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质

篇1

【关键词】心智模式 企业管理创新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作为中国经济主要推动力量的企业,其发展和管理创新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如何在文化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深层动力,心智模式的改善直接影响着现代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发展前景。克服企业管理中的思维局限,有效地改善企业心智模式,是现代企业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心智模式的内涵

对心智模式研究始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初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规避思维局限,改革开放的推进加速了中国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当代中国企业也逐渐开始面对诸多心智模式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学家敏锐地注意到,伴随后工业时代来临的不仅仅是产品生产模式以及经营模式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变得日益复杂和多变。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较早的得出结论:信息时代管理的成功,5%在于技术因素,95%在于心理因素;企业失败不是根源于企图心太弱,注意力不够坚强或缺乏系统的思考,而是来自“心智模式”。①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的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的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假如没有认知上的心灵地图,人类无法探究这个复杂的世界,而所有这些心灵地图,在本质上都有其缺陷”。“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认知周遭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②从彼得・圣吉对心智模式内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像企业的产品抑或是品牌宣传一样外在的表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前,而是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技巧和管理文化植根于企业发展的深层本质之中,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现实效益。换言之,心智模式是企业生产以及管理行为主体的一种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它和企业的外在表现元素一并构成一个企业完整的动力系统。通俗的讲,包括心智模式在内的企业文化就犹如电脑的软件系统,强有力地支持抑或是顽固地阻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

西方管理学家对心智模式地位的重视以及心智模式改善的努力都源自于它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不可或缺和无法代替,更源于当代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于现代企业发展的心智模式,这些心智模式规制着当代企业走向繁荣的脚步,“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有关世界运行模式的图像发生了冲突”。只要我们对中外企业发展的历程有过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就会发现无论是自觉的还是被动的,无论是美国的“微软”还是中国的“海尔”都经历了一个从传统企业的心智模式向现代企业的心智模式转变的过程。

诺基亚公司曾经是世界移动通信世界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红极一时之时其移动产品占据整个世界移动电话市场销量的一半以上。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对智能手机的需求与日俱增,三星公司和苹果公司看准时机,及时改变过去那种手机只需满足人们通话需要的理念,积极创新开发新的智能操作系统以及平板电脑等手机延伸产品,走在了诺基亚公司的前头。结果显而易见,仍然抱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营销思维的诺基亚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三星和苹果手机日益成为人们的新宠。个中缘由不得不引人深思,质量依然占优势的诺基亚公司无法赢得手机市场的真正原因恐怕在于企业心智模式问题。

影响转型期企业管理创新的心智问题

对于那些曾经是成功企业骄傲的心智模式,如果不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作出必要的改善的话,他们就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原因在于,大多数所有者和管理者在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以后,个人的权威、企业的风格以及人性思维的缺陷就会被隐匿在物质财富增值的背后,当内涵式增长成为当代企业的主流时,这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思维惯式自然而然的会滞后于企业发展的实践,成为钳制管理者自身以及企业的一只无形的手。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的心智问题,那么这些心智模式就会成为企业管理创新中的障碍,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在辩证法。总而言之,如果那些专断思维、排异思维、习惯性防卫思维以及固守陈规的企业心智模式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将阻碍企业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当然也不会有企业的持续发展。影响当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心智问题主要以思维局限的形式表现出来,专断思维、排异思维、习惯性防卫思维,以及固化思维是其主要表现。

专断思维。换一句更为学术化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企业经营、生产以及管理主体经常采用跳跃性抑或是武断式的推断来分析和解决与企业相关的各种问题,这种心智模式的特点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由于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所有者经过前期的努力,不但在经济财富上积聚了一定的实力,而且在个人权威以及处事方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自信甚至是盲目的自我崇拜,他们往往会按照自己以往企业经营管理的惯常模式和思维处理当前遇到的各种问题,往往通过对一个事物的片面理解就盲目确定了事物的性质,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瞬息万变的事实往往会被曲解甚至是扭曲。

专断思维使得管理者在盲目的个人主义和自我崇拜中迷失企业的根本战略目标,忽视来自于一线员工切实有效的民主意见。对于企业制度的过度倚重,会使得一些不契合时展特征的责任目标和规章制度弱化企业管理者的进取心,压制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企业发展主导的主体性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排异思维。由于工业时代的企业家大多数属于创业型,此时形成的企业风格与企业家的个人思维习惯和思维取向存在一致性。这种心智模式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几乎是必须的,能够保证企业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排异思维的局限性在企业处于成熟期时就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企业的领导者和所有者为人做事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优点就会转化为为人做事不考虑后果、我行我素、刚愎自用的思维局限。显然这种思维局限会对企业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层领导以及基层员工的意见很难通过合理的渠道发挥作用,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习惯性防卫思维。西方发达国家早期企业的竞争环境和当前的竞争环境有很大的类似性,为了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自然而然的会用一种防卫的思维惯式维护企业以及自身利益,企业这种思维惯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也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防卫性思维与现代企业的开放理念以及全球化的趋势在根本上是相悖的。换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习惯了这种防卫性的心理模式,对于企业内外事务,高层管理者总会因与其他管理者以及企业行为的参与者在企业决策选择上处于争论状态,结果造成由于无法审视自我的心智模式,因而产生“熟练的无能”。

企业心智模式中排他思维的主要局限在于,企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往往与企业的效益不成比例。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述似乎非常具有预见性:“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③当企业社会责任的灵魂与企业发展的脚步渐行渐远,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因为缺失了良心而难以长远。

固化思维。固化思维在各种行业行为中都表现的比较突出,俗称死心眼。其特点是在企业运行中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一事而类推其它。④固化思维其实是人的认知模式中一直存在的思维局限,其直接后果往往导致在决策实践的量变阶段忽视对其发展结果的预判,惯常的以为曾经成功的行为选择能够应对所有变化,但是当微小的量变引发质变的时候,企业的管理者们才会在惊慌失措中开始寻找解决办法并强迫自己改变原有认知。这种固守陈规的思维方式往往导致行动滞后,无法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从而严重影响事情的进展。

在知识呈现爆炸性增长的当代社会,固化思维会在原则上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日新月异的产品理念、层出不穷的管理理论、瞬息万变的时代消费需求在时刻召唤着新的思维模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新知识、新理念的认识不够等心智模式局限在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经验主义、模式主义使得他们习惯于固步自封,对于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想采取抵制态度,其结果就是滋生思想惰性,办事循规蹈矩,缺乏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最终严重制约企业管理效益的提高。这种心智模式的局限表现在对下级的管理上就是过度强调对企业以及个人权威的服从,相应的忽视对员工潜能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除管理层以外的企业相关责任主体特别是一线员工个性单一,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人是企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很难想象这样的企业会一直欣欣向荣下去。⑤

