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经济热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经济热点

篇1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教学 可持续发展原则 社会热点 社会关切

一、经济法教学何以需要关注社会

经济法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总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为了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就需要注重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技能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而运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采用案例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经济法理论教学中引入关注社会热点、社会关切,其必要性有以下三点:

(一)体现理论教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深刻巨变,经济成份、经济利益格局、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局面,社会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这是任何一门理论课程所面对的形势变化,因此,任何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讲授都必须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否则就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实用。杜威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不是社会“真空地带”,是社会生活的组成,也因此受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正面乃至负面影响。

(二)经济法课程独特性质的要求

诚如学者所论:“现代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化的后果,是法律对经济社会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回应。”经济法所涉内容广泛,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涉及到具体的部门法。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必要要求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经济法与其他学科发展相比较更具动态性。经济法理论虽然抽象,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政策法律化的产物,其来源于经济实践。因此,经济法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解答社会热点问题才可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

经济法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社会关切紧密相连。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除了要求讲授者本身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讲授者能否恰当运用社会热点、社会关切来阐释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而充实教学内容。经济法教学需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要抓住社会热点,指导他们运用经济法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

社会热点是指较受社会民众所关注的新闻或事件及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看法,包含了民生保障、环境资源、食品安全、医患关系、消费购物等方面。有社会热点,就会有人关注、评论,也就产生了社会关切。如果说让学生每天都关注这些社会热点尚存在困难,那么以上所阐明的三点必要性是可以,也是应该“督促”经济法理论教学增强关注社会热点与社会关切的主动性的。

二、将社会热点与关切融入“可持续发展原则”讲授的一些事例

面对当前我国资源形势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客观形势,我党做出了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即在十报告中首次阐述了生态文明,将其从可持续发展提升绿色发展的战略高度,同时也绘制了“美丽中国”蓝图。其关键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秉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不能离开环境保护来谈发展、搞发展。当前高校也在全面开展学习贯彻十精神和“中国梦”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势必包含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学习和宣贯。作为与之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可以在这些学习和宣贯过程中得到体认的。基于笔者所在高校地处广西,生源基本上都来自广西区内的这一基本情况,在课堂中讲解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一知识点,笔者也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经济法相关理论、原则在教学中具体化、微观化、生活化,以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地域特点,以下所举的一些事例,可供探讨:

事例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与“南珠杯”竞赛、“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建设,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西区党委、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目前广西各地正在部署开展这项工作,在桂高校同样要结合此项工作开展建设美丽校园和文明校风的活动,广大在校大学生也将要参与其中。作为“美丽中国”战略任务在广西的具体化,“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广西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当前经济法教学中阐述地方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的最佳案例,是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其实,早在1994年广西就发起了“南珠杯”竞赛,至今已经八届;这项活动使得广西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城乡居住环境和风貌明显改善,城乡文明显著提升,极大推动了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6年,广西实施了“城乡清洁工程”,将其作为一项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民心工程深入开展。2009年广西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在全区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加快形成民族和地方特色凸现的壮乡建设风格,服务广西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大局。但这三项活动对于目前在校90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在“南珠杯”竞赛举行时,这些大学生才来到人世;在“城乡清洁工程”实施时,这些大学生仍是未成年人;在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时,大部分学生尚未步入大学殿堂。客观地说,“南珠杯”、“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这三项活动是“伴随”着这些90后大学生成长的,但他们对此普遍缺乏了解,谈不上理性认识,也谈不上理解这些活动背后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更谈不上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去看待此问题。但不能忽略的事实是: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一员,家乡的环境改善、风貌变迁是他们所亲历的,这得益于“南珠杯”、“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这些政策实施和活动开展,从这点意义上说,他们是广西城乡变化、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如果将这些政策、活动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对90后大学生讲解,是可以增加他们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的理性认识,通过提高他们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进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从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亲历者、受益者转变为实际参与者。

