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

篇1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功能协同 策略整合

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管理体系,系统中各类主体的管理功能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各环节功能之间的有效协同,便成为了企业尤其是供应链主导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正确分析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功能协调,应当从正确认识供应链管理中的功能协同类型来入手。

一、供应链管理的功能协同类型

供应链系统的功能协同运作主要是指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功能协同运作与实现各节点企业内部功能间的高效运作。供应链系统本身就是由具备各类不同职能的企业在供应链主导企业影响力控制下的功能积聚的企业群体。因此如何协调企业间的功能运作就成为供应链管理功能协同运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在企业之间功能有效协调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内部各项功能之间的有效协同,否则,企业内部的功能协调运作处于紊乱状态,那么整个供应链的功能协同也就无从谈起。

二、供应链管理功能协同运作

1.协调企业间运作

供应链系统在形成之初,就要面临着供应链系统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功能协作问题。如何对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业务进行有效连接以达到同步化操作,是供应链系统运行决策者在协调节点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时的难点之一。

协调企业间的运作,也就是如何与不同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或者说是如何维持与合作伙伴的业务联系。因此,通过建立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来协调供应链各企业间的经营行为,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2.企业内部的高效运作

作为一个企业,当其成为供应链系统中的节点企业时,首先就要从为整个供应链服务的角度去,其次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来协调内部的各种运作。

(1)供应链管理内外职能运作的同步性。在供应链管理当中,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对供应链中不同节点企业需要相互衔接的职能进行有效串联。例如供应链中以及供应商与下游生产商之间需要将供应商的配送与生产商的接货密切结合起来,同样,生产商的备货发货工作需要与销售商的仓储密切结合起来。这些职能上的链接涉及到供应链中不同层级上的节点企业,因此如何将其有效串联将是供应链管理能够发挥高绩效水平的核心所在。

将供应链中上下两个层级的企业进行功能串联,重点是在于如何提高彼此发挥关联的两项职能的服务效能,其次是如何降低职能协调运作的成本。

①提高关联职能的服务效能。提高关联职能的服务效能,关键就在于上游企业对于下游企业的服务态度。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供应链配合中,上游企业对于下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是决定下游流通渠道是否顺畅的关键。有的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销售商的合作态度较差,有时就会使得这些客户资源在不确定的时刻流失,这就使企业蒙受了一定损失,长期如此,就会在较大的范围内丧失掉很大一部分的客户源。

②降低职能协调运作的成本。很多企业在执行供应链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只关注于功能串联后的实施效果,而忽略了职能协调运作的成本问题。企业间的不同职能相互衔接之后,需要进一步解决职能在有效运作条件下降低衔接环节的运作成本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降低功能协调运作的成本就需要涉及到的节点企业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在合作中,双方利用某一个平台充分阐述各自的意见,实现内外功能衔接的低成本运作。

(2)供应链管理内部职能同步性运作

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职能的有效设置不只体现在不同层级的两个企业之间,同时也必须涉及到一个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的设置规划。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外部职能的有效衔接,而忽视了企业内部职能的同步性运作,就会出现“外紧内松”的局面,使得企业与外界的功能接触显得非常紧凑,而企业内部的职能效力却相对较低。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家企业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习惯了各自为政的运作方式,都在追求各自的内部运作高效化,其对外的职能衔接也都显得十分独立。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在供应链环境下要求各个企业首先要以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为重的条件下,各个企业原有的内部职能布局就显得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相符了。这就要求各节点企业应依照供应链的要求进行职能改进与完善,此时各节点企业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等原因就会保持原有的企业内部运作体系,这就产生了与外界接触的企业职能符合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而企业内部的功能运作却无法与供应链管理要求相契合。尽管如此,要想达到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就必须要让企业内外功能运作同时达到同步性的要求。

三、由外而内的功能整合策略实施

基于以上问题,供应链执行管理人员应如何解决由于企业内部功能运作的非同步性问题呢?笔者个人认为,应当采取由外而内、由简入难的功能整合策略。也就是说,先从企业外部的功能衔接开始整合,当企业能够按照供应链的要求进行有效的上下连接后,再开始将供应链的影响力逐步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各功能运作上去。通过外部功能以及内外功能的有效协调,可以使供应链绩效达到一个整体最优状态,在此基础上,对供应链内部功能的有效整合便可以在总体平衡的状态下实现内部运作优化。这样对于供应链功能协同整合的操作便可以不违背“效益背反”规律了,实现总体优化前提下的内部运作的优化。

因此,作为供应链执行管理人员,必须要在企业原有职能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在保持外部职能有效衔接的条件下,逐步重新理顺企业内部各职能间的有效衔接,保持内部各职能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同步性运作。

参考文献:

篇2

有关供应链及其最优化运作的方式已经被人们谈论了很多年。通俗点说,“供应链”描述的是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上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具体包括货品、服务、信息等从原材料阶段向加工、运输、消费和处理的全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环节,所有的环节就构成了总的供应“链条”。尽管原材料的流动是单向的,但是在有效供应链中,信息流却是多元方向的。

近些年来,一些机构和公司对供应链的看法形成了两个分支:第一种是站在物流行业的视角,专注于物料的内部协调研究;第二种是站在管理学的角度的,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强调在控制一定的风险条件下,达到每个环节的最优化配置。然而,关于未来的供应链发展方向的争辩,并未偏执于这些局限观点的任何一方。

随商业模式变化而演化

当今的供应链面临着很多挑战。库存单位持续增长,制造业和配送业的界限难以厘清,现实商业活动中,垂直化行业正逐步走向非垂直化发展等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供应链现状的几大巨变:我们开始注重企业的渠道构建、关系管理、顾客满意度、信息技术创新和全球经济格局,也开始转变对商业竞争模式的看法,这不再是单纯的“企业VS企业”,而是上升到“供应链VS供应链”的战略高度。

在供应链的竞争上要取得优势,企业必须建立独到的策略,不仅先要对当今供应链最佳探索做出总结,还要为其他人未来获得这些最优质的服务提供桥梁。为了达到供应链卓越管理,我提供了以下六个要素的策略建议:一是摒弃常规化经营;二是建立有效的渠道;三是注重提高价值链阶段的可视性;四是学会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五是了解供应链的集成;六是提升周转速度。

