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概论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天技术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航天技术概论

篇1

Wen Xin, Zhang Wenhao, Qin Yu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hich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y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technology” as a liberal textbook, this article given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roposals about the textbook of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更加引起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关注。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此同时,一些普通高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也将航空与航天(也有的学校称为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或航空航天技术博览)作为通识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和体会,并参考欧美高校开设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探究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等。

1 我国专业化教育模式的问题与通识教育

1.1 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特定社会背景(生产力亟待恢复)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最优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可能就越糟糕。

社会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高校里专业调整的步伐,无法跟上社会职业更新的速度。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

1.2 通识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识教育,国外称“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6-8],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20世纪,通识教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今天,欧美大学仍在不断完善其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经历五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7-10]。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古代。《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认为“博览古今为通人”。所以,通识教育旨在培养“通才”,它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重视培养人的情志等。

2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意义

航空与航天课程在我国一直是航空航天专业院校的公共必修课[1,2],其目的首先是为学生未来从事航空航天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培养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专业导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将航空与航天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其教学目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增加大学生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航空与航天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向往飞翔的梦想由来已久,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万户飞天的勇敢实践,表明了古老的中国人渴望飞向蓝天的美好愿望。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绩,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3 鼓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勇于攀登

学生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先驱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开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奋进,敢于开拓创新。

2.4 启发学生规划未来人生

航空与航天知识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思维,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意义。飞过天的宇航员大多存在一个共识:“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仅仅是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记得有位美国宇航员说过,“昨天的梦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是明天的现实。”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很多人开始重新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人类怎样存在?

3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教材问题与改革

3.1 教材方面的问题

航空航天技术在非专业大学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宇宙的奥秘神秘莫测,很多大学生对航空与航天课程比较感兴趣。作为通识课,目前我国没有一本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航空航天技术》等,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1)专业性很强

翻开《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科书,插图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设计图。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内容过深,尤其是文科学生,没有工程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2)内容单调乏味

细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定义和概念,枯燥乏味,对非专业学生而言,即便把这些内容熟记于心,又有何意义?另外,由于书本的空间有限,介绍性的内容往往类似于纲要。

(3)课后练习或思考题没有价值

思考题是运用大脑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题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第一章课后思考题为例,“试述直升机的发展史,试述火箭、导弹发展史”,很多学生认为是“百度题”,学生只要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这类题能算是思考题吗?

(4)条理性很强带来的问题

航空与航天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和领域,尽管有联系,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不能混为一谈。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飞行器设计为主线,航空器、航天器和导弹与火箭等内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发动机还是航空发动机,统统纳入同一章节,对于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稍显费力。再如,《飞行器构造》这章内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构造,也有航天器的构造,根据整体教学效果分析,这种航空航天结构的相互交叉会导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通识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航空与航天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专业课的附庸,其重要性并不比专业课低。“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好航空与航天课程,掌握其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开阔思维。

3.2 教材改革的建议

对于航空与航天课程,只有拓宽知识面,全面介绍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门课的内涵。为使学生具备开拓新领域的基础,课程内容应具有前瞻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前沿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领域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保持课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讨。作为面向非航空航天专业学生的通识课,该课程内容应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由风筝飞行延伸到飞机,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种导弹,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罗飞船,由恐龙灭绝延伸到宇宙探索,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识。国外有一本航天知识方面的书,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没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以笔者在神舟飞船、卫星及空间防御领域的工作体会以及在北京、南京几所大学讲授航空与航天知识的教学经验来看,对于航空与航天的通识教育,其知识与内容应该注重“启蒙”,致力于开展大众化的教育,太过学术化反而会让人失去兴趣。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画的形式展开。现在已经有的《漫画线性代数》《漫画统计学》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书,以漫画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学习到很多知识,两全其美。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科书可以参照这种形式。

篇2

她不假思索,回答我:“好找工作的,就是工科专业;不好找工作的,就是理科专业。”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她的话其实有些道理。

理科是学习理论和方法的,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等,专业课程往往是高中课程的深入和延续;工科专业则是研究技术和工艺的,如电子、机械、建筑、水利、汽车等,专业课程和社会行业的分工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学了四年之后,理科专业的学生脑子里全都是理论和方法,社会上除了教师,找不到最对口的专业;而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了马上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因此就业形势很乐观。

理科并非纯粹理论学科,其研究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或为应用打基础),三是应用研究,纯粹理论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人们熟悉的太阳风暴,当太阳风暴发生时,会对卫星运行、导航、通讯以及地面的一些高技术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太阳风暴产生的机制,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范畴;研究太阳风暴对各类高技术系统的影响及避免措施,属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范围;而研究监测太阳风暴的方法和技术,则属于应用研究。

本文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几个研究性很强的理科专业,这几个专业不是人们熟知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典型理科专业,而是“非典型”的,专业的针对性很强,研究的方向较“窄”,集“高、洋、上”和“研究I生”为一体,让人一听名字就觉得,这个专业实在“时髦”。

善用统计,明白生活 戴稳胜

也许在你的印象中,统计永远与枯燥的数字紧密相连。说实话,很多刚进校门的统计学专业学生也是带着些许疑惑与不解来审视这个也许将会伴自己一生的专业:它会不会只有枯燥的数据?它会不会只有繁琐的公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人都会自豪而又底气十足地说:统计,是如此精彩!