事例二:“天下风景·美在广西”宣传语

2009年广西以“天下风景·美在广西”作为旅游的形象宣传口号,并产生了强烈社会影响,使越来越多人更加深入了解、熟悉广西。可以说经过多年旅游宣传促销,这一宣传语作为广西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已家喻户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实施,《意见》决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和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为广西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西旅游业也以此为突破口,努力开发将经济、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的生态旅游,实现广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大自然赋予广西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也正把旅游资源、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旅游强区的蓝图走向现实。旅游消费、旅游业发展对大学生而言是比较模糊的概念,但“旅游”在他们观念中或许可用另一个词替代“玩”。但如何从“玩”字入手,通过旅游消费讲解旅游、讲解这一朝阳产业背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目的的。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区内,他们在入学前或入学后,或多或少都曾有旅游的经历,从这点意义来说,旅游消费、旅游产业不仅是社会热点,也是师生之间的共同话题,是可以找到语言与思想共鸣的。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旅游经历,让他们主动讨论旅游产业给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变化。不可否认,由于客观原因限制,有不少来自于城镇农村的学生可能会缺乏直接的旅游经历。但换个角度思考,旅游资源在广西而言,又往往集中在一些发展比较滞后的县份或者城镇,如果有来自于这些旅游资源丰富县份城镇的学生,那么他们对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是比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学生更有直接认识或者发言权的,因为不少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就得益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由此切入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是极易达到教学效果的。对于在大城市出生长大的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则是通过城市规划变迁入手举例,如南宁城市“生态功能区划”与“水城”“绿城”建设、“百里柳江”打造、桂林山水城特色等等,对来自于这些城市的学生而言,这就是城市发展建设典型的可持续发展事例。

事例三:广西的电力形势

电力作为基础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受装机容量和水电出力不足、夏季电力需求迅猛增加等因素影响,广西自2011年起步入了缺电程度最严重和时间跨度最长的缺电局面,成为全国最缺电省区之一。依靠科技转变发展方式,节约、清洁发展,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是推进电力产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重点保障民生用电范围,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电”、电力产业的理解较为模糊,所能接触到的只是在校期间的用电安全教育和缴纳电费等方面,这是由于客观原因限制。因此要从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基本用电行为讲解电力产业背后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教师“抽丝剥茧”的案例教学。首先,作为经历过初等、中等教育步入大学殿堂的学生,是学习过物理知识的,电如何产生送到千家万户、有哪些常见发电模式等问题,学生是可以轻而易举回答的。其次,作为一般地理常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也有所了解,比如广西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但煤炭资源却极为匮乏(即使不是广西籍的学生,也能对其所在省区的资源有初步了解)。也就是说,在学生知晓广西发电主要靠水力的基础上,是可以让其认识到广西电力供应具有“靠天吃饭”的特点,进而理解枯水期广西电力供应则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抛给学生的现实问题则是广西电力需要能源节约、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可持续发展。再次,对以上内容进行深化,则拓展出很多让学生了解的社会热点或思考的问题,比如居民“阶梯电价”机制;广西合山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防城港核电站建设等。如此引导学生通过电力,特别是广西现状来认识资源的重要性,资源节约必要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或缺意义,应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教学过程。

三、结语

篇2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篇4

摘要: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中的作者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国际旅游研究领域中的两本具有代表性的期刊――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绘制出旅游研究前沿热点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该图谱显示出当前国际旅游研究存在4个主流学术群体和研究领域,且旅游研究从以往的以经济学为基础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

关键词: 国际旅游研究;主流研究领域;知识图谱

一、引言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学是在吸收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地理学、符号学、环境科学等。在旅游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批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学者推动了旅游研究不同分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学科所依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差异,这些学者对错综复杂的旅游现象有着不同的阐释,其差异点如研究的视角、对旅游研究核心问题的认知、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研究领域、思想流派、主流理论和不同的范式等。一段时期内研究领域相似的学者们形成了旅游研究中代表不同分支学科领域的学术群体。研究其中有影响的主流学术群体可为进一步揭示旅游研究前沿的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与传统的经验归纳、学者访谈等定性方法不同,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等新兴科学计量学方法,从科学知识图谱的角度,通过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997~2008年国际上旅游研究前沿的主流研究领域与相关热点问题进行初步的探析,从而分析潜在的旅游研究结构及其力量分布。具体研究目标包括:第一,试图找出对旅游研究的知识体系有突出贡献的关键学者,这些学者也许并未从事旅游领域的研究,但他们的理论和作品却是旅游研究的知识基础;第二,试图总结这些学者们所形成的学术群体,从中归纳出各学术群体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研究领域;第三,试图为学者们把握旅游研究前沿的发展规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在国际旅游学术界,Tourism Management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并列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也是被SSCI列入索引源期刊的仅有的两种旅游学术期刊。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上述两种期刊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下载自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中心)的SSCI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包括1997~2008年间发表在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两个期刊上的全部2298篇论文,共提取作者4117位,他们的被引总频次为8618次,平均每位被引2.09次;同时提取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如表1所示,其被引总频次为1611次,占全部(4117位)作者被引总频次的18.7%,平均每位高被引率作者被引32.2次。数据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09年8月10日。

2 研究方法

我们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通过Bib excel软件,对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进行共引分析,生成共引矩阵,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绘制以高频被引作者为内容的国际旅游研究前沿知识图谱,从而客观、形象地展示出该学科前沿的主流研究领域及其热点问题。

