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山生态修复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篇1

【关键词】土壤修复;风险评估;设计原则

一、辽宁省实施生态修复的意义

辽宁省已正式被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为了建设生态省,辽宁省已制定了《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将辽宁省生态省建设规划期限定为20年,分为起步、整体推进、完善提高3个阶段。《纲要》提出,到2025年,辽宁省将基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省。其根本目的是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辽宁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农田土壤因多种污染源受到污染,工业企业搬迁及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遗留污染废弃地;矿山及基础工程建设造成土地生态破坏;因自然、经济及人为因素形成生态脆弱区。煤矿和铁矿,采矿、地表剥离、矿渣、煤矸石等占用大量土地。

二、生态修复技术及管理现状

1.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生态修复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也包括非污染环境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即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参与。生态修复技术还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卫星影像,航片),结合区域绿地、土壤、气象资料,以及规划区域的建设历史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详细调查,注重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等全方位的生态化。针对于污染土地的修复,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和针对工业企业搬迁及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遗留污染废弃地的修复。对于非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则包括对矿区、重要基础工程建设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区和处于农牧交错带的生态脆弱区进行的生态修复。对于污染土地、生态破坏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各国对修复和管理具有特定的规范、方法与程序,虽然在规范的具体内容上有各自的特点,但均涵盖土地的评价与分析、修复方案与措施及修复实施与管理维护三大部分。

修复区土地评价与分析包括修复区调查、风险评价和修复目标的确定,污染土地调查涉及土地物理条件、污染特性、暴露途径、受体调查;生态破坏区和生脆弱区调查包括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状况、土壤保水能力、矿区塌陷、植被情况、土地利用等,风险评价是判断污染土地风险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修复目标制定的重要基础,生态修复的目标有两种:一是认为将污染或生态破坏环境恢复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的管理和操作过程,即回复到生态先前或历史上的状态;另一张是污染或是生态破坏环境的修复要在于消除对任何生物有害的污染,重建适宜人与动物,植物等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无需回到先前的历史状态,而是重新建立新的生态环境。

修复技术的选择是土地修复的核心内容,根据实施的位置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利用特异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过程,借助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污染环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固化/稳定化土壤修复技术、玻璃化修复技术、热力学修复技术、热解吸修复技术和低温冰冻修复技术等。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淋洗技术、溶剂浸提技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化学还原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原位化学反应处理墙修复技术以及电化学修复技术等。在修复技术选择的基础上,针对整个污染土地进行技术集成,形成总体修复技术体系,制定修复方案。对于矿区及基础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区,可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土地整治、安全防护、生态功能重新设计、植被修复等。矿区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有:露天采场的工业旅游场地开发、固体废物处置场、恢复为水面等二次开发用地形式的生态修复;露采场边坡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边坡的排险,消除崩塌和落石隐患,这是治理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植被恢复,充分发挥植被的固土、滞尘、涵水、同化和改善气候的生态功能;废石场、尾矿库的全面整地覆土、穴状整地、穴内客土、建立植被的生态修复;塌陷区的安全防护措施建设的生态修复;将矿山废弃的机械、建筑、道路、矿床以及矿产品堆放场等建设成为矿山公园,将矿山废弃的水域建成矿山人工湿地,将矿山废弃的平地建设成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将矿山废弃的洼地、盆地建设成为养鱼场、垂钓园,将矿山废弃的坡地建设成为林业和畜牧业基地。公路、铁路、风电、水利工程等基建项目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边坡锚索加固工程、生态护坡工程、植生层修复、植被层修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体体现为大型植物坡面建植技术,坡面植被景观造型技术,厚层基质锚网喷附技术,棉网状植生带技术和连续纤维加固喷附技术、还包括了对退化河流、退化绿洲、退化水库和退化矿区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修复方案是指导修复工程实施的依据,方案的合理性、系统性直接决定了修复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修复目标。尽管现在已经有较多完整的生态修复技术,但目前还不能从整体层面上提出适合于解决辽宁省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生态修复技术进行集成,以利于辽宁省对生态修复进行规范化管理。

修复工程的实施、管理与维护则是土地生态修复的具体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修复工程实施运行、维护和监测、修复效果评价等三方面的内容。修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土地条件,按照修复技术方案,明确修复具体过程;修复工程运行、维护与监测贯穿整个修复过程,以确保修复有效性和修复目标的实现;土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则是考察修复目标的达到程度与修复工程成败的重要参数。

2.土地生态修复评价

不同的受污染地,不同矿山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的占地类型,生态修复的制约因素、修复目标和重点是不同的。对于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修复后目标污染物应该达到规定指标限值。评价范围应该与制度的修复方案确定的范围一致,根据生态修复报告中定桩资料和地理坐标勘察确定修复范围和深度,核实修复范围是否符合修复方案的要求。制订采样方案应包括采样介质、采样区域、采样点位、采样深度、采样数量、检测指标。应根据目标污染物与目标修复值进行分区采样,对于异位修复应在原址边缘和内部进行采样,对于原位修复主要在修复区内进行采样。根据生态修复的面积进行污染物目标值比较,小型修复项目可采用逐一比较法,大型生态修复项目可采用t检验法评价修复效果。在对污染土地进行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修复后,土地再利用前需要根据再利用目的对可能残留的污染物或修复剂是否会产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问题进行风险评价,可以采用原位观察法,实验室模拟观察法,微宇宙法和现场经验与推导方面分析如何对修复土地再用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矿山生态修复考核指标也应根据矿山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的占地类型,不同的受污染地,分别设立,分别考核。矿山施工期结束后即为生产期,对于整个工程是以投产为标志。对于单个工程以单个工程投产为标志,服务期以单个工程服务期满为标志,如有的矿山设有二个以上废石场,在生产初期用一个废石场,待第一个废石场服务期满后再启用第二个废石场,以此类推。矿山塌陷地、受污染地也是一定得范围为标志,所以矿山生态修复应以单个工程和场地为单位考核较为合理。露天采场、废石场、尾矿库、塌陷地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生产期,只有永久边坡、平台可以进行生态修复,因此这类场地在生产运行期只能对这部分进行考核,在服务期满后应对整个场地进行考核。塌陷地是随时间推移逐步塌陷、逐步稳定的过程,对塌陷地只能对稳定区进行生态修复,在时间上有滞后效应,对于塌陷地一般是对相对稳定区进行生态修复,进行生态修复考核。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主要是建构筑物,生产期用绿化率来考核,一般按15%计,在服务期满后,则要看工业场地是否作其他工业用地,如用作其它工业用地,则仍用绿化率考核,如拆除,则用生态修复率考核。道路管线区达到国家关于道路管线绿化要求即可。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应立即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率应达到90%以上。

三、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农田污染土壤修复可以削弱和降低污染土壤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风险,从而保障食品品质,降低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2.农业生产最小化原则

农田是农村农民生活保证的根本,因此,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应建立在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小化的基础上,最优选择是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实现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3.成本最低原则

大面积农田的修复需要考虑农田所有制和修复技术特点。对于承包责任制大面积农田,修复过程涉及不同富裕程度家庭,修复周期会影响政府扶助资金数量,因此修复技术所需材料和工程的成本应保持最低化,从而保障农民的积极配合和政府资金投入。