突破传统物流的界限

过去的物流强调货物的内部流通,即原材料从生产到成品物资调运的过程。换句话说,在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物流的环节起始于产品制造,终止于转运完成。无论是供应者或是顾客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都会对供应链造成巨大的刺激,因此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来消除这些不利的影响。在历史上,物流的供需网络很局限,从没被看成是一个真正的整合过程。

懂得方法永远比盲目的执行过程要好。因此,很多企业也指望能找到途径,以应对供应链的挑战。当一项技术或者方法失败,从而导致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就会急切于寻求最新的方法来解决困局。从这一项到那一项,人们经过尝试-再尝试-然后放弃,设计-重新设计-再重新设计,最后放弃设计的过程。他们不断对新科技尝新,并且坚持找到适用的技术,直到终于见证该技术产生爆发性突破为止。他们探索的方法涵盖着“需求链管理”,或者换种方式叫“需求网络管理”,一些方法目前仍在使用,如“需求的网络整合”、“价值链管理”、“顾客驱动性需求网络”、“供应链合作”、“供应链整合”和“需求/供应链管理”。

但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呢?需求链管理掌管了订单管理,销售物流,存货管理和需求计划交互,它注重环环相扣。而需求变化管理看似只注重在供应链的下游需求。相比之下,价值链管理的范畴更深广一些,“价值链”与供应链是同一个观念,它涉及了整条供应链的供方和需方的两方,但是价值链管理仍只是一个途径探索,不是最终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成果的最优化,而不是迎合持续增长的需要。

供应链合作是供应链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企业协作发展当然要比单打独斗要好。在调控供应链的过程中,允许相扣的环节有微小的差错,这虽然会影响供应链的速度和效率,但是供应链合作并不意味着供应链的整合,整合仍然是以每个环节最优化为基准的。

供应链整合被认为是革新技术,整合知识,化解商业风险、协调货物周转周期生产计划的一次尝试。然后,像其他提出的方案尝试一样,“整合”的概念并没提出该应用什么武器来应对当今供应链管理挑战。

需求供应链管理和价值供应链管理相像,这是传统供应链范畴(包括货物采购、存货管理、制造执行、物资需求计划和过程监控)和传统需求链范畴(如需求管理、计划、销售、订单生产)等的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就是需求供应链和供给供应链在物流学上的融合,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被细化,才能取到最优化效果。

上述谈论的所有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相对的界限。

供应链要取得成功不能存在边界。不同的供应链模式应该是相互合作的,不仅环节相扣,在总供应链条也要相连和协调。所有企业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提高顾客满意度?是通过增值我们的业务,还是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

供应链在当下的挑战

综合上述对“商业模式是如何变更的”进行的讨论,我们得知,当今的企业供应链发展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崭新的思维方式,全新的策略和组织理念。

渠道构建和关系管理。在今天的商业环境,渠道建设变得逐步模糊化,而客户关系管理则变得流畅化。客户关系管理过程提供了如何发展和维护与客户关系的方法。通过这个步骤,管理者能辩认关键客户和客户群,并把他们作为公司商业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根据客户价值将他们分类,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专门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的服务来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被誉为供应链网络各个主体企业相互连接的“脉络”,能有效消除信息交互的不良影响。近来供应链发展有了最新趋势,供应商要通过一定的认证程序,这为终端产品提供了额外的价值,也进一步加强了供应链建设。

顾客满意度。顾客的满意度是最至高无上的。新的供应链聚焦在定制化服务,顾客选择,顾客控制,顾客关系管理和“唯客思维”这些概念上,这和几年前人们对供应链的看法不一样了,从根本上说,顾客现在会对制造商生产的东西表达出主观的看法,而漠视顾客意见的商家将会被淘汰。

信息技术系统的构建。信息技术的发展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十年之前,语音邮件和电子邮件仍不发达,企业的内联网、外联网、视像会议、流媒体和网络广播也还没发芽。互联网以最低廉的成本,方便人们以最迅捷的方式通讯。互联网已经进化成人们流畅交流的良好平台,这是商家竞逐的赛场,在减少了品牌损耗率的同时加速了利润化进程,也提升了人们对提供高品质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除了互联网,自动化认证,信息传播技术和商业软件业也逐步被标准化。系统整合商在不同的软件里植入了自定界面,来进行数据的交换。同时,中间商也想方设法的通过使用企业集成系统EAI和互联网应用把不同的项目和系统组合在一起。

全球经济一体化。商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者一片大陆,一家企业的成功和他们接轨全球市场的能力紧密相连。过去的二十年间全球政局变更,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极大减少了各国商业的隔阂。曾经激烈搏斗的国家和民族,如今也不得不依仗相互之间的贸易协议来共同谋取和谐发展。

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迅猛的信息技术推动之下,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变得宽广且无形化了,很多情况下,当使用互联网来传播信息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信息传播的下一站是何方。

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当今商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上升到供应链之间竞争的高度。为了向终端客户传送最大的价值,提供客制化服务和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减少存货和操作失效、成本等,供应链一定要整合成独立的整体运来为终端客户服务。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那么供应链的环节之间就会渐渐脱钩。

当今,供应链要确保灵活性、模块性和一定的规模性,以做好随着商业脉搏变化的准备。供应链的领导者一定会问,“我们怎么能利用供应链的优势,确保我们的顾客享受到他们需要的服务?”问题的答案在于供应链管理,这是企业供应链事业卓有成效发展的根基所在。

供应链管理的短板

展望供应链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摒弃局限的探索方法,摆脱各地空间的约束,同时要仔细研究供应链管理是对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换而言之,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事业的发展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利于开启供应链卓越发展的路途。

对于供应链管理,一个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如今,供应链管理的运作已逐步由管理产品的生产、转运、配送到成本链条的管理体系上来。

