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与核化学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机化学与核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

篇1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69-02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化工、 食品、制药、材料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系统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一门自然科学。不过大学所学的无机化学涵盖的基础内容,与高中相比相差甚远,其中涉及大量抽象的定律及立体结构内容。为了改变学生机械记忆的习惯,着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专业与实践有机结合,将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精练与调控教学语言,重视习题课的教学以及把握课堂教学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学生不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几点探索,以使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能够与其课堂教学很好地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理解。

一、明确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学学习的首门实验课,这是他们必修的最基础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也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衔接与强化,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较为琐碎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另外,通过本课程的技能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习惯、理论联系实践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改革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一)预备实验和预习报告

教师在每次实验前要作预备实验。通过预备实验,及时发现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各种异常状况出现的可能与原因,从而完善实验,在上课时有的放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而且,通过预备实验教师可以理顺思路,将理论与实验顺畅地结合起来,针对关键的知识点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

另外,还要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写预习报告,但要强调:预习报告不是“抄写”实验书上已经清楚地写明了的实验步骤、原理以及注意事项,而是对要做实验的了解和规划。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资料,清楚实验中所用仪器药品的性能性质,明白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了解实验规律,最后达到实验的目标。

(二)实验教学方法多元化

目前,实验课大多都是采取“先讲后做”的典型实验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管按照老师讲的做,阻碍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课程开始时先采用“先讲后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适应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但随着课堂教学和实验的深入,教师可以在讲解实验时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边做边思考,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再询问答案,与学生产生互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单多相离子平衡”实验,针对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内容,教师先不要把涉及的方程式及现象都给学生说明,可以先给学生强调要按照步骤顺序与量加入每种试剂,让学生自己先做实验,并与自己的预习相比对,及时发现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完善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性实验与应用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目前,我校理工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分成了基础型技能训练、拓展型性质实训和应用型综合实训三大模块。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由玻璃仪器的洗涤与使用这一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开始,经过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单多相离子平衡拓展型性质实训以及粗盐提纯、硫酸亚铁铵等应用型综合实训,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拥有了不错的专业素质训练,拥有了一些专业能力。而针对化学专业学生后续学习的要求,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适当增加了他们的综合性实验――硫酸钡溶度积的测定和离子交换法分离检测铁钴镍,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化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训练,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实验技能的教学方式。并加强巡视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予以纠正,严格要求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灌输规范操作的思想,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

(三)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也不够细致。如“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在记录 Fe3+ 和少量 NaF 固体反应后,再加入 KI 溶液和 CCl4的实验现象时,学生老是强调溶液混浊,而没有与 Fe3+ 直接和 KI 溶液反应再加入 CCl4 的现象做对比。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要注意相关联实验的关系,分清主反应和副反应、正常反应现象和异常反应现象等。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应观察什么,如何准确地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设计实验包括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假设、实验材料器材的准备、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实验结果的形成。通过设计实验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实验的内容,夯实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归纳及思维能力。目前,无机化学实验中的设计实验主要为性质实验中混合离子的分离与鉴定,虽然要求学生设计出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并验证与分析结果。但是对于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来说还稍显不足,并没有涉及浓缩蒸发、结晶、抽滤等基本操作。因此,设计实验在整个实验课程当中仍然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四、充实无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方法

以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要依靠学生平时每次实验与最后考查实验的结果来进行考核,成绩的评定比较粗略,很难全面考核学生。随着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逐步对考核体系进行了完善,其中包含了实验具体操作、卫生纪律、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回答问题、实验结果、考核实验等,以求尽量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但是,这样在考核的过程中也会有问题存在,例如在考核准备中工作量大,与考核的时间要求存在冲突,造成有些考核不能完全落实;实验操作考核的学生较多,教师不可能看到学生的每一个操作,就造成了有的错误操作不能被及时发现,影响考核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考核的改革还需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完善,尽可能使我们的实验教学工作做到愈加深入与完美。

五、今后改革方向的设想

(一)适当开设一些微型实验和展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往往不能与课堂教学同步,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地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适当开设一些微型演示实验和展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促进其理解。

(二)适当提供一些简单的科研课题

在课程学习之外,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科研课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的实验能力,为实验技能大赛培养后备人才,也为毕业论准备,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及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为了促进与完善无机化学的教学,我们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无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仍然需要继续深入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文源.对于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再认识[J].化学教育,2007,(6).

