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的科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吸引力法则的科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吸引区;Relly法则;Voronoi图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带动,而城市自身的发展也需有所在区域作为支撑,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与城市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是它的腹地(即吸引区)。对于现在许多投资者非常青睐的大型商业地产,特别是大型购物中心来说,只有准确地测量出城市的吸引区范围,并对吸引区内人口的消费水平和结构进一步分析,才能准确地确定项目规模、功能定位和市场地位。
一、雷利模型
“雷利模型”(Reilly’s Law)是较为常用的模型。1929~1931年期间,William.J.Reilly经过对美国大量城市的调查,提出以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模型(见公式1)为基础,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来界定商圈范围。
其中,M1和M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d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k为万有引为常数。
在“雷利模型”中确定两个“物体”(城市)的质量时,以具有商业中心地机能的两个城市人口数量作为“物体”的质量,或称为吸引力指标,而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由消费者到不同城市的距离或时间来确定,利用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那么引力F可衡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购买吸引力。
K. E. Haynes等人(1984)对该法则进行了完善(为几个主要变量设置了指数):
其中: Iij是“物体”i与“物体”j之间的相互吸引力,Qi和Qj分别是i和j的“质量”,dij是i和j的距离,b 、k 、α、β为经验系数,可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来进行取值。
“雷利模型”对都市商圈分析是一个重要贡献,由于它的计算比较简单,所进行的研究也就比较简单,当其它资料无法获得或虽然可以获得但成本太高时它是有效的,将雷利模型与其它技术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二、Voronoi图
为了方便起见,确定都市商圈范围,要引入吸引力强度这个概念。某城市i在某一特定地点的吸引力强度,是指一个具有单位“质量”的区域j在该地点受到城市i的吸引力的大小。根据吸引力强度的定义,由公式2可推知城市i在j处的吸引力强度Eij为:
从公式3显而易见,以城市i自身为中心,它的吸引力强度呈距离衰减趋势。即在其他变量一定的条件下,城市i在距离其越远的地方吸引力强度越小,在距离其越近的地方吸引力强度越大。
在实际确定城市商圈时,笔者引入Voronoi图来绘制商圈图,它是关于空间邻近关系的一种基础数据结构。在Voronoi图中,被用来划分空间的各个基本图形元素一般被称为站点。最基本的Voronoi图是以平面点集P为站点的Voronoi图,它将平面划分成凸多边形形状的Voronoi区域,P中的每个站点Pi对应一个这样的区域Vi,使得Vi内的任何点距离Pi比距离其他站点近。
利用上述原理,笔者将有n个城市构成的某一区域划分成等距的栅格网,设每一栅格中心点为站点Pxy(x,y为该站点坐标)。其中城市Si对站点Pxy的吸引力强度为Eixy(1≤i≤n),选择对站点Pxy吸引力强度最大的城市为其隶属代码,如此下去,直至所有站点的归属都被确定。然后在Microsoft Excel中分别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隶属代码,绘制出各站点,从而划分出每个城市的吸引区范围。
三、实例
某大型购物中心项目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其项目商圈范围绝大程度上是依托于漯河城市辐射范围的。这就要研究漯河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确定了漯河城市吸引区范围,本项目商圈也就基本确定了。
笔者首先在地图上确定区域内各城市的位置及坐标。笔者选择东经113度,北纬33度为圆点,南北方向为Y轴,东西方向为X轴。根据各城市经纬度(见表1),运用“经纬度计算距离公式”计算出各城市的坐标(见表2),并确定各城市的相对位置(见图1)
然后以栅距为1公里画出栅格网,确定站点坐标,并求出各站点到各城市的距离。把距离和城市“质量”代入公式3,求出各城市对各站点的吸引力强度,并确定各站点的隶属代码。
这里的城市“质量”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可以选取城市(地区) 的经济总量、总人口等一系列的指标。笔者认为以城市的商业发展水平来测量某城市的吸引区,特别是商业吸引区,还是较为科学的。
经过实地考察和大量计算,当“质量”用“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入时,公式中a取1,b取2较符合区域各城市实际辐射情况。
最后在Microsoft Excel中绘制出各城市吸引区。结果见图2、图3。
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漯河市吸引区区域内包括:舞阳、舞钢、西平、遂平、郾城、上蔡、临颖等地。区域内人口可达300余万。
参考文献:
[1]尹虹潘.对城市吸引区范围界定的理论分析[J].财经研究,2005(11):109.
[2]Aichholzer O, et al.Skew Voronoi diagra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Geometry and Applications, 1999,9(3):235~246.
篇2
关键词:长尾理论 人才培养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就业服务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古典经济学中现有的商业范式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中的很多经营手段。2004年,《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了“长尾理论”,对传统商业领域中的“二八法则”进行了补充。“长尾理论”很快就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它不仅适用于经济学,对图书营销学、网络出版学、教育管理学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尾理论”的内涵
很多学者认为,“长尾理论”是对“二八法则”的重大颠覆。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一个统计结论: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法则”,即“二八法则”。这一法则在商业领域延伸出很多概念,例如“20%的顾客带来80%的利润”,“20%的产品占据了80%的市场”,等等。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比例数字,但是却表现了一种不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或事物)可以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商家经营的重心就是20%的“VIP顾客”与20%的“拳头产品”,而80%的普通的客户群与80%的产品种类长期被弱化了。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产业已突破了货架空间的限制,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摆放无数个产品而其边际成本接近为零,许多市场已经有能力供应空前丰富的产品,生产并且获得这些产品的成本正在显著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经济理论诞生了。在与e-Cast首席执行官范・阿迪布的一次会面中,克里斯・安德森得知了一个从数字音乐点唱数字统计中发现的秘密:听众对98%的非热门音乐有着无限的需求,非热门的音乐集合市场无比巨大,听众几乎盯着所有的东西。安德森意识到这其中隐含着一个真理,他系统研究了亚马逊、Google等互联网零售商的销售数据,观察到一种符合统计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恰如以数量、种类二维坐标上的一条需求曲线,拖着长长的尾巴,向代表“种类”的横轴尽头延伸,“长尾”即由此得名。(如图)
克里斯・安德森在著作《长尾理论》(Thelongtail)中对这一理论作了精辟的论述:“我们可以把长尾理论浓缩为简单的一句话: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长尾”实际上就是数量、种类二维坐标上的一条呈幂次分布的需求曲线,越靠近图形纵轴的商品销量越高。而越往右边延伸,商品的销量就越低,并逐渐形成向横轴尽头延伸的一条长长的曲线。其基本原理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长尾理论”对互联网经济圈乃至相当一部分传统企业在当前的成功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例如,著名的Google和亚马逊网上书店就是比较经典的经营模式;当当网从商品选择、采购、物流到营销、服务等各方面的营销模式是对“长尾理论”的成功应用;百度等网站推出的“竞价排名”也是在“长尾理论”影响下做出的决策,它使中小企业有机会花很少的钱在网络上做广告。这些看起来起点低、收费低的策略,聚集在一起的能量非常惊人。“长尾理论”在很多行业的成功运用,使人们看到了其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长尾理论”对于培养理念的启示
长久以来,基于对“二八法则”的认识,高等教育管理中“抓两头、促中间”的思想一直是主流的教育理念。在有限教育资源的制约下,教育者大部分的工作精力都放在“两头”,即品学兼优或专业拔尖的优秀生和各类问题学生或后进生身上,无暇颐及人数众多的“中间生”。然而,我们知道,占学生人数大部分的普通学生正是将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随着教育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善,如果不重视对这批学生的培养,不重视聚集“尾部”的力量,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长尾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个性化,即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尽管高校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培养,但是,创造条件以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搭建更多的可供“尾巴”选择和发展的平台,才能适应多数学生的成才需求,使“尾部”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产生超过“头部”的整体效应。同时,安德森还提出:“没有头只有尾巴,在吸引消费者时就会显得杂乱和无序;人们需要一个亲切的开端,然后通过信任的推荐,去浏览不熟悉的地方”。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明星产品效应和大热门文化依然占据社会的主流,需求曲线上未来发展趋势更多体现的是首尾共存。
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关爱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发挥“头部”的引导作用,加大“尾部”的培育力度,做到“首尾共存”。不仅要注重培养社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更要注重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建设者;不仅要帮助解决小部分学生的困难,更要促进大部分学生不断超越;不仅要造就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要塑造一个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既关注优秀人才的涌现,扩大“头部”领域,又关心普通学生的成长,延伸“尾部”领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长尾理论”对于培养过程的启示