以我国现代企业为例,只要我们对某个企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知识化时代过渡所经历的心智模式问题在我国企业中也已突出的表现出来。尽管我们也借鉴国际经验以CEO作为老板的代称,但显而易见的是,仅有名称的改变根本不足以解决中国企业所遇到的心智问题,可以说是用一叶障目的懒汉思维搪塞对企业心智模式改善所要付出的努力。结果可想而知,无论外表装潢的如何华丽,没有契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企业心智模式,根本不可能实现企业管理的真正创新。

改善企业心智模式的现实路径

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企业改革作为实体经济改革的重头戏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企业的现代转型,企业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心智模式的改善则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深层驱动力。针对当代中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固步自封、思维异化以及独断专权等不良心智模式,必须及时为企业心智模式的改善寻找现实的路径。

以企业管理层心智模式的改善为核心。如果一定要为企业责任主义的心智模式改善界定一个先后顺序的话,企业管理层的心智模式改善无疑是首当其冲的。企业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决策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其心智模式如何主导着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要想改善企业心智模式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就必须以之为核心。企业管理者以其丰富的经验、较高的素质在企业创新、发现市场机会、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企业管理层心智模式的不断改善驱动企业创意行为的不断萌发,进而主导着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改善企业管理层的心智模式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企业的所有者必须设计出一整套适合激发管理层创新欲望的思维激励制度,以利于引导文化以及思维模式改善。特定的认知假设和核心价值观,决定着高层管理者如何对待客户、如何对待员工、如何对待股东、如何思考和定义竞争与合作、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管理层心智模式向企业文化以及企业风格转化,主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要激发企业管理层通过学习先进文化和理念以改变和更新心智模式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高屋建瓴,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具有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和毅力,为具备较高的思维起点作好价值观准备;修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自知与自信、情感和情绪、意志和胆识,为成就、成功准备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养成优秀的品质,具有使命感、信赖感、责任感、积极性、进取性,、诚实、勤奋、公平、热情等品质,为成就、成功准备相适应的德性。⑥

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为抓手。为什么我们要提出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作为推进企业性质模式改善的抓手呢?原因很简单,那种内化于企业文化的心智模式总要有一个外在的现实载体,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正是这一载体。通过形成消费者和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联动机制、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法律法规的约束以及现实利益的驱使,形成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良性机制。在现实选择上我们不愿意看到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律制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制力约束。我们期望看到在各种社会力量和国家政治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的企业能够从内心深处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承担好、履行好,并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现代价值整体理念。把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道德悖论用心智模式改善的方式得以化解。

以企业文化变革为内在驱动力。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发展的精神要素,而且能够促进心智模式改善,为企业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共同语言。企业心智模式本质上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思维传统以及行为习惯等等。完善心智模式在深层本质上就是对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进行重构和变革,使那些阻碍企业发展的文化理念变革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企业价值观念,通过企业文化的变革塑造新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企业文化的变革,一方面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适应企业完善心智模式修炼的需要。二者的结合就是要培养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首先,就是要培育企业成员以整体利益为处事最高原则的意识,强调摒弃个人和部门之利的排他思维和利己思维,为企业整体利益做出实质贡献;其次,就是要培育企业成员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精神风貌,强调团队的协作和对团队的忠诚。最后,就是要培育企业成员不断进取,勇于超越自我的信念,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创造新的自我。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注释】

①骆志豪,胡金星:“高层管理者的心智模式研究”,《学海》,2010年第6期。

②[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③[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谢中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④石志安,高宏利等:《哲学与人生》,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98页。

⑤贾博群:“改善心智模式对于企业管理的启示”,《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篇2

知识管理,狭义地说是仅仅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管理;广义地说,其不仅包括对已有知识自己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了对与知识相关联的所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进行的管理,其中涵盖了对知识的组织、知识活动、知识的资产以及知识人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全程管理。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即知识本身、知识人才、知识设备和知识活动。知识管理有下面一些特点:

知识本身、知识人才、知识设备和知识活动构成了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知识、人才、设备和知识活动通过管理内部的有效衔接获得组织的创造能力。

知识管理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更加注重企业的战略资源,通过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掌握知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管理的创新过程中提升企业整体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知识管理代表着理解和探索知识在企业管理作用中的新拓展。这样的理解与探索能够更加有机、全面的阐述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当前的企业面对着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知识管理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组织的生存和适应等问题。从本质上讲,知识管理涵盖了一个组织发展的全过程。

知识管理的产生是由于科技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到来也预示着知识管理将要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后的知识管理将会涵盖社会的各个领域,小到个人、机构和企业,大到国家,知识经济都将突破传统资源和资本的限制,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的应用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创新十分重要。除了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集知识积累、知识共享与知识传递为一身的完美机制,用来对知识资源的管理进行加强外,企业的管理创新还存在有以下几个相关性较强的直接因素,如:市场上人员的流动、企业内部人才的缺乏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部分企业很可能因此而丧失许多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的经验;企业需要对客户的关系统一规划管理,以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从而提高客户对于公司的忠实诚度,实现一个反馈的良好模式;企业员工应当对知识的更新有准确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对于多变的市场能够做出快速和敏捷的调整;企业员工之间彼此面对面进行直接交流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有些复杂的技术性的业务流程很难在短时闻内就被人理解甚至接受。

由于上述可能出现的企业中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因此才更体现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中的知识管理可以同时为企业的管理者实现知识的显隐性共享,获得的显性知识便于资料的储存整理,获得的隐性知识可以在劳动者的知识网络中形成一系列的框架结构。企业的知识管理有利于员工更高效地对显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同时将这些知识整合起来以一种有利于社会需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不仅能使企业员工学到更多的知识管理技能,还能对市场上更好地做出预测。

应用现代知识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

创立企业的知识库。对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而言,企业知识库的建立对于公司内部知识的有序管理的进行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企业中知识库的内容可以依照公司需要适当丰富,其中可以包括: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公司内相关研究人员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和文献;公司内各部门员工提出的经验与建议:公司里各个部门与各地的分公司的相关资料;公司主要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详细资料;公司内客户的所有信息。建立一个合理系统的企业知识库会对企业各部门各方面的管理有很大帮助,可以包括:企业知识库能促进隐性知识逐渐向显性知识发生转化.推动隐性知识的编码化和文字化进程,从而能使知识共享者在沟通中减少障碍,愉快交流。对于企业知识库进行组建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逐渐完善企业内知识的采集加工过程,通过交流积累经验来共享现有内容。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企业知识库能否发挥作用的基础,而企业中员工的精神面貌是知识库能否稳固发展的主要因素。

加强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合理管理企业资源。任何一个有技术懂创新的企业必定成为未来经济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佼佼者,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地管理企业资源已经成为知识全球性的关键一步。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管理的创新知识化问题变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而事实上,很多公司都对知识的管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知识的共享与更新了。严格来说,知识管理应该以每个员工所具备的知识存储量为基础,尽最大程度最大能力以实现企业追求的最大利润。不得不说在企业内理性进行知识管理的同时,即将崛起的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管理的新时代。

