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政教育的核心

篇1

关键词 职业素质 思政教育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素质是主体通过教育、社会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心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大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其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以及工作经历等等。可见,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可能通过速成班实现,需要高职院校专门创立系统的教育课程,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共同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质。

1 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我国所有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可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的教学为特色,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的、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毕业生。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正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趋势。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可以结合此发展特点,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着力点,创新思政教育体系,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政教育一方面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职业素质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其中一方面,虽然职业素质教育课与思政课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从它们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两者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应该将思政课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从思政课与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着手,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

高校的思政课内容丰富,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课程。建立在职业素质培养基础上的思政教育,可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拓展,与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和就业特点相联系,把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及要求整合到思政教育的内容中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出发点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支撑着人们的职业愿望,为人生的前进提供动力源泉。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受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因为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其职业选择偏向追逐利益,片面追求个人享受。还有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亲身实践,职业理想只停留在纯“理想”的限度内,目标大都不切实际。树立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并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能够实现。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对正确地选择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大学生成才成业的不竭动力。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建立有效可行的职业理想。突破职业理想的狭隘含义,职业不是只为个人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生活享受。把职业的意义与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联系起来,把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合理地统一起来。使职业理想既崇高又现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2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要求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才可能胜任职业岗位。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软实力”当中,比如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硬实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次之。正如古人所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者放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也就是立德,学会做人。

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教育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是我国公民需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其次,重点培养职业道德,强化敬业精神,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第三,强化规则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做什么事、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法律法规去做人做事。第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加明细,工作中很多项目都要求团队完成。大学生需要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掌握团队合作的关键在于沟通与协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公民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大学生才是合格的。如此方可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全面的道德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握和创造机会把工作做好,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走向成功。

2.3 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任务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三年不间断的培养才逐渐形成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可结合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拓展,针对大学生不同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面对大一新生,进行以指引为主的入门职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是事业成功的载体,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安排,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尽其才。教师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为其规划将来的职业生涯。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后,就应引导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这是着手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切入点。

针对大二的学生,可进行融合社会为主的深化职业教育。将之前所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帮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多地接触社会,在具体实践中分析自我的优缺点。着手有效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分析不断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目标作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的有效动力。这是最确实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大三的学生已经是毕业生,可进行实用能力为主的强化职业教育。毕业生群体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有了前两年的职业教育基础,第三年的工作开展起来并不困难。此时的职业能力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实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

虽然大三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学校也要对他们今后发展担负责任。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加入对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社会的可以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建设21世纪社会的人才其职业能力之必然要求即创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当代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大量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深层缺欠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最低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使他们树立追求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理念,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4 以职业心理教育为辅助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每个人都感到生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中,因此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沟通便捷,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越发紧密,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的大学生因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因物质生活的悬殊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因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而形成孤僻心理,也有的因交友、恋爱不顺而产生苦闷心理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及早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校园氛围相比较社会而言,显得简单宽松。工作当中的压力、社会的复杂与校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不可能胜任工作。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不退却,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学校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入社会必备的心理基础。

3 总结

从大学生进入社会需要具备的“软实力”——职业素质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在高职院校是切实可行的。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这种整合一定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本校学生发展的。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和学院予以积极配合,对本校学生近几年的就业发展有一个科学全面的统计。此外,还要求对学生毕业之后近两年的就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实结合本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学生发展的优缺点,进行侧重点的调整。二是配备主辅讲教师组合,进行最有效的教学。主讲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能够把握教学的主要方向。辅讲教师以各学院辅导员为主,他们熟知各自学院学生的成长特点,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通(下转第141页)(上接第41页)过这种组合最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整合教学实践成功,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实现培养目标,也能实现教育者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基金项目: 1、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批准号:2010CY029);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XJMS2010227)。

注释

① 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 邹伟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3] 俞立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育新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张德.日本高校德育对我们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2).

