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共享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先进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迫切的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一需求背景下,以国际上该领域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基础,阐述构建先进资源共享环境的关键要素及机制。
学习联盟项目简介
学习联盟项目(简称TLF)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资助的合作计划。它免费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所有学校提供数字化的课程内容,以支持学生学习这两个国家教材中的关键概念和关键技能。自2001年以来,TLF开发了超过9000多种数字课程资源,向超过25个科研机构、专业协会和其他组织采购资源,内容覆盖了数字化课程资源、合作模式、规范与标准、技术支持与创新应用等方面。
学习联盟项目分析
学习联盟项目在基础教育领域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在于其包含了构建先进资源共享环境的关键特性。
1.融合学习对象技术的资源共享与管理方式
学习联盟项目提供了以简明方式呈现的课程资源包与学习对象环境。作为资源网站,TLF与国内众多的资源网站的不同,关键就在于学习对象。学习对象是指“任何具有可重用性并用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2],是在结合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科学思想以及有关教学理论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构件[3]。下图表明了教育资源发展生态环境中学习对象的作用和地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习对象不是指一幅图片、一段音频,也不是指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上述材料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起来的教学构件,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思想。开发者要保证学习对象应用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因为它不是整个课程的教学构件,而是“粒度适当的,能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多次重复使用的数字化教学构件”[3]。基于学习对象的资源共享与管理方式为高效开发和共享学习资源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2.以标准与规范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
学习对象虽然具有可重用性、再生性、适应性和可测量性,但要保证学习对象能够在不同的信息系统、资源存储器和学习平台间灵活地传递,必须建立统一的数字内容标准,以规范学习对象的开发和使用。在TLF中,标准与规范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资源的描述、封装等层面,更渗透到了课程的质量保证等方面。人们制定了相关的质量保证框架,用来确保所有产品满足TLF在质量设计、开发、传递和维护上的要求。TLF质量保证框架的根本原则是:用户(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各个开发阶段收集的用户反馈;涉及多学科的开发团队,以确保教学和技术的双重质量;使用最适当的媒体形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和技术的可达性。该框架能够帮助内容开发者和提供者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便于专题小组和教育专家对各个工作阶段进行评价。另外,在内容开发技术、版权管理、可达性、元数据等方面也制定了一定的规范。其中,内容开发的技术规范涉及可达性、可操作性、灵活性、持久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版权管理规范包括公平的权利许可、权威的权利品牌、灵活的权利交易和合法权利的遵守等方面。
3.高可用性渗透在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诸多环节
可用性是促进资源共享与管理平台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证资源的可达性、可变更性和可重用性是学习联盟在设计时的一个基本考虑。TLF中的资源分类清晰,包括交互式多媒体资源、交互式测评资源、来自合作机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课程资源包和教师观点。TLE对资源的核心设计原则还有着明确的界定:首先,学习活动必须让学习者积极并且批判性地学习。其次,学习者必须明确知道学习目的。再次,成功的学习设计需要关注教学法、介面、信息和交互四个核心设计元素。
4.优质服务是创建资源共享与管理环境的保障
TLF的资源开发者可以是教师、学生以及专门的公司,并由教师专题小组和用户专题小组负责审核。使用者可以在网站上查看部分资源,也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与他们取得联系,以获得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
资源网站分门别类地提供资源和相应的服务支持,如开发设计流程、开发技术支持等。网站还为使用者提供了多种查找资源的方式。对于每一个学习对象,使用者可以查看该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描述和相应的元数据标准,对学习对象进行预览、免费下载、查看相关链接以及评价等。此外,网站还专门为教师制作了教师指导手册,指导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用资源。
除上述资源服务外,网站还为使用者提供了如何开发、定制以及使用学习对象的相关指导,并提供所需要的相应工具软件的下载链接。
5.创新应用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的持久动力
学习联盟项目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建立合适的资源、推进这些资源同学校教育相结合、作为发展的持久动力。
学习联盟项目每年都设立了不同的研究主题,以推进TLF数字化资源应用。如2007年的主题是关注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评价、学习联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联盟中学习对象的使用和影响;2008年的主题是关注课程内容对本地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参与度的影响等;2009年的主题是关注教师使用电子课程资源的动机等;2010年的研究重点则为如何提升教师使用资源的效果、影响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相关因素。
学习联盟项目的启示
学习联盟项目是一个由政府倡导和推动的国家级项目。自2001年至今,该项目始终关注数字化学习的创新性应用,并不断在实践中努力尝试,在e-Learning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备受人们瞩目。它在以下方面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1.将“学习对象”理念贯穿于资源设计、管理、组织和使用的各个环节
学习对象由一个或多个文件组成,或者独立工作,或者按学习序列以一个组件的形式工作。它是通过内容的完整性来定义的,而不是通过对象的大小来定义的,它应该支持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而不仅是指定的模式。内容的设计应该确保在线学习体验可以被整合到教室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把教室延伸到真实世界中,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加强学生的理解。
先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环境最大的特征是分布性、集成性、动态性和海量性。我们应在“学习对象”的层次上,将资源共享环境建设中的技术特性(如技术标准、可存取接入性)与教育特性(如高质量教学资源、教育教学原理的满足等)融合起来,形成有意义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可重用单元,为未来高可用性的、生态化的资源共享环境打下基础。
2.服务是构建先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从TLF项目的实施来看,在资源的制作、使用、优化等环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服务。在资源的制作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参与度以及各个开发阶段中的反馈,让教育专家、多媒体开发者、教学设计专家和技术专家加入到资源制作中。在资源的使用上,课件类资源具有详细的资源使用指导手册,包括教学应用策略建议、资源的适用群体和范围、可存取性说明等。平台中内嵌了资源应用、管理信息的公告平台,为资源服务提供了内在的、稳定的支持。在资源的优化环节,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和可选择的主题,让学生能以更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利用资源环境推进使用者信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
资源的使用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更是提升资源使用者信息素养的过程。从TLF项目的实施来看,应用是推进先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应用的过程是探索的、渐进的,是创新扩散式的。这是因为与小规模的、离散的、静态的资源系统完全不同的是,先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更多承载的是聚合社会资源、提升使用者信息素养的功能,应持续、有效地推进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注:本项目受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级生态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建设及应用研究”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
[1]张虹波,李玉顺等.e-Learning资源共享环境及共享机制建设发展现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篇2
【关键词】中南部饮水;水源工程;影响分析;宁夏泾源县
【Abstract】Through the Water Guyuan Jingyuan argumentation,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ydraulic engineering and water status and water demand planning,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urban and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Ningxia water projects on the use of local water resourc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Water conditions match, industrial layout adapted to the conditions and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to suppor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Key words】South Central water;Water projects;Impact analysis;Jingyuan
泾源县位于宁夏自治区最南端,六盘山东麓,隶属固原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0′52″~106°30′05″,北纬35°14′20″~35°46′38″,南北长56.2 Km,东西宽20.1 Km,国土总面积1131 Km2,东与甘肃省平凉市接壤,西与宁夏隆德县毗邻,南与甘肃省华亭、庄浪两县相邻,北与固原市原州区连接,距固原市79 Km,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420 Km。
泾源县辖大湾乡、六盘山镇、香水镇、兴盛乡、黄花乡、泾河源镇、新民乡4乡3镇,共有110个行政村,309个自然村,2012年末人口102317人,其中,城镇人口22027人,城镇化率为21.5%,农村人口80290人,占78.5%,人口密度92人/Km2,是全国回族主要聚居区之一。
1. 水资源评价
1.1 地表水资源。
泾源县境内主要河流水系有策底河、泾河干流、暖水河、颉河、茹河、红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0348万m3。
1.1.1 策底河:策底河发源于泾源县石沟阳洼庙庙梁,自西向东流入甘肃省泾川。境内主河道长16.8Km,流域面积107Km2,河道比降27.5‰,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461万m3。
1.1.2 泾河干流:泾河干流发源于六盘山东麓的马尾巴梁,流域河流密集,水量丰盈。主要有泾河源头各支沟、盛义河、香水河、胭脂峡等较大河流,自西向东流淌,进入甘肃平凉市崆峒峡水库,境内干流全长38.9Km,流域面积455Km2,河道落差大,河道比降17.4‰,多年地表水资源量10142万m3。
1.1.3 暖水河:暖水河发源于泾源县惠台的马场沟,由西向东流经惠台、米岗、沙塘川进入甘肃省的崆峒峡,海拔高度2642~1941m。境内主河道长27.4Km,流域面积173Km2,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河道比降17.5‰,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028万m3。
1.1.4 颉河:颉河发源于泾源县大湾乡红沟,由西向东流经什字、蒿店两乡,于苋麻出境,在甘肃省平凉市八里桥汇入泾河干流,流域面积285Km2,主河道长29.8Km,河道平均比降28.2‰,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705万m3。
1.1.5 茹河:发源于泾源县大湾乡水沟掌由五里山入彭阳县境内,县境内流域面积74Km2,主河道长9.1Km,河道平均比降53.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849万m3。
1.1.6 红河:发源于泾源县六盘山镇马家湾由马莲滩入彭阳县境内,县境内流域面积19Km2,主河道长4.5Km,河道平均比降66‰,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63万m3。
1.2 地下水资源。
根据《宁夏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将泾河流域作为山丘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以山丘区总排泄量确定,山丘区地下水排泄量主要为河川基流量、机井开采量。山丘区河川基流量有实测水文资料的评价区按基流/径流比值计算,未控区按相邻区(地形、地貌、水文和气象条件相似)基流模数类比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2914万m3(泾源县各流域分区水资源量成果表见表1)。
1.3 水资源可利用量。
(1)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是将库坝工程来水面积内不同保证率的径流量扣除蒸发、渗漏损失以及泥沙后,剩余清水量全部作为蓄水工程不同保证率的可利用水量。
(2)泾源县水资源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为12555万m3,P=50%、75%、P=95%保证率水资源可利用量分别为11606万m3、8159万m3、5730.6万m3(泾源县各分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见表2)。
2. 用水现状分析
2012年泾源县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539万m3,其中居民生活需水量为67.5万m3,占12.5%;农村生活用水166.2万m3,占30.8%; 工业用水总量为12万m3,占2.2%;农业灌溉需水量为293.3万m3,占54.5%,总用水量占泾源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2.65%,占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的4.3%,占初始水权分配水量1400万m3的38.5%,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3.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
泾源县泾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0348亿m3,水量丰沛、水质好,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为12555万m3;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是将泾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引到固原市的彭阳县、西吉县、原州区、中卫市的海原县部分地区,涉及一个市区、三个县城、44个乡镇、603个行政村、3559个自然村,解决111.8万人的饮水困难,设计引水量3980万m3,其中配置给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海原县水量分别为900万m3、850万m3、1700万m3和530万m3。该工程2013年开工建设,2015年底建成运行。
4. 水量供需分析