很多年以来,供应链管理都被看成是解决客户服务、沟通和关系不足的灵丹妙药。但是,尽管我们在供应链管理上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我们的成效确实显微的。最近有文章对供应链管理作出了评论,说“很多公司希望通过投资软件、聘用专业顾问和重新配置物流供应链,来获取精益的回报,但是这些投资回目目前仍是十分渺茫。”

导致失败的原因并非这些企业忽视了供应链的作用,相反,传统的物流管理只是用来满足顾客业务增长和盈利的需求,只是高效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这对于构建整个供应链来说十分重要。

要探源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到,这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供给――即为了达到一定的生产量而提供的限量供应。

链条――即由单独的,不连续的节点组成的联结。

管理――表明一种在静态环境中对作业主体采取控制和举措的规范行动。

供应链管理上这三个层面的制约是固有的,“应急生产”并不能把工作做好,因为这更多的是控制着产品供应者,而不是最终端的顾客。把供应链看成是独立的环节也是错误的,以求医的例子来说,这就好比医生治愈了病人表面的症状,却没有发现病灶在何方。

追求库存最大化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在供应链管理上,我们不能不考量其他因素(例如采购、生产、库存规划、交通、顾客满意度调查和配销)的作用。库存问题有可能不和仓储设备相关,而是和其他因素联系在一起。一个健康有序流动的供应链需要有更多的包容性。供应链管理通常也不包含运输成本,联结成本,顾客满意度,质量问题和制造成本。

篇3

摘 要 阐述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情况,提出中小企业必须从内外部出发进行改善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供应链管理 企业竞争力

我们谈供应链管理,很多人以为是大企业的事与中小企业无关,但我认为中小企业更需要供应链管理。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集群对另一个企业集群的竞争,或者说,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特别是中小企业可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优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效益最大化。目前,中小企业要推进供应链管理,普遍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识

目前许多企业供应链管理认识不够深入,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还相对认识不足,供应链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供应链管理普遍表现出极不稳定的特征,供应链成员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价值链,合作仅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系,供应链管理整体上缺乏有效的协同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管理机制。

二、物流运作难以满足供应链需求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关键之一,而我国物流市场成熟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流的畅通。对于自营物流的中小企业,不同的自建标准在企业沟通合作时设置了巨大的阻碍。另有部分中小企业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但由于当前我国物流供应商的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不少企业总在选换新的物流供应商。

三、成本偏高、资金周转率低、订单响应不及时

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中有较强的成本控制和资金回收能力。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存货过于分散而且整体规模偏大,这不仅造成了较高的仓储成本,更意味着低效率的资金周转。另外,将近半数的中小企业订单准备时间需要15天以上,有的甚至需要30天以上。平均两周的订单响应时间说明了企业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低,过高的库存水平和成本,会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

四、信息化水平影响信息共享实现

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需要以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平台搭建为前提,通过配置相应的信息技术来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但由于受管理理念、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共享。。

而且,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一般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创业及发展阶段,还需要取得客户的认可;其次产量不是很大,在价格话语权上和选择供应商方面处于弱势;第三组织架构不完善,很多都是家族企业,内部关系复杂;第四老板的运营知识不够,很不应发生的问题也在发生,比如大批的发错货;第五抗风险能力弱,一次大的失误就可能令企业关门。

为了更好的实施供应链管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特点,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对策?如何做?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重新认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的管理模式,实施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各企业传统思想观念的阻力,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前提。企业要建立协作意识,建立以合作谋求供应链全体成员共赢,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供应链中,依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合作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

二、提高学习能力,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必须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引进来、送出去、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培训等方式,形成一支既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知识和实务操作的人才队伍,以满足企业对进行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将自身建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能适应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型组织。

三、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的能力,一般指以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为基础,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四、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业务流程重组作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其核心就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过程控制,要不断地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企业间的互补实现快速开发和制造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要达到这个目的,须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支持。因此,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在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共享。

同时,中小企业应当尽量减少不同文化方面的冲突、摩擦,彼此之间要注意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做到逐步兼容、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水平,同时树立共赢和全局观念。

参考文献:

[1] 骆温平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环境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使人们从此起彼伏的灾祸和日趋严重的公害中逐渐清醒过来,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以来那种不顾地球生态环境的“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模式,属于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因此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的环境战略经历了一场新的转折,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新的绿色战略趋势,这就是向资源利用合理化、能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产生少量化,对环境的冲击向无污染、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绿色浪潮的冲击下,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渐兴起,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1,2]。传统的供应链是基于企业内部范围的管理,它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产品及成品,再把成品送到用户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它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及标准件、核心制造商、销售商和最终用户,但它没有充分考虑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而这些涉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和主要实施途径。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机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或称环境供应链管理最早起源与国外,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思想。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只是把它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而大规模、有意识的研究绿化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1992年到1999年的几年时间里,众多学者进行了返回物流的研究,返回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制造商如何回收自己的产品和包装物,以达到成本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还没有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等生态评估工具来具体分析,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影响。

近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发展较快。Webb(1994)[3] 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在美国科学基金资助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随后,北美的加拿大,欧洲的英国等一些国家都开始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广泛研究。Min与Galle(1997)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及“绿色采购”在减低废物中的作用 。Beeman(1999)则是在供应链模型中注重考虑环境因素,提出了更为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模式 。Hock则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此外,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等许多企业也积极研究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没有确切定义,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实施的意义

虽然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从国际上对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重视的形势看,实施绿色管理将是一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讲,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企业应对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供应链,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由于传统关税的取消,我国的产品将面临国际“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工业生产“绿色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对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销售和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 ,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加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

企业开拓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理念非常淡薄。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供应链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来达到市场开拓的目的。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能赢得顾客,谁就能把握市场先机。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循环。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它考虑环境和资源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使其作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而直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签订的国际性和地区环境保护公约多达20多个,确定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具体要求,指导企业的国际环境质量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40已经颁布实施,各国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越来越详细,越来越严格,公众对企业的期望也与企业的环境保护行动紧密挂钩,时代要求企业必须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近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统一。

