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

篇1

一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回升

美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目前,各方面对美国经济下一步走势普遍较为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是有一定根据的。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继续充当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支出今年前两个月继续明显扩张;投资从去年二季度起扭转下降局面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在服务业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工业生产止跌回升,2003年全年增长0.2%,扭转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这是经济复苏基础渐趋稳固的标志。从目前情况分析,2004年工业继续表现良好,天然气、电力和矿业生产的继续稳步增长,延续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美国今年将举行总统选举,布什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维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以为其竞选获取有利的筹码。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没有得到控制,同时,今年前3个月物价水平连续上升,增幅分别为0.5%、0.3%和0.5%,这引发了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

欧洲经济有望好转。从一些主要预期指标的情况看,欧元区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出现回升或好转迹象。反映制造业信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今年初以来均高于50的基点,其中,关于订单和产出的评价均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服务业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标的大多数构成指标也分别为2000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信心明显增强。近期,波兰等中东欧10个国家加入欧盟,原成员国将面临一定的资本外流和工资下降压力,整体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但由于新成员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也会给欧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俄罗斯经济将继续较快增长。政权比较稳定,经济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原油价格继续处于相对高位,这些都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日本经济进一步复苏。从当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回升的动力仍主要来自出口和工业生产。日本出口在今年一季度达到14.5兆日元(约合13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12%。由于日本企业效益得到改善,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好转,破产企业连续减少,这对设备投资的增长是有利的。目前,消费尚未摆脱颓势,物价跌幅虽有所回落,但通货紧缩状况仍未完全消除。但总的来看,全年日本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也将在出口的带动下保持较快的增长。

应该说,目前世界经济的继续回升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风险已基本缓和,压抑许久的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活动重新趋于活跃,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断增强。其次,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条件大都处于多年来十分宽松的时期,都将继续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支撑。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过度依赖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仍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障碍;主要经济体在连续降息和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后,政策调控余地较小;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处于多年来的高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成本。但总体上看,全年世界经济运行前景是乐观的。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3.7%,明显高于2003年的2.6%,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4.6%、1.7%和3.1%。

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缓慢恢复

1.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复苏。当前世界贸易总量温和扩张,2003年增长了4.7%。但从结构上看,出现了更趋不均衡的势头,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03年美国逆差接近5000亿美元,创下新的纪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强烈抬头,相继出台了大量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限制措施。这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发了普遍的不安和对立情绪。最近,欧盟已开始了历史上首次针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相关惩罚措施主要是对美国商品征收5%的额外关税。如果这种限制措施进一步升级为大范围的贸易战,将对2004年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另一件重要事件是坎昆会议的不欢而散。在此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以农产品贸易为核心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对立,导致了旨在推动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磋商破裂,给全球贸易发展蒙上了阴影。不过,从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贸易的扩大是有利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整个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据联合国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5%,高于上年的4.5%的增幅。

2.国际投资情况将逐步好转。2000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股市价格缩水、公司利润下降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减少,到2002年跌至6510亿美元,比历史最高水平几乎减少了50%。进入2003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势头有所缓解,虽然全年跨国直接投资水平仍处于低位,但资本流动在亚太等局部地区重新趋于活跃。从200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美国大幅度增加,流出略有减少,欧元区和日本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流出均大幅减少。由于国际投资流向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关度较高,估计2004年流入美国的资本仍将增加,日本、欧洲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有所增强。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1)外汇市场。近两年,外汇市场发生了重大的结构调整。美元强势货币地位大为削弱;欧元稳步升值,受到汇市投资者的普遍关注;日元对美元呈现稳步攀升趋势,在日本央行的再三干预下仍顽强挺升,成为汇市次强货币。这种结构调整过程在2003年发展得如火如茶并延续到2004年初。但从2004年情况分析,美元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经过较长时间的下跌,美元当前汇价已比较充分地释放了下跌的风险。而且,随着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的基础不断稳固,美元汇价已初步止跌,下一步回稳的可能性较大;而欧元和日元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的支持,也不至于出现明显的下跌,国际汇市整体上可能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2)股票市场。全球股市在2003年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全球股市的涨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道·琼斯指数上涨约20%,纳斯达克指数上涨约40%,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10%,法兰克福dax指数上涨约30%,日经指数上涨近20%,香港恒生指数上涨约30%。这样大的涨幅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正常增长的情况下,2004年很难再重现相同的涨幅。但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2004年的国际股市还是谨慎乐观的。

