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十四五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色金属十四五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色金属十四五规划

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区经济;产业结构

一、西宁与银川经济发展情况对比

(一)从经济总量看

两市经济总量差距最小的年份: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西宁与银川经济总量比为95.84%,两市经济总量差距最小,西宁、银川GDP分别为41.5亿元、43.3亿元,经济总量差为1.8亿元。

两市经济总量差距最大的年份:自1993年以后,两市间经济总量的差距开始增大。2011年9月中阿论坛永久会址落户银川,2012年宁夏内陆开放型试验区获批,国家加大了对试验区的财政支持力度,诸多有利因素促使银川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因此2012年,两市的经济总量差距最大,西宁、银川GDP分别为838.1亿元、1150.9亿元,经济总量比是72.8%,总量差为312.8亿元。

(二)从产业结构看

西宁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3.89:51.05:45.05调整为“十二五”末的3.3:48.0:48.7,三产占比高于二产,结构逐渐向优。银川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5.4:49.7:44.9调整为“十二五”末的3.9:53.2:42.9,工业支撑作用明显。

(三)从产业发展看

“十二五”期间,西宁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超出规划目标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比银川高出3.1个百分点。西宁市基本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等8大产业,2015年底,8大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8.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39%。银川市逐渐形成以能源化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葡萄酒、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一强四优五新” 工业格局,2015年底,银川“一强四优五新”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2.1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6.5%。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上和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上,银川市推进了通航产业园、宁夏生态纺织产业园、贺兰电商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平台建设,银川市小巨人机床、舍弗勒汽车轴承打入欧洲高端市场。西宁市虽然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力量正在成长,但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比较小,拉动作用有限。

(四)从园区经济看

2014年,21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GDP排名,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第38名,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第90名。西宁开发区工业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远高于银川开发区,工业增加值、产值增速均高于银川开发区。银川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材料、生产业、高端健康消费品生产为特色的四大产业集群。西宁开发区产业门类总体比银川开发区齐全,产业规模相对较大,但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银川开发区。

(五)从固定资产投资看

“十二五”期间,西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6亿元,是“十一五”的3.7倍,年均增速达到26.3%。银川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6亿元,是“十一五”的2.8倍,年均增速达到21.9%。尽管“十二五”西宁的投资增速快于银川,但投资总量上低于银川,每年约有200亿元左右的差距。

(六)从地方财政收入看

西宁市财政自给率仅为33.9%,远低于银川60.2%;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8.4%,低于银川11.5%。政策优惠不足,宁夏对省会城市实行了更加有利于城市发展的优惠财政体制,如银川市营业税中除金融、保险、邮政属于自治区收入外,其他铁路、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在地方分支机构缴纳的营业税全部作为市级收入,而我省对西宁市现行财政体制为增值税留归地方的25%部分省与市按5:5比例共享,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省级税收分成较高。

(七)从创新能力看

2015年西宁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737件和902件,银川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306件和1255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远远低于银川市。西宁市、银川市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30家(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29家省级技术中心)、48家(9家国家级技术中心、39家区级技术中心)。

(八)从城市建设看

银川城市规模和城镇化水平超过西宁。银川属于平原城市,建设用地充足,市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5.6%。而西宁为河谷带型城市,市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4.97%,建设用地紧张,城市空间拓展受限。西宁市区人口密度为3318人/平方公里(银川为594),远高于银川,并且为西北五省最高,反映出西宁用地供需矛盾突出。两市的城镇化水平存在差距,银川城镇化率达到75.8%,西宁为68.92%,相差6.88个百分点。在重大战略的支撑和带动下,银川大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为大银川都市区拓展新空间,“十二五”银川平均每年增加9平方公里建成区(西宁为3.6平方公里)。从拆迁总量来看,西宁“十二五”累计拆迁面积为1642.26万平方米,银川为1661.86万平方米,两个城市基本持平,反映出西宁城市旧城改造难度大于银川。

(九)从生态文明看

尽管西宁的自然生态环境优于银川,森林覆盖率高于银川16.62%,但银川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通过建设银川绿博园、成功举办首届中阿绿博会,成功申办第九届花博会等重点工程,银川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9平方米,高于西宁(12平方米)。而西宁2015年率先在西北地区省会城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十二五”期间,银川市累计淘汰230.46万吨落后产能、17万标张牛皮落后产能、800万平方米石膏板落后产能,涉及水泥、焦炭、制革等15个行业30家企业。西宁市累计淘汰落后产能73.1万吨、印染1845万米、制革10万标张,节约能源消耗约40万吨标煤。

