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规划设计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区规划设计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区规划设计前景

篇1

【关键词】景观;规划;环境空间

一 小区绿化与小区环境

小区居住区的绿化是提高住宅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一般要求居住区绿化面积要达到30%以上,人均绿地达到10平方米,在建设小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开辟和预留绿化用地;给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清新的生活环境。对小区绿化地规划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协调布局,以人为本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形态多样,位置恰当。对居住区公园的绿化,不宜过大,一般1000平方米左右,位置恰当,服务半径为5000 ~1000平方米;首先保证树木茂盛,绿草茵茵;平面布局一般采用半开敞自然为主,不能过于开敞,用绿篱或者其他栏杆分离,避免行人任意穿越而形成不变的管理。道路绿地在居民住宅区有很大的比重,通向各个角落直到每户人家,可以把小区公园,小游园,宅院连成一体,对小区的通风,调节气候,减少交通噪音和美化环境都有良好的作用。

二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1.植物选择:常用树种分为观赏树种,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其他常用植被有竹类,藤本植物,地被植物。南方常用乔木有荫木类,行道树,其他乔木;地被植物常用观花类,观叶类,草坪植物;经济树种有枇杷,金橘,冬青,杨梅,柑橘,胡桃等。北方常用乔木有针叶树类,绿荫树类,阔叶树类;灌木有牡丹,东北山梅花,丁香,紫薇,迎春花,玫瑰,梧桐,石榴,腊梅,银柳,金丝桃,海棠;经济树种有枣树,核桃,山楂,樱桃,苹果,柿子,杏等;常用草坪植物有高羊茅,紫羊茅,野牛草,狗牙根草,宽叶苔草等。选择树种时要考虑到小区绿地的具体条件,选用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木(乡土树木指本地区原有的天然分布树木),选择寿命长,抗逆性强,符合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花草选择忌用有毒,有刺,有异味,易过敏植物,多选用花粉少,病虫害少,无飞絮无污染,能抗污染的植物;树种选择。

2.植物配置:(1)统一中求变化;小区植物的配置,国语统一和一致,必然呆板;过于分散,必然会凌乱。要达到既不呆板既不凌乱,还要多样化和具有统一性,可以在局部植被配置时通过形状,颜色来区分,打破小区中建筑群体的呆板和单调。列如在道路两旁可以用固植和丛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种植。(2)乔木灌木搭配得当;在小区中,乔木,灌木,花草,地被植物相互搭配的比例要适当,乔木,灌木的种植面积一般为70%,地植被物种为30%左右。(3)生长速度;生长速度要基本统一,植物之间生长速度不能相差过大。(4)主次分明,形状适当;在狭小空间中不宜有过大的树木植物,易引起人的压抑感,而空间比较大的地域应选用较大的树木植物,不然显得小气;广场周围宜用灌木比较低矮的植被,以免遮挡视线和阳光的照射。(5)居住小区植物绿化;居住区既不是景区也不是商用场所,它需要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因此,要从园林的角度去思考和规划居住区的植物配置。宅旁植物的配置要考虑建筑物的朝向,结合光照和通风进行配置,靠近住宅不宜种植高大的树木,避免遮挡阳光的照射和通风。(6)道路旁绿化配置;道路两旁因多采用乔木,灌木,因减少灰尘,噪音的污染以及有害气体。主干道两旁可选用落叶乔木,作为行道树;次干道绿化,选择开花或者叶子颜色富有变化的乔木,使道路两旁形成富有变化的景观;小道两旁,可以栽植花卉和草坪。(7)小区出入口的植物配置;出入口的美化至关重要,出入口的外貌是人们对小区的第一印象;所以,出入口的植物配置要美观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要有利于交通的流畅。

三 小区地坪设计

1.对不同地形的设计 对于平坦地形,设计时要通过用比较大构筑物或者雕塑来进行趣味的增加;对于凸形地貌,在高起来的地方设置建筑物,以便居民从高处向四周观望,要建筑有特色的建筑物;对于凹形地貌,可以设计成下沉广场或者一些观演活动的用地。

2.地形的利用 住宅区原有地形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住宅区的布局会产生极大以及决定性的影响,包括用地的布局,道路的走势与方向,绿地形状以及其他景观的设计。

四 地面的铺装

1.地面铺装分类;高级铺装,用于交用比较大型车辆;简易铺装,常常用于较小的道路,车辆几乎没有;轻型铺装,用于机动车辆小的园路,人行道,广场等地面。

2.材料分类;自然材料,卵石,石块,片石等石质材料。人工材料;混凝土加工出来的各种砖块,板块等。

3.常见的铺装方法;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卵石路面,石材路面,砖砌路面。

五 台阶与坡道

篇2

【关键词】现代小区 园林 规划

较之传统景观,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有几大特色。强调功能性,传统景观发展到后期,其对于形式美的苛求已远远超过了功能的需要,而现代景观往往是以功能需求为出发点,适应人们使用中的需要,面向普通民众。小区园林景观宗旨是追求亲、静、美、闹,雅、秀的意境,令人工艺术与自然景象浑成一体。这是规划小区高起点的期望;规划内容包括:①对空间组织要有层次;②园景配置要有韵律感、对比性,活泼逗人;③园中分区、分级、分段设置要分老少,动静,景中有景、园中有园;④山,水、花木、草地要统筹安排:⑤园路、小品、园灯、亭、廊、台、喷池、花坛等设置要精、巧、趣,因应衬托,步移景异。

一、园林景观设计要遵守的原则

1.要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绿化景观设计,就要充分了解冬冷夏热、半干旱、碱性土地区,不能把温暖湿润酸性土地区的植物胡乱搬过来,即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水土的植物,以保证其成活和生长良好。

2.要遵守“多种树、少种草”的原则。因为就调节小气候、涵养水分、净化空气、降低噪声、增加美感等各种功能来说,树木的作用均较草坪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3.要遵守“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的原则。乔木、灌木、花木、草坪要有合理比例,其比例基本上是按上序由高到低。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还是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座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质感、色彩的对比,突出小品等的景观作用。

4.要遵守“四季皆常青,三季有花果”的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了解每种植物的习性,如阔叶与针叶的、落叶与不落叶的、泛绿发芽早的与晚的、开花早中晚的、结果早中晚的等。根据植物的上述习性,科学安排、合理配植,就能够达到“四季皆常青,三季有花果”的要求。

5.要遵守“丰富多彩”的原则。观叶植物有绿叶、紫叶、红叶、金叶等多种,观花植物有红花、紫花、白花、粉花、黄花等多种,要合理配置,才能达到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要求。

6.要遵守“各种植法合理安排”的原则。根据不同绿化功能要求,选择合理植法。如乔木、花木、果树的孤植、行植、片植;灌木的树篱、造型、模纹等。

7.要遵守“不同位置选择不同档次品种”的原则位置重要处选择较高档次品种;位置次要处选择较低档次品种。如为遮挡相邻破旧房屋,就要选择价低、速生、高大的多倍体速生杨等树种。

8.遵守“民俗禁忌”的原则。如民俗有“(宅)前不栽松(宅)后不植柳”的禁忌,我们在绿化设计施工中就要严格遵守。还有,民俗约定柏树只能在庙宇寺院内或墓地栽植,我们在绿化设计施工中就绝对不能把它栽植在住宅区、办公区中。