三、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多个方面。当前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1.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需求增长,进出口贸易恢复,有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均增长很快,增幅分别达到34.5%、41.7%、23.4%、29%和31.9%。由于强势美元地位改变后,2004年美元可能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波动,因此我国的贸易条件仍将相对有利。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较为严重的障碍,我国外贸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今年一季度,国外对我发起11例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调查,涉案金额3.3亿美元,特别是一些国家在特别保障条例下专门针对我国商品设立了一些非关税壁垒,将增加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难度,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篇2

在讲授《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变化,以及深入了解国际经贸环境以及相关的国际事务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和意义。

当前世界处于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始于2008下半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影响仍然继续发展深化,这种形势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势头,但复苏进程不容乐观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美国、欧盟、中国等在内的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较大规模的经济救援措施,这些措施总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扭转了经济继续下滑的危势,使得全球经济基本上转入复苏或恢复性增长的局面。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整个进程中,各国情况差别很大,形势不够均衡,新兴经济体整体表现良好,恢复势头明显,而美欧等传统发达经济体则问题较多,进展缓慢。

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未来的世界经济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始终停滞不前,使世界经济也很难迅速恢复。在本次经济危机中,美国金融业的问题集中爆发出来,特别是过于庞大而又疏于监管的虚拟经济饱受批评。因此,美国也提出要改进经济模式,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新能源等领域,但是这些是不是能够提供长期的增长动力还有待观察。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体欧盟,在本次危机中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自2010年以来又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希腊、意大利等国深陷其中,至今没有明显好转,严重拖累了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复苏和增长,使世界经济的前景也暗淡了下来。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目前的中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改革经济增长模式的艰巨任务,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发展显然为我们的调整增加了难度和风险。

三、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本次经济危机使国际贸易遭受到严重打击,2009年全球贸易额出现20%的下滑,是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最大降幅。当前,有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国内经济的目的,不断打压进口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升温,各国间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倾向是非常危险的,各国已经形成的一些经济联系将受到损害,不利于各国和世界经济的恢复。

四、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更加突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大

未来一个时期,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对全球经济发展可能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

那么这种国际经贸环境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深化,对我国仍然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1、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扩大和稳定出口,为我国更多企业开创适销的外部环境;2、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其次,绿色产业在经历经济危机后迅速在全球兴起,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绿色产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要我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就可以与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步伐一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也可以从中培育出自己的新产业和新企业。

第三,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恢复进一步突显出我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目前世界主要经济提复苏普遍缓慢曲折,造成需求增长缓慢,使我国出口增长受到外需制约的境况短期内不会得到彻底缓解;同时,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面临的贸易保护措施呈现明显增多态势,因此,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就必须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篇3

【关键词】世界经济 债务危机 不确定性

一、次贷危机余波未平,世界经济远未得到有效恢复

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的泥潭。这是一场新型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金融产品透明度不足,金融风险被渐次转移、传染并放大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逐渐蔓延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从虚拟金融市场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并最终通过资本渠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染波及到全球范围。这场金融危机昭示了美国多年来以美元扩张、资本市场扩张为主导,以双赤字扩张为模式的国民负债增长模式的终结。

二、世界范围内的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迭现

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紧迫性来看,全球经济风险主要在于一些发达经济体的财政状况,尤其是欧债危机不断持续恶化,对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造成冲击。与此同时,美日英法等发达经济体的债务问题也在不断积聚,虽然紧迫性在短期可能暂不如欧债,但同样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拖累世界经济延缓恢复

首先,追溯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不难看出,长期以来欧盟各国的高昂的福利费用,平均占GDP近30%,使得财政赤字被大幅推高,再加上欧元区经济很多国家创新乏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欧盟成员国财政赤字普遍超标,同时公共债务居高不下。其次,欧洲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促发欧债风爆的另一主要根源之一。同时,欧元区的设计存在先天不足:即货币管理和财政政策相分离。一方面欧洲经济实行货币一体化后必然要求由欧洲央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各成员国拥有单独实施财政政策的权力,产生了欧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货币和财政分属目标不一、管辖范围不同的欧洲央行和各成员国,因此,这种由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所形成的货币联盟很难持续。