(一)第一课堂方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高校都在积极地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育的多样化,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哪些高等学校抓好了多样化这个特征、形成了特色,就会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就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长尾理论”的视角来看,要有足够长的“尾巴”,让客户获取需要的资源,就需要有足够多的产品形成数量聚合。所以,教育的多样化就是要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更多的“长尾”,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样化需求。当然,这里的“多样性”只能是尽可能多样。在培养结构上,高校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采取大类招生、一体化双专业等方式,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的发展
取向进行跨专业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构建不同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同时,要对主干课程和非主干课程一视同仁,摒弃“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做法,注重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投入。在考核方式上,也要增加平时的实验、测试、考查等环节,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第二课堂方面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较第一课堂而言,一般没有课时、学分等刚性要求,主要是靠其自身的特点和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因此“二八法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少部分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和活跃分子,更多的学生往往只是旁观者甚至局外人。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组织者关注较多的是校园中的主流文化需求,把精力放在一些精品活动、品牌项目上,放在一些在学习、文艺、体育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或者学生干部身上。不少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
“长尾”理论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及其相关的无穷选择正在改变校园文化需求,即由过去的单一变为复杂多样。多数学生是否得到综合素质的锻炼是决定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发挥“头部”即主流文化、精品文化的聚合和引领作用的同时,要把关注的视野放宽,重视校园文化需求的细化,“以人为本’r地为多数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首先,在工作队伍上,要充实学生线的力量,加大学生辅导员的能力培训,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树立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的工作理念,组织适合各类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在组织方法上,要多组织一些参与量和容纳性大的活动,适当降低一些竞赛等活动的难度,扩大参与面;要充分发挥各种社团的力量,鼓励学生创建体现时代潮流的新兴社团或特色的兴趣小组,挖掘更多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再次,要与时俱进,重视研究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关注“小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长尾理论’,认为,销售成本越低,销量就越大;“长尾”发挥着“集合器”的功能,能将数不尽的各类产品集合起来产生巨大效应。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一些参与面很小、或者不被多数人接受的活动,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整合,通过各种活动平台,例如受众广、传播成本低的校园网络平台、BBS等,为各种“小众文化”提供展示的空间,为校园文化活动注入新鲜血液。
(三)就业服务方面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教学;教学导入
实现课程的导入成功,就能够为整堂课的教学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从前单一且枯燥的教学导入方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形象生动、新颖独特的课程导入方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利用原有知识进行过渡
通过已有知识进行导入,是高中物理教学常见新知识的导入方法之一。教师利用对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复习,通过简明扼要和具有诱导性质的语言,引出相关的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进行深入的思考。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课程的导入方式不仅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温故”,还需要用潜移默化的过渡语言,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举例而言,在“力的分解”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力的合成”,并强调“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若干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那若干力的合力,而那个若干力就叫该力的分力。”随后教师抛出问题:反之,若干力倘若按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合成具有相同的效果,就能够对一个力进行分解,并且遵循的法则不发生改变。利用这样的过渡语言,教师不仅导入了新的教学知识,还回顾了力的分解依据原理。
二、结合生活列举典型事例
物理是源自日常生活和自然世界的学科,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将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实现课程的顺利导入,还能够有效实现物理知识从单一和抽象变得多元和形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上海的磁悬浮列车代表了交通运输的尖端科技,而磁悬浮列车究竟是如何减少车轮和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假如地面的摩擦力也消失了,机车的前进动力又是如何得到的?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教师自然地导入“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的教学。这样的课程导入,实现了物理和生活的零距离接触,让物理变得形象、生动,有效提升了教学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实验进行有效导入
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有效地阐明物理的现象和规律,并且物理演示实验具有直观、富有趣味性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的难度,让他们对物理的本质内容拥有有效的感性认识。
举例而言,由于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属于微观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因为内容的抽象性过高而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引入“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的这一内容前,可以用阴极射线管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演示,并利用改变带电粒子的初速度大小、磁场的方向或强弱等方式改变粒子的运动轨迹。最终以此为基础,有效地揭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四、事物类比达到连类比物
库仑定律不仅让人们体会到了库仑实验的巧妙思维,即通过等分电荷思想放大实验思维,可是,目前很多学校由于实验条件限制,高中物理教师很难再次演示库伦实验。不过,“类比法”在物理的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知识探索和研究的常用方法。因此,包括库仑在内的很多物理学家都相信两个电荷之间作用力的规律和条件应该和万有引力定律拥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便通过“质点”类比出了“点电荷”的相关内容,并且距离平方反比关系由此产生。正因如此,教师可以在“库仑定律”教学的导入过程中和对库仑定律的理解上对学生进行有感而发,实现学习和理解的难度下降。
五、巧设陷阱探寻知识源头
尽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经验基础,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对所有的物理内容均已精通。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客观现状,利用知识“陷阱”的设置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情况下发现无法解决现有问题,或者在解决的过程中发生错误,进而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所以,教师在导入“自由落体运动”时不妨设置如下实验:让学生从同一高度将一个较大的实心球和一大块瓦楞纸同时从手中释放。第一次时,瓦楞纸最大的面积向下,结果钢球先落地,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符;第二次实验时,教师让学生把瓦楞纸最小的横截面垂直向地面做同样的落地实验,却发现二者同时落地。这时,学生发现这一实验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完全,陷入了已有知识的“陷阱”。此时,教师就可以在纠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实现课程的有效引入。
总之,高中物理的教学导入是实现课程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科学适当的方法,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以及学校的物质条件实现有效的课程引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数学;提升;速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27-01