4.土地利用决定原则

污染物修复限值由土地利用形式决定,总体上可以将污染土壤分为自然用地、农业用地、商业/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修复限值不同。

5.修复技术无害化原则

农产品直接进入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因此,修复过程尽量减少污染物中间代谢产物的二次污染和修复技术本身带来的污染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

四、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

采用科学的布点方式对修复场地的污染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科学评价,掌握场地内土壤污染物的种类与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了解污染场地的地址、水文、气候和土地用途等情况。

五、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

在了解场地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农业利用方向,根据暴露途径和暴露人群特征,结合大气悬浮颗粒物中污染物状况,进行健康风险分析,并结合污染物迁移特征进行风险预测。

六、示范区建设和运行、监测及效果评价

根据场地评价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污染场地,进行征地及试验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

对示范修复的运行效果进行连续综合监测、生态毒理评价,确定修复运行的最佳参数,并进行运行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朱航.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J].科技信息. 2010(28)

[2]杨秋红,吕航,宋倩,但德忠.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08)

[3]Mullainathan L,Arulbalachandran D,Lakshmanan G MA,et al. Plant Archives . 2007

[4]周启星,宋玉芳等著.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4

[5]王世明,李天石,贾鸿社.矿产开发的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复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4(06)

[6]郭观林.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发生机理及健康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6

[7]林莉.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复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8]吴春发.复合污染土壤环境安全预测预警研究[D]. 浙江大学 2008

篇2

关键词 矿山废弃地 植被恢复 生态重建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Q143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与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矿业作为中国重要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95%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然而,采矿活动及其废弃物的排放不仅破坏和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短缺,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

1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地区开展了以造林绿化为主要措施的矿山植被工程,并初见成效。现将矿山植被恢复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举例剖析,并再找出应对措施,以提高矿山植被恢复工程的效果。

1.1缺乏统筹规划

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土、工业、农业、林业、生态等行业,涉及国家、集体、矿山、个人四个方面的利益,因此实施矿山植被恢复工程之前,必须以一个行政区域一个大中型矿山企业为中心,进行统筹规划,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起草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实施方案与技术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矿山植被恢复工程结束后,还要进行检查和验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矿山植被恢复工程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发挥出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应有的功能与效益。实践中,有的乡县或企业仍无统筹规划,致使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混乱、零散,未显现出整体效果。

1.2缺乏主动性

有的企业为降低矿山植被恢复工程费用,不是积极主动地搞好矿山植被恢复工作,致使在应该绿化的地块零星栽植了部分苗木,以应对检查;有的甚至拖延,导致矿山植被恢复工程进展缓慢。

1.3方法单一

多数矿山植被恢复工程主要采用了剖岩废料异地填埋造田绿化法和尾矿库直接绿化两种方法,由于废料台太高、太陡且多为石块,缺乏是以林木生长的土壤,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植被恢复技术,因此废料台的植被恢复工作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未能大范围实施,成为矿山植被恢复工程的难点,同时也缺少科技含量高的植被恢复方法。

1.4植被恢复应用的树种不够丰富

树种单一,适宜立地条件的外地树种应用很少,绿化树种不够丰富,不符合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同时也缺乏景观效应。

1.5造林技术应用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施工过程中,不按技术规程操作,造林技术应用不规范,只是造林成活率不高,或成活后管护不到位,保存率低,使整个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不达标。

1.6经济效益不显著

废物填埋造田成为可以耕作的土地,但应用面积太小。矿山恢复工程治理后,栽种树种基本无经济效益,只能供农民作薪柴用。由于经济效益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矿山植被恢复的积极性。

1.7意识不够

人们还未能全面认识矿山植被破坏带来的影响,没有引起高度意识,对于矿山植被恢复态度漠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采矿源,破坏矿山植被并且对于植被恢复认为是劳民伤财。

2矿山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的方法

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改善退化生态系统,保护并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人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退化治理与生态恢复工作。

2.1土壤治理

矿山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土壤治理,它包括矿山周围地区土壤质量的改善,覆盖在土壤上的尾矿及废弃矿石堆性能的改良。

2.1.1客土、排土法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重金属污染矿区,大多集中于地表数厘米或较浅层。挖去污染层,用无污染客土盖于污染土之上。此法需消费大量劳动力,并需有丰富的客土资源为条件。

2.1.2化学改良法

矿山尾矿及废弃矿中均缺少植被生长所必须的有机质、N、P、K等物质,因此对矿山土壤进行化学改良是必要的。如对富含较高碳酸钙及pH值得矿山废弃物,可利用适当的煤炭腐殖酸物质进行改良。施用低热值煤炭腐殖酸物质,依靠干湿交替的土壤热化过程,可以提高石灰性土壤中磷供应水平,从而达到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2植被恢复法

篇3

[关键词]区域地质调查矿山生产环境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26-01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新常态对地质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开发方面比较注重“量”的积累,各类资源的产量增长都比较大。现在,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根据调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政府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对勘查开发的资源种类实行了管控,目的是逐步减少勘查开发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加大对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支持力度。矿山资源的开采与矿山地质环境是相辅相成。因此在矿产整个开发与开采过程中做好区域地质监测与调查至关重要。既能保证矿山安全有序的生产,又能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能够合理进行资源开发,实现环境与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一、矿山地质问题

由于矿山开采对于矿山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松散,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以前的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的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不注意保护则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环境的负效应。

1.矿山地质灾害。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矿产资源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诸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固体矿床开采中。

2.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过程中进行不合理的开采会破坏地下水平衡系统,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及地表水渗漏,使区域地下水量减少,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地表植物生长。其次会造成地表与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酸度高、悬浮物浓度大、含重金属离子等矿产资源中含有的污染物会对地表水体和浅层地下水体产生了较大污染。

3.大气污染。矿产采集出来时常常在矿区内露天堆放,会产生大量含有污染物粉尘。特殊矿产资源开发还会排放有害气体。如不注意开采中的环境保护则会发生环境灾害事故。

4.破坏土地资源。在矿产资源的采集过程中,对土地的挖损,不合理设置及维护外排土场及尾矿排弃场都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及破坏。

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开采的矿产资源种类、开采的方式、地质环境条件、开采规模等因素有密切的关联,选择不同时段进行勘探和闭坑会出现不同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力较强,且持续时间长,产生破坏性大,即使封闭矿山后,长期时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矿山从开发至封闭乃至封闭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对当地地质进行了解以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矿山区域地质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矿山基本情况及远景规划、矿区地质环境条件、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等。

三、矿山区域地质调查的方式

1.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迅速的现场数据采集。

2.进行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实验。包括水质测试、淋虑实验、浸泡实验、含水层吸附实验、含水层顶板渗透性试验、采矿引起周围地层渗透性变化试验、矿石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元素测试试验、土壤污染试验、溶质迁移与富集规律试验等。岩土力学试验诸如室外原位力学实验和室内岩土物理力学试验。

3.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矿山环境的长期动态监测,对于深入认识矿区环境主控因素和互相间关系以及地质环境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意义。矿山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有:地面变形、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气等;主要监测内容为:水质、水位、水温、径流量、泉流量、应力、应变、土壤质量、大气质量。主要监测任务为:正确布设动态监测网店,规定动态监测时间和监测频率,分析动态监测数据资料,预测预报矿山环境演化规律。