(1)到2015年泾源县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达到780万m3,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设计引水量3980万m3,合计需水量4760万m3,占泾源县水资源总量的23.4%,占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的37.9%。
(2)到2015年泾源县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达到1230万m3,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设计引水量3980万m3,合计需水量5210万m3,占泾源县水资源总量的25.6.%,占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的41.5%。
5. 结束语
根据《宁夏黄河地表水资源县级初始水权分配方案》(自治区人民政府《宁政办发[2009]221号》),分配给固原市各县区地表水初始水权分配指标总量为2.97亿m3,其中原州区1.26亿m3(支流0.78亿m3,黄河干流0.48亿m3)、西吉县0.66亿m3、隆德县0.31亿m3、泾源县0.14亿m3、彭阳县0.60亿m3;按流域分解其中清水河1.06亿m3(包括黄河干流的0.48亿m3)、葫芦河0.63亿m3、泾河1.25亿m3、祖厉河0.03亿m3;计入宁夏彭阳县泾河流域用水量后仍然没有超出初始水权分配方案中的指标,因此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对泾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影响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 泾源县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宁夏水文水资源局,2012年.
[2] 《固原市泾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
篇3
一、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水资源配置工作中,需要以水资源档案作为重要依据。长期以来水资源档案都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管理,这不仅影响了水资源档案的开发利用,而且也越来越无法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了能够使水资源档案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水资源档案管理的水平。通过强化水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水环境的系统管理及保护,使水资源档案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一)信息网络的建设。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加强水资源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从而为水资源档案信息化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做好水资源局域网建设的同时,还要建设水资源智能管理物联网,充分的借助于网站这一平台来水利信息。在局域网范围内,各单位可以在自身权限范围内水资源档案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有效的实现了水资源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通过信息网络建设,各个水资源管理站能够有效的实现连接,构建一个综合管理的服务体系,有效的实现水资源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应用,同时还能够与其他系统实现远程连接,为水资源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发水资源信息服务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水资源信息的管理,要加快推动水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的开发,从而为水资源信息需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建设水文档案数据库,对水文信息进行统计,对水资源档案数据进行快速检索,而且有效的提高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所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需要与动态连接标准相符,要能够运行本地数据库,同时还要能够运行C/S结构的数据库,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够与多数数据库进行连接,加快系统的使用和普及。
(三)安全体系建设。在水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对信息的安全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水资源档案信息系统,需要设置防火墙,并进行身份认证,同时还要做好数据备份和密钥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改进各项管理制度。对于用户,需要采取具有较强制约作用的授权服务措施,以此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这样水资源档案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一)对节约用水规划以及水平衡报告进行的管理。由于节水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复杂,而且需要制定用水规划、报表及各种奖惩措施,利用手工来对节水档案进行统计鉴定、编目及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节水档案中涉及到了水平衡报告的整理及节水计划中相关数据,同时还要统计出数据的总量,这就需要将信息化技术在节水档案管理中进行应用,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节水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框架上选择的是“积木”式,所有软件功能是互不影响的,彼此可以共享数据,这样有利于节水档案管理更加简单方便。不管是关于水平衡测试的报告书还是对节水计划进行的管理,都是按照桌面方式在微机上进行展示的。计划员根据各单位用水情况编制用水计划,然后将用水计划输入计算机存贮,并能对计划进行检索、分类、汇总,结果以屏幕显示、存盘或以打印方式输出。水平衡测试报告书的微机应用与人工操作有很大不同,它在桌面呈现出编号、单位名称、计划量、实用量、万元产值耗水量、漏失率等多项计算数据,在输入数据和统一编号后,应用时在形式上和计划管理是一样的,有利于节水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对数据的使用以及收集。
(二)对地下水档案进行的管理。对城市水资源管理有主要是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的管理,地下水档案中主要涉及到使用地下水居的及单位在使用地下水方面的相关信息,城市地下水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取水的时候要进行登记,主要应用于采用地下水单位的位置、井位、成井时间及井深、井径等原始的采集和汇总,使地下水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快捷的得到水井的自然数据;其次,凿井要先申请,竣工的时候需要验收报告,以全面规划以及控制地下水,不满足验收要求和凿井规定手续的禁止对其验收,并禁止使用,以促进水资源实现供求平衡,规范水井分布;再次,废井回填要做好记录。在建井时,还要了解报废井的具体情况,以使该市的地下水免受外来物质的污染,保障地下水的数量以及水质满足要求,是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最后,采取微机汇总的方式,将地下水资源的实际水质变化进行展示。
篇4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版权;知识共享协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11―06
在教育领域,一项席卷全球的运动正日益蓬勃展开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来教育模式的图景,这就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提出颠覆了传统教育的资源获取模式,它主张“人人可以免费开放获取教育资源”,倡导教育公平,资源开放、知识共享。但是资源开放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资金、推广、效益、版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就版权问题而言,国内外已有相关的版权法,但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为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方式,版权法保护期过长、保留所有权利的限制难以满足数字环境下知识的开放与共享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以公共授权模式为特点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应运而生。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简称CC协议)倡导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的著作权利用模式,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让开放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这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传播与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CC许可协议的起源与发展
1 CC许可协议的缘起
目前与数字化资源版权有关的法律,在国际上主要有《伯尔尼公约》、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等。我国有关的版权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版权法虽然保护资源版权,同时也限制了资源的开放使用。主要是以下原因:
(1)对作品的保护期过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十条规定,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第二十一条规定除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其他著作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国外的版权保护期也不例外,《尼伯尔尼公约》对作品保护期的规定也是50年;美国版权保护期更长,美国1998年签署的《版权保护期延长法》将个人作品版权保护期延续到作者逝世后70年,而法人作品的版权保护期延续到作品发表后95年。版权的保护期太长,限制了资源价值的发挥,有些资源的价值可能在保护期结束之前就消失了。
(2)对版权的绝对保护
版权法规定的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表演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限制了用户对于开放资源的获取、使用和传播;保护作品完整权、改编权、翻译权和汇编权限制了用户对于资源的重用和修改;作品的自动保护原则将使得作品一旦完成就自动受到版权法保护,因此要将资源提供开放访问,有些著作人开放自己的作品,除了主动提供资源之外,还必须主动说明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这样对于开放资源的传播来说就会很被动。
综上所述,从版权法对作品保护的时间和一些权利来看,如果作者不许可作品使用,那么资源的开放目标就无法实现。但是版权法赋予作者许可和转让作品使用的权利。根据这一规定,为了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便出现了多种开放共享许可协议。像自由软件基金会的GNU自由文件许可协议(FreeDocumentation License,FDL);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Commons,简称CC)提出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等。这些许可协议的目的都是希望能给创作者更多机会,将一些权利授予他人,允许别人对其作品进行某种程度的使用。目前在开放教育资源领域广泛使用的是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是由知识共享组织的一种许可授权机制,实质上也是一类合同,是权利人在版权法的体系下,由权利人先保留对于该作品的版权,然后再运用版权法赋予作者的权利,对其所有权做出取舍后,将其中一部分权力给其他自然人或实体(在我国体现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律行为。该合同对缔约双方都有约束力,同时要求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使用者遵循权利人所选定的授权模式,不越界侵占权利人的利益。CC许可协议帮助权利人标识自己作品的权利状态以及其所赋予使用者使用的条件,倡导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的著作权利用模式、对受著作权保护的内容进行合法的分享与使用,以帮助作品实现广泛传播以及公众对知识与信息的开放获取。
2 CC许可协议的发展
CC许可协议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2002年,CC组织了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的用户需求,更好地实现其“合法地分享、再次使用与演绎”,CC组织根据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断更新CC协议的版本,已经从1.0、2.0版本更新到现今的3.0版本。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从电影到流行音乐,从电子书籍到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资料库(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News),从论文、教材到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程计划(MIT open CourseWare),超过1000万件的各类数字网络作品均广泛采用知识共享授权许可方式进行传播和使用。同时,CC协议还得到了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America,RIAA)与美国电影协会(Morion Picture AssociationofAmerica,MPAA)等版权管理机构的支持。
中国大陆引入CC许可协议(未本地化版本)的活动始于2003年。当时的项目团队进行了1.0版CC协议的翻译工作。2005年,CC中国大陆项目负责人主持了2.0版CC许可协议的翻译与本地化工作。2006年,经CC批准的中国大陆版2.5版CC系列许可协议在北京正式。截至目前,CC许可协议经过八年时间的运作,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国内CC许可协议已经应用在许多被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上,包括书籍、站点、网络日志(博客)、照片、影片、录像片、歌曲以及其他音频的或视频的制品等。
迄今为止,世界各地已有100多个隶属机构在70多个司法管辖区来支持和促进CC的活动,包括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和法律环境,在不同辖区的CC组织,会产生相应的本地化版本。
3 CC许可协议的内涵
CC许可协议包括4个基本选项,它们分别是:
1.署名(BY):您允许他人对自己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及演绎作品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但在这些过程中对方必须保留您对原作品的署名。
2.非商业性使用(NC):您允许他人对您享有著作权的
作品及演绎作品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但仅限于非商业性目的。
3.禁止演绎(ND):您允许他人对自己的作品原封不动地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但不得进行演绎创作。
4.相同方式共享(sA):只有在他人对演绎作品使用与您的原作品相同的许可协议的情况下,您才允许他人发行其演绎作品。
可以将以上的选项进行组合、搭配,由此构成六套核心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表1将这些许可协议从限制最严格的许可协议开始,以限制最宽松的许可协议结束的顺序列出。
(1)署名一非商业使用一禁止演绎(BY-NC-ND):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是六种主要许可协议中限制最为严格的。这类许可协议通常被称为“免费广告”许可,因为他人只要注明您的姓名并与您的作品建立链接,就下载并与他人共享您的作品,但是他们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或者进行商业性使用。
(2)署名一非商业性使用一相同方式共享(BY-NC-SA):该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他人注明您的姓名并在以您的作品为基础创作的新作品上适用同一类型的许可协议,该他人就可基于非商业目的对您的作品重新编排、节选或者以您的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基于您的作品创作的所有新作品都要适用同一类型的许可协议,因此适用该项协议,则对任何以您的原作为基础创作的演绎作品自然同样都不得进行商业性使用。
(3)署名一非商业性使用(BY-NC):该项许可协议允许他人基于非商业目的对您的作品重新编排、节选或者以您的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尽管他们的新作品必须注明您的姓名并不得进行商业性使用,但是他们无需在以您的原作为基础创作的演绎作品上使用相同类型的许可条款。