(1)作者共引分析

作者共引分析的目的是使为数众多的作者按照被引证的关系聚集成一个个作者相关群体,从而反映学科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映出他们所从事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当n位作者被某一文献的作者同时引用时,则可以认为这n位作者与引用作者的领域研究有交叉,且共引频率越高,说明他们之间的学科专业关系越接近,在知识图谱中的位置也越邻近。本文选择被引频次居前的50位作者进行共引分析并生成共引矩阵。

(2)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通过适当的降维方法,在低维度空间中将多个研究事物间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程度用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出来。知识图谱利用平面距离来反映作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有高度相关性的作者聚集在一起,形成科学共同体。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作者共引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以直观和形象地判断各旅游研究领域、学术流派在学科中的位置。

(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属于降维技术的范畴,是按照相似程度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同构性较高的群集或子群的方法。在聚类分析中,不需要事先定义该如何分类,而是依靠数据自身的相似性来进行聚类。本文使用“系统逐次聚类分析法”,即在对作者进行聚类时,首先将每一个作者看作独立的一类,再把最近的两类合并,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每一步减少一类,直到将所有的作者归为一类。

(4)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指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关联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即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作者共引矩阵进行分析,将关联比较密切的作者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成为一个因子,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旅游研究学术界诸多学者之间的联系。

三、前沿图谱与主流领域

1 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

通过对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依次进行作者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我们得到了旅游研究前沿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图中横坐标反映作者的学科基础:左边表示作者的研究以经济学为基础,使用经济学语言、方法和逻辑;右边表示作者的研究基础趋向多学科,其中所涉及的学科有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此研究结果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谢彦君在其著作《基础旅游学》中提到,旅游学研究经历了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的演化过程,这与图中从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向跨学科的研究发展的趋势相吻合。纵坐标表示作者研究旅游学的注意力集中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位于纵坐标上部的学术群体1和学术群体3倾向于从旅游者、旅游企业等微观层面对旅游现象进行阐释;而位于纵坐标下部的学术群体2和学术群体3分别从旅游产业和区域旅游发展等方面来研究旅游现象的各种关联和影响,显然这两方面均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从图l可以看出,近年来国际旅游学界按照作者聚集度与群体影响力形成了4个主流学术群体。

(1)学术群体1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企业技术 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丹麦的Lundvall、美国的Storper和英国的Edquist。Lundvall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创新体系理论、系统论及动态的非线互型创新模式等方面;Storper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企业组织创新、知识创新、吸收能力等问题;Edquist的研究领域主要聚焦在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创新活动系统理论等方面。

(2)学术群体2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合作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Porter、丹麦的Maskell和德国的Audretsch。Porter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战略管理、产业竞争力等方面;Maskell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产业集群、企业集群竞争力等方面;Audretsch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学习能力角度解释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作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等方面。

(3)学术群体3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体验、旅游者心理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澳大利亚的Jackson、美国的Sternberg和新西兰的Ryan。Jackson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体验的归因框架;Sternberg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Rya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动机、旅游期望、旅游体验质量等方面。

(4)学术群体4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代表主体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洲经济共同体(EURCOMM)、美国的Nelson。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欧洲经济共同体(EUR COM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Nelson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由图谱可知,学术群体1和学术群体2目前处于交叉、融合的态势中;学术群体3和学术群体4内部的作者聚集程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学术群体中的学者所做的研究分别是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进行的,彼此间的相似性较低,从而降低了图中作者的聚集程度。

2 因子分析

通过对共引作者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122%的前4个主成分,见表2。

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国际旅游研究的前沿领域中,主成分1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最为活跃,方差贡献率达31.325%,其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企业技术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相关问题,并处于理论上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也说明,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旅游业增长方式的变革成为学术界目前的研究焦点。主成分2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活跃程度居于第二,方差贡献率达20.728%,其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在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合作与产业集群等领域,该领域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学术界主流领域,近年来才被旅游技术创新领域所超越。主成分3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方差贡献率为10.576%,其学术影响居于前列的学者大都研究旅游体验、旅游心理学,说明旅游体验、旅游者心理在国际旅游学界已是很重要的研究领域,虽不是最主流、最活跃的领域,但从事的人数最多。由于受到调查工作以及统计工具的限制,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偏少;随着调查统计技术的发展,该领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主成分4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方差贡献率为8.493%,主要研究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目前正处于不断深化扩展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国际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即从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这也将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更多关注,并继续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海滨旅游;大连;SWOT分析法;趋势;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日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从简单观光旅游,提升为追求舒适的旅游并不断的求新求异。在我国陆地海岸线和海岛海岸线上,分布着跨越三个气候带的20多座海滨城市,它们所具有的独特的海风海韵,海岛风情和丰富的海鲜美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美丽的大连,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海滨旅游城市,每年慕名而来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一、大连旅游业发展概况