知识合理管理和企业中产品创新的过程。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创新过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其中加入了企业内产品生产的过程。通常我们把产品的创新过程归纳为四部分,即生产创意的产生、实现生产创意、将创新商品推入市场、共享产品创新知识。

对于企业内客户的知识进行管理。对客户的了解过程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但目前大部分企业对客户资料掌握不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尽全力去了解客户信息,搜集客户资料,这样才能在企业激烈的战争中拔得头筹。本文仅供如下方式予以参考:

在营销人员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要尽其所能通过观察细节仔细询问等了解客户的个人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汇总起来编入企业的知识库,相关人员提炼和加工信息进行资料整合,获得一手的内部顾客喜好资料,由此即可有目的性地使顾客享受更优质的服务。这样不仅能更快速地反映顾客的需求,有效缩短服务时间,而且完善了知识管理系统,增加了顾客的满意程度和回头率。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

一、 正确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实践迫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1) 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效益的同时,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间接地体现在企业的效益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和服从于企业的中心工作,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职工的精力凝聚到企业生产经营上来,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腾飞的翅膀。

企业要腾飞,思想要先行。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一个企业的根本。抓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如何写好一个“人”字,如何塑造人、培育人、教育人。在工作上鼓励、生活上关心,通过以心换心的活动,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一个兴企、爱企、无私奉献的氛围。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又是一件“深、细、活”工程,在思想工作的说理过程中,必须抓住“深、细、活”三字,把思想工作变为体贴和关心职工的实际行动,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引导职工能够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为领导分忧解难,让职工和领导形成合力,在党群、干群、员工之间形成融洽相处、团结进取的良好氛围。

(3)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好职工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在改革进程中,除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转变外,最重要的是职工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观念不转变,思想问题难以解决,企业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当前我们要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放在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上,使其解决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改革发展之中,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保证和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总目标确立自己的工作目标,拓宽工作思想,做到与生产经营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1)贴近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找准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最佳途径。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坚持和完善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方法和有关制度,抓好落实,防止流于形式。同时,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努力探索职工群众接受效果最好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是需要人来做的工作。因此,要按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的要求,抓好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把加强骨干队伍的思想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作风扎实、政治敏锐、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2)积极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运行机制。企业的所有管理部门和人员,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业务,搞好工作的同时,带好队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每一位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有利于企业更主动、更有效地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工作、经济发展作用和规章制度建设等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取得重大成绩。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确立市场观念,把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企业实际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现实基础及其条件下的人们的思想实际,其观念、内容和方法应当适应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及其规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与发展。坚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开发,营造企业的良好氛围,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众多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的有效手段,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加以对待和落实。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发展

在企业改革改制不断发展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

(1)更新观念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自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以来,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形式、对象、队伍、体制、机制上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进行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进程相同步。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才能更新观念,积极接受新事物,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2)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更多地表现出较强的自立意识、民主观念。这一新情况反映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就必然要求摆正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平等地位,增强民主观念,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改变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组织化、权力化的主角意识以及习惯形成的居高临下强制性单向灌输模式,将双方的等级影响关系转换为平等互动关系,使双方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达到平等沟通、相互影响、自觉转化、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创新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纵深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积极适应这一社会重大变革后的现实需求,使自身得到改革和创新,继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对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性的扬弃,摒弃那些教条化的严重制约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活力和效力的东西,继承和发扬那些富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从观念、内容到方法、机制进行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构建起与企业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才能把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使之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现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所言,“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来源。”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并迅速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已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的概念

树立人力资本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能力上,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要进行不断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以企业员工为载体,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体现出来。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财富和企业组织的中心,知识、技巧和能力是蕴藏在组织内部的要素。所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就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知识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因为知识掌握在人的头脑之中,知识往往是与人的经历、理解、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包括思想和感情的因素,人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因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贯穿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体现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人不仅能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为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个人经验的生成和积累,能引发员工知识创新的激情,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升华,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注重员工的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人为本,集中表现在就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激发知识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直线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以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面临危机的处理能力及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使企业成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发掘和共享、交流已经拥有的知识,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的错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形成新的思想,然后经过员工之间,尤其是团队、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实现知识创新,再将新知识存储在企业知识仓库中供其他员工学习和利用。这样,知识管理能使企业员工迅速获得成本低廉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并在组织中营造一个尽可能多地与组织有关的人围绕该组织的发展自愿地进行共同学习的氛围,这种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赋予企业不断发展的内涵,客观上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5

关键词:应收账款 会计知识流动 信用政策

一、引言

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3月5日,根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和商务部研究院的《中国商业保理行业研究报告2012》的报告,估计全国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风险加大。此外,商务部研究院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监测结果表明,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已经为近十年来最大。企业应收账款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特色、营销模式以及信用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会对企业的财务安全产生威胁,但是在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过程中,能为财务部门所掌控的是企业的信用政策。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加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信用政策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

很多学者已经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信用政策管理进行了研究。例如运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出企业推出赊销信用政策的时间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收益,应该寻找最优的推出时间;并且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对管理成本、坏账成本、机会成本、现金折扣成本进行分析和权衡。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扩散的范围在不断重叠,学者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会计这一单独的知识体系中去寻找最优的解决办法,而是引入了跨学科的研究模型与方法,例如运用博弈论、fisher判别分析等方法来探讨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考虑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基本的信用政策模型以及如何制定企业信用政策的最佳决策。但是信用政策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才能让信用政策发挥最大效用。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后,会计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会计的功能得到拓展,能够分散地对原始会计数据进行集中、动态处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冗杂的会计信息,这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要实现长久的财务战略目标,需要引入知识管理技术,为组织创造价值。会计知识流动是会计知识需求者出于完成财务组织的战略目标、工作效率提高以及自身会计水平提高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或被动地从会计知识提供者处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还是个人的会计知识流动都存在着路径依赖性,并且这种依赖路径在较长的时期内很难发生改变。

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具有账龄长、规模大的特点,且资金安全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加大,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迫在眉睫,这就对企业信用政策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对于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强化意识风险、完善合同管理、健全约束机制和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很少有文献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去考虑。鉴于此,本文针对A施工企业信用政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入知识流动理论,建立了基于知识流动的企业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通过该框架可指导实现A企业对信用政策的动态管理,发现财务组织中信用政策动态管理的关键知识环节,为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二、A施工企业信用政策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A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综合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房屋建筑承包商,长期位居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首位,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跨国建筑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住宅工程建造商。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以及设计勘察四大板块,其主营业务收入不断增加,在2012年已经达到了570 413 380 000元。从2010年到2012年,A公司的应收账款总额分别为48 104 136 000元、67 485 396 000元、81 164 495 000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2.3%、37.2%和20.3%。如此高额的逾期应收账款,大部分已形成实际的呆账、坏账,却长期得不到处理,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