(4)署名一禁止演绎(BY-ND):该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他人完整使用您的作品,不改变您的作品并保留您的署名,该他人就可基于商业或者非商业目的,对您的作品进行再传播。
(5)署名一相同方式共享(BY-SA):该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他人在其基于您的作品创作的新作品上注明您的姓名并在新作品上使用相同类型的许可协议,他人就可基于商业或非商业目的对您的作品重新编排、节选或者以您的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该项许可协议与开放源代码软件许可协议相类似。以您的作品为基础创作的所有新作品都要使用相同类型的许可协议,因此对所有以您的原作为基础创作的演绎作品都可以进行商业性使用。
(6)署名(BY):该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他人在您的原著上标明您的姓名,他人就可以基于商业目的或者非商业目的发行、重新编排、节选您的作品。就他人对您的作品利用程度而言,该项许可协议是最为宽松的许可协议。
除了上述六种主要CC许可协议,2007年,CC组织了CC0和CC+,作为CC许可协议的补充。CCO将克服一些在尝试将一些作品提交到公共领域时遇到的困难,使得作者可以放弃对其作品的权利,一旦作品采用CCO,该作品在法律意义上不再属于他自己,任何人可以按照任何方式使用该作品,包括用于商业用途。因此可将CCO视为No rightsreserved。严格来说CCO并不是一种许可协议,而是一种法律手段。CC+使得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为作品添加两种不同的许可,就可以授予用户一些额外的权利,也就是可以授予CC许可之外的其他权利。
4 CC许可协议的使用
CC许可协议是建立在著作权之上的,所以每一个协议都有署名这一项。我们的作品使用CC许可协议进行授权时,可以使用CC官方网站的许可协议生成工具,通过选择符合自己的要求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将其应用到所的作品上。一旦选择了某项许可协议,并且应用到一部网络作品上,按照有关说明将Html代码包含在您的作品中。这些代码将自动生成“保部分权利”的按钮,以及我们的作品适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声明,或者当选择将我们的作品捐献到公共领域的时候,将自动生成“无权利保留”的按钮。这种按钮起了告知的作用,它告诉那些接触到您的作品的人:您的该作品适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而Html代码则包含有元数据,使得您的作品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搜索引擎被找到。
三 cc协议在开放教育资源中保护版权应用的案例
由于CC许可协议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从CC许可协议以来,世界各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开始在文化领域(如摄影、音乐、网站、丛书)、科学领域(如科研成果,插件)、教育领域(如教材,课件)以及政府部门使用。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开放资源来说,开放教育资源与知识共享拥有相同的理念:倡导合法共享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繁荣。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领导力量。下面介绍几个开放教育资源模式下著作权方面使用CC许可协议的案例。
1 CC许可协议在开放课件中的应用
CC在开放课件中的应用,使得我们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开放,使得知识不再私有化,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麻省理工学院(MIT)开放课件(OCW)运动堪称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典范。MIT开放课件项目在保守和创新之间开拓了诸多可供探讨和尝试的新领域,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其所涉及的众多教育资源的著作权管理问题。MIT开放课件项目的所有教育资源在著作权问题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完全进入公有领域的资源,这部分资源已脱离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可以为公众免费自由获取,是绝对意义上的开放;另一类是仍受到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对于这类资源,通常是经过麻省理工学院教学人员的授权,由教学人员对这些资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负责。
迄今为止MIT的OCW已经有2000多门课程使用CC许可协议授权,允许他人使用作品或演绎作品,演绎的方式没有严格限制,可以编辑、翻译或混合创作。但明确提出了使用或演绎过程中应满足CC的署名一非商业使用一以相同方式分享(BY-NC-SA)许可协议。同时特别针对“非商业使用”做出了详细阐述。
除了MIT的开放课件项目使用CC许可协议之外还有提供教学视频资源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网站上所有的视频资源都是通过CC的署名一非商业性使用一相同方式共享(BY-NC-SA)的许可协议进行授权使用,很多视频被翻译成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普通话、印度语等;犹他州开放高中(OHSU)公开十个学期的持牌课程教材,这些开放教育资源采用CC的署名(BY)许可协议。
2 CC许可协议在开放图书中的应用
CC协议在开放教材中的使用,使得大学教材与中小学教材在短时间内的编写与修订成为现实,从而也大大降低了教材费用,使得优质廉价的教育资源的进入课堂,为师生所用。
(1)平世界知识库
平世界知识库(Flat World Knowledge)是目前最大的一家面向全球学生提供免费开放大学课本的出版公司。它的市
场定位很独特,把全部开放课本放在互联网的上运作,允许教师与学生在线使用、修订、改编,这样就使教材的成本大大降低,学生不再为高价的教材而发愁,使教授们对内容有了更好的掌控力。
平世界知识库将CC许可协议融入其商业模式,使用CC的署名一非商业性使用一相同方式共享(BY-NC-SA)许可协议,它允许教师与学生改编教科书,以适应他们个性化的课程,同时提供低价的补充材料,允许其他教师与学生用户进行复制、分配、展示和使用平世界知识库中的资源。除了开放教科书,平世界知识库网站含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数据、文本、图片、教师与学生制作的衍生作品,这些内容都要使用CC的署名一非商业性使用一相同方式共享(BY-NC-SA)许可协议。平世界知识库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富创新又吸引人的模式,也为推动开源、免费数字教科书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2)CK-12基金会
CK-12基金会是旨在降低CK-12领域教科书成本的非营利组织,它采用开放内容、网络导向的FloxBook合作模式开发相关教育资源。CK-12的Flexbook平台是一种自由而开放的教科书协作平台,使参与的教育者能够共同开发及编纂教学素材,FlcxBook平台可以快速地补充和丰富教材内容。它允许每个教师依自身实际授课需求,采用全部或部分内容,也可自由地增补、调整、分享修改教科书内容。
CK-12基金会内的教学资源均采用CC的署名一非商业性使用一相同方式分享(BY-NC-SA)许可协议授权,在符合CC许可协议授权范围内,教师可以在线浏览、下载PDF文档,也可以自行从事翻译、改编、剪辑或影印等。教师可以将在线教科书当成基础内容,依据实际的教学方式与计划,自行制作教材内容,因此无须依赖教科书商的流程,就可以自行更新教材内容,甚至可以作为未来改版教材的素材资料。
CK-12基金会利用的开放性授权机制,降低了素材内容分享与创作交流的成本,这些网络上提供的免费教科书内容,对于丰富学科领域的教学资源亦有莫大帮助。
3 CC许可协议在开放教育社区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开放教育社区越来越多被人们使用,这是因为在社区中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目标。CC协议的使用,为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版权保护提供了保障。
Curriki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为K-12以下的美国中小学教学提供开放式教育资源。与一般的学习类网站不同,Curriki提供整套的课程方案。所有资源均通过网络社区撰写、审核和。截止到2010年7月,该网站已有515个讨论组和36216个主题课。Curriki的资料库里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供选择,这些资源根据不同的主题范围、教育水平和语言进行分类。
Curdki中的大多数资源遵循CC的署名(BY)许可协议,为Currild贡献内容的用户有权选择通过各种CC许可协议资源,或者声明资源处于公共领域,别人可以无任何限制的使用。同时CC的署名(BY)协议使得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有权根据需要对资源进行修改、混合、共享和传播,使这些资源能够及时地,最大限度地与其授课内容保持一致。CC的署名(BY)许可协议具有极大地灵活性,使授权的资源及时得到必要的调整。
Curriki这样的OER组织,在CC的署名(BY)许可协议允许下,教师们可以自由改动各种资源的内容,以符合教学需要和文化上的各种需求。通过在公共知识库上创作和教学资源,教师们不再是相互孤立的个体,从而避免重复性的工作。既然资源在教师社区里自由地分享,教学材料调整的工作负担就大大减轻了。从而可以让教师们把更多宝贵的时间投入到其他重要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分享资源,可以使更多的人从一个共享的资源库中受益。
除此之外,对等大学(Pecr2Peer University)社区,社区成员构建的各种教育资源,用户可以在CC的署名一相同方式共享(BY-SA)许可协议的授权范围内,进行分享、修改、增补,使用。CC协议在开放教育社区中的使用,使得社区中的资源得以更好的建设与共享。
四 CC许可协议在开放教育资源中应用的析与启示
基于以上CC协议在开放课件、开放图书、开放社区中的应用案例,我们总结一下CC协议在开放教育资源中使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在开放资源中使用CC协议的实践。
1 CC协议在开放教育资源中使用的价值
(1)灵活的解决了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问题
人们在版权法的环境下,通常位于两个极端,一是保留所有权利,另一端是不保留任何权利。使得开放资源要么过度垄断,要么弃之不管。从文章的应用案例也可以体现出CC协议使用的灵活性,CC协议倡导“保留部分权利”这样一种平衡机制,保护版权的同时,又最大程度的促进资源的开放。
(2)促进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CC协议在保护资源版权方面做出了限制,但是它更主张人们在使用资源时对资源进行合法分享、使用与演绎。随着时间的变化,课件的内容会过时,图书的内容会陈旧,社区资源有待更新。这些资源只有被人们不停的使用,修改,演绎与创造,才能进行更新,人们才能更好的共享最新的资源。
(3)促进开放资源的创新
CC许可协议在开放,共享的理念的基础上,更加鼓励用户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传播的。
CC的创始人Lawrence Lessig用一个函数公式来描述创新与开放之间的关系:innovation=f(openness)。开放是创新的前提,但如果没有限制的,消极的复制,篡改,转发,创新同样是不能发生的。
CC协议的使用,使开放增进了信任,信任降低了风险,而风险的降低意味着收益的增加。相反,如果资源被所有权人控制、垄断,创新就会走入低迷。
(4)发扬了文明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精神
CC协议的使用,对版权做出了保护,使得人们在合理利用资源时,更加尊重别人的知识。而不是随意的“复制”、“粘贴”,滥用、剽窃别人的成果。很难想象在一个抄袭、剽窃、滥用资源成风的社会,怎么会有创新?怎么会有对知识的尊重?文明使用资源的行为才能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创造,才能鼓励人们积极的共建共享资源。
2 对精品课程资源版权问题的思考
在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在2003年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我国高校精品课程项目自启动已有8年时间,通过对全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的资源已达到一定规模,很好地促进了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宗旨是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然而,与国际上的优秀实践范例相比,我们的项目在教育资源的共享、应用、版权保护方面存在很大提升空间,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精品课程在版权保护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两点:
(1)共享精品课程资源中破坏版权的行为
在网络发展的今天,“复制”与“粘贴”成了我们利用各
种资源的快捷方式。精品课程资源利用也不乏如此。权利人的大量优质课程资源,被用户轻易的复制,不加任何标注的进行应用。甚至不经权利人的允许,转发给别人使用。使用的目的有多种多样,有的人甚至拿来获取私人的经济利益。这些行为对权利人的版权造成极大地伤害,使得权利人不愿积极的共享自己的资源。
(2)权利人过度保护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
教师是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者,也是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受版权保护和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意识不到开放教育资源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有些教师不愿意使用别人已经建设好的资源,自身也不希望把建设好的资源与别人共享。过度的保护精品课程资源,或者是开放质量不高的课程资源。开放的精品课程资源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3 在精品课程资源中运用CC协议
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促进资源的更新与创造,使得开放教育资源实现最大的利用价值。我们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也可以尝试运用CC协议。
采用CC的各种协议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授权,并对著作权权利的范畴进行明确界定,清晰地阐释允许他人共享的范围和使用方式,使得用户不会轻易的“拿来”。在CC协议所倡导的“保留部分权利”这种平衡的版权管理机制下,权利人的版权就能得到一定的保证,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共享资源,传播优质资源,促进精品课程资源的更新与创造。
CC协议主张的是进行合法分享、使用与演绎,我们要在尊重私人知识产权保护的世界中利用、传播和推广资源,这也需要每一个精品课程资源的已然或潜在提供者以及不计其数的使用者的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实现共赢的效果。
4 CC许可协议的局限性
开放教育资源需要CC许可协议促进资源更好的开放与使用,但CC协议并不就是完美的,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CC协议的局限性。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是不撤销的。这意味着,您不能够阻止已经依照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获得了您的作品的人依照该许可使用您的作品。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候,停止使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对您的作品进行授权;但是您不能从流通中撤回已存在的使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授权的您的作品的复制品,无论他们是简单的复制品,还是汇编作品中收录的您作品的复制品,或者基于您的作品创作的演绎作品的复制品。知识共享协议法律文本一直是本着在法院具有强制效力的意图而设计的。但是CC协议的授权不会提供与著作权法提供相同或者替代的保护。此外,由于CC协议发展的局限性,有些协议有待完善,这也是CC组织不断更新CC协议版本的重要原因。在使用CC协议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授权时,我们要全面了解CC协议的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CC协议为我们服务。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3;F550-4
