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诺丁斯 关怀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80
As Concern As The Core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Behind the Hit of "Where is the Father"
LIANG Jinhua, ZHAN Guli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 Hot Broadcast behind the show of "Where is the father", people put forward such family education confusion: In the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Where is the father? ""Where were the parents?"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family is the child's first school, parents are the child's first teachers, famil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the future growth and success plays a vital role. Nel Noddings believes that caring is the beginning of relational virtue from the family.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possess these phenomenon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family care and family care giving is invalid. Especially the lack of care for children from father,"Where is the father" is questioning but more calling. Therefore, caring type of family education is a realistic need.
Key words Nel Noddings; caring; family education
《爸爸去哪儿》是由湖南卫视于2013年10月推出的一档亲情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背后给人们提出了这样的家庭教育的困惑: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爸爸去哪儿?”无疑,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从家庭开始的一种关系性美德。
1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提倡关怀教育和幸福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992年,诺丁斯在其著作《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了关怀理论。
1.1 关怀的内涵
关怀是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核心概念。诺丁斯对于关怀的理解,引用了一般字典中的解释,将其解释为“对某事或是某人的牵挂和担心”,即别人的事情常常放在心上,显示出对人对物的重视与爱护,并产生帮助他人的意愿。由此,诺丁斯认为“关怀”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怀这件事;”二是,“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关注,她就是在关怀这个人。”诺丁斯认为的“关怀”指的是对某件事或某个人负有责任感。关怀者愿意且负责任地把自己真实的意愿和想法告知被关怀者,帮助被关怀者在知情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抉择,维护和促进被关怀者的发展。
1.2 关怀是一种关系性美德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把关怀看成是一种美德,一方无私的付出,不用考虑接受帮助的对象的需要和感受。然而,诺丁斯提出,关怀是一种关系。她认为过分强调把关怀当成是一种个人美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会将关怀者在关怀的关系之中显得更为突出,而不是去关注关怀者能否创造出一种使得被关怀者感知到的关怀关系。把关怀理解成一种关系,其最基本表现形式指的是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关怀始于关怀者,终止于被关怀者,在此过程中,关怀是双方的,互动的,要形成一种真正的关怀,则是需要双方做出一定的努力,其中一方出了问题,关怀关系就会断裂。
1.3 诺丁斯关怀教育的方法
诺丁斯认为教育应是一个具体化的实践过程,不是坐在屋子里夸夸其谈空洞的理论,而应该是把教育置于在当今现实的社会背景之下,对被关怀者情真意切地关怀,了解其真实的想法和需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关怀贯穿于教育目的、教育行为、教育过程与方法,并且都具有道德性。教育中关怀者的目的是要维持和促进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怀性关系。由此,提出了以下四种关怀教育的方法:首先是榜样。诺丁斯认为,教师作为关怀者,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来维持与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之间关怀关系,而不是通过命令式或直接告知学生如何去关怀他人。教师应以身作则,让学生处于被关怀中,体验关怀,从而培养出学生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其次是对话。诺丁斯所认为的“对话”不仅是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双方坐在一起随意地聊天,更不是一方高谈阔论,另一方洗耳恭听。在一次真实的对话中,真正的对话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和和睦相处。参与者在对话的开始并不知道对话的结果。对话是无固定答案的,是开放性的。再次是实践。诺丁斯认为关怀实践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说师生之间关怀关系,关怀者(学生)的最基本道德实践就是要对关怀者(老师)的关怀行为保持着感知性和反应能力。最后是认可。诺丁斯的教育方法中的“认可”指的是对被关怀者行为的优点进行确认和鼓励。当确认被关怀者具有某种优秀品质时,鼓励被关怀者将其发扬光大。对被关怀者的认可过程,也是对被关怀者的了解过程,促使其潜能的发挥过程。
2 家庭教育中关怀的缺乏
诺丁斯所理解的“关怀”的本质在于关怀的关系性,超越了关怀作为一种美德的局限性,重点关注被关怀者的需要、感受和回应,并且注重关怀关系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关怀作为一种关系性美德,始于家庭。但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家庭对孩子的关怀却是日益萎缩。
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家长们的时间都忙于挣钱、忙于人际应酬,疏忽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导致孩子在心理、精神发展方面出现了偏差。现象二:农民工子女关怀的缺乏。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孩子的身边;从感情上讲,想把小孩接出来,但在这里上不起学。现象三: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根深蒂固,承担抚养和教育孩子责任几乎全部落在了母亲身上,父亲成为养育子女的局外人,这也造成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这些现象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关怀的缺乏。湖南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收视、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就是聚焦其中最严重的父子女教育缺位问题。“爸爸去哪儿”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除此之外,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诸多的苦恼和困惑。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反映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孩子好,对自己的也是百般关爱呵护,但孩子就是不领父母的情,反而指责父母干预自己的自由。由于家长们很少陪伴孩子,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孩子们自身从小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体验到家庭教育中亲情的关怀,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稀少,和父母的关系变得陌生。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的缺位,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以分数论“英雄”,把考试分数当成孩子的唯一评判标准,使得孩子感到父母的关怀是那么令人烦,关心不在点子上。家庭教育中关怀的缺乏与无效,如此这般形成恶性循环,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缺位。
