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保险产品 创新 形式 证券保险
一、证券保险
证券保险是为证券市场中的券商和投资者量身制作的保险产品,其作用是降低或化解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证券保险在美国及西方发展国家较普遍,并有完善的产品体系,成为证券市场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缺乏较完善的证券法规,证券保险滞后于其它保险产品的开发,只是在1999年9月,大众保险公司推出了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券商责任险”。但市场反映平淡,其主要原因是券商的约束机制不健全,券商在资本市场中有资源垄断的优势。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深化改革,对券商的约束会更加规范,券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利用市场行为规避风险。因此,商业证券保险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寿险风险证券化
保险证券化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率;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将保险企业的风险转嫁给投资者;三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扩大资本规模,提高竞争力。巨灾风险证券化为寿险风险证券化提供了可行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寿险债券的形式将寿险产品和年金产品的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由投资者来支付赔金。这样,既可以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也可以丰富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
寿险证券化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NPI公司与一家特殊目的公司签订了再保险合约,通过该公司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我国保险的业内人士根据本国的市场情况,对寿险风险证券化进行了设计,香港中国保险(集团)公司王铮在《论保险业在资本市场的创新工具——保险证券化》一文中指出:“第一,年金产品通常存在年金领取人寿命超过预期的风险,为有效防范这种死亡率风险,可以基于一个国家范围的死亡率指数设计一种长期债券。再保险公司通过发行这类债券,可以增加承保能力,接受更多寿险公司和退休金计划的分保业务;第二,基于特定的被保险群体设计一种债券。寿险公司在承保某一特定群体的大额或巨额定期寿险时一般会进行为严格的核保,但对该类业务的承保经验有限,预计死亡率可能存在相对较高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寿险公司可以设计发行一种5年期或10年期的债券为该类风险提供保障。”
三、意外准备金期票
意外准备金期票是指保险人与投资人约定,一旦约定的事件发生或损失达到约定金额,保险人可以向投资人发行资本票据,筹集现金,用于应付巨灾风险赔付。其运作原理是:发行人通过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设立投资账户并发行股票,投资者获得该账户的所有权证书。帐户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当无险发生时,投资者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当特定风险发生时,发行人在合同约定的权力范围内将资金帐户中的债券卖出,所得资金用于巨灾支付。投资人此时可以获得准备金期票的收益率。因为在出售政府债券的同时,发行人用准备金期票代替了政府债券。通常,准备金期票的收益率高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这是对投资者可能面临发行人违约风险的一种补偿。意外准备金期票的好处在于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意外资本的额度,而投资者可以获得高于国债的收益主,其不足之处在于意外准备金期票的交易成本较高。
四、看跌巨灾股票期权
当发生特定巨灾事故或巨灾损失达到某一程度时,保险公司有权按约定的价格向投资者出售其股票,所得资金用于巨灾支付。看跌巨灾股票期权的好处在于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出售股票的数量来对付巨灾风险,其效果与再保险相同。而投资者可能因保险公司在政策方面获得支持而导致所持保险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从而获得额外收益。其不足之处在于交易成本较高,在交易时,可能出现投资者无足够的现金购买保险公司的股票,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面临保险公司破产的风险。
五、意外资本、银行融资保险再保险
意外资本是指买方(证券发行人)与保险公司约定,当特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有权出售一定数量和价格的证券,其目的不在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赔款,而是为保险公司提供融资渠道。银行融资保险再保险是为再保险人提供分保佣金的融资支持,这种融资主要采用商业票据的形式。意外资本和银行融资保险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开发为保险公司补充资本和融通资金的创新产品。
六、个人财产保险中的投资型产品
1.日本的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
该产品产生于963年,主要品种有长期综合保险、满期返还长期保险和储蓄交通伤害保险。1981年至1986年间新的投资型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主要品种有:储蓄动产保险、储蓄公寓保险、储蓄女性保险、储蓄家族普通伤害保险等。1987年至1990年又开发出储蓄生活综合保险、新储蓄女性保险,1991年至今,推出建物更新综合保险、储蓄生活伤害保险、储蓄自动车保险等。
日本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的特点是既具有保障功能又具有投资功能,与普通财产保险产品相比,不同的地方在于投资型财产保险的保费由风险保费和投资保费构成,而普通财产保险产品的保费是风险保费。在投资型产品设计中,预定的利率通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和优质企业债券利率。
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在日本曾经有过较大的发展,1985年其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50%的水平,现在依然保持在20%-30%的水平。
2.韩国的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
1969年,韩国首次推出固定利率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是长期的家庭综合保险,1984年又推出长期司机福利保险,1990年,推出浮动利率的长期财产保险产品,主要品种有21世纪综合储蓄保险产品、三星医疗保险、最优癌症保障、Safe Aged年金保险等。之后,又开发出联动利率型产品,参考的利率有银行利率、国债利率、企业利率等,并保证产品的利率在高出一个固定比例范围内浮动。
韩国开发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产寿险出现了较严重的不均衡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产寿险的保费比达到1:9,严重的阻碍了财产保险的发展。第二,国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个人财产保险落后。1960年以前,韩国的财产保险的客户主要是企业,国民对传统的个人财产保险不感兴趣,认为不出险等于白交保费。市面上销售的传统个人财产保险因销售成本很高,商对此也没有积极性。由于以上原因,韩国政府有关部门为改变财险的现状,亲自出面鼓励产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各产险公司便纷纷开发具有投资功能的长期财产保险产品,促进财险的发展。这一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6年,长期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为42亿美元,2000年为56亿美元,增长33.3%,投资型保险的保费投入在财产保险总保费的比重达到了47.8%。
3.我国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80年代初首次推出还本型的家庭财产两全保险,该产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支具有投资功能的财产保险。其设计原理是保费为利息收入,预定的利率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家庭财产两全保险在投放市场之时,当时国民投资的主渠道就是银行,其他资本市场还没有形成,因此,该产品很受国民的欢迎。2000年,华泰财产保险公司开始开发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2001年,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问世,称为“居安理财家庭财产保险”,保险期限分别为三年期和五年期两种。之后,天安保险公司也开发出了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
我国开发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韩国财产保险市场相同,我国财产保险的客户主要是企业,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险、企业财产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个人财产保险占财产保险的比重较小。第二,财产保险的险种单一,不具有市场吸引力。第三,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为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第四,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力增强和开发新险种的技术能力日益成熟,为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财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第五,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为投资型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第六,政策环境朝着有利于保险投资的方向发展。
我国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的设计简单,没有日本产品的全损无返还约定,宜适合柜台销售,当销售渠道打开后,居安理财产品出现热销。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的成功上市,为传统的财产保险开辟了道路,也为新公司、小公司开发市场开辟了新的道路。
七、信贷融资保险
随着我国经济以每年高于7%的速度增长,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用未来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消费信贷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信贷融资保险也应运而生,他是连接保险业、银行业、个人及保险业、银行业、企业的桥梁。目前,我国信贷融资保险的主要产品有:房产融资保险、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证保险。
参考文献
[1]李红坤.我国保险业产品创新对其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J].2010(3)
[2]金晶.理性认识保险产品创新刍议[J].中国市场,2009(27)
[3]梁馨文.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09(8)
[4]张艳萍,陈建超.保险产品创新问题新解[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2)
篇2
关键词:寡头市场 费率协议 竞争模型 市场效率
尽管车险费率改革作为一项保险制度改革不同于车险价格改革,但它毕竟是围绕车险价格这一市场的核心要素展开的,而且必将带来车险价格的竞争.尽管车险费率管理体制改革不同于市场化,但此项改革毕竟有助于加速车险市场化进程的步伐。为了防止车险“价格大战”,尽量降低改革对车险市场乃至整个保险市场的“负面”影响,维护保险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各地财产保险公司纷纷组织起来,签订车险费率协议。然而,车险费率协议不可能持续下去,更不能给各保险公司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和合作的平台,把车险市场真正导入一个有序持续的发展道路。
车险费率协议的形成