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及优质资源的共享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日渐突出。为此教育部提出对已有的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优质资源共享课。如何使既有的精品课程继续发挥作用,如何借鉴精品课程的经验教训,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资源共课程,成为当前课程建设与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一、我校概率统计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我校理、工、经、管类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全国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必考科目,受众面非常广范。我校自2005年开始建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并于当年建成校级优秀课程,2006年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之后学校和学院加大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建设力度,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5年的持续建设,完善了精品课网站内容,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并在2011年通过河北省第二次验收合格。几年来,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教师和学生访问,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对优质资源共享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概率统计精品课网站的内容十分丰富,也便于师生的学习,但从实际应用上来看,网站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更新意识,缺少对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第二,缺乏对网站的长期维护,精品课网站中有时会出现打不开网页等技术问题,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第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精品课程网站虽然使用了交互平台,但学生在交互平台中提问的较少,老师作出解答的也不多。诸多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对概率统计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思考
从教育部的文件中可以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开放共享课程资源为基本目标。这实际上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资源要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丰富性、优质性、可利用性和共享性。而原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已经具备,但丰富性和优质性差强人意,共享性较差。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源于精品课且又优于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突出资源的“优质性”和“共享性”,注重资源的丰富性和可利用性,优质资源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有建设的意义。另外,精品课的转型升级,应该有新的东西,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并融入新的教学成果,使其能够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相适应。因此我们认为,此次概率统计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主要应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升级优化教学内容,升级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共用。
1.教学内容的转型升级
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既然转型升级,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就应该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升级优化。为此课程团队创新了建设理念,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提出“基础、实用、新型、能力”。“基础”是指将概率统计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应用方法扎实地传授给学生。“实用”是指加强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把概率统计在各个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讲课当中采用案例教学,尽量列举生活当中学生能接触到的实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新型”是指把应用在概率统计中的新科技知识和概率统计新的应用实例引入教学中。例如Excel,Mathematica是概率统计计算中常用的两类软件,把两类软件语言引入教学,使学生可以使用Excel、Mathematica等统计软件计算样本的均值、方差、矩、协方差、参数估计等,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能力”是指学生应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每一章引入与专业相关的1-2个工程问题,使学生知道概率统计可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自己动手解决一些简单工程问题,建立较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求解。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编写了基础教程和实训教程2本教材。基础教程中,每章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全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第二部分为本章内容的应用案例;第三部分为方法拓展,;第四部分为典型问题分析;第五部分为Mathematica程序实现。实训教程部分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凝练,同时加入了资深教师的讲座内容,习题课内容和自测内容,在提高教材质量的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知识水平。
2.资源建设的转型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因此,“优质+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灵魂,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关键。为此,我们将概率统计课程资源进行了优化与整合。按照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分类建设,基本资源是指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作业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所以建设时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注重课程资源的普适性。例如,课程的视频录像,可以以知识点为主线,用微课的形式制作,以便于学习者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方便查找。通过系统完整的基本资源建设,使学习者能系统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和随机思想,以及概率思想和统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拓展资源是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扩充和展示,包括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各种特色资源,是原精品课程建设最薄弱的部分,也是转型升级中最有特点的地方,我们精心组织、选择了丰富的精品资源素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试题库、互动平台等,学习者通过拓展资源来丰富和突破概率统计课程的重点难点,使教师教学变得更直观、形象,知识链接更清晰,使学习更有兴趣。另外,建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问题案例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在案例库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师在上课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案例库中选取。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要相互支撑和相互补充,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关键就是要克服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
总之,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原精品课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其次要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发展现状和学习者学习需求,充实、更新、丰富基本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真正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更好的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需要建设者能够始终如一地投入。不断扩大受众面,真正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012.
[3] 李建春.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13(8)
[4] 吴 宁 冯博琴.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篇6
关键词 资源 一体化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64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 in Integrated Courses Teaching
LIU Jianfeng, WANG Na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8)
Abstract In the aspect of course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resource sharing,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quality of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effective use in integration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zation of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integration, To further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resource; integration; use
自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产生一来,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把教、学、做很好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在交流互动中进行,课堂气氛活跃。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他们喜欢数字化的学习工具和数字化生存方式,对网络有着天然的兴趣和适应能力,更喜欢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探究学习而非被迫接受知识。习惯于网络化生存的这些学生,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充满抵制情绪,①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而一体化教学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对实际的操作和与操作相关的知识掌握得还可以,但是其他一些应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不稳固,过一两天学生就将所学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这样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样,掰一[扔一[,实际上学生最后只掌握了很少的一点知识,老师教了100%的知识,而学生最后只掌握了30%~40%的知识。如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就成为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慨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②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这些资源和内容为学生的“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可以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等不同需要,对于实现教学改革的“三个转变”具有积极作用: 即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 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转变。③
如何在一体化课程中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成果呢?我们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一体化课程进行分析、运用。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这门课之前应当具备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汽车电器系统检修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同时,该课程将为汽车新技术、汽车整车检测等课程学习提供支撑,是学生到汽车服务企业从事汽车发动机检修岗位工作前必须要学习的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上课之前,老师一般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预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这一种方式,学生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少、形式枯燥,预习的效果也不好,而且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门课,重点难点等都不了解。但是现在有了精品资源共享课,上课前学生就可以登录相关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很多内容,例如通过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内容的阅读了解,这样他们就知道所要学习的课程是怎样的,有了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所有的学生都比较关心课程如何考试,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考评方式与考评标准的学习来了解考试的相关内容,最后在上课前学生还要浏览学习指南等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阅读了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就知道这门课所学的内容是什么,他们要掌握的技能有哪些,老师怎样考试,考试评分标准是什么,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学习这门课程。
传统教学中,上课前老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只能通过以前给这些学生上过课的老师和学生的成绩单进行了解,而这些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而如果上课前我们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那么对学生的了解就会更加全面,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里有很多课前测试,老师要要求学生先通过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汽车电器系统检修3门课程的网上测试,测试通过后将成绩打印出来,这门课开始前带到课堂交给老师以后,才可以参加接下来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的学习,没有通过测试的学生继续学习后再次进行测试直到通过为止,否则授课老师有权不让该名学生参加此次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就能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相关的课程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回顾,为发电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尽可能将学生拉在同一水平线上,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就会比较顺畅,因为大家的基础都夯实了。