3 关怀式家庭教育及其实现
3.1 关怀式家庭教育
关怀式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系性是家长关怀最明显的特征。家庭关怀关系意味着父母或是长者在关系中的起引导作用和子女处于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诺丁斯认为,关怀意味着一种关系。关怀是需要双方努力,其中一方出了问题,关怀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其次,关怀式家庭教育中的关怀以满足子女的需要为前提的,而不是以家长自身的意志或希望为出发点来盲目地给予孩子所谓的关怀。孩子的需求是随着成长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家长应及时加以关注。在此关怀关系中,家长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流动。第三,关怀双方是互动、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同样需要孩子对家长关怀予以及时的回应,当然家庭关怀关系也是注重双方关怀方式的选择。
3.2 关怀式家庭教育的实现
首先,学会尊重和认可孩子。当前家庭的亲子关系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乏尊重和对孩子的不认可的问题。有些家长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僵化的传统思想,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可以主宰孩子的一切,对不听话的孩子进行打骂,实行家庭教育上的专制。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子女更重关爱,更大程度地满足孩子生活与学习上的诉求,然而很多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过度或关心得不在点子上。因此,父母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孩子的需求、想法和选择,同时对孩子的进行认可,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天空。
其次,学会与孩子沟通和对话。真正的对话,如诺丁斯认为,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和和睦相处。对话是父母和孩子共同了解、沟通和欣赏的过程。作为父母,在情感沟通过程当中,与孩子对话之前,不能先做预判和决定,而应该是轻松的、真正充满想象力的、没有预设答案的探寻。
再次,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关怀式家庭教育的榜样树立,体现在孩子与人相处、交流、合作的各个方面。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我们看到,明星爸爸们虽在面对孩子的哭闹和孩子遭遇挫折、情绪失落时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但爸爸们以身作则,和孩子们共同去体验,在具体的情境中,渐渐地让孩子懂得在困难时中鼓足勇气,在遭遇挫折时不退缩,在面对失败时不垂头丧气,想办法去解决困难,给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
最后,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快乐成长。家长应给予孩子真正的关怀,把孩子(特别是儿童)所应有的多彩烂漫的生活交还给他们,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有机会发展必须的个性态度。在家庭里,家长需努力创造条件与机会,给孩子以表现的机会。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送茶、拿苹果等,大一点的孩子,让他们体验洗菜和指导他们如何去炒菜,让他们在劳动中知道感恩。在关怀式家庭中既应洋溢着平等、民主的氛围,又不缺少权威给孩子的榜样与影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诚信;培养
引言: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广义上讲,“诚”是指诚实无妄;“信”是指责任与信任;对孩子诚信的教育和培养,一直就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如何能培养好孩子的诚信品质,是每个家庭都要重视的问题。
家庭教育汇总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教育,首先是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高品格,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教会孩子做人也是培养孩子诚信意识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潜在性的问题,尤其是诚信教育。主要表现有: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自身不能做好诚信的榜样,这样就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家长喜欢用一些谎话去哄骗孩子,所以此种行为不符合诚信教育的基础。例如,当孩子把东西弄坏,主动去告诉父母时,有时候换来的不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而是粗暴的打骂。这样下去,孩子自然就会去学着撒谎来逃避责任,所以家庭教育父母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诚信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社会、家庭、学校是影响孩子成才教育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的影响是对孩子影响不仅时间最长,而且影响也是最大的。家庭是孩子早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是每个家庭应尽的重要义务。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诚信品质培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生活化的。整个教育的过程大多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对孩子进行品质培养。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从婴儿的出生开始,同时也是孩子的诚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父母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仅仅的认为对孩子的谈话和教导才是教育孩子,更应该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譬如:怎样说话、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对待生活中的责任、怎样对待朋友的承诺等等,这一切都是对孩子有益的教育。家庭对孩子诚信品质的教育,是在生活中通过多种的途径,同时也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还是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在实际的行动中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途径和策略
(一)提高对孩子的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首先要源于对孩子的尊重。从某种层面上讲,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挑战,得不到孩子所期望的尊重,往往就会导致很多不诚信的言行。在现实中,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粗暴式的家庭教育是不会取得好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采用命令、威胁等暴力手段,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极大的影响,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一系列不诚信的行为。对孩子的尊重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前提,只有对孩子尊重和理解,为孩子提供心灵上的安全港湾。