我国保险业虽然具备了竞争性市场的基本特征,但总体上看仍然属于寡头市场,这是车险费率协议形成的市场背景。
首先,车险市场的竞争主体的寡头特征明显。尽管目前有几十家财产保险公司,2004年保险市场集中度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人保、平安财产两家产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仍在60%以上,加上太保财产,三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在70%以上。因此,中国保险市场属于典型的寡头市场。
再次,“串谋”是寡头垄断市场独有的特征。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认为:“同业中人甚至为了娱乐或消遣也很少聚集在一起,但是他们谈话的结果,往往不是阴谋对付公众便是筹划抬高价格”。从表面上看,我国车险费率协议的形成是行业的自发行为,目的是为了加强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的“协作”和“合作”。但从本质上讲,这种费率协议带有明显的“串谋”特征,是一种公开的价格“串谋”形式。一方面,各家产险公司就像一家保险公司一样联合行动,希望与其他同类公司开展合作,并对获得的利润进行瓜分;另一方面,各产险公司又害怕其他公司的行为对自己不利,明里暗里进行竞争。
我国车险费率协议的持久性分析
车险费率改革后,车险市场的竞争将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而且竞争的手段更趋多样化,竞争的内容更丰富,程度更加激烈。为了减少由于竞争带来的多败俱伤,各保险公司不得不达成协议。但在寡头市场结构下,这种“默契”能否持续下去值得深思。
从“囚徒困境”这一简单博弈原理看,我国各产险公司都是车险市场博弈的局中人,而且它们都是理性的,同时知道竞争对手也是理性的,每个产险公司都试图使自己的报酬最大化。如图1所示:
图中左上三角形中的数字为A寡头垄断产险公司的利润,右下三角形中的数字为B寡头垄断产险公司的利润。从上图可见,保险公司之间通过“串谋”(签订费率协议),其收益是巨大的:利润翻了一番,从5万元增加到10万元。然而这种状态不会进行下去,因为两个寡头垄断财产保险公司为了自身的市场份额仍然会相互竞争。A公司认为:如果B公司不降低费率,自己也不降低费率,则双方都能获得10万元利润;但如果自己单方面降低费率,那么就可获得13万元的利润。显然单方面降低费率比“串谋”(遵守费率协议)要划算得多。如果自己的竞争对手(B公司)降低费率,而自己保持原来的费率,则自己的利润为4万元;但是如果自己也降低费率,那么,利润将增加到5万元。因此,不管竞争对手(B公司)是否降低费率,自己降低费率的境况总是更好。同样,B公司也会做相同的思考,其结果是,A、B两家产险公司都降低费率,这时每家公司的利润均为5万元,比串谋时减少了一倍。
在这场简单的博弈中,如果A、B两个产险公司都根据自身的利益行事,结果两家公司的处境都比较糟糕;如果他们能够聚在一起并达成协议,并“威胁”对方不要偏离协议,那么两人的处境都会更好。由此可见,在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下,我国车险费率协议实际上就是参加协议的各产险公司之间的一场博弈。尽管费率协议对各产险公司有明显的好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整个保险市场的发展,但因存在较强的竞争,这种费率协议要维持下去并不容易。
车险费率协议对保险市场的影响
我国车险费率协议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自觉执行问题。现假设由A、B两家产险公司构成的一个双寡头车险市场,其中每个产险公司都可以通过“串谋”(费率协议)来限制降价或进行竞争,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费率协议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任何一个协议成员公司进行欺骗都是划算的。因为长期以来,我国车险费率属于政府垄断型的高费率,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存在车险费率协议的成员进行欺骗的激励因素――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巨大差额(如图2所示)。这种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巨大空间为车险费率协议的每个成员进行欺骗提供了很强的激励。由于保险商品基本属于价格高弹性商品,如果费率协议的所有其他成员公司都维持车险费率不变,余下的这个公司就会从较低的车险费率中获得更多的好处;但如果参加费率协议的许多成员公司都采取相同的欺骗行为,那么费率协议将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自动解体。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模型如图2所示:
上图中,假设所有加入车险费率协议的产险公司都面对相同的固定的边际成本。图中给出了车险市场需求曲线和参加车险费率协议的财产保险公司的联合利润最大化的车险商品服务量QC和费率Pc――即参加车险费率协议的成员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但整体的边际收益并不等于任何产险公司的边际收益。任何一个产险公司都认为它可以欺骗参加协议的其他公司并且不会被发现。如果它降低车险费率,使之略低于Pc,并且由此增加市场份额(车险商品销售增加),那么该公司从额外增加的一单位车险商品中将赚取接近Pc减去边际成本的利润。我国车险价格由于长期实行国家定价(几乎是垄断价格),以至于车险费率(价格)大大高于边际成本(车险费率改革后各公司下调费率的空间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由于各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处境不同,而对各公司应该占有多少市场份额,协议并没有规定一个原则,这样,那些自认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公司最有可能对“费率协议”进行欺骗。
由此可见,车险费率协议对保险市场的影响应该说是十分明显的:
费率协议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各成员公司能否自觉执行的问题。如果政府和保险监督管理当局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或约束各保险公司之间的“串谋”行为,那么,各保险公司很可能利用“费率协议”作掩体,共同抬高车险价格。另一种情况是,参加费率协议的某些成员往往通过广告等媒体承诺其价格不高于任何其他公司。这对车险消费者来说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可能导致更高的费率,甚至在高利润的驱使下有可能冒违法的风险而进行合谋,阻止其他公司进入本地市场,限制竞争,不利于推进保险市场化进程。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外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并不在同一水平,像我国这样一个保险潜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国内产险公司最有可能对费率协议进行欺骗。因为维持车险费率协议必须支付大量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成本,必须具备对违反协定者严厉而行之有效的惩罚机制。在都缺乏完善的组织系统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获得作为核定所谓行业平均成本之基础的成员公司的真实成本信息,而且其内部更加缺乏严厉有效的制裁手段。另一方面,车险费率协议可能将车险市场显性问题“隐蔽化”,给保险监管部门带来一种失真的信息――有行业自律把守,以至于在履行监管任务时有可能被有意或无意地放松警戒。
费率协议扭曲车险价格信号,导致严重的激励问题。有效的保险费率应该是能够反映承保风险的预期损失成本、承保人的费用率水平以及适当的利润率。然而,车险费率协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费率根据不同投保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损失成本预期的不同而变化的可能性,是不同投保人、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间费率水平的一种平均,导致了低风险投保人以及低风险地区对高风险投保人和高风险地区的保险费补贴。这一方面使得高风险的投保人所缴纳的保费低于其损失成本,即从事高风险的成本没有完全内部化,有一部分由其他人代为承担,这就会激励其进行高风险活动。另一方面,低风险的投保人也没有从其较低的损失成本中获得适当的奖励,其收益也没有完全内部化,这就会减弱其加强成本控制的激励。上述两个方面的效应组合是社会损失成本的进一步增加,保险在降低社会总风险成本方面的效率被大打折扣。而成本上升带来的费率进一步上升又加重了交叉补贴,激励机制的扭曲程度更严重。对产险公司来讲,费率协议使车险费率难以随不同时间损失成本以及自身经营成本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大大削弱了降低保险成本和进行产品创新的激励作用。
车险费率协议可能会造成消费者的福利损失。费率协议旨在维护较高的车险费率,这对保障消费者未来可得性赔款利益,促进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固然有一定作用。但车险费率协议往往使费率监管更多地站在保险公司立场上和协调消费者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冲突的立场上维持较高的费率,过分强调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和发展,造成保险消费者保费支出的增加和福利的损失。
车险费率协议降低了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车险费率协议形成过程中较高信息搜集成本必然会降低效率,也就是说存在费率形成机制的帕累托改进。同时,费率协议给人造成产险公司具有无限理性的错觉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消费者总是相信产险公司的理性化和同质性,不去认真努力辨别车险市场上保险公司的优劣,保险公司也不具有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信息,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成本的外在压力。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进一步下降。
车险商品属于高弹性商品,各产险公司如果想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采取降价的方式。由于各财产保险公司所处环境迥异,对那些状况较好的公司来说,如果没有行政力量的支持,车险费率协议是明显不划算的。这必然降低保险行业的整体福利和效率。
综上所述,在保险市场尚不成熟,车险市场法律和保险监管模式尚不确定,保险企业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费率协议具有调和过度竞争和市场矛盾的短期效应。但长期看,费率协议的效率也值得研究,更不能代替法规的作用,毕竟费率协议是与保险市场化相违的。
参考资料:
篇3
[关键词]产品特性,配套资源,影响因素,营销平台
当前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是“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所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经营链来看,从展业、承保、再保、防灾防损、查勘、定损、理赔、追偿到产品设计和资金运用无所不包;二是从所经营的产品承保的标的来看,既包括了有形的财产也包括了无形的责任、保证、信用,以及虽有形但难以估量价值的人的生命和身体。
根据中国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险种的分类,包括了法定强制保险、机动车辆保险、投资型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船舶保险、货物运输保险、特殊风险保险、健康保险、农业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其他等16类产品,虽然针对较为特殊的农业险和健康险业务已经批准了一些专业公司经营,包括车险也批准了一家专业公司经营,但绝大多数产品新公司、老公司一般都在经营。这就导致了经营和管理资源的分散,难以集中形成经营特色,从而使得产品难以得到有效的深入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难以突破,而传统的企业财产险、货运险、意外伤害保险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
纵观整个市场,保险资源的分布不合理、不均衡,产品的供需矛盾突出。
一、影响产品营销的原因
(一)综合因素
现有产品的数量多而绩效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沿用了多年的一批老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已滞后于市场实际需要,亟待更新改造;二是1994年由人民银行统颁的一批财产险的费率距今已12年时间,需要根据经营数据重新厘定,此外,如高科技新兴产业的风险等级归属需要确立,以便于明确其对应的费率;三是新产品开发的创新体系未能得以建立,创新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在监管机构报批或备案的数量庞大的产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产品雷同;四是不同的产品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不匹配。