生活中的统计数字

“11月23日上证综合指数达到2800点、”“北京市城市居民入均可支配收入19867元”“6月CPI同比上涨3.5%,上半年GDP预计增长7.7%”等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报道,但是很多同学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数字都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上证综合指数、入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它们的本质,都是平均数、增长率等统计数字,反映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比如CPI,它反映的是日常消费总体上的通货膨胀水平,说白了就是,今年的十块钱与去年同期相比,是不是还值10块钱。比如“10月份的猪肉价格同比增长30%”,也就是说,去年如果这时候买一斤肉要花10块钱,今年就得花13块。但是日常用的东西,有的价格在上升有的却在下降,如何衡量总体上的物价水平呢?这就需要把日常的食品、卫生、医药、用品等的消费,根据消费的一定比例放到一个篮子里,然后计算这一个篮子的所有商品价格的平均增长率;CPI同比上升6.5%,意思就是在消费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今年买同样的商品比去年要贵6.5%。

生活中其他的数字也与CPI类似,计算的都是些平均数、增长率等,反映经济环境,通过把握这些数字,就可以大致了解我们的生活状况或把握经济发展态势。

描述不确定性的语言

除了以上体现生活状态、经济态势的数字,我们还常常听到另一类型的数字。比如每天听的天气预报,“明天降水概率30%”;健康节目里,某专家说“腰围每增加3厘米,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8倍”等。这里的“概率”指的是“可能性”,就是一种描述不确定性的统计语言。生活里这样的不确定性比比皆是,我们天天都在运用这些统计思想和方法,不过有时我们用得很好,有时却也会误用。

巴西足球世界杯开赛在即,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看球类比赛,看前就会预测哪支队会赢,看完了以后还会再讨论讨论,忠实的球迷还会做出分数统计表进行分析。有些彩民购买足球彩票时押得比较准,这就得益于对历史成绩的统计分析与推断,他可以根据历史成绩,研究不同队伍获胜的概率,再购买相应的彩票号。球队的教练则会做更多的统计分析。对本队的队员,他得观察记录每场比赛球员的表现,将其失误进行归类,赛后分析哪个球员什么类型的失误比较多,这样就可以为队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对其他队,他得研究这些队伍历史上出场球员的规律,所用阵势,并在赛前推断与本队比赛时对方将出场的队员、所排阵势,以便做出相应的安排。因此球赛比赛的就不仅仅是球队的战术技术,更要考查领队教练的统计智慧。

统计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把握了统计思想也可以让我们不那么轻信,让我们少上些当少受些骗。譬如,我们也常听说“手机辐射会损伤大脑”、“屋顶加设天线会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等传言,但是这些传言,有统计数据表明确有其事吗?其实,对于流传坊间的各种传言,只要记住一句话:数据胜于雄辩!

看了上面的文章,同学们就应该明白,统计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用也如此的广泛,涉及理、工、农、医、文等各个方面,因此,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是理科专业中较好的,毕业生可以去往政府统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信息咨询公司等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开发空间资源,探索宇宙奥秘 李泠

空间科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周围的亲戚朋友在听说过我的专业之后基本上很茫然,有一次在火车上跟人闲聊,邻座的阿姨问,是QQ空间吗?

事实上,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与航空航天、太空探索密切相关的专业。在空间科学方向,它侧重于天文学与天体力学、空间环境,要进行大量的太空观测,研究太空环境的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在空间应用方向,又与航天技术联系密切,更侧重于遥感技术、卫星与天文导航。在国内,这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可是在国外,这个专业已经蓬勃发展几十年了。大一入学,老师就跟我们说,空间专业起步晚,国内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又不多,咱们比西方国家落下太多了。但是,正因为起步晚,这个专业潜力才大。

物理基础要打牢

我们专业属于物理学类,可想而知课程无论如何也不算简单。空间科学按照宽口径模式设置相应课程,着重于加强基础,比起其他专业,我们的课是相当满的。而且,有四门课是绝对不可以懈怠的,那就是数学、物理、计算机和外语。对任何物理类专业来说,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空间专业有时因为处理数据的需要,还要学会编程,这就要求深厚的计算机知识。不仅如此,因为这个专业最前沿的东西基本在国外,最新最权威的研究也多是用外文发表,所以不论是因为平时阅读文献,还是为了以后出国深造,都应该掌握扎实的外语。

大一大二我们会跟随全院学习基础课程,这就像是武侠小说里修炼内功的过程,内功不够深厚,再好的招式也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如果基础的数学物理课程掌握不好,绝对会限制以后的发展。

大三大四就会学习一些专业课程,流体力学、天体测量、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和空间探测技术等。并且,实验课会在大学四年贯穿始终,有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最后还会有空间探测技术的专业实验。除了平时上课,学校为了培养我们的兴趣,让我们对科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每个学期都会开展科研立项活动,虽然听起来可能很高深,但其实只要有热情,大一就可以参加,跟着学长学姐们做项目。老师那里会有几个题目,感兴趣的同学(通常是大二大三的同学)会就其中一个题目向老师申请做小组长,在老师的指导下,带领组员完成。这种科研立项活动能让同学们接触到最新的东西(例如我们小组就正使用着“嫦娥”系列卫星的数据),学习使用与空间专业相关的软件,有时还需要自己编写一些程序来处理数据。这种科研活动能让同学们尽早接触和科研有关的东西,更清楚地了解专业老师们的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深造和就业

空间科学,乍一听好像是挺浪漫,本以为是研究太阳月亮宇宙等等,可实际学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当然,确实有太阳和月球方向的研究,不过本科四年,却是要被各种物理包围的。因为课程的难度和强度,再考虑到本科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有一些同学在大一下学期转走了。所以,如果选择了空间科学专业,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能静下心来,潜心学习。

一旦立志在空间科学的这条路走下去,继续深造就是不二选择。本科四年,我们只能学到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如果想在这个领域里有所贡献和突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空间专业的保研率很高,只要成绩不太差,没有挂科记录,本校读研基本都很容易。在国内读研也很容易,虽然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不多,但是每个学校空间专业的老师几乎都有不俗的科研成绩以及海外留学的经历,师资力量非常雄厚。