给企业与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是在行业内行业间建立的一种实施“绿色”管理的企业联盟,它不仅是一种信息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集合体,而且也是一种标准和意识同步的标准集合体、绿色文化的共同载体。在这样的企业的联盟中,要求其成员具备先进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绿色管理意识,以及贯彻和实施这些意识的能力和决心。在我国企业中建立这种战略联盟关系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给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效益。

三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供应链管理作为是一种战略管理思想,需要企业从全局出发进行规划,从战略性的角度去考虑供应链的地位。本文认为要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既能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又能以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确保成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的建立跨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的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让员工了解企业本身对环保的重视。

重视咨询和顾问的作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高投入,而且需要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时间和实施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减少投入,保证质量和缩短工期,取得咨询公司和管理专家的合作至关重要。所以,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应寻找资信度高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内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人员共同组成总体规划组,提供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新的管理模型,这对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建立精益企业。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生存危机。防治污染应该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建立精益企业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所谓精益企业,是全面实行精益生产的企业,精益生产方式把生产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都视为浪费,要裁撤不直接为产品增值的环节和岗位,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因此,生产绿色化是精益企业的本质要求。

核心企业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核心企业领头的供应链,向上联系供应商,向下联系销售渠道,不仅自身制定并严格实施环境管理标准,其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所以,在绿色供应链构建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的评估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考虑其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要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在绿色供应链运行过程中,核心企业还必须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了解其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把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往往是整体最优化的,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最有利的,具有很强的激励因素。

建立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测量与评价体系。只有确切知道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效果,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特点是:更为集成化,反映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程度;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性,加强绩效管理的前馈性;除了对企业内外部运作的基本评价之外,还关注外部供应链的测控;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并重,并且注重指标之间的平衡;产品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等等。目前可以应用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方法有ABC成本核算法、平衡计分法等。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杰,屠梅曾,孙大宁.生态型供应链的设计及其管理[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3):10-12.

篇5

1.对石化能源企业集团的物资采购管控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及效果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系统介绍了国内某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采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集团采购、电子商务和供应商管理。该集团公司首先实施采购决策权集中,其次,实现采购职能集中。该集团公司把采购的职能从围绕项目、围绕订单处理的“小采购”向前扩展到管理需求、向后扩展到管理供应商,实行“大采购”的模式,实行“一标一议”的采购方式,而且针对战略物资建立与战略合作伙伴长期合作关系。(2)面临的管理瓶颈第一,如何保持集中采购的成果。第二,在国际化经营规模扩大、物资进口量加大和供应链全球化的局面下,如何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第三,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跟西方优秀跨国集团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集团公司虽然实现了订单层面的流程“小优化”,还没达到供应商层面的“大优化”。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供应商管理流程及工作质量标准。三是,还没有分类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KPI。

2.对电力能源企业集团的物资采购管控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及效果近年来,国内某大型电力能源企业集团探索建立与集约化采购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权限体系及流程、物资分类明细以及物资采购专业化公司,在实施集中采购基础上又进一步对电缆等通用物资材料、新能源设备实施总包配送管理模式。该集团公司实施物资总包配送产生的积极地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提升了规模采购优势,部分物资采购价格(含配送服务费)低于委托单位自行采购价格的4%到50%。第二,提高了关键战略物资供应保证能力及其剩余战略物资再利用水平。(2)面临的管理瓶颈虽然该集团公司物资集中采购已经成熟,但依旧存在管理的瓶颈:第一,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第二,管理幅度过于扁平化。第三,供应链平衡策略没有有效贯彻在采购计划管理中。第四,集团公司及物资采购专业化公司都没有形成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机制。

二、分析及建议

1.在集中采购基础上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是必要的(1)只有解决集中采购后续问题,才能维持集中采购效益英国BP石油公司与一些研究机构认为,如果没有对供应商的后续管理,战略寻源75%成果会在18个月消失殆尽,具体如图下所示。(2)集中采购之后有必要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大型企业集团实施集中采购后,需要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将部分管理内容在联盟中内部化,替代部分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做好供应商后续管理和物资供应工作,提高供应链整体信用和保障能力,降低物资交易和配送成本,提高其效率。

2.必须确保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业务循环正常(1)必须明确供应链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供应链管理就是管理虚拟企业同盟,良好信用与供应商后续管理和资金流管理高度相关,供应链管理科学性与物资需求计划及预测管理高度相关。因此,需求计划及预测、供应商后续管理和资金流管理是供应链有效的重要条件。(2)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3类核心业务循环正常首先,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应建立满足动态管理要求的计划与预测机制。其次,进入供应链各环节的主体必须接受并遵守供应商后续管理规则,维持良好的信用及服务意愿,建立共同交易的支点。最后,供应链是虚拟企业同盟,与物流相伴的就是资金流,必须确保资金流与物流的基本匹配,避免长期大额拖欠资金,损坏整体信用体系。

3.必须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专业化机构(1)供应链专业化外包管理存在巨大需求中国国内供应链管理行业发展较晚,但国际供应链管理领先企业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不突出,相比而言,境内供应链管理企业由于更贴近境内企业和国内市场,在国内供应链管理市场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2)应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确定供应链管理方式企业集团应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从企业集团层面综合考虑采购与供应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外部收入最大化以及效率3方面因素来确定供应链管理方式,论证是否有必要成立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公司。

4.必须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配套的流程与标准(1)企业管理差距主要在于流程与标准一般规定性的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仅限于“道”层面,没有明确程度上的要求,因此一般企业与先进企业差距就在于流程与标准。(2)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应统一组织管理,建立寻源、采购、供应、付款职权分离又相互支撑的的组织结构和岗位结构。其次,依据组织结构、供应链管理机制和效率要求,建立清晰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第三,维持供应链管理成果,建立统一、可操作的供应商评审和绩效指标。

5.供应链管理与招投标制度并不矛盾首先,虽然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能确保程序正义与正确,但却很难找到更好的替代制度。其次,招投标只是战略寻源的方式之一,是采购与供应周期的中间阶段,供应链管理与招投标制度并不矛盾。