(二)产品的专业特性导致经营所需资源的差异性
保险人必须关注自己的产品结构,将适合自己经营的主打产品逐渐突出,形成经营的特色。这首先需要经营者正确地认识各类保险产品的专业属性和经营所需要的资源特性。
1.产品的专业特性
财产保险公司所经营的产品承保的标的既涉及了固定的和移动的有形财产,也涉及到了无形的责任、保证、信用以及虽有形但难以估量价值的人的生命和身体。按照承保方式和赔偿方式划分,财产保险又可划分为第一损失保险和赔偿方式、不定值保险和比例赔偿方式、定值保险和赔偿方式以及重置价值保险和赔偿方式。如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属于“不定值保险”,而货物运输保险则属于“定值保险”;家庭财产保险适用于“第一危险赔偿方式”,责任保险有“期内发生式”和“期内索赔式”两种确定责任保险的责任事故有效期间的方式,赔偿限额分为每次事故赔偿限额和累计赔偿限额;对于意外伤害保险来说,人的生命和身体是无价的,发生事故时是以保险金额为给付限额,采用的是“定额保险合同形式”,不适用于财产险的补偿性原则,也就不存在代位追偿、重复投保、超额投保和不足额投保的问题;而信用保险则又是唯一不适用于“大数法则”,而是以被保险人的信息为承保基础的特殊产品。从保险合同订立的期限来看,虽然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多数是合同期为一年的保险产品,但也有超过一年期的工程保险:甚至时间更长的“长尾巴”的产品责任险,同时也有少于一年期的货物运输保险、旅游险,甚至是以小时为保险期限的航空人意险。从理赔来看,有的涉及到代位求偿,有的要冲减有效保额(如企业财产保险),有的由于不足额投保需按比例赔偿,有的要扣除免赔,有的仅包括不超过保额的施救费,而船舶保险还包括了共同海损、救助费用、施救费用,责任险一般还包括法律诉讼费……。由此可见,财产险公司所经营的保险产品不同种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产品的配套资源
目前有些产品如责任险、保证险、信用险、健康险在各家财产险公司的业务中占比过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如责任险有赖于与民事责任相关的法律的制定、保证保险有赖于全社会诚信的提高和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康险有赖于医疗体制的改革与医疗行为的规范以及客户的诚信,同时也有来自保险人的原因,例如: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人才、缺乏数据和信息技术支持等等。从产品经营的侧重点划分,笔者将其大致划分为四类:拓展型、管理型、服务型、混合型,其所需要的配套资源各有侧重。
(1)拓展型。如家庭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企业财产保险,投保标的多,风险分散,“大数法则”可以得到最好的应用,关键在于销售方式的创新,要在拓展方式上下功夫。
(2)管理型。如机动车辆保险、短期健康险,共同的特点是保源丰富,需求广泛,关键是能否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盈亏平衡进而盈利;企业财产保险的日常出险率低,不必像出险频繁的车险需配置数量众多的售后服务人员及资源,但其标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的是专业的保前查勘和理赔查勘定损;卫星、桥梁、地铁等特殊风险保险还有赖于承保公司的品牌和再保险的分保支持;健康险产品需要具有临床医务经验的专业核保核赔人员以及管理水平好的定点合作医院;信用险是唯一不适用于“大数法则”的,它是以被保险人的信息为承保基础的,需要保险公司具备能够做出专业风险评价的人才、信息、经验以及it系统。
(3)服务型。如以旅行者为目标的含意外伤害保险、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在内的旅行综合保险,其产品的经营和管理并不复杂,关键是能否有配套的服务及时响应。
(4)混合型。机动车辆保险的经营重点在于核保核赔的管控,经营服务网络、零配件报价系统以及快速便捷的服务等。既是管理型的产品,更是服务型的产品;进出口货运险既要积极拓展,又需要加强风险管控,不仅要建立一支了解国际贸易知识、进出口货运险特性、海商法的展业和核保核赔队伍,还需要在境外建立广泛的理赔检验机构,以做好在境外受损货物的损失查验工作;投资型保险产品既要选择好销售渠道,积极拓展客户,同时更要有赖于资金运用的成效。通过以上从不同角度对保险各类产品专业属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产品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需要不同的资源和能力来加以支持,否则是难以深入的。由于上述产品要求经营者具备不同的资源和能力加以支持,但资源和能力具有有限性,因此,对于目前财产险公司经营的主要产品按类分析,有利于认清产品各自的专业属性和对特定资源的要求,避免盲目经营。
二、产品营销平台的建立
保险这一无形产品比有形产品更为复杂,涉及到条款、定价、渠道、单证、it、宣传、服务、风险管控、销售策略、公司品牌以及企业文化等要素。产品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公司多种资源和能力整合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新产品所涉及的要素越多,防止新产品被复制的能力就越强。而与此同时,产品的构成要素中出现的不配套或错位又恰恰是影响产品绩效的环节,需要在实际营销过程中加以关注,根据实践,笔者提出影响产品营销的10个主要因素:
(一)目标客户
在确立了经营战略之后,就要对所提供的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定位”(pos沁on)一词是由两位广告经理艾尔·列斯和杰克·特罗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定位是对产品的一种创造性工作,定位的对象不是产品,而是针对潜在客户的思想,是对潜在客户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说,要为新产品在潜在客户的大脑中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定位是首先从市场出发,从探求客户的心理着手,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之后再动手设计产品。保险保障功能是保险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客户之所以投保就是因为其产品存在所能够承保的风险,通过保费的支出获得一旦在保险期内发生保险事故即可得约定的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承诺。实际经营中,产品缺乏细分,目标客户不清晰,甚至是目标客户与所推出的产品之间错位,无疑会对产品的经营绩效产生较大影响。为此,保险公司在有了一个好的产品创意之后,要明确产品所指向的目标客户,之后要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方法掌握客户的需求,形成产品概念,之后再逐步深入细化,与公司的营销资源相配套,使之成为形象清晰、定位准确的产品。
(二)费率厘定
面对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保险市场,保险产品的定价不仅要考虑由纯损失率构成的费率,以及由经营成本构成的费率,预定承保利润率构成的费率,连同为防止费率椭定而设定的费率浮动因子,还应根据目标客户的消费特性和心理特点分析该产品的价格弹性,再决定营销过程中应采取的价格调整策略一维持、下调、上浮。该上浮时却下调,或反之,都会导致产品价格的错位,影响销售业绩和产品的盈利。
(三)渠道选择
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目标客户,需要差异化的销售渠道,例如:复杂的产品需要业务员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直销较为适宜。而功能简单,缴费便宜,一目了然的家财险、个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旅游保险等产品则适合通过网络和电话销售,否则,将因为相对于保费过高的投保成本而抑制潜在客户的投保动机。理财型的保险产品通过银行销售为宜。
(四)交易系统
要根据产品所投放的渠道开发配套的出单交易系统,例如,通过银行销售的就要考虑到产品能够在银行窗口快速核保或免核保出单,网上销售产品的出单系统又有其所特有的要求和特点。
(五)产品宣传
要通过有效的宣传向目标市场说明自己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以及与市场同类产品客观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不同的产品定位就决定了对应的广告的诉求点、形式、传播途径、投放量的不同。如机动车辆保险新产品的宣传应当选择在车辆销售场所、办理车辆和驾驶证有关手续的场所、长途客运车站和车厢也是很好的宣传场所。要注意所选择的媒体和新产品的目标客户一致性的程度。值得提示的是产品宣传的投放量要服从销售目标,而并非越多越好,过量投放不仅浪费企业有限的资源,而且易导致消费者心理逆反,边际效益递减,同时还可能使服务与管理跟不上业务规模的发展,形成广告的负效应。
(六)产品包装
原本设计的是一款针对高端客户的保险产品,具有保障功能多,保障程度高的特点,但却为客户提供了一份没有高端感觉的与一般产品无异的普通的保险合同,产品形式没有与核心产品相匹配,降低了产品在客户心目中应有的分量。
(七)客户服务
该提供配套附加服务的却没有提供服务,例如,出国旅游人员在境外由于对语言、环境等的不熟悉,对产品附加的紧急救助等服务的需求加大,此类产品如果没有相应的境外服务为配套,产品必然是不完整的,客户所购买的产品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八)产品名称
保险产品是客户正常情况下不需要,而一旦发生意外又最需要的转嫁风险的特殊商品,如果将产品所保障的风险直接列为产品的名称,是非常影响客户的消费心理的。因此,对于保险产品更要充分考虑到推广地区目标客户的消费心理,例如:有的寿险产品起名“红利来”、“老来福”,不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更是喜庆吉祥,迎合了目标客户的心理需求,与产品本身的特点相吻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产品名称需在符合保险监管机构对产品名称规定的基础之上,针对目标客户的心理特征精心加以策划。
(九)销售时机
不同的产品由于特定的目标客户和保障功能,需要选择适合的时机推向市场。还以上述的旅游保险为例,就应当紧密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黄金周,选择在元旦、春节、“5.广、“10.1”等旅游黄金周前推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专业销售队伍的培育
篇4
2005年,我省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省政府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批准了首批企业年金试点企业,为保险业介入企业年金市场创造了条件。
2004年山东省旅游收入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但旅游保险发展缓慢。最近东南亚海啸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旅游保险的极大关注。面对旅游保险的新形势,要推动旅行社责任保险、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旅游景区的相关保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今年我省将探索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失土农民养老保险、种养两业保险、农村家庭财产保险,通过开展涉农保险,让农民真切感受保险带来的好处。
篇5
美国国际集团属下的美亚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进入广州已经十个年头,作为一家外商独资的财产保险公司,美亚广州在十年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保费规模整体而言虽然不大,但是打造了货物运输险、责任险、旅游险等优势产品;在营业范围受到较大限制的情况下,货物运输险和责任险的市场份额仍连续保持广州市场排名第二的位置。
塑造良好形象
1995年,美亚保险广州分公司成立,公司性质是外商独资经营的保险公司。根据中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美亚广州公司当初只能开展外资企业的财产保险业务。这相当于给美亚广州划了一个“圈”,它只能在“圈”中活动。如何在“圈内”做出业绩,同时又在“圈外”打出名气呢?这是美亚广州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经过慎重考虑,美亚广州决定走有特色的差异化市场路线,坚持把人、财、物集中于拳头产品、差异产品和高端客户的开发,认准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力求避免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领域与国内同行相互竞争。
当时,国内保险业界存在着一些“陋习”,不少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为了拿到保单,经常采取给回扣、请经办人旅游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美亚广州的业务员出去跑业务的时候,也会遇到这种问题,有的经办人提出要得到“好处”,这让业务员很难办,因为公司规定不允许这么做。业务员回来问公司总经理彭德智博士,能否修改一下公司规定。彭经常这样对业务员说,“你先不要要求公司改规定。公司要求你争取高端客户,你考虑一下,这样的客户是不是属于高端客户?他今天能够骗雇主,明天骗你保险公司又算什么呢?”
