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后危机;碳金融市场;困境;策略
从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其危机的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由此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国内外的经济市场,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整个国内外的金融市场开始变得动荡不安,也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受到了波动进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严重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甚至有些经济型区域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虽然在此危机出现之后,各个国家也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措施来应对此次来势迅猛的经济危机,这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得以缓和,并有所改善,但是再次出现的欧债危机以及美元的信任危机,致使了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注定是漫长的、复杂的、艰难的。而正是因为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碳金融市场也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和破坏,各个国家的碳市场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且碳市场的份额也出现了发展缓慢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碳经济的发展。此外,《京都议定书》的出台同样是要求发达的国家的减排力度需要有所加强,并且制定了一定的减排指标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直接的影响了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然而,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的应对和解决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于改善整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全国碳使用量和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如何调整企业发展的模式,主动加快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从而来控制社会的碳排放,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碳金融市场的产生及运作机制
1.1碳金融市场产生的缘由
面对当前的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国际社会开始逐渐意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先后出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来作为其补充的条款,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首次运用法律性的手段来制约和控制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情况,并以此来让其国家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在此次出台的政策中,规定了参与缔约的各个国家的责任以及其所需要履行的义务,具体来说是指在第一次的排放阶段,即2008年到2012年期间,要求缔约的发达国家,将其各自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应当控制在制定的以1990年为标准的范围内,并且尽可能的使其下降5个百分点,主要的是指二氧化碳等引起温室效应的六种气体,而发展中国家在其中则不需要受到制约。
1.2碳金融市场的具体运行机制
因此为了积极的配合此次国际社会的规定和号召,发达国家开始在国内进行大量的企业管理和环境整治,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建立的相关碳市场机制来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补充,从而来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指标和经济成本。
1.2.1清洁发展机制
该机制具体的指发达国家通过自身采取相关的经济政策、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低碳项目的合作,以及直接性的购买排放量的企业等,来有效的实现对碳市场的减排目标。
1.2.2联合履行机制
该机制具体的是指发达国家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转让和交易手段和方式来达到规定的碳减排的量,紧密联合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以此真正的做到控制碳排放的任务。
1.2.3国际排放放权交易
该机制具体的是指发放国家通过根据在国际社会的实际规定的碳排放量,来适当的进行合理的交易,通过采取买卖的方式来确保碳排放量的要求和指标。
2.金融危机前后碳金融市场的困境及其特点
从碳交易的起源来看,其诞生于90年代时期,从欧洲开始兴起,并且进行了最初的碳排放机制的建立和管理。其后在联合国和欧盟的联合作用下,使得碳金融市场逐渐呈现出国内外的市场补充机制之中,其特点是快速的。当2005年开始,碳金融市场迅速席卷了整个金融市场,其总的交易总额达到了近110亿美元,而当2008年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在此基础上增长了约11倍,总值达到了1351亿美元。同时,此时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碳金融市场的增长趋势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开始在此后放缓了其碳金融交易的增长的速度,其交易总额有所控制。本文分析了从2005年到2010年之间的碳金融市场实际的交易总额、交易量等情况,来发现其碳市场在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前快后慢的特点[1]。
从全局性的角度来分析,整个全球市场的经济总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后,其碳金融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速度,在前期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后期的速度却有所控制,逐渐的降下来了。通过下图1所示的2005年到2011年期间的碳市场的各项经济值的变化情况来作具体的分析。
从上图所示的2005年到2010年的碳市场的有关情况来看,其整个金融市场的变化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前后的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具体来说,其交易的总量在2005年到2009年的四年期间内,出现了二氧化碳总量从7.1亿吨到87亿吨的跨越,并且其增长速度依旧保持在87%上,同时在2010年其碳总量,上升到了73.5亿吨,且在原来的发展基础上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长。此外,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即使是在2011年会出现增长的势头,但是却难以下降到2009年的碳交易速度。其次,从交易的总额变化情况来看,前三年的发展速度是较为迅速的,实现了从110亿美元到351亿美元的大跨越,而2008年出现经济危机后,其整体的碳交易量就在1400亿美元上下波动,并未出现之前的增长趋势。
3.在后危机时代碳金融市场困境中,中国需要作出的具体策略
首先,中国需要认清自身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位置,了解其国内实际的碳排放和使用的情况,积极的作出市场定位,并且为此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国内的经济政策和企业管理的方式,加强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市场体系。
其次,严格的控制中国的碳排放量的指标。由于中国目前的碳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且中国国内的相关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特定的国情是造成我国的碳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积极的转换能源消费的模式,尽可能的开发新型的能源来改善当前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使用现状,并且大力的宣传低碳生活、低碳出行低碳生产等环保性的观念,积极的参与到国际性的碳交易过程中去。
此外,由于当前的技术手段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了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需要大力开发新型的技术创新项目,依赖一定的政府经济政策的支持,使得更多的企业主动的加入和参与到企业转型的计划中,积极的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提高其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运用制度来进行制约和管理。
4.碳减排和碳金融市场前景分析
针对当前的大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使得才发展起来的碳金融市场的破坏力是比较大的,由于其涉及的不仅是碳市场的交易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社会的各个国家实现碳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打击了实现全球化的自信心。因此,如何有效的建立和管理碳金融市场体系,实现对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量的控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经济发展现象,联合国开始积极的推动的碳排放量的减少,来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规定,此后还召开了2010年的坎昆世界气候大会。首先,继续在法律的层面上,通过与发达国家来缔约相关节能减排的条款,来约束各个国家碳的排放量,并且更多的是号召各国自愿的加入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去;其次,通过在技术方面设立“绿色气候基金”来对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的破坏作出约束和管理,利用技术的改革手段来控制各国的碳排放的气体,从而实现对全球环境的保护。最后,对于当前国内外的节能减排的计划,还是需要持有积极的态度和实现目标的决心,而这将会是成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持。通过上述内容的探讨和分析,对未来碳排放和金融市场的前景可以作出一定的预测,在2012年以后,整个世界的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可观的,由于碳的需求依旧会很大,但是对其总的约束和管理力度还不够,所以需要通过加强建立相关碳金融市场的机制来促进企业经济的转型[2]。
5.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和影响,其对于现代的金融市场和环境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国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后危机时代带来的市场发展困境问题,需要采取相对有针对性、较为强硬的策略来积极的应对。最为重要的是,中国需要从上层建设做起,积极的构建具有统一性的环境减排体系,进一步的控制碳的排放,以此来积极的响应国际环境治理的号召和管理。虽然幕墙的中国还不是所谓的减排义务国,这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定要去履行的事项,但是中国从考虑到自身环境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旧主动的加入到减排的队伍中去,并以此来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中国把减排作为整个国家企业治理的目标,通过建立企业管理和监督制度,明确权责分离,并且在各个行业领域进行相对合理、公平的分配,明确企业的碳排放的指标,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市场监督的严格化,从而推动标准化的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并且以此来逐步提高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上有关碳金融发展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卢霞,黄旭.低碳金融模式研究:实践考察与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10,S1:27-35.