(二)世界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互现,加剧世界经济未来发展不确定性

在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同时,美国、日本及英国等国家亦深陷债务危机难以自拔。当前,日本债务负担非常繁重。与西方国家不同,日本国债绝大部分被其金融机构和民众所持有,比重高达90%~95%,外国机构或个人持有的日本国债比率仅为5%左右。由于国债主要是卖给自己国民,必然缺少向外转嫁风险等缓冲渠道,债务风险更大。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将会很快传导到金融、消费以及实体经济领域,从而产生更严重的连锁破坏力,并且难以拿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拯救危机,使复苏变得遥遥无期。因此,日本国债的风险,远超美国、欧元国的国债。

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债务问题同样突出,同样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经济衰退和多年的财政赤字政策使美国的公共债务总额不断积聚。截止2011年7月29日,美国债务已逼近14.3万亿美元大关。目前,美国国债占比达GDP的70%,加上各州和其他地方政府的债务,则已达经济总量的93%。与此同时,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债务赤字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虽然从2010年开始两国经济情况有所改善,但英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2010年的两位数财政赤字,依然拖累其竞争力下降,使经济持续发展的步伐开始放慢。若算上2010年占GDP77%的公共债务和相对过低的国家储蓄之后,情况将更糟糕。宏观经济领域持续增长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同样也削弱了法国的经济发展能力。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日益沉重的债务问题正一步步拖累世界经济向二次探底边缘滑进。

三、欧债危机正从政府债务向银行业快速漫延,欧洲银行业危机凸现

作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公司于2011年9月14日宣布,将法国兴业银行和农业信贷银行的长期债务和债务评级分别下调一个级距,分别至Aa3和Aa2,前景均为负面,并将法国巴黎银行置于继续观察行列。穆迪表示,这些银行行对希腊债务的巨大敞口是评级下调的主因。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今年9月的季度数据,目前,除意大利外,法国各大银行是持有意大利政府债券最多的机构,总计持有1050亿美元;其次为德国,持债约509.8亿美元,因此德法两国合计持有该国债务约达1560亿美元。1更悲观的预计是,要解决欧洲债务危机,需要至少8000亿欧元,如何筹措如此庞大的资金?这无疑加剧了市场对欧洲银行业资产质量面临恶化的担忧。

欧洲债务危机最危险的表征之一是债务问题和银行业的大面积关联。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如果不采取更果断的措施强化欧洲银行系统,债务危机将进一步加剧,甚至终将无法得到解决。

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减缓世界经济的恢复

目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抬头:英国工人罢工反对使用外籍劳工;法国汽车制造商被告知要购买法国产零部件,并且不得关闭国内的工厂;西班牙政府督促消费者购买本国制造的商品——欧洲的保护主义似乎日渐抬头;美国政府提倡购买“美国货” ,并且美国国会正拟通过旨在对付中国的“汇率法案”,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向全球漫延。同时,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屡遭滥用,贸易摩擦政治化的倾向日益突出,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浓厚的阴影。

五、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过热与通胀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放眼当前世界经济,从新兴经济体和主要发展中国家情况看,尽管它们总体上处境相对安全,预计仍可保持较强劲增长,但在高度关联的全球经济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表现比较良好的是新兴经济体。但新兴经济体中间很多国家,负债率也是相当高的,其中的很多国家都是通过借贷,通过赤字刺激经济发展。这些国家在未来一两年极有可能会出现局部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是,近一段时间由于欧洲经济出现问题,大批欧洲资本开始从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撤回,其他外国资本也出现跟风,因此导致这些国家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同时,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这些国家内部面临的通胀及经济过热压力,要求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完成经济结构调整、治理通胀,规避滞胀风险的道路上必须走好每一步,才能更为有效地应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

注释

{1}查晓刚,面对欧债危机,G20要开足马力,文汇报,2011年,9月,25日(第004版).

参考文献

[1]张茉楠.欧债危机背后的美债踪影.经济参考报.2011,5.31(第002版).

[2]彼得·维斯特维.缓解欧债危机取决于银行业.第一财经日报.2011,9.21(第A08 版).