通过多年的坚持与发展,美亚广州对法纪的“死板”遵守使得它在业界获得了尊重。有一次,一个合资企业的外方总经理找到彭德智,说想买保险,问美亚公司能提供什么好处。并且告诉彭,之前有家保险公司对这位老总承诺,只要买他们公司的保险,国内的旅游景点随便这位老总挑,保险公司将包揽一切费用。彭德智当时说,除了优质的产品,我不会给你任何好处,我可以请你顿饭,不过,是工作餐。这位老总听了之后,马上对彭说,我要的就是你这个答案,如果你答应给我好处,我是不会买你公司的产品的。
在接受采访时,彭德智笑着说,我们的这种苦心经营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他分析道,随着营业范围限制的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进入美亚公司的客户群。而这两类消费者都是花自己的钱买保险,因此,他们需要的是优质的保险产品,而不是什么所谓“好处”。
同时,美亚广州也不打价格战,坚持合理的收费标准。曾经有人认为美亚的产品质量高但收费也较高,彭德智反驳道,我不承认我们的产品收费高,我们只是坚持合理收费。因为,每次接单前,我们都要到国际保险市场去询价,要找到同意分保的下家,如果没有找到愿意接分保的公司,我们根本不会去报价。因此,我们承诺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我们也要合理收费。如果收费太低,找不到接分保的公司,就失去了通过保险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意义。
守正出奇
在塑造公司良好形象的同时,美亚广州坚持“守正出奇”的经营思路。一方面坚持依法经营、规范操作,另一方面不断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创新”求发展。
美亚广州自1995年进入本地市场以来,一直以创新的理念分析市场。通过细分市场,尽可能开发出既能满足市场需要,又独树一帜的产品,避免在一些传统产品上进行低水平的竞争。
在产品责任险、货物运输险等领域,均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通过专注于细分市场,集中优势资源向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逐渐构筑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4年,外资产险公司在业务范围方面的限制取消,给美亚广州在更大市场范围内施展拳脚提供了机遇。为此,美亚广州在继续服务好高端客户的同时,还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服务。同时,美亚广州继续坚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做不大而且没有利润的险种一概不做;没有竞争优势且边际利润太小的险种尽量不做;已有一定市场规模的业务,也要不断调整组合以提高质量。
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美亚广州还注重对新产品研发。
在美亚广州眼中,保险在中国是一个朝阳行业,与国际上成熟的保险市场相比,在产品种类方面还有相当多的空缺,而这些空缺正是做大中国保险这块“蛋糕”的机遇。
为此,美亚广州提出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借鉴海外机构的先进经验,不断推出高质量、高含金量、个性化的产品”。比如说,根据身处珠三角这个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地区这个特点,美亚广州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绑架勒索险”,虽然这只是一种满足少数客户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但事实说明,该险种为客户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满足了客户的需要,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又比如说,2004年,美亚广州还相继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综合保障保险(“工商通保”)、填补国内空白的含有航班延误的旅游保险等新产品,都受到了市场的追捧。产品的创新既避免了与同行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又为客户特别是特定客户群体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美亚广州能够在业界声名鹊起,产品创新可谓“功臣”之一。
有了新产品,还需要畅通和行之有效的销售渠道作为保障。因此,美亚广州对于渠道的建设也非常注重创新。
随着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在客户群中份额的增大,值低量大的个人产品或中小型企业产品大量增加,对销售渠道和网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除了发挥兼业网点、电话销售、网上销售和门店销售等渠道的作用外,还需要不断开拓新的销售模式或渠道。
应对实际需求,美亚广州积极地进行新渠道开发工作,“职场销售”WSM(Work Site Marketing)就是其中的一种。WSM是指针对个人短期意外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等低值保费的产品,保险公司指派专人在雇主场地向广大雇员提供除了正常社会保险等一般保险以外的意外及健康险等产品,该方式使企业雇员可以最方便的方式、最优惠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保险服务,并为企业免除后顾之忧,为雇主的留才计划、企业的稳定发展等提供保障。自2004年4月推出以来,WSM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很受企业的欢迎。
主动培育市场
对于市场空间的问题,彭德智这样分析道,目前广东到处都是中小企业,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保险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十个中小企业中有九个没有购买财产险。这意味着中小企业财产险市场还有广阔的市场可供挖掘。
为此,美亚广州非常重视对市场的培育,致力于增强中国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引导消费者购买适合的保险产品。比如,针对珠三角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普遍存在保险意识薄弱、曾发生相当多因为没有产品责任险等相应保险而被进口商拒绝下订单或出险后损失严重的问题,美亚广州在广州、佛山、顺德等地多次举办“产品责任及贸易促进研讨会”,免费为广大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又比如说,针对玩具、五金、模具、陶瓷、制鞋及家具制造业工伤事故频发的情况,美亚广州举办过“安全生产与风险防范研讨会”;再比如说,美亚广州还连续多年在广交会上,以生动翔实的案例为企业提供风险咨询和防损工程培训;此外,美亚广州还参加过中国顺德家用电器博览会等各类行业会议,为广大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美亚广州的这些社会活动,既增加了企业的相关保险知识,又为公司培养了潜在客户,可谓“双赢”之举。
稳健经营才是保险公司
彭德智先生在接受采访时,非常强调美亚广州稳健经营的策略。他说,在美亚广州的字典里考核业绩没有“投资”这个词,投资收益好坏不是美亚广州所关注的。客户买保险就是为了求保障,如果靠投资回报才有足够的赔偿准备金的话,客户怎能得到“保险”呢?!