[2]孟文慧.碳金融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潜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 低碳金融;SWOT分析;发展策略
自1992年世界上签订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危害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1997年制定公约补充条款《京都协议书》以来,“低碳经济”一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京都协议书》面世后,由于其所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F)和联合履行机制(JI),使得“低碳金融”被明确推上历史舞台。所谓低碳金融,即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金融交易活动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投融资需求、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不久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虽在争议声中落幕,但让“低碳”概念深入了人心。随着“低碳金融”的愈演愈烈,其市场前景可谓难以估量。面对蕴含如此巨大商机的碳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的参与不可再只是“蜻蜓点水”,应高度重视,高质量参与,牢牢掌握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主动权。本文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的分析中来,以此加深和明确其格局,并探寻其发展策略。
一、内部优势
(一)巨大的市场潜力
我国具有极其丰富的碳减排资源,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五年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根据《京都协议书》,我国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所有在境内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由此可见,中国碳金融市场蕴藏巨大商机,国内各商业银行此时参与其中正当其时。
(二)成本优势明显,宏观经济环境稳定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中国碳排放市场之所以潜力如此巨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碳减排交易的成本优势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CDM机制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减排交易,这种跨国交易对东道国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度要求很高,政策性风险成为跨国投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正是我国的绝对优势,使得碳减排成本远低于别国,从而占有市场霸主地位且前景看好”。
(三)我国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重视程度
早在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后不久,我国就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久前结束的“哥本哈根”大会正式拉开了低碳金融热潮开演的序幕,使得我国进一步加强对低碳模式发展的重视程度,不仅国务院多次强调发展环保产业,还成立了国家能源委员会。这些举措不但将促进我国经济模式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对“低碳金融”的发展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内部劣势
(一)对CDM机制和“低碳金融”认识不到位,缺乏专业机构和人才
首先,国际碳交易市场已兴起后,CDM机制和“低碳金融”才随之走入我国,在国内的传播时间有限,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未认识到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和交易规则等尚不了解,目前关注“低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其次,这部分有所动作的商业银行仍未深入到核心部分,且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最后,相关专业机构和人才的缺乏,也为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国内未形成健全的碳金融市场,参与国际碳交易面临劣势
相较于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度,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落后趋势,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另外,国内碳交易只介入了较浅的层面,只少量地加入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对于占比超过80%的配额交易市场,我国没有涉足。更为关键的是,碳金融市场的落后使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难以发挥资源量大的优势,且导致了话语权与定价权的缺失。
(三)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国内低碳金融的发展
发展“低碳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参与,还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但是目前,银监会没有专门的能效行业监管口径,政府也未出台明确的扶持、引导政策和激励机制。另外,出于引进资金和技术的考虑,目前国家禁止国内企业或机构直接购买国内的碳减排额度,我国所有的CDM项目开发和市场运作只能在国内一级市场进行。国内的CDM项目运作成功后,其中的碳减排额度只能依赖西方风险投资机构购买。由于不熟悉规则及信息不透明等因素,中国企业在与国际投资机构的谈判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获得一个公正的国际市场价格。
三、外部机会
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的主导货币。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演绎了一条国际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当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目前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是欧元;而日元也正跃跃欲试,试图分一杯羹,使之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美国更是在美元逐步失去全球储备货币信用优势之时,企图找到一条新出路。碳减排新格局可谓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倘若中国能抓紧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构建碳资本及其主导下的碳减排发展权体系框架,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这样一来,不仅参与其中的商业银行能巨大获利,更使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争取到更高的话语权,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四、外部威胁
(一)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导致其开发周期较长,额外交易成本较多。此外,CDM项目包含多种风险因素,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以及CDM特有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首先,气候危机的影响是全球范围的,《京都协议书》所制定的CDM机制只是游戏规则之一,也许会被另一规则所取代;其次,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而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这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对其获利造成不良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余波给银行经营带来不良影响
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结构不平衡、出口需求降低、产能过剩等问题加剧,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同时金融监管的加强对资本质量、资本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约束的压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等都面临巨大挑战。
(三)碳关税的征收
欧盟和美国欲在未来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这种借气候保护之名,实贸易保护之实的举措将对我国进出口和GDP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且相当不利于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我国必须尽快完善碳金融相关市场体系,避免碳关税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五、“低碳金融“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低碳发展模式的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应践行低碳理念,加大力度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营造低碳发展氛围,通过信贷和投资行为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如加大绿色信贷的投入力度,为其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融资环境,并在项目评估上主动靠近赤道原则。这样不仅可以使国内企业认识到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更能进一步引导推动我国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另外,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使各级工作人员建立“低碳金融”业务基础知识。
(二)成立碳金融相关业务机构
设立碳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或事业部,谋划“低碳金融”发展战略。前期,以CDM咨询收入为切入点,开展CDM项目开发业务;利用商业银行遍布各省市区的营销资源,筛选适合进行CDM项目开发的目标客户,锁定重点目标;专业团队全程跟进整个项目的设计、立项、注册、监测、核查、CERs签发等全流程。对于已经完成CERs的CDM项目,商业银行海外分行可协助进行买方的推介,实现海内外联动,带动海内外业务发展。
(三)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与碳权交易产品
受减排约束的企业由于实际排放量与持有量有差异,会产生履约成本差异,商业银行可开发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规避。银行还可对没有减排义务的企业开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以及开发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如CERs和EUAs之间以及CERs与ERUs之间的互换交易,不仅能获得收益,又可加强市场流动性。
(四)为CDM业务务主开设“绿色账户”
现如今国内参与开发CDM项目的业主都需要开一个外币账户,作为CER收入账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整合产品资源,将该外币账户强化和完善为一个“绿色专用账户”,以其快捷性及融资性作为卖点,吸收国内已经开发成或正在开发CDM项目的业主的CER 收入外币账户。
参考文献
[1]聂欧.碳金融的深浅[J].中国名牌.2009(12)
[2]东航金融.[专题]低碳金融启动 银行业面临威胁[EB/OL].中国金融投资网.2009-12-25.13:05
篇3
一、做实小额农贷品牌,全力稳市场
农村信用社姓农,农村信用社因农发展、因农而兴。因此对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不仅不能放弃而是要进一步巩固,才能夯实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根基。同时要继续强力打造小额农贷拳头品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但是,现在有少数信贷人员认为小额农贷风险大,一提到营销贷款就怕担责任,那是因为过去由于重放轻管,使小额农贷成为冒名、垒大户贷款滋生的温床。最后形成风险、造成损失的都是那些名不副实的冒名贷款和垒大户贷款。多年来小额农贷营销经验表明:真正的小额农贷风险是很小的,是可以控制的,因为一个农户只要是从事正常的种养殖业,即使由于天灾人祸的原因,今年还不上贷款,明年后年还可以还。加之省联社出台的免责条款更是为信贷员吃下了定心丸。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全力支持农户种养殖发展,信贷员要充分发挥老一辈信合人“挎包银行”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将贷户视为自己的亲人,为农户提供零距离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农户发家致富,全力巩固传统农贷市场。