篇2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126

高职思政教学的进行,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及其他综合素质进行系统化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引入到高职思政教学中之后,教师所要把握的关键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更为迅速地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将个人价值不断地融入时代潮流之中,融入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国家变革之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养成教育成了我们要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1.教育理念发展层面要求。教育理念其本就是我们对于教育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认识,包含“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和“我们怎样开展教育”这两大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我们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着,教学实践的路径也在不断变化着,而最终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得以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一方面,高职思政教学会不断地去融合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基于社会实际构建来对意识思维进行建构,使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予以培养,故被定义为“教育理念发展层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思政教学相关教育理念的发展,可以让教师不断地认识教育、充实教育、拓展教育,逐渐形成基础迁移式的思想引入,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养成教育,使得教育理念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2.教学实践开展层面需求。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思政教学的开展与发展将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一方面,当前高职思政教学所使用的模式较为单一,整体内容的设置及教师偏重的知识点都在理论之上,没有很好地践行“与时俱进”的发展导向,这将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随着教学实际开展的不断深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融入思政教学之中,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对教学发展及学生发展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当前高职思政教学承担着极为重大的责任,即要对学生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进行培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起坚定的政治立场,要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要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形势下价值观所呈现出来的新态势。因此,教师就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找对、找好、找准发展的方向。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教学实践层面看到当前高职思政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客观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养成教育策略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是高职思政教学的一大关键性重点,是思政教学得以更为有效开展的强有力保障,故不妨对相关的养成教育策略进行深入探讨,试着弄清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

1.引导性教学方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养成教育并不难,其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把握好相应的教学方法。具體而言,高职思政教学的重点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高职思政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才能得以进行得足够成功。例如,教师可以在思政教学中适当考虑引导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直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剖析,而是要试着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方面去深入探索,最后试着去建立这三者之间的统一关系,这样高职思政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才能得以成功进行,而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2.引入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养成教育,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就包含有结合时代背景的信息技术引入。一方面,高职思政教学需要进一步明确信息化教学资源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借由丰富的网络资源从多个维度进行切入,更为全面、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另一方面,随着高职思政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引入,思政教学的改革发展将会得以有效组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也将获得更好的推动。反正,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引入,高职思政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实施将会进行得更为顺利,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不断提升。

篇3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认识的过程均是从自然、心理方面的因素逐步地形成一种思想方面的意识,进而激发起全体社会的思考,然后慢慢地发展成较为成熟地思想,最后由思想支配,对心理产生影响;容易得知,心理方面的活动则是思想活动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实施政治教育前提。第一、有着心理道德的人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作用由个人生理以及个人心理共同影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一定得具备健康心理。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他才会具备好地思想品质;同时,他还必须具备一定地交际能力,可以适当发泄自身内心情感,仅有如此,他才可以接纳教育人员提出的要求以及观点;第三、心理比较健康的人通常均具有奋斗的目标以及高尚地情操,健康心理才可以反作用于思想道德素养。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二者有着相同的目标,并且他们均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趋势,然而他们侧重于不同地方面。心理教育倾向于心理,它重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则较为倾向于思想方面;并且它们具有近乎相同的内容;然而具体来比较,它们的内容又有着区别,侧重不同方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渠道以及方法不仅存在不同,同时又存在交集;心理健康教育较为侧重自内到外得感悟。如今高校通常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以及讲座等途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与提升学生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以及个人调节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倾向于理论方面的指导以及宣传,注重自外到内引导;通常借助于榜样的示范以及动手实践等若干方法来改变学生思想模式,提升个人思想素养。将二者加以融合,不但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以往的教育模式,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的信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育观念上的整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融合,第一步要做的是概念的整合;广大教职工应当深入地来了解目前高等院校里两种教育的特征以及当前的具体状况。教职工要认识到只有具备好得心理素养,才有可能具备好得道德品质。同时,只有好得道德素养,才可能具备健康的心理。高等院校在教育学生方面,要充分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且,还能进一步地提升高校所有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结合的过程里,高校相关人员应当将以往的教育观念加以创新,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地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里,让它们彼此协调,共同促进。

(二)目标与内容上的整合

两种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是一致的,然而各自所侧重的地方又存在不同;高校相关人员应当充分地了解两种教育所侧重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之上,围绕着人才的培育目标,把它们紧紧融入一体。除此之外,它们不但存在交集,同时还彼此关联;比如说,它们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相同的地方。如今,大学生周边的很多问题都是思想与心理共同交织才形成的,处理这些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结合,彼此渗透,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加有利。

(三)方法与手段上的整合

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教育手段又有所区别;在融合的过程里,应当充分地吸收二者中的优点,剔除劣处,更加有效地体现出两种教育手段的综合性优点;高校在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仅要吸收、学习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以及技术,而且还要了解高校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以及一些心理活动特征,再加以心理辅导等一些手段,来创造一些更加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将心理学的教育方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里,高校相关人员可以更加容易地了解高校学生内心的心理,更有利于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师生信任,这样对于老师的教育教学也愈加有利。在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高校老师要有机选取、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逐步发展。