而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帮助老师讲授课堂的难点和重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在理论部分的讲解中,传统教学中我们只能靠老师的讲解,在黑板上画图,使用挂图等有限的教具和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困难;有些难点老师已经费了很大劲讲了好几次了,而学生还是不理解,学习效率很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学生的自我能力来慢慢地理解了。而在发动机电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有很多Flash和动画,能够非常生动地将原理给演示出来,老师只要结合动画进行讲解,虽然讲得不多,但学生可以很快地理解和吸收,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在实操前要先有老师进行演示,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老师一般只能演示一遍操作项目,而这一遍实操后学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实操步骤和注意事项,只是对实操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如果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一定是错误百出,老师还要再次进行讲解操作,既增加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得还不快。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有很多的实操教学录像这类资源,这样老师操作完一遍后,就可以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让他们来回想老师是如何操作的,这样边看边做,学生就会在实际的操作中快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且可以通过反复地观看录像,相互讨论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进一步规范操作动作,提高操作速度。
同时我们有一些操作项目由于场地、车辆、耗材、安全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操作。例如燃油系统低压油路燃油压力的测试,由于车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进行实操练习,期间还要排放燃油,存在不安全因素。那么在传统教学中,就只能是由老师操作一遍给学生看看,或者干脆不操作只是讲一讲就完了,这样学生当时可能记住,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忘记,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里我们可以运用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让学生在网上通过燃油压力测试的虚拟/仿真训练,查找不足,熟悉步骤和相关安全注意事项,等熟练以后再到实车上去操作,就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
在课后的学习中,传统教学一般通过老师留的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理解消化,这种形式的复习很难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容易脱钩,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案例库提供了很多用于课外拓展学习的案例,其中有很多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通过对这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案例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知识点还没有理解,或者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学生不用像过去那样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直接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平台,到专题库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自学,还可以将老师上课用到的课件、教学录像等资源找出来进行复习和回顾,或者到网上进行搜索,并且也可以与老师进行在线的交流、讨论,有了精品资源共享课,我们复习自学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样老师可以不用留课后作业,但是要要求学生必须在完成复习后,进入在线自测/考试系统,完成相关测试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
由此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如何运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断摸索,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能把课讲得更清楚,能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愿在课外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省级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汽车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及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JG2014020254
注释
① 滕厚雷.大班教学模式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14(1).
篇7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80-06
一、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它们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设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时展的需要在原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解决已有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存在的实效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能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之目标。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文件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团队要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有一支结构合理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团队建设。
第二,内容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要求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第三,资源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要求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第四,技术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技术上,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四个方面的建设要求,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系统建设。必将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参与性广。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需求,并能养成全民学习意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学习型社会和信息时代背景,采用“衔接一转型一升级一创新”的建设策略,才能满足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并达到相应的目标。
(一)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
“衔接”即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之意。“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精品课程。秉承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无论是在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还是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精品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原有精品课程相衔接。既能继承已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实际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2012年和2013年将重点开展将原有的3000余门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工作,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再建设一批新的课程。这一决定,从政策上保障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原有精品课程的有效衔接。它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第一,原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课程负责人也同样较高要求,通过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仍然是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
第二,原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一流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的,课程内容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也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原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及其要求,也是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建设的要求。
第三,原精品课程要求课程教学采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特别是“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和“现场参观”六种教学方法改进得最快。伴随方法改革的同时,以“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社会实践”和“参与科研”的四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展最快。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同样也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中得到强调。
第四,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基本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拓展资源,还包括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按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完成的高质量教学资源,通过规范化、格式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满足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部分要求。
(二)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尽管精品课程将多方面建设成果可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不是对原精品课程的重复。因而,在进行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除注重与原精品课程衔接外。更要关注转型与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转型主要是在观念上的转变。从精品课程走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涉及课程建设效用、资源建设思路和服务面向等多方面的转型。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课程服务对象从服务教师向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方向转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学生和教师,这种服务面向的转型,是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对自己办学中心反思的结果。目前,高校教师权威、学术至上的观点普遍存在,服务面向的改变,实质上是要求改变目前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同时,这种转变,也是落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扩大课程共享范围、增加课程的受益面的体现,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性的关键。新一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不再只是方便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服务面向的转变是真正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要求服务面向扩展至社会学习者。这个转型,是高校服务地方功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理念已深得人心。关于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知识新观念也逐步被社会所接受。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大学学习不是人生终结性的学习,只不过是人生学习中的一个阶段性环节,为满足工作需求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求才是终身学习的根本性任务。随着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不断浮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逐步展开,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学习者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满足学习型社区对学习资源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应尽的义务。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为载体,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型,特别是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开放,要求课程建设者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在校生、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这些群体的学习特征等因素。为此,必须对原精品课程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进行升级改造,才能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的目标制定。须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在课程目标设计上,需要从注重学科逻辑,培养在校生的学科理论素养和系统性知识的基础上,升级到既注重培养在校生的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社会学习者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且通过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的双向互动,使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的一体化培养目标。同时,在未来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及协作精神等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之中。