大连,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热点旅游城市,凭借其风景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丰富的中国近代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成为了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南部沿海风景区,旅顺口风景区,金石滩风景区和冰峪沟风景区是大连的四大名胜风景区;其市内地区同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大连森林动物园,星海广场,滨海路等等;还有每年一度的大连国际服装节,赏槐会,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国际性活动,融经济,文化,旅游为一体,闻名海内外,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活力。因此,旅游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大连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大连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旅游热点城市,大连在旅游业发展发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即先塑城市品牌,后创旅游品牌,成功创造了以整个城市为载体和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超常规发展的城市典范。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塑造了一个典范,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连模式”,这种模式已被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成为大连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成就。

二、对大连旅游业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对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调查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在分析时,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包括该产业的优势和劣势)都集中在一起,然后用产业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这种方法要求分析的产业能充分认识并尽量消除可能存在的威胁,利用优势因素,把握机会对这些外部力量进行预测并进行决策。它们是由于竞争力量或者产业环境所处的趋势所造成的。

(一) 大连发展海滨旅游的优势(Strengths)

1.旅游资源丰富。

大连地区拥有着独特丰富的中国近代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同时还拥有着很多风景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并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大连对众多旅游者的主要吸引力,也是大连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

2.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大连市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是中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通往华北,华东华南和海外各地的主要出海口,自古以来,大连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海上交通要道和海防战略要地,同时,大连又是东北亚的中心,处于亚欧大陆桥东端,是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最好的港口,在东北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性地位。

大连是我国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曾先后荣获联合国授予的“人居奖”,环境“全球500佳”城市,全国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奖”,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最佳城市”称号,良好的环境为吸引旅游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大连发展海滨旅游的劣势(Weaknesses)

1.大连旅游业时间发展不平衡

大连旅游业在时间发展上不平衡,季节性很强,旺季时,游客数量大增,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收入增加。但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旅游景区景点人满为患,超出其环境承载力,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很大压力。

2.大连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大连旅游产品类型与周边省市海滨城市基本相似,档次不高,规模不大,缺少唯我独有的特色旅游产品,具有轰动效应和主题鲜明的骨干项目还有待开发。

(三) 大连发展海滨旅游的机遇(Opportunities)

1.随着世界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为地处环渤海黄海这一重要客源入境接待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地处这一区域的旅游交通中心大连带来巨大的市场。

2.政府告诉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扶持,大力发展旅游业,出台很多新办法,新措施。

3.交通的全面发展,出行更加便利,大连的综合区位优势凸显。

(四)大连发展海滨旅游面临的威胁(Threats)

目前,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热潮,国内外的旅游热点城市都对大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威胁。大连的旅游业市场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很多海外旅游商纷纷前来竞争。海外旅游商拥有着广阔的客户营销网络,雄厚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经验,相比之下,大连的一些国内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暴露了自身的薄弱。

三、大连海滨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休闲度假游更受欢迎

随着人们旅游经验的风度和带薪休假的增多,纯粹的观光旅游将逐步减少,虚而代之的是追寻休闲和舒适。人们更愿意选择一处海滨圣地,真正做到修养身心。

(二)环保生态游成为热点

随着海滨旅游地区的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迫切需要维护受损害的旅游资源,从而维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者因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促使他们产生追求自然和生态旅游的愿望更加迫切,因此展开生态旅游必然是大连海滨旅游的趋势之一。

四、优化大连海滨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注重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

旅游专业人才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大连的各大高校已先后设立了旅游管理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专业,这位大连培养专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可以从海外引进优秀的旅游行业专业人才,运用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带动大连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二)突出核心旅游产品特色

旅游的本质在于它的文化性,“从经济中进去,从文化中出来”,强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从而对旅游产品进行高品质深层次的包装。而文化也是提高旅游产品品位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以体现特色和品位为本质。开发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既要加大对新的海洋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性投入,又要充分利用多种社会资源,通过优化配置,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市场卖点。

参考文献:

篇6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从国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来看,尚未找到专门系统研究旅游消费的著作。从近期研究动态来看,也未将注意力摆在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上来。从国内的旅游科学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相关学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的现状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刘德谦的工作;当然,对旅游消费群的扩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工作中见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苏敬之和石建国的研究。关于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以适应提高了的旅游消费水平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一方面从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如陈传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研究,如马永立和王晓云的工作。关于旅游消费中审美情趣高尚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人涉足,如陈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见,是一个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关于旅游消费效果优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如谢彦君、沈兵等的工作;对于旅游地开发后各种关系的调查及其协调途径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旅游消费结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费的类型划分和层次认定,如陈传康的工作;旅游消费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还有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卫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专门研究较为少见,多夹于旅游市场分析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有关文章中,如陈传康的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就涉及这类工作。

二、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鉴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研究的现状,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导下,由《消费经济》编辑部和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旅游消费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论文由《消费经济》陆续发表),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分析,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旅游消费研究又注重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而今,这一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又艰巨起来。因为旅游消费研究的独立发展,已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了。

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旅游消费来说还是开头,故而急需解决以下问题:①旅游消费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旅游消费的定义、内涵、外延,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②旅游消费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且目前的状况是学科相关研究走在前头,自身系统理论研究尚为起步阶段,故而明确旅游研究对象和内容,实质上是明确自身与相邻学科的界线,守住自己的阵地;③旅游消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相对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十分切合解决自身独特研究内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应用筛选,精选出适合者;其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根据旅游消费研究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方法。

2.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围绕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消费要加强研究的呼声,也是在旅游业日益壮大,旅游消费现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费课题日益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费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问题,立足应用研究。当然,作为指导应用研究的应用理论,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①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变化,其总体风格是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其变化速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总体风格的具体形成机制与结果,变化速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水平,还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量模型作中长期的预测。这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费对旅游开发影响与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费会拉动区域旅游开发,这已是定论,但具体作用机制及过程尚未清楚;现今多数学者主张的旅游开发适度超前理论,也未找到这个“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或适度点。

③旅游消费的引导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在方向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与慢,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消费习惯不普遍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已到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但是没有旅游消费的引导就是不能很好地发展。

④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旅游消费的水平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旅游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义尤为重大。深入探讨这种关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费的典型现象研究

①典型现象的调研。任何学科的实证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现象的研究,典型现象的调研,为实证研究积累样板,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和证据。这种典型旅游消费现象,是全国范围出现的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各类型事象的研究。

篇7

关键词: 消费,经济增长, 合理消费

Abstract: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is our country economy the smooth and quick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the fundamental standpoint, also is the key work of this yea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onsumption level of factors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hotspot and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to moderate consumption, promote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fast and good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reasonable 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 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总理在 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常被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刺激内需,起到了一定作用,达到了预想效果。我们常说,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下一生产周期的起点,研究社会消费水平,对于确定社会再生产中,生产资料生产(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Ⅱ部类)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确定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要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也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化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正常的生产发展规律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代,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减弱,引起商品或资本流通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的被动的紧缩,不得不进行调整。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发生变化。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倾向,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坡。当然,消费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和基本建设投入,使经济增长不能持续发展;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原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升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波动幅度等。消费水平的高低,依赖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消费水平就高;国民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例如:近年来我国国内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人均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我有人口 13.5亿,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义务教育的普及、交通客运的规划、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平衡各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杜绝“体制外能生,体制内不能生”的怪现象,实现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也有比例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跟着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职工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甚至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不升反而下降了。

三、引导合理消费的措施与方向

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消费率偏低,储蓄过高的现状,提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A、商品住房及装饰业正在成为消费热点。城镇居民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龙头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趋饱和,市场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家电不再成为拉动经济的增长点。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商品房需求增大,价格不断攀升(当然也有开发商和炒房团的恶作剧),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需求,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城镇居民已把住房数量与质量看成并重的财富。虽然目前的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应有的带动经济发展作用,但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规模的扩大,商品住房及装饰业正在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B、家庭轿车也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截至2011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057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872万辆,据调查,我国2012年第一季度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在家庭汽车拥有比例上整体迈入汽车社会门槛,家庭轿车正在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的消费热点。

C、教育消费也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都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学习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

2.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普及阶段,党和政府也扶持家电下乡、采取农机补贴等措施。截止2010 年底,我国商品库存彩电 97.3 万台,电风扇 344.1 万台,电冰箱 91.9 万台,所以无论是从供给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势在必行。

A、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B、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建立农业保险机构。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我国平均每年因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风雹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约为4 000万hm2,因灾损失的粮食产量约为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0%。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尤其是粮食损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我国粮食增产缓慢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有效管理农业灾害风险、降低粮食生产因灾损失,就相当于间接增加了粮食产量,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确定而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3、大力发展消费信贷