[2]张静,崔明辰,孙连海.基于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无机化学实验学与教新型模式设计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篇2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整合不能减少课堂的思维容量,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但在许多课件的设计中出现了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的现象。课件制作很“精美”,使用了艺术文字、三维图像、动画、VCD 等多媒体手段,但课堂的思维容量明显不足。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往往只是多彩的画面、好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却很低。

在化学课堂中信息技术只是化学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它虽然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及时解决一些意外情况,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弱化,更不能替代教师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有些课件的“设计”下,教师成了机械的鼠标操作者和陌生的文本阅读器。学生只能获得来自设计精巧的音视频媒体中的有限信息,无从获得来自教师的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无限信息,这于教与学来说都是有缺陷的。

二、课件制作要适用、适时、适度,教学节奏要适当

1.课件要适用,是指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要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和。在实践中,很多“课件”未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以讲授型为主,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只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人性化,但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没有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没有帮助学生把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理解中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建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的课程整合,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多种媒体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眼并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积极探求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寻求最佳途径,这样就一定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

2.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意图而定,如果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那就得不偿失了。

3.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4.教学节奏要适当。掌握教学节奏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由于多媒体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学中容易不自觉地加快教学的速度,忽视对学生思维节奏的考虑,造成学生的知识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最终使课堂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三、电脑模拟不能取代科学实验,亲身实践才能感知科学真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能够模拟宏观或微观的基本变化,再现实验的具体过程。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化学演示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较好地模拟出来。在课件中,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地模拟化,表面效果是既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等气氛中轻松完成了记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长此以往,对学生个体智能的健康发展却是非常有害的。具体原因,阐述如下:

1.在科学性上,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是需要用事实来说话的,模拟的与事实是否相同呢?其实未必。许多科学实验,其现象是相当复杂的,绝不是课件演示的那么简单,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学生只有通过真实的实验,才能感知实验中的各种真实的变化。

2.在趣味性上,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教学的同时,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

3.在能力培养上,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如放热、吸热等都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何况,计算机模拟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意志、知识水平进行设计、制作的,这种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但现实中的许多外因都会对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使实验产生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品质的良好契机。同时,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由学生亲手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分享成功的喜悦。而同样的实验,若换成演示课件,学生所体验的就仅仅是鼠标的点击了。

可见,违反以真实的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原则,只热衷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忽视实验本身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四、投影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二者结合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性、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所无法替代的。

1.在很多教学环节中都离不开黑板,特别是方程式的书写、计算过程的正确演示、解题过程的逻辑推理等,板书的作用都强于简单的投影,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注重的是过程的掌握,而不是结论的掌握。

2.传统的板书过程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教师讲授过程的一步步板书,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书写着自己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同时,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主干知识也要提纲式地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对整堂课的脉络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若这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多媒体系统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电子板书,也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3.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随机应变,需要机智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顺序与课堂设计不相符合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时甚至要对设计好的板书进行调整。一般说来,板书除了包括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外,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临时书写的即时性部分。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在上课过程中难以即时修改,缺乏应变性。

4.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其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点分散,若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必将使学生无法抓住学习的主流,从而无法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化学将成为各种知识信息的简单堆积。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颜色的粉笔、利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或圈圈点点来突出重要知识点。优秀的教师其课堂的要点,常常能直观地反映在其板书的圈圈点点上。相反,在屏幕上,教师很难用其个性化的符号即时描述,也难以对需要强调的文字进行圈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人机对话无法落实“三维”目标,直面交流才能产生灵魂碰撞

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交互型的网络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机会。然而,人机交流仍然无法完成所有的信息交流过程。

1.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畅通无阻的交流,一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部需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实际上就是给信息交流设置了一种障碍。而信息技术应该是一种工具,而不应是一种障碍。

2.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是多向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绝非单个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所能替代的。

3.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不加控制的以BBS、网络来替代讲授,实际上是以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来替代语言、感情的交流。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是无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只有在融洽的课堂中,那些眼神的交流,形体语言的暗示,言语灵性的碰撞,合作交流的乐趣,才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篇3