A公司应收账款问题如此严重,主要是由于受到政府对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控的复杂外部环境及其松懈的内部财务管理的影响。为了防范应收账款风险,公司提出了将应收账款的总规模必须控制在1 500亿元,账龄以1年为主,计提比例为5%,同时建立了应收账款改为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抵押与让售、进行信用保险等风险控制措施。但是,由于公司目标客户主要是政府、央企、大型国企等机构,应收账款不但受到客户单位现金流的影响,还要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对客户单位业务的影响,而目前A公司仅仅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忽略了其他因素对应收账款的影响,因此制定出的信用政策的措施和方法很难防范应收账款风险。要解决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企业除了要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外,还必须随时关注客户单位的业务信息,对信用政策实行动态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应收账款风险。

三、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

(一)会计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

会计知识流动是一个会计知识从不断获取、生成、转移到利用的动态过程。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提供了基础的会计知识,是会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因此企业中的会计知识流动更多指的是不能从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等公共途径获取的隐性知识,会计知识流动效率从这个程度来说是隐性会计知识的流动效率。而从会计知识流动的内容看,会计知识流动涉及到5个方面,包括了财务组织、会计知识提供者、会计知识需求者、流动的媒介以及知识本身。这五个方面对于会计知识流动的效率、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会计知识流动是在财务组织中发生的,它为会计知识流动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环境。财务组织中的一切活动是以完成企业财务战略为目标的,因此财务组织对于某项会计知识的迫切需要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知识主体的行动,会计知识需求者会采取各种方法来获取会计知识,甚至以财务组织的名义;而会计知识提供者也会更高效地提供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为财务组织服务。另一方面,财务组织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也会影响到会计知识流动的效果,如果财务组织建立了良好、互补的知识体系,那么会计知识在流动过程中的阻力将大幅减少,知识管理的有效性将得到显著提高。

会计知识的提供者是会计知识的主要来源,会计知识主体传递会计知识的能力、意愿等都对会计知识流动的效率产生影响。会计知识需求者是会计知识运用和更新的主体,他们接受新的会计知识的意愿,吸收、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都影响到知识流动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知识流动的媒介已经进入了云计算时代,它让会计业务处理具有了实时性的特点。但由于会计云服务是由云会计供应商提供的,具有普遍性,而一些具体功能模块必须根据企业特点量身定做,这些功能模块的良好运行关系到财务组织的实时管理以及会计知识的有效流动。另一方面,虽然云计算的出现可以使得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但是财务组织中知识流动环节的多少也直接关系到流动效率的好坏。

会计知识本身对会计知识的流动效率也有重要影响。一般的会计知识很容易被知识需求者掌握,也容易流动,而有着企业特色或者属于企业核心的会计知识,知识提供者的提供意愿往往并不强烈。此外,知识需求者对组织的忠诚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除了知识的性质影响到会计知识流动的效率,知识本身的难度也构成影响因素。当会计知识的难度超过了知识需求者的能力时,它的流动效率将大大降低,不易被人们所掌握。

(二)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

在前文阐述会计知识流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将会计知识流动理论引入企业的信用政策动态管理过程中。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信用政策动态管理始于业务部门的实际业务,通过财务组织的结算流程、核算流程和内审流程等流动路径,经过企业内部各种会计知识的使用、传递及其与业务知识的融合和更新的过程,最后得到合适的、恰当的信用政策,从而实现对企业信用政策的动态管理,如下页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企业在进行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时,需要充分利用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例如领域专家的意见、互联网的信息和根据企业自身业务的不断发展而积累的历史数据、会计人员的会计经验以及国家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根据这些可利用资源按一定的分类与规则,可以提取出有关业务、信用、结算、核算、内审、管理甚至是决策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会形成企业的知识库,它是企业对信用政策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石。

当企业具体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会将业务信息传递至财务组织,财务组织会根据企业当前的信用知识及其结算知识、核算知识和内审知识,实施结算、核算以及内审等流程的业务处理,并且将应收账款的规模和账龄分析报告流动(传递)给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分析该报告,并结合业务知识和当前的信用知识,形成一份信用政策执行情况及调整建议给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层对其进行决策,将批准通过的调整后的信用政策形成信用知识、管理知识和决策知识,并更新知识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企业信用政策管理循环。

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会计知识流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信用政策的管理效果。因此我们在运用会计知识流动理论具体实施信用政策过程中必须注意提高会计知识流动的效率,为制定恰当的信用政策服务。

四、A公司信用政策动态管理分析

下面引入图2所示的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对A公司信用政策制定进行分析,寻找A公司进行信用政策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并提出调整建议。

以A公司2012年的业务为例,2012年1月A公司业务部门承接了为客户甲公司建造科技大楼的业务,预计工期为1年,造价为1 200万元(不考虑税收影响),在合同中约定A公司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根据工程完工进度25%、50%、75%以及100%提前向甲公司提出付款需求,付款比例分别为30%、30%、30%以及10%,甲公司会按照工程进度向A公司支付款项并且在工程验收完工后甲公司按照工程造价的3%预留质保金。由于甲公司是A公司的新客户,A公司为了加快回收资金,与甲公司约定了信用政策“2/10,1/20,N/30”。A公司在工程完工进度为25%的时候,于2012年3月1日向甲公司提出了付款需求,要求甲公司支付工程款360万元,甲公司在3月9日支付了该笔款项;A公司在工程完工进度为50%的时候,于2012年6月1日向甲公司提出了付款需求,要求甲公司支付工程款360万元,甲公司在6月18日支付了该笔款项;A公司在工程完工进度为75%的时候,于2012年9月1日向甲公司提出了付款需求,要求甲公司支付工程款360万元,甲公司在9月27日支付了该笔款项;A公司在工程完工进度为100%时,于2012年12月1日向甲公司提出了付款需求,要求甲公司支付工程款120万元,甲公司一直没有支付这笔款项。A公司在2012年12月31日计提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比例为5%,在2013年确认了这笔坏账。

(一)现有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的缺陷

1 200万元的工程对于A公司来说是一个较小的业务,财务部门对于甲公司的信用水平并没有进行详尽的调查,只是在核实甲公司的资产规模后就承接了这项业务,签订了合同。在施工过程中,财务部门也没有对甲公司的付款异常进行关注,仅仅在年末计提了5%的坏账准备。对于甲公司120万元的工程尾款成为坏账,A公司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由此可以看出A公司对信用政策的应用多属于“一刀切”的情况,对于不同资质的客户企业没有做到恰当的区分。A公司的应收账款,尤其是尾款的管理是非常薄弱的,极易造成大量呆账、坏账。

(二)会计知识流动在A公司信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针对A公司现有信用政策制定的缺陷,基于图2所示的企业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采用知识流动理论对甲公司的业务进行分析,找出A公司进行信用政策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A公司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会计知识流动如图3所示。