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疏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政府要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适当增加透支额度,减少消费过程中的资金流动及安全性;积极引进民间融资资金加入消费领域,因民间消费融资手续简单,方式灵活,只要加以规范就可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这也是最近备受关注的吴英集资案能够得到社会大范围的关注和呼吁大主要原因。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民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使国民在扣除了各种必要的支付外无忧无虑的有规律的消费。

5、大力发展旅游业

我国国土辽阔、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我国又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转变。从国内看,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二是促进了社会消费,2010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258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4%;三是促进了社会就业,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篇8

关键词:消费;需求;市场;发展

今年1-2月份,受市场需求转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原油价格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全市线上消费品市场延续了去年的下滑趋势,在线下消费品市场拉动作用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

一、当前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及特点

1-2月份,在线下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低于全省1.9百分点,低于去年全年1.8个百分点。其中,线上消费品市场零售额56.45亿元,同比下降4.2%,增速回落5.5个百分点。

线上市场运行特点:1、从消费区域看,乡村市场增长较快,城镇市场回落较大。乡村线上市场零售额1.84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3个百分点;城镇市场零售额54.61亿元,同比下降4.6%,降幅扩大6.1个百分点。2、从行业结构看,批零住餐行业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线上批发业零售额7.09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5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2.49亿元,增长5.3%,增速提高6.6个百分点。零售业零售额46.64亿元,同比下降6.1%,住宿业零售额0.23亿元,下降11.7%,降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扩大7.4和13.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线上消费品市场不同行业发展速度相差20多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17.9个百分点。3、从商品类别看,往年热销商品降温,半数商品消费下降。线上23类商品类别中有12类商品消费下降,降幅最大的5类商品是金银珠宝类、家具类、石油及制品类、书报杂志类和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分别下降25.0%、22.4%、12.5%、12.1%和8.7%,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0.6、48.8、3.5、3.6和8.6个百分点。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形式不断发生转变。从需求方面看,居民消费从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向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等享受型、发展型转变,从侧重数量型消费向侧重质量型消费过渡,居民消费正趋向于更加重视安全、环保,更加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商品。从供给方面看,市内新业态、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1-2月份,全市通过互联网开展销售业务的线上贸易企业已有19家,淘东营、金钊源等O2O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快速发展,线上购物,线下仓储、配送、售后等功能日趋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不断有新突破,入驻企业已达60家。全市现有城市商业综合体4家,在建2家。贸易连锁企业22家,门店总数达431家,比去年增加76家。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油品零售额下滑拉低线上零售额。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油价)持续走低和小规模加油站分流线上加油站销售量影响,全市线上成品油零售额大幅下滑。1-2月份,全市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共实现零售额8.46亿元,占线上零售额15.0%,同比下降12.5%,降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拉低线上零售额2.1个百分点。

(二)传统消费热点降温。受消费政策退出、市场有效需求饱和等因素影响,拉动市场增长的热点如汽车、家电类商品明显降温。1-2月份,全市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71亿元,同比下降5.2%,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0个百分点,拉低线上零售额1.3个百分点。家电类商品零售额1.57亿元,同比下降8.7%,降幅扩大8.6个百分点。

(三)重点企业经营形势下滑。消费方式转变下,居民购物有了更多选择,电子商务、商业综合体等发展如火如荼,严重分流了传统实体店的消费群体,首当其冲的是大型商场超市。1-2月份,中心城区8家大型商超共实现零售额13.59亿元,占线上零售额24.1%,同比下降6.1%,拉低线上零售额1.5个百分点。其中下降最明显的是服装类和日用百货类商品。

三、发展趋势及展望

2017年是“十三五”的关键之年,在全市经济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日趋完善,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政策不断发挥作用下,市场消费领域的利好因素仍然较多。一是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推动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六个消费升级重点领域,将对全市消费市场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二是“互联网+”创业的带动,以京东、淘宝等为依托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以及农村电商的发展,将是拉动我市批发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三是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旅游城市,全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目前我市正加快推进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亮点,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带动全市消费市场繁荣的一个重要力量;四是在国家扩大总需求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等行业将逐渐回暖,带动相关类行业增速回升。展望2017年,我市消费市场发展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缓的增长态势。

四、促进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推动就业创业,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保障政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快开展“拆违治乱、打霸治痞”专项行动,优化消费环境。

(二)引导企业转变思路,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商贸流通企业要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转变经营思路,在调整经营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大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方面下功夫,积极与需求端对接。政府要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升级,扶持一批商业企业做大做强,特别要鼓励和支持一些大型商业企业依托优势开展连锁经营、依托品牌发展电子商务以及特色商品专营;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策略,积极尝试发展02O模式,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