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竞争

中图分类号:TD-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98-01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速,市场竞争日趋残酷。欧债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善,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特别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必然会重新洗牌,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出口上面临着相当激烈的竞争。在当前,全球物价走势并不容乐观。为此,煤炭企业需要积极的通过内部市场化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推行内部市场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更好的适应外部市场竞争

在当前,外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然而煤炭企业也获得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际化的市场条件下,在所有的一次能源中煤炭所占据的比例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同时煤炭企业的传统体制与机制以及企业功能都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面对新的挑战与给予,煤炭企业必须要通过实行内部市场化来更好的适应外部市场的竞争。

(二)对传统管理的缺点进行改善

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为了能够使得自身的活力得到改善而采用了层层承包的方式,然而在其内部管理之上仍然存在有诸多弊端;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可能导致程序化、规范化的经营活动中出现认为的随意性;内部考核检查形式化等等。而通过内部市场化则能更好的发挥出市场价格这个杠杆,让内部各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进行横向的经济来往,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防止“扯皮”现象发生。

(三)利用内部市场化来增强员工以及各个部门的积极性

内部市场化的实施,可以使得煤炭企业中的各个独立的单位能够进行更好的自主经营。这样所形成的组织结构上的自由能有效地推动各个部门与个人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通过内部市场化,可以让职工对“只要出了煤,就有工资”的观念进行转变,自觉的增强成本意识与费用管理意识,将经营过程众所产生的各种费用都当做是自己的费用来进行管理,使得能够拥有更好的积极性。

二、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的构建

(一)不断改善体制,形成良好的内部市场

煤炭企业自身想要有效的推动内部市场化,那么就需要形成良好的内部市场。这就需要积极的对内部体质进行改革,以此来形成内部市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积极的打造出良好的内部煤炭生产市场;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内部后勤服务工作,并将每一项服务工作都进行量化,并制定价格,以此为基础形成后勤服务市场;积极的做外部煤炭销售市场的调研工作,并根据市场行情来对内部煤炭营销市场进行完善;通过完善的经营市场为煤矿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商品以及加工多种服务;根据煤矿企业的内部审计情况来搭建资金结算市场以及内部物资供应市场;构建起劳动力市场。

(二)完善制度体系

要使得内部市场化运作能够得以有效的实施,就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进行保障。根据市场化所提出的要求,制度需要囊括生产、安全、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煤矿企业内部的所有单位都需要构建起市场化管理的制度以及考核办法。在考核办法的基础上不断的做好定期考核工作,形成相应的机制,同时还需要对考核办法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内部市场的规范。

(三)拟定完善的结算办法

在内部市场化构建的过程中,价格是否合理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需要将价格体系进行完善,并科学合理的制定价格。为此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出发:对价格制定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确定,要能够让集团公司制定出的各种盈亏指标能够在价格体系下得以完成;需要确定好价格的测算依据,不仅仅需要考虑到国家的各项规定,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煤矿经营的自身实际情况;必须要确定合理的结算办法。

(四)逐步完善价格体系

在煤炭企业中,要保证内部市场的两性运转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价格体系。产品价格与服务价格是内部市场中的两种主要的价格。其中对产品价格的确定,主要是根据产品的具体的实体属性来进行确定的,例如吨煤价格、掘进工程价格等等所各自考虑的因素都存在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具体的价格也各自不同。而服务价格基本都是发生在各个区队之间,收益的是区队,因此其价格体系主要是根据单项定额和计划单价产生的。

(五)从结算体系出发,对班组核算深化

在完善的价格体系之下,进一步推进内部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就在于结算体系的构建。从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出发,主要有两种结算体系:一种是矿对区队进行的垂直结算,另外一种则是各个区队之间的链式结算。在开展垂直结算时,必须要根据产品的具体数量、质量以及价格等多种属性进行。对于内部市场中的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服务结算则是根据链式结算关系来执行。

(六)合理划分市场主体,理顺管理流程

必须要从内部市场的实际要求出发,积极的对煤矿企业自身内部的各种管理流程进行进一步的理顺,一切活动都需要用市场价值的行程过程来作为依据。如果是存在有阻碍市场化开展的部门或者是组织,就需要对其重组。如果是生产矿井已经开始推行内部市场化,那么就需要帮助生产矿井构建起市场主体。根据内部市场化的具体要求,对于流程不对的积极改进流程,对于体制不对的积极改进体制,如果人员不合适就调合适的人到相应的岗位上。必须要将管理部门与市场主体进行分离,统一管理好各项经营指标。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层次的划分来完善内部市场合算体系。