引言:提升小学生速算能力是数学教师承担的重要责任,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合理的应用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提升小学生的速算能力。本文笔者认为想要提升学生的速算能力,需要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强调计算原理和计算法则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更多的进行训练,保证学生的速算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1.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速算能力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工具,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可以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速算教学活动中去,增强数学速算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所以在小学生速算能力培养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速算教学没有任何兴趣,那么教师花费多少心思对运算法则进行讲述,学生也会无动于衷,教学成效自然会受到不良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创设良好的口算分为,从而将学生口算兴趣调动起来。例如教师在讲述两位数乘法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个位数相同数学两位乘法运算题。教师问学生谁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所有题目的运算。这是学生内心会充满疑问,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处类似的题目由教师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笔算对教师的答案进行验证。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这样讲述:老师之所以可以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的运算,主要是因为教师的速算能力很强,通过口算就可以对题目进行解答。如果你们想拥有与老师一项的速算能力,那么就需要跟随教师的脚步一起去探索数学计算规律。这些运算题目的十位数与个位数都是相同的,个位数相乘得到的最终数值为后两位,十位数与其大一的数字相乘作为最终结果的前几位。45×45=2025速算过程为:4×(4十1)=20,5×5=25,20与25排列就是2025。经过此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感受到速算的魅力所在,也会在试着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运算。学生数学思维得到了开拓,课堂学习气氛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速断能力也会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得到提升。
2.加强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教学,提升学生速算能力
对于学生速算能力提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加强就是按方法和计算原理的重视程度。口算是速算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提升口算速度,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计算原理,只有掌握计算原理才能真正懂得口算的基本方法。在口算基本功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认知特点为基础,加强学生对多种速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凑整法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口算方法,主要是学生依据试题的特征,按照相关定律和性质对运算数据进行"凑整"处理。35+12+65=?教师让学生思考这几个数字有什么特点,哪两个数字相加比较方便。因为35与65可以凑成整百的数字,所以在运算过程中可以调整运算顺序,提升运算速度。30-15-5=?这道试题运算过程中,可以采用连减速算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可以将需要减去的数字进行相加,然后在进行剪发运算,因为15与5相加可以得到整数,所以这样运算起来非常便捷。"估算平均数"速算方法应用也较为普遍。例如这道试题523+495+500+502+588=?教师引导学生这样的进行计算,500与5相乘得到2500。平均数确定为500那么超过500的需要做减法处理,低于500的需要做加法处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运算基本功,为学生速算能力提升打下了扎实基础。
3.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训练,增强学生的速算水平
学生速算能力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训练,这样学生速算能力才能得到巩固,使得学生掌握的速算方法称为学生的运算技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过程中,要避免应用死板枯燥的训练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游戏训练方法和课前训练等众多方式。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之内,对学生进行速算训练,长时间坚持下学生速算能力必定会得到良好提升。游戏对小学生有着较强吸引力,可以采取小组竞争、抢答等多种游戏竞争方式,激发学生速算的积极性,对学生速算能力进行科学培养。
结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速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速算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速算方法和速算原理,为学生后续数学学习道路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交通系统;可达性;引力模型;城市;模型重构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05
1 引言
城市作为人口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些交换即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城市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城市吸引力、城市辐射力和城市中介力三种形式,它是用来衡量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强度大小的重要指标。城市相互作用力在区域和国家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引擎”作用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增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强度,更好地发挥城市间的空间导向作用,带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学术界们的高度重视。
一个城市可以视为由人口、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所组成的巨大磁场,因此分布在一个地域内的各种规模、类型的城市间也就存在着不同力度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1]。在长期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空间相互作用具有随距离衰减的特征,引力模型被成功应用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描述[2]。经济动力学中的经济引力论认为,万有引力原理也适用于经济联系,即区域经济联系也存在着相互吸引的规律性[3]。1929~1931年期间,William. J. Reilly经过对美国大量城市的调查,并借鉴物理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理,提出了“零售引力法则”(又称为“雷利法则”)用来确定商品零售区[4]。P.D.Converse[5]则发展了Reilly的理论,把它应用于区域发展中城市之间相互吸引力的测度,认为两个城市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两者的规模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K.E.Haynes和A.S.Fotheringham、陈彦光[6]、Bertalanffy Lvon[7]、李新运[8]确定城市之间的相互引力与城市的“质量”成正比,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比。随着近来经济地理学家的关注,引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经济领域之中。
城市之间的距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非常大。在已有的很多研究中,用空间欧式距离直接表示城市之间的距离[9]。当前发达的交通系统使得城市之间的距离极大地缩短,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由空间距离决定。城市间的通达性对人和物的流动显得更为重要。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市之间的人、财、物的流动更多地依赖于交通系统,空间距离的影响越来越小。在随后的一些文献中时间距离和成本距离取代空间距离[10-12]。也有一些文献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如塔费(Taaffe. E.J.) [13]提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Geertman, S. C. M[14]提出了改进的潜力模型;余振宇[15]通过电子地图直接测量得城市之间空间直线距离,通过赋予不同交通设施权重求得城市间交通联系指数;王焕等[16]用两地间各种运输方式的权重、时速、货币成本等来表达以往惯用的距离;李江苏等[17]以货币和时间的组合成本修正模型距离参数。实际上,无论是时间还是成本距离都难以准确获取和计量。城市之间通常存在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四种主要的交通方式,飞机虽然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但相对应的其旅行成本也最高,因此时间距离和成本距离有时候是矛盾的。
综上所述,修正距离参数和模型系数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文的引力模型重构中交通距离、运输量、运输能力、最短旅行时间等因素均被予以考虑,并以山东省城市群为例进行了模型的实证分析,通过与已有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城市可达性和城市间引力模型重构
可达性(accessibility)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18]。1959年,Hansen[19]首次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并利用重力方法研究了可达性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可达性反映了某一城市与其它城市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的难易程度,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并且使各区域在新的空间经济格局中进行角色调整、重新组织的重要原因。可达性具有空间概念、时间意义、社会和经济价值,以及起点、终点、交通系统等三个必备要素。有学者在考虑城市之间相联通道路的数量、类型和级别的基础上,以最短路径确定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又将平均行车速度与此距离的比值作为可达性系数来修正经济联系值[20]。
