境界的道路上,始终凸显教育的本质,坚持“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育人方向,坚守“教研合一”的专业态度,突出学生立场和学习取向,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彰显成功桥梁支架的特色奉献价值。并在实践中始终坚信:成功可以培育成功、激励成功、导向成功,成功的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引导受教育者以及其周围的人逐步走向成功。

2.敬业之“特”。特级教师应是高度教育敬业的典型表率,能否选择自己的教育敬业姿态,是能否体现特级教师“立德”之“特”的内质。教育敬业是属于特级教师内在的、精神层面的道德品质,是每个主体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检视其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或全身心投入立德树人状态的重要标尺。它主要体现了特级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广博无私的爱心,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恒心,对专业严谨治学的耐心,对育人无微不至的尽心。

特级教师的敬业之“特”就在于:在立德树人中十分注重培育自身的职业精神感召力,对自身职业精神层面的成功与卓越有着不懈追求,始终坚持在“平凡中书写崇高,在微小中构筑伟大”,不但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营养,更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精神营养,如何自主地实现心灵成长和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和创造意义。全心全意地付出各自为了学生健康发展可能的理解、欣赏、尊重、激励与师爱,“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付诸教育生涯,更是在用自己整个的生命作依据”,积极崇尚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奉献精神。扬州市高邮界首中学校长、特级教师陈国兵,2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心存朴素的立德树人的教育良知,渴望每个农家子弟经过自己的敬业勤业能够取得相应的发展与成功。他在长期地实践中尝试发现的“问题条”教育法,旨在倡导一切教育教学的起点基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收集、梳理、分类、解析、指导,取得了很大成效,已在市内外推广。诚如他所感悟到的那样:教师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引领出来、塑造出来,丰盈起来,尤其是当学生有许多道理不明、现象不透、心结不解、困惑不解的时候,特别需要教师能够适时、恰当的给予指点、剖析、疏通和破解。从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鞠躬尽瘁,从不奢望等量的回报。

3.人格之“特”。特级教师应是追求教育人格的实践模范,能否塑造自己的教师人格形象,是能否体现特级教师“立德”之“特”的核心。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感化、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利、影响和力量。是的,特级教师的教育人格是各自终生追求“人师”修炼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声的、潜在的、巨大的、感召的教育力量,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修养、发展形成的独特的品格,是成功地开展教育教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它折射出特级教师高尚的师德水平,体现出真正能使学生、家长、社会认同的良好师者形象。

特级教师的人格之“特”就在于:在担当“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中,师者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不仅要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更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体现出“立德树人”过程就是师生“双主体”心灵与心灵沟通、灵魂与灵魂交融、人格与人格对话的过程。尤其是师者能够满怀深情的常态投入教书育人之中,以自己的学识、品质和特有的人格情怀来浇灌学生的生命之树,让每个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从而真正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博大的精神力量和巨大的引领力量。近期,翻阅了扬州中学、特级教师王雄参与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考核提交的《教育文集之二:点燃心灯――教育的思考与感悟》,结合笔者与他近20年的交往,越发感觉到王老师充满着独特的教育人格情怀。笔者曾多次听过他的课,其课堂真正体现了鲜明的“生本”取向,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心灵。他总是用自身健康人格中的一种深入学生心灵深处的精神正能量,体现出诊断、透视、直抵学生心灵的学问。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融入知识教学之中,深受学生欢迎。尤其是他在倡导和主持“阿福童”志愿者公益项目的言行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德性、有力的师者风范、无痕的育人效果,令人敬佩。

二、“树人”之“特”:文化、智慧、风格

笔者以为,体现中小学特级教师“树人”之“特”的核心要义在于:文化之“特”、智慧之“特”、风格之“特”。

1.文化之“特”。特级教师应是教育文化的自觉建构者,能否坚守自己的教育文化,是能否体现特级教师“树人”之“特”的灵魂。

特级教师的文化之“特”就在于:基于认同自己的立德树人责任和教育文化使命,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自己主张的教育文化作出明智的选择。充分发挥教师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坚持在“树人”中以先进的文化启迪心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进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特级教师富有特质的文化层次往往决定了他“树人”的脚步能走多远,思想能飞多高,成就能有多大。扬州市新华中学原校长(现扬大附中校长)、特级教师张天若就是十分注重教育文化特质积淀、提炼、建构的代表。在他作为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期间,有效利用自己从教30多年的资深经历,结合学校特色创建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创生教育”的文化主张,积极倡导“自主精神、自立人格、自由思想、自觉创生”“和合主题”的学校教育文化,旨在引领师生,凝心聚力,培育人格,发展身心,促进创生。尤其是在文化建设中突出创生文化的特有内涵、目标指向、系统建构和“树人”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生成依靠精神促进成长的强大力量,着力让创生教育文化渗透于各类“树人”的行为方式之中,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一种风尚、一种姿态、一种追求。

