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数据;供应链管理;价值提升;分析与研究
大数据在我们中国的起步比较晚,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当前,大数据应用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多的是市场需求和营销两个领域比较多,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大数据分析在供应链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存储在供应链领域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大数据分析的内涵
大数据分析是基于网络自由流通,通过大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决策等,从而实现大数据知识体系中的资源按需使用、能力智慧管理、过程职能控制。因此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是大数据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全世界有将近90%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传统的知识服务体系又无法将知识进行纵向扩展和多角度的眼神,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而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式的,能够实现知识的纵向扩展和眼神,同时在提取大数据信息的时,还能为一些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常规或者深度分析以及知识服务竞争力方面的分析,帮助企业进行有效预测。
与传统的数据分析相比,大数据分析在服务模式更趋向于个性化、智能化、自主化、体验化,技术上呈现规模化、网络化、数字化等特征。大数据分析最典型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大数据分析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数据信息只能是代表过去某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未来社会发展变化,谁也无法预料;第二大数据强调用户的参与,所有大数据信息来源、服务资源、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网络大数据这个环境中,很多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大数据用户,所以大数据分析的时候,更多的体现在用户自身需求上面;第三大数据是一种自主需求的智慧服务;第四大数据需要付费按需使用;第五大数据是一种共性技术与个性技能相集合的知识服务模式;第六大数据是绿色环保的知识服务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最先是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的新的管理模式。直到90年代中后期,供应链管理这个概念由国外一些跨国公司传入我们国家,我国才开始了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供应链管理,是从企业的供应链为中心,通过供应链管理,让客户以最少的成本,让客户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达到缩短企业资金周转时间、实现企业盈利增长、减低企业风险等目的。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每一个企业都处在一个相应的供应链条上,所有的产品必须通过相应的渠道才能最终到达客户的手中,供应链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作为管理对象,通过协调和优化供应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为客户创造更高的利润,从而达到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最大利益化,实现企业的共赢。
(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目的。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客户满意程度、提升企业产品流程和服务质量,让供应商和制造商能够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
三、供应链管理与大数据融合
(一)供应链管理引入大数据。在互联网和云时代的发展下大数据可以满足现代市场对数据资源的需求。大数据不仅仅有着庞大的数据量,同时能够有着更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价值,能够广泛地应用到各个行业,可以优化供应链。通过分析企业大量的数据信息能够对其中隐藏的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能够在经营管理、交易模式等方面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优化企业供应量的管理,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提升企业数据资源的价值。应用大数据,能够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基础。目前供应链和网络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未来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趋势,在供应链发展中,需要不断加深中间业务环节和内容的复杂程度,企业对供应链管理在信息处理质量、市场业务开拓、合作伙伴选择、商业运作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大数据引入供应链管理,从供应链上游到下游全程协同数据,运用云计算对数据进行获取、跟踪、预测、分析,形成低成本、高质量的可靠信息,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
(二)大数据升级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发展与大数据的运用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供应链上从需求、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到对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各成员通过大数据的运用进行监控、分析、反馈,对供应链全局进行掌控,以提升供应链运营的有效性,有效减少供应链成本,并实现从历史数据决策向即时数据决策的推进。大数据在供应链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将企业状态、交易过程、资源运用等数据可视化,而是通过有效的数据配置和管理,对数据资源深入发掘,并充分运用至企业经营决策与实施中,通过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加快供应链上各环节的运营节奏,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响应速度,以推动供应链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升供应链自身价值,形成智慧型供应链。大数据在数据加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能够挖掘、管理、分析大数据信息,从而将企业流程优化,为企业打造新型的产品,优化供应链,提升供应链价值,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和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特点,进而提出了大数据和供应链融合的价值,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2
(一)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建的研究