彭介绍说,美亚广州的现金流,除日常营运包括扩展业务所需的现金之外,其余的都存在银行。随着保险公司投资渠道限制的放开,美亚广州也建议政府允许保险公司在国外市场进行购买国债等回报较高的稳健投资业务。
彭德智总经理再三强调道,不管是存银行,还是购买国债,美亚广州都是在坚持“稳健经营”策略的前提下进行的,高风险的业务绝不进入。他还补充道,事实证明美亚广州的这种策略是正确的。因为2004年中国股市持续走低,套了一批投资股市的保险公司。而美亚广州由于不进入这些领域,所以没遭受任何投资失策的损失。
篇6
摘要:代位求偿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保险领域,尤其是财产保险领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指保险人对负有责任的第三人而非被保险人享有的法定的、债权性的、从属性的权利。既是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产险公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本文从代位求偿原则的定义、法理基础入手,探讨了保险人、被保险人以及负有赔偿责任的第三者在运用代位求偿原则时遇到的困扰。并因此对代位求偿的公平性提出了质疑。得出的结论是:代位求偿原则只有在降低了精算费率的特定险种中运用时才显示其公平性。
关键词:保险;代位求偿:公平
一、引言
代位求偿权是指保险人享有的、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造成保险标的损害而负有赔偿责任的第三人的求偿权。我国2009年修改颁布的《保险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代位求偿权适用于财产保险业务,目的是避免被保险人因保险额外获利。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它作为民商法代位权制度与保险理赔制度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已经被各国的保险立法普遍确认。本文从代位求偿原则的定义、法理基础人手,探讨了保险人、被保险人以及负有赔偿责任的第三者在运用代位求偿原则时遇到的困扰,并因此对代位求偿的公平性提出了质疑。得出的结论是:代位求偿原则只有在降低了精算费率的特定险种中运用时才显示其公平性。
二、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理依据
(一)损失补偿说
传统教科书都认为代位求偿原则是损失补偿原则的应用,它的提出是为了防止被保险人不当得利,减少道德风险。蔡弈在《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限制》一文中谈到,“代位”一词,源于拉丁语subrogate,原意为“使一人处在另一人的位置上”。当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且该损失又是由第三者行为造成时,按照民法和保险法的规定,被保险人此时既可以向第三者提出损失赔偿请求,又可以依据其与保险人订立的保险合同向保险人提出索赔。但被保险人的损失是既定的,为防止其双重得利,同时也为避免有责任的第三者因保险人赔付被保险人的损失而逃脱其应负的法律责任,《保险法》确认了保险代位求偿权这种债权转移制度,将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转移给保险人。
英国学者约翰·T·斯蒂尔认为可以把补偿视为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在被保险人遭到损失后,保险人对其进行补偿,以使其恢复到损失前所处的的经济状况。我国学者朱有彬认为,财产保险的最终目的是使被保险人受损时能够得到补偿,因此补偿原则是财产保险中最为明显的一项原则。
(二)社会公平说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公平原则的一个体现就是民事主体在权利、义务与责任的承担上,要实现公平与平等。对于第三人行为导致的保险事故,如果没有保险代位追偿制度,被保险人很有可能在得到保险赔偿之后放弃追究侵权行为人的责任。这显然是违反公平原则的,任何人对他人财产或人身造成损害,都应为自己的致害行为承担责任,否则就不能体现公平。同时,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通过使侵权行为人付出一定的道德成本和经济成本,也能对其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使他们“收敛其有害行为”,而且在今后“更加小心谨慎并因此防止致害他人”。
如果只要受损害方财产投了保险则致害第三人可以不用对其损害进行赔偿,会诱发非常严重的社会和道德问题,导致保险成为渔利工具,同样有悖于保险的初衷。因此,代位求偿制的实施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三)通过降低费率来保护被保险人利益说
如果每一个保险事故的发生都导致保险人承担给付义务,必然会影响保险人的利益,影响保险人的偿付能力。而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可以使有过失责任的第三者原因导致的保险标的的损失,在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先行赔付后,代替被保险人向有责任的第三者追偿。这样既避免了投保人因保险额外获利,也降低了保险人保险赔付的总金额,从而降低保险费率。保险费率一旦降低,社会上广大投保人的负担也因此而减轻了。
三、对代位求偿权公平性的质疑
(一)被保险人有没有获得不当得利
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依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即不当得利就是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依据,使他人受损而自己取得的利益。根据此定义,将被保险人获得的双重利益定义为不当得利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于被保险人获得的双重利益: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是投保人为自己设置了多重民事法律关系,履行了多重法定义务的对等补偿。在保险代位的当事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及第三人之中,被保险人是基于保险合同的约定取得对保险人的保险金给付请求权,而对于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则是源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这两个请求权的产生均有明确合法的依据,显然不符合不当得利的要件。
(二)代位求偿权能不能预防道德风险
从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象来看: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家庭成员或组成人员行使代位求偿权,除非该保险事故是由家庭成员或组成人员故意造成的。所以,如果不诚实的被保险人与第三者串通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且事故责任由第三者负责,而此处的第三者不是家庭成员,所以执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一旦向第三者索赔,则必然使第三者受损,即便保险公司的赔款足够弥补被保险人的损失,也不会给第三者带来额外好处。所以,第三者一般不会与被保险人串通而制造保险事故。另外,投保人在付出保费的同时,也获得了赔偿期待权,尽管保费远远小于保险金额,但由于投保人对于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而且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一般不大于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所以投保人也没有足够的动机为了取得保险赔偿而故意毁损保险标的。
从以上两个角度来分析,保险代位求偿制度对于预防道德风险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三)保险人会不会因为代位求偿制度而降低保险费率
从理论上讲,保险人因为代位求偿制度而降低保险费率是有可能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保险大多数是商业保险,因此即便代位求偿制度可以减少保险人的赔付,但这种补偿往往不会反映在保险费率的厘定中,而是用于提高股东的红利,这是由保险的商业性质所决定的。在一些险种中,代位权获偿额与保险人支付的保险金相比较是最小量的。根据詹姆斯一迈耶估算的1992年美国保险人代位求偿权获偿额占全部保险赔付的百分比为:海上保险占14.15%,机动车辆保险占8.56%,户益保险占0.8%,火灾保险占0.68%,平均获偿的百分比是2.96%。也就是说,因为代位求偿权而获得的补偿占保险人的总赔付比例很低,很难说代位权的存在能够对保险费率产生边际影响。
所以,如果没有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费率精算的有效规范和监管,通过代位求偿来降低保险费率纯属于一厢情愿的事情。
(四)代位求偿权有没有避免使第三者逍遥法外
根据前面代位求偿权的法理分析可知,部分学者认为代位求偿权能够使第三者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有利于社会公平。笔者认为这一点上更多的是主观臆断,理由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一是保险人在理赔前,通常会要求被保险人先对第三人责任方进行索赔。除非第三者肇事逃逸或者没有经济能力进行赔偿,否则保险人不会接受赔付。如果被保险人向第三者就民事责任索赔顺利时,自然可以避免第三者逍遥法外,不用代位求偿的介入。如果第三者肇事逃逸,则通过公安机关立案后,也会绳之以法。如果是第三者经济能力有限,法院会根据其经济能力先进行部份赔偿,但是债务依然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代位求偿权在避免第三者获得额外利益时并没有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是由于保险人收取保险费,建立强大的保险基金,更加有能力进行赔付。与被保险人相比,保险人的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巨大的诉讼成本导致尽管赋予其代位求偿权而并不能使其较被保险人有更大的积极性去追究第三者的损失赔偿责任。
(五)代位求偿权的行使有没有违背权利自由行使原则
根据民法的权利自由行使原则,任何民事权利主体均可以在不危害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自由决定是否行使以及如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对于被保险人而言。权利自由行使原则即意味着:当其对于保险人的保险请求权与对于第三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发生重合时,其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以保障自己的损失得以充分的弥补。因此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既可以请求第三者赔偿,也可以请求保险人赔偿;还可以在第三人的赔偿不足时,请求保险人予以弥补;又可以在保险人补偿不足时,向第三者请求赔偿。而代位求偿制度却剥夺了被保险人这种选择的自由,以法律的形式强迫被保险人在向保险人行使了保险金给付请求权以后,仍需将对于第三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交予保险人代位,而不论其是否愿意。
(六)保险代位追偿权有没有造成保险人的不当得利
保险人支付保险金与被保险人交纳保险费互为对价,是保险合同的内部关系,而被保险人与第三者的损害赔偿关系则是保险合同之外的关系。保险人对被保险人赔付保险金只是履行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义务,而不是“替代”第三人履行义务,保险人并没有支付新的对价去取得被保险人对于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其对于第三人的代位求偿权是凭空获得的,并没有任何合法的依据(除《保险法》的规定之外)。如果赋予了保险人代位求偿权,使其收回了全部或部分赔付的保险金,那么从他收受保险费却没有相对应的风险来说,他获得了意外收益。
四、结语
篇7
根据保险法的基本原理,保险合同是一种射幸合同,保险只能承保尚未发生的、将来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对于必然发生的风险,保险不予承保。因此,保险事故必须是投保人在投保时未发生的:且在将来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更准确地说,保险事故发生应是一种可能性,即不确定性。因此,可保风险须具备纯粹性、偶然性和非普遍性三要件。
在保证保险中,对被保险人来说,保险风险是其自身对债务的不能履行,这一风险符合可保风险要件。
第一,风险的纯粹性指这种风险是一种只会给当事人带来灾害和损失的危险,完全无利可图,没有任何投机性。表面上看,债务人履行不能时其没有完成对债权人的给付,从利益上说不但没有损失还会因为债权人合同的履行而有所收益,不符合纯粹性的特征。其实,当债务人履行不能时将面临债权人的责任追究,这一责任风险正是保证保险被保险人所面临的风险,显然这一风险对被保险人来说是一种损失而无利可图,符合纯粹风险的特征。