提高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个体在人类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责任感可以说是诚信的一个重要体现。责任感不只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从小就有责任感的意识,懂得责任的重要性,对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在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从小做起,而且还要从家长做起,只有通过家长的行为来感染孩子,从而以榜样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加强榜样教育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布朗杰曾经说过:“要想让一个孩子做到有教养,其父母必须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来说,人生观、世界观都还没有形成,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尤其是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来说,并不是每天给孩子灌输多少大道理就能取得效果。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受更为重要。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但是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也是最真实的,很多关于诚信品质的点点滴滴,都会从父母的日常活动中所看到。
加强孩子的践行意识
家庭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更加要强调孩子的践行意识。在家庭中,家长树立好榜样,培养孩子对诚信问题的自我判断。鼓励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譬如守时、不撒谎等小事做起,反复实践,使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加强孩子的践行意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同时也能够严格的要求家长在当前的行为中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将自己作为孩子的榜样,体现出家庭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总结: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者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优秀传统。诚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优秀品质,那么如何从家庭做起,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多年来一直就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本文对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富有可行性的意见和想法。笔者相信,只要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在如何有效利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信品质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蕖;冯文全.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J].学前教育研究,2010,03:73-74.
[2]曹国华.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教育中幼儿诚信品质的培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02:61-65.
[3]杜江华.浅谈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A].中国校外教育,2012:5.
[4]徐晋华.人无信不立――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诚信负责[J].中华家教,2012,02:61-65.
篇3
一、种植爱心,培育他们宽容心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但是教师倾注在单亲学生身上的爱应比倾注在普通学生身上的爱多一点,教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离异家庭的学生,让他们在家庭里受到的伤害可以在教师这儿得到抚慰。首先,教师应多观察离异家庭的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比如有一位学生,父母离异后,她跟外婆一起生活。有一天上课时,这位学生心神不定,东张西望,经过询问,原来她父亲给她寄了一百元钱,她想取来自己用,不让外婆知道,又觉得这样做不好。我了解后,耐心地告诉她,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亲情、孝道等问题。通过交谈,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关注这样一些小事,往往比关注“大事”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谓春雨润物细无声。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心胸较狭窄。比如班里的一位女生,其父母离异,她长期跟奶奶住在一起。有一次,她和同桌发生了矛盾,同桌骂她:“你妈要死。”就为这一句话,她就进行了让人想象不到的报复:她把同桌的三本书扔到厕所的粪池里。尽管这种行为让人觉得生气,但我并没有对她严厉地大声呵斥,而是和她以谈心的形式进行交流。我指出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属于心胸狭窄,并给她讲关于宽容谦让的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她明白: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也免不了和其他人发生冲突,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宽容待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听了我的话后,她不仅主动承认了错误,而且从此以后和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二、动之以情,改善他们的情感世界
离异家庭子女多较自卑,对人对事都比较敏感,对任何人都有戒心,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别人也很难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运用情感的力量,采用耐心和宽容的态度,正面诱导,逐渐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在师生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同时,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特别关心他们,同情谅解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说出心里话。在疏导方面,开展学生自我情感教育很重要,我们可以避实就虚,先避开其父母离婚的事实,从男女之间的感情谈起,让他们明白父母离婚并不是不爱他们了,而是因为父母的感情有了变化。感情的问题绝对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也许其父母结婚的时候是很相爱的,因为根据最新调查表明,爱情一般只能维系一年半到三年的时间,然后,爱情就变成了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对婚姻和爱情存在幻想或者一方过于关注干事业,或者双方的老人参与等都能导致婚姻的破裂。但是他们不应该对这段感情的破裂付出自己的成长代价,如果一味地陷在父母离异的阴影里,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那么最后受伤的就只是自己,难道真想因其父母失败的婚姻而葬送自己的一生吗?类似的教育不仅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现在有帮助,对于他们今后的爱情和婚姻观也很有教育意义,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明白琼瑶式的爱情根本不存在,生活除了爱情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且爱情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天长地久,它是短暂的,维系家庭的更多的是介于爱情和友谊之间的亲情