不得不承认,其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存在着诸如“角色不清”、“权限不清”、“定义不清”等众多弊病。因此,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李晓安、钱星认为,要完善这一体系,必须在《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律框架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等的配套,建立若干具体完整的法律制度,且这些制度应着力于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信息,食品安全服务(检测、鉴定)等方面[2]。王中亮主张重新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法》,对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食用消费各环节,即从农用到餐桌整个过程实施调节和规范;并且以这部法律为核心,建设多层次分门类的各种法律的法规配套组合,囊括立法、执法、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4]。雷方华主张以统一性和完整性为立法原则,本着降低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加大违法成本的要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基本制度的设计,构建覆盖和规范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7]。刘宏伟则从国际出发,认为我国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制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1]。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其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其重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利欲熏心,一味追求短期、微观的经济效益,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提出应该构建一种“自利但不损人”、“诚实、敬业、守信”的市场经济道德底线,在“民以食为天”这个中国传统饮食观念下,我们更应该发挥道德规范作用,构筑坚强的道德支撑,将“利己但不损人”作为道德准则来限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14]123。陈杰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坚持自律和生态伦理原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以及对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15]。袁武林认为,企业应将绿色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同时,更要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16]。王奇、秦效宏则认为,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承担起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职责,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行政机构的管理、奖惩机制的设置等多项措施促使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7]。综述而言,目前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大力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于伦理道德的研究,并且应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
(三)深入探讨消费者心理行为的研究
浙江大学周洁洪、江励卿认为,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者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态度也决定着食品安全的效用程度[9]美国食品市场研究机构在1996年的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处于变化之中,且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容易采取风险行为,其风险偏好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增加。Brewer等研究表明,有六种主要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化学因素(例如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健康因素(营养平衡性等)、污染因素(微生物污染)、政策因素(食品检验和标签管理)等。但是,国内在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王向阳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并对此作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分析[18]。周静、周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性价比”的占1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6%;其中最高的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占54%[19]。黎建新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的因素有: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生态知识、人口统计变量、生活方式等,并得出了开发绿色产品的启示[20]。邱重植、杨焱的研究表明,食品信息对称是影响食品安全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价格支付意愿往往会根据自身情况全面衡量效用最大化[13]。而戴春山则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消费者策略与企业生产策略模型,研究消费者购买欲对企业生产产生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1]。由此观之,关于食品安全领域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应多加强对某种具体食品的实证研究;加强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加强消费者风险意识研究以及其支付意愿的研究。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思路,例如结合分析法、假设评价法和实验拍卖法等,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
(四)深化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
近年来,从苏丹红一号、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毒豆奶、毒饺子、毒奶粉事件,我国食品安全危机不断。因此,食品安全亟需加大对公关危机的研究。关于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三阶段模型、芬克的四阶段模型和米特若夫的五阶段模型。其中,三阶段模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要求从危机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去深刻把握危机事件的本身,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管理危机的目的。葛晓春结合三阶段模型,从三鹿奶粉事件的危机管理过失中得出针对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公关研究方法:首先,在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风险进行分析;其次,在危机爆发时,首先在专家领导的带领下,迅速识别危机类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工作,并做好危机沟通;再次,在危机结束后,对已经破坏的秩序进行恢复性工作,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并在最后对原先不完善的预案进行彻底的修改和补充。同时,该论者提出了加强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管理的具体措施,即: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危机预防机制、快速应急机制、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增强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以及妥善处理食品危机善后工作[5]。另外,有学者指出,危机公关应遵循五大原则:速度第一原则、权威证实原则、系统运行或系统工程原则、承担责任原则和真诚沟通的原则。冠生园能成功应对其食品安全危机公关,主要便是因为坚持了危机公关的五大原则。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加强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还应重视媒体和公众的公关效应[12]。