四、矿山区域地质调查的作用

1、矿山开采前的区域地质调查

矿山开采前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对矿山的开采具有指导的作用。开发前对矿山进行地质调查,了解和掌握矿区地质环境、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背景目的在于防治和预报,特别是对那些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地区。在矿山开发前进行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以此为基础对地下开采进行沉陷岩土变体研究,或者露天采矿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矿山排水控制人口流场等进行分析研究,以在一系列研究分析资料基础上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矿山开采模式。同时对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程度作出预测评估,以此为确定矿山企业承担保护和治理恢复责任的依据,对新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作出规划安排,将预测成果及时应用于矿产勘查实践。

2、 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区域地质调查

在矿山开采实践中,经常遇到突发性事故,与模型数据不符等情况。需要即时分析情况,及时进行当下矿山区域地质调查,分析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灾害,对生产正常有序进行可能发生的影响及损害。同时分析对矿产资源可能发生的损害。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并有效保护矿产资源。通过对现有矿山开发过程中产生环境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成因分析,结合矿山安全评估活动进行示范,从而对指导矿山生产,建立科学合理的开采。

3、 矿山封闭后的区域地质调查

对于封闭的矿山很长时间内进行地质调查为以防矿山地质污染遗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能得到矿山封闭后周边环境地质变化的基础数据,可以以此为基础为后续其他土地利用开发进行分析。对于已破坏的环境,进行分析以得出治理恢复方案。

总之,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深入探讨成矿构造背景与形成过程,更好拓展区域找矿工作,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而推动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这里是郴州市苏仙区良田镇邓家塘村。11年前,中科院环境修复专家陈同斌带领他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团队,在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修复基地,通过种植蜈蚣草,尝试修复此前一年遭遇严重砷污染的农田。此后至今,科研人员每年都会将采集的土壤和植物样本带回实验室检测,观察数据变化。

“每年的最高修复效率能达到15%,有一块低浓度污染的地,我们已经修复好交还给当地百姓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晓勇告诉时代周报,蜈蚣草是目前修复砷污染农田最有效的植物。

肖晓红恰是受聘于修复基地的一名管理人员,如果没有当年的砷污染事故,这个季节,这位农妇和村人本应下田插秧、施肥喷药。现在,他们都洗脚上岸,或自主创业,或外出打工。被污染的农田则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全部种上了林木。

尽管存在着耗资大、费时长、缺乏经济效益等缺陷,但通过种草植树等方式,吸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修复法,被认为是修复污染土地的最好方法之一。

如今的“有色金属之乡”郴州,正试图以此方式为曾经因向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疮痍进行排毒和疗伤。

三种土壤修复方式

2000年1月8日,位于苏仙区原邓家塘乡(现良田镇)邓家塘村上游的原郴州砷制品有限公司,违规将只能在生产中循环使用而绝不允许外排的高浓度含砷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渗透到附近村民的井水中,造成饮用水砷含量严重超标,总计有380多人因急性或亚急性砷中毒入院治疗。

经过有关机构检测,此次事故中受害最严重的是邓家塘村十二、十三和十四3个小组,涉及200多名村民和100多亩田地,受污染的水田短期内无法继续种植水稻,需要改良土壤,或改造成旱地种植其它作物。

这就是当年震动全国的郴州重大砷污染事故。事后,污染企业被关停,事故直接责任人因犯重大环境污染罪被判入狱,并支付受害群众各类赔偿共计230余万元。

12年过去了,事故留下的遗毒,至今仍如阴霾般笼罩在当地政府和村民心头:被污染的土地如何修复?

这个追问,同样适应于郴州多年来在矿山开采和重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被污染地块。

2009年,国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污染场地调查。郴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继耀告诉时代周报,也正是在这一年,郴州着手考虑土壤修复,对全市的土壤进行了取样和监测。

截至目前,包括郴州在内的全国各个城市污染地块的详细数据尚未公布。不过,张继耀坦承,位于湘江源头,以矿业经济为支柱的郴州,重金属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在湖南省算“较严重”。

“源头不治,湘江难治”,这是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进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时提出的要求。

张继耀坦言,其所在的环保部门承受着不小的工作压力,“土壤修复,事关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责任重大,我们真的很着急。”

目前,国内的土壤修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物理法,将受污染的土地转移走;二是化学法,通过改良剂将受污染的土质改变过来;三是生物法,通过种植蜈蚣草、苎麻等超富集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吸收出来。不过,鉴于郴州土壤的重金属元素本底值较高,化学法在当地难以应用。

在向国家申请200万元的治理资金后,郴州在嘉禾县行廊镇开始了土壤修复试点,对当地遭受尾矿水污染,铅、砷、镉等重金属超标严重的50亩农田进行治理。其中30亩改造成鱼塘—将受污染的土方挖出,集体封存,覆土种植非食用性植物,同时引进外地干净水源进行养鱼;另外20亩则种上苎麻。

从效果来看,“养鱼很成功。”张继耀笑称,这一示范工程已经通过湖南省环保厅验收,还得了奖。

不过,这一修复模式要大面积推广仍存在困难,“如果要连片开挖,土地表面至少要移走1米深,那么多的土堆到哪里去?何况还是受过污染的(土壤)。”

边修复,边生产

种植苎麻是修复污染土壤较好的方法之一,不过在郴州的治理过程中,也遭遇了实际的困难。

为了大面积推广苎麻种植,形成治污规模效应,同时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郴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继耀在2008年特别批复,建议专门创办一个苎麻加工厂。

不过,从民众的反应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项目,“由于经济效益差,没有形成市场规模,政府又没有补贴,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张继耀对此感到无奈,苎麻厂很快倒闭。虽然当地现在仍有少量苎麻种植,但仅限于农民自用,“用来搓麻绳、编麻袋什么的”。

张继耀将种植苎麻失败的原因归于资金、技术、经济效益和种植习惯等多种因素所致。

事实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遭遇严重污染的土地一般是封存起来禁止耕种的,政府要对农民给予补贴。

但在人多地广的中国,这一方式的推广仍存在操作上的难度,而生物法则是最相对可行的选择。

早在2001年,遭受砷污染的邓家塘村就开始选用生物法修复土壤。中科院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带领的环境修复团队,在此租了15亩受污农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工程示范基地。此前,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

蜈蚣草具有超常的从土壤中吸收富集砷的能力,每年每亩地大约可以吸附7-13公斤的砷,其通过根系将土壤中的砷等重金属元素吸收到体内,并转移到地上部分。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和安全焚烧,一般5年内受污染地块就可以修复。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晓勇告诉时代周报,从多年来对基地采集的土壤和植物样本的检测结果观察,污染地块的砷含量在不断减少,蜈蚣草每年的最高修复效率能达到15%,有一块污染程度较低的土地已经修复好,交还给了当地老百姓。

鉴于蜈蚣草对砷污染土地具有极强的修复能力,2010年10月,由国家总投入2450多万元的蜈蚣草修复项目,在广西环江地区、云南个旧、湖南、江西等地成规模展开,总修复农田面积达到1000-2000亩,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