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会去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由于专业设置与航天领域的密切结合,还有一部分人被分配到航天和国防部门,进行相关科研、开发等工作。

鉴于国家对航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我国航天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以“嫦娥三号”为例,“嫦娥三号”探月的一大目的就是对宇宙进行深空探测。“嫦娥三号”此次奔月,携带了4台科学仪器,用于在月亮上观察太空、宇宙、地球,进一步开辟了深空探测的绚丽篇章。比如我的一位老师,现在正在进行月壤和火星表面土壤的研究,我的一位师姐,每天从早忙到晚,撰写与“嫦娥三号”有关的科学任务书。

可以想想,越来越多的空间系列任务一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对地观测卫星、载人航天、空间站……正以更短周期出现在公众视界中,到那个时候,空间科学专业更是大有可为。

看天吃饭的气象专业 张智

读大学的时候,不同专业的朋友总爱问我“明天下雨吗?”,“可能下吧!”“大哥拜托去看天气预报好吗?”这些都可能是我的回答。我是气象专业的,我预测下雨可是比萧敬腾更准哦!

气象专业乐趣多

中学的时候,出于对天文的热爱,我参加了学校里的气象观测小组,这是我对气象专业产生兴趣的第一步。而直到我真正读了这个专业,才了解到,气象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科学。首先,术语非常深奥,厄尔尼诺、拉尼娜、气旋、反气旋、锋面、涡流、切变线、寒潮等等,行外人基本只知一二。其次,很多最尖端的科技都应用在了气象的研究和工作中,比如超级计算机在天气预报上的应用,前不久,美国国家气象局就斥资数亿美金升级了超级电脑。

那么,就读气象专业,到底可以学到些什么呢,来看看我们专业的一些课程吧――必修课:天气分析、天气学、微气象学、植物生理生化应用气象学方法、农业气象学等等。

专业相关的选修课:风景园林概论、气候变化与环境、现代气候学基础、气象经济学、土壤地理学、应用气象预报、中小尺度气象学、动力气象学、气象灾害学、污染气象学等等。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这些课程的知识储备超强超多?所以,气象学专业绝对不只是为了天气预报,而是将气象学的原理,应用在农业、水温、航空、军事等方面,充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重要学科。

这些课程需要大量的数学和物理知识,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知道,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天才“谢耳朵”在大学里唯一fail掉的课程就是气象学。

不过,读气象专业的难度和乐趣同样多。

我们有超级先进的实验设施――当机械系的同学在用车床做螺母的时候,我们在拥有多普勒天气雷达、极轨静止卫星接收系统、EOS/MODIS卫星接收系统、风廓线仪、大气风洞、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群的实验基地做实验。我们还有丰富的实习体验――学校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安徽、辽宁都设有实习基地。我们实习的时候,去的是江苏省气象局北极阁气象台和南京观测台。其实在学校里,我们就一直接触到自动气象观测站、小气候梯度观测系统等设施,实战经验可谓十分丰富。

毕业时成了香饽饽

篇3

关键词 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 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整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重新的审视与定位,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国家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在今天的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逐以突显。素质教育下的艺术教育理论一直在争论当中,而主观的认识不清必然会影响到客体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的研究和探讨艺术教育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对素质教育下的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重新的认知与阐述。

1960年,苏联的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卫星上了天。美国反思后认为是艺术教育出现了问题,随后制定了著名的曼哈顿零点计划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创新能力。2004年,美国政府又启动了白宫计划:艺术与科技创新计划。 1987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决定在今后十年里为艺术教育投资19亿法郎。该决定还把每年5月18至23日定为法国中小学艺术周。1994年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把艺术课程(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剧院艺术)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美国多数学校都把艺术作为必修课,学生必须拿到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艺术教育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它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艺术教育功能效应的不断开发,时代赋予了艺术教育更重更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艺术教育健全人的心理结构,填充主体精神空白

尤・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 。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使人类生活的基本资料得到了极大满足。另一方面,科技社会和工业生产使社会分工越加细化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高效率强负荷的学习与工作压力,给人类造成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同步,极大的造成了人的心理扭曲,人性被迫分裂,特别是在当下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物质拥有的多少成为了衡量主体成功的标准,导致人类的精神生活极大失衡,从而在人性的建构上出现了缺陷。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健全人的心理结构,满足人的精神生活之所需,促使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均衡发展。培养人的完美品格。

2 艺术教育乃创新意识之根源,注重感性思维的培养

21世纪将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当前国际竞争,实际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知识经济大潮中占得先机,谁将有更大的发言权,但要正视的是,我们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在落后的境地。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培养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为当前之急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加登纳在解析“创造力”的时候曾详细论述过“创造力”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成年人的创造力普遍会比幼儿时期低很多,原因在于社会行为的惯例与规则约束了成人创造思维的发展,要改变现状,只能由无统一标准各种形式的艺术来给予人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并从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认知科学领域的观点进行了详细深刻的论述。

艺术教育之所以在现代社会的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就因为它可以培育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既能让学生的脑功能和思维功能协调发展,同时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想象、创造等创造性思维。

3 艺术教育修补艺术文化传承的裂痕,推动艺术文化的发展

世界著名音乐评论人诺曼・莱布雷希特曾经在《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中开宗明义的断言音乐界是被“性、谎言、商业”所摧残,它们灭杀了古典音乐,造成今天古典音乐的尴尬现状。在笔者看来这是个扭曲的见解,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音乐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不断新生的东西,任何艺术都有其产生的时空背景,现代人有没有必要把生活中西方歌剧、交响乐的比重,维持在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或浪漫主义时期,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讲。另一方面,古典音乐在现代人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少,根本原因应该在于没有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的减弱。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在古典音乐上有所体现,在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上表现都很明显,特别是在以后,出现了“不敢听,现在是听不懂”的局面,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出现了裂痕,并且在现代社会这种裂痕越来越深,越来越宽。为了修补裂痕,艺术教育应该承担起本体的责任,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广为传播与传承,也只有在全国国民整体艺术素质提高的前提下,才能推动我国现代艺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处处长在2006年度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2006年