第二,风险的偶然性是指该风险是一种偶发的随机现象,具有难以准确预测的偶然性。人们既不知道风险是否一定发生,也不知道一旦风险发生,它是否会造成损失以及损失到底有多大。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具体到保证保险合同.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事故,是投保人不履行债务,而该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主要是由投保人主观方面决定的,不符合关于保险事故必须是客观的、不确定事故的保险法原理。其实,在保证保险中,导致债务人履行不能的原因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原因所致,即有投保人经济状况恶化、或遭受意外而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显然,这种原因导致的风险不管是被保险人自己还是保险公司都是无法在投保前准确预测的;第二类是主观原因所致,正如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一小部分人从借贷或投保之初,就没有打算还款或履行义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投保人似乎在投保之时对于保险风险是否发生就早有预见,不符合风险偶然性的特征。在笔者看来,这种情况其实可以看做是被保险人主观上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情况,对于保险人来说,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仍具有难以预测的偶然性特征,普通财产保险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如有些投保人为取得保险金在投保时已决定投保后故意制造保险事故。
第三,风险的非普遍性主要是指所保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对象同时遭受损失。这一条件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从而实现集合多数人力量互助共济的保险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履行不能责任风险的情况虽然不是个别情况,但并不表明众多被保险人的履行不能会同时发生,保证保险把履行不能风险作为其承保风险,符合保险风险的非普遍性特征。
因此,在保证保险中所存在的风险中,虽有一部分是投保人的主观风险,但并不影响其可保风险的存在。三、保证保险体现了风险分摊的特征
保险理论认为,保险的过程,既是风险的集合过程,又是风险的分散过程。众多投保人将其所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保险人。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又将少数人发生的风险损失分摊给全部投保人,也就是通过保险的补偿行为分摊损失,将结合的风险予以分散转移。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在保证保险巾,保险人对债权人赔付后,有权向投保人即债务人进行追偿。这样,投保人的投保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好处,尽管保险人代为其履行债务,但由于保险人仍可以向投保人追偿,所以保险人的损失并没有任何减免。由此看来,保证保险如果作为一种保险产品来说,其缺乏合理性,也缺乏社会意义。
对此,笔者认为,保证保险其保险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交易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贷消费保证保险中,如果没有保险人所提供的保险,银行一般不会对贷款人发放贷款,贷款人也就无法进行消费活动,因而往往由于保险这一环节的缺失会导致整个交易过程的终止,可见保证保险的社会经济作用不可低估。
保证保险作为保险的一个险种.与其他财产保险一样,其功能在于采用大数法则及概率学说,通过收取保险费的方式。集众多投保人之力来分散风险,化解风险。保险费中包含了保险人的经营成本及合理的利润.更重要的是理论上保险人收取的保险费应能够满足保险金的支出,所以,保险人在保险活动中本身并没有承担实际的风险,只不过是把不确定的风险收集以后再分散给投保人,其实,是投保人在给自己保险。保证担保则与此不同。作为债的担保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保障主债权的顺利实现,保证人并没有把大量债务人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集中和分散,而只是利用自己的实力和信誉凭一己之力为债权人提供保障。
三、保证保险的费率可以确定
保险是建立在众人协力、互助共济基础之上的,保险人之所以能够在发生保险事故时赔偿或给付保险金,是因为众多投保人预先缴纳保险费,集腋成裘地形成了庞大的保险基金。可见,从保险技术上来说,合理分摊风险是保险的基础要素,而保险费的合理计算又成了合理分摊风险的前提。
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保证保险中的损失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因而费率是建立在经验判断基础之上的。实践中,保证保险的保险费是通过保证人收集和研究单个被保证人的相关信息.一个一个地作出是否接受的判断。正是在此意义上,保证保险的保险费的实质,是被保证人因使用保险人的信誉而支付的一种手续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一方面,经验判断并非不可以作为拟定保险费的依据。一般来说.一项新的保险业务开展之初,往往会出现保险费拟定不合理的情况。但随着该保险业务的成熟,保险公司根据往年保险费的收支情况对保险费率作出调整,使保险费率逐步趋于合理,这一点是与保险公司的经验判断离不开的。另一方面,一个一个地作出是否承保的判断也并不违反保险的特征,相反正是保险业务具体环节的体现。就是在普通财产保险或人身保险实务中,保险公司也是对保险业务一个一个地作出是否承保的判断,而对符合条件的收取保险费,并非手续费。例如.在企业财产保险承保之前,保险公司会对该企业的财产风险状况派专业的核保人员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该宗业务是否承保和承保的具体费率。
可以看出,虽然保证保险与普通财产保险具有较大的差异,但保证保险也具备保险所必须的三要素,保证保险的性质应当归于保险。
尽管保证保险和担保这两种制度一样,都具有保障债权的功能,都是对特定人提供保障和补偿,保险的对象与担保的对象也可能发生重合,但它们的目的不同、手段不同、本质特征也不同,是两种独立的法律制度。保证保险合同是一个独立合同,保险人承担的是保险责任,保证保险法律关系也应纳入《保险法》进行调整。
篇8
[关键词]农业保险;滞后;对策
一、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保险经历了一个时断时续的坎坷过程,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进入了一个全面萎缩期。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标准,中国是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由于分散经营的农户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农户中参加农业保险的又很少,由于没有保险来“转嫁”风险,除政府给予的救助外,剩余所有农作物的损失都由农民来负担。随着中国农业市场化开放程度的提高,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加。中国农业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和经营规模较低,技术落后,市场信息匮乏,农民很难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市场供求信息。这些状况导致农业市场风险源更多,范围更广,不可控制性更大。
自从各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型后,对属于政策性险种的农业保险,国家不再给予补贴。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营,使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业务风险集中,再加上农业保险的综合赔付率较高,很多保险公司不愿经营农业保险。在逐利心理的作用下,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在灾害多发的地区和年份进行战略性的收缩,压缩了农业保险承保的范围、数量和险种,而在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地区和年份,则热衷于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它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依赖程度是很大的。从1995年10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对农业保险的规定是很笼统的,如其中的第149条规定:国家支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目前中国没有一部系统的农业保险法,而缺乏立法支持的农业保险是很难顺利发展的。总之,中国农业保险发展主体缺位,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需要,发展滞后。
二、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
1.农民收入不高,保险意识不强。由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各户实行分散经营,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因此农民收入不稳定且普遍较低。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末中国农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2%,人均耕地面积1.41亩,比2003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0.02亩,中国农民年人均收入2936元,在扣除必须缴纳的各类税费、子女教育费用、生活开销、购买化肥农药饲料等必需品外,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很少。有关调查显示: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一般为8%~10%,甚至更高,而农民可以承受的保险费率仅为4%,大大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虽然有的险种价格相对便宜,但保险期限短,续保不够方便,农民自然不热衷。目前中国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事物速度较慢,特别是部分地区仍受到“养儿防老”、“靠天吃饭”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投保保险是加重生活负担,没有认识到办理保险是转嫁农业风险、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农业保险的意识淡薄,这就造成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不高,使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限制了农业保险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导致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2.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低、风险大。中国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目的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低、赔付率高、风险大,政府对其财政补贴又很少,农业保险连年亏损,许多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此类业务。据保监会提供的统计数字:2004年中国农业保险业务共取得保费收入3.77亿元,同比减少0.88亿元,负增长18.86%。在保费减少的同时,农业保险的险种也在不断减少,已由最多时的60多个下降到不足30个。目前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和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这与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很不相称。同时,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农业保险业务近年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保险赔付率达到88%,而农业保险盈亏平衡点上赔付率是70%,远远高于平衡点上的赔付率,业务逐年萎缩。因此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3.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保险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工作,中国现行的《保险法》由于制定时间较早,涉及农业保险内容较少,没有根据现在农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及时修订并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发展缺乏法律法规保护。由于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农业保险目标不明确,范围涉及面窄,没能覆盖所有的农业领域,不能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没有设立明确的部门或再保险机构,缺乏风险分散机制而处于经常亏损的境况,严重挫伤了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同时,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农业保险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影响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另外中国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政策倾斜和支持。国际上农业保险发展较好的国家,政府对农业保险都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如实行免税政策、对保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政府出面制定和实施农业保险计划等。而在中国,农业保险除了免除营业税外,国家尚无配套政策予以扶持。