二、构成现代小区园林景观整体的五大元素

1.元素1:绿化

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以往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沿河、沿路“―枝桃花一枝柳”,满足下“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的特色和艺术性:现代居住区的园艺绿化呈现出几种趋势:(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同水性结合,追求构图、色彩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窗等绿色景现,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2.元素2:道路

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座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3.元素3:驳岸

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亭,通过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

4.元素4:铺地

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山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园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是一种全新的铺装手法。

5.元素5:小品

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

5.1雕塑小品。优秀的雕塑设计要同基地环境和居住小区风格主题相协调,优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动人的一瞬,耐人寻味。

5.2园艺小品。园艺小品是构成绿化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今的居住园艺绿化中,园艺小品则更趋向多样化。

5.3设施小品。在居住区中有许多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如路灯、标示牌、信报箱、垃圾箱、公告栏、单元牌、电话亭、自行车棚等等。上述小品如经过精心设计也能成为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体现出“于细微处见精

神”的设计。

三、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1.主景与配景

主景是在园林绿地中能起到控制作用的景物,是整个园林绿地的核心。如纪念性建筑,小游园中的雕塑、喷泉,大公园中的主体建筑。

特征:主题或主要的使用功能,是整个园林绿地视线控制的焦点。

配景起衬托作用,使主景突出。

以深圳水岸新都景观设计为例,突出主景的手法:

主体升高。主景主体升高,相对使视点降低,看主景要仰视,一般以简洁明朗的远山、蓝天、树木为背景,使主体的造型轮廓鲜明突出。

图1 深圳水岸新都钟楼

面向朝阳。①建筑的朝向,以南向为佳;②山石、花木南向,有良好的光照和生长条件,富有生气;③从观赏者角度讲,一般要观赏主立面,即正立面,主体面南,则在阳光照耀下醒目,利于观赏。

运用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①不同空间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②主景前方的景物宜采取中轴的布置形式,以强调陪衬主景;③主景一般布置在中轴线的终点。

动势向心。一般四面环绕的空间,如水面、广场、庭院等,周围次要景物往往具有动势,趋向于一个视线的焦点,主景宜布置在这个焦点上。空间构图的重心。主景布置在构图的重心上,规则式园林主景常居于几何中心;自然式园林主景常布置在自然重心上。

2.景观环境的规划

图2 深圳中海华庭的屋顶花园

景观环境必须满足景观文化、休闲健身和生态绿化三种功能,达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效果。即从人的视觉形象感受出发,研究如何创造优美、宜人的环境,营造高雅的人文气息。

屋顶绿化不仅美化了建筑的第五立面,还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一个空中休闲、交往的场所(如图2,深圳中海华庭的屋顶花园)。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重视外部景观的开发利用(即采用中国园林的“借景”手法),如公园、大型绿地,河流等等,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如何营造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景观环境决不能单从“好看”、“好用”考虑,而应通过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建设,在提升小区的晶位,提高小区开发“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了有利于小区生态环境的形成,要重视植物的配置,特别是保健型、生态型的植物群落的配置。

环境景观的定位要考虑今后物业管理的承受能力,如居住小区投入使用后,草坪、花木的养护,水景的维护与循环泵的运行费用,小区照明的电费,公用设施、园林设施、交通设施的维修与保养等等。

3.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住宅小区建设要重视地形地貌和绿化的保护和利用,基地内的名木古树,应在小区总体规划和工程施工时注意保留和保护,对其他树木,也应尽可能保留或根据绿化规划移地栽种;小区的总体规划和环境设计还应充分利用基地内的天然水系作为居住小区的环境要素。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厦门新村在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树木、水系,使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海口府城小区,总体规划布局时就注意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广州红岭花园小区,结合地形,依山就势,住宅随坡地而建,形成多种形态的组团空间,并保留了原有的荔枝,同时结合地形地貌进行绿地建设,创造了优美的小区环境。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的“樟树苑”,就是在基地开发时注意保留了许多高大的香樟树,使住宅掩映在樟树丛中而得名。

对居住小区原有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还可起到改善小区环境,提升楼盘品质的作用。

总之,住宅小区设计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规模最大、改变速度最快的城市建设项目之一,它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高品位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使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

参考文献:

[1]余源鹏主编. 住宅开发产品策划[M].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06月第1版.

[2]苑军编著. 景观设计[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9.

篇3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兴起,正日益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小区住宅的档次便于营销已经成为各个房地产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设计师们纷纷开始着眼于住宅同林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和谐性,加强人性化设计,努力营造那种舒适、优美、内涵丰富的住宅环境。居住区景观的设计逐渐进入稳步的发展阶段。

一、目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环境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的研究只有四十几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的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出现欧陆风、草坪风。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洲风吹进了住宅小区,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也就是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

二、 现代化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是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理论方面的诸多创新,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绿地景观环境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诸多理论为基础和前提。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在遵循生态多样化的理念和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观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了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与此同时,在进行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坚决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考虑把人与自然界中所存在的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的整体,可以进一步地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其次,还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来考虑,崇尚绿色环境和氛围。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绿化的数量上去了,更要切实地提高绿地的质量和功能,使得规划设计的结果变成了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住宅小区在景观生态的建设方面超越了传统的生存层次,而且还朝着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层次迈进,可以体现住宅小区内的居民对美好和情感的追求。这样才能保证住宅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三、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景观系统设计

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创造能与整个城市的园林景观相协调的规划设计是每个建筑师的追求,赋予居民一种清新宜人,地灵人杰的心理感受。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景观感受,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合理地建立四大系统,即绿化生态系统、景观形象系统和户外休闲系统,交通组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美型环境系统。

1、绿化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景观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到:!#世纪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中求得平衡,是“质”与“量”的结合。作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

笔者认为,要想使一个住宅小区在植物配置上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在绿化景观系统设计上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其次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应该尽量采用当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现象;再者提倡参与性和生态性,多种植纵向生长的乔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积;最后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可以使小区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绿色的同时治疗疾病,获得身心健康。

2、户外休闲系统

住宅小区的广场或是其他硬质铺装地面所形成的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系统中称之为户外休闲系统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居民的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在以往的住宅小区的景观中,户外休闲系统这部分的设计往往追求一种视觉的焦点,以大型广场为主,但是这样的设计除了能在视觉上带来一些气派辉煌的感觉之外却不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使用上的方便。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设计师在合理理解了地形后所进行的户外空间的设计应该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住宅区中尽可能地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3、景观形象系统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可意象性的城市面貌无疑表现在城市的景观形象系统中。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区的景观系统也同样需要具备可意象性。何谓景观形象系统,它涵盖以下!个方面:朴实的自然观,即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利用步道将景观进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联,避免居住环境在景观设计上一味追求张扬、喧嚣的硬质景观和廉价做作的“艺术”气氛。隐形的广场处理更能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景观空间中,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设计无痕。二是艺术导向性,通过对建筑风格和小区地形的把握,使设计后的景观效果风格和小区建筑融为一体,在材料、色彩和景观细部的处理上能达到综合的视觉效果。三是集中和分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使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鲜明但又不失个性。

四、小结

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们选购住宅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美观地设计具有一定功效的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建筑是当前住宅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必须以超前的眼光,符合大众的审美的角度,来构建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

参考文献:

[1]姜立伟.浅析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

[2]刘超峰.传承传统筑城理念塑造现代住宅布局――郑州“正弘山”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J].中华民居,2011(12).

篇4

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立体空间

[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according to the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vide a brief analysis, for reference only.