2.1 城市间交通距离公式的定义
交通条件首先被认为是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距离Dij显然不只是两点在地球表面的空间距离,而是包含了现实的交通因素。有的学者就直接说明了Dij为两城市的交通距离[16]。要素在城市间的流动主要体现为人和货物的流动,地区之间客、货运量是构成流动要素系数的重要成分。因此,本文在引力模型重构中应综合考虑公路、铁路、民用航空、水运等四种主要交通方式。城市间交通距离公式定义为:
Dij=a?Dhij+b?Drij+c?Daij+d?Dwij (1)
a=α1?+β1? (2)
b=α2?+β2? (3)
c=α3?+β3? (4)
d=α4?+β4? (5)
其中,Dij为城市i到城市j的交通成本距离;a、b、c、d分别为公路、铁路、民航、水运距离系数;Dhij、Drij、Daij、Dwij分别为i、j两市之间的公路、铁路、航线、航道长度;Phij、Prij、Paij、Pwij分别为i城市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客运量;Fhij、Frij、Faij、Fwij分别为i城市公路、铁路、民航、水运货运量;αi、βi为系数,αi+βi=I(i=1,…,4);p为城市数量。实际计算中为减少误差,所有参数均取其标准化值。
2.2 空间相互作用系数的定义
除了距离之外,客运数量和货运容量也是可达性的重要反映。这样,客运通达系数和货运通达系数也应该被计算。由于存在客、货运通达系数则考虑到了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运输方式对不同城市间的要素流动带来不同的影响。客运中公路以日均长途汽车班次、铁路以日均火车车次、航空以日均航班数、水运以日均轮班次数为计算依据,并以各类型客运量比重为加权系数。由于火车客运存在大量中转车次,对中转车次赋予小于1的系数权重,以和直达车相区别。货运则以最短运行时间为计算依据,并以各类型货运量比重为加权系数。在此基础上定义可达性系数,并将其定义为城市相互作用力系数,公式如下:
Aij=αi?Apij+β?Afij (6)
Apij=xh?Nhi+xr?Nri+xa?Nai+xw?Nwi (7)
xh=?; xr=?; xa=?; xh=? (8)
Afij=yh+yr+ya+yw (9)
yh=?; yr=?; ya=?; yh=? (10)
Kij=aij= (11)
其中,Aij为城市i到城市j的可达性值;Apij、Afij为客、货运通达性值;Pi、Fi为i城市客、货运总量;Phi、Pri、Pai、Pwi为i城市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客运量;Nhij、Nrij、Naij、Nwij为i到j的长途汽车、火车、航班、轮渡等日均班次;Thij、Trij、Taij、Twij为两地客运长途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最短运行时间;为i到其余城市的可达性均值;Kij为城市i对城市j的作用力(影响力)系数;aij为城市i到j的可达性系数;αi、βi为系数,αi+βi=1;p为城市数量。实际计算中为减少误差,所有参数均取其标准化值。
3 引力模型在山东省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是我国经济大省,2000-2010年的11年间,其GDP总量排名除2003、2009年排名第三外,其余年度均稳居全国第二位。山东省17座城市人口仅占全省29%,GDP比重却超过全省的47%[21-22]。山东省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是以17城市为支撑的,全省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山东省城市群处于城市化中期,区域城市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联系距离是影响城市群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
3.1 城市质量测度
本文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选取39个指标作为初始指标。通过标准化处理,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剔除相关性较低和共同度小于0.8的指标,最终剩下的30个指标构成测定山东省城市群城市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城市质量值,表征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实力),进一步计算城市质量最大得分为100,即得到山东省17个城市质量得分是以最大得分值(100)为基数的相对指数,见表1。
3.2 计算通达距离
在山东省城市群引力模型重构中,在公路、铁路、民用航空、水运等四种交通方式中,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航空和水运仅有少数城市有,且运量所占比重均很小(2010年水运货运占7%,其余均不到1%)[21]。加之航线、航道数据获取难度大,因此本文在引力模型重构中根据山东省城市群可达性特征,主要考虑由汽车、火车构成的交通系统(其2010年客、货运量分别占全省98.6%和93.2%)。作为最快捷的公路运输方式,高速公路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由于目前高速公路相关统计资料较少,加之考虑到高昂的通行费用问题,大量的货运车辆始终运行在四通八达的国道、省道上。因此,本文中公路不作等级区分。从而交通距离公式(1)简化为:
Dij=a?Dhij+b?Drij (12)
取α=β=0.5,公式(2)~(5)中参数Phi、Pri、Pai、Pwi、Fhi、Fri、Fai、Fwi、Pi、Fi从城市统计年鉴[21]得到;Dhij、Drij通过GIS工具直接从基础交通数据获取。表2即为距离矩阵。
3.3 计算空间相互作用系数
与此相对应,山东省城市群相互作用力系数公式(6)简化为:
Aij=αi?Apij+β?Afij (13)
Apij=xh?Nhi+xr?Nri,Afij=yh+yr (14)
xh=? xr=? yh=? yr=? (15)
Kij=aij= (16)
其中:α、β取0.5;Phi、Pri、Fhi、Fri从城市统计年鉴[20]得到;Dhij、Drij通过GIS工具从基础交通数据获取;Thij=,取60KM/h①。表3即为山东省17城市之间的引力系数矩阵。
将表1、表2、表3中值代入公式(1),即可计算出山东省17城市引力值,并最终得到各城市的综合辐射量,如表4。
Fi=Fij (17)
其中Fi为城市的综合辐射量,Fij为第i个城市对第j个城市的空间作用力。
从表4可看出相较于城市质量,山东省17个城市的综合辐射量差距异常明显,济南市城市辐射量是菏泽市的近500倍左右,而其质量差距仅为16倍(表1)。另一个明显的不同则是城市间质量差距较为平缓,而辐射量则明显将济南市、淄博市突出出来,二者辐射量远高于其它的城市(图1)。青岛市是一个很特殊的城市,其城市质量名列第二,但由于其距离和交通可达性劣势,相较于淄博市,对其它城市的影响力大为降低。
4 不同系数条件下引力模型重构结果对比分析
如前文所述,在对距离和系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重构了山东省城市群引力模型,基于2010年城市统计数据,计算出了山东省17个城市的质量和综合辐射量(引力),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城市质量和交通系统可达性对城市综合辐射量的决定作用。菏泽、滨州等城市在山东省17个地市中综合实力最弱、交通可达状况最差,从而综合辐射量也最小。胶济铁路线上的四个城市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对周边城市具有更大的辐射力。省会城市济南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最高的综合辐射力,对其余城市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力;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工业重镇淄博对区域的影响力亦非常显著,前两个城市的影响力远远高于其他的城市。地处偏远的菏泽市发展较慢,引力也最弱;滨州虽然距离淄博、济南等重要城市很近,但由于没有铁路到达,影响力也就大打折扣。
图3所示为基于空间欧式距离和系数为常数1的17个城市引力值的空间分布图。这种模型重构方法只是强调空间距离的作用,而未对交通系统的作用予以考虑,显然增强了中心区位的作用,使得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辐射量明显地被高估,与此相反,区域城市的综合辐射量而被低估。例如,靠近山东省区域中心的泰安、莱芜、东营等城市的作用力明显增大,而位于区域的烟台、青岛、威海、德州等城市的作用力则明显减小,对于具有最高综合辐射量的济南市,这种作用力远远弱于基于交通系统可达性的作用力。这种模型得到的城市综合辐射量值与城市质量成正相关关系,但因为其只考虑城市质量及城市间空间距离的作用,从而放大了中心区位因素的影响,弱化了城市质量的影响,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5 结论和讨论
在以前的引力模型中,距离是以空间欧式距离表达,其问题主要表现为:(1)城市之间的距离被极大地缩短了,例如第一名的济南到最后一名的菏泽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了,很明显城市之间的差异被极大地压缩了,而实际上这种差异是很重要的;(2)接近于区域中心的城市,例如泰安、莱芜和东营等城市,其辐射量会被明显高估;而济南、淄博,特别是青岛、烟台则会被明显低估;(3)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其对周围城市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欧式距离法明显弱化了这种作用。
本文通过对距离和系数进行修正,重构了山东省城市群引力模型,在2010年城市统计数据基础上,计算出了山东省17个城市的综合辐射量(引力)。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市综合辐射量并不是和城市质量完全成正比,而且差异远远大于城市质量,说明城市质量,亦即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对其辐射作用的贡献虽然不可小觑,但城市之间的距离和可达性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城市的中心区位优势是不可忽视的,交通系统对城市辐射量的贡献亦很重要。
本文以交通系统可达性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距离,创建城市相互作用距离和引力系数公式,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系统可达性的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模型重构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山东省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模型重构,并将重构模型分析结果与基于空间欧式距离和修正的空间相互作用系数模型结果及基于空间欧式距离和系数为1的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交通系统可达性对引力模型距离和系数进行的修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交通距离取代空间欧式距离是必要的。交通系统包括公路、铁路、民航和水运等四种主要方式,而且客运和货运都须予以考虑。除了交通线长度和最短通行时间之外,日均运营班次也是一个重要的权重因素。在我国,公路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尤其是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模型中物流距离被作为重要的参数之一。
参考文献:
[1] Roger Prestwich, Peter Taylor. Introduction &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 Kingdom[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0: 53 - 68.