6.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企业集团和供应链专业化公司都应与优秀跨国集团对标,及时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别风险,在一般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别和地区风险属性差异,制定差别化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机制,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战略设计、战术规划、商务开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Based o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f supply chain 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pattern

Zhang 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 there are few discussion of the supply chain 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 but based on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businesslike discussion is extremely rar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had in the rationale will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of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commerce operation system by the supply chain 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c design, tactical plan,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引言部分

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的主要工作就是使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运作处于高效状态。这就要求在成本较为稳定的前提下,要不断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绩效,进一步要求有规范的运作步骤来保证供应链管理运作绩效的正常实现。而一般的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仅仅是作为一种战略战术考虑存在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当中,缺乏保证实践环节有效运作的内容,因此本文所论述的供应链管理运作体系第一次将战略战术设计后如何有效进行商务开展的内容纳入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去。

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步骤一般是:第一阶段:战略设计阶段;第二阶段:战术性规划阶段;第三阶段:商务开展阶段。战略设计是关键,战术性规划是核心,商务开展使基础保证。

一、战略设计阶段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设计阶段即供应链的设计试制从而确定供应链基础结构的过程,包括确定工厂、配送中心、运输模式及路线、生产流程等。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只有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成型后,相应的供应链管理职能才能发挥作用,用于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来说,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绩效提高的基础保证[1]。其具体的战略设计内容包括:

1、供应链设计的工具――建模方法

在进行供应链设计时,第一步就是确定所采用的建模方法的类型。如果供应链模型足够准确,那么从供应链模型分析中得到的见解,可以应用于实际的供应链以获得类似的结论。目前主要应用的方法有优化、仿真和启发式等方法[2]。

2、供应链设计的基础――数据需求

除了真正实施时的问题,在供应链设计项目中最富挑战性的内容,就在于收集完备和准确的数据了。供应链管理的活动以及对数据的需求基本覆盖了企业的所有领域,从而需要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数据通常需要储存于不同的地点,而且形式各异,从某人桌面的手写笔记,到全公司的数据库,不一而同。结果导致数据的收集和验证工作费时费力,而且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然而,分析工作的质量和潜在的重要影响都与数据的质量和完备性直接相关。通常采用基于活动核算成本方法的企业更易于满足对供应链数据的需求。

全球供应链设计活动中的数据收集阶段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并且是启动一项研究最大的障碍。这是整个供应链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同时也是能否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步骤。

3、供应设计的核心――结构分析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技术来确定供应链结构,其过程是基本类似的[3]。关键步骤在于建立一个初始设计,然后系统的修改数据,以获得对供应链结构的直观认识,并且识别出关键的绩效标准。

二、战术性规划阶段

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在进入战术性规划阶段以后,具体的管理工作重心就从对总体供应链结构布局转为对供应链管理相关职能的设置规划上。

在一条典型的供应链中,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产品在一家或多家工厂生产出来以后,再被运送到仓库进行暂时储存,然后运到零售商或者是顾客手中。这样的一个过程,供应链中的各个职能需要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效力。同时,作为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其重要目的就在于有效的协调分配供应链中的各种资源,使其能够在不同位置上发挥作用,做到成本最小化或者是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效果[4]。

如果说供应链的战略设计重在企业间同步性运作的话,那么供应链的战术性规划就旨在解决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相关功能以及企业内部各种职能的同步性运作问题。

因此,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就应该在管理职能的协调运作上下功夫,要考虑供应链中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在管理职能的设计安排上体现出一致性与连贯性。

三、商务开展阶段

在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中,如何对供应链商务运作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水平,是供应链存在并得以持续改进的基础保证。因此,在供应链管理战略设计、战术规划阶段结束后,就需要对具体的商务运作进行相应的管控。在具体的商务开展过程中,重点是商务协同和核心商务的运作。

1、商务协同

商务协同是指供应链执行管理中如何对不同的商务活动进行有效调控,从而使得这些商务活动能够创造出应有的效益。商务活动在具体的企业运作中,既有业务层面上的预测、采购、生产、销售于信息反馈等活动的商务协同,也有企业与外部伙伴间的商务协同。可见,商务协同普遍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中。

商务协同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益水平,因此在商务协同时应注意协同的手段不要与之相悖。有时为了提高协同后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商务活动的本质特征即创造效益,从而使得商务活动在活动质量上有所提高,但却无法保持长久。在具体运作中,要寻找那些既能提高商务运作效率,同时也能提高价值增值能力的运作方法,诸如快速响应(QR)、有效客户响应(ECR)、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运作方式。这就使得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在实际运作中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2、核心商务活动的开展

核心商务活动就是指在供应链中创造价值能力最高或者是最具价值潜力的商务活动。在某一条供应链中,商务活动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在整合商务链之后,所有的商务活动能够平稳有序地进行,但这还不够。要想使供应链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其他供应链更具活力,那就要对供应链中的核心商务活动进行集中管理,不断地优化与增强核心商务活动,使其始终处于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整条供应链才能长期保持其特有的优势。

核心商务活动在不同的环境中其形式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对于核心商务活动的发掘是开展核心商务运作的关键。那什么样的活动可能会成为一条供应链的核心商务活动呢?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商务活动会成为一条供应链中影响力最强的核心活动呢?一般来说,一条供应链中的核心商务活动就是供应链中主导企业的主体活动。对于生产制造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链中的核心商务活动就是生产制造活动,而对于商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其核心活动就是商业活动。而对于由一家以上的企业共同主导供应链,其核心商务活动应该是这几家企业所共同关注的企业活动,例如企业主体活动的有效廉洁、主体活动的复合运作以及整体运作的协调运作等。

开展核心商务活动,应该注意如何发挥核心商务活动的价值增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执行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等方面。对于这些关键力的研究,是保持核心商务活动能够始终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作用,并使整条供应链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基础。应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企业人才管理、创造企业内部执行有效的运作环境、定位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以此发展核心商务活动。

总之,基于商务开展的供应链执行管理系统通过战略设计完成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构建,通过战术性规划完成外部功能之间,内部各职能间以及两者之间的同步性协调运作,在此基础上,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商务开展就得以顺利地进行了。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管系

参考文献:

[1] 刘伟.《供应链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1-44.