1.会写12个生字词,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齐读。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板书:莲叶)荷花的果实就是“莲蓬”。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学生容易理解荷花是什么样的,联想荷花给人有视觉,嗅觉等方面的体验。】

二、观察图画,走进文本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

指导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荷花图,有条理的说出荷花样子,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学生初步感受荷花之美。】

三、轻读课文,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理解课文脉络,理清层次,整体感受课文。】

四、讲读课文

第一节:

1.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指导朗读。有感情的读。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训练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荷叶();又看到()荷花();还看到()花骨朵()。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 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有表情朗读第四节。

9.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好奇地看着;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式教学,通过句式训练,展示荷花色彩,学生体验荷花色彩美,姿态美,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填空练习 复述课文 认读生字

1.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

荷叶___________的,像一个个______________。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出_______________。有的还是____________,看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个片段描写荷叶的句子是第____句。其中,_________写出了荷叶多,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和形状美。

②这个片段描写了荷花哪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复述课文。

3.认读生字,出示生字词卡片

篇4

一、课堂导入是“关键”

成功的开头,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感染.这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课堂导入要遵循学生是教学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从学生兴趣需要、已有知识经验和学生心智发展及认识水平诸多因素出发,由易及难,以旧引新,承上启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扣住学生的心弦,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针对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利用他们熟悉沼气的实际,我从沼气池的建造和使用原理引入,紧接着提到了“可燃冰”,揭开了“甲烷”的神秘面纱.开始新授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的兴致非常高,课程的讲授也很流畅,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水道渠成,轻松自如,测试反馈的效果也不错.

二、激发兴趣是“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学好有机物,充满信心,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介绍乙烯的时候,我利用教材课前对乙烯用途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这节课虽然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张,但是我还是留给学生大约七八分钟的时间,让他们了解乙烯作为化工原料的重要价值.从我们生活每天接触的塑料餐具、食品包装袋,到水果催熟剂,增塑剂,无纺布等.课前我在备课时搜集了大量的这方面的知识,做成课件,用幻灯片播放.课堂上,学生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如果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能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多讲一些有用的课外知识,学生定会感兴趣,并由此爱上化学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模型搭建是“捷径”

有机教学中,球棍模型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的结构.乙烯的平面型,甲烷的正四面体型,球棍模型都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来.有些特殊的特征反应,如烯烃的加成,烷烃的取代,也可以通过拼接模型,模拟出断键部位,这样重难点就很轻松突破了.但是,模型多年下来,已经缺失不全,在讲到同分异构体的时候,已经不够了.此时若仅靠学生凭空想象,肯定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于是我从身边现有资源想办法,找来棉线,粉笔头,做成“碳链”.刚进课堂,学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我恰恰要的就是这种“神秘感”.后来当我拿出来使用的时候,学生兴致非常高,都参与进来.这样摆,那样摆,摆了好多种,然后拿上转来转去,一一验证,最后把相同构型的构型去掉.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也很轻松.

四、各种实验是“亮点”

在整个化学学习中,实验都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的手段和灵魂.课堂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等都是学生学习和探究化学的一种途径.

例如,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证明苹果中淀粉的存在;家庭厨房去油污的方法;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茶叶,苹果等的pH等.这些实验用到的仪器简单,步骤少,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完成.学生每完成小实验,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获取知识的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多媒体演示是“手段”

时代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 .尤其是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非常明显:分子结构复杂、反应方程式难写、空间异构难以想象. 让学生坐到教室里凭空想象,以我们学生现有的水平,大部分学生做不到,多媒体演示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在讲“甲烷的二氯取代物”时,在平面上很难说清楚,也无法描绘出来,很难让学生直观地去体会这一变化,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屏幕上,学生便一目了然,解决了理解障碍.