A公司的财务组织包括结算部门、核算部门和内审部门,当业务发生时,结算部门根据知识库的结算知识、信用知识和公司的现金实际收入情况,发现付款时间不断延迟且存在违约情况;核算部门基于知识库中信用知识提供的信用政策标准完成核算工作,发现该业务造成了120万元的坏账;而内审部门对当前知识库中信用知识包含的信用政策的适用性和应收账款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认为甲公司的信用调查并不完整,信用政策并不适用。根据这三个流程的业务处理结果,以及业务部门提供的甲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信息以及施工项目经理提出的甲公司多次申请延迟付款的情况,财务组织最终形成应收账款账龄和坏账规模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甲公司的信用政策并不适用,其信用等级需要调整,信用资质需要重新调查。财务总监将根据该报告,结合企业现有的信用知识、管理知识和决策知识,分析得到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调整建议,并上报管理层;管理层对其进行审核,将批准的调整后的信用政策形成信用知识,然后更新知识库。

会计知识流动效率受到了财务组织、会计知识提供者、会计知识需求者、流动的媒介以及知识本身等五个要素的影响。在本案例中,会计知识的提供者包括A公司内部的业务部门、财务部、甲公司的相关人员和行业专家。就业务部门而言,虽然以业绩为评判标准但是也对坏账的发生有相应的处罚机制存在,所以对于甲公司的资质情况大致可以做到公允;财务部也能就实际的收款情况进行汇总;而甲公司的相关人员为了工程的顺利展开,愿意提供相应的材料,但是也不能排除为了公司自身的利益而提供不实的材料以申请信用政策。

会计知识需求者是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管理的相关人员,包括了会计人员、财务主管以及财务总监等。会计人员关注一切会引起应收账款及时收回的因素,并关注甲公司的经营状况对于及时付款的影响,财务主管根据会计人员的工作结论向财务总监提出管理建议,而财务总监结合这些建议并咨询行业专家,做出了管理决策。

A公司目前全面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使用了统一的会计软件,其知识流动媒介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知识。而从甲公司业务的会计知识本身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对于A公司有着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来说容易处理,也容易被接受。

从上页图3可以看出,采用知识流动理论分析甲公司业务的信用调查依赖于甲公司相关人员提供的材料,也依赖于业务部门查找的其他信息,这些都是信用政策制定或调整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业务知识。在业务知识产生后,财务部门人员利用核算知识、结算知识、内审知识和信用知识展开三个流程的运作并给出应收账款分析报告;财务总监将根据应收账款分析报告,结合业务知识和信用知识、管理知识和决策知识,通过知识融合,得到了更新后的信用知识。这些在企业内部发生的知识流动,由于财务战略目标的统一性能有效运作。

甲公司相关人员、A业务部门和施工项目经理等知识主体是重点,因为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原始的信息,是整个会计知识流动的基础;而知识流动在财务组织的顺利流动是信用政策得到及时调整,减少公司损失的关键。出于可控性的考虑,A公司需要重视业务部门的管理以及施工项目经理培训,并且进一步提高财务组织的知识流动效率,实现信用政策的动态管理,避免更大的坏账损失。

五、结语

信用政策是财务部门对于应收账款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手段。目前对于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研究大多还集中在制度的设计、合同的约定、内部控制或者采用更严格的信用评级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还只是关注企业内部,而对客户单位的业务信息较少涉及。本文在针对A公司信用政策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引入知识流动理论,基于企业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来分析A公司和甲公司的业务,指出应收账款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并做出调整信用政策的相关建议。通过业务知识、信用知识、结算知识、核算知识、内审知识等多种知识的融合,实现了A公司信用政策的制定与不断完善,为施工企业对信用政策进行动态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Z

参考文献:

1.齐芬霞.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2003,26(01):38-40.

2.孙庆文,栾晓慧,槐柳.基于需求转移存在的衰退期产品赊销决策优化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2,9(08):1 190-1 195.

3.程平.基于社会网络的“云会计”知识流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文集[C].2011.

4.碧微.如何加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J].对外经贸财会,2003,(02):12-13.

篇6

2015年11月8日,我有幸聆听了湖南长沙克瑞迪石清光教授在中国山东新城建工会议室作的精彩演讲《企业经营风险控制与信用管理》,对我的教育和启发很深。石总讲了三个主要问题:1、企业财务收支的动态平衡。2、企业品牌的核心是诚信。3、要保证企业长盛不衰就要建立企业风控系统。

一、财务收支的动态平衡管控是关键。

石教授讲到,经营企业要关注三个财务指标:1、主营业务收入,2、净利润,3、现金流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承接工程方面要下大力气,保证有活干、有好活干。第二,要保证工程有利润,这就要求我们从质量、安全、材料、合同、成本、审计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最终保证把各项风险、成本降到最低,以保证最好的利润。第三,要保证企业充裕的现金流,保证企业安全运营。这就要求我们财务、结算、司法、清欠各部门联动,积极回收工程款,应该流入企业的利益,要千方百计追回,避免一些工程竣工多年了,仍然未结算的现象。风险管控主要是公司高层关心的,但是我们每一个岗位都要把本职工作做好,避免风险的累积。特别是春末、秋末、年末这三个节点,各项目部、总公司更要建立好各项管控工作,把风险降到最低。第四、搞好银行信贷工作,及时归还借贷,年初要做好借贷规划。第五、成立信用管理部,为减少管理成本可暂归财务审计部管理,用科学的方法加强企业信用管控。总之,通过各种手段、各个层面综合管控,就能有效地保证企业收支的动态平衡,消灭各种风险因素的产生,为企业健康运营保驾护航。

二、诚信建设是我们立企的根本。

说到诚信建设就不得不说我们的诚信企业文化。石教授在讲课时说过一句话,"贵特级资质企业发展到今天四十多年,肯定有过人之处!"我想,我们企业的过人之处就是二十多年来,在耿董事长的倡导下,我们不断完善的企业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企业的审计文化--------质量、安全、法务、财务、材料、劳务、合同等等。由于审计文化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我们公司得以规避了许多企业管理风险,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发扬光大的。第二,二十多年来,我们公司还形成了一种思想,这就是------"爱国爱企,爱党爱民,德行天下,品创大业。"实质上这就是耿玉金思想。耿玉金精神是山东新城建工的灵魂,也是公司企业文化的灵魂,我们年青一代新城建工人要学深学透、继承发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总之,诚信文化是我们的立企之本。