[ Key words ]: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兴起,并越来越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不仅仅满足了人民贴近自然、亲近自然的要求,也改善了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其对整个城市的绿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2、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概述

根据作者多年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经验,认为园林景观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效益,城市居住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给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几年一些“绿色小区”、“生态小区”不断涌现。“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的需求。第二,经济效益,加快住宅建设,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好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良好的社区内外环境已成为房产市场中的有利因素。第三,景观环境效益,由于地处住宅区内,小区园林景观以其自然、宁静的环境而成为那些钢筋水泥丛林的金融办公环境的缓冲器。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行为。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建筑缺乏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环境设计跟风照搬,缺乏特色和个性。把国外成熟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搬到国内来应用,建出一些明显缺乏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第二,求形式,忽视功能,过分强调视觉的美化性,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缺少实用性。设施不足,无处休闲,忽略了人休息和娱乐最基本的行为心理。第三,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盲目引进,结果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成活率不高,从而增加维护费用;小区中使用的树种未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盲目移植大树,结果使用过多,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第四,缺乏文化气氛和“家”的感觉,过多的硬质景观在不属于其生长土壤的环境里孤立的、毫无表情的被复制、拼凑和嫁接。形式上缺少和谐与统一;内容上缺乏生活气息。第五,园林建筑可视性与植物景观协调性差,对于居住区而言,园林建筑的形式主要是以休憩为主的亭、廊、花架等。目前有些居住区,在这些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一味追求耐久性和管理的方便性,兴建了大量的设计个性不强,形体简陋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但景观建筑的可视性与植物景观的协调性较差。

3、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根据作者多年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经验,认为在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居住小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设计风格也不同,应结合周边环境因地制宜。满足风景审美的要求,注意意境的创造,充分利用地形、水体、植物及人工建筑塑造景观,组成具有魅力的景色。如:在城区内的小区,绿地面积相对较小,周边环境较拥挤、喧闹,那么在设计上宜创造安静、雅致的小自然环境;而城区外,近郊的居住小区,绿地面积较大,周边环境也较空旷、宁静,这样,在绿地设计上易于大手笔,创造空气清新,空间变化较大的大环境。第二,园林设计要“看见未来”设计着眼未来,留出一定比例的预留用地。园林设计中的超前意识就是设计师用符号在媒介上把计划表示出来,它跨越时空,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不会被淘汰。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设计的超前意识穷质上是超过当前意识的运转活动,它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一般反映上升为理念转化为实在物质,又回归渗透到园林建设中。因为它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变化动态的过程,在研究市场的时候,放眼产品今后的增值。做到这个住宅小区今天是一流的,明天甚至多少年后,也是不落后的,或者说,随着历史的积淀,能够更显现出其不凡的价值。特别是拿到优越的地块上作设计,就要有这样的志向和信心。第三,植物造景时,可利用植物林缘线、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把平行的直线融入曲线,使其产生变化。比如,利用花灌木的矮小、枝密、叶茂的特点密栽,使之形成曲折变化的曲线;在绿地边缘挑出数枝孤植球,增加林缘线曲折变化;利用尖塔形植物,如云杉、桧柏、蜀桧等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参差不齐的植物也有相应的林冠线起伏,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缓慢;利用不同角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在植物造景上,还应注意提高绿化覆盖率,如广场、停车场用植草砖、花架、用藤蔓植物覆盖,多种大型落叶乔木等方法,做到“黄土不露天”,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率。第四,在植物的配置上因遵循自然规律,一方面乔、灌、草合理组合,常绿、落叶的比例搭配适当,确保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小气候,多选用观花、观叶、香味植物等,选用一些具有防尘、杀菌、减噪等功能的树种,为人们创造一个空气指数较高的小区环境。在草种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小区的功能,选择耐践踏、易管理的草种,最终使绿地敞开怀抱或达到轮流开放,居住者得以亲近自然。第五,由于居住区的建筑单元通常都有类似性、同一性,较为单调,不易辨别,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院落,选择不同的树种,不同的布置方式,栽植各具特色的植物品种,成为识别的标识,使人通过不同植物的四季变化来区分不同的院落,产生家园的归属感。第六,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休息生活的环境,因此植物也需要了四季的季向变化,每块绿地应突出某个季节的景色,或春、或夏、或秋、或冬,建筑物前后的条形绿地可以以某个季节的某种植物为主,形成鲜明的特色。另外,整体配置上要注意基调树种的同时,居住区绿化可以通过行道树、背景树的统一,使之在变化中有一种和谐的美感。基调树通常取常绿、落叶、乔灌木各一。背景树常绿,而行道树落叶。第七,居住区园林环境景观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为住户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因此应根据居民的各种活动要求设置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儿童游戏及人际交往等多种活动的场地与设施,使其为该区居民服务。如某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它不仅有大面积中心绿地,而且在每栋住宅间都设计造型丰富,功能齐全的花园式绿地设施。住户可以在劳动工作之余,尽情享受自然景观。小区的围墙均采用通透式栏杆,人们的视线可以穿越,使户外显现更多的绿量,传递出更多的绿色信息。此外,这里还设有各类活动设施,老人可以散步赏景,儿童可以游戏玩耍。因此,我们在小区设计时,可以结合环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区域,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4、结尾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发挥空间将会是非常大。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提高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金涛等,中国城市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原则;应用

引言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现代城市环境景观建设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伴随着城市规划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最贴近人们生活、休闲的场所,对提高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现代城市最普遍、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它对城市整体景观面貌和城市规划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城市居住小区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1 运用植物造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片总面积(绿量)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的程度,绿量越大生态作用越突出。所以在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利用设计手法增加植物绿叶面积。高大乔木的绿叶面积大于灌木,甚至也是草坪绿叶面积的4 倍,要想提高绿叶面积,就要在空间的高中低位置上都有绿叶出现,这就需要在进行生态设计时综合运用乔木、灌木和草坪,形成有机式植物群落,最大程度地发挥绿量的生态作用。

现代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不但注重平面形态的变化,而且立体空间层面结合乔木、灌木以及草坪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达到植被之间相互补充的作用,形成多样化的植被分布。绿色植被和人类的关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绿色植被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就像是大自然的“肺”,使我们居住的环境变得洁净,这是其它景观元素所没有的功能。现在有些园林设计过多突出地设计了喷泉、假山等硬质景观,忽略植被的种植设计,过多地把种植草坪的地方进行了路面铺砖硬化,认为这样才干净整洁,这无疑是错误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该营造绿色园林,用植物来造景,从分利用植物进行空间的分隔设计,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1.2 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的融合统一

城市住宅小区的生态园林是一个立体空间的艺术造型设计,注重自然美,在这种美学思想体系下,生态园林设计更加注重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谐一致,完美统一性,也更加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生态园林追求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其自然美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展示,在形式美的框架下,突出内容美,突出体现出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生态艺术效果,使生态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城市住宅小区的生态园林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态各异的植物有机组合,突出层次美和形象美。生态园林设计只有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和当地树种,突出地域特色,才能使生态美更加突出鲜明,才能使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和发展。

1.3 生态景观设计中节水技术的应用

由于生态景观中植被的大量运用,这就使得对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节水措施和技术的应用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时,要尽量减少草坪的面积,景观植物给水设施要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把植物对水的需求量进行精确地计算,然后通过滴灌设备系统直接进行植物根部灌溉,这可以把植物的用水量减少50%~70%,对于草坪的灌溉可以采用喷灌,对于草、树木的灌溉要分开进行,且供水间隔时间要利于植物根部的生长。剪枝和施肥要避开干旱期,并且植物的灌溉用水可采用净化处理中的水。