[2]尤・鲍列夫.《美学》,198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3]霍德华・加登纳著,兰金仁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年光明日报出版社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在本文中,笔者比较认同宋秋前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案例1: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选修教材第三册内容,这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的规律。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楞次定律这个规律,在突破由实验得出楞次定律和具体应用这个重点、难点时,学生总感到力不从心。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假象的磁感线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把“阻碍”作用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原磁场方向、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以及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就能较好地化抽象为形象,极大地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使学生容易理解,易于建立物理模型,难点也就容易突破,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定律。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理解和突破。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模拟微观或者宏观世界的运动现象和规律,增强课堂的表现力,有利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案例2:天体运动。

通过神州九号发射视频和模拟动画,不仅丰富了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宇宙速度等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飞船和空间站的运动、动量知识和机械能知识的应用(包括碰撞、反冲、火箭)。让学生很好地突破飞船变轨和对接的难点,使物理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升华。

多媒体技术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特别是在抽象物理建模方面更有其优越性,它能够动静结合地演示一些物理现象,有效地控制变化的过程,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提供多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和传递提供多种可能。传统的教学媒体,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比较单一。相比之下,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传递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非线性的组织结构特点,呈现出立体化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呈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Internet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网络,它的开放性、非线性的组织信息资源的超媒体技术,能够提供最大的知识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功能,可以在这个无边无际的信息空间自由探索。

(3) 虚拟现实技术丰富学生视野。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单一性,一方面借助丰富的视听资料,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历史某个时期的真实景象。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虚拟技术,观察到其他空间的景象。在地理课堂教学、生物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3D建模动画、网上卫星观测软件、电子显微镜及观察软件等,使学生观察到一些其他国家及地区、外太空、微观世界的场景。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

3.延展课堂教学的活动空间

这里主要是指网络课堂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利用超文本方式组织和处理多媒体信息,也就是超媒体(Hypermedia)。它用一种类似人类联想记忆的非线性网状结构来组织信息,信息排列的顺序也不是固定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按任意顺序来提取信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3:“Olympic Games”。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特定情景下的常用短语和对话,教师让学生登陆可可英语网站(http://)。网站中“情景会话”栏目,分为11类不同情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栏目,丰富相应的英语知识。

为了给学生充分展示口语水平的机会,利用该网站的“秀口语”栏目,可以实现互相学习、互相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常受时空的限制,生活在某一社区之内,只对这一社区的事物了如指掌。“Olympic Games”这堂课,利用多媒体网络,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再现历史场面,表现宏观和微观生物世界,模拟英美人士交谈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训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延展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

4.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评价效率

案例4:“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环节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环节二:浏览主题网站,自主学习。

环节三:问题探究,网上交流。

环节四:教师引导,学生展示。

“无机非金属材料”这堂课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教师事先设计开发了基于web-Quest模式下教学主体网站。学生通过主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利用利用BBS留言板、网络调查平台和在线测试平台,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第一时间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测验结果进行评价统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评价的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有如下特点:第一,评价范围广,应用对象全。可以建立教学评价的数据库,学生根据自己水平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行螺旋式上升。第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评价,免去了教师对作业逐一进行分析考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评价效率。第三,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经过了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批改作业等一系列步骤,持续时间长,达不到及时得到教学评价的效果,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价在测试后可立即形成评价,及时得到反馈,评价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杨欢耸.现代教育技术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技术;伦理;技术发明;技术转移;艺术

[中图分类号]NO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11)03-0001-07

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环境恶化、资源和能源危机、安全受到威胁、生命受到侵害、人性出现异化、道德伦理出现危机等。这些都表明现代社会既是一个技术社会,更是一个风险社会,它主要来源于技术风险。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技术风险,特别是从伦理层面规避风险,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技术风险的研究内容

(一)技术风险研究的若干问题

研究技术风险要面对和解决以下问题:①导致技术风险的原因和形成技术风险的机制,技术风险究竟是来自于技术本身还是来自于科学本身,还是来自于社会?这是依据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所引发的关键难题。②引发技术风险的技术主要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技术特征和风险特征有哪些?⑨历史上的技术风险表现在哪里,它们和近现代的技术风险有何异同点?④技术风险中涉及到伦理问题,如技术伦理、科学伦理、环境伦理和生命伦理及发展伦理,这些伦理问题有何关系?⑤面对技术风险引发的伦理问题,如何对待传统伦理,如何重建适应技术及其发展的社会伦理?⑥面对技术风险引发的伦理问题,如何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⑦面对技术风险引发的伦理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实现两种文化的新统一?