和责任心。
三、公正评价,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离异家庭学生喜欢离群独处,被孤独感所左右、掩盖,不能正确对待事物,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这又使其更加孤僻、怯懦,造成自尊心扭曲。因此,教师必须尊重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其学习和生活给予公正评价,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生活的勇气,引发他们积极的心理效应,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要创造教与学的最佳环境,协调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已长处的机会,为他们点燃进取的火花,激发他们的进取
心,使他们享受进步和成功的欢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活动矫正,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
部分离异家庭学生往往以敌对的心态,蛮横、冷酷的性格和同学进行交往,这直接影响人际交往,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帮助其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减轻、消除他们的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敌对心理,使他们意识并体验到自已在集体中的地位,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其集体意识。同时,通过活动对他们进行情绪疏导,有意识地转移他们的注意,使其改变对周围环境的偏执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为其创造表现自已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走出因家庭所造成的恐惧和抵触,战胜孤僻、抑郁,愉快、舒畅地生活、学习和交友。
五、激发信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篇4
一、影响城乡结合部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受到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父母有的外出务工,家中一般只留下老人和读书的孩子,这些孩子无论是寄宿于学校还是留守在家庭,大都缺少母爱,缺少父母的亲子之情,得到的是祖辈的溺爱、宠爱、偏爱,极易形成“畸形心理”。这就需要城乡结合部学校和家庭教育必须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不科学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多数家长因平时忙于挣钱,接触人群综合素质低下,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城乡结合部这些学生家长大部分素质普遍偏低 ,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在辅导功课方面,很多家长无所适从。这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家长重视孩子学习成长但缺乏引导方法,培养目标盲目。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上是不惜血本的,为孩子请家教,报名参加了一个又一个课外兴趣班,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 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殊不知,这样做孩子是否愿意,是否真的有效,结果可想而知。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在我今年带的一年级学生中,至少有85%的家长不怎么问孩子是否完成了当天的课外作业,有10来个家长是从来不问,更谈不上检查了。另外家长只顾自己享乐,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有不少年轻的家长们业余时间大多沉浸于搓麻将、“斗地主”的低俗娱乐活动中,孩子的教育成就完全依赖于学校。
(四)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好,父母文化程度高,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就较高。而普通工人、个体户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部分家庭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而且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与子女接触相对较少,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感情交往基础和信赖关系,这样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畸形的教育态度及教育方式对独生子女的人格和个性等的形成,同样是造成独生子女心理存在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眼下的中国离婚率大有不断上升之趋势。应该说,解除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是对婚姻双方的一种解放。但这种婚变对孩子来说,却往往成为一种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从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父母的离异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儿童会发生性格上的改变,甚至会出现心理上的障碍或疾病。
二、培养城乡结合部低年级孩子健康心理的方法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剖析,我们应该意识到开展城乡结合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校应当引入系统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机制,探讨心理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升华学生人格
道德教育光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深入孩子心灵的,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存在于孩子们的交往中。首先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形成学生的德性规范。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播种习惯,收获品格”的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从“管手、管脚、管嘴”做起,从“坐、立、行、说、吃、睡”做起。其次,在多彩的才艺展示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及时总结反馈一周的各类信息,弘扬正气,表扬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之中;利用绿化校园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组织和指导
这不仅是克服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病理现象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促使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水平。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善,才能做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家长,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应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