(三)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壮大新兴消费热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健康、教育、文化等服务消费政策;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力度,扩大旅游消费;加大对新型电子产品、绿色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环保家具建材的补贴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继续促进绿色消费。使新兴热点商品尽快形成有效、持续的拉动力,推动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记者12日晚间从携程方面了解到,“双十二”当天(截至下午16时),网站与手机客户端的浏览量总和超6000万,流量较平日翻番。携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双12”活动期间,旅游产品预订人数相比平时最高增长50倍,秒杀等活动也带动不少常规旅游产品热卖。

旅游企业在“双十二”价格战中纷纷出招抢占市场。12日,去哪儿网启动了年末力度最大的“去哪儿过大年”活动,涵盖机票、酒店、旅游度假线路、签证等多种旅游产品,剑指春节旅游市场。艺龙主打低价酒店,并分为PC端和无线端渠道,前者让利90%,无线端几乎以“零利润”返现金促销。中青旅遨游网全面启动持续半个月的“双十二”促销活动。锦江电商、芒果等也加入“后双十一”促销,以现金折扣、现金优惠券等方式吸引眼球。

线上的促销也影响到线下的传统旅行社,多家传统旅行社近期推出打折优惠活动。如中国国旅推出日本、韩国、马尔代夫、海南等国内外热门景点的优惠活动;宁波一家旅行社推出了5折活动,泰国六日游仅约5000元,济州岛四日游只需1500元。

篇10

一、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

浙江是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大省,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浙西、浙东、浙南、浙北、浙中五个风景旅游区。在五个区域中,浙西与浙中无论在地理位置、交通状况、风景特色及民俗风情上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1990年以前,浙西与浙中的风景旅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浙西线以杭州市为集散地,依托320国道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水上航线开展旅游活动,是浙江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而浙中区相对来说处于温冷地带,是以金华市为中心集散地,依托330国道和浙赣线开展小范围的旅游活动。1990年之后,民间的风景旅游协作开始逐步形成,到1994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较大区域的风景旅游协作使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应运而生。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的成立也标志着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进入了正常轨道。

旅游线有热线、温线和冷线之分。随着新旅游点的开发、老景点的深化以及游客需求的变化,热、温、冷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从浙中、浙西区域来说,浙西线自1980年起一直就是浙江旅游的热点,但自1992年开始,我国相继推出了’92中国旅游友好观光年,’93中国山水风光年,’94中国文物古迹旅游年,’95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等专题旅游活动,使得该区域内每年均形成一些主题热点。浙中线逐渐地“热”起来,并大有与浙西线并驾齐驱之势。同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诸葛镇、黄大仙故里、大慈岩、千岛湖、富春江小三峡、天目溪漂流等为主的新旅游热点,已经取代由瑶琳仙境、灵栖洞天、兰溪地下长河、金华双龙洞、杭州灵山幻境等溶洞组成的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多个热点组成的新旅游热线。如:1995年初,浙江省各大旅行社联合推出杭州——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千岛湖——大慈岩——诸葛镇——兰溪、金华黄大仙道观——义乌小商品市场旅游线,就是顺应旅游形势变化而形成的区域协作。这条新旅游线不仅将自然山水、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的旅游热点连在一起,而且把浙西、浙中完完整整地拴在一起,以热线带温线,以温线促热线,构成浙西、浙中多方位的协作体系。

纵观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近几年来,浙中在社会经济、交通和旅游环境上的变化幅度很大。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浙中各县、市经济迅速腾飞,东阳建筑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兰溪家电和化工工业、永康的五金工业等在全国均有影响,使得浙中地区成为浙江的富庶之地;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随着金温铁路的投资建设、浙赣铁路复线的竣工、义乌机场的开通、330国道的拓宽,交通状况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在旅游环境上,浦江仙华山、金华观(黄大仙道观)、兰溪诸葛镇和黄大仙故里、金华斗牛、武义龙潭背等新景点的开发,有力地提高了浙中地区的知名度……相比之下,浙西的发展状况较为一般,这样,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便成为必然。

二、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具体内容

1.共同探索风景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由于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参差不一,加上人们对风景旅游业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在省、市、县级出现了多种管理方式。就浙西、浙中而言,就呈现出四种管理体制。一是小政府体制,即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定级别的政府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政府代管型,即由一级政府设立一个机构,并由政府委任机构负责人来行使管理权。三是行业协会型,如:义乌市、东阳市;四是混合管理型,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民间的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协作集团应对以上四种管理体制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起既享有充分权力又机构精简,能快速反映与决策的管理机制来适应市场竞争。

2.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联合开发风景旅游资源。协作集团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根据风景旅游资源的配置,联合开发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以减少开发中的盲目性,避免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浙西、浙中风景旅游资源状况,目前可以联合开发的风景点和旅游项目有:

(1)三国文化观光游。富阳的王洲和龙门古镇、建德梅城镇、兰溪诸葛镇等都与三国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王洲是孙权的祖居地,龙门古镇是孙权后裔的最大居住地,保存着十分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梅城镇是孙权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所,诸葛镇是诸葛亮后裔居住地,保存着八卦布局的古建筑群……这些景点单凭各自县市的力量是无法深度开发并成为拳头产品的,只有依靠协作集团作联合开发,并推出整条线路,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2)“渔家乐”民俗旅游。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是以水体为主的旅游线,鱼文化历史渊源流长。桐庐、建德梅城“新安江渔民水上婚礼”,千岛湖鱼乐节已相继开发,但均没有形成市场。依据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的地理环境,在建德“渔家乐”项目以“做一天富春江渔民”为主题,融参与性、娱乐性和观光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它的开发,既可与桐庐、淳安千岛湖鱼乐节构成体系,又可带动整个富春江小三峡的开发,推动浙西、浙中地区的国际旅游业,可谓一举多得。

(3)黄大仙文化寻根游。“黄大仙”在港澳台地区及华侨聚居地是作为“财神”供奉的,有深远的影响。他原名黄初平,得道之前生活在兰溪、金华一带,现金华、兰溪一带仍流传着他的各种传说。今年,浙江省旅游局把“黄大仙”作为民俗风情游的招牌,可见,“黄大仙”的旅游价值是很高的。金华、兰溪两市应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把“黄大仙”的文章做足、做透。建德、桐庐等县市可在规划、建设上给予支持,而永康、义乌可在资金上给予协助,力求该产品的质量达到上乘水平。

(4)水上活动和度假旅游。浙西、浙中地区宜于开展水上活动和度假的范围很广,这是好事。但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急功近利式的建设,各地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如:桐庐的水上活动以天目溪漂流为特色,做得有声有色有影响,突出了野趣;淳安的水上活动则应放在广阔的千岛湖水面和水下,水面建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水下可开展“潜大艇游淳安古县城”的旅游项目,以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建德以鱼文化为主体开展水上活动,以突出民俗文化;诸暨五泄以观光游览为主,兰溪以水上餐厅为主,富阳以游泳场为主。度假区建设也一样,竞相仿造的结果无疑是慢性自杀。

3.合理组织旅游线,共同宣传促销。在浙江,以杭州为中心可辐射五条旅游线。即东、西、北中五条。杭州—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安徽黄山线,是国内外闻名的浙皖名山名水旅游线,已被旅游界和游客所认同。而杭州—五泄—浦江仙华山—金华—永康方岩—缙云仙都—温州雁荡山旅游线,在理论上虽然成立,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因此,浙中、浙西区景旅游区域协作在贯彻“热线带温线,温线促热线”的原则基础上还需合理组成一些有特色的旅游线,以参与市场竞争。这些特色的旅游线,包括专线游和专题游两种方式。每一条旅游线路的组织,都要求协作集团做好各地旅游部门、风景点、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精心安排。

旅游线路确定后,就是宣传和促销的问题。宣传和促销的原则是“共同宣传,联合促销”。在这里,有三点认识必须统一。一是集中人力、财力;二是选定客源市场;三是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协同作战。集中人力、财力的目的是共同编制发行导游图、明信片、风光录像带等宣传资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选定客源市场是确定该产品的外在吸引力和竞争力,目的是通过宣传促销,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统一组织,统一行动是指应以浙西、浙中为一盘棋,各县、市要协同努力,避免“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棋”。通过联合宣传促销,可以扩大整体区域和线路的知名度,提高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共同开发旅游商品。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日益明显,并且对商品的种类、档次、质量的要求愈求愈高。浙西、浙中地区虽有一定量的旅游商品,但存在着“五少”问题,即:数量少,花色品种少,有地方特色的少,自己生产的少,高档次的少。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浙西、浙中地区,游客花费在购物上的费用并不多,尽管有全国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诸暨珍珠市场,但经销的旅游商品大多不是本地生产,或者工艺不够先进,或者难以携带。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协作集团要把旅游商品开发放在重要的议题上来,立足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工艺技术和剩余劳动力,大力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旅游工艺品类、食品类、文化文具类、日用品类、玩具类等等。同时,还要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改造,注重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和轻便性的结合。各县、市的旅游部门均应有自己的旅游商品厂家,通过协作集团统一布局销售网点,以促进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培育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

除此以外,协作集团还可在互送客源、旅游交通、旅游价格、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多方面的协作,以改善整体旅游环境。

三、区域协作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