综上所述,“十一五”以来,西宁和银川市竞相发展的态势始终未曾减弱。从2015年两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看,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低于银川349.1亿元、76.5亿元、15.7亿元、76.5亿元、244.9亿元,通过对比,西宁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较低、节能减排困难大,财政撬动能力较弱、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等短板。虽然总量差距明显,但与银川相比仍呈现出的许多亮点,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银川,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银川2.6个百分点。结构上西宁市相对更加合理,其中三产占比达48.7%,高于银川5.8个百分点。更加注重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因此,西宁市经济增长潜力巨大。银川市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仍然是经济总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如以初级的煤炭产品利用坑口热电厂转化的低电价,维持了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等众多产业产品的低成本优势,银川在以能源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支撑下,实现经济总量的持续壮大,难免存在局限性。

二、西宁与其它西北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从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分析,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9%,西北五个省会城市居第一位,高于第二位的乌鲁木齐市0.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居第一位,高于第二位的银川市3.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居第一位,高于第二位的西安市1.5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0%,居第三位,低于第一位的兰州市8.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居第四位,低于并列第一位的兰州和乌鲁木齐市1.9个百分点。

但从经济总量来看,除与银川相近外(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低于银川349.1亿元、76.5亿元、15.7亿元、76.5亿元、244.9亿元),较其他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西安、乌鲁木齐、兰州的19.47%、42.22%、53.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占33.92%、67.52%、75.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13.56%、40.09%、40.0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占14.56%、25.71%、51.18%;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25.08%、75.87%、71.84%。

西宁市在未来发展上,重点学习西安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资源提升科技水平的成熟经验,旅游业发展方面学习策划、包装、推介和服务上的先进理念,产业方面借鉴西安扶持电子工业和汽车制造业等行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城市发展方面充分借鉴西咸新区体制机制。学习兰州依托交通枢纽和座中四联的西北重镇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业的成功经验和相关政策措施;学习借鉴兰州在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产业的相关发展引导和扶持政策。学习乌鲁木齐在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上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特别是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口岸经济的成熟做法。学习银川“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发展理念,加快对外开放,打造平台做大清真特色优势产业的方法理念,扩大境外交流合作领域。

三、西宁与银川“十三五”预期发展情况对比

从发展定位上看:“十三五”期间,西宁市将积极打造开放型现代化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落实“12315”总目标,建设“幸福西宁”。银川市将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中阿合作核心区,打造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区域中心城市。

从发展目标上看:按西宁市“十三五”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西宁经济总量将突破1800亿元,达到银川的90%以上,但考虑到西宁市“十三五”期间将积极推动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随着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和城市扩容提标以及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西宁市竞争优势不断增强,通过努力,自我加压,经济总量有望与银川接近或持平;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继续高于银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8700亿元,达到银川的90%以上,继续努力有望持平;财政收入预计达到银川的6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银川;到“十四五”末,力争经济总量等指标赶超银川。实现以上目标,西宁市要着力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优势。

(一)进一步发掘资源优势

西宁市依托全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青海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水能、动植物、矿产、石油、天然气、盐湖等资源已成为拉动青海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全省迄今为止已发现各类矿产120余种,其中煤、锂、芒硝、石膏、钠盐、镁盐、铁、铜、锶、冶金用石英岩等均居全国前列。风能、电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首位度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宁市的首位度逐年提升,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4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9.7%;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6.9%。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19倍。在全省八个州地市中,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指标,都处于领先地位。

(三)进一步提升产业优势

西宁的有色金属加工、特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是建立在青藏地区矿产资源基础之上的,符合资源禀赋,具有比较优势,而且这些产业中有不少企业是先进制造业。这些产业在很长一个时期仍将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支撑作用显著。同时把光伏制造、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等作为突破口,促进这些新兴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努力使西宁站在产业创新的“风口”上,将培育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十三五”期间,我市还将着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多方面培育经济增长点,着力打造三个增长极,拓展形成三条千亿元增长带,增长潜力较大。

四、西宁市“十三五”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在结构调整中培育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型模式,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若干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着力培育增长点,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健康产业、外向型产业、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生态保护工程等方面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着力打造增长极,立足于经济增长点,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多巴城市副中心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拓展增长带,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协同,拓展形成宁大(西宁-大通)北川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带、多沙(多巴-沙塘川)沿湟现代服务业经济带和鲁多-西塔(甘河-鲁沙尔-南川)沿线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带。

(二)在供求两端空间中谋划综合效益好的投资项目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发展门槛,通过单位能耗下降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等措施,倒逼存量落后产业淘汰。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分业施策、多策并举,不断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落实好“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措施,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发展能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充分用好政府投资,确保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进一步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大力推进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在优化城市空间提标扩市中推进西宁新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