(二)技术风险研究的主要内容

面对上述问题,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①研究风险与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形成的背景和原因;技术风险的本质和特征:技术风险与风险社会的形成机制。②主要技术领域中的技术风险:化工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技术风险;地震风险;工程风险、产业风险、生态风险和信息技术风险;著名学者的风险观和技术风险观。③不同伦理学科视野中的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与技术伦理:技术风险与科学伦理;技术风险与环境伦理:技术风险与生命伦理等。④相关领域的重大案例分析研究。⑤面向技术风险的对策研究。

(三)技术风险研究的STS视角

可以从技术分析视角以及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视角研究技术风险。从STS的角度可以对技术风险进行如下批判和反思:①技术发明家所持有的功利主义的发明价值观使其忽视发明对象自身的风险,也使其成为技术风险的源头。②作为市场主体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影响对某种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使得技术风险可能发生转移、放大或扩散。③某种技术在被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相关的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固有缺陷或功能弱化,使其风险进一步扩大。④某种技术在被转移的过程中,因受当地的气候、地理、温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某种风险(可能导致失败)。

从STS的角度可以对技术风险采取如下控制和规避:①技术发明家以人的生命为至上,充分估计其发明对象固有的风险,使其在研究与开发阶段得到规避:②完善相关的检测和评价技术以及管理制度:③摆脱功利价值观和技术决定论的思想控制,加强责任伦理和“预凶”意识的培养,构建个人和社会的伦理新秩序,以此达到对技术风险的控制和规避。

二、技术风险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风险的本质和特征

风险通常是给人及其财物带来损失的危险。它也指某种不确定的可能给人及其财物带来严重损失的事件。与风险相关联的词有:危险、危机、威胁、险要等,风险是以人和其他生命体的共生存在为前提的,是以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为核心的哲学研究命题。风险具有潜在性、显在性、随机性、流变性、未来性等等特征。

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事物本身并通过作用于人而体现出来。一些食物对有些人有害而对另一些人就未必有害。例如,有人喝牛奶以后没有事,而有人喝了以后就会过敏。有人早上喝牛奶以后,胃里就不舒服,而晚上喝牛奶不但没什么事,还有催眠作用。可见,牛奶和人体的生理机理、结构有关系,它是有风险的。②科学认识的局限性:科学有两大功能,一个是解释功能,一个是预测功能。科学的预测功能在对待风险方面是有局限性的。例如,一种名叫酞氨哌酊酮的物质,它是镜像异构体,有D型和L型两种结构。其中,D型具有催眠剂,对失眠有疗效作用:L型却有催畸剂,妊娠妇女服用它以后可能生出畸形胎儿。当初人们不知道合成D型的同时出现L型,以为能够通过人工的方法合成其中的一种,就把合成了具有催眠作用的D型拿到市场上销售。结果,妊娠妇女同时服用了具有L型的“催眠剂”以后,就生出了畸形胎儿,从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酞氨哌酊酮在自然界中就能单独存在。即是说,自然界能够只合成D型或L型,而不会出现同时合成二者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自然界存在一个铸镆(酶),它具有专一性和识别功能,能保证就合成一种而不会同时合成另一种。人工合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找到这个铸镆(酶)。这个问题由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野依良治解决了…。再比如,当把玉米杆长期垒垛起来的时候。它自身就会产生出一种具有挥发性和可燃性的气体――丙酮,这种气体当遇到火(星)的时候,就会自燃。因此,农民必须在远离火或通风良好的地方垒垛玉米杆。但是,农民不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就把它垒垛在灶坑附近,这无疑就增加了发生火灾的风险。③事物的运动和转换。比如我们运送天然气罐子,在中途就会出现因相撞带来的风险。

风险根据其来源可大致分为自然产生的风险f如因地球的自身因素而产生的地震、海啸、台风等风险)、人类通过技术制造出来的风险(这在当下的社会中普遍存在,如各种矿难、交通事故等)、解释出来的风险f通过信息传播和人为的夸大或不宣而放大或缩小的风险)等。根据人类的劳动领域不同可分为经济风险、金融风险等。

(二)技术风险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技术风险的概念和类别。技术风险是指技术在被应用过程中因损害人及财物以及其他周围的生命体和环境而带来的威胁。不同的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风险。其具体表现在:①工程技术的风险,比如采掘技术、加工技术、运输技术、通讯技术等风险。②其他具体领域的技术风险,比如化工技术、材料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地质勘探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③实验室中的技术风险,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④工程风险,比如三

峡工程、隧道工程等在实施过程中或在完成以后出现的风险。三峡工程在论证过程中之所以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也是从风险角度去考虑的。

第二,技术风险与风险技术。技术风险是技术在被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它侧重于技术的社会属性:风险技术是指具有风险性的技术,它侧重于技术的自然属性。风险技术针对的是技术本身,指的是具有风险属性的技术。凡技术是否都具有风险属性?这需要研究。技术价值能够反映出技术属性,但技术属性未必一定能够体现出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技术属性在技术和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关系,技术价值不存在,但技术属性是存在的。风险技术说的是技术本身具有风险性,它有的时候不能显示出来,但当它进入社会并与人发生关系的时候,它就可能显示出来。因此说,技术具有风险属性,风险技术具有普遍性。任何风险技术未必都能带来风险,它取决于社会的选择与应用。

第三,技术风险的主要来源。其主要有:科学认识的预测和解释的局限性;技术的社会选择、经济选择和文化选择;人的价值追求与选择;技术在被应用过程中所受到的气候风土环境的影响:人们因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违背技术标准进行操作。例如,一对经营汽油的夫妻,他们不懂得往汽油罐里倒汽油所要遵守的操作标准,最后发生了爆炸,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可见,技术风险既来源于天灾也来源于人祸。

第四,技术风险的特征。与风险的特征相对应,技术风险具有潜在性与显在性、突然性与渐变性、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等特点。

三、技术风险的研究领域

(一)技术发明风险

德国技术哲学家德绍尔认为,“技术发明是把预成的确定形式从可用性的王国转移到我们生活的感官知觉的王国的过程”;它是通过发明家“对通向目的的可能手段进行排列”来实现的:“技术的核心是发明”。美国技术社会学家奥格本主张,“技术发明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结果”,“文化准备是影响发明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发明是已存的文化要素组合而成”,“在根本没有轮子的文化中,不可能造出。也不可能发明出机器驱动的轮子”。可见,德绍尔强调了技术发明结果的先在性和探求其过程的或然性、可能性、不确定性或风险性;奥格本则强调技术发明的基础条件及其过程和结果的必然性。忽略了技术发明实际过程中的或然性、可能性、不确定性或风险性。技术发明的过程是充满风险并规避风险的过程,具有风险性的特征。技术发明家不仅最后发明了技术,他也在其过程中“发明”了各种风险性因素。技术发明不仅是技术论或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风险理论的研究对象。