但在现实中,由于蜈蚣草的种植时间长,成本高,没有经济效益,当地很多老百姓宁愿将土地抛荒,也不愿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为此,陈同斌将单纯的修复技术发展成超富集植物与经济作物间作的边修复、边生产的新型修复模式,即将蜈蚣草与经济作物套种,一行种植农作物,一行种植蜈蚣草,以此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本报记者在邓家塘村采访时看到,被关停的原郴州砷制品公司的厂房已经破败不堪,被湮没在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中,周围的农田上,是成片的杨树林。

苏仙区环保分局纪检组长曹军刚介绍,这里如今种着60多亩林木,70多亩草类,“都是10年前栽的,杨树的适应力强,生命旺盛,除了杨树,还有樟树、桂花树等多种植物。”

曹军刚说,通过土地流转植树种草,也要视老百姓的意愿而定,“早年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开展,就是担心因为缺乏经济效益引起群众不满。”

在摸索中前进

在邓家塘种植了4年蜈蚣草后,陈同斌团队选择了退出,其重要原因是修复所需资金问题难以解决—通过生物法修复污染土地,价格达到了平均每亩2万元,地方政府不能给予补贴,老百姓的负担重,对这种方式根本不买账。

虽然蜈蚣草修复基地目前仍存在于邓家塘村,包括廖晓勇等在内的科研人员亦在坚持,但种植面积和样本采集、检测频率都在逐步减少。

“以前采得多,一年要采六七次,这两年由于科研经费的原因,做得少一点,一年也就一两次。”廖晓勇说。

廖晓勇介绍,过去修复基地的经费得到一些项目的支持,近年来随着这类项目的减少,科研团队只能拉一些别的项目来继续维持,但他们仍会坚持做下去,“因为这个事情比较有意义。”

对于蜈蚣草修复土壤遇到的经费问题,环保官员张继耀表示理解,却又无能为力。

此前,当地环保部门曾上报了多个土壤修复项目,但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的治理资金相对较少,这些钱往往花费在污染源的治理上,“目前的治污,还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张继耀说。

土壤修复耗资巨大,其效果往往难以预期,这样的担忧让地方政府对此类项目的投资慎之又慎。

廖晓勇向时代周报透露,蜈蚣草修复项目已经入选了国家环保部的先进污染防治目录,其在技术层面上已经非常成熟,目前推广的困难在于政府对该技术的推荐力度,“存在一个认知度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认可这种生物修复法,有的就无法接受。”

端午节的小长假期间,张继耀在长沙参加了一次百名专家会诊湘江的研讨会,话题是关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

从与会专家的介绍来看,目前国内的土壤修复都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很成熟的方法能完全推广,甚至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没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中国借鉴。由于资金缺口大,完全靠地方政府买单,土壤修复的进展缓慢。

根据张继耀的估算,目前在中国,每修复一亩严重污染的耕地,大约需要花费人民币50万-60万元。修复时间漫长,一般要10年甚至20年时间。由于各地土壤土质不一样,修复方法往往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对郴州这样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底值较高的地区,需要在实施中不断调整方案,这使得土壤修复工作变得异常困难,难以预期。

对当前的土壤修复模式,张继耀感到担忧,“没有国家从资金和技术层面上予以支持,单靠地方财政,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张继耀称,近年来郴州一直致力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方面的探索,2011年底,环保部门与湖南一家环保公司签订了土壤修复合作协议,在永兴县太和乡开展的化学原位修复土壤污染的示范工程项目已经动工。

不久前,郴州将土壤修复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并上报国家申请专项治理资金,以期提高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能力。

而在曾经的污染地邓家塘村,如今,无田可种的农民洗脚上岸,有经济能力的,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办起了米石加工厂,生产石子、石粉等建筑材料,家庭困难的农户则外出打工。

肖晓红家也开了个米石作坊,日子过得还算富足。偶尔,当她去基地给蜈蚣草作管理时,脚下的土地才会让她记起,自己依然是个农民。

武汉40亿修复土壤

本报记者 何光伟 发自武汉

赣州的稀土矿产开采导致土壤污染,仅仅是中国近数十年来经济增长背后的一个样本。

如今,工业污染在农村带来生态灾难的同时,其在城市的影响也随着房地产开发逐步显现,土地污染的危害也已从农村蔓延到了城市。

距离赣州市750公里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湖北省武汉市,其城区内大量化工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土地,正在困扰着这个中部崛起的“龙头”。

就在2008年,武汉市要求市区内化工企业在4年内搬出三环。不少化工企业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很快被地产商开发成楼盘卖掉。

位于江岸区谌家矶西流湾的一个经适房小区,能够容纳2400户。

该小区占地160亩,在其开工一年多后的2009年11月3日,武汉市环保局批复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10年9月,该地块通过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环评验收。

但很多业主并不知情,这个小区全部坐落在原长江化工厂厂址范围内。

这个小区的开发商花费600多万对污染进行了处理,他们用塑料膜覆盖住受污染土地,再将运来的安全土壤覆盖在膜上。

业主们不相信验收结论,他们也认为塑料膜覆盖住受污染土地就能解决问题,他们后来虽然采取了罢住等方式表达换房等诉求,但最终不了了之。

这个小区并非孤例。早在2006年3月,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公司竞得“赫山001号”地块建商品房,这一总面积280亩的地块竟然原属武汉市农药厂。

随后开发商要求退地,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赔偿1.2亿元。直到2011年5月11日,该地块启动修复工程,武汉市政府需再耗资2.32亿元为毒地埋单。

据武汉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市还对其他7处涉污地块进行调查评估,确定了4处土壤修复试点。初步统计,武汉市整个治理、修复工程耗资或达40亿元。

赣州:刮骨疗伤

本报记者 何光伟 发自赣州

享有“稀土王国”之称的江西赣州,正面临着土壤污染治理难题。

今年4月,由国家42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赣州经过6天的调研后,形成了一个赣南苏区的环境报告。报告显示,稀土开采污染遍布赣州的18个县(市、区),涉及废弃稀土矿山302个,遗留的尾矿(废渣)达1.91亿吨,被破坏的山林面积达97.34平方公里。

上述赣州稀土污染的现状,也意味着整个赣州地区治理土地的困难。被矿产污染的土地不仅降低了粮食产量,也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甚至让人身患疾病。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赣州将不得不为治理稀土污染而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赣州地区稀土整体治污花费的代价,需380个亿;而2011年,江西全省稀土行业全年利润为65亿元。

“搬山运动”

李日考家的责任田在几年前就荒废了,原因是稀土开采,已破坏了水源和土壤。李日考所在的赣江村,目前有近300亩农田被荒弃。

按照村民们的说法,污染让不少村民疾病缠身。为逃避稀土开采带来的污染,他们不得不离开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的赣江村,以盛产稀土出名。就是这个赣南普通的小山村,曾是稀土私采和违法加工的重灾区。

官方资料显示,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全球36%,而江西省就占中国稀土储量的六成,赣州市则是江西省稀土的主产地。