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建设,不仅要求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课程内容涵盖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时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要增加原精品课程中薄弱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内容体系,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必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升级。自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一流教学方法”的要求下,我国高校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服务面向的转型,为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强化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协作精神等成为课程建设的新的要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由教师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思路,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同伴教学、作业点评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教学应崇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习过程,采用综合评价:降低标准与规范要求,注重教学效果;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性和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
最后,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升级作为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的核心。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见表1),其中。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意味着所建设的教学精品课程资源能反映课程的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同时,无论是基础资源。还是拓展资源。其内容之间还包含着一定的逻辑关联,而非单独地堆砌。例如。在拓展资源中增加了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按知识点进行整理,在线自测、试题库系统与考试系统中的内容。应与知识点间建立对应关系。训练系统不只是整体训练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而能分别对每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能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为了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资源提交都做出了明确的技术和模范化要求。
第一,对于基础资源,要求做到结构化,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如图1所示。其中,课程模块由模块概要、教学单元集合、模块作业等构成,可理解为课程的章节;教学单元包含一系列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是学习指导、演示文稿、教学录像、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等,教学资源可相对独立,可以被单独使用。
第二,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演示文稿、教学录像、教学案例、例题、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文献资源、常见问题、教学课件(网页型课件、nash课件)、媒体素材(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基本资源的格式、内涵和技术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必须达到的要求(必选项)和建议达到的要求(可选项)。表2是对“网页型课件资源的要求与建设”样例。
第三,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基本资源的元数据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表3所示。元数据是指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元数据能提供基于用户的信息。能支持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拓展资源时,应在技术上遵循以下要求:(1)拓展资源中涉及的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2)数据存储须采用关系数据库,数据访问须进行严格的授权保护;(3)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入导出接口及其说明文档;(4)技术架构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5)界面设计要尽可能的便于用户操作;(6)按照协议约定提供相应的开发及技术文档。
第四,在资源提交方面,要求基本资源必须符合标准并填写元数据,拓展资源中的网络课程打包应符合“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或“SCORM 1.3”标准侧。其中,“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是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中学习资源的标准,该标准模型为学习资源定义了一种标准的数据结构,并且绑定足够的描述信息,以便于学习资源的快速检索、有效的共享和交换。SCORM(Sharable Content Obi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是在已有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IMS、AICC、IEEELTSC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可访问性、协作性、持久性和可重用性的特定模型。SCORM标准具有学习内容的可重用性、详细的学习记录跟踪、丰富的学习路径设计、多重目标的设定、多种学习交互方式、课件跨平台使用和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等特点。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一套共通的规范。遵照这些标准的教学资源,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可重用性、共享性等。
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进行如此细致的技术规范要求,一方面解决上一轮精品课程建设中部分课程因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共享性不够、使用不便、规范性不强、兼容性差等问题,致使课程实效性不强,影响力不大,使用率低;另一方面,详细的技术规范,能方便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共同建构资源。提高师生与社会学习者课程共建共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升级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能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要求。达到了为学习者构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目标,并且保证了最终的云共享技术的要求。
(四)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动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新;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创新主要是指更新和改变之意。精品课程建设已持续多年,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如何超越和突破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形成持续建设的动力,除进行服务面向的转型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程开发技术等升级外,还必须寻求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技术,不断创新,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达到新的高度,形成特色。本文认为从课程文化和技术的视角来进行课程建设思路的创新是可行的路径。
1.从课程文化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高等院校具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职能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旧。精品资源共享课。把课程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面对面教学方式,扩展到远程教育方式,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承载文化与传播文化的功能十分巨大。影响面广,对推进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有传统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同时兼具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理解课程文化是系统地探究和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观念及教室里实际呈现出来的课程的一种途径,是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式。课程文化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审视课程,是对课程深层结构的理性思考。课程文化隐性或显性地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课程文化不仅支配着人们的课程行为。并且还在心理层面以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方式。促成或阻碍着外在的课程意识的形成、变革、传播和吸收。课程文化决定着关于学习者、教师、内容、情境、规划与评价的假设,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远程教育课程文化,受个别式、自主式、开放式和技术式的教育模式特征的影响,使其具有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文化;认知性、实践性、情感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文化;纸质、音像、网络多种载体相结合,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文化;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教师导学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文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文化等。探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传统教育课程文化和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一定能够给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带来新启示,产生新的途径,形成新特色。
2.从技术运用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赖以建设的基础,是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前提条件。为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普适性,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十分重要。在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技术的保障方面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集中展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并与国内教育网站以及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合作。通过接入和镜像等方式,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云计算既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云计算尽管有多种定义,但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云计算定义更符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所遵循满足学习者需要的理念。该定义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式使得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需求。方便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的共享的计算资源库(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而这些资源以最小化的管理和交互成本来快速供应和释放。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与运用,带来了网络架构从客户端一服务器服务模式向云服务模式的转变。云计算提供的三个层次的服务理念: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以及云存储技术,将在未来会彻底改变互联网运营和服务模式。“教育云”将会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经虚拟化之后,会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云服务。借助基础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和教育管理云,精品资源共享课将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之目标,全面实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之梦想。
基于Web2.0技术与核心理念的各种软件。如博客、Wik-i、SNS等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支持微内容的创建、存储、传递、维护与管理。使得增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交流性成为可能。同时,随着手机、Pad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的逐渐普及,移动学习所具有的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技术的融合性等,都将成为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学习模式的新途径。因而,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一方面,充分考虑这些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社会性等特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创造新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结合这些新媒体特性,开发相应的适合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其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性,实现泛在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作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时期,本科教学质量成为今天热点话题。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篇8
一、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市场管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色介绍
通过讲授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发展动态的讲授和研究,使学生把握市场营销观念及理论的演变和新发展;并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中的某些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市场营销实践现状及其案例分析,了解和借鉴市场营销现实,加强感性认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已有的案例库资料的基础上追踪典型案例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新发展,通过对其不断完善筛选形成案例库更新;同时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新案例引人课堂。运用音像案例的观摩、文本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性案例的操作来进行教学。