2.智慧之“特”。特级教师应是富有教育智慧的优秀群体,能否培育自己独特的教育智慧,是能否体现特级教师“树人”之“特”的境界。诚如大哲学家怀特海所说:智慧“比知识更模糊,但更伟大,在教学中更居主导地位”。可以说,没有智慧,就没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特级教师的智慧之“特”就在于: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主张;对立德树人有一种独特的教育认知和境界追求,同时又有一种经过长期积累、透视实践、感悟反思、改造经验而形成的独有的、与所追求的境界高度相仿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和处理资源的能力,善于发现、引起、激活和创生资源来创设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教育教学情境,并有效利用资源灵动理解情境和对情境作出合理回应的综合素养与技艺。尤其是善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优势智慧,使智能、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得特殊的“树人”效果。被作为“苏派名师”在全省推介的“智慧数学”创立者、原扬州市育才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陈士文和现任校长、特级教师蔡月珍,都是执着追求数学教育高境界、富有教育智慧特质的带头人。笔者亲历了“智慧数学”从创立、初步探索到发展成为数学教育品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他们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倡导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教育,积极追求一种优质教学的内在品质,力求让学生真正领略数学的趣味、奇妙、严谨、秩序、辩证,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通过数学智慧教学的不同样态,呈现出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树人”状态。他们始终坚持从数学“美、理性、自由”的特性视角,追求数学教育至简至和、至真至通、创造探索的智慧境界。

3.风格之“特”。特级教师应是塑造教育风格的主动追求者,能否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风格,是能否体现特级教师“树人”之“特”的标志。歌德曾说:“……唯一重要的是给予风格这个词以最高地位,以便有一个用语可以随手用来表明艺术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篇8

其实,课程建设也并非高不可攀的。如前所述,学校的课程包括文本的课程,如,教科书、学校自编教材等,还包括学校其他的物态形式,比如,学校的文化布置、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活动等。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甚至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实际行动,狭义的课程单指学校形成正式的文本,并列入学校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学校的广义课程涵盖狭义的课程,校长的责任则是一方面对广义的课程进行适当的遴选,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逐步提升广义课程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则从广义的课程中寻找到本校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素材,精心提炼,系统规划,专注建设,逐渐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通常形成文本化的或者音像形态,比如有的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编制出《国学启蒙》,推广国学经典诵读;有的学校根据长期的科技教育,编制成《科学入门手册》,另外,还有的学校创编出校园武术操、校园情景剧汇编、快乐作文、新教师入门手册等。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总结提升,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由此可见,学校的课程体系其实是一个浑然综合的整体,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其实都是课程资源,从中提取出来,形成体系,加以理性提升,就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课程来。

校长掌舵一所学校的航向和进程。校长的眼界和标准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校长如果意识到我们当下的教育行动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课程的建设,知道理性化的自觉的课程行动对于学校发展有着重大的发展意义,那么,他就会从比较高的层面来审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会正确认识和分析校情,寻找到课程的生发点,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发建设,尝试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提炼精华,最终形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是脱离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的行动,而是基于真实的学校实践基础上的而融于现实的劳动,来源于现实而又略高于实践,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有实际的价值,既具有学术性、实践性,又具有普遍性和现实的借鉴推广价值。对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的学校着重在国家课程的落实上进行校本化研究,最终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教育教学特色。我们知道,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实―――我们通常称之为二度开发,实际上就是鼓励教师研读文本,集思广益,并能科学艺术地演绎和落实课程,尽可能地让学生领会到课程本身所负载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元素要义。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的,客观上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实践基地和路径,其间有着无限的探索。同时,学校再在本校校情基础上挖掘、开发资源,创建起自己的特色课程。

过去,人们缺乏课程意识,在进行学校之间参观交流时,不少学校大都停留在某一方面的经验介绍上。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不少学校意识到课程的重要,因此在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自觉地创建自己的校本课程。这重要的一方面是切实借此提高教育的水准和艺术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高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逐步创建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具有相当高度的教育品牌。这是学校从浑然的经验式管理逐步趋向“求真”“求善”“求美”的科研探索之道路的迈进。