三、结语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煤炭企业需要积极的开展内部管理改革,内部市场化管理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可以有效的增强煤炭企业的活力,让煤炭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良好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形势 经济政策 未来经济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全球的经济想要恢复快速发展的步伐,应该有更好的经济政策的刺激。全球经济当前较为低靡,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状况,采取更适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的新形势来看,经济政策应该从财政和货币双重出发,结合相关环境,让经济市场得以更稳健的发展。未来中国的经济应该从当前的政策角度出发,才能够未雨绸缪,避免遇到更大的发展问题。中国应该用理性的观点,看待经济政策的短期和长效的作用。在国外政府各种经济政策的冲击下,才能够从这些环节中,对本身的发展给予更好的弥补。

二、当前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从当前经济形势上来看,从国家的经济调整开始,中国的经济开始了缓慢增长的势态。考察了国内总产值,相比这些年的经济比较。到了2015年,中国经济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都呈现出增长的势头。这和2014年的不平稳发展,呈现出经济较缓和的趋势。从这些年我国GDP的数据统计上看,季度环比增长率也从之前的迅猛势头,趋于经济的平稳。这一经济增长的情形,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平稳的体现。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从中国消费总额上看,扣除经济因素,2015年和上年同比消费品总体增长了18.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3.8%,进出口总额也增长了百分之34.7%,贸易顺差则比去年下降了6.4%。如图为2013、2014、2015三年的消费总额增长率状况:

从上图可以看到,从2013到2015年,对社会总体需求,的变化是较大的。出口经济增长的影响下,对消费的内需是提升的状态。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消费到投资,进出口贸易,都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推进器。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从当前经济的平稳发展势态来看,经济的发展应该从经济结构的调整上出发,通过对高新技术的产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体经济形势的稳健态势。通过对全国几十个技术创新产业的调查上看,对一些核心技术的研制上,应该进一步增强,这样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才能够促进经济形势的更好发展。

三、当前经济政策所面临矛盾

(一)通货膨胀的管理问题

当前的货币形势,由于受到之前的经济政策的制约,从而可以看到来自GDP和CIP的变化来看,对货币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价格问题。从2015上半年变化趋缓,到了2015年下半年部分城市的价格上涨幅度偏大。虽然还在通货膨胀的温和增长范围内,但是对于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因素,百分之三以上的CPI增长率,会对低收入人群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性,这样的社会反应,得到的后果是会较为严重的。下图为2013、2014、2015的消费价格变化率:

图中可以看出,三年的消费价格,是同比变化幅度有高有低的,这样的情况是在经济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发展可能受到影响的因素之一。从这样的形势上看,当前中国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二)就业形势面临的压力

从全国经济形势稳步发展上看,各个工作人才需求是有回暖之意,但是对于人才结构需求,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当前经济状况出现了工作与岗位匹配问题较大,这就促使整个社会人才结构培养出现问题,通过对新岗位的人才招聘压力,会存在这样结构问题加剧的情况。当前社会科技水平稳步增长,导致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大,而对于各种劳动力的结构性分配,这样就会使得各个行业的结构数量调整不够。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所提供人才的匹配化,这些都是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需求所要面临的问题。

(三)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能过剩

当前的产品产量在世界范围内,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从品牌竞争力上,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应该从知识产权和科技研发上看,促进中国产品的品牌效应。应该从价值链低端的位置,从分工角度上看,对于利润高端的争取。出口的产品,应该在制造大国的标签上,多加以创新,这样才能做到产能与利润的综合增长化。应该从产业结构优化上考虑,传统产业的盲目扩张,应该被新兴产业的发展所引导。

(四)财政收支问题带来的风险

从经济财政上看,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注意到整个财政发展的势头。财政的收支上看,应该从整体基数上看,对进出口贸易和整体市场消费的增长放缓态势,能够有所防范。针对这种财政收支问题,带来的各种风险,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通过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实施,才能够起到对财政政策收支风险的预防,从而及时作出反应。对各个省市的财政收支数据的调查,就应该结合各自财政措施,从而对风险隐患,给予防治。