2.某居住小区的生态规划分析

某生态居住小区,从图片上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道路交通发达,但所设计的区域有特殊的地势,区域范围内的地势与周围地势相差较大,并呈台地的形式,上层地势平坦,下层架空为地下车库。设计按照原有地形进行合理的规划分析,充分利用高差,合理布局,使得整个规划设计浑然天成,宛如天开。绿化在规划设计中也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绿化配置上还保留了原有的樟树林,原有的小生态圈得以保护,合理补充植物的层次,使生态和美学和谐结合。

“亩中山水”是整个小区的设计理念,因为地形自身大小的限制,因此需要用空间的分割来“扩展”人们的视觉空间。介于这样的客观条件,小区设计大胆构思,借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综合了“以小见大”、“曲水流觞”、“一步一景”三种手法,根据原有地形,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在有限的设计空间中地叠山理水,意在为居住区的业主们营造出“小桥流水、庭院深深”的优雅、静谧的环境。

小区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分为四个景区:康体健身区、静谧休憩区、亲子游乐区、商业区。①康体健身区主要布置了羽毛球场、儿童戏水池,并结合水系进行处理,设置汀步、亭台及晨练树林主要有康体、健身、休闲等功能;②森林休闲区:以原有的樟树林为基础,营造绿树成荫,鸟鸣山幽的环境,主要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活动空间;③亲子娱乐区:以儿童沙池为主景,旁设置了一些休闲座椅设施,为小孩、老人提供了一处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乐园;④商业区:以树池坐凳为主景,为居民和游人提供了休息场所。整体的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得整个小区居住的居民都能感受到犹如居住在森林的生态小区的感觉。因此,在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根据原有的生态坏境条件,充分利用及保护环境。

城市景观规划被包含于城市规划中,集大成者往往有博大精深的渊源所在,中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者无不奋力研究。通过国内外经验,大致可以总结出来城市居住环境最优设计的几点认识:①通过对设计地域原有生态的调查,制定出合理的土地规划,最精确的框画出需要预留的区域和需要开发的地段;②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周边环境问题,如:水源、原有物种保护;③城市逐渐的拥挤化,因此需要与城市周边的城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留出一点的缓冲地点;④高楼环绕下的城市,需要用自然景观这样的软界限来划定;⑤城市中心的拥挤化,因此要尽可能的使娱乐休闲设施郊区化;⑥切莫为了商业利益使各功能混乱掺杂;⑦住宅的设计位置要远离城市喧闹,以远离城市主干道为宜;⑧在城市的喧嚣,住宅区的设计要以幽谧为主,多设休闲娱乐空间。

3.结束语

总之,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就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科学理论,将现代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素放到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来考虑,结合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城市发展、邻里氛围等众多因素,保持人文生态环境的延续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出环境优美的、和谐的人文社区。

参考文献

[1]谢天,许纪存,等.生态小区特征和指标体系探讨[J].四川环境,2003,(6)

[2]褚良姝.浅谈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方法[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6)

篇6

【关键词】地域文化,风景区,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风景区规划设计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地域文化在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传承方式的分析,对确保风景区规划设计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地域文化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内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的综合体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域人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步积淀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深深地融入人们的血液之中,并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景观建设对内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它必须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城市景观服务于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目的是希望运用特定的元素,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段,为人们营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舒适可用的环境空间。因此,城市景观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和环境,它是为特定的人群服务的,只有体现特定地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才能符合特定人群的生活、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才能达到其服务城市的设计目标。在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体现地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才能为城市中的人所认同和接受,城市的景观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城市景观建设对外的形象功能,决定了它必须体现个性的地域文化。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城市的地位和亲和力,乃至城市的整体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市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其文化内涵建设和形象建设,这两者之间又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是已经为诸多城市的领导者和规划建设者认可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形象和内涵的最直接、最表象的体现。一座没有个性和特点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所有的城市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或是所谓的“现代化”下的千城一面,不应该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目标。将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构建个性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避免城市建设趋同化,建设多样的、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城市,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和目标。

城市的自身发展,决定了其景观建设必须融入地域文化。一个城市在发展中如果丧失了身独有的个性文化化内涵,即使经济社会取得一定暂时的成果,其发展也必定难以持续和长久。城市的景观建设必须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展示出自身的、个性化的地域特征,才能激发城市发展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地域文化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和构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能为城市的创意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打下基础,创造条件,其本身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谐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需要城市自身地域文化的融入和参与,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景观建设的时候,必须立足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融入到城市形象的血脉之中。

三、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

1、信息时代,先进的经济全球化趋向对地域文化景观趋同化影响

随着世界各地掀起的经济化浪潮导致的信息技术的跨地域传播和人员的跨地域迁移,一种文化可以随时传播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点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殆尽。文化的均质性发展,统一的景观营建技术,相同的建筑材料,相似的结构背景下,也导致了地域文化景观的趋同。王云才教授通过分析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商业化为主的“四化”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影响,旨在建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提出了过滤与分离、适度与协调、保护与维护、培育与参与的调控机制。

2、市场环境条件下国际招投标对地域文化景观的冲击

目前规划设计市场向境外开发,日益增长的专业领域交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设计水平,增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性,也增加了本地文化的多元性。在大都市的中心区,可以轻而一举的找到西方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反映西方文化的后现代作品。如西班牙的古根哈母美术馆(建筑师:FrankGehry),伦敦的加纳瑞沃夫办公楼(建筑师:CesarPelli),上海的金茂大厦(建筑师:SOM)等等。但是我们也要警惕的这种“国际性城市”的“地位商品”形象脱离了内容,成为城市文化的普遍性特征;另一方面,精神意蕴的平面化,以形式上的华美、离奇和紧张、刺激来取得效果,使城市景观影像化。面对境外与西方现代文化由文化源地向扩散靶地扩散的过程中,地域传统文化在景观营建中趋于边缘化的态势。

3、局限模糊的观念定义,导致地域文化景观斑块的破碎化

现今在强调地域文化景观或者景观中延续的历史文脉时,大都从建立在笛卡儿的人类与自然或文化与自然的二元分立的哲学基础上进行考究。关注的是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垂直关系问题,同时也认为自然和文化在景观中是可以严格分开的两个平行概念。这种纯粹二分法的误区和所秉持的单一的局限景观保护观念,在面对景观保护、管理和设计过程中,出现了管中窥豹的尴尬局面,这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保护”行为实则更加剧了地域文化景观斑块破碎化的进程。

四、地域文化在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传承方式

1、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等各项自然特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特定地域,各项因子之间往往都有错综复杂的关联。因此,在规划与设计中,很多时候需要设计者在充分了解每个单项因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它们与人的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保护、作品艺术价值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从而使得后续规划与设计过程,更为合理;设计成果,更为科学。

2、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一)、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

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和作用留下的种种印记。这些印记,直接反映长期以来人们与地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也是地域特征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设计中,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与保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旧有景观结构与要素进行了新时代的演绎与新功能的表达,而不是随意抹煞。