而龙南县则是赣州“稀土第一县”,已探明离子型重稀土的储量占世界离子型重稀土储量的70%,其品质居世界之首,一直享有“稀土王国”的美誉。

就是这个“稀土王国”,多年来由于开采稀土,让部分商人暴富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生态问题。

据熟悉情况的赣江村村民介绍,稀土开采一度使用的池浸工艺被称为“搬山运动”,即先砍树锄草,后剥离表层土壤,所到之处山体面目全非。

在“搬山运动”中,使用碳铵或硫铵浸出、酸沉等工序会产生大量废水,水里富含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

村民们明白碳铵或硫铵就相当于化肥,是这些过量的肥料经稀土废水污染了水源和土壤,让他们种出的水稻疯长,“只长稻秆不长穗”。

公开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稀土氧化物要消耗7吨左右的强酸,稀土行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达2000多万吨,其中氨氮含量300mg/L~5000mg/L,超出标准十几倍至上百倍。

至于重金属会带来什么危害,村民们并不知晓。但村民们很清楚,他们在五六年前就种出了不结果的水稻,最后变成了一堆只能做柴火的稻草。

在赣州随处可见寸草不生的山体,大有“苍崖铲赤壤、清溪泛黄流”的景象,黄浊臭水人畜皆不能饮用,稀土开采带来的环境灾难由此可见一斑。

因“搬山运动”采取的池浸、堆浸工艺提炼稀土方法简单,曾一度造成过去近20年间,赣南的土法提炼稀土遍地开花。

以池浸工艺为例,该方法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产生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

就在此前的4月16日,由国家42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赣州经过6天的调研后,形成了一个赣南苏区的环境报告。

报告显示,稀土开采污染遍布赣州的18个县,涉及废弃稀土矿山302个,遗留的尾矿(废渣)达1.91亿吨,被破坏的山林面积有97.34平方公里,需要治理70年。

赣州模式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就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稀土管理模式,但时至今日,稀土污染的治理还在艰难进行。

“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搬山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赣州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环境和生态的污染,已变得越来越严重。

正是在污染逐日严峻的形势下,赣州提出了稀土治理的“赣州模式”。按官方解释,“赣州模式”是在“龙南模式”的基础上,新增对稀土分离产品的控制,从稀土开采至稀土分离后的产品,赣稀矿业都拥有所有权,外部公司只受托加工。

事实上,早在1989年的全国第二次稀土工作会议上,“龙南模式”最先被提出,而随后的“赣州模式”即源于此,并对其加以“改进和创新”。

诞生于1985年的“龙南模式”,基于“村村开,乡乡开”,致使被破坏的矿山面积达17.77平方公里,尤其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已经非常严重。

龙南县不得不着手稀土治理,当时就提出“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开采、统一销售、统一治理”,每个乡只办一个矿,全县稀土生产经营统一交由龙南县稀土工业公司负责。

龙南县的稀土治理方式获得了赣州市的认同,赣州市随即提出“赣州模式”。在2000年,赣州成立南方稀土矿业公司,意欲仿照“龙南模式”整合全市稀土。

在随后的几年里,“赣州模式”不仅控制了境内稀土开采,还通过开发“原地取矿”等新工艺减少了环境问题,使企业环境治理费用大为降低。

龙南县的邻县信丰县也是稀土大县,该县安西镇热水村,挖掘机和铲车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搬山运动”开采稀土,以至不少山头被削平、平地变深坑。

稀土矿区的人们一直饱受污染磨难,虽然当地政府也经常出台政策,希望努力改变矿区的生态,但效果似乎并不显著,而资金则是最大的瓶颈。

为解决因稀土矿长期开采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龙南县和信丰县在2010年底一共获得江西省下拨的43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稀土废弃矿山环境治理。

官方希望矿区能变成“绿色银行”,鼓励农民承包废旧稀土矿山通过种植果树、挖鱼塘、办养殖场等形式,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废旧矿山资源。

在龙南县足洞稀土矿区四车间治理点,这个面积0.29平方公里的废弃稀土矿山,先前种上的杨树和松树很多均无法存活。

为了治理足洞矿区四车间的稀土污染,当地政府目前投入的花费已超过5000万元。每亩矿山仅复绿的费用就要超过2万元,仅这一个矿区的治理花费需要3个亿。

几千万资金对于稀土矿区的生态修复,仍然是杯水车薪。按龙南县官方此前的估计,如果将整个龙南县的稀土废矿水土治理好,需要资金几十亿元。

“刮骨疗伤”

地不能种、水不能喝、地质灾害增多……这一系列因稀土等矿产过度开采带来的问题,如今,让赣州市品尝到了粗放式发展的苦头。

为减少稀土开采带来的污染,国务院在《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决取缔南方离子型稀土池浸和堆浸工艺,全面推行原地浸矿工艺。

但熟悉情况的专家指出,禁止池浸和堆浸,只是杜绝开挖山头,实行原地浸矿,表面上保护了植被,但污染和危害还有可能转移到地下看不见的地方。

在上述专家看来,赣州推行的原地浸矿工艺开采稀土,并不能真正杜绝污染。加之此前开采稀土破坏的环境,随着以后继续开采稀土,注定会让赣州市走上漫长的治污之路。

在今年4月初的赣州市“两会”上,赣州市市长冷新生在谈到2011年生态建设时说,去年赣州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915亩。

冷新生表示,按这个治理速度,赣州被污染的山林97.34平方公里(折合146010亩),需要治理70年,并且还是在没有新增污染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也曾表示,这么多年,赣州累计开采稀土25万吨,占全国的70%,这个贡献不能用资金来衡量,留下了大片废弃矿山,现在大致估算,治理需要380亿元。

如果要恢复到未开采稀土前的状态,整个赣州市的稀土矿区至少需要1000亿元资金。而赣州市在2011年的财政总收入,也就只有180.32亿元。

由于此前多年来的滥采滥挖,江西省非但没有从宝贵的稀土资源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一直在做赔本买卖。

江西省工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江西省全年稀土主营收入329.2亿元,利润65亿元。核算下来,稀土行业利润率接近20%。

20%的投入产出比,并不算低,但这里的成本仅仅包含企业人员工资、设备投入等显性成本,却没有将开采稀土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一隐性成本计算在内。

篇5

关键词:露天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a's large-scale open pit mine open pit mining has entered a new climax,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pen-pit mining of coal resources in China, the adverse effects of opencast coal mining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openthe system of coal mining,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Key words: open pit; m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D8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露天煤矿开采及其体系

与地下开采矿山的开采有所区别,露天煤矿开采是指在保证露天矿山安全、高效生产的同时,兼顾露天采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防止或尽可能的减轻露天采煤对土地、空气、水以及地质灾害的不良影响,使露天矿山形成“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运行模型,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露天煤矿开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露天煤矿开采体系

二、露天煤矿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

2.1开采工艺与设备选型合理化

露天开采工艺与设备选型是露天矿设计的主要环节,其合理与否将影响露天矿的投资、露天开采的成本以及露天矿的建设和生产;因此要实现露天煤矿开采就必须选择合理的开采工艺与设备。