(三)重点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办事。我们可以将班级宣言定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立志成才,报效祖国;通过宣言明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利用名人和我国科学发展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从小立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鸿鹄之志。每位教师要俯下身子、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明确“做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办学方向,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爱国爱校,勤学勤教”的理念浸润学生,让书香弥漫校园,让学生得到熏陶。
(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篇5
怀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价值的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正是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使得家庭教育具有爱的优势。这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神圣的爱,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及长辈把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他们的天职就是培养子女早日成“龙”成“凤”,这就是家庭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本质所在。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家庭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则强调以子女的健康成长为本,重视对子女生活处境的无限关怀,注重对子女的习惯、性格、能力、价值的培养和追求,以及对国家和社会中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敬仰和珍视。父母长辈对子女的人文关怀重点体现在培养子女成为身心健康、个性鲜明、人格健全、情绪稳定、相处和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社会化的人。
二、父母长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带头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自身素质和水平对子女的个性发展和性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判断以及家庭关系的氛围,对子女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父母长辈在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带头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首先,在教育认同方面,父母长辈作为子女的偶像,其道德人格状况、修养水平都将成为子女认知的标准,父母长辈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对子女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用适当的时机和语言明确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其次,在教育示范方面,父母长辈与子女朝夕相处,子女在为人处世、行为动向等方面常常把父母长辈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父母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与子女整体素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联,这就需要父母长辈在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带好头,做好示范。最后,在教育导向方面,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父母长辈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对子女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父母长辈要强化角色意识,自觉担负起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强化责任意识,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和教育子女。
三、不断优化家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家庭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向上,都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取向,尤其对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地优化家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尊老爱幼、互敬互让,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和关怀,努力营造家庭中和谐的氛围,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爱国、爱家、爱人民的理念和诚实、正直、勇敢、进取、自强的精神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和发扬。
2.家庭教育的方式要科学化,内容要生活化、大众化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教育方式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讲究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做到善于与子女交朋友,多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使其行为习惯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就是课堂,家庭教育要注意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大众化,让子女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
3.推动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素质
理论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不断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素质,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动力,还可以探索和创新家庭教育的形式,如设立家庭教育辅导中心,通过多种媒体的宣传,模拟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等。
四、结语
篇6
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刻起就开始接受各种关系的影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中的亲人其实是一个家庭能量团。每种能量都以各种颜色、各种姿态、各种角度或强或弱的力量撞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如果我们仅仅从教育孩子出发,对来参加的家长,不管他是谁,我们都用同一种方式对待,很有可能,家长会最终演变成家庭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家庭幸福指数直线下降。多年来的观察与家长的交流发现,家庭教育不能达到合力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关注:孩子是永远家庭关注的焦点。一个孩子牵动了一家人的心。中国人的价值观又特别给予孩子过多过高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家庭的目标,永远希望教师口中最优秀的那个是自己的孩子。因此,过高的关注是引发家庭矛盾的原因之一。
一对矛盾:婆媳关系一直以来是中国千古的难题,成为影响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今,夫妻关系也首当其冲成为最直接影响家庭幸福的原因。在家庭教育中,婆婆与媳妇、夫妻双方教育目标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孩子不知所措,学校教育陷入无力教育。