技术发明风险显现于如下案例中①:①美国技术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1765-1815)在发明“克莱孟特号”轮船的过程中遭到政府的拒绝,被世人骂为“诈骗钱财的骗子”,经受了许多磨难。②英国发明家乔治・斯蒂芬逊(1781-1848)在发明第一辆机车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攻击、讽刺和责难。⑨美国青年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发明三极管的过程中,被当作骗子、“疯子”受审,遭到冷遇与迫害而死。④美国发明家罗伯特・戈达德(1882―1945)在发明第一枚火箭的过程中被世人骂为“疯子”,遭到冷遇与迫害而死。⑤德国发明家迪塞尔在发明柴油机的过程中,历尽艰苦并因还不清债务而被迫自杀。⑥德国的丝杠车床的发明者就因其发明而被关进纽伦堡的一座塔中,他的成果也被毁。⑥美国发明家菲奇最早发明蒸汽动力船的时候,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远涉重洋到法国巴黎寻找机会,但仍遭受冷遇、衣食无着,只得到一艘帆船上打工重渡大西洋返回家乡。不久,他在贫病中死去。⑦瓦特在发明蒸汽机的过程中,曾经由于自己的企业资金匮乏,没有钱雇佣技艺精良的技工,致使加工精度达不到要求而最终倒闭。他自己不得不靠担任河道测量员挣钱糊口。⑧1905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成功飞行,但在1908年,奥维尔,莱特驾驶的飞机失事,导致第一次空难。当时,飞机在人们的心目中仍被看作是一种冒险的玩具。⑨1947年,一辆长着翅膀的汽车升上美国圣地亚哥天空。但在两个月后,第三次试飞由于燃料耗尽坠落,从此这项发明夭折。⑩载人航天是隐伏各种风险甚至灾难的太空探险活动。2003年1月2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16天太空飞行任务返回地球时,在高空中爆炸,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⑩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由于硝化甘油稍受冲击就会发生猛烈爆炸,因此,诺贝尔经过若干次生死实验,规避了硝化甘油的固有风险,成功地发明了安全性炸药。

技术发明的风险性还显现于如下发明家的叙述中②:①“发明家遭受社会虐待这一事实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他们几乎从未享受过公平待遇。这是历史上最根深蒂固的一种传统习惯。由于这种传统被奇怪而恒古不变的保留下来,所以,发明家的悲惨命运几乎在所有朝代里都能看到。”②“当一项新的发明第一次被提出时,在初期,所有人都会提出异议,可怜的发明家将会遭到性急的人们的猛烈攻击……而且,由于这种局面是广泛长期争论的结果,因此,可怜的发明家或者完全死亡。或者会因为未完成他的计划以致丧失生命力。”③许多发明家“由于存在着意想不到的机械上的困难以及财政方面的困难,由于存在着专利权的侵犯,资本家不公正的对待,所以,任何事情都会在未获得成功以前即告终结。”④“古代世界常常令技术思想的创始人成为殉道者,因为追求可见世界中的这种结构,即使不被视为有罪的,也被视为危险的”;“即使是今天,在许许多多情形下,成功仍然是一条殉道之路。”⑤发明家在人类面临的技术困境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不容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几乎所有发明家都曾在逆境中奋斗。社会心态守旧,人们往往不信任发明家的构想。发明家走上一条光荣的荆棘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很多先驱者失败。波澜壮阔的人类故事,包含着数不清的发明家的哀婉和悲壮。

上述可见,技术发明的风险性显现于发明之“内”和“外”两方面。中世纪时期技术发明的风险性特征主要显现于其发明之“外”,这正如德绍尔所说,“中世纪倾向于拒绝、阻碍和禁止发明”,“在过去,连研究技术构造都是被鄙视的,因为这跟时代的观念相冲突”这种现象到现代乃至当代则极少显现了,“当然,现在技术――即它的外在面――已经如此大众化,许多人随随便便地就说:‘该有人发明一种机器来……’。这种努力已经不再被视为罪恶了。”但是,由古至今,显现于技术发明之“内”的风险性特征是永存的。

技术发明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①政治制度的拒斥。即因为政府对发明对象不理解,对发明的成功率产生怀疑,所以,他们在制度、体制、财力上不予以支持和保护,反而对其进行阻挠和迫害。②传统观念的束缚。即世人对发明对象本身不理解,认为发明家的行为是“出风头”,对其产生嫉妒心理。⑧经济

上不予以支持。即投资者担心对技术发明投入巨资后,发明失败而遭受风险,故此,他们或迟迟不做投资决策,拖延发明进程,或在投资过程中突然中断投资,致使发明半途而废,或在发明成功以后,看到没有获得自己希望的经济效益,便威逼发明家偿还借款。④发明对象本身在设计、制造、试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上述因素对技术发明的影响是不平衡的。其中,在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①和②的存在量和影响力较大:在现代乃至当代,③和④的存在量和影响力较大。这些因素又在不同的技术发明过程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

(二)技术转移风险

技术转移是指人类依据自己的某种目的或需要,把技术从某地转移到另一地或从某一领域转移到另一领域的过程及其结果。技术转移依据其转移的地域不同可分为国内技术转移与国际技术转移,依据其转移的方向可分为水平技术转移和垂直技术转移。技术在被转移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如下失败:造成经济损失的失败、破坏环境或生态的失败、伤害人的失败。这些失败作为技术转移的结果,其本身就预设该技术在被转移之前或在被转移的过程中潜存着风险。