二、做活农字文章,全力拓市场
在全力支持传统种养殖的同时,要突出自身优势,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项目实施信贷倾斜政策,实现规模开发。对“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优势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尽快扶持一批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字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支持回乡创业能人承包项目、创办企业,有效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支持和带动农民致富,形成信用社支农与农户反哺信用社的良好格局,有力巩固农村信用社的农村信贷市场。
三、提高办贷效率,全力占市场
对客户申报的大额贷款,首先,基层社在受理前先向联社信贷管理部门、联社分管主任及理事长汇报相关情况,联社意向同意贷款后再进入调查程序。其次,构建信贷绿色通道,实行超时追责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客户和业务品种,制定不同的授信权限,简化贷款操作流程。对不因客户原因而造成办贷时间滞后,办贷手续拖延的责任人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要在合规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以一流的服务抢占黄金客户,大幅提升黄金客户对信用社效益的贡献率。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商业银行
一、碳金融的发展及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1)低碳经济条件下碳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碳金融应运而生。碳金融就是指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活动总称,泛指所有服务于旨在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目前,国内碳金融发展潜力和市场规模巨大,大力开展低碳金融业务,对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以及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2)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意义。对于银行业而言,低碳经济条件下开展碳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资金以及其他金融中介服务的提供者,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市场空间和业务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体的行业,银行业自身也有着节能减排的责任和义务。(3)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低碳经济下碳金融的发展亦给银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思路:第一,低碳经济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不断推进产品和服务的整合、创新,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第二,低碳经济将带来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金融业务结构上要相应压缩“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加第三产业、节能环保行业融资比重;第三,低碳经济要求商业银行创新风险控制方法。金融机构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办法、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第四,低碳经济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金融创新人才队伍。机遇与挑战并存,商业银行应牢牢抓住这次契机,进行多方位改革、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达到自身与社会效益的共赢:第一,有助于商业银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第二,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渠道、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促进银行收入的多元化。
二、国内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金融环境制约。(1)中介市场不健全,开展碳金融业务涉及风险因素较多。对于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国内的相关中介机构缺乏专业完善的技术资金体系支持,尚处于起步阶段。(2)缺乏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金融政策。截至到目前为止,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尚未出现以低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及专项优惠措施。(3)项目程序复杂,交易成本高且收入不确定。一个项目审批的机构和技术认证多、审批程序复杂;项目建成后能否投产、能否达到减排效果还是未知。
2.自身发展中存在问题。(1)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社会效益与自身利益的矛盾。这种矛盾有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的客观因素,又有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方面的因素。(2)低碳企业文化有待提升。对内,应鼓励银行内部实行绿色办公,明确自身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理念;对外,应积极在金融消费中优先开展环保型金融产品。(3)银行业本身对碳金融业务的认知程度有限。国内多数银行很少认识到谈金融的巨大商机,介入较少、浅显甚至完全没有介入,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三、推动银行业业务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面对国内碳金融业务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银行业应在积极参与碳金融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内部提升,培养与低碳金融业务相关的专业人才。银行业可以引进熟悉碳金融国际标准的专业人才,同时对内部员工进行专门培训。(2)把握先机,做低碳绿色信贷的践行者。大力支持节能产业和污水处理、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减排行业,将信贷投向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3)锐意进取,创新相关金融产品,做好低碳风险管理。未来,我国银行业应继续研究开发环境与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如: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碳金融市场对冲基金、碳信用卡等。(4)勇于探索,做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不断熟悉国际国内的相关碳金融制度和规则、实时掌握政策变动情况。通过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有关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和标准设定。
参 考 文 献
[1]蔺雪峰.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工程的创新[J].财经界.2009
篇5
关键词:创业企业;投资模式;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104-03
我国创业企业投资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投资数量都很薄弱,如何改善创业企业投资环境,促进创业企业快速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为投资主体,构建多样化的投资模式,能够扩展创业企业投资渠道,促进创业企业加快发展。
一、创业企业的投资模式
创业企业投资涉及较多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如何将这些投资主体有机联系起来为创业企业投资服务,需要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资模式。
(一)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由政府出资成立创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是我国创业企业投资选择的模式之一。对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创业企业投资行业而言,该模式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从长远发展看,政府的作用应当逐步弱化,转而在税收、投资审批等方面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鼓励民营创业投资企业和投资家的积极参与,从而逐步形成政府和市场双重动力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政府的积极支持抓住大量投资机会。
(二)由“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大学、科研院所——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在投资过程中引入大学或科研院所正越来越受到创业投资企业重视。大学或科研院所的作用体现为其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实力,拥有大量的技术发明及专利,而这些机构却又缺少市场经验、资金和能力。因此,将大学或科研院所、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能够快速市场化,并获得投资回报。在这种投资模式构建中需要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的支持。由于大学或科研院所属于公益性机构,受政府的管理和经费支持,因此与之联合需要得到政府的许可和支持。不仅如此,政府的参与还能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商业银行的作用在于为创业投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分担一定的风险。
(三)由“中央政府——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是影响创业企业投资的重要瓶颈。发达国家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养老基金等拥有雄厚资金的机构引入到投资活动中,很好地解决了创业企业投资的资金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都未被允许参与创业投资。因此,中央政府可以针对某些行业或领域,如新能源、绿色农业等迫切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在政策上允许这些机构适当地进入,并设立第三方机构进行严格监管。继而通过逐步开放的方式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创业企业投资模式,这既能解决投资资金来源问题,还能拓展证券或保险等机构的业务范围,促进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资模式选择
在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资金需求、风险水平和投资回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创业企业的投资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于创业投资企业较热衷的高技术行业,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更明显。
(一)种子期
种子期主要是产品的概念开发阶段,包括对产品的实验、样品制作和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过程。种子期的特征表现为资金需求量不大,但风险较高。这一阶段创业资金主要来自创业者的自有资金或亲戚朋友资助。由于此阶段产品和市场尚不明确,风险高,创业投资企业一般不愿意介入。因此,在种子期需要政府的直接支持,设立相关的投资引导基金,帮助创业者度过难关。此阶段采用的具体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二)创建期
创建期是创业企业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已进入市场阶段,组织各职能部门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创建期的特征表现为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同时该阶段的市场和产品的前景已经开始显现,能够带来高回报,但同时风险也很大。由于创建期的创业企业本身刚刚进入市场、交易记录缺乏,获得银行信贷的困难极大,而此时对资金的需求却持续加大。因此,这一阶段的投资应当继续由政府引导。政府应注重利用有限的引导来调动其他可利用的资金,并给予创业企业政策支持。同时,对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技术企业则应重点关注。此阶段可以采用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或者由“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大学、科研院所——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三)成长期