三、总结

篇4

一、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整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整合目标不清。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部分老师对此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很多时候流于形式,为运用而运用。要么局限于对教材和板书的机械式投影;要么喧宾夺主,只注重感官刺激,追求视听效果,不能突出教学重点,不能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教学资源选择不当,不实用,不准确。有些教师忽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真实性、时效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在选择材料时比较随意,不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片面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大量的材料,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首先,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充实了教学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政治学科涉及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容量很大。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难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尤其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穿越古今中外,纵横于各领域,从而有效扩大了教学容量,拓展了教材,使课堂节奏加快,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寻相关热点问题和情景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由静到动,化压抑为兴趣。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法去讲解就很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若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多种资源,考虑信息呈现的时机,呈现的方式,呈现时的快慢节奏等,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就能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营造了形象生动地传授知识的环境,增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辟了新思路,能让学生多动脑思考。

再次,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第一,教师的功能和作用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这种指导和帮助主要体现在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多种资源学习,学会进行非线性的跨越式学习。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媒体时,将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媒介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第三,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由课堂上的显表现转变为课外教学设计中的隐表现。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出来。

三、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三点内容

首先,坚持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教学实际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不是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越先进,整合效果就越好,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具备传统教学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应控制好幻灯片数量,确保幻灯片质量。教师应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放弃“课本搬家”和“课堂搬家”。

其次,确实由“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的潜力。我们可以把新的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创设更加简洁、生动、务实的高效课堂。教师既要明确“人是技术的主体”,控制好技术的应用,又要把握好教育契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激发、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的教学管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延伸教育活动。

篇5

一、工学结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1.工学结合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元素,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1)生动的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社会实践是一个锻炼人的大熔炉。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性的物质劳动,为培养劳动观念、勤劳自立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的意志品质和劳动的基本素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科技应用开发等活动,为提高管理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极为宝贵的条件。在社会实践的大学校里,学生可以尽情地汲取实践的养分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尽早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动力。

(2)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工学结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企业则是最富活力的开放细胞,在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文化发展、需求变化、要素流转、市场参与等诸多方面,企业都会极为敏感地以相应的方式作出应对。在这开放的体系中,学生可以沐浴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熏陶,可以直接把握实践发展的脉搏,可以吸纳经济前沿的信息……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多元的文化生态和实践舞台。

(3)多样的教育载体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学校教育理性色彩比较浓,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差强人意。步入工学结合的轨道,原来抽象的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生根开花,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工学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1)利益冲突的增加。企业的基本法则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生的基本法则是追求学习权益的最大化。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增加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学生萌生了追逐经济权益的冲动。两个主体在根本利益上完全可以趋同,但也存在矛盾,如果对工学结合过程中双方基本权益的认识不正确,利益调节方式不妥当,必然引起相互之间的冲突,甚至影响工学结合的成败。因此,科学地理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着力处理好主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及时化解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深入推进工学结合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2)教育难度的增加。工学结合模式下由于受教育者主体分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大大增强,这对原有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我们不能迅速有效地构建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就容易产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

(3)诱导因素的增加。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牵引作用。在这种动态情景中,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诱导,加强正面教育的力度,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与时俱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适应工学结合新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身份,加强利益协调。恩格斯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工学结合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以学生在企业经济体中的最现实的、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学校在依法妥善地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基础上,要着力引导学生调节好与企业在利益关系上的矛盾,正确处理学习利益与经济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等方面的关系,把实现学习权益放在经济权益之上,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更高的利益发展起点上置身于企业活动之中,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和“双赢”的局面,从利益关系上消除损害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症结。

2.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全过程教育。把教育管理重心前移,建立跟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做好工学结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之举。学校要与企业达成共识,当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学结合的十分重要地位,双方建立紧密合作的联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设立共管机构,共同搞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整班建制赴企业实习的,可以将班级管理机制移植到企业中,由校企双方派人联合管理。个别分散实习的,则委托企业管理,学校可派巡视员加强巡回管理,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相对集中的实习情形,可以成立实习小组,建立小组长管理责任制和党团组织活动制度,加强小组管理。学校可以加强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增强学生实习的自律性。

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时段、分散化、差异性等特点,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健全紧密的、不间断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工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任务汇报制度等手段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全覆盖,以利于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动向,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最大程度地消除教育盲点。