[2]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1999:658-666.
[3] 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47-48.
[4] 尹虹潘.对城市吸引区范围界定的理论分析[J].财经研究,2005(11):108-114.
[5] 王力.城市体系功能分析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l992.
[6] 陈彦光,王永洁.城镇体系相关作用的分形研究[J].科技通报,1997(4):233-237.
[7] Bertalanffy L von. 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M].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Inc, 1968.
[8] 李新运,郑新奇.基于曲边Voronoi图的城市吸引范围挖掘方法[J].测绘学院学报,2004(1):38-41.
[9] 闫卫阳,王发曾,秦耀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演进与机理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9(7):511-518.
[10] 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21(1):33-37.
[11]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3):222-232.
[12] 王海龙,朱洪兴,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引力研究[J].区域经济,2010,355(3):97-100.
[13] Taaffe. E. J. City level - air passenger clearance [M]. Economic Geography, 1962: 11-14.
[14] Geertman, S. C. M., J. R. Ritsema Van Eck. GIS and Models of Accessibility Potential: An Application in Plann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1995, 9(1): 67-80.
[15] 余振宇.城市经济引力模型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4):73-74.
[16] 王焕,徐逸伦.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29(4):56-59.
[17] 李江苏,骆华松,曹洪华.基于引力模型分析城区与郊区空间相互作用—以昆明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12):53-58.
[18] Johnston R J.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3rd ed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4.
[19] Hansen W G. 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59(25): 73-76
[20] 牛慧恩.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J].经济地理,1998(9):51-56.
篇6
海报是通过图片、文字、色彩等元素构建而成的艺术品,是大众信息的传媒方式和视觉传达表现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元素的搭配和变化,海报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和新的创意。在形式美法则指导下构思动态交互海报,并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之达到互动的目的。以此为基础,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强调了将美学、交互方式与人的视觉高度融合的“动态海报”新理念,进而预测了未来动态交互海报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动态交互海报设计;形式美法则;交互方式;视觉感
一、引言
近年来,“动态交互海报”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不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动态交互海报的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企业宣传、产品展示、公益广告都会与其关联。尤其是伴随着交互设计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会关注作品与大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体验感受,因而将设计创意重点投向了人的感受,其目的不仅仅要在视觉上吸引观众,更多的是要在触觉、嗅觉等感官及大脑的联想力方面左右观众。如此设计就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活力满满,就可以使作品具有更加强烈的震撼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约有85%来自眼睛、10%来自耳朵,余下的5%则来自其他的器官[1]。这就证明人的感官反应不再停留在视觉方面,而其他的感觉也起到了协助作用。毋庸置疑,具有交互性质的动态设计产品更能扩大观众的愉悦感及其审美能力。因此,这种以视觉形式美法则为基础并且加入了“动态交互性”元素的设计理念所形成的艺术品,就可以定义为“动态交互设计”。动态交互设计在艺术设计领域尤其是海报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基于此,本文拟从传统海报的定义及特点入手,扩展至动态交互海报的定义及特点,将两者对比,借以考察新的设计方法,进而以相关的动态交互海报作为案例,对其中关键性的设计思维进行分析与探讨,并预测动态交互海报的发展前景。
二、传统海报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中国的“海报”最早问世于上海。它是伴随着商业活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至今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化的传播工具,具有向大众介绍某一物品、事件的属性;海报也是从视觉传达中派生出来的平面设计形式与信息交互传达相互结合的产物[2]。从严格意义上讲,海报是以形象化的语言和艺术美的形式传递信息并作用于大众的一种工具[3]11。
2.特点
(1)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是人情感的瞬间产物。海报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固有媒体制约下制造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在顷刻间就能够抓住人的视觉感受,并且让其迅速理解具体的内容。根据“视觉停留”理念,其含义为人的眼睛在观看某种物体时,停留时间的长短,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颜色都能够给人的大脑记忆系统留下深刻的印象[4]。因为现代社会的快速度和高频率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据研究,人的视觉接触物品的时间正在逐步缩短,而在海报上停留的时间也在成正比例的减少,因此海报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视觉上具有冲击力,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地吸引人的眼球,并尽可能地延长其停留的时间。
(2)制作手段的多样性。传统海报的制作是没有方法限制的,也没有大小、尺寸等的统一规定。也就是说海报可以让设计师随心所欲,既能设计巨幅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而且在制作手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丝网版画印刷、手绘形式、摄影形式或者借助计算机软件。海报的制作在空间上没有任何限制,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和途径以实施设计,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海报制作手法的多样性也证实了海报设计的包容性,即根据不同的手法与所使用的元素将视觉属性中的颜色、形状、位置等进行组合与设计,最终以图形或图案的形式阐述相关的内容。利用视觉暗示和启示的手法将信息传达给大众,使大众的心理行为与海报的视觉目的高度配合,这也是传统海报的特点之一。
三、动态交互海报的定义及特点
动态交互海报对观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2016年上海艺术设计展”中展示的“设计之变——动态交互海报”提升了整个展会的观赏价值,使会场充满了新媒体的艺术气息;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观者随时随地地体验着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之变”展览充分证明动态交互设计为人的视听生活带来的变化与创新。这种将图形、图案有机结合的设计,通过声音以及画面的不断变化,产生的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故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动态交互海报已然成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达手段,它可以极大地增强人们对艺术和美学的理解与欣赏以及心理的需求,使动态交互设计拥有了最为广阔的前途。
1.定义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多媒体艺术的发展,海报的展现形式也从传统的二维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融入现代科技并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三维立体化形态[3]17。所谓的“动态交互海报”是借助强烈的动态和具有交互性能的画面而引发人的注意力的一种海报形式,其图形、图案和颜色通过“不断运动”所产生的变化而形成的新的画面,既能迅速吸引人的眼球,更能唤起观赏者的思考直至高度交互。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容易地吸引人的注意力并让其产生兴趣,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对动态交互海报认真研究就十分必要了。