露天煤矿既是一个能源生产基地,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大户。因此,在露天开采工艺系统选择过程中,除了充分考虑矿区气候条件、矿床的自然条件、产量规模、资金、开发现状等因素之外,应尽量采用能耗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尽量降低昂贵的燃油消耗的开采工艺,采用“以电代油”的清洁开采工艺例如,条件符合的露天煤矿应尽量采用连续开采工艺、半连续开采工艺或者拉斗铲倒堆工艺,代替传统的单斗——卡车间断工艺;在矿岩运输方面,连续、半连续开采工艺均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拉斗铲倒堆工艺集采掘、运输、排土3项作业于一体,大大减少了卡车燃油成本(如表1),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表1公路运输与带式输送机运输技术经济比较

运输方式 吨公里经营费/元 吨公里能耗(KW·h)

公路运输 11.45 5.40

带式输送机运输 0.93 1.87

露天矿设备选型除了考虑矿床赋存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矿山生产能力等条件之外,应优先选择单位耗油少、电耗低的设备,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应使铲、车合理匹配,设备维修及时,以有利于充分发挥设备效率,达到高产、高效、减少吨煤燃油消耗与吨煤电耗的目的。

2.2煤炭资源回采率最大化

煤炭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最大化是实现露天煤矿开采的重要内容。为了减少煤炭损失、提高煤炭回采率,应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对于开采水平、近水平煤层的露天矿,应采用顶板露煤与倾斜分层相结合的方式,回采前用辅助设备清扫煤面;对于开采倾斜、急倾斜煤层的露天矿,台阶采用水平分层时,应采用顶板露煤,从煤层顶板向底板推进,三角煤、岩用推土机送至本台阶工作面附近,用前装机或电铲装车的采煤方法,其回采顺序如图2所示。

①,②,‥‥,⑦回采顺序号

图2露煤及回采顺序示意图

此外,露井联采技术能够充分发挥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的优势,提高资源采出率,将对环境的破坏减轻到最低,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采,我国早期建设的老露天矿,多为倾斜煤层,一些露天矿已近闭坑,可以采用深部陡帮横采内排技术,深部陡帮横采内排技术可以短期实现内排,缩短运距,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缩短高陡边坡存在的时间,有利于边坡稳定,最重要的是扩大了露天开采的煤炭资源储量,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有利于矿区可持续发展。

2.3露天矿运输系统优化

运输系统在露天矿各生产环节中起着“动脉”与“纽带”的作用,通过运输系统把采掘、运输、排土等各生产环节联系起来。因此,要实现露天煤矿开采需要对露天矿的运输系统优化研究。露天矿运输系统优化有利于节约运输费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过程中能耗以及减轻矿区环境污染。露天矿运输系统优化应按照矿、岩的流向,从运输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合理选择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综合考虑运距、运输方式、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以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最快速度和最少的费用组织好矿、岩运输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矿山生产、经营与管理数字化

在矿山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数字露天煤矿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带动企业发展数字露天煤矿是指在统一的时空框架下,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理解、表达与数字化再现;数字露天煤矿的建设必须以实现矿区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为目标,它涵盖了露天煤矿生产、经营与管理等全部业务工作,可以实现露天矿地质、采矿计划、测量验收、边坡稳定以及土地复垦计算机决策管理,实现露天矿各个生产环节的自动调度与监控,实现露天矿人、财、物、产、供销、等各方面的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可以对工作环境、管理目标等变化条件及时正确地做出反应,实现高度可靠和准确的智能化实时管理,节约了人力物力,数字化露天煤矿的总体框架如图3所示。

图3数字化露天煤矿的总体框架

2.5资源综合利用化

露天煤矿开采不仅要考虑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而且要把露天煤矿的伴生矿物、废气、污水、煤矸石、粉煤灰等都看做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相关产业,如电力产业、炸药生产、煤化工产业等。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循环经济综合降低资源开采成本,促进资源消耗“减量化”、废物利用“资源化”,减轻了露天采煤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了真正的开采露天煤矿资源。

2.6 露天采矿与生态环境重建一体化

露天采煤破坏了矿区原始的生态环境,因此,要实现露天煤矿开采就要通过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手段,对露天开采引起的土地功能退化、生态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等问题,通过工程、生物及其他综合措施来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露天煤矿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应与采矿活动同步进行,根据矿山不同开采时期的技术特点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及时做出相应的复垦或生态修复方案,使得露天采矿与生态环境重建在工艺、工序和时空关系上协调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露天采矿与生态环境重建的一体化,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2.7粉尘、烟气净化

为了减轻采矿活动对空气的污染,应采取粉尘、烟气的净化技术。首先应把粉尘、烟气等有害物质最大限度地消除在生产过程中,露天矿山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流化床脱硫等技术,并将锅炉安装除尘器,减少锅炉烟尘排放量,使锅炉烟尘和SO2达标排放;(2)及时清理露天采场台阶上的浮煤,在开采过程中提高选采效果,即有利于提高煤炭采出率,又可以有效防止煤炭自燃;(3)对边帮压煤采取必要的防灭火措施,既有利于减轻空气污染,又可以保证边坡稳定;(4)在储煤场建起高于煤堆的防风墙,减轻大气污染;(5)设备作业过程可以采用湿式防尘和洒水降尘的方式,减少粉尘污染,同时作业人员也要加强个人防护;(6)加强矿区路面的管理工作,经常保持路面平整,及时清除路面尘土,降低粉尘量。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红壤;水土保持;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9002

1引言

红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和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在部分地区,红壤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阻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造成了土壤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因此,在现阶段,注重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做好水土保持,不仅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能够促进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

2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技术分析

2.1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

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在水土保持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小流域这一基本单元进行治理改善。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的应用,体现着水土保持的特色,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保护需求,也能够满足水土保持的管理要求。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小流域等基本单元,采用工程、生物或耕种方式,实现水土保持结构的优化,促使小流域能够在水、草、林木等方面达到较为合理有效的结构构成,通过科学的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能够调整和优化土地的使用结构,使地方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效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1\]。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是水土保持技术的主要体现,是较为合理及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2.2坡面径流调控技术

红壤主要存在于降水量较高的地区,在区域内往往有着较多的河川径流。降雨与径流都是一种水资源,能够满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但过多的降雨以及径流,容易对土壤造成冲刷,导致水土流失状况的发生。水流容易带走红壤中的养分,造成红壤的耕种能力下降,土壤退化。为此,实现对土壤资源的保护,需要对河川径流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防控调整体系,避免红壤地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坡面径流调控技术主要是运用一系列的聚散工程设施,通过一定的机制,影响坡面径流的流动方式,使坡面径流的水流动速度与流动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弱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实现保持水土的目的。坡面径流调控技术的应用具有有效的现实作用,在水蚀地区使用坡面径流调控技术,不仅能够便于水分下渗,为植被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便于植被覆盖,也能够使水土保持的效果得到保证\[2\]。坡面径流调控技术在应用中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坡面截留、拦蓄以及引排灌工程的综合运用,能够建立有效的坡面径流调控体系,达到更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效果。

2.3植生工程技术

植生工程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生物学、植物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使用植物种植覆盖等方式,遵循生态经济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达到保持水土保持目的的工程技术。植生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保护地区的植被覆盖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使土壤养分得到保护,还能够使生态经济得到体现。植生工程技术体现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能够有效地达到水土保持目的,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统一的具体表现。植生工程技术是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的水土保持技术,对于我国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够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2.4猪沼果循环利用技术