[2]张成海.《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2-24.

篇7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一、国内外对供应链概念的研究

供应链这一名词直接译自英文的Supply Chain,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随着人们对这一概念逐渐的认识,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供应链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这种传统的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目标。

之后,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将供应商纳入供应链的范畴,把供应链的概念与采购、供应管理相关联,用来表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还有些学者将分销商等分销渠道中的实体纳入供应链的概念。如《英汉物流管理大辞典》中:供应链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供应链亦称销售链,如果较强调客户则称需求链。这种观点仅仅局限于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关系和各企业的独立运作,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其后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概念注意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企业的外部环境,并将用户、消费者纳入供应链的范围,认为供应链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范畴。这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Handfield & Niches(1998)认为,供应链包括了从原材料阶段一直到最终产品送到最终顾客手中与物品流动以及伴随的信息流动有关的所有活动。史迪文斯(Stevens,1999)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陈国权(1999)认为:“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这些定义注重了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

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对供应链的认识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形成了一个网链的概念。哈里森(Harrison,1999)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马士华(2000):“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在我国2001年发表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以上的概念是从研究对象的范围来划分的。随着人们对供应链认识加深、扩广,供应链的长度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从单个企业一方面向上延伸到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另一方面向下延伸到顾客以及顾客的顾客直到最终的消费者;供应链的结构则从“单链”扩展到“网链”。

还有的学者从其它角度给出了供应链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价值链。马士华(2005)认为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王金圣认为,供应链虽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2)业务流程。沈厚才(2000)认为,供应链实际上是一种业务流程模型,它是指由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链组成,完成由顾客需求开始到提供给顾客以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整个过程。(3)合作伙伴关系。陈功玉(2003)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结成了一种全面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被称为“供应链”。

二、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研究

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的客体。对供应链不同范围、不同角度的认识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和角度,也由于人们对供应链有不同认识,相应地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首先在西方被提出来,但对这一概念的起源并不清楚。Gordon Stewart,Mike Adhajanian认为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大卫・布莱纳(David Bremner)于1869年出版的《苏格兰工业》。Simon Croom & Pietro Romano认为,从Forrester(1961)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源于使用工业动力技术的分销和运输。还有些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起源于后勤学,因此早期的供应链管理的观点主要集中于物流管理。

其后发展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围更为广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哲学。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强调了它的系统观、战略观、合作观、顾客导向观、价值的创造、集成的思想。Houlihan(1988)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强调战略决策,是一种新系统方法―整合而不是接口连接。Dornier(1998)认为供应链管理本质就是在追求企业合作的效率,以较少的产品前置时间与营运成本的最佳,来获取企业营运的竞争优势。Fisher(1997)等认为应围绕市场产品需求设计供应链,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马丁・克里斯托弗(2006)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链整体出发,管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以更低的成本传递给客户更多的价值。马士华(2006)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观和“流”思维观,对供应链中的一切活动的优化要以整体最有为目标,对各个环节的运作管理要实现小河流水般的顺畅。

第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具体性的管理方法体系,体现了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控制、协调、决策。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在企业组织之外的包括消费者和供应商在内的物流活动。1998年,CLM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供应链管理不仅包括物流,还包括对物品、服务、信息进行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计划、实施、控制,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全部过程。赵先德(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对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客户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陈国权(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

第三,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流程管理。Lalonde(1997)明确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流程思想,认为供应链管理所管理的是伙伴关系、信息和物料流的流程,该流程超出了企业的边界。Rhonda R. Lummus & Robert J.Vokurka(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将所有供应链中的活动整合并集成为一条无缝连接的流程。马士华(2005)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第四,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关系管理。Harland(1996)将供应链管理描述为对商业活动和关系的管理:组织内部,直接的供应商,供应链中一级和二级供应商与顾客,整个供应链。陈功玉(2003)认为,如何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被称之为“供应链管理”。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综合以上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观点,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结构,核心企业相对于链中的其它企业或实体具有一定的优势,必定由其担当起实施供应链管理、执行管理职能的责任。供应链管理的客体:供应链即一种功能网链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实体,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流,包括物(包括物质、非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和流程,将供应链中各个实体实际连接起来的是流或流程。合作关系,是与流和流程相对应的将供应链中的实体联系起来的虚线连接。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转的精髓在于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管理的拓扑结构:网链。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供应链中的灵魂,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之中,包括系统观、战略观、集成观、顾客导向、价值的创造和网络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应体现管理的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而这些要素中的基础是合作关系,关键是管理思想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2] 陈功玉: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 刘刚:供应链管理――交易费用与决策优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篇8

一、挖掘供应链的利润已成了企业转型升级必然的要求

中国经济在 30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如何保持将来持续稳定的增长已成为全世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我们籍此跨越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未来我们要靠什么?一个主要 “魔方 ”就是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供应链管理要利润。

企业走出困境,提高竞争力,有时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战略决策,或者大手笔的资本运营,不少利润其实就在企业内部看不到的地方,如果不善于挖掘,即使是坐拥一座金矿也无济于事。在全球经济放缓大背景下,企业更应该加强供应链管理,通过日益进步的 IT技术,为自己寻求新的利润突破口。

我国的众多企业往往只注重于产品、市场的挖潜,而忽视对供应链的管理。调查显示,现实中的中国企业很多还没意识到使用 IT技术削减供应链管理成本的重要性,水平停留在把 IT应用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产品设计、品牌塑造和制造环节上。实际上很多的无效劳动和浪费就存在于供应链的这些环节之中,做好了供应链的管理,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就能给企业持续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此,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业界称为“第四利润”。

供应链将影响到一家公司的多个财务指标,包括销售增长、销货成本、营运利润、库存天数和应收 /应付账款等,除此以外,它还与公司使用其资产的方式具有关联,包括投资回报、投放资本、资产及企业价值。因此像对待战略资产一样来对待供应链将使企业收益颇丰,并带来优异的财务结果,而不善待供应链将使制造企业管理入不敷出。

以微泰为例,其原是一家专业鼠标制造企业。在经历了长期为国际知名鼠标厂商代工后,于 2011年年底决定正式从OEM向 ODM转型。然而却事与愿违,2013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当头浇了微泰经营层一盆冷水:公司净利润环比下降幅度高达 80%,成为自 2011年底自主品牌鼠标开售以来的最差记录。

微泰管理层发现,大问题出在了供应链上。原来按下葫芦浮起瓢,在解决了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问题后,供应链却成为了微泰的另一短板。因部分高科技原件严重供应不足,导致微泰鼠标的销售范围远远小于计划,直接影响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甚至生命力。

从此案例可以看出,如今,转型已然是当前制造产业前行的关键词,而制造企业不管采取何种创新策略冲出重围,最终目标都是不变的企业获利能力。那么,企业如何在关键的战略转型期,使供应链成为企业利润新的贡献点? IT在其中能够发挥怎样的助力作用?