3.利用实习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使其真正懂得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就是锻炼自身并且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使其乐于实践、勤于实践。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实践教育的着力点,企业劳动的艰辛、制度的制约、经营的成败、合作与竞争、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企业的利益与责任、实践对认知的检验与推动等都是极好的教育素材和教育切入点。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生产劳动,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检验已有知识,不断修正已往的错误,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要让学生学会利用企业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生产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节约教育、环保教育、自主创新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市场经济理念教育、竞争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现实平台。

4.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并用,加强激励教育。必要的物质手段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学校应当与企业协商研究,科学设置物质激励机制。例如利用奖学金、劳动津贴等手段,建立实训的奖惩制度,通过合理的物质刺激,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引导和教育。也可以利用岗位分工和技术含量的差异,建立择优聘用机制,通过岗位的流动,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同时,校企双方可以利用先进事迹报道、成功典型示范、成果展览、领导慰问、劳模报告、座谈会、慰问信等方式进行精神鼓励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同步更新

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引入信息技术是对语文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兴趣更浓厚,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与电教媒体整合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材文本的关系

我国资深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明确强调:“所谓‘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让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最优化组合。”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时,不可完全脱离教材,过于重视新技术而忽视教材的深刻内涵,使技术操作代替课本,本末倒置。例如,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指出阅读的本质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对象是课文文本。教师在用视频展示语文课文的背景时不要忘了教材课文文本的内涵,细腻的描写是视频表现不出来的。有位教师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宁、荣两府复杂的人物关系谱系,演示了人物关系的流变过程,而将课文丢在一边,没有组织学生研读精彩语段,品味、揣摩不同的女性探望宝玉时不同的语言及心理。这样,多媒体技术不但没起到服务于教学的作用,而且喧宾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对学生语言魅力以及审美教育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启。

我们在教学时使用电教媒体,不是为了使课堂热闹,为了展现现代化教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做到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的同步更新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只把多媒体当做演示的工具,而是要使其成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工具。但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大多数教师把多媒体作为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往往只起到了电子黑板的作用。这些教师的行为都使得多媒体教学变成了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电灌。虽然教学手段先进了,但教育思想仍落后,这是“旧瓶装新药”,仍然没有改变“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落后教学模式。写作背景、朗读节奏划分、章节大意的概括,教师全用演示文稿打出,逐一讲解,学生被动听讲。教师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又运用电脑技术,随着电视散文画面,配乐朗诵,让学生欣赏。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是用足了电教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不曾晓得,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境,以及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学习的激情都被自己的讲解扼杀。这实际上并没有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教师运用了丰富的媒体技术,但由于其教育理念是落后的,两者不能相得益彰,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先进的电教技术服从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三、注重语文学科特点,不背离语文教学的原则

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尤为关键。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这样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与电教媒体的结合中要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切忌摆花架子,图热闹,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原则。一位教师在《听潮》的教学中,先是投影大海潮涨潮落的录像画面,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全文的录音带,然后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用投影展示板书设计,归纳课文内容。这堂课运用的电教媒体很多,学生的热情也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是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吗?这样做并未把好教材关,没有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事实上,《听潮》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师应在朗读上下工夫,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从而感受大海的美。教师应该反复范读,包括恰当的停顿,语义重音的把握,对学生指导;学生应该反复朗读,揣摩练习。

四、辩证地看待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当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运用的过程中似乎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电教媒体越现代化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电教媒体运用越复杂越好,这样才是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这样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个别教师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脱离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教师开始从作品的叙事性入手,让学生复述故事,然后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探究学习,学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可是这时,教师突然要求学生打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网页,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又运用投影,展示诗歌的章节内容与层次结构,又播放范读录音,配乐朗诵。看起来该节课堂教学用足了电教媒体,可谓花样繁多,可实际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给人以“人为机所累”之感。学生也忙于应付,应接不暇,教学效果并不很好。

实际上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别,传统的媒体并不一定是陈旧的、落后的,先进的电教媒体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关键是看它能否很好地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是否能够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并服务于教学,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这正如教学方法,它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好差之分,关键是看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永远没有最好的电教媒体,只有适合自己内容的电教媒体;永远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课程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进行整合,即教师应如何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便成为新时代课堂教学的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位中学政治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方式。

第一: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显示工具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有时需要介绍一些具体事例,或者补充一些具体练习等等。而在课堂40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用板书而直接口头表述,则往往会词不达意。这时候,如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地使用课堂40分钟。