六、经验总结是“核心”

篇5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语文教师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一些语文课在学习前必须让学生上网查资料,而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办法帮助自己查找资料,很快解决了学习上的难题,大大的节省了学习时间,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帮助语文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内容的直观化与形象化,放大一些语文现象和过程丰富学生观察记忆力和听力。如在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奥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物以及它们的叫声,一方面学生会把自己认真观察到的动物记在脑中,另一方面会不由自主地记住各种动物的声音,等老师提问:“请大家听声音说出动物的名字?”时,学生兴趣高,就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2.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景,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景,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我们在讲“咆哮”一词时,就是利用图像及录音,让学生一边观看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狂风即将吹倒树木的录像,边听狂风怒吼的录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那就是狂风“咆哮”,并能把这一词语应用到相类似的场合中,不但使学生对词语认识深刻,而且运用自如。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的: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宇宙的影片。在茫茫的宇宙中,各星体有的静立,有的默默无闻地运转着。学生感受到了宇宙的美丽和神秘,增强了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此时,教师问道:“在这茫茫的宇宙中有一个跟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星球,那就是地球。”接着,教师又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学生通过屏幕很直观地感知了地球的美丽。这时,他们想了解地球的欲望更加强烈。教师顺水推舟,将他们带入了重点段的学习。

3.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突破重、难点。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人类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自学的形式。首先,让每小组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每一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资源,上网获取这些资源被破坏情况和导致后果的信息;最后,利用这些信息每一小组作为某一资源管理部门向同学们说明地球资源被破坏情况及后果,并谈谈本小组的看法。通过“管理部门”的介绍,每个同学都深刻地认识到破坏了地球人类将无法在地球上生存。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

(四)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也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多媒体技术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因为它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五)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更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学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式的改变,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

(六)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存在着一些误区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现代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然而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是我们要注意克服的。误区一,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求实际效果;误区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缺少融合;误区三,教师、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各自的素质还需完善;误区四,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误区五,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误区六,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药物制剂设备;探究式学习;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72-02

近年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化社会。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势必要进行信息化环境中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化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信息化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括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际与人机之间的交流,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意义建构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可以描述为: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撑,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小组协作与会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它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并通过自己探索完成规定的任务,最后小组成员内部交流讨论来完成所提出的问题。探究式学习符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要求,适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药设备的教学现状

药物制剂设备是我院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制药通用设备和制剂专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等实践技能,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熟练操作、维护、保养设备打下基础,并为更新和改造设备提供条件。本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涉及工程制图、电工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生产管理等多门课程,表现出明显的多学科综合性和应用基础理论多样性的特点。对于我院的毕业生来讲,80%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与药品生产直接相关的工作,药物制剂设备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高职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资源条件的限制,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较为抽象、晦涩,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对传统的药物制剂设备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上课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教学资源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图片、动画、视频资源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的、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地显示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不够深入,还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教师使用目的不明确,计算机大多只起到演示作用。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于教师,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没有自主性,只是被动的反应者。探索药物制剂设备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我们寻找一条将信息技术有效、高效应用于教学过程的途径,促进信息技术与药物制剂设备课程的整合。

基于小组合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它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在协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在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互相合作,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以压片机的使用为例,开展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为:

教学分析,创设环境 此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分析,结合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压片机使用的方法,能使用压片机生产出合格的片剂。学生已掌握压片机的总体结构、基本原理,片剂的质量要求等,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片剂的合格品和各种不合格品,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合格品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提出问题,划分小组 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通过引导、讨论,教师向学生呈现待探究的课题:不合格品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压片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接下来进行小组划分,明确任务目标为:以一种不合格品为例分析该产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分析结果以PPT的形式呈现,并做讲解。最后提出小组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

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展开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这一阶段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设计探究方案,通过课程学习网站、制药设备生产企业网站、制药技术交流论坛或其他网络资源查找资料,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协作,通过讨论交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鉴别和处理,最后得出结论。

作品展示,问题小结 各小组对探究的结果进行PPT报告演示、讲解,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并对其他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议。

教师点评 教师对问题的结论进行揭示,并对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优秀的进行表扬,不足之处提出改进。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和建构者。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各自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各自的结论。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使他们很好地掌握了压片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了影响片剂质量的各种因素,激发了他们对课程学习的热情,而且在倾听他人见解、借鉴他人观点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认识,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基于“小组合作”信息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意识不够,部分参与度较低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设置的教学环境,提出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二是分组不够合理,分工不够明确。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教师需对教学内容、对象及环境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行教学设计,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其次,依据“自愿、均衡”的原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寻找合作小组的成员,并做好分工,明确任务。

网络信息资源相对较少,重复率高 虽然现在的网络信息非常丰富,网络数据库也较多,但是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涉及制药生产过程和制药设备的网络信息相对较少,而且重复率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解决,教学资源库包括CAI课件、试题库、设备图片、工作动画、视频、典型制剂生产过程实例等。