此阶段的创业企业进入稳定的高速成长期,企业市场前景明朗,销售额持续增长,组织结构逐步完善,企业潜能很容易被挖掘,风险相对较小,回报高,但资金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该阶段也是创业投资企业最愿意参与的时期。由于成长期的巨大资金需求。政府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可以弱化,但需为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提供政策支持。在这一阶段可以综合采用由“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大学、科研院所——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或由“中央政府——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四)成熟期
成熟期的创业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技术和产品较为成熟,并且具有稳定的利润,具备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声誉。此阶段的创业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和方式较多,风险较低,且获得银行信贷相对容易。引入创业企业投资并不必需,而应注重提升企业知名度、完善公司治理和为上市做准备。因此,该阶段可完全利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资金较为容易地完成投资。该阶段可采用由“中央政府——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三、结论
篇6
1.估计方法。当时间序列存在异方差时,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OLS)不再有效,需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估计。进一步,如果时间序列同时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估计也不再有效,需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总的来说,传统的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广义最小二乘法(GLS)等估计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参数只有在模型满足一些假设条件时才具有良好的性质。广义矩估计法(GeneralizedMethodofMoments)则不受模型假定的限制,它不要求随机扰动项一定非序列相关,不存在异方差等,并且使用该方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比用其他估计方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更接近真实值。可以这么说,广义矩估计法(GMM)包容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广义最小二乘(GLS)等估计方法。本文的数据分析就是在广义矩估计的基础上完成的。2.估计原理。广义矩估计是设定参数满足的一种理论关系。其原理是选择参数估计尽可能接近理论上关系,把理论关系用样本近似值代替;并且估计量的选择就是要最小化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加权距离。参数要满足的理论关系通常是参数函数(fθ)与工具变量Zt之间的正则条件,即E[(fθ)''''Z)]=0,θ是被估计参数。广义矩估计法(GMM)中估计量的选择标准是使工具变量与函数(θ)之间的样本相关性越接近0越好。用函数表示为:J(θ)=(m(θ))''''Am(θ),其中m(θ)=(fθ)''''Z,A是加权矩阵;任何对称正定矩阵A都能得到(θ)的一致估计。3.估计结果。在EViews5.0中利用1994—2010年湖北省消费数据,在广义矩估计法下得出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很高,且湖北总消费、湖北政府消费、湖北城镇居民消费、湖北农村居民消费这四个变量均通过了假设检验。
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关系检验
1.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关系。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包括国防、社会保障、教科文卫以及向住户以免费或低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支。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正向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负向因果关系。负向因果关系即政府消费增加会抑制居民消费或政府消费减少会促进居民消费。正向因果关系即政府消费增加会促进居民消费或政府消费减少会抑制居民消费。如果不存在上述两种关系,则表明政府消费变动是对整体消费的平滑,即整体消费不足时,政府应增加消费,提高整体消费率;整体消费过剩时,政府应该减少消费,降低整体消费率。2.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根据样本容量确定检验最大滞后期为5,然后在EViews5.0中利用1994—2010年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数据进行滞后期为1~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检验结果得出,滞后期1~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在置信度为1%的前提下,原假设均成立。检验结果表明湖北政府消费和湖北居民消费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政府在制定消费政策时,可以根据总消费水平进行相机决策,进而平滑湖北总消费率。
政策建议
(一)关于湖北政府消费不足的政策建议
1.提高政府消费水平,调整政府消费结构,突出政府支出民生导向。目前湖北消费整体疲软且政府消费相对居民消费不足,这表明政府没有建立根据居民消费情况相机决策的机制。在此情况下,湖北政府应加大政府在民生上的财政支出,包括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同时适度减少行政支出,通过这些举措降低居民的“支出预期”,从而间接引导居民增加消费,使整体消费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2.创新公共产品融资方式,节省政府投资,平滑政府消费。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政府应制定奖励补贴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规划和公用服务的提供,同时将节省资金投入到民生保障上,切实解决居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间接促进居民消费,最终使得政府消费平滑。当整体消费不足时,政府通过加大民生消费,间接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整体消费率;当整体消费过剩时,政府通过减少民生消费,间接抑制居民消费,控制整体消费水平。
3.搭建文化消费平台,增强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培养居民文化消费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当前由于政府引导不够,居民大多自发聚集或组织文体活动,规模小且带动作用不足,经济效益难以显现。政府应合理规划,政策引导,在政府投入和私人资本引进的共同推进下修建大型民俗、民风文化娱乐平台,将商业模式和民俗文化融合为一,引导娱乐文化规模化、集群化,商业化发展,充分激发居民文化消费潜力。
4.积极探索财政保障方式,建立健全相关惠民机制。财政收入是政府消费增长的源泉。政府应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惠民机制。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地方税收、地方国有企业收入、中央财政补贴和预算外收入等。在提高财政收入上,政府可以改革税制,培育新型产业,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等。在建立健全惠民机制上,政府应该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就业支持机制、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机制、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等。一方面通过提高财政收入保证政府消费稳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惠民机制降低居民支出预期,间接促进居民消费。
(二)关于湖北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政策建议
1.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条件。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基础。政府应保证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步伐。除对农民直接补贴外,加大对农业科技、机械购置、人才培养等领域的间接补贴。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广开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再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增加农民非经营性收入,有力地支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民消费水平。
2.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农业。低碳绿色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能够生产健康、无公害的农副产品,其市场前景广阔。政府可以从多方面支持低碳绿色农业发展,一是政府应加大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大力宣传能源循环使用理念。二是政府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滴灌等新农业生产技术。三是政府应着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以绿色品牌为标志的特色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村居民真实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农民后顾之忧。“养老、医疗”问题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保体系。一是政府要加大农村社保的投入和宣传力度,积极推广中央财政缴纳、地方财政缴纳、个人缴纳三方负担的养老体制,科学合理的搭配社保资金,逐步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养老观、医疗观。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保法规,要从法律层面保证农村社保体系的稳定性、公平性、可靠性和长远性,以此提振农民消费信心。三是政府要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虽然我国有9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但是保障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村低收入者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支持力度。
4.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引导农民消费信贷。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已近8000亿元,而全国农户超过70%的借款来自民间借贷,显然,只有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扩大农村需求。对此,一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农村金融网点;二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民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了解并使用消费信贷,逐步扭转农民传统消费观念;三是要敦促金融机构制定针对农民自身特点的信贷方式,创新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金融产品;四是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借贷,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五是要加快农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农村社会担保、抵押机构,并允许农民以土地、房产、资本等作为信用抵押。最后,通过多种举措引导农民进行消费,提振农民需求,拓宽农村市场。
篇7
中国一直以来关心农村的发展,重视民生问题。党的十报告也再一次强调了关注农村和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一直在逐步完善,这包括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我国高度关注农村的发展建设,在农村为小额贷款的发展提供了的市场。1994年在我国农村,开始尝试小额贷款,2002年实施和推广。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被国家重点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的大力发展,建设,农民收入扶贫渠道的拓展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农业基础设施,在农村推广实施小额贷款不仅可以解决农村资金问题,还可以扶持农村的全面发展,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道路。