2.特点
(1)设计元素的变化具有方向性。孙辛欣在《基于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动态交互设计研究》中指出,“方向运动指代的是物体从起始点到最终点的位置,其中位移的趋势称之为运动走向,其运动方向有着多样性,指示性和隐喻性。”[5]这一特性也适用于动态交互海报的设计。也就是说,在动态交互海报设计中,设计元素的动态变化控制着整个画面的节奏,设计元素在方向上的变化是信息传达必须依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向性是一个变量,所以在动态交互海报的设计中,针对图形形状,方向性变化就成了一种传达矢量的工具,因为它可以使设计作品更趋向于统一化、科技化,能与观者的心理活动紧密契合。
(2)图形变化的交互性。图形不仅仅在包装、广告等设计中有着特别的作用,在如今的新媒体设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图形在整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既包括格调、风格和品牌信息的传达,也能使图形所表达的信息更加清晰化和更具可读性。图形的变化是信息传达的一种方式,观者对图形或图案变化的理解经过大脑的加工,其所得到信息的这一过程称之为“图形变化的交互方式过程”。图形变化的交互性是动态交互海报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统一的向众多的观者传递动态的交互变化的表达形式而形成的设计理念是极具挑战力的。
四、动态交互海报与传统海报的差异性比对
通过对传统海报和动态交互海报定义和特点的探讨及分析,大致能够看出两者的差异。
1.真实变化成虚拟
传统海报是设计师依靠笔和纸进行设计然后通过排版等方式制作并印刷而成,动态交互海报则是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活动,是一种真实存在却不需要借助纸张进行的设计与制作,之后通过计算机或者电子屏幕给予展示与,即以网络和数字技术为手段将图形、文字等巨量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虚拟化、场景化是其最大的特点。
2.静态变化成动态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海报的展示形态从静止的状态到动画的状态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动态交互海报则是通过二维或者三维的形式从各个角度以及细节反复设计,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亦即加入了连贯性的图像、声音等多元化的因素,从触觉、听觉和一些特殊的感官信息中,能使海报真实、生动并且富有运动感。以往那种固定的、静态的形式正在向动态感丰富、主体性明确、画面流动性特强的展示方式转化。
五、动态交互海报设计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延伸以及相关案例
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有“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的观点,其大意是说创新要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并在相应理论支持下,经过创新思维与反复创作之后才能获得新的创造物或者新的产品。动态交互海报就是在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与提高,而所形成的新的交互方式与信息传达手段,不仅满足了人们在视觉上的美感需求,而且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形式美法则的构成原理作基础,对图形与动态效果不断变化,而形成的新的信息图像的一种交互方式。动态交互设计的含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用科技手段表达海报的内容以及人文情怀;第二,在对形式美法则认可与肯定的基础上再对设计理念与方法进行延伸,即运用交互理念实施重构和解析,进而派生出新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联想。因此在展现手法上还可以作如下的归纳。
1.对比与统一
在形式美法则指导下的对比与统一所表达的是根据基本的定型技巧,将不同的事物、形体、色彩等进行对比,即把两个明显对立的元素置放在同一空间之中,经过设计,使其既对立又和谐,既矛盾又统一,通过强烈反差获得鲜明对比,以求得互补和互助的效果[6]89-92。“上海”的字体设计直接使用了对比与统一的手段,即将蓝色斜条图案与黄色方形图案拼贴而成的中文文字进行了形状上的统一与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以此为基础再加入红色的英文字母,而变化的方向及过程则采用统一的自下而上的变换方式。在最终展现的形式上其设计元素仍然是统一的方块及斜条图案样式,但是其颜色和位置却具有了动态的交互变化。
2.分散与交融
形式美法则对“对称”问题是这样表述的: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6]92。在动态交互海报中,以蓝色点状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元素,通过分散和交融的方式实施变化。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将蓝色的点状汇集而形成了字母“h”。这就是典型的分散和交融手法的综合应用,其结果展示的是一种字体。分散的蓝色点状和字母h两种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图案,能够给观者的视觉造就运动感,于是也就创造了多种思维的可能。
3.拆解与重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美学的诉求与鉴赏能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动态交互海报对设计元素的加工、提炼以及处理,创作出新形象的艺术形式,能够增强海报的视觉冲击力,也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以及美学诉求。在形式美法则中强调节奏与韵律,不仅要求画面具有统一的节奏感还要求画面具有统一的韵律感,如此,就可以使整个画面在结构上具有故事性以及强烈的运动氛围。在图3的动态交互海报中,其设计元素都是人们习见的标点符号,在设计师的安排下,将同一画面中的标点符号实施方向和角度的变化甚至是拆分,即对顺序进行重构,而安排符号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向。在重构的最后阶段拼凑出新的图案。此种拆解与重构的设计手法也能体现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更能体现形式美法则。
4.夸张与变形
夸张与变形的基础都是针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的一种具有人类强烈情感因素的再次创作。将不同的设计元素重新组合,运用独特的交互方式推动运动和画面的不断变化,通过图形化设计将设计理念借助创新手段进行展示。如海报是要告诉人们电影“港囧”在18天后上映。在这个动态的交互电影海报中,运用日本浮世绘的艺术手段传达其视觉效果,将所要的18天之后电影上映的信息借助海报中的灯笼给予展现,下部的海浪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视觉上紧紧抓住观者的同时,也将重要的信息传递出去了。这个动态的电影海报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展示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又如瑞典的一家药店品牌Apotek海报也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内容展示得淋漓尽致的。这张海报安置在地铁站,其目的是要推广药店的护发素产品。在列车没有抵达车站时,海报中模特的发型是固定的;当列车即将驶入时,由于特定的感应装置激活了广告牌中的相关元素,动态交互开始,随之着重介绍产品的性能、特点和用法。在视觉和触觉上能够给观者提供一种错觉,以为海报真的可以随着列车的运行而不断运动和变化。
六、动态交互海报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动态海报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广告带来更多的商业利益[7]。动态海报能够借助多维的动感体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吸引人的注意力,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在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让人在动态交互海报中接受和寻找更多的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和“H5页面广告”打交道,这则根基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可以说H5页面开启了动态海报设计的历史。通过人机互动,海报与动态与交互有机结合,亦即通过交互方式的变化和用户的参与感觉,甚至可以让用户加入到动态海报的设计活动之中,形成全新的、个体意识强烈的创作效果。动态交互海报不仅推动了动态交互海报的设计,甚至加速了互联网设计的步伐。
七、语结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人们对视觉冲击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视觉美感和动态感以及参与感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因此设计师再也不能将动态和画面截然分成两个对立的部分,动态交互设计可以与任何设计实行视觉和触觉上的高度结合。如今,数字化设计是当今设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动态交互海报设计也是广告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王芷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注释
①图1来源:ShanghaiType动态字体秀.