当然,校本课程建设不是故意炮制名词或者迎合上级而刻意制造的浮躁举动,而是严肃的学术探究之路。有些学校为了创建校本课程而创建,人为地创编出所谓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根本没有在学校进行推广实践,或者只是某一两个人的闭门造车,不具有推广价值,这样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是虚伪的,一味好大喜功,小探索说成大成果,初探索当作经验看,未成功已经漫天夸,这些都是不行的。这样的校本课程是虚假的悬空的,其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是肤浅的,内容做法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属于课程改革大潮中泛起的泡沫,赚取一时的喧嚣,终归会被淘汰、荡涤出局的。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活动;教学实施;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也是学生进步发展的重要路径。目标教育学认为,人类的实践探究活动,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是紧扣疑惑不解、任务要求所开展的自主行为活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高中生经常围绕数学问题或课题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析等动手探究和动脑思维活动。组织和推进数学实践课堂教学,成为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众所周知,实践操作其活动是有目的、有目标的实践行为,是建立有效问题基础上的深刻探析活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数学问题教学培养功效充分发挥和有效运用起来,组织和实施有的放矢的数学探究教学活动,以此达到学与教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和双边共赢。本人现就问题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探究教学活动的实施做一简单的阐述。

一、设置精当数学问题,提振主体数学探究精神

教者是课堂学教体系进程的创设者,所制定的每一教学环节、所实施的每一讲学方式,都经过充分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所设置的,带有明显的学教意图。高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技能,但内心对数学探究活动有一定的排斥性和畏惧性,不愿不想参与数学探究的现象时有存在。而教育心理学认为,深入、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需要强烈、积极的内在学习情感作为支撑。这就要求,“问题”背景下的教师在组织和施行数学学科探究讲解活动中,需要全面考虑他们自身的认知实际和情感特点,所选取的数学问题要具有显著的形象性、趣味性或真实性等,使得所设问题更靠近高中生心理“活跃特殊区”,有效激发内在能动探索情感,实现“要我探究”向“我想探究”的生动转变。如“函数”新课探究教学环节,教师为保证数学探究活动的深入性和全面性,结合该节课数学教材内容的生活特性,利用高中生生活认知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在日常生活中,商家为了促销都会开展‘大甩卖’‘打折’等活动,比方,有一家商店把某件货物按标价的九折出售,标价为2430元,如果卖出去,他可以获得20%的利润,那么它的进价是多少?”生活性数学问题,呈现在高中生面前。高中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然充满“亲进性”,情感充满“活跃性”,自觉接受并形成良好的内在学习情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数学探究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根基。

二、强化主体实践指引,锤炼数学探究实践技能

问题:已知函数y=(k2+4k-5)x2+(1-k)x+3对任意实数x,函数值恒大于0,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学生主体自主探知该案例题意,获得这一案例的设计意图:“主要是了解他们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综合应用”,并找出了该事例中波及到的知识点。

高中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依据条件关系,提出这一案例的思路应该为:“由于这一案例条件中没有结出函数是二次函数,所以在分析解答时,需要对函数进行‘一次’和‘二次’两个情况的讨论,然后根据函数与不等式、方程的关系进行问题的解决”。

教师根据解题要求,向学生强调指出:“本题解决的关键是对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进行讨论,如果不为0,再根据题意确定函数的图像开口方向以及与x轴是否有交点”。

高中生根据教师指点,进行解题思路回头看活动,修改完善其解题的推导过程,并开展该问题的解题过程(略)。

高中数学教师进行点评活动。

在上述问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探究作为问题讲解的主要内容,使数学问题讲解变为师引生探的互动探究活动,高中生主体得到有效展示,充分参与和进入到数学问题题意、思路以及解答等环节之中,在深刻获取解答方法要领的同时,数学探究、分析、推理等方面技能和素养也得到了显著锻炼和有效提升,很好地展示了“问题”的教育教学功效和新课改的能力培养核心要义。

由以上问题讲解活动进程可以看出,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背景下组织和实施数学探究活动时,必须贯彻和执行现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力为核心要义的主要内容,把他们的数学能力训练始终融进探究性教学的进程之中,使问题探究教学成为主体实践训练的有效载体,充分提供他们进行深入探究、深刻研析的学习空间,强化对他们亲身彩玉的数学探究的及时指导和科学点拨,增强他们数学实践的成效,推动数学问题教学实际进程,促进他们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三、注重实践过程评判,促进良好探究素养建立