2 农村小额贷款的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给农民创业,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担保,解决部分农民"贷款难”,发挥了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个体业主的主要作用。小额贷款由于其灵活,方便,速度快的特点,自投放市场以来,一直十分受到农民和乡镇政府好评,达到双赢的结果, 满足了较大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小额贷款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使信贷门槛降低,不少信用良好但无担保抵押的农户开始尝试使用小额贷款,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的农村小额信贷是:发达地区可以增加到100000 ~ 300000元,欠发达地区可以增加到10000 ~ 50000元。但是各类金融机构或组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如经济发展水平,自有资金和风险管理能力,制定了贷款的方式和额度,不同金融机构或组织在模式选择和贷款金额的标准都不一样,但一般都低于银监会的标准,如秦皇岛市昌黎县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不超过30000元;农业银行金穗惠农卡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作为一个惠农平台,最高不超过30000元;邮政储蓄银行实施的小额抵押贷款最高额度为100000元。但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强调抵押或担保贷款,很少发放信用贷款。
3 农村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小额贷款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方面。例如,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贷款利率偏低,风险评估方法不够完善,贷款种类比较单一,贷款额度比较小,贷款期限短以及资金供需矛盾大等。这些都妨碍了农村小额贷款的进一步开展,进而限制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有:
3.1 资金流转问题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民和个体户不能如约偿还贷款,给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转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3.1.1客观原因形成的风险:
首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来源于农户信用发放的贷款,这使得从借款人方面就存在着"信用风险”,一个人的诚信度与他的品德修养是离不开的,而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无法准确量化,所以贷款人员准确把握数以万计的农民的诚信度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其次,农民贷款主要用于种植、养殖和家庭作坊产业的投入,这本身存在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户、个体户及小型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相互间竞争无序,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这将直接转化为信贷风险。
主观原因形成的风险:
(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2)贷款审查存在漏洞;
(3)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
(4)信贷人员素质高低不一,人为的形成信贷风险。
3.2 贷款困难问题
3.2.1社会信用环境差,诚信度不高。部分农民受贷款额度较大的农户和个体户的影响,在共同偿还贷款时跟风心理是信誉下滑的重要原因。
3.2.2担保抵押跟不上贷款需求,造成贷款困难。
3.2.3贷款抵押手续比较麻烦,注册费用太高。
4 建议、对策
就目前农村小额贷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1 对农户信用等级实行动态管理和合理限额
一是坚持评估农户信用等级和批准贷款额度,另外农户信用评级要定期年检,以减少信用社工作压力。二是发放贷款时,采用抵押、质押、担保等多种方式,合理发放。发达地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0000-300000元,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0000-50000元,超过限额的必须进行担保抵押,要求手续要完善。
4.2 纠正认识偏差,防止短期行为
在贷款到期时尽量收取本金和利息,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如办理延期、换据,原则上不予办理,这样可以保证贷款期限的严肃性,也可以防止换据时因手续缺失从而导致贷款失去法律效力。另外必须始终坚持利益不得任意少收的原则,家庭困难的,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还部分本金和利息,以后再收回剩余的本息,对故意不偿还的农户,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收回,并处相应的惩罚。
4.3 加强贷款管理,落实好"双查”制度
一是提供贷款之前,对借款人道德行为和经营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通常喜欢赌博、花钱无节制、家里资产缺乏的农户必须严格控制。二是对家族突然集体贷款的现象,应及时到农户家进行调查,了解清楚后再发放,防止贷款垒大户。
4.4 动员广大群众,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一是要加强按期归还的宣传,积极地消除社会消极影响。二是地方政府和部门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随便干涉信用社发放贷款的情况,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据农民的承受能力、市场前景,科学合理地确定投资渠道和投资项目。同时,政府应在大众面前树立信用形象,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防范信用风险,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4.5 简化手续,减少评估登记费用,减轻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依据"便民、利民”原则,尽可能让贷款手续简单易操作,减少贷款审查时间。全面推广"信用卡”的使用,对于"证书”已合格的农村家庭和小企业,才能办理贷款手续。开辟贷款申请途径,增设小额贷款办理专柜或兼柜,为贷户打开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贷款便利程度。
4.6 丰富小额信贷的种类,以及实行灵活的小额信贷的贷款期限
当前小额贷款的对象仅限于生产性贷款。根据消费信贷模式,可以扩大小额贷款的类型和地区。例如,可以结合当前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促进农业发展,使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在归纳农村小额贷款和推广农户信用评估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对一些有一定经济基础,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信用贷款。在小额贷款种类和额度扩大的同时,也应采取灵活的小额信贷期限。按照不同的农户贷款需求,合理的确定贷款期限,争取使其更符合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
篇8
[关键词]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2-0172-04
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反思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美国、日本、欧洲等都将经济转向了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也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金融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在金融的支持下才能快速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一个产业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应该是新兴产业,且同时具备战略性产业的特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体现现代科技创新的方向,体现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其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需求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具备较长的产业链,产品的生产或技术开发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促进本部门或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的就业;有较好的发展潜质,代表消费需求的方向,有良好的国内国际市场前景,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且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生产过程能合理消耗原材料和燃料,有效利用和开发二次资源,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资源利用效率高,起步快,增长快。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需求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备受关注,不仅仅在于它的战略性地位,还在于它对资金需求的特殊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大基本特征:一是高投入,二是高风险伴随高收益,三是企业中小型化,四是产业周期长。高投入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门槛较高,创建初期一般缺乏成熟的产业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而且价格高昂,完成一个科技项目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后盾。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风险极高。这首先体现在技术、市场需求上。如果企业巨大研发投入后创造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被接受,企业就会立即陷入破产境地。再者,其管理的复杂性也会带来经营管理风险,这是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一旦项目成功,就会给投资者带来数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回报。企业中小型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又一特点,资产规模小、员工人数少等因素决定了企业的中小型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小科技企业数量远远超过大型企业。产业化周期长是新兴企业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金融机构评估企业时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市场提供的全新产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需求者认识和接受,而在这一段时间企业是无法盈利的,只能依靠投入维持生存,等到需求者接受产品后,为平衡前期的巨额投入,企业一般还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总收支平衡,然后盈利剧增,这是每一个新兴产业项目所必须经历的阶段。然而,一些金融机构由于短视,认不清企业的发展前景,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认为企业实力薄弱而不提供资金,最终使有良好前景的企业夭折。
这四个特征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金融资金需求量十分巨大,高投入需要资金,控制高风险需要资金,中小企业壮大需要资金,产业化的长周期也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以支撑巨额投入。