导致技术转移风险的因素主要有:①本国对外来技术(产品)没有需求或少有需求。②本国缺少引进外国技术的资金。③本国缺少能够满足外国技术的自然资源。④外来技术很难适应本国的气候风土(温度、湿度等)。⑤本国缺少能正常消化和应用某种外国技术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⑥本国劳动力资源充足,不愿意采用外国某种劳动节约型技术。⑦本国企业的规模并非外国技术的最佳应用规模,因此提高了生产成本。⑧本国缺少应用某种外国技术所必须的基础结构设施(如公共交通电讯和金融服务系统等)。⑨外国技术不适应本国的语言、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⑩外来技术不适应本国的政治制度、宗教等文化。⑩缺少满足外来技术所需要的法律环境。⑩缺少满足外来技术所需要的管理制度。上述若干因素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发挥作用,也可能是其中的某几种发挥作用,从而产生了技术转移风险,阻碍了技术转移的有效实施。

例如,特里弗德(1691―1747)于1728年在瑞典的丹尼莫拉矿山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但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从失败的结果可以推测,特里弗德在瑞典制造蒸汽机的过程中就潜存着风险。产生风险的原因不是来自技术本身而是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①瑞典不具备制造蒸汽机的基础和条件。英国已经有了20多年运营纽可门蒸汽机的历史,具备了制造蒸汽机零件所需要的材料和技术条件,但是,瑞典却不具备这些材料和技术条件。为了制造蒸汽机,特里弗德不得不用榆木作为材料制造蒸汽机的零件。但是用榆木制造的零件的强度不足,为此,他只好装上铁环紧固,但这种蒸汽机和其他器械还是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②英国开动蒸汽机所使用的燃料大都是低廉、低质量的煤,而瑞典却只能使用低效且昂贵的木材作为燃料,矿山主们不愿意支付这样的高成本。③瑞典工人缺乏与蒸汽机相关的技术训练。缺乏经验和责任心。他们原来依靠传统的抽水和提升矿石的方法维持他们的生活来源,使用蒸汽机会使他们失业。因此,他们排斥特里弗德的助手赫尔特伯伊,最后迫使他离开了丹尼莫拉矿山,使其失去了技术帮助。

规避技术转移风险除了需要提供技术基础、培训技术人才、改革技术制度和管理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等以外,更要建构技术伦理。建构技术伦理要考虑到人类自身伦理和人类社会伦理的建设问题。①人类自身的伦理建设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技术发明家、技术使用者(如公众等)和技术观察者(如技术评估和评论家等)的伦理素质。其中,技术发明家不应该只考虑他发明对象本身的科学价值和基本价值,还要关注其可能具有的社会价值,更要对其进行“预凶”。这就是说,技术发明家要注重自己的“责任伦理”建设。技术发明家应该明确自己发明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必须使自己的发明成果能够为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做贡献,必须警惕其成果被滥用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也正如爱因斯坦曾经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所讲过的:“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祸害。”另外,针对技术使用者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②建立面向技术的社会伦理秩序,这主要由公众、企业、政府等来完成。由于公众是主要的技术相关者,公众对技术的使用乃至对技术活动的参与直接影响技术的社会价值或效应,因此,应当让公众理解科学特别是技术的性质及其发展动态、战略甚至是风险等,对公众开展技术伦理教育,制定技术发明及其应用规范和准则,建立由公众参与的技术评估或评价机制。例如,针对生命技术问题,可以根据“不伤害人”、“尊重人”、“有益于人”、“公正对待人”、“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这五项基本伦理规则和旨在尽可能减少技术负面效应的“有罪推定”原则,保证人的尊严和权利不受侵犯。此外,政府应当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通过技术立法和行政执法,规范工程师特别是企业的技术行为,畅通公众和企业、政府之间的技术协商渠道,建立尊重安全、卫生、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权的企业伦理秩序。⑨通过联合国及其所属各种国际组织(如负责经济开发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工业化研究与开发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以及负责提供贷款、技术援助的世界银行集团等),建立旨在利用技术解决自然生态的危机问题,解决南北地区国家及民族之间在经济、技术等方面所形成的巨大差距问题的国际社会技术伦理秩序,促进技术与自然及人类社会之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艺术的风险

艺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其精神上的慰籍或而从事的非生产性活动。它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康德所说的“机械的艺术”和“审美的或感性的艺术”,还是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它们都和技术密切相关,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没有离开技术的艺术(这可以从“技艺”中体现出来)。如此,技术具有风险性,它所支撑的艺术也就具有风险性,并且,这种风险性的存在以技术和艺术的关系为前提。

艺术的风险性是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风险属性。人类在为满足其精神上的慰籍或而从事的非生产性活动中,因受到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和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其所发生的后果和预期的后果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对其主体产生损失的、概率性的背离。

艺术的风险性和技术的风险性、工程的风险性等有相同点(如都是针对其行为主体而言的,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对其主体构成伤害等)。但是,艺术的风险性也有以下不同之处:①艺术的风险性是在人类为满足其精神上的慰籍或而从事的非生产性活

动中存在的。②艺术的风险性存在于人类追求“美”这一最高层次的需要之中。③艺术的风险性主要来自于审美理念的“道德律”和经验现实的“自然律”之间的矛盾。④艺术的风险性在“质”的层面上,它给人的精神带来的可能损害要远高于物质上的损害。⑤艺术的风险性在工业化前后有所不同:在工业化之前,它主要取决于其主体本身的能力和智慧:在工业化之后,它主要取决于审美的理念和技术之间的和谐度。此时,艺术的风险性和技术的风险性统一起来了。⑥艺术的风险性常常被人忽视,或者不如技术的风险性那样得到关注,