三、企业风险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健康运营的特征和保证。

石教授讲到,企业应当建立雷达扫描系统,有企业就会有问题,没有问题的企业不叫企业。必须找到企业问题的来源,哪些是急迫的,哪些是可以缓一缓的。企业持续发展不是喊出来的,是管出来的。企业底板的厚度决定企业发展的高度。老板主抓风险+专业人才匹配+风险评估分析+应对举措,构成企业的风险管控文化。企业风险管控重点是管控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既风险。企业应重点抓好应收账款和逾期应收账款。逾期应收账款造成的损失是坏账的十倍。企业应重点关注信用成本。信用成本包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短缺成本。石教授还讲到,垫付施工是企业发展的地雷,必须特别小心。零首付是找死,反之是等死。我个人认为,对于有实力的甲方,分期付款施工关键是实力和工期,在我们能承受的付款范围内,能够做到速战速决,按期或提前完成交工。然后通过法律追讨欠款,不失为良策。但是,有的项目部管理松懈、施工进度缓慢,质量、工期、安全、结算等事故频出,这正是我们乙方的软肋和甲方挑毛病的切入口。

四、关于企业信用管理。

1、什么是信用?------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就是不用立即付款便可以获得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信用体现了货币的一些特征,不过,信用是受信人对未来付款的一种承诺。

2、企业信用管理的起源?------企业信用管理起源于1830年的英国和1937年的美国。企业信用管理是对企业受信和授信风险的科学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功能是: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逾期应收账款管理、充分利用信用数据库开拓市场。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起源于2003年。目前,许多企业都设立了信用管理部。2006年1月,企业信用管理师国家标准正式颁布。

总之,通过聆听石教授2个小时的精彩演讲,使我们认识到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和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是正确的,方方面面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我们企业管理的过人之处。同时也看到差距:就是信用管理部门的不完善和系统科学进行信用管理的缺失。我们应秉持耿董、岳总倡导的山东新城建工企业文化"忠诚、敬业、能干事、担责任",并一以贯之,不断完善,发扬光大。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构建

诚实信用作为当今企业必须坚守的企业准则之一,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它既体现出企业履行责任的能力也能反映出企业主动接受道德范畴约束,成为市场经济的试金石。

一、企业信用管理简述

企业信用主要是指以企业为核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誉活动总称。具体分为资金信用、商业信用以及商誉信用等。在百灵威科技公司的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诚实守信、自我激励、不断创新、实现卓越”的价值观是百灵威诚信体系建立的最好典范。

所谓的企业信用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制定相关的信用政策来协调或者调整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活动获得有效控制风险的最佳管理方法,换句话说也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管理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过程。

(一)信用管理特点

企业信用管理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整体战略管理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企业的信息通过网络上传播能够以飞快的速度进行传输,企业必须在宏观发展和微观把控上予以重视;第二,基于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不确定管理。市场经济的弊端之一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而信用管理可以很好地应对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第三,信用管理又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运营的目的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下的风险最小化,而有效的信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第四,信用管理是系统集成管理。对于企业信用管理的实施不可能通过单一的方式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多方面、系统性的策略。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用体系的本质是有效地管理客户信息,通过创建企业客户信息数据库、获取客户信用信息、评估和分析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及时有效披露等。进一步讲,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是为了获取可靠信息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有关于确保信息对称度活动。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创建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进行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创建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全新的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加大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创建工作。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全新商业运作模式客观要求

无容置疑,网络信息化推动全球信息朝着开放性和全球性方向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全新商业运作模式,需要有全新的销售渠道来适应发展。而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渐凸显,要想控制企业风险,就必须确定客户的信用状况,因此就必须在网络环境下创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目前,百灵威科技公司致力于研发和生产超精细化学品,目前销售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科学的经营策略,而信息的搜集,很大程度要要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单纯的人工搜集以及不能够达到公司发展需要。全新商业运作模式运用使得百灵威科技公司更加重视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二)全新企业经营模式内在要求

企业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后土崩瓦解,企业联盟的形式日渐兴盛。合则两利,分则两败的形式被很多企业家所认同。在这个倡导双赢社会体系里,在网络环境下创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成为企业间建立密切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百灵威与国内外很多研究所、化工企业、高等院校建立起长期有效的互利合作关系,通过客户诚信信息系统的创建,能够及时有效地甄别优良客户,为公司的发展挖掘潜在的客户群体,保证客户队伍的可信度。

(三)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应题之意

时代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任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日渐明显,使得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信用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采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已经被很多大企业所采用,而有学者认为当前信用体系的建立的核心就是完善网络平台。面临着突变的信息时代,百灵威科技管理策略不断更新,而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体系成为应题之意。目前,公司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其中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工作被当成是重中之重。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需要通过建立企业信用信息部门和信息评估系统,它们通过流程性工作逐步完善企业的信用体系创建。为了确保百灵威科技公司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需要提升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创建步伐以及完善信息评估系统。

(一)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

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健全信用管理部门。它是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的组织和部门,而要想管理部门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就必须将每一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尽管目前企业的组织结构类型将其划分为职能型、矩阵式、事业部以及混合式组织机构,但是大多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因此成立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关键。根据相对对立性、开放性原则,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完善其职能,并密切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全面推进信用管理部门工作。百灵威科技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在原有基础上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全面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工作。

(二)完善信息评估系统

完善信息评估系统要坚持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模型配置可变性的原则下建立,根据百灵威科技公司的实际情况,综合考察各项因素,构建完善的企业客户信用评估体系。

第一,行业状况评估。通过对百灵威科技公司生产成本结构、行业周期性、行业盈利性、行业成熟性系统分析当前企业的行业状况,并适时根据行业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第二,经营状况评估。通过综合考虑百灵威科技在行业中风险分析、经营策略分析、产品分析、市场分析、技术创新力以及信用记录状况进行分析,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机制体系;第三,管理状况评估。通过衡量百灵威科技公司管理层素质、企业文化创建、组织建设和制度完善、以及行业中的地位进行综合分析,对当前以及今后企业的管理状况做出明确分析;第四,财务状况评估。分析百灵威科技公司财务状况,具体需要通过其财务报表、变现比率、负债率、盈利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公司财务中出现的问题;第五,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根据客户日常业务量、回款时间周期情况等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客户建立信用等级考核制度,加大与优良客户的合作力度,规避与不良客户的合作,为公司降低运营风险。

四、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体系的创建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需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策略,逐步求准、求精,积极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因此,百灵威科技公司,要在实际的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体系的创建,为实现“促进科技与工业发展,造福人类”的使命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强,杨茂江,刘琛.基于统一信任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0

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管理职能信用风险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一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为了搞好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以及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之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以及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债权管理制度。

篇9

关键词 诚信 信用管理 商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成熟的今天,个人、企业、社会法人的信用是人们交往的必要条件和社会基础。建立在道德范畴的诚信,转化为人们经济交往和交易信用产品,构成当代社会一大特色。什么是诚信,我们的先哲说过:“真实无妄,始终不息,表里不杂,谓之城;徇物无违,四端百行,必以其实,谓之信。”就是说,“要真诚,要老实,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并要始终坚持这样的品格,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而不去违反它,保持为人的根本,以实相对,并要永远保持这样的性格,这样才能够称的上是诚信的。荀子曰:“君子养心,莫若养诚,至诚则无他事也”。孔子也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①可见,在古代中国就对诚信有着深刻的论述和认识,有着深深的信仰。更有“人而无信,未之其可” ②的古训,做人是如此,那么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是基础,是原则,责任是权利也是作为。诚信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之本。而在当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信用缺失相当严重,本文研究的是信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价值。