初步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解决企业在农产品营销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调研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企业的农产品营销活动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诊断,并提出农产品市场营销改进方案。
(二)农产品市场营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创新性
农产品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既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又兼有营销业务能力,既懂营销技术又懂营销管理基本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受教学生能够掌握国内外主要产品的供求状况、区域分布以及营销特性,了解国内外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热点。能够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以及开拓精神的实用型人才,为未来参加市场营销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市场营梢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笔者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即贯穿一条主线、实施两个教学方法、把握三个重点、联系四个实际、抓好五个环节。
(一)贯穿一条主线,着重强调在教学中要强调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路、观念、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强调一个“度”的把握;
(二)实施两个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一是互动教学;
(三)把握三个重点,即: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研与预测、4PS的分析;
(四)联系四个实际:国内外实际、企业成功实际、学校实际、个人成功实际;
(五)抓好五个环节:笔记、作业、讨论、论文、演讲。
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结合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市场营销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
互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开启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听课兴趣,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并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等能力和团队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在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三、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资源特色
(一)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使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能力,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职能的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者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二是发展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手段的掌握。
培养学生六大关键能力。按照市场营销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六大关键能力,即环境分析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预测能力、4PS分析能力、相关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六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农产品市场营销所需的实用技能上。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步赚
1.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的要求进行本课程的建设,同时引进、补充新的课程组成,优化课程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2.修订和完善配套教材建设,特别是要出版实践性教材,完善教学文件的管理。建立齐全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习题集、讲义、试题库等教学资料,输人计算机进行管理。制作或完善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库、模拟实验等。
3.补充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站中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和教学,并提供大童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学。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变过去“课程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和知识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转换与迁移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营销经营决策能力。按照建立国家、省厅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要求,系统扎实地对市场营销建设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整合,提高学生场营销的实验实践能力。学会用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9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50-03
教育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指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李岚清同志也曾提出“各高校相对独立,但资源共享”。[1]但在实体大学之间,即便是处于大学城内的大学,由于资源共享的意识不强、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利益冲突导致动力不足等原因使得教育资源的共享层次不深、质量欠缺。
“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依据六度分割理论,集远程管理、即时通讯、视频直播、远程教学、数字化图书馆等功能的云计算远程教育互助平台,是一个跨学校、跨地区的开放式教育和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虚拟教育云平台,它有效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一、“世界大学城”共享的教育资源分析
1.教育资源的概念
广义上来说,教育资源是指为教育提供的人、财、物总称。大体包括五个方面:学生资源、教育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及无形资源。狭义上来看,教育资源指师资、课程、图书资料、实验基地、校园环境、公共服务、校园文化等教学资源。[2]
而作为社会资源之一的教育资源又可看作是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2.在“世界大学城”可共享的教育资源
为了便于探讨教育资源在“世界大学城”的共享问题,不妨将教育资源分为三大类: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硬件资源包括教室、实训实验室、体育运动场馆场所、仪器设备等;软件资源指在教育过程中对硬件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所显示出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包括师资力量、专业分类、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3]信息资源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
“世界大学城”是依托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特别是以云计算为特征的网络技术发展而来,基于个人空间为基础,院校机构为平台、网络交互学习为重点的“人人建设、人人受益”的资源共建共享型网络教育学习服务平台,是一座虚拟的“大学城”。所以在“世界大学城”可共享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
具体来说,“世界大学城”共享的资源有:课件类(教学文档、课堂演示型课件、多媒体交互式课件)、专业学习空间(网络课程、专题学习)、多媒体视频材料、行业企业和名师名家的实践案例、电子期刊出版物、协作交流的群组讨论工具等。
二、用“SWOT”分析法对“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环境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分析法,综合考虑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其中,S指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指组织内部的劣势(weakness);O指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y);T指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
如果我们把“世界大学城”看成一个机构、一个组织的话,那么利用SWOT分析法可以分析:
1.“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S因素)
入驻“世界大学城”的高校层次多样,既有综合性大学,又有专科性大学,还有为数众多的高职高专;既有研究型、教学型大学,又有应用型高校;既有中央、地方、省部属等公立高校,又有各种社会力量办学高校。高校层次的多样性意味着共享教育资源的多样性。
2.“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劣势(W因素)
“世界大学城”作为一个教育平台,其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觉,有些资源可能今天还在平台内,到了明天就被撤销,随意性比较大。当然,“世界大学城”可以建立资源库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3.“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机会(O因素)
“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机会一是“全球化”趋势,“全球化”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一种开放、合作、交流、共享的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启示就是要打破学校之间界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二是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量的需求,而是质的需求,但所谓“好大学、名牌大学”毕竟是稀缺资源,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呢?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就成为一种选择。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的利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共享。
4.“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威胁(T因素)
“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外部威胁主要是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意识强烈,很多高校的资源不愿意拿到平台上来共享,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总而言之,“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环境是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威胁。
三、“世界大学城”平台中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1.“世界大学城”平台中教育资源共享符合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
无边界高等教育指的是一种开放的高等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全球化、产业化以及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高等教育活动跨越传统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空间上的边界而进行的交流与沟通。[4]
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一个基本特点是课程的流动性,课程的流动性完全符合共享概念,尤其在“世界大学城”的框架下,这种流动性更加便利,也带来了学习成本的低价化和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交流、开放、沟通、合作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所有愿意学习者提供资源。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非常重视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而这恰恰是“世界大学城”平台的特长。
2.资源共享的集群效应可降低教育成本
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它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机构的集合群体,集群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互补而促进共享。[5]
“世界大学城”这个网络化平台有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收集、整合、优化,类似的产生了集群效应。在这个平台中的个人也好,院校也好都可以在这个集聚区内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由于网络平台的特点,并不会由于你的使用而减少他人的使用,这就产生了正的外部性经济利益。从经济上来说,正的外部性降低了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增加了消费者的效用。所以,“世界大学城”对资源共享而产生的集群效应可以降低教育成本。
3.资源共享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多元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在“世界大学城”这个无地理边界的虚拟城市里,通过群组讨论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交际,促进了不同校园文化的交融、碰撞和整合,加强了文化了解和文化认同。与此同时,不同类型、不同高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校园文化交叉与融合的实现提供了具有很大潜力的平台。
4.资源共享对课程教学的推动
“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个透明度极高的网络平台,其内容公开,除了共享资源的丰富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一方面基于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空间里,可以分门别类地聚集自己的学习资源,如果有疑问可以通过空间留言或者发私信与教师交流。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空间建设课程资源,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生学习等。这两者都有赖于资源库的建设,不论是老师的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的学习资源。
所以,我们常说在空间里建设或者说在建空间,很多时候就是在建设空间的资源库,有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那么我们建设这些空间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用于教学、用于学习。如何在这样的空间教学背景下,在教学时有效地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呢,这就要求老师对课程教学要有创新、有改进。自己建设的资源可以拿出去给别人共用,别人的资源你也可以收集起来为我所用,换句话说,资源的共享推动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5.资源共享对学生学习的促进