两种差异:婆媳差异。一种现象为乡下婆婆、城里媳妇。乡下婆婆对孩子教育运用“土办法”,城里媳妇对孩子运用“洋办法”,土洋不能结合,引起矛盾。另一种现象为:高冷婆婆遇到邻家媳妇。一般高冷婆婆都拥有高学历或高职位,对教育问题丝毫不退让,非常挑剔。
夫妻差异。“甩手爸爸”与“包办妈妈”。“甩手爸爸”对家庭教育都抱着“家庭教育都是女人的事情”的心理,把全部的责任与事情都推给妈妈,让妈妈全部包办。“董事爸爸”与妈妈。“董事爸爸”一般都用指挥棒指挥家庭教育,而执行的妈妈或观念不同或有心无力,最终形成偏差,引起矛盾。
基于这些原因,想要通过家长会来彻底解决家庭教育的矛盾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针对影响家庭幸福、造成教育失衡的原因,尝试使用“分层家长会”。每次家长会,特别针对来参会的人员制定不同的目标与内容,协调家庭教育矛盾,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发展。
一、三个维度,细化家长会内容
我园尝试把老人、爸爸、妈妈这三个维度,针对三个维度设计不同的家长会,争取让前来参与的家长都得到提高,形成统一认识。
1.爷爷奶奶会
我园根据内容,邀请不同的参会者参与,爷爷奶奶会是其中之一。由于我国家庭4+2+1结构,许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上学接送也由他们包办。教师见面最多的也是爷爷奶奶。如果发生问题,第一时间能够与家长交流的也是爷爷奶奶,孩子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是最多。因此,爷爷奶奶是否能与家庭教育保持合力是成功的关键。
爷爷奶奶会,着重把内容放在“不包办,不溺爱”。爷爷奶奶特别是从小把孩子带大的奶奶,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疼爱到极点,什么事情都包办,唯恐孩子吃亏。往往忽视幼儿园的教育,过度地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抓着鸡毛蒜皮的事情不放。我们针对奶奶的心理,特别设计了家长会内容,特别重点讨论为什么教师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既化解了老人对保育工作的种种疑问,又增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理解。
2.妈妈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状态,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稳定。特别是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里面,母亲与孩子的接触,母亲对家庭的直接关注和付出,对整个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权的提升,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众多的母亲也走上了工作岗位,走上了创业道路,不再像以往那样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料理家务。在家庭教育上,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放纵自由型与理论指导型。一种极端把孩子们教育完全交给老人与学校,放任自由;一种极端对教育过度紧张,心理学、教育学说起来头头是道,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套用理论来研究。
针对这些现象,着重把“妈妈会”内容放在正确看待幼儿园的教育上。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让一些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妈妈谈谈经验。教师反馈孩子在园的真实情况,带动放纵自由型妈妈重视家庭教育,引导过度紧张型妈妈得到放松。
3.爸爸会
在许多爸爸的眼里,很多时候,孩子的教育成了老一辈的事,成了学校的事。认为孩子只要进了学校,孩子好坏,一切都在于学校,与家庭无关,寄学校予“厚望”。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代劳,当婆婆与媳妇在家庭教育问题出现矛盾时,爸爸们有时的表现实在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会激化矛盾。
爸爸是家庭幸福的粘合剂,在“爸爸会”上,着重把内容放在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幸福中的重要位置和怎样化解家庭教育矛盾这两个方面。用实际生活中的小案例认识到自己的关键作用,促使爸爸主动积极地参与家庭教育。
二、三重引领,深化家长会的过程
分层召开的“爷爷奶奶会”“妈妈会”“爸爸会”,针对家庭教育中的不同角色,开展不同内容各有侧重的家长会,让家长会从单一层次到多种层次,更好地指向“家庭教育合力”的目标。
1.重视基础层
爷爷奶奶是家庭教育中的最基础部分。他们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对其产生的影响最广。爷爷奶奶常常容不得他人对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做“差评”,往往认为否认孩子,就是连带否认他们的教育成果。出于这种心态,教师要准确把握老人的心态,从老人的视角出发,顺流而治。
2.管理核心层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一般来说爷爷奶奶是基础层,那么爸爸妈妈就是核心层,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管理好核心层也成为了家园合作的关键。面对形形的爸爸妈妈,他们对孩子、幼儿园的要求和关注的角度也是不尽相同,家庭幸福最关键的部分就在于核心层的作用。
3.把握引领层
一个家庭总有一个决策者,一个引领家庭成员的人物,要想让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引领层的作用至关重要。园方带领引领层的教育观念,让引领层再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那么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孩子的发展。同样,由于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成员会感到幸福。
三、三层提升,彰显家长会成效
经过几个轮回,分层家长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表现为家长会不再成为家庭成员的烫手山芋,而是成为“香馍馍”,大家都希望参加,形成一股积极、主动的参与氛围。其次,会上,家长们由于角色相同,出发点与愿望基本一致,会自觉地相互探讨与经验交流。最明显的表现为分层家长会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谅,能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提升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得亲密,并且许多家庭成员愿意把家里的教育事件作案例与大家共同分析,将问题彻底解决。
篇7
1.移动互联网带给家庭教育的冲击
上世纪80,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电视机作为人们了解新闻资讯,消遣家庭时光的重要依托,进入了我们的家庭。即便是时至今日,无论是家庭装修的中心,还是家庭摆设的中心,都会围绕着电视机来展开。然而,电视机的中心地位现在却被各种的移动终端所取代,家庭气氛日渐分散,而各类的移动终端则是将其的娱乐属性发挥到了极致,使得家庭成员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娱乐上,家庭精神也日渐被娱乐精神所取代。家庭教育便是难以在这样的松散推崇娱乐的氛围下进行。
1.1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家庭关系的疏远
在电视还占据家庭重要地位,看电视还是家庭成员首要选择的时候,家庭中讨论的话题都会围绕电视内容而展开,讨论内容看似和电视相关,实则与电视无关,父母实则借由电视内容的讨论来变现出对于子女的期望和建议。而子女也会借由电视节目的讨论,表达出对于父母的要求。这样的讨论其实也就是家庭教育的伴随过程。自从平板电脑以及手机取代了电视成为家庭成员的关注核心以后,移动互联的观念便是在于分众影响和分众传播。家庭成员间由移动终端带来了各异的关注内容,家庭成员间的话题也失去了一个统一的媒介。往往父母想借手机新闻告诉子女健康的常识,而子女们关注的中心确实娱乐八卦。长此以往,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渐渐疏远,家庭教育的最大表现在于影响,即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而决定影响效果的核心在于关系,疏远的关系和不良的关系一样都不能帮助父母对于子女产生良性的影响。这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庭教育出现了失效的危机。
1.2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娱乐推崇