实践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能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检验 对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结论可以在实践场所通过实验装置或设备进行检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探究结果的理解,并对他们的学习产生有效激励,有利于后续教学项目的展开。但是,由于有的院校实践条件和资源的限制,还不能及时对探究结果进行检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院校管理者转变教育理念,重视信息化教学,增设实验实训室。

学生评价系统不健全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是基于学生表现和过程的,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但在信息化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评价体系还很不健全。要建立健全适用于信息化背景下的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如下两点:首先,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评价要具有全程性,不仅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还要对小组合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活动的态度,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分析和总结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其次,评价的实施应分层次进行,尽可能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机会。多层次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确立、澄清和校正一些观念,并清楚地认识到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领域。自评和互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以便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小组合作”的药物制剂设备信息化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它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适用于高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信息化与课程的整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志强.信息化教学模式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29):175-176.

[2]徐宗敏.职校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模式[J].实践与探索,2010,(10):136.

[3]胡兵.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3):140-141.

[4]贺冬秀,郑兴,何小珍,刘运美.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探析[J].科技咨询,2009,(5):216-217.

篇7

【关 键 词】唤起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66-03

传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是纯知识的教学,以元素周期表为支撑,依次学习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新课程《化学1》的元素化合物内容、组织体系发生了变化,没有元素周期表的支撑,要求在半个多学期的时间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情境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来提高学习效率。

一、唤起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

在学习与环境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时,可以通过CAI课件或者其他一些相关的手段播放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内容以及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到震撼,唤起要保护好环境的责任感。然后告诉同学们,要想了解这些物质为什么会给我们所住的环境带来这么大的污染,首先要了解这些物质具有怎样的性质,是怎样污染环境的,之后才知道如何避免让这些物质污染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如果要彻底避免环境污染,就必须要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它们所有的性质,研究出新产品,代替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这样,从责任感方面来一步步地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比如,在讲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过程来教学:

(一)教学目的

了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CAI课件先播放相关的内容,正常的自然风景和农田里庄稼、森林、钢铁等被腐蚀后情景,1948年女神雕塑和1998年女神雕塑图片的巨大区别,让学生从心灵上产生一种震撼。然后提出问题情境,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激发兴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到酸雨是根本原因,酸雨的主要成分是H2SO4,主要由二氧化硫的排放引起。

2. 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分组实验。

(1)观察二氧化硫。

(2)用pH试纸测定二氧化硫水溶液的pH。

(3)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品红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加热溶液,观察加热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4)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0.5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振荡,放置片刻后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5)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总结出二氧化硫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显酸性的亚硫酸;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原性等。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次氯酸的区别及其根本原理。

3. 总结与反思。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示出来,以便于课后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对二氧化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从而降低酸雨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思考,除了二氧化硫,是否还有其他物质造成酸雨?

案例中,对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平铺直叙地讲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而是从开始就导入环境污染及其带来的后果,唤起学生要保护好环境的责任感,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完成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任务。

二、利用知识间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结构网络的教学策略

元素化合物知识多而杂,不易记忆,在讲完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应有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使之形成网络。例如,在讲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构、性质、制法、存在和用途时,应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制法存在和用途为主线来讲。教学时,应充分体现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这是因为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结构,决定着物质的制法、存在和用途。以结构性质制法存在和用途为主线,这不仅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本质决定现象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讲解氯气的用途时,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过程来教学:

(一)教学目的

了解氯气的用途。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我们都知道,物质的用途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所以氯气的用途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么根据它的性质,氯气到底有哪些用途呢?