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和最终落脚点是在学习者,在高校来说就是学生。梅贻琦先生曾经讲过一句传世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师资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资源的共享、群组的交流互动,教师的水平可以得到整体提高,必然对学生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封闭性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容易固步自封,优秀的学生不愿意将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资源给大家分享。这样,他可以保持自己学习的领先地位。但在“世界大学城”资源共享的氛围内,学生如果不交流,使自己处于封闭状态反而会落后。
在笔者所在学校,大部分学生进入“世界大学城”是想拓宽知识面,获得多学科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充分接触到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或者可以说是“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真正要义。
四、教育资源共享的四个层次
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主要分类: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二是网络课程资源;三是资源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是基础,是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而第三个层次是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需要对评价的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教育资源的共享,不论是虚拟空间,还是实体大学,应该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世界大学城”借助于它的网络云技术在虚拟大学的资源共享中走在前面。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要共享资源,这个资源从何而来呢?我们在关注共享的时候,是否要想想共建,否则资源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共享也就成为空谈。
参考文献:
[1]张小良,唐安国.独立与共享:大学城的运行目标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2]孟永红.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机制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叶志坚,华敏.大学城距离“共享”还有多远――对某大学城教育资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4(4):15-18.
篇10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网络资源共享;自主学习
《中医诊断学》授课对象为大一第二学期学生,学生刚接触医学、接触大学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法、内容上存在一些迷茫、不知所措的情况。美国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所以《中医诊断学》授课教师应有意识地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于2014年获批建设河南省《中医诊断学》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在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一些成效。
1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概述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获得的网络资源迅速增多,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也成为必然选择[2]。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把网络资源通过一个公共平台共享给大家。随着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新时期教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其在高等院校,建立了互联网、局域网、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云教室等,已具备基本的网络教学环境。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四诊信息化实验室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建的《中医诊断学》数字课程平台是中医学专业首个数字课程平台[3]。该平台建设旨在接轨当今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各项要求。河南中医药大学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建设目前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搜索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在此背景下应时而生,其为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硬件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学生与教师网上交流互动的环境,为教学的现代化、网络化和及时化提供了可能,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真正实现了现代教学在时间、空间、内容、资源上的完全开放、共享和共用。所以高等院校网络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信息化校园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也成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资源库管理平台,才能汇集展示中医经典课程等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在课下、课外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4]。
2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优势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的教学是在原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更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融合,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全面支持包括课件制作与、教学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等全教学过程,整合教学的组织管理、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系统,从而最终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上教学支撑环境。与传统课堂教学比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教学优势如下。
2.1有利于转变教学模式
既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为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教师进行灌输的,即“灌注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只有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但是缺少教学手段、教学工具和实施载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主张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地位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的环境,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来展开他们的自主学习。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而且应增加学生的自我控制学习能力。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创建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的理想的学习环境。由学习者(学生)通过网下的协作、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并且借助网上的信息资源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构架。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知识的灌输者,更应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还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形式更加符合“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因此在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中,教师更应该主动转变观念,主动实践网络教学。
2.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信息量大,信息传递快捷,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使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将得到更充分体现。在网络课堂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不但注重教师的教学,而且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够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调动起来。比如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图片选择、幻灯版式等,制作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得到发挥;再比如,老师提供大量的、复杂的信息,学生要面对这些复杂的信息,他们利用网络获取需要信息,进而获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以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适合个性化学习,给学生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这一过程既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探索合作的精神。
2.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网络教学平台中多媒体技术内容多为字符、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这些媒体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受众,传播方式更多样;现代网络技术的多向功能,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等各方人群、多种交流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中网络为评价与监控学生学习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由上可知,网络教学会给高等院校教育带来崭新的变化,而开展网络教学是现代高等院校教学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慕课教学正在兴起的根本原因。
3《中医诊断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内容
《中医诊断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校园网为依托,由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组成。基本资源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师基本信息、各类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核方式、重点难点指导、课后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全程教学录像等,其设置主要以课本为主体,便于学生及爱好者自学及课后巩固复习,可以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拓展资源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在深度及广度上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3.1基本资源内容
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该课程名称、学时和学分、课程性质、地位、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教师基本信息包括该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主要成员、主讲教师(包括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基本情况介绍,参与教学课题、获得教学成果及联系方式等;各类教学大纲包括各种学制(本科各专业、专升本、专科等)以章节为单位的知识点、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难点、课时分配等;教学日历(或教学计划)包括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任务分解、进度安排;考核方式包括考试的主要内容,课程考核方式和计分方法,基本信息知识点分布,各章节的分数分布等;重点难点指导指本课程每章节的学习要求、学习难点、学习特点,并对如何掌握本课程重难点给出指导性意见;课后作业是在每一章节后,紧扣大纲要求及执业医师的考试要点,设置一定的题目,供自学和自测用;参考资料目录包括课程教材(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内容)及教学参考书,有条件的还可提供电子版教材;教学视频:学科每个老师分别布置不同章节,在掌握大纲的基础上,设计教学PPT,设计教学方法等,录制课堂授课的实况录像,帮助理解教学内容。
3.2拓展资源
案例(素材)库、习题库、试题库等是指能够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案例或素材;或根据教学目标,为每个教学单元配备的作业题、讨论题及思考题;或提供各类试题,要求具有指导性意义,最终使学生了解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专题讲座库:动态补充讲座库内容。如:学科视频公开课、中医诊断分会专家交流内容等,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后期加工和制作,放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共享与交流。素材资源库:搜集临床典型的资料进行拍摄。如《中医诊断学》中中医望诊信息的采集,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具体地认识病理的特征,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链接部分,计划设计包含开放性的相关知识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等,方便学生查找。设立拓展资源的目的是拓宽使用平台学生的学习渠道,满足各种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增加其学习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果。总之,我们希望通过结合《中医诊断学》课程特点,构建《中医诊断学》网络教学平台。该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面推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飞,章莹,刘燕平.《中医诊断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学实践之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56-157.
[2]车艳云.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亚太教育,2015(32):229-230.
[3]李福凤,燕海霞,郝一鸣,等.《中医诊断学》数字课程平台的建设与体会[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13-15.
- 上一篇: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 下一篇:语文辅导课教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