四、采取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一)深层次通货膨胀治理策略

对于从2013年开始的经济问题上看,对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也慢慢减弱,以此达到经济市场化的目的。通过对这种危机的预防,能够对价格进行干预。首先将消费作为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消费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中国的内需和经济的消费上看,应该结合当前国家的实际情况,做各自政策,扩大内需。从城镇化的措施继续实施,这样来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对二元经济城镇化发展来看,对经济的一体化构建,从而对城镇化的发展,给予更好的关注。在经济发展中融入更多的高新技术,这样的政策促进,能够更好的引导产业升级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应该结合实际状况,减少干预,促进经济市场化的态势。这样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对通货膨胀给予更好的治理和防范。

(二)完善收入分配改革

从2013年起,针对前十年的基尼系数调查来看,中国的基尼系数在国际警戒线中,应该针对当前的收入分配出发,从而进行较大的经济政策,给予改进。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分析,经济对收入分配机制从而对通货膨胀的势头,给予压制。对货币的刺激能够对投资和消费的总量影响,从而对物价的影响,从而在一部分范围内,促进这种相关系数的稳定性,从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应该注意到价格问题。从收入分配中,应该对居民的收入进行有条件的让渡,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对低收入者,通过制度和政策上的攻坚,从而达到收入差距缩小化的效果。

(三)完善利率与汇率机制改革

通过对利率和汇率上的改革,从市场的波动上出发,通过对市场活力的激发,从而推动改革,治理通货膨胀。首先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它与供求的关系,应该考虑到整个市场的金融机构出发,对货币市场化和政府对贷款机制的影响,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如果市场化,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但这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不仅对贷款利率市场化,同时对汇率水平的波动,应该根据市场而定。对于汇率的升值,应该结合通货膨胀的传导性,从而增强货币的交换力。汇率市场化改革是需要全球性的推进,是不容易的。正是这种改革的难度加大,从而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以及经济的增长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加快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对于中国的贸易壁垒,应该遵从这种趋势,从而促进这种经济交流,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这种自由贸易的交流,是国际化的要求,更是国家间的平台促进。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中国针对东盟的自由贸易已经开启了,在当前的各个城市的自由贸易区申报中,应该结合国内的实际状况,对这种市场的自由度开发,金融发展的加速和政策监管的放松。

五、总结

总之,对于当前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应该适应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政策,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才能更有利于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才能有稳步前进的经济发展未来态势,才能有利于世界经济的促进。

参考文献:

[1]储德银,黄文正.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J].经济学动态,2011,(10).

[2]晁毓欣.中国开放经济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规范和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9).

[3]陈建奇,张原.美国赤字政策演化路径及债务货币化风险研究:基于奥巴马新雷?克拉克.国际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郭庆旺,赵志耘,何乘才.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姜波克,傅浩,钱钢.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30多年来,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在全球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积极促进双向投资,开放性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进出口贸易由1978年的200多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提高了约10%,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发展有效地拉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的近40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超过10%,世界排名由第6位跃升至第2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国已经成为规模空前、增长迅速的第二大经济体。

30年来,国际贸易学会团结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资深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平台,为我国外贸发展及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认真的探讨,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国经济和商务事业发展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加大,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双速增长,但增速出现回落。一些国家债务风险增大,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高居不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上升,这表明世界经济复苏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预计将会呈较长时间低速增长的态势。

从国内看,我国大部分产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加之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传统比较优势受到削弱,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急需加快转变。古人说,三十而立。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际贸易学会又站到了新的起点。我相信学会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在此,我想谈三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围绕国内外经济和商务热点问题,努力形成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学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和协助专家、学者积极开展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的运行规律,为我国外贸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决策依据。要及时转化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咨询服务。

第二,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理论从实践中来,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学会应努力拓展工作内涵,在坚持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同时,扩大与外经贸企业的合作,善于捕捉和解决在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既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也能从中发现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篇7

关键词:十二五 山东 外贸形势 对策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山东外贸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外部需求减弱

1、世界经济形势曲折多变。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予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巨大的冲击。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救市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目前世界经济企稳回升主要是靠各国政府政策刺激的作用,能否持续还有不确定性。同时由救市产生的巨大成本,包括庞大的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以及经济中注入的巨大流动性,使后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发展更复杂、更曲折。