教育构建学指出,在课堂构建要素之中,教者永远居于主导地位,必须切实承担起学与教指点评判职责。笔者发现,由于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与现行的高中数学学习能力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不可避免的出现或多或少的认知不足、解题缺陷。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面对高中生探究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瑕疵”,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应该发挥自身指导和评判功效,做好高中生数学探究实践过程以及效果的评价活动,既要给予他们探究活动的肯定评判,又要客观公正的指出不足,并有意识的引导高中生自己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判”,以增强评判活动的深刻性和客观性,逐步让高中生养成数学探究实践的良好习惯。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背景下,组织和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教学时,同样要贯彻和落实新课改要求,时刻将学习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选取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口味”,开展的探究教学要注重主体“锤炼”,在科学施教、精心指导下,实现学和教的有机统一、完美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态型课堂 鲜活 自然 本真 价值

在课堂中,课程、师生、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系统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平衡的整体,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课堂的生态链——生态圈——生态场,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开放的系统中都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与交流。这种共生性使得数学课堂有了蓬勃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形态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自然循环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核心要义之一:顺应自然、求真求实、追求和谐——创设民主的、鲜活的、自主的、趣味的学习情境,营建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主动、鼓舞、激活的和谐环境中进行数学思考、意义建构。

【传统课堂】学生和教师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有充分的话语权,教师基本按照教材来实施教学过程,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把备课的内容按照程序走完,而较少考虑外部学习环境的营造。

【变革理念和实践体现】数学生态型课堂是充满诗意的课堂,从物质和精神环境两方面为学生构筑了良好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自然、自由,充满激情、感悟和诗意。当然要达到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课堂,首先需要教师树立生态型的教材观,自觉用生态的理念去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做到既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教材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生命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其次,生命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到螺旋上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生命自由快乐的成长,是构建数学生态型课堂的基本保证。构建生命发展的场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引领下经历探索与合作、成功与失败、收获与反思的过程,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实现生态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本质,了解数学知识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指引学生走向何方;关注生本,整合创新,分析学生知道什么、思考什么,变教材为学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

钻研教材首先研究知识系统的生态链,对教材要有整体的认识,掌握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和价值取向,理清知识脉络及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深入挖掘其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相关的数学文化,做到瞻前顾后,由点及面,逐步形成对该部分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钻研教材还要明确该知识点产生、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另外,要注重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反复揣摩教者的编写意图,利用教材内容的生活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把握教材使用的开放性,做到深入浅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生态型课堂也是本真的课堂,倡导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因此,在钻研教材时,我们不仅要研究知识的逻辑起点,更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即分析学生的经验起点、思维起点和情感起点。教学进程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来精心预设。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时,发现教材直接呈现的是经过深加工、提纯度太高的例子,忽视了知识的原发生过程,没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态资源,学生无法经历将生活资源构建成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我在钻研教材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为学生提供四组量的生活原型:第一组中的两种量不相关联,第二组中的两种量相关联,第三、四组才是书上的例1和例2的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分层突破:第一,先观察比较,发现生活中的两种量分为两种——不相关联的量和相关联的量;第二,观察比较相关联的三组量又分为两类——变化趋势相同的两种量和变化趋势不同的两种量;第三,研究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又创造性地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以动态的折线统计图来呈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正比例的变化趋势,弥补了教材只将图作为知识介绍的缺陷,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达到了让教材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

2.精心构筑生态场域,激活生态型课堂中的4个活性元素“自主探索深刻理解主动参与多维互动”,让学生在宽松、充实、扎实的经历中收获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习得、生命价值的感受,切实使课堂勃发盎然的生机。

在生态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是伙伴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问题场”、“心理场”和“生态场”。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成人世界派来的天使角色融入儿童的世界,与文本、学生自由对话,进行思维和心灵的碰撞,在多维互动、情智共生中构建生态型的学习场域,使过程和结论有机统一、认知与情感和谐共振。水至清则无鱼,在数学课堂这一生态圈里,太清——则没有思维含量,没有思维波澜,没有认知冲突,没有激烈争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思考的乐趣与认知的内驱力,让生命失缺光泽;太浑——则没有倾听、没有悦纳、没有汲取、没有引领。学生会沉浸在自己狭小的思考空间里,自我满足、自我欣赏。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置身于渐清渐浑、渐浑渐清的课堂生态中,使生命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