(二)、人文符号因子

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在后现代主义代表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文符号因子在设计中的应用。如1972年设计的富兰克林纪念馆,他将纪念馆主体建筑置于地下,而把旧有故居建筑形式当作了符号来应用。在红砖铺砌的广场上采用了故居建筑平面形式的白色大理石铺装图案,用不锈钢架子勾画出了故居的建筑轮廓等手法,都是在通过景观营造,对场地进行符号化隐喻,来表达旧建筑的灵魂,使得整个景观细部,充满生活情趣和地域特色。

(三)、民俗风情因子

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伴随着人们不同生活习惯与地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延续至今,也对地域的开发与保护产生了重(四)、社会特征因子

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当今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格与面貌己经同传统古典园林有了千差万别,其中园林作品所处社会时代不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当今园林建设己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满足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服务一家之需。因此,现在的园林作品更多呈现出来的是开敞、外向的面貌,通过各种类型场地来满足各类人群的社会需求。在发展的历程中,其始终以保持公园社会公益性为前提,注意跟随时代需要扬弃既有状态和管理方法,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理念指导园林建设。

五、结束语

风景区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地域文化作用的重视,严格施工体系,促进风景区规划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爽,王.浅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现代园林,2011

篇7

关键字:惠州绿道 规划建设 经济效益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一、惠州市区绿道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惠州市区绿道网专项规划

2010年10月21日,市政府批准了《惠州市区绿道网专项规划》2010-2020。该规划凸显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展现了组团式山水生态城市特色,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景区、社区有机串联。规划范围包括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道线路总长618.2公里,其中省立2条区域绿道133.5公里,城市绿道主线269.5公里,城市绿道支线215.2公里,与省立2号、3号区域绿道对接。市区绿道网将市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将生态休闲廊道与城市道路相联通,通过市区绿道网的建设,有效保护生态资源,为人们提供开敞性生态休闲游憩空间,从而打造人地和谐共生、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并促进旅游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2、珠三角区域绿道网惠州段规划建设

根据《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规划的 6条区域绿道中有3条经过惠州,分别是2号东岸山海休闲绿道、3号珠三角文化休闲绿道、5号深莞惠生态休闲绿道,规划总长约277.4公里。三条经过惠州的区域绿道将惠州的名山、大海、河流、湖泊连成一体。在区域层面展现了惠州丰富的山、海、江、湖等生态资源,串联了惠州具有区域意义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据悉,2010年12月底,我市省立绿道全线贯通,至2012年10月,已建成绿道334.5公里,3条省立绿道有机串联了大亚湾、巽寮湾、东江、西湖、红花湖、高榜山、罗浮山及黄沙洞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特色景区,突出体现了惠州“海之韵”、“江之美”、“湖之秀”、“山之灵”的特色,充分展现了惠州的山水秀美和人文荟萃。

3、惠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

惠州城市绿道一期,包括城市绿道启动段、桥东片区绿道、朝京门至体育南路绿道、环西湖绿道等4条绿道,总长约50公里。今年5月开工建设,4条绿道现已全线贯通,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绿道建设结合了惠城中心区重要的人文自然景点,途经的风景各具特色,沿线商场、商铺、酒店、农家乐荟萃。城市绿道启动段,展现了现代新城特色;桥东片区绿道集人文特色与滨江休闲特色于一身;朝京门至体育南路绿道体现创建城市公园、市民日常休闲特色;环西湖绿道穿越鹅城的代表性景点,具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特点。城市绿道有利促进城市大区域地段的开发和利用价值。提升地段价值,带动了绿道周边的经济效益道路;可以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具有明显的经济功能。

二、惠州市区绿道建设推动沿线经济发展

1、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惠州市区绿道网将纳入我市一级空间管制区范畴,除允许保留和进入的用地类型或项目外,在绿道控制范围内严格限制与区域绿道功能不兼容开发项目的进入,通过区域划定,实行长久性保护和限制开发,通过强制性监督控制,珍贵的青山、绿水等自然生态格局不受破坏,与省立绿道和未来建设的社区绿道共同构筑区域生态安全网络。

绿道网有助于完善生态网络,增强生态空间的连通性;能够保护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还能够吸收水面、树林和灌木丛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作用。绿道网在防治城市无序蔓延、优化城乡生态格局的同时,又为居民提供游憩娱乐的绿色开敞空间,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以“景景通”、“镇镇通”带动乡村经济和服务业发展

惠州市区绿道网规划侧重于在挖掘和整合市区内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绿道网的布局和建设,给这些各具特色的资源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价值的同时,结合旅游项目的适度开发以及乡镇建设,以“景景通”和“镇镇通”为特色,为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带动乡村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规划的绿道网途经29个镇(街道),164个行政村,串联了规划区内的所有景区和景点,服务人口约500万。绿道的规划建设,将为沿线村镇提供绿色经济发展机遇,农民可以围绕绿道开设绿道驿站、农家旅馆、农特产品市场,搞活农村物业,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沿线农民又多了条增收致富之道,变绿道为“财道”,实现“绿色崛起”。

3、以红花湖生态绿道为例,剖析绿道带动的经济效益

红花湖生态绿道是我市打造的首条示范生态绿道,也是3号珠三角文化休闲绿道支线,全长18.4公里,于2010年4月动工,同年6月正式启用。绿道沿线共设置5个服务点和8个景观休息点。有景点、凉亭、石凳、士多店、洗手间、自行车廊及电瓶车上落站等。景点还设置自行车文化展览,通过放映与自行车相关的电影及电视剧,介绍自行车发展史、各国自行车文化以及自行车赛事等,展示国际自行车文化等。2011年7月16日成功举办了“惠州绿道”全国自行车公开赛。2012年10月26日至27日,也成功举办了由中国奥委会主办的“第17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总决赛暨全国少年自行车锦标赛。获得了主办单位和参赛选手的高度评价。

目前,红花湖生态绿道是市民及游客最喜爱的近山亲水的休闲场所之一。生态绿道开放前红花湖景区游人较少,年游人量约10万人次。随着红花湖生态绿道建成及景区景点、配套设施的完善,前来观光休闲、健身的市民大幅增加。据统计,现在每天游客少则3000~5000人次,多则几万人次。2011年全年游人量200万人次,2012年游人量450万人次,预计2013年游人量将突破600万人次。游客的增加促进了租赁自行车、乘坐电瓶车的消费,也给沿线的士多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上千个车位的停车场已不能满足需求。目前红花湖景区周边地段已逐步形成了以“自行车类”、“农家乐”、“酒店类”为主的经营服务组团,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有效的拉动内需,并促进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大大提升了景区绿道周边土地资源和房地产的价值,盘活了大片储备土地的开发,带动了该片区的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

绿道网将作为惠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改善和发展民生、建设宜居城乡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构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网络体系,为居民提供健康可供游憩娱乐的绿色开敞空间,为推动区域生态保护、生活休闲一体化乃至经济一体化,以及建设宜居城乡奠定基础,最终使惠州迈入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篇8

【关键词】城市近郊风景区;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资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近郊风景区研究现状及特征

地势与地貌是城市近郊风景区自然特征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近郊风景区规划个性设计理论的主要构成要素,地势地貌的不同迫使近郊风景区的规划在立意与具体处理上应与之相适应,因而产生了独特的个性特征。规划设计要取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就不能忽视近郊风景区的地形、地势等自然肌理特征,因为地势、地貌正是风景资源在近郊风景区内的客观外在表现,也是近郊风景区所要表达的情感理念的客观依托。