第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演示工具

当现代教学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故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向学生展现生动、逼真的真实场景和画面。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在处理思想品德课中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时,只能通过教师口述或板书来表达,导致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集动态视频(录像)、动画、照片(图片)和声音于一体的功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各种在课堂上教师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事物和现象,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简单化,把政治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直观地展现出来。

第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交流工具

在一些已经建成校园网和已经使用国际互联网的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已不再是获得政治知识的唯一知识源,学生通过访问网络上与政治知识相关的网站获取知识,通过互发E-mail等形式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教师就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这种形式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阐释自己的观点思想,又可及时借鉴他人的意见。

第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个别学习的工具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网络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式教学。”个别化学习的意识,发展,手段及应用和创新都时时体现我们时代的特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个别学习的工具。

思想品德课个别学习主要有个别辅导与自学两种,这都要根据学习者实际情况决定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解决个别辅导的教师时间分配问题和自学的无规律和统一性?我在不断的探索和借鉴中得出几种方法:

1)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可通过小组协作模式,组员之间有竞争、合作、伙伴与学导四种关系。难度小的问题由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在小组协作中解决,难度大的由教师作集体讲解。这样就很好地解决教师的个别辅导时间分配的问题。

2)“政治导航资源”:通过目录的形式完成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还可很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信息的工作一是可以省去教师许多精力,二是对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对于个别化问题解决是一种辅助手段,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与交流的阶段。这样可引导个别化学习中的规律性和统一性的挖掘。从而使学生自学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挖掘出学生自身的潜力!

第五: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资源环境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向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也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挑战。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素材,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资源都可以从Internet 获取,信息技术可以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资源环境。

我认为以上这五种方式基本涵盖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各个方面,这些东西分成了几层次: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思品老师都会只是停留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展示工具,这其实也就是大家常挂在口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适用于讲授式教学模式。慢慢的,部分水平高的老师就会往其他方式上靠,如利用frontpage制作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去个别辅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一些发现式教学模式,当国家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时候,部分老师又利用网络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研究性学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新奇而精彩的全新领域,它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进行大胆而可贵的尝试和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是这一领域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智慧,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为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开辟一个新的途径,以丰富和完善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代化。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必将大幅度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数学教师 专业技能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学校所面临的挑战更艰巨,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信息技术教育问题更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教育技术时代的到来,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可以说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数学教学模式必须有所创新。在掌握了信息教育技术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制定数学教学模式的内容与措施,科学谋划与积极探索。本文通过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数学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学的影响

进入信息教育技术时代之后,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并产生变化,正是因为这些变化的出现,使得数学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教学改革的任务也更艰巨。下面具体分析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带来的影响。

1.正确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关系。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学校开销,增加学校的办学效益,提高教学效率,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加大投入,对学校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装备,并对老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培训学习,构建了新型的多媒体教学体系,这样原本繁琐的工作环节有所简化,同时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导致旧事物的消失,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教育技术数学辅助教学工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体现在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其次在学生素质提升方面更合理和科学。但是人们也不能够忽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毕竟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年来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总结和提炼我们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让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对新时期数学老师的新要求。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需要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我们一些部门根据教学实际,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有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使老师具备新型的数学素质,并在专业技能方面做到训练有素,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通过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方法,使自己更适应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使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更好地整合。

3.新时期数学老师的自身素质培养。

在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逐渐脱离了传统单一化的工作模式,需要掌握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满足教学对于数学教师的新要求,在信息教育技术数学管理方面需要更重视。同时在职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学习,使自己能够更优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二、做好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工作

针对以上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学的影响,我们要根据信息教育技术的特别和要求,制定更完善、科学的整合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分析如下。

1.具备和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技能是时代的需要

在新型数学教学模式出现的同时,整合方式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教学需要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相应地要加大信息信息理论知识的培训,帮助数学老师更好地顺应教学需求。对于当今的数学教师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所要求的,同时是现代教学所必需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在教学中全面培养数学老师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够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2.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数学老师对教学基础理论的全面掌握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具备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学校首先需要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并积极运用到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工具打好坚实的基础知识。

3.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延伸教学范围,拓展教学深度。

我国信息教育技术发展至今,不同领域的各种信息每天都在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长。在数学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各种新理论不断出现,旧的理论不断创新。这对于学校来说压力很大,想要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吸收这些新知识,首先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就要进行突破与改变,通过这些方面的完善与改变,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及吸收知识的效率,延伸教学范围,拓展教学深度,在相同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4.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更需要计算机辅助学习。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更主动地搜集网上的数学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快体会到当前的信息教育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总之,数学教师要及时了解信息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及产生变化,针对信息教育技术的影响和要求,创新更完善、科学的数学教学模式,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完善学习条件,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白小丽,杜香梅.创设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课堂氛围[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03).