2. 过程。通过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氯泄漏液的重大事故所造成的严重的后果,及其周边的植物的不正常现象的一组图片,提出让学生作为事故的处理者来处理,并究其原因,得到:

(1)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如何去防护。

(2)氯气的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就是氧化性,所以氯气的一个用途是被用来作漂白剂。

(3)氯气重要的另一个性质是能与碱发生反应,得到相应的次氯酸盐,这些次氯酸盐分解产生的生成物可以用来消毒,所以氯气可以制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等等。

篇8

关键词: 远程教育 继续教育 教学服务 有形化

一、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新时期继续教育的大力发展

继续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工程,称之为CEE(Continu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199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第一次对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各方面情况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已经形成。1999至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陆续批复同意中国人民大学等68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从而,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在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经分析,在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有继续教育需求的对象是各种类型的,一是为进行补偿性教育的因各种原因错过接受基础教育的社会成员。二是为提升知识和学历水平,并且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成员。三是为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广大从业人员。四是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而满足社会成员学习需求的各种教育对象。由此可见,继续教育的前景十分可观,因此继续教育产业化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产业化经营思想、市场导向机制和市场的运作方式在继续教育中进行整合应用,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动员和整合教育资源使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效率与办学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战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开辟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途径,充分体现继续教育的劳动价值,提升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继续教育的办学活力。

二、教学服务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的核心课题

自我国首批四所试点高校从1999年招生以来,远程教育至今已走过十多个年头。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各界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近年来部分高校的远程学历教育偏离本义,“重效益、轻质量”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服务模式也被各方质疑。无论是教育界专家还是学生,都在呼吁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与管理体系。因此,加强教学服务服务,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成为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强大的继续教育教学服务体系,我们认为是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的核心。在继续教育中,落实和完善教学服务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保证质量标准,注重培养人才,就提高社会的认同度和学校的长远规划而言,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服务有形化在继续教育中的整合应用

服务是无形的,服务不同于有形产品是一个物体或者一样东西,服务表现为一种行为、绩效或努力。而服务有形化策略则是借助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有形要素,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产品尽可能地实体化、有形化,让消费者感知服务产品的存在,增强服务产品享用的效果。在服务营销中,一切可以传达服务产品特色及优点的有形组成部分都被陈作有形展示。有形展示包含的要素主要有实体环境信息沟通价格设备设施服务人员宣传资料等。

在继续教育中,继续教育工作者需要向广大社会学员提供教学服务以保证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育机构的竞争力。教学服务的内涵说到底就是尽可能地将一些无形的教学服务附着在某些有形的物体上,将抽象转换成具体,把不可感知变成可感知。教学服务完全是主观的,是不能被展示的,而继续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学生可以看到服务的工具、设备、信息资料、文件等,这些有形的实物可以为无形的教学服务提供展示。所以要将继续教育教学服务中的无形化服务转换为有形化服务,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有形化策略,策略的主要内容大概有以下方面。

1.创造教学服务的有形展示

通过有形展示,能够减少学生对学习内容感性认识的盲目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而有形展示作为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继续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服务的有形展示实现方式有教学资源展示、教学团队展示、品牌展示和信息沟通。

(1)教学资源的有形展示

由于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信息交互,绝大部分继续教育机构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如文字教材、光盘、网上课件及各种音视频材料等,各种资源琳琅满目,导致学习者在资源选择的过程中难以把握,反而忘记最初的学习目的。此时,我们更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的服务则是有形化的展示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将资源分层次、分类、分模块、分知识点向学习者进行展示。让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之前就了解到自己要学习的大概内容、学习关键点及学习某个章节或者知识点可能需要花费的时间等具体信息。将以前直接提供给学习者的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融入教学服务的具体内容,从而得到学习者的认可及较高的评价。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 差异化教学 合作学习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44-01

相较于以往使用的教学模式来说,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更符合新课改要求,即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化发展。当然,要想使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作用,应当采用正确的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将学生带入到物理教学中,并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思考、探索,逐步提升学生物理知识水平。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将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发挥两者作用对于提供物理教学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

1 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原理及原则

1.1 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原理

差异化教学是以开发利用学生潜能为基础,客观地针对学生个体见的差异,科学、合理的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而合作学习则是在异质小组之中,培养学生间建立积极、互信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彼此合作共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基于以上对两种教学模式的了解,将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主要是遵循同步发展的原则,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间共同学习,让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及能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收获知识,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2 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原则

当然,要想使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能够有机结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和合作学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升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驱力。出于提高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效果的考虑,应当注意提升合作小组内驱力,即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强化学生的集体感、认同感,使合作小组成员能够重视小组荣誉,为了获得荣誉,完成学习目标,积极的参与学习,并吸取成员的建议,同时也能倾囊相授,使彼此相互帮助、共同学习,最终获得新知,完成学习目标。