三、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银行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银行系统是我国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自1990年以来,科技开发贷款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一方面商业银行所具有的高负债经营特征,决定了他更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对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往往敬而远之。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体系的现状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道屏障:存在明显的国有银行信用垄断,缺乏一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非国有银行体系,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70%,并且有60%以上的存贷市场份额,形成国有银行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绝对控制的局面。贷款结构中短期贷款比重较大,而较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中长期贷款比重偏低。存在明显的规模歧视,中国金融机构主要支持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小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大。
(二)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运行,被喻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天堂,是我国向多层次资本市场方向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对于市场广泛关注的新三板扩容以及新三板市场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之间的转板机制的安排,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监管部门正在着力研究。如果新三板扩容成功且转板机制得到完善,将使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资本市场配置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这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及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创立,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与西方主流国家的证券市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小板市场上市标准远不能满足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次,我国创业板市场虽然已经进入运转,但鉴于整体法制、监管环境远未完善等原因,创业板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小视。再者,正在运行的报价转让系统还太弱小,距离真正的OTC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存在的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大多数属于各地政府设立的产权交易所的辅助业务,监管不规范,没有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大多交易清淡,融资功能不强,风险较大。
(三)我国风险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风险资本既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剂”,又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动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85年9月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576家,管理的资本达到1605.1亿元。截至2009年底,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7345项,投资总额达906.2亿元,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达4737项,投资额为405.1亿元。随着国内创业风险投资业发展环境和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风险投资
业必然迎来更大发展。
近年来,尽管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进程加快,但总体上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1)从风险资本投资规模来看,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规模小,数量少,资金实力弱,形不成产业规模,一些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只有几千万元,甚至只有几百万元,难以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起到主导作用。(2)从风险资本来源主体来看,风险资本以政策性创业风险投资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包括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能的力量来共同购建一个有机的投资网络。一方面,这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规模,使得大量的具有高新技术成果项目的、急需风险投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和许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技术创新项目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和经济规模。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场风险得不到有效释放。(3)从投资阶段分布来看,2006年之前,创业风险投资项目和金额大量集中在中后期阶段,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而对初创企业发展的支持不足。尽管2006年以后创业风险投资出现“阶段前移”趋势,但是风险投资者的短期、滞后投资行为仍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种子期对风险投资的大量需求相矛盾。
(四)孵化器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孵化器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努力,孵化器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孵化器企业31385个,累计毕业企业9565个。目前我国孵化器产业存在的问题是:(1)孵化器规模小,且投资主体单一,政府色彩过于浓厚。(2)孵化器建设中,硬件设施有余,管理服务支持不足。绝大部分孵化器都不直接、且也没有能力对孵化器企业提供系统的管理服务,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息息相关的商业指导、融资支持等深层次内容的服务明显缺乏。
四、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形式
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商业银行,如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就必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难以快速发展,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会错失分享新兴产业高额回报的机会。因此,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适度地介入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可供选择的途径有:(1)明确方向,区别对待。总体上,银行应主动顺应和准确把握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方向,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适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和拓展优质客户群。同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对具体的新兴产业应采取区别对待的信贷策略。如对发展相对成熟、信贷空间较大的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重点关注。而对处于创新研究阶段的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则应谨慎对待。(2)针对新兴产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比例高,可抵押物资缺乏的状况,一是开展无形资产抵押方式――知识产权等担保融资;二是适应新兴产业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改革信贷管理方法,创新对新兴企业和项目的贷款形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金融支持形式。(3)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立能够科学合理反映贷款风险的信用评价体系。事实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更应看重的是企业管理团队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这些特性在财务报表中很难准确体现,故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评价体系时应选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法。
(二)成立科技银行,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科技银行是实现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为了更好地使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科技银行必然具有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模式:(1)科技银行应与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保持紧密合作,通过共享信息,有效地发掘和支持有发展前景的创业企业,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获取高额贷款收益。(2)尽量放宽利率管制,实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贷款利差是科技银行获益的主要来源,对处于创业初期高风险的企业,要求实行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贷款率。因此,应赋予科技银行贷款自主定价的权利。根据新兴企业的特点,利用浮动贷款利率,将银行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成长。(3)科技银行应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从抵押、担保多个方面创新,允许企业以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甚至可以探索将担保由有限责任扩展到企业家个人无限责任,从而有利于科技银行规避风险。(4)鼓励银行参股企业。科技银行通过持股的方式获得新兴企业的股权,实现贷款与股权投资相匹配,从新兴企业的高成长中获得较高股权收益,弥补贷款给新兴企业带来的高风险损失。
(三)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
针对创业板推出以来的种种缺陷,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结合我国国情,实行宽松的上市标准、便捷的上市程序。我国创业板上市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高位,虽不能实施过低的标准放任其发展,但较高的条件必然会束缚创业板的发展。第二,实行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宽松的上市标准和便捷的上市程序与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相结合,一方面方便了创业板的发行主体,另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第三,建立严格的退市制度,保证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应建立统一的专业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使股权交易和其他交易等业务分离出来,由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采用统一的交易模式和定价机制,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新兴企业参与,形成健康良性循环。
(四)充分发挥风险资本的“发动机”作用