4.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够健全。中国目前的农业保险组织不够健全,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原保险。中国虽在少数几个省份开办农业保险试点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在全国范围内仍然较小,不能够充分利用中国商业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众多的优势;而且,险种数量少,种类不全,在险种的开发上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保险业务层次少、组织形式单
一、方式方法死板,缺乏生机和活力,未能充分调动保险人、投保人的积极性。中国农业保险缺乏灵活的组织形式,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的农业保险由于高风险者的存在要求较高的保险费,而低风险者因为不甘支付高于分担其低风险所需要的保费不愿参与农业保险。另外没有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组织保障,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有效地调动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农业保险的要求,导致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三、发展中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1.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保险意识,打好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力度,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大力发展第
二、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科学种田的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业保险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力宣传保险知识、投保的好处,使农民更新观念,增强保险意识,提高防灾、抗灾能力。针对在农业保险初期农民农业保险意识不强的情况,还可以实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保险形式,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养殖业实行强制保险,国家可给予一定保险费补偿、政策补贴等,对其他农产品则采取自愿保险的原则。
篇9
[关键词]:定值保险合同,不定值保险合同,保险价值,保险金额,足额保险,超额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实施至今已七年整,且《保险法》已经历了第一次修正(修订后的《保险法》将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应该说学界及司法界等人士对保险法的理解比较透彻了。可是笔者在工作学习中发现,无论时学界还是司法界等,对保险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从一些媒体对法院关于保险纠纷案件的判决的报道中就可以看出。如《车辆全额投保,保险公司咋不全赔》①之类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笔者不揣浅陋,想从一个简单的案例入手,对保险合同(保险法)中的几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大方。
1999年5月,河北省涿州市法院的一例一审判决震惊了国内保险业:车辆被毁,保险公司按保险金额赔偿。它打破了保险公司多年来养成的“常规”-按车辆实际价值赔偿。
案件基本事实:李先生的夏利车向平安保险公司投了保,双方约定保险价值为6万元,并且载明于合同中,保险金额也是6万元。1998年1月该车发生保险事故以致全损。由于对赔偿数额争执不下,李先生保险公司。庭审中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车辆全损时,到底是按保险金额赔偿,还是按车辆出险时的实际价值赔偿?李先生认为保险公司按保险金额收费理应全额赔偿,保险公司则认为该车出险时的价值远低于保险金额6万元,这是一个超额保险合同,因此按《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应按出险时的实际价值进行赔偿。经权衡,法院认为,保险公司已按保险金额收取保费,如按实际价值赔偿,将有失公平,于是作出判决:按保险金额赔偿②。
事实上,该案如何判决,关键在于保险合同的定性,即该保险合同是定值保险合同还是不定值保险合同?若是定值保险合同,就应该判决保险公司按保险价值赔偿,而不问出险时车辆的实际价值;若是不定值保险合同,就应该判决保险公司按出险时车辆的实际价值赔偿,而不问保险金额多少(具体到本案来说)。第二个问题是本案中保险合同是足额保险还是超额保险?若是足额保险,则全部损失全部补偿,部分损失部分补偿;若是超额保险,则根据修订后的《保险法》第40条第2款(现行《保险法》第39条第2款;以下均以修订后的《保险法》为准)“超过的部分无效”的规定,保险公司按实际价值赔偿。第三个问题,要分析足额保险和超额保险,还必须明确什么是保险价值、什么是保险金额。下面笔者将对这三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
一、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
(一)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的概念
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是相对而言的。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的划分仅适用于财产保险合同,而不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因为人身保险合同中没有什么保险价值。所谓定值保险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即已确定保险标的的价值,并将其载之于合同当中的保险合同。不定值保险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预先确定保险标的保险价值,仅载明至保险事故发生后,再行估计其价值而确定其损失的保险合同。
定值保险合同成立后,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保险价值就应该成为保险人支付保险赔偿金数额的计算依据。如果保险事故造成保险标的的全部损失,则无论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如何,保险人均应支付合同所约定的保险金额的全部,不必对保险标的重新估价;如果保险标的仅遭受部分损失,那么只需要确定损失的比例,该比例与双方确定的保险价值的乘积,就是保险人应支付的保险赔偿金额,同样无须对保险标的实际价值进行估算③。
定值保险合同与不定值保险合同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订立合同时前者预先确定保险价值,而后者并不确定保险价值,仅约定保险金额,而将保险标的的价值留待保险事故发生时再估算。由此决定了在保险事故发生后、确定赔偿金额时,定值保险合同只须确定损失比例,而不定值保险合同,不但要确定损失比例,而且要确定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以实际价值作为保险赔偿金额的计算依据。
该案例中,当事人双方签订的是定值保险合同,在发生保险事故造成全损时,理应按照保险价值进行全额赔偿,而保险公司却是以不定值保险合同为前提计算保险赔偿金额的。
(二)定值保险合同的优点
和不定值保险合同相比,定值保险合同主要有两个优点:
1、减少理赔环节。我们知道,保险理赔是保险运作中的主要环节,它关系到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理赔程序非常繁琐。它包括立案检验、审查单证、审核责任、核算损失、支付赔款、损余处理等一系列步骤。而定值保险合同可以减少理赔手续,因为保险价值事先已由双方确定,且载明于合同中,发生保险事故时无须再对保险标的的价值进行估价,当然就简化了手续。
2、便于赔偿金额的确定。赔偿金额关系到保险双方的切身利益,因此,往往时合同双方争议的焦点。本案就是如此。在签订定值保险合同的情况下,赔偿金额完全以事先确定的保险价值为计算依据,只须确定损失的比例而无须考虑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这样赔偿金额的确定便很简单方便。
定值保险合同有这些好处,是否所有财产保险合同都可适用?-
(三)定值保险合同的适用范围
定值保险合同多适用于某些保险标的的价值不易确定的财产保险合同,如古玩、字画、船舶等。在货物运输保险中,尤其是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中,由于运输货物的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可能差别很大,为了避免出险时在计算保险标的的价值时发生争议,这些合同的当事人也往往采用定值保险的形式。
在定值保险合同中,保险价值由双方自愿确定,如果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缺乏经验或专业知识,投保人即可能过高的确定保险标的的价值,谋取不正当利益。因此,为避免损失,保险人对订立定值保险合同多持谨慎态度,其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在美国,有些州的法律禁止订立定值保险合同。我国修订后的《保险法》第40条第1款间接规定了定值保险合同,但未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鉴于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类似纠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0年2月颁布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中明确规定:“本保险合同为不定值保险合同,……”
二、保险价值与保险金额
(一)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的概念
保险价值,又称保险价额,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享有的保险利益在经济上以货币计算的价值额,是确定保险金额的基础;或在保险事故发生造成损失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
保险价值,简单的说,就是保险标的的价值。从其本质上来说,保险价值是一个变量。从保险合同订立到保险事故发生这段时间内,由于市场供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固定资产的折旧等原因,保险标的的价值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正因为如此,投保人在投保时、保险人在理赔时就要确定保险价值。保险价值确定的三种方式也反映了保险标的价值的变化性:因为保险标的的价值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投保时投保人和保险人就要约定保险价值并载明于合同当中,以避免日后估价的麻烦;在订立合同时没有确定保险价值的,则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按当时当地的市价确定保险价值,作为计算赔款的依据;法定保险价值仅适用于海上保险合同,海上保险的保险标的的价值更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时空跨度大,保险标的的价值在起运港、中间港和目的港很可能不一致,为避免保险事故发生时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保险标的价值的争议,于是法律直接规定了保险价值的确定依据:以保险责任开始时保险标的的价值作为保险价值。
保险价值的时间定位:保险价值是投保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适用于定值保险合同),或者是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适用于不定值保险合同)。在海上保险合同中,若当事人事先未约定,则保险价值为保险责任开始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和保险费之和。
综上所述,尽管保险价值就是保险标的的价值,但保险价值仅仅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保险标的的价值。保险价值与保险标的价值的关系在于保险价值的确定是以一定时点的保险标的的价值为基础,无论是以约定法、市价法还是法定法确定的保险价值,都是如此。但是保险价值一旦确定下来就具有稳定性,而保险标的的价值却处在变动中。换句话说,保险价值是个定值,而保险标的的价值则是个变量。系争案件中保险价值为6万元,而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则远低于6万元。