(五)强化对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绿色供应链研究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项目组”在1996年提出来的,但目前我国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不很成熟,很少有企业真正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并取得卓越效果。徐学军、樊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为基础,以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与环境相荣为目标,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加工、包装销售、运输、使用、报废、处理及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最终促使社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一般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以及产品报废处理。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尤其缺乏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在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环节中造成的。因此,极其需要在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之间建立一条绿色通道,搭建沟通买卖双方的经济桥梁,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此,蒋智毅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即认知价值论、外部经济理论与效益统一理论[23]。丁淑平对绿色物流的内涵、必要性、实施障碍等进行了研究,并预测描述了我国今后的绿色物流之路。综述而言,关于绿色供应链与绿色物流的研究,今后应引入国外先进的预警技术和方法,发展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食品供应链从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实现真正意义上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安全链条[24]。
(六)扩展国际绿色营销的研究
不得不承认,“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面对国际“绿色壁垒”的不合理化,反思如何走国际化的绿色营销道路以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彭朝林指出,推动国际绿色营销应包含四大因素:全球绿色消费;全球环保运动的呼唤;绿色壁垒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25]。魏锋、李炼通过对绿色壁垒的正确认识,提出如何通过增强非价格竞争优势,走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策略,即树立绿色国际营销观念与开发绿色产品、重视国际标准和产品认证工作、实施绿色投资、实行企业绿色营销稽核与审查策略[26]。柴世民、苏佩兰等人则深入研究了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寻找开拓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突破口[27]。李树则认为,应对绿色国际营销除了按照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明晰产权关系外,还应建立一系列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化的环境资源制度(如增收环境费制度、生态税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降低绿色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提高绿色经济的运行效率[28]。综上所述,只要我国企业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我国的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前景一片广阔。
(七)深入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的探讨
篇3
【关键词】物流 超前化趋势 本土化策略 第三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
1.引言。我国加入WTO以后,“物流”这个新兴行业也随之拓宽了其发展空间,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我国的物流现状并不是像其表面上反映的那样风平浪静,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似乎并不太适合我国的物流发展。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2001年《物流术语》对物流领域的主要名词定义至今,事实证明,我国的物流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超前的意识引领物流业走向的并非成功,同时,我国的物流还对在世界上都应用自如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模式产生了质疑,物流业的发展在我国存在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从物流的发源地美国、日本开始来比较分析我国的物流。
2.美国,日本物流发展的比较。
2.1 美国物流发展概述。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先发展物流业的国家,目前,其物流业在全球已处于领导地位。美国物流业起源于二战中的战时后勤管理需要,发展于50年代后期。此时,政府和企业已逐步意识到,物流在商业行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中间过程中的成本等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协作的日益复杂化,第三方物流开始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且成为了美国物流市场的主流。
据统计,2000年,美国一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年收益达11.8亿美元,其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仓储服务、运送服务和管理、特殊国际服务和货物运输、第四方物流服务、逆向物流和供应链管理。1990-2002年间,美国的物流总费用占GDP均为10%左右,美国政府在其国内物流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运输部制定了强有力的运输策略,并且提供充足的条件用以支持运输策略研究,解决了“如何克服人与货物移动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鼓励物流技术的创新,提高网络应用水平,而且,在日常商业行为中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支持并教育新一代的运输专业人才。政府除了制定战略以指导建设整体的运输与物流硬件设施外,还以奖励优惠的方法鼓励民间投资,扶植其国内运输企事业,促使其成为国际级企业,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美国物流业是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出现的,它的发展不但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相吻合,而且其政府特别重视物流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各种策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全面地支持物流的进步。由于发达国家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物流的概念深入人心,电子商务解放了国民的生活,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在美国从此扎下根了,并且向良性趋势发展。
2.2 日本物流发展概述。日本作为世界上物流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动率,早在50-60年代就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各国考察学习、公开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全面推动了日本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具体来说,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后开始引入了物流观念,又于1958年6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内考察团对日本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综合对国外和国内的调查报告,日本开始了一系列大兴物流的活动。比如说,60-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同时,为了解决仓库不足、出入库时间长、铁道运输欠缺、大量生产的产品无法顺利流向市场等问题,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装卸机械化,导入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发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与此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此外,这一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这一切都将作为发展物流的配套设施,为这个服务性行业带来了便利。特别是1997年4月4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练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今后日本物流进一步发展、强化的方向。