2、外需增长动力不足。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及世界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全球贸易颓势显现,贸易额严重萎缩,贸易增速明显滑坡。全球贸易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需求锐减,由于世界主要国家同时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规模缩小导致缺少必要的进口需求,贸易下降速度加快。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主要贸易伙伴日本、美国、韩国和欧盟等经济增长乏力,必将对山东省对外贸易产生消极影响。

2、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世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自顾性增强,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日趋频繁,全球贸易摩擦将进入新的高发期,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同时,后金融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形式更隐蔽,更多地采用非关税壁垒,体现出更复杂、更隐蔽、更歧视、范围更广的新特征。

(二)国内经济持续增长为外贸发展提供动力

从国内环境看,国内经济仍将保持长期向好的趋势,加速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但是,经过30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我国依靠“大进大出”拉动外贸增长的时代已基本结束,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增长难以为继,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减弱,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受到新的挑战。

(三)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对外贸发展影响较大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山东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目前山东出口产品类型多为农产、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人民币的升值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流动性过剩、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际热钱等因素产生的通货膨胀引起出口产品价格上升,也限制山东外贸出口数量的增长。

二、山东省当前外贸发展的特点和不足

十一五以来,山东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除了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2006年-2008年的增幅分别达到24%、28.7%和29%,2010年全年进出口完成1888亿美元,增长36.2%。出口商品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0年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5%提高到10%左右,全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43.2%和16.9%。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对外贸易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足之处仍然突出:

(一)外贸增长方式相对粗放

山东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处于和从属地位,通过国际交换只能获得较少的贸易利益,外贸增长方式仍处于以粗放型为主的阶段。这种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外贸增长方式将会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等瓶颈的限制,劳动要素价格的逐渐上涨,也将使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消失殆尽。如果没有新竞争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替代,山东省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二)出口产品层次不高

山东省外贸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生产性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不高,价格自然难以上去。同时,对外贸易对加工贸易依赖过大,多年来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的40%以上。对于山东省大多数外贸企业来说,普遍缺乏国际营销能力,缺乏自主创新的名牌产品。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品牌,既影响了贸易收益,同时也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山东省服务贸易出口多集中在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运输服务和国际旅游等传统项目上,而其他一些服务贸易形式如商业服务,金融保险,通讯服务,教育服务等等,山东省在这些领域多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三、十二五期间山东外贸发展对策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自主品牌

引导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技术创新投入,形成创新要素积聚,促进技术向生产成果转化,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自主出口品牌培育机制,完善品牌促进、推介、保护的政策措施。

(二)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转变山东省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整合企业力量,树立统一形象。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推动服务外包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鼓励跨国公司来山东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三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经营具有传统优势的服务项目。

(三)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推进境外资源开发、境外营销网络建设

一是鼓励企业建立自主海外营销网络,把出口产品价值链延伸到境外批发和零售终端,在境外设立地区性营销中心,并购销售渠道,开设品牌连锁店,逐步建立起自主营销和服务网络。二是加快“走出去”带动出口,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装配,辐射周边市场,实现我省优势产品的“产地多元化”。

(四)构建服务外贸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建立完善我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信息服务平台,提高预警能力和水平,做好贸易摩擦预警信息服务。加强进出口公平贸易和产业安全预警,完善预测监测体系,依托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重点进出口商品的监测和预警。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为企业提供优质通关、检验检疫、出口退税、外汇结算等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遭受世界经济不景气拖累,我国经济也一路偏软。正是自身威猛、经济维稳、投资需求、成本刺激、民资渴望的大背景,成就了民资的“驸马”身份。

自身威猛

别看民间资本是散兵游勇,其实它是坐金山。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现有民间资本总额逾50万亿元。难怪第一东方投资集团董事长储立力在参加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时由衷感叹:“中国民间资本是最为抢眼的金山”!