②图2来源:ShanghaiType动态字体秀.
③图3来源:ShanghaiType动态字体秀
④图4来源:港囧电影宣传海报.
⑤图5来自:瑞典儿童癌症基金会.
参考文献
[1]周旭.谈视觉感知特征与包装设计表现[J].装饰,200(64):116-117.
[2]百度百科.海报的概念[EB/OL].(2013-03-31)[2016-01-20]
[3]孟娟.数字动态海报设计与展示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11.
[4]百度百科.视觉停留的概念[EB/OL].(2008-04-23)[2016-02-09]
[5]孙辛欣.基于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动态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201(432):35-36.
篇7
【关键词】 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当中,学生通过对所给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其大致涉及哪些知识,并分析哪些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能力。
2.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因特网上出现了许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都能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这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刻不容缓。我们在培养学生信息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课外辅导、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安全地在网络环境中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
3.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任务的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将要完成什么任务。另外,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可考核性、可观察性和可评估性,便于学生任务完成后的评估。
例如,笔者在讲“信息评价”这一节的内容时,根据学生追求潮流的特点,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在网上选购一个自己喜欢的MP3,然后判断信息是否可靠,价格是否合理。在这个任务里面,不但复习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信息检索,也包含了这节课的新的知识点——信息评价;学生在判断价格是否合理的时候,也能够判断信息的真伪性。整节课基本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先进生带动后进生,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整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很好地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二、游戏教学法
1.游戏教学法的定义。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了学生们必须掌握的课外科学知识。“游戏教学法”是“游戏”与“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是一种全新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
2.游戏教学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就应该是规范的、有条理的;是游戏,又应该生动活泼、吸引人,有游戏规则。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就是对“教”和“乐”要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教,必须有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是算法编写、程序编写,也可以是动画制作、文件命名规则等。乐,必须有趣味性,有成熟的游戏法则,有一定的竞赛性,有明确的输和赢,并且在一定的前提下,使参赛者拥有尽可能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这二者要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也就是说,应该能够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游戏教学法的效用。游戏教学法为我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材料,它是第一课堂教学最好的辅助教学。在学生们掌握了各种游戏法则之后,更多的是玩,是通过玩去巩固第一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内容,所以它也是学生课余最好的兴趣活动。游戏教学法把课内外学习有机地结合成一体,是课内学习在课外的一种延伸。游戏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这些知识来源于他们的课堂,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最贴近,会使他们得到最具体的和最深刻的感受。我们可以顺势鼓励他们根据已学到的知识去共同创造新的游戏,我们将学生中产生的有闪光的创意进行提炼加工,成熟后再推广到学生中去,如此良性循环,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Flash的基础知识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在一节课的时间内用所学过的知识制作一个Flash动画,把“猫和老鼠”的游戏继续下去。评比标准是: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最能吸引大家。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探索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16-001
在数学教学中以问导思,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恰当、巧妙、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根据已知与未知、新知与旧知、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断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求解决,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略谈一些以问导思的具体做法。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精心设置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上的“共振”,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案例1. 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不懂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很难直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含义,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常见的景象:学校停车处整齐摆放的一排自行车,假设每辆自行车间距符合一个条件:若前一辆自行车不小心撞倒,则后一辆也一定被前一辆自行车撞倒。试想若第一辆不小心撞倒,则后一辆也一定被前一辆自行车撞倒,那么其余的自行车会怎样?学生答:全被撞倒!老师:对!这是什么原因呢?此时课堂上的气氛空前高涨,经过短暂的交流,讨论出两条:一、第一辆自行车被撞倒(倒的基础);二、当前一辆自行车被撞倒时,后一辆车也跟着被撞倒(倒的传递性)。老师借机切入话题:我们的数学家就是根据类似于自行车被撞倒的事例,总结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归纳法,这样水到渠成。接着引出数学归纳法的三步骤,这种引入不仅学生容易理解,感到易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探索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二、展示思维的渐进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法,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状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层层设计系列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在思考中,依靠学生的“悟”性和层层问题的诱导领会概念、定理的实质,法则、公式的妙用,思想方法的真谛,从而实现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及探索能力的培养。
案例2.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变化、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再通过实验,将结果抽象概括,逻辑化为定义、定理。教师设问:若从公共点的个数入手研究两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情况?很快学生说出共有三种情况:相离、相切、相交。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若从运动变化观念入手研究,并尝试自己动手操作,能够发现还有哪些情况?经过思考和摸索,果然又发现相离和相切还有两种情况:内离和外离,内切和外切。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形到数继续探究,很快又有同学发现两个圆位置关系的变化对应着一种数量关系的变化,那就是两圆的圆心间距离的变化。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两圆的位置与两圆的圆心距、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样的教程,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课题,创设一连串的阶梯式问题,引领学生一步步攀登,渐至佳境,直至跨入数学的殿堂。使学生不仅获得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获得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全面理解,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知识的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推广结论的能力。
三、重视问题的变更递进,架设学生探索的桥梁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开创性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创造。正如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而学生的创造性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渐渐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变更问题,架设探索问题的桥梁,激发学生创造的潜在能力。
案例3.已知函数f(x)=3x+5,(x∈R),求f(-3),f(-2),f(0),f(1),f(2)以及函数的值域。
对于本题可以作如下变更:
变式1:已知函数f(x)=3x+5,(1)当x∈[0,2]时,求函数的值域;(2)当x∈[-3,-2,0,1,2,3]时,求函数的值域;(3)若a
变式2:已知函数f(x)=3x+5,(1)当函数的值域为[5,11]时,求函数的定义域;(2)当函数的值域为[5,8,2]时,求函数的定义域。
变式3:已知函数f(x)=3x+5, g(x)=2x+1,(1)求f[g][x1],(2)若f[h(x)]=3x2+8,求h(x)。
变式4:(1)已知f(4x+1)=12x+8,求f(x)的表达式;(2)已知f(x)是一次函数,且f[f(x)]=9x+20,求f(x)。
变式1,使学生懂得对应法则确定后,定义域对值域有影响。变式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实质是映射。变式3,使学生有“复合函数”的感性认识。变式4,使学生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几种方法:配凑法;换元法等。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然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应寓其于日常教学之中,精心设置问题,用问题把课堂教学串联起来,使教学在问题下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这样能有效调控教学过程,使课堂成为一个趣味盎然的活动课堂。其中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问题的发现与设计中来,还要注意问题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和方向性,既要符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的“口味”,又要把握时机与分寸,恰到好处的展示问题的魅力,实现问题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全等四边形;矩形对边