(2)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内部成员的相互依赖。在实施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促进小组成员彼此依赖,强化成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意识,在学习中都付出全力,参与教学。为此,教师应当设置一些需要成员共同参与、公共努力才能完成的合作学习任务,促进成员之间沟通、交流、互助,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使成员之间更加信赖、依赖[1]。

2 初中物理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

2.1 合理进行差异互补化分组

差异互补化分组,是实现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必要条件。只有合理的进行差异互补化分组,才能使成员之间优劣势互补,使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对于差异互补化分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观察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点,学生的优势、学生不足、学生性格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比对,合理分组,保证组内成员差异互补。

2.2 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合作意识

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反之,将会降低学生学习效果。为了使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关系和谐、感情很好,应当注意增强学生物理学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重视合作学习,与组内成员良好配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方法,如做游戏法、知识问答比赛等,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促进合作小组成员互动,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2.3 提升学生物理合作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规划落实的差异教学活动中需要合作小组成员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探讨知识,如此才能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由此确定,学生物理合作学习兴趣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对此,应当在组织学生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巧妙的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物理合作学习兴趣,使合作小组成员真正投入到物理知识学习中来[2]。例如,某物理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物理合作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伊始,设计了能够发挥学生优势的小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执行任务,学生很快、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信息倍增,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在此之后循序渐进地增加学习任务难度,让合作小组执行任务,并适当鼓励学生,最终使学生收获了新知,并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3 结语

新课改要求之下,初中物理教学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进行差异化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真正投入到物理教学中学习、思考、探索知识,提升学生知识水平,更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无机化学是大学生的基础实验课,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科研精神、科研意识等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在无机化学课堂实践教学期间,应抓住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生物类专业第一门基础实验课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计划。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且掌握相关知识点。

关键词:

无机化学;科研潜质;培养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无机化学实验课在教学期间,呈现出知识点较为抽象且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到了学生科研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为了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机会,同时,注重以无机化学实验课的科学设置方式,培养学生在科研训练中,以饱满热情的态度坚持下去,最终提高整体知识学习效率。

1介绍无机化学发展史

在无机化学课堂教学期间,为了实现对大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注重在课上介绍无机化学发展史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无机化学》课程讲解时,为了激发学生无机化学学习兴趣,可在碳族元素讲授期间,增加石墨烯知识。即在2010年,石墨烯获得了诺贝尔奖。同时,经研究发现,石墨烯不仅具有超薄的优势,也具备高传导性,可代替硅等应用于太阳能电池、超级计算机等产品生产中。通过石墨烯研究内容的介绍,可吸引学生对碳族元素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在配位化合物内容讲解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铂类抗癌药物发展史。即第一代铂类抗癌药物是顺铂;第二代是卡铂、奈达铂;第三代是奥沙利铂、乐铂。最终通过无机化学发展史内容的介绍,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化学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挖掘自身潜在科研能力。

2运用动画模型教学

在无机化学知识教学期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科研潜质培养需求,因而,在无机化学实际教学期间,应运用动画模型实施教学计划。即在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过程教学时,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直观性,可利用具有直观形象的动画模型,阐述复杂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元素周期律章节讲解时,由于其知识点中概念繁多且知识抽象。因而,教师可在用语言阐述“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基础上,运用三维动画模型,直观展示核内质子数变化过程,同时,展现在元素种类变化过程中,核外电子周期排布规律,让学生更为清楚的掌握复杂的知识点,且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最终形成科研潜质。

3改革实验课程模式

在传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期间,逐渐凸显出理论与实验相互脱节等问题,影响到了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为此,在当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中,应保证理论与实验的相互促进。例如,在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讲解过程中,可先阐述相关理论,然后安排沉淀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更好的掌握沉淀过程中离子效应、配位效应等无机化学现象[1]。此外,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模式改革期间,为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也应设置开放式实验室。即允许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在开放式实验室环境中实施针对性、自主性的实验操作,继而在无机化学实验操作训练中,挖掘自身潜在科研能力,并养成无机化学知识学习兴趣,更好的投入到无机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4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新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期间,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实施无机化学教学工作。从改革实验课程模式、运用动画模型教学、介绍无机化学发展史等层面入手,创造轻松的课堂情境,且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意识和科研潜质。

作者:代立梅 单位:黑龙江黑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