猪沼果循环利用技术早期在赣南地区得到应用,是一种新型的水土保持循环利用技术,能够实现养殖、沼气、种植三方面的联合,通过多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水土保持和资源使用优化的目的。猪沼果循环利用技术,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猪沼果循环利用技术能够通过使用产出的沼气进行照明或发电,能够有效降低生活成本,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外沼渣沼液也能够用于种植灌溉,猪沼果循环利用技术产生的沼渣沼液,是一种养分充足的有机养料,能够及时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使农业种植的种植物产量和质量都得到稳定保障,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3\]。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也具备杀虫功效,能够减少或避免化工农药的使用,推动农业种植绿化环保的发展,改善农村风貌。

2.5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是近年来水土保持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一种创新,已经在许多区域得到推广与应用,该技术主要通过对土壤侵蚀区域不同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达到治理水土流失和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目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是针对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4\]。在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人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与依靠大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技术有机结合,对林地采取封禁管护和补种林草,减少人为干扰;对坡耕地采取合理保护性耕作措施,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到达作物增产增收;对河流、水库采取减少入河入库废弃物及污染物,实施河流、水库休养生息,增加生物多样性,使河流水库水质改善,生态恢复健康;对矿山治理采取覆盖土壤,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使矿山生态系统得以恢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使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得到拓展,单位面积上治理投入较少,水土流失大范围得到治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生态效益显著。

3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趋势

3.1实现与生态安全的结合

生态安全是指人们生活所处地域或国家在生态环境上的安全。生态安全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在水土保持技术的未来发展方面,水土保持会实现与生态安全的结合,生态安全要求着红壤地区能够实现有效的水土保持,而水土保持目的的实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生态安全,两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

3.2实现与社会力量的结合

水土保持关系着生态文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水土保持需要国家投入足够的精力与物质。但是,光靠国家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满足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要求,水土保持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合作。

3.3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结合

水土保持技术体现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水土保持技术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护,体现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结合,能够推动人们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4结语

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对于我国水土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水土保持的技术发展与进步,实现对水土资源的维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1]曹文洪,刘国彬,鲁胜力,等.我国水土保持科技近期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2013,(6):14~18.

[2]林福兴,黄东风,林敬兰,等.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控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27~228,230.

[3]张平仓,程冬兵.《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解读[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28~34.

[4]杨爱民,刘孝盈,李跃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1~13.

[5]王学强.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效益评价及其治理范式的建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6]高鹏,杨加利.我国植被恢复中的几个误区及应用生态学原理的植被恢复方法探研[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

[7]彭娜,谢小立,王开峰,等.红壤坡地降雨入渗、产流及土壤水分分配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3).

篇7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灾害类型。根据我区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结合汛期气象趋势预测,2009年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仍主要集中在3—9月,区内大部分地区春、梅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略高于去年,台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与去年持平。春、梅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高陡边坡崩塌及滑坡。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过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山区滑坡、崩塌、小流域泥石流。

(二)重点防治对象。双桥、太真、上方、黄坛口、湖南、大洲等乡镇汛期降雨强度大,地质环境复杂,现状地质灾害隐患众多,属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重点防治对象是:大中型水库岸坡、新建新修简易公路沿线、山区中小学、闭坑矿山的采空区及弃渣堆放点、旅游风景点内险要地貌处、开挖强度较大的民房及稳定性较差的泥石流隐患沟等。

全区需重点做好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处:

1、列入市级以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黄坛口乡下呈村泥石流和上方镇界头村后山滑坡隐患防治点,由所在乡镇设立防灾明白墙,并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防治现状确定年度防治任务、目标,编制防灾预案,交区国土局备案。

2、列入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5处,即黄坛口乡黄泥岭村桃源滑坡隐患、上方镇姐妹山滑坡隐患、上方镇大坪地村石灰石矿弃渣堆泥石流隐患、杜泽镇庙前枧头坞村泥石流隐患、双桥乡黄蒙村泥石流隐患。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所在乡镇要逐点编制具体的防灾方案,并认真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二、地质灾害现状

我区是*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之一。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面积约119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8%。截止20*年底,我区共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其中滑坡13处,占28%;崩塌13处,占28%;泥石流19处,占40%;地面塌陷2处,占4%。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员419户1736人,财产5599万元。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由于残坡积物相对较厚,修路、建房削坡、矿山开采、开垦种植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破坏了山坡的平衡状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岩溶地面塌陷隐患主要分布在覆盖型岩溶比较发育的上方镇,冒顶地面塌陷隐患主要分布于石煤、方解石等坑采矿山较多的上方、峡川等乡镇。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拟订和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针对重点防治对象,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区国土局备案。要认真分析本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特别注意自然因素和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发生时间等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要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特别要根据农村基层干部调整变动情况,及时明确责任人、监测员,并加强对新增人员的培训。汛前要组织一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重点检查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交通干线、旅游风景区、及山地斜坡地带、河流两侧边坡、库岸、矿山采空区及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及时排除隐患。

(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补充抗台风及暴雪低温气象条件下地质灾害防御的应急管理内容,并注意避灾地点安全性的评估,确保预案启动实施中的有效性。要适时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要结合汛期防洪,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队伍,设立安置区,并配置必要的应急装备,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三)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保障我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街道)对于已查明的泥石流隐患,要充分结合当地山区小流域的整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威胁人员众多、危害严重的,要在汛期前编制完成防灾预案,确定监测人员,落实防灾责任人及防灾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及工程治理工作时,也要充分考虑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要求,优先安排项目和资金,切实保证受威胁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与治理、搬迁避让。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与治理、搬迁避让。规模较大、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对经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不合理、自然环境条件差、不适宜人居的灾害点,则实施搬迁避让;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用简易监测措施来监测灾体的地表位移,通过预警预报、临时避险等方式摆脱地质灾害威胁。通过勘查治理、搬迁避险和预警预报项目的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保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我区上方、灰坪、太真区域是*市三大石灰石集中开采区之一,有关部门及所在乡镇要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对废弃矿山,应进行削坡、复垦还绿,消除隐患;对生产矿山,应结合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要求,边开采、边治理、边复绿;对待采、待批矿山,要按照开采利用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严格管理、规范采矿行为。

(六)强化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新建矿山、移民迁建、旅游开发等,以及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对评估成果的监督检查。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和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抽查或监督检查。对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彻底的建设工程,要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迟迟不整改的,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以处罚。

(七)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在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保证农民建房能选择一个安全的地质环境,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拟建房的农民宅基地,国土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逐户调查,填写评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个评估报告,统一报批。我区农村“康庄工程”沿线存在较多的滑坡、崩塌隐患,在汛期,各乡镇(街道)要加强道路沿线边坡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八)抓好交通及水利工程沿线、山区中小学、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防治。我区部分交通及水利工程沿线、山区中小学、风景名胜区,存在一些地质灾害隐患。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防灾预案,对存在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要提出治理方案,进行工程治理。

四、职责分工

(一)区国土部门。

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指导乡镇(街道)建立和完善防灾网络,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