日本的物流业是在经过多次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并没有盲目地将美国以服务为主的物流模式直接运用于本国,而是根据本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政府首先解决了线路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物流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让各种配套设施均尽可能地被完善用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政府高度重视其发展,并且在合适的时间,让合适的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来帮助物流的发展,从而使日本的物流业有别于美国的服务模式,创立出一套有利于本国盈利的新的模式。
3.中国物流发展的趋势、现状及策略。
3.1 中国物流发展趋势和现状。综上所述,我国的物流业始终没有得到飞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大量引进的国外先进理念,在运行过程中不但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起消化不良,让发展中的中国物流模式的雏形受到限制而形成了现在这种自定义的物流模式,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物流业的出现并非当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而是直接引进其概念,企图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物流本土化程度低;
②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比较笼统、单一化,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不够及时,整个物流业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网状连锁反应,而是若干小集团,要么垄断、要么竞争发展,但其获利并不富裕,各对手间相互影响不大;
③支持物流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相关的人才缺乏,且人才的教育并没有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而是盲目地学习他国的先进思想。
3.2 中国物流发展的本土化策略。当TNT、DHL在华办学,以培养出自己需要的人才的时候,当全球大的物流公司把目标瞄准我国,兼并或收购国内小公司以求打开在华门户的时候,我们的物流不应该仍然停留在将运输公司、搬家公司等更换名字就变成物流公司,一个规模不大的企业不应该为了做一个商品的外包装,而去引进技术和投入人工,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去寻找对的方式去实现物流业应该带给中国的神话。
首先,我们要遏止目前我国物流业消化不良的超前化趋势,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以本土化策略为基本前提,通过全面的调查,分析我国的物流现状,以当前的国民经济为基础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物流模式。与此同时,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我国物流的最优发展前途为终极目标,培养适合我国物流发展的人才;其次,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来支持物流的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特别是线路网络的保障,因为交通的便捷是物流赢得时间的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推动大规模的物流企业完全转型,创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物流品牌,建立连锁机构或者子公司,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以达到“门到门”服务的目的,同时也普及了电子商务;然后,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使物流设施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不但解放了人力资源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资支出。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当物流为他们完美地提供服务后,“物流”自然就深入人心了。
3.3 第三、四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展望。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赢利,当然要借助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发掘“物流”的财富。这里引入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物流术语》定义第三方物流即: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即它不是卖方,也非需方,而是一种服务。从概念上来看,第四方物流是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它可以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也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它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整个过程集成起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并非不适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而仅仅是不适合现在这个阶段。当我国梳理清楚自身的各个环节,开始强有力的开展本土化战略时,它们将会是一副良药,大规模且有秩序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将为企业节省一大笔开销。当这些物流公司在公平条件下形成竞争时,那么,受益者仍然是企业,物流成本将越来越低,环保、高品质服务等将成为影响物流公司发展的因素,因为我们发展的是本土化的物流,我们的服务更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与国外大的物流巨头抗衡将不再是幻想,同时,国家的税收也将会均衡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益而无害的。若大规模的知名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第四方物流活动,那么,我国的物流企业将运筹帷幄,为它的顾客提供一条龙服务,第四方物流的实现,不但是时间的节约,更是空间的变更,它是一个质的变化,它从顾客开始连接整个国家的物流网络,当其和谐发展时,这个网络就可以快速吸收新鲜血液,与全球的物流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结语。物流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充满了生机,很大的潜力等待我们去发掘,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物流业将会很有前景。若我国的物流业能做到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本土化策略为战略核心,控制和优化我国物流业的超前化趋势,以小见大,重新认识和规划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合理发展第三、四方物流,我相信,中国物流的未来前途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 宋华.日本的现代物流管理[J].经济管理.2000(9)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化 核心竞争力
一、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信息,而会计核算是信息的源头,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明智的选择。企业经营决策中依靠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企业会计信息,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会计信息化是会计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这个全球性大趋势的结果,是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全面创新、变革与发展,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必然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化是为适应知识经济提出来的,是会计电算化顺应信息化发展对传统会计进行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会计信息化建设达到科学、有序的程度,才能逐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增强、提升、转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能否与企业各项工作相融合,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成败。