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艺术存在着其相应的不同的风险性。现仅举出以下若干事例:①原始艺术起源于当时的人模仿动物对其自身人体所进行的装饰,如画身、纹身、刻痕、刺孔、佩带饰物等。其中,有的纯属于自身的审美或的诉求,有的(如画身、佩带羽冠等)则更多是出于恫吓敌对者或野兽的考虑。前者的风险性比较小,后者的风险性比较大。这是因为,动物身体中的亮丽的“警戒色”有其防身御敌的存在依据(具有这些警戒色的动物大都身藏巨毒),模仿这些动物的人,可能会因失去其防身御敌的存在依据反而增加了其风险性(即不但没有恫吓敌对者或野兽,反而招来杀身之祸)。②为了美化居室,人们常常注重室内装修和装饰,甚至出现了一种旨在使墙壁艺术化的艺术行为――墙艺。这种行为本来无可厚非,也合乎人性和人情,但是,这种艺术活动的风险性就出在行为者所使用的涂料和画料上,内藏各种毒素的涂料和画料是其风险性的存在依据或本原。③英国有一座被涂上黑色的桥,每年都有许多人来到此桥上,并跳桥自杀。该座桥因此也被称为“死亡之桥”。后来,政府将该桥体的颜色变化成了天蓝色,其结果,死亡人数锐减一半,在将其变化成了粉红色后,几乎无人来此自杀了。由此推断,将桥涂成黑色的艺术化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化行为就存在着风险性。④为了美化儿童玩具和餐具而将其表面实施艺术化,但是,使用的各种颜色鲜艳的涂料内藏有毒素。这种艺术化的审美追求和行为就存在风险性。⑤在建筑设计中,过度地追求形式上的奇特“美”,忽视了技术支撑的科学性、合理性,这种艺术设计的理念和行为就隐藏有风险性。过度地追求外表的华丽,对建筑体实施艺术性的包装(如全部使用玻璃进行包装),也隐藏着风险性(如遇到大风可能把部分玻璃刮掉并砸伤下面的行人,或者,玻璃墙的强烈反光造成视觉疲劳或提高环境温度等)。⑥各种杂技艺术、马戏团表演艺术等也存在有风险性。⑦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的大型艺术表演活动中,通信控制技术系统自身在被使用过程中会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再加上受其周围其他各种干扰性因素的影响,更增加了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度。这就使这种依靠技术支撑的艺术存在风险性。仅从以上若干事例就可以看出,艺术的风险性是常在的、潜在的。这也说明艺术是可限的而非无度的。否则,就使艺术异化了,完全违背了艺术的目的和使命。

关于艺术风险的致成因素。①工业化之前的艺术大都是手工性艺术,这一时期的艺术的风险性大都来源于人的审美追求和对其所使用的物质材料的性质及功能的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技能之间的矛盾。即是说,这一时期的艺术的风险性来源于审美的自由性和经验世界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②工业化时期的艺术出现了相对独立的艺术设计或审美设计,并依靠这种设计把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艺术成了技术的艺术,没有离开技术的艺术了。这样,设计中的审美的自由的追求和现实中的技术操作构成了复杂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形成风险的主要根源,而设计者和技术者对这种矛盾的认知能力以及相互间的理解和协调能力,就构成了风险的二阶根源了。技术与艺术各自或共同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的认识态度、价值观念和目的追求则是风险性存在的本原。

艺术的风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显现度。①在手工技术(即所谓手工技艺)成为主导的时代,艺术的风险性因受技术的限制而存在于局部领域或部分区域。因此,艺术的风险性不被重视。②在工业化技术或产业技术成为主导的时代,艺术的风险性因过多地依赖具有自主性的技术的支撑而可能使其存在的领域得到转移或扩散。并且,艺术的审美设计和艺术的技术支撑之间的矛盾也会随之增加甚至加剧,这就更增加了艺术的风险性。③技术化的时代容易使人功利化,也容易使艺术功利化甚至异化,成为牟取暴利的工具。这样,艺术也从追求自然、自由的善的、美的艺术变成了追求功利、暴利的工具,甚至成为把“丑”变成“美”、把“恶”变成“善”、把“假”变成“真”的工具(如把鸡肉、猪肉经过人工涂色的“艺术化”行为,使其变成鲜艳的、美丽的、刺激食欲的“羊肉”:经过艺术化行为,把假的人造物变成“真”的“文物”等)。显然,这样的“艺术”就成了“恶”的艺术。这种艺术的风险性极大,其后果也极严重。真的艺术存在风险性,而伪的艺术更存在风险性,甚至是灾难性的风险性。

关于艺术风险的规避。现代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因此,设计者如何认识和处理其设计理念的自由性、创新性和技术操作的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是规避艺术风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要求设计者既要认识自己、更要认识技术。现代艺术的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因此,技术者如何准确地理解艺术设计理念及其技术上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也是规避艺术风险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要求技术者对艺术进行技术性的预测和评估。面向艺术的设计和实施及实现,设计者、技术者都需要有一个公众及其社会乃至后代的安全负责的责任伦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约纳斯提出了“预凶”的方法在此同样有效。至于那些使艺术异化的行为,使原本是美的、善的艺术变成“恶”的艺术的行为,不仅依靠行为者自身的反省和自律,更要依靠法律的制约甚至惩治!

总之,建立个人的新的伦理秩序,建立包括公众、企业、政府在内的社会的新的伦理秩序是规避艺术风险性的环境条件,而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伦理则是当务之需!

[参考文献】

[1]黄顺基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文潮,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试论尤纳斯《责任伦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夏甄陶,论实践观念[J],哲学研究,19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