移动互联的特点除了分众影响和传播,还有一大特征便是将娱乐推到了极致,电视的功能包括了教育,娱乐,传播,娱乐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作为教育的首要或者唯一的功能和任务。然而,在现在的移动硬件终端公司花费最多时间和精力以提升性能的目的旨在于运行游戏的需求,内容提供商也花最大的投入在于游戏的开发和设计。在家庭教育中,儿童行为的习得其实是在于对于父母行为的模仿,父母在家中,用手机的娱乐行为确会对子女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身教重于言传,即便是父母告诉子女自己在工作上是如何的认真负责,回家以后目不转睛盯着手机的形象都会在子女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2.移动互联带来的家庭教育变革
移动互联利用科技带给家庭教育冲击的同时,也利用自身的发展,变革了家庭教育模式。移动终端上的社交类应用首要的功绩不是在于连接的陌生人,而是帮助原本的熟人更加熟络起来。而其中首要重聚的是家庭关系,以家庭为单位成立的微信群,让家庭成员联系更加紧密,同时,父母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应用能够寓教于乐,逐渐培养子女对于学习的兴趣。在遇到棘手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家长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的即时搜索功能,了解最时效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
2.1移动互联带来的家庭重聚
移动互联带给家庭的其实是一个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过程。所有的人都会有与家人沟通的需求和愿望。在移动互联终端将家庭成员以电视为中心沟通交流分散开以后,成员开始寻求其他的交流路径,为此,家庭微信群应运而生,短信业务在中国的爆发式发展证明了国人对于当面表达的困难以及对于表达的需求。常可以看到,平时很少沟通的父母在微信群里聊得热火朝天,微信群也成为了家庭沟通的又一平台。父母对于子女在微信群了也会进行教育和管理,通过文章分享这样的间接教育路径。
2.2移动互联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
目前移动终端除了较为普通的手机和平板电脑而外,还有商家专门为学生设计的学生手机,学生平板电脑,其中,突出的特点在于将游戏的模式融入到了学习的过程当中,完成一个学习任务都会有即时的奖励机制,完成一组学习任务会产生相应的积分和排名,而这些积分和排名可以上传网络,与现实中的同学进行比较。这些模式和学习的环节都是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的,以实现激励学习,提升学习兴趣的目的。
2.3移动互联的及时搜索
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赏识 协调发展 和谐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24-01
科学发展观指出中国的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作为家长和老师有没有想过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我们一味追求的成绩,名次,分数?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老师说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首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然后才能成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固然没有错,但没有做人这个基础,龙、凤是飞不起来的。实际上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有成就感,有事业心,尊敬长辈,劳动,创造,享受的幸福人生,是父母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
我经常和学生聊天,我问他们快乐不快乐,很多孩子都说不快乐。有的学生说:“不管我怎么努力,我妈都说我脑子笨,比不上邻居阿姨家的哥哥,说他学习多好多好。”有的学生说:“xx老师说我反应慢,基础不好,要我平时多下功夫,我觉得越来越跟不上老师了。”有的说:“我爸一天就知道喝酒,打麻将,从来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开家长会,回家准挨揍。”……我们的孩子缺少的是什么?是对他们的肯定、激励,是成就感,是亲情的沟通,是学习的动力。我们给予孩子们的又是什么,是负面的信息,是打击,是攀比、责备,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能快乐成长吗?
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所以觉得孩子这也做得不好,那也做得不好,因为我们是大人,经历过很多事情,那么我们的经历能代替孩子的经历吗?有位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去体验,只有他体验了的,他才能记住……”的确,我们不可能代替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少哪一个环节都不行。现如今很多家长都急功近利,认为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其他的需求根本不去管。而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只有孩子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协调发展,那么他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和谐成长呢?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是受教育长大的,而最早接触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现在的孩子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长大的,孩子的成长环境都变了,家庭教育再不能像以前一样,家长也不能总拿自己的过去来教育孩子。家庭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父母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变陈旧的家教。
作为家长,我们要赏识自己的孩子。用赏识的眼光看你的孩子,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我的孩子现在四岁了,每当他为得到什么而开始闹的时候,我就问他:“宝宝是一个讲道理,懂事的孩子还是不讲道理,不懂事的孩子?”他马上就会说:“讲道理,懂事的孩子。”然后所有麻烦的事情不用我再说什么就会轻松解决。但如果我立刻生气地骂他,他很不高兴,事情会闹得很僵。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请不要吝啬,对孩子说:“你能行。”赏识,是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营养剂。永远为孩子的长处而骄傲,不为孩子的短处而遗憾,绝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这样你永远不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也就永远不会有成就感。
放大孩子的亮点。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优点、长处被埋没、被忽略,只要我们拥有爱的眼睛,我们就能发现这些优点。有一句名言:“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你看重的是孩子的优点,孩子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孩子就会有自信,有了自信,孩子就会有上进心,有了上进心,孩子就会有动力……
成长需要包容。包容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氧气,包容能培养孩子的情怀,使他不回避错误还会善解人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是在不断犯错、知错、认错、改错的过程中长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够善恶分明。那么当孩子做了错事,并且认了错的时候,父母应该很慷慨地说:“孩子,我已经原谅你了!”给孩子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这样做会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和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应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实,当孩子做了错事时他们又何尝不在期盼父母对他们的包容呢?