风险投资机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风险资金来源多元化。首先,制定《私募资金法》,规范私募资金行为,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引导私人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产业。其次,放宽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限制,鼓励外资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再者,在保证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吸纳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扩大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2)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资本追求的是高回报,能否成功退出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基本前提。从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中,股票上市和被外部机构收购是较为理想的退出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有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二板市场)的支持。扩大二板市场数量和降低上市条件,使风险资本通过证券市场较为自由地进出风险投资企业,是发挥风险资本作用,促进风险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结合的关键。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债券市场
总体而言,我国债券市场还不成熟。债券一级市场投资人少,品种单一,二级市场几乎没有,缺乏规范的债券评估机构。就债券品种而言,我国的债券类型都以交通运输、电力、煤炭、电信、制造业等基础行业企业债券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债券发展不足;以短期限固定利率债券为主,支持新兴企业持续发展的中长期浮动利率债券发展不充分。
单个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可能性较小,若是将若干经营状况好、成长能力强的一批企业捆绑起来,申请集合发债,则发债的可能行较大。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先后推出了三期高新企业集合债,分别为“03高新债”、“07深中小债”、“07中关村债”。集合债券不失为众多中小新兴企业融资的便利渠道。另外,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可以考虑推出更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高收益债券,以及适合节能减排产业的绿色债券品种等,丰富企业的融资工具选择空间,拓展新兴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六)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机制
在融资中介服务上,孵化器可利用网络信息的传递建立融资平台。通过企业孵化器与政府、风险投资、天使投资、银行等机构的合作,建立畅通的政策性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渠道;公布业务申请条件、流程、办理以及最新信息等,方便在孵企业网上办理各种业务;通过整合中介服务和政策支持,满足在孵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服务,包括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咨询等,通过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和网络系统,实施在线服务,使在孵企业得到专业化的支持。
篇9
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迈向低碳化。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取得预期实质性成效,旨在限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也将于2012年到期,但是随着全球大多数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立场逐渐趋于一致,以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未来控制碳排放的原则和趋势已成不可逆转的潮流。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方式乃至生活理念、价值观念的变革,必然会导致金融业发生结构性的变革,由传统金融逐步迈向碳金融。而伴随着发展低碳经济资金的不断投入,新的产业将会应运而生,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亦将必不可少。碳金融对于推动低碳经济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之而产生的金融需求,也必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
The Strategy of Commercial Banks to Promote
Low 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商业银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
中国民生银行风险管理部低碳金融课题组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导致气候变暖,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三大领域包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碳素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和汇储技术开发、碳排放权交易等。
在过去的20年里,国际社会通过谈判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政策与标准,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有《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等。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信贷,也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务院与银行业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政策法规。绿色信贷既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市场规模、调整信贷结构的重要契机。目前,不少银行已在低碳经济领域开发出新的绿色信贷模式。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差距
我国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情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从1980年到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6亿吨标准煤猛增至31亿吨,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占较大比重,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比超过20%。
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产业。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施行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到2009年,全国水电、风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19679万千瓦、1613万千瓦和908万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达25%,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为17%。技术方面,水电是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为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大坝建设、水电工程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技术均居世界前列;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国产风电设备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光伏产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形成了包括多晶硅原材料、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光伏生产专用设备及专用检测设备制造等较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我国二代半的核电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超过75%,同时具备了开展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能力。
碳市场情况。我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CDM卖方市场。在2004年我国首次批准4个项目的CDM(清洁发展机制)申请后,至今共批准2500多个项目。我国CDM项目的重点领域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等。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和地区正在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环境交易所,如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服务中心等。
碳素产业的低碳化。目前,我国碳素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主要集中在对重点能耗和污染排放产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上。至2009年底,全国火电脱硫机组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烟气脱硫机组占煤电机组的比例为76%。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环保局2007年联合的《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底,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应达到90%。环保总局在《2009〜2010年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中提出,2015年年底前,现役机组应全部完成脱硝改造。上述文件对促进碳素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将形成较大推动作用。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能源技术无论是开采、转换还是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如:洁净煤技术发展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较大;高效率的发电技术主要依赖引进,电网的网络损耗还很大;先进的光伏技术发展缓慢,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光伏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落后使得我国不少高能耗行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很多节能降耗技术无法达到产业化,对高能耗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非常大。
碳排放市场方面,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DM卖方,但由于国内CDM项目分散,几大环境交易成立伊始,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核准机构等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使得我国碳减排额度往往是被迫出售给国际中介机构,它们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高价格的金融产品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易。这导致我国处于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碳排放权的最终成交价远低于国际市场通行价格。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如《可再生能源法》、《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但必须承认,我国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方面仍相对薄弱,如:有关立法在体系上并不完善;现有的能源立法规定缺乏足够的操作性,法规中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补贴等奖励措施没有细化的手段与程序,导致在现实执行中不能产生广泛影响。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国内外银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探索
低碳金融模式的探索
以上述低碳金融理念为基础,国内外商业银行积极探索低碳金融发展模式,开创了一些列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碳交易金融模式,另一类是绿色信贷模式。
碳交易金融模式
碳交易金融模式是指银行在碳交易各个环节中提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混业经营背景下,领先的跨国银行已经在信贷、投资、信托、咨询等多个业务领域参与到碳市场中。
为碳交易提供流动性。在碳交易市场中,银行是重要的流动性供应商和交易对手。如巴克莱银行是英国最早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市场中设立碳交易席位的银行;美国银行2007年便加入了芝加哥交易所、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成为三大气候交易所中的重要流动性供应商,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集团等均是配额交易市场上的主要交易者。