保险金额,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实际投保金额,也是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定值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在全额保险的情况下,就等于保险价值。不定值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的确定有三种方法:1、由投保人根据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自行确定;2、由当事人双方根据保险标的的实际情况协商确定;3、按照投保人会计帐目最近的帐面价值确定。但无论那种方法,保险金额的确定都是以保险标的的价值为基础的④。
(二)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区别:
1、任何保险合同,无论是人身保险还是财产保险合同必有保险金额,但不一定都有保险价值。财产保险合同中,有的约定保险价值,有的没有约定保险价值。人身保险合同则根本就没有保险价值一说,因为人的生命、身体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
2、保险合同订立时必须确定一个保险金额,但不一定确定保险价值,如不定值保险合同在订立时就无须确定保险价值。
3、保险金额是保险人计收保险费的依据,而保险价值是保险人计算保险赔偿金额的依据。
4、保险金额是投保人的实际投保金额,也是保险人的最高赔偿限额;而保险价值则是保险合同订立时或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价值,是保险人赔偿的最高额。即使保险金额高于保险价值,保险人也只在保险价值范围内予以赔偿。
(三)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联系:
保险金额根据保险价值确定,并且一般不得超过保险价值。保险价值是保险赔偿金额的计算依据,而保险赔偿金额又不能超过保险金额。二者都影响到保险赔偿金额的确定。
从量上来说,保险价值≥保险金额≥保险赔偿金额。
我们明确了保险价值、保险金额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分析另两个概念-足额保险和超额保险。
三、足额保险和超额保险
足额保险与超额保险的划分就是以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关系为标准进行的。
所谓足额保险,又称全额保险,就是保险金额等于保险价值的保险。超额保险,就是保险金额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修订后的《保险法》第40条第2款规定:“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的部分无效。”
定值保险合同,要么是足额保险合同,要么是不足额保险合同,在合同订立时就已确定。但它一般不存在超额保险的问题。一是因为《保险法》第40条第2款的规定,即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二是因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以约定的保险价值为依据来计算保险赔偿金,投保人若超额投保,则除了多交保费外并没有得到更大的保险保障。从一个经济人的角度来说,投保人也不会超额投保。
不定值保险合同,在合同订立时可能是足额保险,但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未必是足额保险,它可能是足额保险,也可能是不足额保险,甚至可能是超额保险。这是因为在保险期限内,保险标的的价值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保险金额是固定的,二者之间总会存在差异。当然,在保险期限内,如果保险标的的价值明显增加或减少,为了获得充分的保险保障或为了避免超额保险,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及时协商变更保险合同的有关内容,使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相符。对此,《保险法》第3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应当降低保险费,并按日计算退还相应的保险费:(一)……(二)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⑤明显减少。”
在系争案件中,由于该车辆损失险合同是足额保险合同,且又是定值保险合同,即保险金额和保险价值都是固定的,因此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无论保险标的的价值怎样发生变化,该合同仍旧是一个足额保险合同。它并不因为出险时的保险标的的价值明显少于投保时的保险价值而变成了超额保险。
我们区分足额保险与超额保险的意义在于:在投保时,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的部分无效;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金额若超过保险价值,则保险人只按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其目的在于避免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从保险赔偿中获得额外利益,从而避免道德危险的发生。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几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该案例中投保人和保险人发生争执的原因在于双方对保险合同的一些基本概念不甚了解,特别是定值保险和不定值保险、足额保险和超额保险。投保人是有理说不清,只是本着朴素的公平意识,认为自己全额投保、保险人按保险金额收费,那么在发生全损时保险人自应按保险金额赔偿。在签订定值保险合同的情形下,投保人的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在不定值保险合同中,情况并非如此。保险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无论保险金额多少,在发生损失时一律按实际价值进行赔偿(这无疑也是一种道德风险)。在签订定值保险合同的情形下,保险人的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至于法院判决,其结果是正确的,与按照定值保险合同来判结果是一致的,可谓殊途同归。但其判决依据不是十分充分,难怪令“保险公司对判决大为不服”。
有感于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大《保险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的培训,加强法官的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注释:
①《齐鲁晚报》2001年10月27日。
②《保险公司,少赔了我们钱》,杨宏芹,《金融法苑》总第40期。
③《保险法》,李玉泉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94页。
篇10
在英国,超过50%的车险业务通过网络和电话投保;在韩国,15%的车险业务借助网络销售;而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站、手机等电子手段购买车险、交通、旅游意外险等保险产品。只需几分钟时间轻点鼠标,就完成了一次投保,还能享受到网上支付、保险卡注册、保单验真、咨询、报案、送单上门等服务。
身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cn)(下称人保财险)电子商务部处长,原宇玲非常清楚这样的变革对保险业意味着什么。她说,客户往往会对中介不合时宜地打扰深感忧虑,而电子商务能够7天×24小时的随时提供服务,而且客户可以自主的选择,实现自己的投保意见,不需要被动的接受保险中介的推销。
保险业的电子战
从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敏锐的保险公司就开始尝试电子商务。2000年2月,平安率先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并于2001年5月推出了货运险网上交易系统PA18,还开设了全国统一的客户服务电话中心――95511,正式开始“e化平安”的战略,即形成一个以电话中心和互联网中心为核心,包括门店服务中心和业务员直销在内的“3A”(Anytime、Anywhere、Anyway)服务网络。2001年6月,平安保险(.cn)依靠网络优势,获得了一个40亿元的大单,轰动一时。
平安的率先发力促使其他保险公司迅速跟进。2001年9月22日,泰康人寿耗资千万人民币,上线了“泰康在线”电子商务平台,这是国内首家通过保险类CA认证的网站,2007年其保费收入达到6亿元。中国财险老大中国人保财险也在近两年加快步伐,相继推出电话营销平台、呼叫平台、车险管辖平台,从2004年到2007年,其保费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惊人的178%、484%、523%和343%。跨国巨头们也试图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发力中国市场。2007年10月,美国友邦保险(.cn)宣布与阿里巴巴(.cn)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拓电子商务保险销售渠道,在网上销售短期意外险和旅行险等产品;而美国美亚财产保险(.cn)则携手阿里巴巴提供责任险的在线交易。
保险的销售渠道甚至延伸到无线互联网。例如你通过手机登录移动梦网、联通无限等网站,就能用优惠的价格购买中国人保财险的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年度保险、营运交通工具乘客意外伤害保险等意外险产品,摆脱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方便、快捷地随时随地投保。
为何保险业会如此青睐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是首要原因。几年前的一次竞标让原宇玲记忆犹新。那是福建省一家大型企业的保险招标,很多颇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去投标,人保财险和另外一家保险公司实力相差无几,这让招标方非常头疼。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你们先回去吧,我们考虑一下。第二天,袁宇玲得知自己幸运的中标了。后来她才知道,原来当天晚上这家公司负责人说要看看这两家保险公司的网站,谁的网站建的最好,就认为谁真正做到了为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服务。这一次经历让原宇玲深切感受到互联网在保险业中的分量。
赛迪顾问(.cn)分析师何潇认为,政策的适时出台也加速了电子商务保险时代的到来。2004年《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大大缓解了网络信用危机,加强了电子商务的安全性;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保险产品科技含量,发展网上保险等新的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2007年4月中国保监会()第一次明确了电话销售的合法性,承认“电话营销(以下简称电销)是一种新型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而且给予电话销售保险15%的价格优惠空间。
而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成熟,如ISDN网络接入、ATM技术、交易、客户管理等模块开发技术的成熟,也促使了人们使用电子商务习惯的形成。
电子商务的营销魔杖
对保险公司而言,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首先表现在成本节省上。据统计,电子商务能够使保险行业的交通费平均下降75.48%,通讯费平均下降64.31%。有数据显示,在销售一些简单的商品方面,电话行销的件数产能是一般人产能的4至8倍。而据中美大都会(.cn)的统计,其电话行销人员的产能是传统人的10倍左右。原宇玲说,如果说传统经营门店的成本是100%的话,那么电话经营成本只有40%,而网站所需要的成本可能只有10名。
电子商务带来的成本的节省可以直接让利给客户。原宇玲说,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价格是影响客户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网上的优惠价格能吸引到对价格较为敏感的个人客户。
除了成本的节省还有效率的提升。以前,在周末等保险公司歇业的时间,人们就没办法投保了;而现在人们拿起电话,或者打开互联网,就可以投保。保险公司对客户的维系能力也得到提高。原宇玲通过统计发现,在e-picc网站购买保险的客户,80%以上是买过两次的。
而对客户而言,通过电子商务不仅能享受到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还能减少投保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诚信问题,有效避免假保单。
传统的力量
尽管国内的保险公司在电子商务建设上不遗余力,很多用户出于交易安全的顾虑,仍然持观望态度。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2007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占到整个保险业收入的0.41%;在全球保险电子商务2085.4亿元的收入中,西欧占36.2%,北美占35%,日本占13.9%,中国只占到1.4%,
在原宇玲看来,与淘宝(.cn)上的衣服鞋子等大众商品不同,保险产品是一种更为复杂化和专业化的商品,而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又带来巨大的差异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保险产品都适合电子商务。赛迪顾问分析师告诉《互联网周刊》,目前用于网络销售的险种主要是针对个人用户的车险、意外险、货运险、健康险,因为产品条款比较统一、简单,属于标准化的产品。如果是寿险,就很难有人通过电子商务购买,因为个人情况不同,太复杂了,必须有业务员和客户一起商量,才能确定方案。
- 上一篇:旅游经济热点
- 下一篇:机械制图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