因地制宜地处理地势地貌的自然肌理特征,如形式、色彩、质感等,都有助于近郊风景区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由于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等不同,其植被的林相、植被群落类型结构、物种交流迁移过程、生态功能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如北方的风景区多以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混交林为主,群落结构较简单,林下草本植物不发达;而南方的景区则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物种较为丰富,群落间能量交换频繁,此外,不同的景区的植被类型与覆盖率也不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也为景区的规划提供了有利条件,合理把握城市近郊风景区植被特征,也就是说通过植被空间环境特征的把握,它们或封闭、或开放、或清幽,从而树立近郊风景区自身独特的空间特征。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近郊风景区规划还没有提出成熟的观点,主要是依照市、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运作。在实际分析操作中,人们更多地将区域旅游发展类型分为:资源型、客源型和资源与客源相结合的混合型。从加强城市近郊风景区旅游规划效用来看,风景区旅游规划要创新,理论创新是基础,规划内容方法的创新则是关键和核心,通过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就可以在城市近郊风景区旅游规划理论和制定的现有基础上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城市近郊风景区旅游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人文特征

城市近郊区是一般规模较小,旅游开展不可避免与城镇居民生活空间发生联系,旅游活动中包含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两者的活动,两者活动在有限的空间中展开,因此,在城市近郊风景区旅游活动中混合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民俗风情。

2、自然环境特征

城市近郊风景区以其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在环境方面郊区通常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依托环境资源有利条件展开的旅游活动,比如滑雪、海滩、沙漠、温泉等,都是郊区旅游自然优势资源的体现和利用。

3、旅游经济特征

在经济方面郊区往往以提供过境旅游、度假旅游、旅馆餐馆购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及旅游服务等作为城市人口就业、经济发展的可靠来源,成为城市经济的有力依托,旅游经济成为城市的经济支柱,而游客的旅游体验可以从当地居民提供的优质服务得到满足,此类旅游体验离不开城市的旅游服务型从当地居民提供的优质服务得到满足,此类旅游体验离不开城市的旅游服务型生产方式。

4、特色鲜明特征

如果大尺度范围的旅游―国家、省市级的旅游侧重的是宏观体验的话,那么城市近郊风景区旅游就必须是具体精致的。相对于大尺度旅游的综合性旅游功能,郊区旅游中的亮点通常是较集中的、特色鲜明的。

二、城市近郊风景区规划设计

对城市近郊风景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规划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材料等也不尽相同。即使有些景区条件相似,具有的处理方法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优秀的规划,不在于华丽、而最重要的是以地方条件为基础加以艺术加工。任何地方的文化特征在建筑、语言、日常生活上的表现都尤为明显,而其中材料的运用、处理的手法及对生活的提炼,更是近郊风景区规划中不能忽视的。规划时应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人文条件,因地制宜,自然条件是近郊风景区的基础,也是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城市近郊风景区作为风景区的特殊存在形式,以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和优美的景观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主要选择。一个规划合理,景观优美的城市近郊景区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吸引游客,开展旅游活动,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风景区规划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许多地方的景区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并且还遭到了破坏;其次,综合国内外对风景区规划的研究理论和实例,多是对于一般风景区的研究,而鲜有城市近郊风景区方面的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不利于其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城市近郊风景区规划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还有重要的实践作用。本文在理论上阐述了城市近郊风景区规划设计的概念界定、方法、原则;对国外国家公园及国内风景区的研究建设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同时构建了城市近郊风景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途径,说明如何对城市近郊风景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而展现风景区的保护和塑造,希望为我国城市近郊风景区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促使我国风景区建设能更好、更快的发展率。

三、城市近郊风景区旅游发展前景

为加快城市近郊风景区旅游发展,制定一定时期的系统性的优化行动计划的决策过程。它要决定诸如景区的划分、功能分区、游览组织、规模容量、保护培育、开发方针、管理措施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并提出正确保护和使用方法,使近郊风景区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它的目的是实现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并突出其独特的景观形象、游憩魅力和生态环境,促使近郊风景区适度、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风景区规划起步于近二十年,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综合性较强,面向环境建设,包括人类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建筑学、林学等多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互动的应用型学科。随着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景观一词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是历史,是记忆,是可以体验的空间。视觉中的景观是人们对景观作为物象的首要感受,也是人们对景观体验的第一印象,我们常说做人做事要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景观亦然。作为为人服务的景观空间,也必定要接受人们对它的视觉评价。

城市近郊风景区的建设是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前提,城市近郊风景区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人们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其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开发首先要注重环境效益,进而才会由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又能够反过来带动风景名胜区环境效益的升值,如此的循环才会使景区愈加优美,环境更加和谐。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城市近郊风景区旅游规划设计,在总结前人有关城市近郊区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近郊风景区旅游的现状特征、风景区规划设计、发展前景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城市近郊风景区旅游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勇,李玺 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

篇9

1.1滨水景区商业建筑的分类

根据水系形态的不同城市滨水景区大致可以分为江滨景区、湖滨景区及海滨景区,其中江滨景区和湖滨景区常被开发成城市开放型公园,形成城市景区。

1.1.1江滨景区的商业建筑设计

城市大多邻水而建,我国大多城市都有贯穿城市的江河,这些江河成为很多城市主要的滨水景观带,因为江河具有流动性且成线性分布,所以江滨景区的商业建筑多成带状发展,沿江、河展开,商业区进深较小。由于商业区成带状分布,所以常把商业区两端设为主要出入口,中间加以景观节点与城市道路想通,形成较为开放型的景观商业区。江滨景区多建设于江河两岸,用地时常相对紧张,商业建筑往往只能临江而建,但幸于此类景区的景观主要来自江河与堤岸,所以在规划上主要依靠沿河布置步行道,争取沿河步行景观的最大化,局部地段可离岸设置,以增加景区空间维度,同时根据景区需求,建筑要适当让出一定岸边作为开敞空间形成景观节点,以便供人观光休憩。

1.1.2湖滨景区的商业建筑设计

城市景区公园在选址时,乐于选择在有水系的位置建设,而湖泊则是其中最好的选择。湖泊水系的流动性不强,景观视野开阔,水面进深较大,根据湖泊的大小,可以沿湖设计多个滨水景区,必要时还可向湖面伸展,景区之间相互串联成一个大的城市公园。在湖滨景区设计时,由于湖泊提供了一相对开阔的环境空间,并且湖岸用地相对充足,所以城市湖滨景区有条件进行大型的景观及商业街区设计,在保证景区主体景观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其配套的商业建筑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设计,打造出种类繁多的湖滨景区。该类景区设计容易出亮点,是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城市名片较为关键的一笔。

1.2商业建筑对城市滨水景区的作用

1.2.1促进景区多方面的发展

生长于城市中间的城市滨水景区,给钢筋混凝土森林带去了一片自然的气息,是都市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最易得到放松的休憩场所。虽然其最初设计目的是在城市中创造出一片贴近自然的生态空间,但其仍未脱离城市的生活属性,所以在城市滨水景区内规划设计商业建筑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促进景区多方面的发展,完善景区的功能,满足都市人们所需的城市生活需求。

1.2.2扩大景区对城市的影响

随着商业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当商业建筑借助景区展现出与之配套的商业影响力时,商业建筑的商业影响就可以反向作用于景区,以其声誉带动景区的影响,给景区发展带来第二助力。另外城市又可借助景区营造出来的商业氛围,加大景区的利用率,使其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为城市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1.2.3分清主次、有效节制