核心要义之二:动态生成、开启智慧、珍爱生命——激发学生进入现场状态,师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使灵感相互交织、思维彼此碰撞,生命自由成长。

【传统课堂】教师会比较忠实地按照原有的教学方案教学,基本以一问一答式牵着学生走,是一种“打乒乓球”式的交流,对学生课上出现的思维火花、意外资源较少关注,不能随机而变、随时而动,生成有价值的深层次的教学资源。

【变革理念和实践体现】“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生态型课堂倡导的教学理念,生态型课堂理念指导下的动态生成观点是:教学不只是平时的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现场展开教学的过程。动态生成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追求的是课堂的本真、自然、和谐,展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

我们这里强调的课堂生态型和生成性,并不是指的是纯自然状态下的无序生成,因为随意的生成绝不是高水平的生成,那是漫无目标的脚踩西瓜皮似的“伪生成”,而是要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全面把握和对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为学生参与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为课堂的自然生成创造条件,从而达成高水平的课堂生态。请看下面这一教学片段:

【镜头扫描】出示题目: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生经过一段时间计算后)老师,这道题目除不尽!我用100÷(3.14×8×2),结果算不出来。

师:(不假思索)那你就用分数试着来计算一下呢?

生:这道题目不用这么复杂,用圆柱的侧面积乘半径就等于圆柱的体积。

师:(当时一愣)感觉好像有那么点意思,请你接着说。

生:因为圆柱的侧面积里有一个半径和高,再乘以一个半径就是圆柱的体积了。

师:(吃不准,借助板书来理解)S侧=3.14×d×h=3.14×2×r×h S侧×r=3.14×2×r×h×r=3.14×r2×h×2=V×2,同学们看出来了吗?

生1:(小手直举)结果还要除以2!

生2:就用侧面积乘半径再除以2,就是圆柱的体积。

生3:这题很简单,只要用100×8÷2就可以算出圆柱的体积,结果等于400立方厘米。

由此可见,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在备课时预设到位,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教师的推进状态和处理方式决定,虽然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他即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教师没有盲目打断学生的思路,而是及时捕捉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鼓励了一个学生,激励了一批学生,自然地生成了满堂精彩。

核心要义之三:着眼整体、适度开放、有效提升——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意义接受,做到引而有序、悟而有助、扶放有度,让生命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得到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基本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就是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交流,也是匆匆走过,草草收场,学生整体收益不大。

【变革理念和实践体现】生态型课堂的感悟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大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此,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只有经历了过程,学到的知识才是深刻的、持久有效的。当然,由于学生的生活原型和已有知识经验是匮乏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着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探究是集约的、计划的,不可能是放任自流的,需要教师适度引领,也只有这样,生态型课堂的感悟和体验才可能是有序的、高效的。生态课堂的整体是指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态化设计要体现整体性,要着眼“系统”,着眼生态圈的“圈”。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统一在知识境域这一整体之中。

当然,在课堂上,儿童个体的体验和感悟有时不会很深很透,甚至比较肤浅,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组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已有体验感悟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验感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

【镜头扫描】我在教学苏教国标版三年级《平均数》一课时,教学中,在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的平均数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教者备课时设计了三个问题:①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吗?请举例来说明。②平均数表示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③平均数应该在什么范围?作为理解和建构平均数概念的“脚手架”,师生相互启发、融通智慧、深度交流,做到引而有序、导而有度、悟而有助。学生在后续展示中所呈现出的理解是多元而精彩的。

生1: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并不是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多,比如李小刚套中了6个,而吴燕却套中了10个。

生2:平均数是经过移多补少或者先求总数,再平均分得到的,它表示的是一个组的整体水平。

生3:我觉得平均数与以前学过的平均分不同,求出平均数以后组里每人套圈数还是他们原来真实的个数。

生4:我觉得平均数可以看作是这一组套圈数的代表。

生5:我认为平均数是一些数通过相互调剂后得到的总体平均水平。

生6:求出的平均数应当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质朴的表达,折射出的恰恰是学生对于“平均数”概念的深层理解,这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型课堂带来灵动的生命气息。亦如枝头吐绿的嫩芽,舒展膨胀,尽显自我。在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这样的双重生态场中,各种因素的活性因子,既是场效应的接受者,又是场效应的影响者,使课堂这一生态体系中的主体——学生成为场效应的最大受益者。生态型课堂上,正是因其他生命的存在,才使我们的课堂生活显得如此瑰丽多彩、动人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