近年来一些企业发生的经营危机,例如: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著名的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这些事件从表面上说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其实质是信用管理出现了问题,一个企业的产品能够进入市场正常销售,按照信用机制,那么它的产品应该是合格的,但事实上却是不能使用的。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质量合格的食品却不能食用,问题就出现在为了通过食品检测而弄虚作假,从而破换整个产业的信用机制,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的信誉问题,就是企业信用承诺放弃了,对消费者的信用承诺一旦放弃,其它一切承诺执行的再好也归零,最终会导致整个企业的经营危机,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承诺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中之重,放弃这一点,无疑是舍本求末。这里的承诺有两个方面既一是契约承诺,二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承诺。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经济活动。如原材料的购买,购买设备甚至雇佣员工都是契约即合同的方式产生的,合同中甲方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成契约的承诺,而商品的承诺,就是销售的产品,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的标准和企业标准生产的产品,其产品的承诺就自然成立了。为什么会出现不遵守产品承诺的情况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没有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信用的商业价值。而对于信用的商业价值,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信用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大事

信用是社会群体中个人、企业和法人在商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信用本身的内涵是指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长时间累积的信任和诚信。信用难得易失,既是个人行为管理良好的结果,也是企业商业行为管理的成果。从经济学角度理解信用,它只是“借”和“贷的关系,即“在一定时间内获取一笔钱的使用权的预期。”③我们这里研究的是广泛存在于企业商业活动信守承诺,兑现承诺的商业信用。

信用按信用主体分为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我们重点研究企业信用。现代企业管理强调重视人、财、物的管理。这些固然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而在三者管理之中处处都渗透着信用管理,过去我们并没有将信用管理单独抽离出来研究/认识它,并重视它。我们这里谈的信用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制定企业的信用方针和信用目标,组建信用管理部门,明确企业内部有关各方的职能、权限和义务,制定信用管理业绩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信用资源进行规范管理。

二、信用本身具有商业价值,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和团体生存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则必然客观存在着一个诚信分值

企业信用是企业经营的必备要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用的难得易失性。即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信用的丧失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失误,典型的是一些食品企业,多年积累下的企业信用一夜崩塌。当企业以次充好来谋取短期利润,这时企业是在大幅度消耗其信用资产。信用资产一旦损毁,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危机公关,更严重的导致企业的破产。

(2)企业信用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的无形资产。作为信用资产载体,企业商标、广告、甚至是员工素质,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外在化体现,产品的品牌价值越高,其积累的信用资产就越具有商业价值。优良而又丰厚的信用资产也就保证了企业良好发展预期。

(3)信用资产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信用良好的企业其外部关系经营良好,更容易获得信任,它能使企业产品销售业绩很好,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也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市场开发能力也更强,相对的也节省了运营费用。尽管如此,“诚信是企业的一种重要无形资产,但是由于企业对其的商业价值认识存在不足,诚信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④

近日有一则消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一家著名乳制品企业负责人抱怨,企业一年的针对产品质量的抽查次数达140多次,苦不堪言,而企业在应对检查时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就是早前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公众对乳制品行业诚信的质疑,进而迫使政府不得不增加产品质量的抽查力度。因此诚信的缺失会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加,很多产品质量问题从本质上是企业信用机制出现了问题。“企业在诚信经营时对于诚信带来的潜在收益有价感知时,便会自觉将其内化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④

三、维护诚信,挖掘诚信价值,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的信用需要企业用心维护,同时也要挖掘市场价值。维护诚信是需要企业付出成本的,甚至是有风险的。现实中,经常有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弃对诚信的坚守。有学者认为“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着社会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的效率,使得社会交易成本不断提高。并且指出,企业不讲信誉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⑤

企业存在的最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所以凡是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地方,就可能出现不诚信的行为。企业诚信或许会失去短期利益,但是却得到了消费者的信任。一些知名企业实行的售后服务、甚至是质量有问题便召回的政策,虽然会增加成本,但是却赢得了好的口碑,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企业的。诚信和信用的缺失,将使其难以在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诚信价值会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认识,譬如现在比较普及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和企业信用管理系统,都已被很多企业纳入到了日常管理的很重要的部分,因此诚信行为会得到更多的鼓励,相反地,失信行为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所以诚信管理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注释:

①吕佳;.诚信——社会传统与法律映像.天府新论,2005年S2期.

②周立公. 诚信价更高——商业诚信价值论. 上海企业,2003年04期.

③莫君. 论企业信用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经营管理者,2011年23期.

篇10

[关键词]信用管理;制度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2-0023-03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推动了社会转型,也给政治、法律、文化与道德等领域带来剧烈冲荡。因为旧的信用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中已根深蒂固,而此时顺应新体制的信用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致使社会变革中发生许多失信行为,并日渐变成阻扰这场变革的极大障碍。要遏制中国社会失信的浊流,尤其是企业信用的严重短缺,就必须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致力为新的国家信用体系提供良好的发育成长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道德诚信环境氛围

企业信用很大程度是构建在企业间信任和诚信的理念基石之上,借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加以维护。讲究信用伦理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公德。因此应注重对企业的信用观念与信用道德的宣传、教育培训,加强企业信用伦理建设。坚决摒弃互不信任和银行的钱不用还的错误思想,将信用道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力量,增强员工的信用意识。要全员积极参与,加快把信用观念转化为各自行为准则。引导企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和开展更富针对性的活动,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增强企业信用建设责任感,建立新时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观、伦理观和信用观[1]。建立完善“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企业信用制度建立的最终主体依赖是企业自身。企业要遵守道德,应正确把握自主、求利、竞争这三个导向:首先应坚持正确的自主导向,自动地按有形的手(法律、法规和政策)和无形的手(道德价值观念)来约束、调节。其次,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除追求各自特殊利益外,还要关注社会共同利益,不能重利轻义,更不能唯利是图,而要树立“义利共生”的经营理念。最后,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其实质是科技与道德的竞争,引导经济主体提高自己的道德品位竞争力。

二、加强有效监管的信用法制环境制衡

目前我国缺乏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市场的法律基础和环境,立法尚未对企业信用进行具体、系统的规定。对信用的管理还停留在原始水平,仅靠社会舆论和道德去约束,缺乏对信用的经济制裁、法律制裁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改变目前信用约束软化的局面,加快立法,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信用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 加强信用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当前迫切需要制定遵守企业信用,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商业秘密等有关信用的法律法规。在中国的信用管理立法初始阶段,应分两部分着手进行。一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实施对提供不真实数据者进行惩罚做准备。二尽快出台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的新法案。与此同时,关于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建设,当前急需重点在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企业行为规范和惩戒准则、企业退出制度这三方面加以完善。