商业建筑对景区有较多的积极作用,但在城市景区中规划建设商业建筑还是要分清主次、有效节制。因为城市景区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在城市中营造出一片自然生态的空间坏境,如果过分的把商业建筑规划设计进去,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一方面背离景区建设的初衷,另一方面破坏了商业与景区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2景区对云龙湖北大堤商业街区的设计要求

2.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区,云龙湖景区位于徐州城区西南部,是徐州市重要景点之一,云龙湖东靠云龙山,西依韩山、天齐山,南偎泉山、珠山,三面环山,一面临城。随着徐州的发展,云龙湖景区被造成徐州较大的城市景区,为徐州市民提供了自然舒适的生态环境、是市民放松休闲的好去处。北大堤堤下步行商业街就位于云龙湖景区北面,靠近城市的一侧。用地东西约为630m,南北约为42m,用地面积34295.88m2,总建筑面积19609m2,建筑形式为局部两层的底层商业建筑。

2.2设计要求

2.2.1规划上保存景区整体风貌

徐州市云龙湖景区的建设目标是国家5A级景区,5A级景区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涉及到内部商业建筑的主要要求有:选址不破坏景观,建筑风格统一、协调,建筑体量适度,功能性建筑选址要隐蔽或外观美化,景区周围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等。所以对北大堤堤下步行商业街的规划上要满足景区大环境的要求,在满足景区的功能需求时,还应保存景区的整体形象。

2.2.2景观上优化景区细部空间

徐州云龙湖风景区总面积达44.7km2,其中核心景区15.1km2,作为一个较大的自然景区来说,其中的商业建筑在设计时应承担其局部空间的细化工作,因为建筑的尺度相对于自然环境来说是较小的,当人活动与景区中建筑群中时,空间尺度感被缩小,所以在景区商业建筑设计时要注重优化细部空间,使得整个景区的景观环境有放有收,充实饱满。

3云龙湖北大堤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

3.1总体构思及布局

根据地块的区域位置、历史文化特征、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在对用地性质、使用人群、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做了详细分析后,将其定位为:富有地方特色、反映徐州历史文化、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和购物需求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把“完善城市设施、突出文化特色、滨水空间亲近游人”作为设计原则,利用步行街富有变化的线状空间形态和建筑功能的多用途集聚效应,通过融合当地人文要素达到繁荣商业氛围,提升城市地段形象的目的。在生态环境的考虑方面,从城市生态大系统着眼考虑步行街的作用,形成人与自然山水的亲近关系.景区的主要景观是来自云龙湖的湖景,配合湖岸周圈的绿化景观及景观小品形成的一个环景观带。从南向北看去,将湖景作为视角的前景,配合北岸已建成的美术馆、音乐厅等大型公共建筑,衬上徐州的城市背景,便形成了一道优美的城市风景线。所以在北岸建设商业街区,与环境不相符的建筑尺度,有可能会破坏这一城市景观。所以为了将堤下步行街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欲将其整体定位配角化,低调化。整个空间序列以徐州音乐厅为核心,以市民广场为主角,以原泄洪渠加以开挖的如意湖作为主要景观要素,与步行街遥相呼应。利用堤下高差变化将其划分成多个不同的空间,整体规划以步行台阶中心轴线作为步行街的中心对称轴,分别布置东西二大区,每个独立分区都围绕内庭院为核心空间,形成内街的形态,整个步行街北面临堤下路处又以线状布局,毗邻如意湖,一路迤逦而来,空间布局层次丰富,主次分明。两区之间的大台阶直通堤顶的滨湖公园,并根据台阶的尺度来控制建筑的收放。步行街建筑物充分利用北大堤下部空间,其大部分建筑物的屋顶标高低于或平于公园主景观路面(堤顶)标高,这样既不影响游人的景观视线,又可以利用步行街建筑物的屋顶种植花园,有效的把商业街区隐藏在大的景观环境中。并以此来消除大堤对景区的限制,将景区公园的带形空间向南加以拓展。通过商业街区,使得美术馆及周圈的城市绿地与云龙湖景区连为一体。

3.2丰富空间形式,细化景观细部

作为开放性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考虑了观景、休闲、晨练等文化活动的要求,并提供展览、餐饮、购物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线性的购物、休闲功能空间,以及内庭院式,面性的功能空间,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有用、舒适、富有特色。

3.2.1广场空间

结合步行街的特点,以东西两区中心对称轴线上的堤下空间为核心,在体育场及休闲公园的中轴线位置上形成节点空间,设置一个入口广场,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通过中轴线的控制,来实现广场与周边环境既相互联系又具统一性。因为有大量人流的集散,在两区中间台阶部位放大空间节点,并将此节点放大处理,形成面积较大的集散空间。同时,作为商业街的主要节点,具有鲜明的入口意象和引导性,起到汇聚,分散人流的作用。各构成元素尺度亲切、比例和谐、材料运用得体,使前来购物观光的游客或市民皆能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

3.2.2街道空间

步行街街区的布局形态沿店铺街道一侧呈线状布局,鳞次栉比,店面凹凸有致,半封闭的、步道拓宽式的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出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街道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节点,以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注重边界效应理论的运用,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是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让人们驻足、停留、交谈,弯曲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变换的街道空间,间以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网络更加简短便捷。

3.2.3内街入口与庭院内街入口的功能和类型是整个步行街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形成一个重要节点,是人们进入内街的“序幕”,是对步行街内街有所感知的重要范围。内街院落型空间具有相对静的特征和停滞性,人可以停下来进行交流,谈话等活动。在步行街内街的设计中,融入了北方民居的空间意向,将其核心空间设计成类似四合院内庭院的形式,实质上,内庭院的设立,不仅是线性空间的点空间和面空间的补充,还起到了外街线性空间的一种暂时停顿和休止。

3.3建筑色彩分析

建筑的立面以暖灰色(低彩度)为主色调,局部间以高彩度和明度的点缀色,并设计了大面积的清水玻璃、隐框幕墙,与中间地标式建筑——音乐厅低调呼应。门窗饰线,铁艺栏杆以及木本色装饰百叶,建筑功能入口用高起汉白玉的牌坊来区别,其整体为典雅,低调的中性色调。设计的铺装,小品,附属设施等采用暖色调设计,从色彩上取得和谐的效果。从整体风格到细部设计遵循现代、简洁、朴素淡雅的原则,与周边环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统一。

4结语

篇10

园路的植物景观是随园路的特点而来的,园路曲折变化多端,因此在设计中采用的园路的植物配置方法不是规则的成行成排种植,而是由园路的导向、遮荫、分隔及分散人流功能而定的,它要求植物配置与周围的景物(山、水、石、建筑等)综合考虑,突出景观的需要,将周围的景物纳入到道路空间里来。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高低因借,不拘一格。

一、道路景观的布局方式

景观的地形地貌往往决定了景观道路系统的形式。在有山有水的景区主要活动设施往往沿湖和环山布置。从游览的角度要求,设计中通常把路网安排成环状,以避免出现“死胡同”或使游人走回头路。

道路的线形和铺装与园林植物、建筑、山水等构成各种富于变化的美景,设计时规划的道路,既是路,也是景。园路有时有清晰的路缘,有时则似路非路,而似一块不规则形的广场,但都能引导游人游览各个景区,起到步移景异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是利用植物来完成的。园路的导游作用是衡量园林道路规划设计水平的标准,而路旁的植物配置可以加强或削弱这种作用。