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前提和核心,对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企业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科学管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已日益明显,众多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使用现代化手段对进货、销售、库存业务、资金、决策等进行管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是我国工业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现实反映,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状况。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企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无可避免的参与到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在这种形势下,会计信息化水平低下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并保持优势,就必须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过低的会计信息化水平无法保证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如不及时推进会计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我国中小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会计信息化可以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推进会计信息化能使高层管理的控制能力大为加强,增加企业的管理创新,改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落后的状况。会计信息化可以通过内联网和互联网增进企业内外的会计信息交流和共享,增强企业内外的沟通,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所需资料。另外,会计信息化使中小企业从以事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换成为可能,帮助企业建立起基于这种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通过Intemet与客户沟通,企业的开放度增加,可以及时得到用户的反馈意见,有效取得企业经营信息,提升内部经营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会计信息化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会计信息化使中小企业及时获取丰富的会计信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条件下,企业的产、供、销、物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可以借助于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协同工作,从而提供更为丰富的多元化信息。企业内部的数据一旦发生变化,就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主动及时送到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加工、处理和存贮。由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可以瞬间生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利用网络获取,使得会计信息在提高其开放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其实效性。会计信息由定期获得变成不定期甚至“随机”和“随时”获得,信息需求者可以随时查询企业经营、财务状况,预测某一经济业务对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以便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可以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效率,提高企业应变能力。
(二)会计信息化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会计信息是经营活动的轨迹,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可以使业务透明化、管理程序化、监控高效化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成为堵塞管理漏洞的有效措施。如果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针对企业大小,部分或全部引入会计信息化系统,对物流、人力资源、商务、财务等进行管理,通过内外网络连通,增进公司内部信息交流,使公司内部趋于合理化,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对外可以便捷的获得所需信息,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施会计信息化可以疏通信息流通通道。充分协调和监督子公司、部门的行动,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效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还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使企业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规范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在企业与外界之间可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模式,以此拓宽交流范围,缩短交流的时间、丰富交流方式,并可协助维护企业与社会之间良好的关系。
(三)会计信息化降低中小企业决策风险正确的决策是企业谋求长久生命力的保证,会计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企业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因素。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具有反馈控制的系统,可避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确认不真、计量不实、人为歪曲、信息丢失等问题的发生,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决策的需要,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通过会计信息化,关键业务数据的自动采集、传递由计算机来做,确保了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由于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平台上的多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管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提供所需要的财务决策信息。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做到对国内外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定期扫描和跟踪,及时发现新的市场机遇和潜在的投资风险,快速做出反应;迅速发现和掌握市场变化,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便于中小企业领导层做出快速、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化使决策者及时获得决策所需国内外、企业内外的完备信息成为可能,可以帮助决策者排除不良信息的干扰,以正确信息制定出正确决策,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决策水平。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技术架构
(一)网络技术架构 硬件设备是构成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物质基础,也是基本组成单元。系统的硬件配置必须具备可靠性、运算速度快,传输速度快,存储容量大,设备实用性强,系统运行高效等特点。不同的会计信息化模式所需的硬件基础也有所不同,基于网络基
础的模式均需要比较完备的网络硬件设施,这些硬件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用户工作站、交换器(Switch)、集线器(Hub)、路由器(Router)、网卡或调制解调器(Modem)、网关、中继器、网桥、传输媒体以及电子办公设备等。网络联结类型按覆盖面的大小,可分成内联网(Intranet)、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城域网(Extranet),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模式中主要采用内联网和国际互联网两种,首先组建自己的内联网,如果需要Intemet服务,就将内联网接人互联网。