2. 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抓好法律责任的贯彻落实。在诉讼审判方面,法院要提高审判效率,规定受理审结的时限,以在尽可能短时间内采取法律行动,维护胜诉人的权益。政府部门要突出公正原则,避免地方保护、人情关系干扰案件审理的弊端;司法机关和政府管理机构还要大力加强执行力度,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维护法律的权威。此外要正确处理法律与政策的关系,保证政策与法律的充分一致,使政策成为加强法治、强化信用关系的有力武器。

3. 鼓励并重奖公民举报,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进一步健全投诉举报热线、消费者协会以及政府执法部门联络网,设立案件举报奖励制度、商业信用评价制度、合同信誉公示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执法协调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信用监管合力[2]。总之,要多方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形成一种诚信的社会道德氛围,营造市场公平的诚信社会。而诚信机制是最好的利益保护机制。

三、创造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体制

在社会转型期,信用失范的泛滥成灾与现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密切相关,以往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运行的抵触冲突,导致了信用状况的日趋恶化。有关结果表明,企业假账的首要根源不在企业行业之内,企业假账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所以,如要根本上祛除信用失范现象,必须及时推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杜绝信用失范产生的体制漏洞。

1. 推进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企分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减少政府审批事项,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堵塞一切寻租腐败现象,切实维护经济环境。其中最迫切任务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树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应实行决策、行政与考核的民主化和政务程序化,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供“阳光政策”,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重点加强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企产权多元化应落实到位,减少“国家信用”,抵卸“权利信用”,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真正按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健全国有资产经营的监督机制,加大对经营者行为约束力度。还要关注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从根本上规范民营企业不良经营行为,培育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

2.重视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健全,确使各类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为经济活动规范化运作创造条件。为了确使各类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创建国家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前瞻性规划,对征信主体和业务流程进行确定和规范,并制定配套法规文件。要把政府政策引导与信用担保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支持环境。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建设诚信政府,营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必定是促进企业克服短视行为,增强生命预期,共建信用机制的战略选择。

3. 加强企业信用监督,培植企业良好信用,整顿规范企业信用秩序。塑造良好的信用关系,需要广泛有力的社会监督,需要加快形成鼓励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的社会氛围。为此要加大行政执法和监督的力度,强化法律、金融和经济部门的各项监督,严厉查处违法失信企业,违者必究,严格审查经济业务的合法合理性,防止弄虚作假,打击各种经济犯罪,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 建立信用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的自律管理作用。完善信用市场体系的核心是积极发展包含信用调查、信用评估和信用担保等内容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是加强企业信用自律的基本措施。当前我国信用服务行业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也应及时成立行业协会,建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民间管理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创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中介机构在政府信息基础上深度开发,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征信公司集中,形成素质高、规模大、信誉好的中介服务公司[3]。

四、健全优良齐备的技术环境保障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支撑,必须加快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为企业信用制度提供先进优越的技术保障。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使得传输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传输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我国要建立企业或个人信用制度,重要内容就是要进行高效率传输网络的技术建设。

首先,推进我国企业信用专用网络的建立,通过企业信用专用网络实行专线采信,提高数码保密技术水平,防止网络盗取和泄密等违法行为发生,维护网络安全。其次,抓紧“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开发企业或个人社会记录大型数据库,为企业或个人各自建有一份电子化档案,同时开通会员专线网上查询服务,实现社会管理的信息化[4]。最后,大力普及电子化支付手段,推行金融电子化建设,有效地减少社会上的现金流通,提高全社会的信用程度,起到支持企业或个人信用交易发展及提高信息透明度的作用。

五、强化完善稳健的企业信用风险环境控制

企业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引导企业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就成为有效发挥信用功能、防范信用风险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其信用状况决定着企业自身的命运,也直接关系银行信贷资金使用好坏和效益高低,对银行信用风险有重要影响。我国企业信用活动的风险多由独家主体即银行来承担,对银行预期收益已经直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必须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社会化管理,强化企业信用制度风险控制的效果。

1. 政府机构联手治理,多管齐下,共同支持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和企业的信用评价系统,积极培育多元化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规范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信用报告帮助其防范信用风险,通过中介机构特有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社会监督惩罚机制的有效形成,使企业的失信成本远高于失信所获的“收益”,促进社会信用秩序根本好转。

2. 健全我国企业的担保抵押与信贷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补偿资金,建立紧急补偿机制。大力发展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信用再担保机构,探索建立由政府全额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逐步形成分散中介机构担保风险的信用辅助体系。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类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为银行提供保障。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企业还款能力的风险系数。目前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及保险制度的改革,以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其中,尽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尤为紧迫。应当建立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形成基金筹集、运营良性循环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分散信用风险。基金经办机构在保证正常支付和安全性、流动性前提下,可依法将社会保障基金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和证券基金组合投资,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防止因顾虑社会稳定问题而引发企业失信风险。

4. 加快信用工具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服务工具体系。有效利用先进的信用工具,扩大企业融资渠道,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应积极开展商业票据融资,大力发展多种信用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行信用工具创新,探索建立信用证券化制度,推行资产证券化,以满足市场经济各种信用活动的不同需求。应加快实现信用工具的票据化、电子化,使信用工具的发展与当代信息化的步伐同时前行。

六、发挥自律高效的信用服务环境作用

完善信用市场体系的核心是积极发展包含信用调查、信用评估和信用担保等内容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是加强企业信用自律的基本措施。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在于联系本行业或本分支的从业者,从事行业自律方面的建设,同时为同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参与政府公共或议会的院外活动,替本行业争取利益。行业协会还提供信用管理的专业教育、举办从业执照的培训和考试,举办会员大会和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发行出版物、募集资金支持信用管理研究课题等。

当前我国信用服务行业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也应及时成立行业协会,建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民间管理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提高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组织化程度,创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中介机构在政府信息基础上深度开发,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其业务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征信公司集中,形成素质高、规模大、信誉好的中介服务公司。

建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与其它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联通互补机制,动员和组织履约守信的企业、个人或社团组织积极参与,成立信用联盟。通过发展区域性中间机构管理协会,通过行业自律提高信用中介机构自身信用,为企业在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方面提供更多更好服务,进而为企业信用建立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叶.企业信用制度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7): 56-59.

[2]沃键,徐晔.会计信用评价信息的开放与共享[J].生产力研究,2008, (2): 12-16.

[3]华宇虹,王关义.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信用体系建设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9 ,(6): 31-33.

[4]王引.美国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及其借鉴[J].商业研究,2009,(3): 25-27.

[5]Valarie A. Zeithaml, Mary J. Bitner. Ethics Commmerce Marketing.McGraw-Hill Companies, December 6, 2007: 77-80.

Probe into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Credit Management of Contemporary Enterprises

Xu Guanqun1,Ye Chenyi2,Liu Leixin2 (1. Investment & Development Department, Baoye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29, China; 2. Accounting School,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