民间投资一直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近期国家各部委出台的42项实施细则把重点放在推动垄断行业对民间投资开放上,给民营资本提供多方位的投资机会,这必将促使民间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实体经济。

以制造业为主的民间投资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增长内生的主要源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盈利5601亿元,同比下降10.8%,国有企业下降,但是私营企业实现盈利5500亿元,同比增长18.1%,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强,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同比增长18.1%,贡献很大。

维稳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从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而起,接着就是绵延不绝的的欧债危机,虽然不能说到处是一片萧条,倒也可以称得上是哀鸿遍野,在普遍遇冷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也颇受打击。

2012年前三季度,从公布的国内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可谓喜忧参半。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进出口和投资都遭遇了困境。当前硬着陆的风险依然较大,保八维稳也迫在眉睫,于是,国家政策向民资发出了呼唤。

发改委日前还专门发文,进一步明确了民间投资发展的价格政策措施,主要是通过深化电力、天然气、水利工程供水等领域价格改革,对城市供水供气、保障性住房、铁路、医疗等公共事业实施支持性价格政策,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相关领域投资经营的积极性。

投资取向

2008年金融危机时,国家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随着民间投资严重萎缩,旧4万亿的效应逐渐递减,政府主导的投资最终无法为继。所以,国家只能通过地方板的新4万亿投资计划来激励民间投资入场接棒。有专家表示,“很显然,激发民间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已经成为稳中求进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再说,我国的投资与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比还远远没有到位,投资仍然是中长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支架。加快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通过激发它们的活力来扩大社会投资,真正回归经济本身增长最有力的制度安排,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不仅对短期经济有促进作用,从长远看也是有利的。

成本刺激

民间资本释放的投资活力越来越强。全国工商联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3.3%,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9.3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62.1%。

篇9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 脱钩

有专家指出: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起源表面上看是因为美联储运用货币工具不当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当前世界一次能源日渐枯竭,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发展需要而引起的能源危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能源管理等多方面遗留的痼疾,使中国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能源压力。

一、前言

“脱钩”理论来源于西方,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理论产物,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包括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区域经济等现论。“脱钩”对应的英文单词是Decoupling。而英文中“decoupling”一词是缘于“coupling”(中文是 “耦合”)提出的。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水平类似于60年代~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脱钩”研究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关联分析

1.能源消耗总量分析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速度。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也在迅速增长,2008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高达28.5亿吨标准煤,仅次于美国,成为为世界能源消耗第二大国。以9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中国GDP变化情况来看(图1):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整体稳步上升,但其增速低于中国GDP增长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差距并且越来越大,两条曲线呈现出喇叭口形状,表明中国已具备了“脱钩”理论图形的基本特征。

2.能源消耗弹性分析

根据西方学者“脱钩”研究经验来看,单纯以能源消耗总量作为“脱钩”研究的惟一指标显然不太科学,还需要另外一种或几种衡量指标来界定,本文还采用能源消耗弹性 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指标。从图2可以看出,1991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弹性数值位于-1与2之间,显现出震荡态势。其中1990年~1997年,1998年~2002年,能源消耗弹性位于0到1之间;1997年和1998年能源消耗弹性数值小于0,能源消耗弹性很好地反映了二者的脱钩情况。

综上说述:同时使用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消耗弹性两个因子作为脱钩研究的衡量指标,更有利于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更便于对“脱钩”类别和特点加以区分,GDP总量、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耗弹性和脱钩类型如表所示:

三、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脱钩”的具体措施

虽然中国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以及管理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此,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改革能源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的能源管理采取的是低级别分散式的管理体制,能源管理机构众多,各部门分而治之,而且这些能源管理机构普遍属于低级别部门,宏观调控能力不够。因此,应将分散于各部门的多种能源行业管理权集中起来,从欧美国家能源管理的先进经验来看,在中国设立国家能源部,统筹电、石油、煤炭、核能等多种能源的管理和利用是实现中国能源脱钩的体制保障。

2.促进产业结构转变

不同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同。一般来说,三大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普遍较低。因此,应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小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权重,鼓励和推动符合减量化和非物质化的第三产业发展;同时以推广绿色经济为契机,开发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用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替代现有的高能耗生产、生活方式。

3.调整能源消耗结构

中国的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相应水电、核电、风电比重较小,但相对欧美国家来说,中国能源消耗结构十分不合理,严重制约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对现行能源消耗结构加以调整,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同时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

4.发挥技术创新作用

国内外众多理论均认为技术进步是解决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并非单向和无条件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极有可能带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有可能带来更广泛的能源需求。针对具体的节能目标,开发有针对性的绿色技术,以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理念来引导技术创新。

5.普及节能减排教育

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工作,不但要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节能减排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而且要在全民个人生活中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强化节能观念,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总之,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只有充分认清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能源消耗特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最终达到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突破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相对脱钩”乃至“绝对脱钩”,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机)、FUel 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 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 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

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 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 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 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