2、加强年度防治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汛期值班制度,坚持灾情巡查制度和落实灾情速报制度。

3、对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和造成的危害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认真配合当地乡镇(街道)核查因地质灾害冲毁、淤积的耕地情况,帮助房屋倒塌灾民落实重新建房用地。

5、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管理,对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二)区水利部门。加大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对易发区内进行水利建设工程的,督促业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有人员居住的大中型水库岸坡,要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划分易发地段,落实监测、巡查责任。汛期之前,对病险山塘水库、盘山水渠渗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等进行认真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灾情发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损毁情况,制定损毁工程修复方案,及时抢修被毁水利工程。

(三)区交通部门。加大交通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对易发区内进行交通建设工程的,督促业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边坡未治理的交通沿线,要进行详细调查,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地段,落实监测、巡查责任。对因公路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督促业主单位,及时治理,消除隐患。汛期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公路沿线巡查。

(四)区教育部门。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山区中小学,须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中小学新建、改建、扩建的,督促业主单位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汛期加强山区中小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

(五)区旅游部门。加大风景名胜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重要风景名胜区,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旅游工程建设的,须督促业主单位按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汛期加强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

(六)区规划、建设部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对农村集镇建房,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七)区农业、林业部门。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督促乡镇、村坚决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应改为旱地,滑坡体上严禁全垦造林。

(八)区财政部门。落实必要的防灾网络建设和地质灾害动态巡查、监测的工作经费。在灾害发生时,落实受灾人员救助资金和灾害治理资金。

五、地质灾害防灾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治责任。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重要日常工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要强化责任落实,并把地质灾害防治列入年度工作责任制考核目标。凡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乡镇(街道)都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街道)行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同时监督指导地质灾害点所在村成立地质灾害监测小组。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防灾工作责任制等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督促,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抓好整改落实。有关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落实。

篇8

1煤矿开采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

1.1 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污染

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是做为人口大国,人均的淡水资源占有量甚至不及世界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的1/4,而在我国煤炭产业集中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尤为严重。煤矿开采地区本身水资源的储备量就很不理想,加上煤矿开采导致的地下水流失和污染,仅仅山西省就因为开采煤矿至少导致30万人饮水困难。同时,由于煤矿开采缺乏保护措施,矿区附近的水源污染严重。

1.2 对土地资源的污染

由于对煤矿过度开采,据统计,已经导致600km2~1000km2的土地塌陷,在华北、东北平原地区,每年塌陷的土地面积达到6600 hm2,其中耕地面就多大4000hm2,这代表随着我国煤矿的开采,每年将会有将近4万名以耕田务农为收入的农民因此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耕地。同时,煤矿的开采还会引起弟子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地表下沉等地质活动,不仅对煤矿开采地区的建筑安全造成了严重的隐患,更会造成农田耕地高低不平,甚至会出现大面积的积水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耕种。

煤矿开采过程中除了开采行为会对土地产生影响以外,产生的伴生物对于土地的影响也很严重,例如煤矸石。煤矸石是在煤矿开采和洗煤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矿质废弃物,煤矸石的产量和煤矿的含煤资粮于开采工艺有着直接关系,在我国煤矸石通常为原煤产量的10%~20%左右。煤矸石对于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于煤矸石占用的土地面积大,影响生态环境,同时,煤矸石在自燃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煤矸石堆积山体总量约为3Gt,按照年排放量,预计到2012年煤矸石的年新增占地面积约700hm2。全国正在自燃的煤矸石山大约有200座之多,自燃过程中排放的有害气体总量可想而知,严重的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1.3 煤矿开采对于大气环境的污染

除了上文提到的煤矸石自燃会产生污染气体污染大气以外,煤矿在开采过程中还会产生多种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情况,这包括:矿区运行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燃煤锅炉和厂房燃烧产生的煤烟:煤矿居民和工人居住生活产生的煤烟排放:煤矿地区汽车往返运输产生的尾气污染:煤矸石自燃的有害气体排放。同时,煤矿开采的同时,地下会冒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体的存在不仅对煤矿的安全运作造成了安全隐患,而且瓦斯对于臭氧层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1.4 煤矿开采产生的噪声污染

由于煤矿的煤矿开采的工程周期长,而且开采设备的噪音严重,导致煤矿开采地区的环境受噪声污染严重。矿工在开采工作中受到连续性的高强度噪声污染不仅会产生听力下降和耳鸣耳聋的听觉问题,同时还会进一步引发矿工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的衰弱。矿工身体健康的下降导致了矿工工作效率的下降、工作状态不佳,加重了煤矿开采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和安全隐患。在这基础上,煤矿开采还对矿区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煤矿开采产生的噪声已经成为煤矿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2针对煤矿开采的影响的相关对策

2.1 井下废气和粉尘的处理

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井下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瓦斯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严重后果危害了矿工的身体健康,并且在排放到地表以后,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何解决粉尘的问题,可以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对煤层进行注水和使用集尘风机等设备,对开采过程中的粉尘进行控制和防范。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对井下进行注氮、灌浆等方式,可以有效的中和井下煤炭自燃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2.2 井下污水的处理

为了安全生产的需要,煤矿在开采时需要对煤层进行注水减少粉尘,同时煤矿的开采还会导致地下水的沉积,为此,及时将井下污水排出地表是开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作业用水和地下水受到煤碳的污染严重,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于水资源会造成严重后果,采用新型的脱水和滤水设备,对井下排出的废水进行分成脱水和过滤,减少污水的排放,将高浓度的煤泥水回收至选煤厂从新加工和处理。

2.3 地表坍塌的问题

由于煤炭的开采会导致地下结构和承力的严重变化,常常会引起地表的坍塌,对于煤矿附近的建筑物安全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为此,在开采过程中要注意矿洞的支护工作,增加矿洞的稳定性。对于废弃的矿洞要做好回填工作。

2.4 控制噪声污染

煤矿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的噪声问题由来已久,根据我国卫生部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噪声问题的相关条例和规范标准,我国煤矿的开采过程中的噪声严重超标,为此,煤矿开采时,相关企业必须做好噪声的消除和隔离工作,矿区必须配备噪声消音设备,将煤炭的生产噪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2.5 煤层气的开发

所谓煤层气的开发就是指针对煤矿开采过程中井下的瓦斯利用问题。煤层气是一种随煤矿形成而伴生的非常规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的性质,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会对开采工作造成严重安全隐患。现有的处理方式是将煤层气排放到地表燃烧处理,不仅仅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和气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随着能源的紧俏和科技的发展,煤层气作为一种易得资源被人们所关注,如何安全合理的开采和收集煤层气,将原本的安全隐患化为新型能源,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还提升了煤炭开采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煤矿作为我国的传统能源,煤矿的开采工作一直被广泛关注,如何减少煤矿开采对于环境的污染,对于提升煤矿产业的及经济效益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要彻底的解决煤矿开采对环境影响的问题,就必须从煤矿企业的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并研究和开发利用矿区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监督煤矿企业的行为,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莉萍.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矿区生态修复―― 以煤矿为例[J].学理论,2010(18).

[2] 赵东,王长新,李恩花.煤矿开采塌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J].中州煤炭,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