直接投资碳交易相关机构。在碳市场前景看好的背景下,一些有潜力的碳减排企业和碳交易商的市场价值不断提升,这成为银行战略投资的新选择。如高盛于2006年11月买入了气候交易所公司Climate exchange plc的部分股权,美国银行也于2007年买入该公司的部分股权。
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如在CDM项目建设过程中,银行为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并以CERs(经核证的减排量)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如法国巴黎银行从2004年便开始参与碳交易和碳金融活动。德意志银行到2008年2月即已拥有50多个碳减排项目。
为碳交易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如荷兰银行凭借其广泛性的全球性客户基础,为碳交易各方牵线搭桥、提供服务,获取中间业务收人。
设立碳交易基金或开发碳结构的理财产品。如荷兰银行曾推出收益与气候指数挂钩的气候理财产品、与水资源指数挂钩的水资源环保产品,产品推出后深受市场欢迎。
绿色金融模式
绿色金融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它要求金融机构建立相应政策制度,对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对污染企业进行金融限制,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环境良好企业流动的效果。
绿色金融的做法在中国金融界已经被普遍接受。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出《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同年11月,银监会印发《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此后,北京、深圳等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绿色信贷的补贴政策,通过市场方式形成有力的遏制环境污染的经济金融杠杆。
与此同时,各银行业金融也阔步挺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模式。如:国开行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贷款,支持工业污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工商银行制定绿色信贷相关制度,逐步建立起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建设银行在信贷审批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向两高一控产业贷款;兴业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赤道银行”制定了严格的环保审批制度;招商银行在信贷准入条件中将环境因素列为重点要素,对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行业实行严格的比例管理,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项目等绿色金融贷款比例;民生银行制定了专门的《绿色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明确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等领域的准入标准和需关注的主要风险,近期还成立了中国银行业首个绿色金融专营机构――中国民生银行绿色企业金融服务中心,重点开展绿色金融服务。
碳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风险
商业银行和企业对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
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市场的兴起而进入我国的,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
碳交易存在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
碳交易也面临市场波动风险,由于欧盟在排放权交易计划的第一阶段,发放了太多的碳排放配额,加上最近的经济下滑导致一些排放企业下调了自己的生产计划,这两种情况的综合效应造成了碳排放额供过于求,导致交易价格急剧下跌。其结果是,一些银行面对量价齐跌的局面,最近已经关闭或缩减了自己的碳交易业务。碳交易的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特别是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个减排承诺期即将于2012年结束,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政策安排尚未明朗,这使得当下不少投资机构在碳市场中投资热情有所退减。
CDM项目开发、运行中的风险
与一般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此外,CDM项目的可行性认定也更为专业,银行人员的专业技术判断能力可能不足。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这都会造成银行的风险。
碳交易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缺乏碳交易平台
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项目。另外,国内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相关配套政策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支持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上升。此外,由于“绿色信贷”每个项目均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仅依靠商业银行难以确定其准确的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
银行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有选择地退出高碳经济领域
在地球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被人类逐渐认知、高碳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已经完全显现的情况下,高碳经济发展必将受到遏制,其收益率也将逐渐降低。因此,商业银行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的角度考量,都应有选择地退出高碳经济领域。
密切关注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制订自己产业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将环保评估的审批文件作为授信使用的必备依据,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有选择地退出对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支持。
引导企业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的节能减排状况,对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进行分类和评级,把评级结果同贷款定价、授信额度、授信条件、期限等结合起来,实行差异化的贷款政策。同时,与环保等部门加强合作,对重点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进行连续跟踪监测,一旦企业的污染排放异常,立即停止对其的贷款投放,并逐步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此外,对效益良好但污染排放超标、管理层有显著减排意愿的企业,应通过信贷支持其增加环保投入的方式减少碳排放,促进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变。
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开辟低碳经济战略支持领域
低碳经济的范围是较为广泛的,但是能够持续发展并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分布是不均匀的,银行应根据自身能力和对产业的研判,并根据产业发展阶段确定重点支持的领域。以新能源产业发展阶段为例,大致可分为前期研发、示范介绍、推广应用和大规模产业化几个阶段,一般来说,银行信贷投放的主要对象应当是推广应用阶段中有影响的项目和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重点企业,对研发和示范阶段的客户可以通过与其他融资平台结合、提供配套综合金融服务等方式,发挥支持效果、建立客户关系。
以差别化的策略支持低碳企业发展
低碳经济相关企业,特别是新能源类企业大都为创新性企业,国际上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大都不是传统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模式。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都投入了大量资源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在我国,中央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措施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应把握时机,采用差别化金融服务手段,通过与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财政投融资或其他权益性投资合作,或通过银团贷款、政府转贷款等方式,支持低碳企业发展。
推动银行业务创新,适应低碳金融发展需要
我国具有丰富的节能减排项目,因此应尽快借鉴国际经验,在环境能源交易所的基础上,开展碳交易和气候衍生产品交易。各商业银行可通过设立碳金融业务部门,创新碳金融相关产品,抓住碳金融发展机遇,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提供CDM项目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对于从国外租赁的大型设备,如大型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只要具有比国内设备更高的能效即可作为小型CDM项目实施。当前,发达国家的发电厂项目设备有不少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在国内,也可以把CDM项目融资与融资租赁业务相结合。不少商业银行已成立了金融租赁公司,因此,可以通过下设金融租赁公司或者与专业的租赁机构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的设备提供融资租赁服务。由于融资租赁的设备产权在银行手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对项目业主而言,也可以享受税收等优惠,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开展碳金融交易咨询顾问与项目协调服务。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权出售方,但企业缺乏与国际碳排放权购买方间交易的经验,国内又缺少对项目比较了解的中介机构,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了我国碳排放业务的发展。此外,国内CDM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而商业银行客户资源丰富,与国外市场联系也较多,具有先天信息优势的碳金融部门可与国外投行合作,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提供碳金融财务顾问和咨询服务获取中间业务收入。
参与组建或托管碳基金。在碳金融领域最为活跃的基金以政府基金和非政府机构(主要是世界银行)基金为主。近年来,随着国际碳金融交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私人基金也开始进入该领域。商业银行可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中国的碳基金。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与相关机构合作成立专门的基金用于投资各类排放权,利用客户优势直接购买排放权,在二级市场或场外出售,从而获取一二级市场差价。
开发与CDM项目挂钩的理财产品或金融衍生产品。由于低碳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因而与此相关的企业也逐渐显示出日益强盛的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相应的股票市场也表现出色,国内外银行的实践也表明,通过选择与低碳、环保相关的企业作为投资对象,开发低碳理财产品,能够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该类理财产品也一定能够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提供碳权质押融资贷款。尽管CDM项目效益可观,但其申请程序复杂,耗时较长,风险较高,担保抵押是防止CDM项目贷款资金不能回收的一道防线。但不少企业在申请CDM项目初期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品,因此也难以获取银行贷款。借鉴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和出口企业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的经验,商业银行也可以发放CDM项目碳权质押贷款。通过碳权质押融资贷款,可以给CDM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顺利完成CDM项目。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
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