那些在学校里是问题学生的,通常在家里多数也都是问题孩子。那些将孩子直接交给学校的家长,把所有的责任都归于学校和老师,可曾想过孩子的家庭教育你做好了吗?要使我们的孩子和谐成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必须相互协调,家长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有关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家教手段,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和谐成长。如果只注重学校教育,那将是残缺的教育。学校教育永远不可能代替家庭教育,也无法代替。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发展,我们的孩子才能和谐成长。
篇9
校园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校园是指和谐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二、家庭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普盆要作用
1.健康的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如果说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家庭教育就是这个系统工程中最基础部分。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接受最早、时向最长、影响最深的。一个人出生以后直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说到底,是一个环境的教育。婴儿呱呱坠地,家庭便成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即成为第一任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与其刻意地培养,莫如无形的熏陶。与其言传,莫如身教,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典范。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正说明了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切实抓好家庭教育这项最基础的工作。
2.搞好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每个人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熏陶的必然结果。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以德育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进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搞好家庭教育。
3.优化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谙校园的重要措施
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系到民族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伟大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要任务是培育高素质的现代公民,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品质锤炼、知识积累、能力培养都极其重要。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家校结合,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1.加强片家庭教育方法的学习,协调家校共育环境
首先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家访、家长会、联系卡等,家长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另外家长有了问题,也可以主动与老师联系,互相交流一些习惯培养的好方法、好措施等。其次特别强调家庭教育内部的一致性。家庭成员之间要育思想,主动配合;家长之间出现矛盾,尤其是两代人之间的冲突,要背着孩子协调;家长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家做学生的榜样,积极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最后,还要通过家校交流活动,家长还可以自学一些教育理论,努力做个具有”现代教子观念、科学教育方法、健康心理素质、良好生活方式、平等和谐亲子关系“的新世纪父母。
篇10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整体过程,是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根本导向。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多元社会思潮对于青年的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的道德人格是当代青年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体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重点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抓住青年的道德人格认知的特点,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另一方面充分结合青年特点,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设计创作更多更符合青年需求的教育文化产品,对青年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健全的道德人格。
重视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重视传统文化的滋养,是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宝贵资源。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时期,加强传统文化的滋养,可以帮助青年群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青年道德人格的根基。在社会领域功利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青年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发展与国运兴衰,缺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能够有效填补青年道德人格的文化空白。通过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培养,可以使青年将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统一起来,对于自身的道德人格提出更高要求。同时,要注重培养青年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古的厚重美德,是青年道德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曾子的“三省吾身”,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醒世箴言,都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所推崇的高尚品质。加强青年的自律教育,是提升青年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自律作为主体基于内在需要的自我约束行为,可以确保青年拥有独立、稳定的道德人格。
加强学校道德人格教育的创新。相比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稳定性与专业性的优势,是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中心环节。抓住青年道德人格的可塑期,创新学校的道德人格教育,能够有力把握青年道德人格教育的主动权。要积极开展主题健康、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青年道德人格培养的科学性。要加大实践环节的课程配置,将道德人格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帮扶弱势群体、参与环保宣传等多种途径,使青年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真实的道德情感,了解社会发展对于自身道德人格的要求。要运用校园文化开展道德人格培育,有效矫正青年道德人格中的错误部分,抑制不良风气在校园内的蔓延。要加强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吸纳掌握先进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青年教师参与到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中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将社会道德热点和现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事迹制成宣传材料,加上“编者的话”在校园网刊登。要建立校园或年级、班级的官方微信、微博以及QQ群,教师带领学生在这些平台中对道德热点进行讨论,听取学生的心声,及时调整青年道德人格提升的准星。
夯实家庭的常态化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对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基础保障。曾强调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青年成长的土壤,温润着青年道德人格的根苗,家庭整体的道德倾向、价值理念对于青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一方面,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导向功能,家长要为子女提供积极、正面、健康的思想内容。正如扣扣子一样,青年道德人格的扣子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要在最初就找准正确的位置,奠定稳固的基础。在家庭生活中,道德教育无处不在,如何尊敬长辈,如何学会感恩,这些都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需要细细思量,这些零星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家长要注重家风的影响,真正地承担起“家庭教师”的责任。家庭教育可以在一顿温馨的晚餐中进行,也可以在火热的电视节目争论中开展,要在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处大做文章。另一方面,应重视健康道德心理的教育。健康的道德心理是青年正确看待和辨析道德现象的基本前提,因此家长还要注重青年心理健康情况的观察和把握,从而及时解决青年对于道德问题的思想困惑。此外,父母要以身作则,在青年道德人格提升方面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时不能偏激,在道德问题上要明确标准,使子女发自内心地钦佩家长,使自身成为“明星父母”,从而在道德层面上获得青年的崇拜和赞扬,使青年从中受到道德熏陶,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
- 上一篇:遥感技术概念
- 下一篇:公安法制培训心得体会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