二、如何利用IT深挖供应链利润

1.建立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基础

实行供应链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这就需要依靠企业内外部各种信息的互通共享、广泛应用来实现。首先要求企业要有一定程度、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如 OA、 CRM、 BI和 ERP等系统已有了成功应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实现科学有效的供应链的管理,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任何信息化应用基础的企业,能实现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

2.重点力推以ERP为主的信息化建设

当前,国内企业提升营运收益的诉求正在从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先进的机械和设备转移到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上,这主要包括内部经营资源配置的管理信息化 ERP和外部营运供应链的管理信息化 SCM。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利用性能良好的 ERP供应链管理工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产业素质,ERP提升收益的边际效益指数为30%,SCM提升收益的边际效益指数也达到了20%。

ERP能解决物流企业中多个普遍性的具体问题,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与营收利润。

(1)销售问题。ERP通过合理地利用调配和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对订单和计划执行的动态跟踪,全面准确掌握销售情况,提高资金回笼的时效性。

(2)生产管理问题。 ERP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使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成为高效的 “流水线 ”,减少生产中个别物料短缺造成的生产中断,提高生产线的劳动效率。

(3)采购管理问题。ERP可实现采购信息的和搜集,及时把握和分析供货商的相关信息,同时进行供货商的延续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准确的采购计划,保证物料供应,降低采购管理成本。

(4)库存管理问题。借助ERP的合理规划,能及时设定准确的需求计划,在恰当的时间得到恰当的物料,有效降低库存等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5)财务管理问题。ERP财务系统能更好地实现财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将物流和资金流进行无缝管理,为实现财务管理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提供第一手材料。

当前,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实施ERP最大的挑战在于需求不断变化,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ERP的功能,优化业务,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这一方面需要从内部进行持续改善管理,另一方面是如何选型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可提供ERP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有数百家,但其实真正有实力、有规模的国内外ERP厂商不到50家。企业要从纷乱的ERP市场学淘沙识真金,从符合企业实际、有一定规模、在业界有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较高的ERP品牌中选对适合自己的ERP,将使项目建设成功率大大提高。

对于仍处于起步阶段或者希望通过ERP改进企业管理的国内企业来说,如果业务重点在生产、计划方面,国外面对中小企业的ERP软件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大多也提供二次开发平台和各种接口以供扩展需要,比如SAP、QAD和Movex就显出其相当的实力;如果业务重点在进、销、存和财务总帐方面,则国内软件已经具备能力,且国内软件具有本土化和易于维护、服务的优点,如用友、金蝶、鼎捷、和佳和天剑等品牌不失为一种较佳的选择。典型的厂商为鼎捷,值得中小企业关注。

3.多管齐下共建供应链

虽然ERP能在企业供应链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它尚未能涵盖供应链的方方面面。因此为全面提高供应链效率、充分挖掘企业剩余利润,尤其是对大型企业集团而言,必须多管齐下建设供应链,不只要建设ERP,也要上OA、BI和CRM等,甚至电子商务。我国家电企业海尔也是多管齐下建供应链,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海尔集团通过流程再造,使用ERP系统对内部流程进行优化理顺,并通过B2B网站,与供应商进行信息沟通,业务的操作,同时搭建了CRM网站作为与客户快速沟通的桥梁,将客户的需求快速收集、反馈,这样将整个供应链通过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并进行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通过这种方式,海尔用最快的速度,最合理的价格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同时用即时的信息,精简的环节,保证了供应链的低成本,海尔的呆滞物资降低了73.8%,实际仓库面积减少了50%,而海尔的用户满意度却不断上升,成为家电业第一品牌。

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也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巨大资金,先后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IS),处理系统报表;发射物流通讯卫星,使用GPS/GIS技术;采用销售时点系统(POS系统);使用EDI,实现无纸化作业;建立QR,使用供应链管理(ERP、SCM)软件;广泛应用射频技术(RF)、物流条形码(BC)及便携式终端设备(PDF)……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沃尔玛将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联系起来,相互协调,并使每个环节高效率地运营,实现整条供应链利润的最大化。

4.个性化创建供应链

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做到既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不造成库存积压,又能迎合企业个性化管理需要,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难点。

通过不同产品的市场特性来设计不同的供应链管理办法,能让每条产品线获得最佳的生产和配送条件。在欧美,这种变革通常能节省20%~40%的供应链成本。

为提高供应链的预测精确度和运作效率,上市通讯公司佳讯飞鸿在ERP系统又开发出企业内部订单预测流程,由营销部门和计划部门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生产部门根据预测需求安排生产和制定相应的物料采购计划。其次,佳讯飞鸿还通过采用不同的采购策略和充分利用分销商伙伴来缩短采购周期。比如,对于标准功能版的器件,佳讯飞鸿每个月进行未来3个月的采购预测,并将预测需求及时发给供应商,让他们提前进行准备,而对于非标准件的采购则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价值较低的器件,采用年度采购或按订单批次采购的策略;二是针对采购周期较短的贵重器件,一般在接到订单之后再进行采购。再者,为提高业务的精确度和运作效率,佳讯飞鸿又在ERP系统开发出30多个电子流程,包括需求预测流、质量控制流、绩效考核流、订单申请流和研发阶段新器件申请电子流等。这两年来,佳讯飞鸿改善的重点在提高预测精度,通过改变订单录入的方式和提高对IT系统的利用等举措,预测精度得到很大的改善。