二、规划道路景观的总体构思

本案设计构思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为在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建造他们心中的桃花源;使人们能够远离惊慌、恐惧、忧郁、另人焦躁的世界。因此对武夷山旅游景区规划中道路景观的设计始终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的设计,强调美观与功能、文化相结合,更强调的是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在总体布局上根据道路的布局规划和植物的配置,把武夷山旅游景区分为澄心雅舍、花溪曲径、绿波桃渡和柳浪碧波四大主题景观区,较好的满足了游人的游览、休闲娱乐需求以及管理部门的使用需求。

在植物的选植上,地被植物采用高羊毛、马尼拉草皮,养护、修剪成为草坪,供游人休憩和观赏,草坪作为特殊的、柔软的铺地材料运用,是一种可以吸热,除湿去尘,保护土壤的绿色铺地。藤本植物擅长缠绕,攀爬。将其布置于廊架周围,等它爬上支架形成“绿顶”,可给游人带来一方荫凉。大多数的植物都是绿色的,这种奇妙的色彩能舒缓游人的视觉,给其清新,回归自然的感觉,暂时忘却都市的烦恼,这也正是设计的初衷,迎合了本方案构思的目的。

三、集散中心道路景观构图手法的具体应用

根据主次干道园路的功能要求利用和改造道路的地形,用不同的艺术手法,配置不同的树种,以创造丰富的道路景观。

在次干道上配置植物时,打破一般在路旁栽种整齐行道树的概念,采用了乔木、灌木、花卉、草皮等复层自然式的栽植方式,这些植物与路缘的距离远近适宜,相互之间疏密相当。在路边一般只有植物可为园路景观,尤其是它为园路的生态景观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灵活性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既然园路植物栽植的主要作用在于满足道路空间里植物景观的需要,那树种的选择当然应以树木的形美色佳取胜,同时也要有防尘遮荫,没有落果、扬花的污染。

(一)均衡与对比的应用

在同一条路的树木配置时,应符合艺术构图的规律。由于园路的植物配置打破了整齐行列的格局,就更需注意两旁植物造型的均衡,以免产生歪扭或孤立的空间感觉。

在地块的南面澄心雅舍景观区内的道路两旁植物配置的并不均衡,路南以合欢、茶树形成屏障,树丛下栽植若干草花;路北只种一两个树丛作遮荫及草花点缀,这里的道路空间是与路北的园林草坪空间是溶为一体的,行走在路上,给游人的感觉与这一相邻的园林草坪处于同一空间里,但并无别扭或不均衡的感觉。合欢的株距为3.5米,树下种杜鹃、茶花,路缘经常变换各色草花品种。早春时节,红色和粉色的茶花、杜鹃花依次开放,与茶树、合欢红绿相映,形成美丽爽目的花带。采用这种配置方式不仅注意到了园路本身,而且也考虑到了相邻的绿地空间,取得了统一的效果。

在园路植物景观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首先是树种的对比。沿河布置水松、垂柳、碧桃等,水松为常绿乔木,其它的为落叶乔木;从叶形上来看,水松为针叶,树形高大,其它的为阔叶,树形相对矮小,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但总的来说景观的感觉是鲜明的。

其次是明暗的对比,这是园路植物景观中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尤其是在路口或拐弯处,需要在光感上有所变化;由于柳浪碧波景观区的园路相对较长,需要以明暗对比来消除一些“冗长感”。在三条园路的交叉口旁,种植了鸡爪槭、红枫、桂花及杜鹃等,槭树高2.5-3米,在其周围散植丛丛毛白杜鹃,五月初,红色的槭树与开白花的杜鹃相映成趣。构成了“柳暗花明”的转折路景;春秋季,槭树的红叶又与桂花的绿叶增加了色彩的对比。

(二)主次分明的应用

在园路植物景观的种植上同样要达到主次分明,必须注意路旁树种及数目的多少。花溪曲径景观区采用一个树种银杏的园路,突出了该树种的风格和体现了秋季花零飘飘、落叶纷飞的特色。

所谓主次分明,并不完全指植物株数的多少,而是指道路的空间感觉。因为不同植物的形态、色彩给游人的空间感受并不完全是以株数来衡量的,有时候,一株独特的高大乔木给游人的感受,要比十株一般的小乔木或众多的灌木更为强烈。在绿波桃渡景观区里有一条铺石板嵌草路面的园林次干道,穿过三、五成丛的自然式树群。树群由高大粗犷的枫杨、长绿的香樟和小乔木紫叶李组成。近期,四株速生的枫杨覆盖着园林空间,行走在路上,如入林下。由于树木的更新,到了远期,枫杨衰老,香樟起而代之。园路的另一旁的六株紫叶李,虽然株数比枫杨、香樟多,但始终处于陪衬地位,三个树种主次分明,不显得杂乱。

(三)韵律节奏的应用

园路的植物景观还要讲求连续的动态构图,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作为有规律的交替变幻形成韵律。在绿波桃渡景观区里植物的布置主要以杨柳、碧桃为主要树种。开花时节,一高一低、一绿一红,构成路旁形态与色彩波浪式构图的韵律,表现出一种残冬过后、春色来临的气氛。“一株杨柳一株桃”也显示出桃红柳绿的春天的视觉旋律。这也正好与景区中的河流相对应,水面的激荡与树木波浪式的种植构成了完美的韵律节奏。

(四)造景、导游的应用

1、对景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造景方式。在主干道上由较整齐的行道树 悬铃木形成一点透视,便于设置各种对景。

2、透景

在次干道的道路两旁,常常有一些景物需要留出供人欣赏。在植物配置时就需要有遮荫树、标志树,用于“框景”的树种,在设计中采用了乡土树种合欢,这种树枝干优美,树冠浓密,具有合适的冠下高,是最适合用于“框景”的树种。

3、转角景

在道路拐弯或转角处,常常栽植较特殊的植物以增进植物景观的导游作用,如景区中的“迎客松”,“送客松”一样的韵味,在拐弯处栽植了斜向路面的紫荆,有“欢迎光临”的寓意,以红枫树丛植于转角处,既是“挡景”,也有增加景深的作用。

4、标志树

标志树的基本要求是栽植与周围植物完全不同形态的树木,以起到识别道路及标志的作用。如景区中“鹤立鸡群”的泡桐树,则是识别道路的标志。

四、结束语

道路的植物景观在景区园林中十分重要,因为它能给游人以强烈而浓郁的大自然的生态美感。春天鲜花怒放,夏天浓荫蔽日,秋天红叶丹丹,冬季则是虬枝古干、枝横如舞;随着道路的导游,将游人带入一种:“花枝招展色斑烂,绿荫如碧映荷塘,色叶飘香熏人眼,古干新枝舞翩跹”的季相景观之中。至于植物种类的选择,除选择大量乡土树种之外,主张宜逐步引进特殊的以形色取胜的观赏树种。在景区中大量采用的乡土树种为水杉、水松、银杏、茶树、毛竹等。高大的树木能柔和道路的轮廓,可以协调游人与建筑之间的尺度,更具亲和力。

致  谢

感谢老师及我的家人,谨以此文献给你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对我无私的付出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我才得以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对我的指导,让我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钱健,宋雷.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白砂伸夫.白砂伸夫景观设计作品集[M].日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王莲清.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周玉明,徐明.景观规划设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6]卢新海, 杨祖达.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日]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章俊华,陆伟,雷芸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