(二)软件技术架构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技术架构由以下方面构成。
(1)数据库。数据库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安全、稳定、高效、扩展性高的数据库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具有实用性的重要条件,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及如何结合,关键在于数据库。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数据库系统是微软SQLServer数据库系统,SQLServer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关系数据库创建、开发、设计和管理功能,可运行在多种操作系统上。SQLServer具备TB级的存储能力(1TB=1000GB=1000000MB),使业务量完全不受限制,不仅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跨年度存储、查询,还可以整合各个财务、业务子系统的会计、业务数据提供决策分析使用。
(2)会计信息化应用软件。会计信息化应用软件是提供直接服务的应用平台,选择合适的会计信息化软件无疑决定着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实施效果,中小企业可采用购买商品化软件、在线租赁、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或者二次开发等途径取得会计信息化软件。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现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选择不同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企业发展初期,小型企业可以采取购入财务软件或ASP方案。其中对于那些成长可能性较大的小企业来讲应该采用ASP方案,因为这些企业在建立初期不能在初级财务核算方面投入太多人力财力,随着企业的成长和规模的扩大,逐步选择自行开发或购入ERP等软件,将会计核算与企业管理融和在一起。对于那些传统的中小企业(如零售企业、旅馆、餐饮企业等),由于其业务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应该购入针对小型企业的会计软件,基本即可满足一般的需求。而对于一些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则应采用购入或定制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软件,以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除了已具规模的中型企业外,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由于建设成本的原因不应该选择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因此,购入现成软件和网络租赁应该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选择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的解决方案。就目前情况看,多数小型企业都是采用购入财务软件的部分模块的方式实现(会计信息化,从发展趋势看,网络支持的ASP方案也应该是小型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简单快速方案。
(3)安全技术架构。一是防火墙(Firewall)技术。防火墙技术是一种防御型的安全技术,它通过在企业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之间设一个防火墙将两者隔离开来,以防止外部网络的未授权访问,保证企业内部网络不受到来自外部的攻击。防火墙系统要既能满足系统运行的性能要求,又能对内部系统提供全面的保护功能,一般要具有系统处理性能、安全控制功能、安全管理支持和地址映射等功能。常见的防火墙有包过滤型防火墙、服务器型防火墙、复合型防火墙等。二是数据加密技术。为了保证在网络上传输的会计信息不被窃取或墓改,财务软件就必须采用数据加密技术这种积极的安全技术,对进出网络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密/解密。现在广为使用的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运算,发送者和接收者必须有相同的钥匙。著名的对称加密算法是美国国家标准局提出的数据加密标准(DES)。非对称加密是由每个用户自己生成一对钥匙:一个公开密钥和一个私有密钥。公开密钥用于对机密性信息的加密,专用密钥则用于对加密信息解密。专用密钥只能由生成密钥对的用户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由于两个钥匙之间存在着数学关系,任何人用公开密钥将数据加密,只有私有密钥的拥有者才可将数据解密。三是防病毒技术。无论在单机还是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因此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系统安全建设中应该考虑的重要环节之一。病毒防护主要是防止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系统内部的传播和扩散,从而确保系统资源的安全性和可用性。系统的设计要素包括:病毒预防技术。通过常驻系统内存,优先获得系统的控制权,监视和判断系统中是否有病毒存在,进而阻止计算机病毒进入计算机系统和对系统进行破坏。这类技术有加密可执行程序、引导区保护、系统监控与读写控制(如防病毒卡等);病毒诊断技术。根据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来进行判断的技术,如自身校验、关键字、文件长度的变化等;杀毒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分析,删除病毒程序并恢复原文件。
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模式
(一)财务孤岛模式该模式是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最初应用,即会计电算化模式,主要应用形式是购买商业财务软件,只在财务部门单机使用,使用人员仅限于财务人员,处理对象主要是基本的帐务处理流程。这种形式只能属于低层次的应用模式,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这种模式适合于成立初期或者规模很小、资金财力相对不足、单一架构单一业务模式的中小企业,其优势是投资的规模小,难度低,同时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这种模式对普及会计信息化有一定的意义,简单会计软件的成功应用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为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Intranet(企业内联网)模式该模式强调财务业务一体化,是企业应用电子计算机对财务会计业务(包括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和经营业务(包括采购、销售、生产、储运)进行协同处理和监控。该模式利用Intranet(企业内联网)技术,以帐务处理模块为基础,采用横向和纵向两种延伸方式对孤岛模式进行改进和扩展,对提高中小企业自身核算和管理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所谓横向是指在软件功能上进行横向扩展,扩大软件的服务范围,满足更多的数据需求,如增加购销存模块、成本管理模块、资金管理模块等;纵向是指在软件功能上向决策层纵向发展,满足企业分析、决策的需求,解决更多的非结构化问题,为更高层次的企业领导者服务。如增加预测决策模块、财务分析模块等。该模式能够实时高效地生成会计信息,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策略。这种模式实现的难度较低,对软硬件的配置要求不高,维护和升级要求不强烈,同时其投资建设的周期短,建设过程中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也较小。
(三)ASP(在线租赁)模式ASP是指ASP(应用服务供应商)在Intemet上提供财务软件租赁的电子商务模式。这是近年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后出现的新型财务解决方案,在这种方案下用户无需购买软件,可通过专业网站获取理财服务并按服务项目和数量付费,是某一服务商将自己的应用软件放在服务器上供租赁,并对租用者负有维护、管理软件,提供技术支援等责任,租赁者通过网络获得使
用权。ASP模式的出现为解决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化难题提供了良好的选择,特别适合那些规模不大却有很多分支机构的企业。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不足,如网络安全难以保证、网络带宽不够,数据处理速度慢、ASP服务的质量问题、信息披露的风险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ASP服务商提供的租赁模块相对简单,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的全部要求,因此这种模式有待于ASP服务商的改进。
- 上一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下一篇:航天文化和航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