工程制图是一门工程院校的基础课,其中的画法几何部分是整门课程的基础。其特点是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同时又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能够正确地建立空间立体与投影面投影的关系。为了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进展以及我国大多数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发展趋势,针对该课程的上述特点,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入门”水平,同时又要降低“入门”的门槛,在不删减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尤其是涉及空间思维的过程,通过两方面的努力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当前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生空间想象、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1],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良莠不齐,能力的提高也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够达到的,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本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适当降低“入门”的门槛,尽量简化涉及空间想象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教学思路,有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是在这种教学思路的启发下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工程制图中求解空间直线实长的新方法。以下是对该方法的具体阐述以及几何原理推导。
一、方法介绍
首先通过一个例子,介绍一下该方法的具体步骤:空间直线AB的正面投影为a′b′,水平投影为ab,求空间直线AB的实长。新方法将通过(a)-(d)四步求解直线AB的实长:步骤(a):分别连接直线两个端点的水平投影和正面投影,两条直线分别交投影轴于O1、O2。步骤(b):分别过直线两个端点的水平投影作垂线垂直于直线的水平投影。步骤(c):分别在两条垂线上截取对应的两条直线在投影轴之上的部分。步骤(d):连接两截点,所得到的直线的长度即为空间直线AB的实长。
二、几何原理推导
接下来阐述一下新方法的推导过程:首先通过步骤(a)连接a′a、b′b,再使V面与H面相互垂直,然后以此为已知部分,在此基础上画出空间直线AB并表达出AB与其投影的投影关系。这里我们要求解的是直线AB的实长,但是此时我们无法直接测量出空间直线AB的长度。关于这个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法是:直接在空间中以空间直线AB为斜边建立直角三角形ABC,然后通过找出直角三角形ABC中直角边与已知直线的对应关系使直角边的长度得到确定,从而最终确定空间直线AB的长度。对于现有的方法,虽然空间直角三角形的建立是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的,但并不是两个直角边都与已知直线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其中一个直角边的长度与a′b′两端点到H面的距离差有关。[2]而将这个距离差与a′、b′两端点到H面的距离差等同起来则需要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无疑增加了现有方法的理解难度!而本文采用的方法则是:通过将AB所在的四边形ABba映射到H面的方法在H面上得到四边形ABba的全等四面形,再通过测量这个四边形中与AB对应的直线,来得到AB的实长。全等四边形的具体画法如图1所示:首先,以ab边作为全等四边形与四边形ABba的公共边;其次,根据全等关系:ac=Aa,bd=Bb,但是Aa和Bb是空间直线,无法直接得到它们的实际长度以作为在H投影面上绘制ac、bd的依据,不过由点的投影定义以及V面与H面的垂直关系可得:Bb′O2b和Aa′O1a均为矩形,因此Bb=b′O2,Aa=a′O1,而b′O2和a′O1均可通过步骤(a)获得,由此ac、bd的长度得到了确定;最后,根据全等关系:∠cab=∠baA=90°,∠dba=∠abB=90°。到此为止,绘制全等四边形abdc的所有参数均得到确定:即可在水平H面上通过步骤(b)-(d)确定四边形abdc,最终得到与空间直线AB等长的、可测量的直线cd。现对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1)现有方法通过在空间建立一个以直线AB为斜边的空间直角三角ABC来求解AB的实长,而本文中的新方法则直接利用图中已有的空间四边形ABba进行求解。(2)现有方法在确定空间三角形直角边的长度时并不能直接建立直角边与图中已知直线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通过较为复杂的空间分析过程才能得到,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本文的方法所利用的空间四边形ABba,其中Aa=a′O1,ab=ab,Bb=b′O2,可见用来确定空间四边形AB⁃ba形状的三条边Aa、ab、Bb的长度均能与图中的已知直线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能够很方便地确定四边形的形状并映射到H投影面上,从而确定空间直线AB的长度。(3)当空间直线是正平线、水平线或侧垂线时,按照现有的方法无法建立直角三角形,需要利用特殊位置直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新方法则不存在这个缺点,适用性强。(4)此外相比于现有的另一种方法———换面法,本文的方法节省了两个步骤:一是建立与空间直线平行的铅垂面;二是以铅垂面为投影面作空间直线AB的投影。而恰恰是将这两个步骤在纸面上实现以便从原理上对换面法进行理解这个操作,对于空间感不强的学习者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就更谈不上对换面法的理解了。因此利用本文的方法求解空间直线的实长更具有思路简明好理解、步骤紧凑易操作的特点,学生独自进行原理推导会变得更加容易实现,从而真正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三、结论
现有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以所要求解长度的空间直线为斜边,通过在空间中建立一个直角三角行进行求解的。虽然实现步骤上并不繁琐,但是推导过程的进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本文中介绍的方法则直接利用已经存在的四边形作为问题求解的载体,对四边形的确定过程也简单直接,因此最大限度地简化思路,便于理解和记忆,达到了降低“门槛”的目的,新方法在现实教学中实践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四、教学思路改革的意义
新方法实践成功的事实再次证明,对于工程制图这种以观察实践为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课程,如果不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改革,用创新的方式降低工程制图的学习难度,而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一味地强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甚至会被其抽象的空间思维方式所难倒,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这门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毫无吸引力可言。只有对教学思路进行适当的改革,有效地降低难度,才能打破工程制图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学生意识到即使空间感不是很好,依然能够通过创新出的新方法理解并学好工程制图,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工程制图的兴趣、建立信心,甚至鼓励学生在学好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由学习者变为创新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工程制图的学习,保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新方法给我们带来的工程制图教学思路改革的启示,要比新方法本身帮助学生解决的某些具体问题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碧金,胡志超,崔晓梅.“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7,8(2):82.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教学 实施研究
作为教师要认真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教学首先注重学生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
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应该尊重、关心、牵挂他们。要容忍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1]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物理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永远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其次新课程重视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的思想距离,创设积极、和谐、富于情趣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的冷暖亲疏影响着情绪和心态,决定着教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亲其师,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课堂上要注意利用“开场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教导,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当众给以鼓励和表彰。对于进步显着的同学也不要忽视,使尽可能多的同学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感受到欢乐和愉快的心境。
新课程注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学生进步上。“学生进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注重结果的可量化的、可操作预期目标;二是注重体验的过程目标;三是注重创造的表现性目标。传统的教学过分看重第一种目标,而忽视了后两种目标,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则突出了后两种目标。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物理素养。 物理课堂的探究性实施方法尤其重要。
一、探究性物理教学模式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其次,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领悟。该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其核心是“探究”,即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创造了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教学氛围,因而气氛非常活跃,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最后,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性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这样,为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
二、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积极探究
由于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存在老师权威不容侵犯的观点。即使老师犯了错误,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放弃权威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和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自重探究的一种内在动力,可见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探究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又启发性地提出问题,把新知识作为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
总之,通过一系列手段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实现了探究性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