[2]杨大军.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9).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1 前言

小学美术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也相对较高,因此通过有效的引导更容易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当然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呆板,如在黑板上画一个小物件,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最后教师来进行评分的这种形式,显然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小学美术教育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则为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接下来重点将分析信息技术和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整合的创新教学方法。

2 小学美术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分析

2.1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莫过于多媒体的教学,无论是在美术课堂还是信息技术课堂,都可以将绘画和计算机美术设计整合起来,而且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动画演示,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这个欣赏课中,如果仅仅让小学生欣赏美术课本然后教师进行课堂分析,这样就会使得的课堂相对枯燥,但是如果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收集具有传统文化的优秀艺术的代表图片,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展示,就能吸引小学生的关注,这样往往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美术设计能力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图形设计成了可能。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使用计算机提供的画图工具,如果可能还可以学习使用Photoshop等专业的绘图设计软件学习美术。例如,在教学《盘盘转转》时,教师就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一些线条通过多媒体教室展示给学生来看,并让他们谈谈自己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操作,将线条粗细、长短等方面进行改变,同时再配置不同的颜色,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到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感知基于线条的美术元素的学习。

2.3 有效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美术学习进行整合,有助于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所覆盖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而且来自互联网的资料也非常丰富,那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素材来进行相应的知识的扩展。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丰富。还是以《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为例,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文化的图案,并对这些图案进行简单的介绍,接着再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来搜索相应的图案,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定位来找到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4 融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信息技术教学和美术教学进行整合显然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美术课程之后,然后再使用计算机来操作这些美术图案,然后将这些美术思想和审美情趣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展示起来收效甚好。例如,在教学《虫虫大聚会》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收集相关的虫虫图片资料,然后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这些虫虫的制作方法,收集相应的资料,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怎么制作,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寻找这些制作材料。这样通过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制作虫虫,这种亲身制作,亲眼观察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让小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美术知识设计一张虫虫总动员的海报,这种海报的设计,同样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也更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这两者有一些相通之处,以美术教学和基础,再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为辅助,让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学生在学好美术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信息技术,这样就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信息技术是指包含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储存和信息伦理的总称;而学科指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门课,或者是一组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整合更多的表示使两者成为整体,使之一体化。

在目前的大多数中小学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来看,信息技术大多只是作为一个演示交流和个别辅导的工具,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教师的教学策略已经不再是集中讲授的“填鸭式”教学,而是采取了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和个别辅导以及网络交流探讨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集体听讲、个体作业为主的被动式接受学习方式,而是采取了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和网络交流的主动建构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笔试、口试和计算机测试,而是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并且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的尝试,我认为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整合方式:

一、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用户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和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现有多媒体课件或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搜集相应的多媒体素材,利用多媒体编辑系统等应用软件,编辑制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或演示文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难以解决的内容,或用文字、图表、动画和视频、音频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住”,在这里,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机、投影和录音机等传统教学媒体,集中实现了这些常规电教设备无法实现的教育教学功能。

二、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以、教学要求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学习内容和相应的测试题目制作成学习软件,使学生在局域网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局域网的管理软件进行个别辅导。

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将作文素材和作文要求发送到局域网上,学生现场作文,教师通过网络辅导或讲、评、修改某一个或几个学生的作文,使其他学生能够看到教师辅导、讲、评和修改的全过程,这种由隐性的讲评修改过程便为显性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交流的工具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和交流平台,将固定的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沟通和传递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万维网、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以及视频会议等都可以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提供支持,教师可以通过邮件列表、BBS、QQ群和博客等建立一个讨论组,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学生可以在网上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共同探索和讨论感兴趣的主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收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交流作品,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探索和遨游,尽情享受资源利用和成功体验,从而达到分析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人执教的六年级数学活动《利息》一课属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不能预见“利息”的变化,只给出编写教材时的银行储蓄利率和国债利率。事实上,往往由于时间的不同造成学生对信息了解的不平衡。基于此,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在网络上查找当年及往年的储蓄利率和国债利率,然后计算出5000元人民币投资三年期国债和在银行定期三年的利息有多少差异和变化情况,整理后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老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分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扩展了知识获取的范围,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