另外,佳讯飞鸿在通过统一平台进行供应链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将信息服务当成一种业务在供应链当中延伸,提供给分销商和上游供应商。比如分销商的一些高端产品应该在什么区域和场合进行销售?在哪些区域会滞销?经销商怎样可以完成订单?另外,企业IT部门也把对经销商的分析提供给制造企业,帮助他们进行均衡生产,有效地控制库存,提升库存周转效率,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赚钱。

5.与时俱进,改善提高供应链

篇9

关键词:采购;供应链;关系分析

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在其经济学理论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市场经济活动中,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基于供应链管理人才之间的竞争。在其经济理论中,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式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方法,其参与因素包括供应商、中间层企业和下游企业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之间有以下四个模块进行连接:原辅料的供应、中间层企业的生产计划、多方向的物流协调、下游企业的需求目标。

一、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环节

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板块是关系企业生产经营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性因素。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中,其操作内容有两个方向组成:一是企业内部之间的供应链管理;一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因此,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的基本环节,是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赖以执行的基础。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从单纯的意向性采购向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采购。传统意义中,采购管理体现的是一种职能,而供应链管理中,采购管理体现的是一种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需求是企业优化生产的战略性和战术调整

在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行为中,采购管理不等同于传统意义的采购安排,而是企业有目的、有导向的供应链渠道协调。因而,供应链管理中的采购模块要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出发,并进行战术性的管理方向调整。这样的组织化操作使得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本身就具有优化企业生产安排的目的。

从采购管理的战术性安排上来讲,供应链管理可以从企业经营全过程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性内容协调。因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成为采购管理最实际的工作需求。在现实中,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管理大多采用招标平台的操作方式。这是典型的战术安排。

三、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的网链结构组成

供应链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由相关的目标模块进行连接。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各项功能组织模块的网状式布局和健全的过程。对于中间层企业来说,采购管理是上游企业的产品终结,但却是中间层企业生产的基础。一旦中间层企业的生产进行有序的执行之后,其下游的需求企业才会得到最基本的采购管理。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网链结构组成,我们可以发现供应链管理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康采恩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供应链管理能够更好地协调生产经营企业各种资源的需求,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要的产品、服务支持。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网链结构采购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

四、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关联要素分析

在供应链管理中,其关联要素分为供应采购管理、企业计划、物流管理、需求管理和人力资源的运用五个方面。在这几种关联的要素中,人力资源的运用居于核心的主导地位。因为供应链管理效益的实现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需要必要的具有现代化管理操作理念的采购管理应用。也就是说,在经营企业中,采购管理既需要整体的规划协调,也需要局部的细节操作。

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管理是理所应当的龙头部分。其他的供应链关联要素,从策略层次上讲是采购管理的后续协调管理。因此,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用和构建双赢的市场目标是采购管理的进阶性操作。

五、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理念强调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建立和谐的、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各项资源的有效协调与综合配置,达到提升目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而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采购管理则是协调多级供应链的流通渠道,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战术性目标安排。

参考文献:

[1]莫丽丽:T公司加强采购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曾美莲:关于战略采购对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思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3]党麦玲 王娟娟:供应链集成下的企业采购管理[J].物流科技,2005年第四期.

篇10

人们最初对供应链的理解是随着企业业务管理范畴的不断扩大与延伸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正如供应链的名称所直接反映的,最初供应链概念是与采购和供应管理相关联的。但供应链概念发展到现在,其含义已经扩展到从最初获取原材料到转换成最终产品,直至交付最终用户的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供应链是若干“供”-“需”环节的有序连接,包括了在企业内、外制造产品和提供用户服务的增值链中的全部功能。一个可以接受的供应链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图1)

一、供应链网络

对于核心企业来讲,供应链连接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用户、用户的用户的网链。在供应链中,每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因此,供应链涉及两个以上通过关联在一起的法律上独立的组织;供应链实际上是以自身企业为核心的全部增值过程的网络。理解了供应链,也就可以界定供应链管理了。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所涉及组织的集成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简单地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优化和改进供应链活动,其对象是供应链的组织和他们之间的“流”;应用的方法是集成和协同;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最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业务的实质是深入供应商和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以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成本,将最恰当的货供给需要的客户。如果接受西蒙“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那么,供应链管理就可以界定为优化供应链性能的决策。

二、企业战略

作为一个企业,如何对采购供应链进行管理,这部分的考虑大体来说有两个方面:

(一)企业如何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使得供应链能做到快速响应,而与此同时还能够保证库存最低、环节最少、成本最低。这些是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短时间内希望看到的,属于短期目标。

(二)从企业长期来看,企业希望自己的供应网络布局更加合理,能有更多的供应商参与企业的前端开发与设计,减少新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并且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希望这个网络是动态的,以保持供应链的竞争与活力,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持续的发展要求。

三、全球网络

Internet、交互式Web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商业方式,也将改变现有供应链的结构,

传统意义的经销商将消失,其功能将被全球网络电子商务所取代。传统多层的供应链将转变为基于Internet的开放式的全球网络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都具有两重身份,既是客户又同时是供应商,企业不仅要上网交易,更重要的是,它构成该供应链的一个元素。在这种新的商业环境下,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它们必须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客户以更多的选择。同时,Internet和电子商务也将使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其关系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销售,更多的将是以服务的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来替代将产品卖给客户。越来越多的客户不仅以购买产品的方式来实现其需求,而是更看重未来应用的规划与实施、系统的运行维护等。本质上讲他们需要的是某种效用或能力,而不是产品本身,这将极大地改变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企业必须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客户的特殊要求,才能巩固其与客户的关系,这是一种长期的有偿服务,而不是产品时代的一次或多次性购买。

在全球网络供应链中,企业的形态和边界将产生根本性改变,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运作将取代传统的电子订单,供应商与客户间信息交流层次的沟通与协调将是一种交互式、透明的协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